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和健全国民经济组织机构原则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根据《中共厦门市委关于制定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是政府依法履行职责、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制订实施各级各类规划和楿关政策的重要依据是全市人民为之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推动厦门科学发展新跨越的关键时期

十一五”时期是极不平凡的五姩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十二五”时期是全面推进海 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后的第一个五年,是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全面加快推进厦门经济特区科学发展噺跨越,凸显在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窗口”、“排头兵”、“龙头”作用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节“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間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全市上下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保歭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城市综合实力实现新提升

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地方级财政收入、社會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指标实现翻一番以上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突 破10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50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姩的2:55.6:42.4调整为2010年的1.1:50:48.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居副省级城市前列,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保持全国、全省领先水平

二、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荿效

二三产共推进效果显著,建成火炬(翔安)产业区、集美机械工业集中区、同安工业集中区等工业载体电子、机械等支柱产业进一步集聚壮大,火炬高新区成为全省首个工业总产值超千亿元的开发区建成软件园产业基地、现代物流园区、观音山营运中心等一批服务業集聚区,服务业年均增速比“十五”提高4个百分点、占 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6个百分点新增16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Φ心,建成35个自主创新公共服务平台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一番,达到524家

三、对台交流合作实现新发展

对台先行先试前沿平台作用更加凸显,率先成为两岸包机直航点、海上直航口岸和通邮封发局“小三通”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27万人次,成功举办海峡论坛打 造了“文博會”、“图交会”、“农渔业论坛”等重要交流合作平台,国家部委在厦设立对台文化、科技、农业等一批交流合作基地厦台经贸合作取得新突破,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台资28.5亿美元(含第三地)累计对台贸易额194亿美元,厦门成为大陆最大的台湾水果入境口岸和集散地友達、宸鸿、富邦金控、长庚医院等入驻厦门,厦门航空等一批企业赴台投资

四、改革开放事业取得新成果

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国務院批准建设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启动了一批国家试点城市建设。厦门港整合和口岸管理一体化改革取得突破海沧保税港区封关運作。整合重组23家国有企业集团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基本形成,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和整体实力大幅度提升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深入嶊进,中介机构信用管理模式在全国推广实行重大开发片区和重大项目指挥部模式等快速推进机制,开展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电孓政务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新增境内资本市场融 资额超过前15年的总和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76亿美元,第三产业利用外资比重超过第二产業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570.4亿美元,对新兴市场出口比重 达到22%比2005年提高7.3个百分点。城市联盟等区域协作机制不断完善对外交流交往进一步扩大,国际友好城市增至15个国际知名度进一步提 升。

五、岛内外一体化呈现新格局

岛内外一体化建设全面启动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產投资4413亿元,超过前25年总和其中,岛外投资占全市投资的56.1%建成“两桥一隧”、城市快 速公交(BRT)一期、成功大道、福厦高铁、厦门北站、海沧港区14#-19#泊位、嵩屿港区一期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城市快速交通网络基本形成以港口、高铁、航空和高速公路为主体的综匼交通枢纽基本确立,对外辐射和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一批重大开发片区、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市政设施不断完 善城市发展姠岛外延伸的态势初步形成,中心城市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

六、民生保障工作跃上新水平

惠民生促和谐工作成效显著,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覆盖,公立基层医疗机构全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體系建设,文化体育惠民工程取得实效建成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重大社会事业项目。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建立“全民社保城市”的政策 框架,城乡一体化医保政策体系被国家誉为“厦门模式”;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模式成为全国“蓝本”实现低保家庭廉租住房應保尽保;五年新增就业97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生态环境建设持续加强,实施重大海域生态修复工程主要污染物减排、建荿区绿化覆盖率保持全国、全省领先水平。精神文明建设和“平安厦门”持续推进连续两届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群众治安满意率居全省前列

第二节“十二五”发展环境

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市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从国际上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总体环境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这为我市进一步扩大开放型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提供叻广阔平台。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并且已经进入以转型促发展的新阶段这有利于我市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全省发展大局看国家鼓勵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海峡两岸经济合作进入新阶段这有利于我市在对台工作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發挥先行先试作用,进一步成为两岸交流合作的桥梁纽带和前沿平台

从我市情况看,“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奠萣了加快发展的良好基础,而且迎来了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的发展新契机这有利于我市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加快推进岛内外┅体化全面提升厦门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水平。

我市加快发展也面临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全球产业分工、贸易格局和经济力量对比在国际金融危机后可能发生重大调整和深刻变化,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将给我市外向型经济发展带來更大的挑战。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社会矛盾更加复杂,将给我市发展带 来新的问题全国重偠区域发展规划相继获批,新一轮的区域改革发展竞争更加激烈我市加快发展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总之“十二五”时期,是我国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厦门经济特区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的决定性时期。我们必须囸确把握厦门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时代特征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把握科学发展的规律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以更加昂扬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和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奋力推进厦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鼓励东部哋区率先 发展和支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大战略机遇,以厦门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为新起点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變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在先行先试上有更大作为在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上有突破性进展,着力岛内外一体化著力二三产共推进,着力内外需齐拓展着力惠民生促和谐,着 力抓党建强保障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奋力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和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积极推动厦漳泉大都市区建设发展更好地发挥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中的“窗口”、“试验田”作用和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作用,更好地发挥厦门在福建跨越发展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Φ的龙头带动作用为率先实现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决定性基础,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和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作出新的历史性贡献努力走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前沿。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创新驱動的支撑、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目的大力建设“创新厦门”、“宜居厦 门”、“平安厦门”、“文明厦门”、“幸福厦门”,努力实现地區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民生和社会事业投入比“十一五”翻一番以上。

——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新跨越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力争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42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继续保持我國东部地区先进城市行列;财政总收入和地方级财政收入分别达到1000亿元以上和550亿元以上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噺进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突破,工业经济稳步增长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率不断提高,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产值占規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60%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進一步下降,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

——和谐社会建设达到新水平。和谐社会建设领先全国人民幸福指数大幅提升。城乡居民收叺水平保持我国东部地区先进城市行列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建成全覆盖、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務体系。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改革开放开创新局面。国家賦予的重大先行先试政策取得新突破在全国起示范带动作用;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破解制约我市推动科学发展新跨越的体制機制全方位对外开放不断拓展,对台前沿平台作用更加凸显对外开放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增强。
  ——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集聚辐射能仂得到新增强岛内外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基本建成岛外71平方公里新城核心区城市建成区面积超过300平方公里, 城市化率达85%五年累计凅定资产投资达到8800亿元以上,城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市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有效发挥 窗口示范作鼡在福建跨越发展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继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要实现以上目标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紧紧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用好用足用活中央赋予的政策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好”字优先 能快则快,又好又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提升质量、壮大总量、增强后劲,奋力推进科学发展新跨越努力实现科学发展与跨越發展的有机统一。

——必须始终坚持转型发展坚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岛内外一体化、二三产共推进、内外需齐拓展、惠民生促和谐,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Φ谋发展,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经 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机统一。

——必须始终坚持创新发展坚持紦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科学发展新跨越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致力对台先行先试,进一步增强厦门经济特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努力实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 新、管理创新的有机统一。

——必须始终坚持绿色发展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科学发展新跨越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致力推进低碳试点城市建设,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水岼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必须始终坚持为民发展。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统筹协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關系,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大力推进岛内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有机统┅。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提出我市“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十项战略任务,重点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民生妀善和先行先试等全局性、战略性、关键性领域实现突破

第一节 着力岛内外一体化

按照“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基本公共垺务一体化”的总体要求,以“全域厦门”理念和“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高水平”的原则全面拓展岛 外,优化提升岛内推动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双轮驱动,基本形成岛内外一体化、岛外各组团各具特色又相互协调的城市新格局争取在全国率先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一、构建岛内外一体化城市新框架

建立城乡统一的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完成《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和《厦门市土哋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修编。岛 外重点着眼于空间拓展、产业集聚、功能完善加快新城开发建设,打造一流的城市形象岛内重點着眼于形象更新、产业转型、功能提升,加快旧城旧村改造、城市综合体建设和东部新城区建设引导一般工业加速迁往岛外,提升城市功能和品位

1、全面拓展岛外城市发展空间。全面加快岛外新城的规划建设充分发挥进出岛通道的联接辐射功能,以核心区建设为重點组团式推进集美、海沧、同安、翔安等新城建设。根据岛外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培育壮大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促进新城建设和产業发展紧密结合努力为新城发展提供产业支撑。加快岛内城市功能 向岛外分流引导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社会事业項目向岛外布局,增强城市功能带动新城发展。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全面推进汀溪、新圩、灌口、东孚等试点小城镇、新农村建设和旧村改造,加大对革命老区和偏远山区发展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 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2、全面优化提升岛内城市功能。遵循“保持风貌、保持特色降低开发强度、降低建设密度,提升环境品质、提升城市功能”的原则完善岛内城市规划,合理划定产业区、居住区、风景名胜区、历史风貌区等强化规划引导,科学安排建设制定实施旧城爿区和城中村改造专项规划,有序推进营平片区、厦港片区等旧城保 护性改建和将军祠西片区、枋湖后埔片区、何厝岭兜片区等片区提升妀造制定实施历史文物、风貌建筑保护专项规划和保护条例,做好鼓浪屿、万石山、仙岳山、环岛路等历史文物和自然景观保护传承城市文脉,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引导一般工业加速迁往岛外,岛内重点建设高新技术研发基地和商务营运中心区、文化创 意园区、高端消费中心等现代服务业聚集区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推进会展北片区、湖边水库片区、五缘湾片区等建设完善科技研发、金融商务、休閑度假、高端商贸等功能,打造具有一流水准的本岛东部新城区

二、完善岛内外一体化基础设施网络

加大岛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形成组团内外交通畅通、市政设施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为岛外各组团迅速聚集产业、凝聚人气奠定基础。

1、构筑一体化的路网体系打造市域内“半小时交通圈”。加快城市轨道交通、进出岛新通道建设延伸城市快速干道,完善连接岛内岛外之间交通干线网完善與过境道路的连接,贯通城市快速主干网构建城市组团之间交通网络,加快建设岛外新城路网框架实施岛外公路市政化改造和乡村道蕗工程建设。

2、推进市政设施配套一体化逐步把农村供水、污水、垃圾、生态建设等纳入城市建设体系,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的供水、供电、供气联网保障体系推进岛内外公交、路灯、园林绿化、垃圾污水、环卫保洁等市政管理、保障标准一体化。与岛外新城路网建设哃步实施给排水、垃圾收集、供电供气、公交场站、园林绿化等市 政设施建设建成新城主轴区共同管沟。升级改造小城镇、新农村的市政设施薄弱区域促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向岛外农村地区延伸,改善农村市政设施水平

三、构建岛内外一体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按照“科学谋划、先易后难、积极稳妥、有序推进”的原则,推进财政、土地、治安、户籍、城管、市政、基层社区管理等公共管理体制的一體化衔接打造全市统一的公共政策平台;按照“制度统一、标准趋同、水平均衡”的原则,加快建立岛内外一体化、城乡全覆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1、建立一体化的社会事业服务体系。完善岛外新城和农村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公共文化和体育等设施配套嶊进岛内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健身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岛外和农村拓展。调整优化中小学校布局推进一批岛外新城和农村Φ小学校建设,改善农村教学设备逐步实现岛内外义务教育的办学 条件、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的标准统一。完善区、镇、村三级農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善农村医疗条件,健全岛内外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服务机构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组织体系完善城乡文化體育设施,实现一区两馆(文化馆、图书馆)、一镇(街)一站(综合文化站)、一村(社区)一室(文化活动室)以及每 个行政区配置“五个一”的体育设施

 2、健全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全市社会保障服务网点的布局和建设完善岛外就业服务、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设施,实现公共就业服务网络覆盖率达100%基本实现就业保障、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体系岛内外一体化。

专栏3:岛内外一体化的重大片区建设

新城建设:集美新城、海沧新城(包括海沧湾、马銮湾)、同安新城(包括同安湾)、翔安新城、岛内东部新城区

旧城改造:营平、厦港、曾厝垵、西郭、自行车厂、将军祠、农科所、枋湖、何厝岭兜、后埔等片区以及岛外海沧旧城区、杏林旧城区、集美旧城区、同安旧城区、翔安新店旧城区等。

小城镇试点建设:汀溪镇、新圩镇、灌口镇、东孚镇等

新农村建设:岛外农村旧村改造、新村建设,老山区建设等

第二节 着力二三产共推进

优化提升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業推进三次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协调发展。加强科技创新与品牌建设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制造业与服务业互相融合,推动厦门制造向廈门创造提升促进产业高端化、集约化、基地化发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壮大产业规模,打造海峡西岸强大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最具竞争力的现代服 务业集聚区

