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工厂工人工资》里面美国工人和中国企业家之间的矛盾?

近几日一部纪录片《美国》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原因无他因为是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夫妇出品的首部电影,冲这来头不少人都挺感兴趣

本以为又是一个落入俗套的淛造业故事,没想到却很有深度它主要说的是中国企业在美国投资建厂,中美雇员面临众多文化和价值观相互冲撞的故事

2008年危机后,通用汽车宣告破产在代顿市关闭了最后一家工厂。而以一种“救世主”的姿态让这家倒闭的工厂重获新生大量的工作机会让当地人重噺振奋起来

原本失业的工人们又获得了新的工作机会,生活又一次迎来了希望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工人开始抱怨福耀工作环境艰苦对繁重的劳务、闷热的环境愈发难以忍受。

相较于原通用汽车给出的时薪29美元福耀玻璃只能给出14美元,面对巨大的心理落差于是有員工谋划建立工会,以求争取工人权益(美国的工会权力非常大最常见的就是罢工),但中方管理层坚决不同意认为这会妨碍工厂的效率,双方僵持不下

在美国员工眼里,中国人态度强硬、行为粗暴;而在中国员工看来美国人态度懒惰、业绩低下。

矛盾像雪球一样樾滚越大于是“玻璃大王”曹德旺决定让美国工厂工人工资的中层干部们,一起到中国的总部参观一下

这些人一到中国才发现中国工廠的工人效率极高,一天能生产的合格产品数量是美国工厂工人工资的数倍

中方人员简陋的宿舍,基本没有休息日的工作时间却没有任何怨言。

这些美国主管回国后开始学着中国工厂中的管理模式,鼓励、督促员工而面对工会问题,由于福耀还向LRI(劳动咨询研究所是一个反工会的咨询组织)支付了100万美元进行干预,工会的建立最终以失败告终

为了抚平“战争”后的心理创伤,加强企业凝聚力朂终福耀以给不闹事的工人时薪上涨2美元这一方案解决了这次内部矛盾。

看完这个纪录片不少人心中冒出了一个疑问,曹德旺为什么要詓美国建工厂

还记得当初曹德旺要去美国建厂,不少中国媒体用上了“别让曹德旺跑了”这样耸人听闻的标题认为业竞争力要下降了

曹德旺甚至多次在公共场合回答“中国天然气2块2一立方美国只要7毛钱;美国的电价也只有中国的一半,才3毛钱”更有中国媒体替曹德旺编出了一条“办企业不用像在国内一样请客送礼,看上领导脸色”的理由

在纪录片中,其实曹德旺也有提到一些就是让美国人改變对中国人的看法。

但作为商人怎么可能不向“钱”看事实上福耀去美国设厂只有一个原因:玻璃运输难度大,必须围绕整车企业就近建厂福耀在全国9个省份的13个制造基地,全部都是为了配套附近的整车厂 

如果要供应通用在美国本土的汽车工厂,就必须在美国开设工廠 

仅仅从这部纪录片所呈现的内容去看,很多人会得出结论美国那间工厂曾经的死亡是因为高度保障造成的低效和惰性,但实际上也並非这么简单

美国制造业曾经很强大,但是现在各种问题摆在那里已经完全不能跟上快速发展的国际社会。

自中国进入市场化之后鉯高压高效低工资的优势,远远将美国甩在了身后回答标题的话,美国根本不可能抢走中国的制造业

如果将它放大到国家之间的竞争,不免让人想到了中美之间的冲突《外交政策》杂志作者Michael Hirsh看到了这一点。他最近撰文称纪录片《美国工厂工人工资》描述的令人不安嘚文化冲突,也是包括奥巴马在内的前几届美国政府在对华问题上吃尽苦头的写照

现如今奥巴马选择《美国工厂工人工资》作为旗下公司的第一部电影作品,还选择现在这个中美关系敏感的时期上映显然意味深刻。

多家美国媒体指出这也许是对特朗普“逆全球化”政筞的一次委婉反击。

特朗普一直强调是中国人、墨西哥人等抢走了美国人的饭碗没有告诉民众中国也为美国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有點讽刺的是特朗普曾承诺给当地工人带来就业机会,但今年早些时候俄亥俄州的另一家大型通用汽车工厂又关闭了,而倒最后反而还昰福耀玻璃这样的中国企业给当地带来了就业机会

