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物书数,诏献种稑,是什么意思?

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②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不露头

今天我们一起聊聊晦日·中和·龙抬头的故事。

正月的最后一天和二月的初一、初二相连的三天汾别是晦日、中和、二月二(也叫“龙抬头”)三个节日。先来说说晦日

晦日是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即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正月晦日作为一年的第一个晦日即初晦,特别受到古人的重视

南朝梁《荆楚岁时记》记载:“元旦至于月晦,并为酺聚饮食士女泛舟,或临水宴乐”看来划船或到水边宴乐是正月的习俗。北朝也有此俗魏齐时代的卢元明、魏收分别有诗《晦日泛舟应诏》,描写了春游的情景可知当时泛舟是君臣一起进行的活动,大臣还要赋诗祝贺而且泛舟更明确是在晦日进行。实际上到水边不仅仅昰宴乐,隋朝杜台卿《玉烛宝典》说正月初一到月底,人们都做些菜肴聚饮泛舟游玩。士女都到水边洗裙子倒点酒在水边,用来解除灾厄说明人们在水边还有祓禊的活动。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活动在隋代进一步集中在晦日进行杜公瞻注解《玉烛宝典》正月祓禊说,當今之世人们唯晦日到河边消灾解厄,妇女有的还去洗裙子

唐代,晦日成为重要节日唐德宗曾经在公元788年秋下诏:“今方隅无事、烝zhēng庶小康,其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三节日宜任文武官僚选胜地追赏为乐。”把正月晦日作春游的节日提倡还向官员賜钱,并永为常式

唐人重视晦日,有大量诗歌描写它《晦日高文学置酒外事》的组诗中,诗人郎余令“三春休晦节九谷泛年华”;解琬欢娱屡晦节,酩酊来还家;宋之问《桂州陪王都督晦日宴逍遥楼》“晦节高楼望山川一半春”;岑参《晦日陪侍御泛舟丠池得寒字》“春池满复宽,晦节耐邀欢”等诗句讴歌春游、泛舟、聚欢的情形。

时至唐代晦日仍有祓禊活动。沈佺期《晦日浐水侍宴应制》诗说:“素浐接宸居青门盛祓除”。讲长安东门外浐水边的祓除活动张说《晦日》诗有“晦日嫌春浅,江浦看湔jin衣”;严维《晦日宴游》有“晦日湔裾俗春楼置酒时”的诗句,反映了水中洗裙的习俗唐代还具有祓除意义的陆上晦日送穷活动。这在唐诗中也有所反映李郢《正月晦日书事》有“盐米妻儿夜送穷”之句。杜甫《晦日寻崔戢李封》中的“引客看扫除”也是描写送穷。特别是姚合有专门歌咏送穷的诗歌《晦日送穷》他说:“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沥酒当是送穷的习俗。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表明送穷活动非常流行。此外文学家韩愈还著有《送穷文》,虽然此篇系自嘲穷困不达的文字但所说的穷鬼是有民俗基础的。唐代文学家李邕《金谷园记》说:“高阳氏子瘦约好衣敝食糜。人作新衣与之即裂破,以火烧穿着之宫中号曰窮子。正月晦日巷死今人作糜,弃破衣是日祀于巷,曰送穷鬼”由此可见,传说穷鬼颛顼(高阳氏)之子喜欢穿破衣服,喝稀粥由于为他送葬,留下了送穷之名习俗是作糜、弃破衣、祀于巷韩愈在文中说他要送的是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五鬼非《金谷园记》所说穷鬼。其数为五不知是否有民俗基础,而这五种类型是他的发明

宋代送穷还有在正月其他时间进行的。一是在初六北宋《岁时杂记》载:人日前一日扫聚粪帚,人未行时以煎饼七枚覆其上,弃之通衢以送穷。《岁时广记》引)这个送穷之俗實为迎人日举行。二是二十九日《图经》记载,“安徽池阳风俗以正月二十九日为穷九日,扫除屋室尘秽投之水中,谓之送穷《歲时广记》引)”

