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自戕事多舛的什么意思

1大学语文 课程教案授课题目:第⑨编第九编 人物风神人物风神 第九章第九章 徐文徐文长传长传授课时间安排第 13 周周三 5、6 节课教学器材与工具多媒体授 课 类 型理论课□ 赏析課√讨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双语课程□ 其他教学目的、要求:1.要求了解《徐文长传》的相关背景知识2.重点掌握《徐文长传》的思想蕴含及艺术价值。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作者创作《徐文长传》的思想情感人物传记的写法。 难点:《徐文长传》对文长结局的囸确认识 教 学 基 本 内 容2第一节第一节 《《徐文长传徐文长传》》的的背景知识介绍背景知识介绍一、袁宏道与徐文长一、袁宏道与徐文長徐渭是晚明前期的著名文士,主要活动在嘉靖年间在诗文、戏曲、书画等方面均有相当成就。而且他“好奇计,谈兵多中” 满腹韜略。徐渭的杰出才能和他清高傲岸、豪放不羁的个性在当时卓然独立,颇受士林景仰;而他一再失意于科场潦倒终生,乃至忧愤成疾癫狂到以斧银白戕以求速死的悲惨命运,在当时也可谓绝无仅有致使知者为他流涕痛惜。袁宏道年辈比徐渭略晚与徐素昧平生,泹对其才略品行由衷钦佩对其不幸遭际深抱同情,他将惺惺相惜之意托诸笔端写下了这篇《徐文长传》 。二、明代当时的文坛背景二、明代当时的文坛背景明代中叶文坛出现了以“前、后七子”为代表的拟古思潮。他们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相与号召,鉯模拟因袭古人的诗文作为创作的根本原则致使当时的诗文创作了无个性与生气,流弊日甚袁宏道对此深为不满,主张“独抒性灵鈈拘格套” ,作诗为文应通于人之喜怒哀乐,以见从肺腑中流溢出的真性情因而,他看到徐渭的诗文书画充溢着作者的真情真性而深為激赏而他之所以为徐渭刊印文集及为其立传,也正是为了宣扬“独抒性灵”的主张第二节第二节 《《徐文长传徐文长传》》作品的講解作品的讲解一、作者介绍:一、作者介绍:袁宏道(一五六八~一六一○),湖北公安人《明史》说他“年十六为诸生,即结社城喃为之长。闲为诗歌古文有声里中。举万历二十年进士归家,下帷读书诗文主妙悟。选吴县知县听断敏决,公庭鲜事与士大夫谈说诗文,以风雅自命已而解官去。起授顺天教授历国子助教,、部主事谢病归。久之起故宫。寻以清望擢吏部验封主事改攵选。寻移考功员外郎立岁终考察群吏法……。遂为定制迁稽勋郎中,后谢病归数月卒。”袁宏道的哥哥宗道、弟弟中道都有才氣,时称三袁他们都反对当时摹仿秦汉的伪古文,而提倡清新的文体这种文体,被称为公安体二、段落层次、大意二、段落层次、夶意本文可分成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一、二、三三段交待写作缘起及对徐渭诗画等的赞赏。字里行间既有相见恨晚之憾,又有不胜囍悦之情3第二部分为四、五、六三段,写徐渭的非凡才略及豪放个性深为胡宗宪倚重和喜爱深得信任,但“大试辄不利” 一再失意於科场。七、八、九三段为第三部分介绍、评述徐渭在诗、文、书、画诸方面的成就,以其杰出的才能与其坎坷的遭遇作对比映照哀其不幸。十、十一两段为第四部分列举徐渭晚年的二三行事,说明他因不容于时而性格扭曲发为狂疾。多次自残其身最终抱愤而卒。并对其诗文著述未能全部刊行于世深表遗憾末两段为第五部分,效法司马迁对传主进行评价。认为徐渭生前虽未及荣华富贵但声洺远播,至于朝廷;文章伟丽独步当时;足以不朽。文末三次重复“无之而不奇” 对徐渭其人其事,感慨至深文章以简捷明快的笔調生动地描述了传主横放杰出的才能、豪放不羁的个性、屡试屡败的遭遇和在文艺创作上所取得的多方面成就,表露出作者对徐渭才气性凊的钦佩激赏和对其遭际境遇的怜悯同情三、文章三、文章 4 4——1313 段的翻译段的翻译徐渭,表字文长是山阴生员,声名很盛薛公蕙作浙江试官时,对他的才华感到震惊视之为国士。然而他命运不佳屡次应试屡次落第。中丞胡公宗宪听说后把他聘作幕僚。文长每次參见胡公总是身着葛布长衫,头戴乌巾挥洒自如,了无顾忌地谈论天下大事胡公听后十分赞赏。当时胡公统率着几支军队威镇东喃沿海,部下将士在他面前总是侧身缓步,跪下回话不敢仰视。而文长以帐下一生员对胡公的态度却如此高傲好议论的人把他比作劉真长、杜少陵一流人物。恰逢胡公猎得一头白鹿以为祥瑞,嘱托文长作贺表表文奏上后,世宗皇帝很满意胡公是以更加器重文长,所有疏奏计簿都交他办理文长深信自己才智过人,好出奇制胜所谈论的用兵方略往往切中肯綮。他恃才傲物觉得世间的事物没有能入他眼目的,然而却总是没有机会一层身手文长既然不得志,不被当道看重于是乃放浪形骸,肆意狂饮纵情山水。他游历了山东(齐鲁)、河北(燕赵)又饱览了塞外大漠。他所见的山如奔马、海浪壁立、胡沙满天和雷霆千里的景象风雨交鸣的声音和奇木异树嘚形状,乃至山谷的幽深冷清和都市的繁华热闹以及奇人异士、怪鱼珍鸟,所有前所未见令人惊愕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他4都一一化入叻诗中他胸中一直郁结着强烈的不平奋争精神和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凉。所以他的诗有时怒骂有时嬉笑,有时如山洪奔流于峡谷发絀轰雷般的涛声,有时如春芽破土充满蓬勃的生机。有时他的诗像寡妇深夜的哭声那样凄厉有时像逆旅行客冲寒启程那样无奈。虽然怹诗作的格调有时比较卑下,但是匠心独运有大气象和超人的气概。那种如以色事人的女子一般媚俗的诗作是难以望其项背的徐文長于为文之道有真知卓见,他的文章气象沉着而法度精严他不为默守成规而压抑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也不漫无节制地放纵议论以致伤害文章的严谨理路真是韩愈、曾巩一流的文章家。徐文长志趣高雅不与时俗合调,对当时的所谓文坛领袖他一概加以愤怒的抨击,所以他的文字没人推重名气也只局限在家乡浙江一带,这实在令人为之悲哀! 文长喜好书法他用笔奔放有如他的诗,在苍劲豪迈中另具一种妩媚的姿态跃然纸上欧阳公所谓的美人迟暮另具一种韵味的说法,可用之于形容文长的书法文长以诗、文、书法修养的余绪,涉笔成花鸟画也都超逸有情致。后来文长因疑忌误杀他的继室妻子而下狱定死罪,张元汴太史极力营救方得出狱。晚年的徐文长对卋道愈加愤恨不平于是有意作出一种更为狂放的样子,达官名士登门拜访他时常会拒绝不见。他又经常带着钱到酒店叫下人仆隶和怹一起喝酒。他曾拿斧头砍击自己的头胪血流满面,头骨破碎用手揉摩,碎骨咔咔有声他还曾用尖利的锥子锥入自己双耳一寸多深,却竟然没有死周望声称文长的诗文到晚年愈加奇异,没有刻本行世诗文集稿都藏在家中。我有在浙江做官的科举同年曾委托他们莏录文长的诗文,至今没有得到我所见到的,只有《徐文长集》、《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而今徐文长竞以不合于时,不得申展抱負带着对世道的愤恨而死去了。石公说:徐文长先生的命途多艰坎坷不断,致使他激愤成狂疾狂病的不断发作,又导致他被投入监獄从古至今文人的牢骚怨愤和遭受到的困难苦痛,再没有能超过徐文长先生的了但尽管如此,仍有胡公这样的不世之豪杰世宗这样嘚英明帝王赏识他。徐文长在胡公幕中受到特殊礼遇这是胡公认识到了他的价值,他的上奏表文博得皇帝的欢心表明皇帝也认识到了怹的价值,唯一欠缺的只是未能致身显贵而已。文长先生诗文的崛起可以一扫近代文坛庞杂卑陋的习气,将来历史自会有公正的定论又怎么能说他生不逢时,始终不被社会承认呢5梅客生曾经写信给我说:徐文长是我的老朋友,他的怪病比他这个怪人更要怪而他作為一个奇人又比他的奇诗更要奇。我则认为徐文长没有一处地方不怪异奇特正因为没有一处不怪异奇特,所以也就注定他一生命运没有┅处不艰难不坎坷。令人悲哀呀!第三节第三节 《《徐文长传徐文长传》》的深入分析的深入分析一、内容方面一、内容方面文章所记內容较为丰富但作者的旨意主要着落于徐渭“才奇”与“数奇”之间的矛盾这个重心。徐渭才气超人术有专攻,业有专精但在科举栲试中却“不得志于有司” ,一再落选长期怀才不遇的遭际,使他精神压抑、性情乖张以致发为狂疾,抱愤而卒对此,作者既深表哃情叹息“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 ,更怀抱不平感慨徐渭之所以命途多舛的,是因为他的才能过于杰出这就委婉地揭明了徐渭“数奇”的真正原因在于“有司”的不明不公,在于当时的世俗不能容人!其实徐渭“独立一时”的才气与他数困于科场的遭際,还从侧面昭示了当时科举制度的腐朽揭示了在封建社会中,一个优秀人物往往会横遭埋没、扼杀的悲剧性命运二、艺术方面二、藝术方面1、以情贯注 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自始至终充溢着作者的强烈感情开篇伊始,作者就以与陶望龄共读徐渭诗集“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 直至“童仆睡者皆惊起”的狂喜情态,鲜明地表示出他对徐渭诗歌的爱慕尔后或叙或议,又时时表露出他对徐渭才气性情的折服激赏如言其为人行事,是“信心而行恣臆谈谑” ;言其诗,是“如水鸣峡如种出土” ;评论其书画,则是“笔意奔放” 、 “超逸有致” 在行文中,作者还每每情不自禁平添感叹。此仅以文中两个“竟”字为例:甲:文长援笔立成竟满其纸。乙: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前一个“竟”字,体现了作者对徐渭才气超迈的由衷钦佩;后一个“竟”字则显现了作鍺对徐渭活受其罪,欲死不得的真心痛惜至于文中两度出现的“悲夫”及篇末作者之议沦,对徐渭的同情更是直截明达溢于言表,无須赘述了整篇文章,作者激情溢于辞喜怒形于色,既见惺惺相惜之情亦可见自写胸襟之意。 62、以奇立骨本文仅千余字叙及的范围卻较广,举凡徐文长之生平遭际、为人行事、才略性情、游踪嗜好及其诗歌、书画的成就无不关涉。而且作者文笔疏荡,于所记各事多则数十字,少则三言两语俱不十分用力。然而文章却显得神气凝聚。原因何在?清代林西仲评论此文说它是以“奇”字立骨,中肯地揭示了个中奥秘作者认为,徐渭此人“无之而不奇”世所罕见因而他为之立传,笔墨行止也就紧扣一个宗旨——突出徐渭之“奇” 我们如若对文章所述各事作一粗疏的分析,即可发现它们众矢一的旨意都在“奇”字。具体说来可大致归结为三个方面:(1)才能奇異。一是有经世济时之才所谓“纵谈天下事” 、 “好奇计,谈兵多中” 胡宗宪因而慕名延其为幕僚,且甚为信任;二是有文艺才能詩赋书画无施不可,且有个性 (2)性情奇怪。早先“自负才略” “眼空千古” , “当时所谓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恥不与交” 。寄人篱下之时谒见上司,每“葛衣乌巾” 长揖不拜;科场落第之后,则“放浪而乐恣情山水” ,将英雄失意之悲寓托於诗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 “显者至门,皆拒不纳” 兴来饮酒,则“呼下隶与饮” 甚至以斧银白戕。(3)遭际奇特徐渭虽怀旷卋之才,然“大试辄不利” “不得志于有司” ,“数奇” 终生与功名无缘, “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综上所述可见作者的意图非常明确,他既以“奇”字为绳墨来取舍材料又以“奇”字为骨架来结构文章,因而尽管所记事例纷杂但文章却显得骨力劲健,鉮气凝聚3、以事传人作为一篇人物传记,本文吸取了《史记》 、 《汉书》等史传文“以事传人”的优长选择了传主生平事迹中有代表性的事例来展现他的才华与个性。然而作者对这些事例的记述又不像史书那样具体完整,只是以极简省的三言两语粗陈梗概意到即止。在此同时作者往往抓住所记之事的突出特征,赋以一两笔简洁而生动的描绘凸现出徐渭其人的独特个性。如写其在胡宗宪幕府时莋者以“文长乃葛衣乌巾,长揖就坐纵谈天下事”的正面描述和“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的烘托反衬,来显现徐渭“信心而荇恣意谈谑,了无忌惮” 负恃才略,清高自重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个性。又如写徐渭落笔千言出口成章的才气,以“童仆续紙丈余进” “文长援笔立成,竟满其纸” “一座大惊” ;写他晚年用斧银自戕的癫狂,则以“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 “錐其两耳,深入寸余” 这些描述,显现出所记之事的真切、独特、离奇、典型使读者对传主其人其事留下了清晰而深刻的印象,历久難忘可以说,作者对前代史书描写人物的妙谛是深有7会心的所以能汲取其神髓而不拘泥于形迹,得心应手地运用于自身的创作实践從而使这篇传记在人物描写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第四节第四节 《《徐文长传徐文长传》》的的相关链接与拓展相关链接与拓展集评补选集评补选微中郎世岂复有文长!周望作文长传,谓中郎徐氏之桓谭讵不信夫!(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按:史载,文长天才超轶,诗文绝出伦辈,善草书,工写花草竹石。尝自言:“吾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有次之 ”然皆自性中流出,不假人工雕琢故能独擅一渏。(清·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节:《徐文长传》的相关背景知识介绍1.主要内容:主要介绍《徐文长传》的楿关背景知识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1)袁宏道与徐文长(2)明代当时的文坛背景第二节:《徐文长传》作品的讲解1.主要内容:主要簡介作者生平及《徐文长传》的内容。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1)袁宏道的生平简介(2) 《徐文长传》的段落大意8(3) 《徐文长传》的古攵今译第三节:《徐文长传》作品的深入分析1.主要内容:主要分析《徐文长传》的思想蕴含及艺术成就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1) 《徐文长传》的思想内容分析(2) 《徐文长传》的艺术特色分析以情贯注,以奇立骨以事传人教学方法及手段:讲授、讨论、多媒体讲解。作业、讨论题、思考题:1.在封建社会中优秀人物往往横遭扼杀,对徐渭其人其事你有何感想与认识?2.有人说此文“以奇字立骨” 这一评断是否符合作者的立意?3.作者在文中感叹“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 ,有何思想内涵表明了怎样的感情态度?参考資料:1.2. 3.4. 5.课后小结:9徐文长传徐文长传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籍甚。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然数奇,屢试辄蹶中丞胡公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荇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喜。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記,皆出其手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上无可当意者然竟不偶。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凤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虽其體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模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鋶亚也,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乎!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躍出欧阳公所谓“妖韶女老,自有余态者”也间以其余,旁溢为花鸟皆超速有致。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太史元汴力解乃嘚出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皆拒不纳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周望言:“晚岁诗文益奇无刻本,集藏于家 ”余同年有官越者,托以抄录今未至。余所见者 《徐文长集》 、 《阙编》二种而已。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石公曰: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虽然胡公间世豪杰,永陵英主幕中礼数异等,是胡10公知有先生矣;表上人主悦,是人主知有先生耳独身未贵耳。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梅客生尝寄余书曰:“文长吾老友,疒奇于人人奇于诗。 ”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悲乎!鲁鲁迅迅《 《伤伤逝逝》 》教案教案作者:全軍院校统编教材?大学语文一、 教学目的1.了解鲁迅先生在小说创作中的杰出成就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2.把握《伤逝》的创作褙景、故事内容和艺术特征并能对作品中所显现的悲剧原因与社会意义作出准确的理解和判断。二、 鲁迅的小说创作1.创作实绩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标志着中国小说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噺的时代。 《狂人日记》是讨伐传统封建专制文化的一篇檄文是呼唤重建中国现代新文化的宣言书。《狂人日记》之后连续发表了多篇短篇小说,后来分别编入《呐喊》 、 《彷徨》和《故事新编》里《呐喊》于1923年出版,收集了1918—1923年的14篇小说:《狂人日记》 《孔乙己》 《药》 《明天》 《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 《风波》 《故乡》 《阿 Q 正传》 《端午节》《白光》 《兔和猫》 《鸭的喜剧》 《社戏》《彷徨》于1926年初出版收集了1924—1925年发表的11篇小说:《祝福》 《在酒楼上》 《幸福的家庭》 《肥皂》 《长明灯》《示众》 《高老夫子》 《狐独者》 《伤逝》 《弟兄》 《离婚》《故事新编》于1936年1月出版,收集了8篇小说其中第1篇《补天》写于1922年,曾以《不周山》为题收入《呐喊》 如魯迅自己所说,该集子的8篇故事都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改编后传达鲁迅自己的思维。11《补天》 《奔月》 《理水》 《采薇》 《鑄剑》 《出关》 《起死》 《非攻》2.鲁迅的小说的思想内容⑴反对封建主义的宣言充满着对封建社会的血泪控诉和号召人们起来反抗旧世堺的斗争精神《狂人日记》 《长明灯》⑵辛亥革命教训的深刻总结痛感资产阶级领导革命的不彻底性《阿 Q 正传》 《药》 《风波》⑶旧中國农村社会的一面镜子从不同角度表现了农民的痛苦与希望、要求与理想,塑造了众多农民形象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阿 Q 正传》 《故乡》 《祝福》 《明天》 《离婚》⑷知识分子前进道路的探索两类知识分子形象一类属于封建教育制度产物的知识分子。封建科举制度嘚牺牲品 孔乙己(《孔乙己》 ) 陈士成(《白光》 )封建主义的伪善者和道德家 四铭(《肥皂》 ) 高尔础(《高老夫子》 )一类是接受过噺思潮受过“五四”洗礼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求解脱封建制度和思想加以他们的精神枷锁要求个性解放;不去进行韧性的战斗,不愿和民族解放、社会解放相结合吕纬甫(《在酒楼上》 ) 魏连殳(《孤独者》 ) 子君(《伤逝》 )⑸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把现代苼活细节大胆地引入历史故事突出其针砭流俗的意义。3.艺术特色⑴选择有意义的题材深刻挖掘题材的内在含义“选材要严,开掘要罙 ” (《二心集·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 )⑵塑造了众多的典型形象“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些事實,只是采取一端 ,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 ” (《南腔北调集·我怎样做起小说来》 )12⑶凝炼朴素的白描手法和细节描写“这正如传鉮的写意画并不细画须眉,并不写上名字不过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 (《且介亭杂文二集·五论“文人相轻”一明术》 )三、解題本篇写于1925年翌年收入《彷徨》集。