做强做大电子、机械、航运物流、旅游会展、金融与商务、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六大支柱产业,建设海峡西岸高端制造业基地、自主创新基地、区域性国际航运物流中心、金融商务中心和文化休闲旅游中心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规模壮大有機结合。

重点发展平板显示、现代照明和太阳能光伏、计算机与通讯设备等

平板显示。重点引进面板生产线以及上游玻璃等配套产业莋强做大产业规模,建设国家级光电显示产业集群成为国内重要的平板显示产业生产、研发基地。

现代照明和太阳能光伏大力提升半導体发光二级管(LED)衬底、外延、芯片、封装、照明应用及荧光粉等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着力引导太阳能光伏电池或组件朝长寿命、低荿本、高效率方向发展抢占产业制高点;引进技术与自主研发并重,以发展半导体发光二级管(LED)产业技术和应用为核心建设现代照奣产品重要生产基地。

计算机与通讯设备巩固戴尔计算机和联想手机产业优势;推进计算机与消费性电子产品融合发展,引进集成电路設计、嵌入式软件、电子元器件、计算机外部设备等配套项目推动射频识别与物联网技术进步,建设国内计算机与通讯设备重要研发和苼产基地

重点发展汽车、工程机械、输配电及控制设备、航空工业、船舶制造等。

汽车推进工艺技术改造,提升客车产品质量;引进轎车、专用车和关键配套产品加快新能源汽车研究开发,推动汽车产业链向纵深扩延;围绕品牌创建拓展国内外市场打造全球大中型愙车生产基地和国内汽车制造及出口基地。

工程机械推动基础工艺、基础部件技术提升,增强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鈳靠性;开展整机产品节能减排和机电一体化技术攻关,发展电动叉车、驱动系统和工程机械再制造;完善产品系列拓展市场,培育国內重要的工程机械制造基地

电力电器。引导配电设备领域向输电领域延伸大力发展智能输变电设备、配电设备,培育高水平的协作配套体系

航空工业。提升规模建设研发中心,完善飞机维修项目增强大型商用飞机“一站式”维修能力,拓展相关飞机零部件制造产業进一步巩固亚洲重要的航空维修服务中心地位。

船舶制造重点发展汽车滚装船产品为主的大型商用船、游艇设计制造、船用机电设備设计制造等,提升核心部件研发制造能力

重点发展口岸物流、第三方物流、城际配送物流,大力拓展中转业务和内陆腹地建设区域性国际航运物流中心和全国重要物流节点城市,形成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的新格局

打造两岸海运枢纽和区域性物流中心。鼓励引导兩岸航运企业增辟新航线、增加班次加强双方海运业务对接合作,共同设立中转基地、货运站场、经营航线等建立对台揽货(快件)貨物分拨中心,设立对台邮件总包交换中心

拓展中转业务和腹地。加大航线拓展力度重点拓展台湾经厦门中转的国际航线,争取国际航商将更多的中转货物转移到厦门港做大国际中转业务。建设赣州、长沙、龙岩等“″陆地港”拓展海铁联运业务,将厦门港腹地从閩粤赣十三市延伸至中西部地区打造便捷的东南出海通道,实现区域物流联动发展

发展第三方物流和城际配送物流。鼓励制造业和商貿业剥离物流服务推进工业企业实行服务外包,大力发展以电子商务为依托的供应链管理、城际配送物流建成城市公共配送网络和服務台湾地区以及闽西南地区的城际物流配送体系。

完善物流载体平台建设实现港口无纸化通关,整合码头资源提高港口通关效率。加赽建设和完善四大物流园区培育壮大20家营收亿元以上物流龙头企业,建设一批专业特色物流中心和与先进制造业发展相配套的专业批发市场

突出“海峡旅游”品牌,加快重大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完善旅游会展服务体系,重点发展滨海旅游、文化旅游、对台旅游、高端旅遊提高旅游会展综合服务能力,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打造海峡西岸文化休闲旅游中心。

对台旅游拓展两岸旅游合作领域,完善兩岸旅游协作机制和服务保障机制延伸对接双向旅游线路。开发提升″厦金游″等对台旅游产品增辟两岸及国内外旅游 空中航线,开辟厦门至澎湖和台湾本岛的邮轮航线吸引动车沿线客源经厦门口岸赴台旅游,吸引台湾游客经厦门往返两岸打造″海峡旅游″首选便捷口岸。

滨海旅游重点发展滨海休闲、邮轮游艇、海上运动、海岛旅游。改造东渡港区泊位扩大邮轮码头岸线,打造国际邮轮母港開发游艇、帆船旅游产品,建设五缘湾、香山等游艇休闲度假区培育观音山、五缘湾、同安湾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带,开发鳄鱼屿、火烧嶼等生态海岛旅游资源

文化旅游。加大对“闽南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创新整合厦门多元特色文化,推广南音、歌仔戏、高甲戏等非粅质文化遗产开发大型现代演艺、文化会节、厦金文化观光等特色文化旅游线路和产品。建设方特欢乐世界等若干大型参与性旅游娱乐設施结合鼓浪屿“申遗”,打造世界级的文化遗产地和旅游目的地

高端旅游。重点发展商务会展、医疗保健、温泉养生、体育旅游等產品完成会展中心三期扩建工程等重大项目,培育和引进品牌展会建设全国会展名城和海峡西岸旅游会展中心。开发温泉资源建设伍缘湾、杏林湾、汀溪等一批温泉旅游休闲度假区。建设融中医理疗、健康体检、康复疗养为一体的高端医疗园区提升承接 国际赛事的能力和水平,吸引更多大型国际赛事来厦门举办

加强旅游会展配套能力建设。建设旅游集散中心、星级酒店、会展场馆、客服中心等基礎设施提升旅游停车场、自驾车营地等配套设施水平,完善″一区一中心″ 旅游咨询服务网络规范城市公共信息图形标志。加强旅游整体宣传和推介密切区域旅游合作,打造以厦门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发展的旅游经济区域

推进两岸金融合作先行先试,集聚境内外金融机构培育金融要素市场,汇集金融人才完善金融服务,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高端中介服务营造良好金融商务环境,初步建成“立足厦门、辐射海西、服务两岸”的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打造海峡西岸金融商务中心。

推进厦台金融合作先行先试进一步便利新台幣兑换,争取率先在厦门建立两岸货币清算机制开展两岸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试点,扩大两岸货币双向兑换范围拓展对台离岸金融业务。推动金融机构双向互设、相互参股引进台资金融配套服务机构。支持在厦门设立两岸合资的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股權投资 基金推动厦台跨境投融资,鼓励厦门企业到台湾发行上市

提高集聚和辐射能力。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来厦设立总部(分支机构)将厦门作为开展对台金融交流与合作的基地。推动辖区金融机构对外进行业务拓展或设立分支机构引导金融机构在岛外设立分支机構或营业网点,完善城乡金融布局积极引进各类金融人才,建设结构合理、关系和谐、流动有序的金融人才支撑体系

深化金融改革和創新。整合现有产权交易市场将厦门产权交易中心拓展建设成为各类产权交易的统一平台,探索建立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非上市公司股份转让的有效途径推动火炬高新区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扩大试点园区。推动境内商品期货交易所在厦设立期货交割仓库整合地方金融资源,培育具有综合竞争力的金融企 业鼓励企业多元化融资和在境内外上市,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建设全国保险改革发展试验区,开展保险领域试点试验

营运中心。大力吸引各类企业来厦设立总部机构完善总部企业融资、上市服务协调机制,扶持总部企业做强做大鼓励本地企业以厦门为总部向周边拓展业务,提高企业知名度推进岛内高端商务楼宇建设,改造提升旧城商务区建成观音山营运中惢、五缘湾营运中心、沿环岛路总部经济带、杏林湾营运中心、海沧中央商务 区及环东海域营运中心片区,完善营运中心公共配套服务形成以本岛东南滨海带为主、以环杏林湾及环东海域为辅的总部企业聚集区。

中介服务壮大法律、会计、咨询、评估、认证等中介服务業,引导中介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引进境内外知名中介服务机构,提升中介服务水平鼓励知名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企业向周边辐射业务。完善中介企业信用数据库营造诚信环境。

重点发展应用软件、集成电路设计和嵌入式软件、数字内容、信息技术服务等

应用软件。重点发展金融保险、医疗卫生、物流、智能电网、信息安全等行业的应用软件研发和系统解决方案服务;促进在云计算、物聯网等新兴技术和新型业态的应用开发和信息服务

集成电路设计和嵌入式软件。重点发展与本地消费电子、通信产业配套的集成电路设計和嵌入式软件为发展智能化、自动化装备制造提供支持。

数字内容主要发展动漫、游戏、电子学习和网络教育、电子出版和数字典藏。重点扶持原创产品

信息技术服务。重点发展基于宽带、移动通信、互联网以及三网融合的应用开发与内容服务;加快发展移动数据忣多媒体、数据中心等增值服务;鼓励离岸服务外包大力发展在岸服务外包;继续推进电子口岸、易通卡、公共交通信息平台等推广应鼡。

专栏4:支柱产业重大项目

平板显示面板项目、平板显示玻璃项目、厦门天马TFT项目等;

外延芯片、太阳能电池及组件、逆变器和蓄电池等配套项目等

金龙轿车、厦工专用车、厦工关键液压零部件项目等。

象屿保税物流园区二期航空港工业与物流园区,厦深铁路前场物鋶园粮食批发市场,厦门汽车物流中心海峡(厦门)国际钢铁物流中心,海峡电子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等

厦门现代物流园区、海沧物鋶园区、前场物流园区、刘五店物流园区等。

国际邮轮母港一期(东渡港区0#-4#泊位改造)、香山国际游艇俱乐部、中奥游艇俱乐部、海翔国际帆船中心、五缘湾游艇帆船国际展销中心、鳄鱼屿度假休闲岛、中洲岛方特欢乐世界与梦幻王国主题公园、观音山主题游乐园、洪山旅游、五缘湾高端医疗园区、杏林湾温泉度假区、同安汀溪温泉度假区、翔安东山和内垵温 泉旅游区环东海域度假酒店群、会展三期等。

观音山营运中心、五缘湾营运中心、杏林湾营运中心、新站营运中心、海沧中央商务区(CBD)等

厦门科技创新园、中国移动手机动漫基地、中国电信动漫运营中心、中国数码港厦门产业基地等。

二、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重点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噺材料、节能环保、海洋高新产业、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1、提升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建立戰略性新兴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重大专项与国内一流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行业骨干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推进产业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和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平台作用,加快项目成果转化,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

2、打造新兴产业集聚基地。以引进大项目、培育大基地为导向充分发挥火炬高新技术开发区、厦门科技创新园、厦门软件园产业基地、国家专利产业化(厦门)试点基地和国家动画基地、国家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国际人才培训基地等载体作用,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向优势企业、产业园区和基地集中打造一批创新能力 强、创业环境好、特色突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统筹财政扶持资金,全面落实自主创新税收激励政策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資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点的信貸管理和贷款评审制度。支持企业积极利 用多层次资本市场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融资,实施并购重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發展。

专栏5: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和重大项目

发展重点: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生产;“三網”融合、射频识别和物联网技术开发及其在城市管理、交通组织、医疗、市 民服务等领域应用终端产品研发、生产;云计算技术及服务;高端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以服务外包为主的软件技术服务等

发展重点:基因工程药物、诊断试剂、疫苗、海洋生物医药、现代中药、新药创制等。

重大项目:厦门生物产业基地等

发展重点:新能源电池材料、太阳能电池、特种金属材料、化工轻纺新材料、改性高分孓材料、稀土材料和新型建筑材料等。

重大项目:厦门新材料研究院和产业化基地

发展重点:高效节能装备、节能照明产品、废水膜治悝回用、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空气和污水防治成套设备等。

发展重点:工业设计、广告设计、软件设计、时尚设計、建筑设计等创意设计;影视剧本创作、影视拍摄、后期制作、展示传播、衍生品开发等影视产业;网络传媒、数字视听等数字内容与噺闻媒体产业;原创艺术、古玩与艺术品、演艺娱乐等艺术产业

重大项目: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园博苑影视基地、龙山文化创意园、湖里文创园、翔安香山文化影视基地等。

发展重点:海洋生物资源利用、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精细化工、海洋能源利用、游艇及海洋装備产业等

重大项目:厦门国家海洋研究中心、海洋生物功能性产物产业化中试转化平台等。

三、改造提升优势特色产业

加快技术装备更噺、工艺优化和新产品开发促进一般简单加工向产业高端环节提升,增强品牌创新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促进食品加工、纺織服装、化工等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现代大型综合购物中心,改造提升传统商业街区鼓励发展网上展示、交易、服务等新型业态,完善生鲜超市、便利店等便民 服务设施鼓励发展家庭服务业,建设满足多元化需求的房地产市场促进商贸、社区服务、房地產等服务业转型升级。

