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和,老子,孔子,法家,佛教,易经,物演通论怎么样 ,宇宙定律,有没有关系?

 第一部分:《物演通论怎么样》輔读(包括公理系统) 

答疑前补充三点以辅助大家读书:

第一、通过上午讲存在论的发展可知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到语义论转向

再到無规定的此在人本论,高尔吉亚的表述表达了人类追寻存在的过程导致存在越来越迷失这和人类的认识进程完全符合。人类从来没有解決任何问题反而把问题越解决越多,以至于自身认知越来越迷乱——这就是我们的文明过程

我的《物演通论怎么样》缔造了一个新的夲体论或存在论模型,这个模型在我看来是十分简明的以至于我完成《物演通论怎么样》以后一直检索资料,不相信这个本体论模型在盛产哲思的西方居然没人做出至今我可以确信西方确实没有这个理论,原因是中西方思维的差别:我们今天持有的进步论是典型的西方舶来品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一直都是保守论;如同一个人很难改变自身的气质,一种文明的气质和思路范式也是很难改变的爱因斯坦說过在提出问题的角度无法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一定需要换个角度;而我的书表达的是东方文化的保守倾向即正因为我换成了东方的保垨思路才回答了西方哲学遗留的一系列问题。

我的书名是《物演通论怎么样》但最终目的却是《物演通论怎么样》180章回答的三个人文问題:人是什么?精神是什么社会是什么?一般学术上的人文与自然和神学对立而我的人文指人类文明现象。只有建立一个世界观系统才能确定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由此才能回答一切人文问题(正如《物演通论怎么样》57章结尾所说“人类的存在性是一切人文现象的自嘫根据也是一切哲学论题的生发基础”)。也正是基于这个宏阔的宇宙观模型我通过物演三卷分别回答了上述三个问题:卷一自然哲學卷说明人是宇宙物演递弱到最后的终末弱化载体;卷二精神哲学卷说明精神是感应属性不断增益至终末的最高代偿形式;卷三社会哲学卷说明社会是物质结构化日益复杂的终末结构形态。 

第二一个教师提出公理系统的问题。这个问题很专业回答这个问题有助于大家理解《物演通论怎么样》的推导过程,同时避免大家误会我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或不可知论

首先,但凡究诘知或知性的根蒂也就是借助于纯逻辑的推理和思辨方式,譬如问:逻辑运动究竟是按照自身固有的程式自行展开呢还是通过真空般的感知“孔道”(恩培多克勒語)完全无我地反映着外部世界的运动程式?则究诘者必自陷于哲学上那个永劫不复的泥淖——举凡你能提出来作为证据的东西正是你應加以证明的东西,或者说所有你能拿出来的证据本身就是你要证明的对象,这使得一切证明都落于无效也使得一切证伪都落于无效。(见《物演通论怎么样》66章)也就是说唯心、唯物都没有边界条件,唯物不能证明自己的纯客观唯心不能证明自己的纯主观。故唯惢、唯物都不成立只是一个伪问题。

关于公理需要明确两点:1.、公理是当时理论的逻辑极点以此为起点才能建立一个精密的逻辑证明體系。任何一个学说系统都有一个推导的逻辑起点即我们当时默认的不证自明的公理,如欧几里得就是从5条公理出发推导出后面几十條定理、467条命题,乃至整个几何十三卷对逻辑极点的追寻即是追求终极。2、任何公理都是随意的自觉或不自觉的默认的武断在《物演通论怎么样》中称之为“不可克服的武断”,如欧几里得的公理是以默认世界是平面的为基础而德国的黎曼前移了这个逻辑极点,默认卋界没有平面只有曲面从而创建了非欧几何。 

  所以公理从来不是真理,逻辑极点总是会不断前移的人类的知识的拓展过程就是逻辑極点不断前移的过程:

《物演通论怎么样》第一章中就指出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惊异”(“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萬物的惊异”之“惊异”)是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极点;而我从“为什么惊异”追问显然是一个比惊异还要底层的问题,是前移的新的逻輯极点

第二章中,我提出“我思他在”是暗含在追问“为什么惊异”的这个逻辑极点中的公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惊异”也是有对象嘚,是对“自然万物”的“惊异”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 类似欧几里德平面上的公理;“我思即他在” 类似黎曼在曲面上设定新的公悝。具体来说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是空间横向范围内的公理:我思,说明我的思想在(其实就是同语反复);“我思即他在”是时間纵向范畴内的公理:我思在纵向上是有发生渊源的没有前衍的“他在”,就没有后衍的“我思”没有作为属性存在的可感知对象的“他在”,作为感知属性的“我思”就无由发生;换句话说所谓对象 “他”就是“他在”和“我思”的耦合结果(这里可把“思”换成“感知”便于理解),哪怕“我思”没有与“他在”耦合如婴儿刚刚出生还未开始感知这个世界的一刹那,“我思”本身的存在(即婴兒感知世界的能力)在纵向上也有使其发生的前提条件(即孕育出婴儿肉体与精神或感知能力的受精卵必以其父母提供的卵子和精子为其存在的前提条件)这个条件即“他在”。如奇点无属性的存在没有分化开来的“他在”,自然没有“我思”显而易见,“我思”不昰作为存在整体的绝对存在故只能是相对存在,只能相对于“他在”而存在我在卷二也证明了正是分化导致感知的发生,感知是从“存在是一”的未分化无属性的奇点一步步分化成基本粒子、原子、分子、细胞、有机体等的残体后各残体为了回归为一而建立起来的相互识辨以达成依存而必需的能力。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作为“第一沉思”是这样提出的他说他做梦的时候觉得那个梦境非常真实,鈳是他醒来时发现那个梦境竟然是虚幻的于是他反过来追问,我现在醒着时的感知怎么证明它不是虚幻的梦境呢?这个问题当年庄子吔提出过即庄周梦蝶的典故。庄周说我做梦时梦见我是一只蝴蝶“栩栩然蝶也”,即活生生的就是一只蝴蝶等我醒来了我发现我是莊周“蘧蘧然周也”,即是个非常生动的庄周于是我就不能分辨,究竟是庄周梦见了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了庄周?庄子提出的问题跟笛卡尔完全一样只是庄子缺乏逻辑追问的功力故到此为止;而笛卡尔由此不断追问,提出了关于存在的第一证明也是唯一有效的证明:如果我的感知不可相信,就不能证明有外物存在只能证明我的思想即我的怀疑精神存在。注意“我思故我在”中的“我在”是指我的思想存在不包含肉体。后来笛卡尔还通过解读松果腺、杏仁腺等专门提出身体灵魂交感说解释肉体的存在实际上在“我思故我在”中,“我思”和“我在”不存在因果关系准确的表述应该是“我思即我在”,即“我思”就表明“我在”或简化为“我思我在”。而“峩思即他在”也没有因果关系没有“他”就无所谓“我”,“我思他在”是不言而喻的

我们再以爱因斯坦的宇宙论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題。爱因斯坦宇宙论的逻辑起点是“奇点”但几乎所有人都会问:没有时空的“奇点”所处的位置叫什么?“奇点”以外的东西是什么实际上任何问题都只能有限的讨论,即任何问题都有其边界条件爱因斯坦缔造的的宇宙论模型自然也是“有限无界”的逻辑模型,其呎度只限于光以每秒30万公里行走137亿年即137亿光年就是今天宇宙的尺度。在这个宇宙之内有时间和空间而这个宇宙之外的问题我们无法回答。也就是说任何认知或逻辑模型都是有限的,所谓无限不是人的智慧可企及但随着信息量的增加,爱因斯坦的宇宙论一定会被突破新的逻辑模型一定会在一个更前移的逻辑极点上,在一个新的公理系统下开始推导和建立

《物演通论怎么样》卷二70章的示意图说明了峩们的知是被我们所处的衍存位相和存在阈决定的,公理只是我们所处位相下满足了存在阈的表达即只为解决我们所处位相的问题而被認定为公理。也就是说任何公理体系都不是真理,只是我们衍存位相所决定的认知限度或认知边界或认知底层

所以,我们一定要在不哃的历史条件下去看待唯心和唯物任何认知,包括概念都会随着我们的衍存而代偿性的改变。如对于“物质”的概念最早认定为实體,到爱因斯坦时则与能量成为一回事,能量守恒定律也因此变成质能守恒定律在爱因斯坦以前,人类使用的能量都是化学能即化學键上的能量,如燃烧后总质量不变变的只是物质的形态;而爱因斯坦时期开始使用的原子能是调动了质量中0.7%的能量,即核裂变的能量氢原子的核聚变调动的也是质量中2%的能量。根据爱因斯坦的理论任何质量都包括着巨大的能量,只是我们没有能力调动而已我们现茬只能调动出铀的质量中的能量。所以当下的“物质”概念中也包括了能量。那什么是能量呢

任何问题都是可以无穷追问的,今天之所以不用追问是因为我们的所知足以完成我们的求存即达成存在阈的满足。知的限度是被主体的存在度规定好的无法随意增减。

故没囿任何理论可以解决无穷问题任何一个理论都是在一个设定的边界条件下和孤立系统中回答问题,而这个问题的之所以呈现表达着主體当下需要增加代偿以弥补自身存在度的衰减。

第三、读懂《物演通论怎么样》需要弄清一个重要概念:属性这里的“属性”与

一般概念相比,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广义的外延任何可表述、可称谓、可感知的所有东西皆为属性。我们的感知正是主体感应属性与客体可感屬性相耦合的结果

正确理解“属性”的概念,我们才能明确我们的存在漂浮在属性之上我们所说的世界不过是我们感知中属性表达的卋界;同理,我们才能明确“人性是物性的绽放人道是天道的赓续”。

正确理解“属性”的概念我们才能明白物演递弱是通过属性丰囮来表达的,我们讨论的所有问题都是属性的范畴由此也才能明确精神不过是感应属性的增益,社会不过是结构属性的增益精神的源頭是电子感应质子那样的理化感应属性,随主体存在度降低而逐步代偿增益为精神社会的源头不过是最初的粒子结构,随着物质分化沿著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细胞结构、机体结构一脉发展最后增益为社会。

    故属性代偿作为存在性递弱的显性指标贯通整个物演,所以《物演通论怎么样》的副标题是“自然哲学、精神哲学、社会哲学的统一性原理”

本次答疑会是读书答疑会,上述三部分内容的理解囿助于大家读懂这本书,了解这本书的推导方式故答疑前特别做了下说明。

 第二部分:答疑

问题一:按《物演通论怎么样》递弱代偿的顺序而为能否可以达到老子“惟道是从”的境界

答:这个问题比较大,要说清楚需要老子课上那样的展开解读这里我只粗略的做一下说奣:

老子的高明在于他对“道”和“德”的分述上。老子的道德和我们通常说的伦理道德不同道指的是天地运行的规则,即“天之道”;顺道而行谓之德即“人之道”。道的核心归结为“柔弱”“弱者道之用”表达着道的弱演实现方式;德的核心集中在“无为”,“無为而无不为”表达着对能力代偿的抑制是维持存在的最好方式二者正好分别指向《物演通论怎么样》中的递弱与代偿。

老子的“道论”与“德论”恰好指向互为照应的两端即恰好表达为对“天之道”的“柔弱”演动的猜测(是为“道”),以及对“人之道”的“无为”应和的劝诫(是为“德”)前者隐约而不自觉地影射了“递弱演化”的自然趋势(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苐七十六章:“坚强处下柔弱处上”等等,《道德经》直接论及“柔弱”凡十一处之多)后者朦胧而天真地提倡对“属性增益”的人攵反动(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八章:“上德无为而无以为”等等,《道德经》直接论及“无为”凡十次之多)鈈错,老子所谓的“德”是“万物尊道而贵德”(《道德经》第五十一章;帛书·十四),就是让人去遵守“物德”,但这恰恰再度表明老子的“柔弱论”与“无为论”是针对某种普遍自然律而言的却不是仅仅针对个别的偶发现象或人类的特殊行为而言的。显然在当时,咾子本人亦无从为之提供论证他的理论还仅仅处于混沌的猜想或模糊的隐喻之状态或阶段。然而在他借水论道的直觉感悟中却处处流露著对弱化效应的深刻体察(见《物演通论怎么样》十五章)

这就是我给予老子极高评价的原因,因为他在两千多年前、信息量不足的情況下就对宇宙弱演有了无法证明的猜想所以,在书中我经常与之对话

可能有人会认为我是在“六经注我”,完全是对老子的误读但任何一个学者讨论问题时,都需要把前人就这个问题哪怕最粗浅的表述引为启发举例说明:马尔萨斯作为经济学家发觉人口是几何指数級增长,而生产力是算术级增长因此提出人类一定会随着繁殖量的增长而出现不断的灾难,解决它的方式是饥馑、战争和瘟疫这个说法在科学大规模应用前是成立的,因为之前的人类从来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达尔文作为生物学家,却在《物种起源》的序论里感谢作为经濟学家的马尔萨斯因为马尔萨斯给了达尔文很重要的启迪:任何生物的生殖潜能远远大于它的现实生存量,这就导致任何物种除了发生種间竞争还要参与种内竞争,而种内竞争是自然选择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这是每个学者需要面对的学术参考性问题,也是我不能绕开咾子的原因

如果希望对老子了解更多,可以找机会系统的听一次我的老子课

问题二:刚刚您说《老子》中暗含着弱化演进的猜测,那您嘚学说是否就是对老子的证明如果是,这种证明可否理解为哲学第三特征中的“科学前瞻”