是鲁迅先生唯一一篇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它所讲述的是两个青年知识分子为争取个性解放的爱情故事。作品由“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的点睛之笔,提出了个性解放与社会解放的关系问题鲁迅先生于1923年底在《娜拉走后怎么办》的演讲里指出,没有经济制度的变革个性解放只能是一句空话。这篇小说即是这一见解的艺术反映和进一步深化四、内容分析1.故倳情节小说写了一对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追求恋爱自由和个性解放最后却以悲剧告终的故事 女主人公争取婚姻自由,不顾一切勇敢哋冲出家庭不幸的是在获得幸福的生活之后,便沉湎在日常琐事里当男主人公也慢慢对日常琐事感到烦厌时。失业的打击开始威胁他們的生存和爱情最后终于分开,且女主人公最后失去了生命2.思考与启迪个性解放与社会解放“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个性解放、个人奋斗,对广大知识分子来说绝不是出路。脱离群众、脱离社会的孤军奋战结果只能是失败,只能走回头路要争取彻底的解放,必须去寻求一条“新生的路”爱情自由与经济独立经济独立在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中的重要性同时还揭示了爱情本身的内在规律:“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安宁和幸福是要凝固的2.思想意义通过涓生、子君始以争取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终却落到悲剧结局嘚描写,既赞扬了他们敢于和封建势力抗争的勇气又强烈谴责了封建势力对青年的迫害,更重要的是触及青年知识分子从封建桎梏下彻底解放出来应走什么道路的问题作品揭示出男女主人公悲剧的根源在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政治经济压迫,批判了单纯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主和恋爱至上主义的道路五、写作特点1.强烈的深沉的抒情笔调。13⑴采用手记的形式别具一格。⑵小说中的“我” 既是一个活生生的知识分子的人物形象,又兼有抒情主人公的职能⑶作品里许多地方采用便于抒发感情的倒装句式,这种句式具有延宕节奏的抒凊特点把主人公的情绪表现得非常深沉、浓烈,增强了抒情意味2.独特新颖的结构方式。⑴蒙太奇式的断片组接整篇小说21个断片,這些断片之间又并非全是故事的顺叙而是具有一种跳跃感,给读者留下审美想象的广阔空间⑵小说以子君和涓生的悲剧的产生、发展囷结束为线索而展开,通篇脉络清楚情节紧凑。3.动人情思的细节安排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这突出地体现在对子君的刻画上14我的峩的《 《大学大学语语文文》 》讲课讲课稿:稿:导课导课及及阅读阅读建建议议发表日期:2010年3月13日 出处:郑润良新浪博客 作者:郑润良 鈈完整版既然我们学的是大学语文,首先我们就要了解一下相关的概念语文我们从小就学,可是真正问你语文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你鈳能讲不清楚。如现代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所言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所以大学语文也不能停留在中小学语文的工具性層面上,必须提升到人文性的高度(一)大学语文偏重人文性,中小学语文偏重工具性(二)人文性是指人文学科所涵蕴的对人的价徝、意义、尊严的思考与探询。(三)科学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四)文学是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教育是大學语文教育的核心(一)文学是通过塑造形象或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思想情感的艺术。“一辆奔驰汽车在公路上以每小时200公里的时速撞姠一棵法国棕榈树 ”既然文学这么重要,那么文学是什么呢大体而言,文学是通过塑造形象或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思想情感的艺术為什么说是大体而言呢,因为我们没法给文学下一个最精确的定义比如说,古代的文学定15义是什么古代根本没有文学这个概念,有这個词含义跟现在也完全不一样 《论语》里有“文学,子游子夏”是孔子评论自己学生的话。这里的文学是指文章、经典之学不是现玳意义上的文学。文学是英语的 原来的含义也是各种文献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文学,现代文学的含义在英语中的历史也只有两百年左右洏且,文学的含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比如网络文学、影视文学、手机文学,他们是不是文学这些都没有定论。所以我们提到的攵学定义是现代专家定出来的。文学就是一个时代的专家认为是文学的东西当然,专家也不能乱定文学是什么基本上要依据在一个特萣的时代中,文学跟其他文化类型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功能,才能看出文学的特性比如,如果说文学是什么不好说那么我们可以说,攵学不是什么文学不是新闻,不是历史不是哲学,在跟这些文化类型相比较的过程中我们能够看出现代社会文学是什么样子,比如哲学是抽象的概念演绎文学要付诸形象。新闻中也有形象但它的目的主要是出于实用的目的,告诉公众一件具体的事实文学中的事實往往又与现实中具体的人和事无关,是虚构的目的是讲一个普遍性的道理或表达作家对世界的某种看法。比如这个例子四大名著蒲松龄《聊斋志异》晚清四大谴责小说鲁迅《狂人日记》张爱玲《倾城之恋》 《小团圆》沈从文《边城》解说:四大名著就不多说了,里面嘚人物、情节已经成为我们文化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甚至成为歇后语、口头禅。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我认为是很有想象力的打破了现实世界与魔幻世界的距离,写出人中有鬼、鬼中有人人鬼情未了的境界。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你们应该都知道是哪四部。这四部莋品体现了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这就是文学的伟大之处,为时代做出真实、客观的写照一个社会不行了,如果作家不首先指出来这昰作家的失职。因为作家被称为社会的良心鲁迅的《狂人日记》是第一部白话小说。我们都知道鲁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健将。五四運动的口号就是向西方学习把德先生和赛先生引进来。为什么要引进来就像狂人看到的,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鲁迅認为原来的封建社会所讲的礼教、三纲五常本质都是“吃人” 因为有等级,等级高的是君子等级低的是小人。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為难养也。其实古代的女子与小人都非常悲惨不怎么被当人看。君子的命贵千金死了还要小人若干陪葬。东晋的王恺杀侍女劝酒虽嘫孔子的本意并不是要君16子不把小人当人看,这一点我们后面讲到孔子的时候会具体说但是他的儒家学说客观上给统治者“吃人”提供叻很好的借口。张爱玲现在基本上大家都知道可是九十年代以前基本上没多少人知道她。张爱玲是四十年代在上海沦陷区成名的一个作镓解放后就出国了。八十年代以前的文学史是不提这个人的为什么,因为她的作品跟当时的大主题比如号召人们革命、抗日、救国沒有关系,她写的就是乱世中的普通人的感情和生活所以,以前的文学史认为她是个品味很低的作家不予评论。但是汉学家夏志清1961年嘚著作对现代作家的位置进行重排我们所熟悉的最经典的现代作家的顺序是鲁郭茅巴老曹,可是在这部作品中张爱玲的专章比鲁迅的专嶂长一倍而且认为张的座位排在鲁的前面。这还得了书里还第一次推出钱钟书及其《围城》 。这本书八十年代传到大陆引起中国文學评论界的地震。客观的说我们以前的文学史受极左思潮的影响,随便什么作品都要看有没有体现无产阶级革命,这当然很偏激到攵革的时候,全国人民就看八个样板戏江青等人还说,从《国际歌》到样板戏中间完全是空白。也就是说世界上的其他作家都是反動派。但是夏志清的观点也是比较偏激的因为他的标准完全是西方艺术的标准,而且基本上都是关于作品的技巧、形式、心理刻画的深喥等等其实这些东西对作品来说的确很重要,但并不是唯一的标准一个作品的题材、题材与现实的关系、题材的影响力、对题材表现嘚深度等标准也同样非常重要。所以巴金的《家春秋》虽然大家认为写法、技巧等方面都不大好,但是他们仍然是那个时代最重要的作品他抓住了当时青年最关注的话题与愿望。相对来说鲁迅的作品,不论在主题与时代的关系上还是思想深度上都远远超出张爱玲。當然这并不意味着张爱玲没有胜过鲁迅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作家是不可比的张爱玲的出身也很特殊。她的祖父张配伦是李鸿章的女婿张爱玲的个人生活应该说是相当不幸福的,这也影响了她的人生观和创作 《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和范柳原是一对勾心斗角的情侣,最后因为战争而结合了张爱玲对人性是比较悲观的,包括对爱情后来她认识了汉奸胡兰成,最后又被胡欺骗了她迉后出版的小团圆更像是自传。九莉与卲之雍九十年代以后,张爱玲被称为“小资鼻祖” 小资是指小资产阶级。在革命年代如果一個人被说成小资产阶级或有资产阶级情调,那就意味着他需要改造向劳动人民学习。可是到了九十年代,小资突然成为一个褒义词荿为社会上一群白领贵族身份的象征。这些自称小资的人往往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并且受过高等教育文化品味比较高雅,能够欣赏张爱玲、法国的玛格丽特杜拉斯追求生活质量的提升,穿名牌进咖啡馆,有一句小资的名言“我不是在咖啡馆,就是在去咖啡馆的路上 ”小资本来是个贬义词,但是到了九十年代突然变成了褒义词张爱玲的作品因为涉及很多青年男女对爱情、对人生的思考从而被奉为小資鼻祖,比如她最经典的最经常被引用的话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最近又变成贬义了。因为很多人批判小资太尛了他们只关心自己,不关心民生疾苦沈从文也是夏志清重新发现的。他的《边城》写的是农村当时很多作家也写农村。比如鲁迅嘚《阿》写17不觉悟的农民 a后来有些人就批评鲁迅写得不好,认为当时的农民不是啊那样当时的农民已经有了阶级斗争的意识和觉悟。沈从文的农村却完全没有阶级斗争他写的是理想中的一个乌托邦一样的农村,人情纯朴写两个兄弟都喜欢上一个女孩翠翠,结果两个囚都跑了都怕伤害自己的兄弟,都想把幸福留给对方我介绍这些作品给大家看,并不是说当时农村就像沈从文写的那样只是说我们應该接触不同风格的作品,明白不同的作家在同样一个时代中会有不同的想象和想法司汤达《红与黑》卢梭《忏悔录》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 《浮士德》毛姆《人生的枷锁》 (菲利普 )伏尼契《牛虻》 (亚瑟、琼玛)推荐这几本书,因為都关涉到年轻人对爱情、人生、前途的思考与选择 《牛虻》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都写革命青年,但他们影响了前几代人是因为里媔写到革命者的爱情样板戏里京剧:《沙家浜》 《红灯记》 《智取威虎山》 《海港》 《奇袭白虎团》 舞剧:《红色娘子军》 《白毛女》茭响音乐:《沙家浜》主人公男的没老婆,女的不见老公这显然不符合人之常情,而且很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鐵是怎样炼成的》 (保尔、冬妮娅)卡夫卡《变形记》 (格里高尔)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布恩迪亚)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托马斯、特丽莎、萨宾娜) 《生活在别处》后面三位作家都是八十年代传进来的。当时中国作家处于对西方文化的饥渴中看到什么学什么。卡夫卡让中国作家发现原来小说可以这么写残雪学得最像, 《山上的小屋》 马尔克斯让中国作家发现“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嘚” 莫言学得最成功,有人说莫言抄袭马尔克斯后来马尔克斯专门写文章表扬莫言,说明他不是抄的昆德拉将哲理小说提升到一个噺的境界,词条比如“灵与肉” 韩少功学得最像。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渡边、直子、绿子)川端康成《雪国》 (岛村、驹子)芥〣龙之介《罗生门》黑泽明大江健三郎《个人的体验》 (鸟)这几位都是日本作家除了第一位,其他都获过诺贝尔文学奖说到诺贝尔攵学奖,我想一方面是因为语言问题但我们的确没有真正重量级的作家,最重要的是我们的文学也走了一段弯路,建国后作家被不断批判不敢写了。八十年代开开始恢复元气但时间积累太短了。日本作家的一大特色就是极为细18腻的心理刻画美也美到极致,冷也冷箌极致日本是一个比较极端化的民族。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需要偏执狂。所以他们多获奖也没什么奇怪中国人性情比较中庸,做人佷好但是艺术有时的确需要人献身,中国人将身体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断然不肯轻易为艺术献身。所以日本作家自杀的也多 《罗生门》写了饥荒状态暴露出的人性本恶。 《个人的体验》则写出在艰难抉择中人性善的光辉大学大学语语文文纵纵横横谈谈发表日期:2009年12月8ㄖ 出处:苏自勤_新浪博客 () 作者:苏自勤 本站按:从内容看,这应该是一篇大学语文始业课讲稿已经有322位读者读过此文一、学习大学语文嘚重要意义一、学习大学语文的重要意义1、大学生为什么还要学习语文课?19因为它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年制专科学校教学计划》对此是这样界定的:“本课是除中文专业以外各个专业必考的公共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一方面是为了补救学习者Φ学阶段语文学习的不足,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拓宽学习者的视野与思维空间,加大提高其文化积累的量与质树立积极健康的人文精神,促进学习者全面、和谐、文明的发展因此,它不是某种技能的训练而是一种基础素质的培养。 ”首先是补救学习者中学阶段语文学習的不足例如我遇到许多在上世纪80年代初考上大学学习理科的人,就缺乏人文知识当时中学语文课很少讲传统文化,对孔子语录也是先批判再学习叫做批判的学习,也没有培养起人文知识方面的兴趣结果20多年基本不了解传统文化,更不了解儒学到同是怎么回事直箌近几年听了百家讲坛上于丹讲《论语》 ,才发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如同发现了新大陆似的。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中学和大学阶段缺少囚文教育的例子。一位大学语文老师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他要求班上的每个学生写一篇千字文章要求不得出现错别字或语句不通顺的情況。结果有95%的学生完成不了。就是在座的各位要做到这一点可能很难,当然我们不能把笔误都算进去一些用人单位更有此强烈感受。一位外企管理人员告诉记者现在很多大学生都特别注重英语的学习,在他们招聘来的大学生中有的英语达8级。 “英语过硬当然是像峩们这样外企公司需要的可是在应聘时,我们也发现这些能说一口流利英语的才子们,在用中文表达时却结结巴巴。一个用母语都表达不清的人我们又如何相信他能很好地用英文与客户沟通呢?2006年11月4-5日教育部在湖南文理学院召开的“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討会”上,湖南文理学院魏怡教授、中南大学欧阳友权教授则从另一侧面谈到:就日前状况看我们正遭遇“母语危机” ,文、理、工学苼都存在语言表达的缺陷作为母语的汉语言是维系整个中华文化的精神纽带,母语还对其它学科有支撑作用对大学生成才有支撑作用。大学语文在提升大学生汉语言素养和能力方面是一门重要的素质教育课程在素质教育课程中居于核心地位,大学语文是帮助大学生建竝良好的精神家园和继承、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公共必修课程一个无法完美使用母语的人,永远无法达到语言间的和谐沟通无法达到自如的境地;一个不能自由使用母语的民族其人文涵养是空白的,是无法独立于世界的(1) 、什么是人文?这里出现了人文教育、人文精神等概念那么什么是人文?按照现代汉语的解释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们通常把人文分为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囚文知识是人们对自身文化的一种了解,一种学20问是“知道” ;人文精神是对文化内在价值和意义的自觉,它通过人们的行为体现出来是“体道” 。所谓“体道”就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自己所领会的文化之“道”体现出来宋代有个学生问老师:道在那里?先生回答:你所行便是因此,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的关系很重要的一层就是知与行的关系知识是重要的,但行更重要因为在行动中,人文知識才真正成为活的东西成为属于主体的东西。所以《三年制专科学校教学计划》所言“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拓宽学习者的视野与思维空間,加大提高其文化积累的量与质树立积极健康的人文精神, ”实际就是说要把书本上学得的人文知识转化成自己的实际行动例如学叻“仁”这个概念,不仅要了解其内涵而且要用自己的行动体现它,用自己的行为树立良好的美德仁就是一种美德。(2) 、那么什麼是人文教育?简单的说就是人文知识的传授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大学语文就是试图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但作为一个概念我们应当稍加汾析。实际上人文教育是从“人文主义”一词中演化而来但又不等同于西方的“人文主义” ,也不等同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主义” 它应当是中西“人文主义”二者结合的基础上融进了现代人的思想观念。 “人文主义”原本是近代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反封建思潮洇为这个思潮的代表人物活动的领域和研究的对象是人文科学,又因为他们的基本思想是提倡属于人的东西和主张以人为中心所以称作囚文主义。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没有人明确提出“人文主义”这样的概念。但当你关注中国古代文化时就可以发现,处处闪烁着人攵主义的光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确立、中国传统文化主体内容的颤变、中国古代各种哲学派别以及文化的政治主题,始终围绕着人生價值目标的揭示、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实践而展开即始终贯彻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人是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天地之间人

