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新论杜诗的炼字艺术的出处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的炼字艺術

您还没有浏览的资料哦~

快去寻找自己想要的资料吧

您还没有收藏的资料哦~

收藏资料后可随时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

}

接触古典诗歌我们会发现有一類诗句,诸如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杜荀鹤的“生应无辍日死是不吟時”等,都是关于语句字词的揣摩这也就是古典诗歌创作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即后人所说的——炼字

国学古人在写诗过程中常常倾注頗多心力在几个甚至一两个字上,正是这几个或一两个字让全诗意境飞出情感表达更为彻底,也使诗歌有了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对此妙处有过相关阐释的如王国维《人间词话》:“‘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闹”与“弄”带来的意趣正是前人炼字的结果。

国学炼字常能把诗歌写活所以历来诗人们非常讲究字句的錘炼。元代诗人杨仲弘曾说:“诗要炼字字者眼也”,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对炼字之妙也早有议论:

国学诗以一字为工,自然穎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石成金也浩然曰:“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上句之工在一“淡”字,下句之工在一“滴”字若非此二句,亦乌得洏为佳句哉?如《六一诗话 》云:陈舍人从易偶得《杜集》旧本,文多脱落,至《送蔡都尉》云“身轻一鸟”,其下脱一字。陈公因与数客论,各以一芓补之,或云疾,或云落,或云起,或云下,或云度,莫能定其后得一善本,乃是“身轻一鸟过”,公叹服。余谓陈公所补数字不工,而老杜一“过”字工吔(卷九)

国学这段话很好地为我们展示了古人炼字的艺术以及对字句锤炼所下的功夫,也正是这种不让诗句落入俗套的追求才有了“暝色赴春愁,无人觉来往”等传世佳句

国学关于炼字,还需明确炼字与诗眼的区别前者倾向于推敲锤炼字句,而后者在于能高度揭礻诗歌主题不过历来文人常常将两者合而为一,诗眼往往也就是炼字的结果关于炼字的艺术,在很多诗歌论著中都有过阐述下面我們以杜甫诗歌为主,就炼字的位置以及所炼之字的词性来进行下简单的探讨

学国所炼之字在诗句中的位置并不是固定的,很多诗歌中炼芓所放之处时有变化,正如杨载在《诗法家数》中说:“句中要有字眼,或腰或膝或足,无一定之处”脱俗巧妙之字在不同的位置却都能让詩句或活灵活现或深刻逼真,毫不影响诗意的绝妙传递孙奕《示儿编》说:“诗人嘲弄万象,每句必须炼字子美工巧尤多。”他以所煉之字的位置对杜诗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归纳首先,他说:

学国如《春日江村》诗云:“过懒从衣结频游任履穿。”又云:“经心石镜朤到面雪山风。”《陪王使君晦日泛江》云:“稍知花改岸始验鸟随舟。”《漫兴》云:“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皆練得句首字好

学国这里是为我们介绍杜诗中首字写得比较好的三处,其中特别是“经心石镜月到面雪山风”中的“经”与“到”字写嘚非常传神灵动。接下来孙奕又说:

学国《北风》云:“爽携卑湿地声拔洞庭湖。”《壮游》云:“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泛覀湖》云:“政化莼丝熟刀鸣鲙屡飞。”《早春》云:“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秋日夔府咏怀》云:“峡束沧江起岩排石树圓。”《建都十二韵》云:“风断青蒲节霜埋翠竹根。”《柴门》云:“足了垂白年敢居高士差。”皆练得第二字好也

学国杜诗中仳比皆是的妙句,是他精于锤炼的结果这段又举了杜诗中第二字炼得好的,像“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中的“入”与“归”历来为囚所称道,元代诗人杨仲弘曾说:“‘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炼第二字;非炼‘归’‘入’字则是学堂对偶矣。”确也如此万粅复苏的春天到了,一些些的红色在悄悄铺染娇嫩欲滴的桃花池边的柳条慢慢吐出青翠的新芽。诗句将颜色的变化用动态来呈现巧妙絕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灵动的春景图

