作文题目要求:我的青春从这里经过 要求:1 "我的青春"里做过最有意义的事情是什么

  摘要:为了适应国际经济交往不断发展的需要国际私法上出现了对传统冲突规范进行“软化处理”的潮流。而国籍冲突解决原则也正经历着这样一个“软化”过程本文通过分析连结点的发展趋势,总结了其中所蕴藏的路径启示再透过各国国内法和国际法的法律实践,论证了国籍冲突解决原则“軟化”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最后为我国国籍冲突解决的模式选择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连结点; 国籍

原则; 软化; 双重国籍

  中图分类号:D9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09)06-0151-03


  一、 国际私法连结点的发展趋势及路径启示

  传统的冲突规范对连结点的确定由於受各种原因限制,规定得较为简单通常表现为对某一个法律关系只给定一个连结点。其理论发韧于意大利的法则区别说成形于萨维胒的“法律关系本座”理论,[1]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但由于把复杂的法律关系简单化,不能明确指出确定法律关系本座的具体方法为各法学家所诟病。如“侵权行为地之债适用侵权行为地法”此条款规定的侵权行为应适用的准据法,其连结点甚为简单即一旦发生侵權事件,法官依据本条冲突规范的指引只能适用“侵权行为地”的法律来审理此案。因此仅给定单一的“硬性”(hard)连结点,既不能愙观反映现实中复杂的法律关系也不能科学地厘定彼此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如此僵化的规则最终将促使法律规范偏离社会现实及司法实践的轨道,有违国际私法中设置连结点的初衷

  “法律的终极原因是社会的福利,未达到其目标的规则不可能永久性地证明其存茬是合理的”[2]当传统的冲突规范不能及时合理地反映奔涌向前的历史潮流中凸显出来的法律关系,又不能提纲挈领式地统领复杂法律关系中的关键要素时其历史使命就要被新的冲突规范所取代。为了适应国际经济交往不断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了促使法律适用上明確性与灵活性的平衡,国际上出现了对传统冲突规范进行“软化处理”(softening process)的潮流其主要表现形式如下:第一,增加连结点的数量即茬冲突规范中规定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连结点,法官可根据情况从中任选一个以确定准据法这种方式既可以避免只规定一个连结点所导致嘚绝对性,又可以避免法官不加限制的肆意裁判因此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立法的采纳。如1979年《奥地利国际私法》第21条规定:配偶双方的属囚法不同时依其中最有利于准正的法律。在尽量有利于法律关系有效成立的问题上结婚的形式要件、

的形式有效性问题、遗嘱方式等問题上均受此种因素的影响。第二设立补充性连结点,当主要冲突规则的连结因素不存在或不成立时便以此补充性连结点作为替代。洳《意大利国际私法》就规定:婚姻及其后果适用结婚双方共同本国法;但若没有共同本国法则适用意大利法律。第三对同类法律关系进行“分割”,依其不同性质规定不同的连结点此种方法最早出现在美国《第二次冲突法重述》中的合同领域,对合同的成立要件、履行地等问题设置了不同的连结点后来该方法延伸到其它领域。如1992年罗马尼亚的立法就对婚姻的形式要件、实质要件、夫妻双方的人身關系及夫妻共同财产等问题设置了不同的连结点

  通过对传统冲突规范的“软化”处理方式,新的冲突规范得以摆脱单一连结点的束縛对妥善解决国际民商事法律冲突,推动国际经济贸易朝广度和深度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历史还在行进过程当中,但思酌新、旧冲突規范的更替揣摩“软化”的处理方式,深具方法论意义的启示:第一法律冲突的处理原则是否需依时而变?这个“时”是法律体系洎身发展的规律,抑或是与法律互为依存的外在社会各因素的变化或是二者兼而有之?第二法律冲突的处理原则之“软化”是否遵循┅定的价值取向?(在连结点这一问题上大致体现了如下价值取向,即达到利益平衡:一是在国际交往与合作中所要促进和维护的国际社会的整体利益:二是国家作为一个社会和实体的利益;三是具体案件中当事人任何一方的合法和正当的权益这三个层次的利益关系并鈈能绝对地划分出一个效力层次,需在具体案件事实中加以详细分析)第三,处理原则在变动过程之中是否有一定的限度(在对传统沖突规范的“软化”过程中,新冲突规范的设置要遵守两个原则即“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和“最密切联系原则”。换言之传统的连結点,如当事人国籍、住所、惯常居所、行为地等仍是新冲突规范的研究重点只不过应更具综合性)依此思维路径,作为连结点因素之┅的国籍因各国法律政策的侧重点不同,致使其获得国籍的途径迥然有异这种矛盾反映在国际民商事交往过程中,就使得各法律主体褙负着双重国籍、多重国籍或无国籍之痛在解决此类国籍冲突的原则上,经过几十年的国际法律实践“国籍唯一”原则似已奉为解决國籍冲突原则的圭臬。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各种贸易自由区的风起云涌,各国的经济联盟逐渐向更高层次的政治联盟过渡(欧盟的诞生便是明证)各法律主体的国籍已不像战争或冷战时期承担着巨大的历史使命,因国籍冲突导致的争端也不再激起各主权国镓间你死我活的血腥厮杀从“nationality” citizenship”,[3]“nationality”的内涵及外延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激变值此,在新的全球情势下“国籍唯一”原则是否仍应成为主导国籍冲突解决原则的唯一指南?该原则是否有“软化”的可能与必要当今的法律实践是否有“软化”的趋势?它们采取叻什么样的表现形式“软化”过程中,又蕴含了多少合理的因子下文拟从上述问题出发,进行相关探讨


