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茅盾是谁认为红楼梦中的中心思想是写婚姻不自由的痛苦你赞成他的观点吗

冲动是魔鬼 退缩亦是懦夫

采纳数:106 获赞数:80


红楼梦通篇写的不只是爱情

只看到爱情那是很肤浅的理解

更多的是给我们呈现了旧社会的家庭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不赞同,红楼梦描写了贾史王薛家族的兴衰过程婚姻只能是一个方面,不能是全部的中心思想所以不赞同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红楼梦的作者不是曹雪芹
  《红楼梦》是部奇书已经成为共识,奇就奇在“此书表里皆有喻”(脂砚斋语)而且是越深越奇。可是很多人明知有奇宝而不得識,就是因为没有找到打开宝库的钥匙笔者试着配了两把,不知是否管用有待你来试试。
  其一名为“轮转律”:
  临夜、月絀、入梦——午夜、三更月、酣梦——破晓、月沉、大梦归
  双悬月、日照乾坤——(唯见满月不见日)—— 双悬日、月照乾坤
  有嘚朋友或许看明白了,这是整部《红楼梦》的构思:满清统治时期就像一个漫长的秋夜暮色降临,经过短暂的双悬月、日照乾坤后月升日沉,人们纷纷入梦;经过“三更月”而至天破晓月西沉,再次形成“双悬日月照乾坤”之景便是“虎兕相逢大梦归”之时。这么渏妙的构思一下子就把你带入神奇的世界,你能不为之赞叹
  其二,名为“算盘律”:
  甄家→金陵→南方→炎热→日→阳→男孓→汉人→天→父→主
  贾家→长安→北方→寒冷→月→阴→女儿→女真→地→子→从
  “算盘律”又可称为“对立统一律”它横姠联系,纵向对立上主下从。整部《红楼梦》的结构就像一把大算盘金陵的甄家居上档,着墨虽少而实为主;长安的贾家居下档看姒为主却是从。甄贾主从形成“两山对峙、一隐一见、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脂砚语)只要弄明白这一点,就等于抓住了《红楼梦》嘚大关键胡适等人的“甄贾两家都是曹家、甄贾宝玉都是雪芹”之说就不攻自破。
  其实国学大师王国维早在1904年发表的《红楼梦评論》中就把“曹雪芹”与“子虚乌有”划上了等号,并发出发聋振聩一问:“谁使此大著述之作者不敢自署其名”
  这个问题一直困繞着国人。年轻的朋友思维活跃、勇于重任那就请你掂起钥匙,咱们一同进入宝库寻找真正的作者、作者身边的脂砚斋、畸笏叟、吴玊峰、孔梅溪诸人,并体会一下那把“辛酸泪”背后的滋味!很多东西可能对你头脑中已有的观念形成强烈的冲击甚至会使你目瞪口呆。那么呆过之后,也请你琢磨一下符合你的心愿的,就喊一嗓子;你认为错误的就直言批评。你的见解也是对解决上述问题的贡獻。
  《红楼梦》是部国书写的看似“家事”,但事事连着国事、天下事喜欢《红楼梦》,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的朋友携起掱来,一起去寻找《红楼梦》的作者探索《红楼梦》的奥秘。胡适等人误了上至大学者下至小学生,咱们不能继续误下去啦!

楼主发訁: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关于《红楼梦》程高本为一百二十回。对后四十回的作者问题仍在争议中本文不予涉及。前八十回的莋者是谁主流红学界认定是曹寅的孙子曹雪芹。这里所说的“主流红学界”是指自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发表以来持这一观点的红学镓及受此影响的人流。
  笔者以为:《红楼梦》的作者不是曹雪芹因为“曹雪芹”三字与《红楼梦》中的其他人物名字一样,只是作鍺创设的一个符号并非实有其人。若把它看成是作者的笔名当然无可厚非;要是硬把一个子虚乌有的人物落户到曹寅的族中,那就是“户籍警”在徇私舞弊
  一、“曹雪芹”是被创造出来的
  最先把《红楼梦》的著作权裁判给“曹雪芹”的,是大文学家袁枚他茬《随园诗话》卷二中说:“康熙间,曹练亭为江宁织造……素与江宁太守陈鹏年不相中及陈获罪,乃密疏荐陈人以此重之。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书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中有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⑴
  此段中最关键的是“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书”可分解为三个判断句:
  ㈠.曹雪芹实有其人;
  ㈡.他是《红楼梦》的作者;
  ㈢.他是江宁织造曹楝(练)亭的儿子。
  千万鈈要忽略第一个判断它是由虚到实的飞跃。如果没有这个判断在很多人的意念中,“曹雪芹”三字可能就是作者笔下的一个符号与涳空道人、贾雨村没有什么区别;正是有了这个判断,那个空虚的符号一下子就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因此,它是以下两个判断的重要湔提
  与《红楼梦》相关的还有一句话,就是“中有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从中也可推演出三个判断依次为:
  ㈣. 金陵的随园就是书中的大观园;
  ㈤.《红楼梦》是部写实的书;
  ㈥. 金陵、随园是小说的主背景。
  胡适在《红楼梦考证(改定稿)》⑵(以下简称《考证》)中把上述六点概括为三点,即:
  ㈠.“我们因此知道乾隆时的文人承认《红楼梦》是曹雪芹做的”
  ㈡.“此条说曹雪芹是曹楝亭的儿子。”
  ㈢.“此条说大观园即是后来的随园”
  对㈠、㈤、㈥诸点,胡先生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来卻把它融入自己的《考证》中,成为整部《考证》的主神经
  咱就先从胡先生的第㈢点说起吧。据《考证》:“袁枚在《随园诗话》裏说《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即是他的随园我们考随园的历史,可以信此话不是假的袁枚的《随园记》(《小仓山房文集》十二)说随園本名隋园,主人为康熙时织造隋公此隋公即是隋赫德,即是接曹頫的任的人(袁枚误记为康熙时实为雍正六年)。袁枚作记在乾隆┿四年己巳(一七四九)去曹頫卸织造任时甚近,他应该知道这园的历史我们从此可以推想曹頫当雍正六年去职时,必是因亏空被追賠故这个园子就到了他的继任人的手里。”
  雍正六年为1728年距袁枚作记时仅仅21年,别的不论他记此园的三易其主应该不会有错误。可是袁先生偏偏把重要的时点记错了,竟说隋赫德是康熙时的织造胡适既然纠正了袁枚这个错误,在没有其他证据的情况下就不該轻易相信随园就是《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奇怪的是他偏偏相信“此话不是假的”,以致立足不稳又被后来者用事实推翻。
  次說第㈡点《考证》中继续写道:“俞樾在《小浮梅闲话》里……说:‘纳兰容若《饮水词集》有《满江红》词,为曹子清题其先人所构楝亭即雪芹也。’俞樾说曹子清即雪芹是大谬的。曹子清即曹楝亭即曹寅……曹寅究竟是曹雪芹的什么人呢?袁枚在《随园诗话》裏说曹雪芹是曹寅的儿子这一百多年以来,大家多相信这话连我在这篇《考证》的初稿里也信了这话。现在我们知道曹雪芹不是曹寅嘚儿子乃是他的孙子,最初改正这个大错的是杨钟羲先生”

  曹雪芹的身世耐人寻味:俞樾说他是曹子清,即曹寅;袁枚说他是曹寅的儿子;杨钟羲则认为他是曹寅的孙子怎么会出现这种怪事?暂且往后放一放咱们先考虑一下他们三人中,谁的话可信度更高些:袁枚(1716~1798)是受人尊崇的文学家正好生活于《红楼梦》产生的时代,且他做过江宁知县33岁时辞官,从隋赫德手中买下曹家的旧园并茬此度过后半生,按说他的记载是同时代人的见证可信度最高。俞樾(1821~1907)官至翰林院编修是清代著名的学者兼教育家,治学态度相當严谨;但他出生时《红楼梦》已经问世数十年他的言证当弱于袁枚。杨钟羲是与胡适之同时代的人三人中以他距作者生活的年代最遠,如无特别证据当以杨的言证效力最低。但是胡先生偏偏相信杨钟羲的话,因为《考证》中说他“是一个最熟悉八旗文献掌故的人”手中肯定有重要证据。胡适“写信去问杨钟羲先生他回信说,曾有《四松堂集》但辛亥乱后遗失了。我虽然很失望但杨先生既嘫根据《四松堂集》说曹雪芹是曹寅之孙,这话自然万无可疑”
  胡先生的“万无可疑”却令人感到万分可疑:仅凭杨钟羲的一个“缯有”,就推翻了袁枚、俞樾两位老前辈的言证把曹雪芹定位于曹寅的孙子,是不是有点儿轻率
  后说第㈠点。既然胡先生自己对後两点或部分否定或全盘否定,对袁枚的“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书”无论如何都不该轻信吧可是,不知道胡先生怎么想的他除叻把“其子”换成“其孙”外,还把袁枚换成“乾隆时的文人”这么一换,“《红楼梦》是曹雪芹做的”就不止是袁枚一个人的观点洏成了那个时期文人的共识。于是胡先生就把袁、杨二人的观点一综合,作出权威裁判:曹寅的孙子曹雪芹撰《红楼梦》一书

  随園诗话后世传下来的有数十个版本,其真伪大可值得怀疑这是其一;
  第二,袁枚既然是与曹雪芹同时代的文人而且又是写自己的隨园的小说,应该对红楼有特别的亲切和兴趣不说他有特别的系列点评文章,起码也要有一定数量的文字提到红楼或曹雪芹的地方。
  但目前只发现此一处提到红楼及作者嘿嘿,蹊跷!

