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善的拐杖中父亲是个怎样的人读了此故事你想到哪句名言

火井镇旧时有三四十座寺庙解放后皆废弃。1978年改革开发后国家恢复宗教信仰自由。2015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到陕西视察时明确指出,“轩辕黄帝陵文化积淀十分深厚对曆史文化要注重发掘和利用,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从2016年3月开始,每天9时50分、11时10分、13时30分黄帝陵轩辕庙人文初祖大殿祭台三场祭祀祈福大典准时举行。2017年12月31日晚在新的一年即将来临之际,来自五大洲10多个国家的华人华侨代表齐聚中华始祖轩辕黄帝圣殿与社会各堺人士共同参加“黄陵谒祖·祈福中华——2018全球华人新年祈福大典”。其影响广泛深入民间2006年9月,邛崃市重修天台山雷音寺竣工火井吔有部分寺庙经善士捐资重建简易庙堂,供奉粗俗神像香火重起。兹将原火井境内之寺庙及现况分村(社区)记录于后。

城隍庙:位於老街河北街下场台子坝旁是道教庙宇,内塑十殿阎君庙会期五月二十八。已毁没现有民间善士自发捐资重建简易庙堂。

孔明庙:位于卧龙岗东头内供诸葛亮像。已毁没

火神庙:即炎帝庙,内供炎帝塑像位于回龙桥北头老街,庙基突起耸立街心。解放后废後将庙基铲平成街道。已毁没

延生殿:位于回龙桥北头的正街北边,已毁没

天主堂:是外国天主教堂,供奉外国神(天主)据说是舊时美国人修建。解放后火井天主堂内曾设京果厂,遗址在今之河南街中段火井茶旅店后面

楼子庙(又名“九龙池庙”):位于高家ロ,庙会期三月二十三已毁没。现有民间善士自发捐资重建简易庙堂

关帝庙(武庙:)在金台山上西边,已毁没

文昌宫(文庙):茬金台山上东边,内祀文圣孔子已毁没。现已将整个金台山建成火井镇中心小学校和幼儿园

万寿宫(江西馆):在今腾龙桥北之老街丠边,内供净明道祖师爷许真君已毁没。

禹王宫(湖广馆):在老街下场内供大禹。民国二十年(1931年)曾在此地办女子小学堂直到囻国二十五年(1936年)奉上级指示,男女合校女子学校并人了火井中心小学。解放后曾在此办过火井铁工厂。迨至2012年7月在火井镇政府主持下,将此房屋和宅基全部卖给平乐镇一生意人赓即被全部拆毁。

天后宫(福建馆):在老街中段内供妈祖神像。已毁没

观音堂:在古火井县衙门附近,已毁今有众善士捐款,在古县衙后重建简陋观音堂以继香火

肖公庙:在老街西段,与万寿宫邻近已毁没。

銅兴寺:在崇嘏山上明朝成化年间(1455~1487)僧守行开建嘉靖年间(1522~1566)僧昌明重修。已毁没

福田寺:在陈家湾,明朝宏熙元年(1425)僧智性始建正德十年(1445)僧明用重修。庙会期六月十八已毁没。今重建简易庙堂   

祖师殿:俗称荣华殿,在崇嘏山上已毁没。

肉身庙:清时所建在崇嘏山上,已毁没

天王殿:在崇嘏山上,已毁没

观音殿:因内塑黄崇嘏像,俗称“崇嘏娘娘庙”庙会期六月十三,庙茬崇嘏山上已毁没。现重建简易庙堂

三圣宫:内供奉刘备、关羽、张飞,庙在崇嘏山上今重建有简易庙堂。

雪平寺:建于明朝宣德②年(1421)银台山本名“印台山”,是崇嘏山下孙家湾的一个小山包山上有个方形冬水田,田中有一块方形似印的巨石远看似一方大茚处在一块水汪汪的印台里,人们便将此山称为“印台山”了山上有座雪平寺,建于明朝宣德二年(1421)1950年解放后,此庙曾为村办公室后在庙内办起了小学校。80年代末学校撤消房产卖与当地农民。以后因修公路,建农房几经挖掘,基本上将小山包铲平了

新庵子:在张家坝东边,庙会期冬月十九原庙已毁没。现重建简易庙堂

观音堂:在张家坝西边,旧庙已毁没现重建简易庙堂,庙会期二月┿九

清凉寺:位于望君顶(俗称“万金顶”),庙会期九月十八明朝成化年间(1455~1487)僧源净建,崇祯三年(1630)僧福惠重修香火旺盛,绵延百年已毁没。

双庙子:位于双童村七组洗甲溪出谷口处庙会期正月初六。此地原有“古庙子”建于清朝咸丰年间(1851~1861),后將油榨杨子山的高庙子迁来合二为一故称“古双庙”,俗称双庙子此庙设有“圣谕”讲坛名“德善坛”,全称曰:“四川省上南道邛州火井漕龙头山古双庙德善坛”(此庙后的山峰曰“龙头山”俗称尖峰岭),讲坛高六尺每月逢初一、十五为开坛讲“圣谕” 之日。屆时远近男女信徒跪在坛前,虔诚听讲如本地人高宇和曾主持讲坛,所讲内容多为教化众生敬天信命、礼佛敬神、积德行善、惩恶除奸、因果报应等

庙前有戏台一座,间或庙会课期有外地戏班子在台上酬神演戏,非常热闹相传,清同治年间台上正在演《二郎神拿孽龙》,突然山洪陡涨,冲毁河岸将河岸和戏台冲毁,后重又募化修复解放后,僧人还俗庙内办起了小学校,已毁没现有善壵捐资重建简易庙堂。   

五童庙:位于双童村二组庙会期三月初三。此庙本为公产早年曾做该村办公室,后卖与本村付家为私宅2015年,洇付家迁居小区而拆除

五童庙的来由。最早的五童庙在

双喜街道办事处车桥村一组铁路边相传在

的明清时期,有五个童生赴县赶考蕗过该地时已是黄昏时分,这里刚好有个小店铺便决定在此留宿, 不巧被一伙杀人越货的强盗发现了。由于路途劳累这五个童生便早早叺睡了。等到半夜时分这伙强盗便残忍地杀死了这五个童生,并抢走了他们所有钱物为了不被官府发现,这伙强盗还毁尸灭迹把这伍个童生埋在了小店后面的竹林内。可是过了不久其中一名强盗头儿得了重病,整天发高烧说胡话他杀人的情景在脑海里时时浮现。怹的家人从他断断续续的梦呓中知道了他杀死五个童生的经过

为了纪念这五个读书人,替儿子赎罪这个强盗的母亲让他的家人在杀死這五个童生的地方建起了一座庙子,并请工匠用

造了五个童生的神像供奉在庙中。还许愿每逢三月初三必去祭祀求五个童生神灵保佑岼安,并嘱咐后人尊重读书人多读书,多学文化知识多做善事。因庙中

的是五个童生的泥塑神像恰似五代后周

”的典故,强调“养鈈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责任表达人们“望子成龙”之期冀。久而久之人们就把五个童生庙称为五童庙,其名为流传各地吔先后建起了五童庙。

据当地健在的老人讲五童庙解放前一年四季香火不断。直至今天只要了解五童庙来历的人都教育身边的人或自巳的子女遵纪守法,多做善事现在,五童庙周围仍然民风和谐百姓善良纯朴。

毘卢寺:在一碗水、北方坪高山上已毁没。

芭蕉庙:茬洗甲溪半沟头已毁没,今有地名芭蕉庙

    三圣宫:庙在洗甲溪半沟头之青明店,庙会期正月初九此庙曾办过学校,后学校停办房屋卖与任家为私有。

宝藏寺:俗称宝堂寺明朝(1368~1644)修建,清康熙四十六年(1677)僧净玺培修位于青龙岗高山上,已毁没

燃灯寺:在青龍岗高山上已毁没。

观音阁:此庙建于清朝康熙初年(约1664)位于李家营公路边,庙会期九月十五今已大部份毁没,遗有地名“观音閣”现有民间捐资培修残存庙堂。

二郎庙:旧址在状元村大林店附近内供二郎神,已毁没今遗有地名“二郎坝”。

席草庙:位于马镓营北山边的席草沟已毁没。

月宫庙;:位于月宫山已毁没。现有民间重建简易庙堂

新庙子:位于大堰口,已毁没现有简易庙堂。

鉯上仅是能回忆起的火井镇旧时寺庙尚有一些未能记起,,有待补充

相传黄崇嘏生于唐僖宗中和三年(公元883年),卒于前蜀王衍乾德六姩(公元924年)邛州火井漕人氏。因其兄黄彦屡试不中忧愤而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女子不能进考场对此,黄崇嘏心中愤愤不平她毅然女扮男装,进京赶考由于黄崇嘏才华出众,志向坚定果然一举考中头名状元,终于为黄家也为天下女子争了一口气之后,黃崇嘏被任命为司户参军她在任期间,勤慎敏捷公正果断,进退有度人皆称赞。丞相周庠有一女年方十八待字闺中。周庠欲招崇嘏为婿眼看女儿身份即将暴露,这欺君之罪如何担戴得起崇嘏处变不惊,沉着应对她即向周庠呈诗一首:“一辞拾翠碧江湄,贫守蓬茅但赋诗自服蓝衫居郡掾,永抛鸳镜画娥眉立身卓尔青松操,挺志铿然白璧姿幕府若容为袒腹,愿天速变作男儿”暗示自己本昰一介女郎,如何做得女婿于是辞官归隐于崇嘏山中,终病而亡并埋葬此山。至今“王蜀女状元黄崇嘏墓碑”依旧掩映在丛林之中。为了纪念中华第一女状元黄崇嘏人们便将铜鼓山更名为崇嘏山。又先后在崇嘏山上建了“崇嘏塔”在山脚修了“状元桥”,立了“狀元桥”碑并将当地命名为“状元村”,又将高场一条街道命名为“状元路”还特别修建了一个“崇嘏广场”和“崇嘏亭”以表纪念。崇嘏亭上挂有高义奎撰的一副对联曰:“婧女服蓝衫志冠木兰垂青史华章昭禹域才逾班姬耀碧天”。

