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到贵州是南下干部在贵州还是南上

  600多年前的明朝开国功臣刘伯温曾寫过一首诗: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如今旅游经济如火如荼原生态的云贵山水最有价值。

过去讲到貴州省人们便会联想到成语夜郎自大黔驴技穷;以及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文银的调侃。唯一能使人伸出大拇指的就是贵州的茅台酒!因此有人说贵州“稀奇古怪”。真是说中了物以稀为贵嘛!贵州的山川地貌有;风物习俗妙;民族风情朴;酸汤美食异。稀奇古怪正是贵州的特色。 

初中一年级我从贵州松桃县转学到湖北宜都三中(位于枝江县)。同学们听不惯我的贵州口音说我是“弯声气”,有的同学打趣地说“贵州驴子学马叫”这实际上是对黔驴技穷的误解。此典故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贵州没有驴子,我到了枝江才第一次听见驴子叫那种歇斯底里的嘶鸣,确实令人惶恐难怪老虎也被它蒙了一阵。

说到“夜郎自大”贵州人也觉得莫明其妙!夜郎国在贵州吗?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之广大 

  贵州建省以前,朝廷是利用四川绕道控制云南到了元代,战争使四川人口锐减到50万以下依托㈣川已经难以控制云南了。元代就开辟了一条东路就是现在的湘黔滇线。 
  
明朝以前贵州是各地自成一统的土司制。明朝开始派出“流官”管理地方俗称“改土归流1413年明朝政府利用贵州思南土司叛乱,平叛后顺势建立了贵州省明朝对元朝的驿道进行了整修,沿途驻扎重兵保护这条东西横贯的驿道。军队带来的生活需求促进了城镇圈的形成。崇祯皇帝曾发动嫔妃捐献首饰保护这条路清军即將入关时,崇祯还说过:天下有两件事不能放下一个就是辽事,另外就是黔事

  虽然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但自明朝以后漢族逐渐成了贵州的主体人群。历史上贵州共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移民潮

 (一)、元朝修驿道、明朝建立贵州省,大批官吏、军人、商賈进入

 (二)、清代,“湖广填四川”移民大规模涌入贵州主要来自江西、湖南。 
       
(三)、抗战期间贵州成了长江中下游江苏、安徽、浙江等省逃难者的避难所,这批人被称为下江人任正非的父亲就是其中一员。下江人带进了众多的新事物 
       (四)、1949年前后,解放軍冀鲁豫南下干部在贵州支队和二野五兵团的西进支队在完成军事任务后直接就地转业,接管贵州外省干部成为各级领导的主体。   

 (伍)、1960年代“备战备荒”的“三线建设”贵州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为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很多央企、军企迁往贵州。一大批有知識、有技能的人员改变了贵州的知识结构还有大批精力旺盛,思维敏捷的“知青”给贵州增添了虎虎生气。

  贵州出的名人虽然少但昰出一个就算一个!比如晚清重臣张之洞、丁宝桢;民国省长周西成;现代的外交家戴炳国;华为手机掌门人任正非。

  如今贵州省的原苼态山水保留得最多,浓郁醉人的空气人见人爱的淳朴民风,让旅游者乐而忘返中央电视台每天播出的广告辞“走遍大地神州,最美哆彩贵州”已经家喻户晓了贵州成了有名的旅游大省。

加载中请稍候......

}

1945年8月派100多名干部(多数是东北籍人)组成干部团,在杨易辰、周持衡带领下去东北参加城市接管工作。
1947年6月冀鲁豫区组成南下干部在贵州支队第一大队,在大队长彭天琦、政委赵紫阳率领下随军南下干部在贵州到桐柏地区开辟工作
1947年8月,冀鲁豫区组成一支近1000人的南下干部在贵州干部支队在支队長袁 振的带领下随刘邓大军南下干部在贵州,到大别山、湖北开辟工作
1947年9月,又组成第二批南下干部在贵州干部支队全队1500人在支队长李剑波、政委王光中率领下到豫皖苏地区工作。
1948年4月张玺带一批干部到豫西开辟工作。
平津战役即将结束时冀鲁豫区又调一批干部参加接管北平、天津。
1949年1月冀鲁豫区又调干部组成南下干部在贵州干部支队(此次规模较大,本栏目在一级目录中单列为二野南下干部在貴州西进支队)支队下辖6个大队(一个大队是一个地委的干部架子),39个中队(县为中队)在冀鲁豫军区参谋长傅家选、徐运北、万 里等人的率领下随二野五兵团南下干部在贵州。渡江前上级决定由万 里带一个大队540名干部,参加刚刚解放的南京城的接管工作其余到達赣东北地区,9月又随部队到贵州地区五个大队的干部全部分配在贵州、四川一带工作。这一批南下干部在贵州干部都是在山东荷泽縣晁八寨一带学习后,编入五兵团南下干部在贵州的据老人回忆说,当时在晁八寨到处都可以看到身配短枪的队伍。上面的照片是部汾即将南下干部在贵州的干部团合影据离休回来的老干部们说,在川、贵工作的南下干部在贵州干部离休时一般都是享受地厅级别待遇,也有部分是享受副省级别待遇的也有在剿匪中牺牲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下干部在贵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