}

  《绿化树》是一本由张贤亮著作出版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9.00元页数:173,小编整理的一些的读后感对大家能有。

  《绿化树》读后感(一):书中自有屋

  一时我们有一门课《学》,当时用的教材是蒋学模编写的我在这门课之外,去借阅了我读的第一部经济学原著《论》

  之所鉯读《资本论》,是因为时看过很多张贤亮的像《绿化树》里,他用了很长的篇幅写到章永璘读《资本论》的写得非常。我看过好多遍

  张贤亮本人就在多舛的的中,多年一直反复读《资本论》因为这是马克思的著作,所以没有成为禁书可以合法。他在里磅礴洏出的是太多的。

  《绿化树》里有很多吉光片羽式的对我很深。比如他说,“人身最不的的却能自由地飞翔”。此话让我的峩陷入沉思反复琢磨其中的,到思考的立志要多读书多想,让自己思想的翅膀得以翱翔

  对我,这是比进入大学以后知道“独立の自由之思想”,更早的启蒙

  大一啃《资本论》,其实比较看了一阵看不下去。后来又找了郭大力、王亚南的版本不断续借,又请帮忙续借的花了快两个的,才啃完了三卷本又把第一卷读了第二遍。

  当时在给中学同学的信里还写到过自己读《资本论》,那我们靠手写信和不多的不知道为什么灵通却不亚于现在的圈。寒假回家见到我,都问《资本论》读得怎么样了我说没有读完,但是《政治经济学》考了年级第一

  我们在我家打牌,我和一位北京读书的同学在牌局之外靠在窗前聊天他说他知道我读《资本論》,也从图书馆借了来读读得挺痛苦,我先他换郭大力的版本又说其实我也没有读完,我们不如相约吧下学期一起读完它。

  初夏时我从上海写信给他,说我读完了把第一卷再读一遍。他说他也快了此后,好几年我们经常这样共读,互相互相书,写信一起读了不少书。从微观、宏观经济学、学、当时的德鲁克文集......自己专业和专业以外的书都读,那种把的求知慢慢融入时间的真好

  大学里的朋友跟中学时不太,不那么上了,在、图书馆和之间匆匆来去但是我慢慢的也交到了些精神上非常有的朋友,甚至跨了恏几个的专业

  某节选修课上,我大学最重要的朋友之一谨了她在我旁边坐下,冲我点点头我一见就她。后来我才她跟我莫名挺像的,甚至长得也有点像我在她身上看到了自己。

  之后跟着她混了不少系的课读了不少以前没有接触过也没有想过的书,主要昰文史哲的豁然又打开了一个新。

  后来谨走的是学术之路在国内国外读到了的,做了大学老师待在离纽约不太远的纽黑文。我囿时候会去找她经常线上跟她聊聊天。看到她想到她觉得好啊,就像是自己的另外一个实现了似的

  那时候,如果在遇到那几个談得来的朋友我们坐在一起,端着喝汤的不锈钢碗在周围的嘈杂中认真说起在读什么书,在想什么.....我会恍然想起《绿化树》里章永璘要劳改农场时,和他的病友一位哲学系讲师,穿着劳改农场的托着装着稀汤的饭盆,的、俨如在鸡尾酒会上以般的风度来聊和的命运。

  的二十岁!可就是带着这点幼稚认认真真的度过了一段的。我觉得这是我一辈子无形的

  书中自有黄金屋,可读书究竟能不能带来有形的财富呢能直接赚到钱呢?当然也可以但好像是不为赚钱去读书,不为赚钱去决策时会一点。

  有一个的我有┅位多年的朋友,是酷爱读书爱思考的一个人,人称脑容量特别大读书很多,又特别自由。她哈耶克对货币的去化学说倾心不已,所以当年比特币出来没多久她就买了一批,作为纪念表达对哈耶克的敬仰,对趋势的认同还的劝说我们朋友也买,有些人买了囿些人没买,还有些人买了捂了两年看到涨了点就卖了.......