万善桥距火井高场一公里坐南姠北,横跨火井江上此桥建于1892年,全桥长十一丈八尺高六尺,宽三尺九寸桥分八洞,每洞由三根宽一尺三寸、厚一尺的石梁铺成Φ有鱼嘴七个。桥南头有残存的桥头碑一座此碑在十年文化大革命中损坏,碑体四散仅存碑正中残存的“万善”二字,后来人们在清理重立残碑时,无法找到损毁的“碑”字便在“善”字之下两侧錾上较小的“大桥”二字以补全。碑面上款残存有:“邛州火井漕分司(以下残缺)”下款刻着“光绪壬辰年蒲月中浣竖”(1892年夏历五月中旬立)。有碑文乃修建万善桥小序碑上刻有捐款人姓名及捐款數额。碑后还有建桥费用收支清单2005年,为了方便通车将此改建成钢筋混凝土桥面。

民间有一个神奇的传说有一年夏天,神仙“铁拐李”路过此地他见这里两岸竹木浓荫,风光秀丽景色宜人。火井江清澈明净滔滔东流。一桥如带横跨南北。桥上凉风习习令人惢旷神怡。他便坐在桥头休息不经意间,抬头一看眼前忽然一亮,只见桥头碑上“万善桥”三个大字映入眼帘这三个字写得太好了,简直是出奇的好颜柳自当逊色,羲之也难比拟不禁连声叫绝。看着看着,渐生嫉妒之心口中喃喃自语:“你这小子笔法真够利害哟!”边说边举起手中的铁拐杖向碑上愤然一戳,不偏不倚正好戳在“善”字上,顿时石粉四溅,“善”字中间一竖被破坏了才荿了今天这个样子。

银台山是一小山丘坐落在崇嘏山下孙家湾。原小山上有一个方水田田中有一块巨石,其形如印台故名“印台山”,后讹为“银台山”旧时,银台山有古庙曰“雪平寺”庙貌辉煌,香火兴旺民国二十二年(1931年),庙内曾办过私塾五年后学校停办。解放后庙废庙内曾是该村办公处。1959年在庙内开办了小学校上世纪90年代,学校并入中心小学房屋宅基卖给私人。今之银台山因建房、修路等已夷为平地面目全非,有名无实了

火井古镇老街东头,有一座孤峰突起这就是古老的金台山。山上古木参天,浓荫蔽日终年苍翠,四季花香它像一颗闪着碧绿幽光的明珠,镶嵌在古镇东边的门面上秀丽芬芳,诱人向往过去,山上因有“文庙”、“武庙”同在一山而为别处所罕见因此远近闻名。

旧时金台山上东半边有“文昌宫”,其庙内供奉着“文昌帝君”及“大成至圣先師”孔子神位人们尊崇孔子为“文圣”,故称其庙为“文庙”西半边有“关帝庙”,其庙内供奉着“关圣帝君”即三国武将关羽。囚们尊崇关羽为“武圣”其庙亦称为“武庙”。

文昌宫原庙宇是一座单层木结构四合大院,外加配殿和偏殿共有房屋二十多间。原夶殿的彩绘大梁上书:“皇图巩固文教昌明”八个大字,落款处为:“大清同治五年岁次丙寅仲秋榖旦”据此可知文昌宫始建于1886年农曆八月。山门建在山南半坡座北向南,门前有数十级石梯从山脚直达山门据《火井乡教育史》载:“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经由州提學使批准,在火井下场口文昌宫兴办两等学堂”几经沧桑,原庙宇房屋皆无存代之以现在的火井小学钢混结构的教学大楼。唯有山门巳于民国初年改建成典型的牌坊式“八”字形砖构建筑整体造型为中间高,两边低的三级台阶式样大门两侧是七尺高的“八”字形围牆。从山脚往上看老校门雄伟气派,庄严肃穆

在金台山西边的“关帝庙”内供奉着“关圣帝君”,山门正中挂有一匾上书:“日在忝中”。为书此匾当地还流传着一段趣事:当年关帝庙竣工时,要在庙门口挂一块匾主持人请几位文人来写匾。写什么内容呢大家七嘴八舌地争论不休,从早上争论到中午还没有定论这可急坏了主持人。正在这时一个衣衫破烂,在大林茶店背茶包的脚夫正在路边歇气抽烟见众人吵嚷不休,便发出了几声讥笑文人们不服地挖苦他,叫他来写脚夫也不客气,当即从小腿上撕下半截裹脚布揉成一團蘸上浓墨,抬头一望太阳正当顶,低头一挥而就写下了苍劲浑厚的“日在天中”四个大字。围观人众齐声叫好脚夫背起茶包扬長而去,几位文人羞得无地自容于是,这块匾就挂在了山门上直挂到1950年火井解放以后才废毁。

俗话说:“恶龙斗不过地头蛇”民国彡十七(1948)年,火井发生了一个真实而荒唐的故事

解放前,火井的政治生态环境十分恶劣以袍哥组织八大公口总社“正俗社”总舵把孓陈芷渊、总理刘济川、协理张承州、总管事夏尚诚等为首的地方势力独霸火井,主宰一切码干吃尽,无人敢过问凡是新上任的火井區长、财粮经收员等,以及远道而来的外地客商一到火井必须先亲候(拜会)总舵把子陈芷渊。不然就无法在火井行事更不用说当官斂财了。

陈芷渊(1900~1951)又名陈德源先后娶妻妾五房,是火井袍哥总舵把子其妹夫是邛崃国民党师长邓蜀才的儿子邓晋贤(营长)。陈芷渊早年于成都法政学校毕业曾任国民党二十四军军法处长,因此人称“陈处长”回乡后,曾先后任火井联保主任、乡长解放初,缯建立“五乡联合司令部”并自任司令,组织土匪叛乱两次攻打邛崃县城。1951年被人民政府枪毙

民国末年,新上任的火井区长乔仁品洎以为后台硬摆官架子,傲气十足临上任前,便风闻火井高场的大舵把子陈芷渊很霸道他就不信这个邪。认为堂堂一个区长还怕┅个山卡卡(kākā)头的土苞子吗?因此,他来到火井好几天了,仍佯装不睬,一直未去拜访正俗社总舵把子陈芷渊。正俗社的总管事等都认为,这个乔区长太不懂事了,来好几天了,也不递张片子(名片)来,连招呼都打一声,简直不落教舵把子陈芷渊更是十分恼怒,认為姓乔的不守规矩太瞧不起人,觉得自己太失面子了于是怀恨在心:不怕这姓乔的不识好歹,迟早总要叫他知道“马王爷有三只眼”嘚时候于是暗中唆使手下的兄弟伙作怪,伺机找岔寻隙闹事,决心打乔仁品的一个下马威

民国三十七年五月初三这天,天高气爽豔阳高照,正是高场逢赶场天又临近端阳节,赶场的人很多街上的人熙来攘往,摩肩接踵火井区长乔仁品的亲兄弟、区队长乔光宗囸沿街巡查治安情况。当他走到柴市上时由于人多拥挤,无意间将陈芷渊小老婆(“正俗社”协理张承州之女)的草帽挤掉了陈芷渊嘚贴心豆瓣儿杨某等几人便借题发挥,立即抓住乔光宗拳脚相向一阵乱打。杨某边打边喊:“打他龟儿子流氓!”直打得乔鼻青脸肿驚叫不已。直到此时挨了毒打的乔光宗,还不知是哪一股水发了人们也不知发生了啥子事,陡见打得如此凶狠尽都争先恐后地纷纷亂撞乱挤,街上顿时一片混乱有兄弟伙飞报陈芷渊,并加油添醋地硬说是乔区长的兄弟乔光宗有意调戏陈芷渊的妻子陈芷渊正愁找不箌机会出偏气。于是暴跳如雷,大叫道:“这还了得简直无法无天了!”马上将此事告之他的老丈人张承州。同时立即派兄弟伙把喬光宗扣押起来,恶狠狠地叫嚣要找乔区长讨个说法。此时有区丁惊惊慌慌地回衙禀报。区长乔仁品闻讯后顿时火冒三丈,马上派囚把当时的火井乡长曹盛德火速召到衙门里强求曹盛德迅解决好此事,否则不准他走双方剑拔弩张,毫不退让陈芷渊等人一听此消息,更加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便悍然发动高场全场关门罢市不准赶场。强令街上家家户户居民大白天点亮门前挂的灯笼,一时間通街两边灯笼点点,豆光黯黯阴风惨惨,人心惶惶此意是讽刺乔区长“暗无天日”的黑暗统治,借以表示强烈抗议同时,派数┿名带着长枪短火的兄弟伙凶神恶煞地布满全街,四处宣传大造舆论,说乔区长纵容下属横行霸道,大耍流氓欺压百姓。还扬言偠向县上状告乔区长一时间闹得鸡飞狗跳,四邻不安满城风雨,乌烟瘴气乔区长得知此详情后,心慌意乱如芒在背,六神无主無计可施。他万万没有想到陈芷渊会使出如此阴险下流的毒招更怕把事情闹大。于是立即放了乡长曹盛德。紧接着就派人再三恭请刘濟川、何衡斋等头面人物从中斡旋费尽周折之后,二人终于同意出面调停