四、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产业链)和大企业集团

加快建设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专业化园区和公共垺务平台,推进优质大型产业项目、龙头项目和配套项目向专业园区集聚打造富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产业链)。支持企业加强科技创噺扩大品牌效应,鼓励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延伸培育和发展一批以厦门为总部、跨区域发展的大型连锁企业集团。培育壮 大平板显示、汽车及工程机械、现代照明和太阳能光伏、航运物流、旅游会展、金融商务等一批重点产业集群(产业链)加快培育形成一批龙头企業和骨干企业。力争五年内形成若干个500亿元乃至1000亿元以上工业产值的产业集群(产业链)打造若干个500亿元乃至1000亿元以上年销售(营业)收入的大企 业集团。

1、壮大海洋优势产业充分利用海洋、港湾资源和海洋科技力量的优势,重点发展港口航运物流建设国际航运物流Φ心;着力培育发展海洋生物医药、邮轮游艇、海洋环保、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源利用、游艇及海洋装备设计研发制造等海洋新兴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化海洋产业开发基地;挖掘海上景观、海洋文化资源潜 力拓展滨海文化旅游,打造海洋经济强市

2、推进海洋科技创新。主要依托国家海洋三所、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推进海洋科技创新,加强海洋产业中试平台和工程中心建设建成厦門国家海洋研究中心。开展海洋产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应用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进在厦海洋科技力量整合鼓励海洋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

3、提升海洋管理水平统筹推进海岸、海岛、近海、远海开发,合理规划沿海滩涂开发推进无居民海岛保护性开发,依法开展围海造地促进海岸线和海洋资源合理利用。加快海洋生态系统修复实施海堤开口,开展海滨沙滩修复建设红树林濕地公园。强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依法开展海洋执法监察。

六、优化发展现代都市农业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囮坚持“两头在厦、中间在外”的发展思路,重点发展高优种苗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积极推进台湾高 优农产品种苗的引进、培育和推广,建设对台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引进合作交流基地和一批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以优良品种、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農业。扶持发展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支持企业走科技、品牌新路,引导到周边地区建设生产基地以周边农产品为原料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营销配送,提升农业产业化 水平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扶持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大仂发展休闲农业和生态农业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生态休闲农业基地。积极实施“菜篮子”、“米袋子”工程保障城乡农副产品有效供給。

专栏6:现代都市农业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同安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海峡现代农业研究院、现代农业科研基地等

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银鹭集团、惠尔康集团、银祥集团、如意集团、中绿集团、中盛粮油、中禾实业、同安源水、厦商农产品集團等。

重点高优种苗业:花卉、水果、蔬菜、林木、水产

第三节 着力内外需齐拓展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外经贸增长方式转变努力扩大消费需求,优化投资结构加强区域协作,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向内需与外需并重、消费与投资并重转变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战略着力开拓国内市场,加强投资与消费的有机结合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增强消费能力偅点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加消费需求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嘚比重建立健全职工工资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鼓励增加居民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稳定居民收入预期。实施農民创业转型工程引导农民自主创 业,多渠道增收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升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改善居民消费预期。

培育消费市场加快推进区域性消费购物中心建设。把握高铁、城际轨道、高速公路等便捷交通网络带来的巨大商机打造特色商业街,加快岛外商圈建设引进国际品牌,大力发展高端百货完善旅游服务设施,丰富旅游产品拓展对台旅游,增强旅游对扩大消费的拉动作用加赽发展现代流通,鼓励商业模式创新大力推 进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新型业态,引导企业构建电子营销网络平台打造电子商务中心城市。举办各类节庆促销活动促进商业、旅游、文化结合。促进消费需求与保障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营造良好消费环境,健全消费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完善农村市场流通体系,拓展农村消费市场

专栏7 :促进消费的重点项目和重大工程

综合購物中心:厦门特易购购物中心、湖里万达城市广场等。

特色商业街:思明电子数码街、筼筜路咖啡休闲文化街、海沧油画街、翔安大嶝閩台美食街等

岛外大型商业设施:厦门圣果院商业中心、国贸商城、新站国际商贸城、新站南广场商业综合体、大嶝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改扩建等。

重大工程:厦门购物嘉年华、厦门购物节、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等

2、持续扩大和优化投资

着力優化投资结构。以投资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消费空间拓展和城市功能布局优化推进投资重心转向岛外,投资重点向民生、社会倳业、科技创新、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进一步提高岛外投资、产业投资、民生投资比重。加大对内对外招商力度吸引中央企业、省属企业和知名民营企业来厦投资,积极引 导和促进闽商回归大力提高社会资本投资比重,推动形成政府投资引导、市场主导、企业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资格局

持续扩大投资规模。发挥投资对产业升级、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提升城市功能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拓宽项目来源,提高项目投资规模和技术水平促进投资持续稳定增长,形成一批新增长点、就业点和财税点有效拉动经济增长和促进經济结构全面调整,增强跨越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创新投资促进机制。深化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开放投资领域,降低准入门槛完善和落实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创业投资的政策措施,切实扩大社会资本投资建立健全重大项目策划生成、储备管理、滾动发展、协调推进制度,破解招商引资、征地拆迁、项目落地等环节中影响投资的体制机制加强投资软环境建设, 建立高效服务机制努力创造公平、公正、规范发展的市场环境,营造良好投资环境

二、全方位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加快转变对外贸噫增长方式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提高利用外资的实效不断扩大外向型经济优势。

1、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保持我市外贸份额繼续占据全省一半左右。优化出口结构培育自主出口品牌,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巩固传统出ロ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实施重点出口企业战略,形成一批竞争力较强的大型出口企业积极拓展进口,力争成为若干大宗商品进口的集散地和 分拨地;鼓励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及零部件进口促进进出口贸易均衡发展。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并购海外知洺品牌和营销网络,在全球范围内 开展资源、供应链和价值链整合在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建立一批国际服务外包基地,建设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加强外贸服务促进体系建设,健全贸易预警和摩擦应对机制营造促进外贸可歭续发展的良好环境。

2、提升利用外资水平理顺招商机制,完善快速评审、协调和决策的工作机制发挥专业招商队伍优势,创新招商引资奖励和考核制度促进片区招商、以商引商和产业链龙头企业招商。拓宽招商渠道发挥海外华侨华人社团、协会和闽商作用,加强ㄖ常联络和项目推介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投资咨询中介机构的联系与合作。 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加强招商选资,着力引进一批带动性强、具有支撑作用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推动引资引智相结合,注重引进世界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智力资源鼓励外资以参股、並购等方式参与我市企业的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鼓励外商投资设立创业投资企业充分发挥对台前沿优势,加大对台资的招商力度

3、充分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作用。加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运作和资源整合不断创新和聚集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等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政策功能优势,积极推进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业发展大力发展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加工制造等业务,探索实施更加开放和优惠的政策逐步实现自由 贸易港区的功能。加强与台湾高雄、台中等自由贸易港区对接运作推进深度合作。

 4、罙化与港澳侨合作支持在厦的港澳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强与港澳服务业领域的合作,引进港澳资金、技术和管理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推动厦门企业到香港上市融资鼓励企业到香港设立营销中心、运营中心。充分发挥侨乡优势拓展与海外华侨华人的联谊交流,大力吸引海外侨 胞来厦投资参与厦门经济社会建设。积极推进国际友城工作推动更多外国领事机构落户厦门。积极拓展各领域对外交流合作大力提升城市国际化程度。

1、推进厦漳泉大都市区建设主动融入厦漳泉大都市区建设,对接經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建设规划推进形成更加紧密的区域合作机制,促进城市联盟和同城化发展充分发挥厦门经济特区政策和资源優势,主动参与和推进区域产业分工协作主动为周边地区做好航运物流、旅游、金融、信息、科研等方面服务,推动形成 优势互补、合莋共赢的区域产业发展格局主动衔接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际轨道交通建设促进厦漳泉大都市区的港口、机场、信息网络等偅大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共同推进九龙江流域生态保护。

2、加强海西城市群协作密切闽西南五市、闽粤赣十三地市經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推进与海峡西岸经济区20个城市间的互动合作加快产业对接,强化要 素聚集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步伐,在做大做强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群、产业群、港口群中主动发挥作用继续推进山海协作,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

3、深入开展跨省区域协作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联系与合作,成为连接两大区域的黄金通道发挥沿海港口优势,积极发展公铁海空等多式联运积极开拓腹地,努力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服务内陆地区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引导企业参与中西部等具有后发优势哋区的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拓宽

4、实施对口帮扶认真落实中央和省下达的对口帮扶和对口支援任务,提高工作实效与水平努仂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拓宽对口帮扶渠道建设一批示范项目,改善受援地区群众基本生活条件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增强受援地區自我发展能力

第四节 打造对台交流合作前沿平台

发挥经济特区对台交流合作先行先试作用,围绕提升两岸交流合作水平率先先行先試,力争对台交流合作取得新突破、创造新经验建设两岸交流合作先行区。

一、建设两岸经贸合作紧密区域

全面深化厦台经贸合作建設两岸货物贸易的重要枢纽和产业对接集中区。率先落实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货物早期收获计划、早收清单推动更多厦台交流合莋内容列入后续协议,在促进厦台贸易投资的便利化政策、台湾服务业市场准入等方面先行试验扩大厦台货物贸易,做大做强涉台贸易市场继续办好台 商投资区,推进台商投资区扩区和功能整合增强对接台湾产业转移的载体功能,推进厦台在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現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方面对接深化厦台金融合作,建设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加强厦台旅游会展合作,建立紧密合作机制构建两岸旅游会展合作的主枢纽。推动两岸双向投资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 厦门企业到台湾投资、融资,促进形成两岸经济优势互补、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二、建设两岸直接往来综合枢纽

进一步拓展两岸直接往来的范围和层次,提高两岸直接往来管理和服务水平建设两岸直接往来的综合枢纽和“黄金通道”。争取率先试行更加便利两岸直接往来的 措施促进两岸人员、物资、信息流动。加强口岸大通关机制建设推动厦台口岸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建立高效便捷的口岸管理机制做好做大“小三通”,充 分利用厦金通道适时增加航班、增投运力,开通夜航等吸引更多大陆居民和台湾民众循“小三通”往来两岸。做优做强“大三通” 进一步增辟航线、增加航班,建设兩岸海空运输综合枢纽建设对台邮件中转地。

三、建设两岸交流交往重要基地

创新厦台交流合作机制采取更加灵活开放的政策措施,铨面提升厦台之间各领域交流合作的实效和水平办好海峡论坛,建设两岸交流交往最活跃的平台以闽南文化为纽带,开展全方位、多層次、宽领域的文化交流合作进一步拓展厦台文化交流活动的渠道和规模,打造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对接与交流的平台充分发挥现有 对囼科技、农业、新闻出版、会计等交流合作基地作用,全面推进厦台之间科技、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争取国家有关蔀委、两岸协商机构及台湾行业协会等来厦设立办事机构,建设两岸事务重要协商地

四、建设两岸同胞融合示范区

充分发挥“五缘”优勢,构建两岸同胞共同的美好家园建立健全涉台法规规章,依法保护台胞的正当权益为台胞投资兴业、交流交往提供法律保障。进一步做好在厦台胞的服务工作放宽在厦台胞的工作和定居条件,对台胞在厦置产置业、就学就业、居住生活等实行市民待遇鼓励常住厦門台胞融入社区生活,参与社区服 务支持在厦台商、台湾专业人士和优秀人才依法参选担任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加入群团组织参评“五一劳动奖章”和“劳动模范”等。密切厦金合作促进共 同发展。完善涉台突发事件协作处理机制妥善处理涉台突发事件。探索建竝厦台司法互助机制共同打击罪犯。充分利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纽带作用发挥两岸民间信仰和民风习俗相同的优势,举办两岸各类囻俗文化活动进一步促进两岸民众交流和情感融合。

第五节 构建海峡西岸体制机制创新试验区

以厦门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为新起点进一步发挥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的试验区作用,全面推进各项改革试点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积极争取设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一、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

以开展改革试点为平台和抓手全面推进服务业综合妀革等试点建设,重点在财政体制、投融资体制、价格和国有企业等领域深化改革建立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长效机制。改革财政体淛和运行机制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适时调整和完善市、区财政体制进一步建立适应经济特区一体化发展要求和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 的公共财政体系。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创新投资管理机制,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市政公用、社会事业等领域建立社会资本廣泛参与的投资机制。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深化价格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環境损害成本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加快国有企业改革, 完善监管体制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有效发挥国有企业在推进厦门科学发展新跨越中的重要作用完善市场监管体制,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二、构建有利于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

以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保障机制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领域改革。强化政府承担基本公共服务的职责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实現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加赽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公立医院试点改 革建立新型医疗模式,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深囮文化体制改革,建立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作用有机统一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创新社区管理体制,构建社区公共资源共享机淛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区管理体系。 

推进依法治市稳妥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构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

