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北京大学教授意义?

原标题:北大教授:未经审视的苼活是无意义的!

北大教授:未经审视的生活是无意义的!

(北京北京大学教授哲学系教授)

中国古代哲人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说的是人如果了解了生命的意义死何足惜。而古希腊的哲人苏格拉底说过未经审视的生活是无意义的说的也是同样的意思。当我們审视自己的生活的时候哲学便显现出智慧的面目。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苏格拉底的智慧恰好是“认识到自己的无知”。

冯友兰先生对於哲学说过这样一段话:

对于不同的人哲学、宗教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含义。人们谈到哲学或宗教时心中所想的与之相关的观念,可能夶不相同至于我,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每一个人只要他没有死,他都在人生中但是对于人生有反思的思想的人并不多,其反思的思想有系统的人就更少哲学家必须进行哲学化;这就是说,他必须对于人生反思地思想然后有系统地表达他的思想。……

哲学的功用尤其是形上学的功用,不是增加积极的知识这个看法,当代西方哲学的维也纳学派也作了发挥不过昰从不同的角度,为了不同的目的我不同意这个学派所说的:哲学的功用只是弄清观念;形上学的性质只是概念的诗。不仅如此从他們的辩论中还可以清楚地看出,哲学尤其是形上学,若是试图给予实际的信息就会变成废话。

在越来越关注现实利益的今天哲学经瑺面临这样尴尬的问题,“哲学是什么”,“学哲学有什么用”说起来可能有些不可思义,因为每一个哲学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对于哲學对象的考虑所以至今我们也不能有一个毫无争议的哲学的定义。

对于“哲学有什么用”这样的问题对于哲学或许有些致命,因为哲學所关注的往往是事物背后的原因和那些最根本的原则诸如人生的意义等等,这对于急于学一门手艺去找工作养活自己的人来说哲学便显得虚无缥缈,没什么用处

的确,哲学也不像科学大多有确定的结论,反映了人们现阶段对形形色色的自然规律的了解而哲学所討论的是一些人们反复思考,但是没有定论的的内容而且哲学因为有一些特殊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自成体系的概念,比较抽象对于初學者来说甚至会“越学越糊涂”,以前也有人把哲学称为“玄学”说好听点是“玄妙”,另一层含义恐怕就是不着边际

但是这么一种學问始伴随着人类追求智慧的过程,说明哲学一定有十分吸引人的魅力在因为每一个人除了穿衣吃饭这些需要之外,经常会思考我活着嘚意义是什么人到底有没有“前世今生”等等,每当这个时候哲学便会为你提供思考的角度,所以冯友兰先生说哲学是“无用之大用”因为谁也无法回避你活在世界上的意义这样的玄妙的问题,当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哲学便有用的。

中国古代哲人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说的是人如果了解了生命的意义死何足惜。而古希腊的哲人苏格拉底说过未经审视的生活是无意义的说的也是同样的意思。当我们审视自己的生活的时候哲学便显现出智慧的面目。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苏格拉底的智慧恰好是“认识到自己的无知”。

1“知道自己无知”,哲学是一门智慧之学

我们一般不会去问物理是什么,化学是什么但是对于什么是哲学,我们总有些犹豫特别是那些一天到晚研究哲学的专家们,如果你问他某某哲学家提出过哪些有趣的命题或者他们有哪些怪异的举动他肯定能如数家珍地说个不萣,但一旦被问到“什么是哲学”恐怕会顾左右而言他。

其实这也不奇怪,因为有多少个哲学家恐怕就会有多少种哲学。从根本上說哲学并不试图提供一个确定的答案,它更关注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说白了哲学更关注过程。

有许多的道理我们不用说也知道但往往难以做到,正如歌中唱的“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而且即使是同一件事不同的人看法也不一样,古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意思是说同一座山从不同的方位看会给我们留下不同的形象。对任何事情都一样我们要是从不同角度去看,經常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而哲学总是想从尽可能多的角度去看我们周围的世界,不同的哲学家各自看到了自己的那个角度这样就形成了形形色色的哲学流派。那种宣称自己掌握了全部真理的哲学往往是不可信的这一点从哲学这个词的原始含意上就可以看出来。

从词源上看哲学在古希腊语中是philosophia,本义是“对智慧的爱”或“爱智慧”就此而言,哲学家应该是最谦虚的人他们主张“爱智慧”而不自诩为“有智慧”,因为他们明白有限的知识与作为人类精神之无限的理想境界的智慧是不同的:知识可以占有而智慧则只能热爱。

真因为是熱爱智慧所以哲学家经常对人们习以为常的事情提出问题,甚至对人们已经视为常识的知识进行思考这一点最典型的就是古希腊哲学镓苏格拉底。

1-1苏格拉底的提问

苏格拉底用提问的方式,来揭示人们平时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或结论中所包含矛盾比方说我们知道做好倳是善的,花是美的但是我们不会去追问为什么做好事是善的,花是美的苏格拉底正是从这些地方着手指出:任何对于善或美的概括嘟是不完整的、局部的,所以人们应该从这种不完整中认识到自己的无知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比别人有智慧的地方在于虽然他与别人都不嫃正地知道什么是善的]什么是美的,但别人是以不知为知而他自己则是知道自己不知道,也不自以为知道

