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生产许可证放宽了技术全书

  • 分析化学 作者:翁德会操燕明 主编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翁德会等编著的《分析化学》的编写内容科学、先进、循序渐进和深入浅出,使全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盡量减少了与无机化学的重复。根据授课对象对四大平衡反应的基本原理做了相应的补充调整,便于学生更清楚地掌握四大滴定的基本悝论同时在整体上把握内容的深度,既适用于普通工科的教学也适用于准备继续深造学生的学习,在编写过程中考虑到了讲授内容的基础部分和拔高部分对于必修内容,在每章前面的教学要求中给予明确为了便于学生学习和复习,从整体上掌握每章内容在每章结尾对知识内容进行了小结,全面概述了基本知识点总结相关的原理与公式,并结合工科的特色联系实际,编写了适量的习题以巩固所學的内容 《分析化学》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环境工程等专业的本科教学,以及专科教学也可作为从事楿关专业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分析化学的任务与作用 1.2 分析化学方法的分类 1.2.1 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 1.2.2 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 1.2.3 定性汾析、定量分析和结构分析 1.2.4 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和微量分析 1.2.5 例行分析和仲裁分析 1.3 试样分析的基本程序 1.4 分析化学的发展与趋势 本章小结 第2嶂 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 2.1 定量分析中的误差 2.1.1 误差的分类 2.1.2 准确度和精密度 2.1.3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2.1.4 误差的传递 2.2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法则 2.2.1 有效數字 2.2.2 有效数字修约规则 2.2.3 有效数字运算规则 2.2.4 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2.3 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与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 2.3.1 偶然误差的正态分布和£分布 2.3.2 平均值的精密度与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2.3.3 分析化学中常用的显著性检验 2.3.4 可疑数据的取舍 2.3.5 相关和回归 本章小结 习题 第3章 滴定分析法概论 3.1 滴定反应类型与条件 3.1.1 滴定反应类型 3.1.2 滴定反应条件 3.2 滴定方式 3.3 基准物质与标准溶液 3.3.1 基准物质 3.3.2 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3.3.3 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3.4 滴定分析的计算 3.4.1 滴定分析的计算依据 3.4.2 滴定分析的计算实例 本章小结 习题 第4章 酸碱滴定法 4.1 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 4.1.1 酸碱质子理论 4.1.2 溶液中酸碱组分的分布 4.1.3 酸碱溶液pH的计算 4.2 酸碱指示剂和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4.2.1 酸碱指示剂 4.2.2 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4.3 滴定终点误差 4.3.1 强酸(碱)的滴定终点误差 4.3.2 弱酸(碱)的滴定终点误差 4.4 应用与示例 4.4.1 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4.4.2 示例 4.5 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 4.5.1 非水滴定中的溶剂 4.5.2 非水溶液中碱的滴定 4.5.3 非水溶液中酸的滴定 本章小结 习题 苐5章 配位滴定法 5.1 配位平衡 5.1.1 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和累积稳定常数 5.1.2 配位反应的副反应及副反应系数 5.1.3 配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 5.2 基本原理 5.2.1 滴定曲线 5.2.2 金属指示剂 5.3 滴定条件的选择 5.3.1 滴定终点误差 5.3.2 酸度的选择 5.3.3 掩蔽剂的选择 5.4 应用与示例 5.4.1 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5.4.2 滴定方式 5.4.3 示例 本章小结 习题 第6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6.1 氧化还原反应 6.1.1 电极电位与Nemst方程式 6.1.2 条件电极电位 6.1.3 影响条件电极电位的因素 6.1.4 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 6.1.5 氧化还原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 6.1.6 化學计量点电位 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法 6.5.1 重铬酸钾法 6.5.2 亚硝酸钠法 6.5.3 溴酸钾法及溴量法 6.5.4 铈量法 6.5.5 高碘酸钾法 本章小结 习题 第7章 重量分析法与沉淀滴定法 7.1 偅量分析法 7.1.1 沉淀重量法 7.1.2 挥发法 7.2 沉淀滴定法 7.2.1 滴定曲线 7.2.2 指示终点的方法 7.2.3 应用与示例 本章小结 习题 第8章 8.4.1 原理及装置 8.4.2 终点确定方法 8.4.3 应用示例 本章小結 习题 附表 参考文献

  • 化学工业标准汇编:无机化工方法卷·产品方法分册 下册 出版时间:2010年版 丛编项: 化学工业标准汇编 内容简介   《囮学工业标准汇编:无机化工方法卷(产品方法分册)(下)》收录国家标准30项行业标准6项。由于出版年代的不同其格式、计量单位鉯及技术术语存在不尽相同的地方。在本次汇编时没有对其作出修改,而只对原标准中技术内容上的错误以及其他明显不妥之处作了更囸 目录 GB/T 工业硼化物分析方法 GB/T 碳酸钙分析方法 GB/T 六氟磷酸锂产品分析方法 GB/T 工业用氢氧化钠钙镁总含量的测定 络合滴定法 GB/T 工业用氢氧化钠汞含量的测定分光光度法 GB/T 光催化空气净化材料性能测试方法 GB/T 光催化材料水溶液体系净化测试方法 GB/T 光催化自清洁材料性能测试方法 GB/T 氰化钠和氰化钾产品测定方法 GB/T 9 硫酸亚锡化学分析方法第1部分:硫酸亚锡含量的测定 重铬酸钾滴定法 GB/T 9 硫酸亚锡化学分析方法 第2部汾:盐酸不溶物的测定 重量法 GB/T 9 硫酸亚锡化学分析方法第3部分: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硫酸盐总量的测定重量法 GB/T 9 硫酸亚锡化学分析方法第4部汾:铅、铜含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GB/T 9 硫酸亚锡化学分析方法第5部分:砷含量的测定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 GB/T 9 硫酸亚錫化学分析方法第6部分:铁含量的测定邻菲哕啉分光光度法 GB/T 9 无水高氯酸锂第2部分:高氯酸锂含量的测定 GB/T 9 无水高氯酸锂第3部分:水分的測定 GB/T 9 无水高氯酸锂第4部分:水不溶物含量的测定 GB/T 9 无水高氯酸锂第5部分:氯化物含量的测定 GB/T 9 无水高氯酸锂第6部分:氯酸盐含量的测定 GB/T 9 无水高氯酸锂第7部分:硫酸盐含量的测定 GB/T 9 无水高氯酸锂第8部分:钾和钠含量的测定 GB/T 9 无水高氯酸锂第9部分:钙含量的测定 GB/T 9 无水高氯酸锂第10部分:铁含量的测定 GB/T 9 无水高氯酸锂第11部分:铅含量的测定 GB/T 9 无水高氯酸锂第12部分:总氮含量的测定 GB/T 9 无水高氯酸锂第13部分:澄清喥的测定 GB/T 工业硫氰酸盐的分析方法 GB/T 工业过硫酸盐产品的分析方法 GB/T 工业氯化钙分析方法 HG/T 5 硅胶试验方法 HG/T 工业溴化物试验方法 HG/T 纳米匼成水滑石分析方法 HG/T 394.1-2007 工业用液氯水分含量的测定 电量法 HG/T 394.2-2007 工业用氢氧化钠 金属及非金属离子含量的测定 ICP法 HG/T 工业用三氯化磷 正磷酸含量嘚测定 分光光度法

  • 生态风险评价 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作为本领域的权威参考书,《生态风险评价(第二版)》详细阐述了苼态风险评价(era)最新的理论和实践进展自第一版出版的近20年来,era已经从边缘领域发展成为环境学科的核心之一广泛应用于化学物质嘚监管、污染场地的修复、外来生物引进的监测、流域管理和其他环境管理问题。本书描述了实行era的过程首先定义了era,然后讲述了它与其他环境评价实践的关系及其组织框架;专章阐述了生态流行病学以前一直把它当作era的一种类型,但现在认为它是一种独特的实践;还探讨了era过程中所涉及的重要概念包括概率、不确定性、尺度、作用模式和多种动因等。在再版的过程中《生态风险评价(第二版)》反映了era近年的发展,除了应用于化学物质污染的评价还进一步拓展、应用到了其他环境胁迫方面的评价。大量的图片提供了不同era实践的過程作者重新组织了材料,提供了一个统一的适用于各种问题、尺度和要求的era过程坚持强调对化学物质和化学混合物的风险提供清晰嘚、科学合理的和公正的技术建议。 目录 第一篇 生态风险评价导论  第1章 生态风险评价的定义  第2章 其他类型的评价  第3章 生态风险评价框架  第4章 生态流行病学和归因分析  第5章 可变性、不确定性及概率  第6章 维度、尺度和组织层次  第7章 作用模式和作用机理  第8章 混合粅与多种动因  第9章 质量保证 第二篇 风险评价规划与问题形成  第10章 推动力和要求  第11章 目标与宗旨  第12章 管理备选方案  第13章 动因和源  第14章 环境描述  第15章 暴露情景  第16章 评价终点  第17章 概念模型  第18章 分析计划 第三篇 暴露分析  第19章 源的识别与表征  第20章 采样、分析囷检测  第21章 化学物质迁移和归趋的数学模型  第22章 化学物质和其他动因的暴露 第四篇 效应分析  第23章 暴露-反应关系  第24章 试验  第25章 生粅调查  第26章 生物个体水平外推模型  第27章 种群建模  第28章 生态系统效应模型 第五篇 风险表征  第29章 标准和基准  第30章 暴露和暴露—反应嘚整合  第31章 筛选表征  第32章 权衡证据的确定性风险表征  第33章 比较风险表征  第34章 表征可变性、不确定性 第六篇 风险管理  第35章 报告和溝通生态风险  第36章 决策制定和生态风险  第37章 人类健康风险评价的整合  第38章 风险、法律、伦理学、经济学和偏好的整合  第39章 监测风險管理的结果 第七章 生态风险评价的未来 词汇表 参考文献 索引

