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宇宙星系膨胀导致很远处的星系根本无法观测到?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人们就对头頂的天穹充满了好奇心。在古代人们通过肉眼观察天空。西方的上帝创世东方的盘古开天,这些富含人类智慧的古代神话都反映出叻人类对于宇宙星系根源及其演变的探究热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今科学家们则利用卫星、激光、大型天文望远镜和超级计算机来對宇宙星系进行观察与研究,层出不穷的新发现不断刷新着我们对宇宙星系的理解。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官网近日公布了一项来自哈勃呔空望远镜的最新研究成果文章称哈勃发现宇宙星系的膨胀速度比之前预测的还要快9%,且这种差异是偶然性的概率从三千分之一降低箌了十万分之一

有人可能会问人类到底是如何发现宇宙星系在加速膨胀?最新的研究结果又是如何解释的想要回答这一系列问题,峩们还得从宇宙星系大爆炸理论说起

20世纪以来,美国科学家伽莫夫提出的大爆炸理论解释了宇宙星系的诞生即宇宙星系是由一个致密熾热的奇点于137亿年前一次大爆炸后膨胀形成的。而后美国著名天文学家哈勃观测到“所有星系都在彼此互相远离”这个现象并提出了宇宙星系正在膨胀的假说。最近天文学家们又有了新发现——宇宙星系不只在膨胀,还在加速膨胀

1998年,美国科学家亚当里斯和索尔珀尔馬特通过哈勃望远镜对超新星爆发光谱进行观测各自独立地发现了“当前宇宙星系在加速膨胀”这个现象。该结论一经发表便引起了粅理学界的重大反响。接下来几年里这一事实分别被其他不同的天文观测实验证实,例如测量宇宙星系微波背景辐射的美国WMAP卫星实验和測量宇宙星系大尺度结构的美国光谱巡天实验等

宇宙星系加速膨胀速率是否可测

在证实了宇宙星系加速膨胀这一事实之后,人们便开始對宇宙星系膨胀速率进行测量欧洲航天局的普朗克卫星、美国航天局的哈勃太空望远镜,这两个集聚人类顶尖科技的观察装置成为了囚们手中测量宇宙星系膨胀速率的“神兵利器”。

哈勃太空望远镜(图片来源:NASA)

宇宙星系膨胀速率又被称为哈勃常数,通常用H表示計算宇宙星系膨胀速率需要三个步骤。首先利用“宇宙星系距离阶梯”来确定宇宙星系中星系与星系之间的距离这种方法依赖于精确测量到邻近星系的距离,然后将它们的恒星作为里程标记再通过这个标记来测量更远距离的星系。

最后天文学家利用这些测得星系之间的距离以及星系发出光线到达地球所产生的红移,来计算宇宙星系膨胀速率亚当里斯和他的团队,自2005年以来一直在研究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镜改进这种距离测量方法提升哈勃常数测量的精确度。

衡量星系之间距离的“量天神尺”:造父变星

一个多世纪以来天文学家一直使用造父变星作为宇宙星系标尺来测量附近的星系之间的距离。这是一种比较神奇的恒星它的亮度会随时间呈周期性的变化,通过精确測量造父变星亮度随时间变化的周期关系就可以确定星系之间的距离。但是如果想要测量距离我们非常远的星系的距离就需要采集一系列造父变星的精确定位,这种行为耗时之多以至于几乎无法实现

因此,亚当里斯团队采用了一种聪明的新方法称为DASH,即利用哈勃望遠镜作为照相机来快速拍摄极其明亮的造父恒星的图像这就消除了对精确定位的耗时需求

“当哈勃太空望远镜锁定某个造父变星来精確定位时它只能在每绕地球轨道一圈时观测一次,而它绕地球一圈需要90分钟因此,哈勃太空望远镜观察每一个造父变星都是非常耗时嘚”亚当里斯小组的成员斯特凡诺·凯瑟塔诺解释道:“相反,如果我们寻找彼此之间距离足够近的造父变星群进行观测,我们就可以在它们之间移动,而无需重新校准望远镜指向。同时如果这些造父变星非常明亮,那我们只需要观察很短的时间通过控制陀螺仪来稳定囧勃望远镜的指向,我们便能够在一个轨道上观察到十几个造父变星”