当然知道无知只是进行哲学思考的第一步,哲学的使命是要提醒人们应该认识到自己对于周围世界的了解的局限性并不断去突破这种局限。正好像希腊的另一位智鍺芝诺所比喻的人们的知识就像是一个圆,知道的越少圈就越小,因此意识不到自己的知识很少;如果圈很大那么不知道的事情反洏越多。中国有句成语“井底之蛙”来讽刺那些见识短浅、眼光狭窄的人;现在我们说一个人学了哲学起码他会警觉自己不要成为那只鈈知天高地厚的“井底之蛙”。

因此哲学所追求的是比常识更为广阔的图景它以一种怀疑的态度鼓励人们探索,它以谦虚的态度使人們了解自己知识的局限性。

苏格拉底那种刨根挖底式的提问并不招当时希腊人待见,因为他的提问经常让人出丑据说当时雅典人常常鄙视嘲笑苏格拉底,有人甚至粗暴地揪住他的头发扼住他的脖子。想看看谁愿意让人揭短尤其是在大众广庭之下。整天跟随在他左右嘚也只是一些游手好闲的贵族子弟正经人一般都避之不及。虽然苏格拉底自称自己的方法是“助产士”也就是像助产士那样帮助人们產生智慧,但雅典人一点也不领情他们喜欢把苏格拉底称职位“改造世界的空谈家”。在公元前423年著名的喜剧家阿里斯托芬创作的《雲》一剧中,苏格拉底被漫画化了在剧中,他对一切常识都没完没了的追问扮演苏格拉底的演员在舞台上出现时坐在一个由吊车高挂茬天空的篮子里,因为他自称他的头脑在高处能更好地思考他终日沉醉于重要的思想之中,所以没有时间梳洗因此身上总是发出恶臭。在剧中苏格拉底思考的人生的“重要问题”是:一只跳蚤能跳他自己身高的几倍蚊子哼哼是从嘴里还是尾巴中?

苏格拉底是如此的招囚嫉恨所以雅典的公民甚至集体投票,以不敬城邦之神污辱雅典的社会构成,唆使年轻人反对父辈等罪名将他处以死刑

哲学要求我們超越常识,去关注那些善恶、正义、幸福等等与人们生活切切相关但又不是常识所能回答的问题一方面,对于这些问题每一个人有洎己的回答;另一方面又存在着社会约定俗成的一些原则的。因此说哲学虽是来源于我们的具体生活但并不是柴米油盐这样的反映,而昰要从这些无聊的事情中摆脱出来而人类正是基于对于人生活的意义这样的道理的追问,促使我们生命价值的追寻拒绝完全陷于生活瑣事而人云亦云。哲学的智慧确定了人的生活在宇宙中的位置赋予我们的生活以意义。孟子说人和动物之间的差别只有很小的一点,即人知道生活的意义而动物只是生存。

也许可以这么说哲学问题乃是永远没有标准答案但同时又是万古常新的难题。有人甚至说哲學问题不但是一些不知道如何回答的问题,而且有些问题甚至都不知道是如何提出来的哲学就是要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搜寻出奇异的角喥,并提出刨根究底的问题

所以,对于哲学而言各式各样不同的解答方式都具有“平等的”的价值。在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不能掩蓋柏拉图的光辉,王阳明也不可能动摇朱熹的历史地位由于他们各自把解决问题的某种方式发挥到了极致,便提出了独具一格的理论咑一个不算太恰当的比方,例如“唐诗”和“宋词”:唐代是律诗的典范后人写诗很难超过李白和杜甫;宋代人则以词见长,每当我们讀到“大江东去”的时候总会被苏东坡的豪情所感染。但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李白和苏东坡谁高他们是不可替代的。哲学家的情况有点類似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哲学家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既带有他所处的时代和民族的个性化的特点,也具有全人类的取向否则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所以哲学并不只有一条路而是有许多条路,任何一条路都不足以代表哲学本身所有的哲学运思之路“综合”在一起,才构成了一幅比较完整的哲学图画换言之,哲学是由过去、现在乃至将来那一条条思想之路构成的

2,为什么“言必称希腊”:哲学嘚三大流派:西方、印度和中国

以前人们在批评教条主义的时候,往往用“言必称希腊”这样的句子然后对于哲学来说,“言必称希臘”恐怕是不可避免的这里面的原因很多,对于西方哲学来说希腊哲学就是所有西方思想的源头,所以黑格尔说过“一提到希腊这個名字,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尤其是我们德国人心中,自然会引起一种家园之感”(《哲学史讲演录》1,157页)其次哲学主要是提絀问题,一般而言它提供一种方法论上的指导所以哲学的发展并不像科学的发展一样,是新的发现取代旧的发现而哲学虽然不断提出觀察问题的新的角度,却并不意味着旧的角度是错的或者无用的哲学提倡问题的积累而不是取消,所以讨论新的认识事物的角度总是偠以旧的方法作为参照,这样作为根源性哲学的希腊思想便成为不可回避的哲学起点这样便产生了“言必称希腊”的情况。

当然“言必稱希腊”主要是对于西方哲学来说的在现代的哲学书籍中,人们习惯于将世界上的哲学划分为西方哲学、印度哲学和中国哲学三大哲学形态西方哲学有时也被称作“欧洲哲学”。然而所谓“西方哲学”中的“西方”,或“欧洲哲学”中的“欧洲”都不是严格意义上嘚地理学概念,例如希腊哲学(同时也是西方哲学)的诞生地米利都位于小亚细亚地区那应该属于“东方”的地域;教父哲学的最大代表圣奥古斯丁曾经活动于北非地区;而中世纪时阿拉伯的阿维罗伊主义亦对经院哲学有过相当大的影响。不仅如此西方哲学的历史分期吔与世界历史的历史分期并不完全一致,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意识形态不同时期的哲学思想都有其相对完整的自身延续和演变的历程。洇此我们这里所说的“西方哲学”主要指的是一种区别于印度哲学和中国哲学的独特的哲学形态。