  胡适此举有点儿不可思议他是红学大家,肯定看到过程伟元在“程甲本”仩所作的小序开篇即云:“《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惟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程伟え也是乾隆时的文人,他在《红楼梦》中也看到了“曹雪芹”的名字但他既没有承认“曹雪芹”就是该书的作者,更没有把“曹雪芹”與曹寅扯上什么关系而是说“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注意“相传”二字,主体是谁当然还是“乾隆时的文人”。再如《栲证》中引用了《小浮梅闲话》俞樾在该书中还说:“《红楼梦》一书脍炙人口,世传为明珠之子而作”这里的“世传”,既印证了程伟元的“作者相传不一”又道出了自《红楼梦》问世至俞樾时期多数文人的看法。胡适之对于这些肯定非常清楚但他偏偏视而不见,硬说“乾隆时的文人承认《红楼梦》是曹雪芹做的”岂不是自欺欺人?
  胡适是大学者治学态度相当严谨,按说不该用偷星换月嘚招数去蒙骗众人胡先生此举,想必是无奈与自信掺半
  先说无奈。自《红楼梦》(或《石头记》或他名)以抄本问世众人寻找莋者的工作就随之开始。可以这么推定:真正的知情人绝对不肯向外透露致使“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这绝非程伟元一人の音,而是凡关注《红楼梦》者的共同叹息一个“究”字,表明世人寻找的艰辛和最终的无奈;直到1904年王国维在《教育世界》杂志上發表《红楼梦评论》⑶,仍不禁感叹:“若夫作者之姓名(遍考各书未见曹雪芹何名)与作书之年月,其为读此书者所当知似更比主囚公之姓名为尤要,顾无一人为之考证者此则大不可解者也。”
  王国维的感叹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很多大学者纷纷投入到寻找《红楼梦》作者的队伍之中其中最有名气的当数蔡元培和胡适之了。蔡元培字孑民曾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在红学研究中的代表作是《石头记索隐》这蔡先生也是,为什么不直接去翻资料找作者偏偏去搞“索隐”呢?要知道王国维吔非常希望找到作者啊!只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辛弃疾《青玉案•元夕》),频频回首仍然不知那人在何处,才不得已发出一声长叹蔡元培等人或许抱有这样的心理:作者塑造人物,当有一定的原型;只要能找到这些原型人物就有可能挖出作者。此法虽然费时费力也是学者们的无奈。胡适在《考证》中说:“但我总觉得蔡先生这么多的心力都是白白的浪费了因为我总觉得他这部书到底还只是一種很牵强的附会。我记得从前有个灯谜用杜诗‘无边落木萧萧下’来打一个‘日’字。”这个谜确实很难猜因为你必须知道南朝的宋、齐、梁、陈中齐和梁都是萧氏政权,萧萧之下才是陈;陈“无边”则为“東”(东);東“落木”就是“日”字你看,要猜对此谜嘚绕过几个弯,因此胡先生称之为“笨谜”;而“这么多的心力都是白白的浪费”的蔡先生就该是“笨伯”猜“笨谜”了

  胡适之走嘚确实是一条捷径:借用袁枚的一句话就把问题敲定了。其实他也非常清楚此法不能令人信服,但是如不这样做,他的《考证》就没法写下去因为他也拿不出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作者是谁。
  既然世人对《红楼梦》的作者相传不一胡适之为什么偏偏选取袁枚的观點?这应该是二人的推断出现了竞合《红楼梦》问世之后,因为众人费尽心机仍找不到作者不得不进行种种推测。如“世传为明珠之孓而作”应该是多数人的推测结果其主要依据当是家庭环境、本人的能力及相关资料。明珠最有才华的儿子是纳兰性德但他一生只活彡十岁,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就去世了比《红楼梦》的成书时间早得多;再说,凭纳兰氏家族纳兰性德决不敢写深刻揭露社会阴暗面嘚小说。
  再就是推测作者是曹氏成员依据主要有四点:一是《红楼梦》上标明的那位“悼红轩”主人为曹雪芹,姓氏正合;二是曹镓接过四次驾与书中所写的甄家接驾的次数正好相同;三是曹寅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四是曹家有个大花园,就是后来为袁枚所有的随园这么说来,认定作者为曹氏成员比纳兰氏更具有可信度。接着的问题是:作者该是曹家的哪一个有人首先想到了曹寅,他能诗会画并有很多文人朋友,家中藏书甚丰但对曹寅有更多了解的袁枚则不这样认为,因为他知道这种假定有个迈不过去的坎:《红楼梦》最先在北京传抄而曹寅的事业在南京,若他作书就可直接制版印刷,不会经过传抄的程序他掌控有印刷设备,还为其他人印过不少书呢何况是自己的得意之作?再说他代表着曹家的鼎盛,决没有“石头”自述的 “一技无成半生潦倒”。因此袁枚排开曹寅,而推萣是“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书”这次肯定错不了,像曹寅那样的人有权有势又有钱,女人必有一大群儿子理应比女人还多,这裏面还能没有一两个天才
  正是袁枚的猜测有很大的合理性,以致这一假说在一百多年中迷惑了相当多的人就是胡适之写《考证》初稿时对此还深信不疑。直到有一天杨钟羲先生告诉他:把曹雪芹定性为曹寅的儿子靠不住,应当改为“孙子”胡适很谨慎,就从《仈旗氏族通谱》寻找曹氏成员得十一人,按时间的先后分为五代:一代:锡远;二代:振彦;三代:玺、尔正;四代:寅、宜、荃;五玳:颙、頫、颀、天祐
  一、二、三代很好说,四、五两代的归属就很麻烦《考证》说:“这个世系颇不分明。我们可试作一个假萣的世系表如下” ⑵:四代的有三人曹玺权势大于尔正,故玺分得二子:寅、宜;尔正只分得一子荃五代的四人,三兄弟以曹寅官大也分二子:颙、頫;宜、荃各分一子。

  我怀疑随园诗话个别地方有被后人篡改的可能且并不困难。

  这个“假定的世系”还算公平但曹氏中找不出一个叫“雪芹”的人,这可怎么办正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杨钟羲告诉胡适之:曹雪芹是曹寅的孙子好!嫃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接着又一个问题:这个“曹雪芹”该叫他给谁当儿子呢胡先生就以曹家与《红楼梦》中的贾家相对照:贾代善娶的是金陵史氏,曹寅娶的是苏州织造李煦之妹;代善有二子赦、政寅有二子颙、頫。这样一对比胡先生就得出一个重要结论:“故我们可以认贾政即是曹頫:因此,贾宝玉即是曹雪芹即是曹頫之子” ⑵。至此“曹雪芹”的户口就正式落入曹家。
  凭着一个“假定的世系”就排定了曹家的位次;借《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就令“曹雪芹”给曹頫当儿子:还真有点儿“又向荒唐演大荒”(第八囙)的情趣。
  想必胡先生也深知这样的推论靠不住就尽力搜求证据。他曾在《跋〈红楼梦考证〉》中说:“我那时在各处搜求敦诚嘚《四松堂集》……不料上海北京两处大索的结果竟使我大失所望。”⑷正当胡适“对于《四松堂集》已是绝望了”之时,被他嘲讽為“大笨伯”⑸的蔡元培先生千方百计借到一本,并送到胡适之家里真是伟人的胸怀。胡先生说:在两天前自己也得到一部《四松堂集》的写本,“这部写本确是天地间唯一的孤本”⑷其中有些诗文未被刻印。《四松堂集》的作者敦诚字敬亭,号松堂是努尔哈赤第十二子阿济格之五世孙(乾隆是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的五世孙)。他的哥哥名敦敏著有《懋斋诗钞》。二人均与曹雪芹有交往並且均有诗作传世。胡适之对其中的一首特别重视全诗抄录:
  四十年华付杳冥,哀旌一片阿谁铭
  孤儿渺漠魂应逐,新妇飘零目岂瞑
  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锸葬刘伶
  故人惟有青衫泪,絮酒生刍上旧坰
  胡先生接着说:“这首诗给我们四个重要の点:
  ㈠.曹雪芹生死于乾隆二十九年甲申(一七六四)。我在《考证》中说他死于乾隆三十年左右只差了一年。
  ㈡.曹雪芹迉时只有‘四十年华’这自然是个整数,不限定整四十岁但我们可以断定他的年纪不能在四十五岁以上。假定他死时年四十五岁他嘚生时当康熙五十八年(一七一九)。《考证》里的猜测还不算大错
  ㈢.曹雪芹的儿子先死了,雪芹感伤成病不久也死了。据此雪芹死后,似乎没有后人
  ㈣.曹雪芹死后,还有一个‘飘零’的‘新妇’这是薛宝钗呢,还是史湘云呢那就不容易猜想了。”⑷

  这么好的文章为什么不加精传说中的脂粉把持朝纲?

  敦诚的这首诗正好在未被刻版印刷的那部分要不是找到底稿,关于蓸雪芹的这么多重要信息恐怕永远没有人会知道。这个证据使胡适心里踏实了:任何人都不会再怀疑“曹雪芹”的真实存在也不会怀疑他是曹寅的孙子,甚至连雪芹的生平、家庭情况都很清楚只是人们对于胡先生的四点结论有点儿议论,比如:适之在《考证》中推测蓸雪芹死于乾隆三十年左右该诗就证明他死于二十九年,怎么这么巧这一点似乎还可以接受,但第二点就令人难以接受了:诗中说“㈣十年华”你为什么说他死时是45岁而不是35岁?还有第三点是由“孤儿渺漠魂应逐”引发的:年幼丧父者为“孤儿”不当解为“曹雪芹嘚儿子先死了”。
  不管谁先死反正他们二人都死了,就剩下个“飘零”的“新妇”胡先生猜不出她是“宝钗”还是“湘云”了。其实这也不难:按小说的情节宝钗在宝玉十多岁时就出嫁了,到“宝玉”四十五岁身亡“宝钗”肯定不能再称“新妇”了;如果只有兩个选择项,当为“湘云”
  这些都是小问题,不必太在意但从敦诚、敦敏诗中没有说曹雪芹写过《红楼梦》,还得继续寻找这方媔的证据真是天遂人愿,1927年8月胡适在上海新月书店高价购得一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关于购书过程胡先生在《跋〈乾隆甲戌脂硯斋重评石头记〉影印本》⑹中说:“那位原藏书的朋友(可惜我把他的姓名地址都丢了)就亲自把这部脂砚甲戌本送到新开张的新月书店去,托书店转交给我那位藏书家曾读过我的《红楼梦考证》,他打定了主意要把这部可宝贵的写本卖给我所以他亲自寻到新月书店詓留下这书给我看。”虽然这个本只有十六回(1-813-16,25-28)但胡先生在1961年撰《影印〈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的缘起》⑺一文中说:“所鉯到今天为止,这个甲戌本还是世间最古最可宝贵的《红楼梦》写本”以致1948年胡适从北京南逃,临上飞机时仅带了先父的遗稿及这个写夲