  嗯,现在比特币又是什么呢而且这位朋友还不打算卖,她说我的为了收藏和纪念买的,我干嘛要卖呢我又不缺钱花,我也花不了那么多钱

  其实张贤亮后来基本不了,成为了一个虽然他的小说真的很啊,既有又有思考他写过那么多好作品,而且和他代的很多一样行文里有一种欧风,有一种模仿苏联文学的磅礴、和激情

  写到這里想到苏联文学,情不自禁又有去读一读读不了长篇,至少可以读一读契科夫吧尤其是还有汝龙的译本。想起这些觉得此生太富囿了,身就是黄金一般的啊

  而不写小说,成为商人的张贤亮做得也很他在宁夏那么偏僻的地方,做了国内最早的影视城后来他吔成为了作家富豪,以亿计

  他自己多次说到,《资本论》对他影响让他不断思考,在非常里当下是不会的对未来有所,熬过洏在社会急剧变革的,趋势做出符合规律的。

  现在很多都重视的阅读也想到要对孩子进行财商,经常有人会问我给孩子读什么书来实现以上。我有些语塞我最早股市,是四五年级从茅盾的《子夜》里对经济学最早的一点,是从张贤亮的书里萌发思考的我后來真的去读了《资本论》,读了很多书拿到了经济学的学位,好像每一本书都也好像每一本书都没直接用用处。

  可以粗暴的开一個书单吗好像也可以,但是这样读出来的书应该是孤立的,是缺乏线索的吧其实我自己没有怎么照着书单读过书,我都是不成的乱讀但是读很多很多,慢慢的也就把该读的涵盖了可是那些不必须读而读了的书,倒好像让我更受益

  所以在某个群里,大家说起對孩子的财商教育我说,理财是真正的是经济学和经济学,能帮助你在社会变动大的时候做决策时认清规律,找到社会运行的毕竟一切的,都的选择

  然后我讲了我时读张贤亮,大学读《资本论》的很快就有人私下问我,读《资本论》是不是读英文原著更好呢张贤亮你读了哪些呢,全部吗

  我不知道该怎么,最多我可以回答《资本论》原著应该是德文的但是其他的回答我无力承担。峩是一个很少敢开书单的人因为我知道急着要书单的人,有太多太直接的目的是“书单”本身无法承载的。

  我刚的时候难得去過宁夏出差,还特意抽时间去了张贤亮的影视城逛了逛得从银川坐车一个多,匆匆走了一走我不为而来,只是为了多年的一个念想

  前几年我收到一封邮件,来自当年和我一起读《资本论》的那位同学打开来居然是一篇张贤亮的,据说是他最后的遗作在上,叫莋《雪夜孤灯读奇书》

  我想,奇书是哪本呢对他来说,应该是《资本论》吧一看果然是啊。

  跌宕多舛的一世盛名和财富,最后惦记的也只是雪夜孤灯下读过的奇书

  他在结尾写到,“抚摸我精心读过的几本书我以为最值得留恋的是那时读书的激情”。

  我到的时候也能说自己精心读过一些书,最值得留恋的是曾经读书的激情就了。对我来说可能还有更多的一点吧,就是还有┅起读书的、的

  最近写在公号上的一篇文,特意贴在《绿化树》页面来此书曾经对我的影响。

  《绿化树》读后感(二):邓晓芒萬言:返回子宫

  八十年代中期有一位苦难作家的响彻了,他就是《绿化树》和《的一半是》的张贤亮

  这两本书,作为“三部曲”的前两部描述了章永麟五十年代被打成“反”、受到和的受难史。

  然而这两部作品,特别是后一部作品在当时之所以名噪┅时,并不是由于它真实地描写了在中和劳改队中所受到的对待和不的

  而是由于它深刻地了一个分子在那种的非人中所经历的苦难,展示了的饥饿、、屈辱、和性给一个的所带来的的创伤特别是精神上的压抑对一个青年的性的摧毁。

  这种揭露是空前的,国内評论界。但也有人指责作者用这种自传体美化和粉饰自己人为地给这种受难加上了某种崇高的“”。

  的确我们在《男人的一半昰女人》中看到,公在烈火的从中获得治愈了自己的性之后,最终走上了“红地毯”以者的去迎接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他是由马纓花、黄香久这样的“土壤”培植起来的参天他从她们那里吸取、完善自己。他不会忘记她们但也不会停留于她们的,而只是利用她們所提供的补偿去完成更崇高的“”

  在这里,女人的作用于某种中草药的作用她们并不是“男人的一半”,而只不过是男人的滋補剂和救心丹

  不过,作者在当时穿透数千年来紧紧包裹着中国知识分子内在灵魂的那种政治道义上的义愤,而直接揭露出他们内惢隐秘涌动着的性的和压抑并首次用这种眼光来看待一切的政治所造成的,这是的更确切地说,是需要某种的“获生的跳跃”的

  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在时虽然也有过“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慨叹但那只不过是一种穷极时的精神寄托,一种和自欺┅种的遣怀自放,而决不是以的追寻自己生存的根并有意识地从中获取的勇气和力量。

  后面这种态度只有在受过弗洛伊德和西方个囚主义思想影响的当代中国知识分子那里才有可能产生

  然而,这种新思想的萌芽又毕竟还带有的知识分子意识的现代知识分子章詠麟仍然是以古代看待“青楼”的同一眼光去看待他所遇到的那一个个给他带来和的女人的。

  不论在这些目中还是在他的自我感觉中他都是一个落难的读书人,除了两性上和上的互相需要之外他的思想、他的抱负和他最终摆脱屈辱境地的强烈都是她们所不可分享的。

  所以当她们看着自己心地离开了她们时并没有遭到欺骗和遗弃的感觉而是衷心地祝愿他去干真正属于自己的“事业”。这种“”嘚爱情是我们这片肥沃的上的特产

  在这里,女一生下来就懂得自己应当为男人作出提供补偿。但也正因为如此章永麟试图从中、从女人中重新获得自己作为一个人的,这一“获生的跳跃”就变质为一种“致死的跳跃”了

  就是说,一旦章永麟意识到自己向来視为男人的崇高事业的实际上不过是性爱的一种体面的意识到性爱并不只是事业的基础,相反事业可以归结为性爱,这时他向性爱的複归就带有了某种自杀的性质:

  一他立足于赤裸裸的性而蔑视一切其上的精神,这是他精神上的自杀(自嘲或自轻自贱);另一方媔性交本身作为一种最的耗散的,也具有某种上的自戕性质生与死在性交中成为了一体。这就是张贤亮“爱情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即《死亡》的

  在《习惯死亡》中我们看到,章永麟在经历了劳改队的和“文革”的假枪毙之后一方面剥去了生命的一切伪装和装饰,只剩下了性(性交或性爱)另方面留下了抹不掉的死亡。

  他觉得自己早就是该死或已死的人只是上欠着一颗子弹,这颗子弹总昰在他和女人做爱时在里轰然爆响章永在“爱情三部曲”前两部中所得出的看似极具的,即“性爱可以”一到他有满世界乱跑、和的奻交时,就全部垮台了

  其实,他的欲望并不高“对他来说,重要的不是要进入一个什么理想的而是要把破碎的灵魂拼凑起来,夶体上像个”但到头来,他发现连这也是不可能的“他的幸福也是虚假的,痛苦也是虚假的他的破碎已无可救药,他必须要重新制慥”(《习惯死亡》,载《张贤亮自选集之二》作家出版社1995年,第8页下引此书只注页码)

  于是作者说,“我决定将他杀死”吔就是将一个早就该死,实际上已经死去多少次并一直死着的人还他一个“行尸走肉”的真面目。这是作者在《习惯死亡》第一部中的總体交代

  这种交代实在是了不起,因为他破天荒第一次坦白承认自己的生存之根不在于心而在于性“他心脏所在的部位空无一物”,心只不过是性交的累赘要杀死他只有对准他的生殖器扣动扳机。“当我找到这地方时我发出暗笑笑社会过去加于他的惩罚全都击錯了部位”(第19页)。

  这一自杀性的交代的确具有耶稣基督现身说法的震憾力当章永麟(很大程度上也就是张贤亮)把自己慢慢地釘在十字架上时,全体中国人的灵魂、至少那些“运思”着的灵魂都应该意识到自己的破碎已“无可救药”,必须要“重新创造”

  小说的写法有些扑朔迷离,不仔细研究一番其的“她”和“她”、“他”和“你”、“我”都究竟是些谁还真会把人搅得昏头昏脑。恏在中国的读者对“意识流”之类的写法早已不太陌生只要有点耐心,还是不难看出来龙去脉的

  故事情节其实很简单,是说成了著名作家的章永麟在80年代末获准出国原来想追寻过去的情人、电影演员“她”,不想“她”已和一个美国白人同居百无聊赖的他在那塊自由的土地上邂逅了一位女导游,在这位台湾籍女人那里受到再教育领略了原始性爱的本味。

  后来他又重新见到了电影演员并与她重叙旧情和她度过了疯狂的一夜后却得到了一声“谢谢你!”感到自己成了满足她四年性饥渴的工具。(第177页)在万念俱灰中他去见怹父亲三十多年前的情人由这老女人引起一连串关于“老”和“小”、生和死、灵魂和白骨的联想和回忆。

  在看穿了“风月宝鉴的褙面”之后他索性去“东方佳丽”玩妓女,这时才发现自己早已“丧失了堕落的能力”(第246页)只好为掩饰自己的无能而忍痛抽出一張百元美金大票给了妓女。

  最后是回到爱情故事的起点马缨花那里并自嘲地说这就是他的“爱国主义”,使人感到整篇小说像一个畫成了瓜子形的圆圈作者反复说“我并不愿意写完这本书”,因为他觉得故事毕竟没有团圆结局是虚假的。

  在故事的叙述中作者鈈时地穿插着他在劳改队与一位女医生的失败的初恋他与一位小姑娘一起被拉去陪法场假枪毙,他的无数次寻死的念头和求生的欲望怹与劳改队员们去乱葬场挖掘死去的劳改犯的白骨及对一具女性骨架的顶礼膜拜等一系列回忆镜头,还有他在巴黎与青年女子纳塔丽的短暫同居以及想象中他在病床上的弥留、台湾导游从国外赶回来为他送终的场景。

  然而在小说中读者自始至终都只看到中国人(中國知识分子)的灵魂已破碎到无可救药,却怎么也看不出如何“重新创造”自己的灵魂因为作者尽管自认为已看透一切,心如古井甚臸表现出对一切的“宽容”(第181页),但一谈到过去一谈到他所遭受到的种种残酷的“捉弄”,他就跌回到“伤痕文学”的水平上不甴得义愤填膺。

  当然这种义愤填膺被聪明的裹上了一层“黑色幽默”的薄荷糖衣,换上了嬉皮和调侃的口气但当一个人以这种姿態去指责时代、命运和那些不可胜数的“小人”、“恶人”时,当他如数家珍地告诉别人哪次哪次他受到了某人或某些人无端的、无理嘚欺凌时,当他无数次地悲叹自己的爱、自己的心被他人掏空、摧残和践踏时他显然觉得自己是无辜的,本性是善良的、好的他的“破碎”完全是外界和社会造成的,他现在即使变成了野兽、狼也不是他的过错,反而使他有充分的理由自我炫耀炫耀他本性的清纯和苼命力的苍劲:

  这样,读者(也包括作者自己)永远也不会明白他为什么还需要对自己的灵魂作任何“重新创造”?这样的灵魂雖然破碎到“无可救药”,但难道不是举世无双、不可企及即便是自杀和死亡,也都显得那么美丽惊心动魄,富于悲剧意义无怪乎書中最后说:

  “我想我的灵魂总算没有投错地方只有这个国家能恩赐给我这么多挑战,使我终生具有活力直到我自己愿意去死”(第247頁)

  如此自满自足的灵魂,又从哪里获得自我重新创造的动力呢如果有来世的话,除了回归到过去那种纯洁的灵魂以便再次经曆劳改或“文革”的苦难历程,从而塑造出又一轮具有活力以至于渴望去死的真诚的行尸走肉之外还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吗?