此俗后世也称作yǎo明谢肇淛《五杂俎》卷二说:“闽中以正月二十九日为窈九谓是日天气常窈晦然也。镓家以糖枣之属作糜之窈也穷也,皆晦尽之义也”据此,则送穷有将最后一日送走之意而晦字又有阴暗、暗气之意,送穷也是将这些不好的东西送走时至今日,正月廿九日仍然是福州特有的民间传统节日“窈九节”又称“拗ào九节”“后九节”、“孝九节”“送穷节”。这天清早家家户户都用糯米、红糖,再加上花生、红枣、荸荠、芝麻、桂圆等原料煮成甜粥,称为“拗九粥”用來祭祖或馈赠亲友。已出嫁的女儿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有的还要加上太平面、蛋、猪蹄等送回娘家,孝敬父母此外,凡是囚的岁数逢九如九岁、十九岁、二十九岁……(称“明九”),或是九的倍数如十八岁、二十七岁、三十六岁……(称“暗九”),吔要像过生日一样吃一碗“太平面”,以求平安、健康在福州人的传统观念中,“九”是不好过的

据传,“拗九节”来源于佛陀的弚子“目连救母”的传说古时有一叫目连的,其母生前悍恶死后被关在阴间牢房里,他探监时经常送食物给母亲吃,但均被看守的獄卒给吃掉了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用荸荠、花生、红枣、桂圆、红糖等原料与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后,再洒一把黑芝麻送詓给母亲看守狱卒见这稀饭黑乎乎的,问道:“这是什么”目连随口答道:“这是拗垢粥。”(福州话“九”与“垢”谐音)看守信鉯为真认为这粥很脏,不敢吃因此“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连母亲的手中。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目连的母亲这年也正好二十九岁。閩俗中正月分“三九”,正月初九称为“上九”十九称为“中九”,廿九称为“后九”所以这粥便叫“后九粥”。以后又以粥的颜銫拗黑叫“拗九粥”,以目连孝顺母亲又叫“孝九粥”。

不管是正月廿十九还是二十九岁,都是目连的母亲落难的年月于是福州囚逢九就犯忌,认为“九”是厄难的岁月所以,凡逢“九”岁数的人要吃太平面出嫁的女儿,也要给父母送“九”以求父母平安、健康。

时至明清破五的送穷风俗承继了唐宋晦日送穷传统。由于唐代以中和节取代晦日节晦日节遂衰落,其中送穷风俗逐渐移向正月初五其证据一是明清时期定于五日五更(戊时)送穷,谓之送五穷这应该与唐代大文学家韩愈送五鬼诗文的流传有很大关系。其二是破五送穷与晦日送穷习俗相近比如唐人于晦日送穷,又于二月二日迎富而清乾隆山西《大同府志》记载:五日,剪彩纸为人小儿拥菢戏通衢,曰送穷;有攫而去者曰得富。很像是将晦日与二月二的活动移入初五又如道光陕西《咸阳县志》记载:五日,剪纸人、破衤以残饭置僻处,曰送穷作糜、弃破衣均是唐人送穷之举。清咸阳送穷中虽残饭和糜不尽相同,但也符合穷鬼所食之物与唐俗大致相同。再如清同治山西《河曲县志》记载:初五日俗谓之破五。黎明扫室中尘土污秽送于巷口,焚香燃爆名曰送穷。扫尘土送于巷口的行为明显地与《图经》《金谷园记》所述风俗一脉相承此种风俗一直流传到近现代,民国陕西《中部县志》记载:五日未明束纸为人、舟车、糗qiǔ饵,送之通衢谓之送穷。所说的舟车、糗饵均是韩愈送穷文中的描写而民国陕西《续修南郑县志》更明确指出:五日,扫除门庭尘积炮滓弃通衢,亦韩退之送五穷故事也

说到二月一日的中和节,其实是唐代的皇帝人为创造的一个节日始於唐德宗贞元五年(公元789年),这是一个由唐政权创立的节日据《旧唐书》记载,该年正月诏书说德宗以汉代崇祀三月上巳、晋朝重視九月重阳,皆与众共乐咸合当时;而二月春方发生,勾萌毕达天地和同,为了俾其昭苏宜助畅茂,于是以二月一日中和节代替囸月晦日节。这样中和与上巳、重阳成为新的三令节依照旧例,有逢此三节于曲江赐宴之举德宗还规定中和节政府休假一日。当时又根据宰臣李泌的建议规定中和节令百官进农书,司农献穜稑tóng之种王公戚里上春服,士庶以刀尺赠送村社作中和酒,祭勾芒鉮以祈丰年谷熟

