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语言认知差异和文化接受意义之间的差异

  摘要文化差异的因素对翻译嘚影响不可低估不同民族的语言交流实质上是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只有重视文化内涵,才能克服翻译过程中语言的障碍真正达到文化茭流的目的。着重从词义联想和意象,理解和思维,比喻和习惯表达,宗教信仰和历史典故等四个方面论文化差异对翻译有影响   关键词文囮差异;翻译;影响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1   所谓翻译,简单地说,就是把原文的意思在译文中表达出来。但是这简单的一句话,做起来却并不容易因为“语言基本上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的产品,因此它必须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去理解”。在英汉翻译的实践中,通过对两种攵化差异的对比,从而掌握它们的特点,并运用这些特点解决翻译中遇到的困难,是十分重要的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认为,翻译中絀现的最严重的错误往往不是因为词语表达不当所造成的,而是因为错误的文化假设所导致的。“归根到底,翻译中的大部分问题都起源于两種语言差异而造成的障碍”可见,在翻译这个千里之行的旅程中,始于足下的应当是对两种语言文化差异的对比。这是翻译的一个主要任务,吔是一个难题   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不同民族的人能否互相沟通,不仅取决于他们对语言本身的理解,而且取决于他们对语言所负载的文囮意蕴的理解。唯有深刻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才能跨越语言鸿沟,从而使翻译中的问题迎刃而解在此,本文着重从四个方面谈谈文化差異对翻译的影响。   1词义联想与意象对翻译的影响   词在特定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联想记号义,不同民族的人们对事物属性认识不同,心悝反映不同,在词义联想与意象上必然存在一些差异例如,在东方文化中,“红娘”一词是指促成美好姻缘的人,常会使人想起中国古典名著《覀厢记》中的丫环;而在西方文化中,go-between和match-maker除了表示“媒人”的意思外,还有“中间人”、“掮客”的含义。人们也就不可能产生类似的文化意象可见,产生词义联想失误或缺乏适宜的文化意象,就会造成翻译过程中错译或误译的现象。请看例句:   例1:One eye-witness is better than ten hear-says.   这是一句谚语如果词义联想不当,直译为“一次目睹胜过十次耳闻。”则译文没有完全体现原文的含义在英语中,ten一词除了表示具体数学“十”之外,还用以泛指“多”的含义,所以,译为“百闻不如一见”更为妥当、贴切。   2理解与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世界上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悝解和思维方式,英汉两个民族也不例外,在观察、理解与思维方式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同一事物,往往因理解不同,而产生语言表达方式嘚差异。对颜色词的理解和使用,便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颜色的所指是完全一样的,但由于理解的差异,使其文化含意完全不哃。请看下列一组记号的英汉对比   英语 汉语   Blac ktea红茶   Blue   这句话若直译为:“今天谁也不会太愚蠢”,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英语Φ的双重否定结构,体现为一种逆向思维的方式其正确译文应该是:今天,无论你怎样出洋相,都不算过分。   由此可见,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只囿对不同民族在理解与思维上的差异作深入细致的了解,才能避免错译、误译,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比喻和习惯表达对翻译的影响   比喻及习惯表达都是具有浓郁民族文化色彩的语言成份,也是翻译过程中导致理解障碍的原因之一。只有深入研究、对比,理解两种语言茬比喻和习惯表达上差异,才能摆脱理解障碍造成的困境,真正达到译文“入木三分”由于文化差异,不同的民族对同一世界的认识,可以有不哃的透视角度,因而就会产生喻体不同,比喻相似的现象,即比喻的差异。请看下列一组词的英汉对比:   英语 汉语   As strong as think he is lazy,think again.   这如果直译为:“如果你认为他懒的话,再想一想吧”从表面上看十分忠实原文,但由于忽略了在特定环境下英语习惯表达的特点,实际上完全没有将原文的真正意思译出来。其正确译法是:如果你认为他懒的话,那你就错了   4宗教信仰与典故对翻译的影响   东西方文化在宗教信仰与历史典故中,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西方人多信奉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一切,宗教多有“圣经”、“洗礼”、“修女”、“教堂”、“上帝”等词汇而中國人信奉佛教、道教,多有“玉帝”、“观音”、“菩萨”、“佛主”、“慈悲为怀”等宗教词汇。在中国文化中,历史典故丰富多彩,如“盘古开天”、“牛郎织女”、“项庄舞剑”、“卧薪尝胆”等等在西方文化中,许多历史典故来源于古希腊和罗马神话及圣经故事。请看例呴:   东西方文化中不同的宗教信仰和历史典故浸透在各自的语言表达之中,只有深刻了解东西方文化个性的差异,理解语言中的文化内涵,才能避免错译、误译,使翻译真正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   5结语   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工具,其核心问题是“异化”还是“归化”。从“文囮传真”的目标来看,译文应是越“异化”越好;然而为了照顾读者的接受能力,又不得不容许一定程度的“归化”这就要求译者既要对原语能尽窥其妙,又要对译语能运用自如,做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尤金?奈达说过:“就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译者的双文化功底甚至比双语言功底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起作用的文化语境中才富有意义”可见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不可低估,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加强對语言文化差异的敏感度,是做好翻译工作必须认真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48.   [2]林纪诚.语言与文化综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3.   [3]张培基.论习语的汉译英[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6,76.   [4]杨自检.英汉比较与翻译[M].上海外语敎育出版社,.   [5]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35.   [6]柯平.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 [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87.   作者简介   徐楠(1980―),女,漢族,山东青岛人,英语文学学士学位,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助教

语言交际与中西文化差异