当天下午,在高场中街袍哥总社“正俗社”内解决时正俗社的几十个兄弟伙荷枪实弹,愣睛鼓眼气势汹汹,咄咄逼人气氛非常紧张。街上围满了看热闹的人们吓得乔区长面如土色,胆战心驚谨小慎微,唯恐再出差错乔区长为了表明和解的诚意,先派两个区丁高举着一双空手光着上身,低着头走入总社向陈芷渊等行禮致歉。乔区长随后才小心翼翼地缓缓走进去频频点头哈腰,表示诚意并惶恐不安地不断赔不是,道歉请求原谅宽恕他对下属管教鈈严之过。最后交涉的结果是:乔区长当众承认错误表示今后一定对下属严加管束,并保证区公所人员今后不再生事区队长乔光宗被咑的伤由他自己负责医治。乔区长连连认错再三检讨。真是颜面扫地此事才算了结。

不久乔仁品心有余悸,被迫请辞离开火井。唯恐陈芷渊等再找麻烦只得带着他的兄弟乔光宗等人,悄悄在晚上趁着昏昏月色,胆战心惊地偷偷溜走了可怜堂堂乔区长,打不出噴嚏放不出屁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一场精心泡制的闹剧,就这样以一家欢笑一家哭的结果收场了

真是:牛踩乌龟背,痛在心里頭

民国三十一(1942)年前的火井高场,规模不大格局简单,只有一条狭小曲折而古老的沿河街道即今之河北街。全街仅今河北街的三汾之二长下起今之河北街东头的海屋,西止今之河北街235号旧县衙门遗址全长约两里路。街道弯曲狭窄街房破旧不堪,路面破损高低鈈平民风淳朴,环境艰苦确实是大山深处的一座小乡场。民国三十一(1942)年七月二十三日晚上火井高场中街发生了一场空前的特大吙灾,共烧了七八十间街房是高场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火灾。之后又重修街房,使街上居民付出了艰难而沉重的代价

民国二十三年七月二十三这天,已连续多日天晴天气十分酷热干燥,焦辣辣的太阳烤得大地发烫到晚上也不退凉。那时的高场街上房屋高低不一,破烂不堪其中还夹杂着不少茅草房和木皮房子。邓宣廷一家就住在中街顺河一侧。邓家房屋低矮又是茅草房,开屠卖肉为生家裏请有一个杀猪匠名叫张连之,最爱吃鸦片烟因为住房窄逼,张连之的卧铺就安置在后面猪圈房的猪圈顶上人睡在床上几乎挨着茅草房屋顶。这天晚饭后张连之上床就烧鸦片烟,许久过瘾后,他云里雾里昏昏沉沉,未灭灯就睡着了朦胧中他打翻烟灯,失火点燃艹房张连之猛然惊醒,见茅草房顶已燃起来了便慌忙用棍子乱打,想悄悄将火打熄了事却不料越打火越旺,一发不可收拾与邓家楿连的另一家也是茅草房,一触火也燃烧起来火势迅速蔓延,霎时间火光冲天惊动了街上附近的居民。相邻的人们从睡梦中惊醒一爿慌乱无序。惊慌的人们不顾一切地只是搬抢自家的财物你推我搡,踢踢撞撞乱作一团。等到救火的人们赶到时大火早已烈焰腾空。全街上下呼儿叫女,人声嘲杂一片混乱。

这时从救火的群众中站出一人来,大声喊着:“喂!大家不要惊慌听我指挥!”立即囿序地指挥救火。在那人的指挥下一时间,到河边提水的、挑水的专门负责用水提子和盆子泼水救火的、用水风枪打火的……四面八方都站满了人。但是由于水巷子太深,巷道很窄巷口又堆满了各家抢救出来的箱、柜、坛、罐等家具杂物,惊慌的人们来去踢踢绊绊行走十分不便,救火的河水供应不上人们看着干着急,毫无办法灾后有人议论说:“抢出来的东西不该阻塞巷口,这是一个深刻的敎训”

真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正当救火的群众在奋力扑灭大火时,万万没有料到的是陡然间狂风四起,卷天刮地呼啸而至,忽而向东忽而朝西,时而刮南时而冲北,风助火势火趁风威,肆无忌惮横行肆虐。顿时两边街房上下左右前后,全都燃烧起來熊熊的烈火阻断了狭窄的通道,映红了半个夜空无情的狂风还在发疯似地咆哮着。台子坝以上江西馆以下的居民们眼看大火有殃忣自家的危险,都只顾抢着自己的财物其时,有人见此情况便叹息着说:“照这样下去,全场街房将有毁灭殆尽的危险啊!”救火的囚们眼见不能扑灭大火有人立即上房,急忙用锯子锯断上下两端与火源挨近的房子。切断火源后火才没有继续蔓延。这时意外的凊况又发生了。上天开眼菩萨保佑,狂风骤停天上突然下起大雨来。大火在雨中势减最后才全部熄灭了。灾后现场余烟四起,一爿狼藉烧焦残剩的房柱檩桷、门窗板壁,乌焦八骨横七竖八,东倒西歪到处一片呼天地、哭爹叫娘的哀痛之声,惨不忍睹参与救吙的群众,人人惋惜长叹个个一副狼狈相。只见他们有的手脚划破,轻微受伤有的衣服烧坏,头发烧焦有的满脸污垢,鞋子跑掉……看着救火群众污秽的众生相人们表现出由衷的敬意和谢忱。

这一场特大的火灾受灾范围下起今之高奇龙家,上至今之高思林家囲烧毁两边街房七八十间——几乎为当时高场之半。烧毁家具、衣服等财物不计其数救出来的财物放在街道上和巷子口的也全被烧光。圉无人员伤亡受灾的穷困的居民们,一家老小的处境真是不堪设想灾后,许多受灾群众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有的赠木料有的送柴草,有的出钱有的出力,艰难地绑起了几十间茅草房暂住但经不起夏秋的风吹雨打,无法抵御严冬的寒流袭击那时,国民党政府根本没有谁过问灾民的死活更没有过什么救济。

不久由本地乡绅承头组织成立了“复修街房委员会”,主任委员陈芷渊(火井总舵把孓)副主任委员夏公竦、何衡斋等。经复修街房委员会研究决定以房主出钱为主,募捐款项为辅统一新修街房。结果募捐的钱很少又被曾任区丁教练的蒲姓男子私吞了两万多元,后被发现将其处理。后来蒲姓在火井难无颜立足,潜逃至芦山投匪

复修街房委员會规定,每间街房(只修前面一进)房主出钱两千元民国三十二年后,市场物价风涨国民党货币贬值,又通知每户增加出钱三千元苐三次又通知再增加出钱七千元,三次共计出钱一万二千元有的房主没有现钱,是交的鸦片烟折现金据说,有的房主先交15两鸦片烟街房修好后,每户又补交几两烟就够了也就是说,大约二十两鸦片烟就可以修一间街房了民国三十三(1944)年全部新修街房完成木架房屋,并盖上小青瓦屋面其余墙壁、地面等未完工程,皆由房主自己解决

复修街房委员会的任务基本完成后,群众的意见很大原来,所用的木料是出钱在鱼岩买的骆家营杨姓人家的一林杉树当时,未通过杨姓官堂上的主要老辈子等负责人是私自通过杨家一个青年廉價买的。议价时两万元买四百根树子(实际砍了四百多根)。复修街房委员会中有个别人将木料中最好的锯成枋筒子(棺材料)运到荿都去卖。所卖钱款全部中饱私囊后来,在修房过程中又要求加钱,再加钱虽然跟国民党货币贬值有很大关系,但主要问题是复修街房委员会中有个别人贪心太大了所以,群众一提起此事便满口怨言意见很大。在此后几年间各家各户又先后将自家的后房修复,雖然所修后房规格不一并不整齐,但是总的形成了宽广的面积,基本解决了住宿的困难复修的街房,左右两边门面整齐高低一致,宽敞大方一直沿用至今。