  在这里我们已经预先经历了中国新时期以来从新激进主义到新保守主义的整个发展历程,虽然“新保守主义”这一思潮要到数年之后才在中国夶陆形成某种学术气候

  显然,“习惯死亡”实际上就是习惯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包括政治生活和爱情生活。这一点是在章永麟┅开始想自杀,后来发现自己没有能力、没有兴趣或没有勇气自己去死时便早已真相大白了的。

  “自杀未遂完全败坏了他的勇气”“他虽然活了下来,但从此便善于欺骗自己和善于欺骗别人”(第5页)于是“完了”这个词便从此跟定了他,告诉他哪怕他处在生命仂的颠峰状态(如在做爱时)他也早已经“完了”。

  “所以他经常想到死死亡成了他的习惯”(第6页),正如生对于一些人来说只昰一种习惯一样他已经没有力气和没有心思去寻死”了。然而章永麟自以为这次自杀演习使他上升到了一种不可言说的神秘境界,以為当他想用“语言”来探讨死和生命的“意义”时他便“堕落”了陷入了“华丽夸张矫情之词”(第5-6页)。

  这都实实在在地暴露了语訁(汉语)本身的匮乏不是别的正是“生命力”的匮乏,即不得不被动的、动物式的接受自己的生死命运

  当语言作为一个先于每個人的生存而编织好了的严密体系从“术士”的口里一串一串被带出来的时候(第7页),它必然只能是华丽夸张矫情乏味的并且会诱骗囚们在“真实的现实”上碰得头破血流痛不欲生(第6页)。

  但其实语言本应当是“存在的家”应当是人类生命力的创意和表达。自巳没有力量创造语言却责怪语言的贫乏矫饰,妄想躲入“玄奥神秘”之中显出一副高深莫测的模样这不仅是章永麟,而且是八十年代Φ期以来中国思想界、文学界在能量耗尽、万般无奈之中仍然能摆出得意洋洋的架势的方便法门

  而章永麟高出许多文化人的地方便茬于,他清楚地意识到这种“失语”状态的尴尬并觉察到语言的山穷水尽决不是什么值得自吹自擂的“民族文化传统”,也毫无耐人寻菋的“深意”而是直接把人引到了死亡面前。

  章永麟发现从他自己嘴里出来的“爱情要以悲剧结束才显得美满”这句玄而又玄、貌似深刻的话,其实什么意思也没有它相当于当年劳改队审讯记录上的一连串“不语”和最后一句“你说要枪毙就枪毙好了”(第12-13页)。

  他意识到这句故作高深的话其实“并没有许诺什么”“不过是调情中无话找话罢了”(第14页)。然而他没有意识到的是,当“他和奻人说的每一句话最终都会跌落在地上摔得粉碎”时他“超出性欲的需要”还能寻求到什么呢?

  语言的丧失就是爱情的丧失就是倳情的“结束-终点”,所以“实际上他在和她、和任何一个女人在进入爱情之前就已经负心”他还不甘心,仍然要努力一再地提出“愛情是什么”这一到死也未能得到答案的问题而事实告诉他的常常是:

  爱情在其“最高音符”上“只不过是赤裸裸的肉体接触罢了!”(第16页)而且每当做爱时就有枪声在他脑子里爆响,清除掉了一切语言垃圾他就会意识到死:“完了!”

  面对这种失语的绝望,嶂永麟丝毫也没有、也不可能想到要“重新创造语言”说“不可能”,是因为那确实太难了那不是发明一个词、一句话,而是要求一個人改变整个“语词体系”

  全部语词要重新编排,而且不能乱来必须有强大的生命力作根据。这不是一个孱弱的、刚刚剥了壳的靈魂所能承担的相反,他还才刚刚动弹了一下就恐怕人家会说他语无伦次像了乔依斯福克纳(第105页)

  其实他在语言表达上是绝对规矩和规范的,他并没有触动这个森严体系的一根毫毛而只不过在它的重压下发出了一声呻吟而已。他甚至为自己的语言合乎规范而自鸣嘚意以为“中国不停的政治运动不断地成批成批造就出语言大师。不会说话的人全死了”(第86页)得意中又带有伤感和自嘲。于是他真囸能够做的就是换一个环境(语言环境)到国外去透一透空气。

  他到了旧金山在过去的朋友乔的妻子静慧家里歇息,眼前出现了吔在美国的那位电影演员、他的旧情人的幻觉他想象他们从容地做爱(第24-27页)。尽管他自己早已对她不忠他却仍然对她不能忘怀,并为洎己的“不断叛变”找到了正当的理由即“每一次恋爱”他都是“全心地投入进去”(第29页,又见第170页)而没有半点轻薄的想法。

  這种理由我们在后面将看到也是贾平凹笔下的庄之蝶(《废都》)、顾城笔下的他自己(《英儿》)的理直气壮的理由。但正如那两位┅样章永麟也对电影演员另有所属心怀妒忌,这仔细想来是不合逻辑的:

  如果你有“不断叛变”的理由你就没有妒忌的理由,反の亦然除非你是皇帝、可汗或凌驾于各个性对象之上的“唯一者”。电影演员要嫁给美国佬而他自己对电影演员的恋情也早已是对他嘚初恋的背叛了,相互彼此彼此这时他回忆起他和Y市的那个“她”的初恋。(第35-48页)当然是命运把他们强行分开的。

  他并不欠她什麼可是,为什么他觉得现在写小说就相当于“写检讨”(第77页)呢因为他是把自己的初恋当做自己的“良心”:“尔后你每当良心发现伱便看到了她的脸……你以为你忘却了她而其实她已成为了你心中的古诗,她虽然失去了青春却也不会再衰老”(第78页)

  所以他后来茬台湾导游那里发现“只有做爱是真实的”时,就发出了“成熟其实是人生最可怕的境界”的惊呼(65页)并且顺便给自己今天的玩世不恭提供了严肃的理由:“你想我经过了这些事情我哪里还有感情支付给你”(79页)。

  这种玩世不恭似乎与真诚的爱情丝毫也不冲突相反,這才是一个人大彻大悟了的真诚的表白它是当代一切“渴望堕落”的文化人的真心话:

  “我们都是一群老娃娃,我们写累了想累了茬生活中受够了然后想宣泄一下卑鄙因为一味地高尚叫人受不了。我们要把卑劣和神圣的界限打破使我们既体会到神圣又玩味到卑劣,既表现出高尚又得意于下流”(第83页)

  这几乎就是王朔口吻。他就带着这种口吻在国际性的文学讨论会上夸夸其谈说“中国作家經历了一系列苦难,我们的肚子里营养不良而脑袋里却相当充实”但充实的脑袋里流出的却“全是幻想”(第85页)。

  随即他庄严地宣咘:“文学表现的是人类的幻想,而幻想就是对现实的反抗!”(第86页)他说这句大话时居然毫不害臊似乎忘记了他的“反抗”连同他嘚“文学”在二十年前只不过是手淫的伴奏这一事实。

  当然现在这“幻想又反过来成了一种性挑逗。果然那位向往着“原始野蛮狀态”的“太文明化了”的台湾籍女导游上钩了,她崇拜的是他身上那股子“原始的粗犷气味”和“强盗的子孙”的血统(第89页)而不明皛这一切都是装出来的。

  他倒是向她坦白了自己的狡猾内心里觉得大陆人其实比台湾人、比全世界的文化人文明程度都高得多,只囿他才能说出这样至深的道理:

  “真正的学问是说不出口的最宝贵的东西是人内心的体验只让它深深地埋藏于内心,千万别说出口世界上的真理都无法证明,凡是能说得一清二楚的道理都掺着假与其一本正经地说半真半假的话不如把一点内心体验嵌在玩笑里”(第90頁)。

  这种坦白其实仍然是一种真正的城府和狡猾他鄙薄了全世界的作家也鄙薄了自己,说了“倘若我会打烧饼的话我一定去卖烧餅”的假话无非是想把自己装扮成一只“狼”,诱导台湾籍导游和他上床

  通常,特别是八十年代后期以来中国的作家们一提到“文明”和“野蛮”的话题,便会眼睛放光、笔底顺畅起来那倾向,大抵是说野蛮要比文明好更美也更有刺激性。

  莫言的《红高粱》曾使我们在这方面大开眼界遗憾的是他还只是站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土埂上自吹自擂,而并没有把擂台摆到美国去的奢望张贤亮卻在这里给我们提供了一幅西洋景(或“国际舞台”)。

  他让“野蛮的”(或自以为野蛮的)章永麟与浸透了西方文明的台湾籍女导遊在同一张床上较量互相扒下了“胎膜”。

  “我们都同时用原始的力量恢复到原始状态我们都闻到了洞穴和森林中潮湿的气味。峩们一起体验到野蛮人的快乐从文明到野蛮和从野蛮到文明同样艰难。但我们竟一步就跨过了一万年”(第92页)“我想我们两人大概是┅人这时要从文明走向野蛮一人这时要从野蛮走向文明恰好在某一点上碰撞上了”(第93页)。

  显然在这场文明和野蛮的较量中,代表“野蛮”的章永麟是绝对的胜利者是控制局面的一方,因为整个做爱都是向原始状态的复归是向章永麟的“老家”的回归。野蛮在自巳的“家门口”打败了文明

  所以章永麟故作天真地说“这一撞把我撞懵在文明和野蛮的交叉口。我不知道是应该向文明走还是应该姠野蛮走”(第93页)实在是言不由衷。他实际上根本没有在文明面前自惭形秽的感觉而只有对自身野蛮的得意。

  甚至当他此时联想箌当年野蛮地遭到“枪毙”的全过程(第94-104页)时他仍然骄傲地想“我已经被改造成一个受苦的人而现在却叫我去享受我便会比受苦还难受”(第109页)。

  面对现代文明的压力他动不动就冒出一句劳改队的痞话他觉得既然他已经死过好几次他这条小命是拣来的他就可以向整个世界任意发泄他心中的“暴戾之气”(正如王朔表明的:我是流氓我怕谁!)。

  然而在西方文明的衬托下突现出来的这种“野蠻”是非常脆弱的,它其实并不是真正原始强健的生命力而是另一种扭曲变形的文明。这种文明的古老程度、悠久历史和深邃城府远远超过西方文明与它相比,西方文明简直是小儿科

  章永麟已经做到了连死都不怕,但千万别以为他因此就成了一头无所畏惧的狼“我不害怕死,但害怕恐惧最害怕的是恐惧着,又不知道为什么”(第117-118页)其实他完全知道为什么,这就是害怕孤独即“害怕我好像囷他们不一样”,“我总是在追求和别人一样”

  与大家一样,即使是死他也会感到“很美”甚至“自由”(第121页)。

  这就决不昰野蛮人能做得到的了这种懦弱的人格一旦遭到孤立,就会被人看出“这小伙子的球跟他妈的蚕豆那么大一点”“连鬼看了都笑话”(苐123页)。很难想象这“蚕豆那么大一点”的东西中藏有多少原始生命力,能够应付那一次又一次的“成功的做爱”

  这要么就是吹犇,要么就是台湾人毕竟还属于中国文化的范畴在这个范畴中,章永麟是老资格的统治者女导游则是未经世故的儿童。

  所以“非常令我惊诧的是我以前在大陆可爱的政治教育完全可以用来对付你在爱情上的要求,好像我自小到大就在一所欺骗女人的学校就读”(第139頁)

  也就是说,他用来满足女导游的决不真正是他原始的生命力而是他的“文化”,这种文化天生有一种恋母的倾向即在自己嘚性对象身上把自己变成婴儿。“我多么想从你身上回到我母亲的身上去”(第140页)即回到母亲子宫里去。

  这种恋母情结表现在社会文囮上就是回归到群体、回归到集体的怀抱里去,这正是害怕孤独的心理根源

  章永麟却似乎并没有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他抱怨“階级路线”的贯彻使他与母亲成为势不两立教导他爱领袖就必须“胸中充满仇恨”,从而导致了他在女人面前的阳萎病(第143页)

  但怹没有看到,阶级路线其实给他找到了另一个更伟大的母亲这就是“群众”。

  阳萎病的病根正是对这另一个母亲的爱恋“应该”の爱(“阶级感情”等等)其实就置根在他固有的恋母情结之中,因而使他噤若寒蝉、无法反驳“仅仅用一根手指就推倒了我原始的爱凊”(第143页)。

  因此他返回这种恋母倾向丝毫也不能使他从根本上健全起来而只能使他更进一步地放弃自己、融化自己,取消自己在孓宫外的独立存在无怪乎“我刨遍了胸膛里每一个角落都发现不了那分要付给你的爱藏在哪里”(第144页)。

  这并不是别的什么人把他嘚爱清除出去了而是他自己的恋母倾向使他永远无法建立起成年人的独立的爱情,永远把他推向婴儿和胚胎的境地;并不是“对我多年嘚批判养成了我时时自我批判的习惯”(第124页)而恰好是他从小不愿意长大,眷恋母亲的乳房和子宫使得他对自己身上任何超出婴儿的妀变和发育持强烈的否定态度,才导致了他对外来的批判(这种批判归根结底是批判他不纯洁)心悦诚服心领神会,奉为圭臬

  所鉯,“他之所以那么害怕批判是因为批判者的声音早就在他自己心里叽叽喳喳那是他不断自我批判的继续”(第200页)。恋母转化为眷恋群體害怕孤独甚于害怕死亡(因为肉体的死亡至少还说明与母亲的某种联系,而对一个没有独立人格的人来说孤独意味着纯粹的被否定、无);自我批判、自我取消导致阳萎。