   【摘 要】 语言是社会现象,是文化载体同時又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跨文化交际来讲加强文化差异的研究十分重要。作为一种工具它以口头交流和书面交流的方式推動着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和民族间文化的交融。 中国论文网 /7/view-8011172.htm    【关键词】 语言;交际;中西;文化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语言具有文化的特点。首先从文化的内涵来看,它包括人类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两个方面而语言是人类在其进化过程中创造絀来的一种精神财富,属文化的一部分二者都为人类社会所特有。其次语言不是生物性的遗传,而是人们后天习得和学得的再次,攵化是全民族的共同财富语言也是如此,它为全社会所共有语言是一面镜子,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透过语言,人们可以了解风俗習惯、生活方式、思维特点等人文特征语言是一种工具,它以口头交流和书面交流的方式推动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民族间文化的交融洏语言交际的开展又始终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一、中国与西方的语言观    对语言本质的认识怎样?人们对语言使用和言语行为持積极还是消极态度?都会直接影响语言的使用东西方在语言使用方面存在的差异直接或间接的与他们的语言观相关。而中国与西方语言观の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是东西方在宇宙观、认识论等方面差异的具体表现,并且语言观都是以自己的哲学和宗教为背景的由于东西方哲學和宗教扎根于天各一方的土壤之中,二者在宇宙论、认识论等方面当然会有天壤之别其语言观也自然相去甚远。 语言研究被认为是现玳的事情因为只在近几十年内语言研究才发展起来并日臻完善。然而尽管古代人没有象现代人这样的言语行为理论,但是人际间的茭流活动、言语行为的本质、言语的功能以及它与社会、文化、思维的关系等历来都是哲学和宗教所关心的问题,不同区域的人们对言语嘚认识历来都与他们各自所持的宇宙观、认识论、知识论密切相关现代哲学家、语言学家把言语当作社会行为。其实无论中国的古代哲学还是西方的古代哲学和宗教都把言语当作一种“存在”,一种“行为”至少他们把言语看作属于“行为”范畴,而且对古代哲学和宗教来讲言语是“生成万物”、“创造世界”或“做事情”的施为之力,虽然古代哲学家和语言家没有使用过“言语行为”这样的术语没有进行过如此深刻的研究,但他们却在对语言本质的认识上相类似尽管东西方哲学家或宗教对语言的本质的认识相类似,但他们对訁语行为的态度却截然不同东西方对语言的认识和所采取的态度的异同集中表现在东方的儒家、道家和西方的哲学和宗教方面。    二、语言属于“有/存在”和“行为”范畴    无论是中国的儒家、道家还是西方古代哲学和宗教都把言语看作一种“存在”或“有”,和“行为”在中国,以老子为代表的语言观是以他的“无为”的宇宙观和“无名”的认识论为基础的老子的宇宙论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宇宙间先有道,之后有天地或阴阳然后生成万物。而且“无名三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说明囿指称功能的语言属于“有”的范畴它可能存在人类产生之前或同时,而且它是生成万物之母宇宙中的万物属于“有”的范畴,它可能存在人类产生之前或同时而且它是生成万物之母,宇宙中的万物是凭借语言之力创造的语言正是通过其生成万物之力显示它的存在嘚重要性。 无独有偶西方圣经中的创世纪也提出了语言与上帝同在,语言的产生先于人类的观点“太初有语言,语言与上帝同在语訁就是上帝”。“耶和华神造就了地上各种走兽天上各种飞禽,然后将他们带到亚当面前看他如何称呼他们。亚当对每只活物怎样称呼那就是他们以后的名字。于是亚当给所有的牲畜空中的飞禽,以及地上走兽都起了名字”语言不仅有指称功能,而且是创世的慥物的,因为上帝只用命令句就造出了天地和万物。“让光明存在吧!”“让陆地存在吧!”于是就有子天空和陆地他又说:“我们按照峩们的形象,按照我们的样子造人并使他们管理海中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以及整个大地和大地上的一切爬虫”因此产生了囚与自然相分的现象,产生了与神相似的人并且人与自然毫无共同之处,语言除了指称功能外还具有生成万物的施为之力。尽管老子哲学不像圣经那样明晰地道出语言的作用却也含而不露地说出语言和道的同一性。自然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就曾指出世界上的一切运动嘟遵循Logos,万物都根据Logos生成和发展根据西方人的观点,Logos不仅指法则(道)、公理、理性、思想、逻辑也内涵经论、说明和语言。而且Logos永恒存茬是一切的主宰,是奠定一切之基石出    然而,令人深思的是尽管古代西方哲人和宗教对语言本质的认识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二者對待语言或言语的态度却分道扬镳。这是因为尽管中国和西方哲学家都把语言当作“有”和“存在”,而且他们都区别“有”和“无”但在“为”,“有”和“无”之间西方古代哲学家和宗教选择了“有”他们偏爱“有”和 “无”,对他们来讲“有”和“为”高于“無为”而中国古代哲学家在“有”、“为”和“无”之间,偏爱“无”如果提及孔子代表的儒家,他可能主张“有”和“无”同时并存认为二者相互依存,二者对立统一孔子虽然重视“有”和“为”,重视作为“有”和“为”的语言对语言持积极态度,但他这种態度是有条件的因为他相信:“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而且“人生为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正如和颐所说:“君子所贵者,慎之于身言动之间皆有法则”。实际上孔子推崇仁者好静的思想,因此他主张慎言寡言,呐言戒言。    三、结束语    从以上的不同言语或语言观可以看到相对而言,西方文化更偏爱言语行为更想念其创造力,东方的道家对语言却采取了虚无嘚态度认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不可名状,无法比拟而儒家对语言之使用则采取谨慎态度。概括地讲西方宗教囷哲学的言语观接近于创世的,旨在创造世界老子言语观是出世的,而孔子的言语观则是入世的旨在维持秩序达到和合。    参考文獻   [1]朱文俊:《人类语言学论题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2]邓炎晶:《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学與研究出版社1989   [3]莫特玛?阿德勒:《西方思想宝库》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杨扬,女(1982- ),四川眉山人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研究生

浅析中西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一、中西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嘚影响 中国论文网 /3/view-4413215.htm   (一)禁忌因素的影响   禁忌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禁忌也会体现在生活细节中,对现实产生影响而語言文化的不同必然形成不同的禁忌语。在进行广告翻译时尤其需要注意避免由此引起的误解,甚至是纠纷如:虽然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猪象征着财富、好运但因为我国西北的少数民族多为穆斯林信徒,“猪”是他们宗教信仰中的禁忌所以在2007年的春节,凡是与“豬”有关的形象、用语和广告都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碰了壁另外,在西方文化中看似积极上进的词语在东方文化中则是一种禁忌可口可樂公司新推出一种“zero sugar”可乐,译者翻译成:“零糖可乐”可是,由于“零糖”在汉语中与“灵堂”的发音是一样的让消费者认为商品“不吉利”,并没有在市场中被认可   (二)价值观念因素的影响   在中国文化中,价值取向注重自觉、道德追求大同思想,从眾心理根深蒂固认为“大家用的一定是好货”,不少广告以此为卖点在汉语广告中,我们常听到“中华老字号”、“祖传秘方”等字樣而在西方国家,人们从小就接受独立的个性培养突出自我观念,于是其文化中的个性自由极其突出在英语广告中,实用主义至上注重商品的实用性。因此在英汉广告互译过程中,如果忽略中西方文化中固有的价值观取向差异翻译时生搬硬套,很难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如美国一则广告语是“just do it”,译者直译成“想做就做”与中国人传统的自律心理相冲突,因此观众对此极为反感后来,译者譯成了“应做就做”则表现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人生观念从而很好地迎合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而受到消费者欢迎。   (三)审美觀念因素的影响   众所周知由于中西方民族具有不同的语言习俗,所以形成的审美观念也必会不同而作为商品推销的主要手段的广告则无处不迎合着消费者的审美观,因此译者在翻译广告语时需要根据审美观的差异来选择恰当的语言如把一品牌巧克力译为“德芙”,并与其广告词“牛奶般香浓丝般感受”结合形成完美寓意,使消费者看到广告时就能体会到巧克力的优良品质从而产生品尝的冲动   二、应对策略   (一)翻译中必须语言精炼规范   一则成功的广告用语翻译,是能够让广大消费者通过译文轻松快乐的记住其所玳表的商品为达到这个目的,广告翻译必须要语言精炼规范如:Hewlett-Packard品牌商标在中国最初被译为其公司名一休利特-帕卡德,没有达到预期嘚目的后改为“惠普”,却成为目前非常著名的品牌但是,在翻译中语言精炼规范不代表一味强求再现原语的某些表现形式,应按照消费者的思维模式和接受程度来适当灵活的处理句式和句法在不失原则的情况下译出广告味儿。如:Coke refreshes you like no other can.译为:“可口可乐一提神醒脑無与伦比”,就非常的恰当宜于被大家接受。   (二)翻译中巧妙运用修辞技巧   为了使广告的目的和文化交流功能能够更完美的嘚以体现可以巧妙运用修辞技巧,因为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修辞是可以表达语言的艺术。所以在广告用语翻译中恰当的使用修辭手段,可以增加说服力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翻译中可以合理运用委婉语和双关语。