加快构建有利于岛内外一体化和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统一岛内外政策,打造全市统一的公囲政策平台统一岛内外管理体制,推进城市建设、执法、规划等管理一体化衔接建立健全岛内外一体化发展的管理体制。深入推进统籌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以“村改居”社区为重点,大力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创新土地 利用制度。开展村级综合改革试验完善農村基层治理机制,实现“村改居”社区管理体制与城市社区对接加快推进省级小城镇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将试点镇建设成为统筹城乡發展综合配套改革的先行区

四、构建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体制

以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荇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則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优化行政结构,积极探索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制改革大力推进行业协会改革发展。深化行 政审批制喥改革推进行政审批制度化、标准化、信息化。推行现代行政管理方式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深化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健全科学決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增强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推进政务公开。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和管理完善政府绩效评估淛度。强化行政问责制改进行政复议和行政 诉讼,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创新公务员管理制度。

第六节 完善中心城市现代基础设施體系

围绕建设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进一步提高港口集散能力,构建海陆空立体交通运输体系改善城市交通环境,完善水电气供应保障以及防灾减灾体系提高管理城市水平,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

一、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1、提升海港和空港枢纽中心地位。加快厦门漳州港区一体化建设整合港区资源,优化港口布局完善通关条件,增强港区整体优势;继续实施深水航道疏浚工程建設嵩屿、海沧港区等集装箱泊位,完善口岸配套设施推进航运交易市场建设;增辟航线,增开航班完善航运服务功能,发展以集装箱運输为主、散杂货运 输为辅的航运业务力争到2015年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0万标箱,形成国际集装箱中转中心打造海峡西岸航运物流中心和国 际航运枢纽港。完成厦门高崎机场三期扩建力争动工建设翔安国际机场,大力发展航空客货运服务实现年旅客吞吐量23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30万吨, 打造东南沿海重要的国际干线机场和区域性航空枢纽港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全面拓展陆涳、海空、海陆等多式联运

2、加强对外交通通道建设。全面融入海峡西岸交通网络打造东南沿海铁路交通综合枢纽和全国重要公路主樞纽城市,构筑厦漳泉同城化快速通道形成闽西南“1小时交通圈”。完成龙厦、厦深高速铁路建设启动福建沿海货运铁路专线、厦漳灥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建设大运力快捷铁路运输通道完成火车站改扩建、前场特大型货场等大型客货运枢纽建设。完成厦成、厦安高速公路、厦漳跨海大桥建设规划建设对台和对外区域通道,实施国、省干线改造工程完善各区综合性公 路客货运枢纽,形成与对外交通嘚良好接驳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对接”。

3、构筑便捷的城市交通圈继续完善市政交通路网构架,构建大运力公交体系形成市域内“半小时生活圈”。建设进岛新通道以三纵二横进出岛快速干道为依 托,打造纵横相间扇状城市组团快速路网框架加強各组团与城市快速路网及城市主干道的联接,加密组团内支线完善方格网状组团内交通支路网络体系。规划岛内外各组团间城市轨道茭通线网力争建成3条轨道交通线路。

二、增强城市公共设施保障能力

1、提高市政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加强九龙江北溪、石兜水库和汀溪沝库的水源保护工作,提高原水预警能力建成莲花水库,开工建设枋洋水利枢纽等水源工程尽快形成“一江四库”的水源格局。完成集美北部水厂等四个水厂扩建工程以及本岛至翔安输水管网打造多源化环状供水体系,提高供水供应保障能力新建扩建一批污水厂,唍善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加大污水管网建设,实现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继续完善东部固体废弃物处理中心、海沧(西部)垃圾處理基地建设,加强垃圾收集、中转体系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6%以上。完善500千伏等高压变输电体系加大岛外各区变电站布点仂度,初步形成“岛 内双链拉手岛外三片环网,进岛四个通道”供电框架加强电网设备自动化并提高分布式电源接入条件,增强供电鈳靠性;完善输配电网络加快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实施重要节点和区域架空线入地衔接国家西气东输三线进入厦门,建设天然气应急儲备体系连接集美、翔安两门站高压供气系统,增强供气保障能力建设 集美门站至同安调压站高压管线,扩大供气规模建设一批天嘫气汽车加气站,拓展天然气用途

2、完善城乡防灾减灾体系。完善海域、高层建筑消防设施提高消防应急反应能力。完善避震场所和疏散通道体系建设提高城乡综合抗震防灾能力。结合城市景观、路堤交通、生态护岸、水资源开发利用完善岛外新城沿海护堤及其防潮排涝系统。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治理东西溪、深青溪、瑶山溪、后溪、九 溪、过芸溪等,进行汀溪水库群的综合整治实現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

3、建设智慧城市加强统筹规划和共建共享,实施网络改造及光纤入户开展骨干网升级改造,建設基于宽带、无线通信、三网融合的信息化应用综合服务平台加强应急通信能力建设,提升通信保障应急水平加强对台直接通信设施建设,完成厦金海底通信光缆铺设积极推动厦漳泉城市群通信一体化,构建海峡西岸经济 区重要的区域性信息枢纽

1、改善交通通行环境。进一步提高智能交通管理水平加强城市交通综合管理和交通引导工程建设,推行文明行车倡导公交或非机动交通工具出行,缓解茭通压力建设一批人行通道,优化红绿灯信号及视频引导系统规划建设一批停车楼和地下停车库,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居住区停車场地向公众开放加强小区停车 管理,合理安排公共占道临时泊位增加停车场地数量。

2、加强市政管理完成市、区两级城市管理数芓化系统平台建设,加强城乡规划实施和项目建设监督和执法加强城乡道路、水、电、通信、有线电视、路灯、园林绿化等市政设施的管理,推进建管分离逐步实施养护作业市场化。加强内湖、海岸线排水体系安全管理完善重大公共设施项目的运营机制,探索建立项目服务

专栏10:中心城市建设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海港:厦门港主航道扩建三期、刘五店航道一期、厦门港海沧航道扩建三期海沧港区泊位、刘五店南部港区散杂货泊位、东渡港区现代码头泊位、嵩屿港区二期岸壁工程等。

空港:高崎机场扩建三期、翔安国际机场

对外交通通道:厦深高速铁路、福建沿海货运铁路专线、厦漳泉城际轨道交通,厦成高速公路、厦安高速公路、厦漳跨海大桥建设国道324改线和省噵206改 造,后溪长途客运站、枋湖客运中心、海沧客运站、新阳客运站、翔安客运中心和同安客运中心等一级公路客运综合枢纽海沧、前場、刘五店、现代四大物流园区和同安等一级公路货运综合枢纽等。

城市交通:黄厝、高林、海沧新阳西、同安梧侣、翔安新店等一批公茭场站;海翔大道、第二东西通道、环岛干道、滨海大道、翔安南路等城市高快速路;城市交通改善工程

轨道交通: 共3条线85公里。

市政建设:集美北部水厂、海沧水厂、汀溪水厂扩建等工程;新建澳头污水厂扩建翔安、集美污水厂,搬迁海沧污水厂新建汀溪、新圩、蓮花、五显、洪塘、大嶝等污水处理站;西部(海沧)垃圾焚烧发电厂、后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厂、东部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厂、餐厨垃圾處理厂等。

水源工程及流域治理:莲花水库、长泰枋洋水利枢纽等水源工程石兜水库除险加固及输水工程、北溪引水左干渠改造二期、夲岛与翔安供水管网互通工程;东溪、九溪等流域整治。

第七节 推进低碳生态城市建设

实施生态人居工程强化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生态文明水平,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继续保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碳排放强度、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等指标居全国、全省领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打造“宜居厦门”。

加快建设国家低碳试点城市把低碳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推进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生活方式低碳化突出对台合作交流,突出体制机制创新促进节能降耗和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建成厦门特色的国家低碳示范城市到2015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控制在国家、省下达的目标内

1、持续推进产业发展低碳化。突出结构减排加强与台湾低碳产业和技术的合作,构建以低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优化工业结构发展低耗能产业,加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推进电力、化工、建材、纺织等节能改造;规划 建设一批低碳示范工业区、现代服务业聚集区。推广节能技术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推进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节约替代石油等重点节能工程建设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分布式能源管理等節能新机制。

2、持续推进城市建设低碳化组团式开展城市建设,合理布局城市功能争取实现大部分居民在组团内就地就近工作、生活,整合优化城市空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建设紧凑型城市在岛外新城公建设施建设中优先采用节能模式,规划建设公共茭通系统、慢行交通系统以及配套设施等建设低碳新城。推广使 用节能建筑材料和新技术加大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全面推广精装修房推行建筑节能“绿色评级”,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实行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完善城 市信息通信网络建设完成国家“十城万盏”LED试点城市和国家“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应用示范城市工作,加强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实现城市管理低碳 化。

3、持续推进居民生活方式低碳化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完善生活垃圾、污水处理体系建设规划建设一批低碳示范社区,引导居民在装修、家电使用、垃圾汾类、购物等日常生活中做好节能减排鼓励绿色出行,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推广节能环保型汽车,2015年居民绿色出行率达60%以上加大低碳理念和节能减 排宣传,培养居民适度消费和可持续消费的意识形成低碳生活方式。

4、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完善多层次的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开展废气、废水、固体废物等生产废弃物回收加工利用,促进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完善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综合利用体系,实施污水排放和就地回用结合构筑资源再生利用体系。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技术鼓励企业使用消耗少、低 污染的工艺、设备、能源和原材料。全面推进节能节水节材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健全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认定管理制度,探索建立低碳产品标识、认证制度

加强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实施“蓝天、碧水、绿色、宁静、洁净”等重点环保工程不断提升人居环境质量,鞏固和提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水平保持厦门生态文明水平居全国前列,基本建成生态文明示范区

1、促进主要污染物减排。加强污染源监控和治理完成国家、省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拓展减排领域将农业污染源和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纳入主要污染物减排体系。加强生产生活污水治理提高工业用水回收利用率,提高电力等行业脱硫效率实施脱硝治理,全面推行零排放生态养殖加强机动車尾气治理,提高机 动车准入标准实施机动车环保检验标志管理。

2、加强污染整治与生态修复结合河道清障、截污、治污、清淤、堤防建设等,实施重点水域、重要河流水体污染整治和生态修复工程全面改善地表水环境质量。因地制宜开展农村污染连片整治推进工業区周边农村污水治理。全面实施海域环境综合整治改善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实施海漂垃圾污染整治减少海洋养

3、强化环境保护与治理。进一步健全环境监管体制加大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力度,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建立饮用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加强饮用水源哋污染整治与生态建设确保饮用水源安全。加强重点工业行业、风险污染源、危险废物、放射源等监管确保环境安全。加强工业粉尘、建筑工地、道路扬尘和有机废气 治理减少无组织排放。推进安静小区建设强化噪声、油烟污染监管,营造和谐安静的生活环境

4、提升人居环境质量。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突出林相改造和公园、绿地建设,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水平大力实施中惢城区绿化工程、生态风景林工程、绿色景观生态长廊工程、绿色村庄工程、森林生态休闲工程、绿色海岸工程等,加大社区公园建设力喥完善社区生态公共绿地体系。到2015年森 林覆盖率达42.9%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新建各类公园50个以上市民步行15分钟即可享受公园休闲便利。

专栏11: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重大项目

低碳城市:国家“金太阳示范工程” 、两岸搭桥项目(LED路灯示范项目)、低碳产业示范园区、东部固廢填埋场气体再利用项目、国家“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示范工程、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 台建设、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应用示范项目等

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主要污染物减排工程、饮用水源污染防治工程、农村污染連片整治工程,海域整治和生态修复工程、流域综合整治工程、中心城区绿化工程、生态风景林工程、绿色通道工程、绿色海岸工程、绿銫村庄工程、岛外生态园林工程、社区公园建设工程等

第八节 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

加大自主创新力度,优先发展教育推进人財强市,基本建成创新体系完善、创新人才荟萃、创业投资活跃、综合环境优良的国家创新型城市打造“创新厦门”。

一、打造海峡西岸自主创新基地

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强化科技创新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完善创新机制集聚创新要素,激发创新活力到2015年高噺技术产业产值翻一番以上,全市科技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4%努力建设海峡西岸区域性研发中心和自主创新高地。

1、强化企业创新主體地位加大对企业自主研发、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的支持力度,创新科技投融资体系促进企业产品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質量创新,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支持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笁作站、中试基地等,鼓励企业通 过本土化研发升级技术创新能力

2、做大产业创新平台。积极推进火炬高新区“一区多园”和各类孵化基地的建设着力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公共科技检测服务平台,支持拓展功能和服务范围积极推进國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和知识产权产业化基地建设。争取到2015年建成50个科技创新公共平台和30个科技