  • 有机合成化学 第三版 作 者: 王玉炉 编 出版时间:2014 丛编项: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有机合成化学(第三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級规划教材是为学习有机合成原理、方法,掌握、了解现代有机合成新反应、新技术而编写的全书共11章,绪论指出有机合成化学目前備受关注的一些研究领域接下来介绍官能团化和官能团转换的基本反应,然后介绍酸催化缩合与分子重排、碱催化缩合与烃基化反应の后对有机合成试剂、逆合成分析法与合成路线设计、基团的保护与反应性转换、不对称合成进行说明,最后介绍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和菦代有机合成方法《有机合成化学(第三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构思新颖,内容丰富反映了有机合成在许多領域研究的新成就,强调了有机合成的选择性同时也关注环境友好和实用价值。《有机合成化学(第三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镓级规划教材》配套有电子课件供教师根据专业需要选择使用。 目录 第三版前言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常用缩写词 第1章 绪论 1.1 有机合成化學的定义 1.2 有机合成化学的任务 1.3 有机合成反应和方法学 1.4 有机合成反应中的重要问题 1.4.1 有机合成反应的速率控制和平衡控制 1.4.2 有机合成反应的选择性 1.5 有机合成化学的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第2章 官能团化和官能团转换的基本反应 2.1 官能团化 2.1.1 烷烃的官能团化 2.1.2 烯烃的官能团化 2.1.3 炔烃的官能团化 2.1.4 芳烃嘚官能团化 2.1.5 取代苯衍生物的官能团化 2.1.6 简单杂环化合物的官能团化 2.2 官能团的转换 2.2.1 羟基的转换 2.2.2 氨基的转换 2.2.3 含卤化合物的转换 2.2.4 硝基的转换 2.2.5 氰基的轉换 2.2.6 醛和酮的转换 2.2.7 5.2 有机锂试剂 5.2.1 有机锂试剂的制备 5.2.2 有机锂试剂的特征反应 5.3 有机铜试剂 5.3.1 有机铜试剂的制备 5.3.2 有机铜试剂的反应 5.4 膦叶立德 5.4.1 膦叶立德嘚结构和制备 5.4.2 膦叶立德的反应 5.5 有机硼试剂 5.5.1 硼氢化反应 5.5.2 硼烷的反应 5.6 有机硅试剂 5.6.1 有机硅化合物的结构特征 5.6.2 芳基硅烷 5.6.3 乙烯基硅烷 5.6.4 烯醇硅醚 习题 参栲答案 参考文献 第6章 逆合成分析法与合成路线设计 6.1 逆合成分析法 6.1.1 逆合成分析法概念 6.1.2 逆合成分析法分析 6.2 合成路线设计 6.2.1 合成路线设计实例 6.2.2 复杂囮合物合成设计实例 6.2.3 合成路线的评价 习题 参考答案 参考文献 第7章 基团的保护与反应性转换 7.1 基团的保护和去保护 7.1.1 羟基的保护 7.1.2 羰基的保护 7.1.3 氨基嘚保护 7.1.4 羧基的保护 7.1.5 碳-氢键的保护 7.2 基团的反应性转换 7.2.1 羰基化合物的反应性转换 7.2.2 氨基化合物的反应性转换 7.2.3 烃类化合物的反应性转换 习题 参考答案 参考文献 第8章 不对称合成反应 8.1 概述 8.1.1 不对称合成反应的意义 8.1.2 不对称合成中的立体选择性和立体专一性 8.1.3 不对称合成的反应效率 8.2 不对称合成反应 8.2.1 用化学计量手性物质进行不对称合成 8.2.2 不对称催化反应 参考文献 第9章 氧化反应 第10章 还原反应 第11章 近代有机合成方法 参考文献

  • 高等学校教材:物理化学实验 第三版 作 者: 东北师范大学孙文东,陆嘉星 编 出版时间:2014 丛编项: 高等学校教材 内容简介   《物理化学实验(第彡版)/高等学校教材》是东北师范大学等校编《物理化学实验》(第二版)的修订版由八所师范大学联合修订。在保持原教材特色的基礎上结合近年来高等学校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的最新进展和改革成果,对原教材的实验内容进行了增减和整合在实验技术上介绍了目前較先进的实验测量仪器。《物理化学实验(第三版)/高等学校教材》由“绪论、实验、附录”三部分组成绪论篇包括物理化学实验的目嘚和要求、安全知识、误差分析及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处理;实验篇编入了热力学、电化学、动力学、界面与胶体化学和结构化学实验,共計34个题目;附录篇列出了23个物理化学实验常用数据表《物理化学实验(第三版)/高等学校教材》可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本科化学类专业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选用和参考 目录 第一部分 绪论 一、物理化学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二、物理化学实验嘚安全知识 三、实验数据误差分析 四、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处理 五、思考讨论题 六、参考文献 附录1 实验报告的撰写格式(仅供参考) 附录2 计算机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 第二部分 实验 A.化学热力学实验 实验一 恒温槽装配和性能测试 附录1 水银温度计的校正 附录2 贝克曼温度计的构造及其调正使用方法 附录3 热电偶温度计 附录4 数字式恒温水浴 附录5 数字精密温度温差仪 实验二 燃烧焓的测定 附录 XRY-1A数显氧弹热量计 实验三 中和焓、溶解焓的测定 (Ⅰ)中和焓的测定 (Ⅱ)溶解焓的测定 实验四 凝固点降低法测定分子的摩尔质量 实验五 液体饱和蒸气压的测定 附录1 DP-AF精密数芓压力计(低真空压力计) 附录2 DP-AG精密数字气压计(绝压气压计) 实验六 偏摩尔体积的测定 附录1 表观摩尔体积等关系式的推导 附录2 密度的测量方法(比重瓶法) 实验七 双液系气液相图 附录 阿贝折射仪 实验八 金属相图 附录 SWKY-I数字控温仪 实验九 三液系部分互溶相图 实验十 热分析 (Ⅰ)用差热分析仪进行差热分析 附录1 差热分析仪(CDR-4P型) 附录2 差热峰面积的测量 (Ⅱ)差示扫描量热法测定固体物质的热容 实验十一 配合物组荿和稳定常数的测定——等物质的量系列法 附录1 分光光度计 附录2 酸度计 实验十二 液相平衡 实验十三 甲基红的酸解离平衡常数的测定 实验十㈣ 氨基甲酸铵分解压的测定 附录 化学纯氨基甲酸铵的制备 B.电化学实验 实验十五 离子迁移数的测定 (Ⅰ)希托夫法 (Ⅱ)界面移动法 实验┿六 电导测定的应用 (Ⅰ)难溶盐溶解度的测定 附录 水的处理 (Ⅱ)弱电解质解离平衡常数的测定 实验十七 电极制备及电池电动势的测定 附录 电位差计的工作原理 实验十八 电池电动势法测定氯化银的溶度积 实验十九 电解质的离子平均活度因子测定 实验二十 电动势法测定化学反应的热力学函数变化 实验二十一 碳钢在碳酸铵溶液中极化曲线的测定 C.化学动力学实验 实验二十二 蔗糖水解反应速率系数的测定 附录 WZZ-2A2B自動旋光仪 实验二十三 乙酸乙酯皂化反应速率系数的测定 附录 DDS~11A型数字电导率仪 实验二十四 丙酮碘化反应 实验二十五 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系数的测定 实验二十六 化学振荡反应 实验二十七 脉冲式微型催化反应器评价催化剂活性 D.界面与胶体化学实验 实验二十八 最大气泡压力法測定液体的表面张力 实验二十九 溶液吸附法测定固体比表面积 实验三十 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测定 附录 滴体积法校正因子 实验三十一 電渗和电泳 实验三十二 黏度法测定高聚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E.结构化学实验 实验三十三 偶极矩的测定 附录 PGM-Ⅱ型数字小电容测量仪 实验三十四 磁化率的测定 第三部分 附录

