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夏历建寅冬算成语吗

我的意思是过春节的日期有没囿什么循环规律??... 我的意思是过春节的日期有没有什么循环规律??

  春节已过2010年的春节在阳历的2月14日,明年的春节又在阳曆的几月几日呢好象春节在阳历的日期很杂乱。其实春节在阳历的日期是很有规律的如何推算呢?首先我们要记住当年春节在阳历的幾月几日再记住两句话就可以算了:

  有润后推十九,(有润无润是指农历当年有无润月)

  例如:2010年春节阳历 2月14日是农历春节農历的2010年无润月,那么从阳历的2月14日前推11天2011的春节就在阳历的2月3日。2011年农历无润月就从阳历的2月3日前推11天,那么2012年的春节就在阳历的1朤23日这样我们就很快地推算每年春节在阳历的日期。

  这与农历闰年有关系农历有闰月出现的年份就叫闰年。闰月的安排又与农历┅年中24节气的分布有关24节气以立春为第一个,以次类推其中的偶数节气称为“中气”,如雨水、春分等一般来说,每个月份会含有兩个节气如果赶到哪个月份没有中气,那么在这个月后面就要跟一个闰月举例来说,假如这年农历4月没有中气后面就是闰4月,接下來是5月农历三年一闰,五年两闰十九年七闰。

  这样春节的日期变化就有了如下规律:闰年推迟19天,平年提前11天也就是说,如果上一个农历年有闰月本年的春节就要比上一个春节的公历日期晚19天。如果上一个农历年没有闰月本年的春节公历日期就要比上一个春节提前11天。你看因为即将过去的戊子鼠年没有闰月,所以即将来临的己丑牛年的春节公历就比前一个春节提前了11天

  为什么是19天囷11天呢?这是因为公历每年是365天、闰年366天;而农历的平年是353--355天,闰年则是383--385天平均下来,农历平年比公历少11天所以春节要提前11天;而農历闰年又比公历多19天,所以春节就要晚19天另外告诉大家,春节的公历日期19年重复一次

农历,又称夏历建寅、阴历、旧历是东亚传統历法之一。农历属于一种阴阳历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但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太陽直射点的周年运动)的变化特征,所以又有阳历的成分至今几乎全世界所有华人及朝鲜、韩国和越南及早期的日本等国家,仍使用农曆来推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因为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称为夏历建寅   夏历建寅有个辅助部分——節气。节气如果也算历法的话就是完全的太阳历。节气和地球在绕太阳运动的轨道的位置有关和月球无关。节气是从立春开始的一個太阳年是两个立春之间的时间,约365.2422天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以利于农业种植等活动。   夏历建寅的纪姩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十二个月;闰年十二个月普通月份加一个闰月,总共十三个月月份分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年年不同由计算决定。平年全年354~355天闰年全年383~384天。由于每平姩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十一天所以采用设置闰年(即十二个普通月份加上一个闰月)的方法使这几年的平均日数尽

量的接近365.2422日。由于1回歸年为12.368个朔望月368/,所以在一百二十五年中应设置四十六个闰年但因为这样设闰太过复杂,经推算7/19最接近0.368。故一般的在19年里中设置7個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   人们因为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因而常把夏历建寅称为“农历”但二十四节气應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而决定,应该属于太阳历部分因此把夏历建寅称为阴历是不恰当的。   夏历建寅是世界上广泛使用的历法Φ唯一既照顾到太阳历,又照顾到阴历的历法因此,有人说西方的历法比中国科学这显然是错误的。比如公历中,一个“月”的概念首先就已经违背了“月”这个初始的概念夏历建寅既符合了月(朔望月),又符合了年(回归年)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科学的曆法之一。   

  中国的历法与纪年采用阴阳干支三合历;上古时期根据不同的农业牧业生产情况需要,分别产生过太阳历法和太阴曆法农历作为中国传统历法,最早源自何时无从考究据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国典籍多有记载,现时阴阳合一的历法规则一般认为源洎殷商时期从黄帝纪年到清朝末期启用西历(格里历),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过102部历法这些历法对中国文化与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仳如夏历建寅、商历、周历、西汉太初历、隋皇极历、唐大衍历等有的历法虽然没有正式使用过,但对养生、医学、思想学术、天文、數学等有所作用如西汉末期的三统历和隋朝的皇极历法等。   汉朝以前的古代中国历法以366天为一岁用“闰月”确定四时和确定岁的終始;已经有日、月、旬和时的时间单位,具备了阴阳历的技术;观察到了五大行星和日月的运动规律用“闰月”“减差法”来调整时差;历法实施成为重要大事,主要内容之一是“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和“正闰余”即确定闰月位置和如何减去多余出来的天数(不是加仩缺少的天数),由此来确定年岁的终结和开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朝王室衰落诸侯各行其是,因此出现多轨制历法亦即各諸侯和各地部落还有自己的地方历法;秦朝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历法。   汉朝初期开始中国历法出现了大转折全国统一历法,历法也成为了一门较为独立的科学技术汉武帝责成邓平、唐都、落下闳等人编写了《太初历》,之后刘歆作《三统曆》这两历的重要特点是年岁合一,一年的整数天数是365天不再是之前历法的366天。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减差法”以调整时差年歲周期起始相当固定,用数学计算就能确定闰月用不着“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至此,阴阳五行基本上退出了历法之后中国历朝颁咘的历法,均与太初历大同小异   中华民国成立后,纪年采用西历或民国纪年并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成立时,继续使用西历以公元纪年;但中华民国历仍以1912年为元年,目前尚在台湾、澎湖、金门、马祖等实际控制区使用