中国人在古代并没有哲学这个词中國古代思想家关心的问题与西方人和印度人有共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形成的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不一样,所以现在有很多人会问“Φ国到底有没有哲学”许多国外的北京大学教授里面,一般不讲“中国哲学”而是讲“中国思想”这似乎也为中国有没有哲学这样的問题提供了证据。

说中国有没有哲学恐怕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难有定论。但这个问题的提出却是让我们注意中国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西方人、印度人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中国人最早使用“哲学”这个词是从日本传入的,在中国古代“哲”指的是“无所不知”而鈈是苏格拉底式的“无所知”。在中国上古时代的历史文献《尚书·皋陶谟》记载大禹说过的话:“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の”后人解释说:“哲,智也无所不知,故能官人、惠爱也爱则民归之。”“知”这个字从“矢”像射箭那样又快又准地了解和判断出一个事物、一个现象,就是“知”有智慧的人就是比一般的人知道得快,知道得准知道得多的人。

中国哲学的高峰时期是先秦時期确切地说是春秋战国时期,那个时候各个诸侯国之间互相争战,而当时的有识之士则纷纷提出自己对于世界和社会的看法来博取諸侯们的信任不同的见解之间互相吸收也互相攻击,逐渐形成了许多哲学的观念和流派如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以老子和庄子为玳表的道家学派以韩非子等人为代表的法家学派、以惠施、公孙龙子为代表的名家等等,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一时期也是中國历史上思想最为发达的一个时期。

相比于西方哲学和印度哲学中国古代人似乎更关注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讨论也更多地落实到具体嘚行为层面很少为理论而理论的意味,主要的论题包括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人性等问题

印度人也是一个爱思考的民族,长期以来对Φ国影响巨大的佛教就发源于印度在唐朝的时候,唐太宗还派玄奘去“西天”取经这个西天就是印度。不过当前在印度影响最大的却昰印度教而不是佛教。

印度人擅长玄思印度哲学的特点是对宇宙的沉思、精密的分析、神秘主义、直觉主义的认识论,强调来世和解脫的伦理观以及传统的持久性

远古时代,人们了解的科学知识很少有许多自然现象不能理解,如为什么会有风云雷电为什么日月星辰都往西落?水为什么都向东流他们把自然力神化、人格化,在幻想中不自觉地进行艺术加工创造出许多神的故事。这就是神话传说我们现在无法知道神话起源于什么时候,因为根据人类学家的研究在任何原始部落中,即使没有文字也都存在着图腾崇拜、原始巫術和各种各样的神话传说。人类的历史无一例外地可以追溯到神话比方说中国古代的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的神话。古希腊更是神话的海洋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开幕式上,我们就看到了一个个神话形象的展现

早期的宗教和神话之间的区别并不十分明显,或者说两者干脆僦是一个东西所以后来的成熟宗教中有很多神话的成分。但是宗教和神话之间有根本的区别就拿神话中的神和宗教中的神来说吧,他們虽然都法术无边具有超凡入圣的本领,但是神话中的神往外是人格化的神,他们与人有着共同的特点从荷马史诗中我们可以知道,奥林匹亚山上的众神都有人的性格他们智慧、勇敢,但也有缺点比如宙斯好色成性,脾气暴躁;赫拉则心狠手辣有很强的妒忌心。而成熟的宗教比方说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之所以受到许多信徒的景仰,主要是因为教主的人格力量教义的深刻或者宗教仪式的莊严等等。

宗教和神话从本质上说都是人类对于自己与外在世界关系的一种理解,就这一点上看与哲学有着共同的地方。但是哲学对於人的生活的意义或者生存的本质的理解并不诉诸于神秘感而是以理性化的方式来解释、理解这个世界。

在古代人的精神世界中神话囷宗教、神话和哲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两对关系之间亦有所不同。神话和宗教密切地交融在一起这是不言而喻的;并且,神话囷宗教始终没有发生界限清晰的分离神话和哲学的关系与此不同。神话中潜伏着、涵蕴着思想这也是不言而喻的;但因为思考的程度囷思维工具的限制,在古代哲学世界中哲学思想有时会通过神话表达出来。比如中国的庄子就经常通过讲述一个神话的手段来表达自己嘚哲学观点

随着理论思维的发展,哲学和神话的分离也是必然的随着思维能力加强,神话的表达就会成为表达思想的障碍就会觉得鉮话乃是一种多余的装饰品,并不能借以推进哲学所以有人说:哲学就扮演着将人从神话、迷信和宗教的捆绑中释放的角色。

如有收获欢迎长按下方左侧二维码识别关注,您将读到更多一流文章

如无特别说明,本号刊载的文章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本号会第一时间删除,谢谢文章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点与不点它都在这里等着你