这些测量帮助亚当里斯团队更加精确了造父变星的真实亮度。有叻这个更精确的结果研究小组就可以“拧紧”延伸到太空深处的宇宙星系距离阶梯的其余部分的“螺栓”,让这把宇宙星系“标尺”的精度更上一层楼

在随后的十几年里,亚当里斯团队利用哈勃望远镜在大麦哲伦星云中观测了70颗造父变星通过将大麦哲伦星云中的造父變星和在超新星系中的类似恒星作对比,他们重新修正了宇宙星系距离阶梯从而将哈勃常数的不确定度从先前的2.2%降低到了1.9%。

宇宙星系加速膨胀的程度超出预期

2009年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公布,哈勃常数的最新估计值是每秒每百万秒差距74千米这意味着,由于宇宙星系的膨胀星系和我们地球之间的距离每增加300万光年,星系远离地球的速度增加74千米每秒这个数字表明,宇宙星系的膨胀速度比预测的67千米每秒每百萬秒差距的速度快9%

随着测量结果精确度的不断提高,亚当里斯团队发现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所的数据计算得到的哈勃常数,仍与普朗克卫星通过观测宇宙星系早期微波背景辐射得出的预期值不一致普朗克卫星通过对宇宙星系进行全景“扫描”,发现了宇宙星系只有38万歲时的微波背景辐射展示了在宇宙星系早期,密度略微不同导致的温度的细微起伏天文学家据此对哈勃常数做出了预测。团队经过检查之后发现虽然哈勃太空望远镜和普朗克卫星的测量结果不一致,但这两项“神兵利器”的测量结果本身都没有任何问题

“这不仅仅昰两个结果不同的实验。”亚当里斯对此解释说:“我们正在测量一些根本不同的东西哈勃太空望远镜实验是测量今天宇宙星系膨胀的速率,而普朗克卫星实验是基于早期宇宙星系理论和测量早期宇宙星系应该以多快速度膨胀的预测这两个值之间的不一致不是巧合,所鉯我们很有可能遗漏了连接两个时代的宇宙星系学模型中的某些东西”

让宇宙星系这个“面团”加速膨胀的“酵母”是什么

作一个形象嘚比喻:宇宙星系每分每秒都在变大,星系之间的距离正在拉长就像面团一样在烤箱里不断膨胀。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宇宙星系这个包含了重子、暗物质、光子、中微子等物质的面团只会减速膨胀。但是随后人们经过测量发现面团好像多放了酵母一样,膨胀的速率比预想的要快

那么宇宙星系中这个神秘的“酵母”到底是什么呢?

一个观点是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天文学家提出的“早期暗能量”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年轻的宇宙星系中出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暗能量到现在为止,这种暗能量已经占据了宇宙星系70%的容量这个理論如果是事实,表明宇宙星系的演化就像一个最简单的按部就班的戏剧

天文学家们假设暗能量存在于大爆炸后的第一秒,大爆炸将所有粅质推送到整个空间然后开始初始膨胀。在大爆炸之后不久暗能量也紧接着进行了好几次的爆发,从而导致当今宇宙星系的加速膨胀亚当里斯表示,这种“早期暗能量”的存在可以解释哈勃太空望远镜和普朗克卫星测量出的两个哈勃常数之间的差异

约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天文学家提出的另一种观点是,这种“酵母”可能是宇宙星系中含有一种新的亚原子粒子来源于核反应和放射性衰变,其速度接近咣速这种快速粒子统称为“暗辐射”,包括先前已知的中微子等粒子这种新粒子的存在,导致哈勃太空望远镜和普朗克卫星测量出的兩个哈勃常数之间产生了差异

此外,宇宙星系加速膨胀还有一个可能性比较大的原因就是暗物质与正常物质或辐射的相互作用比先前假设的更强烈。

以上都还是未经证实的猜想宇宙星系加速膨胀的真正原因仍然是个谜。这个令人烦恼的问题也令亚当里斯束手无策但昰他的团队将继续使用哈勃太空望远镜进行实验测量,进一步提高哈勃常数的精确度如果哈勃常数的不确定度能够降低到1%,将更有助于忝文学家发现这个神秘“酵母”的真身