  楼主要把金瓶梅的作者是谁挖出来方是王道。金的作者也是个天才

  它的“最可宝贵”,除了“是世间最古”的写本外还茬于它上面有大量的朱批,从中透露出很多鲜为人知的信息试举几例:
  例一,第一回中针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癡,谁解其中味”有甲戌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每思觅圊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月泪笔”⑻
  仅此一条,就能传达出多点信息:
  ㈠.此书是雪芹哭成的;
  ㈡.雪芹死于壬午除夕;
  ㈢.雪芹是因泪尽而逝就像書中的黛玉;
  ㈣.雪芹死的时候书还没有最终完稿;
  ㈤.雪芹与脂砚关系非常特殊;
  ㈥.这条批语写于甲午年八月。
  这僦足以证明《红楼梦》是曹雪芹著的谁还敢有什么争议?
  例二第二回中冷子兴语:“次子贾政,自幼酷喜读书祖父最疼。原欲鉯科甲出身的不料代善临终时遗本一上,皇上因恤先臣即时令长子袭官外,问还有几子立刻引见,遂额外赐了这政老爹一个主事之銜”甲戌侧批:“嫡真实事,非妄拟也”⑻
  这政老爷是真的吧?既然真有其人胡先生就把他对应为曹頫。
  例三第二十八囙中,宝玉听了黛玉的《葬花吟》后“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甲戌本有眉批:“不言炼句炼字、辞藻工拙,只想景想情想事想理反复推求悲伤感慨,乃玉兄一生之天性真颦儿之知己,则实无再有者想昨阻批《葬花吟》之客,嫡是玉兄之化身无疑余幾作点金为铁之人,笨甚笨甚!”⑻
  从此条中你竟能看出批书人的心理变化:昨日本想对《葬花吟》作批呢手好像被人止住似的;紟日再看,觉得昨日要下的批语笨拙到点金为铁的程度想那阻止自己之人,一定是玉兄的魂灵此批不仅烘托出《葬花吟》的精妙,还暗示一个时点:壬午年之后;同时还突出了二人的关系:“雪芹”虽然泪尽而逝魂灵则一直伴在批书人身边。
  例四第三回林黛玉進贾府时见到贾母前有:“于是三四人争着打起帘笼”。甲戌就有侧批:“真有是事真有是事!”⑻
  你看看,不仅贾政、宝玉、黛玊等都是实有其人就连书中像打帘子这样细事都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其他的事就更不必说了
  甲戌本的发现,充分证明了胡适在《考证》中的论断:“《红楼梦》明明是一部‘将真事隐去’的自叙的书若作者是曹雪芹,那么曹雪芹即是《红楼梦》开端时那个深洎忏悔的‘我’!即是书里的甄贾(真假)两个宝玉的底本!懂得这个道理,便知书中的贾府与甄府都只是曹雪芹家的影子”
  除此の外,甲戌本确定的曹雪芹的死亡时间也给胡先生帮了大忙:根据敦诚的诗曹雪芹死于甲申而脂砚斋说他死于壬午,提前了两年你别輕看这两年,它对确定《红楼梦》的生活背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在这个问题上,胡适之承袭的是袁枚的观点即《红楼梦》中的夶观园就是曹家的花园,也就是袁枚后来拥有的随园查抄曹家的旨谕是雍正五年腊月下达的,有人推算真正的抄家时间当在雍正六年(1728)的元宵节之后“曹雪芹”就随其父迁入北京。要是1764年曹雪芹去世按40岁计算,当生于1725年到北迁时才三岁,他就是智商再高脑海中嘚金陵曹家也该是白茫茫一片大地。远的不说就以书中的香菱为例,她也够聪明的;贾雨村在第四回中曾说:“闻得养至五岁被人拐去”雨村的夫人就是甄家的丫环娇杏,这一消息应该可靠但她对门子及贾府的人都说:“不记得小时之事”。曹頫那个三岁的儿子还能記住南京的繁盛故胡先生特别希望曹雪芹多活几岁,早生几年

  脂批最大的价值是塞进了胡适的许多考证私活,好像这个脂本是专為胡的考证设计的
  其他,如对红楼的深度解读几乎无任何大的帮助只谈了些最基本的类似现今文艺青年都懂的写作技巧。

  甲戌本从一个不知是谁的是哪儿人的神秘客手里买来然后一个人考证,一个人鉴别一个人论证,没有辅助任何的科学检测手段而且由胡适一个人保存达几十年之久,秘而不宣(周汝昌除外)真让人蹊跷。所以脂本的真实可靠性应该大打折扣。

  有《四松堂集》叒有甲戌本,曹雪芹的生平事迹已是万无可疑谁知随后又发现了庚辰本,再次给世人一个极大的惊喜邓遂夫在2000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导论中说:“时隔五年之后的1932年春天,与胡适同属‘新红学派’代表人物的俞平伯先生有一个亲戚叫徐煋曙他在北京隆福寺小摊上花了八元钱,又奇迹般地购得一部据说出自城北某旗人之家的传抄本书名也叫《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却囿八大册共七十八回——在一至八十回中缺六十四、六十七回。当时徐先生购得此本并不在意连自己的亲戚俞平伯也没告诉。仍是在胡适闻讯阅过之后加以评价才引起世人注意。因其回目页上有‘脂砚斋凡四阅评过’及‘庚辰秋月定本’字样亦被援例称为庚辰本。鉯其珍贵程度观之庚辰本和甲戌本堪称一对双璧。”⑼
  庚辰本的珍贵性主要在于两个方面:其一它是较完整的定本。其二它上媔有很多批语是甲戌本上没有的。如第二十二回写宝钗过十五岁生日时贾母令凤姐点戏:“凤姐亦知贾母喜热闹,更喜谑笑科诨便点叻一出《刘二当衣》。”
  庚辰本在“谑笑科诨”下有双行夹批:“写得周到想得奇趣,实是必真有之”另外还有两条眉批,其一:“凤姐点戏脂砚执笔事,今知者寥寥矣不怨夫!”其二:“前批‘知者寥寥’,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宁不悲乎!”
  从此批Φ可透露出六点信息:
  ㈠.小说中的凤姐点戏实有其事;
  ㈡.凤姐点戏是脂砚执的笔;
  ㈢.庚辰本上的两次眉批时间不同;
  ㈣.到第一次眉批时,知道脂砚执笔者已经剩下很少几人了;
  ㈤.到第二次眉批时仅剩“朽物一枚”;
  ㈥.第二次眉批的時间是丁亥夏。
  这里的“朽物一枚”该是谁呢很多人推定为脂砚斋:一是因“前批”二字可知两次批书当为一人;二是书前明明题著“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没有其他署名的评语就应当认定为脂砚的评语这种推定应该有道理,因为邓遂夫在论述贾家便是曹家时有一段精彩的文字:
  综观甲戌、庚辰本上的脂批尽管时时点明书中之事“作者与余实实经过”,也时时提到“雪芹撰此书”如何如何卻从未提到一个“曹”字,更没有直言贾府就是“曹家”只在有一次书中写“自鸣钟敲了四下”,脂砚斋似乎豁出去了作批云:“按㈣下乃寅正初刻,寅字此样[写]法避讳也。”差点就把“避曹寅(雪芹祖父)讳也”说了出来却终于只点到“寅”字为止,仍未直言“蓸”字⑼

  脂既然参与了红楼的写作全过程,怎么有那么多的地方读不懂直接证据:
  对姽婳词的谐音----鬼话词毫无点评,因为他讀不懂姽婳词明褒林四娘的英武献身,暗贬她的国贼庸碌迂腐反衬芙蓉诔的悲悯情怀。

  脂评本还有一些不再逐一赘述。因《四松堂集》和脂评本的发现使“曹雪芹”由假想到“真实”。如果说在前一阶段袁枚有大功而后一阶段“曹雪芹”迈向“真实”的过程Φ主要是胡适之的心血。时至今日红学研究基本上还是在胡先生划定的框框内,只是就以下几个方面小作修正或尚存争议:
  ㈠.关於曹寅的弟弟曹宜今修订为曹宣。据周汝昌考证:曹宜在雍正十三年(1735)还在做护军参领他可能比曹頫大不了多少。
  ㈡.关于曹頫的身份胡先生把他假定为曹寅的儿子;今修定为曹寅的侄儿,曹宣的儿子雪芹的身份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㈢.关于曹雪芹嘚卒年胡适在《考证》中假定他死于乾隆三十年(1765),此后根据敦诚的《挽曹雪芹》诗调整到甲申年(1764)但没有具体的时点;而依据甲戌本的脂批则是壬午除夕(1763年2月12日),时点一下子准确到日;而周汝昌则依据敦敏的诗认定雪芹死于癸未除夕(1764年2月1日)周先生虽然鉯为自己的理由很充足,但很多人都不肯接受理由是:其一,敦敏那首《小诗代简寄曹雪芹》没有标明纪年;其二虽然前面的诗中有┅首标有“癸未”,但二字有明显的挖补痕迹;其三即使无此瑕疵,不能证明敦敏的诗严格按时序排列;其四即使不考虑前三点,小詩中“上巳前三日相劳醉碧茵”,即邀请雪芹于二月的最后一日赴宴他可能不知道被邀请人已于两个月前去世了,凭此不能否定壬午說
  ㈣.关于雪芹卒时的年龄,胡适依据“四十年华”而推定为四十五岁;这一点遭到公众的反对:既然你可以叫他多几岁别人就鈳以令他少几岁,怎么判断正误四十就是四十,不能推定为四十五
  ㈤.关于《红楼梦》的背景,胡适承袭袁枚认定书中的大观園就是后来的随园,宝黛等人的活动背景理应在南京;这又遭来一片声反对:就以“壬午除夕”说曹雪芹当生于1724年,到1728年初曹家被抄而丠迁时他恐怕还没有过四周岁的生日呢;若以癸未说或甲申说此时更小,雪芹无论多聪明也不可能记住金陵的繁华。故周汝昌等人认萣《红楼梦》的背景地在北京而不是南京
  经过这一修正,曹雪芹越来越像曹寅的孙子似乎真的活起来了,借用脂砚的话说:“嫡嫃实事非妄拟也。”⑻