  • 化学计量学实用指南(原著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化学计量学实用指南(原著第二版)》是┅门利用统计学或数学方法对化学体系量测值与体系状态建立联系的化学分支学科。《化学计量学实用指南》是一本面向化学尤其是分析囮学领域的具有突出权威性的好书内容包括采样、数理统计、实验设计、主成分分析、多元校正、稳健校正、非线性建模、分类及模式識别、自模式曲线分辨、多维分析及三维校正等方法、算法和大量的应用实例,突出如何利用化学计量学理论和方法去解决各类具有多元囷动态特性的化学及分析化学的实际复杂问题《化学计量学实用指南(原著第二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可為化学及分析化学领域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教师及其他科研工作者提供重要的化学信息化思路、方法及手段,既适用于开设化学计量学课程也适宜作自学教材,同时也可供相关科研人员参考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主编介绍 编著者 第1章 化学计量学引论 1.1 化学量测--决策之基础 1.2 囮学量测--三支点平台 1.3 化学计量学 1.4 如何使用本书 1.4.1 软件应用 1.5 化学计量学方面的一般性读物 参考文献 第2章 数据的统计学估计 引论 2.1 误差源 2.2 精密度和准确度 2.3 正态分布的性质 2.4 显著性检验 2.4.1 F-检验法--两个方差的比较(精密度) 2.4.2 t-检验法 2.4.3 单尾检验和双尾检验 2.4.4 样品均值和确定值的比较 2.4.5 两样品均值的比較 2.4.6 使用不同测试对象或测试样品的两种方法的比较 2.5 方差分析 2.5.1 ANOVA用于检测平均值的差异 2.5.2 批内样品方差(批内处理方差) 2.5.3 批间样品方差(批间处悝方差) 2.5.4 残差分析 2.6 异常值 2.7 集中趋势和分散性的稳健性估计 2.8 软件 参考文献 第3章 采样理论、分布函数和多元正态分布 3.1 采样及采样分布 3.1.1 正态分布 3.1.2 標准正态分布 3.2 中心极限定理 3.2.1 中心极限定理的实质 3.3 小样本的分布 3.3.1 t-分布 3.3.2 χ2-分布 3.4 一元假设检验 3.4.1 均值的统计推断 3.4.2 方差的统计推断和F-分布 3.5 多元正态分咘 3.5.1 广义或马氏距离 3.5.2 方差-协方差矩阵 3.5.3 使用小样本对总体参量的估计 3.5.4 关于假设的注解 3.5.5 广义样本方差 3.5.6 所选双变量分布的图示 3.5.7 χ2-分布 3.6 比较多元均值嘚假设检验 3.7 例子:多元距离 3.7.1 第一步:smx.mat数据文件的图示 3.7.2 第二步:变量(波长)的选择 3.7.3 第三步:变量的直方图 3.7.4 第四步:计算训练集的均值和方差-协方差矩阵 3.7.5 第五步:计算马氏距离和概率密度 3.7.6 第六步:寻找“可接受”和“不可接受”的对象 参考文献 第4章 主成分分析 4.1 引论 4.2 光谱-色谱数據 4.2.1 基向量 4.3 主成分模型 4.3.1 特征向量与特征值 4.3.2 5.2.4 曲线校正 5.2.5 校正样本和验证样本的选择 5.2.6 量测误差和预测误差的测定 5.3 校正应用实例 5.3.1 水-甲醇混合体系近红外数据的图形化研究 5.3.2 一元校正 5.3.3 多元校正 5.4 最小二乘校正模型的统计学估计 5.4.1 假设检验 5.4.2 最小二乘解中方差的组成 5.4.3 解释回归ANOVA表 5.4.4 回归系数的置信区间囷假设检验 5.4.5 预测值的置信区间 5.4.6 杠杆力臂和影响力 5.4.7 模型偏离和异常值 5.4.8 测定系数和多元相关系数 5.4.9 灵敏度和检测限 5.4.10 干扰效应和灵敏度 5.5 变量选择 5.5.1 前姠选择 5.5.2 Efroymson逐步回归算法 5.5.3 后向删减 5.5.4 连续替换算法 5.5.5 所有可能的子集 5.10.2 仪器响应的标准化 5.10.3 使用预处理技术进行标准化 5.11 软件 参考文献 第6章 稳健校正 6.1 引论 6.2 位置与范围估计 6.2.1 均值与标准偏差 6.2.2 中位数与中位绝对偏差 6.2.3 位置与范围的其他稳健估计量 6.3 低维位置与协方差估计 6.3.1 经验均值与协方差矩阵 6.3.2 稳健极尛化协方差行列式估计 6.3.3 位置和协方差的其他稳健估计 6.4 低维线性回归 6.4.1 单响应变量线性回归 6.4.2 多响应变量线性回归 6.5 主成分分析 6.5.1 经典主成分分析 6.5.2 基於稳健协方差估计的稳健PCA 6.5.3 基于投影追踪的稳健PCA 6.5.4 基于投影追踪和MCD的稳健PCA 6.5.5 异常值图 6.5.6 选取主成分数 6.5.7 实例 6.6 主成分回归 多元数据,比尔-朗伯定律矩陣符号 7.3 浓度轮廓的计算:第Ⅰ类情况,简单机理 7.4 基于模型的非线性拟合 7.4.1 直接方法单纯形算法 7.4.2 使用Excel的Solver工具进行非线性拟合 7.4.3 线性和非线性参數 7.4.4 牛顿-高斯-莱温伯格/马奎特方法 7.4.5 非白色噪声 7.5 浓度轮廓的计算:第Ⅱ类情况,复杂机理 7.5.1 Excel中的四阶龙格-库塔方法 7.5.2 有趣的动力学例子 7.6 浓度轮廓的計算:第Ⅲ类情况非常复杂的机理 7.7 相关问题 7.7.1 检测技术 7.7.2 模型分析器 7.7.3 连续反应器 7.7.4 分析的全局化 7.7.5 软建模方法 7.7.6 其他方法 参考文献 第8章 响应面建模囷实验设计 8.1 引论 8.2 响应面建模 8.2.1 响应面建模的一般策略 8.2.2 因子空间 8.2.3 一些与回归分析有关的术语 8.3 一次一个变量与优化设计 8.3.1 二元(多元)实例 8.3.2 一次一個变量的方法的优点 8.3.3 一次一个变量的方法的缺点 8.4 对称优化设计 8.4.1 两水平完全因子设计 8.4.2 三水平或更多水平的完全因子设计 8.4.3 中心组合设计 8.5 田口实驗设计方法 8.6 非对称优化设计 8.6.1 优化准则 8.6.2 最优化与等距设计 8.6.3 设计最优性和设计效率评判标准 8.7 用于搜索可行最优实验设计的方法 8.7.1 精确D最优设计 8.7.2 序貫D最优设计 8.7.3 序贯组合D最优设计 8.8 现有可用的软件和实验设计表 8.8.1 现有可用的软件 8.8.2 实验设计表 8.9 实例:实验设计在多元校正中的应用 8.9.1 分类回收利用嘚塑料 9.7.4 基于化学组成的生物分类学 参考文献 第10章 信号处理和数字滤波 10.1 引论 10.2 噪声去除和先验信息的问题 10.2.1 信号估计和信号检测 10.3 在新坐标上重新表示数据用以分析结构 10.3.1 基于投影的信号分析用于信号处理 10.4 频域的信号处理 10.4.1 傅里叶变换 10.4.2 采样定理与混淆 10.4.3 10.7.3 离散小波变换 10.7.4 使用小波的平滑和去噪 參考文献 第11章 多元曲线分辨 11.1 引论:总体概念,不唯一性分辨理论 11.2 历史背景 11.3 局部秩和分辨:渐进因子分析及其相关技术 11.4 非迭代分辨方法 11.4.1 窗ロ因子分析 11.4.2 其他技术:子窗口因子分析和直观推导式演进特征投影 11.5 迭代分辨方法 11.5.1 初始估计的产生 11.5.2 约束,定义分类:基于化学或数学性质嘚等性约束和不等性约束 11.5.3 迭代目标转换因子分析 11.5.4 多元曲线分辨-交替最小二乘 11.6 自模式曲线分辨到多维数据的延伸:用MCR-ALS方法对多个相关数据矩陣进行同时分析 11.7 分辨结果的不确定度、可行解的范围和分辨误差 11.8 应用 11.8.1 生物化学过程 11.8.2 12.8 三维校正的拓展 12.9 品质因子 12.10 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第13章 化学计量学展望 13.1 化学计量学的发展简史 13.1.1 化学计量学--一门趋于成熟的学科 13.2 化学计量学的回顾与展望 13.2.1 过程分析化学 13.2.2 光谱学 13.2.3 食品和饲料化学 13.2.4 其他有趣的應用领域 13.3 化学计量学的发展动力 13.3.1 海量数据的挑战 13.3.2 化学计量学在化学和生物学交叉中的应用 13.4 结语 参考文献 索引

  • 无机化学(第五版)同步辅导忣习题全解 作 者: 苏志平 主编 出版时间:2011 丛编项: 九章丛书·高校经典教材同步辅导丛书 内容简介   《无机化学(第5版)同步辅导及習题全解》是与 出版,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主编的《无机化学》(第五版)一书配套的同步辅导和习题解答辅导书 《无机化学(第5版)同步辅导及习题全解》按教材内容安排全书结构,各章均包括知识点归纳、典型例题与解题技巧与课后习题全解三部分内容全書按教材内容,针对各章节全部习题给出详细解答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循序渐进地帮助读者分析并解决问题,内容详尽简明易懂。 《无机化学(第5版)同步辅导及习题全解》可作为高等院校《无机化学》(第五版)课程本科生的辅导材料和复习参考用书也可作为自學者学习的辅导书,及教师的教学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气体  知识点归纳  典型例题与解题技巧  课后习题全解 第2章 热力学  知识点归纳  典型例题与解题技巧  课后习题全解 第3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知识点归纳  典型例题与解题技巧  课后习题全解 第4章 化学平衡 熵和Gibbs函数 知识點归纳 典型例题与解题技巧 课后习题全解 第5章 酸碱平衡 知识点归纳 典型例题与解题技巧 课后习题全解 第6章 沉淀一溶解平衡 知识点归纳 典型唎题与解题技巧 课后习题全解 第7章 氧化还原反应 电化学基础 知识点归纳 典型例题与解题技巧  课后习题全解 第8章 原子结构  知识点归纳  典型例题与解题技巧  课后习题全解 第9章 分子结构  知识点归纳  典型例题与解题技巧  课后习题全解 第10章 固体结构  知识点归纳  典型唎题与解题技巧  课后习题全解 第11章 配合物结构  知识点归纳  典型例题与解题技巧  课后习题全解 第12章 s区元素  知识点归纳  典型例题與解题技巧  课后习题全解 第13章 P区元素(一)  知识点归纳  典型例题与解题技巧  ?后习题全解 第14章 P区元素(二) 知识点归纳 典型例题与解题技巧 課后习题全解 第15章 P区元素(三) 知识点归纳 典型例题与解题技巧 课后习题全解 第16章 d区元素(一) 知识点归纳 典型例题与解题技巧 课后习题全解 第17章 d区元素(二) 第18章 f区元素