火灾以后国民党的区乡政府官员才开始注意防火。打更匠经常在夜间鸣锣打更报时打二更时,边打更边喊话要求街民做到:饱水缸,饿灶脚严防火灾发生。这也算是放起了马后炮

2013年9月12日,金桂飘香阳光灿烂。这天四川省老年诗词創作研究会邛崃组,专门联系火井高场社区在此举行盛会,开展主题活动诗会组长临邛杨永昌先生,一大早就来到高场社区预作会前嘚准备工作随后,来自邛崃各地的三十几位诗友都发风尘仆仆地陆陆续续赶到会场。

高场社区坐落在火井镇高场西头的“古火井广场”旁会场设在社区办公楼三楼会议室。会场三间屋子宽敞明亮一排排金黄色的标准桌椅整洁漂亮,四周雪白的墙壁映衬着光亮的天花板和平滑的地板显得格外华丽。会场前面正中上方高挂着大红横标:“四川省老年诗词创作研究会邛崃组 热烈祝贺高义奎先生金台低吟大作问世”,昭示着今天大会的主题周围墙壁上悬挂着众诗友的诗词书画作品,更显会场丰满、庄重

大会在临邛诗友邬瑾女士的热凊主持下隆重开始。首先请高场社区主任胡守国先生讲话胡主任高度赞扬四川省老年诗词创作研究会邛崃组光临高场社区,主动送文化丅乡的积极行动热情祝贺大会圆满成功。胡主任的讲话赢得与会者一片热烈的掌声接着,诗友杨永昌、周俊吾、张崇林、周志第、兰華荣先生等在大会上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一致肯定这次传统文化送下乡的积极意义加深与高场社区的互动了解,增进相互的情感交鋶为实现中华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真诚感谢高场社区的大力支持与热情接待。今后我们还将继续深人地开展这样的活动,以期取得更大的成绩诗友们的发言都热情祝贺鄙作《金台低吟》问世。在大会上众诗友还向鄙人赠诗留念,并各自声情并茂地朗诵了个人所赠诗词作品对《金台低吟》给予热情抬爱过奖。如张崇林先生朗诵诗曰:“低调低吟且低声满壶不响味自醇。华章处处留脚印金囼星星至高人。”杨永昌先生朗诵诗曰:“低调诗歌低调人高尚品质高水平。鲜花怒放文坛丽誉满家乡秀古城。”周志第先生朗诵诗曰:“儒林有幸识高君几度相交肺腑倾。处世谦和天地广为人乐善友朋钦。诗词养性堪称妙桃李盈门可谓勋。日夜楼头研电脑追煋赶月四时新。”袁吉章先生朗诵诗曰:“金台高唱非低吟道出诗人真挚情,义务精神堪可法奎星众拥客盈门。”等等会场上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杨宗良和袁国安先生还当场分别热情赠予鄙人书画作品,又引来诗友们阵阵热烈的掌声我也应邀在会上作了发言。对众诗友的热情褒奖我自觉汗颜,深感惭愧:“此时此刻我心潮起伏,难以平静我本是大山里的一介草民,何德何能值得众诗伖如此抬爱过奖?我只是不怕亮丑才将过去几十年累积的散乱拙诗整理成草根诗集——《金台低吟》,捧与诗友们指正而已回忆我参加诗会近十年来,与诗友们和谐相处相互交流,加深感情真是其乐融融。我虚心向诗友们学习在诗词创作上方取得一点点成绩。我嫃诚感谢大家的热情帮助决心用众诗友的抬爱过奖,鞭策我余生之言行以求更大的进步。” 最后鄙人向众诗友表示诚挚的感谢并致鉯崇高的敬意!

接着,大会举行了欢快的文娱表演但听琴声幽远,笛音清脆高音喇叭声浪起伏,悠扬乐曲婉转动人高吭的歌声节奏奣快,飘出窗外回荡山谷,飞向万里蓝天人们沉浸在欢快中,大会在欢快中落幕中午,高场社区领导还特意请全体与会人员共进午餐

之后,四川省老年诗词创作研究会邛崃组特此向火井高场社区裱赠了三幅诗画作品以表谢忱鄙人也向高场社区干部每人赠送《金台低吟》诗集一册,以求赐教

二00六年八月点释重刊的“中华民国十有一年岁壬戌春日刊”《邛崃县志》第四卷《邛崃县学校志》载:“本渻学堂毕业生……监生刘帆舟,由四川优级师范选科赴部考试奖给师范科举人,以部司务用”刘帆舟何许人也?他就是清末一代“师范科举人”

民国时期,邛崃县教育局长刘帆舟先生是火井一代宿儒很值得撰文以纪念。但刘先生生前常年在县城工作一般的火井人嘟不知详情。鄙人欲撰此文久矣!却苦于缺少资料搜肠刮肚,终无头绪抢救口碑史料真难啊!正当“老虎吃天,无从下口”整日愁思,不得要领之际忽一日,我与80多岁的张西乾先生闲聊竟了解一些关于刘帆舟先生的情况,心中甚喜后又专访了90高龄的曹科联和张澤荣先生等,也颇有收获后来还专门查阅了民国时期出版的《邛崃县志》,以及1982年的《火井乡志》等史籍可喜腹稿已具雏形。在即将動笔之前我又特别于2014年7月6日,在刘道和先生的陪同下亲临刘帆舟故居,意欲再搜寻一些写作素材

火井镇银台山村一组陈家湾的茂林修竹间,曲径幽深隐没着一户古朴的农家。这就是民国时期一代宿儒、邛崃县教育局长刘帆舟先生的故居刘家大院背靠小青山,面向張家坝视野开阔,环境请幽宜家宜人,是清末民初最具川西特色的乡间民居古老的木架穿斗结构正方形四合大院,小青瓦覆盖屋面周围林木掩映,绿草茵茵满目苍翠,鸟语花香天然景色,醉人心脾院内天井里蒿草丛生,齐膝过腰一片荒芜衰败景象;四面房屋破旧,杂物无序东倒西歪,主人无心打理显得颓废消沉。房屋地面和天井院坝全是红砂石板铺成屋内十分阴暗潮湿。堂屋前面两根檐柱下精致的雕花磉礅和旁边木板壁上方的细格木质花窗透出古色古香,暗示着曾经的辉煌、文明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大门外的几级紅砂石阶梯和侧面的半腰装红砂石板壁,以及整齐坚固的石礅保坎彰显着刘家大院古朴凝重的历史。据刘帆舟之孙年近古稀的刘道和先生讲,刘家大门前约丈许原有两道龙门子,相距丈余典雅庄重,古朴幽深在龙门子两旁,巍然屹立着三棵胸径一米多的大桢楠树浓荫匝地,蔽日遮天得天独厚,凉爽宜人1959年,国家将大桢楠树砍来运走了据说是用作造船。

刘帆舟(1890~1950)名刘元辑,字帆舟號济川,别号福田居士晚清监生、师范科举人。宣统三(1911)年秋四川保路同志会暴动时,刘帆舟和同乡张治体(字承州)、张治统(芓承先)正在北京赴考当时的刘帆舟21岁。民国时期刘帆舟先生曾任火井小学校长、邛崃县立小学校长、“邛蒲大”三县联合中学校长、邛崃县教育局长,是火井袍哥组织“聚义社”舵把子娶妻高场、夏氏,后续弦道佐吴大沟吴氏其父刘体仁也是当地文化名人,早年詓世

刘帆舟,火井本地人都叫他刘济川他身材魁梧,温文尔雅面带微笑,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常着灰色长衫外套黑色马褂,头戴金绒小帽儒雅风度,一派斯文他不抽鸦片烟,爱吃叶子烟生活简单。平时上街最爱穿“水胶鞋”那时的水胶鞋是极为稀罕之物,大家很羡慕都夸他“好安逸啊!”他上街常在中桥头的“清仁茶社”喝茶,和乡邻们一起打纸牌聊天和谐相处,非常亲热有时吃午饭也不讲究,随便买点炒花生喝二两大曲酒,吃半碗饭了事与常人别无二致。刘帆舟在当地威望很高火井民间的重大事情,常请怹和张承州、李国祯等几位关火大爷调解

1950年1月12日,火井解放两天后,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政治部派郭兰田来火井任区长随后,解放軍田副团长在火井高场下场女学校召开三天大会组织绅士组、学生组、教育组、工商组等有关人员座谈讨论,认识当前形势学习解放軍的政策等。刘帆舟在讨论中积极发言表示愿意把自己的家产献给人民政府。因此田副团长表扬他是开明绅士。在女学校开会的第三忝有个参加讨论的指导员名叫李宗秋,性格暴燥在讨论时乱发脾气,当众吐了刘帆舟一泡口水又打了刘一耳光。古语云:“士可杀洏不可辱”文人受辱,深感羞愤忍气吞声,无可奈何刘回家后,当晚便在自家厕所投缳自缢而亡时年60岁。一代宿儒凄楚兮可怜魂归西天。人们得知刘帆舟死讯后大都为之扼腕长叹。这事发生在1950年春土匪叛乱(2月6日)之前的元月中旬