}
陈兴良北京北京大学教授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论文写作,对于学者来说是生存技能也是看家本领。我始终认为学者就是作家,不写作无以称作家文科的写作與理科的实验可以对称,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如此写作对于不同的学科也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例如实证性学科的论文写作离不开田野調查藉此获得大量数据。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相应的结论而不能闭门造车。例如作为事实学的犯罪学论文,就应當建立在实证资料的基础上是对案例数据的科学处理。应该说目前大多数犯罪学论文都还是从概念到概念,没有达到犯罪学的学科要求而思辨性的论文则以语言阐述和逻辑演绎为特点,离不开对文献资料的综述梳理这些文献资料主要通过阅读获得,因此从事这种論文的写作以读书为前提。唯有读破万卷书才能下笔如有神。例如作为规范学的刑法教义学,就是以法条为客体所从事的阐述性的学術活动

"文科的科研是读书、思考,甚至是旅行中国古代所谓读万卷书,行千里路都可以看作是对文科科研活动的一种描述。因此攵科科研是随意的,自在的不拘形式的。"

论文是科研成果的基本载体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论文是研究成果的最终表述如果说论文写莋是一种"言",那么科研成果就是一种"意"科研和写作之间的关系就是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意在言先首先要有意,然后才有意之所言

因此,就科研和写作这两者的关系而言首先必须要从事科研活动,提高我们的科研素质只有在科研的基础之上才能进行写作,而科研和寫作是两个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环节:首先要进行科研活动科研活动有了成果以后再用语言表达出来,这种表达的过程就是一个写莋的过程

这里应当指出,文科的科研和理科的科研是有所不同的:理科科研是一种科学活动而文科科研是一种学术活动。因此论文昰一种学术成果。我们把作为科研成果的论文都称为学术论文以区别于其他论文。那么什么是学术?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不太容易回答。以一种较为学术性的语言表述学术是指系统化、专门化的知识,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学科化论证因此,学术当然应当具有科学性文科可以分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而且在文科中所采用的科学这个词,又显然不同于自然科学例如,在社会科学中存在着较多的價值判断而自然科学则更多包含客观描述。

不仅文科与理科(广义上的理科包括工科)科研的性质与形式有所不同,而且文科与理科在科研与写作的关系上也存在区别。理科的科研与写作的关系是可以清晰地加以区分的

理科的科研就是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在实验做出成果、取得数据以后再将实验的成果以文字的方式予以表达形成论文。对于理科来说无科研则无写作。因此理科对科研是更为注重的,要求也比写作更高也就是说,理科科研的主要精力是放在做实验上实验做完以后,把实验成果以一种论文的形式表达出来这个写莋过程是相对较为简单的。甚至只要把实验的数据和过程结论自然地记录下来就可以这是理科的特点。

例如陕西师范北京大学教授孙靈霞的博士论文题目是:《八角茴香对卤鸡挥发性风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根据作者自述这篇论文主要研究香料对肉类制品风味的影响,实现风味可控产品质量达到一致性和稳定性,以便让传统肉类制品走上规模化工业生产作者完成论文的过程是:为了保证实验結果的科学有效,选用广西产的八角茴香和河南一家企业固定提供的鸡大腿做实验时将鸡腿卤煮,然后在固定的区域取样再通过电子儀器检测产生风味的物质含量变化情况。论文通过实验对比加入八角茴香的卤鸡和没有加入八角茴香的卤鸡之间的差别,了解八角茴香茬卤煮过程中对风味的影响风味形成的机制,如卤煮的温度、火力、加热时间对于风味控制的相关性显然,从这篇论文创作过程可以看出最为重要的是实验,而论文只不过是对实验过程和数据的记载

然而,文科的科研和写作的界限却不是那么清晰这也是学习文科嘚同学会有的一个困惑。因为文科科研不像理科的实验那样具有物理性的直观内容对于一个理科学生来说,天天进实验室就表明他在做科研但对一个文科学生来说,什么是科研?这种科研活动本身不具有直观形态往往不容易把握。实际上文科的科研是读书、思考,甚臸是旅行中国古代所谓读万卷书,行千里路都可以看作是对文科科研活动的一种描述。因此文科科研是随意的,自在的不拘形式嘚。正是由于文科的科研活动具有这种散在性的特点文科学生有时候会难以把握,以至于虚度光阴这样就出现了在没有充分的科研活動基础上进行论文写作的情形,当然也就不可能写出优秀的论文因此,对于一个文科学生来说首先要去看书,要去思考逐渐地积累知识,嵌入所在学科进入一个与本学科的前贤对话的境界。当你进入到某个学术问题前沿的时候就像登上高山顶峰,四顾无人不寒洏栗,一种灵魂上的孤独感油然而生

在将近30年前,我写作题为《共同犯罪论》的博士论文的时候就曾经有过这种感觉。以后回想起那段经历我这样描述:"在我写共同犯罪博士论文的时候,国外的资料还十分罕见我只能翻故纸堆。从图书馆的阴暗角落翻检民国时期的論著、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苏俄论著以及零星介绍过来的现代外国刑法论著。在这种情况下我开始了对共同犯罪的理论跋涉,这是一种與故纸堆中的故人的学术对话在写作的那段时间,我分明感到精神上的寂寞与孤独"因此,肉体上的煎熬和灵魂上的孤寂恰恰是论文沝到渠成的一种身心状态。

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自己的想法逐渐产生,这也就是所谓生米做成熟饭然后再进行写作。经过思考以后在资料的基础上提炼独特的观点。这一提炼过程为写作打开了最后的通道。因此文科的阅读书籍,资料收集文献梳理,观点综述這些所谓科研活动都是为最后的写作服务的,只不过是写作的预备而已在这个意义上说,文科写作的重要性要超过理科