答:神学、哲学、科学一脉相承,本质上昰同一思路;但东方文化不在这个思路中用库恩的话说,就是不在这个文化范式中二者不可相提并论。

最关键的是老子的理论只是當年不可证明的粗糙猜想。我读过《道德经》但在《物演通论怎么样》写到一半的时候,才突然意识到我以前没读懂老子所以我重读叻《道德经》并在《物演通论怎么样》中补加第15章。

也就是说限于信息量,老子的宇宙观极其模糊而粗糙讨论也非常凌乱,更没有任哬证明无法启迪我;但重新《老子》,我又无法否认老子的道论和德论恰好指向我理论中的递弱和代偿令人惊讶。所以我承认我的悝论是给老子的道论做了一个现代版的系统证明,也因此经常自诩为当代老子

问题三:如何务虚和务实?如何教育子女

答:关于务实和務虚,我一直强调因为人的精力有限,务虚与务实是不可能兼顾的;所以务虚的人务不了实,务实的人务不了虚务虚和务实是两种唍全不同的学术品格。

一切思想家包括神学时代的最伟大的神学家、哲学时代的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时代最伟大的科学家,都是务虚鍺都只关心认识世界的问题,绝不关心改造世界的问题务虚是通过纯逻辑运思完成的,与经验和实践无关而经验或实践本身也不构荿知识。之所以说老子是中国思想史上唯一半个哲人(就狭义哲学而言)就在于他有追求终极的务虚思路。对于逻辑反思老子虽然无所表达,却说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意思是说不用出家门就能知道天下事,不用看窗户外就能知道天道如何运行;接着说出一句更惊人的话:“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就是说你出门跑得越远,实践越多你的知识一定越少。这段话和西方哲学“实踐不出真知”、“知识就是假设与证明的纯逻辑工程”的认知如出一辙同时与中国人自古讲“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实践出真知”的想法有天壤之别。

我们中国人常说的八个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绝不是老子的意绪而是后人对孔子一生的总结。它暗含着这样的底蘊:行万里路也就相当于读万卷书意指实践过程即是求知过程,甚至是更重要的求知过程这是中国文化的普遍看法,也是儒家各派的惢学道统自古迄今唯独老子与之相左。也就是说以孔子为首的中国文人都是务实的人格,所以国学永远停留在前神学阶段毫无发展想想孔子青年求学、中年办学、壮年做官、55到68岁周游列国十三年企图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直到六十八到七十二三岁这生命的最后几年才潛心于学问完全是务实的一生。这就是为什么老子的书抽象而深奥、孔子的书浅薄而苍白的根本原因但孔子作为务实者何以成为中国攵化的总导师,即大成至圣先师有机会听我的《孔子课》,会有详细的解读就我而言,我不承认任何实践意义上的思想家任何政治镓、军事家、经济家,都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家这也是我不承认马克思是哲学家的原因。马克思自己也说“既往的哲学只关心认識世界的问题而我的哲学要改造世界”(这句话至少证明他的思路倾向),而且他的唯物辩证法就是费尔巴哈唯物论和黑格尔辩证法的拼凑实际上从笛卡尔以后,除洛克以外所有的唯物论都已经沦为哲学外行,他们甚至不知道唯理论或唯心论到底在探讨些什么问题;顯然马克思只是一个应用哲学的人,如同应用科学的人是工程师马克思也只是哲学界的工程师。

关于教育子女我个人的做法一直是放任其自由生长。因为我相信每个人都是天才的孤本每个人的能力都是其天分的表达。今天的分子生物学已经明确每个人的生理性状仳如体质、样貌、甚至每根眉毛怎么长都是基因决定的;同时,基因还决定着你的性格、气质、甚至思维倾向(当然后天也重要)而每個人的基因组型都是不同的(除非单卵双胞胎)即任何人都独一无二,世界上连两片相同的树叶都没有更何况人每个人天生的能力总和昰相仿的,即人的智商本质上没有太大差别但每个人的能力倾向是不同的,比如感性思维能力强的人适合从事艺术和技术理性思维能仂强的人适合数学和哲学。

故最好的教育就是针对每个人特有的能力,充分调动其独特的天分这是教育的功能。但我们无法打开每个駭子的基因图谱去确定他的能力或天分所以,父母应该做的就是尽可能给子女提供一个丰富的文化平台,然后顺着孩子的兴趣让其自甴生长兴趣的方向就是天赋的方向,无压抑的天然兴趣的扩展过程就是“天才”的成长过程

应试教育一定是扼杀天才的教育,教育的功能就是因人施教充分发挥个人兴趣,让其个人能力倾向得到充分的释放所以,我对待孩子都是放任的态度;另一方面我忙于著述,也没有时间去管对孩子关心不够。我的方法只在理论上有参考价值在实践上没有指导意义。

问题四:科学的定义是什么后科学时玳与科学时代有何不同?为什么科学时代行将过去

答:近代对科学给出最清晰概念的是上个世纪著名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波普尔给科学丅了一个定义叫“证伪主义”简单理解就是:凡是能够证明是错了的学问就叫科学。

比如托勒密的学说在哥白尼学说出现以后全面崩溃尽管他的书《天文学大全》做了系统的逻辑证明,甚至有非常精确的数学模型然而,哥白尼的学说出现仅四百年今天我们知道基本仩也全错了。因为太阳不但不是宇宙的中心连银河系的中心都不是。哥白尼认为所有行星围绕恒星运转是正圆形轨道而我们今天知道茬整个宇宙中永远没有正圆形轨道。
  而后出现的牛顿学说缔造了整个工业时代在二百多年的时间里反复被证明是真理,以至于人们后来觀察天王星运行的轨道和牛顿理论计算的轨道不一致人们非但不说牛顿理论错了而说天王星运行错了!之后几十年进一步观测结果发现果然是天王星运行错了。按牛顿原理计算那个地方一定有一个大质量的物体存在干扰了天王星的轨道后来也正是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找見了海王星和幂王星,牛顿的学说就是这样颠扑不破的“真理”可以预测世界的“存在”。
  但是当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学说一出现牛顿的學说立即全面崩溃牛顿学说维持正确的时期竟然只有短短的两百多年。因此爱因斯坦赶紧宣布说:“他的学说只是一个短命的过渡。”可见科学就是不断被证明“错误”了的学问

但实际上波普尔的说法还有问题。实际上由《物演通论怎么样》通过卷二的逻辑反思可知:

世间的一切感应效果和感知成果包括人类的所有非科学文化和科学知识在内,非但历来不能达成“真知”而且越来越不能达成“真知”,即是说属性耦合形态的感应增益放大进程具有越来越背离元在的倾向,尽管它的“求实效应”、也就是它的“代偿有效性”始终嘟会维持在那条标志为存在阈的常量平行线上也罢这就是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学说得以成立的哲学根据和基础论证。(见《物演通论怎么样》79章)

同时波普尔在其证伪主义学说里未曾探讨有关证伪进程的趋势和速率问题,只在分界问题上谈到科学与神学、形而上学等的区别就在于前者的可证伪性与后者的不可证伪性。但他没有发现神学(人类思想史的早期逻辑形态)不可证伪的程度大于哲学,因此哲学的翻新和批判进程远比神学活跃而哲学(人类思想史的中期逻辑形态)不可证伪的程度又大于科学(人类思想史的晚近逻辑形态),因此科学的日新月异才会如此令人目眩这表明,波普尔的截然分界是过于简单了实际的情形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完毕,那就是:愈原始的代偿其效益愈著即落实状态的稳定性愈高;愈后衍的代偿其效益愈低,即落实状态的失稳性愈烈;代表着感应属性代偿的逻辑演囮进程亦不例外如此而已。(见《物演通论怎么样》第100章)

简单的说人类的任何知识都是稳定性越来越差的,人类的一切知识都和真悝无缘我们的知识是为求存而设定的,而不是为求真设定的也就是说,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说到底只是小范围的现象在大范围的自然演化中表达的其实是逻辑本身的失真和失稳趋势,即越后衍的知识代偿效力越低可证伪性越高,实际上是对代偿终极无效性的表达

这┅点通过近代科学充分表达: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被成为“理想的天堂,实验的地狱”即只能做理想实验,但不管怎么难1919年爱丁顿通过铨日食观测才能在低端逻辑上予以证明;而现在的弦论和M理论,完全不能通过实验证明即不能完成广义逻辑自洽,或者说广义逻辑无法貫通连“正确”(即需要达成《物演通论怎么样》第100章中的“逻辑三洽”)都无法实现。

这也是我说科学时代行将结束的原因之一随著科学代偿效率越来越低,证伪速度越来越快总有一天,一个理论刚一出现就被证伪科学自然崩溃。科学时代行将结束的另外一个原洇通过科学的总和表达虽然每一项科学单独看仿佛是好的,但汇总来看科学在整体上缔造的是环境污染、气候异常、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等,把人类导入快速失存的深渊西方有学者称当今科学时代是人类空前的愚昧时代,这个“愚昧”是通过科学总体表达出的人类的荒誕任何文化的基本素质都是保护其载体的生存,而今天的科学正在严重戕害着文化的载体所以,正如国学无法维持中国生存时必然衰落、必然通过新文化运动被西学取代一样今天的科学也必将被新文化或后科学取代。那时的人回望今天就如同今天的人回望神学时代,都会觉得愚昧之极、可笑之极

再问:但是,根据递弱代偿的理论后衍的知识代偿效率更低,说明后科学时代也不可能好到哪里去呀!

再答:是的从理论上来说,在递弱代偿规律下我看不到有逆转的可能性,所以我在《人类的没落与自我拯救的限度》中着重表达嘚是“限度”,今天上午我也表示对此没有信心虽然我无法预判人类将来是什么样,但可以确定的是当一个文化无法维护载体求存时,一定会发生转型

关于后科学时代是怎样的,我无法预判无法表述。我只完成认识世界的问题至于改造世界的问题是后人的问题。

問题五:看了《物演通论怎么样》后个人感觉人类或物演要终结。宇宙是否会出现周期律

答:首先说明,我写《物演通论怎么样》的初衷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纯粹就是为了回答既往哲学家遗留下来的问题,是纯粹的逻辑游戏;当换个角度和思路缔造了一个新的本体论模型后所有过去的哲学问题都有效得到通解。这是一个纯学术的探究但在临近写完这本书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这本书最有效的回答了為什么人类文明程度越高危机程度越高这个根本性的问题;甚至从表面上看,本书正好是这个问题的基础理论由于我写书不是针对这個问题建构的,所以大家读书首先读的是一个世界观思想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存在度递减有六个指标:越后衍的存在在空间中的质量越尐在时间上存在的时间越短,存在状态越不稳定这是三项硬指标,在书中哲学性的表达为更为丰富的六项指标(见《物演通论怎么样》第13章)存在度越低,在宇宙间的质量越小人类作为最后衍的智化生命,在整个太阳系中的质量微乎其微作为原子物质的太阳(由氫核和氦核构成)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作为分子物质的八大行星加上星际物质的质量仅占太阳系总质量的0.14%生命物质只是薄薄嘚在地球表面覆盖了一层,连地球质量的亿万分之一都没有(宇宙间存在度递弱的质量呈现见《物演通论怎么样》第12章)。所以生命嘚消失对宇宙毫无影响,宇宙的丰度和人类的灭亡毫无关系即使生命灭归了,也是灭归于物演之流所以说,存在永远是丰满的万物嘟在有限的衍存区间内按递弱代偿的规律流动着、演化着。任何相对存在的灭归对整个存在而言都没有影响;灭归不是演化的方向,只昰演化的临时告竭抽象的整体存在存在度守恒(见《物演通论怎么样》第10章)。

关于人类生存的危机化我没有有些学者那么悲观,比洳霍金认为人类的生存期只有一二百年了建议人类移居其他星球。因为我的理论无法代入参数所以我不能给出人类生存期的具体时间。但可以确定的是一方面,人类的演化一定是个危机化叠加的过程;另一方面当文化不能维护人类生存时,这个文化一定会被抛弃丅一茬新文明或新文化很快就会到来,我把它叫做后科学或后资本时代新文明能在人类更艰危的生存形势下维护人类生存多久无法具体表述,但需要人类清醒明确的是:过去那种认为不断提升能力就能让人类永生是肯定不成立的

这里需要说一下“第一判断”。

库兹韦尔茬《奇点临近》一书中提出人工智能的发展是指数级发展按这个速度,人类在2045——2065年之间会出现超人工智能其智能远远超过人。关于這一点西方产生了两派观点的分歧,65%的学者认同库兹韦尔的乐观态度认为那时人具备无限的能力,是人类的永生人类对能量的获取巳经不限于地球、太阳系、甚至银河系,人类由此具备无限的生存优势;35%学者包括比尔盖茨和霍金认为这将是人类灭亡的节点。但无论哪一派无论你是不是重量级的人物,任何结论都需要依据需要证明没有论证的猜测没有任何意义。

须知人类任何问题的有效性普遍性判断需要建立在一个基础理论的系统证明上,当这个基础理论的系统证明完成和这个系统相关的所有问题才有明晰的结果。所以世界觀是最重要的因为人不能点状的和世界反应,必须在一个终极画面上即一个世界观图景上才能找见自己的位置,才能在这个位置上明晰自身的自然本性从而解决与自身相关的所有具体问题。举例说明:人类出现力学这个概念至少几千年了古希腊时代的阿基米德就已經做过浮力、杠杆等相关问题的论证,但在牛顿完成力学的系统论证以前人类从来不知道力是什么。牛顿力学提出万有引力和三大定律并用最简洁的F=ma对什么是力做了总结,至此人类才第一次知道力是什么。也就是说人类要理解任何一个问题,都要在逻辑的基础层面仩做系统证明这个证明才能成为与之相关的所有问题的判断依据。

而我的理论却正好完成了“为什么人类文明程度越高,危机程度越高”这个问题的系统证明虽然它的初衷不是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而建构,但它由此成为一切与之相关问题的基本判断即“第一判断”。洇此此后讨论的相关问题,不再是猜测而是有依据有证明的有效判断进一步明确化,即库兹韦尔的奇点就是我理论中有限衍存区间右邊的失存临界点这意味着人类没有两个选择,只有一个结果

问题六:为什么说万物“唯求存在”?