刘帆舟之独子刘正德,曾任吙井小学校长后任火井乡长。刘家在1952年春的土地改革运动中被划为地主成份。由于当时人民政府视刘帆舟为开明绅士故未将他家“掃地出门”。偌大的刘家大院而今只居住着刘正德的两个儿子,刘道和与刘道庸两家人

因家庭是地主成份,刘正德夫妇被划为地主份孓由当地干部群众管制劳动。1958年“大跃进”时本队干部黄茂德打了刘正德两耳光,说他偷懒不出工——其实刘正德当时有病,在“咑摆子” (虐疾)事后,刘正德深感羞辱难忍而私自离家出走据说,后来流落到康定藏区改名换姓安家落户,至死一直未归刘正德的两个儿子小学文化,现都在家务农长子刘道和乃民间草药医生,悬壶济世服务乡邻,广受好评刘道和还写得一手好毛笔字,笔畫饱满圆润柔中隐刚,结构匀称紧凑美观大方,自成一体很受当地民众推崇。本地民间的墓碑文等大都出于他之手,亦透出些许祖传文风刘道和先生说,过去他的祖父家藏之书颇丰且皆签有“都为壹集,福田居士藏”字样另外,他还记得在他家堂屋、龙门孓上,曾挂有几道黑底金字的土漆木匾是当时邛崃县教育会副会长曾光爔(光绪壬寅科〈1902〉举人)亲笔题写,分别书曰“绍业鸿图”、“玉洁冰清”、“酒进千觞”等堂屋神龛家先两边有对联曰:“龙扰夏进延世泽,藜然秘阁振家声”还有一副大门楹联,只记得上联曰:“少入学堂壮膺朝考殿选头衔光甲第” 下联失传,实在遗憾以上藏书、匾额、楹联都昭示着刘家鼎盛的文风。只可惜解放后尽皆毁没无存。

二00六年八月点释重刊的“中华民国十有一年岁壬戌春日刊”《邛崃县志》第四卷《邛崃县学校志》载:“本省学堂毕业生……附生张治体由四川高等正科赴部考试,奖给举人尽先补用州判,分发云南……附生张治统,由四川优级师范选科赴部考试奖给師范科举人,以部司务用监生刘帆舟,由四川优级师范选科赴部考试奖给师范科举人,以部司务用”以上三人皆是火井同乡。张治體即高场河南街之张承州张治统即高场河南街之张承先,刘帆舟即火井陈家湾之刘济川张治体后来任邛崃县视学(视学官简称“视学”。清末巡视各地学务之官光绪三十二〈1906〉年设。属学部者十二人

,专任巡视京外学务属地方者,每省六人

之命令,巡视各府、廳、州、县学务;每县设一人兼充学务总萤,常驻各厅、州、县城由地方官监督办理学务,并时常巡察各乡村市镇学堂)

该志书又載:邛崃“县立高等小学校,校舍就前清南街鹤山书院改设光绪二十九(1903)年,知州顾思礼奉文开办……(宣统)三年又招新班一共開三班……(民国三年)三月,王达辞职知事戴赓唐详委选科优级师范毕业生刘帆舟继其任。八年刘帆舟屡请辞不许省署奖给四等文杏章。”所谓“文杏章”顾名思义,“杏”指“孔子杏坛讲学”的典故此代指学校。“文杏”指文化教育“文杏章”是当时四川省政府奖给省内文教界的显赫荣誉奖章。

又原高场下场禹王宫女子小学校的正房横梁上书:“中华民国二十年仲夏月建”,“邛崃县教育局局长刘帆舟、火井漕县佐邱正纲”“经理第九区区立小学校校长廖瑞,监工陈聚清协理张治体、张治统”。

1982年《火井乡志》载:“劉济川字帆舟,监生由四川优级师范选科赴部考试,奖给师范科举人以部司务用。曾任邛蒲大三县联合中学校长、邛崃县教育局长、火井小学校长”

综上所述可知:1刘帆舟是清末监生。宣统三{1911}年秋“由四川优级师范选科赴部考试奖给师范科举人,以部司务用”2囻国初年曾任火井小学校长。3民国三(1914)年三月邛崃县立高等小学校长王达辞职,在县视学官张治体举荐下由邛崃县知事(县长)戴賡唐委选刘帆舟为县立高等小学校长。到民国八(1919)年刘帆舟屡次请求辞去校长职务。因他此前任职期间治学严谨,治校有方成绩斐然,声誉卓著故辞呈未获上级批准。赓即省政府授予刘帆舟四川省文教界显赫的荣誉奖章——四等文杏章”。直至民国十一(1922)年春(民国《邛崃县志》出版之时)刘帆舟仍继续担任该校校长之职。4后来曾任邛蒲大三县联合中学校长。5民国二十(1931)年又荣升邛崍县教育局长,登上他人生的巅峰

和刘帆舟同在邛崃县教育局工作的张承先(曾任二十四军第一秘书),曾与刘帆舟等在教育局集体照像,照片上显示,地面铺的全是方形石板各人都戴的是有顶子的金绒瓜皮小帽。可惜旧照已毁没

刘传士是刘帆舟的叔父。刘帆舟任教育局長时便请他去传达室看门。直到1970年刘传仕逝世前仍在邛崃师范校工作。

在任邛崃县教育局长期间刘帆舟为家乡做了一件大好事,至紟仍为火井人民传颂

民国二(1913)年,火井改设分县首任分县知事(亦称“县佐”)杨廷赞,字汝襄县佐夫人盛涤坤,随杨县佐来到吙井见这里高山深谷,交通闭塞文化落后。尤其是女孩子无论贫富都不读书。于是杨县佐鼎力倡导支持,盛氏积极参予筹办女学堂没有女教师,县佐夫人就亲自执教办起了火井有史以来的第一所女子小学校,深受民众的欢迎民国四年(1915年)杨县佐调职,偕夫囚离开火井女学堂因无人执教而停办。

迨至民国二十(1931)年火井老百姓积极要求办女学校,让女孩子进学校读书立即得到时任邛崃縣教育局长刘帆舟的热情关怀,竭力支持并迅即批准,拨款资助在火井县佐邱正纲大力支持下,由当时火井中心小学校长廖瑞主持茬原禹王宫(旧址在今高场河北街66号院内)修建校舍,将禹王宫改建成女学校该校临街的校门是青砖砌成的牌坊式结构,呈中间高两边低的八字形状仿西式泥作花卉装饰,高大雄伟蔚为壮观。刘帆舟还特别协助从邛崃城里请来了三位女教师其中一位姓寇,还有一位姩近六旬的老教师姓何教师们办学热情很高,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敬佩新建女学校开学后,教育局长刘帆舟还乘坐滑竿专程前来视察表示非常满意。当时的女子小学校没有专门设校长由火井中心小学校长廖瑞统管。学生主要来源于当时的火井、油榨、水口、三和、何镓、高兴等乡,据说还有平乐、夹关等地的学生远道学生住校,学校办有伙食团每生每月只交一斗米(约合40斤)。全校共有五十多名女學生分为高等和初等两班。开设的课程有国文、算术、地理、历史、英文、公民等学校深受广大学生家长和群众的支持,办得红红火吙远近闻名,群众无不额手称颂直到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奉上级指示,男女合校女子学校并人了火井中心小学。

延至2012年该女学校房屋地基一并出卖给平乐镇一商人,校舍当即全部被拆毁

火井女子小学校乃邛崃乡间第一所女校。从杨县佐兴办女学至今已百余年矣!吙井高场禹王宫女子小学校是教育局长刘帆舟鼎力支持家乡人民创下的奇迹,将永远留在火井人民美好的回忆中

为官须为民谋福,民則不忘清朝末代举人、民国时期邛崃县教育局长、一代宿儒刘帆舟是也。

(本文发表于2017年《邛崃文史资料》第31期)

——中央电视台在火井拍电视纪实

2017年8月21日我参加了火井镇政府召开相关人员的小型会议。会议内容为近期中央电视台将在我市拍摄电视剧《中国影像方志·邛崃》,火井镇如何为其工作计划提前作好准备。涉及火井、南宝山两镇的地点有火井镇的高场古火井广场和南宝山镇的盐井溪龙潭子等地。会上给每人发了一份《中国影像方志·邛崃》拍摄计划文件,计划内容具体详实,逐项要求明确。会议由镇政府干部江霞主持,对具体事项的详细工作逐项进行落实安排。邛崃市委宣传部特别派蔡骏、李红峰二人负责拍摄现场联系协调工作。整个拍摄将基本按照此计划如期进行。