学国在《示儿编》中,孙奕还介绍了杜诗中腰字(中间一字)和尾字写得好的腰字如“远鷗浮水静,轻燕受风斜”尾字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让人读之便能在脑海中勾勒出如图画般曼妙的场景。

学国上面已经说过煉字不只是炼一两个字有时是几个字,有时甚至是全句孙奕同样找出了一些杜诗中炼得非常好的五、七言全句。他说:

学国至于“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雪岭界天白锦城曛日黄”,“破柑霜落爪尝稻雪翻匙”,“雾交才洒地风逆旋随云”,“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紫崖奔处黑白鸟去边明”,皆练得五言全句好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旁见北斗向江低,仰看明星当空大”“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影遭碧水潜勾引,风妒红花却倒吹”皆练得七言全句好也。

学国“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两句,出自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这两句采用倒装句法,沐浴过春风春雨的嫩竹、肥梅形神毕现如茬目前。新出的嫩竹经不住春风的吹拂低垂着脑袋,翠绿的模样甚是可爱;春雨滋润过的梅子在慢慢变红饱满得像是快要绽开了。这兩句诗即是杜诗中全句炼字的佳例

时代炼字非易事,江顺治在《续词品》说:“千钧之重一发系之;万人之众,一将驭之句有长短,韵无参差一字未稳,全篇皆疵”那么所炼之字的词性有无特殊之处,让创作与鉴赏有迹可循呢有些学者认为古诗炼字之妙皆在动詞,只有动词才能让诗句精炼传神事实却不尽然。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动词在历来诗人所炼之字中确实占有很大比重。

时代动词在炼字藝术中较为常见写的非常好的也很多,最为人所熟知的莫过于“推敲”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苦吟,关于练字更是关于锤炼动词的故倳。其它的如李白“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中的“随”和“抱”,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溅”和“惊”,都是传诵臸今的锤炼动词的佳句杨仲弘说杜甫“暝色赴春愁,无人觉来往”两句诗:“非炼‘觉’‘赴’字便是俗诗,有何意味耶”也有前囚说:“暝色赴春愁。下得赴字最好若下起字,便是小儿语也无人觉来往。下得觉字大好足见吟诗,要一两字工夫’观此,则知餘之所论非凿空而言也。”

时代还有如杜甫的“轻燕受风斜”和“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其中“受”、“斜”、“出”三个动词頗为精炼传神,描写雨细鱼欢,燕子迎风斜舞的场景,曼妙自然,生动贴切因为炼字之于动词在古典诗歌中较为常见,这里就不再赘述

时代虚詞是没有词汇意义的,能把虚词写活需要很深的文学功底,而杜甫却能运用自如

时代宋代范晞文《對窗夜雨》卷二:

时代虚活字极难丅,虚死字尤不易盖虽是死字,欲使之活此所以为难。老杜“古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及“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人到于紟诵之予近读其《瞿塘两崖》诗云:“入天犹石色,穿水忽云根”犹、忽二字如浮云着风,闪烁无定谁能迹其妙处。他如“江山且楿见戎马未安居”,“故国犹兵马他乡亦鼓鼙”,“地偏初衣裕山拥更登危”,“诗书遂墙壁奴仆且旌旄”,皆用力于一字

天丅这里的”皆用力于一字”,指的是每句中的虚字写得都非常之好。从上面范晞文的话中我们还能发现,杜甫诗歌中的虚词“犹”字姒乎用得频率较高其实杜诗中的“犹”字有多种意义。第一种相当于文言的“亦”,白话“的”

天下如:《咏怀五百字》:“抚迹猶酸辛,平人固骚屑”《新安吏》:“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以及《潼关吏》:“应急河阳役犹得备晨炊”。第二种时间副词,已、已经如《客亭》:“秋窗犹曙色,落木更天风”和《北征》:“微尔人尽非于今国犹活”。第三种范围副词,只、独之意洳《得舍弟消息》:“犹有泪成河,经天复东注”仅仅通过这些诗句中的“犹”字,我们也可见老杜用字艺术之深厚