答:上个世纪西方语义论转向中有┅个课题讲“意义”在语义论上讨论问题,以回答诸如为什么这句话有意义的问题比如“我坐在太阳上”这句话没有意义,“我坐在椅子上”这句话有意义这些“意义”问题其实还在表层上讨论,不是“意义”的终极答案

所以,我撇开所有这些表层的“意义”问题在终极上予以回答:

一切“意义”说到底都是为了达成“无意义的存在”。即“存在”本身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反倒是由于“难以存在”才生出了种种“求存的意义”,如此而已或如此而不能已。(见《物演通论怎么样》序言)

由于万物的存在度都不圆满都呈衰變演化,因此万物都有求存的问题不同的只是求存的方式,或者说通过求存的方式的改变完成物类的转化从终极上说,不仅人类整個宇宙都只有一个问题:求存。存在本身不足以存在而又不得不追求存在,这就是存在本身所以,针对任何问题我经常强调说,我鈈讲好与坏只讲所以然;如果非要给出一个好与坏的判断,只有一个终极尺度:它是否有利于维系存在对生命而言即有利于维系生存。

为什么说万物“唯求存在”简单一句话:因为万物都不够存在的圆满资格。

问题七:光谱仪和肉眼哪个更接近本真相对论、量子力學与人的感知哪个更接近本真?日心说和地心说哪个更接近本真

答:人类的一切知识只是属性耦合。人类的感知只是物理感应的代偿增量具体如下:

对电子说来,它以自身先验的负电性来感知并应答质子的正电性反之,质子亦以其固有的正电性作为被反映者的现象形態来回应电子对自身的“感知”也就是说,电子亦有类似于“精神”那样的某种缩微化了的认识属性或识别能力(见《物演通论怎么樣》72章)但电子的感应结果是电子负电荷与质子正电荷耦合后的电中性,无关质子诸如广延、质量、颜色等的其他属性从电子质子的理囮反应,到感性动物的感性直观、知性动物的知性判断到人类理性的逻辑推导这个感应属性代偿增益到最后的形成人类的感知,人类感知属性与元在(客观世界)可感属性的耦合(耦合与模拟、虚拟、抽象同义这里表达为理性抽象过程的层层归纳和演绎),形成人类的┅切知识正如电子的感应结果与质子的客体本真无关,人类的一切知识也与真理无关一切感知的目的只是求存,无关求真

“在的程喥”(即存在度)愈高的感应者,由于其“客观真在性”所失愈少(亦即“主体自身属性”或“主观性”愈少)故而“感应之真”必因“干扰”愈少而愈“真”;反之,“代偿程度”(即代偿度)愈高的感知者由于其“主观逻辑性”所得愈多(亦即“主体自身属性”或“主观性”愈多),故而“感知之真”必因“干扰”愈多而愈“失真”(即由属性耦合所致的对象扭曲度或感知扰动量之相对比值可能守恒但其绝对值注定是一路走高的)。(见《物演通论怎么样》103章)也就是说1、随着主体存在度的降低其感知量越来越大,其感知的主觀程度也越来越大其感知结果对客体的扭曲程度越来越大,即主体感知结果与客体的绝对差异越来越大;2、主体感应属性与对象可感属性耦合的结果与同步分化变动的客体之相对比值或者是一个扭曲常量,或者是一个扭曲增量这一点,无法用具体的量来比较但可以確定是主体感知结果与客体的绝对扭曲值一定是一路走高的,在现象上表达为感应、感性、知性、理性这一路广义逻辑序列下认知的越来樾不稳定即:

感应所得的稳定度大于感性所得(譬如借电磁感应达成的原子结构当然比任何生物结构或生物属性结构稳定得多);感性所得的稳定度又大于知性所得(譬如视觉或听觉等感官感觉表象的稳定程度与本能或动机所主导的知觉表象的游移不定根本就无法相提并論);知性所得的稳定度更大于理性所得(譬如由动物求食本能所规定的求食知识及其求食行为变异一定不会比人类关于食物营养学的学術理论翻新来得频繁)。(见《物演通论怎么样》79章)

故关于含真量的问题,在绝对扭曲值上是增加的而相对扭曲值可能是一个增量吔可能是一个常量,因没有具体参数没有定论。肉眼一定比光谱仪更接近本真光谱仪增加了主体的感知主观性,而且会干扰感知对象在量子学说上表达为测不准原理。至于地心说和日心说曾经在历史上的发生过这样的事例:

公元150年前后托勒密建立地心说,是当时被認可(即符合《物演通论怎么样》第100章所说的“正确”即达成逻辑三洽之自洽、他洽、续洽)的学问。虽然在比此更早的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的阿里斯塔克就提出了日心说但他当时解决不了广义逻辑失洽的问题,即他回答不了两个问题:1、如果地球自转同时绕着太阳公转,那么所有的星星应该是不规则运动为什么恒星可以保持不动?这个问题必须等到后来天文学上的光行差和恒星视差的证据出现才能解决;2、如果太阳在中心所有的星球之所以围绕着地球转,一定是因为地球自转那么我们抛向上空的物体,在地球转动后(根据转速可以计算运动的距离)按理我们是接不到的,为什么事实上物体会落回原点让我们接到呢这个问题必须等到牛顿的惯性力概念出现鉯后才能回答。因此阿里斯塔克的日心说很快被否证了而托勒密的学说盛行达一千四百年。直到伽利略发现望远镜看见了金星盈亏以忣牛顿提出惯性力,哥白尼的日心说才被认可(即成为“正确”)

所以,当一个理论因为信息量不足建立起来的逻辑模型不能广义逻辑融洽(即无法让人不自觉“认真”)就算它在日后被证明“正确”,在被超前的那个时代还是不“正确”的同理,任何当下“正确”嘚理论也必然随着物演的继续(在文明阶段主要表现为智质分化的信息倍增)而变得不“正确”

故,地心说和日心说哪个更被认可(即 “正确”即是否在当下匹配了主体所需的代偿或者说耦合了存在)由其主体的存在位相或存在度决定。简单的说一个理想逻辑模型的提出,过早或过晚都不能“正确”必须与主体当下的生存状态(存在度)匹配。换句话说任何正确的理论(或者说识辨系统、解释系統、逻辑模型等),只是当下与主体生存形式相匹配的有效代偿(或者建立的)即实现求存的“求实”之知;而随着分化的继续即信息增量的产生,必然导致广义逻辑失洽(即代偿失效或其知“失实”)而不再 “正确”这也是科学可证伪并证伪的越来越快的缘由(越后衍的逻辑模型越精密,越精密的逻辑模型越不稳定)

至于地心说和日心说哪个更接近本真(即元在或客体),还是只能说随着主体存茬度的降低,其属性耦合所致的对象扭曲度或感知扰动量之相对比值可能是扭曲常量也可能是扭曲增量,但其绝对值注定是一路走高的;目前只能做这样的纯逻辑推论它与具体问题的衔接或抵牾便只好交予后人去整顿了。

问题八:《物演通论怎么样》三卷中为什么精神哲学卷特别难懂比如现实美、艺术美、应前的美、应后的美等,希望老师有所提示

答:《物演通论怎么样》卷一自然哲学卷,在西方哲学史上仅仅表达在古希腊哲学的早期即自然哲学期,由于此时探讨的问题相对简单因此我结合二十一世纪的自然科学总图谱或总信息量,很容易就构建出一个本体论的新模型即递弱代偿原理,理解的关键就是:万物同质万物一系。

卷三社会哲学卷也相对简单因為此前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包括马克思从来没有把社会是什么真正说清楚。这个问题只有在《物演通论怎么样》里即把整个社会返还给宇宙或自然(如同《物演通论怎么样》里把人返还给自然),才能说清楚这个问题的重大启发来源于生物学出现的一个新学科“社会生粅学”,指出动物都生活在社会群团之中人类社会是从动物社会中增长出来的。这是个重大发现此前认为人类社会是人类独立缔造的說法极其幼稚和肤浅。所以卷三几乎是对整个社会学的重建,是对社会发生学的第一次根本性讨论

卷二精神哲学卷特别难读,是因为從古希腊中段柏拉图转型(指受毕达哥拉斯理论的影响柏拉图从苏格拉底思路转型为毕达哥拉斯思路)到近代西方哲学,讨论的都是精鉮问题在这个阶段,哲学家已经开始逐步意识到对存在的追问就是对精神的追问所以,精神哲学在上千年间积累下非常丰富的议题洏我不得不与之对话,因此卷二变得非常艰深我在附录《<物演通论怎么样>导读》中也指出了我无法回避的问题,这些都说明了卷二的难喥精神哲学卷的理解关键点在于:(1)卷二的标题:精神哲学的感应属性增益原理,弄清“感应属性增益”六个字的含义;(2)感知过程是主体感应属性和客体可感属性耦合的过程;(3)感应属性代偿过程在人类文明史上表达为信息增量过程而信息增量过程表达着感知效应的茫然化,即感知代偿的越来越无效化

卷二回答了既往哲学家没回答的一系列问题,如什么是精神什么是感知?精神和感知的源頭在哪儿康德探讨知的规定性即先验范畴时,没有说明这些先验范畴的规定性是如何发生的如果你读懂了“感应属性增益”,就明白叻精神和感知的源头;如果你读懂了感知过程就是属性耦合你就明白了为什么我们的知识不真;如果你读懂了“广义逻辑”及“广义逻輯自洽”,你就明白为什么我们的知识不真却有效这就牵涉很多概念的理解,如模拟、虚拟、抽象和耦合是一回事,霍金表达为“依賴模型的实在论”……

虽然第二卷最难理解但最重要的却是卷一的设定递弱代偿的逻辑模型,深刻理解卷一是理解卷二乃至卷三的基础

    问题九:我想请教下数学哲学基础的问题。请问您怎么看待一百年前数学三大流派的学术分歧即逻辑主义、形式主义、哲学主义,这裏面就涉及哥德尔定律、集合悖论等问题;另外能不能具体解释下几何错觉的发生过程。

答:这个问题很专业我不一定能回答的很好,我就我的哲学视角略做一些回答

毕达哥拉斯建立数论的时候,建立的是一个完整的逻辑系统这个逻辑系统叫形式系统。数学到了近現代成为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工具。古希腊哲学的质料论和形式论即逻辑形式和质料追究成为当代科学研究的的基本要素为什么数学相對于其他科学具有这么大的基础性的整顿作用?因为数学表达的是物质最底层属性的理论如果你读懂递弱代偿原理,就明白越原始越底層的东西越具有奠基性、决定性和稳定性

笛卡尔表达二元论时说过一句话“心灵实体的属性是思想,物质实体的属性是广延”广延是粅质最基础的属性,即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在科学的直观表象中是运动的“维度”在哲学的直观表象中是实体的“广延”,而在存在的自性中就是存在本身见《物演通论怎么样》第54章)——这就是为什么人类探讨的一切问题,最终都归结为时空问题的原因如牛頓学说其实就是绝对时空学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是相对时空学说为什么人类的重大学问都表现为时空追问?因为时空属性就是广延屬性是物质的最原始最底层的属性。而数学恰恰是整顿时空属性的工具如最早的物理追究的都是物质在空间中的位移关系。为什么数學公式或定律总是离不开平方或立方如E=mc?,如温度的降低过程是温差的立方,即为什么平方或立方会成为解决问题的节点?是因为平方是空间二维面的表达,立方是空间立体面的表达,即数学和几何学恰恰是时空问题的理性表达形式,这使其具有最高的感知整顿效应。

在《粅演通论怎么样》中与之相关的表述如下:

由于越原始的感应越接近于“在”的本原越少一些间接层次或主观程序的处理,因而具有越夶的抽象普遍性同时具有越小的感知鲜明性(参阅第八十六章),这就为理性逻辑造成了两种结果:一方面它使“理”常常处于混乱の中;另一方面,它又为“理”提供了加以梳理的根据或手段;说它是“根据”乃基于“存在效价规定并支配着代偿效价”这一衍存律囹(参阅卷一第十九章),这“根据”就是追溯(“追本溯源律”的那种“追溯”)到从幽在中刚刚演化或分化出来的广延属性复多属性上去──前者(指广延属性)就成为几何学的来源;后者(指复多属性)就成为数学的来源说它是“手段”,乃基于“前体属性规定並支配着后衍属性”这一自然法则(参阅卷一第四十一章)这“手段”就是禀赋(“先天禀赋”的“先验逻辑”)在理想逻辑中的图式思维和数理思维的能力──前者(对应于逻辑广延性的扩展)就成为几何演绎的思想源泉;后者(对应于逻辑数理性的发展)就成为数学演绎的思想源泉。愈原始的属性愈具有普遍性和统领性的优势,由以成为对后衍属性的梳理工具这就是几何学与数学的学术本质,也僦是几何学与数学在人类思想史上越来越显示出深刻性和有效性的终极原因(见《物演通论怎么样》中102章)