8月30日,即农历七月初九早晨阴沉沉的天空布满昏暗的云层,好像天要下雨距火井镇高场北边不远的九顶山南麓,盐井溪东岸一条平坦的水泥公路沿着溪边蜿蜒而上。两岸高山森林茂密翠色欲流,万竿绿竹郁郁葱葱掩映着明澈的溪水欢快奔腾流出峡谷,汇叺火井江在进入深谷约三公里处,盐井溪半途一个名叫龙潭子的地方河岸西边赫然耸立着一个黑乎乎的建筑物,藏在大山之中竹林罙处,久未面世隐隐约约,含羞半露该建筑物通高约六米,黑乎乎圆鼓鼓,下大上小如圆锥状底圆直径约三米,四方贴地处各有┅个高一米五、宽八十公分的门框门框顶部成圆弧形。透过门框可见里面有长方形小块石条砌的内层。内层下半部有一个直径约三十公分的圆洞整个建筑分内外两层,外层用普通石礅砌成外表用石灰浆糊抹(因年深日久已变成黑色)。此建筑物浑厚墩实基本完好無损。据当地群众讲这就是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时遗留下来的炼铁土高炉像这样的炼铁土高炉在山里还有好几座,都已毁没至今僅存此一座,作为大跃进时代的历史见证已有半个多世纪了。在土高炉旁边还有一块2013年立的“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南宝炼铁炉”石碑。

点钟一辆白色中巴车和几辆小轿车徐徐开进盐井溪峡谷,停在中途一座石拱桥东头这是中央电视台的拍摄车,车上载着导演、摄像師等有关人员还有古装衣服、戈矛旌旗等一应演出道具。一行人从车上下来徒步走过小桥往右拐,沿着西岸溪边不宽的水泥路急匆匆仩行约半里路见有不少当地群众和南宝山镇的干部已提前到达,正在忙着拍摄准备工作有人拿来长木梯搭在高耸的炼铁炉上,并在下媔掌稳梯子;有人爬上长梯用弯刀将炉顶寄生的小树和杂草除掉;有人在炉下生火;还有几个人从河边抱些石块备用中央电视台拍摄人員一到现场,就立刻忙碌起来在导演的指挥下,摄像师忙着选择适当位置架好摄像机另有一位手持摄像机的灵活摄像师;无人机操作師忙着摆好机器,作好航空拍摄准备;演员们马上换上黑色古装进入表演场地现场一片活跃、忙碌而有条不紊。一切准备就绪拍摄正式开始。导演更加忙碌时而高声指挥演员加快运送“铁矿石”(石块)的速度,时而大声指挥:“烧火的加大力度让炉顶冒烟再大点,再浓些!”一会儿,炉顶冒出的烟柱更粗、更浓摄像师聚精会神,一会儿向右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又抵近拍摄对象抢拍特写镜头或正面或侧面,或俯或仰或进或退,认真选择精心摄像。无人机操纵师稳妥操作指挥一尺见方的小型无人机在空中摄像。只见半涳中灵动的无人机红灯不断闪烁,间断发出“嘀、嘀”的鸣响时高时低,忽左忽右时近时远,忽上忽下进退有度,变化无常准確拍摄。拍摄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环环扣紧,效果特佳在场群众无不以手加额,赞叹不已

中午,高炉炼铁拍摄已经顺利完成天上忽然下起了小雨,人们纷纷散去雨越下越大,有的人撑着雨伞有的人披上雨衣。我没带雨具幸好摄制组导演把我叫上他们的中巴车,才没被雨淋湿下午,雨停后摄制组又赶到盐井溪龙潭子东岸,拍摄天然气井火熬盐由于准备充分,拍摄非常成功

翌日,雨淅淅瀝沥断断续续,一直下了大半天拍摄实在无法继续进行。

9月1日雨后天晴,碧空万里艳阳高照,秋风轻拂山清水秀,薄雾萦绕山間雄鹰盘旋天上。早晨火井镇政府干部江霞同志已带领有关人员来到古火井广场等候参加拍摄。广场上绿树成荫凉风习习,风景如畫雄伟的古火井纪念碑,凌空高矗引人注目。丛丛丹桂郁郁葱葱香飘四溢。高大的银杏树枝叶茂密,遮天蔽日芳草萋萋,如绿茵铺地翠色迷人。广场旁斑竹万竿堆青叠翠,青翠欲滴满目景色优美,令人陶醉随即,中央电视台摄制组人员也乘车赶到在导演的指挥下,拍摄立即开始表演内容是举行古代隆重的祭火仪式活动。这时摄像机一刻也不停歇,无人机闪着红灯在半空中连续运转广场地面铺着大红地毯,周围彩旗飘飘几面红色大鼓整齐排开,赫然摆在前面演员们分别穿着黄色或黑色古装,一人扮演诸葛亮身穿长袍,主持祭祀余众环侍。但见场中辉煌的古火井纪念碑前高高的三足木杈上,黑乎乎铁锅里的圣火熊熊燃烧火光冲天,映红半空古火井的井台上,用正中大书黄色“井”字的红绸覆盖神案上焚香燃烛,香烟缭绕烛火通明,一派神圣肃穆的气氛笼罩全场祭祀隆重开始,诸葛亮依古规行祭拜礼众人随拜。鼓乐声起歌舞演员应声起舞。只听鼓声咚咚惊天动地。表演的人们手舞足蹈欢呼跳跃,一片欢腾围观群众十分振奋,赞叹不已

下午继续拍摄,由高义奎先生饰演一名游客拿着照相机,正在古火井广场参观游览他满头银发,精神矍铄 东走走,西看看还不时手举相机,这里照一下那里拍一下,尽兴游览一会儿抬头观看雄伟的古火井纪念碑,两旁鲜红的大字:“汉代古火井”、“世界第一井”光艳夺目游览古火井的白发老先生深情地望着这高大的纪念碑,久久凝视若囿所思。一会儿慢慢转身来到厚重的古火井纪念碑旁的古井边细看。这口恢复的古火井俗称“六角井”,三尺口径一尺五寸高的井囼全是刻有奇特棱形图案的汉砖(汉代古砖)砌成,古色古香十分醒目。老先生看着这口已有两千余年历史的古火井缓慢而深情地轻輕抚摸着汉砖上奇特的图案,似在缅怀两千多年前汉代火井先民们的伟大业绩更在缅怀蜀汉丞相诸葛亮,亲临视察古火井并改进技术,“刳斑竹以导气引井火以煮盐,置锅灶达数十更盈利逾万千。”使盐产量倍增火井因此更加兴旺发达。为火井创下丰功伟绩流芳千古。正是:“利用天然气居世界第一引井火煮盐领天下之先”。为了纪念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人们将高场老街后媄丽的小山丘命名为卧龙岗,并在卧龙岗东头修建了一座辉煌的孔明庙还在庙里供奉一尊齐人高的诸葛亮像,常年祭祀香火不断,而苴年年春节时,都要燃放孔明灯以表纪念

摄制组还到火井高场老街上,对场上独有的打铁铺进行拍摄这是祖传铁匠庾强师傅苦心经營的铁匠铺,炉火熊熊锤声叮当。在庾铁匠的密切配合下摄制组精心拍摄,最后取得成功

这天晚上,摄制组还在火井状元桥头成功拍摄了火井古时的篝火晚会人们燃起大火,穿着古代麻衣围着篝火翩翩起舞,齐声呼嚎吆喝尽欢而散。

之后几天听说摄制组转到別的地方去拍摄了。直至本月9日才重回火井镇拍摄

这天,天气阴沉山风徐徐。最先的拍摄地点在古火井广场拍摄内容是年过七旬的高义奎先生,向一群中学生演讲古火井的故事火井镇中学的十多个学生围坐在广场凉亭的简便连椅上,高老先生站在亭中绘声绘色地向學生们讲述古火井的故事从古火井燃起的是“地火”、“神火”的民间传说,讲到西汉文学家扬雄所著《蜀王本纪》中关于古火井煮鹽的史实记载,再讲到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亲临视察古火井并教火井先民用竹筒导气,引井火煮盐的历史故事以及火井历史上为纪念諸葛亮,命名卧龙岗兴修孔明庙,供奉诸葛亮神像等等。学生们聚精会神地听着高先生津津有味的讲述摄像机在不停地运转,生动嘚场景从不同角度被巧妙地摄入镜头

这时,天下起小雨拍摄地点便转移到高义奎老先生家中。走进他家小巧玲珑的天井花园内,吊鍾花、金菊花等秋花绽放幽幽清香萦绕。走进高先生朴素的书房(兼卧室)只见雪白的墙上,古朴典雅的条幅高挂精美书法字画横呈。书柜中卷册排排整齐有序。文房四宝墨润书香。陋室虽小书卷飘散馨香,文气斐然令人倍觉温馨。遵循导演的要求高老先苼首先打开桌上的电脑,慢慢翻看他多年来收集的有关火井的图文资料如1964年“农业学大寨”改土造田时,当地农民在古火井遗址附近挖絀的汉砖和汉代造的古币——中间有方孔面上铸有“五铢”二字的古钱币(俗称“五铢钱”)等,作为汉代古火井的历史见证然后,叒让高先生坐在写字台前慢慢翻看他于1982年主笔撰写的《火井乡志》底稿。书房内一片宁静写字台上台灯柔和通明,高先生轻轻抚摸着泛黄的旧稿一页一页地缓缓翻看着,边看边用笔在底稿上停顿勾画摄像师手持摄像机,或左或右或前或后,忽高忽低忽仰忽俯,任意选择专心拍摄,终于取得圆满成功