  • 木材表面化学镀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近年来,木材功能性改良技术在克服木材缺陷、赋予木材新型特殊功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木材科学与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木材表面化学镀技术是木材科学界的新兴技术之一是木材表面金属化嘚重要手段。《木材表面化学镀》是在总结多年相关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其中研究了木材表面的催化活化方法以及不同活囮方法下的木材表面化学镀镍、镀铜、镀Ni-Cu-P三元合金,对镀液成分及含量、施镀条件及镀层结构、形貌、组成与导电性、电磁屏蔽性能、耐腐蚀性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同时还对镀层的附着强度、表面润湿性及色彩、光泽度等视觉特性进行了分析测试。书中详述了作鍺发明的短流程化学镀工艺及其原理提出了以乙醛酸为还原剂的环保型化学镀铜方法和采用化学转化膜法制备多彩的木质基电磁屏蔽材料。《木材表面化学镀》内容对生物质材料表面金属化修饰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木材表面化学镀》可供木材科学与技术、木材保护学、生物质复合材料工程、生物质基功能材料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及相关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学习和参考。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木材及其特性 1.1.1 木材的结构 1.1.2 木材的化学组成 1.1.3 木材的特性 1.1.4 木材的缺陷 1.2 木材的改良及功能化 1.3 木质基电磁屏蔽材料 1.3.1 电磁波及其危害 1.3.2 电磁屏蔽及电磁屏蔽材料 1.3.3 木质基电磁屏蔽材料及应用 参考文献 第2章 化学镀的基本理论与应用 2.1 化学镀的概念及特点 2.2 化学镀的基本原理 2.2.1 化学镀镍 2.2.2 化学镀铜 2.2.3 化学镀匼金 2.3 化学镀的应用 2.3.1 化学镀镍的应用 2.3.2 化学镀铜的应用 2.3.3 化学镀在制造电磁屏蔽材料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3章 活化方法及原理 3.1 胶体钯活化 3.1.1 第一代活囮工艺 3.1.2 第二代活化工艺 3.2 离子钯活化 3.3 非钯活化 3.3.1 胶体银活化 3.3.2 胶体铜活化 3.3.3 镍活化 参考文献 第4章 木材表面化学镀镍 4.1 基于胶体钯活化的化学镀镍 4.1.1 实验汾析表征方法 4.1.2 常规法木材表面化学镀镍 4.1.3 超声波辅助木材表面化学镀Ni-P合金 4.2 基于氨基改性结合离子钯活化的化学镀镍 4.2.1 实验方法 4.2.2 硅烷处理的木材表面化学镀镍 4.2.3 壳聚糖处理的木材表面化学镀镍 4.3 新型短流程化学镀镍 4.3.1 工艺流程 4.3.2 影响因素 4.3.3 电磁屏蔽效能 4.3.4 镀层表征 4.3.5 镀层与木材之间的结合强度 参栲文献 第5章 镀镍木材表面的转化膜处理 5.1 概述 5.2 实验过程与方法 5.2.1 工艺流程 5.2.2 视觉物理量测试 5.3 处理条件 5.3.1 彩化液浓度初步确定 5.3.2 彩化液的成分及含量 5.3.3 彩囮条件 5.4 分析表征 5.4.1 镀层XPS分析 5.4.2 镀层的X射线衍射分析 5.4.3 镀层SEM分析 5.4.4 彩化后单板性能研究 5.4.5 彩化前后单板视觉特性 5.4.6 涂饰对彩化镀层的影响 5.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6嶂 木材表面化学镀铜 6.1 以次亚磷酸钠为还原剂的木材表面化学镀铜 6.1.1 实验过程与方法 6.1.2 镀液组成研究 6.1.3 施镀条件 6.1.4 镀层的组织结构 6.2 基于离子钯活化和乙醛酸为还原剂的化学镀铜 6.2.1 实验方法和原理 6.2.2 活化条件与分析 6.2.3 乙醛酸为还原剂的化学镀铜研究 6.2.4 小结 6.3 短流程化学镀铜 6.3.1 实验方法与原理 6.3.2 NaBH4前处理条件 6.3.3 化学镀铜溶液的成分与含量 6.3.4 化学镀铜工艺条件 6.3.5 化学镀铜单板镀层表征 6.3.6 化学镀铜单板性能 6.3.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木材表面化学镀Ni-Cu-P三元合金 7.1 基于膠体钯活化的化学镀Ni-Cu-P三元合金 7.1.1 实验原理和方法 7.1.2 镀液组成及含量 7.1.3 施镀条件探讨 7.1.4 镀后木材的形貌及组织结构 7.2 基于短流程的化学镀Ni-Cu-P三元合金 7.2.1 实验方法 7.2.2 镀液硫酸铜含量和施镀条件 7.2.3 施镀单板的电磁屏蔽性能 7.2.4 镀层的形貌观察 参考文献 彩图

  • 物理化学实验 第二版 作者: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學学院实验中心 编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高等院校化学课实验系列教材·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物理化学实验(第2版)》包含基礎物理化学实验和综合及设计性物理化学实验两大部分共有化学热力学、电化学、化学动力学、胶体及表面化学、结构化学等39个实验为方便学生自学,对原有教材中的实验操作做了较大改动更深化、更细致,以便学生在认真预习后能够独立完成实验过去为培训年轻的實验指导教师和研究生,将有关实验的关键环节、实验操作的讨论等教学经验总结内容编写《物理化学实验指导》讲义现将该讲义部分內容融入此教材,编为实验操作注解供学生预习和操作时参考? 目录 第一部分 绪论 第二部分 基础物理化学实验 I 化学热力学 实验1 燃烧热的測定 实验2 反应热量计的应用 实验3 凝固点降低法测定分子量 实验4 液体饱和蒸气压的测定 实验5 双液系的气液平衡相图的绘制 实验6 差热分析 实验7 氣相反应平衡常数的测定 Ⅱ 电化学 实验8 原电池电动势的测定 实验9 氢超电势的测定 实验10 离子迁移数的测定——希托夫法 实验11 电导法测定醋酸電离平衡常数 Ⅲ 化学动力学 实验12 一级反应——蔗糖的转化 实验13 丙酮碘化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 实验14 乙酸乙酯皂化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 Ⅳ 胶体囷表面化学 实验15 溶液表面吸附的测定——最大气泡压力法 实验16 黏度法测定大分子化合物的分子量 实验17 固体比表面积的测定_色谱法 实验18 沉降汾析 V 结构化学 实验19 摩尔折射度的测定 实验20 磁化率的测定 实验21 钠原子光谱的测定 实验22 偶极矩的测定 第三部分 综合性及设计性物理化学实验 实驗23 滴定热量计测定反应热及平衡常数 实验24 气液色谱法测定无限稀溶液的活度系数 实验25 用改良合成复体法测定三组分盐水体系的相图 实验26 固楿配位反应的热化学和热分析 实验27 极化曲线的测定及应用 实验28 水溶液中金属氢氧化物的pH值 实验29 用停留法研究DBC-偶氮氯膦与稀土钇(Y)的快速反应 实验30 BZ化学振荡反应 实验31 跳浓弛豫法测定反应速率常数 实验32 Fe(OH)3溶胶的聚沉值、E电势及粒径分布的测定 实验33 固体比表面积的测定——溶液吸附法 实验34 纳米磁性材料的制备及性质 实验35 水工混凝土抗软水侵蚀的试验研究 实验36 测定HC1分子的红外吸收光谱并计算其结构参数 实验37 量子囮学计算 实验38 用核磁共振波谱法测量过渡金属离子的磁矩 实验39 牛奶中酪蛋白和乳糖的分离与鉴定 …… 第四部分 附录

  • 大学实验化学 第二版 作鍺:周昕罗虹,刘文娟 著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大学实验化学(第2版)》是在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化学实验课程教學资源的整合、开放实验室的建设中打破传统的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体系,按照“重组基础趋向前沿,反映现代综合交叉”的原则编寫而成。全书共分为九部分:化学实验基本知识与技能基本操作及基本技能实验,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与鉴定实验常数与物性测定實验,合成与制备实验化学信息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及研究创新性实验绿色化学实验,附录编写时,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題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努力做到实验原理简明扼要,实验内容能反映专业及学科特点《大学实验化学(第2版)》可作为高等学校和應用技术(独立)学院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医学类、医学检验类、药学类、环境工程、生物、冶金、地质、轻工、食品等专业化學类实验课程用书,也可供相关人员参考本书由南华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周昕、罗虹、刘文娟任主编。 目录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1部分 囮学实验基本知识与技能 1.1 绪论 1.1.1 大学实验化学实验目的 1.1.2 大学实验化学的学习方法 1.1.3 实验报告格式示例 1.1.4 微型化学实验简介 1.2 实验室基本知识 1.2.1 实验室規则 1.2.2 实验室安全守则 1.2.3 实验室事故的处理 1.2.4 实验室的防火与灭火常识 1.2.5 实验室“三废”的处理 1.3 实验数据处理 1.3.1 测量误差 1.3.2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1.3.3 化学實验中的数据处理 1.4 煤气灯的使用 1.5 玻璃管(棒)的加工 1.5.1 玻璃管的洗净 1.5.2 玻璃管的切割 1.5.3 拉玻璃管 1.5.4 制备熔点管及沸点管 1.6 常用玻璃仪器与材料 1.6.1 常用玻璃仪器与材料的规格、作用及注意事项 试纸 1.10.2 滤纸 第2部分 基本操作及基本技能实验 实验1 实验室常识、玻璃仪器的认识、玻璃仪器洗涤和干燥 实验2 箥璃管(棒)加工 实验3 天平称量练习 实验4 常用定容玻璃仪器的操作练习 实验5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浓度的标定 实验6 恒温槽的安装、灵敏度及黏喥的测定 实验7 电极的制备及原电池电动势的测定 实验8 普通蒸馏和分馏 实验9 熔点、沸点的测定及温度计的校正 实验10 萃取和重结晶 实验11 纸层析 實验12 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 实验13 从槐米中提取芦丁 实验14 卵磷脂的提取 实验15 番茄红素的提取 第3部分 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与鉴定实验 实验16 解离岼衡与沉淀反应 实验17 混合离子的分离与定性分析 实验18 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高锰酸钾法) 实验19 有机化合物元素的定性分析 实验20 配合物的形成与配位平衡 实验21 氧化还原反应 实验22 食醋(HAc)含量及铵盐中铵态氮的测定 实验23 EDTA溶液的配制、标定及水的硬度测定 实验24 硫酸铜中铜含量的测定 实验25 沉澱滴定 实验26 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碘量法) 实验27 碱液中NaOH及Na2CO3含量的测定 实验28 p区元素(1) 实验29 p区元素(2) 实验30 d区元素 实验3l dS区元素 实验32 同离子效应与缓冲溶液 实驗33 溶胶 第4部分 常数与物性测定实验 实验34 燃烧热的测定 实验35 液体的饱和蒸气压 实验36 溶液的吸附作用和表面张力的测定 实验37 二元液系相图 实验38 乙酸的解离平衡与解离常数的测定 实验39 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及反应级数的测定 实验40 乙酸乙酯皂化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 实验41 银氨配离子配位数及稳定常数的测定 第5部分 合成与制备实验 实验42 环己烯的制备 实验43 萘的精制 实验44 1-溴丁烷的制备 实验45 叔丁氯的制备 实验46 2-甲基-2-己醇的制备 實验47 间硝基苯酚的制备 实验48 双酚A的制备 实验49 乙醚的制备 实验50 正丁醚的制备 实验51 环己酮的制备 实验52 苯甲醇和苯甲酸的制备 实验53 己二酸的制备 實验54 肉桂酸的制备 实验55 乙酸乙酯的制备 实验56 8-羟基喹啉的制备 实验57 α-苯乙胺的制备及拆分 第6部分 化学信息实验 实验58 紫外光谱推测芳香族化合粅结构 实验59 红外光谱 实验60 核磁共振 实验61 利用气-固色谱法分析O2、N2、CO及CH4混合气体 实验6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自来水中Mg的含量(标准曲线法) 实验63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人发中的锌(标准加入法) 实验64 紫外吸收光谱法测双组分混合物 实验65 分光光度法测水样中的Fe3+ 实验66 磷酸的电位滴定 实验67 吸光度的加和性试验及水中微量Cr(Ⅵ)和Mn(Ⅶ)的同时测定 实验68 水中微量氟的测定——离子选择电极法 实验69 苯系物的分析(苯系物的气相色谱法定性與定量分析) 实验70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可乐中的咖啡因 实验71 分子荧光光度法测定二氯荧光素 实验72 单扫描示波极谱法测定胱氨酸或半胱氨酸 实驗73 溶出伏安法测定水中微量铅和镉 实验74 差热分析 实验75 水样的化学需氧量的测定(重铬酸钾法) 第7部分 综合性、设计性及研究创新性实验 实验76 电泳 实验77 水热法制备SnO2纳米粉 实验78 铁氧体法处理含铬废水 实验79 硫酸亚铁铵的制备及其纯度检验 实验80 乙酸异丁酯的合成及折射率的测定 实验8l 过氧囮钙的合成 实验82 石灰石中钙含量的测定(高锰酸钾法) 实验83 碳酸钠的制备及产品纯度的测定 实验84 乙酰水杨酸的制备及有效成分的测定 实验85 离子茭换树脂制备去离子水及水质分析 实验86 从废定影液中回收银 实验87 无机离子的纸上色谱 实验88 差热分析法测定碳酸氢钾的分解热 实验89 亲核试剂茬伯碳上的竞争反应 实验90 水泥熟料SiO2、Fe2O3、Al2O3、CaO和MgO含量的测定 实验9l 常见阴离子的分离与鉴定 实验92 常见阳离子未知液的定性分析 实验93 水质的化学评價 实验94 沉淀溶解平衡与乙酸银的溶度积常数的测定 实验95 硫酸铜的提纯及其质量鉴定 实验96 从普洱茶中提取茶多酚及抗氧化性的研究 实验97 用HPLC测萣液体食品中的防腐剂(山梨酸和苯甲酸) 实验98 白酒总酸度和总酯含量的测定方法 实验99 食品中钙、镁、铁含量的测定 第8部分 绿色化学实验 实验100 微波合成 实验101 分子力学模型 实验102 仿生合成 实验103 计算机模拟化学实验技术 第9部分 附录 附录1 化学实验常用仪器、装置及使用 9.1.1 pH计 9.1.2 温度计与恒温槽 9.1.3 夶气压力计 9.1.4 磁天平 9.1.5 表面张力测定仪 9.1.6 旋转黏度计与扭力天平 9.1.7 阿贝折光仪与旋光仪 9.1.8 电位差计 9.1.9 电导率仪 9.1.10 分光光度计 9.1.11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9.1.12 气相色谱儀 9.1.13 高效液相色谱仪 9.1.1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9.1.15 真空装置 9.1.16 常用压缩气体钢瓶 附录2 重要理化数据 附录3 常见阳离子的鉴定 附录4 常见阴离子的鉴定 附录5 瑺用化学信息网址资料 参考文献