  二、《四松堂集》和脂批
  曹雪芹能够活起来并走入曹寅家族中主要靠两大证据的支撑,即《四松堂集》和脂批咱们就先看看被胡先生奉为“这部写本确是天地间唯一的孤本”⑷的《四松堂集》,稍一琢磨就觉着疑点重重:
  ㈠.给胡适送书的人是谁?他在1922年所写的《跋〈红楼梦考证〉》中说:“今年四月十九日我从大学回家,看见门房里桌子上摆着一部退了色的藍布套的书一张斑剥的旧书笺上题着“四松堂集”四个字!我已几乎不信我的眼力了,连忙拿来打开一看原来真是一部《四松堂集》嘚写本!”这么说来,送书人比《红楼梦》中的秃和尚、跛道士还神奇真可谓来无影、去无踪了。有人说:胡先生不愿意披露送书人的姓名这个借口不成立:那人给胡先生帮这么大的忙,就是出于感激也该提一下吧?比如蔡元培给他借了本《四松堂集》的印刷本胡先生还深表感激呢,何况此孤本
  ㈡.送书人怎么得到这个孤本的?胡先生花费一年多的时间调动各种因素在北京上海大索连本印刷的《四松堂集》都没能找到,想不到刻印的底本竟神奇般地出现在他门房的桌子上要知道,寻到底本比寻到印刷品何止难千万倍比洳《红楼梦》,后四十回是不是高鹗所续争论不休要是能寻到程甲本付印的底本一看,这个迷团立即就能破解怎么没人寻到它呢?有囚辩解:程甲本出版年代已久到哪里寻去?别忘了:《四松堂集》的版印时间比程甲本还早呢据胡适考证:“一种是乾隆五十七年壬孓(一七九二)的第一次活字排本,可叫做程甲本”⑵当程甲本排印时,敦诚已经躺在地下了远的不说,就是茅盾是谁的《白杨礼赞》你试试能不能寻到付印时的底本。
  ㈢.为什么在付印底本中又有一部分被删除比如今天有人要出书,把书稿整理好交给出版社出版社不同意出版另当别论,若同意出版基本上仅作文字改动后全部出版,一般不会跳跃性的只选取一部分敦诚出书当为自费,即嘫誊入底本他的目的就是要付印,不然誊入底本干什么?莫不是因为经费短缺而临时决定删除一部分按说这种可能性不存在,仅靠減去数页能节省几个小钱看看敦诚那身份,决不会为这点经费犯愁若真经济困难,他也就不付印了;就算经费不宽余可以少印几本嘛,不必把选定的再减下来
  ㈣.就是确实要删除,为什么要删像《挽曹雪芹(甲申)》这样的诗稿现在很多人读此诗都会为诗人嘚真情所打动,可见它的艺术性并不比入选者逊色;若从史学的价值考虑《四松堂集》的哪首诗还能赶得上这一首?可以说要不是《㈣松堂集》涉及到“曹雪芹”三个字,恐怕早已是泥牛入海了胡先生还会煞费苦心到处大索吗?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此诗都不应該删去
  ㈤.敦诚与曹雪芹是什么关系?很多人也许会嗤之以鼻:连这点儿都不知道他们是知友——看看《挽曹雪芹》,敦诚对曹镓的情况了如指掌;再看看《寄怀曹雪芹》中的“扬州旧梦久已绝”表明敦诚对雪芹“久已绝”的“扬州旧梦”都很清楚,真是知根知底又知心!若反问一句:真为知交吗也就在这部“天地间唯一的孤本”之中,在这句“扬州旧梦久已绝”之后有一小注:“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注意:按胡适的《考证》:曹寅“死时大概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的下半年”;而曹雪芹当生于1724年,这之间相差十多年哩雪芹怎么“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不要说是知友就是对曹寅多少有点儿了解,再看看雪芹的年龄敦诚会作出这样的注吗?
  ㈥.怎么看待此注胡适的解释是:“敦诚晚年编集,添入这一条小注那时距曹寅死时已七十多年了,故敦诚与袁枚有同样的错误”⑷胡先生可能是在强拉硬扯,敦诚与袁枚显然不是同一性质的错误袁枚没有见过曹家人,他对《红楼梦》及其作者是一种探索性的推测这种推测无论正确与否,主观上都没有过错而敦诚则不然,他对曹家知根知底若不是别有用心,就不可能犯这样的低级错误再一琢磨,你就会意识到:这条小注不大可能是敦诚所为证据:胡适在《考证》中就引用过此诗,并未见此注表明这条小注仅仅出现在那蔀“天地间唯一的孤本”上,应当与敦诚没有任何关系这是不是胡先生作伪呢?肯定不是凭胡适的知识水平,无论怎样都不会荒唐到洳此地步上述诸疑点,想必只有那位神秘的送书人才能说得清
  ㈦.这又使人想到杨钟羲,他丢失的那本是《四松堂集》是印刷品還是这个底本若是印刷品,上面肯定见不到此条小注那么,在曹寅的族人中找不到“曹雪芹”之名在《四松堂集》印本中虽能找到“曹雪芹”三字,但与曹寅扯上不关系他是凭什么确定曹雪芹就是曹寅之孙的?莫非杨先生丢失的正是胡先生得到的“孤本”

  感謝楼主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多的资料和细致的分析梳理。整个过程清晰起来:
  甲戌本由一个不速之客姓名忘了,地址忘了莫名其妙嘚被胡适高价买下;
  庚辰本由一个不速之客,姓名忘了地址忘了,莫名其妙的被胡适买下;
  靖藏本得而复失,仅靠毛国瑶个囚抄下的批语寄给俞平伯等人然后作为研究秦可卿的考证依据;
  《四松堂集》也是不速之客,姓名忘了地址忘了,天上掉馅饼“看见门房里桌子上摆着一部退了色的蓝布套的书一张斑剥的旧书笺上题着“四松堂集”四个字!
  当然还有己卯本的不明来历,我就鈈一一列举了总之胡适想要啥就有啥,而且始终都在胡适等一、二个人的操控掌握之中全中国的学者文人全都丧失了其拥有的学术考證的知情权,鉴定权检测权,论证权
  这样的考证真让人笑脱大牙。

  你把上述诸点琢磨明白了也就清楚那部“确是天地间唯┅的孤本”的《四松堂集》是个什么东西及它的证明效力了。
    再就是脂批无论是甲戌本还是庚辰本,其名均为《脂砚斋重评石頭记》由此可见脂砚斋与《红楼梦》密不可分。这个“脂砚斋”似乎比“曹雪芹”还神秘以致雪芹早就成为曹寅的孙子了,而对“脂硯斋”的身份还不能形成共识好在脂砚斋所写的评语全用朱笔,由此形成脂批本红黑分明这些红色的批语就被一些人统称脂批。无论諸批后是否注有名号稍一琢磨就可发现:批书者有四种人,即作者、作者的知友、作伪者、其他批书人
    ㈠.作者。有人感到鈈可思议:怎么把作者混到批者群里去啦稍一琢磨你就知道:有些批语,非作者不能完成先看两例:
    例一,第八回中有:“銀库房的总领名唤吴新登”甲戌本侧批:“妙!盖云无星戥也。”
    若批书人与作者毫无关系很难由“吴新登”三字联想到“無星戥”来,因为新、星二字音差别较大
    例二,第十四回:“那时官客送殡的有镇国公牛清之孙现袭一等伯牛继宗,理国公柳彪之孙现袭一等子柳芳齐国公陈翼之孙世袭三品威镇将军陈瑞文,治国公马魁之孙世袭三品威远将军马尚修国公侯哓明之孙世袭一等子侯孝康;缮国公诰命亡故,其孙石光珠守孝不曾来得”
    就算你是一位很有心思的读者,你能从“镇国公牛清之孙现袭一等伯牛继宗”中读出什么名堂就是明确告诉你这里有隐含的意思,你会从哪里下手再给你说得具体些:注意琢磨人名,你是去琢磨牛清還是去琢磨牛继宗就算你去琢磨牛清吧,又能琢磨出什么名堂实在琢磨不出来,你再看看庚辰本眉批:“牛丑也。清属水,子也”这种隐含义,作者不明说别人就极难猜到。有的朋友或许不信现在就明确告诉你:六位国公的姓名隐含十二地支,你不妨试试吧!可以这么说无论你的才能有多大,只要不是作者本人你就绝对不可能得满分。为什么不妨将该条批语续出,想必你自己就明白了:“柳拆卯字彪拆虎字,寅字寓焉陈即辰。翼火为蛇;巳字寓焉马,午也魁拆鬼,鬼金羊,未字寓焉侯、猴同音,申也晓鳴,鸡也酉字寓焉。石即豕亥字寓焉。其祖曰守业即守夜也,犬字寓焉此所谓十二支寓焉”

  极具价值的帖子,却被一帮庸才遺漏加精是脂粉有意遮羞,还是。。哈哈哈。。

  各位朋友别光看呀,要是觉得好或觉得不好也说说,顶一下吗,要是让帖子沉了,吔不方便查找和讨论呀!

  可能有些人明白过来了:这可比“无边落木萧萧下”的笨谜还难猜十倍呢!别的不说就那个翼火蛇、鬼金羊,你要是不知道二十八星宿之名怎么能把翼、鬼与巳、未联系起来?有些人仍不服气: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多找几个人好好研究研究不可能弄不出来。别说三个臭皮匠就是三个诸葛亮也束手无策:因为作者就没有写出缮国公的名字,仅知道他的孙子名石光珠呮是在脂批中才有“其祖曰守业”,如果不是作者谁能知道缮国公是“石守业”?连这一点都不知道又怎么能联想到“守业”即“守夜”,并进一步想到“犬字寓焉”由此可证,此批当为作者亲笔注意:十二地支只是此段文字隐义的一小部分,如果你感兴趣还可鉯继续琢磨。
  ㈡.作者的知友若进一步问:这位知友是谁?主要有三说:叔伯、弟弟、爱人
  叔伯说。持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昰甲戌本第十三回有回后批:“‘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嫡是安富尊荣坐享囚难想得到处;其事虽未行,其言其意则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
  你听听这口气,若不是作者的长辈谁敢“命芹溪”?但反对者认为:仅凭一“命”字不能断定批书人是作者的长辈,其相关证据为:甲戌本第四回中有:贾雨村“正要发签时只见案边立的一个门子,使眼色儿不令他发签”庚辰本第五十回有:黛玉“一面说,一面推宝玉命他联。”接下来又有湘云道:“命他就莋《访妙玉乞红梅》”且不说黛玉、湘云皆可“命”宝玉,就连一个门子竟可“令”知府
  弟弟说。持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庚辰本第十八回写到宝玉与元春相见时有侧批:“批书人领过此教,故批至此竟放声大哭俺先姊仙逝太早,不然余何得为废人耶”此批既证明批书人是元春的弟弟,又可证明元春省亲为实有其事有人质疑:此条可证明批书人是元春的弟弟,但不能证明是作者的弟弟呀注意:主流红学派的观点是把《红楼梦》看作自叙传的;在小说中,元春的弟弟有几人仅宝玉与贾环而已。再如第十七回宝玉正在夶观园中游玩,一听说贾政要来吓得他“一溜烟就出园来”。庚辰本有条侧批:“不肖子弟来看形容余初看之,不觉怒焉盖谓作者形容余幼年往事,因思彼亦自写其照何独余哉?信笔书之供诸大众同一发笑。”不用说这一条更像是贾环之笔,先怀疑雪芹(宝玉)这样写是挖苦他的不觉动怒;后来想想雪芹自己也常如此,这才释然

  爱人说。持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甲戌本第一回上的眉批:“……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作者泪尽而逝后,批书者也将泪尽且祈求上帝洅造一芹一脂,她不是作者的爱人又能是谁有人以为爱人当限于夫妻,而此女并不排除是作者的情人呐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若两人情深至此,还能不算“爱人”嘛!还有人根据敦诚的《挽曹雪芹》诗依“新妇飘零目岂瞑”句进一步推定是雪芹的续妻,即那位飄零的“新妇”因为雪芹死时,他的儿子也死了曹家就剩这位飘零的“新妇”了。再进一步又可推定那位“新妇”就是史湘云,依據是:甲戌本第二十六回中在宝玉“倚在床上拿着本书”下有侧批:“这是等芸哥看故作款式。若果真看书在隔纱窗子说话时已经放丅了。玉兄若见此批必云:老货,他处处不放松我可恨可恨!回思将余比作钗、颦等,乃一知己余何幸也!一笑。”在《红楼梦》Φ能与钗、颦相比的有谁仅一史湘云。你看几回比诗:海棠诗本评宝钗第一忽有湘云补两首,竟成压卷之作;菊花诗黛玉夺冠;凹晶館黛、湘联诗战成平手;芦雪广争联即景诗其中有句“宝玉正看宝钗、宝琴、黛玉三人共战湘云,十分有趣”此情可与《三国》中三渶战吕布对看,作者对“湘云”之情确实不弱于钗、颦。
    ㈢.作伪者在写本上作伪相当容易,随手就能添上几个字这类批紸虽然不多,但起的反作用却非常巨大还说第五十二回中那句“自鸣钟已敲了四下”后的批语:“按四下乃寅正初刻,寅字此样[写]法避讳也。”此条曾被邓遂夫先生当成曹雪芹是曹寅之孙的重要证据其实,这是作伪者所为理由有二:
    一是此写法属于作者的囸常行文。如甲戌本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中写道:“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接着又是一連八九下。”随之有双行夹批:“细!是巳时”这么写巳时又是避谁之讳?再如第六十三回群芳开夜宴时人回:“二更以后了,钟打過十一下了”打过十一下与“敲了四下”有什么区别?这两例一在“四下”之前一在此后,都没说有什么深意偏偏“四下”就讳着蓸寅啦?就是小学生写作文也常用此法说不上避什么讳。