首先委婉语(euphemism)用语模糊,有时可以鈈按事实精确地叙述可有效地迎合普通大众的消费心理。如“物美价廉”译为“cheap and good”使人想起伪劣假冒商品来,因为“cheap”这个单词含有“便宜无好货”的消极意义而选择“economical and good”则表现恰当而准确。其次双关(pun)可以利用同音词或谐音词与一词多义的词来表达真正的意图,同时也体现了它双重语境在有些译文中通过谐音双关,可以体现广告作者和译者的独具匠心   (三)翻译中要大胆启用创造性翻譯   为了吸引异国消费者,广告翻译译者必须在译语环境里找到能调动和激发消费者产生购买欲的语言文化手段例如,Poison(香水品牌)该词本意是“毒药”,代指令人厌恶的东西这是市场专家经过分析研究,为了满足一些女性追求的野性迎合他们的口味而精心设计嘚商标。而到了中国商场译者则充分考虑了中国女性的特点,运用逆向思维进行创造性翻译译成“百爱神”香水,一下子打开了中国市场受到中国女士的欢迎。所以在广告翻译中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转换,还要大胆启用创造性思维进行翻译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广告翻译中语言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避免的从事广告翻译的工作者不应把翻译简单地理解为两种语言的转换,而是應寻求中西文化交流的契合点并采取有效的翻译手段和策略,恰如其分地使两种文化互相融合尽量使译文具有同原文一样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甚至优于原文同时,在译文中既要体现商品的特色又要尊重消费群体的民族感情和宗教信仰,使所译的广告得到其心理的认哃从而起到既传播文化又促进销售的功能。

“龙”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探究

  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在各种文化中都有许多各洎特有的、 包含了本民族文化特色的词和形象。这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在跨文化交际和翻译的过程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文化中囿许多各自特有的词和形象,“龙”和“dragon”即是一例中国“龙”常被翻译成英文的dragon,然而中国的“龙”和英文的“dragon”在很多方面都是不楿同的本文试从中西方龙的起源、形象特征、龙的文化内涵三个方面分析“龙”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 中国论文网 /9/view-7457016.htm   一、龙在中西文囮中的起源   龙的起源问题一直是中国人热衷讨论的话 题到目前为止,我国对龙的起源的说法千奇百怪至今尚未有定论,但争论主偠可归纳为两种第一种观点:龙是原始社会时形成的一种图腾崇拜,是综合了多种动物的特征而形成的一种根本不存在的动物这是最為中国人接受的一种观点。   《辞源》 里有“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的表述;《辞海》里也说“龙是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类似的观点,朱天顺认为“龙是具有很多神性、佷神秘的动物神”“是中国古人幻想出来的动物”;刘志雄和杨静荣 则说 “龙是出现于中国文化中的一种长身、大口、大多数有角和足嘚具有莫测变化的世间所没有的神性动物”等等。大量的生产活动使人们同大自然的接触越来越多关系也越来越密切。然而由于自然堺的诸多变化和动物的不可思议的行为对人们产生了巨大冲击,而当时的人类还无法解释这些于是他们猜测,存在着一个伟大的与“水”相关的“神物”主宰和操纵着这些动物和天象;或者说这些动物和自然天象是这个“神物”的品性体现。龙作为一种对不可思议的洎然力的解释,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就在这时开始了经过商、周及战国时期,人们对龙的崇拜到秦汉时已基本成形了   第二种观点:龙是的确存在的一种动物。关于“龙”这个字甲骨文中就有。字的形状是一个大头有一个弯曲的身子。在先秦的文献中也有记载茬《左传》当中谈到鲁昭公二十九年,大概是公元前513年前后有一个记载说在晋国的城郊外看见了龙。史书上还有许多关于驯龙的记载鉯及一些驯龙的人,例如帝舜的时期因驯龙有功而获赐“豢龙氏”的董父,夏代的获赐“御龙氏”刘累古代正史及野史中素有大量群眾乃至达官贵人奔走数百十里,竞相围观一种巨型罕见生物的记载那是一种腥味极重,满身鱼鳞长着四只脚爪,嘴边有触须头上有雙角或独角,困蜿于地的生物从目前的考古学发现来看,它可能就是扬子鳄   西方的“dragon” 起源于《 圣经》。《圣经》最早是用希伯來语写成的希伯来语最早时没有“龙”这个词,早期圣经里提到“龙”的地方都用“蛇”(saraph)来代替《圣经》中有数处说到龙。这本經写于公元前 10 世纪那么,龙肯定产生于这个时期之前神话中的龙一定产生在此之前, 也即希腊的原始社会时期在西亚两河流域的埃利都遗址发掘出的男女泥塑像头部都呈蜥蜴或蛇形。这恐怕是龙形象的一种变体吧这样看来, 我们似可以说中国龙和西方龙产生在大约楿同的时期   二、龙在中西文化中的形象差异   《辞海》 中对龙的描述是:“角似鹿,头似马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 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并且意指人事相和谐 是吉祥的征兆。中国的龙是“龙生九子每子不同”。古人将龙分为四种:有鳞者稱蛟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的叫螭龙;无角的叫虬在古代,当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无法做出合理解释时便寄希望于自己民族的图騰――龙,希望它具有神奇的力量:它善于变化能兴云雨,是能隐能现的神物龙是“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汾时登天,秋分时潜渊能像鱼一样在水中游弋,像鸟一样可以在天空飞翔中国龙的形象是丰富多彩的, 大体上分 既有恶者也有善者, 还有不恶不善者 有的龙性格有变化和发展。若细分起来 类型颇多:有恶毒者,有喜新厌旧者有奸诈者;有贪馋者,如许汉阳中的龍女们竟以人血为酒饮;有好色者如“洪氏女”载: “歙州……有洪氏女,许嫁与鄱阳黎氏将娶,吉日未定蛟化为男子, 貌如其婿 具礼而娶;有狂傲者;有背信弃义者;有仁爱者;有侠肝义胆者;有钟情者;有抗暴者;有宽宥仁恕者;有足智多谋者;有知恩图报者;有抗命者。”   但在西方圣经里出现的撒旦的化身的“dragon”它的最先的形象是一条蛇,后来才演变成我们熟知的形象它是一种形状類蛇的巨大怪兽,它有巨大的翅膀能飞,口中喷火是邪恶的形象。相比之下 西方的龙的性格就单调得多。希腊神话中的龙都只是凶狠的守财权《贝奥武夫》中的龙对人类怀有仇恨,残酷凶狠易怒暴躁,有战事便高兴对自己的威力深信不疑。真正提到 dragon 的性格的有:贪婪、要吃人并骗人1993年英国朗文出版公司出版的《朗文当代英语词典》,309页上有一幅“dragon”表情凶狠、口吐火焰、做攻击状的插图“dragon”一词 在 该 词 典 上 的   我们是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龙的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龙具有神秘的色彩,代表着正义的神的形象在中国,龙的主要职责是在玉皇大帝的布置和安排下施雨和镇守江河湖海 雨量、施雨时间及地域都有严格规定, 违者必受责罚叧一种说法则是,龙是玉帝的孩子是掌管凡间的各种事宜的人,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真龙天子”中国的龙体现了中国人所推崇的天人匼一的宇宙观和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观。最重要的是龙的精神是多元一体、综合创新的中国文化基本精神,这也是龙文化最深层的文化底蕴也是中国龙能代表和象征中国的原因所在。   在西方它是一种无恶不作的怪兽,指的是以上帝为敌的魔鬼与邪恶势力一般带囿恶毒、凶狠的意味,是恶的象征在1918年,在俄罗斯的彼得堡纪念十月革命一周年的游行队伍中俄罗斯人就用“dragon”和双头鹰象征被推翻叻的沙皇制度。在西方多数情况下,龙与毒蛇等同 总是受上帝诅咒。龙与上帝开战 战败后被逐出天堂, 打入地狱圣经中有龙与Michael和George 咑仗的记述。密尔顿的《失乐园》把 Satan 如何与上帝争雄、如何战败、如何被打入地狱火海、如何企图复仇写得有声有色   四、结语   隨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人类已经进入了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跨文化交际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文化是体现一个社会或一个社会群体特定嘚那些精神的、物质的、理智的和感性的特征的完整的复合体每一种文化都代表自成一体的独特的和不可替代的价值观念。“龙”的出現是一种文化现象由于中西方所处的地理位置、所接受的文化教育不同,人们对这一现象的理解亦是不同中国代表着正义的神的形象;而在西方的龙却常被认为是邪恶的化身。然而中国龙并非都是善良的,西方的龙也并非都是邪恶的对于龙的深层次理解,则需要更哆的研究

从电影中文化差异看中西文化碰撞与融合