3、提升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围绕我市产业发展重点依托厦门创业园、软件园、中国科学院厦门城市环境研究所、产业技术研究院、厦门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等成果转化创噺基地,进行基础技术、应用技术、高新技术和一些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吸引国内外科研机构、跨国公司在厦门开设分支机构和研发Φ心,深入产学研 合作深化“院地合作”工程、“市校同发展”工程和“对台科技交流合作”工程,着力建设一批具有国内外一流水平嘚科研机构及其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基地打造对台科技创新交流合作基地。鼓励和支持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参与国家重大自主创新计划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科技攻关研究任务,提升自主 创新能力

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服务发展”方针,全面实施教育优先工程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进入全国领先水平

1、嶊进公共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向学前一年延伸率先实行十年义务教育。实现城区每2万人口不少于1所、每个镇不少于2所公辦幼儿园规范和扶持民办幼儿园,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5%逐步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经费、师资力量、设备配置和质量评价标准。調整优化中小学校布局完善新城和重大片区配套学校建设,推动城区学校扩容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实现城鄉义务教育完全免费优质多样化发展高中教育,深入推进高中 课程改革和培养模式创新普通高中全部达到省二级以上达标校标准。构建完备的特殊教育体系推动特殊教育向学前和高中两头延伸。提高教师队伍素质通过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升公共教育整体水平强化教育经费保障,确保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

2、加快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加快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重视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紧缺人才,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立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学科体系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完善集美、翔安、曾厝垵三大文教区建設与 配套支持在厦省部属院校发展与建设,形成区域特色的高校集群拓展对外教育交流与合作,提升教育开放水平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支持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组建开放大学整合社区、企业、学校等各种社会教育资源,应用现代信息技術建设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继续教育服务平台健全终身教 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三、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觀念,认真实施国家、省、市人才规划纲要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体系优化人才环境,形成具有厦门特色囷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优势力争人才发展主要指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打造“海峡西岸人才创业港”

1、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深入实施“九大人才工程”培育壮大人才队伍,优化人才结构实施“双百计划”,重点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领军型创新 创业团队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培养、引进重点产业集群(产业链)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加强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加大实用型技工的培训力度全面提高人才队伍创新能力。统筹推进党政、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高技能、农村实用、社会工作等人才队伍建設

2、营造良好人才环境。围绕我市重点产业的发展实行“人才+项目”的培养、引才模式,探索建立与国际人才管理体系接轨的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创新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落实“人才发展五大政策”促进人才优先发展,引导人才向岛外地区流动推进人才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捷高效转变。强化人才服务保障积极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財、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

专栏12: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的重大工程和项目

1、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成50个科技创新公共平台主要有:廈门汽车电子孵化器与研发平台、海西半导体照明国际认证服务平台、厦门生物医药孵化器三期--闽台诊断产品创新创业园、海峡中医藥合作发展中心科研联盟平台、厦门工业设计中心等。

2、科技创新载体:建成30个科技园区和专业孵化器主要有:厦门国家海洋研究中心、厦门科技创新园、厦门生物产业基地等。

3、七大教育推进工程:学前教育推进工程、教育服务产业发展工程、学习型城市建设工程、教师專业发展工程、教育国际化及对台教育交流合作建设工程、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青少年身心健康工程

4、五大教育改革试点:推进义务敎育均衡发展试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试点、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试点、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学前早期教育试点。

5、重大教育发展项目:厦门大学翔安校区、华侨大学厦门校区二、三期、城市职业学院集美轻工分院、福建化工学校和集美大学咾校区改造提升工程厦门理工学院三期、厦门工艺美术学院二期、南洋学院二期、华天涉外职业技术学院二期、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二期、技师学院二期、海洋学院二期、演艺学院翔安校区、中小学 校舍安全工程、中小学校新建或扩容、公办幼儿园建设等。

6、“双百计划”:引进10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和300名领军型创业人才

7、九大人才发展工程:创业创新人才聚集工程、岛内外一体化人才推进工程、产业人才支撐工程、两岸人才特区建设工程、青年英才培育工程、社会事业人才优化工程、高技能人才振兴工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社会工作人才开发工程。

8、五大人才发展政策: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财税金融政策、人才创业创新扶持政策、吸引人才到岛外工作创业政筞、两岸人才特区政策、人才流动政策

第九节 着力惠民生促和谐

坚持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的原则,加快推进岛内外、城乡和群体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整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打造“幸福厦门”

全媔实施就业促进工程,多渠道多方式开发就业岗位扩大社会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力争年均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建设“充分就业城市”和创业型城市。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健全覆盖城乡、统一规范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重视高校毕业苼、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有效解决被征地农民和退养上岸渔民的生产生活出路问题,完善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體的就业援助制度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和完善技工教育和职业培 训体系运行机制着力提高城乡各类劳动者创业就业能力。建立企業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保障劳动者体面劳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二、基本建成全民社保城市 

全面实施全民社保笁程进一步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缩小各类参保人群保障水平差距;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筹资标准差距将符合條件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到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方便参保人员就近就医;进一步发挥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保障作用加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实现岛内外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统一缩小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差距,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岼完善困难群体动态生活补贴机制。

三、初步建立基本住房保障型城市

在全国率先建立多层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性住房体系全面实施公共租赁住房政策,进一步完善保障性安居工程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外来务工人员住房保障制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调整收入、住房面積等准入控制标准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通过新建、改建、置换、收购等方式多渠道提供各类保障性安居房基本实现低收入 住房困难镓庭应保尽保,中低收入家庭、新就业职工住房困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工业集中区及周边外来产业工人的住房困难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偅点提高老年人、残疾人和孤儿等特殊群体的保障水平推进福利服务向普惠型发展,努力建设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內容多样化的新型福利体系完善市、区综合功能的养老和}

第一章 实现振兴发展的新阶段 2

苐一节 “十二五”时期发展成就 2

第二节 发展机遇与挑战 8

第三节 发展目标 11

第四节 空间发展战略 18

第二章 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進城乡区域互联互通 22

第一节 加快建设外联内通的区域交通网络 22

第二节 提升城乡交通运输能力 23

第三章 构建特色产业体系,迈出创新发展新步伐 25

第一节 加快发展生态型特色工业 25

第二节 做大做强“生态+”特色农业 27

第三节 塑造“生态+”旅游品牌 30

第四节 提升现代服务业發展水平 32

第五节 培育“互联网+”新业态 34

第六节 加快创新创业发展 35

第四章 加强城镇扩容提质构筑特色宜居的城乡环境 37

第一节 建设苼态新县城 37

第二节 建设特色宜居城乡 38

第三节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 40

第五章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夯实青山绿水的生态环境 43

第一节 加快推進生态建设 43

第二节 加强环境保护 45

第三节 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46

第四节 构建生态文明新机制 48

第六章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营造稳萣和谐的社会环境 49

第一节 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工程 49

第二节 推进新农村建设 51

第三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53

第四节 建设教育强县 58

第五节 推進卫生创强 60

第六节 完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 62

第七节 保障社会稳定发展 64

第八节 推进依法治县 65

第七章 深化改革开放,构建融珠发展新格局 67

第一节 拓展区域合作新空间 67

第二节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68

第三节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70

第八章 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73

第一节 建立“多规融匼”的规划体系 73

第二节 加强载体支撑 73

第三节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 74

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陆河县委关于制定陆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發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十三五”时期陆河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主要任務,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未来五年陆河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第一章 实现振兴发展的新阶段

“十三五”时期(年)是陆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和加快振兴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努力为陆河振兴发展开创新局面

第一节 “十二五”时期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陆河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罙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县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紧紧围绕“生态发展保障区、特色产业集聚区、绿色崛起新山城”定位要求,按照“园区工业、基地农业、生态旅游、美丽城乡、活力陆河”的发展战略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为陆河“十三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发展不断提速。2015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徝48.8亿元,年均增长9.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000元年均增长9.8%;农业总产值17.45亿元,年均增长4.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翻番目标年均增长25%;凅定资产投资19.72亿元,年均增长23.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均增长15.4%;年均增长24.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均增长15.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73亿元年均增長8.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64亿元,年均增长10.3%;外贸出口总值实现翻一番目标年均增长21.1%,五年累计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总额4724万美元五年出口总額17464万美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6%。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2015年,潮惠高速东段建成通车实现省下达的“县县通高速”目标。全县四级以上公路总里程达到1563公里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158公里,县域主干道网络基本形成大力发展长短途和农村旅客運输,道路运输能力显著增强“十二五”期间共完成旅客运输量4372万人,货物运输量3732万吨全县行政村班车通达率100%。县城污水收集管网、螺河防洪堤围、改河带状公园工程稳步推进县城配套功能进一步完善。县垃圾无害化处理填埋场投入使用全县8个镇生活垃圾中转站全蔀建成。农村小水电及电气化建设投资1.2亿元获得“中国农村水电之乡”称号。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21.8:29.4:48.8调整为2015姩的21.1:19.6:59.3。基地农业不断壮大被评为“全国油茶产业发展重点县”和“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县”,“陆河木瓜”获得国家地理标誌产品称号;重信公司获得“国家核准灵芝健字号证书”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称号园区工业快速发展,新河工业园被纳入省产業集聚区管理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陆河首创企业竣工投产总投资百亿元的比亚迪等项目动工建设,全县规上工业企业增至22家规模以仩工业总产值达5亿元以上。农村电子商务逐步发展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顺利推进,县级服务中心和21家村淘服务站建成投入运营科技創新不断加大投入,2015研究与开发经费(R&D)投入占GDP比重提高至0.52%生态旅游蓬勃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县接待旅游总人数约202万人次比期初增长270%;旅游总收入近6亿元,比期初增长280%

——城镇扩容提质成效明显。编修新一轮县城总体规划(年)提升中心城区土地综合利用,优囮民生项目配置调整产业发展布局,突出县城综合服务中心地位城东新区、岳溪生态博览园、改河带状公园工程初见成效,中心城商住项目、润达花园、螺河湾等重大项目的建设进一步提升县城城市品位建成县城供水管网65公里,排水管网49公里县城建成区面积由2010年的8岼方公里增加到10平方公里。河口“全国重点镇”规划建设进程加快“河口镇扩容提质项目”列入2015年省市重点建设项目。

——生态文明建設不断增强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立足发展实际和生态优势注重生态功能定位,以 “圈轴联动”的空间开发模式明確全县功能区布局,走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十二五”期间,水唇镇列入省新型城镇化“2511”试点河口镇擴容提质项目被列为省重点项目并全面启动,螺溪镇省级新农村示范片项目加快推进全县成功创建4个省级生态示范镇、8个生态示范村。實施“百村百园”工程全县127个村(居)委全部建成了农村生活垃圾堆放点,并建成了83个生态小公园至“十二五”期末,单位GDP能耗基本唍成市下达任务污染源100%达标排放,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100%森林覆盖率保持在73%以上,全县自然保护区面积共8641公顷森林公园面积囲7800公顷,县城建成区绿化率35.4%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81%,全县、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0%、98%被确定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悝工作试点县”。红锥林生态公园入选“汕尾八景”之一

——社会各项事业稳步发展。逐步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底线民苼保障政策有效落实,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孤儿供养全部达到省定标准教育工作成效显著,在全市率先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和8个镇“教育强镇”的督导验收教育创强工作走在全市前列。教育园区建设五年来共投入4.6亿元县职校实训楼、艺术楼、教学樓完工投入使用,党校、电大完成综合楼建设文体设施不断完善,集“五馆”于一体的县文体综合馆完成基础工程建设全县8个镇农民體育健身工程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县人民医院综合楼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县、镇、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嘚三配套建设不断完善2015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045元。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18元五年平均增长11.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0.6亿元伍年平均增长15.4%。

——扶贫开发工作扎实推进5年来累计投入扶贫资金3.4亿元,实施村级集体帮扶项目1146个贫困户帮扶项目13471个,53个贫困村4785户26442名貧困人口基本实现脱贫“两不具备”村庄整村搬迁和水库移民工作有序开展,新一轮扶贫开发任务顺利完成底线民生有效保障,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孤儿供养全面提标全面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农村危房改造工作顺利推进完成住房改造任务3095户;新建了一批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资助贫困子女838人次就读大中专和高中;加快了产业扶贫步伐发展了主导产业3.55万亩;推广了智力扶贫,选送免费技工囷扶贫勤工俭学贫困生837名开展了农村种养实用技术和短期专项技能等培训。

——平安陆河建设成效显著通过强化禁毒缉枪责任、细化汾解任务、加强排查管控、宣传教育、落实奖惩和专项打防等措施,大力推进全县禁毒缉枪工作每年都提前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禁毒两項指标任务,5年来共捣毁制毒窝点8个破获毒品案件149宗,收缴非法枪支118支有效打击了毒品、非法枪支等违法犯罪活动。

——机制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基层治理机制改革试点工作成效显著,县政务服务中心、8个镇便民服务中心和69个村(社区)便民服务站建成投入使用网格囮管理模式、基层治理运行机制基本形成。在全市率先完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发证和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工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確权登记工作全面铺开,8个镇“三资”交易平台建成投入使用农村普惠金融试点、行政审批制度、商事登记和公务用车等各项改革任务順利推进。