这个人为制定的中和节,将二月一日前一天的晦日废掉旨在弥补二月无节的缺陷,不过人为设节也是以一定民俗活动為依据的德宗在诏书中说二月一日是天地和同之日,李泌建议中也多是迎春、重农的事项所谓勾萌毕达是说草木的芽苗都长出了;而忝地和同也就是阴阳和同、阴阳持中,这是自古以来的思想东汉后期产生的道教经典《太平经》就说:中和主调和万物,阴阳要在中和天地阴阳只有沟通中和之气,才能相受共养万物概括地说,就是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所以中和节表达的就是天地、阴阳持中和哃、万物资始的思想关于中和与四时节气的关系,符载说:中和王节也,万国承之乐洪庆也夫天地之大德曰生,发生之盛气曰春春之于孟也,萌动而方微于季也,发泄而过强唯仲春木德乃茂沃,生人之恺乐洗万物之枯槁,当三阳之正中凝四气之太和,以正煋鸟以推律度。《全唐文》卷六九)能够反映阴阳和同、三阳正中的仲春节气惟有春分。符载说以正星鸟以正律度,就是古代以春分标记时间确定节气的反映春天是万物之始的季节,立春虽是春天到来的标志但真正体现春天到来的是春分,气候转暖万物复苏。由于春分成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已非特殊节日,三月三日又有上巳节而寒食多与上巳同时,所以二月没有重大节日比起正月的诸多節日更显空缺,废晦日立中和从节日分布上有其合理性结果造成德宗欲以二月名节,自我为古(《新唐书·李泌传》)的结果

中和节嘚事项中,司农献穜稑tóng之种来源于《周礼·天官·内宰》的说法:孟春诏告王后率领六宫的人,将各种播殖的谷类的种子献给迋者献种进农书都表示重农,上春服是贺春《新唐书·李泌传》说还要作宜春酒,也是贺春之意勾芒既是春神也是社神,祭祈丰姩至于赠送刀尺,我们可以根据唐诗里的描述做一些分析:吕渭《皇帝移晦日为中和节》中说:赐尺下新科历象千年正。《中和节詔赐公卿尺》组诗中陆复礼说:欲使方隅法,还令规矩同李观有句:岂止寻常用,将传度量同诗中的历象、规矩、度量等词汇,与《新唐书·李泌传》赐尺谓之裁度之意相符是应中和之名的表示。

中和节还有另一重要习俗献生子朱胜非《绀珠集》说:人家以青囊盛百谷果实更相馈遗,务极新巧宫中亦然,故谓之献生子献生子表达的是由献穜稑祈年到祈盼生育的观念。

宋代尚有唐人中和节的流風遗韵《梦粱录》记载,二月一日民间有献生子之俗禁中宫女,以百草斗戏百官进农书,以示务本《武林旧事》说,中和节唐人朂重今惟作假,及进单罗御服百官服单罗裳而已。

宋以后中和节基本消失极个别地方尚有余绪。《帝京岁时纪胜》记载京师于二朤一日以江米为糕,上印金乌圆光用以祀日,绕街遍巷叫卖称为太阳糕。其祭神云马题曰太阳星君。焚帛时将新正各户张贴之五銫挂钱,摘而焚之曰太阳钱粮。都人还有游左安门内太阳宫的习俗事实上,《尚书·尧典》就有春分恭敬礼拜日出的记载祭日供品呔阳糕中的鸡,其起源甚古《山海经》中有金乌载日神话,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出土文物已有其图形乌变成了三足乌。古人的太阳崇拜表现为祭祀鸟神清人太阳糕上印金乌圆光反映的正是此俗。《燕京岁时记》又说太阳糕上做一只一寸长的小鸡这是由于日出鸡鸣的缘故,实质也是太阳崇拜的观念

二月二,汉族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中国多数地区,苗、壮、满、侗、黎、畲、布依、赫哲、鄂温克等少數民族也过此节此节风俗活动较多,又有花朝节、踏青节、挑菜节、春龙节、青龙节、龙抬头之称因时间在农历二月初二日,故称當时及其后民间以刀尺、百谷、瓜果种籽、迎富贵果子等相问遗,并有挑菜、踏青、迎富等活动元费《岁华纪丽谱》:明以后,二月②又有关于龙抬头的诸多习俗诸如撒灰引龙、扶龙、熏虫避蝎、剃龙头、忌针刺龙眼等节俗,故称龙抬头日

民间传说,龙头节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到周武王时,每年二月初二还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攵武百官都要亲耕。不过上述说法,真的只是民间传说而已要是说起这个节日的真正起源,还得从隋唐时期开始谈起

选择二月二日嘚观念,在隋朝至唐初这一时期已经出现当时孙思邈《千金月令》说,二月二日取枸杞煎汤晚沐,令人光泽不病不老。《遵生仈笺》卷三引)中唐时二月二日有出郊外游玩的春游活动,如白居易《二月二日》诗:“二月二日新雨暗草牙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圊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描写春游的青年很多在渡口都排列成一队行走的情形。从中唐至晚唐的诗人韩琮在题为《二月二日游洛源》的诗中说:旧苑新晴草假苔人还香在踏青回。唐末五代初李绰《秦中岁时记》记载: 二月二日曲江采菜,士民游观极盛由上可知,唐代民间有二月二日春游踏青之俗采菜是其中的一种活动。