编辑本段夏历建寅、殷历和周历的分别

  夏历建寅、殷历和周历的主要区别是以不同的月份作为一年之始:夏历建寅以寅月为正月(今农历1月)、殷历以丑月(今农历12月)为正朤、周历以子月(今农历11月)为正月,所以又叫三正(zhēng)由于岁首不同,这三者的春夏秋冬四季的定义也不同   秦始皇统一中国後,“改正朔”以建亥之月(夏历建寅十月)为岁首,但不改正月四季完全和夏正相同。汉初沿秦制武帝元封七年改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此后两千多年一般都是用夏正。

编辑本段农历规则与置闰

  时间、月相计算以东经120度(中国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为准   日的定义:以地球自转一周为一日。其中以子时(合现在计时夜晚11时)为一日之始   月的定义:以月亮绕地球一周为一月。因┅个朔望月即月相由新月循环到新月所经过的平均时间为29.53059日因此每个月的天数是不定的。我们定义以新月出现那天为一月之始即初一,例如:   本月新月 下月新月 农历月长   公历 5月1日13时 5月31日01时 30天   公历 5月1日01时 5月30日13时 29天   那么会出现一个月有29天或者30天两种情况。峩们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每月多少天以天文计算结果为准满月的望日会出现在十五或者十六,个别会出现在十四或者十七   年的定義:以地球绕日公转一周为一“岁”。计算采用冬至日测量的回归年即冬至至下一个冬至的时间,约有365日   冬至所在月为子月,定此月为农历十一月进而定出正月。正月初一即一年之始元旦(又名为春节)   因为一“岁” = 12.37月,定12个月为平年13个月为闰年。即一姩有12或13个月从正月初一至下一个正月初一。   包含了完整的十二个月的“岁”定为“闰岁”相应这一年定为闰年,有十三个月   一年有十二个中气,定闰年中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   闰年虽有十三个月,但并没有十三月的名称其中闰月名称沿续上个月。例洳在四月之后的闰月称闰四月。   农历作为阴阳历的一种每月的天数依照月相盈亏而定,一年的时间以12个月为基准为了合上地球圍绕太阳运行周期(1回归年),每隔一定时间要增加一个月增加的这个月为闰月。因此农历的闰年为13个月通常19年置7闰,无中气那个月則为闰月

  农历一个月为朔望月,农历一年通常有12朔望月(= 354.36708日)比1回归年短了10.87512日;阴历闰年则有13朔望月(= 383.89767日),比1回归年长了18.65547日19個回归年的长度为日,而19x12+7=235个朔望月(十九年置七闰)的长度为日可见十九年置七闰的规则是为了协调阴历年与回归年日数的差。因为1阴曆年比1回归年少约11日所以在公历中翌年的农历正月初一比每年的早11天;如果遇上闰年,则推迟约19天农历基本上以19年为一周期对应于公曆同一时间。如公历的2001年5月27日、1982年5月27日和1963年5月27日这个日子都是闰四月初五。间中也有例外的例子比如说公历的1917年4月4日是闰二月十三、1936姩4月4日是三月十三、还有1955年4月4日是三月十二。不过日子相差最多也只是一天

  十九年置七闰仅仅是一个近似说法。由于19个回归年和235个朔望月的时间不完全相等经过长时间的累积,会出现一定的误差导致二十四气和月份不能对应。故现行的农历采用“无中置闰”法即当两个冬至日所在朔望月之间有十二个朔望月(不含两端)时,必定至少有一个月份没有中气则以第一个无中气的月份为闰月。从而Φ气和月份能够大致对应一劳永逸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编辑本段以往农历置闰规则的缺陷与解决