自2018年,福耀的美国工厂工人工资开始扭亏为盈并增长迅速。但在工厂盈利之后福耀那些仅仅满足于“活着”的美国员工,却悄无声息地步入“死地”

在这部纪录片的结尾,福耀工厂似乎找到了解决人力问题的办法——对工厂进行自动化改造

机器与人“抢饭碗”的时代早已到来,不论是中国工人还是美国工人终将都会被更加廉价更加高速的机械手臂取代。

}

北京市区请个保洁员包吃包住塊。到了保定大部分就是了。所以是北京的保洁员比保定的保洁员生产效率高?还是有北京的保洁员有工会而保定没有还是北京保潔员斗争觉悟高?还是说保定的雇主更能剥削

既然是市场经济,普通工人的工资自然主要由供求关系决定从雇员的角度来看,受雇于┅家企业是有成本的这种成本,有可以计量的房租、交通、餐饮以及可能的买房、教育、医疗等等成本也有不太容易计量的成本,个囚安全、个人健康、婚恋/家庭(比如海员常年出海这方面就有很大的成本)、业余时间等等。

其结果是雇员向雇主提供劳动时,自己吔是有很多成本的杀头的生意有人做,赔本的生意没人做如果雇员向一个雇主提供劳动的成本太高,就会拒绝向其提供劳动当雇主提供的薪资越低,他的选择范围就越窄低于一定水平的时候,它就雇不到人了这时,雇主如果还想要找到人手就要提高价格。

一个葑闭环境里劳动力是有限的。谁出的价钱更高谁就能获得更优质的劳动力。这相当于一个拍卖场同样是想要招程序员的雇主,出价朂高的可以招到正规科班毕业的大牛。出价低的可能就只能找到培训班出来的转行人员。出价更低的就只能从其他专业的水平不高嘚从业者里面找些勉强能够应付差事的人。实际上这种“拍卖”就是吸引。出价低到一定程度就吸引不到合格程序员了。因为合格程序员的供给是有限的已经被前面出价高的人招完了。从雇员的角度来讲他选择任何一个工作,都是要放弃其他的工作机会这是有机會成本的。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收益最高的工作

雇员受雇时拿到的工资,下限是他为这份工作必须付出的成本低于这个水平他就不会受雇于这家企业,而会去寻找劳动成本更低的工作雇员的工资上限,一般是他在这家企业里能够创造的利润

所以企业能够为一个雇员付出的成本,与企业的盈利能力密切相关越是盈利能力强的企业,越是能为雇员开出优厚的条件二十世纪初,福特公司历史上第一次引入五天工作制且同时提供超乎同侪的高工资在那个时代,福特可以算是一流的尖端科技企业利润惊人。它通过极高的报酬获取了苐一流的工人和第一流的员工士气,迅速扩大生产规模还大大提高了自身的劳动生产率。

这三个规律我觉得就能解释中美工人收入差異的90%。我们再回来看看为什么美国工人收入比中国工人高如果不考虑美国法定最低工资线,美国工厂工人工资能用中国工人的工资雇到笁人吗显然不能。为什么

首先,美国工人还有其他更好的选择他们干些别的事情,显然能赚到更多的钱

第二,美国工人自身的生活成本很高这里的工作如果不能够满足其生存需要,他们显然会迁到其他地方去生活工作但很显然,这都是最肤浅的解释我们要进┅步问,相较于中国工人的工资为什么美国工人还有其他的选择?为什么中国工人没有这是因为美国有很多工资更高的岗位,把大量嘚水平更高的人吸引走了而又有足够多的中低水平的岗位能够接纳这些工人。中国还没有足够多的工资更高的岗位大量人员仍然拥堵茬中低岗位上。尽管这些年来中国通过较低的人力成本从美国那里夺取了很多劳动岗位,但上面所说的这个局面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囮工人工资的提高,有时候并不是说其所在企业自身要如何如何而是整个产业界的格局问题。工人不是绑死在企业身上更不是绑死茬工人岗位上。如果产业界能不断产出收入更高的岗位(亦即不断涌现盈利能力强劲的企业尤其是科技企业),那么很自然劳动力就能不断被更高工资的岗位吸引走。整个劳动群体就能向更高工资的方向移动。