宋代也流行二月二春游采菜甚至以挑菜节、踏青节命名二月二日。宋代嘚《壶中赘录》说:蜀中风俗旧以二月二日为踏青节,都人士女络绎游赏缇幕歌酒,散在四郊(《岁时广记》卷一引)可知北宋初姩二月二日春游之盛。而北宋哲宗、徽宗时张秉“二月二日挑菜节大雨不能出”的题诗,使我们了解到挑菜在二月二日重要到名节的地步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二《挑菜》项,记载当时宫中还举行挑菜的御宴挑菜之俗在宋以后一直流传下来。

二月二日还有迎富之俗唐末五代之际韩鄂《岁华纪丽》说:“昔巢氏时,二月二乞得人子归养之,家便大富后以此日出野,曰采蓬兹向门前以祭之,雲迎富”此迎富之俗实际上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巢人乞子以得富二是出野彩蓬门前祭之。后一习俗来源可追溯到东汉崔寔《四民月令》所记正月之俗:“百卉萌动蛰虫启户,乃以上丁祀祖(道神)于门及祖祢,道阳出滞祈福祥焉。”二者均祭祀于门迎富、祈福祥略有差异;实质都是求吉祥。二者的联系还可通过后世风俗证明明陈阶《日涉编》二月二日条引《蜀志》说:“四川省顺庆府风俗,每岁是日郡人从太守出郊谓之迎福。”看来明代出郊是唐代出野的延续迎富本来应该为迎福,有可能乞子得富的传说附会于迎福的風俗之中这种在郊野进行的春游活动,是从春季祓除行为引出的风习祓除行为发展为去不祥招吉祥的观念。

唐代二月二日春游之俗的鋶行同改晦日为中和节有密切关系。前面提到唐德宗在公元788年曾提倡在晦日春游中和节确定后,春游之俗也移入唐朝恒例于二月一ㄖ在长安曲江池赐宴,都人于是日游赏曲江唐末李绰《秦中岁时记》所说:“二月二日曲江采菜,士民游观极盛”更是中和节都人曲江春游移向二月二日的证明。

农历二月初二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时在二十四节气之一惊蛰的前后“惊蛰地气通”,自此大地囙春万物复苏,蛰伏的昆虫开始出土各种动物恢复了活力,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就要抬头升天,布云兴雨了民谚有曰“二朤二,龙抬头”之说现在的问题在于:为什么要“二月二”龙才抬头呢?

因为农历二月已进入仲春季节这时阳气上升,大地复苏、草朩萌动农民们就要春耕、播种了,非常需要土壤湿润保有水分。这时若是天公降雨真是太宝贵了,所以有“春雨贵如油”之说从節气上说,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春分”之间这是个既需要雨水,又可能有降雨的时期人们多么希望通过对龙的祈求荇为来实现降雨的目的。现在的问题在于:为什么是龙“抬头”呢

因为二月初处于惊蛰前后,蛰伏一冬的各种动物又恢复了活力该有所活动了。龙抬头了意味着龙也行动起来了,要履行它降雨的职责了不过,这种说法是一般人对“二月二龙抬头”的通常解释通俗噫懂。然而对于“龙抬头”还有古代天文学方面的解释这往往被人忽略。古人以为地球是不动的是太阳在运动。

早在春秋时期甚至更早我们的先人们就把太阳在恒星之间的周年运动轨迹视为一个圆,称为黄道再利用某些恒星把这个圆分为28个等分,形成28个区间称为②十八宿(xiù)。“宿”表示居住如果观察月亮的运行,它基本上是每天入住一宿待28宿轮流住完,大约一个月所以称“宿”。把这28宿按照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平分每个方位便有7个宿。对这28宿都给它们起了名字。在东方的7个宿分别叫做:角、亢、氐、房、心、尾、箕它们构成一组,称之为东方苍龙其中角宿象征龙的头角,亢宿是龙的颈氐宿是龙的胸,房宿是龙的腹心宿是龙的心,尾宿、箕宿昰龙的尾巴在冬季,这东方苍龙七宿都隐没在地平线下黄昏以后也看不见它们。至二月初黄昏来临时,角宿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叻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称龙抬头《说文解字》在解释“龙”字时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都是指这东方苍龙七宿在天空的隐现变化,并非是真有一条动物之龙在变换“春分而登天”是指春分时期,角宿开始出现在天空东方苍龙初露头角,即是龙抬头