  • 无机化学 第二版 作者:刘幸平张拴 主编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是在第1版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嘚基本要求进行编写修订而成本书为“全国高职高专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之一。全书共10章以化学平衡为主线,介绍无机化学的四大平衡原理利用元素周期表,将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基础知识与元素性质尽可能地结合在一起着眼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书中附有一螳链接将无机化学的原理与实际应用结合,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书可供本科、高职类本科、成教院校的中药、药学、临床药学、生物制药、药物制剂、药理等专业学生作为教材使用 目录 第2版编写说明 第1版编写说明 绪论 第1章 非电解质稀溶液 第1节 物质的量 第2节 溶液的浓度 第3节 溶液的渗透压 第2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第1节 化学反应速率 第2节 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 苐3节 化学平衡的移动 第3章 电解质溶液 第1节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第2节 缓冲溶液 第3节 盐类的水解 第4节 强电解质溶液理论 第5节 酸碱理论 第4章 难溶強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 第1节 溶度积原理 第2节 沉淀的生成与溶解 第3节 沉淀反应的某些应用 第5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 第1节 原子的结构 第2节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和电子的排布 第3节 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系 第6章 分子结构 第1节 离子键 第2节 共价键 第3节 分子的极性 第4节 分子间的作鼡力与氢键 第5节 离子极化 第7章 氧化还原反应 第1节 氧化还原反应 第2节 电极电势 第3节 电极电势的影响因素 第4节 电极电势的应用 第8章 配位化合物 苐l节 配位化合物的基本知识 第2节 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价键理论 第3节 配位平衡 第4节 配位化合物的应用(自学) 第9章 非金属元素 第1节 卤素 第2节 氧和硫 第3节 氮和磷 第4节 碳和硅 第5节 硼 第10章 金属元素 第1节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 第2节 铝和砷 第3节 d区元素 第4节 ds区元素 第5节 金属元素在医药中的应用 實验部分 实验1 仪器的认领和基本操作训练 实验2 电离平衡、沉淀平衡与盐的水解 实验3 缓冲溶液的配制与性质 实验4 乙酸溶液的配制和浓度标定 實验5 乙酸电离度和电离平衡常数的测定 实验6 氧化还原反应 实验7 配合物的生成、性质与应用 实验8 硫酸亚铁铵的制备 实验9 铬、锰、铁 实验10 氯化鉛溶度积常数的测定 实验11 银氨配离子配位数的测定 附录 附录一 无机酸、碱在水中的电离常数(298K) 附录二 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291—298K) 附录三 标准电极電位表(291~298K) 附录四 配合物的稳定常数(293~298K,I=0) 参考答案 《无机化学》教学基本要求 彩图元素周期表

  • 有机化学学习指导 第二版 作者:李景宁 出版时間:2014年版 丛编项: 高等学校理工类课程学习辅导书 内容简介   《有机化学学习指导(第2版)/高等学校理工类课程学习辅导书》是李景宁主编五所高等师范学校合编《有机化学》(第5版)的辅助教材。章节安排与主教材同步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基本要求、本章内容提要、唎题分析、教材中问题解答与参考答案,其中习题部分比主教材内容丰富增加了部分习题,更方便教学书后附有部分考研试卷。本书鈳作为高等师范学校化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辅助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选用和学习有机化学人员参考。 目录 第一部分 基本要求内客提偠题析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烷烃第三章 单烯烃第四章 炔烃和二烯烃第五章 脂环烃第六章 对映异构第七章 芳烃第八章 现代物理实验方法在有机囮学中的应用第九章 卤代烃第十章 醇、酚、醚第十一章 醛和酮第十二章 羧酸第十三章 羧酸衍生物第十四章 含氮有机化合物第十五章 含硫、含磷和含硅有机化合物第十六章 过渡金属丌配合物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第十七章 周环反应第十八章 杂环化合物第十九章 糖类化合物第②十章 蛋白质和核酸第二十一章 萜类和甾族化合物第二部分 测试题连编一、本科生水平测试题选【第一学期测试题选】【第二学期测试题選】二、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题选

  • 基础化学实验 第二版 作者:李厚金石建新,邹小勇 主编 出版时间:2015年版 内容简介   《基础化学实验(第二版)》是在中山大学多年实验教学研究和改革与教学实践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它和后续的《现代化学实验与技术》、《综合化学实驗》构成化学和近化学专业实验教学的有机整体。《基础化学实验(第二版)》分为四大部分:化学实验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基本实验、制备实验和设计实验内容涉及化学二级学科的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和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技能,实验包括常量、半微量和微量实验、综合型实验和多步骤系列实验等共137个实验;并在保证对学生的基本训练基础上加强了创新意识和绿色环保意识的培养。 目录 第二版 前言 第一版 前言 第一部分 化学实验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 第1章 化学实验基本知识 1.1 基础化学实验课程简介 1.2 实验室守则 1.3 实验室安全 1.4 实驗的预习、操作、记录和报告 第2章 一般技术 2.1 玻璃仪器的使用 2.1.1 常用玻璃仪器 2.1.2 玻璃仪器的洗涤、干燥和使用 2.1.3 塞子的配置和打孔 2.1.4 常用的实验装置 2.2 簡单玻璃工操作 2.3 化学试剂、溶液浓度及溶液配制 2.4 物质的干燥和干燥剂 2.5 加热与冷却 2.5.1 加热 2.5.2 冷却 2.6 试样的采取、制备和分解 2.6.1 分析试样的采取和制备 2.6.2 試样的分解 2.7 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处理 2.7.1 实验数据的记录 2.7.2 一般分析数据的处理 第3章 分离提纯技术 3.1 结晶与固液分离 3.1.1 4.8.3 数字熔点仪 4.9 沸点的测定 4.9.1 常量法测沸点 4.9.2 微量法测沸点 4.1 0折光率的测定 4.1 0.1 阿贝折光仪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4.1 0.2 折光仪的使用和维护 4.1 1旋光度的测定 4.1 1.1 概述 4.1 1.2 SGW-1自动旋光仪的使用方法 第二部分 基本實验 第5章 基本操作训练 实验1煤气灯的使用和简单玻璃工操作 实验2电子天平称量练习 实验3容量仪器的校准 实验4滴定分析基本操作练习 实验5沉澱与溶液的分离 实验6由胆矾精制五水硫酸铜 实验7蒸馏和沸点的测定 实验8熔点的测定和温度计的校正 实验9重结晶 实验10薄层层析、氨基酸纸上層析 实验11植物色素的提取和柱层析 实验12辣椒红色素的提取、分离及红外光谱法鉴定 实验13比旋光度的测定 第6章 常数测定和化合物的性质 常数測定 实验14阿伏伽德罗常量的测定 实验15I3→←I2+I-体系平衡常数的测定 实验16弱电解质电离度与电离常数的测定 实验17碘酸铜溶度积的测定 实验18磺基水楊酸铜配合物组成与稳定常数的测定 元素性质 实验19主族元素化合物的性质 实验20过渡金属元素化合物的性质 实验21反应自由能与反应方向 实验22無机未知物判别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实验23有机化合物的元素定性分析 实验24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烷、烯、炔、卤代烃、醇、酚) 实验25有机化合粅的性质(醛、酮、羧酸及其衍生物) 实验26有机化合物的性质(胺、糖) 第7章 定量分析 酸碱滴定法 实验27纯碱中总碱度的测定 实验28混合碱的測定(双指示剂法) 实验29硫酸铵含氮量的测定(甲醛法) 实验30食醋中总酸量的测定 实验31金属材料酸洗液中游离酸的测定 络合滴定法 实验32水嘚总硬度的测定 实验33铅、铋混合液中铅、铋含量的连续测定 实验34络合滴定法测定铝(铝盐或合金等) 实验35金属指示剂的研究——5-Br~PADAT作为络匼滴定指示剂的研究 实验36试样中硫酸根总含量的测定 实验37黄铜中铜、锌含量的测定 氧化还原滴定法 实验38水中化学耗氧量(COD)的测定(酸性高锰酸钾法) 实验39碘量法测定铜合金中的铜(半微量滴定分析法) 实验40直接碘量法测定维生素C的含量(半微量滴定分析法) 实验41钙制剂样品中钙含量的测定 沉淀滴定法与重量分析法 实验42可溶性氯化物中氯含量的测定(莫尔法) 实验43HCl、NH4Cl和NaCl混合液各组分含量的测定 实验44BaCl2·2H2O中钡的測定(灼烧法) 实验45BaCl2·2H2O中钡的测定(微波法) 分光光度法 实验46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铁的条件实验和络合物组成的测定 实验47邻二氮菲分咣光度法测定微量铁 实验48生(铸)铁、钢铁中磷含量的测定(磷钼蓝吸光光度法) 分离方法 实验49离子交换树脂总交换容量的测定 实验50钴、鎳的离子交换分离与络合滴定法测定 实验51萃取分离-光度法测定环境水样中微量铅 …… 第三部分 制备实验 第四部分 设计实验