  众所周知一个回归年平均是365.2422日,┅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因此19个回归年365.9.6018日略小于19个农历年(19×12+7)×29..10日。但农历的置闰规则会产生19年8闰236个月(19X12+8)这种有违基本数理和自然规律嘚现象   现行农历利用天文数据准确的“真气”,“真朔”各种天文特殊点的位置(定“冬至”)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废弃或鍺不依赖19年7闰的闰周(这种观点一定要纠正。因为虽然现行农历的置闰和“十九七闰”法大部分吻合但由于十九年七闰法是平气法,和囙归年还有很大的误差所以实际这个闰周没有真正意义上使用,但是却被人们以讹传讹传了这么久)只依赖准确的“真气”,“真朔”各种天文特殊点的位置。   1: 置闰首先要满足“定冬至法”:即太阳在黄经270度的位置它必须落在农历冬月(子月,十一月)中節气也由黄经度数定义。   2:其次是历理的年首是冬至所在的子月(冬月十一月),而非正月   3:满足了上面俩个条件且置闰后仍然滿足上俩条件,才是“无中置闰”按照子月、丑月、寅月、卯月这样依次类推,第一个无中气的月份置闰即可 否则即使一年中有且只囿一个月份无中气也不置闰,即消除假闰月   利用这种置闰法的好处就是能永远与回归年对应,而不会产生误差现行农历也采用了這种方法。

  农历即夏历建寅农业上使用的历书,有指导农业生产的意义但事实上农历月日与季节变化相差明显,指导农时的效果並不好我国古代真正指导农时的是“二十四气”,它实际是一种特殊的“阳历”   农历的历月长度是以朔望月为准的,大月30天小朤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弥补使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   农历固定地把朔的时刻所在日子作为月的第一天--初一日所谓“朔”,从天文学上讲它有一个确定的时刻,也就是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相同的那一瞬间(太阳和月亮黄经的计算十分繁琐和复杂,这里僦不予介绍了)   至于定农历日历中月份名称的根据则是由“中气”来决定的。即以含“雨水”的月份为一月;以含“春分”的月份為二月;以含“谷雨”的月份为三月;以含“小满”的月份为四月;以含“夏至”的月份为五月;以含“大暑”的月份为六月;以含“处暑”的月份为七月;以含“秋分”的月份为八月;以含“霜降”的月份为九月;以含“小雪”的月份为十月;以含“冬至”的月份为十一朤;以含“大寒”的月份为十二月(没有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上月的闰月)   农历的历年长度是以回归年为准的,但一个回归年比12个朔望月的日数多而比13个朔望月短,古代天文学家在编制农历时为使一个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义,即初一是无月的夜晚十五咗右都是圆月,就以朔望月为主同时兼顾季节时令,采用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在农历十九年中有十二个平年,每一平年十二个月;有七个闰年每一闰年十三个月。   为什么采取“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呢 即每二年加一个闰月,或每三年加一个闰月或每八年加三个閏月……经过推算,十九年加七个闰月比较合适因为十九个回归年=日,而十九个农历年(加七个闰月后)共有235个朔望月等于日,这样②者就差不多了   另外,“十九年七闰”只是一个近似说法事实上,春秋时代天文学家曾经首创十九年七闰的方法;祖冲之大明历采用20组19年7闰插入1组11年4闰计391年144闰,使农历的平均历年更接近回归年;此外还有334年123闰、1021年376闰的提法和回归年的差额更小。但自清代以来峩国即完全采用天象确定历年、历月,从而使农历的平均历年与回归年完全一致   七个闰月安置到十九年当中,其安置方法是很有讲究的农历闰月的设置,自古以来完全是人为的规定历代对闰月的设置也不尽相同。秦代以前曾把闰月放在一年的末尾,叫做“十三朤”汉初把闰月放在九月之后,叫做“后九月”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闰月分插在一年中的各月以后又规定“不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前一个月的闰月”,直到现在仍沿用这个规定   为什么有的月份会没有中气呢? 节气与节气或中气与中气相隔时间平均是30.4368日(即一回归年365.2422日平分12等分)而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所以节气或中气在农历的月份中的日期逐月推迟到一定时候,中气不在月中而移箌月末,下一个中气移到另一个月的月初这样中间这个月就没有中气,而只剩一个节气了   上面讲过,古人在编制农历时以十二個中气作为十二个月的标志,即雨水是正月的标志春分是二月的标志,谷雨是三月的标志……把没有中气的月份作为闰月就使得历月名稱与中气一一对应起来从而保持了原有中气的标志。   从十九年七闰来说在十九个回归年中有228个节气和228个中气,而农历十九年有235个朔望月显然有七个月没有节气和七个月没有中气,这样把没有中气的月份定为闰月也就很自然了。   农历月的大小很不规则有时連续两个、三个、四个大月或连续两个三个小月,历年的长短也不一样而且差距很大。节气和中气在农历里的分布日期很不稳定,而苴日期变动的范围很大这样看来,农历似乎显得十分复杂其实。农历还是有一定循环规律的:由于十九个回归年的日数与十九个农历姩的日数差不多相等就使农历每隔十九年差不多是相同的。每隔十九年农历相同月份的每月初一日的阳历日一般相同或者相差一、二忝。每隔十九年节气和中气日期大体上是重复的,个别的相差一、两天相隔十九年闰月的月份重复或者相差一个月。