  看来唯一能突破恋母情结的就是人类原始本能的性成熟了恋母的文化毕竟是非自然的和反洎然的。当年章永麟的阳萎病的治愈并不是由于投身于群体文化之中(如作者可能会认为的)而正是由于暂时游离于群体文化之外,是甴于文化的松驰和疏忽使他得以展示了一个成熟男人的能耐(见《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因此,在中国性能力的健康成长或恢复通常都是通过反文化或钻文化的空子才获得了一席之地。这种对文化的抗拒使中国人真实的性生活显得特别“痞”它始终是“名不正言鈈顺”的,甚至长期以来是无名的、匿名的

  一个有文化的中国人,倘若他不愿意“堕落”不愿意口是心非(“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他就必须自觉地禁绝性快感和性生活。

  有文化的中国人的楷模和样板就是无性人(如“样板戏”中那些不结婚、鈈生育的人物)然而,有文化的中国人至今还在绵绵不绝这件事实本身就说明了他们的原则本质上的虚伪性、自相矛盾性。

  所以退而求其次文化原则要求中国人在性交时至少不要显得太张狂、太“痞”,要有节制和克制要有文化和想到文化(如传种接代、宏扬囷光大祖宗基业等)。这使得中国人的性生活索然无味

  幸好中国历来文化人不多,群众“文化素质”不高否则很难想象今天能发展成十二亿人口的泱泱大国。

  章永麟当然是文化人并且一心想继续做一个文化人的虽然他对这个文化的仇恨和诅咒涨满了心胸,但怹仍然死抱着这个文化原则不放问题似乎只在于如何使这个原则与他的原始本能相调和,否则他就会“始终对爱心有余悸就和对政治運动心有余悸一样”。

  现在一个代表西方文化的可人儿来到了他面前,这可人儿以一种“太文明化了”的语言告诉他他不必为自巳的性欲感到羞耻,也用不着苦苦追求那超出性欲之上的特别意义“是你,指导我落在性欲的满足上原来这就是爱”(第145页),“是伱教我知道了做爱就等于爱这样我便安心了,我用不着再去寻找什么爱的‘意义’”(第153页)

  现代解释学认为人只看见他想要看見的东西。章永麟从西方文明中看出的正是他长期以来所想望而又不能名正言顺地说出来的东西他从另一种文化中获得了表达这种东西嘚文化语言。

  他不再担心自己的堕落他感到这种堕落其实是一种更高的文明,是西方人想望都想望不到的他今天是以一种赐予者嘚姿态把中国文化最不可言传的奥秘“弘扬”到了西方女人的床上。

  但另一方面台湾籍女导游在他身上追求的却是做爱的“意义”,野蛮和痞在西方文化中都有了意义都被“意义化”了。在她看来语言本身不是空壳,也不是挡箭牌而正是这种意义的“文化”(攵明化)的表达,因而是美丽的(“一只狼”是美丽的)

  当章永麟滔滔不绝地向她说着大话、空话和谎话时她却在如醉如痴地欣赏著这些话的“意义”。她并不注重这些话的真假她看重的是形式。只有章永麟(和一般中国人)才一心只想到形式低下的实质性的内容(如是否能占到便宜)这就是两种文化在他们两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既相交叉又相错过的奇怪的情景。

  害怕孤独除了体现在性观念仩外就是体现在政治生活上。“一个男人总是随时随地面临着两样东西的进攻:一个是女人一个是政治”(第170页)

  这是章永麟数十姩苦难生涯的总结。书的第四部写到章永麟在美国听到他的小说在大陆又受到批判的消息他吓坏了。

  “他现在盼望着身边有一个人只要一听到‘受批判’,第一个条件反射是立即有一股冰凉的孤独感淋遍全身”(第169页)受批判就是受孤独,要爱一个女人就是要求自巳孤独地向一个女人突进这两者都是同样的可怕,比死还可怕

  所以“‘文化革命’中中国人竟然如此残暴、如此荒诞不经,多半囿性压抑的原因”(第177页)不同的是,性压抑在现在已经可以通过逃到西方的观念、甚至西方女人的床上来解除政治上的“恐独症”却昰任何外来文化所无能为力的。章永麟在和女电影演员重逢时说:

  “‘我们’是谁我们是‘被搞乱了的一代’”,他是在重复女演員的话:“我们的思想被搞乱了生活被搞乱了,好像连上帝预先给我们安排的命运都被搞乱了!”但什么叫“搞乱了”书中始终没有茭代。

  其实“搞乱了”就是回复到了原点、混沌,就是你我不分、生死不分、人鬼不分、人与物不分全都互相搀合、搅混。“你被‘搞乱了’你也‘搞乱了’别人”“墓地其实就是再生之地。

  这样想你便会感到这个世界上并无什么罪恶可言所有的罪恶都功德无量”(第213页),“原来在这里完全没有人为的规范”哪怕是一棵树,也只有用铁丝网围起来才能幸免于他人的干扰和侵害(第228页)

  所以,“搞乱了”正是每个中国人灵魂中害怕孤独、总想与别人(也与天地)“同在”、搀合、“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根本倾向“鈈是什么别人喜欢搞中国人而是中国人喜欢别人这样搞他们,就像孩子喜欢有人把他陡地抛到空中又陡地悠到胯下”(第218页)。

  有的人寫检讨有瘾就是指望通过诚恳地痛骂自己,而再次从胯下被悠到空中

  但既然如此,为什么章永麟觉得这种“搞乱”比死更可怕呢为什么每个中国人回忆这种乱局会心有余悸呢?“中国人确实不怕死但不怕死的人却并没有搞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名堂,就是因为我们除死亡以外却怕着别的什么东西那么怕的是什么呢?是什么比死还可怕呢我真没有想透。”(第179页)

  其实“搞乱”是中国人害怕孤独的表现,“害怕搞乱”同样也是中国人害怕孤独的表现

  真正说来,中国人害怕的不是“搞乱”而是在乱中及乱完之后自己被釘在“不许乱说乱动”的位置上,正如中国人不怕写检讨怕的是这检讨不被上级和群众通过,永远被逼着交代问题

  所以只要没有這种顾虑,中国人是“唯恐天下不乱”的过不几年就盼望来一次“群众性的政治运动”,把那些与群众稍有不同的人的“尊严、爱情、洎尊和自信以及与群体的认同感”剥夺殆尽(第188页)

  “文化革命”就是一场有人高兴有人愁的运动。

  章永麟当时如果给他一个整別人以救自己的机会他未必不会活得有滋有味兴致勃勃。只是由于在这场运动中每个整别人的人到头来都挨了整所以它才不像过去那些运动那样总是留下一个光明的尾巴,而遭到了“全盘否定”(但直到今天也还有些没吃够亏的人在喃喃地叨念着它的“光明面”)

  谁能说这场运动不是中国有史以来全民族的一次大融合呢?在大串联中在揪斗“走资派”中,在派性斗争中上下级之间、父母子女兄弟之间、有钱没钱之间、有文化没文化之间、高贵与卑贱之间的一切界限均被打破。

  每个人和每个人都互相“搞乱”以“革命”嘚名义彼此渗透。就连过去那些“牛鬼蛇神”(如右派)也都蠢蠢欲动地想在这场运动中改变自己的命运,并且确实做到了与那些“走資派”在“五七干校”的牛棚里平起平坐、彼此彼此

  这是一场人人都渴望投入群体怀抱的运动。如果一定要追问什么比死还可怕、戓什么比生命更重要的话那么唯一的回答只能是:对“群体认同感”的剥夺,或者是归还

  但群体认同感不仅表现在空间并列的同時性上,而且表现在时间先后的历时性上这就是对上一代人、乃至与死人的认同。章永麟时时不忘自己是“强盗的子孙”他祖先的声喑在他的梦境中、在他的心灵深处震响。他从他父亲三十年前的情人身上看到了自己对女人的趣味

  他以为“不断追查祖宗八代和不斷地批判传统的结果却是使每个人都失去了祖宗也失去了传统,每个人都成了断了线的风筝在天空飘来荡去”(第192页)要是真有这么简单僦好了!

  其实被追查祖宗八代被断了传统的只是那些“黑七类”,为的是“红五类”的祖宗八代和“革命传统”更加一脉相承

  並不是对传统的看重使我们失去了传统,而是对传统的批判恰好更加巩固了传统他在父亲的女人身上蓦然发现“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他……他在几个女人身上所做过的事其实是亘古以来不断发生的事的不断重复”(第199页),他“竟然会把自己、自己的父亲和目前对他展开批判的批判者全搅合在一起”(第201页)

  因此并没有他、你、我,没有“人”只有“我们”,只有亘古不变的传统!

  于是这传统就積淀为地下层层迭迭的白骨章永麟回忆起在劳改队,为了糊弄那些向队上索要已故劳改犯骨殖的家属而被派往乱葬岗子挖死人骨头的事那些骨头都是些无主的骨头,张三的或是李四的根本不重要

  “我们这代人真是连骨头都被搞乱了!谁知道我们身体里支撑着肉体嘚骨头是不是我们原来的骨头!”(第209页)

  事实上也是如此。人活着时就恨不能把自己的心挖出来交给别人交给大家或“群众”,死叻何必在乎哪根骨头或哪副骨头是自己的呢人生前或死后都不是自己,生前只是呼口号时一致举起的一片树林般整齐的手臂死后则是被野兽飞禽刁乱和“打成一片”了的森森白骨。

  章永麟想起《红楼梦》中“贾天祥正照风月鉴”的故事这整个挖骨头的工作恰好就昰风月宝鉴的一个放大了的象征。

  但章永麟的观点比曹雪芹更进步、更现代化了他表明中国人“既能看风月宝鉴的正面也能看它的反面”,即不仅能从一个美丽的胴体中看出一副骨架来也有本事从一副枯骨中看出一具美丽的胴体来。

  现代中国人决不会由于对白骨的恐惧而妨碍他做爱的情绪他甚至可以凭一副带长辫子的女人骨架而引发无限浪漫温柔的美好联想!

  他认为真正的大彻大悟就是發现“女人最美的不是她的肉体而是她的骨头……肉体已经定型并且还会衰老,不变的骨头上却可以产生出无尽的想象你想象那副骨头仩的肉体有多美,她便有多美”(第221页)

  贾宝玉当年若进化到这一步,他也许就不会撒手凡尘了

  现代中国人的“意淫”水平早巳比几个世纪前高了不止一个层次。这种意淫已不只是随时移情于一个一个“水做的”清纯女子而是彻底地普遍化为没有形体的(“气莋的”)“裸裎的灵魂”,而“以这种随时随地都能做爱的姿态飘逸在宇宙空间”(第206页)

  当然,它也能够附着在某一个活生生的女囚身上他可以要求他的长头发的情人按照那副枯骨的头发式样编一条长长的辫子,以便“心安理得地与她做爱”(第213页)

  “意淫”与“皮肤滥淫”的这种“理一分殊”的“辩证结合”,在章永麟毅然决然地、深思熟虑地、有计划有预谋地去嫖妓时便发挥到了极致事前,他如临大敌竟然用上了一条毛主席语录:

  “既来之,则安之自己完全不着急”,并给自己找出了意识形态上的理由来壮胆:

  “你知道你在开始反叛你要努力挣脱三十多年来给你施加的影响和教育。但你无力你只能用堕落来表现超越,用堕落来表现你的抗議

  因为一切美好的词句,那些高尚的诱人的语言都被批判者所垄断。你要越出批判者的规范只有坠到泥坑当中去没有别的出路……”他还引用另一位诗人的话说:“只有在中国变成一个大妓院时,中国才能进步!”(第239页)

  好了,够了!来试试身手吧!可是鈈行他决不能像真正的嫖客那样一上来就动手动脚。

  “你怎么也要想些话来说为了做爱而做爱,把做爱仅仅限于动作这不是你嘚习惯。在做爱上你是个抒情诗人”(第240页)“你要加强做爱前的抒情性,你说:‘你很像我的一个女朋友’虽然你并没有从她的眼睛裏、从她的脸上找到你任何一个女朋友的影子。”“‘是吗那很好。’”

  “你感到她的语言和她面孔的表情都是平板的在她有力嘚手下,抵制了你的移情性你越来越觉得自己只不过是一个物件。一会儿她俯下头,又要动用她的舌头你闭起了眼睛。正在这时‘砰!’你听见了一声枪声”(第241页),“你便清醒地意识到你再也没有能力和她做爱了”(第242页)

  章永麟抽出一百美元钞票赏给姑娘以免她瞧不起自己,这更显出他的猥琐渺小和可笑这真是丢尽了脸面,丢尽了他那一套一套振振有词的辩证法的脸面丢尽了高深莫測的中国文化的脸面。

  他只有“仰望苍天用中国话大声地喊了一句:‘完了!’”(第243页)事实证明,“我既丧失了堕落的能力也喪失了进入另一种生活方式的能力”(第246页),证明中国即使变成了一个“大妓院”中国也不能“进步”,证明“意淫”一碰上真正的“皮肤滥淫”就不堪一击全线崩溃,就暴露出一直被玄奥云雾遮蔽着的阳萎

  但章永麟把这场惨败的原因归结为“那颗子弹早就射进叻我的大脑”即归结为他年轻时代所受到的外部心理创伤,而不承认这是他作为一个中国文化人与生俱来的本质的孱弱这只不过是为自巳能够再次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强充好汉、自欺欺人而放出的烟幕。

  正如阿Q一样他甚至有点赞美起那“枪声”来了,因为它既给他带来恐惧也给他带来兴奋,使他终生具有“活力”乃至保持了令西方人羡慕的“标准身材”(第247页)!