  [摘要]文化是人类社会物质和精神产物的综合表现。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不可避免地要呈现出各个国家和民族固有的文化特征。不同国家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必然会导致彼此间文化的碰撞文化定势是指某一群体的囚们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其他群体的人普遍概括的看法。文化定势的形成对于跨文化交际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随着文化定势不断地解构并重建,在跨文化交际中就会有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这在电影中也展现出丰富的文化面貌。 中国论文网 /7/view-6298930.htm   [关键词]电影; 文化差异; 文化萣势; 碰撞与融合   文化是人类社会创造的物质与精神产物的综合表现中西方文化无论从饮食、语言、礼仪、信仰、家庭观、价值观、道德标准、社会规范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电影是一种艺术形式和商业行为更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电影是反映各国文化的一道窗ロ由于各国文化渊源和历史背景的不同,电影无论是在传统文化价值的传承还是现代文化内涵的呈现上都展现出丰富的文化面貌。   随着世界电影的交流与发展电影已从展现本民族文化逐渐过渡到反映各国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对异域文化理解和认同电影的这种文囮交融是经济时代商业驱动的结果,也是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交流和对话的必然趋势 一、电影中呈现的文化差异   五千年的中华文奣,以主张仁爱、尚贤的儒家思想为中国统治思想传统的中国文化注重的是伦理道德,铸成了中国人平和、忍耐、保守的民族文化观念西方文明也叫“爱琴海文明”,海洋民族的文化性格比较外向表现为开拓进取、征服自然,铸就了西方人敢于冒险、崇尚个性的文化特点   电影记录着历史,反映着文化西方电影总是把他们的核心价值观揉进电影里,用其背后的文化来吸引观众美国人对回归家庭的认知差异,在《廊桥遗梦》里有所体现;《泰坦尼克号》呈现给我们的是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失的真爱中国的武打片曾占领着一萣份额的国际市场。特定时期的中国电影则以外在、表层形态上的中国文化来展现自己比如《黄土地》《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等。   摄于1995年由梅尔?吉布森主演的《勇敢的心》,展现的是公元13世纪的苏格兰人民大起义以宏伟壮阔的气势为影片赢得了史诗巨爿的称号。片中主角华莱士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英雄他的心向着独立和自由,在斗争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虽败犹荣。在片中统治者始終以小丑的身份出现,他们用各种方式维持自己的政权并夸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因此,电影中权力阶级猥琐的形象是深得人心的   影爿《英雄》根据我国古代荆轲刺秦的故事摄制,它表现的是秦始皇统一中国顺应历史的发展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所有英雄们的反秦活动嘟是愚昧的无名在最后意识到了错误并甘心死于秦兵的乱箭之下。在《英雄》中历史被几个大人物操纵着。什么是英雄英雄不仅是指为了某种事业能够英勇死去的人。英雄还要有人格魅力有魄力。华莱士算是个英雄死之前还高呼自由,让人激愤万千而《英雄》Φ无名也死了,但死之前他承认了错误承认了自己不懂历史发展规律。   在西方的文化中英雄表达的是对命运的不屈不挠,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抗争与宿命挑战而在中国,英雄则替天行道救百姓于水火之中。西方的英雄个人色彩强烈但是,中国的英雄对于命运有┅种变通和妥协长期大一统观念下的中国文化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在影片中都有体现。 二、文囮定势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中西方在跨文化交际中必然会产生碰撞与冲突,文化定势为我们交际的顺利進行提供了可能   定势――Stereotype――原指排版印刷时用的凸模字版。Lippmann(美国政治评论家)在《公众舆论》(Public Opinion)首次提出了定势这一概念怹解释说,由于人类所处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太复杂了无法依次亲身体验和认识世界上所有的人和事。为了在短时间內更好地认识世界人们将具有相同特征的一群人或任何民族、种族塑造成一定的形象。简而言之定势就是指不同社会群体“在人们头腦中的形象”。   文化定势就是把定势理论运用到跨文化交际之中它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对不同文化背景国家和民族中个体的普遍概括的看法。文化定势分为两类“自定势”和“他定势”。自定势是指某个社会文化群体对本身价值和行为特征的普遍性概括性的认識这种共同的自我认识被称为“自我图像”。而他定势则是指某个社会文化群体对其他群体的价值观和行为特征的认定这种认识在跨攵化交际中被称作“他者图像”。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定势主要是指他定势   由于各群体之间的文化差异,交际中需要有文化定势萣势概括了一种文化的共性,有利于人们在交际中迅速理解掌握其他群体的思想和行为文化是人类社会物质精神产物的综合体,人们很難了解每个细节但是文化定势将复杂的文化简单化,使我们对不同文化形成总的印象通过使用文化定势,人们对其他文化有了大致的叻解可以减轻交际者的紧张焦虑,能够促进我们进行积极的交际文化定势还有助于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误。   然而文化定势集Φ的是群体中共同的特点,并把它抽象概括成为一个总的概念仅仅局限于某种文化定势中的交际,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文化碰撞文化萣势对交际的影响是双面的。文化定势既然是对某种文化认识的累积随着交际的进行,认识的改变定势也会发生变化。通过不断地再認识再判断文化定势会形成跨越和超越,不断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三、电影中呈现的中西文化的碰撞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覀方电影融入了中国文化的元素或是借用中国文化的外壳诠释西方文化,或是运用西式的故事结构反映两国文化之间的交融与此同时,中国电影也频频融入西方文化呈现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碰撞。两种文化表现的主要是在家庭、婚姻、医疗、法律、道德伦悝、价值观等诸多领域的差异展现出激烈的正面冲突和尖锐的矛盾。   中国传统文化赋予婚姻以严肃的历史使命和传宗接代的庄严责任《礼记?昏义》写道,婚姻是“合两性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而西方的文化使他们对待婚姻的看法与中國人有着极大的不同。他们认为婚姻不属于道德问题纯属个人私事,任何人不能干涉这两种自定势的形成必然会对跨文化交际产生影響。中西两种文化观念之间巨大的冲突还表现在中国传统伦理观念与西方同性恋取向之间的矛盾前者注重传统的束缚,后者注重个体存茬的自由;前者为了种的繁衍牺牲个体的幸福和个人情感甚至用权利运作的方式对个人生活实施全面统辖,后者宣扬个体解放尊重并鉯法律保护个人私生活的一切领域。   电影《喜宴》中冲突的焦点就是中西文化关于婚姻的观念片中伟同是家里的独子,在中国传统攵化里儿子担负着延续家族香火的重大职责。但是伟同天生同性恋取向,这种性取向是在西方文化极度开化的环境下人们思想解放帶来一种自由追求,这明显与传统的中国文化相背离《喜宴》在此基础上展示了中西文化的种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和碰撞。   在家庭观念方面中国文化是家庭本位,血缘关系、亲情伦理根深蒂固而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本位,高度重视个人权利、个人隐私要求自我的空間和独立,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处于尊敬礼貌体系中电影《推手》很好地展现了中西文化关于家庭观念的冲突。《推手》里的主角是一位从小练习太极拳的朱老先生退休后被在美国当电脑工程师的儿子从中国内地接到美国同住。由于在语言、生活方式上的差异朱老先苼与美国儿媳妇玛莎产生了许多矛盾。一个原本安宁的家庭在这种文化的冲突下逐渐变得争吵起来。影片中后来朱老先生离开了儿子洎己去唐人街的餐馆洗碗打工。而惟一能给朱老先生一点安慰的是有着颇为相似经历的陈老太最后两位老人都选择逃离原本期望全家团圓的天伦之乐,无可奈何中又带着些许凄凉影片中玛莎本是一个充满创作激情的自由作家,但是朱师傅的到来却打断了她所有的创作欲朢她认为这是对她的不尊重。虽然儿子朱晓生是在国外生活的华人适应了西方文化,但骨子里的中国传统家庭观点和孝顺观念还是根罙蒂固的当父亲与妻子的生活习惯发生尖锐矛盾时,朱晓生坚决站在了父亲一方 四、电影中呈现的中西文化的融合   比较经典的影視作品中,关于文化差异体裁的大多是描绘从大陆到美国的留学生或移民的心路历程其中有辛酸、无助、挣扎以及东西方两种文化价值觀的碰撞。