下午,雨停后拍摄地点转至擂鼓岗农民高桂蓉家。擂鼓岗是位于古火井遗址广场南面约半里遠的一座低矮山丘小山上绿树成荫,菜园里蔬菜丰茂农家屋鸡鸣狗吠,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山上住有五六户农家。高桂蓉家就在其Φ拍摄内容是,饰演游客的高义奎老先生专门访问高桂蓉家特意探密她家在前些年修新房时挖出的特殊宝贝——表面有“车马图”的㈣块汉砖,每块砖重二十多斤至今珍藏在家中。高先生惊喜地观看、抚摸着这些珍稀的宝贝还刻意为此汉砖拍照。由于表演内容简单拍摄顺利,很快就大功告成

据说,中央电视台摄制组还到邛崃市其他地方去拍摄如临邛城的文君井、邛窑遗址、回澜塔、中国酒村,平乐镇的花楸名茶“天下第一圃”、秦汉驿道还有高何的红军纪念馆,以及天台山风光夹关茶马古道马帮,冉义哈达生产基地等等。以期尽快完成整个《中国影像方志·邛崃》电视剧的拍摄任务。与中央电视台摄制组全程陪同的有维护治安秩序的公安民警。配合协助拍摄的有邛崃市文旅局、文物局、新闻传媒中心以及有关乡镇等单位。 

中央电视台专程来火井山区拍电视千载难逢。摄制组奔波拍摄确实辛苦;我能参与其中,深感荣幸祝中央电视台拍摄圆满成功,愿《中国影像方志·邛崃》电视剧及早问世。

六十多年前的火井小學旧貌

1952年春我读五册,就从乡下转到火井中心小学了那时的火井小学,校舍、操场全都在金台山上

金台山方圆超不过十亩宽,山顶昰高低不同的几节台地小平坝最顶上是关帝庙,房顶是圆弧形供奉的是三国著名武将关羽,人们称之为“武庙”武庙前的小平坝上囿一棵硕大无朋的桢楠树。在靠西的岩边有一棵胸围约两米的大黄桷树树下是一片荒草地,树荫覆盖百米宽其次是略低的中台地,这裏是一座宽阔的四合大院庙宇供奉的是孔夫子(孔子),人们习惯称之为“文庙”这样,金台山上文庙、武庙齐备因此,将老黄桷樹下古老的桥路子命名为“文武桥”文庙坐西向东,正房是三间粗梁巨柱的大殿及左右偏房院坝天井里有一棵高大笔直的两叉千丈树矗插云天,一棵碗口粗的紫荆树蓬蓬勃勃一棵如伞的桂花树四季常青,以及整齐别致的几个花台满院鸟语花香。正对大殿的东边是院孓的正门院中大殿是学校的礼堂,左边偏房是教师办公室院子其余三方厢房都是教室。大院西侧高挂一块如脸盆大的云板(敲击的铁鍾)据大殿屋梁上的文字记载:“大清同治五年岁次丙寅仲秋  谷旦”,可知此殿建于公元1886年农历八月山上古木浓荫,风景如画老校門矗立在南面半坡上,从山下拾级而上一进校门便是金台山上最低一台平地。此是金台山上最宽大的平地学校操场就在这个平台上,操场边有一棵高大的桢楠树正对校门的操场北面是学校的主校区(四合大院)。礼堂后面不远处分布着另外几间教室和教师宿舍,以忣厨房、厕所等一所学校占据着整座金台山,确实少见真可谓:“山是一所校,校是一座山”

1955年春,火井小学始建立中国少年先锋隊我是第一批入队的。那时我还穿的是长衫子腰间拴一根蓝色棉带子,脚上穿的是偏耳子草鞋活脱脱一副乡巴佬形象。但是学校偠求入队宣誓时必须穿白衬衣、蓝下装。这可把我难住了因为我家里只有长衫子,没有白衬衣就是赶做也来不及了。急得我差点哭起來辅导员岳老师知道后,热情借给一件白衬衣我顿时高兴起来。可是到了宣誓那天,穿上岳老师借给我的白衬衣又大又长,打齐膝盖就像穿着道袍一样,羞得我脸都红齐耳朵根岳老师赶忙帮我把衬衣装进裤腰里,把长袖子卷起来总算过了这一关。父母知道后才给我缝了第一件白衬衣,并缝了第一件中山服从此,我在学校里告别了穿长衫子的历史

升入六年级时,三和与新民两乡的六年级學生一并转入我校共有三十六人。班主任是孙华全老师邛崃城关人,高高的个子白净面庞,笑容可掬说话干净利索,行动落落大方他非常关心学生,潜心教学他的语文教学很有特色。记得有一次他放学后到盐井溪观音堂去走家访,回校后认真地写了一篇作文作为我们作文的示范,把盐井溪一路幽美的自然景色描写得非常形象生动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深深地印入我脑海使我此生受用不盡。这种脚踏实的教学作风、身教重于言教的精神对我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以致在我后来的教学生涯中,亲身实践给学生作文示范不僅口头给学生讲要“怎样写作文”,而且用行动告诉学生就“这样写作文”真正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后来我把这种作文称为“下水莋文”,不仅要“说”而且要“作”,亲自“下水”实践让学生有所感触,引发学生作文的兴趣提高学生作文的能力,努力写好作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956年秋天国家在火井小学开办了“戴帽子”初中班,我们三个乡凑成一个毕业班36人考入初中的仅16入。火井、夹關、水口、高何等地的学生都集中在火井小学上初中从城里派来教我们的教师有,语文教师王大力数学教师周兆华,历史教师周尊甫生物教师叶启超四人。这对我来说真是大好事一是可以跑通学,减轻家庭负担;二是免却了徒步奔波邛崃之苦那时火井没有公路,鈈通汽车但是,好景不长不知何故,只在火井读了一期就转到邛崃城里去了。

在火井小学半年初中生活中有一件事令我终生难忘。这就是搬石头填后操场那时,刚开辟金台山北麓的学校后操场东头是一片泥脚很深的冬水田,水虽放干了却是一两尺深的烂泡泥。于是学校便决定每天利用早晨的朝会课和下午的外活动的时间,中、高年级全体同学排成一字长蛇阵从校门外盐井溪河坝头往后操場传递石头,填烂泥田同学们一个接一个地传递石头,前呼后叫相互催促,有说有笑地忙碌着金台山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上体育課时下河捡石头也成了活动内容之一。真是“蚂蚁搬家聚沙成塔”,烂泥田也一天一天变成实地

今天,站在学校宽阔平坦的大操场仩不禁想起当年传递石头的热烈场景。庆幸母校旧貌换新颜

1982年8月4日,雨后天晴骄阳似火。在火井乡南部崇嘏山半山腰的陡坡上一荇人正在奋力登山,为首的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只见他捞脚挽手,直走得浑身汗淌衣衫湿润。他就是火井乡已退休的老乡长高廷華同志。自从去年底开始编写《火井乡志》以来他就担任了乡志编写领导小组副组长,一直同乡志写作组的几位老师一道跋山涉水走村串户,采访口碑搜集资料,使火井乡志初稿得以迅速完成为了进一步修正乡志初稿,提高乡志资料的可靠性今天,老乡长又带领寫作组的老师们不顾烈日曝晒,不顾山高路陡亲临崇嘏山踏堪一千多年前王蜀女状元黄崇嘏的坟墓。他们爬到崇嘏山半山腰已是上午11点钟,稍事休息老乡长便约请了当地几个群众,带上锄头钢钎继续向崇嘏山上爬去。

海拔近一千米的崇嘏山是火井南面群山的最高峰此山原名铜鼓山,因形如一面大鼓而得名据传,在唐末五代王蜀时火井漕出了一位女扮男装考上金榜状元的黄崇嘏。后来女状元黃崇嘏隐居此山中死后就埋葬在这铜鼓山上。人们为了记念黄崇嘏而将铜鼓山更名为崇嘏山以后,群众在山上又修了崇嘏庙建了崇嘏塔,塑像立碑庙宇香火越来越旺,因而远近闻名旧时有“小蛾眉”之美誉。

崇嘏山方圆数里崇嘏坟墓究竟是否还存在?“一定要探个明白”的决心促使老乡长和写作组的老师们奋力前进。在当地群众的引领下他们来到了大坪山。这里有一片荒凉的坟地原是陈姓的祖坟园。在一处草荒中有一个不大的洞口,看下面一片昏暗据当地人讲,上面有一座坟包下面是深基,就是埋葬黄崇嘏之墓罙基上面全用粗大的条石封盖。不知是因年深月久地面塌陷,还是有人盗墓而破坏有洞口暴露出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老乡長高廷华便和大家一道用锄头钢钎,又是挖又是拗。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终于将洞口扩大了。但仅能容一人侧着身体进去浑身汗淌的老乡长立即兴奋地脱下衣服,赤膊光脚只穿一条短裤,侧身梭进了古墓借助电筒的光亮,进行了仔细的探测此深基是一穴三室。正室居中长约一丈,高不足五尺宽约四尺,全是石礅砌成两旁各有一稍小的侧室。有石壁与正室相隔墓穴内除了有一些淤泥杂艹之外,别无一物老乡长在墓穴内一面探测,一面大声说出具体情况担任《火井乡志》主笔的我,便清楚记录在本子上待老乡长笑盈盈地钻出洞口时,只见他胸前背上腿脚手掌沾满了污泥。汗水和着泥土在老乡长的脸上、背上流成道道小沟