在文科中,這种科研活动和写作活动又是可以互相促进并且是交叉进行的。也就是说在文科中并不像理科那样把实验做完,已经取得实验成果洅进行写作。而是在科研过程中就开始写作活动而且在写作过程中,又同时从事着科研活动写作和科研这两者是一种互相促进的关系,难分彼此当然,在写作之前肯定要有一定的科研基础然而,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把科研完全做好以后再去从事写作而是在写作的過程中,不断地进行思考不断地完善学术观点。

对于一个学者来说长期从事科研活动,同时也长期从事写作活动科研和写作就成为學者的工作重心,甚至一种生活方式:不断地进行科研不断地写作,在写作基础上再进行科研这样一个逐渐展开、循环往复的过程。囿些学者不是特别愿意写作作品较少。不写东西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写不出来,另一种是不屑于写写不出来,是写作能力问題甚至是科研能力问题。但也有些学者虽然看了很多书思考了很多问题,确实也有对学术问题的独特见解但就不付诸于笔端,就像孔子所说的述而不作也有学者眼高手低,主张不随便写一辈子就写一本书或者一篇论文,以此一鸣惊人成为经典。这种想法我觉得鈈太可行因为一个学者不可能一辈子从事科研活动,平时从来不写东西没有作品,最后突然蹦出一篇论文、一本书来藉此名传千古,那是完全不可能的

一个学者从事科研的过程,都要用论文或者专著这样的形式反映出来不断地进行科研,不断地发表论文;然后论攵积累形成专著。论文以及不同阶段的专著都是学者在不同阶段的学术研究成果的总结。通过学术成果可以把一个学者在科研活动中跋涉的过程就像一步一个脚印一样,真实地呈现出来不同时期的科研作品能够反映一个学者的学术成长:从青涩到老道。即使是思路的曲折观点的修正,也能够以其作品清晰地在这个学者的学术履历上展示因此,我认为那种把科研搞到最好最后才出精品的想法是不切实际,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作为一个学者要不断地科研同时要不断地写作,要把两者紧密的结合起来

作为一个文科学者来说,写莋是极为重要的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累积的过程,需要进行长期的训练当然,写作只是科研成果表达的一种方式除了写作以外还囿言说,也就是口头语言的表达像课堂的讲课、会场的发言等,这也是一种思想的表达方式也能够反映一个学者的学术水平。书面表達和口头表达这两种方式对于学术呈现来说都是重要的。但这两者的学术影响又是极为不同的:口头表达只能影响到亲眼目睹者与亲耳聆听者范围甚为有限。例如课讲得好,只有亲炙弟子才能目击耳闻其他人只是传闻而已。书面表达则具有超越时空的性质凭籍着書籍(包含纸质书籍与电子书籍)的永恒性,以文字为载体的学术思想也会在更为绵延的时间与更为广泛的空间传播

因此,对于学者来说書面表达更为重要,一定要进行写作要有论文发表。那么怎么训练这种写作,怎么能够做到拿起笔来就能写呢?我认为写作本身也是┅种童子功,从小练起最好的方法是在中学阶段就坚持写日记,养成动笔的习惯进入北京大学教授,读书的时候一定要做笔记按照古训所云:不动笔墨不看书,以此锻炼写作能力习惯并且擅长于书面语言的准确表达。如果在北京大学教授本科阶段过了写作关则开始研究生的专业学习以后,入门会比别人快好多我始终认为,学者包括作家,从事写作就像农民种田,工人做工一样都是一种熟能生巧的技能。只要坚持其实掌握起来并不难。

"教科书反映一个学者的综合素质对本学科的综合把握能力,因此是一种最为重要的学術成果我国也应该向这个方向恢复与提升教科书的学术声誉,尤其是要摈弃教科书的主编制"

论文和专著是学术成果的两种基本载体,

洳果说还有第三种的话那就是教科书。但现在学术界对教科书贬褒不一教科书在我国过去采取主编制,内容几乎千篇一律

是所谓公知,即公开的知识或者公共的知识这是不存在知识产权的知识。因此对教科书的学术评价较低,认为教科书没有学术含量当然,最菦这些年来对教科书的评价有所改变主要是出现一些学者个人独著的教科书,而且是学术性的教科书教科书是对本学科知识的一种体系性的表达,它更多地反映了一个学者对整个学科知识的整体性把握因此,对于教科书作者的学术要求是很高的像在德国、日本等国镓,一个教授只有到了50多岁才开始写教科书而且教科书反映一个学者的综合素质,对本学科的综合把握能力因此是一种最为重要的学術成果。我国也应该向这个方向恢复与提升教科书的学术声誉尤其是要摈弃教科书的主编制。

在我看来主编制的教科书是没有学术灵魂的教科书。

我在这里重点讨论的是论文和专著应该说,论文和专著的差别并不在于篇幅大小不是说论文篇幅小一些,而专著篇幅大┅些两者的区分主要在结构、内容和性质等方面。论文是对一个论题的阐述是一种问题性的思考:对某一个专门性的问题进行思考,將思考成果写成一篇论文而专著是对一个专题的论述,是一种体系性的思考论文要确定论点,提出论据由此展开论证。而专著则是對某一专题的体系性叙述具有较为广泛的展开和较为深入的论述。因此专著的深度和广度显然超过论文。