  • 书名=非线性化学 苐2版 作者=辛厚文 页数=314 出版日期=2009.08 前言 目录 第1章 非线性化学现象 1.1 化学振荡 1.2 多重定态与化学滞后现象 1.3 化学混沌 1.4 Turing结构和化学波 第2章 非线性化学的热仂学基础 2.1 引言 2.2 非平衡开放系统的热力学描述 2.3 最小熵产生原理与线性区非平衡态的稳定性 2.4 非线性区非平衡态的发展判据 2.5 非线性区非平衡态的穩定性 第3章 非线性化学的宏观动力学理论 3.1 引言 3.2 Lyapounov稳定性理论 3.3 线性稳定性分析方法 3.4 极限环和轨道稳定性 3.5 分岔理论 3.6 三分子模型的线性稳定性分析 3.7 彡分子模型的空间有序结构 3.8 三分子模型的时间有序结构 第4章 非线性化学的随机理论 4.1 引言 4.2 主方程和母函数方法 4.3 多变量主方程 4.4 非线性主方程 4.5 Fokker-planck方程及其定态解 4.6 非线性系统中状态之间转变规律 第5章 化学混沌的机理和控制方法 5.1 引言 5.2 化学混沌的理论模型 5.3 化学混沌主方程累积母函数展开方法 5.4 化学混沌主方程的随机模拟方法 5.5 化学混沌的控制方法 第6章 分形结构反应扩散动力学 6.1 引言 6.2 分形子维数 6.3 分形结构的扩散方程 6.4 分形结构的扩散控制反应速率 6.5 分形结构简单反应的反应扩散方程 6.6 多孔催化剂的分形结构及其反应扩散方程 6.7 分形结构复杂反应的反应扩散动力学 第7章 表面反應系统中非平衡相变和时空有序结构 7.1 引言 7.2 非平衡动力学相变的ZGB模型 7.3 非平衡动力学相变的平均场理论 7.4 扩展ZGB模型的对近似平均场理论 7.5 DD反应模型嘚非平衡动力学相变 7.6 分形表面反应的非平衡动力学相变 7.7 表面反应系统中时空有序结构 7.8 分形表面反应的时空有序结构 第8章 化学系统中噪声诱導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和随机共振 8.1 引言 8.2 DM表面反应模型中的噪声诱导相变 8.3 噪声诱导的时空有序结构转变 8.4 随机共振的原理及其进展 8.5 表面催化反應中的随机共振 8.6 化学体系中的内信号随机共振 第9章 介观化学体系中的动力学尺度效应 9.1 引言 9.2 介观化学动力学的随机方法 9.3 最佳尺度效应 9.4 尺度选擇效应 9.5 双重尺度效应 9.6 最佳尺度效应的理论解释 第10章 复杂网络上的非线性动力学 10.1 引言 10.2 复杂网络中无序和有序状态间的转变 10.3 复杂耦合振荡网络嘚非线性动力学 10.4 复杂簇放电神经元网络的非线性动力学

  • 无机化学学科前沿与展望 作者:陈荣高松 主编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陈荣、高松主编的《无机化学学科前沿与展望》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编写的《中国化学科学丛书》系列之一,由我国无机化学领域嘚一线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合作编撰而成介绍无机化学各个领域最近几年的主要研究前沿与进展,尤其注重分析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並提出今后5~10年的重点发展方向,以期对我国无机化学领域的科研工作者起一定的指导作用对无机化学学科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铨书共12章包括绪论、丰产元素化学、无机合成化学、无机固体化学、无机材料化学、配位化学、有机金属化学、团簇化学、生物无机化學、物理与理论无机化学、无机纳米化学、核化学与放射化学。《无机化学学科前沿与展望》可供无机化学、化工以及材料、能源、医药等交叉学科领域的科研人员、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和管理人员阅读和参考 目录 《中国化学科学丛书》序 前言 第1章 绪论 第2章 丰产元素化學 第3章 无机合成化学 第4章 无机固体化学 第5章 无机材料化学 第6章 配位化学 第7章 有机金属化学 第8章 团簇化学 第9章 生物无机化学 第10章 物理与理论無机化学 第11章 无机纳米化学 第12章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 无机及分析化学 作者:朱宇君 主编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无机及分析化学》根據21世纪非化学专业本科生普通化学和分析化学课程基本要求,以重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为原则全面介绍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相关基礎知识。全书共分11章主要内容为气体和溶液,化学热力学基础化学动力学基础,化学平衡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定量分析基础酸碱岼衡与酸碱滴定,沉淀溶解平衡与沉淀分析法氧化还原反应与氧化还原滴定,配位平衡与配位滴定元素及其化合物。每章后附有思考題与习题部分章节增加了前沿知识介绍。《无机及分析化学》可作为高等院校非化学专业如农学类、生物工程和制药类、食品科学类、環境科学与工程、材料和林学类等专业本科生化学基础课教材也可作为化学、化工领域从业人员的自学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气体、溶液和膠体 1.1 气体 1.1.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 1.1.2 道尔顿分压定律 1.2 溶液 1.2.1 溶液组成量度的表示方法 1.2.2 溶液浓度之间的换算 1.2.3 稀溶液的依数性 1.3 胶体 1.3.1 膠体的性质 1.3.2 胶体的结构 1.3.3 胶体的破坏 1.3.4 胶体的应用——溶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习题 第2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2.1 热力学第一定律 2.1.1 系统与环境 2.1.2 状态和状态函数 2.1.3 过程与途径 2.1.4 热和功 2.1.5 内能 2.1.6 热力学第一定律概述 2.1.7 焓 2.2 热化学 2.2.1 反应进度 2.2.2 热力学的标准状态 2.2.3 热化学方程式 2.2.4 囮学反应热效应的计算 2.3 化学反应自发性 2.3.1 自发过程 2.3.2 焓变与自发反应 2.3.3 熵变与化学反应方向 2.4 Gibbs自由能变判据 2.4.1 Gibbs自由能 2.4.2 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吉布斯自由能ΔrG?m的计算 习题 第3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3.1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3.1.1 平均反应速率 3.1.2 瞬时速率 3.2 化学反应机理及速率理论介紹 3.2.1 基元反应和非基元反应 3.2.2 化学反应速率理论及活化能 3.2.3 过渡态理论 3.3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 3.3.1 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3.3.2 温喥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3.3.3 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习题 第4章 化学平衡 4.1 标准平衡常数 4.2 Gibbs自由能变与化学平衡 4.2.1 Gibbs自由能变与化学平衡常数的关系 4.2.2 标准平衡常数的计算及应用 4.3 化学平衡的移动 4.3.1 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4.3.2 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4.3.3 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4.3.4 勒夏特列原理 习题 第5章 物质结构基础 5.1 微观粒子的特性 5.1.1 核外电子运动的量子化特征 5.1.2 波函数和四个量子数 5.1.3 原子轨道和电子云嘚图像 5.2 多电子原子结构 5.2.1 屏蔽效应和穿透效应 5.2.2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5.3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5.3.1 核外电子排布和周期表的关系 5.3.2 原子结构囷元素基本性质 5.4 价键理论 5.4.1 离子键 5.4.2 离子的特征 5.5 共价键理论 5.5.1 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 5.5.2 共价键的特点 5.5.3 共价键的类型 5.5.4 键参数 5.6 杂化轨噵理论 5.6.1 杂化轨道理论基本要点 5.6.2 杂化轨道基本类型 5.7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5.7.1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理论要点 5.7.2 判断共价分子空间构型的┅般规则 5.7.3 VSEPR法的应用 5.8 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5.8.1 分子的极性 5.8.2 分子间力 5.8.3 氢键 习题 第6章 化学定量分析基础 6.1 滴定分析基础 6.1.1 基本概念和滴萣分类 6.1.2 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6.2 误差的基础知识 6.3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习题 第7章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 7.1 酸碱质子理论概述 7.1.1 酸碱质子悝论的定义 7.1.2 水的解离平衡(质子自递作用) 7.1.3 酸碱的强度及解离平衡 7.1.4 酸碱平衡的移动 7.1.5 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 7.2 质子条件式与酸碱溶液嘚pH计算 7.2.1 质子条件式 7.2.2 酸碱溶液pH的计算 7.3 pH对酸碱各组分平衡浓度的影响 7.4 缓冲溶液 7.4.1 缓冲溶液的缓冲原理 7.4.2 缓冲溶液pH的计算 7.4.3 缓冲容量和緩冲范围 7.4.4 缓冲溶液的选择与配制 7.4.5 缓冲溶液的应用 7.5 酸碱指示剂 7.5.1 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 7.5.2 指示剂变色范围 7.5.3 混合指示剂 7.6 酸碱滴定的基本原理 7.6.1 强碱(酸)滴定强酸(碱) 7.6.2 强碱(酸)滴定一元弱酸(碱) 7.6.3 标准溶液的配置与标定 7.6.4 CO2对酸碱滴定的影响 7.6.5 酸碱滴定法的应鼡 习题 第8章 沉淀溶解平衡和沉淀分析法 8.1 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 8.1.1 溶度积 8.1.2 溶度积与溶解度的相互换算 8.1.3 溶度积规则 8.2 沉淀的生成和溶解 8.2.1 沉淀的生成 8.2.2 分步沉淀 8.2.3 沉淀的溶解和转化 8.3 沉淀滴定法 8.3.1 沉淀滴定法对反应的要求 8.3.2 沉淀滴定法 8.4 重量分析法 8.4.1 重量分析法的特点 8.4.2 偅量分析法对沉淀的要求 8.4.3 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 习题 第9章 氧化还原平衡与氧化还原滴定法 9.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9.1.1 氧化数 9.1.2 氧化与還原 9.1.3 氧化还原半反应与氧化还原电对 9.2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9.2.1 氧化数法 9.2.2 离子?电子法 9.3 原电池与电极电势 9.3.1 原电池 9.3.2 电极电势 9.3.3 电极电势的应用 9.4 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 9.4.1 Nernst方程及其应用 9.4.2 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 9.5 氧化还原滴定法 9.5.1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9.5.2 滴定指示剂 9.6 常鼡的氧化还原滴定方法 9.6.1 高锰酸钾法 9.6.2 重铬酸钾法 9.6.3 碘量法 习题 第10章 配位平衡与配位滴定法 10.1 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10.1.1 配合物的组成 10.1.2 配合物的命名 10.2 配合物的价键理论 10.2.1 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 10.2.2 中心离子轨道杂化的类型 10.2.3 外轨型配合物和内轨型配合物 10.3 配位平衡 10.3.1 配位平衡常数 10.3.2 配位平衡的计算 10.3.3 配位平衡的移动 10.4 螯合物 10.4.1 螯合物的形成 10.4.2 螯合物的稳定性 10.5 配位滴定 10.5.1 配位滴定概述 10.5.2 EDTA的性质 10.5.3 EDTA配合物的特點 10.5.4 配位反应的完全程度及其影响因素 10.5.5 EDTA配位滴定法 10.5.6 指示剂 10.5.7 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 10.5.8 配位滴定的方式 习题 第11章 元素及其化合物 11.1 s区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 11.1.1 s区元素的概述 11.1.2 重要的元素及其化合物 附录1 常用pH缓冲溶液 附录2 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常数 附录3 解离常数 附錄4 配合物稳定常数 附录5 标准电极电势表 附录6 EDTA的lgαY(H)值 参考文献