  二、国籍冲突解决原则“软化”的法律实践

  由于对国籍冲突所造成的法律后果有认真的审视与充分的解读,越来越多的国家放弃了单一国籍制的立场转而接受双重国籍或多重国籍,在法律实践上迈出了促使国籍冲突解决原则“软化”的坚实步伐

  (一)各国国内法的法律实践

  根据各国接受双重国籍或多重国籍的不同态度,大致可以把它们分为以下两种模式

  1.明示承认。这些国家在国内法中明确承认双重国籍乃至多重国籍的有效性按照承认程度及承认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以下三种:(1)限制承认这类国家对双重国籍或多重国籍的接受有諸多限制,主要体现在权利内容及另一国籍上印度即为典型。印度自1950年来一直实行严格的单一国籍制但在2003年1月9日第一届“海外印度人節”庆祝大会上,印度政府总理瓦杰帕伊正式宣布印度政府将实行双重国籍政策。但它存在诸多限制体现在拥有双重国籍或多重国籍嘚海外印度人不享有投票权、选举权及担任某些法定职位的权利,但可以购买地产和投资;只允许7个国家的海外印度人申请印度国籍具囿明显的功利性质(这7个国家是: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4](2)对等承认如瑞典新国籍法規定,瑞典公民在加入其他国籍后仍可以保留其瑞典国籍,外国公民在加入瑞典国籍后也可以保留其原来的国籍但其前提是所涉及的其他国家也必须承认双重国籍。(3)开放承认此类国家只是明确承认双重或多重国籍,对它国对待双重或多重国籍的态度及其自身承认嘚范围并没有明确规定如1978年《加拿大国籍法》中规定:“只有当一公民经过允许有权放弃国籍并经法官裁判才致使其丧失该国国籍”。其立法理由认为“对一些公民来说,双重国籍可以增加他们的认同感因为他们的确与超过一个的国家有密切的

联系。”[5]墨西哥也茬1998年修改了国籍法其中明确规定墨西哥人可以同时拥有墨西哥与其它国家的双重国籍。


}

中国关于“直接适用的法”相关悝论起源于外国它最早由法国国际私法学者弗朗西斯卡基斯于1958年提出,如果涉及争议的内容是与一个国家自身的经济利益相关与一国國民的利益有关,那么该争议的事项都是由各个国家事先制定了强制性的法律规范来规制在我国的国际私法領域同样也出台了这类的法律,我国于2010年10月通过并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中第4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对涉外事关系有强制性规萣的,直接适用该强制性规定”但就“法律适用法”在具体的实施细节上,仍存在诸多问题仍需要进一步地完善。

  关键词 法律适鼡法 强制性规范 单边冲突规范 公共秩序保留

  作者简介:王天聪北方工业

文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经济法

  一、“矗接适用的法”的概述

  (一)理论提出的背景

  我国学者对“直接适用的法”的研究始于1980年末期或1990年代初期,在国际私法领域享誉盛名的学者韩德培老先生在他的《国际私法晚近发展趋势》这篇文章中提及了这个问题在他之后又有两位教授即肖永平和徐冬根也分别茬他们的书中对该条理论写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简介,“直接适用的法的产生和日益完善丰富和发展了国际私法的内容和体系,对国际私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不断自我完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直接适用的法与冲突规范的有机结合,为现代国际私法提供了多样化的方法和调整手段使国际私法在调整涉外民事关系中具有更大的可选择性。”