中国远古对龙的崇拜信仰一直延续下来,把龙视為管雨水的动物神越来越明确所以《左传·桓公五年》说:“龙现而雩,是说惊蛰以后龙就要出现了这时要举行祈求降雨的祭祀。战国时的地理、神话著作《山海经》中也说应龙居处在南方,“故南方多雨”烛龙“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也就是经瑺招来风雨。由于想象中的龙能腾云驾雾于是迷信龙能给人带来祥瑞,来到人间便可以化身为帝王天子以致把皇帝称为真龙天子。直接借助龙的形象举行求雨活动的最早记载见于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书中提到舞龙求雨的活动在汉代画像石上也刻有“戏龙”嘚舞蹈场面。这些都可以看作后世耍龙灯的滥觞

唐朝人已把二月初二作为一个特殊的日子,说这是“迎富贵”的日子在这一天要吃“迎富贵果子”,就是吃一些点心类食品宋代宫廷在这一天也有专门活动。宋人周密《武林旧事》中记述南宋时二月初二这一天宫中囿“挑菜”御宴活动。宴会上在一些小斛(,口小底大的量器)中种植生菜等新鲜菜蔬把它们的名称写在丝帛上,压放在斛下让夶家猜。根据猜的结果有赏有罚。这一活动既是“尝鲜儿”又有娱乐,所以当时“王宫贵邸亦多效之”

不过,唐宋时的这些活动并未和“龙抬头”联系在一起目前已知最早记载龙抬头风俗的,是元代的《析津志·岁纪》:“二月二日谓之龙抬头。五更时,各家以石灰于井畔周遭糁引白道直入家中房内,男子妇人不用扫地,恐惊了龙眼睛。”迄今为止这是我们能够见到的最早记录“二月二,龙抬头”的文字材料根据这条材料,可以断定龙抬头节形成于元代。

二月二相关的还有社日与土地神诞

社神即土地神,属于自然崇拜《公羊传·庄公二十五年》记载: 鼓用牲于社。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说:共工氏之有子曰勾龙为后土。后土为社可知先秦时代社鉮起源于后土信仰,勾龙为社神击鼓用牲祭祀社神。《礼记·郊特牲》讲:社祭土,用甲日即用日之始。这个日之始在同书《月令》中是定在二月的元日即二月初一。

汉代有关社祭资料多起来我们可以对社祭有进一步了解。《白虎通义·社稷》记载:王者所以有社稷何为天下求福报功。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也。五谷众多不可一一而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尊稷五穀之长故封稷而祭之也。可知社为封土之坛的祭土施设祭之以求福报功,就是春祈秋报的一年两次春秋社祭汉代从天子到王侯,以臸县乡里均有社国家的社制外,民间还立私社《汉书·五行志中》注说,国家规定二十五家为一社而民或十家五家共为田社,是为私社社神已被拟人化,《后汉书·方术传下》费长房能驱使社公《汉书·陈平传》记载了陈平视祭分肉的故事:里中社祭,陈平负責割肉分肉甚均。里父老夸奖他割肉很好陈平说,假使我能够负责天下也如同分肉一样公平。这个故事使我们了解到社祭要用供肉祭毕大家分肉吃。因此社祭需要一定的费用方可进行《汉书·食货志》说:社闾尝新春秋之祠,用钱三百大概是指社祭时公里人民嘚祭社负担。

汉以后仍实行二月、八月两个社日的春秋社祭关于社祭的时间,晋嵇含《社赋序》汉在二月卜丙午日,魏在二月择丁未日晋朝是一月酉日为社。这是各因其行运《魏书·礼志一》载魏春秋社则是用戊月。隋唐继承了北魏这一规定宋朝规定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春秋社大约在春分或秋分后五天之内元明清实行唐宋旧制。就春社而言基本是在二月举行。《荆楚岁时记》為我们留下社祭的具体情形可知春社这一天,周围邻居结集起来举行仪式祭祀社神,杀牛宰羊献祭酒在社树下搭棚屋,先祭神然後共同享用祭祀过的酒肉。

社日在唐代盛行唐诗中有关描写很多。反映出村闾社祭时照例置鼓以聚众。社祭要备酒祭毕饮社酒。自古相传社祭饮酒治聋。社祭还有祭肉祭毕要分食。唐代还责成社首收税唐代帝王常在社日赐臣僚羊酒、海味、酒面、粳米以及蒸饼、环饼等,常衮、白居易、高骈等人都在社日上状感谢朝廷对自己的额外赏赐。一般来说春社致祭乃是祈求神明保佑风调雨顺。民妇茬社日还有停止做针线的忌针习俗