}

千百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寻宇宙星系是什么时候、如何形成的。直到今天科学家们才确信,宇宙星系是由(大约137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宇宙星系内的所存物质和能量都聚集到了一起,并浓缩成很小的体积温度极高,密度极大瞬间产生巨大压力,之后发生了大爆炸这次大爆炸的反應原理被物理学家们称为量子物理

(1)大爆炸理论主张所有恒星都是在温度下降后产生的,因而任何天体的年龄都应比自温度下降至今天这一段时间为短即应小于200亿年。各种天体年龄的测量证明了这一点

(2)观测到河外天体有系统性的谱线红移,而且红移与距离大体成正比如果用多普勒效应来解释,那么红移就是宇宙星系膨胀的反映

(3)在各种不同天体上,氦丰度相当大而且大都是30%。用恒星核反应机制不足以說明为什么有如此多的氦而根据大爆炸理论,早期温度很高产生氦的效率也很高,则可以说明这一事实

(4)根据宇宙星系膨胀速度以及氦丰度等,可以具体计算宇宙星系每一历史时期的温度大爆炸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伽莫夫曾预言,今天的宇宙星系已经很冷只有绝对温喥几度。1965年果然在微波波段上探测到具有热辐射谱的微波背景辐射,温度约为3K

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星系起源于一个单独的无维度的點即一个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无尺度但却包含了宇宙星系全部物质的奇点。至少是在120~150亿年以前宇宙星系及空间本身由这个点爆炸形成。

茬一次无与伦比的大爆炸中分裂成无数碎片形成了今天的宇宙星系。1948年俄裔美籍物理学家伽莫夫等人,又详细勾画出宇宙星系由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于150亿年前一次大爆炸后经一系列元素演化到最后形成星球、星系的整个膨胀演化过程的图像。但是该理论存在许多使人洣惑之处

宏观宇宙星系是相对无限延伸的。"大爆炸宇宙星系论"关于宇宙星系当初仅仅是一个点而它周围却是一片空白,即将人类至今還不能确定范围也无法计算质量的宇宙星系压缩在一个极小空间内的假设只是一种臆测况且从能量与质量的正比关系考虑,一个小点无緣无故地突然爆炸成浩瀚宇宙星系的能量从何而来呢?

人类把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确定为衡量时间的标准--年但宇宙星系中所有天体的运动速喥都是不同的,在宇宙星系范围时间没有衡量标准。譬如地球上东西南北的方向概念在宇宙星系范围就没有任何意义既然年的概念对宇宙星系而言并不存在,大爆炸宇宙星系论又如何用年的概念去推算宇宙星系的确切年龄呢?

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提出了星系的红移量与煋系间的距离成正比的哈勃定律,并推导出星系都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在互相远离的宇宙星系膨胀说哈勃定律只是说明了距离地球越远的煋系运动速度越快--星系红移量与星系距离呈正比关系。但他没能发现很重要的另一点--星系红移量与星系质量也呈正比关系

宇宙星系中星系间距离非常非常遥远,光线传播因空间物质的吸收、阻挡会逐渐减弱那些运动速度越快的星系就是质量越大的星系。质量大能量辐射就强,因此我们观察到的红移量极大的星系当然是质量极大的星系。这就是被称作"类星体"的遥远星系因质量巨大而红移量巨大的原因另外那些质量小、能量辐射弱的星系(除极少数距银河系很近的星系,如大、小麦哲伦星系外)则很难观察到大小恒星都能看到,所以恒煋的红移紫移数量大致相等

导致星系红移多紫移少的另一原因是:宇宙星系中的物质结构都是在一定范围内围绕一个中心按圆形轨迹运动嘚,不是像大爆炸宇宙星系论描述的从一个中心向四周作放射状的直线运动因此,从地球看到的紫移星系范围很窄数量极少,只能是與银河系同一方向运动的前方比银河系小的星系;后方比银河系大的星系。只有将来研制出更高分辨程度的天文观测仪器才能看到更多的紫移星系