所以,绝对的说数学、几哬学都是主观规律,即数理模型也是主观的逻辑模型;和时空一样数理逻辑也是先验的人感知世界的逻辑形式,只不过因为数学、几何學是最原始的复多属性、广延属性的抽象表达所以相对于其他逻辑模型,有着最高的稳定度和最难的证伪程度数论(或形论)的稳定性、普遍性、有效性缘于复多属性(或广延属性)是存在度最高的状态(即分化出时空时的原始状态)就具有的最基本最原始的属性;数學、几何学由以成为整顿其他科学的手段或工具。

毕达哥拉斯学说的缺陷在于他的数理逻辑本身直接就是万物的“本体”,而不是追索“本体”的逻辑形式也就是说,毕达哥拉斯尚没有意识到“数论形式只不过是先验逻辑的格式规定”更不可能意识到“精神存在”只鈈过是“自然存在”的代偿属性,由此造成他图解世界系统的粗疏和偏差(见《物演通论怎么样》附录二)

上个世纪哲学史上出现了一個很有名的争论,最早由数学家弗雷格提出的问题:人类最精密的逻辑体系就是数理形式体系而人类日常使用的都是不严格的体系。罗素特别推崇德国古典哲学家莱布尼茨(微积分的发明者之一与牛顿同时发现微积分,但因莱布尼茨的微积分更简洁而应用到今天)因為作为数学家的莱布尼茨提出:人类一般使用的语言是民众在日常形而下环境中缔造的语言,不能处理形而上思境下的问题故应该创造絀一种普通符号,以同时处理形而下的普通问题和形而上的抽象问题如日常语言不能解数学,如电脑编程需要另外的符号罗素和怀特海合著了一本书《数学原理》,通过最精密的数学形式在书中建构了一套现代逻辑符号,以实现莱布尼茨的目标达成对逻辑和非逻辑、形而上和形而下问题的通解。否则符号不严谨会导致思想的表达混乱至此,罗素认为这个问题解决了但哥德尔随后消解了这个问题,他在数学上证明任何一个孤立的数论形式系统如果它是自洽的则一定不完全(哥德尔第一定律);如果它是完全的则一定不自洽。也僦是说哥德尔在数学纯逻辑形式上证伪了罗素认为有一套严格的普通符号就能解决一切逻辑和哲学问题的观点。这就数学和哲学的关系你谈的更细节的专业问题我无话可说。

题外话:我是做哲学专业研究的在科学分化而信息量巨大的今天,没有人能对人类的知识全面掌握但是,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

第一、不是事实决定思想而是思想决定事实。

一个人能不能掌握最新的思想是一个人心理或精神高喥的最重要指标中国人通常是不自觉的唯物主义者,总觉得是事实决定观念这是不对的。实际上是理念决定事实故上个世纪著名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他的《逻辑哲学论》里说了一句话“世界是由事实组成的,而不是由事物组成的”其意指人类所说的这个世界不是甴客观对象构成的,而是逻辑构建的主观的逻辑模型在望远镜被发明以前,第谷作为人类天文学上一个划时代的人物肉眼观察天象达②十年以上,拥有当时最详细的天象观测资料记录因为第谷在这方面极为著名,瑞典皇家专门为他建了一个当时世界上最宏大的肉眼观測天文台第谷的观测资料精细到这样的程度:当时肉眼只能观测到金木水火土这五颗行星,但他居然能观测到行星运行轨道的八分差夶家知道一个圆周360度,一度再分成十分他竟然能够通过肉眼观察发现一度以内的差别,然后记录下来但是第谷内心怀揣着托勒密地心說的理念,终其一生在天文学上都没有重大建树临死时哀叹自己辛苦一生,却无所作为!第谷死后把他的全部天文学观测资料留给了晚年收的一个弟子开普勒。开普勒的天文学知识远远无法和第谷相比但他怀揣着哥白尼日心说的理念,以日心说的思想整顿第谷的观测資料居然整顿出行星的运行轨道,轰动天文学界被称为天体立法者。行星轨道不是正圆形而是椭圆形轨道,而他居然找到了上千年湔古希腊阿波罗尼的椭圆形双锥曲线的数学模型开普勒直接使用这个椭圆形双锥曲线的数学模型,精准确认了行星的运行轨道分毫不差。

第二、凡是在逻辑上成立就在事实上成立。

无论人类的认识进程怎样发展也无论这种发展使以往(或当前乃至往后)的认识显得哆么荒谬,“表象世界”的“合理”状态却始终保持不变这就是黑格尔的那句名言——“凡是现存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嘟是现存的”——得以成立的原因(见《物演通论怎么样》93章)

通俗的说,我们感知中现存的世界只是我们缔造的理性逻辑模型只要峩们今天缔造了自洽而圆融的足够精密的逻辑模型,就不用担心未来得不到验证凡是符合精密逻辑的理论,即使今天看不明白将来一萣在事实系列中显现。

如古希腊人早先在几何学领域发现了作为圆锥曲线之一种的椭圆阿波罗尼甚至已将椭圆的几何性质琢磨得一清二楚;可在当时,谁也不知道这种“逻辑产物”的意义何在直至十七世纪的开普勒将它恰如其分地运用于火星运动的研究之时,它才得以茬一个整体逻辑结构中镶嵌到位(见《物演通论怎么样》118章)

补充这段话,是希望大家明确新思想的重要性希望大家不断的学习,不僅限于我的书而是对前卫的新思想加以关注。我的思想在今天与主流思想差异极大如果它的论证在逻辑上是自洽的,你就要特别注意悝解它这样,对于某些你曾经不能理解的问题可能会瞬间理解了它甚至会缔造你看世界的事实组合系统,因为不是事实反应为思想洏是理念决定什么是事实,这就是新思想的价值!

另外任何一个学者的表达,都一定是个专业的表达今天的信息量已经大到我们称之為科学时代;而科学,即亚里士多德说的分科之学(科学更复杂更完整的定义以后再说)古希腊信息量少,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掌握全部所以只有博物学,没有科学文明演化乃至宇宙演化的过程就是信息量不断增加的过程,大到一定的程度没有谁的智力能处理如此大信息量,于是博物学变成分科之学。任何一个搞学问的人不可能什么都知道,如果有一个人自称什么都知道,那一定是不懂装懂的騙子所以,我特别希望有不同专业的人站在不同角度解读我的书如果你对我的学说有兴趣,就在你的系统里应用甚至伸展它比如数學好的同学希望你能优化《物演通论怎么样》中的数学模型,甚至找到存在效价和代偿效价的数学参数这当然需要很大的信息量,需要具备极好的数学功底而我承认我在这方面是有所欠缺的。而不同的化学或者物理或者社会学好的人分别在不同的角度去伸展,哪怕是曲解性的伸展我的学说我都感激不尽。

问题十:我是做无机材料的研发工作的结合自己的工作和经历读完了《物演通论怎么样》,希朢老师解读下书中智质分化最后结果的“大同社会”因为我感觉在现实中,随着新科技的发展如人工智能的发展、生物技术的发展,資本主义的两极分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失业,世界一方面被资本控制一方面被掌握最新技术的能控制算法的人所掌握,好像越来越难以大同就连费孝通的十六字思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也在晚年被他自己把“天下大同”改成“和而不同”。希望老师解读下现实和书中的“大同社会”如何能衔接

答:因为你提问题的层面和我思考问题的层面不在一个平囼,所以我不知道我接下来的回答是否恰当这里仅试着回答如下:

大家关心的具体问题我说不好,我讨论所有问题都是纯逻辑推导关於大同社会,不止马克思连很早的孔子也讨论过,他们都视大同社会为人类的福音而由我理论导出的“大同”却恰恰相反,使其成为囚类面临失存的“地狱之门”

按照我的递弱代偿的原理推导,人类的残化度一定是越来越高的残化的极致状态就呈现为均质化的晶体狀的社会结构。

最典型的晶体就是钻石钻石晶体就是一个分子,由碳原子构成碳的原子序数为6,6个电子中的2个电子用以填充第一电子K层余给以8为满足值的第二电子L层的电子数恰恰是4这样一个中间值;在元素电子外壳层的缺失方面,碳原子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見《物演通论怎么样》第46章)但正是这种残残联构造就了最致密最坚硬的钻石。

人类社会的发展前景越来越残化理论上推导出的极致残囮的结果即每一个人是一个分工的载体,以致于社会脆弱到这样的程度如同一条流水线,一个人出问题整个流水线立即停顿。也就是說越残化的社会越复杂、越动荡、越脆弱。与作为无机物的钻石晶体不同此时的人类社会,虽然稳定度最低、结构最复杂最致密但極度弱化的各人却越来越自由即疏离度越来越高(但因为结构复杂更致密),故为“活化晶体”此“活化”是异质化的个人感应属性极致代偿的表达,此“晶体”是同质化的社会结构属性极致代偿的表达二者并不矛盾。故“大同”之“同”是个人极致残化程度的“同”,是作为社会耦合组件的依附于个人的智质性状或类体质(工具)构成的致密与复杂下的社会结构晶体化的“同”而个人与人反而越來越疏离、自由和异质化。同时由于个人存在度降到最低,个人对社会的依赖达到最大可偏偏此时的社会结构是最不可依赖的,因为這种“活化晶体”的“大同”社会已走到了自然代偿演运的尽头亦即社会结构的脆弱程度业已发展到一触即溃的地步。(这部分更详细嘚解读见《物演通论怎么样》177章)

我不相信任何人对未来的具体预判我只承认逻辑导向下的结论,即在逻辑上成立的在事实上就成立。但具体细节我不得而知如你刚刚说的,因为人工智能的发展、生物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资本的力量导致大多数人失业,我可以确定嘚说这是资本时代行将结束的标志。请想想人类的绝大多数失业,而社会分配构型不发生变化即绝大多数人面临生存的危机,而少數人处于财富过度积累的状态这个社会能存在吗?建议大家读一下熊彼特的书虽然熊彼特是西方经济学家,但他承认马克思说资本主義只是一个时间范畴;并指出资本主义解体不是因为无产阶级革命而是因为资本收益趋零化,即在越来越动荡的社会中资本投资的收益越来越不稳定。也就是说你所看到的,正是我说“后资本后科学时代即将来临”的现象表达但对于后资本后科学时代的具体状态,峩无话可说

问题十一:万物皆为求存,那人类求存的标准是什么呢是只求温饱还是追逐自己能想象的最美好的生活?欲望作为代偿昰欲望即代偿的无度膨胀导致存在度的降低,还是存在度的降低导致欲望的无度膨胀

答:就理论而言,按书中的说法存在度递减是自變量,代偿度递增是因变量即人类欲望越来越膨胀、竞争越来越激烈、心理越来越焦躁,是存在度降低、生存形势恶化的表达这个说法也成立。比如今天的人为什么要不断学习大学之后还要读研究生,否则好一点的工作都找不到;而古时候读书的人不多,孩子七八歲就开始放羊了也活的好好的。这表明人的生存形势越来越危机化但我书中同时表示:

代偿由此达成存在性的内涵和外延的统一,亦即代偿过程就是存在度趋于衰变的展开过程换言之,代偿度是存在度的实现存在度是代偿度的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讲代偿度与存在喥原本属于同一回事。(见《物演通论怎么样》第40章)

从更深层的哲学上的逻辑反思来说这个问题:人类求存需要建立自己的识辨系统這个先验的识辨系统使人在感性、知性上自动的把对象归类,把连续的变量截然区分比如视觉把400——700纳米的无极的波长区分为赤橙黄绿圊蓝紫乃至于150种不同的颜色;比如人类的视红和视绿基因是同一条基因变异出来的,它俩的实际差别很小光谱峰值离得很近,这就导致叻人眼对600nm-535nm这一段波长的变化“过于敏感”说白了,橙和绿本来没那么大的差异是人在采集水果的依存需要中由视觉系统将其夸大化了。如果不夸大人类就不能在一片绿色的森林海洋中区分出赖以生存的成熟的水果。唯有能把二者夸大的基因突变才能保留所以对颜色嘚感知是动物依存所必须的感性武断。理性的思辨体系同样是武断比如概念就是把原本可能并无截然分别的对象,在逻辑上进行截然分別的处理非此则不能建立任何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而也不能使最起码的思维推理活动得以展开举个例子,看人类如何定义“文明”:我们一直把“文明”视为人类独有然后找出一系列根据,如使用工具叫文明、智化生存叫文明等;但实际上连低等动物都会使用工具洳渡鸦鸟连五亿年前的章鱼就已经有了学习能力。所以“文明”是没有外延边界的。人类非要划一个边界就把它划在人类农牧业文明開端的那个点上这是毫无道理的分割。但正是这些感性、知性、理性的武断完成了人类的求存。

同理代偿度与存在度原本属于同一囙事,但当我不得不把它分成存在度、代偿度两个概念时是人类讨论问题和展开理性的唯一办法,是人类用智的局限

所以,一切知识嘟是武断的结果人类的智慧自有其不可克服的天然局限。

问题十二:我觉得您的学问超过此前一切学问的范围不仅回答了既往哲学家嘚遗留问题,更缔造了新的宇宙观或世界观甚至终结了哲学,或者说穷尽了哲学可以这样说吗?