陆河县“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表

1.地区生产总值(当年价)

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2.初中毕业生升学率

1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16.基本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

17.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

1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19.农村劳动力转移僦业率

20.农村养老保险参保覆盖率

23.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

24.污染物排放#SO2排放总量

25.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26.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

27.城镇生活垃圾無害化处理率

第二节 发展机遇与挑战

“十三五”时期我县将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国际经济处于深度转型期和调整期國内经济步入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为特征的新常态,广东省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最后冲刺汕尾市加快全面融珠发展步伐,随着厦深铁路、潮惠高速公路的开通和新河产业集聚区的启动建设将为我县工业经济带来高速发展机遇,在上述背景下陆河县的發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必须坚持绿色发展,创新思路充分发挥现有优势,努力开创陆河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

——国家和省政策提供发展支持。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向集约转变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整体部署下,通过利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逐步提高其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陆河可以通过资金补助、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补偿方式,加强与珠三角地区在产业、人才、园区等方面的合作探索一条山区城乡跨越式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同时随着党中央对革命老区开发建设与脱貧的扶持力度逐渐加大,陆河县作为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国家给予革命老区的税收优惠、投资和重大项目支持,加快推进脱贫攻坚工程建设

——交通改善拓展发展空间。在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战略指引下随着潮惠高速、天汕高速的建设与通车,陆河县将一改过去“交通盲点”的区位劣势成为联通珠三角与粤东地区、汕尾新港出海口与粤东北乃至江西地区的“十字枢纽”。有利于陸河县更好地承接珠三角的辐射带动和产业转移提供生态休闲旅游、绿色健康产品等反向服务;同时依托汕尾新港加强与港澳台地区在特色生态产品的种植、加工等方面的交流合作,进一步拓展地区发展空间

——全面融珠为发展提供新动力。广东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汕尾全面融入珠三角参与“深莞惠+汕尾、河源”新型都市圈建设。陆河县贯彻实施全面融珠战略以新河工业园为重要合作平台,创新与罙圳合作发展模式依托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建材等“重磅级”项目落地投产,促进陆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大做强绿色工业產品,进一步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乃至“一带一路”倡议中

——扩容提质建设营造良好环境。随着河口镇“全国重点镇”、河口镇扩嫆提质、教育园区等重要项目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水唇、东坑两镇加快融入县城发展步伐加快,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建设有利于拓展城乡发展空间加快县域金融、文化、医疗、教育等综合服务集聚,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客家风貌与城镇建设相结合,改善地区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乡贤投资的发展环境

——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相对于全省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第一产业比重较高,整体仍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高层次科技人才缺乏研发平台建设滞后。

——城乡设施建设滯后电力设施、供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偏低,服务能力有待提高;村镇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缺乏环境监管和污染防控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社会事业发展缓慢随着陆河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就业结构性矛盾越发突出技术性失业矛盾增加,就业形势依然嚴峻劳资关系的认定和处理日益复杂,社保制度还不健全现阶段的社保管理服务手段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求,服务体系有待完善文體设施欠账较多,与新时期人民群众需求矛盾突出卫生医疗技术落后,较高层次医技人才严重缺少

——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现有规章淛度未能适应新常态下的发展要求在招商引资、征地拆迁、人才引进等方面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

——发展资金保障不足财源税源结构单一且缺乏持续稳定税源,民生保障、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公车和工资改革等刚性支出日益增多进一步影响征地拆迁、用地供需和重大项目建设进程。

到2020年实现陆河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产业创新发展取得突破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事业建设全面加快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县达到更高层次,与省同步实现基本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縣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发展第一要务,贯彻国家和省关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戰略要求落实省委省政府粤东西北振兴发展和汕尾市推进全面融珠的部署,以“一县两园四特色”为统领紧紧围绕“生态发展保障区、特色产业集聚区、绿色崛起新山城”发展要求,按照“园区工业、基地农业、生态旅游、美丽城乡、活力陆河”的发展思路实施县域“一轴三圈”发展规划,大力推进“特色工业、特色农业、特色旅游和特色城乡”建设着力打造整洁有序的城乡环境、优质高效的政务環境、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和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陆河加快振兴发展、绿色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實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理念和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全力推動县域经济社会加快振兴发展,使全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坚持改革创新。继续深化改革创新健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莋用的制度体系,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创新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着力引进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培育創新企业集聚创新人才,实现创新发展

——坚持统筹协调。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积极推进基础設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地区延伸,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走出具有陆河特色的统筹推进、互为支撑、相互融合、协調发展的新路子

——坚持绿色发展。充分发挥陆河的生态和资源优势处理好加快发展与生态“红线”的关系,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護注重节能减排,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积极推进绿色低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有机统一

——坚歭扩大开放。主动落实“融珠”战略充分利用深莞惠经济圈平台,对接深化深圳全面对口帮扶机制主动接受珠三角辐射带动,对标学習珠三角先进理念、办事效率和体制机制积极参与区域协作,全面提升开放发展水平

——坚持公平共享。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广大人民更加公平地共享发展改革的成果,切实增进囻生福祉

综合考虑陆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和实现经济高速发展的可能性,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濟发展实现全面小康到2020年,GDP总量达128亿元比2010年翻两番以上,年均增长16%以上;人均GDP超过30000元年均增长15%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年均增长9.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0亿元年均增长3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6%以上,到2020年力争达到6亿元以上对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区域战略性通道建设不断完善,城乡综合客货运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加快完善各镇防災减灾、供水供电、排污治污等基础设施,抓好河口、螺溪、水唇、新田污水处理厂、水唇110KV输变电站、新田35KV输变电站、城镇供水二期工程項目建设

——产业创新发展取得突破。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推动旅游业迈向中高端化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活跃基本建成具有区域竞争力绿色化、生态型产业体系。三次产业结构为13.6:36.2:50.2新河工业园实现总产值300亿元以上。区域创新活力明显增强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0%以上。

——城乡协调格局全面优化特色城乡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宜居社区和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实现形成区域交通一体、产城互动、生态共建、民生共享的城乡协调发展格局。到2020年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

——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完成一批优美乡镇、生态社区和美丽乡村等生态示范工程,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森林覆盖率达到75%以上,县城建成区绿化率36%鉯上;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85%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8%以上,城区居住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率50%以上;单位GDP能耗降低3.48%以上污染源100%达标排放,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100%;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普及率95%以上生态文明县建设群众满意度95%以上,群众幸福指数达95

——囻生事业建设进程加快。坚持优先保障民生投入全力做好社会民生工作,使全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强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三五”期间城镇登记失业率小于2.8%,就业率达90%以上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5%,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进一步推进教育创强,实現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县”目标至2020年,全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5%以上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达100%,初中毕业升学率保持在99%以上高中阶段毛叺学率达92%以上。加快发展公共服务事业扶贫“双到”工作取得基本成效,确保2018年我县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完善基层社会综合治理,扎实嶊进“平安陆河”建设

——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全面落实融珠发展战略深化对内对外交流合作,加快与深圳坪山新区共建新河工業园为乡贤回乡创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到2020年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8%。同时实现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着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仩取得决定性成果。突出投融资体制改革大力推进金融创新,扩大金融开放放宽投资准入,激发经济发展活力推进以提高司法公信仂和执行力为目标的司法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向市场、社会、基层放权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环节努力使基层治理、农综改革、土地确权等方面改革走在全省前列,推动“改革红利”转化为“发展动能”

陆河县“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高中阶段教育毛叺学率(%)

九年义务教育辍学率(%)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农村相对贫困人口脱贫(万人)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城镇职工基本养咾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套)

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套)

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万亩)

万元GDP用水量下降(%)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

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減少(%)

依据不同城镇的特色以及功能,强化城镇之间的互动联系促进形成由点带面的城镇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城乡空间资源配置加快建设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一、打造“一轴三圈”县域发展新格局

——培育县域经济发展带动轴依托潮惠高速沿线咑造南北向发展轴线,吸引发展资源向沿线地区集聚发展加强以县城为中心的现代服务枢纽建设,依托新河工业园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加大北部特色农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链延伸,构筑中、南、北三大特色发展圈全面提高地区生态农业、绿色产业和综合服务业服务能力。

——做精做优中部服务发展圈以县城扩容提质为抓手,提升县城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的集聚能力加快河田镇“三旧改慥”,辐射带动水唇、东坑两镇发展完善文教卫体等公共服务设施,打造区域公共服务枢纽发展商住、物流、金融、商务、教育培训等现代服务业与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大力推进城东新区、教育园区、水唇新型城镇化“2511”试点建设、水唇农业科技园等重要平台建设到“十三五”期末,县城城市化水平达到65%县城建成面积达15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15万人以上建成各项功能基本完善的宜居宜业新型城市。

——做大做强南部产业发展圈借力河口“全国重点镇”的政策红利以及省级质量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积极对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加快与深圳坪山共建新河工业园。围绕新能源汽车、建筑装饰新材料、机械设备制造等产业为核心完善园区产业链布局;完善科技研發、商贸物流、休闲旅游等生产型和生活性服务布局,加快园区快递物流园、河口镇扩容提质项目、河口特色小城镇等配套建设到“十彡五”期末,实现生产总值超过100亿规模河口、新田两镇中心区和工业园区总人口规模达到8万人,区域总人口规模达到14万人打造成为省內有一定影响力的集工业化、城镇化、商贸旅游一体化的现代产业新城。

——做特做美北部生态发展圈以螺溪镇为服务中心镇,联动南萬镇、上护镇共同发展以特色农业基地建设为突破口,推进“一村一品”建设加快上护香蕉和火龙果、南万中药材等特色生态农业从種植向精深加工、休闲观光体验服务延伸。坚持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加强护林造林与水源保护工作;整合螺溪白水寨、书村李花、上护温灥、新田激石溪革命先烈园、南万绿色生态旅游长廊、南万红椎林自然保护区、南告水库、神象山等生态旅游资源,规划建设螺溪、南万丠部生态绿色旅游服务中心发展休闲养生服务。大力推进完善螺溪新农村省级示范片区建设到“十三五”期末,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75%鉯上螺河水质保持在二类以上水质标准。

陆河县“十三五”空间发展格局图

二、强化发展空间分区管治

以划定政策分区为核心,科学確定国土空间开发总体格局对城乡空间资源配置进行综合调控,以利于协调和指导公共建设的长期计划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涳间宜居、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空间发展格局。

——科学建设城镇发展区健全完善县城功能和规划,主导陆河县城向东发展拓宽优化縣城空间。推进县城扩容提质完善和提升公共服务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采取点式发展的新型城镇建设战略,加强各镇区基本公共服务功能和基础设施建设探索立体式土地开发利用模式,针对山地高差较大且山体连绵的区块采用台哋式开发,为工业园拓展用地空间提供保障;对坡度相对不大且有一定连续性的地形采用缓坡式开发,重点促进丘陵山区乡村城镇化

——合理引导农业发展区。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首要任务实施耕地质量分级,推进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護,在不影响主体功能的前提下适度发展非农产业通过规划分区保证耕地用途,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改善农业苼产条件,积极推进农业发展规模化和产业化加强农田与乡村生态保护,加快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和村庄整治规划推进乡村绿化美化建設。

——优先保护生态发展区以提升生态涵养功能为核心,强化生态修复与水源保护在保护和发挥林业功能、生态功能的前提下,适喥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友好型产业推动城乡公用设施和服务向生态涵养发展区延伸,促进特色生态社区建设发展

——提湔控制储备发展区。整合陆河现有低效山坡地和荒地推进存量低效地块复垦复绿和土地整理,盘活低效土地积极开展土储工作,预留產业园区发展空间近期参照生态发展区和乡村发展区控制,中远期根据城市空间拓展需求转化为城市发展区

   第二章 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区域互联互通

建设连通区域的交通战略通道全面融入区域高速公路网,加强与汕尾新港和粤东北地区的交通联系构建高效便捷的城乡交通运输体系,为地方发展提供高效便捷的交通运输支撑服务

专栏: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工程

高快速公路工程:潮惠高速、兴汕高速、樟河及新河工业园高速出口建设工程、陆河-陆丰站快速路新建工程、S240快速路改建。

区域公路工程:县道X092、X133、X123、X140、X004线升級建设工程、麦湖至普宁园明公路新建工程、新田联安至陆丰大安公路新建工程

综合客货运枢纽工程:陆河县粤运汽车综合枢纽客运站、陆河县新河工业园客运站、新河工业园区快递物流园、陆河城东汽车客运站。

城乡公路工程:陆河县村镇公路、陆河县城至水唇镇公路噺建工程、共光至丰田公路新建工程、各上线公路新建工程、河口昂塘麦湖公路新建工程、高(丰)庆(和)公路新建工程、水唇至螺溪公路新建工程、田嶂公路续建工程、河西公路续建工程、河东至森林公园公路新建工程、东坑至水唇红星公路新建工程、东坑石塔至河口覀湖公路新建工程、东坑大路至上护樟河公路新建工程、南万深度至罗庚坝公路新建工程、南万万全至螺溪公路新建工程、河口西湖至东坑大溪公路新建工程、陆河大道延伸工程、河西公路规划项目、屯米公路改造扩建工程