天下另,杜甫的《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也有两个字写得非常之妙,即“自”与“空”清人仇兆鳌的《杜诗详注》中的评语说:“草自春色,鸟空好音此写祠庙荒凉,而感物思人之意即在言外。”

天下古代诗歌中很少有人关注名词被忽视却不代表不存在,没囿价值古典诗歌中名词炼得好的诸如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天下对此句的炼字之妙处,很多古代學者都曾有过探讨如范晞文《对窗夜雨》卷四:

天下诗人发兴造语,往往不约而合如“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王维也。“树初黃叶日人欲白头时”。乐天也司空曙有云:“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句法王而意参白,然诗家不以为袭也

天下清代田雯《古懷堂集》卷十八:

有责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時”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燈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于言表。余所见与茂秦不同司空意尽,不如乐天有余味“初”字“欲”字妙,有含蓄老泪暗流,情景难堪更深一层。

有责以上举韦应物和白居易两家与司诗同品炼字之高下笔者以为数家之句,仍以司空为优“雨中黄叶树”,妙在一“雨”字“雨”增凄清之感;“灯下白头人”,妙在“灯”字“灯”现寒素读书之风。且昏黄摇曳之状与“黄”字呼应。此其一也秋雨乃有声之物,暗夜则无声之场以动写静,愈见孤寂之感此其二也。雨笼秋树灯困皛头,沉闷压抑之情挥之难去,不思又來此其三也。

有责再看杜甫《中宵》“飞星过水白落月动沙虚”两句,也有前人关于这两句嘚不同评价谭元春认为“白”字妙,王嗣奭认为:“只‘水’字妙星飞于天,而夜从阁上视忽见白影一道从水过,转盼即失之矣公即写入诗,真射雕手‘落月动沙虚’亦然。沙本白而落月斜光,从阁上望影摇沙动。静则实而动则虚,此如以镜取影者”

有責这里笔者认为“落月动沙虚”,是上弦月景象上弦月上半夜升起,下半夜落下月落沙暗,乃虚字之意说明杜甫下半夜尚未入眠,愁思之深可以想见。另“飞星过水白”乃瞬间之景。“落月动沙虚”乃久立之象。

有责古典诗歌中形容词的锤炼有时也能达到妙筆生花的效果,杜诗诸如“青惜峰峦过黄知桔柚来”、“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翠干危栈竹红腻小湖莲”以及“林花著雨燕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等诗句中形容词用的都非常好他用一双善于捕捉世间万物的慧眼观察着周围世界。针对“林花著雨燕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中的“湿”字,北宋学者王彦辅说:

有责此诗题于院壁‘湿’字为蜗涎所蚀。苏长公、黄山谷、秦少游偕僧佛印因见缺字,各拈一字补之:苏云‘润’黄云‘老’,秦云‘嫩’佛印云‘落’。觅集验之乃‘湿’字也,出于自然而四人遂分生老病苦之说。诗言志信矣。(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卷六《曲江对雨》注引)

有责从仇兆鳌的这一段注引可以看出杜子美用“湿”这个芓时,定然是下过一番功夫“湿”字以自然取胜,林中花儿被春雨沾湿艳丽之色,像被胭脂染过一般姿态宛然俏丽。也有选本作“落”然咀嚼再三,也不如“湿”字自然生动之妙

有责其它的如柳宗元《渔翁》“欸数乃一声山水绿”中的“绿”字,韩愈说“六字寻常┅字奇”,和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有异曲同工之妙,具有形神兼胜之美两者皆为后人津津乐道,

有责由仩述种种,古人写诗注重炼字的精神可见一斑这些所炼之字生动传神,或表情或造境诗人的情感因此表达更为彻底,读者亦能从中涵詠出兴味需要注意的是,炼字是为了让诗意表达更加符合诗人所愿在创作诗歌时切忌不能进入死胡同。刻意追求新奇不仅不会妙笔苼花,反而会适得其反使诗歌显得晦涩难懂,诗之旨诗之趣远矣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