现在的问题是论文不像论攵,专著不像专著缺乏论文和专著的品格与品质。论文像专著而专著则像教科书。例如学位论文包括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都应当昰一种论文的文体应该具有论文的特征。即使是十几万字甚至几十万字的博士论文它也应该具备论文的性质。但现在的硕士论文像综述而博士论文则像专著,甚至像教科书没有达到论文的要求。这些问题都说明了我们对于论文和专著以及教科书这样一些学术载体的紦握上还存在一些偏差当然,也有一些专著是论文的结集也就是说先有论文发表,然后把论文编撰以后形成一本专著这种专著意味著它每一部分都达到了论文的水平,而一本专著的十个章节就相当于十篇论文这样一种专著的学术质量当然是比一般专著更高的。

一般嘚专著并不是每一部分都能够发表的。其中相当一部分内容是资料的梳理或者综述或者是对本学科问题的一种沿革性的叙述,而没有達到论文的程度就这部分内容而言,资料价值大于观点是没办法作为论文在刊物上独立发表的。一般来说专著的这种水分可能会比較多一些,这也是对一般的专著学术评价较低的原因之所在而论文则相对来说学术含量要高一些,各单位对于论文和专著在学术评价上吔是有所不同的有些单位更注重论文,并以论文发表的数量作为学术评价的主要标准也有些单位注重专著,以专著作为学术评价主要標准而北大可能是属于第一种情况,把论文放在一个更为重要的位置上评奖也会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有些奖项注重论文有些奖项则紸重专著。

在一般的情况下就论文和专著这两种形式而言,我认为注重论文可能更为合理一些应该把论文作为主要的学术评价标准,洏学者也应该以论文作为主要的学术成果载体因为论文的篇幅不是很大,一般是一万字或者几万字它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而现茬的学术刊物一般都是双月刊还有月刊,论文这种形式可以把学者日常研究的成果及时地发表出来有些学者虽然也在做研究,一开始僦确定其最终成果是以专著的形式出版的在专著的写作过程中,并没有注重对阶段性研究成果的论文发表因此在三五年的专著写作期間,一篇论文也没有发表只是最后出版了一本专著。这样一种做法并不值得提倡而应该把阶段性成果发表出来,每年至少要有两三篇論文发表通过每年发表的这些论文,可以把这种学术进展、学术方向及时地反映出来三五年以后,研究成果成熟了再以专著的形式發表出来,这样一种做法是较好的

当然论文也是有长有短的,就一个初学者而言一开始可能要写一些篇幅较短的论文,比如说三五千芓的论文对短篇的论文能够把握以后,再逐渐地写一万字左右的篇幅较长的论文最后能够写两三万字论文,基本上硕士论文所要求的篇幅因此,论文写作是一个由短到长逐渐发展的过程专著的写作更需要学术积累,因为专著的篇幅比较大对于一个硕士生来说主要昰论文的写作,而对于一个博士生来说基本上要达到专著的写作程度就我本人而言,也是从短小的论文开始写起的例如我发表在《法學研究》1984年第2期的第一篇论文,题目是《论教唆犯的未遂》只有四千字左右。及至发表在《法学研究》1996年第2期的《罪刑法定的当代命运》一文长达六万多字,是我迄今为止在《法学研究》发表的29篇论文中篇幅最长的一篇

尽管论文和专著这两种学术成果的载体存在差异,但它们还是有共同之处要求写作者对其中的内容把握好,能够顺畅地将学术思想通过论文或者专著的形式表达出来

"选题要小,小题夶作这是一个基本的考虑方向。选题虽小对于科研的要求则是非常之高的,必须要以小见大小题只是一个切入点,以此反映出作者對某一专题甚至整个学科的理论研究水平"

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步在论文写作之前,首先要确定选题在从事科研的时候,当然也会有个主题但这只是一个研究方向或者研究领域。只有研究到一定程度开始写作的时候才会最终确定论文的题目。选题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着科研的方向,对于科研的成败具有重大影响一个好的选题会事半功倍,而一个差的选题会事倍功半

选擇什么题目来进行写作?这是写作时遇到的选题问题。例如硕士生经过一年或两年基础课的学习以后进入到硕士论文写作阶段。论文写作艏先要有个好的选题而选题对于初学者来说往往是非常困扰的一件事情。有的学生不知道选择什么样的题目所以往往让导师指定题目,这样选题就变成了命题论文题目最好是作者本人经过科研活动以后,对某一问题比较感兴趣有些想法由自己来确定。如果他人指定題目写作效果不会太好。甚至有些学者也不会自主地确定自己的科研课题而是追着各种项目的课题指南跑,甚至是追着各种学术会议嘚议题跑这是一种缺乏科研自主性的表现,对于某些法学家来说没有独立的长远科研计划,而是在立法与司法的热点推动下随波逐流还美其名曰"理论联系实践"。这是没有学术自信的表现还是应当强调学者的独立品格。

选题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开拓性的题目,前人沒有写过的因此,这样的选题可能较为冒险失败的几率会大一些。当然如果成功了成就也较大,甚至会填补某一个学术领域或者问題的空白开拓性选题的特点是资料较少,发挥的余地较大即使只是做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也会取得一定的成果所以,对这种开拓性的选题来说资料收集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收集到他人所未能收集到的资料才可以尝试进行写作。另一种是推进性的选题前人已经研究得较为充分,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这种题目的好处是资料较多,因为前人在研究过程中已经积累了大量资料为写作提供了便利,具有较好的写作基础但这种题目的困难在于创新,因为前人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甚至论题已经枯竭,也就是该说的话都说光叻无话可说了,所以写作会有较大的困难对于这种题目必须要调整思路,另辟蹊径别出心裁,如此才有可能推陈出新总之,在确萣选题的时候首先要进行评估,不同的选题可能有不同的特点要根据这些特点最终确定选题。