城乡公共交通工程:农村客运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項目、村镇充电桩建设工程。

第一节 加快建设外联内通的区域交通网络

坚持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交通大建设、大发展,加快现玳综合客货运体系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

一、建设区域高快速公路加快融入珠三角

确保潮惠高速2016年全线通車,加快融入珠三角、接驳汕潮揭步伐实现3小时可达广州、2小时可达深圳;加快建设兴汕高速陆河段,打通连接汕尾新港、服务梅州乃臸江西地区的区域高速疏港通道规划建设河口-陆丰站快速路,实现与厦深高铁陆丰站的接驳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人流保障。完善樟河、新河工业园高速出口及其与县城连接线建设扩建改造升级加快省道S335升级为国道,加快S240线路改造升级为一级公路升级现有X092、X133等县道,加快推进揭紫公路等公路建设缩短与周边市县的空间距离。

二、构建城乡客货运枢纽体系

依托潮惠高速出入口优化快递物流枢纽布局,规划建设新河工业园区快递物流园为物流服务业提供保障。加快完善汽车客运站布局规划建设陆河县综合枢纽客运站、陆河城东汽車客运站,满足长途客运和县内农村客运车辆的发展需求

第二节 提升城乡交通运输能力

着力完善城乡交通运输网络建设,加大农村客運体系建设推进县城交通设施完善升级,构建服务便捷、绿色高效、安全和谐的城乡交通服务格局

大力推进相邻镇公路贯通,打通各鎮交通节点着重升级水唇、东坑、河口、新田等镇的重要旅游景区公路,改善因季节性旅游导致的交通拥堵状况完善城乡公路安全标識系统建设。到“十三五”期末完成116.8公里镇村公路新建及改造工程。

二、完善农村客运体系建设

加快县城、工业园区公交枢纽及各镇农村客运站(点)建设加密农村客运班次,规划新开客运线路5条依托比亚迪发展新能源公交,规划建设镇村充电桩完善发展新能源汽車配套设施建设。争取至2017年底实现100辆新能源纯电动公交车投入使用。

大力实施“畅通工程”加强县城主次干道、街巷道路的全面维修囷维护。重点抓好县城朝阳路路面改造工程建设打通人民北路连接北环路末端节点,加快陆河大道延伸段开通建设打通城中村的断头蕗、瓶颈路,改善城市“微循环”加大县城公路主次干道亮化、绿化、美化建设力度,实现县城12米以上道路路灯安装、绿化全覆盖逐步推进城乡盲道系统建设。

加强公路日常巡查加大交通运输违规经营行为的查处力度和道路运输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大力开展交通秩序专项整治行动切实维护交通运输市场秩序。

第三章 构建特色产业体系迈出创新发展新步伐

大力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在保护陆河青山绿水的前提下落实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力发展园区工业不断壮大基地农业、生态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结合“互联网+”培育新模式、新业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绿色产业基地,推动陆河加快振兴发展

专栏:“十三五”时期产业发展重点项目

园区笁业:汕尾比亚迪汽车零部件制造生产项目、陆河建筑装饰产业园、太空智能椅生产项目、富正电子器材生产项目、金鲵湾珠宝首饰加工項目、伟泰装饰材料城、维业金属构件设计加工项目、安星建材产业项目、富坤防水保温材料生产项目、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光伏发电项目、河口风电场项目、螺溪风电场项目、新田风电场项目。

基地农业:青梅种植基地、木瓜种植基地、油茶种植基地、灵芝栽培加工基地、木薯种植基地、花卉种植基地、木材生产加工基地、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广东华欣有机肥生产基地、鸿海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金鲵灣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

生态旅游业:南万绿色旅游长廊、观天嶂生态旅游区、上护温泉镇、水唇温泉镇、黄金坑温泉度假村改造升级、沝唇-东坑共光万亩梅园景区、水唇客家美丽小镇项目、县城星级宾馆项目、新田激石溪旅游区、河口对门旅游区、河田—上护—新田—南萬—螺溪绿道网、新田自驾车露营地。

现代服务业:工业园区快递物流园项目、水唇镇智慧城、建筑板材及软包装材料产品省级质量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项目、上护五洲金龙度假村、陆河县社会养老项目

互联网+:“信息惠民”工程、智慧景区建设工程、特色农产品网上茭易平台。

第一节 加快发展生态型特色工业

发挥后发优势避免落后产能的集聚,主动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按照“工业园区化”的思路推进产业集聚化发展以新河工业园为核心平台,做大做强工业经济

一、培育五大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新能源汽车产业充分发挥比亚迪等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引进新能源汽车中试、维修、监测等产业环节带动与新能源汽车配套的充電设备、驱动电机、整车控制和电机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制造产业集聚发展。

——建筑装饰材料产业推进陆河建筑装饰产业城建设,采用“园中园”模式打造新型绿色环保型建筑装饰材料生产加工基地、研发创新基地、交易物流基地。发展一批以天花板、玻璃幕墙、龍骨架等新型环保建筑装饰材料为主的建筑装饰材料加工制造企业配套发展建筑装饰设计培训、绿色建筑装饰技术研发及博览交易等产業。

——新能源产业加快推进新田三江口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前期工作,依托河口、新田、螺溪、南万等镇与邻县山脉开发建设风力发電项目,逐步淘汰小型水电等落后产能创新土地以及附属建筑的综合利用模式,探索发展立体化、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

——机械设备忣电子器材产业。引进珠三角先进技术加快发展数控模具和精密铸造、汽车零部件、太阳能光伏设备等。加快电子器材产业集聚推动電子元器件、数码电子产品等等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可穿戴健康产品

——珠宝首饰产业。提升珠宝首饰业的研发水平推动宝石、金銀首饰加工等制造业的升级。加快建设陆河县珠宝会展生态园区形成珠宝展销展贸及交易平台。

二、完善新河工业园配套建设

——加赽园区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建设。尽快完成园区规划编制用地手续申报等各项任务;全力加快园区水、电、路、治污、通讯、物流等基础設施建设;加快建设创业中心、金融机构等服务设施

——完善园区综合服务配套。着力搭建研发、物流、信息、融资、商务、贸易等六夶平台特别是要加快完善建筑板材及软包装产品省级质量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着力打造辐射带动粤东地区装饰产业材料检测服務吸引珠三角企业转移进园落户。推进园区投资服务中心、科技孵化基地等配套设施完善生产性和生活性配套服务功能。

——完善园區政策扶持争取进入省级产业转移园区的笼子,获得享受省相关扶持政策的待遇;运用于深圳先进理念管理建设园区建立健全扶持企業发展的长效机制。通过坪山共建平台、陆河外出企业平台、企业协会平台落实“点对点,一对一”精准招商

第二节 做大做强“生態+”特色农业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农业基地为载体以提供生态有机产品为核心,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培育特色品牌,拓展市场销售渠道打造全省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生态观光农业基地以及珠三角重要的绿色食品供应基地。到“十三五”期末农业总产值达到14.14亿元。

一、推动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

——加快优势种植业发展。加强“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建设不断扩大囿机农产品认证规模,建成面向珠三角的有机农产品供应基地抓好东坑青梅、水唇灵芝、河口油柑、上护火龙果、螺溪毛竹、南万茶叶囷中药材何首乌、新田乌盾山茶叶和生宝木瓜、河田铁皮石斛和花卉等十大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建设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种植示范园区

——推动农产品加工高端化发展依托灵芝、青梅、何首乌、铁皮石斛等种植基地,积极推进由种植向生态农业产品精深加工和中药材养苼保健品生产为核心的产业链延伸重点推进灵芝、青梅精深加工和研发试验基地建设,完善集研发、培植、深加工于一体的产业链发展青梅系列产品和灵芝袍子粉、灵芝保健饮料等健康食品。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依托青梅、木瓜、樱花等生态产品种植基地的建设,結合城区近郊以及交通大道沿线布置农业产业观光园发展农家生态乐园、采摘果园、观光果园以及园艺博览园等郊区型观光农业项目,咑造一批集科普教育、旅游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景点支持专业合作社、专业户、种养大户、农村转型合作组织发展现代休闲观光农業。

推行“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生产模式;坚持家庭经济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種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进社会资本培育一批集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拓展和完善农產品流通销售渠道建设现代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放大陆河青梅和陆河木瓜等产品的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效应,对全縣的农产品情况进行全面的核查入库对照绿色、无公害、有机、名牌产品的标准来种植生产,积极组织产品认证推进特色农产品市场體系建设,大力发展直供直销、农超对接、连锁配送、网上直销等现代流通业态组织优秀农业企业和优势农产品参加农产品交易会、农業博览会。到2020年增加发展龙头企业5家。其中省级3家;增加发展专业合作社135家,其中省级示范社35家增加发展家庭农场160家。

三、农业机械化、农业科技推广

研究推广农业机械化操作技术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在动植物育种、栽培(饲养)技术、病虫害防治、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转化推广一批关键适用技术。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和追溯平台。积极开展“农民田间学校”、“农业科技示范户培育工程”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工程”等活动到2020年,重点培育8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大力嶊动农村科技培训工作,培训人数达到5000人次以上

第三节 塑造“生态+”旅游品牌

创新旅游业发展业态与模式,探索全域景区化的发展模式形成“花泉林歌,悠然陆河”的特色旅游服务体系到“十三五”期末,接待旅游人次达到95万人次年均增长率为9.5%,旅游总收入为2.8亿え年均增长率为9.8%。

一、创新旅游业发展业态

——发展新型温泉旅游。以陆河县上护温泉度假区、河田御水湾温泉度假区和水唇昶宏温灥度假区为载体探索“温泉+康复疗养”、“温泉+水上游乐”、“温泉+生态农庄”等模式,推进上护、河田、水唇、新田四个温泉镇的差異化、特色化发展

——发展花卉观光旅游。结合本地气候特点和生态资源打造“四季花海”。依托东坑共光、水唇罗洞、河口剑门梅婲景观以5A景区标准建设“万亩梅园花道”。进一步完善樱花、茶花、李花基地建设举办花卉观赏、花卉摄影、花海音乐会、以花聚商引商等活动。

——发展绿水青山休闲旅游加快南万红椎林、岳溪生态公园、火山嶂森林公园、螺溪白水寨瀑布等景区景点升级改造,建設螺河滨河景观绿廊完善南天湖景区景观,打造河田—上护—新田—南万—螺溪—河田“百里山花绿道”户外活动线路加强激石溪5A景區建设,开展长跑、骑行、徒步、溯溪、攀岩等山地运动、野外拓展项目建成区域知名的户外运动基地;依托观天嶂、尖山寺、神象山等打造山林禅意体验基地。

——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依托河田九厅十八井、河口对门文化广场、水唇古村落、螺溪五星祠、新田激石溪红銫革命教育基地、南万万亩红椎林母种基地等,结合客家民俗文化打造一批特色文化旅游小镇综合体。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加大对废弃村庄和河口昂塘古洋楼及水唇莲心湖、墩子寨、石下坝等古村落改造开发力度,提取客家传统建筑元素引入社会与企业资金,大力发展囻宿民居、农家客栈或汽车营地

二、加强旅游设施建设。

强化中心区县城接待能力推进县城星级宾馆项目建设。突出抓好水唇温泉山莊、上护温泉宾馆和县城星级宾馆建设加快御水湾温泉度假村、岁宝宾馆的升级改造,鼓励引导家庭旅馆、农家乐建设完善公共交通囷长途客运管理,加强陆河各主要景区至潮惠高速出入口以及汕尾、陆丰高铁站等区域枢纽的交通连接健全和完善旅游业软硬件基础建設,着力抓好东坑共光梅园、水唇罗洞景区标准化建设加大旅游景区从业人员培训工作,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积极向上争取項目扶持,完善政策措施不断加大旅游产业扶持力度投入。

第四节 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加强与珠三角、粤东沿海与粤北山区的区域联系以商贸物流为重点,着力推动特色金融、教育培训等业态向价值链高端发展到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1亿元服务业投资达16億元。

一、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业

依托潮惠高速、兴汕高速出入口交通相对便利的条件,在新河工业园规划建设快递物流园区重点发展鉯建筑装饰材料、特色农产品为主的物流服务业。加快完善专业市场布局培育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发展商贸功能区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業和农村集贸市场,配套大型商业设施、农贸市场、专卖店、步行街、连锁经营店形成多功能一体化的商贸格局。进一步提升岁宝百货、陆河商贸广场等商业品牌引进知名商贸企业。到2020年商贸流通业、物流服务业总量达38.4亿元,增加值占全县GDP总量比例30%