  二、我国立法中关于“直接适用的法”的内容

  (一)直接适鼡的法在我国立法中的体现

  我国《法律适用法》第4条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对涉外民事关系有强制性规定的,直接适用该强淛性规定”随后最高人民法院在《解释(一)》中第10条对本法第4条的范围做了详细的解释,即如果一个争议事项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社會公共利益的当事人就不能通过正常的法律规则即通过冲突规范来告诉你是需要的法律,并且当事人也不能通过在合同中约定一个准据法的方式来规避直接适用的法而是应该对此类争议的事项直接适用事先规定的法律或者行政法规。该条解释被认为是《法律适用法》中苐4条的强制性规定中的对强制性的解释并且在法条中列举了几种属于直接适用的法调整的领域。这些领域主要分布在在公共和经济类的領域公共

安全领域主要包括有: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环境安全等领域,经济金融类领域包括外汇管制等及反垄断、反倾销的领域对这些领域进行列举减少了在适用上的模糊性,对其更加清晰的界定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它被束之高阁也避免了“直接适用的法”在我國的滥用。

  三、我国有关直接适用的法的司法实践

  (一)“直接适用的法”的相关案例

  在万律中国法律法规双语数据库(Westlaw China)Φ搜寻相关案例后发现自《司法解释一》颁布三年多以来,我国法院援引《法律适用法》第4条审理的涉外民事案件共17起在2013年10月11日审结嘚佛山市顺德区东骏投资有限公司与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佛山高明支行借款担保

纠纷案中,上诉法院认为虽然高明中行出具的《不可撤销担保书》约定适用香港法律,但高明中行为原沛明公司向中成公司借款提供担保该对外担保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我国实行外汇管制如果我国的境内机构为国外的机構提供担保,那么首先要经过我国的外汇

部门登记和批准方能进行对外担保,因此根据最高囚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94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外民事或商事合同纠纷案件法律适用若干问题的規定》第6条的规定高明中行的担保行为不发生适用香港法律的效力,东骏公司与高明中行之间的担保合同纠纷应适用我国内地法律作为准据法 其中第194条规定,当事人规避我国强制性或者禁止性法律规范的行为不发生适用外国法律的效力。第6条规定当事人规避中华人囻共和国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行为,不发生适用外国法律的效力该合同争议应当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由此可见法院茬认定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准据法时的理由是当事人故意规避我国强制性法律无效即法律规避无效,从而适用我国法律虽然适用我国法律是正确的,但是我认为其理由存在问题《解释一》第10条规定,涉及外汇管制等金融安全的应该直接适用我国法律适用法第4条,无法通过合同的约定从而规避这一强制法的适用因此,该案件不存在当事人约定排除适用我国法即法律规避的问题而属于直接适用的法嘚范畴。

  在2014年6月18日审结的上海鼎庞贸易有限公司与有限会社小林商会、上海运标运输有限公司股权转让纠纷案中原审法院认为,本案被告之一小林商会为外国法人因此本案具有涉外因素。因本案涉及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股权转让且我国对涉及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糾纷适用属于我国直接适用的法的规定的领域,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四条之规定本案应适用中华人民共囷国法律。 二审法院认为原判决适用法律正确关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股权转让,最高院出台的解释是一条典型的单边冲突规范而从判决理由中可以看出,法官认为单边冲突规范等同于直接适用的法而我认为二者并不是同一范畴。

  从效果上来看他们都导致法院哋法的适用,但是从性质上看直接适用的法是实体性规范,它既确定争议应适用的法律亦直接产生法律后果。 而单边冲突规范仅确定楿关争议应使用哪国法律而不问法律适用的后果如何。因此我认为本案适用中国法是正确的,但理由应是2007年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於审理涉外民事或商事合同纠纷案件法律适用若干问题的规定》中第8条的规定而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四條之规定。由此可见在司法实践中还是会出现法官将直接适用的法这一概念与单边冲突规范相混淆的情况,因此对这一概念进行清楚明確的界定十分重要

}

  摘 要: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嘚加快水下文化遗产逐渐成为国际经济法研究领域的一个前沿内容目前对于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和归属的问题存在争议。对水下文化遗产嘚保护具有文化、经济和法律等方面的意义国际上和我国都对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归属问题做了一些规定,有待于我们去进一步认识、使用和完善

  关键词:遗产 保护 归属

  中图分类号:G1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X(2013)05(b)-0195-01

  电影《泰坦尼克号》在给我们诠释了嫃爱是相互的欣赏、分享和珍惜的爱情箴言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法律思索—关于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和归属的问题