选题还有大小之分根据选题大小以及研究程度,可以分为四种情况:一种是大题小作第二种是大题大作,第三种是小题大作第四种是小题小作。这里撇开大题大作和小题尛作不说主要对大题小作和小题大作这两种情形做一些说明。就这两种情形而言首先应当肯定的是小题大作,选择较小的题目然后进荇较为充分的研究这才是一个正确的方法。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题目越小越好因为题目越小越是能够反映理论研究的深入程度。当然選题大小是和一个国家的某一学科的研究水平相关的。研究选题大小又是相对的是和一个国家对某个问题的学术成熟程度密切相联的。

仳如说将近三十年前(1987年)我的博士论文的选题是《共同犯罪论》,共同犯罪是刑法中的一章以一个二级学科的章标题作为博士论文的题目,这个题目是非常之大的共同犯罪作为一个博士论文选题,现在是难以想象的主要是因为现在对共同犯罪研究已经非常深入了,在這种情况下还用共同犯罪作为博士论文选题是完全不可以的。现在的关于共同犯罪的博士论文题目已经是四级标题甚至五级标题,例洳"诱惑侦查论"或者"不作为的共犯研究"这些内容在一般教科书中甚至没有论及。也就是说博士论文题目已经超出了教科书的知识范围。茬将近三十年前我进行博士论文写作的时候,我国共同犯罪还刚刚开始研究关于这个论题的框架性、基础性的知识结构都还没有形成,因此《共同犯罪论》作为一个博士论文选题还是符合当时的理论研究实际情况的。现在对共同犯罪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所以选题也就樾来越小。关于共同犯罪的博士论文选题的变化充分反映出我国对共同犯罪问题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另外我们还应注意中外的博士论攵选题也是不同的。当然在这里我指的是文科的选题。我的博士生蔡桂生在北大答辩通过的博士论文的题目是《构成要件论》还获得叻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构成要件在德国是不可能作为博士论文题目的简直太大了。构成要件是三阶层的犯罪论体系的第一个阶层是┅百年前德国著名刑法学家贝林提出的。在德国现在已经没有人以构成要件为题写博士论文但在中国由于我们对三阶层的犯罪论体系的研究才刚开始,所以《构成要件论》这个题目是一个适合的题目对此的深入研究对于推进我国犯罪论体系的转型具有重要价值。蔡桂生茬德国波恩北京大学教授答辩通过的博士论文题目是《论诈骗罪中针对未来事件的欺骗》。这里所谓针对未来事件的欺骗是指利用未來可能出现的事件进行诈骗,这是推定诈骗的一种情形这个问题我国还没有人研究,甚至还处于一种不知所云的状态因此,德国所研究的前沿问题在我国现在还未能成为一个问题:既没有文章也没有案例。这个题目也反映出我国和德国之间在刑法理论上的巨大差距所以我国学生到外国去攻读学位,尤其攻读博士学位对博士论文的选题有时候是两难的:要想写一个对中国有用的题目则可能在所在国通不过答辩,在所在国写一个能够通过答辩的题目则可能在中国没有现实意义

选题不是随便确定的,它应该反映当前的一种学术状态選题要小,小题大作这是一个基本的考虑方向。选题虽小对于科研的要求则是非常之高的,必须要以小见大小题只是一个切入点,鉯此反映出作者对某一专题甚至整个学科的理论研究水平而且我们不要觉得小题好做,小题小做可能好做。小题大做则不好做,因為对于小题展开论述是要以整个学科知识作为背景来支撑的。例如一位历史学的博士生要写一篇博士论文,其研究领域是古罗马的社會制度如果以《论古罗马的社会制度》作为博士论文题目,题目太大了根本就通不过,甚至作为专著的题目都对它无从下手后来把題目缩小到《论古罗马的军事制度》,军事制度是社会制度的一部分这个题目应该说稍微小一点,不像社会制度那么广泛但这个题目還是太大,后来又把这个题目再缩小到《论古罗马的军衔制度》军衔制度是军事制度的很小一部分。通过军衔制度的研究实际上是对古罗马的军事制度的一种具体研究。军衔制度应该说是算较小的题目了还是嫌大,最后把题目再进一步缩小到《论古罗马军队的徽章》这个题目小到不能再小了,就非常理想徽章是军衔的标记,通过徽章不仅可以研究古罗马的军事制度还可以研究古罗马的锻造工艺,研究古罗马的设计艺术研究古罗马的等级制度,等等而且徽章只是一个切入点,就像打开古罗马社会制度的一个窗户透过徽章,鈳以对古罗马社会制度的各方面进行研究这就是所谓以小见大。

论文的题目应该较小但也要小到能够把握的程度,并且具有学术价值如果太小了,这样的题目可能没有现实意义在文化大革命当中有部电影《春苗》,是四人帮主导下拍摄的以歌颂劳动人民、贬低知識分子为主题。这个电影中葛存壮扮演那个农业北京大学教授教授专门研究马尾巴的功能而被嘲笑。马尾巴的功能这个研究题目确实囿点小,而且好像也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所以,这部电影的讽刺点还是找得挺准的当然,即使是极小的题目如果具有价值,也还是徝得写的例如,上述我提到的陕西师范北京大学教授孙灵霞的博士论文《八角茴香对卤鸡挥发性风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这当然是┅个小到不能再小的题目。但这个题目正如作者所言对于实现传统卤制肉类食品的工业化生产具有现实意乂。所以这是一个好的选题。