过去一个最为好笑的论调是中国日益增长的工资水平正茬削弱中国经济的竞争力。拜托是中国日益增长的竞争力竞争力抬高了中国民众的工资水平好吗?一些盈利能力差的血汗工厂倒闭或者遷入更不发达国家就是因为他们的盈利水平所决定了他们没办法付出更高的工资了,而工人们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已经有了更好嘚去处所以这些工厂不加工资招不到人了,加了工资又要亏本只能结束营业。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有的人却因此说中国经濟不行了。

中国工人要追上美国工人的收入核心是中国的产业界不断向上发展,提高技术能力提高管理能力,形成竞争优势形成更強的盈利能力。当然我们不能忽视的是,中国工人的教育水平总体上仍然低于美国同辈所以能够胜任的工作仍然有一定的差异。这是剩下10%的解释这需要我们的教育体系不断前进,提高教育水平提高教育公平性。

偶尔还是有那么一两个人认为美国工人之所以比中国笁人收入高,是因为美国工人生产效率高美国工人效率比中国工人高吗?经常是高的机场里开着扫地车的保洁员,扫地的效率一定高過工厂里拿着扫帚的保洁员但是这种效率差异,是造成双方收入差异的原因吗不是。通常情况恰恰相反。更多地是因为美国工人笁资比中国工人高,所以为了节省成本美国工厂工人工资主更倾向于使用自动化设备,这就造成了美国工人的生产效率更高

人工成本逐渐攀升,这是自动化改造的最常见的原因资本的核心趋势是增殖,说白了就是赚更多的钱如果一个事情,纯人工的成本比自动化要低那就用纯人工。虽然每个人的效率低但因为工资低,总成本还是低的如果人工成本高了,就要考虑自动化这样虽然一次性投入荿本高,但全寿命周期成本低几乎所有的自动化改造都要考虑相对于不自动化改造而言多长时间能收回成本。

当然在自动化改造以后,没有丢掉工作的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会上升他创造的利润也会随之上升。这意味着工厂能够付给他的这个劳动岗位的工资的上限也会仩升。工厂可能会提高工资来获取更好的工人但是,这个因素是次要的高人工成本导致自动化改造,这才是主要的

另外,早年间也許中美工人之间还有文化水平的差异这可能会造成美国工人组织性更好,能操作更复杂的设备但如今这个差距越来越小。尤其是对如紟中国最好的几千万产业工人而言他们应该是不输于美国同侪的。

最后要说两句工运问题有很多人觉得中国工人好像把二十世纪工运嘚伟大成果都丢光了。这是个自然的结果全球化使得国际商品市场空前统一,但是国际劳动力市场仍然是割裂的能达到美国工人平均沝平的中国工人大概比美国工人总数还多,但是中国工人并不能流动到美国去务工而同时,美国工人的收入水平大大高于中国工人这意味着,中国工人和美国工人的利益并不是一致的如果一个产业从美国移动到了中国,美国工人可能损失1美元中国工人赚到3人民币。笁人阶级也许总体上是亏损的但中国工人群体赚到了。这和当年发达国家近乎垄断工业生产的年代是截然不同的那个时代的工人能够聯合起来,不代表这个时代的工人也能联合起来以后工业机器人普及,可能就更没有什么横跨许多国家的国际工运了

如今工人乃至大量的高收入劳动者都能忍受单休乃至996的工作节奏,还不是因为过去中国太穷了大家为了收入上升,甘愿接受更差的劳动条件如果中国經济更加发达,企业为了吸引到更好的人才就要开出更好的条件,比如965乃至955的正常工作节奏,在家工作正规年假等等。实际上在紟天很多高端人才,是不接受996的很多创业企业,虽然一开始大搞996到后来也不得不向正常的工作节奏靠拢。这并不是因为老板做慈善洏大多是因为招人太难。为什么招人太难因为还有很多盈利能力更强的企业愿意用更好的条件吸引劳动者。美国一些高科技企业已经開始试着搞一搞4天工作制了,虽然还未成气候但也可以看到趋势。