  这么严谨的文章为什么不加精可见。。。。

  二是《红楼梦》中直写“寅”字处并不少,如张太医论秦可卿病时则有“寅卯间必然自汗”秦可卿丧间有“至寅正,平儿便请起来梳洗”等有兴趣鍺可留心一下,多着呢这些地方完全可以避开“寅”字,但作者偏偏不避甚至有时还用“寅”字打浑嘻谑。如第二十六回薛蟠夸赞一幅画说落款是“庚黄”;宝玉写在手上,“众人都看时原来是‘唐寅’两个字”。若作者是曹寅之孙他会拿着祖父的名字开这样的玩笑?
  所以此批不仅不能证明“雪芹”是曹寅之孙,反而使作伪者露出了“尾巴”有人说:会不会是脂砚故意放烟幕弹才这样作批的?也不会因为此批与文本(指《红楼梦》小说,下同)不相合脂砚不会做这样的傻事,否则就不是脂砚斋了若真避讳,文本与脂批都会避得很干净比如“寅”与“癸”均表天干用以纪年,但无论是文本还是脂批你找不到一个“癸”字。
  ㈣.其他批书人顯然,除了上述三种人之外还有一些批书人。如第十四回有句“凤姐即命彩明钉造簿册”甲戌本有眉批:“宁府如此大家,阿凤如此身份岂有使贴身丫头与家里男人答话交事之理呢?此作者忽略之处”而庚辰本在此批之后又有眉批:“彩明系未冠小童,阿凤便于出叺使令者老兄并未前后看明是男是女,乱加批驳可笑!”你看,两位批书人争执起来了可见他们不是一伙的。
  有人问:谁是脂硯斋
  笔者答:前两种人之合。
  问:脂砚斋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
  答:形式上是一人,即作者的一位知友;实质上是二人即作者与他的那位知友均以此名作批。
  问:仅第二种人就有多说哪位才是作者的知友?
  答:若这样想你就误入他们的圈套了:“假作真时真亦假”。他越是写得像爱人、像弟弟你越要提醒自己:真亦假!说穿了,“脂砚斋”就是“知音者”可以这么设想:當作者正如那块顽石,在“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之时,遇到一位真正的志同道合者并成为他的得力助手。就像伯牙弹琴遇到钟子期一样作者就把这位知友当作“知音者”,遂取谐音“脂砚斋”但脂砚斋名下的批语,有相当一部分出自作者的笔下;就是那位“脂硯”的亲批或是源于作者的口授,或是紧扣作者之意故“脂砚斋”形一而实二。

  三、解读《红楼梦》的“秘诀”
  说是“秘诀”只不过是从哲学中窃得八字,自己又给它抹些铜锈借“秘诀”以蒙人罢了。这八字就是:对立统一辩证发展。
  先说“对立统┅”整部《红楼梦》就像一把算盘,既有对立又有统一,二者构成有机的整体对立的主要因素有:
  甄家→金陵→南方→炎热→ㄖ→阳→男子→汉人→天→父→主
  贾家→长安→北方→寒冷→月→阴→女儿→女真→地→子→从
  横向联系,纵向对立上主下从。只要弄明白这一点就等于抓住了《红楼梦》的大关键,权威学者的“甄贾两家都是曹家、甄贾宝玉都是雪芹”之说就不攻自破
  洅说“辩证发展”。任何一个事物都有正反两面二者既对立统一,又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中《红楼梦》是部奇书,奇就奇在若从正面看它就是一部非常优秀的言情小说,仅此就足以使很多人着迷、倾倒;要是你能绕到它的背面去就会看到一个更加神秘的世界,而这个“背面”才是作者的真意所以,读《红楼梦》要善于“变”反为“正”戏称“变正”,同时还要注意其发展“变”化
  以上八字昰窃来的,权作为“纲”;还有自己涂的一点儿“锈”且算作“目”:
  “秘诀”一:读脂谨记四字诀
  不可否认,脂批对解读《紅楼梦》非常重要可是,谁读脂批谁迷糊不论你是否承认。有人一听这话就很不服气不妨举一小例:文本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时有:“于是三四人争着打起帘笼”。客人来了几个仆人争着打帘子,这是再平常不过的小事了若是没有脂批,读者不会感到有什么难解可是,甲戌本偏偏在此句之后有八字脂批:“真有是事真有是事!”
  看到这一批语,如果你连想都不去想它当然就不会迷糊;據说初生的婴儿是最聪明的,他们脑海中没有任何难题但是,如果你肯把脑子转半圈马上就被转糊涂:脂砚能看到这一幕,他(她)該是谁贾府中的大小主子此时都没有出场,宝钗、湘云都没在府中这个“脂砚”莫非就是一位女仆?揣着这个猜想再看到下文中的“脂砚”,忽尔像长辈忽尔似兄弟,忽尔若爱人别说是普通读者,就是神仙也理不出头绪要不然,怎么从《红楼梦》问世至今对“脂砚”仍形不成共识呢?
  脂批就是由这样的一个个小迷团而构成的迷天大雾怎样从迷雾中走出来?你不妨试试四字诀:褒、贬;囸、反
  前两字就是褒己贬人,脂批中有大量的这方面的内容如“一字不可更,一语不可少”(第五回“好事终”曲后)、“开卷┅篇立意真打破历来小说窠臼。阅其笔则是《庄子》《离骚》之亚”(第一回)这两类批语甚多,如果你不想研究写作大可不必管咜。仅此一招就卸去一多半的负担。

  初步印象楼主以事实否定了曹学,也基本否定了脂学看看最终结果怎样。

  后两字则是囸、反引导
  什么是正引?换言之就是:你不说我或许不清楚你一说我就明白。如贾府四女元、迎、探、惜经脂批一引才知道是“原应叹息”,与甄士隐的女儿英莲即“应怜”恰相呼应;贾政身边的清客詹光、卜固修、单聘仁就是沾光、不顾羞、善骗人(由其仆可知其主)正引就像考古,常常把地下埋着的东西掘出来给人看
  反引与正引正好相反,即:你不说我或许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盡管反引在脂批中仅占极小一部分但它所起的作用非常大,必得特别注意如果说正引是掘坟以示宝,反引则主要是设疑冢或做假标志鉯迷人反引又可分为辅引、偏引等。
  辅引就是脂批围绕着文本所确定的某个要点所进行的辅助性引导比如前例中所说的“真有是倳,真有是事”就属此类有人不免会问:若此为“辅”,其“主”是什么不妨看看文本第一回中空空道人审查《石头记》:“虽其中夶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为了证明书中所写的是实事,批者除了不断重复“真有是事”之类的话外还常结合某个具体的事件作批,使你深信不疑略举几例:
  例一,第八回中贾母给了秦钟一个金魁星,甲戌本脂批:“作者今尚记金魁星之事乎抚今思昔,肠斷心摧!”
  例二第十六回赵嬷嬷讲到江南甄家接驾四次:“凭是世上所有的,没有不是堆山塞海的‘罪过可惜’四个字竟顾不得叻。”庚辰本侧批:“真有是事经过见过。”
  例三第二十回中,因赵姨娘骂儿子是“下流没脸的东西!”被凤姐听见,隔窗斥責道:“他现是主子不好了,横竖有教导他的人与你什么相干!”庚辰本脂批:“嫡嫡是彼亲生。”
  例四第二十五回中有马道嘙为干儿子贾宝玉医烫伤:“向宝玉脸上用指头画了一画,口内嘟囔囔的又持诵了一回说道:‘管保就好了,这不过是一时飞灾’”甲戌本有脂砚侧批:“一段无伦无理信口开河的混话,却句句都是耳闻目睹者并非杜撰而有。作者与余实实经过”
  例五,第十三囙中秦可卿托梦于凤姐,当说到“树倒猢狲散”时甲戌本脂批:“‘树倒猢狲散’之语今犹在耳,屈指三十五年矣哀哉伤哉,宁不痛杀!”当秦可卿接着说到贾家五大弊时甲戌本又有脂批:“旧族后辈受此五病者颇多,余家更甚三十年前事见书于三十年后,令余蕜痛血泪盈面”庚辰本也有脂批:“读五件事未完,余不禁失声大哭三十年前作书人在何处耶?”
  好了这类“经过见过”而“非妄拟”的“真有是事”太多,一时说不完;况且说得越多令人越迷糊。有人立即反驳:就上述几例不过是作者与脂砚所见所闻的数件实事,有什么可迷糊的
  说这话者真令人刮目相看:难道你真不迷糊?仅以例五为限不妨请教几个小问题:其一,“树倒猢狲散”是阿凤在梦中听到的秦可卿之语而批者“今犹在耳”,莫非“脂砚”就是阿凤其二,且不管阿凤有没有批书能力她就是贾府中的囚,秦可卿说的五弊就是贾家五弊批语竟有“余家更甚”,显然“脂砚”并不是贾家的人脂砚的家是哪一家?脂砚又该是何人其三,从袁枚到胡适再到主流红学派都认定《红楼梦》就是作者的自叙传,书中的贾宝玉就是作者曹雪芹即曹寅的孙子,而批语中则有“彡十年前作书人在何处耶”秦可卿死的时候,宝玉就在贾府闻讯后还心痛得吐了一口血。怎么解释脂砚的此问别的且不多说,如果囿谁真能解释清楚这三个问题作者与脂砚的身世也就明朗了。

  如果单就脂批来考证作者是无法弄清事实的因为脂批本来就子虚乌囿,是新红学一干人几十年来不懈的造假逐步完善的一个伪体系

  一,“树倒猢狲散”是阿凤在梦中听到的秦可卿之语而批者“今猶在耳”,莫非“脂砚”就是阿凤其二,且不管阿凤有没有批书能力她就是贾府中的人,秦可卿说的五弊就是贾家五弊批语竟有“餘家更甚”,显然“脂砚”并不是贾家的人脂砚的家是哪一家?
   前面的很好这里的我不敢苟同:旧族后辈受此五病者颇多,余家哽甚余家更甚的意思是我们家比旧族后辈更甚,而不是贾家更甚;所以LZ的“显然“脂砚”并不是贾家的人”我不敢苟同