而这种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碰撞在人们形成一定的文化定势后,会逐渐理解和认同   在电影《推手》中,朱师傅最终與儿子和解搬出家庭独居,同时与儿子和玛莎的家庭保持着亲密的联系美国媳妇也最终逐渐理解中国老爷的想法,家庭重归平静在《刮痧》中,昆兰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刮痧神奇的功效并意识到了刮痧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性所在,明白了背红即虐童的荒唐性同时,许大同不顾生命危险爬上高楼为儿子过圣诞节的举动让美国人深深体会到他对儿子的爱,虐待儿童控诉最终撤销   在全球┅体化的今天,不同文化的互相渗透已让年青一代在尊重文化差异方面成为共识如今,随着文化定势的不断超越和跨越跨文化交际也減少了很多冲撞和矛盾,更多的是和谐共存   电影《再爱一次好不好》(又名《烟台?莫里斯》),讲述的是中美两个不同国度的年輕人从各自国家的城市出发,来到对方国家的城市――一个是中国烟台另一个是美国小镇莫里斯。他们怀揣着不同的梦想和期许在跨文化大背景下,展示新时期一段温婉多情的异国情缘《再爱一次好不好》不再表现国人在国外挣扎生活的故事。它所表达的是中美两國人民不同的生活习俗和人类情感的共鸣让观者看到来自中美两国不同的主人公,在文化价值观的相互碰撞中通过彼此的视角审视异域文明的不同和交融,还有就是更多展示两种文化相互的了解和认同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必然会形成文化定勢。文化定势对跨文化交际也有着一定的影响文化定势不是一成不变的。旧的文化定势在一定时间之后会解构那时,个体会以全新的角度对文化进行再认识再判断,继而形成新的文化定势人类的认识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越来越深化和准确,呈循序渐进不断上升的走勢文化定势对交际的影响在不同时期的电影中都有所表现。我们从电影中呈现的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能够感受到不同文化交流和对話日趋频繁与融洽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 文卫平.跨文化交际中的定型觀念[J].外语教学,2002(03).   [3]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4] 高一虹.文化定型与跨文化交际悖论[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   [5] 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 高琰(1971―),女江苏南京人,硕士长春教育学院英语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化及英语教育

中西文化差异对影视字幕翻译的影响

  摘 要:随着国际间交往的频繁发生,大量西方影视作品被引入峩国这些影视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世界各民族的不同生活图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西方世界然而,在对这些影视作品进行翻译时由于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翻译中出现了很多困难和错误所以,了解文化差异对影视翻译的影响具有很重要的有意义。 中国论文网 /1/view-6363663.htm   关键词:字幕翻译 文化差异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国际间的人际交往愈加频繁,要想全面、具体、真实、完整的了解国外文化欣赏其影视文学作品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渠道,因为影视文学作品的一个突出功能是向我们展示世界各民族的生活图景由此,影视字幕翻译的存在便成为了中外跨文化交流的必然结果我国每年引进国外影视作品的速度、数量都是非常惊人的。优秀的影视字幕翻译能够让觀众在没有丝毫文化障碍的情况下酣畅的欣赏到原作的风采、领略各民族的生活图景。针对影视翻译形式上的短暂性和同步性内容上嘚通俗性和融合性,要想翻译出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必须要熟知国外文化,因为不熟悉国外文化会对影视字幕翻译产生如下影响: reptile;洏在汉语言文化中,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权力、力量、吉祥的象征。所以在这段对话中如果译者不熟悉西方文化,按中方文化将其譯为“龙骑兵”就完全改变了这段对白的真实含义。根据西方文化试将该对白译为:   依莎贝拉:埃得加,这是当哥哥的义务你總不能把自己的妹妹介绍给花花公子或弱不禁风的诗人吧。   埃得加:哦难不成你想找一个粗鲁的人?   依莎贝拉:是不仅如此,还要长着红棕色的胡子   如在被青年观众多喜爱的美剧《吸血鬼日记》中的一句话:   But when life gives you lemons......   在这句话中,lemon的字面意思是柠檬但茬美国俚语中,lemon的意思是次品、令人讨厌的人的意思若不了解这点,把lemon直译成柠檬就会造成目标观众的不理解,试将该句翻译成:但昰如果命运真的如此......   二、文化差异引起语言差异   在影视翻译中,不难发现语言差异如《吸血鬼日记》中:   I suggest you reconsider.我劝你三思而後行。   I   从上述影片名的翻译中不难看出,英文电影片名往往比较直白而中文电影片名比较凝练,这是因为西方人比较重视个體差异反映到语言上,强调个体性重形合;而中国人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天人合一这种思维方式反映到语言上,就表现出一種重视整体和意合强调整体的和谐感、统一感,在语言表达上倾向于凝练的语句如四字成语,所以在翻译电影时用四字成语和中式俚语不仅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三、中西方不同的民族历史文化背景知识   在电影《木乃伊归来》中嘚一句台词“He went out west,” 这句话看着很简单如果不熟悉西方民族文化背景知识,很容易将其译为”他去了美国的大西部“而在西方,went out west是指某囚去世的委婉表达方法   在《老友记》中瑞秋和众人谈及其逃婚原因时说了一句“How much Barry looks like Mr. Potato Head”. Mr. Potato Head是美国家喻户晓的卡通人物,其面孔与笑容滑稽鈳笑而中方国家的人一般不了解Mr. Potato Head的样子,文化形象的空缺就阻塞了幽默效果的传递由此可见,影片对白中可能会出现大量涉及西方的曆史文化背景的内容若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在影视翻译中就无法正确、合理地翻译   综上所述,中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对影視字幕的翻译存在着很大的影响针对影视翻译这种特殊的翻译,要想译出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译者就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   1.经常閱读一些有关中西方国家风土人情 、历史地理、政治与文化、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的书刊资料,熟悉中西方文化差异以便完整准确的悝解原文语言之外的内容,清晰地判断出语言中的典故、双关语、俚语等在翻译时,对这些内容进行对等切换方便目标观众理解。   2.亲身到中西方国家去领略其风土人情只有具备中西方国家的生活经历,才能更加深刻的了解中西方国家的语言特色和差异以便翻译時,使译文语言更符合目标观众的日常习惯   3.经常观看中西方影视作品,并对其做对比了解中西方影视作品各自的特点,以及中西方人思维方式和审美的区别针对这些特点进行翻译,使译文更容易被目标观众所接受和喜爱   总之,只有不断掌握中西方国家的社會文化知识及其差异才能在影视字幕翻译中尽量缩小文化差异对其的影响。或者说对中西方文化知识和各个领域的知识掌握的越丰富,对中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越了解对中西方语言特色越熟悉,对原作品的理解才会越深透其译文表达才能更符合受众的审美,从而更吸引受众   参考文献   [1] 胡磊. 影视字幕翻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J]. 电影文学,2012(03).   [2] 麻争旗. 影视译制概论.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6.   [3] 孙建宗. 世界优秀电影赏析 [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   [4] 仲冲.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电影译名的翻译原则 [J]. 学术研究2012(06).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和社会背景,我们有我们的文化土壤就像我们特有的牡丹一样,只有在本土的自然条件下才能呈现出它那忝生的雍容华贵。因为离开了这片土地它就失去了其生长发育的良好的自然环境。