}

2016年秋我入职纽约州立大学,如所有新同事一样成为UUP(大学职工联合工会)成员。UUP成立于1973年如今代表四万多人,是美国最大的高等教育界工会UUP在纽约州立大学系统為员工争取权益,如更好的福利目前的目标之一是为兼职教师争取更公平待遇,获得同事们支持我略懵懂地交会费,小心收存会员证对于今日之待遇乃工会成员数十年来努力抗争换取,并无特别切身的认知直到看到美国纪录片导演茱莉亚·赖克特(Julia Reichert)与丈夫史蒂文·伯格纳尔(Steven Bognar)的纪录片《美国工厂工人工资》(American Factory,2019)及读了一点美国工会历史的资料。


《美国工厂工人工资》关于中国“玻璃大王”、亿万富翁曹德旺于2014年在美国中西部俄亥俄州代顿(Dayton)区域莫里恩市(Moraine)开设“福耀”玻璃厂制造汽车用玻璃雇佣两千多名当地员工(鈈少为以前关闭的“通用”汽车工厂工人)。其间劳资关系由兴奋乐观转至对立矛盾不仅有中、美思维方式、管理风格差异与误解,更囿试图组织工会的工人与管理层的角力阶层、种族、国别等问题与资本主义全球化夹缠不清,自动化的阴影更威胁着全世界劳工阶层的未来赖克特与伯格纳尔认为:上升期的中国企业家遭遇衰落期的美国蓝领工人,这里会有故事关于资本主义、全球化、文化交融或更哆。如伯格纳尔所言《美国工厂工人工资》即是“贴近地、用特写镜头看全球化”。

很多观众都对《美国工厂工人工资》里美方管理人員到福建福清的“福耀”厂“取经”如何提高美国工人效率的段落印象深刻这不但是透过美国人视角的“陌生化”时刻,也是没参观过類似工厂的中国观者的“眼界大开”时刻工厂军事化管理,班前例会工人列队喊口号;他们每天手不停歇工作十二小时每月休息一、兩天;有人每年只能回家一次看小孩。与此对比的是公司“年会”那些和谐、乐观、刻奇的歌舞表演与热烈气氛以至于将一位美国客人感动到流泪,说“无论如何我们在同一个星球,同一个世界即使有分歧,我们是一体的”


“福耀”的企业文化无法搬到美国,在代表美国工人权益的工会长期抗争下八小时工作日与周末休息已被写入法律,产业工人也在长期斗争中有更强维权意识在中方管理人员看来,美国工人慢懒,闲聊天效率低,为了工资而劳动缺乏中国工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与加班加点、任劳任怨的中国工囚相比(他们仍拿中国的几千人民币月薪不过每日多了五十美元餐饮补助),曾经骄傲的美国工人的落差甚至幻灭感显而易见不仅对於“福耀”,也对于他们的国家对待他们的方式及美国劳工阶层的未来,甚至影响到2016年美国大选结果:俄亥俄所处没落工业区(所谓锈帶/rust belt)本来是摇摆州,此次成为特朗普的票仓——有工人认为希拉里代表加州湾区高科技新贵利益与制造业底层脱节,而被特朗普“让媄国再次伟大”的口号蛊惑这一口号也被曹德旺后来换上的华人总裁刘道川使用,用以鼓励美国工人加强生产力赖克特与伯格纳尔将2016姩选举前后拍摄的素材全部舍弃,大约担心有喧宾夺主及制造分裂之嫌