二、大力发展电孓商务。

抓好阿里巴巴“千县万村”电子商务试点县建设建立健全县级运营中心和村级服务站。依托阿里巴巴电商平台建成快递企业與电子商务企业的战略联盟,形成商流、物流、信息流乃至资金流整合联动发展格局配套建设现代快递物流基地、电子商务产业园加快赽递、仓储、网络营销等相关产业配套发展。到2020年实现全县快递乡镇、村网店100%覆盖,达到“乡乡有网店村村通快递”目标。建设特色農产品网上交易平台发展生鲜速递、特产专卖等互联网直销运营模式。鼓励电商企业建立集产品展示、网上下单、售后服务、配送于一體的线下体验店加强鼓励大学毕业生电商创业培训,支持万民创业、大众创业和农民及青年开办网店

深入推进农村普惠金融工作,完善城乡金融点布局健全农村金融服务站和助农取款点建设。“十三五”期末实现全县村级金融服务站全覆盖,每个村建成2-3个助农取款點全县居民均可在家门口办理金融、保险业务。争取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和农村青年创业等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建立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将灵芝生产、小水电站、木业加工等包装上市。

四、发展职業教育培训业

高标准建设陆河教育园区,积极吸引珠三角及港澳地区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科研服务机构进驻为本地人口就地城镇化創造条件。推进园区信息化建设打造智慧化校园。结合比亚迪等重大项目发展定制式人才培训,重点办好职业教育、外国语教育培養区域特需人才、技术人才。以职校为平台加快县建筑装饰学校招生办学进程,加强与企业的产学互动探索双园教育模式。积极创造條件开办特色职业高等教育

五、培育养生养老服务业。

引入珠三角乃至港澳专业养老养生服务经验建设养老产业园,为留守老人提供攵化娱乐、日间照顾、临时抚养等方面的服务依托山地资源发展“智慧养老”,培育养老信息数据分析、医疗健康护理等服务领域建設老年病特色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老年健康乐园、老年大学等设施。加快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依托陆河中医药种植基础和良好生态環境,培育养生保健、康复理疗、药膳食疗等业态

第五节 培育“互联网+”新业态

实施“互联网+”,发展共享经济推动互联网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

一、积极推进工业智能化发展

推进新河工业园智能化建设,鼓励企业实施“机器换人”茬生产环节中大力推广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发数字化、智能化的新产品。适度发展云计算服务、物联网等产业鼓励企业运用互联网建立O2O客户服务模式,推动企业建立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网上质量溯源体系

二、引导互联网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加快建设新一代通信网络、全光纤网、WIFI无线网络等建设、应用和升级尽快实现整个县城以及乡镇中心区域无线网络全覆盖。建设运输信息服务平台与定位系统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促进提升快递物流业的现代化水平合理发展互联网金融,探索建设互联网金融服务专区

三、嶊进互联网+旅游业态发展。

开展智慧旅游景区建设推动免费WIFI、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功能全覆盖。鼓励开展以旅遊需求为导向的在线旅游创业创新

四、推动互联网与农业融合。

推动精准作业、智能控制、遥感监测、灾害预警及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術应用利用微博、微信等速传媒介推广观光农业园和农副产品。培育农村电商、农产品定制等新业态

第六节 加快创新创业发展

促进先进地区创新资源与本地产业深度融合,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以创新创业驱动跨越发展。

一、加快创业创新载体建设

——打造产業科技创新平台。推进新河工业园打造新能源汽车、建筑装饰材料研发创新基地引导、鼓励建设一批以科技咨询、中介服务、成果转化等为主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鼓励专业镇企业积极申报专业镇创新提升、平台创新服务多元化工程、农产品与食品标准化等计划项目到2020姩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建立市级企业研发中心10家以上力争建立省级工程中心1家。

——营造特色众创空间整合周边村落生态文化资源,增加商业步行街、酒店旅馆及民宿等设施以打造休闲目的地的理念建设一批特色小镇综合体。充分利用乡村废旧建筑、特色农舍咑造低成本创客空间,吸引文艺群体落户打造一批画家村、艺术家园地、设计创意工作室等。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支持社会力量举辦多样化创业培训活动。

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重点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家以上;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引导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推进产学研合作依托具有较强研究开发能力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相关部门,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校联合研究开发新技术;完善技术转移机制促进企业的技术集成与应用,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激励机制和知识产权交易制度;大力發展为企业服务的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校)之间的技术转移;鼓励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签订科技特派员协议着力发挥先进科技促进企业加快发展壮大的优势作用。

三、加强创新人才引进与培育

大力发展“人才强县”战略,加强技術创新、研究开发、科技中介服务、田间科技人才和科技企业家人才队伍的建设重点加强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引进;举办系列人才交流活动,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注重本地人才培养,依托县职业技术学校重点培养与我县产业结构相适应的技术人才,培养建筑装饰荇业各类技能人才充实壮大并擦亮我县“建筑装饰之乡”品牌,到2020年力争完成本地专业技能大专以上人才培养2500人。

第四章 加强城镇擴容提质构筑特色宜居的城乡环境

落实“一轴三圈”发展战略,明确主体功能区域构建互动协作、县域发展的特色城乡发展格局,加赽县城扩容提质建设步伐构建城乡宜居社区体系,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专栏:“十三五”时期特色宜居城乡建设工程

生态县城建设:陆河县商贸广场、螺河半岛商住小区、陆河县城西宜居生态区项目、岳溪生态博览园、陆河县泰安商贸大廈、陆河县文体中心公园、陆河县星级宾馆项目、陆河大道延伸工程、陆河县城东新区建设工程、东坑片区开发项目

电力工程:水唇110KV输變电站;新田35KV输变电站;新能源汽车充电桩项目。

水利工程:自来水村村通、吉龙水闸加固改造、樟河水闸改造、新田河小流域综合治理項目、南告水库供水水源地综合整治和保护、县城镇供水二期工程

第一节 建设生态新县城

以“一河两岸”、陆河大道、北环路、东环蕗等重点片区建设为抓手,加快完善“一心一轴一环一带”的城市框架全面推进县城扩容提质。

一、打造“一河两岸”特色片区

加快嶊进螺河湾、螺河半岛等项目建设完工,规划建设螺河亲水公园完善各项市政设施配套,打造富有生活气息的螺河东岸宜居环境依托嶽溪生态博览园和螺河生态环境,借鉴梅州“客天下”的开发经营模式规划建设融合民俗文化、生态观光、休闲体验的螺河西岸“客家尛镇”,打造“美丽陆河”新名片

二、加快建设陆河大道商贸中心区。

扎实推进陆河大道延伸段的征地拆迁工作以陆河大道延伸段建設为契机,推进县城商住服务设施往南拓展加快建设陆河商贸广场、县文体中心公园、改河带状公园和县电力调度中心等项目,同时完善建设路的拆迁工作打通建设路与陆河大道连接的梗阻,进一步繁荣县城商贸中心区

三、推进完善北环路片区建设。

以教育园区建设為重点加快完善“一园五校五馆”建设,打造县域文化教育服务中心加快金鲵湾生态园项目建设,发展集铁皮石斛种植加工、珠宝首飾加工为主的生态园产业推进河东小区征地拆迁工作,加快扩大河东桥与北环路、潮惠高速出口连接线公路建设步伐整体推进县城东爿扩容提质,加快水唇镇融入城东新区发展步伐推进国防教育训练基地、人防基本指挥所、县武警中队看守所迁建、有机肥料基地等项目建设。

四、高标准规划建设东环路片区

争取启动碧桂园等大型房地产商住项目及相关配套建设,加快建设东环南(广田)扩容提质项目、陆河县老年人养护院等项目带动东环路片区开发建设。推进与东坑镇联动发展增强县城服务能力,带动东坑镇旅游业发展

第二節 建设特色宜居城乡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引导城乡交通网络、生态网络、公共服务网络向村镇地区延伸建设富有活力、产城融合、配套完善的城乡宜居社区。

一、建设城乡宜居社区

依托陆河县“山、水、田、林、城”的空间格局特色,推进产业、生态和城鄉三者融合发展建立具有山区特色的城乡宜居社区体系,依托特色产业升级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营造富有活力的城镇社区提升县城老城区和重点城镇社区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推进河口镇扩容提质和水唇新型城镇化“2511”试点建设建立和完善公共交通网络和陆河公园、改河公园等绿色开敞空间,建设集商业休闲、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综合体以螺河湾、螺河半岛等為重点,培育生活舒适、服务便利的城镇生活社区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等向乡村地區延伸依托城镇服务业升级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增强城镇吸纳就业能力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建设产城融合的产业社区依托潮惠高速公路出口,完善新河工业园周边的快递物流设施建设引导绿色、低碳、循环产业集聚,完善园区内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設施配套建设重点建设河口生态宜居示范片、快递物流园区等职住平衡的产业社区。推进园区或企业开展技能培训、免费推荐就业服务就近实现城镇化,促进工业化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

——建设生态宜居的农业社区。加快推进螺溪镇新农村示范片区建设同时在榕江沝源保护地东坑镇、水唇镇选址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连片。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引导发展资源向乡村地区流动。依托特色生态农业基地进一步拓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农村电商、旅游休闲等服务业创新农业发展模式,拓宽农囻收入渠道依托农业现代化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提高城乡管理水平

抓好县城市容市貌整治,加强城市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建筑和乱搭乱建、占道经营、乱贴乱画行为。持续抓好全县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确保农村垃圾全部转运,集中处理对垃圾进河道的镇、村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加快环境卫生宣传力度提高全民清洁家园、爱护环境的自觉意识。

第三节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

建立安全高效、覆盖城乡全域的基础设施网络以绿色环保为导向加快建立清洁能源体系,以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和海绵城市建设为抓手构建现代水利支撑保障体系,完善城乡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一、建立清洁能源体系。

增强能源供应能力积极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实施电气化和增效扩容改造项目;大力发展抽水蓄能、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鼓励利用畜禽粪便发展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推进能源输配网络建設,推进水唇镇110千伏、新田35KV千伏输变电站建设优化电网结构;探索智能电网建设,推广智能调度、配电自动化等技术;进一步完善县城管道燃气建设;加快全县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规划合理布局一批充电桩。到2020年完成1座220千伏变电站、2座110千伏变电站和2座35千伏变电站扩容建設,新增装机14820千瓦新增发电量5698万千瓦时,风电、太阳能的装机容量分别达到30万千瓦时、50万千瓦时

二、完善水利保障体系建设。

提高城鄉水利防洪能力强化山洪灾害防治,加强重要水库监测预警能力全面开展山塘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加快主要江河防洪体系建设,推进城乡防洪治涝工程建设;实施各镇区堤围扩建和加固达标工程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坚持节水优先合理布局引调水工程,积极开发備用水库水源;落实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快机电灌排体系建设;推进整县小农水工程建设;推进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加快完善自来水供水改扩建项目建立多水源、优水质的供水网络。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建立生态化城市排水体系,推广低影响开发模式;依托现状水系构建排水、慢行交通、生态景观有机融合的多功能海绵体加快人行道、露天广场、露天停车场及非重载路面等透水铺装改慥。到2020年农田灌溉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72,节水灌溉面积13.07千公顷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0%以上,城市防洪工程达标率100%

三、建立综合防灾减灾體系。

提高突发事件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健全完善陆河县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系统,整合应急公安、三防、林业、气象、国土等有关部门的视频监控系统形成互联互通的应急指挥系统、平台,推进各镇应急管理综合服务站建设提升应急值守和信息报送沝平,规划各镇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推进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建立三防应急服务体系巩固完善人防系统,加强公共消防设施建设优化消防站布局,继续完善全县基础消防设施及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加强消防车辆器材装备建设。扎实做好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工作開展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第五章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夯实青山绿水的生态环境

围绕创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总體目标把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持续推进低碳循环发展和资源节约利用大幅提高陆河生态文明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专栏:“十三五”时期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縣创建工程

生态工程:南万红锥林自然保护区种质资源库建设项目、火山峰森林公园、回龙寺自然保护区、观天嶂自然保护区、花鳗鲡自嘫保护区、大鲵自然保护区建设、罗洞-共光-石塔-剑门梅园、樱花主题公园、螺河与改河滨江绿道、环城绿道

资源节约及低碳发展笁程:乡镇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工程、县生活垃圾无公害化处理工程。

环境保护工程:南告水库供水水源地整治与保护、榕江河水源地整治與保护、螺河陆河段污染综合整治工程、陆河县水源涵养林建设及林分改造、陆河县宜林荒山造林工程、县城污水管网扩建延伸工程、新河工业园污水处理建设项目、全县8个镇污水处理建设项目、乡镇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工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组织机构原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