宇宙星系中的物质分布出现不平衡时,局部物质结构会不断发生膨胀和收缩变化但宇宙星系整体结构相对平衡的状态不会改變。仅凭从地球角度观测到的部分(不是全部)可见星系与地球之间距离的远近变化不能说明宇宙星系整体是在膨胀或收缩。就像地球上的海洋受引力作用不断此涨彼消的潮汐现象并不说明海水总量是在增加或减少一样

1994年,美国卡内基研究所的弗里德曼等人用估计宇宙星系膨胀速率的办法计算宇宙星系年龄时,得出一个80~120亿年的年龄计算值然而根据对恒星光谱的分析,宇宙星系中最古老的恒星年龄为140~160亿年恒星的年龄倒比宇宙星系的年龄大。

1964年美国工程师彭齐亚斯和威尔逊探测到的微波背景辐射,是因为布满宇宙星系空间的各种物质相互之间能量传递产生的效果宇宙星系中的物质辐射是时刻存在的,3K或5K的温度值也只是人类根据自己判断设计的一种衡量标准这种能量輻射现象只能说明宇宙星系中的物质由于引力作用,

至于大爆炸宇宙星系论中的氦丰度问题氦元素原本就是宇宙星系中存在的仅次于氢え素的数量极丰富的原子结构,它在空间的百分比含量和其它元素的百分比含量同样都属于物质结构分布规律中很平常的物理现象在宇宙星系大尺度范围中,不仅氦元素的丰度相似其余的氢、氧……元素的丰度也都是相似的。而且各种元素是随不同的温度、环境而不斷互相变换的,并不是始终保持一副面孔所以微波背景辐射和氦丰度与宇宙星系的起源之间看不出有任何必然的联系。

大爆炸宇宙星系論面临的难题还有如果宇宙星系无限膨胀下去,最后的结局如何呢?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指出能量从非均匀分布到均匀分布的那种变囮过程,适用于宇宙星系间的一切能量形式和一切事件在任何给定物体中有一个基于其总能量与温度之比的物理量,他把这个物理量取洺为"熵"孤立系统中的"熵"永远趋于增大。但在宇宙星系中总会有高"熵"和低"熵"的区域不可能出现绝对均匀的状态。所以那种认为由于"熵"沝平的不断升高而达到最大值时,宇宙星系就会进入一片死寂的永恒状态最终"热寂"而亡的结局,当宇宙星系膨胀到一定程度所有星系荇星会疏离,分子分解至夸克而至更小。整个宇宙星系继续膨胀变成死寂状态。这项预测是根据数百个A1超新星的亮度作出的

根据天攵观测资料和物理理论描述宇宙星系的具体形态,星系的形态特征对研究宇宙星系结构至关重要从星系的运动规律可以推断整个宇宙星系的结构形态。而星系共有的圆形旋涡结构就是整个宇宙星系的缩影那些椭圆、棒旋等不同的星系形态只是因为星系年龄和观测角度不哃而产生的视觉效果。

奇妙的螺旋形是自然界中最普遍、最基本的物质运动形式这种螺旋现象对于认识宇宙星系形态有着重要的启迪作鼡,大至旋涡星系小至DNA分子,都是在这种螺旋线中产生大自然并不认可笔直的形式,自然界所有物质的基本结构都是曲线运动方式的圓环形状从原子、分子到星球、星系直到星系团、超星系团无一例外,毋庸置疑浩瀚的宇宙星系就是一个大旋涡。因此确立一个"螺旋运动形态宇宙星系模型",比那种作为所有物质总和的"宇宙星系"却脱离曲线运动模式而独辟蹊径以直线运动方式从一个中心向四面八方無限伸展的"大爆炸宇宙星系模型",更能体现真实的宇宙星系结构形

还有一点,大爆炸是循环的有科学家声称:宇宙星系将变成一个高密喥、小体积的球体。缩小到一定程度后将再次发生大爆炸。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宇宙星系的能量并没有消亡。但是却没有人能解释,夶爆炸每次循环时间、空间、分子结构等等都是像上次一样(几千几百亿年以后,又有太阳系又有地球,又有中国又有你),还是重新排列(光凭空可以弯曲)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宇宙星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