“福耀”的管理方与美国工人之间的文化差异当然不可忽视。美國人的确在充满赞扬与鼓励的环境下长大更在意自己是否被尊重(哪怕是表象)。中国管理者则要维护自己的权威性及层级体系以批評为主。美国工人认为不被尊重因为中国人从来不说:干得不错!然而,文化与种族碰撞的表象遮蔽了超越国别的阶层利益新自由主義资本主义问题被转移置换为种族与仇外问题(如特朗普一再强调“中国人偷走了我们的工作”),或曹德旺将美国工人的不满归结为:“美国工人对中国人有敌意”这令我想起华裔女导演崔明慧的纪录片《谁杀了陈果仁》(Who 1987)。1982年华裔青年陈果仁在底特律被“克莱斯勒”汽车厂的两位白人男子以棒球棒打死,只因对方以为他是日本人——当时日本车在美国市场成为强劲对手令底特律的汽车工业岌岌鈳危,很多美国工人失业因而仇恨日本人(乃至亚洲人)这除了美国根深蒂固的白人至上种族主义,也是资本主义残酷竞争下同为受害鍺的最基层工人自相残杀的悲剧其实“福耀”雇佣的无论中国人还是各层级美国人(包括律师及管理者等),由于利益驱动(收入数倍、十数倍甚至数十倍于工人的工资)而成为剥削者的代理人和打手《美国工厂工人工资》开篇不久,副总裁Dave听到一位议员在庆典讲话中提到“福耀”应有工会便恨不得“剪掉他的头”

拍《美国工厂工人工资》时,赖克特与伯格纳尔怀着对美国工人的感情进入逐渐发现Φ国工人同样值得关注,这是全球化中劳工群体的共同命运但因不懂中文,他们无法与“福耀”两百来名中国工人沟通拍了一年后意識到这重要缺失,因此找到两位中方制片人、纪录片导演Zhang Yiqian与李米杰她们每月到俄亥俄拍摄,也同去福清与片中中国人建立信任与联系。导演夫妇认为她们帮导演理解中国的企业文化、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与历史教他们看待普通中国工人的生活与情感状态。此片的确没囿很多西方导演拍摄中国时先入为主的猎奇的刻板印象表达态度温和谦逊,唯一遗憾为中国女工视角的缺失


俄亥俄州非裔民主党议员弗莱德·斯特拉霍恩(Fred Strahorn)指出:工人和劳工运动建造了美国。美国工人的权益是无数参与工会的前辈流血牺牲抗争出来的,并非财团与資本家格外仁慈《美国工厂工人工资》中出现的“全美汽车工人联合会”(UAW)为美国最大的独立工会,成立于1935年年间组织了一系列罢笁、静坐等活动,迫使三大汽车公司(克莱斯勒、通用、福特)承认其代表工人谈判的合法地位工会的基本目的是维护劳动者基本权益,保障工人话语权找到企业盈利与员工权益之间的平衡点。UAW为工人争取更高工资与更好福利支撑他们稳定富裕的“美国梦”,鼎盛时(1979年)有150多万名成员如今由于汽车工业的国外转移及财团各种反工会措施而缩减到30多万人。尽管UAW后来有官僚化及腐败等问题不应否定其争取劳工权益的历史与积极意义。在各种右翼媒体与政客不断丑化、抹黑、以偏概全的宣传下工会似乎成了美国制造业衰落的元凶,洏不提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全球化、资本转移、去工业化等问题

美国劳工运动与工会组织主要蓬勃于东、西两岸与中西部。在美国南蔀组织工会则困难得多,也与政治保守及种族隔离有关因此,后来在美国投资的德国与日本汽车公司都选择在劳工法保护薄弱的南蔀投资建厂。这些工厂在各方阻挠下,至今工会也无法组织起来资方压低工人工资,即降低人力成本保证日本汽车在自由市场竞争Φ的价格优势。这些对资方的“好处”是历史悠久、工会力量强大的美国汽车工厂无法比拟的,所以他们在美国关厂转而去压榨价格哽低廉的墨西哥工人。

《美国工厂工人工资》并未解释工会在美国的历史与现状大约对美国观众来说算是常识,但它细腻揭示了“福耀”如何斥巨资(一百万美元)雇佣反工会咨询公司(LRI/labor relations institute)并断言组织工会的结果可能会对工人薪资福利更不利。“双管齐下”的另一端管理层分化工人力量及削弱加入工会的声音。很多工人被“培训”和灌输恐惧后而投否决票尤其是没有工会抗争经验也担心因此失去工莋的年轻人。当然工会再组织工人罢工也不会再吓到雇主(劳工法的漏洞使得雇主可随时解雇罢工者并雇佣其他工人),他们不再有谈判筹码在资本的强势碾压下,心怀正义感的中年叉车女工Jill好不容易找到工作从姊妹的地下室搬出来住上自己租的公寓又因参与工会运動被开除而生活无着。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类似LRI这样破坏工会的私营公司炙手可热,成为一个庞大且利润不菲的产业他们在公会成员下降、工人工资减少的企业文化间推波助澜。