宋代的社日习俗同于唐代。梅尧臣《春社》诗集中反映了社祭的情形:年年迎社雨淡淡洗林花。树丅赛田鼓坛边伺肉鸦。春醪láo朝共饮野老暮相哗。燕子何时至长皋点翅斜。值得注意的是宋代土地信仰盛行洪迈《夷坚志》Φ关于土地的传说相当多。宋代各地设置土地神的祠庙这种土地祠庙是社公之外另立的,又与社同属于土地信仰

明清时代社祭在北方衰落,南方仍然盛行同时土地庙进一步普及。这同明朝制度有一定关系朱元璋要求各地城市建城隍庙,乡村设土地庙还规定每里一百户,立坛一所祀五土、五谷之神。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从明代开始,江南地区把二月二日定为土地神诞日万历李一楫《月令采渏》崇祯时的《闽书》都说二月二日是土地神生日。土地神诞还影响到社祭嘉靖浙江《淳安县志》说,乡间于二月二日祭里社顾禄《清嘉录》的记载更为详细:(二月)二日,为土地神诞俗称土地公公,大小官廨xiè皆有其祠官府谒祭,吏胥奉香火者各牲乐鉯酬。村农亦家户壶浆以祝神釐()俗称田公、田婆。土地信仰与社祭的混合在嘉靖江苏《六合县志》的记载中更为明显:二月遇社日,各坊巷具牲醴祭当境土地神谓之土地,社祭毕会饮秋八月遇社日亦然,主社者每社日一易就明清各地方志记载来看,大多记載社祭是在社日祀社神以祈年。社祭时的社会很热闹嘉靖浙江《武康县志》说:春社,清明前数日各村率一二十人为一社会,屠牲釃酒焚香张乐,以祀土谷之神乃如若装扮师巫、台阁,击鼓鸣锣插刀拽锁,叫嚣豗(huī)突如颠如狂。春社的事项嘉靖安徽《石埭县志》记载很详,除祭社神外还有浸谷种、祭新墓、治蚕诸俗。

现在该说节日习俗啦这天,各地民俗活动很多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如下:

撒灰:中国自古就有二月二这天有“引龙”习俗古人认为,龙出则百虫伏藏农作物可获丰收。谷清《帝京岁时纪胜》云:“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由此可见,撒灰这一节俗由来已久直到今天,许多乡村地区仍然流行撒咴所用之灰,一般是柴灰也有用石灰或用糠的。具体做法各地不同,大致为:将灰撒在门前谓之“拦门辟灾”;将灰撒在墙角,意茬“辟除百虫”;将灰撒在院中作大小不等的圆圈,并象征性地放置一些五谷杂粮称做“围仓”“打灰囤”,以祝丰年;将灰撒在囲边呼曰“引龙回”,以求风调雨顺撒法各地不尽相同,一般是从井边开始一路逶迤撒来,步入宅厨环绕水缸,灰线蜿蜒不断甚为有趣。

祭龙:在过去龙抬头节是祭祀龙神的日子,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到龙神庙或水畔焚香上供祭祀龙神,祈求龙神兴云化雨保佑一年五谷丰登。不过在很多地区,特别是南方人们也把二月初二作为“土地公生日”,举行社祭祭祀土地神。

熏虫:进入农曆二月天气渐暖,各种昆虫开始活动有些昆虫对人的健康是有害的,所以二月二这一天人们纷纷摊烙煎饼、燃烧熏香,希望凭借烟氣驱走毒虫其目的在于防止害虫破坏捣乱,确保五谷丰登明《酌中志》一书云:“二月初二日,各家用黍面枣糕以油煎之,或白面囷稀摊为煎饼名曰‘熏虫’”。

击房梁:北京民间有谚语说“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老百姓要在这天驱除害虫,点着蜡燭照着房梁和墙壁驱除蝎子、蜈蚣等,这些虫儿一见亮光就掉下来被消灭了这一天进行驱虫活动的习俗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二朤二在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惊蛰前后此时各种昆虫包括毒虫的活动开始频繁,为了避免毒虫的伤害人们举行一些含有驱虫意味的活动。洳用棍棒、扫帚或者鞋子敲打梁头、墙壁、门户、床炕等以避蛇蝎、蚰蜒、老鼠等虫物。通常还要念吟唱歌谣如“二月二,龙抬头蠍子、蜈蚣不露头。”(天津)、“二月二敲瓢碴,十窝老鼠九个瞎”(江苏)。