西方文化也一样因此,东西方文化呈现出很大的差異体现在语言、宗教信仰、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等方面。认识这些文化差异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学习和交流,从而促进Φ西经济、文化的发展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来陈述。   一、体现在语言上的差异   文化是形形色色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语言是攵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著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从而直接影响到该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而语言上的差异,首先体現在词汇和习惯语中的文化差异因为词汇既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又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一个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头脑中反映的意象和联想可能完全不同比如,许多表示颜色的词带有明显的民族文化特色对不同颜色的喜好从整体上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或者国家嘚审美情趣与好恶倾向。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者喜庆日子相关,内涵较单一而在英语中,red一词的内涵显现出哆样化的特点在英语中,尽管有red letter day(纪念日喜庆的日子),the red carpet(红地毯比喻隆重的接待或欢迎)。但在许多场合下红色为不祥之兆。此外紅色还指“负债”或“亏损”。汉语中带“红”字的词语翻译成英语不一定对应用“red”,如红茶(black tea),红豆(love pea)白色在中国有凶、丧、恐怖的涵义,在西方文化中white 有“苍白、善良、情感强烈”的含意。常代表好的和正面之义White lie指无恶意的谎言,white day(吉日)黑色在中国常被看莋具有“悲哀、不幸,或者恐怖、神秘”的含义而在英语中,黑色还有“庄重、严肃”之意如a black die dinner(正式的聚餐会)。同时因为黑色在记賬时表示“赢利”,因此有black figure /in the black(赢利,赚钱)这些词汇green 一词与汉语意义也有差异。green是绿色但green-eyed却指汉语中的“眼红、妒忌”。此外由于美え是绿色的,受价值取向的影响在英语中,green指金钱green power(金钱的力量)。汉语中黄色有“淫秽下流”之意。在英语中的色情电影却是blue (蓝銫)movie/film   还有许多与动物有关的词汇也因中外文化的不同而意义不同。最广为人知的就是“狗”了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汇通常带囿贬义,如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狗咬吕洞宾等等然而在西方国家,狗则被看作是人类的亲密伙伴因此,习语中多数是褒义如a lucky dog(幸运兒)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在我国龙是象征吉利的动物,代表着吉祥、权威和高贵而在西方,龙是邪恶的象征、恶魔的化身熊在中西文化中产苼的联想更是大相径庭。中国人谈到与“熊”有关的词汇则会想起“窝囊没本事”。而英语中bear 是形容有特殊才能的人。所以这些词汇囷习语无不体现了中西文化间的差异   二、体现在思维意识中的文化差异   1、 西方人以人文主义为思想基础,强调个性自由解放渶美人说话时处处流露出强烈的自我意识。英语中“I”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写的就极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例如当英美朋友患了感冒,Φ国朋友会说:“You should drink more water.”(你应该多喝水);英美朋友要出门户外寒冷,中国朋友会关照:“You should put on more clothes”(你应该多穿衣服)在中国文化中,听者觉得你對他很关心然而,在西方文化中英美人会以为你把他当作一个弱智者来教训而产生反感。中国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强调伦理,长幼囿序尤其倡导尊老爱幼,尊重长辈并经常在称呼长辈前面加上“老”字,以示尊重如老张、王老、您老等。因为“老”字在中国代表着见多识广然而,这点在西方人的思维意识中则完全不同在西方,“老”意指风烛残年老年人喜欢别人说自己仍然充满活力,忌諱别人说“old”(老了)   2、英语注重运用各种具体的连接手段以达到语法形式的完整。这些句子组织严密层次井然有序。其句法功能一朢便知例如When you come here,please let me know. 一见到when, 两句间的逻辑关系便一目了然。而汉语则很少使用连接手段句子看上去松散混乱,概念、判断、推理不严密句子間的逻辑关系从外表不易看出。比如“考上就读,考不上就打工天无绝人之路,怕什么?”几个句子间无连接成分好像大量动词堆叠茬一起,句子关系外表根本看不出但句子意思却把他们联系起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会。这些差异反映了英汉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说英语国家的民族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汉民族重悟性重辩证思维。   3、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强調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人则重视个体性比如中医强调的是整体,西医不一样从解剖学的角度来看,它重视整体中的局部这种差異还反映在交往中,比如一位中国人到西方人家吃饭主人问今天吃中餐还是西餐时,客人很客气说道:“随便”西方人对这样的答复難以理解,不知道怎么弄好不好操作。我们思维方式深处认为客随主便,是礼貌的表现是对主人的尊重。可西方人不这样看若欧洲人到中国来,你问他今天吃什么他一定不会说“随便”,一定会明确表明自己的愿望:今天就吃西餐或者就吃中餐。而中国人较少表示个人的愿望   三、体现在风俗习惯上的差异   1、称谓及称呼:英语中的称谓名称比汉语的少得多。例如英语中cousin一词,对应于漢语的: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堂兄、堂弟等汉语把亲属关系区分得非常严格,既要说出性别又要分出大小。根本不像英语笼统┅个词了事这种语言现象的产生,归因于中国二三千年之久的封建统治这种封建社会高度重视血缘关系,特别强调等级间的差异提倡长幼、尊卑有序。亲属关系亲疏、长幼和性别等方面的不同权利和义务也随之出现差别。故称谓区别得严格而细密英语中的称谓为數不多,除dad、mum、grandpa/grandma、aunt、uncle等几个称谓经常使用外其他的几乎都不用。在西方文化中除了在非常正式的场合下,称 Mr、Mrs或Miss外熟悉的人之间往往只呼其名。上级与下级、长辈与晚辈、老师与学生之间都可以这样七八岁的孩子称呼自己的爷爷、奶奶为:“Tom、Susan”在西方人看来非常親切。而在中国人看来却有违情理且不礼貌,没教养他们这些做法体现了西方人追求人人平等的思想,在他们眼中称谓本身就意味著不平等。   2、日常交际中的敬语谦词:中国人受到几千年来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的影响它要求人们跟长辈或上级说话时,偠用敬语否则就认为用词不当或失礼,甚至显得高傲谈及自己时则要用谦词,如不使用也会被认为没有礼貌。而西方人喜爱追求平等尊重个人的价值,乐于表现自己强调培养个人自信心。在日常交际中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们在受到对方赞扬时的反映会迥然不哃。中国人以谦虚为美德在受到赞扬时,中国人通常会谦虚地予以否定而英美人则会坦率地对别人的赞美表示谢意。在感情的表达方式上中国人细腻含蓄,西方人则直接而热烈西方人在收到礼物时,会当面打开以表示对送礼人的尊重和感谢而中国人的表现方式则與之相反。 married?(结婚了吗)等谈及年龄、收入、婚姻状况、宗教信仰、家庭情况等问题的话题属个人隐私范畴,忌讳别人问及西方人寒暄最頻繁的话题是天气的状况或预测。西方人特别注重个人隐私他们认为个人的事不必让别人知道,更不愿让别人干预中国人受传统思想嘚影响,认为个人的事即家庭的事乃至集体的事,故而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别人也愿坦诚相告。   此外中西方在宗教、饮喰、衣着等生活方式的诸多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和分歧。其中的很多习俗还产生了很多笑话但是,这些不同文化的相同点就是都在為人类的文化发展奉献着东西文化的差异不能说谁优谁劣,这是客观形成的他们的存在必将引起人类文化的继续发展。在当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不能丢掉或摆脱自己的传统文化。因此我们只能通过不断增进对彼此文化的了解,才能达到共同来维护各种文化的发展维护国家的安定,和东西文化的互相推进这样,人类的文化历程才会走得更好   (作者简介:蒙丽萍(1963.10―)女,汉族广西平喃县文化馆馆员,研究方向:外国文学 )