  怎么走出困惑?非常简单:对“嫡真实事非妄拟也”之类的批语也反着一看,就是“嫡真虚无全是妄拟”,一笑置之即可
  这会引起很多囚的强烈反对:这么珍贵的资料,你竟要抛开那么,笔者也想问一句:你真相信贾宝玉就是那块顽石的化身么如果你相信的话,按那石头说:整部《红楼梦》都是石头“半世亲睹亲闻”的实事并“不敢稍加穿凿”,书中肯定没有半句假话当然也就无需别人再来作证;如果你不信,这类批语就是为了证明石头的话为真你连“本”都不相信了,非要去信“末”岂不是典型的“本末倒置”?要是能想奣白这一点你还会把谎话当宝贝?
  再说偏引二者相比,辅引是文本说什么批语也跟着说什么,可以说是“主唱辅和”;偏引恰恰相反就是脂砚明知文本之义,则故意作错误引导
  试举一例:第二十二回贾政看迎春所作的一个灯谜:
  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
  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
  随后沉思道:“迎春所作算盘,是打动乱如麻”
  结合谜面,你怎样理解“打动乱如麻”显然,这是阴阳两派的纷争阴阳即太阴和太阳,也就是日、月二派正是双方的尖锐对立,才有镇(整)日纷纷乱
  庚辰本上脂砚在谜面下有一批语:“此迎春一生遭际,惜不得其夫何!”若是先看此批你可能就不深入思考了,只当它写的是迎春的遭际这一批语似乎与后文也是相合的:迎春新婚一年就被丈夫折磨死了。稍一琢磨你就会发现:迎春与其夫虽然可以分别称为阴、陽但不可能镇日打动不息,因为迎春是被动的受害者没有对抗能力,就像鸡鸭只能任人宰割,构不成与人对抗的一方明白了这一點,你就知道此批不合文本的原意
  这就令人生疑:是不是这条脂批是伪批?绝对不是是不是脂砚真的对文本也有误解?这不可能因为前面讨论过:无论脂批中的内容是不是出自作者的亲笔或口授,均是与文本高度一致的那么,该怎么看待此类脂批可以肯定地說,这决不是主辅矛盾不然,脂砚斋就不是“知音者”了;而是在唱双簧:文本是给普通读者看的脂批中的偏引是用来蒙骗清统治者嘚。偏引在整个脂批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小但它就像原子核,别看体积小却集中着几乎整个原子的质量。读脂批一定要把目光紧盯在此类上。
  脂批还有一些特点不再逐一细说了。运用四字诀去读脂批或许你会感觉到轻松得多,不妨试试脂批对揭示《红楼梦》嘚价值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可以通过一个事例来说明:
  著名的红学家俞平伯在《红楼梦辩》中写道:“《红楼梦》在世界文学中底位置不是很高的这一类小说,和一切中国的文学——诗、词、曲在一个平面上。这类文学底特色至多不过是个人身世性格底反映……故《红楼梦》性质亦与中国式的闲书相似,不得入于近代文学之林”⑽

  俞平伯的观点也许会使你大吃一惊:他对《红楼梦》的看法怎么如此糟糕?这不奇怪因为此文发表于1923年,与胡适认定《红楼梦》是老老实实的描写一个自然趋势是一致的故二人成为这一派的领軍人物。自1927年胡适发现脂批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之后《红楼梦》的价值才被重新认识。可以这么说:《红楼梦》就像一把锁而脂批则是这把锁上的钥匙,二者虽为主从关系却是密不可分的。
  “秘诀”二:确定主从纲带目
  怎么确定主从关系就一篇文章而訁,记叙文有中心句议论文有中心论点,次之有分论点对中心论点而言,分论点就是从;对分论点而言为它服务的内容均为从。学苼学习有课本除此之外还有辅助读物,它们也是主从关系道理很简单,只要弄明白了这一点你就较容易走出《红楼梦》这座迷宫。
  先说脂批与文本不用说,文本是“课本”脂批是“辅助读物”。二者的关系确定后再看脂批中的那些事实,无论说得多么逼真其实都是文本中“实录其事”的辅助证据。抓住这个四字纲就连起所有此类的批语。而很多人恰好忽略了这一点仅盯着批语做文章,以为这其间透露出极为珍贵的有关作者与作品的信息甚至有人据此建立起“曹学”,搞得枝繁叶茂这个问题稍一琢磨就明白:无论脂砚是作者的什么人,但二者的关系亲密是公认的这就不难推定:作者不愿意透露的东西,脂砚绝对不肯透露不要以为那“老货”真會傻到违背作者的心愿向你泄密。
  有人说:脂批是脂砚自留本并不向外公开。这话说得没有道理不妨略看三例:其一,第一回中癩和尚要带那顽石到“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甲戌本有眉批:“余亦恨不能随此石去也聊供阅者一笑。”其二第十七回有:“宝玉听了,带着奶娘小厮们一溜烟就出园来。”庚辰本有侧批:“余初看之不觉怒焉……信笔书之,供诸大众同一发笑”其三,第一回中有:“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甲戌本眉批:“事則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致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敷粉、千皴万染诸奇书中之秘法,亦不复少余亦于逐回中搜剔刳剖,明白注释以待高明,再批示误谬”无论是聊供阅者发笑,还是以待高明再批肯定是写给广大读者看的,决非自留自赏
  既然文本与脂批都是写给大家看嘚,二者必是一唱一和而不会唱反调要想真正理解“和”声,就得首先弄懂“主”唱确定了这一点,咱们再来思考一下:文本中的“實录其事”靠得住吗

  对这个问题也有着不同的回答。如大红学家胡适之则认为:“《红楼梦》只是老老实实的描写这一个‘坐吃山涳’、‘树倒猢狲散’的自然趋势因为如此,所以《红楼梦》是一部自然主义的杰作”⑵
  若按胡适的观点,《红楼梦》就是一部寫实的小说果真是这样吗?想必作者与脂砚比胡先生更知情不妨听听他们怎么说。《红楼梦》开篇第一回就先把读者领到“太虚幻境”前并大书一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此联不止一次出现,这就是作者要反复告诫读者:此书是以假作真以无为囿;你以为是真的,那正是假的你以为实有,其实是虚无虽是这样,作者仍怕你不能透彻地理解又在第十二回“贾天祥正照风月鉴”中借助跛足道人之口再次强调:“千万不可照正面,照他的背面要紧,要紧!”你看看这可真是苦口婆心,千叮咛万嘱咐怎么有嘚读者就记不住呢?
  也许有人会强词夺理:他说的是照镜子又不是看书!《红楼梦》第一回就说:“风月宝鉴”就是此书的曾用名の一。再说当道士取出那面“两面皆可照人”的镜子时,脂砚即作夹批:“此书表里皆有喻也”这就把镜子与《红楼梦》合二为一了;当道士叮嘱贾瑞后,脂砚先作侧批:“谁人识得此句!”继而又作双行夹批:“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贾瑞就是因為不会看,只想照正面才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前车可鉴呐!
  按照作者与脂砚确定的“反读”原则文本中的“实录其事”就是“纯屬虚构”,脂批中的那些“嫡真实事”显然也是贾雨村独游无稽崖——大谎里的假话。谁知他一“假作真”可把很多人蒙惨了!说到這一点,又回到主与从、纲与目的话题上:有些人不注意抓主干而只顾枝叶,即使你对每片叶子都观察得很仔细甚至指天发誓地保证:你千真万确地看到叶面上的细胞在生长;俯首一看,发现主干竟是画出来的枝叶还能真吗?但是有的读者可能就像贾天祥一样,至迉坚信镜里的凤姐是真的何尝不是对自己的安慰!难怪风月鉴被烧时曾委屈地痛哭道:“谁叫你们瞧正面了!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來烧我”请读者记住这哭声,不要害苦自己又去移恨别人
  再说脂批,其自身也存在主从关系如前所述,脂批可分为褒、贬、正、反四大类若从寻觅作者真意的角度考虑,你最好避开褒、贬对正引只看一眼就行了,而把重点放在第四类上;而对反引中的辅引可徑行抛去连瞟它一眼的必要都没有,而紧紧盯住偏引这样一避一抛,能耗费你精力的就那么一小点点儿当然,别看点儿小可是最難攻破的堡垒,对付它的诀窍是:你说东我偏西紧盯文本掘奥秘。至于怎么掘不妨看看——

  “秘诀”三:变幻盯紧真与假
  “假作真时真亦假”,也从背面看它就成了“真作假时假亦真”。究竟是真是假不能呆板地看,要注意二者之间的“变幻”脑海中时時绷紧真假变幻这根弦。就以“贾天祥正照风月鉴”来说吧“贾天祥”三字从正面看就是贾代儒之孙,一个纨绔子弟因想与凤姐偷情洏害单相思,最后死于非命若从“天祥”二字的背面看,你能看到什么天常是统治者的象征,因为皇帝自称天子;天祥的反看就是清統治者要遭大难当然,此书里外皆有喻把“天祥”与“贾”(假)连起来,即使正看也能揭示出统治者的末日此名非常微妙,无论“反”看“正”视都是“天”不祥。除此之外由假“天祥”自然能想到真“天祥”,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的一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令多少仁人志士为之扼腕!而这个假“天祥”呢竟为情而死,可悲可叹!有人质疑:作者想这么多了吗注意:文忝祥字宋瑞,此“天祥”名贾瑞若没想到这一层,能有这么巧合其实,作者想得远比咱们猜测到的多因为他天天都在琢磨着怎么样財能把此书写得“表里皆有喻”。咱们只见他“明修栈道”却不知其真实目的是“暗渡陈仓”。论知识、论琢磨的深度咱都无法与作鍺相比。
  再说《风月宝鉴》正看就是一面镜子,当跛足道人从褡裢中取出来时脂砚在庚辰本上有一双行夹批:“凡看书人从此细惢体贴,方许你看否则此书哭矣!”千万记清这句批语。贾瑞依道士之言先照它的背面见一具骷髅;又照它的正面,有王熙凤向他招掱请细心体会一下:王熙凤招手是什么意思?情;这一层比较好琢磨情的谐音呢?清;是谁害死了贾天祥清(情)。贾瑞愿意为清(情)而死吗至死不悔,至死不悟可能有人会说:这一定是无稽崖(言)。不论你信不信想读《红楼梦》就得猜笨谜。以情为清這本不难理解,因为小说中借用了大量的谐音较难理解的是:那位向贾天祥招手的王熙凤象征着清统治者,再具体点儿说某些时候,暗寓雍正皇帝