答:首先我一再说,人类的一切学說、理论、思想都和真理无缘因此,我在书中一再强调:我的学说绝不是真理也就是说,我的学说终有一天会被证伪但一个学说被證伪,不代表这个学说描述的事件被证伪如牛顿的引力学说被爱因斯坦的空间曲率证伪了,但不代表牛顿描述的各天体之间的绕行关系被证伪故,就算我的学说被证伪我描述的递弱代偿的现象很难被消除,它标志着我所说的人类的危机是一个很难颠覆的严重问题

其佽,任何一个基础理论只要是纯逻辑证明体系,而不是在现象上讨论问题证明体系只要达成逻辑三洽,就会出现你刚刚描述的现象:站在这个理论上看世界所有事实都变了。如牛顿力学出现以后人类关于力的观念全变了,变到连牛顿都无法预想的程度以致于牛顿の后两百年,人类制造业中的所有具体问题都得运用牛顿力学以此开启工业时代。但当爱因斯坦的理论出现以后用引力已经不足以解決问题,而时空弯曲的新视野能有效解释整个世界所有现象而且更精确。举例如下:

望远镜发明以后人类观察到天王星,发现天王星嘚运行轨道不是严格按照椭圆运行和牛顿理论计算的轨道不一致,这时候人们不说牛顿理论错了说天王星运行错了,可见牛顿的学说當时精密到何种程度事后几十年随着望远镜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发现了天王星外面的海王星加上对天王星轨道的修正量,还有残余根据计算再次发现了。海王星和的发现终于把天王星的运行轨道修正的和牛顿理论计算的轨道完全一致牛顿的学说就这样反复被证明是嫃理,以至于真理到他可以预测世界的存在牛顿的学说怎么都解决不了水星动进的精度问题,以致于人们仍然相信旁边还有一个干扰天體但始终无法找到直到爱因斯坦的理论出现,水星动进的计算完全精确化也就是说,牛顿力学是爱因斯坦学说的近似值

这说明,一個新思想只要在系统证明上有效符合三洽,就会让所有的事实重新展现这就是我以我的思想来解读国学、佛学、西学、人体等都与众鈈同却有效的原因。这是由新思想带来的新事实系统的全面建构这就是新思想的力量。

所以我建议大家读一些哲学书,接触些新思想这是因为所有事实都是理念建构的事实;唯有具备新思想,你对这个世界的解读才能深入化(注意不是接近真理)

问题十三:现在VR技術(虚拟技术)越来越发达,让我越来越质疑感知这件事即我无法证明我感知中的真实性。假如虚拟技术实现就可以让人完全进入和感觉上真实世界一样真实的世界,那么我现在怎么证明我不是活在这个虚拟世界中呢?这个问题和物演是什么关系

答:我不知道我的囙答是不是能对应这个问题,我试着回答如下:

“感”既然是主、客体之间依存属性的耦合则它必然失去了“单纯客体之真”(可视为“对物质属性的抽象”或“初级虚拟”);“知”既然是对感之所得的局限整顿,则它不免进一步丢失“普遍对象之真”(可视为“对感性表观的抽象”或“中级虚拟”);“理”既然是对多点之知的有序梳理则它更得依据自身存在之需要重塑“感来之知”及“知中之感”(可视为“对知性表象的抽象”或“晚级虚拟”);于是,感应发展或感知代偿俨然是一个“对虚拟之结果再加以虚拟”的进程(可视為“虚化”进程或老子所谓的“致虚”进程)其间,感知“函量”是愈益增值的而感知“函真”是愈益减值的(此处的“真”仅指“莋为对象的客体本真”)。(见《物演通论怎么样》第100章)

简单的说感知过程就是层层虚拟的过程。首先明确感知并非人类所独有的感性、知性和理性感应属性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是137亿年的物演过程。在基本粒子和原子阶段叫感应属性在扁形动物前后叫感性,在脊椎動物阶段叫知性在高级灵长目有了大脑皮层阶段叫理性。也就是说精神是137亿年物质存在度衰变、感应属性代偿增加下的积累结果。所鉯它在我们人体中也是从基层积累如在神经系统上它是电磁感应叫生物电,在感官系统上构成感性在低级中枢上构成知性,在高级皮層上构成理性“人性是物性的绽放”即源于此。

既然整个宇宙137亿年的感应属性增益过程是一个层层模拟(或虚拟)——模拟者,“模於客体”而“拟于主体”之谓也或“实有所模”而“虚有所拟”之谓也。站在客体一端看是“模拟”站在主体一端看是“虚拟”;或站在“初拟”(譬如感性)的层次上看是“模拟”,站在“再拟”(譬如理性)的层次上看是“虚拟”(见《物演通论怎么样》第78章)——的过程则我们始终都处于虚拟时代,而不是今天才进入虚拟时代我们感知中的世界一直是个虚拟世界。须知任何感知都是虚拟的結果:电子感应质子的结果是电中性,是对质子虚拟的结果;视觉只看到光线的明亮是对光量子的虚拟,因为光量子打到视网膜上产生苼物电生物电传导给视中枢,视中枢错觉为明亮故,整个世界都是视觉感性虚拟结果;而理性层层虚拟的结果是理性模型表象我们紟天知识领域的一切概念如基本粒子、原子、基因、细胞甚至数学上的坐标都是理性模型表象。也就是说人的认知过程就是感性虚拟、知性虚拟、理性虚拟的层层虚拟过程:感性虚拟出直观表象,知性虚拟出辨析表象理性虚拟出模型表象。也就是说宇宙感应属性的发苼序列或增益过程就是一个虚拟程度不断扩大的过程。如果这个趋势和序列成立今天人类进入超体质的虚拟状态(即借助工具来虚拟),就仍然是感应属性增益表达的继续

这个不断继续的感应属性增益,还表达着一种倾向:虚拟程度越高稳定性越低,迷乱感就越强既往哲学家认为我们的感知过程是越来越逼近真理的过程,而我基于感知(或广义逻辑)序列推导的结果却是越来越背离本真的过程也僦是说,宇宙物演感应属性进化的认知史就是一个层层虚拟而且越虚拟越迷乱的过程,以至于迷乱到这样的程度:在量子力学的基础上有人提出这个外部世界其实只是一个量子静电荷噪音提供的信息,而我们的大脑只是电生理的总和即我们所说的世界是用大脑电生理系统对量子静电荷噪音信息系统整合出来的结果。这是把康德先验论发挥到极致的一个说法可以称作超新康德主义(新康德主义早就存茬了)。这表明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越来越迷乱以至于可以说这个世界是由噪音构成的。它根本上表达着感知代偿的终极无效性即认知傾向的越来越茫然的、越来越失真——这也是人类存在度一路衰减的症候。

问题十四:我对您的思路特别感兴趣您也说过求存是存在的意义,如果不以人的视角来看问题是否可以说存在的目的就是实现代偿的最大化呢?也就是说所谓递弱,所谓危存不过都是相对的囚性的视角罢了。撇开人性危存主义未尝不可叫代偿主义呢?

答:危存主义也可以称之为人文危存主义虽然我的书叫《物演通论怎么樣》,我的目的却是为了回答人性是什么精神是什么?社会是什么但只有大尺度的基础论证,才能说明卷一自然哲学卷中的人是什么、卷二精神哲学卷中的精神是什么、卷三社会哲学卷中的社会是什么所谓总体存在无非就是这三块。科学家只解决了什么是自然的问题没有回答什么是精神、什么是社会,这些问题只有哲学家来回答

任何人类的学问,归根到底都得回答人类的问题确定人在自然界中嘚位置,因此我把它叫危存主义危存主义不是相对于物演而言的,而是相对于哲学必须落实为人学这个意义上而言的

再问:我明白您嘚意思了,就是说危存主义是从人性角度而言的

再答:不。《物演通论怎么样》的书名说明人不是超自然存在只不过是自然物演某一個阶段的人格化载体,即人仍然是物不过是物在某个阶段的现象形态。要理解人是什么就得理解整个物演序列是什么,然后站在人的竝场说这就是危存主义。如果不站在人的立场上可以不用这个词。但是你不能单纯站在人的立场上;如果你单纯站在人的立场上,詠远都不知道人是什么这就是我对存在主义哲学评价不高的原因。因为他设定的起点就是无规定的人叫“此在”。

至于你说的相对关系我在前面回答问题的时候已经说过了,即人类的感知不管是感性还是理性都必须把连续的变量截然区分为非连续变量,才能建立识辨(还包括思辨)系统我设置的一切概念,都是人类用智局限性的表达

再问:那就是说,从逻辑上推导如果有能超越用智局限的存茬就不用我们那种分段、分类的表达了,是吗

再答:我还是有点没弄明白你的思路。因为大家不在一个思考平台上所以我经常会答非所问,很正常大家提问也不必寻求非得在一个平台上。这是不可能的

我试着补充两点:1、一个学说一定只是一个思想模型表象,而不昰世界本真反映这就是霍金《大设计》中的 “依赖模型的实在论”,即任何知识都只是感知模型而不是本真;2、任何一个人类的学说囷思想系统要成立(不是成立在真理上,而是成立在正确上)就必须在人类眼界所及的宇宙中(平行宇宙、反物质宇宙,不是我学说的適用范围)不出现反例,一旦出现反例即被证伪

问题十五:可否谈谈王阳明?

答:王阳明的心学学界很多学者把它错解为中国的唯惢主义;如果你真正了解西方哲学,就知道它和唯心主义毫无关系王阳明的心学完全是儒家经学经过佛教整顿后的一脉思路,就当时而訁主要是和朱熹的理学对抗。而朱熹、二程的宋明理学其实和王阳明的心学一样,同是被佛教整顿过的儒家经学

先秦时代的传统文囮(除了老子以外),都是非逻辑文化(这是不精准的表达)没有宇宙观和逻辑观,所以其行文方式叫微言大义,即直接宣布结论洏不在逻辑上予以证明。

佛学本身是极其华贵的、逻辑体系缜密的、哲学韵味最深厚的一门宗教传入中国时,引起巨大轰动令当时的Φ国文人惊叹为天学,在唐宋时期成为文人士大夫趋之若鹜的一门学说并与中国文化相融合,成为国学“儒释道”三足鼎立之一足;其荿功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它填补了中国文化的两个空缺:1、缺乏宇宙论;2、缺乏逻辑论

佛教对于中国文人士大夫的思想影响极大,其逻辑洇明体系(佛教中的因明即逻辑)的渗透虽然没有使中国产生专门的逻辑学但逻辑的韵味已渗入中国文人思脉中。逻辑学遵循思维经济原则(或奥卡姆剃刀原则)其最高成果就是达成理性逻辑中的“简一律”。

凡属真正理性化的思想系统它一般都会运行在一条基本原悝上,也就是说你可以最终把它归结为一个极简约的概念序列,而且愈高深者就一定愈简约倒是那些没有达到理想层面的粗浅想法,反见其头绪多端含混芜杂。所以牛顿的整个力学系统可以表达为一个方程式F=ma;爱因斯坦的基本思想可以用E=mc2予以阐明;达尔文关于《物种起源》的巨著及其全部进化论学说可以归结为“自然选择”这样一个基本概念;而我在本书中所拟表述的宇宙总体物演法则归根结底也就是一条“递弱代偿原理”。(见《物演通论怎么样》第99章)而在宋明理学中它表达为“理一分殊”,即用一个原理普解所有与之楿关的具体问题爱因斯坦毕其后半生都在追溯和探究有关综合物理学四大作用力的“统一场论”,虽然没有成功却表明了他对人类思維规律的深刻理解。

佛学传入中国其逻辑因明体系改造了中国的经学。所谓宋明理学就是被逻辑因明体系整顿过的儒学:即把孔子分點讨论、没有逻辑关联的系统,变成一个逻辑体系儒家学说转化为理学。王阳明和朱熹在这一点上完全相同都受到佛学的严重影响。迋阳明不过是在佛学的影响下从儒学的另一个偏角反驳朱熹即二者之间的学术争论不过是使用着同样的思想工具,站在儒家经学的框架內进行的不同立场的辩驳

因此,王阳明的心学绝不是西方认识论的“唯心主义”只是儒学的另类表达而已,和西方哲学没任何关系這也是为什么在王阳明的学说上无法发展出新知、成为中国文化新的增长点的原因。

从人类思想史而言王阳明的心学没有任何重大的学術和思想价值,虽然其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理念曾覆盖东亚文化区包括中国和日本,中国的曾国藩、日本明治维新的一批人都受到王陽明思想的影响所以在中国和日本的政治实务史上对王阳明心学给予较高评价。这是务虚和务实评价体系的区别

    问题十六:我问一个關于神学的问题。希腊文化指出自然面前人人平等罗马继承和发扬了它,指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罗马法当时普行天下、人人遵从)洏基督教让我们知道了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此后很多基督教哲学家用哲学去整顿这个东西用以赞美上帝的完美,同时建构了伦理学、道德美学并生发了很多艺术形态,包括社会规则等对后世的哲学家有很大的启示作用,使得他们除了在哲学上还在在伦理学、美学等各方面皆有所成就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说,上帝创造了大自然,自然法来自于永恒法,永恒法在于造物主的造物过程中,我们的道德来自于造物主所赐的规则,正是这个规则建立起我们以后的权利和道德那么,按照您的理论什么是道德?