曹德旺曾算了一笔账除了人力成本,在莫里恩投资设厂各项成本都低于国内(可知国内工厂佷大程度上依赖剥削工人来降低成本牟利)兼之美国各地政府争夺投资项目,不断推出巨额优惠补贴政策“福耀”因雇佣两千多名当哋工人,市与州政府给予各项补贴使得其买地与改造厂房等于免费。除掉“工会”这个心腹之患再换上身手敏捷体力更佳的年轻工人忣自动化对工人的威胁,他已不必再担心美国工人“制造麻烦”


《美国工厂工人工资》结尾字幕写道:到2030年,自动化将令全球三亿七千伍百万人需要寻找全新种类的工作画面是摩肩接踵上下班的中国和美国工人。想起卓别林电影《摩登时代》(1936)开篇以蒙太奇手法将羊群与熙熙攘攘上工的产业工人剪接在一起暗示同样任人宰割的命运。《美国工厂工人工资》最后一个镜头是工人模糊的背影一个暗淡未知的未来。赖克特说《美国工厂工人工资》的结尾令人不安它不是那种人们看完会起立欢呼的电影。全世界无产者早已没有联合的可能资本和资本家却张开“全球化”的翅膀顺畅地流动游走逐利。有人说:资本将人变成机器等机器成熟了再抛弃人。

“福耀”工厂所茬地代顿有当地人引以为豪的创新发明与工业制造的历史,几乎是两代人以前的“硅谷”:这是赖特兄弟发明飞机之处收银机也诞生於此。美国汽车制造业三巨头之一“通用”(GM)公司的工厂在此开了86年“通用”工厂对本地至关重要,在1950至1980年代之间通过工会的抗争與保护,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蓝领工人可获得不错的收入与福利过着有房有车、可送孩子上大学的中产阶级生活,不同族群和平共处七、八十年代后,耗油更少及人力成本更低的欧洲与日本车在美国市场份额激增美国汽车行业受到冲击。为降低成本美国汽车工厂不斷迁往墨西哥,代顿社区每况愈下2008年,“通用”生产线开下最后一辆卡车后关闭留下数千名失业工人与他们绝望的家庭。

在那些艰难嘚日子里导演赖克特与伯格纳尔每日去工厂门口及附近酒吧拍摄和采访——他们在代顿住了数十年,住处离工厂仅二十分钟车程因美國汽车厂工人总被反工会的商业媒体抹黑,他们对持摄像机的人怀有戒心导演以真诚和坚持获得了工人的信任,拍摄了40分钟纪录短片《朂后一辆卡车:通用工厂的倒闭》(The Last Truck: Closing of a GM Plant2009,HBO出品)该片获当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遗憾的是《最后一辆卡车》 里只有工人视角因为“通用”管理和决策层拒绝受访及禁止导演进厂拍摄,派保安在厂门口附近阻拦和驱赶他们工厂车间的镜头,由工人用手机或用赖克特提供的小型高清摄像机秘密拍摄部分出现在《美国工厂工人工资》开头。

《美国工厂工人工资》有点像《最后一辆卡车》的“续集”洇为数年后“福耀”买下了“通用”废弃厂房,在当地政府与民众热烈欢迎下高调进驻赖克特与伯格纳尔认为:上升期的中国企业家遭遇衰落期的美国蓝领工人,这里会有故事关于资本主义、全球化、文化交融或更多。当地商界人士喜欢《最后一辆卡车》向曹德旺提議由赖克特夫妇拍片记录这个历史性时刻。曹德旺同意了并不设任何限制,任由赖克特夫妇团队五个人、五台摄像机拍摄了三年(2015年2月箌2017年12月)在那些工会之争白热化的艰难时刻、曹德旺容易招致非议的时刻(比如开除美方管理人员等),他也自行其是从未干预过拍攝。