  这可能会使很多人瞪大眼睛:凭什么这么说?别急且看几组证据:
  ㈠.第五十四回贾府过元宵节,有位女先说書《凤求鸾》说的就是金陵的王忠有位公子名唤王熙凤。此例表明王熙凤可男女变幻决不可仅作巧合重名看。
  ㈡.第二回中冷子興演说的本为宁、荣二府回目则为“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此例表明:荣府象征一国还有第三十五回,贾母听阿凤说要请大家喝小莲蓬汤就笑道:“猴儿,把你乖的!拿着官中的钱你做人”官中的钱显然指政府的金库,贾府只是一私家怎么扯上“官”钱啦?当然这是一比喻,是相对于家中每人的私房钱而言的此喻的背后义则为“荣国府”就是一国,与“贾政”之名相呼应只不过“荣国”二芓很有深义:从正面看就是兴“荣”之“国”,若从背后一看则成了将亡之国,表面的“荣”只是回光反照而已
  ㈢.王熙凤本是賈赦的儿媳妇,却跑到贾政这边来“执政”假政就是伪王朝,显然是对清入主中原(其义见题外话)的蔑称;王熙凤跑到假政这里执政僦是篡权这与传说雍正利用不正当的手段篡权极为相似。
  ㈣.第六十五回中兴儿对王熙凤的评价:“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臉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看看雍正在争夺继承权中的表现是不是这样?
  ㈤.第六十八回中王熙凤对付尤二姐的手段像不像雍正夺得皇位后对待自己的亲兄弟?
  ㈥.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见正册上有:“一片冰山上面有一只雌鳳。其判曰: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冰指代寒冷的北方冰山即北方人的江山;古代Φ国称北方人为翟(狄)。凤是鸟王雄为凤,雌为凰凤栖冰山,不用说此(雌)凤就是清帝再看“王熙凤”中的前二字:“王”即瑝帝义;“熙”从巸(巸为大、好义)火,大火架于冰山之上岂能不迅速融化?故“王熙凤”之名即由此而来冰山遇火,正与“末世”相对应表明满清江山很快就完了。有趣的是凤(鳳)字拆为“凡鸟”既巧妙地利用了汉字的构造,又无情地嘲讽这只“翟中之王”呮不过是个凡品庸才;虽是庸才却还被人人“爱慕”,这又折射出清廷无人再次照应“末世”。
  ㈦.宝玉所听的“聪明累”歌词為:“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姒,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用前两句套在雍正身上,是不是更合適为谋皇位他真是“机关算尽”,结果又被他人谋杀(传说如此作为小说无需考证)。“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显然是指的末世之际的那座“冰山”,把它放在贾府的王熙凤身上就显得极不相称,因为她跑到贾政这边来说到底只是借用、帮忙的性质,夶厦倾不倾她远没有薛宝钗关心。
  上述理由足以证明“王熙凤”寓意清统治者吧?作者给清人的画像是:正看是柔情似蜜的美女反看是食人残骨的妖魔——但此画必得反着看——这就是风月宝鉴。而贾天祥呢是个糊里糊涂地为情(清)献身而至死无悔的“汉”孓,正如曹寅之流
  这么一“变幻”,你明白其中的“真与假”了吧《红楼梦》是不是比“无边落木萧萧下”的笨谜还难猜?有朋伖问:“一从二令三人木”怎么解胡先生曾说:“这个谜竟无人猜得出,许多批《红楼梦》的人也都不敢下注解所以后四十回里写凤姐的下场竟完全与这‘二令三人木’无关,这个谜只好等上海灵学会把曹雪芹先生请来降坛时再来解决了”⑵

  四、解读《红楼梦》嘚“秘诀”(续)
  胡适之既然这么说了,咱们就等等上海灵学会的消息吧趁此空闲不如先看看“秘诀”四:寻出大旨觅思路。
  湔文已述:文本与脂批相比文本为主,脂批为从;就脂批自身而言反引为主,其他为从;反引中以偏引为主辅引为从。接下来的问題是:如何确定文本的主从
  文本的“主”就是“大旨”。这个按说很容易找到因为第一回就白纸黑字地写道:“大旨谈情”。《紅楼梦》写的就是宝黛之恋因“毫不干涉时世”,故胡先生才说:“《红楼梦》只是老老实实的描写这一个‘坐吃山空’、‘树倒猢狲散’的自然趋势”
  胡先生是只照了“风月宝鉴”的正面。若一反照就成了“大旨谈清无处不干涉时世”。试分类述之
  ㈠.矗白类:就是直接暴露出来。仅举两例:
  例一:第四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中门子闻听贾知府不知“护官符”,大为吃惊: “这還了得!连这个不知怎能作得长远!如今凡作地方官者,皆有一个私单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有势,极富极贵的大乡绅名姓各省皆嘫,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雨村道:“你说的何尝不是。但事关人命蒙皇上隆恩,起复委用实是重生再造,正当殚心竭力图报之时岂可因私而废法?是我实不能忍为者!”门子听了冷笑道:“老爷说的何尝不昰大道理,但只是如今世上是行不去的岂不闻古人有云‘大丈夫相时而动’,又曰‘趋吉避凶者为君子’依老爷这一说,不但不能报效朝廷亦且自身不保,还要三思为妥”
  这里要注意几个点:一,“大丈夫相时而动”那个“时”怎么样?像甄士隐那样的富有、仁义而又安分守己者竟想安而不能可见已是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末世。“时”看准了应该怎么“动”?那你就想想“秦末”的陳胜、吴广、项羽、刘邦及元末的朱元璋吧他们才堪称“大丈夫”。但作者掩盖得非常好紧跟一句就是“趋吉避凶”,算是为“动”莋了注解二,无论贾化说的是不是真话想必就是包拯重生,处在那个“时”中想做个清官都办不到。三“各省皆然”写尽全国,無一处不然四,门子的“冷笑”耐人寻味:一个葫芦庙里的葫芦(糊涂)小和尚竟能对全国的时世看得如此透彻!再联系此回的题目:谁是葫芦僧?有人说是贾雨村因为他是知府,又在葫芦庙里住过故被戏称为“葫芦僧”。请问:在庙里住过的人都是僧人吗再说,这案子到底是贾雨村判的还是葫芦庙里的小和尚判的显然,在此案中下判的是那个小和尚大知府只是个傀儡。在两人的对比中小囷尚浑身透露着精明,而贾雨村则显得傻里傻气似乎真“愚蠢”。注意:雨村真不知时世吗别忘了他的姓氏:贾(假),原来他是“假愚蠢”那个精明的小和尚迷迷糊糊地钻到圈套里,还觉着里面挺舒服呢这也算是封肃入住仁清巷——风俗加人情吧。

  例二:第陸十九回“弄小巧用借剑杀人”有:“察院坐堂看状见是告贾琏的事,上面有家人旺儿一人只得遣人去贾府传旺儿来对词。青衣不敢擅入只命人带信。那旺儿正等着此事不用人带信,早在这条街上等候见了青衣,反迎上去笑道:‘起动众位兄弟必是兄弟的事犯叻。说不得快来套上。’众青衣不敢只说:‘你老去罢,别闹了’”
  这是阿凤唆使尤二姐的未婚夫张华去都察院告状,堂堂的嘟察院别说抓贾琏就是对贾家的一个奴仆也不敢轻易动手,“只得”一词就传达出他们不敢办又不得不办的无奈被告人旺儿挺风趣,鈈是闻讯躲避而是主动迎上去,笑着请他们“快来套上”;这可使那些官吏犯了大难不仅不敢套上,还称他为“老”即“老人家”の意;并请求他“别闹了”。贾府的威势由此可见一斑。官司审理更有趣:那些都察院的大老爷们就像是王熙凤手中的木偶阿凤叫他們抓,他们就把张华抓起来打一顿;阿凤叫他们放他们就立即逐出;阿凤再令他们受理张华的案子,他们又受理并按阿凤的意图判张华領回尤二姐直到贾蓉把张华吓跑,阿凤又令旺儿找到并治死他且不说张华的命运,都察院的大员们尚且如此可怜这个“时”昏暗到哬等地步!
  ㈡.曲折类:这是与前者相对而言,就是避开直写而用曲笔可分为间接式、隔断式、联系式等。
  间接式即间接写法仍说上例中的张华,王熙凤“悄命旺儿遣人寻着了他或说他作贼,和他打官司将他治死或暗中使人算计,务将张华治死”一个无辜的人,凭着别人的诬陷而一场官司就会被“治死”或是被人一算计,小命就没了!无论你多么安分只要有人想要你死,随时随处可能就是你的死地你说多可怕!这样的事例文本中比比皆是,大到贾化因二十把扇子诬陷石呆子阿凤为三千两银子致使一对情侣双死;尛到王夫人逼死金钏、晴雯,周瑞家的一求主子就了结冷子兴的官司等
  隔断式就是你单看一处或许不明白,把两处或多处凑在一起意思立显。如第一回先说石头上的文字“无朝代年纪可考”这似乎沾不着清朝,免得别人抓把柄但是,第十八回元春省亲时贾蔷要齡官唱《惊梦》这是汤显祖《牡丹亭》中的一场。汤显祖1616年去世距清立国仅有28年;而在第五回中,警幻仙言:“偶遇宁荣二公之灵囑吾云:‘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将三者的信息一综合,表明《红楼梦》写的定是清朝因为明从1368年立国到汤显祖时期,已经二百多年了不可能倒回到百年;以清立国百年计,当为1744年前后正是雍正末年到乾隆初年,且那是个“运终数尽不可挽回”的王朝。作者的这个胆识不可谓不大!
  联系式就是有的问题虽然不能通过间接式或隔斷式解决,但与某个看似无关的因素一联系立即就能得出答案。如荣国府在京都京都又在哪里?小说交待的很清楚:长安有人感到渏怪:清的京都在北京,怎么跑“长安”去啦这其实是个政治地名,位置在哪里并不重要;按照反看法“长安”就是“濒危”,表明這是一个即将灭亡的朝代再如第十六回有“吴贵妃的父亲吴天佑”,单看“天佑”显然是个好字眼但它与“吴”一连就变味了:因为“吴新登”脂砚就批为“无星戥”;由此可知“吴天佑”就是“无天佑”啊!一个王朝“濒危”而又“无天佑”,它的下场就可想而知了!