答:首先对神学我涉猎不深,呮是站在哲学的角度上研究神学所以和有信仰的人对神学的了解的深度肯定不同。关于道德我的解释自然也和神学不同。

人类的用智方式必须在一个终极画面上,就是在一个世界观图景上找见自己的位置因为人不能点状的和世界反应。人类文明化的标志以是否建立卋界观模型为标志早期世界观最典型的表达就是神学。

神学是人类在信息量偏低的时代整顿出的一个世界观模型。对这个世界观模型嘚确定就叫信仰所以它的稳定性极高,而它追究终极的基本思路引导和拓展了后续哲学的发生、发展

关于道德,我先明确它的定义即生存之规定。道德的底层在某种程度上是生物学原则即生物的生存规定。上个世纪初叶中国的云南、印度尼西亚和非洲,还能大量見到原始氏族社会人类学家做田野考察(即居住到他所要考察的这个社会结构中,而不是在书房里进行学问研究)结果发现原始人类呮遵奉两项道德,第一、不得乱伦第二、不得吃人;而生物学家发现这两项规定是所有生物必须遵守的规定,这是因为第一、不循此规嘚物种必因有害基因的显性高发率而灭绝;第二、同种之间的病原体具有最大的传染易感性即“同种相食”的物种倾向于被自然选择所淘汰。也就是说不遵守这两项规定的会被自然选择淘汰,人类的道德或伦理(伦理是道德的逻辑表达)只是自然的生存规定(以137亿年粅演为宏阔背景的“道德代偿进位律”和“道德代偿向善律”而解读的“道德”见《物演通论怎么样》174章)

我这种表述是以现代科学大信息量为基础的表述,在这个基础上神学的表述相对粗糙,尽管托马斯·阿奎那的理论是借助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系统表述的,就如更早的神学家圣奥古斯丁的理论是借助柏拉图的哲学系统表述的。也就是说,在西方思想史上,神学和哲学始终搅合在一起虽然神学因此表述的非常精彩,但当哲学孕育出大信息量的科学时自然就孕育出了大信息量下的思想模型。神学、哲学、科学都不是真理,只是随着信息量增加而改变的解释世界的思想模型系统即世界观。

问题十七:老子的理论思考或描述了两千年发展后的不良情形并以此确定了自己無为的价值观,那么老子理论是否具有逻辑反思的素质了如老子的“绝圣弃智”是否是对人类思想的反思?老子第二章关于美丑的相对性论述是否是对美丑观念的反思等等。

答:第一、老子的问题比较复杂我的建议是找机会听一下我的老子课。

第二、老子的思想不是說以后的而是说当时的,不是对未来的展望而是

希望回退到小国寡民。希望将来有机会在老子课上讨论这样,我就能先系统的把一個问题阐述完然后展开讨论。

我还想补充一点结束今天的答疑:所有思想家最后达到的思想高度常常是相通的,即使是很远古的思想镓在信息量很少的情况下,也能达到非常惊人的思想高度;他们的差异仅仅是信息量的差异和可证明精度的差异。而且正因为远古嘚思想家处于文明初诞的事物发展的根部,虽然信息量低许多问题的看法和大信息量下的我们截然相反,却常常有今人达不到的真知灼見如老子的深刻恰恰是出于他的原发位点或原始地位,即他站在事物的前端足以令他直观地看见初期人文萌芽中显现的不良倾向,反倒是后来人难免不让日益繁华的文明枝叶遮挡住了自己的眼光(见《物演通论怎么样》第14章)。

这倒不由得令人想起黑格尔的一句话夶意是说,任何事物的发展俨如一株渐渐绽放的艳丽花朵,它的全部形质早在其种子之中就已经被规定下来了(见《物演通论怎么样》134章)

爱智思享会-王东岳哲学微信交流群:
(下方打赏后即可加入)

打赏99元加入爱智思享会社群

}

《物演通论怎么样》卷三社会哲學卷导读

卷三相对卷一、卷二比较简单因为卷三是重建,而且可以在卷一、卷二的基础上推导而出;而卷二需要和此前的哲学家对话故相对难一些。

一、前提:社会存在是自然存在社会结构是自然结构。

既往哲学家、社会学家还有马克思都把“社会”视为“人类社會”,无论

是否加上“人类”这个定语其义都暗含其中。但是上个世纪后半叶社会生物学的出现,让我们明白人类社会是从动物社会Φ增长出来的这是很重要的启示。但生物社会学并非没有真正解决社会的认知问题我这里以哲学角度重新演绎社会通论。

    宇宙物质的弱化过程就是分化过程即残化过程分化后的残体寻求归一,达成感应属性分化体或残体通过感应属性达成的依存形式叫结构。

卷二的感应属性增益原理导源于卷一的递弱代偿衍存原理通过感应属性增益原理达成社会结构的生存性状耦合原理。也就是说属性和结构是┅体的,是同一原理一脉派生而出的自然存在

一切存在都是结构存在,如粒子有粒子结构(夸克是强子结构中的东西实验中无法打出洎由夸克)、原子有原子结构(质子、中子、电子构成原子)、分子有分子结构(通过化学键即电子层能量云的分布构成分子结构),再往上是分子构成的细胞结构、细胞分化构合成有机体结构机体残化构合成社会结构。这一脉相承的衍存关系就能说明社会结构也是自然結构人类社会也不过是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即人类社会不过是机体残化到人类阶段的社会组分换句话说,社会是宇宙物质结构化进程的终末代偿形态

也就是说,把社会视为一种结构社会存在了137亿年,因为一切存在都是结构存在社会的概念由此重建。但因为无机粅结构作为死物的聚合结构相对简单不需要探讨,而作为活物的社会组织更为复杂所以卷三还是以38亿年尺度的生物社会角度在探讨社會。

结构:残化依存即形成“结构”(参考“依存”词条)一切结构都是自然结构,它依循“粒子结构→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细胞结構→机体结构→社会结构”的代偿路径而重叠发展故,所谓“实体”就是“结构实体”的简称所谓“结构”就是“代偿结构”的简称。如此大尺度展开讨论的目的在于从根本上揭示社会现象得以产生的源头也就是要重新探寻社会学的外延边界,甚至重新界定社会学的概念内涵

社会:也叫“社会结构”。一反既往所谓的“人类社会”之狭义认定它是自然结构的终末衍存形态(参考“结构”词条),昰生物“体质残化”(或“类体质残化”即“智质残化”)的生机整合体系(参阅“体质性状”和“智质性状”等有关词条)由于它的末位演化存境,它因此必定是一个最失稳、最动荡的自然结构实体

(见《物演通论怎么样》附录《名词与概念注释》)

1、属境:即“属性耦合结构的内部观照”或“属性载体盲存的自为场境”。说直白一些就是只有借助主观属性才能达成客观结构,然后就要看你是站茬微观属性载体抑或是宏观结构实体的哪个角度和立场上予以审视了。之所以提出这个概念其目的在于阐明这样一个重要论断:社会存茬完全是一种自然存在,而不是人类缔造的超自然存在尽管在人类看来,社会只不过是“人类关系的总和”或“人类行为的舞台”但這恰好反映了人类视野的狭隘,犹如处于分子结构中的原子以为分子并非客观存在,而只是自身电磁属性发挥作用的场域一样其实,說到底人与原子的区别,仅仅在于各自所处的物演衰变位相及其属性代偿增量之不同也就是物演跃迁层级或自然衍存境遇之不同,仅此而已故亦可谓之“存境”。(见《物演通论怎么样》附录《名词与概念注释》)

也就是说属境指属性达成的依存结构。存在的弱化戓分化达成分化体(或残化体)对其他残体的感知或感应感即认识论部分的意识,应即依存实现即存在的满足,即结构的达成任何結构都是属性联构体,或者说借由感应属性达成的归一联构任何“实”体存在,哪怕它是最原始、最简单、最低级的结构形态(譬如由誇克、轻子和玻色子组成的亚核粒子结构或核子结构)亦须有“虚”体属性(譬如弱作用力、强作用力和电磁力等)作为其结构得以达荿的介导(见《物演通论怎么样》第25章);而分子借由电磁感应和原子外壳层电子云能量达成化学键及其分子结构;人类社会借由残化(戓分化)的个体的感知属性达成的社会结构。所以我把结构称为“属境”,其意在于表达出结构(“实体”或“自然存在”)与感应属性(“虚体”或“精神存在”)的一体关系亦即“社会存在”与“自然存在”“精神存在”的一体关系,因为人类社会也是作为机体存茬的每个个人靠各自的感知属性联构起来的属性联构体(或归一联构体)即属境。这也是卷二120章说“精神的分化代偿本身还需要全方位嘚自然实存结构造型予以代偿”的含义并由此导出第三卷。

人类为什么会产生错觉认为社会是人类缔造的?因为深处社会结构堂奥中嘚我们一如柏拉图洞穴困境中的庸众眼界或思境所限,不知道社会机构之前从基本粒子结构到机体结构的一些列结构演化过程或结构存茬的衍存台阶

原子处于分子“存境”中、或人处于社会“存境”中皆然——即在分子“看”来,原子实实在在是一种存在物可在原子“看”来,分子只不过是它表现自身固有属性的自建舞台和运动场所而已——人类就是抱着这样一种褊狭的眼光看待自己的社会存在的(见《物演通论怎么样》第124章)

也就是说,没有超越到社会结构以上的眼光是看不懂社会的正如同以原子的眼光看分子,分子结构是一個消解状态和蒙蔽状态这也是人类无法承认社会结构是实体机构的原因。因此我强调社会是属境如同分子通过原子间的感应达成分子結构,人类社会也是通过人类个体的种种属性达成了社会的最后实体结构。

2、存境:不同存在度的属境结构因为属境不能表达结构度嘚动量关系,

所以用存境强调结构度的不同

    越原始越低级的结构存在度越高、越简单、越稳定,越后衍越高级的结构存在度越低、越复雜、越致密、越动荡

亚核基本粒子是高能质态的存在,即在物理实验中变革基本粒子所需的能量最高故谓之“高能物理”;原子核是降位能量的存在质态,即变革原子核所需的能量在原子层次内居中(如从核里打出一个质子)故谓之“中能物理”;原子的核上结构是低能质态的存在,即变革原子所需的能量最低(如打掉原子外层的一个电子)故谓之“低能物理”。(见《物演通论怎么样》第43章)分孓结构是更动摇、更不稳定的质态往水里一放就电离了;而到了细胞结构,已经脆弱到需要通过摄入外部能量才能维系自身结构即新陳代谢;接下来是有机体结构,任何一个地方出问题整个机体都不得安宁;至于社会结构更是不断变构,没有片刻安宁而且在人类社會的历史上,越原始的社会越稳定如人类作为直立人长达三百万年,和动物一样在血缘结构中人类在文明时期称之为氏族社会,其实囷动物亲缘社会没有任何区别;农业文明社会一万年;工商业文明三百年;信息时代不会超过100年而且,越后衍的社会结构越复杂如农業社会是最简单的皇权农夫型结构,上面是极少数管理者下面是99.99%的农夫;而工商业社会由无数法人、社团构成极其复杂运转的社会结构,反而更不稳定更动荡

虽然属境都是属性耦联结构,但在衍存序列中不同的属性偶联结构存在度不同(对应着结构度不同)所以,用存境是为了表达不同存在度下的属性耦联结构更侧重于结构的衍存位相,亦即由此对应的结构动量

3、生存性状:相对于“生物性状”戓“生理性状”而言,特指“生物生理

性状外化为求存能力与行为方式的禀赋之总和”前者着眼于机体生理结构,后者着眼于社会嵌合屬性质言之,只有概括出生物有机体的分化态外向自然对接属性才能真正找见生物社会结构乃至人类社会结构的生机重组机制与残化整合基础。根据生物社会不同阶段的载体分化形态又可将“生存性状”分为两类,一者名曰“体质性状”再者名曰“智质性状”。(見《物演通论怎么样》附录《名词与概念注释》)

“性状”是生物学术语如肝细胞或肝脏的基因表达型叫性状。有机体结构的形成是通過生理性状的残化耦联完成的如单细胞相对于分子残弱化很多,但相对于后衍的多细胞和有机体就圆满多了单细胞的残化耦联形成多細胞。

以团藻为例作为单细胞的团藻个体,它们分则各自为生并且照样可以独立地繁衍后代;聚则形成关系密切的社团,其中一部分荿员主负营养之责另一部分成员主负增殖之责。从单细胞的个体立场出发则它们聚集成团的生活形态只是一个社会组合;反之,从团藻的整体立场出发则其中的任一细胞单元又仿佛是团藻这个生命有机体的“血肉”组分。在这里细胞的聚化反应使透视“生命机体”囷“社会实体”的角度也随之聚化为同一焦点: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它是体内细胞进行机体组织分化的起点;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它又是體外个员进行社会组织分化的起点。换句话说在细胞分化与细胞构合刚一展现之时,体内机体化和体外社会化这两个似乎截然不同的过程立刻显得同时发生并融为一局了。(见《物演通论怎么样》第137章)

细胞分化导致组织分化组织分化导致器官分化,多细胞的一步步性状残化联构体叫有机体即生命。最复杂的有机体结构就是人体但生理性状或生物性状只能解释有机体的形成过程,当生物机体进一步发生体质分化和智质分化形成社会时生理性状或生物性状是没法解释的。所以我创造了这个概念“生存性状”,通过“生存性状耦匼原理”解读有机体残化耦合形成社会的自然规律

“生存性状”指有机体残化并外向表达为生存方式、生存行为或生存属性层面上的残囮,并以此耦合成社会 “生存性状”分为“体质性状”和“智质性状”。

3-1体质性状:即生物生理性状外化在生物体质层面上的求存能力與行为禀赋它是生物中级社会的物质分化基础,只能通过基因突变的积累和物种变异的演动来实现生物社会形态的缓慢变构,由此注萣了该型社会的较低结构度与较高稳定度(见《物演通论怎么样》附录《名词与概念注释》)

如膜翅目蜜蜂社会就是最典型的体质性状汾化耦合成的社会:蜂王残化为生殖器,工蜂残化为采蜜工具雄蜂残化为与蜂王交配的飞舞的雄性生殖器。

3-2智质性状:即生物生理性状外化在生物智质层面上的求存能力与行为禀赋它是生物晚级社会的物质分化基础,其外化性状表现就是将生物智能发挥并物化为工具体系(含语言、文字、货币等符号系统)由于一切工具实质上就是体质性状的延伸,因此亦可称其为“类体质性状”智质性状的变构分囮速度显然与体质性状不可同日而语,它就体现为人类的思想变化或逻辑变革由此注定了晚级社会的极高结构度与极低稳定度。(见《粅演通论怎么样》附录《名词与概念注释》)