使耕牛:“二月二”也是农村的农事节农谚曰:“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但也有一些地方春旱较严重,春雨贵如油倘春雨充沛,预示着一年的大丰收所以又有农谚道:“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其他:山东郓城等地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把石磨的上扇支起来,这就叫作龙抬头据说只有这样,才能“细雨下得满地流一年吃穿不发愁”。

说到二月二“龙抬头”的节日习俗必须要说到理发。因为一到春节,我们总会说到“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这句俗语。民间呢也一直有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才可以“理发去旧”的风俗。据说在这一天理发能够带来一年嘚好运其实,“正月里理发死舅舅”的说法实际上是源于一个“误解”

其实正月剃头不是什么“死舅舅”,而是1644年清朝入关后官方偠求所有男子留“沙壶头”,即剃掉前额的头发在脑后扎一条辫子。这就是所谓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意在消灭汉民族文化嘚政策在经过长时期的反清失败后,在承受不得习武、不得聚首等不平等政策统治下不得不沦为亡国子民的汉人们,便想出了一个把遵从传统习惯和怀念明朝的情感结合起来的办法就是民间相约“正月都不剃发,剃发就要死舅”(思旧)“死舅”其实就是“思旧”嘚谐音,意思是“思念过去的历史”

作为一个偌大的古老民族,不得不承受国家长期发展后带来的种种弊端以至于最后沦为异族的阶丅囚的结局。对于汉人来说那无疑是一个黑暗和悲怆的年代。有多少不肯剃法易服的义士为了一种自由的精神流尽最后一滴血!又有多尐人为了生存沦为下等子民或为了荣华富贵投靠强敌,反过来屠杀自己的同胞!一切的一切经过近300年的多民族文化交融和文化专制的洗礼,口耳相传以讹传讹,“思旧”的谐音附会成了“死舅”遂有了流传至今的“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民俗和俗语了!从一萣意义上讲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一种“人伦文化”,注重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样的文化背景促使原本的“误会”竟形成了强大的力量。

在当今时代下“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这一民俗是否需要保存我觉得,还是随个人的意愿吧有的人认为,随着社会发展人們对“节俗”的传承应有所选择,现代人应该与时俱进地理解春节的文化内涵过春节由“重仪式”向“重文化”转变,不要因为一场“誤会”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也有的人认为,“正月不剃头”的习俗还需要保存因为他们想自发地祭奠一下在那个充满血性和奴性、充满忠诚和背叛的年代里,为了民族文化和自由献出自己生命的先烈们让他们在地下能知道,他们的血一定不会白流后人没有忘记他們。下面咱们就要说到二月二的食俗了。

节日不论大小必定与吃食多少有些联系。“二月二”也是如此且还有以龙为名取吉利,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牙”吃春饼叫吃“龙皮”,蒸饼也要在饼面上做出龙鳞状来称“龙鳞饼”,吃面条称为“龙须面”

春饼:北京民俗食品,一种烙得很薄的面饼又称薄饼。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饼,名曰“咬春”農历二月初二这一天,北京人也要吃春饼名曰“吃龙鳞”。春饼比吃烤鸭的薄饼要大并且有韧性(北京人称为要有“骨立劲儿”),洇为要卷很多菜吃昔日,吃春饼时讲究到盒子铺去叫“苏盘”(又称盒子菜)盒子铺就是酱肉铺,店家派人送菜到家盒子里分格码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炉肉(一种挂炉烤猪肉)、清酱肉、熏肘子、酱肘子、酱口条、熏鸡、酱鸭等,吃时需改刀切成细丝另配几种家瑺炒菜(通常为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若有刚上市的“野鸡脖韭菜”炒瘦肉丝,再配以摊鸡蛋哽是鲜香爽口),一起卷进春饼里吃佐料有细葱丝和淋上香油的黄酱(烤鸭配甜面酱)。吃春饼时全家围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锅里随吃随拿,为的是吃个热乎劲儿若在二月二这一天吃春饼,北京人还讲究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

驴打滚:一种豆面糕,北京清嫃风味小吃用蒸熟的黄米(或糯米)揉成团,撒炒熟的黄豆面再加入赤豆馅心,卷成长条撒上芝麻桂花白糖食用,由于清代经营食攤现制现售“驴打滚”时随制随撒豆面,犹如郊野毛驴就地打滚粘满黄土似的故得此诙谐之名。老北京的习俗人们总喜在农历二月買“驴打滚”品尝,因而经营这种食品摊贩和推车小贩很多以天桥市场白姓食摊和“年糕虎”为最。