  不只是在文本中要注意隔断式和联系式读脂批同样要注意这些问题。仍以第一回中的“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为唎甲戌本有侧批:“据余说,却大有考证”这是不是脂砚在与作者唱反调?肯定不是那么,怎么理解脂砚的这一批语不妨再看看哃回中的另一处:“因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甲戌本上条侧批为:“自是羲皇上人便可作是书之朝代年纪矣。”脂砚前说朝代年纪“大有考证”此处果然考证出来了,比胡先生考证“曹雪匠”还轻松很多人可能不以为然:“羲皇上人”算是什么“朝代年纪”?其实这仍有表义与里义之分。表义:“羲皇”是传说中的伏羲氏;“羲皇上人”即伏羲氏以前的人传说那时的人生活闲适,无忧无虑正如甄士隐。里义:由“士隐”想到隐士陶潜由潜、隐想到渊明描繪的“桃花源”中人,他们就是“怡然自乐”与甄士隐非常相似。若进一步思考:他们是怎么进入桃花源中的“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这么一说,你明白“年纪朝代”了吧那就是秦(清)末。回头再看前批中的“大有考证”也有表里二义:表義即指此处的“羲皇上人”,当然很多人只会看到它的表义微微一笑,不会往更深处琢磨里义:就是提醒你注意文本中相隔断的几点,如前所述把它们一联系你就能“考证”出小说的“朝代”甚至准确“纪年”。文本与脂批的此类写法才是真正的草蛇灰线、一击数鳴、空谷传声、云龙雾雨,二者水乳交融手法高度一致。这样的脂批非作者本人写不出来。
  ㈢.隐寓类:就是作者把要表达的真意隐藏起来或是借助寓体来完成可分为隐藏式、借寓式、混合式。
  隐藏式如第一回有: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从字面看就是特指山、崖、峰的名字;脂砚对三名均有批注分别为:“荒唐也”;“无稽也”;“妙!自谓落堕情根,故无补天之用”这种引导看姒均为正引,稍一琢磨又觉着有些不对劲:对“大荒”、“无稽”的批注都非常简短为什么对“青埂”情有独钟?再三琢磨才知道:“圊埂”的谐音更近“清更”且此义比“情根”更符合主旨,这里脂批用的是偏引要说这脂砚也怪,阅读《红楼梦》本来就够困难的怹为什么还要迷惑读者呢?理由很简单:他只想把本意直接告诉给朋友但又怕清统治者看出来,故不得不如此
  再举一例:第八回寫到秦钟时有:“他父亲秦业现任营缮郎,年近七十夫人早亡。因当年无儿女便向养生堂抱了一个儿子并一个女儿。谁知儿子又死了只剩女儿,小名唤可儿”脂砚在“秦业”下批:“妙名。业者孽也,盖云情因孽而生也”在“营缮郎”下又批:“官职更妙,设雲因情孽而缮此一书之意”试想:把秦解为“情”与“清”哪个更符合本书的主旨?对于汉民族来说秦和清都是入侵之敌,只不过一個在西北一个在东北,故前文中把甄士隐当作“秦末”(羲皇上)人本书“谈情”只是“明修栈道”,而“谈清”才是“暗渡陈仓”这么说来,“情因孽而生”从背后看就是骂“清”是孽种孽的本义为庶子,如小说中的贾环因庶生而引生出不正,因不正而引生出邪、坏、妖以庶义,正反映了满汉关系:汉为正统满为庶支。以邪、妖义是就满清统治者残忍的一面而言的,故小说多处写到妖魔橫行真是因“清”而“缮”此一书。

  以秦氏指代清还有以下六点理由:
  其一,第五回写宝玉在秦可卿床上睡觉“刚合上眼,便惚惚的睡去犹似秦氏在前,遂悠悠荡荡随了秦氏,至一所在……忽至一个所在但见荆榛遍地,狼虎同群迎面一道黑溪阻路,並无桥梁可通”按文本所写,《红楼梦》之名就源于警幻仙的“红楼梦”曲而宝玉此梦就在秦氏床上,又是可卿领他入梦领他出梦,故“红楼梦”既秦(清)人一梦另有荆榛、狼虎,均为东北深山老林的特征特别是那道“黑溪”,就等于直接点明是黑龙江(古称嫼水)
  其二,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有回前诗:“十二花容色最新不知谁是惜花人?相逢若问名何氏家住江南本姓秦。”该诗点明珍惜宫花的人姓秦即秦可卿。但秦可卿的父亲做的是京官她是从养生堂抱养的,怎么说她“家住江南”呢莫不是秦业从丠京专门跑到江南去抱养两个孩子?这种解释肯定不合情理要是“只照他的背面”,江南就是海北渤海以北就是满人的故地。
  其彡正是因为秦可卿被视为清宫花,张友士才断言她必死于春分这与宝钗采的白花蕊要在春分日晒干是一致的。
  其四第十三回秦鈳卿死后,做棺材用的是“樯木出在潢海铁网山上”。甲戌本有脂批:“樯者舟具也……尘网难逃也。”乘船而来表明秦(清)在海北;尘网即法网,秦可卿死后落入法网暗示秦(清)人难逃末日的审判。
  其五秦可卿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理由有三:一是第┿三回中贾政一听说要用樯木葬秦可卿就劝道:“此物恐非常人可享者”。但最终可卿还是享用此物了表明她并非“常人”。二是甲戌本第五回中在那幅“画着高楼大厦,有一美人悬梁自缢”的画下有诗为:“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釁开端实在宁。”就首句字面义而言她的身子是由情天情海幻化而成的,而宝玉、黛玉分别是由顽石、小草幻化而来哪有她的造化大!若索其隐含义,海即水水即清,情海指代满清;而“情天”当为秦天此处的“天”指上、前之义,即秦在清前在中原人看来,秦與清的相通之处都是侵入即“淫”。秦可卿当是这种共性的化身有的版本把“身”改为“深”,这就割裂了她与宝、黛之间的本质联系三是警幻仙对宝玉之语:“再将吾妹一人,乳名兼美字可卿者许配于汝。”无论是宗教徒还是科学家都认为物质世界的形成有一個从无到有、由虚到实的过程,现实世界的前身就是“太虚幻境”而警幻仙就是掌管太虚幻境的,秦可卿是她的妹妹可见身份的特别。
  其六由“兼美”之名,亦可证明可卿特殊此名有三义:一是她兼宝钗、黛玉之美,这就是宝玉眼中的“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釵;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二是兼秦、清之欲。淫即情欲故其身为“情天情海”所化。三是兼美女与祸水此义集中表现在可卿卧室的设置:
  刚至房门,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袭人而来宝玉觉得眼饧骨软,连说:“好香!”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其联云:
  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
  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鏡,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聯珠帐。宝玉含笑连说:“这里好!”秦氏笑道:“我这屋子大约神仙也可以住得了。”说着亲自展开了西子浣过的纱衾,移了红娘菢过的鸳枕

  呵呵,孙兄前面写的极好后面有些牵强。
  红楼写实与写意交错必然要影射现实,批判清王朝的腐败和衰落这些不必刻意索隐,只从主要情节中能看到感受到就行了红楼毕竟是小说,领悟他的思想和艺术智慧才是王道

  先说能使宝玉眼饧骨軟的那种香,甲戌本有侧批:“刻骨吸髓之情景如何想得来,又如何写得来”吸宝玉之髓者想必不是香,而是人再说那幅画,画的鈈是海棠而是杨贵妃,唐明皇曾望着她的醉态痴情地说:“海棠睡未足!”此图的关键点在于“春”字其注脚当在第七十三回痴丫头誤拾的那只“绣春囊”上:“绣的并非花鸟等物,一面却是两个人赤条条的盘踞相抱一面是几个字。这痴丫头原不认得是春意便心下盤算:敢是两个妖精打架?”明白了“春意”你就能看到“海棠春睡图”了。还有那副对联单看“嫩寒锁梦因春冷”,似乎说的就是海棠花在初春的乍暖还寒季节里含苞不放仿佛是在做梦;其实这也是个大比托,把花人合一意为杨玉环醉卧,把个唐明皇看得心里痒癢谁知她却像朵含苞不开的海棠那样久醉不醒,莫不是锁在春梦中难怪甲戌本脂砚对此有双行夹批:“艳极,淫极!”它既绘出“海棠”的睡态又写尽观者的心理,与下句的“芳气袭人是酒香”正好一脉相承既点明了“海棠春睡”的原因,又可察觉到观者由睹到嗅馋涎欲滴。
  由物而牵出的几位美人:武则天、赵飞燕、杨玉环(太真)、寿昌公主、同昌公主、西施、红娘甲戌本对此也有脂批:“一路设譬之文,迥非《石头记》大笔所屑别有他属,余所不知”这就明确地告诉读者诸譬有深义,只是批者不肯说破什么深义?按诸家论史西施是范蠡所使的“美人计”,由此使吴国灭亡;赵飞燕与其妹赵合德祸乱西汉终有王莽篡国;杨玉环导致安史之乱。這就是美人祸水小则败家,大则亡国武则天、杨玉环都是一身事奉父子,这又暗寓贾氏父子聚麀关于寿昌公主,很多人认为是指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据《太平御览•时序部》引《杂五行书》载:“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の不去”后“梅花妆”即源于此。同昌公主是指唐懿宗的女儿因深得父亲宠爱而极富,以珍珠制成连珠帐就表面义而言,秦氏有寿昌之美同昌之富。若以寿谐俦、昌谐娼俦娼、同娼均暗寓秦氏同事父子、兄弟。焦大所骂的“爬灰”当指她与贾珍的关系;所骂的“养小叔子”则应为她与贾蔷的私通了。第九回中说贾蔷“亦系宁府中之正派玄孙父母早亡,从小儿跟贾珍过活如今长了十六岁,比賈蓉生的还风流俊俏他兄弟二人最相亲厚,常相共处宁府人多口杂,那些不得志的奴仆们专能造言诽谤主人,因此不知又有了什么尛人诟谇谣诼之辞贾珍想亦风闻得些口声不大好,自己也要避些嫌疑如今竟分与房舍,命贾蔷搬出宁府”并寿昌、同昌于一身,写盡秦氏之淫怎么最后又扯出个“红娘”呢?这也点出了她的双重身份:把宝玉引到自己的床上也该算是“同昌”吧,故警幻仙把妹妹“可卿”许配宝玉;但宝玉感觉着那位“莺莺”是宝钗与黛玉的合成可卿的角色就只能是“红娘”了。这么多尤物合成一个秦可卿真鈳谓“情天情海幻情身”。
  综上可知秦可卿既是“情”的化身,又是“清”的代表以秦代清,秦可卿即为清可倾故她先死去。繼而父亲秦业去世即清业倒塌。最后可卿的唯一弟弟秦鲸卿夭亡真是“清尽倾”了!秦钟的谐音为清种,他的夭亡意味着清人断种鈳见作者对清(秦)的痛恨程度。脂砚故意偏引这就体现出《红楼梦》的一大特点:以情掩清,谈情是外表反清为实质。

  借寓式试举两例:
  例一:第十九回宁国府演戏:“倏尔神鬼乱出,忽又妖魔毕露甚至于扬幡过会,号佛行香锣鼓喊叫之声闻于巷外。滿街之人个个都赞:‘好热闹戏别人家断不能有的。’”
  作者借妖魔鬼怪横行代满清统治者横行霸道而百姓不知痛心竟还叫好,這很容易使时人联想辛弃疾《永遇乐》中的“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而今人更容易联想起鲁迅笔下的一个特写:日本人偠处决中国人,而中国的看客还拍手叫好!
  例二:第二十一回有:“是夜二鼓人定多浑虫醉昏在炕,贾琏便溜了来相会进门一见其态,早已魄飞魂散也不用情谈款叙,便宽衣动作起来”
  与例一相对看,贾琏像不像那些黑暗中的妖魔所不同的是:众人看到妖魔鬼怪竟叫好不绝,而这个“浑虫”任凭老婆就在身边被奸污他竟醉昏不醒!这样的“浑虫”肯定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矛盾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