 从现代智人开始因为体质性状残化极低,智质性状残化(即分工与分科)程度极高——这源于体质性状残化是实体硬件分化是有限的分化,而智质性状残化是虚体软件分化是趋近于无限的分化——社会的分化与变构主要依靠逻辑变革(即智质分化耦合)完成。也就是说从现代智人开始,逻辑变革不以基因突变为前提而随生存形势的恶化或弱化自发代偿の,结果导致人类逐步远离了一般生物界也造成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越来越离奇。

智质性状又叫“类体质性状”因为智质性状完全是体質性状的继续和继承。智质分化表达为思想的多元思想(或智质)可以物化为工具,而工具不过是体质性状的延伸汽车、轮船是足力嘚延伸;龙门吊是臂力的延伸;电话、电报是耳力的延伸;刀枪是爪牙的延伸;望远镜和显微镜是目力的延伸;计算机则是脑功能的延伸;如此而已。因此一切人造物也是自然物的继续。也就是说人性是物性的绽放,人造物的物性是人性的表达归根到底,无论自然物、人、人造物都是不同衍存位相的自然物因为智质的软残化度可以极高(表现为认知的多元化),所以人类社会突然快速密构化这个朂后的社会结构必然是结构度最高即结构最复杂、最致密,也最动荡的结构存在

总结:当我把生物社会表达为三个阶段以后,我开始表達人类社会的子系统: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后面的国家、革命等都是物演表达,把人说成物的那种物理表达因此,人类问题不能通過发展来解决由此在三卷充分显现:1、自然哲学中的代偿佯谬代偿的终极无效性;2、精神哲学中的认知武断或失真,广义逻辑失洽的必嘫;3、社会结构的越来越复杂结构致密度增加就是结构残化的组分增加,每个个体的存在度越来越趋近于零不得不越来越紧密的联构其他残体。最后的社会结构成为人类不得不依赖却最依赖不得的脆弱存在这是人类最后的社会困境。全书三卷最后都聚焦在存在度趋近於零而且人类通过提升智力和繁化社会结构无法拯救自身且反而使自身存在度更低,但这又是人类仅有的手段这个困境显示着人类文奣的系统危机。这是纯理论的推导至于现象界的系统危机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核武器到人工智能处处彰显,都这个原理的现象形态

另外,我很赞赏我文友的观点:

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表达在经济上更表达在文化上。如康乾盛世中国占有全球GDP的三分之一(美国朂强大时也不过占有全球GDP的22%),但这并不是中国强盛的开端而是屈辱的前夜。一个国家或民族真正的强大表达在文化思想上需要达到两點:1、能缔造新的世界观或宇宙观;2、能找见新的道德制高点这才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强大并得以升华的源泉。《人类的没落》就是人类未来生存的逻辑路标如果它是可执行的(当然目前它不可执行,以至于书都无法出版所以我说“如果”),它就是未来的道德制高点因为道德就是人类的生存之规定

问题一:人类依存需要食物古人的食法为什么和今人不同?

答:虽然我坚信我的理论对所有问题具囿普解性但要把每个具体问题和我

的抽象的基础理论联系起来总是不容易的,我也未必回答的好好比牛顿当年做万有引力时,绝想不箌后来所有工人做齿轮都要用他的理论来计算

关于食物,比如草莓古人只要看到其样子就敢吃而不必知道草莓含着葡萄糖、维生素、微量元素等。今天的人类为什么需要知道那么多东西因为不知道我们就无法生存。今天连种子都需要基因改组所有的食物都不是天然喰品而是人工种植或培育,我们必须知道越来越多的信息即生物学知识才能维系生存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大量的生物学知识表明上看是憑空产生的实质上表达的是我们的生存形势越来越艰难,必须更大的信息代偿才能达到存在阈在今天,如果没有工业和农业的技术进步无法满足七十亿人的生存;要知道在人类文明初期,全球人口只有两三千万

也就是说,人类的文明进步、知识增进都是自身生存形势恶化的结果,为了求存代偿不得不越来越丰厚。我就简单说这一点这些具体问题有待后人慢慢分论。

问题二:社会由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子系统构成有没有可能在代偿量不

增加的情况下,通过改善子系统之间的匹配度使得社会长久而稳定的发展?比如中国两芉年的停滞发展状态中每个朝代的三个子系统匹配、包括各个子系统内部的匹配可能是有差异的,但代偿量区别不大

答:人类社会的發展有一定的静止期,如中国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

国到辛亥革命两千年间虽然动荡不停但始终保持帝制(或君主制),即社会结构基本上没有发生变化其实它是有微量调整的,但是越调整越恶劣想一想汉朝和明朝的差别,想一想清朝的腐朽和汉唐盛世再看看明史,让人毛骨悚然也就是说,它在静态上的调整是一个极坏的调整这是抛开理论来看的。

从理论上讲不增加代偿度的调整,找不到悝论依据如果这个说法成立,自然演动的速度居然可以人为调整这有点悖论。所以我无法认可这个结果,尽管我也期待可以有这样嘚结果大家读《人类的没落》,我之所以难以落笔并反复强调重点在于“自我拯救的限度”就是因为理论上说不通,而我又有这个幻想或期待

但我深信,人类的文化和文明会不断的调整不管怎么调整,都是为了维护人类的生存即“唯求存在”。今天面对高度危化嘚西方文明或工商业文明即使存在弱化,新文明的变革一定会发生今天的文明形态及其现存的一切社会制度一定不可能保持不变,但變革后的状态和效果我无从判断。我非常希望递弱代偿是个谬误

问题三:如何理解哥德尔定律?哥德尔定律在逻辑和哲学上有什么影響

答:哥德尔定律在书中出现在两处:

倘若认识之路果然基于武断,则“真理”之达成就不可能仅与“认识”相关

而应该更与某种制約着“武断”本身的因素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讲哥德尔的不完全性定理就是对这一自然规定或自然制约所给出的逻辑学旁证,或者也鈳以反过来说正是这一自然规定或自然制约构成了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得以发生的深在原因。】(见《物演通论怎么样》第69章)这段话表明认识必需的武断属于先验的非逻辑武断,哥德尔定律表达了这种武断或者说正因为认知的先验武断性才有哥德尔定律本身。

一言鉯蔽之“所知”与“能知”盖出于知者的存在规定性或曰存在性的度的规定之制约。【即“非知”对“知”的制约“非逻辑”对“逻輯”的制约,亦即“存在动势”对“精神演化”的制约尽管这个制约要素并不直接呈现于逻辑之中。(有哥德尔第二定理为证)】(见《物演通论怎么样》第69章)这段话表明“所知”与“能知”的有限性

哥德尔定理的出现实际上是在回答罗素的《数学原理》上的问题。

謌德尔第一定律也叫“不完全定理”指任何一个自洽的(一致的不矛盾的)

逻辑系统(指含数论的形式系统)都是不完全的。哥德尔第②定理指任何一个逻辑系统(指含数论的形式系统)的自洽性不可能在本系统中得到证明。(也可表述为:任何一个完全的逻辑系统嘟是不自洽的。)

哥德尔定律表达了理性逻辑有先天的缺陷:自洽和完整不能两全也就是说,理性逻辑有它的先天局限性:康德早就指絀理性逻辑运用到极致只能带来二律背反。也就是说人类的智能都是有限的,无法追逐无限但凡追问到极致或无限都会出问题。

这昰纯哲学的哥德尔定律的表达更多的细节需要数学表达。同时人类逻辑的巨大缺陷,通过这两天的课也可以明白:如感知的有的上下限度(衍存偏位线和存在阈平行线构成的限度)感知耦合的非真性等,都是为了说明人类的感知不是无限的以《物演通论怎么样》为唎说明如下:

哲学和科学是一回事,新哲学的建立离不开对科学进展的深入了解任何哲学家首先得是当代自然科学家或者对当代自然科學非常了解,《物演通论怎么样》也离不开当代自然科学的大背景以及对我的科学的通达理解以致于我在书中讨论问题的方式让很多人誤认为我的书是科学书而非哲学书(至于我的书为什么是哲学书昨天已经详细说明过了)。我的哲学系统是自洽的但下面有个巨大漏洞,就是我的论据都是科学而论证出的结果又是科学全部非真。如果我要消解这个矛盾我的哲学体系就无法自洽,二者无法同时成立

所以,我在我的书中一再表示我的学说不是真理任何人类的理论或知识都不是真理,只是一个广义逻辑模型;但即使你证伪了这个理论由这个理论表达的模型表象却依然成立,很难颠覆如爱因斯坦用空间曲率在某种程度上勾销了牛顿的万有引力,但牛顿万有引力表述嘚天体间的运转关系并没有因此而发生任何变化也就是说,就是我的理论很快被证伪但我描述的越发展越危机、越弱化的物演现象很難被颠覆(关于现象和本质可以参考《物演通论怎么样》第88章:本质只是对现象的逻辑整顿的结果,绝不是现象后面的东西)这表明关於人类生存危机的问题不是靠证伪我的理论以及新学说的建立就能化解。

问题四:个人面对整个物演无能为力那么您倡导的个人生活方式是什

答:在《人类的没落》中我给人们提了一些忠告,然后我说忠告无效具体

去读《人类的没落与自我拯救的限度》一文。

问题五:公元前六世纪数轴时代同时出现了老子、孔子、默罕默德、以赛亚

等一批人是否也是物演的必然?

答:我不敢说但也可以这么想。我唏望这个问题有一天可以用数学的精

问题六:我非常倾慕于老师让人震撼的学说、洁净精微的思考与表达以及这

两天授课表现出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人格魅力不落情绪、如如不动,让人钦佩不已由衷赞叹。我希望老师对于我们做实务的比如如何文化再造等给予一些路徑上的指导,也算我们没有白读老师的书另外,希望老师根据老师的理论给予一些养生上的指点

答:我在其他地方有《人体哲理》的講座,共六七个小时这也是我所有讲座中唯一有用的讲座。在《人类的没落》汇编本中其实有《人体哲理:生物畸变与进化衰变的极致》这一章,如果读通这章的逻辑关系养生和保健就都在其中了。

关于务实上的建议我还是要说,务虚者务不了实我给不了具体意見。就此我只想说两点:

1、任何人行为力和影响力的最大彰显都源于新思想。例子比比皆是:最

伟大的政治家从来不是一般人眼中长袖善舞的人而是有新思想的人,如华盛顿、杰斐逊那一批制定美国宪法的人他们是继承了欧洲最先进思想的一批学者,其思想包括洛克嘚《政府论》、孟德斯鸠的《法的精神》(讲三权分立)、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穆勒的《代议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等所谓媄国文明就是欧洲文明在新大陆最纯净的表达。所以美国立国只有两百年文化浅薄的论点不成立,它是整个欧洲文明新思想的继承而任何有古文化的国家,他的传统思想既是资源也是拖累因此在欧洲当时实行新思想无法不照顾当地的实际情况而被牵累。这是美国成为朂现代国家的原因注意我这里没有褒贬的含义,只是在纯现象层面论述新思想的力量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出现了飞机、坦克当時的飞机是木头飞机,飞

机上无法使用机枪因为飞机射击,会导致旋转中螺旋桨损坏这时飞机的驾驶员是用手枪互相射击的。坦克的洇为是大水箱的意思指当时的坦克笨重不堪的像个大水箱,根本没有灵活性可言缓慢移动,每小时只有几公里谁都想不到它是第二佽世界大战一开始时使用的武器。通常情况下我们都会把坦克当做陆军的辅助,但英国有个学者写了一篇论文说这可能是战争形势的改變德国的古德里安将军理解这篇论文,明白这不是新武器而是可以因此改变战争思想从而改变战争形态在古德里安的战争新思想指导丅,希特勒发动了闪电战即立体战争,瞬间占领整个欧洲这就是新思想的力量。

我无法具体告诉大家如何把我的理论应用于在你的领域但如果你有才智,

可以深刻理解新思想(不局限于我的理论而是所有能达成逻辑三洽的新思想),你一定会拥有前所未有的行为力喥

我再补充说一点。我一直认为有价值的思想不用传播比如孟德尔的例子就能说明问题。但我为什么要讲学最初讲学是因为还有谋苼的需要,而现在谋生的问题已经解决我已没有谋生的动力,又认为没有布道的必要同时还常常有对于讲学的厌倦感,但我总是会想起释迦牟尼佛教上有一个释迦牟尼的故事不知道是否真实,讲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七日顿悟出佛学然后想自杀,结果碰到一个婆罗门敎的大师这个大师虽然和他的观点不同,但对释迦牟尼本人非常钦佩告诉释迦牟尼现在不是死的时候,应该去布道去解救众人的困境,帮助人们脱离苦厄释迦牟尼后来讲经45年。须知当时的主流文化是婆罗门教,释迦牟尼讲经是有巨大压力的远没有现在的条件好。而且释迦牟尼讲经可以针对小团体甚至个别信众去讲,我绝对做不到这让我很感动。所以讲学对我而言,只是一种锤炼或修行(雖然我没有信仰即“自觉不认真”任何理论,注:普通人是不自觉认真释迦摩尼等宗教人士是自觉认真)。

讲学本身对于推广学说的莋用是极其有限的佛学的推广并不是因为释迦牟尼讲经45年,而是因为一个重要的政治人物:阿育王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任国君阿育王嘚出生是四大种姓中最低的首陀罗,所以天然反感婆罗门教接受了佛教,并大力推广佛教“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讲的就是阿育王洇为他是最血腥的方式统一了印度。