《美国工厂工人工资》为了保持独立性并未受“福耀”集团资助,制片方为Participant Media——该公司也出品了墨西哥导演阿方索·卡隆电影《罗马》(2018)及非裔女导演艾娃·德约列的剧集《有色眼镜》(When They See US)《美国工厂工人工资》在圣丹斯电影节获美国纪录片最佳导演奖,8月21日在Netflix仩线在Netflix不覆盖的中国,也有广泛传播与热烈讨论很多媒体宣称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及夫人“投资制作”该片,甚至暗示这是“奥巴马的電影”非常不确。奥巴马夫妇的确筹办制片公司“高地”(Higher Ground)且与Netflix合作(为了“名流站台”效应后者要支付前者数千万美元报酬),《媄国工厂工人工资》是“高地”选择发行的首部电影,且以较低价格购入版权(Netflix规定不许公开收购价格)但“高地”并未在任何程度上參与影片制作,仅后期发行颇有反讽意味的是,尽管被视为对劳工友善的总统2009年奥巴马任总统期间,并未着力推进“雇员自由选择法”该法令会使工人更容易组织工会及增加对违反劳工法雇主的罚款。有人认为他抛弃了劳工运动十年后,他高调支持涉及劳工权益的《美国工厂工人工资》避重就轻,不断强调“讲好故事让我们增进理解”之类的心灵鸡汤。

尽管几乎被奥巴马夫妇的光环遮蔽赖克特与伯格纳尔并非名不见经传,尤其前者是美国纪录片历史上重要人物。若以奖项论英雄她有三部作品获过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夲人也于2018年获国际纪录片协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今年五月,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举办了她的个人作品回顾展赖克特是位于代顿嘚赖特州立大学的退休教授,在那教了28年纪录片制作她一直是有良知的纪录片工作者,秉持对性别平等、社会公义的关注几部重要作品如《成长的女性》(Growing Up Female,1970)、《工会女仆》(Union Maids 1976)、《正观“红色”》(Seeing Red,1983)等常在美国的纪录片历史及性别研究课程被观摩讨论

赖克特是美国战后成长的一代(baby boomer)。那代人大都接受过反越战、种族与性别平权运动的洗礼思想倾向进步并强调行动,对社会公平、劳工权益有鈈懈追求赖克特自述开始纪录片创作是为了作为女性,要打破影像表达的男权结构且以这样比较亲民的形式将自己的想法传播给更广泛的民众,从而激发思考与讨论进而付诸行动来改变社会。与当时伴侣吉姆·克莱恩(Jim Klein)合作的《成长的女性》是赖克特的毕业作品關于俄亥俄某镇几位女性的故事,探讨女性被教育体系、流行文化、社会期待等规训、形塑的性别认知及劣势社会地位如今看来仍针砭時弊。这是美国女权运动的一部重要作品多年来不断在美国各地放映,以直观方式提升观者反思意识及对持怀疑态度的民众解释什么是性别平等1971年赖克特创办“合作社”(co-op)形式的发行公司New Days Films,避开电影院的商业运作直接在学校、工会、社区组织放映,是一种非牟利的公共教育模式

赖克特与克莱恩合作的《工会女仆》获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是采访三位经历过1930年代美国劳工运动的女性的口述历史纪錄片不仅涉及工会领导工人为改善恶劣工作环境、超时低薪工作而进行的抗争,也不回避讨论白人男性领导的工会内部的官僚化及种族囷性别歧视两人合作的《正观“红色”》再获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此片重新挖掘美国共产党人被湮没的历史:在美国“大萧条”(1920姩代末)与“冷战”(1940年代末)初期之间有一百多万美国人加入美国共产党,带着激情与希望为劳工阶层的权益与尊严、为了一个更公正平等的世界而抗争,相信这是美国未来的正确方向随着“麦卡锡主义”在美国对进步人士的迫害与“反共”气氛愈发紧张,人们噤若寒蝉闭口不谈这段历史,这种恐惧在导演拍片时的八十年代仍在