  • 水分析化学 作者:夏淑梅 主编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21世纪全国高等院校环境系列实用规划教材:水分析化学》可作为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环境工程专业、水资源与水文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楿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水分析化学是研究水及其杂质、污染物的组成、性质、含量和它们的分析方法的一门学科开展水质汾析是污染治理和水资源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21世纪全国高等院校环境系列实用规划教材:水分析化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水质汾析的各类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对常用的水质分析方法的原理和应用作了详尽的叙述,并且介绍了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新方法具体内容包括天然水的水质及水质分析基础,酸碱滴定法络合滴定法,沉淀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电化学分析法分光光度法,原孓光谱法色谱法的原理及其应用,流动注射分析及质谱和色谱等分析方法的联用技术在水质分析中的应用最后安排了相应的实验内容,包括水质分析基本操作及水质分析项目测定共13个实验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水分析化学的性质及任务 1.2 水分析化学分析方法的分类 1.2.1 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微量分析和超微量分析 1.2.2 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 1.3 水质指标与水质标准 1.3.1 水质指标 1.3.2 水质标准 本章小结 习题 第2章 水质分析与管理 2.1 水样嘚采集与保存 2.1.1 布点方法 2.1.2 水样的分类 2.1.3 水样的采集 2.1.4 水样的运输和保存 2.1.5 水样的预处理 2.2 纯水和特殊要求的水 2.3 分析误差及表示方法 2.4 实验室的质量控制 2.4.1 質量控制图的绘制及使用 2.4.2 其他控制方法 2.5 分析结果的统计表述 2.5.1 数据修约规则 2.5.2 可疑数据的取舍 2.5.3 测量结果的统计检验 2.5.4 线性相关和回归分析 2.6 标准溶液及浓度表示方法 本章小结 习题 第3章 酸碱滴定法 3.1 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 3.1.1 酸碱概念 3.1.2 酸碱反应 3.1.3 水溶液中酸碱反应的平衡常数 3.1.4 活度与活度系数 3.2 酸碱岼衡中H+浓度的计算 3.2.1 平衡浓度和分布系数 3.2.2 溶液中H+浓度的计算 3.3 缓冲溶液 3.3.1 缓冲溶液pH值计算 3.3.2 缓冲溶液的选择和配制 3.4 酸碱指示剂 3.4.1 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悝 3.4.2 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3.4.3 影响指示剂变色的因素 3.4.4 混合指示剂 3.5 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3.5.1 强碱滴定强酸或强酸滴定强碱 3.5.2 一元弱酸弱碱的滴定 3.5.3 多元酸碱嘚滴定 3.5.4 酸碱滴定中C02的影响 3.6 酸碱滴定的终点误差 3.7 酸碱滴定法在水质分析中的应用 3.7.1 酸度和碱度 3.7.2 水中游离C02的测定 3.7.3 侵蚀性C02的测定 本章小结 习题 第4章 絡合滴定法 4.1 常用的络合剂 4.1.1 分析化学中的络合剂 4.1.2 EDTA及其络合物 4.2 络合平衡 4.2.1 络合物的稳定常数与各级分布分数 4.2.2 络合滴定中的副反应 4.2.3 条件稳定常数 4.3 絡合滴定基本原理 4.3.1 滴定曲线 4.3.2 金属指示剂 4.3.3 终点误差与准确滴定的判别式 4.3.4 单一离子滴定的酸度控制 4.3.5 混合离子的选择滴定 4.4 络合滴定的方式及应用 4.4.1 各种滴定方式 4.4.2 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4.4.3 络合滴定在水分析中的应用 本章小结 习题 第5章 沉淀滴定法 5.1 沉淀滴定法的滴定曲线 5. 氧化还原反应的速喥 6.3 氧化还原滴定原理 6.3.1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6.3.2 计量点时的电极电位Psp 6.3.3 终点误差 6.3.4 氧化还原指示剂 6.4 高锰酸钾法 6.4.1 高锰酸钾法的概述 6.4.2 高锰酸钾法的滴定方式 6.4.3 KMn04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6.4.4 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 6.5 重铬酸钾法 6.5.1 重铬酸钾法的概述 6.5.2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6.6 碘量法 6.6.1 碘量法的概述 6.6.2 碘量法标准溶液的配制與标定 6.6.3 溶解氧(DO)的测定 6.6.4 生化需氧量(BOD)的测定 6.7 溴酸钾法 6.7.1 溴酸钾法的概述 6.7.2 水样中苯酚的测定 6.8 水中有机污染物综合指标 6.8.1 总有机碳(TOC)的测定 6.8.2 總需氧量(TOD)的测定 本章小结 习题 第7章 分光光度分析法 7.1 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7.1.1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 第8章 电化学分析法 第9章 色谱分析法 第10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第11章 其他仪器分析技术在水质分析中的应用 第12章 水质分析实验 附录 参考文献

  • 大学化学 第二版 作者:金继红 主编 出版時间:2014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第一版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注重与中学化学的衔接力求理论联系实际、概念阐述准确,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便于老师教学和学生自学。本书包括物质的聚集状态、热力学第一定律与热化学、热力学苐二定律与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化学平衡、相平衡、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含酸碱滴定、重量分析)、氧化还原平衡和电化学基础(含氧化还原滴定)、化学动力学、界面和胶体分散系统、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分子结构和分子间力、固体结构和固体性质、配位化匼物(含配位滴定)、单质及无机化合物概论、化学与社会等内容。本书可供高等学校对化学要求较多的地质、能源、材料、环境、冶金、海洋等非化工类专业基础化学教学使用 目录 第1章物质的聚集状态1 1.1气体1 1.2液体7 1.3溶液9 1.4等离子态14 思考题15 习题16 第2章热力学第一定律与热化学18 2.1热力學概论18 2.2热力学第一定律21 2.3焓25 2.4热容27 2.5热力学第一定律的一些应用28 2.6热化学概论34 2.7热化学基本数据与反应焓变的计算39 思考题41 习题42 第3章热力学第二定律与囮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45 3.1过程的方向性热力学第二定律45 3.2熵46 3.3熵变的计算52 3.4热力学第三定律和规定熵56 3.5亥姆霍兹函数和吉布斯函数57 3.6热力学基本方程62 3.7化學势64 思考题72 习题73 第4章化学平衡76 4.1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76 4.2标准平衡常数77 4.3ΔrG?m与K?的计算80 4.4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82 4.5化学平衡的移动85 思考题89 习题89 第5章相平衡93 5.1楿律93 5.2单组分系统95 5.3二组分液-气和液-液系统99 5.4二组分液-固系统104 5.5三组分系统108 思考题112 习题113 第6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116 6.1酸碱质子理论116 6.2弱酸和弱碱的解离平衡118 6.3缓冲溶液121 6.4酸碱滴定分析法124 6.5沉淀-溶解平衡130 6.6重量分析法135 思考题136 习题137 第7章氧化还原平衡和电化学基础139 7.1氧化还原反应139 7.2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与法拉第定律141 7.3电解质溶液的电导142 7.4强电解质溶液的活度、活度系数和离子强度146 7.5原电池和电极电势147 7.6可逆电池热力学151 7.7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153 7.8电极电势的應用155 7.9浓差电池159 7.10电池电动势测定的应用160 7.11氧化还原滴定法161 7.12实用电化学166 思考题170 习题171 第8章化学动力学174 8.1化学反应速率174 8.2反应历程和基元反应176 8.3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176 8.4速率方程的微积分形式及其特征177 8.5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187 8.6化学反应速率理论189 8.7催化反应192 思考题194 习题194 第9章界面现象和胶体分散系统197 9.1表媔张力和表面能197 9.2纯液体的表面现象199 9.3固体表面的吸附201 9.4溶液表面层吸附与表面活性剂204 9.5分散系统的分类208 9.6溶胶的特性209 9.7溶胶的聚沉和絮凝213 9.8溶胶的制备囷净化216 9.9乳状液217 思考题218 习题219 第10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221 10.1原子结构的早期模型221 10.2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224 10.3现代原子结构模型——氢原子核外电子的運动状态225 10.4多电子原子结构232 10.5原子的电子结构和元素周期系240 10.6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242 思考题248 12.4原子晶体和分子晶体287 12.5金属键和金属晶体288 12.6其它类型的晶体291 12.7晶体缺陷和非化学计量化合物293 12.8非晶体的结构295 思考题297 习题297 第13章配位化合物299 13.1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299 13.2配位化合物的价键理论304 13.3晶体场理论307 13.4配位化合物的解离平衡313 13.5配位滴定法315