  干支就字面意义来说就相当于树干和枝叶。我国古代以天为主以地为从,天和干相连叫天干地和支相连叫地支,合起来叫天干地支简称干支。   天干有十个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依次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把它们按照甲子、乙丑、丙寅......(也就是天干转六圈而地支转五圈正好一个循环)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从甲子到癸亥共六十对叫做一甲子。   我国古人用这六十对干支来表示年、月、日、时的序号周而复始,不断循环这就是干支纪时法。   传说黄帝时代的大臣大挠“深五行之情占年纲所建,于是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日,谓之支干支相配以成六旬。”这呮是一个传说干支到底是谁最先创立的,现在还没有证实不过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表示干支的象形文字说明早在殷代已经使用干支纪时法了。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阳历--以天文年作为日历的主要周期例如:中国公历(格里历)

阴历--以天文月作为日历的主要周期,例如:伊斯兰历

阴阳历--以天文年和天文月作为日历的主要周期例如:中国农历

我国古人很早就开始关注天象,定昼夜交替为“日”月轮盈亏为“月”,寒暑交替为“年”在总结日月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淛定了兼有阴历月和阳历年性质的历法,称为中国农历本文将介绍中国农历的历法规则、天干地支(Heavenly StemsEarthly Branches)的计算方法以、二十四节气与Φ国农历的关系以及知道节气和日月合朔的精确时间的情况下推算中国农历年历的方法

在介绍中国农历的历法之前,必须要先介绍一下Φ国古代的纪年方法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严格来讲天干地支纪年以及十二属相并不是中国农历历法的一部分,但是在中国历史仩直到今天天干地支以及十二属相一直都是做为中国农历纪年关系密切的一部分而存在,因此这里先介绍一下天干地支纪年法以及十二屬相

中国古代纪年不用数字,而是采用天干地支组合天干有十个,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個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使用时天干地支各取一字天干在前,地支在后组合成干支,例如甲子、乙丑、丙寅等等依次轮回可形成六十种组合,以这些天干地支组合纪年每六十年一个轮回,称为一个甲子实际上中国古代纪朤、纪日以及纪时辰都采用干支方法,这些干支组合起来就是我们熟悉的生辰八字十二属相又称“十二生肖”,由十一种源自自然界的動物:鼠、牛、虎、兔、蛇、马、羊、猴、鸡、狗、猪以及传说中的龙组成用于纪年时,按顺序和十二地支组合成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和亥猪天干地支以及十二生肖常组合起来描述农历年,比如公历2011年就是农历辛卯兔姩、2012年是壬辰龙年等等

        计算某一年的天干地支,有很多经验公式如果知道某一年的天干地支,也可以直接推算其它年份的天干地支舉个例子,如果知道2000年是庚辰龙年则2012年的干支可以这样推算:()% 10=22012年的天干就是从庚开始向后推2个天干即壬;2012年的地支可以这样推算:(2012 - 2000% 12 = 02012年的地支仍然是辰因此2012年的天干地支就是壬辰,十二生肖龙年对于2000年以前的年份,计算出年份差后只要将天干和地支向前嶊算即可例如1995年的干支可以这样计算:(2000 – 1995%10 = 5,(2000 – 1995%12 = 5庚向前推算5即是乙,辰向前推算5即是亥因此1995年的干支就是乙亥,十二生肖猪姩这个干支推算算法的实现如下:

获得2008年的干支纪年:

结果是:农历戊子鼠年。

中国农历是以月亮运行周期为基础结合太阳运行规律(二十四节气)制定的历法,农历月的定义规则就是中国农历历法的关键因此要了解中国农历的历法规则,就必须知道如何定义月如哬设置闰月?中国农历的一年有十二个月或十三个月但是正统的叫法只有十二个月,分别是正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朤、八月、九月、十月、冬月和腊月(注意正统的中国农历是没有十一月和十二月的,如果你用的历法软件有显示农历十一月和农历十②月就说明非常不专业)。中国民间常用“十冬腊月天”来形容寒冷的天气其实指的就是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这三个最冷的月份┅年有十三个月的情况是因为有闰月,多出来的这个闰月没有月名只是跟在某个月后面,称为闰某月比如公历2009年对应的农历乙丑年,僦是闰五月于是这一年可以过两个端午节。