  但他毕竟比没有文化嘚阿Q聪明,直到他在马缨花那里试图给自己的故事画上一个圆圈时他也因为未能真正做到自圆其说而对自己、对这个世界深感歉意

  “这时我想请求谁原谅,也想我对别人同样应该宽恕”但是我想了半天仍然不知道我错在哪里和别人有什么错”,“别再谴责我吧!即使是将来枪手自动地或被迫地放下武器(我并不敢抱这样的希望)我也会把一个血窟窿还回去,因为那颗子弹始终压迫着我的一根脑鉮经”(第248页)

  就是说,即使不再有外来的迫害他也注定要自己迫害自己了,谁还忍心去谴责他呢

  这种绝望的悲鸣和告饶,已经不再是大团圆的气氛章永麟给中国人留下了一个问题。《习惯死亡》这本书的可贵之处也就在于提出了问题。这问题就是:我(或中国知识分子)究竟错在哪里

  但这个人和这本书的糟糕之处也正在于,他在搞清这个致命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之前就已经茬预先乞求别人的原谅和宽恕,并以主动地自戕和自轻自贱来换取人们的同情和怜悯来模糊问题的实质了。

  这充分表现了主人公思想深处的懦弱无力、生命力可耻的颓丧和沉沦

  故事的结局已把全书那些最为春风得意神采飞扬的情节从半空中打落到了最见不得人嘚讳莫如深的处所,作者和主人公却仍然在留恋和欣赏自己在故事中的深刻、机智、抒情和潇洒乐不思蜀、乐而忘返,而将乐极生悲的終点尽可能推延和一笔带过

  至少,作者自己以为他在这本书中已经尽其所能地把一切都说出来了他没有隐瞒什么和回避什么。“怹说他将来一定要写一部小说把自己全部暴露出来让女人知道男人究竟是一种什么讨厌的动物”(第176页)。

  这实际上是他对自己这部尛说的评价他同意这种看法:“西方的艺术是想着如何把真实表达得更美更具有个性,我们大陆人还仅仅停留在争取把真实表现出来的階段”(第114页)这从某种表面层次上来说是对的。

  但真正说来没有个性却能把真实表现出来,“把自己全部暴露出来”这对于藝术来说只是一个神话。没有个性的艺术“肯定是”虚假的艺术

  在艺术上要做到客观真实,绝对必须要有个性有生命的力量。

  章永麟的生命力已达到了一个中国文化人生命力的极限他甚至已看出一切的一切都错在自己身上,因而提出了“重新创造”新人的历史使命

  但他再无能力去进行这种创造,只能在意淫和皮肤滥淫之间、文明和野蛮之间、成熟与返回到子宫之间、语言和失语之间左沖右突最终不能不陷入虚假和伪善,成为对现实和自己灵魂的粉饰

  他不明白一个真理:

  真诚不是一个人想要做到就能做到的,这需要艰苦的努力和运思去挖掘自己的灵魂需要痛苦的自我反省和怀疑,需要否定自己的否定、批判自己的批判

  这是一个比外茬的苦难历程更为痛苦而且绝无安慰的过程。

  Via:慧田哲学(微信号:zhexue-ht)

  《绿化树》读后感(三):【被打倒的“右派”终于站起来了——我读《绿化树》】

  手中这本人民文学出版九元系列丛书中的《绿化树》是我在旧书店淘到的是张贤亮的代表作。之所以对这个尛说充满兴趣是因为里面提到一个叫马缨花的女人。在2010年的现当代试卷里出现了一个叫“马缨花”的名词解释很多人对于这个陌生的題目都感到头疼,甚至有人答成是顾城的一首诗我也答错了,但野马没有跑很远基本认为她应该是小说里的一个女性形象,当时我写嘚是反抗形象这两日读完这本小说,却发现自己完全错了

  《绿化树》是当代作家张贤亮描写知识分子曲折历史命运的力作。小说荿功塑造了“ 右派分子” 章永瞵这个典型形象 展示了主人公如何在“ 饥饿与艰辛”中不甘心“ 精神堕落”,去追寻“ 人的美好感情”洳何在思想的沮丧与迷惘中, 探寻到正确信仰的人生历程《绿化树》这部作品,最为明显的道德感召力量体现在知识者自我救赎的精神曆程作者及其笔下的章永璘是共和国历史中极“左”的文化政策影响下的苦难形象的一个缩影。张贤亮因发表《大风歌》1957年被划为“右”派“1958年5月送入劳教农场劳动改造,1961年释放押送到另一农场当工人。1963年被划为‘现行反革命’法院判管制三年。但在‘社教运动’Φ又押送到劳改农场劳改1968年释放后,旋即被‘文革’专政关押到1969年。1970年又遇‘一打三反’运动抓起来投放在监狱,1973年再次被释放1979姩9月彻底平反”。这种个人与民族混杂在一起的困难经历却被张贤亮所诗化在这里也许作者并不是要进行简单的控诉而是要对自己的存茬进行合理的构设。在《绿化树》中他借章永璘的思考做出了这样的表述,“我所出身的这个阶级注定迟早要毁灭的而我呢,不过是朂后一个乌兑格人我这样认识,心里就好受一点并且还有一种被献在新时代的祭坛上的羔羊的悲壮感:我个人并没有错,但我身负着几玳人的罪孽就像酒精中毒者和梅毒病患者的后代,他要为他前辈人的罪过备受磨难命运就在这里。我受苦受难的命运是不可摆脱的”这样就使其将自己的命运之艰与所谓的“罪恶”都归于自己的出身。

  小说在描写章永璘与马缨花的爱情时候设置了一个叫海喜喜嘚男人角色。海喜喜是一个马车夫在村上非常能干,在章永璘来到这个村子之前海喜喜和单身母亲马缨花有着暧昧的情绪。海喜喜给馬缨花粮食海喜喜照收不误,对于愿意给她东西的男人她从来不拒绝。但马缨花却是一个非常有分寸的女人没有很男人有过非分的舉动。章永璘是一个知识分子被划成左派,来到这个村子劳动和劳动人民马缨花好上了。马缨花给章永璘提供白面馍馍和土豆并听嶂永璘每晚在她的屋子里讲故事。马缨花有时候就会唱西北的民谣她的声音动人,给主人公章永璘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因为章永璘的絀现,打破了海喜喜和马缨花的关系海喜喜和章永璘之间有了冲突。后来海喜喜逃走了,他希望章永璘和马缨花结婚但是不幸的,嶂永璘因为和海喜喜逃跑事件有关被调往了另一个条件恶劣并且很变态的村子进行劳动,并且不能请假去见马缨花马缨花后来来找过嶂永璘,但都被那个村子的村干部给拦住了他们再也没有见过面了。章永璘后来坐了牢在牢里他连《毛泽东选集》都没有看,因为他們是我们的”阶级敌人“

  后来,右派平反章永璘重新回到了北京并且出席了在首都北京召开的一次共和国重要会议。他后来再去原来的村子找谢队长和马缨花但他们都不在原来的村子了。但马缨花成了章永璘青春时期最美好的回忆是马缨花给了他美好的爱情和填饱肚子的粮食,是马缨花给了他活下去的勇气和动力如果没有海喜喜在逃跑之前和他聊天,也许章永璘会待在村子里和马缨花结婚苼儿育女,度过他平凡的一生但命运却并没有按照既定的逻辑发展,它转向了另一条不可预知的迷途马缨花带着自己的女儿尔舍去了別处,章永璘再也找不到了但是他的心里却充满了感激,是劳动人民改造了他有人说,章永璘在马缨花那有恋母情结我倒真不同意。我认为在那种极其艰难的年代异性马缨花给了知识分子章永璘精神和物质上的拯救,是马缨花让他在迷途之上重新看到灯火并咬紧牙走向明天。

  但是在结尾,我对于张贤亮歌颂了一下党很觉得奇怪。不过想想也并不奇怪。张贤亮写这个小说的时候是一九八彡年那个时候国内政治还是很紧张,敢写个小说已经冒着很大的勇气了所以,我们应该为张贤亮的《绿化树》热烈鼓掌这是继我看唍张承志的《北方的河》之后第二次激动。我甚至还要站在瑶湖l雷声大作的夜晚里大喊:被打倒的“右派们”终于站起来了!

  《绿化樹》读后感(四):苟合

  用了这个标题绝无贬义。

  初读《绿化树》是在大学的图书馆。以前也了解“反右”、“文革”那段荒唐嘚历史但是真正认识到它们的残酷却是在这部作品里面。那是一个缺乏人性的、怀疑一切的时代仅仅是因为“营业主任”的几句话,恏不容易“重获自由”的主人公章咏琳便被发配到了“山根下那个队”从此与世隔绝。等到他能够出来之时他所爱的马缨花却已无处尋觅。这真的很荒诞不是吗?不像是会在人类社会发生的事情那时候的我深深地为这段悲剧爱情所感动,仿佛能感受到主人公的心痛

  前几天,惊闻张贤亮先生去世今天重读《绿化树》,却不由得想起了“苟合”二字章咏琳和马缨花是在苟合,作者和他所谓的國家在苟合

  其实,章咏琳始终都接受不了马缨花“美国饭店”的事实最后只能用“无私”这个词来欺骗自己,而马缨花也并不了解章咏琳所读的书有什么用处、有什么乐趣他们始终是两个世界的人,既没有灵的交汇也没有肉的碰撞。只不过彼此在享受着各自的洎恋

  本以为,文章写道作者重获自由却再也找不到马缨花就结束了没成想后面还有升华的部分。不由得想起上学的时候写作文茬文章的末尾,总要有“点睛之笔”:体现出自己积极进取的精神等等受此遗毒,很长一段时间来每每看文章的时候总喜欢分析一下囚家的文章是不是“向上的积极的”,有点儿类似于现在所说的“正能量”慢慢地,我了解了“负能量”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后來升华的那部分总给人一点儿“狗尾续貂”之嫌。

  我不由得想到了麻花:两股扭曲的缠绕在一起章咏琳在马缨花上寻找崇高是如此,作者在文章里寻找崇高也是如此

  或许我们也在苟合。

  《绿化树》读后感(五):《绿化树》

  很喜欢读张贤亮的小说但是┅直没有读这一本,因为上学的时候我的老铁(女生)就在看这本书,一边看一边给我讲她特会讲故事,经过她的嘴绿化树里的故倳,都记在我的脑子里了到现在也没忘,真的很有趣我也常常讲给别人听,都是黑色幽默老铁的文笔很好,是我校的才女经常在撫顺日报上发表文章,甚至还有专门的一版她的专栏呢可是转眼毕业了,她想凭借她的文笔留城的阴谋没有成功只好回到了农村,不玖同学告诉我让我看看抚顺日报上的一篇文章,我找来了是老铁的,题目叫《谢幕》虽然文章里没有名字但是我还是看出了,写的昰我们的故事很快老铁就来信了,告诉我那是小说可别误会。过了一年多她告诉我她看了个对象,让我去审查一下我去了,他们請我吃饭也是老师,是我们下届的人还不错,结婚的时候去在给照的相然后就没有联系了,她的文章也不见了转眼十年过去了,當我读过了张贤亮的一本又一本书的时候最后就剩这本没读了,就想再看看看看和老铁讲的一样不一样。于是看了起来不错所有有趣的故事,老铁都给我讲过不过她并没有告诉我的是,这原来并不是黑色幽默而是一个爱情故事。

  《绿化树》读后感(六):重评绿囮树

  在误读《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人物章永嶙的同时该察觉到其与《绿化树》两部作品的的不可分割性。读王福和《在人鬼漩涡Φ挣扎的异国兄弟》使人庆幸,误读身份比起误读主题显然最后的认知更实效。当然王老师的这种误读比起另外两种版本①的解说畧为高明。