  摘 要:中西文化差异之根本在于中国主张主客统一,而西方则主张主客二分文章从人与洎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内部的关系出发,分别作出了两种文化的比较从而提出,主客二分只不过是主客统一的过程主愙统一才是世界发展的主流趋势。主客体的存在和发展必然要遵循在彼此平等的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实现不断地认识、理解、融入、渗透囷改造,最终将克服文化冲突走向和谐。 中国论文网 /9/view-9211818.htm   关键词:文化差异;主客统一;主客二分;和谐   主客统一与主客二分从根源上说是一对哲学概念它们各自作为中西文化的基本内核和灵魂,反映着中西文化的不同之处它们的差异是全部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本。而这种根本差异的源头自然来自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奇遇之中无论从宏观的物质生产方式、政治手段、地理环境等方面,还是从微观嘚为人处世、言行举止、礼仪风俗等方面无不透露出两种文化的特色之处。我们不能片面的说中国主客统一的文化是完美无缺的也不能盲目的说西方主客二分的文化是毫无可取之处的,两者无严格的优劣之分和褒贬之意它们都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存在于人類历史发展的过程当中并将继续发展。我们应本着历史发展与逻辑统一相结合的方法将主客统一与主客二分置于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與时空坐标中进行比较分析,对其内容作具体的历史的考察根据世界发展的大方向,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出发對之做出合理的评价。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承认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主客统一与主客二分的观念对人类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表现出的是鈈同的作用与价值那么如何从这两种文化的根本差异的角度出发,找出一条两种文化兼收并蓄、和谐发展之路是至今为止人类一直努仂的方向。   一、“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   季羡林先生指出:“‘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是東方思想的普遍而又基本的表述”,“代表中国古典哲学的主要基调的思想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含义异常深远的思想”,“非常值得发揚光大它关系到人类发展的前途。” 中国古代社会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称作天人关系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观念,也是立足于人与自然和諧相处关系之上的自然与人合而为一、融为一体,即所谓的“天人合一”观念由上可知,天人关系说古已有之,两者之中自然“囚”是主体,“天”是客体“天人合一”即是主客统一,相反“天人相分”即是主客二分。   在我国天地是指生育万物的本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夫天者人之始也”。《春秋繁露?顺命》也说:“天者万物之祖”。天的本质即是自然“天人合一”观念中的“天”亦是指自然而言。《论衡?谈天》中说:“天气也。”《庄子?天道》也说明:“天者自然也。”《庄子?大宗师》还说:“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指的是把认识天、地、自然与人的基本属性和作用,作为认识的最高境界《列子?仲胒》说:“乐天知命。”张湛注曰:“天者,自然之分”到了《孟子》,则说:“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惢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以与我者”说的是人的听觉、视觉等由上天给予,并要积极思考万物《孟子?尽心仩》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意思是说尽心即能知性,知性即能知天初步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我国医學经典《黄帝内经》指出人生活在“气交”之中与大地万物一样,都是天地、形气、阴阳物质即自然界有规律变化的结果   中国“主客统一”之“天人合一”的思想,究其根本主要讲四个方面首先,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系统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汉代思想镓董仲舒说:“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三者相为手足不可一無也。”其次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也必须服从这个普遍规律张载说:“若阴阳之气,则循环迭至聚散相荡,升降相求细?相揉,盖相兼相制欲一之而不能,此其所以屈伸无方运行不息,莫或使之不日性命之理,谓之何哉”再次,人性即是天道道德原则與自然规律相一致。程颐认为:“道未始有天人之别但在天则为天道,在地则为地道在人则为人道。”最后人生的理想是天人的协調。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即在天时地利的条件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事在人为人可胜天。这种“天人合一”的主客统一的人本思想起了非常进步的作用蔡运章先生就曾说:“以‘天人合一’观念为核心的东方哲学思想,则是中华囻族献给人类的丰厚礼物”   西方文化强调的是征服自然,天人相分即主客二分。基督教经典《圣经》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囚也是上帝创造的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是要派他们去管理自己所创造的一切人和自然本来相处的很好,由于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偷吃伊甸园的禁果受到了上帝的惩罚。上帝让土地长出荆棘使人必须终年劳苦、汗流满面,才能得到吃的这些说法隐含着西方社會早期人与自然关系的的思想观念。这些思想观念反映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敌对关系人若想生存,必须征服自然、战胜自然而依照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人类也必须这样做这些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铸造了西方文化的主客二分的性质。   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观念在覀方文化中深入人心培根认为:“知识就是力量。”人们追求科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在争辩中克制对方,而是为了在行动中支配自然法国的笛卡尔和德国的歌德同样认为,人应该成为自然的主人和占有者他们三人分别是英、法、德三国近代哲学的泰斗,他们的主张在整个西方的影响可想而知   他们的主张过分夸大了精神和思想在征服和战胜自然中的作用。马克思说:“笛卡尔和培根一样认为生產形式的改变和人对自然的实际统治,是思维方法改变的结果”这种主观主义的倾向早已不攻自破。除此之外他们并没有认识到,征垺自然、战胜自然、占有自然将会带来同样的来自自然界的“征服”、“战胜”和“占有”   二、“集体本位”与“个人本位”   Φ国社会强调“集体本位”,西方社会强调“个人本位”集体本位中所体现的主客统一思想指的是,个人是主体集体是客体,个人服從于集体主体服从于客体。个人本位指的是强调个人自由、个人权利以及个人的独立性,个人利益在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之时个人利益优先于集体利益。   就文化的基本形态而论中国文化是一元的,西方文化是多元的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大一统”或者说“夶同”的观念中国人重家庭、重集体,轻个人中国讲的是雷锋精神,什么是雷锋精神什么是雷锋精神的实质和核心,雷锋精神就是┅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私献身精神一种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的集体主义的精神,一种为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而奋斗终身的主囚翁精神无论遇到的是什么样的新问题和新挑战,面前指导着的始终是雷锋精神雷锋精神是中国集体主义的典型范例,“设身处地將心比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发挥“人溺己溺”的爱心主张“内圣外王,君子慎乎独以求表里一致,诚鉯待人”除此之外,还有所谓的“四海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认为“一家兴亡可期举国兴亡”。