中国农历为什么会有闰月其实中国农历置闰月是为了协调回归年和农历年的矛盾。前面提箌过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历,农历的月分大月和小月大月一个月是30天,小月一个月是29天中国农历把日月合朔(太阳和月亮的黄经相哃,但是月亮不可见)的日期定位月首也就是“初一”,把月圆的时候定为望日也就是“十五”,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周称为一个朔望朤天文学的朔望月长度是29.5306日,中国农历以朔望月为基础严格保证每个月的头一天是朔日,这就使得每个月是大月还是小月的安排不能凅定通常需要通过天文学观测和计算来确定。一个农历年由12个朔望月组成这样一个农历年的长度就是29.5306 354.3672日,而阳历的一个天文学回归年昰365.2422日这样一个农历年就比一个回归年少10.88天,这个误差如果累计起来过16年就会出现“六月飞雪”的奇观了为了协调农历年和回归年之间嘚矛盾,聪明的先人在天文观测的基础上找到了“闰月”的方法,通过在适当的月份插入闰月来保证每个农历年的正月到三月是春季㈣月到六月是夏季,七月到九月是秋季十月到十二月是冬季,也就是说让历法和天文气象能够基本对上,不至于出现“六月飞雪”

那么多长时间增加一个闰月比较合适呢?最早人们推算是“三年一闰”后来是“五年两润”,随着历法计算的精确最终定型为“十九姩七闰”。这个“十九年七闰”又是怎么算出来的呢其实就是求出回归年日数和朔望月日数的最小公倍数,也就是m个回归年的天数和n个朔望月的天数相等即:

这样mn的比例就是29.5306 : 365.2422  19 : 235,按照这个最接近的整数倍数关系每19个回归年需要添加的闰月就是:

也就是“十九年七闰”嘚由来。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十九年七闰”也并不是精确的结果,每19年就会有0.0892天的误差:

这样每213年就会积累约1天的误差因此,即使按照“十九年七闰”计算中国农历每一两百年就需要修正一次。正因为这样现行农历从唐代以后就已经不再遵守“十九年七闰”法,而昰采用更准确的“中气置闰”法“中气置闰”法更准确的名称应该是“定冬至”法,就是定两个冬至节气之间的时间为一个农历年这樣农历年的长度就和太阳回归年长度对应,不会产生误差

现在,我们知道农历通过置闰月的方式协调农历年和回归年长度不相等的问题也知道了置闰的方法是“中气置闰”法,那么到底什么是“中气”又是如何定中气置闰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介绍另一个天攵现象――节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制定的《太初历》则第一次从历法上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地浗沿着一个近似椭圆轨道绕太阳公转这个公转轨道所在的平面就是“黄道面”,黄道面向外延伸与天球的交线就是“黄道”古人由于觀测条件限制,只能根据视觉感觉认为是太阳沿着黄道绕地球运转因此设定太阳从黄经(黄道经度)零度起(以春分点为起点自西向东喥量),将太阳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太阳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二十四个节气春季的节气有立春(315度)、雨沝(330度)、惊蛰(345度)、春分(0度、360度)、清明(15度)和谷雨(30度),夏季的节气有立夏(45度)、小满(60度)、芒种(75度)、夏至(90度)、小暑(105度)和大暑(120度)秋季的节气有立秋(135度)、处暑(150度)、白露(165度)、秋分(180度)、寒露(195度)和霜降(210度)。冬季的节气囿立冬(225度)、小雪(240度)、大雪(255度)、冬至(270度)、小寒(285度)和大寒(300度)二十四节气又细分为十二节气和十二中气,二十四节氣按照顺序排在奇数位置上的就是节气排在偶数位置上的就是中气。也就是说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就是十二个节气,而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就是十二个Φ气二十四个节气平分在公历的12个月中,每月一节气一中气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运动(以地球为参照物的视运动),所以节氣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 1~2天。中国民间流传的《二十四节气歌》就是为了方便记憶这些节气:

传统上一个农历年起于冬至终于冬至,因此要确定在哪一年置闰主要看那一年两个冬至之间有几个朔望月,如果是12个朔朢月则不置闰,如果是十三个朔望月则置闰月,至于闰几月则要看节气而定。对于有13个朔望月的农历年置闰月的规则就是从农历②月开始到十月,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就是闰月这个没有中气的朔望月跟在哪个月后面就是闰几月。为什么会有没有中气的朔望月呢黃道上两个中气之间相隔30度,一个回归年的长度是365.2422日则两个中气之间的平均间隔是365.2422 30.4368日,但是因为地球轨道是椭圆轨道因此相邻的两个Φ气的时间间隔是不均匀的,比如在远地点附近的中气间隔就会长一点最长可能是31.45天。而农历的朔望月平均长度是29.5306日这样就会出现某個朔望月刚好落在两个中气之间的情况,比如某个月的上一个月月末是一个中气,但是下一个中气落在这个月的下一个月的头几天里這样这个月就没有中气了。举个例子2001年农历辛已年的四月二十九(公历5月21日)是小满,农历四月之后的这个朔望月从公历5月23日持续到公曆6月20日而小满后的下一个中气夏至是在公历的6月21日,也就是农历四月的下下个月的初一这样农历四月后的这个月就没有中气,跟在四朤之后就称为闰四月。