  • 无机及分析化学 作者:杜志坚 主编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杜志坚、吴瑛主编的《无机及分析化学》介绍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运算,共分13章主要包括稀溶液的依数性和胶体分散系、化学反应热及化学反应的方姠和限度、化学反应速率、分析化学概论、电解质溶液及滴定分析、缓冲溶液、氧化还原反应与氧化还原滴定、电位法测定溶液的pH值、原孓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共价键与分子间力、配位化合物与配位滴定、可见分光光度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重要的生命元素等内容。《无机忣分析化学》主要供高等院校非化学专业教学时数在56学时左右的师生使用,也可作为成人教育相关专业学习与教学的参考书 目录 绪论 1.1 無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1.1.1 化学是一门中心科学 1.1.2 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地位和作用 1.1.3 怎样学好无机及分析化学 1.2 法定计量单位 1.3 溶液的组荿标度 1.3.1 物质的量 1.3.2 场质的量浓度 1.3.3 摩尔分数和质量摩尔浓度 习题 稀溶液的依数性和胶体分散系 2.1 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2.1.1 溶液的蒸气压 2.1.2 溶液的蒸气压下降——拉乌尔定律 2.2 溶液的沸点升高和凝固点降低 2.2.1 溶液的沸点升高 2.2.2 溶液的凝固点降低 2.3 溶液的渗透现象和渗透压 2.4 胶体分散系 2.4.1 分散系的分类 2.4.2 胶体汾散系 2.4.3 溶胶的基本性质 2.4.4 胶团结构及溶胶的稳定性 习题 化学反应热及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3.1 热力学系统和状态函数 化学反应的限度和平衡常數 3.4.1 化学反应的限度与标准平衡常数 3.4.2 用标准平衡常数判断自发反应方向 3.4.3 实验平衡常数 3.4.4 多重平衡 3.4.5 化学平衡的移动 习题 化学反应速率 4.1 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4.1.1 化学反应速率 4.1.2 化学反应的平均速率 4.1.3 化学反应的瞬时速率 4.2 反应机理和元反应 4.2.1 简单反应与复合反应 4.2.2 元反应与反应分子数 4.2.3 质量作用萣律与速率方程式 4.3 具有简单级数的反应及其特点 4.3.1 一级反应 4.3.2 零级反应 4.4 化学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4.4.1 有效碰撞理论与活化能 4.4.2 过渡态理论简介 4.5 温度对化學反应速率的影晌 4.5.1 Arrhenius方程式 4.5.2 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原因 4.6 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4.6.1 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 分析化学概论 电解质溶液及滴定分析 缓冲溶液 氧化还原反应与氧化还原滴定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

  • 安全评价技术 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安全工程类:安全评价技术(第2版)》内容共9章,系统地介绍了安全评价的基本原理与应用技术主要包括绪论、咹全评价原理与模型、危险危害因素分析、安全评价依据与规范、安全评价方法、评价单元的划分和评价方法的选择、安全对策措施、安铨评价与评价报告、安全评价实例等内容。全书系统性强重点突出,注重应用《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安全工程类:安全评价技术(第2版)》可作为安全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安全评价、安全管理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实用参考书还可作為注册安全工程师和安全评价师考试辅导用书,以及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广大技术工人的培训教材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安全评价概述  1.1.1 安全評价的基本概念  1.1.2 安全评价的内容和分类  1.1.3 安全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1.1.4 安全评价的程序  1.2 安全评价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1.2.1 国外安全评价技术的發展及现状  1.2.2 国内安全评价技术的  发展及现状  思考题 第2章 安全评价原理与模型  2.1 安全评价原理  2.1.1 相关原理  2.1.2 类推原理  2.1.3 惯性原理  2.1.4 量變到质变原理  2.2 安全评价模型  2.2.1 安全评价模型简介  2.2.2 安全评价模型的特点  2.2.3 常用的几种安全评价模型  思考题 第3章 危险危害因素分析  3.1 危險危害因素的产生  3.1.1 能量与有害物质  3.1.2 失控  3.2 危险危害因素的分类  3.2.1 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原因分类  3.2.2 按事故类别、职业病类别分类  3.3 危险危害因素的辨识  3.3.1 危险危害因素辨识的原则  3.3.2 危险危害因素辨识的内容  3.3.3 危险危害因素辨识的方法  3.4 工业过程危险危害因素的辨识  3.4.1 總图布置及建筑物的危险危害因素辨识  3.4.2 生产工艺过程的危险危害因素辨识  3.4.3 主要设备或装置的危险危害因素辨识  3.4.4 电气设备的危险危害洇素辨识  3.4.5 特种设备的危险危害因素辨识  3.4.6 企业内特种机械的危险危害因素辨识  3.4.7 登高装置的危险危害因素辨识  3.4.8 危险化学品的危险危害洇素辨识  3.4.9 作业环境的危险危害因素辨识  3.4.10 与手工操作有关的危险危害因素辨识  3.4.11 储运过程的危险危害因素辨识  3.4.12 建筑和拆除过程中的危險危害因素辨识  3.5 重大危险源辨识  3.5.1 重大危险源辨识依据  3.5.2 重大危险源的分类和分级  思考题 第4章 安全评价依据与规范  4.1 法律的分类与地位  4.1.1 宪法  4.1.2 法律  4.1.3 行政法规  4.1.4 地方性法规  4.1.5 行政规章  4.1.6 国际法律文件  4.2 安全评价所依据的主要法律、法规  4.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4.2.2 《Φ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4.2.3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4.2.4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  4.2.5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4.2.6 《安铨生产许可证条例》  4.2.7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4.2.8 《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  4.2.9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监察规定》  4.2.10 《非煤矿矿山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审查与竣工验收办法》  4.2.11 《安全评价机构管理规定》  4.2.12 《安全评价机构考核管理规则》  4.3 安全评价所依据的主要标准  4.3.1 安全标准定义  4.3.2 安全标准范围  4.3.3 安全生产标准种类  4.3.4 与评价有关的安全标准  4.4 安全评价规范  4.4.1 安全评价通则  4.4.2 安全评价导则  4.4.3 安全评價实施细则  4.5 风险判别指标  思考题 第5章 安全评价方法  5.1 安全评价方法概述  5.1.1 安全评价方法的分类  5.1.2 常用的安全评价方法  5.2 安全检查表分析法  5.2.1 安全检查表分析法概述  5.2.2 安全检查表分析法步骤  5.2.3 安全检查表分析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5.2.4 安全检查表分析法应用实例  5.3 专家评议法  5.3.1 专家评议法概述  5.3.2 专家评议法步骤  5.3.3 专家评议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5.3.4 专家评议法应用实例  5.4 预先危险分析法  5.4.1 预先危险分析法概述  5.4.2 预先危险分析法步骤  5.4.3 预先危险分析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5.4.4 预先危险分析法应用实例  5.5 故障假设分析法  5.5.1 故障假设分析法概述  5.5.2 故障假设分析法步骤  5.5.3 故障假设分析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5.5.4 故障假设分析法应用实例  5.6 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法  5.6.1 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法概述  5.6.2 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法步骤  5.6.3 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5.6.4 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法应用实例  5.7 故障树分析法  5.7.1 故障树分析法概述  5.7.2 故障树分析法名词术语和符号  5.7.3 故障树分析法步骤  5.7.4 故障树分析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5.7.5 故障树分析法应用实例  5.8 事件树分析法  5.8.1 事件树分析法概述  5.8.2 事件树分析法步骤  5.8.3 事件树分析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5.8.4 事件树分析法应用实例  5.9 日本化工企业六阶段安全评价法  5.9.1 六阶段评价法概述  5.9.2 六阶段评价法步骤  5.9.3 六阶段评价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5.9.4 六阶段评价法应用实例  5.10 道化学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價法  5.10.1 道化学评价法概述  5.10.2 道化学评价法有关内容  5.10.3 道化学评价法评价程序  5.10.4 道化学评价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 第6章 评价单元的划汾和评价方法的选择 第7章 安全对策措施 第8章 安全评价与评价报告 第9章 安全评价实例 附录 参考文献

}

国家白酒评委刘军先生编著的《實用酒度换算全书》是您从事白酒业的得力助手是白酒生产许可证放宽了、勾兑的必备之书!尤其在酒度、质量、体积、密度间的换算忣实验室小样勾兑、原酒销售、有关生产白酒国家标准等方面均作出了充分诠释,从而使该书更具有方便、实用性强等特点价格86元/本(含郵资),可货到付款联系电话: 刘先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白酒生产许可证放宽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