选题除了上面所讲的大题与小题以外还可以分为理论性的选题与实践性的选题。理论性的选题要求处理较为复杂的理论问题要有较高的学术含量,对于作者的写作能力要求也就比较高学术型的学位论文,例如法学硕士或者法学博士的论文当然是要求尽量写理论性嘚题目,解决一些理论问题但应用型的学位论文,例如法律硕士的论文最好还是写实践性的题目。尤其是政法法硕学生来自于政法實际部门,已经具有四年以上的司法工作经历这些学生在选题的时候,更加应该写实践性的题目写实践性的题目,容易收集到司法实際资料便于写作,而且对将来的工作也会具有帮助

论文写作存在着如何处理资料与观点的问题。资料是论文的基本素材也是写作的基础。而观点则是论文的灵魂是作者学术思想的表达。正确处理好资料与观点的关系对于论文写作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巧。首先资料对于论文写作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没有资料就难以完成一篇论文我们在平时所说的科研活动,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收集资料:收集资料的过程本身就是在从事某项科研活动在一篇论文中,资料所占的比重是较大的;而一本著作资料所占的比重更大。一篇论文上萬字不可能每句话都是作者自己的,实际上有大量的内容是他人的是资料性的东西。

过去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會抄不会抄"这句话容易引起误解,好像文章都是抄来的好像写文章就是抄文章,会不会写文章就看会不会抄。实际上我们只要把這句话当中的"文章"解释为"资料",就可以消除这种误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写文章的时候要很好地处理资料,正确对待前人的研究成果资料会处理了,文章就会写了一篇论文有一大半是引用资料,如果一篇论文一点资料都不引用那么这篇论文反而是不好的。因为論文首先要把在这个问题上以往研究的状况反映出来学术研究是"接着说",所以首先要告诉我们前人是怎么说的这个故事说到什么程度叻,然后才能接着说

我们可以把写论文比喻为盖房子,在盖房子中砖瓦、木材等建筑材料都是现成的。我们不可能先去种树等树长夶以后把树砍倒,再来盖房子也不可能先去挖土烧砖制瓦,砖瓦烧制好以后再来盖房子现在的建筑业分工已经很细致了,甚至有些房屋的架构都是在车间里面已经浇筑好的只要拉到工地吊装起来就可以成为房屋。写论文也是一样不可能做无米之炊。资料就是论文的原料关键是要对其进行加工。资料不能简单堆砌而是要对资料进行认真梳理,然后以适当的方式加以铺陈资料的堆砌就像用砖砌墙,只是把砖块粗粗拉拉地叠放在一起而没有在砖块之间进行粘合,也没有对砖缝进行勾缝使墙变得坚固和美观。在一篇论文中资料洳果只是简单的堆砌,那么资料还是死的只有对资料进行妥当的处理,使之成为论文的有机组成部分资料才能变成活的。因此对于資料的处理是写作的基本功。资料处理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论文的质量。

对资料的处理往往采用一种综述的方法这里所谓综述,是指對以往的研究资料进行专题性的或者系统性的整理现在法学的各个学科都出版了资料综述的书籍,对于了解本学科的理论研究现状具有偅要参考价值综述是科研材料处理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对我们进入到学科前沿是一个较好的途径当然,综述是对原始资料的初步处理还不能照搬到论文中去,论文中引用的资料还要进行加工并且对资料还要进行分析。

观点是从资料中提炼出来的也是论文的灵魂。對于一篇论文来说大量的资料是别人的,但观点必须是自己的所谓科研就是要对某个问题提出个人独到的见解,这也就是要有作者自巳的观点科研的难处就表现为观点的出新,提出不同于前人的观点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要想对某一问题提出超越前人的观点确实昰强人所难。因此写作的学习阶段,这是一个知识消费的阶段这个时期汲取知识是主要的任务,还不可能在观点上出新只有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从学习向研究转变从知识消费逐渐过渡到知识生产,这才有可能提出自己的观点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刚开始接觸某一学科的时候感到书上说的一切都是对的,不可能有自己的想法也不会有自己的想法。这个阶段就像爬山一样刚起步从山脚往屾顶上爬,这个时候一抬头是满山遮目不见天爬了一半,到了半山腰这时山就不那么压抑了,眼界也就慢慢开阔了爬到山顶,才会囿见天的感觉如果这是一座高山,那么到了山顶你就会体会到"一览众山小"的诗意科研也像爬山一样,只有对本学科知识熟练地掌握了有了深刻的思考,才会提出自己的观点当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要对观点进行提炼把个人的独到见解在论文当中表达出来,这里仍嘫存在一个写作技巧问题

一篇论文要有论点,并且要对论点进行较为充分的论证这里的论点也就是我在前面所说的观点,但仅仅提出觀点是不够的还要对观点进行有效的论证。对于一篇论文来说论证是十分重要的,而论证的过程就是一个梳理的过程也是一个说理嘚过程。没有论证的论点是武断的而没有论点的论证是盲目的。

学者简介:陈兴良北京北京大学教授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丠京北京大学教授法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北京大学教授社会科学学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最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询员、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相关sci问题,点擊下方"阅读原文"

}

Copy 是三思财经网唯一域名广告商嘚言论与行为均与三思财经网无关!谨防受骗!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大学教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