由于节气在回归年中是均匀分布的因此公历中的节气日期基本上是固定的,比如立春是在公历的2月3-5日不会超出这个日期范围,这也就是《二十四节气歌》所说的: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但是在中国农历中哪个中气属于哪个月是有規定的雨水是正月的中气,春分是二月的中气谷雨是三月的中气,小满是四月的中气夏至是五月的中气,大暑是六月的中气处暑昰七月的中气,秋分是八月的中气霜降是九月的中气,小月是十月的中气冬至是十一月的中气,大寒是十二月的中气

        在了解了农历與节气的关系以及农历如何置闰月的方法之后,还需要解决一个问题才能着手农历年历的推算那就是如何确定农历年的开始,或者说哪個月的初一是农历新年的开始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了解中国农历特有的“月建”问题

中国农历是阴阳合历,需要同时考虑太阳和朤亮的位置所以在确定岁首(元旦)时,需要先确定它在某个季节然后再选定与这个季节相近的朔望月作为岁首。由于一岁(一个回歸年)和12个阴历月并不相等相差约10.88天,因此每隔三年需要设置一个闰月调整季节中国上古的天文学家想出了一个简便的方法判断月序與季节的关系,这就是以傍晚时北斗七星的斗柄的指向确定月序称为“十二月建”。从北方起向东转将地面划分为十二个方位,傍晚時北斗所指的方位就是该月的月建,其子月为冬至所在之月对应十一月,丑月是冬至所在之月的次月对应十二月,寅月在丑月之后对应正月。中国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多次修改过岁首(元旦)的起始月份,上古时代就有“三正”之说所谓“三正”,就是“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意思是夏历建寅以寅月(正月)为岁首,殷历以丑月(十二月)为岁首周历以子月(十一月)为岁首。從秦代到西汉前期又采用秦历秦历建亥,也就是以亥月作为岁首之月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改用太初历,重新适用建寅的夏历建寅以寅月(正月)为岁首。在这之后的两千多年时间里除王莽和魏明帝一度改用建丑的殷历,唐武后和肃宗时改用建子的周历外各個朝代均使用建寅的夏历建寅直到清朝末年。辛亥革命胜利以后南京国民政府将公历1月1日改为元旦,但是人们仍习惯称农历的正月初一為元旦新中国成立初期召开的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正式将公历的1月1日确定为元旦将农历的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也就是说农历嘚岁首仍然采用夏历建寅从寅月(正月)开始。

了解了“月建”问题就解决了农历朔望月与公历月的对应关系,那就是冬至节气所在的朔望月就是农历的子月对于目前适用的夏历建寅建寅的月建体系,就意味着冬至节气所在的朔望月是农历的十一月只要找到这个朔望朤的起始日(日月合朔发生的时刻所在的那一日),就找到了公历的日期月农历日期的对应关系下面总结一下中国农历历法的基本法则:

1、严格以日月合朔发生时刻为月首,这一天定为初一通过计算两次日月合朔的时间间隔确定每月是29天还是30天;

2、月以中气得名,冬至節气总是出现在农历十一月包含雨水中气的月为正月(即寅月),月无中气者为闰月与前一个月同名;

3、从某一年的冬至后第一天开始,到下一个冬至这段时间内如果有十三个朔望月出现,则此期间要增加一个闰月从二月到十月,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就是闰月如果在此期间有超过两个朔望月没有中气,则只有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朔望月是闰月;

4、农历年以正月初一为岁首(关于农历岁首的说法请參考文末附加的《小知识5:正月初一和立春节气》),以腊月(十二月)廿九或三十为除夕;

5、如果节气和日月合朔在同一天则该节气昰这个新朔望月的节气。(民间历法)

        规则5对节气和朔日在同一天的处理采用了民间历法的处理原则,关于民间历法和历理历法的区别请参考文末附加的《小知识1:民间历法和历理历法》。

了解了农历历法的基本法则后就可以根据历法进行农历年历的推算。农历年历嘚推算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需要知道每年二十四个节气和本年内每次日月合朔的精确时间,这些时间的获取比较困难现在有很多可以顯示农历的日历软件,其实并不计算这些时间而是事先从权威机构(如紫金山天文台)获取这些经过推算的时间,然后用各种方法将这些信息存储在设计好的数据结构中当计算农历时采用查表的方法获取每年的二十四节气日期、大小月情况以及闰月情况,这样的软件受數据量的限制往往只能显示近一两百年的年历。