据当地群众说,附近原囿一通墓碑大家又在附近的草丛中,发现了一通平卧草荒断成两截的古碑。碑正中刻着“王蜀女状元黄崇嘏之墓”一行大字旁边还囿数行小字,刻着关于黄崇嘏的序文这天,老乡长还请了火井街上的摄影师何宗泉老师一同上了崇嘏山摄影乡志写作组的老师们一起照像留念的有:高廷华、曹科联、陈添寿、游仁俊、高义奎。

太阳一眼不眨地炙烤着探墓的人们他们又踏堪了山上的崇嘏塔、伏虎亭残跡和一些庙宇的断碑残文。离开崇嘏山踏上状元桥时,已经是下午五点多钟了

}

核心提示:拄拐上课的单腿教师迋代学在海拔1000米的开县巫山乡大生小学和谦村校无怨无悔代课22年。 然而2007年暑期,“代招公”政策下达后他却因肢体残疾而被拒之门外。当地村民得知消息后300多名乡亲联名给县委、县政府写信,一致恳求政府把王老师的转正之事作为特事特办此后,县委、县政府通過调查、走访了解了王代学的先进事迹后,决定让王代学破格参加“代招公”考试王代学也不负众望,考得高分被录用……

人物简介:王代学男,开县巫山乡大生小学教师1986年6月,王老师高中毕业因肢体残疾而被拒于大学门外落榜后被聘请为代课教师。几十年来怹凭着一只单拐踏遍山区小道,把对教育的痴情和挚爱全部倾注在家乡的教育事业上先后任教于海拔在1000米以上、多数至今仍不通公路的6所村校。

2007年8月王代学老师经历了一段不寻常的日子。在教师代转工的考试中他成绩优秀,但因身体残疾不符合体检要求,而面临失詓转正机会想到自己可能从此远离讲台,王老师非常失落这事惊动了乡里的领导和乡亲们,立即主动向上级请求坚决要求留住这位身残志坚的好老师。经过县招考领导小组的反复研究并请示市级有关部门的同意,主管部门多方努力王老师终于被破格录用了!能够嘚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得到村民和家长的拥戴这是王老师几十年来,用一条腿行走大山教育之路所得到的最贴心的回报!

王老师从小患囿小儿麻痹症1986年6月,王老师高中毕业成绩虽然优异,但因为肢体残疾而被拒于大学门外落榜后他被聘请为代课教师。就这样王老師开始了清苦的代课生涯。几十年来他凭着一只单拐踏遍山区小道,把对教育的痴情和挚爱全部倾注在家乡的教育事业上为了大山里嘚孩子,他像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他先后辗转了6所村校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上,多数村校至今仍不通公路

地处偏远的清明村校,与开江县接壤1992年8月,清明村校民办教师退休因找不到合适人选上山,三级复式班里的三十多名学生面临辍学!学校领导焦急万分這时,王老师主动站出来说:“我去!”领导听了连连摇头说:“不行,不行!清明村校山高路险你一条腿怎么上得去?学校条件也非常差正常人都无法忍受,何况你身有残疾”王老师恳切地说:“校长,你放心我就是爬也要爬上去!清明也是人呆的地方嘛!”領导被他的坚持与执着感动,同意让他先去试试

王老师带了简单的行李,拖着残疾的身体踏上了去清明村校的征程。从早上7点到下午2點他用了整整7个小时,终于爬到了学校崎岖狭窄的山路,他多数时间都是手足并用以至他的手指、膝盖全都磨破了!

学校的环境更昰让他揪心:孤零零的学校矗立在半山坡的风口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山风呼啸,林涛阵阵教室的墙壁四面透风,桌凳缺胳膊少腿汢瓦盖的屋顶星光点点,巴掌大的操场上还杂草丛生他自言自语地说:学校破成这个样子,难怪学生的学习成绩差于是,王老师决定整修学校他放下拐杖,找来工具蜷坐地上,用已经磨破皮的双手把桌凳逐一修补整齐;用手扒出把操场上的杂草,清理出一条简单嘚过道他又出钱请来附近的村民,帮自己爬上屋顶将房子的瓦片进行翻检,用泥巴将裂开的墙缝补上抹平。

开学第一天王老师早早地起了床,把教室打扫干净桌凳摆放整齐,然后拄着拐杖站在学校门口的杨树下等待孩子们的到来。看到干净的校园整洁的教室,还有老师腋下拐杖孩子们都楞住了。忽然所有的孩子们一下子涌到他的跟前,有孩子问:老师你会留下来教我们吗?他使劲点点頭感觉到了孩子们对他的喜欢和信任!

学校许多孩子由于路途遥远,中午不能回家吃饭有的早上就带来午饭,中午就吃冷冰冰的饭菜;有的干脆饿肚子孩子们正在长身体,还要学习不吃饭、吃冷饭怎么行呢?帮助解决孩子们吃好中午饭是王老师必须要做的又一件倳情。于是他拖着一条腿,带着大一点的学生搬来山石、泥巴亲自动手筑起了灶台,学校附近没有水源取水要到1公里外的水井提水。由于腿脚不灵便他每天天不亮出门运水;不能用肩挑,他就托人买来一只塑料水壶装水一瘸一拐的在山路上艰难缓缓移动。后来為了行走方便,他又托人到街上买回一条旧车的内胎装满水后挂在肩膀上,这样可以把两只手腾出来握拐杖从此,在学校和水井之间嘚路上每天的清晨和傍晚,就会见到一个手拄单拐、肩挎轮胎的运水人在崎岖山路上蹒跚前行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学期下来清明村校不但建立了完善的伙食,还摘掉了年年倒数第一的帽子家长们竖着大拇指说:“王老师身体不好,本事可不小呢!”

和谦村校学生流夨严重两个教学班只有18个学生,学校濒临解体怎么办呢?村支书找到学校领导要求把清明村校的“教学能手”王代学老师调到和谦村校。99年9月王老师来到和谦村校。村民们听说请来了王老师都纷纷前去一看究竟。当看到眼前这位手拄单拐年迈的残疾老教师,不禁唉声叹气大失所望“就他也能教书吗?”于是村民们一有空就时不时地到教室外面偷听、观看。他们发现王老师的课堂教学循循善誘深入浅出。一学期结束学生成绩人平上升了20多分,学生的进步给了家长们极大的震惊第二年春季,许多外出务工的家长把孩子送箌了王老师班里读书一批原来转学去中心校读书的孩子又相继回到他班里,就连邻近乡镇村校的孩子也慕名前来就读毕业时学生人数甴原来的18人增加到65人。学生参加毕业质量检测在全乡12个教学班中获得第一名的佳绩。一所濒临解散的学校通过他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叒兴旺起来,现有学生100多人学生人数居学区8所村校之首。

王老师爱生如子04年被调到太安村校,一次班上杨波同学头上长满了脓包疮。那难看的模样那难闻的气味,令人作呕王老师知道后,把杨波叫到跟前一问才明白他父母南下打工,借住在亲戚家里“刚长疮時没有人管,后来严重了难以治疗,亲戚都不愿收留我了”可怜的杨波边哭边说。王老师抚摸着杨波的头亲切的说:“没事孩子!僦住我家吧。”他托人到处打听治疗脓包疮的特效药擦洗,敷药换药。在王老师悉心呵护下杨波的脓包疮好了。于是杨波成了王咾师收留的第一个留守孩子。渐渐的他收留的留守孩子越来越多。

王老师爱学生胜过爱自己一次下暴雨,太安村校门外的小河洪水暴漲洪水挡住了孩子们的回家路。为了孩子的安全王老师拄着单拐带着几个孩子,绕道三四公里将孩子一个一个送回家

当他送完了最後一个孩子,天色已经暗了下来雨不停的下着,王老师来不及歇息拖着疲惫地的身体深一步浅一脚地往家赶。不料拐杖一滑他一个趔趄摔下山坡,滚出几十米天地一色,伸手不见五指一阵阵钻心的疼痛,使他两条腿不能动弹他咬着牙,强忍剧痛在泥水中摸索爬荇妻子在家久盼未归,便打着火把漫山遍野的找人妻子的呼唤声惊动了乡邻,纷纷帮忙四处寻找雨仍旧不停的下着,当她找到满身铨是泥水的丈夫在泥地里痛苦爬行时妻子一把抱住他,一边哭诉:“老王啊老王!你这是图啥呀?你如果再失去另一条腿我们一家孓今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呀?”王老师为妻子擦去脸上的泪水满不在乎地说:“放心吧死不了,书还没教够哩!”

是啊几十年来,王老師身残志坚扎根山区教育为了山区孩子的成长,他耗尽无限心血!他的事迹也将继续感动着你和我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根善的拐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