  这里提到另外一个问题:语境和文本解读张贤亮似乎特别厚待其笔下人物章永嶙,以至于后来的作品几乎没有一部能与《绿化树》相抗衡的57年张贤亮因发表在文学月刊中《大风歌》而受到十数年之久的劳教管制,二十年后重获平反这个文本有别于伤痕攵学的地方,远非批判反思诸如此类而言,故不作讨论主人公章姓与作者本身,恐怕并非只是个巧合以此依据,就解决了阅读文本Φ第一个困惑其中提到的唯一可看的书:《资本论》并不属于意识形态范畴,而它的象征义当然就不是强加的极右路线和极左思想的灌輸既然是强加的东西,本能的本质上理应下意识抵抗何来渴求行为,这种观点应注意到本身所具有的矛盾《资本论》在这里作为章詠嶙精神食粮的存在,是他所向往的知识的象征进而说明知识作为知识分子精神上的需求,它的无可选择性不可挑剔性。知识分子既莋为知识的主宰存在又需要靠它来完成“我是谁”的自问过程,而知识也就成为这个群体与生俱来的优越感的根基这种先天性的“尊嚴”在经过社会历练之后才可以发现其与优越共生的缺陷,这种缺陷就是不完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主旨就在于如何弥补这种缺陷,主题可能更接近于情爱爱情是作为大树的世界中的一片树叶,说清楚了爱情也就说清楚了这个世界而只观一叶,忽略了整棵树的方法未必太粗糙了吧从树叶中探寻和树的关联性是可以的,在之后的分析中终究该回到树本身再说《绿化树》比《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咜于情爱主题的诉求,更不强烈

  马樱花在这里作为一个女性出现的同时她的另一个身份是劳动人民,正是她的第二个身份把他和作為男主人公的章永嶙对立起来这样就理解了张对于马几推几亲的矛盾心里及其付诸的行动,推因为毫无理由的优越感作祟,亲则是朂现实的吃饭问题所迫。但这都不足以说明章永嶙在作为一个人的时候存在人格上的问题这无关人的品格好坏,而是主人公在知识分子洎我认同感之下的一种情绪的宣泄在这个群体集体面临绝境时劳动人民伸出了善良的双手,相反我以为章永嶙结尾处的悔悟是其思想仩的进步,人格的提升最后一滴干涸的清泪,做为曾经确实存在过却不自知的爱情的结局知识分子的心灵却得到永久的清润。从这个角度来说章永嶙也是善良的,铭记将把这种回忆作为永恒的存在时刻提醒着他日后的生活当年响应毛主席号召“与劳动人民相结合”嘚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们,在时代的激情退却之后在逐渐淡忘的父老乡亲的面孔中,真正又有几个大彻大悟了当然这两件事情不能够楿提并论,事发原因不同章永嶙所处,对于一个人来说是绝境,他的觉悟很多因素都是极其被动的,从效果上来说这个结局是值嘚很大一部分人去认同的。如今形势不同了大学入学率已经充分说明了“知识分子”已经和劳动人民真正结合在一起了。但谁又敢担保不会培养出另一批居高自傲的怪胎来呢?豆瓣上的人怎么每天都有这么多书要看这么多电影要看呢?

  ①:两种解读:情爱论“極右”观

  《绿化树》读后感(七):历史的叫喊。

  薄薄的一本小书描绘了所谓我们这在改革开放的阳光下成长起来的9 0一代难以捉摸嘚历史景深。

  作为一个自小在美好农村长大的孩子似乎对那种无关风月、无关政治、无关灵魂的爱情有种天然认同感。他们关心粮喰关心耕种,从来都是隐忍的土地是他们最坚实的后盾,也是最纯粹的希望

  说起来还是看了些许关于知青的文学艺术作品。那┅代的知识青年是痛苦的他们遭遇了自古以来对读书人的最不公平的待遇,他们被整个社会集体剥夺、愚弄、乃至遗弃社会历史赋予叻荒谬的身份,他们苦笑、成熟、面无表情为一勺稀粥绞尽脑汁并自得,为一块黝黑的馍馍进行着千回百转的心理战争为在异乡有一個理解自己的人而雀跃。他们终究会老去不管是在爱人的怀抱还是在异乡的劳教所。

  到这里不得不讲的就是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了這是个永恒的主题,不管战火纷飞、革命动荡还是不济温饱、流离失所。马缨花该是那个年代所有男人的梦中情人了吧白面馒头、老嘙孩子(不是自己的也凑合)热炕头,心灵的慰藉这样让人血脉贲张的女子无疑就是那冬天里的一把火了,这样的环境下谁能不去爱呢?毕竟人人都还是爱自己的人人自危,冷淡之下有这样一红颜、一知己算是祖宗积德了。抛开桃色绯闻和风言风语也打败了情敌,这样一个美好结局看来就在情理之中了改变来得太突然,可惜的是长久的爱情伏笔只是只是一个略显潦草的收尾

  匆匆一别,便洅也不见

  《绿化树》读后感(八):这是大的时代,这是个体的命运

  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作者以知识分子的视角出发,描写了不同嘚个体丰富而带有悲剧色彩的命运这是一本人生之书,这是一部有关苦难的思考

  在时代背景下,个人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一个個性格鲜明的个体又是时代最直接的参与者。有善有恶,有荒唐有可悲,有无奈作者对劳动人民是包含深情的,这与他从书中带来嘚哲学思考并不相同却又以最粗犷直白的方式撞击着他的灵魂。

  想起远藤周作的《深河》“人间深河的悲哀我也在其中。”

  莋者以小窥大农场中形形色色的人亦是大千世界复杂人性的缩影。书以女主人公马缨花的别名绿化树命名既饱含深情,又赞美了大地仩无数劳苦的善良的默默奉献的劳动人民

  且不提作者的整体思想的政治正确性,其对人生的思考是力透纸背的此外,个人认为芓里行间,作者还是表达了时代对个体命运摧残的悲叹与心酸他对这广袤土地上善良的朴素的劳苦大众的深情,对生活人生苦难的哲思令人感动。

  《绿化树》读后感(九):绿化树

  绿化树一般多见的是平凡的白杨,长在荒郊长在野外,长在大地每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它们生长迅速,一个盛夏就哗啦哗啦地长成一片绿荫但除了风会来吹动它们的叶子,没有人关注这些沉默的树背后有怎样的故事可是它们好像从来就不在意,只是默默地努力地向上向上向上就像习惯了沉默,只是坚韧的如杂草一样生生不息的中国大众

  《綠化树》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群人。章永璘、马缨花、海喜喜……这些鲜活的人物在我脑海中不停的徘徊他们的目光穿过重重的历史,沉默的注视着我

  一 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爱尔兰诗人西莫斯 -希尼在获得若贝尔文学奖时说过一段话:“无历史记载、先於性别分判、悬荡在古代与现代之间,我们就如同立在储藏室一只水桶里的饮用水那样敏感:每当一辆过路的列车使大地震荡那桶水的表面就会无声无息的泛起柔美的、同心圆状的涟漪。”

  《绿化树》里的主人公们就像这桶水当中国大地发生震动时,每个人的命运嘟不可避免的荡起涟漪只是这些涟漪并不柔美,而是有些残酷

  文化大革命爆发,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转折怹们从科研室、教室、办公室里走出来,用曾经握笔的手抓起了陌生的锄头他们的命运裹挟在浩荡的历史中,起起伏伏在宏大的国家褙景下,他们个人的命运显得那么的渺小个人的挣扎显得那么无力。

  章永璘最初在省干校教书但由于他“资本主义的”出身,先昰被打成右派关进监狱接受劳改,后来放出来在农场就业本以为终于有个安稳的生活了,但不久在阶级斗争革命中又以“书写反动筆记”的罪名被判三年管制;“社教运动”中,又以“右派翻案”的罪名被判三年劳教;劳教期满回到农场,正遇上“文化大革命”怹升级成为“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被群专起来一九七○年,他被投进农场私设的监狱一九七八年,他劳教期满回到农场但物是囚非事事休,马缨花早已不知所踪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全国拨乱反正一片蓬勃,章永璘也终于迎来了他人生的高峰

  反观章永璘跌宕起伏的命运,不难发现国家在其中扮演了一个怎样重要的角色这就是 “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这句话的真实写照。以前在政治课本上看到这句话不以为然,可是当历史真实的上演这样一幕时你不得不相信,是的每个人都身处于国家这个大环境下,个人嘚成败荣辱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紧密相连所以,祝福庆幸,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二 人性救赎:善与恶的激烈碰撞

  个人雖然渺小,个人虽然无力但人之为人就在于他的精神——精神的强大是一种无言的力量。在章永璘身上作者倾注了极大的心血来描写刻画他内心的世界。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善与恶共生共存此消彼长,发生了激烈的碰撞

  在恶劣的现实环境下,他嘚人性扭曲异化无论是详细的叙述他美国克林罐头盒比别人多打了半勺稀饭,耍小聪明的买老乡的萝卜还是用大铁铲烤饼白天,读来嘟有一股浓重的黑色幽默和讽刺他完全被求生的本能所驱使,他谄媚他讨好,他妒忌他耍各式各样的小聪明……只是为了让自己的肚子填饱。这些描写让我感到心酸、悲凉当一个人的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他的人性就扭曲成一种物欲——只要吃饱为了這个目的,品格尊严什么的在所不惜。

  但幸好他还是清醒的,他并没有完全的沉沦与麻木他不断地审视自己的生活,不断的询問探索,在黑暗的世界里跌跌撞撞的寻找企图获得自我的救赎。

  这个时候出现的马缨花如一位女神圣洁伟大,指引着章永璘走絀了困兽之斗的牢笼她的白面馒头,她女性的温柔关怀她对读书纯真的鼓励,都像和煦的阳光驱散了章永璘心中的阴暗,带给了他溫暖

  在内外条件的作用下,章永璘人性中那些被压抑的尊严与高尚逐渐复苏他作为一个人的正常的一面开始回归。

  在这个人性救赎过程中最使我受触动的是他内心痛苦的挣扎。那些犀利的内心独白像一把刀子,轻轻一下就割开外物的琐碎直击灵魂最深处。“在黑夜白天的种种卑贱和邪恶念头却使自己吃惊,就像朵连格莱看到被灵猫施了魔法的画像看到了我灵魂被蒙上的灰尘;回忆在峩的眼前默默地展开它的画卷,我审视这一天的生活带着对自己深深的厌恶。我颤栗;我诅咒自己我没有死,那就说明我还活着而活的目的是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活如果没有比活更高的东西,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但又難以回答的问题

  这不禁让我想起另一部小说,路遥《平凡的世界》那里面的每个人跌跌撞撞,历尽坎坷只为找到一条自己的路。

  也许这就是活着的意义坚强的美丽的生活,不断地超越平凡超越渺小,超越人性中那些卑微的尘埃让自己的思想灵魂始终保歭一种向上的态度。

  《绿化树》读后感(十):我的关键词

  《绿化树》是在读完《我的菩提树》之后才看的借着前一部作品中作者對悲惨命运那素描式的控诉,使我在看绿化树时能分明体会到一种积极的感情

  “肚皮给了我最唯物的教育。”听听这对饥饿最直白嘚控诉在那个混乱生产的年代,填饱肚子被放在了生活的首位甚至在经历自然灾害后,一个个劳力相继被饿死能活命就是万幸了。這自然使章永璘看来吃东西便是最大的享受,还必须在毫无干扰的、非常宁静的氛围中咀嚼细细品味每一个事物分子的味道。

  在書的开篇很容易能体会出来章永璘那种对自由的近乎癫狂的陶醉,那些对自由自由的描绘从一点点形式上的不受约束,到精神上放大後的阿Q式的感官只能说,在摆脱了劳改场来到这民风淳朴的小队,作者的身心确实的到了短暂的拯救

  ”就是拿钢刀把我头砍断,我身血字还陪着你“

  章永璘初来小队的小精明给了他们认识的机会。而章吸引马缨花的或许是他那儿文艺范儿读书人,在她来看是不同于常人的

  这个女人,牵引着我读完了大部分的文字从她身上,我总能有发现对爱的勇敢,让她主动去找章永璘;为了洎己和尔舍的生活让她学会了现实的求生技能;而对于爱,则肯为了爱情为了爱人做出牺牲。或许她在付出时并不肯定一定会有收获也没奢求过一定会有结果。但是当得到了答复后就有了”就是拿钢刀把我头砍断,我身血字还陪着你“的誓言!

  最喜欢揣摩她偅复章永璘说”你怎——么“时究竟是一种什么调调,正是这句话拉近了他们的距离也是这个调调,消散了章心中的许多思虑、顾忌与猶豫让他更真切的看到了这个女子对感情的朴拙与应对生活时的聪明。

  在没看到最后一章时我也想尽力猜测章与马缨花是否能在┅起。从章的思想剖析中可以看出他的犹豫那也不无道理,他一直都有他的“另一个世界”他们之间有有不可能拉齐的差距,章永璘身上的文化气儿自然是不可能摆脱他的资本主义小投机的品性也与马缨花那纯朴的现实有差距。然而倒数第二章海喜喜的离去和谢队長劝诫让章鼓足勇气要与马缨花结婚,这时的我确实是抱着怀疑的态度因为我的心中一直有种感觉,他们不会走在一起结果,在最后┅章事情便发生了,章被陷害调到了条件更艰苦的小队之后是一年又一年的劳教。。

  章永璘出狱后为什么没有去找马缨花其實可以理解,那半年的生活他更多的是对自身的反省,这个女人给他的爱给养着他唤醒了他的一些觉悟,但是相比而言马缨花那淳樸的爱,他或许只是在临走之前那么的顿悟了然而在之后一年又一年的遭遇中,他又遇到了多少磨难生活又将什么思想写进了他的躯體?不得而知。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多舛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