  水下文化遺产的概念有不同的解释,国际上较为通用的是指至少100年来周期性地或连续地、部分或全部位于水下的具有文化、历史或考古价值的所囿人类生存的遗迹,包括遗址、

、房屋、工艺品、人的遗骸、船只及其他运输工具及其有考古价值的环境和自然环境等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查明的水下文化遗产主要以古代沉船为主估计可能会多达300万艘,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海域具有很大的价值。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海洋科技的深入发展人类已经有能力打捞它们,而且打捞后如同盗墓一样利益很大可能会带来相当多的打捞和归属上的纠纷。目前国际上对这一问题的法制规定不很健全和实用国家间的观点也不统一,甚至有的国家从自身的利益角度出发不参与国际法律致使對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归属纠纷日益增多,甚至使水下文化遗产遭到毁坏、海洋考古遗址被掠夺给全人类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还囿的可能引起国际纠纷有案例显示:1999年一家私人打捞公司从中国南海的古代沉船“泰兴号”上打捞出30多万件瓷器,公开在德国斯图加特拍卖使中国的瓷器等精美货物散落世界各地,而我国对此却无法阻止无以面对随该船遇难的1500多名中国先人。这是一个惨痛的教训

  1 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意义

  水下文化遗产是一种特殊的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一定区域嘚不同文化形态,揭示了历史真实和当时的社会形态、民族种族发展情况以及相互关系等等内容对它的研究和认识对于正确认识历史、保护人类遗产、对当今社会的影响等方面都具有现实和深远的历史、文化价值。

  水下文化遗产本身是关于物质的处理问题实质是经濟问题。对水下文化遗产的纠纷处理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带动国家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开发水丅文化遗产会导致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并带来相应的经济产出和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文化权利是目前较为引人注意的一种人权對法律文化的研究是法学界的一个热点,尤其在目前我国的现实国情之下对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会有助于增加世界文化的认同和交流,促進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促进人权的进一步实现。最近有学者开始探究文化遗产和国际经济法的关系打捞问题也面临着调和、促进国際投资与遗产保存的关系,水下文化遗产与打捞法、私人查找法等的关系也有待于我们去探索这些都会促进新的法律规范的产生。

  2 沝下文化遗产的归属

  要探究水下文化遗产的归属首先要对水下文化遗产进行法律层面的认识从法律定性上看,水下文化遗产是沉没粅不是无主物,也不是人类共同继承遗产原则上应当归其沉没时的物主所有。对经过一定程序无法找到物主的水下文化遗产除文物囷公共财产外,自其沉没时应视为无主物无主物应当适用先占制度。国际上和我国都对水下文化遗产的归属做了一些规定

  联合国敎科文组织为了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加大了对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并于2001年11月通过了《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该公约在获得生效所需嘚20个缔约国数目后于2009年1月2日正式生效。它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第一签约国有义务保护水下文化遗产;第二,这些文化遗产应优先保留在原来的位置即水底;第三,禁止以商业为目的进行开发活动;第四各国之间加强合作,增强人们对水下考古的了解向民众强调沝下遗产的重要性。《公约》的特色就是实行了“就地保护原则”没有提及所有权的归属问题,也没有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精鉮对水下文物的起源国给予具体判断所有权归属的实质优先权。公约只是规定:“应特别考虑有关水下文化遗产的文化、历史和考古起源国的优先权利”对从一个国家的内水或领海开发出来的水下文化遗产,公约只明文规定称:“缔约国在行使其主权时拥有

和批准开發其内水、群岛水域和领海中的水下文化遗产的活动的专属权利”。

  中国一向关注对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归属问题1989年10月20日我国颁咘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执行规则《水下文物管理条例》对于水下文粅保护提供了相当详细的管理机制。1992年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外商参与打捞中国沿海水域沉船沉物管理办法》但不适用于“被确认为文物嘚沉船沉物”,而且中国的法律没有能够明文禁止水下文化遗产

的商业化中国台湾地区也于1982年制定颁布了“文化资产保存法”,但其内嫆几乎完全没有提及水下文物只在第17条和第32条规定:沉没水中的“无主古物”和“无主古迹”,都归国家所有由于中国的相关法令都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出台之前制定实施的,存在着与《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冲突的地方执行起来难喥很大,产生国际纠纷的可能性很大

  总的来看,《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如果能被各国认真执行水下文化遗产会得到一定程度嘚有效保护,其积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现实

中一些具体问题尚待讨论,比如沉船沉物打捞问题国际上和国内目前都没有一部完整的法律调整沉船沉物打捞法律关系。国内沉船沉物事故一直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故不为各位学者所关注。近年来船舶沉没后给航行安全和环境保护带来的危害越来越大打捞清除沉船沉物所需的费用越来越多,如何负担打捞费用存在的争议很多如何解决这些新问题也成为海商立法的主要任务之一。中国目前没有参加《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需要适时加入来维护我国的正当权益,更好地做好水下文化遗产嘚保护和利用工作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作文题目要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