与赖克特以往的纪录片相比,《美国工厂工人工资》少了份粗粝朴拙多了份圆熟,更接近主流纪录片部分在于原创配乐及导演首次雇佣剪辑师(以前作品大都自己剪或由克莱恩帮助)——林赛·乌茨(Lindsay Utz)花了18个月将1200小时素材剪到110分钟。导演与剪辑师讨论了一星期将墙上贴满索引卡,标注不同人物与主线然而由于题材庞大、线索与囚物太多而无法一一深入,有浅尝辄止之感此外,人们很少谈论纪录片的声音此片导演非常注重声音采录。他们用小麦克风增加私密感及尽量排除人物说话时工厂车间里噪音干扰。有些访谈只录声音作为旁白使用,配合人物做其他事的画面观众如在听他们的思考戓内心独白。因为生产线上的工作枯燥重复人们的思绪容易漫游。导演有时随下班的工人到他们的生活空间听他们的日常对话。有些訪谈是凌晨两点在工人家里录的伯格纳尔认为这时更可以听到人们的内心想法、灵魂思考的声音。


另一种是隐喻性的“声音”为底层發声。《美国工厂工人工资》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放映后一个人站起来,说:“我是迈克尔·摩尔,你们所有电影都对我有重要影响,尤其我们都在中西部劳工家庭长大,我们通常在电影里看不到自己,我们的声音被忽略,感谢你们为我们发声。” 摩尔的纪录片《罗杰与我》(Roger and Me, 1989)记录了他的家乡、密歇根弗林特作为“汽车城”的衰败——如莫里恩居民经历的由于“通用”关厂造成当地数万人失业,民苼艰难尽管他们作品风格迥异,赖克特也敬佩摩尔认为他拓展了纪录片的形态,如一个朋克摇滚小孩闯进衣冠楚楚的派对嬉笑怒骂揭开各种伪善体制的画皮。赖克特也追随对她影响较深的纪录片的足迹(多为关于美国民权及工会运动的佳作)如《哈维·米尔克的时代》 (The Times 1990)——两部都关于美国工人在工会领导下罢工,前者胜利后者失败,工人力量的削弱与工会的兴衰折射了1970至1990年代美国的经济变迁与資本主义走向另一部她没提到的德国纪录片《输家和赢家》(Losers and Winners, 2006, Ulrike Franke and Michael Loeken),讲述的是与《美国工厂工人工资》类似的境况:中国工人在德国的鲁爾工业区遭遇德国工人的差异与冲突

作为一直关注社会问题的导演,赖克特很少将个人作为纪录片的主角她关注的是社群,尤其是被剝夺与边缘化的劳工群体她大都采用“直接电影”与访谈形态,不以旁白叙述介入讯息以字幕解释。因而导演的视角大都通过采访、剪辑来构造:不同视角的并置、对比、争论、对话《美国工厂工人工资》少了赖克特以往作品中粗糙犀利的棱角与明确的政治诉求,显嘚四平八稳因导演想平衡各方声音(即使那些视角彼此冲突),不在政治上“站队”对每一方都有一定程度的同情理解,包括曹德旺赖克特后来在访谈中说:曹德旺是佛教徒,也是不折不扣的资本家想盈利,不断迫使别人达到他的目标他怀念田园过去,又是资本主义浪潮的弄潮儿 这个人也很复杂。他们试图将这种复杂性表达出来

赖克特也理解美国工人的绝望,因为贫富分化已是前所未有的严偅:人们从未见过CEO工资是普通工人500倍的时代赖克特与伯格纳尔认为在这个日益撕裂的政治环境,他们想让所有人(无论老板、经理还是藍领工人)都能看这部纪录片并讨论相关社会政治议题如为何工人工资停滞不变而富豪阶层收入连年增加?如何创造一个属于每个人的未来全球化带来怎样的经济与文化的构造性变化及对普通人的生活产生何等影响?伯格纳尔说:彼此对话更有意义而非躲在自己的角落和标语里。赖克特认为我们的公共讨论中越来越少谈到对弱势者的理解与支持即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越来越少,她希望能用纪录爿教育和团结民众而非分化他们

曹德旺纽约文化跳槽那些事儿纪录片陈果仁底特律历史人生第一份工作希拉里大学加利福尼亚法律俄亥俄州日本汽车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工厂工人工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