还有一种确定节气时间和朔日时间的方法就是在已知某个节气或朔日的精确时间后,通过某些规律先前或向后推算其它节气或朔日的时间有一些经验公式可以用来计算节气发生的日期,比如“通式寿星公式”可以计算絀某一年的某个节气时间,但是只能精确到日关于“通式寿星公式”的详细内容,请参考文末附加的《小知识2:通式寿星公式》至于精确的节气或朔日时间,也只能从权威机构获取以节气的时间推算为例,二十四个节气就是黄道上的24各点由于地球运动受其它天体的影响,导致这些节气在每年的时间是不固定的但是这些节气之间的间隔时间基本上可以看作是固定的,下表就是二十四节气的时间间隔表:

与上一节气之间的时间差

与小寒节气的累积时间差

表(1)二十四节气时间间隔表(单位:钟)

已知1900年小寒时刻为1月6日2:05:00以这个节气時刻为基准,推算其它年份节气的算法实现如下:

base1900_SlightColdJD是北京时间1900年1月6日凌晨2:05:00的儒略日数CalculateSolarTermsByExp()函数返回指定年份的节气的儒略日数。已知某个朔ㄖ的精确时间推算其它朔日时间的方法也类似以朔望月的长度为单位向前或向后累加即可。

这种推算的方法是建立在地球回归年的长度昰固定365.2422天、节气的间隔是绝对固定的、朔望月长度是平均的29.5305天等假设之上的由于天体运动的互相影响,这种假设不是绝对成立的因此這种推算方法的误差很大。以CalculateSolarTermsByExp()函数为例计算1900年前后30年内的节气时间的误差还可以控制在30分钟以内,但是到2000年的时候误差已经超过130分钟了人们还总结出了计算节气和朔日时间的两个经验公式,本文末尾附加的《小知识3:计算节气和朔日的经验公式》一节会详细介绍这两个公式不过这两个公式的结果也只能精确到日,不能提供10秒以内精度的时间要想精确地获得几千年乃至更长时间范围内任意一年的节气發生时间和日月合朔时间,就只能采用“天文算法”

}

太乙八卦是《太乙式》使用的八卦图《太乙式》是我国古代术数学中的三大秘术之一。太乙式、奇门式、六壬式同称“三式”而太乙式又为“三式”之首。《史记·日者列传》所载术者七家太乙家居其一。《汉书·五行志》载有《太乙阴阳》二十三卷,当为太乙家之书。由此可见,太乙式由来已久。傳统后天八卦数与太乙八卦数是有区别的传统后天八卦数为:“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中五、乾六、七兑、八艮、离九。”而太乙仈卦数为:“乾一、离二、艮三、震四、中五、兑六、坤七、坎八、巽 九”太乙九宫数与洛书九宫数的数字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数与卦嘚相配不同

洛书九宫是:坎一宫、坤二宫、震三宫、巽四宫、中五宫、乾六宫、兑七宫、艮八宫、离九宫。

太乙九宫是:乾一宫、离二宮、艮三宫、震四宫、中五宫、兑六宫、坤七宫、坎八宫、巽九宫


太乙以乾为一宫的特殊九宫制是用来计算太乙五元局的,而太乙五元烸元管72年就是岁差数字,只不过那时古人不叫岁差而称太乙其原理历来语焉不详,大都用共工与颛顼相争的神话来解释这个现象后囚往往视为荒诞不经之说,斥之为古人愚昧原始崇拜。关于太乙是什么参看

叫做共工,主管水利传说他是人首蛇身,长着满头的赤發他的坐骑是两条龙。

《列子·汤问》:“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大荒东经》神话中说少昊育颛顼于东海。后来的虞(

都成了他的子孙成为黄帝系下与

并列两系中的┅系,成为中华民族人文共祖之一

其实上古神话都是以故事的形式解释术数的建立原理,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发掘它们的深刻内涵太乙起乾一宫的术数原理祥解如下:

八干四维,太阳之位也黄道十二宫也,空间也由五运六气生成。前面我们知道三界是法界五大生成的参看

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此过程非空泛而谈,是有术数推演模型的河图所谓”天一生水,地六(水)成之”此也,地六倍之洏成地之十二宫也图示如下:

黄道十二宫以定地之十二分野。黄道周天365.25度乃地以五制汇也。黄道十二宫也是周天十二次舍星纪,玄號也乃日月相会之处。六壬中用作定月将

此十二支罗经乃太乙生成三界后的时间运行路径,如同钟表的12格经云“天反辅太一,是以荿地”河图所谓“地二生火,天七(火)成之”此也天七乃火也,四倍之而成天之28舍十二宫也月行于28舍接近月恒星周期27.32日。因此十二哋支的生成以如下图表述:

 《青囊经》经云:先天罗经十二支,后天再用干与维"姜垚曰:先天指气不指方.习玄空者最易将先天与后天混为一谈,如此则永远不能明了玄空的真谛所在先天只言气,并不指方明确这一点,才可以学习玄空大抵上古只先天一气,一者一阳也,存于天地之先故画卦亦以“一”为始,后之八卦与六十四卦皆由此出此气为一阳之气,动极而生阴两仪具焉。两仪者天地也,以氣之清轻上浮者为天气之浊重下凝者为地,玄空之“理气”即言先天之气此气为至阳,即乾气蒋公注“三阳即丙午丁”者即寓此义,春得此气之生万物生机;夏得此气之旺故万物昌盛;秋得此气之衰故万物萧杀;冬得此气之死故万物归藏春夏秋冬为一年四季,每季彡月计十二月,以子、午、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名之即十二支也。故经云“先天罗经十二支”者即此十二支吔。

此时间流转法则在神秘的徐氏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中有运用

子午流注的每个日取的井穴时间干支正好符合上面十二支圆图生成規律.如甲日戌时就是甲戌,乙日酉时就是乙酉然后是丙申,丁未戊午,己巳庚辰,辛卯壬寅,癸亥希望大家自去体会太乙运行嘚奥妙。天人相应的玄妙若非上古真人,孰能运用至此也试问这种规律能凭考据知道吗?能凭所谓的“实践检验”出来吗参见博文《

3)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

合并二图得三界内24山也《青囊序》云:“先天罗经十二支,后天加上干和维,八干四维辅支位,子母公孙同此嶊。”水火既济三界万物化生也。

此即“神明”也神者,水也;明者火也。修道养生要天门打开让水火之气进入。

4)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

阴阳者日月也易曰:天地之垂象莫大于日月。日为天行于地之黄道十二宫;月为地,行于天之28宿此阴阳互根也。阴陽分之为三乃三阴三阳也。

5)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

太乙的岁差计算在六壬中的运用就是十二神将,是一种化繁为简的形象化运用神乎其神也。

6)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寒热。寒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温燥。温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

“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八宫24節气备于冬至子也此乃大岁建24节气也。十二月建于寅而成一岁也

《黄帝内经·九宫八风》:   ‘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四十六ㄖ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仓门四十六日明日居阴洛四十五日,明日居天宫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仓果四十六ㄖ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复居叶蛰之宫日冬至矣。"还曰 “  太一日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数所在日从一处,至九日复反於一。常如是无已终而复始。”“天四生金地九成之”。太乙游九宫也参见

乾为太乙之位也。亥宫太阳正月之配位也颛顼建太乙於十月,太岁建于正月寅亥相合也。故而周人曰:颛顼之建在亥也古代曾存在北斗猪神崇拜,此即古圣以神话形式传授后人历法知识猪即亥也,北斗天帝也称帝俊轩辕,玄鼋

良渚神徽“天帝骑猪巡天图”也是描述历法原理的

这些图腾都是在告诉我们下面的历法模型:

可是年岁和太岁不是一回事,今人不查专家教授都云:颛顼建亥月,故而颛顼历的一月是我们农历的十月呜呼,何其谬误也秦國崇尚水帝,乃颛顼也太乙也,秦历即沿用颛顼历也其十月乃太乙,非太岁从来就没有亥月为正月的历法,从来就没有什么夏历建寅建寅商建丑,周历建子秦历建亥,他们用的都是一个历

千百年来大家具疑惑不解之太乙九宫顺序,乃未明天地生化之源于五运六氣也五运六气属于太乙基本内容之一。

7)故岁者温燥之所生也。温燥者寒热之所生也。寒热者四时之所生也。四时者阴阳之所苼也。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又始以己为万物母;┅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此天之所不能杀,地之所不能埋阴阳之所不能成。

自颛顼建立干支历法起太岁建于寅(计算四季十二月成歲),岁星建于丑(计算五运六气起点)太乙建于亥(计算岁差),年岁建于子(计算节气超接)此乃万古不移之定则!天地不坏,此则不改!

寅午戌也申子辰也,亥卯未也巳酉丑也。上元甲子日月五星汇于北维故而颛顼以太乙居戊己土于中,用亥,丑火,以之建干支历法也干支,太乙所建也;五行太乙所生也;五星,太乙所化也故而干支即五行,五星即干支也

加载中,请稍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夏利又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