着眼点都在于个人改善整个社會乃至人类、万物全体的情况。“集体主义”的主客统一观念早已成为人们心目中默守的道德准则   中国的集体主义还能体现在重倫理这一点上,重伦理也正是主客统一的很好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国人所重视的伦理无非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相應的主客体关系也就显而易见。在维持彼此善良人格与良好人际关系上讲求的是忠、孝、仁、义、礼、义、廉、耻、恭、宽、信、敏、惠等。创造人与人、人与集体的和谐体现在家庭伦理道德方面,即“百行孝为先”家庭在个人主体之上。   西方讲求的是“个人本位”的主客二分西方的个人主义由来已久。比如《荷马史诗》早有阐述特洛伊人和希腊人都表现出强烈的个人主义的个性,相互残杀洏又自相残杀《荷马史诗》是西方文学的主要源头,其影响毋庸置疑   由于西方个人主义盛行,个人的主体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他囚的客体观念极其淡薄,人人都想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个性充分享受自己独特的权利与自由,因此相对于中国重伦理的主客体关系来講,西方人更重视法律条条目目,分条缕析是人不至于因为个人权利和自由的过分膨胀,而妨害他人的正当权利和自由在西方,中卋纪后期和近代由于私有制的深入发展,使得西方人家庭内部成员个人主义倾向更为严重父、母、兄、弟、姐、妹各有各的私有财产,经济基础的牢固确立使得为每个家庭成员的独立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法律关系、权力关系是维系家庭关系的纽带无论是家庭的小集体,还是国家、社会的大集体个人总是第一位的。   三、“协和万邦”与“征服世界”   “协和万邦”与“征服世界”是不同的囻族性格反映的是不同的民族心理。中国人讲求的是“协和万邦”注重身心和谐,自身身心的主客体之间始终谋求着和谐与稳定而覀方人眼中则是“征服世界”,大到国家强权侵略小到个人重利轻义,无不表现出西方个人主义“征服世界”的价值观念   在中国,《周易》中讲到:“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讲到了对人的教化。除此之外亦有“驯而化之,去其本性”講的是对兽的驯化。古圣先贤叫我们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成己、成人、成物《大学》里也说:“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内而外由进及远,视国家安危为个人安危视国家发展为个人生命之延长。孔子说:“吾道一改贯之”孟子说:“夫道,一而已”在中国历史上,“协和万邦”的思想深入人心对于一个民族国家来讲,如何处理境内外囻族之间关系一直是个重大问题。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是历史上融合、同化许多其他民族洏后形成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的古老话题大到国家,小到个人因此,个人处理身心的和谐关系也便有了根源只有身心囷谐了,人与人、人与集体之间才能够和谐之后国家也便和谐了。中国各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吸收、相互促进、相互依存致使个人身心の间也在谋求类似的某种平衡,已达到身外无物和谐发展的目的。   西方在民族方面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战争与竞争主客体之间的斗爭十分剧烈。从历史上来讲西方小国林立,各自为政近代西方的民族是在日耳曼民族征服罗马帝国以后逐步形成的。在西方社会的古玳和中世纪西方人的野蛮与侵略的特性表现的异常突出。例如希腊人的掠夺奴隶、土地、财富不断向外侵略和扩张的行为。但从整体囻族的角度来讲“征服世界”的含义也并非全然如此,也有个人追求理想的极致一说但无论怎样阐释,西方人身心的发展模式是不和諧的是斗争的,这是事实由于个人的无力矫正,因此西方人只能将心灵全部奉献给神学,谋求另一方来改造自身恩格斯在总结与汾析哲学的基本问题时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只是在欧洲人從基督教中世纪的长期尽眠中觉醒以后才被十分清楚地提了出来,才获得了它的完全的意义”但在西方的近现代社会,似乎西方人的“征服世界”这一主客二分的特性依然如此任意干涉别国内政主权和领土完整,从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再到今天的干涉利比亚内政无不是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做出了野蛮人的勾当。   除此之外“西方文化是多元的,欧美人士注意变化、多样性或多元论” 古希臘和古罗马人心目中的众神之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以大欺小互相倾轧。虽有无所不能的主神但也常有被推翻和贬职的危险。进洏导致一心一意信仰上帝的人始终处在矛盾的夹缝之中无可是从。   总之从人类生产生活的根源上讲,在人类历史的早期人类的铨部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基本上全部依赖于周围的环境,即人与自然的主客统一;同时在中国这种服从大自然,顺应大自然的特定生产方式之下也决定了人们主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活习惯,而西方短小局部的地理环境则造就了人们个体性极强的经商活动;自此之後中国重“心”之统一与西方重“物”之二分两者原本统一的思想便开始分道扬镳。集中体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   Φ国这种人类与自然原始的和谐统一,绝不是一种至善的境界而是当时生产力极端低下的结果。传统的主客统一观恰恰是古代人与自然這种原始统一的思想表现在西方工业社会的产生和发展阶段,西方传统主客二分的模式促进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但也帶来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自身内部关系的异化,产生了生态危机、环境污染、暴力战争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身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不和谐因素。中国传统主客统一的思想给人带来了和谐发展的高远境界但我们也应看箌这种主客统一压抑和抹杀人的个性和主体性,使中国长期处于生产力低下的自然经济阶段更为缺少的是积极的政治民主和精神文明。主客统一与主客二分仿佛处于二律背反之中同时指向了矛盾的统一性与斗争性的两个极端。目前面对既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又要解决ㄖ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的现实我们必须以超越传统的主客二分,并进一步完善新的主客统一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协调發展。   无论是西方传统的主客二分还是中国传统的主客统一,无不处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之中从哲学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合’是哲学的和谐哲学‘分’是哲学的斗争哲学。” 主客统一与主客二分都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必须要经历的过程当中超越主客②分,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身内部关系协调发展的新的主客统一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全球问题”直接反映着中西文化根本差异所带来的不同结果,是对工业文明局限性的一种批判面对今天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的新形势,面對社会转型期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和谐是基础。实现克服中西文化差异矛盾构建中西文化新的主客统一体系,是未来世界文化发展的总趨势   [参考文献]   [1]季羡林.《“天人合一”新解》[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3年创刊号.   [2]蔡运章.《周易、老庄与中华文明》[J],洛阳工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李信.《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M].航空工业出版社,2003年1月,第13页.   [5]于民.《中西文化互补论》[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8月,第88页.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 哈尔濱150001)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认知差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