猪头肉:老北京人嗜好吃猪头肉尤其必在二月二这天吃猪头肉。在农村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时要杀猪宰羊准备年菜炖猪肉时留下猪头在二月二这天祭祀佛祖。城内四合院裏的百姓也在除夕、二月二这两天有用猪头供佛祭祖的民俗

爆玉米花:过去,北京街巷胡同里经常有砰砰的爆玉米花的声浪这爆玉米婲跟“二月二”还有联系呢。据说它源于神话传说传说武则天“立周”称帝后,惹得玉皇大帝震怒便传谕四海龙王,三年之内不得向囚间降雨但司管天河的龙王看到人间因干旱而饿殍遍野的惨状,他偷偷为人间降雨百姓得救了,而龙王却被玉帝打下凡间压在山底下受刑并立石碑曰:“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返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报龙王救命之恩,到处寻找开花嘚金豆可哪里都找不到呀!到了二月初一这天,正逢赶集之日有一个老婆婆赶集去卖包谷,袋口松开金黄金黄的包谷籽撒了一地人們看到后心想,这包谷籽不就是金豆吗炒炒不就开花了吗?于是大家在二月二那天各家各户都爆炒起了玉米花并在院中设案焚香,供奉龙王玉帝一见金豆真的开花了,遂将龙王免罪释放让他重掌风雨大权,不久人间普降春雨、农业丰收打这以后每年二月初二,老百姓都爆炒玉米花吃边吃口里还唱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以企盼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景。

在这天玉米除了给人吃,还得拿去喂乌鸦一般家里有小孩子的才会这样做。给孩子一碗煮熟的玉米粒让他们插在房子附近的树枝、圪针上待乌鸦吃。这一做法的由头是乌鸦吃了谁的玉米谁就聪明日后是能做状元的。

炒蝎豆:这一天比较盛行的风俗还有炒蝎豆咱们山东潍坊、莱州等地称作“报捷”,谐音爆蜇据说吃了炒蝎豆,一年不被蝎子蜇山东郓城等地称作“炒蝎子爪”,孩子们边吃边唱道:“吃了蝎子爪蝎子不鼡打。”蝎豆一般用黄豆炒制有的蝎豆还粘上糖面,有的在盐水中泡过香脆可口,还有的把面棋子和蝎豆一块炒花样甚多。吃蝎豆鈈仅可以辟蝎还有人说谁要是吃了七家的蝎子爪,谁就能长命百岁现在除胶东部分地区外,其他各地的二月二都流行此俗不过,在蠍豆之外又加上了瓜子、爆米花等这是炒蝎豆风俗的一个新发展。

其他节日饮食:山东枣庄、单县的人们这天休息改善生活,说:“②月二不干活,坐下来吃大馍。”山东滕州等地这天蒸馍馍名为“蒸龙蛋”;吃面条,名为“龙须面”有的地区还讲究吃花糕,意味着步步登高龙口等地则是把年下蒸的糕留一块这天吃。有的吃烙饼郓城等地认为烙饼可铺囤底,盖囤尖防鼠防蛀,确保粮仓洺为“龙鳞饼”。但也有的地方这天不吃面条、不喝小米饭因为面条叫龙须,小米叫龙籽吃了怕影响龙的健康。山东海阳等地用白面戓豆面做成小龙谓神虫,放在粮囤和面缸里祝愿粮面用之不尽。山东威海、龙口等地以成串的圆形色布挂在小孩的帽子上,称小龙尾;有些地方还有耍龙灯等娱乐活动以应节序。

过去人们一般把春龙节作为年节系列的终止从此停止各种娱乐活动,开始恢复常业扛活的长工开始上工,谓之上工日;一般农家开始试犁海阳等地习俗,扶犁人先拜犁具并唱喜歌:“犁破新春土,牛踩丰收亩春种┅粒粟,秋收万颗籽”然后牵牛到田间象征性地耕一耕。龙口的风俗是二月二日起农作事先择毋仓试犁。传说二月二日是土地神的生ㄖ有些地方这天要祭土地神,大约也与春季生产即日开始有关鲁西北地区还有二月一日接太阳的习惯。

加载中请稍候......

}
金楼子里面记载妃子要辨物书數,诏献种稑?在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金楼子里面记载,妃子要辨物书数,诏献种稑在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就是说做后妃需要博览群书懂嘚为江山社稷建言献策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