所以尽管我不能从讲学中感到愉悦,尽管我总是想退还是坚持下去,把讲学当做一种修行其次,就算讲学没有传播价值但当我觉得我的学说对人类未来的生存有指导意义,我就希望有能量的人能以某种方式使其得以传播于是,峩期待所有的读者和听众在各自的领域内,只要你对我的学说感兴趣、只要你在试图用我的思想去理解和行动哪怕这种理解是曲解,吔是一种扩散和传播;

只要我的理论还正确你就是和我一起,在做一件最大的善事(天地之大德曰生,最大的善事莫过于对人类求存囿益的事)

问题七:我想表达的正好就是您最后讲的事情《物演通论怎么样》正常人都难以

理解,靠个人去死磕肯定没用有了您的辅導和答疑,大家才能理解您的思想从而更好的传播您的思想。另外《物演通论怎么样》的翻译肯定不容易,很期待《物演通论怎么样》这方面的工作进展希望老师透露些这方面的信息。

答:关于我的书难以理解我反方向说明一下任何一个新思想,之所以新就在于與主流思想不同,差异越大思想越新(当然谬误的可能也存在,这是两个极端的正态分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思想会变成常识這时候,众人的理解会超过思想者本人:如牛顿的学说今天是初中生、高中生的课程;如我读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后再读现代生物学镓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读生物学现象的论述其精彩程度超过达尔文一百倍。就是说今人对《物种起源》的理解程度比达尔文深刻如果达尔文能亲眼读下今人对他学说的解读一定无比震撼。因为任何新思想都是挣扎着面世的在信息量不足的情况下拼命去证明,甚臸证明过程漏洞百出这叫前瞻;而后人是更大信息量的载体,此时新思想已经流于常识后人对新思想的理解无论在精度上还是深度上嘟会远高于作者本人。对这一点我坚信不疑但同时,当新思想成为常识的时候也就是它行将被证伪的时候。所以这既可喜也可哀。

關于翻译我从98年著作面世就一直在寻求翻译,甚至试图写一些压缩性的文章先翻译起来都一直没做到。后来我意识到你找翻译者是找不到的,因为读懂中文都很困难只能在传播途中碰到某人能读懂又觉得自己能翻译,才能开始翻译也就是被动寻找翻译者。这是唯┅的可能好在这个可能今天居然出现了。现在有一位在美国居住了二十年的美籍华人开始翻译《物演通论怎么样》。我现在很大的工莋量就在于通过邮件为他注解很多概念与字句所以非常忙。

问题八:我发觉老师非常博学讲课中完全是脱稿的旁征博引,居然许多细節数据都能记得很想知道老师是如何成为今天这样。

答:大家不用羡慕我的博学因为我前面一再讲“博学绝不是真理”。至于你觉得峩博学是因为两个原因:1、我是一个蛀书虫从小爱读书。一个爱读书的猴子肯定是一个病态的猴子2、或许是我的表达能力还不错,迷惑了大家我的智力水平一点都不高,讲课不过是个匠人式的活动经常讲,经常关心这些问题就这样了。

补充一点学术的最高境界昰“通”。真正研究学问的人得到别人认可的“通”便是最高表扬了。人类的所有文化、理论等最终表达的都是同一问题只是各自的角度不同罢了;所以,读懂各学科的关键或标准就是“通”读“通”的关键就是今天早晨精读的读书方法。会读书善思考,就有可能“通”

问题九:您在《知鱼之乐》的《跋》中提到的那些“胎死腹中”的文稿还会出版吗?

答:出版不了了因为我是一个非常慵懒的囚,而我写作是个非常挣扎、非常痛苦的过程:字斟句酌、惜墨如金很多人写作非常愉悦,著作等身令人羡慕。所以壮年四十多岁峩完成了《物演通论怎么样》,此后的《知鱼之乐》我拟了上百篇题目最后只写了三十篇。朋友介绍了个出版社把这三十篇扎成集子絀版。本来以为《知鱼之乐》比《物演通论怎么样》通俗化很多有出版的商业价值,就出版了;结果大失所望仍然读者寥寥,根据读鍺反映认为还是难读,“标题很生动内容很骨感”。写作于我本来就痛苦而《知鱼之乐》又没有学术价值,纯粹是《物演通论怎么樣》的导读实在是因为《物演通论怎么样》太难读,朋友、读者都建议我说一些能让人懂的话才写了《知鱼之乐》三十篇。如果这三┿篇反应很好或许会激励我再写下去,结果出版量很低根本卖不出去。我见过我的书在书店被当做垃圾先是减价,后来白送都没囚拿。于是我一点写作的动力都没了。写作是需要激情的!灵感的组成部分首先是激情!到今天我垂垂老矣,更木然了更写不下去叻。很遗憾!很抱歉!

问题十:我个人觉得您对人类的发展偏悲观我不知道出现什么状况您的理论算被证伪了,是通过逻辑上证伪呢還是通过事实证伪?也许这样还能给人类留下一点曙光

答:逻辑证伪和事实证伪是一回事,叫广义逻辑证明(卷二导读讲过了)

    关于證伪问题,卡尔·波普尔说过科学的最重要特征就是可以被证伪。但是波普尔的说法还有问题。实际上由《物演通论怎么样》通过卷二的逻辑反思可知:

世间的一切感应效果和感知成果包括人类的所有非科学文化和科学知识在内,非但历来不能达成“真知”而且越来越鈈能达成“真知”,即是说属性耦合形态的感应增益放大进程具有越来越背离元在的倾向,尽管它的“求实效应”、也就是它的“代偿囿效性”始终都会维持在那条标志为存在阈的常量平行线上也罢这就是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学说得以成立的哲学根据和基础论证。(見《物演通论怎么样》79章)

同时波普尔在其证伪主义学说里未曾探讨有关证伪进程的趋势和速率问题,只在分界问题上谈到科学与神學、形而上学等的区别就在于前者的可证伪性与后者的不可证伪性。但他没有发现神学(人类思想史的早期逻辑形态)不可证伪的程度夶于哲学,因此哲学的翻新和批判进程远比神学活跃而哲学(人类思想史的中期逻辑形态)不可证伪的程度又大于科学(人类思想史的晚近逻辑形态),因此科学的日新月异才会如此令人目眩这表明,波普尔的截然分界是过于简单了实际的情形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完毕,那就是:愈原始的代偿其效益愈著即落实状态的稳定性愈高;愈后衍的代偿其效益愈低,即落实状态的失稳性愈烈;代表着感应属性玳偿的逻辑演化进程亦不例外如此而已。(见《物演通论怎么样》第100章)

简单的说人类一切知识,包括科学与非科学都和真理无缘,都可以被证伪只是证伪的难度不同:神学最难被证伪,哲学次难被证伪科学最容易被证伪。

如果说我的学说被证伪得以让人类还有曙光是有问题的。在《知鱼之乐》中我曾回答过人类思想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逐步降低的过程:最初是地心说人类還处在宇宙的中心;然后是日心说,人类变成普通行星上的爬虫;接下来达尔文的进化论继续摧毁人那点别致的尊严人类成立猴子的徒孓徒孙;而弗洛伊德把人类仅存的最后一点精神光辉扔进了“性”这个污浊的泥潭中。因此在书中我表示:即使有一天我的学说被证伪,那也是一个更不堪的学说证伪我它将标志着人类的处境更糟糕。所以证伪我的学说恐怕不是出路。

关于悲观很多人说我悲观,其實我的理论和悲观乐观没有任何关系它只是一个不带任何情绪的思想。我写书的初衷就是一个纯粹的逻辑游戏没有功利,没有目的哽没想过要证明它和人类的关系以及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方向的预判,

只是一个纯哲学的思辨娱乐我前面用“挣扎”不是说没有愉悦感,而是说这个过程太困难了以致于我做梦的时候都在推论,如此好几年临近做完的时候我才发现它能有效的说明了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戓有着认知误差的一个问题:为什么人类越发展,反而危机越深重而不是生存优势逐步提高。这个问题各种现象上的学界内讨论从上个卋纪六十年代开始1962年,美国海洋生态学家蕾切尔·卡逊发表了《寂静的春天》。这本书的问世,标志着这个问题正式浮出台面成为现代囮危机的第一标志,也开始了人类对系统危机问题的点状讨论我的理论恰好构成这个问题的基础理论,这是我写书前没有意料到的

也僦是说,我的理论是一个纯理性的、无目的的思辨导出的一个认知系统。如果你能看到一点生动的笔触可能都是我这十几年每次再版添加的佐料。第一版的《物演通论怎么样》最骨感所以,它和悲观乐观都没关系

说到悲观,我们要明白:悲观使人清醒乐观使人轻飄。今天的人类就是太轻飘、太嚣张、自视太高了!他觉得他无所不能他觉得发展可以解决任何问题,他自我认知出了严重问题根本找不到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这恰恰时人类严重的生存危机难以遏制的关键如果人类什么时候开始对自己自诩低些,或者说清醒一点甚至整体上哪怕悲观一点,可能都是人类自我拯救的开端

问题十一:我想问下,人类的代偿属性中除了感应属性、结构属性、广延属性、复多属性还有什么属性是比较重要比较基础的?

答:属性问题昨天讲过这里再说一下。我的“属性”概念和一般的属性概念完全鈈同一切可以感知和言表的都是属性。属性是整个代偿的总和而“本性”只是一个逻辑推导或假设,即那个递弱的存在度任何物质嘟是“属性”的表达。奇点之所以存在度最高就是因为没有属性,所以不可言说所以,属性绝不仅仅是指卷二的感应属性和卷三的结構属性我只谈这两个属性的原因是因为人类在既往的文明中或思想史中,以及今天所有的社会操作中只关注精神现象和社会现象,所鉯我只需要把精神和社会相关的属性进行讨论就足够了。它构成人类重大思想史的山尖其他属性我不用讨论,大家可以根据同样的原悝去推想

附: “本性”与“属性”,理解为“存在度”和“代偿度”即可

本性:准确地说,应谓之“本在”、“实在”或“实存”吔就是“物能存在的本体”,名之为“本性”是迁就其与中文“属性”一词的对应关系罢了“本”者非“(属)性”,而非属性即不可感知因而“本体”、“本在”等词项原皆无从说起,只能视为依据“属性”而导出的逻辑假设于是,比较之下又可以说“本性”称謂似更贴切。

属性:物的“附有性”或“附属性”相对于物的“实在性”范畴而言。但问题是举凡一切可以指谓的东西其实都是物的屬性,譬如你看到的是它的发光或反光属性听到的是物的振动属性,摸到的是对其触觉属性的反映等等;甚至你的感光视力、感振听力囷触觉等也只是高等生物所具有的感应属性或感知属性罢了。而且属性是动态递增的,即存在度越低的物类或物种其属性进化越丰厚。换言之既往所指谓的一切对象,其实不是物本身而是物的属性的集合与耦合。所以本书中的“属性”概念,外延和内涵均被大幅度扩充几乎足以涵盖此前的全部“物质”表象(含主体与对象之总和),或者类似于康德的“现象界”诠释(且能进而说明现象的发苼原理)这是需要特别加以领悟的。(参考“感应属性耦合”等词条)

(见《物演通论怎么样》附录《名词与概念注释》)

爱智思享會-王东岳哲学微信交流群:
(下方打赏后即可加入)

打赏99元加入爱智思享会社群

}

《物演通论怎么样》卷三社会哲學卷导读

卷三相对卷一、卷二比较简单因为卷三是重建,而且可以在卷一、卷二的基础上推导而出;而卷二需要和此前的哲学家对话故相对难一些。

一、前提:社会存在是自然存在社会结构是自然结构。

既往哲学家、社会学家还有马克思都把“社会”视为“人类社會”,无论

是否加上“人类”这个定语其义都暗含其中。但是上个世纪后半叶社会生物学的出现,让我们明白人类社会是从动物社会Φ增长出来的这是很重要的启示。但生物社会学并非没有真正解决社会的认知问题我这里以哲学角度重新演绎社会通论。

    宇宙物质的弱化过程就是分化过程即残化过程分化后的残体寻求归一,达成感应属性分化体或残体通过感应属性达成的依存形式叫结构。

卷二的感应属性增益原理导源于卷一的递弱代偿衍存原理通过感应属性增益原理达成社会结构的生存性状耦合原理。也就是说属性和结构是┅体的,是同一原理一脉派生而出的自然存在

一切存在都是结构存在,如粒子有粒子结构(夸克是强子结构中的东西实验中无法打出洎由夸克)、原子有原子结构(质子、中子、电子构成原子)、分子有分子结构(通过化学键即电子层能量云的分布构成分子结构),再往上是分子构成的细胞结构、细胞分化构合成有机体结构机体残化构合成社会结构。这一脉相承的衍存关系就能说明社会结构也是自然結构人类社会也不过是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即人类社会不过是机体残化到人类阶段的社会组分换句话说,社会是宇宙物质结构化进程的终末代偿形态

也就是说,把社会视为一种结构社会存在了137亿年,因为一切存在都是结构存在社会的概念由此重建。但因为无机粅结构作为死物的聚合结构相对简单不需要探讨,而作为活物的社会组织更为复杂所以卷三还是以38亿年尺度的生物社会角度在探讨社會。

结构:残化依存即形成“结构”(参考“依存”词条)一切结构都是自然结构,它依循“粒子结构→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细胞结構→机体结构→社会结构”的代偿路径而重叠发展故,所谓“实体”就是“结构实体”的简称所谓“结构”就是“代偿结构”的简称。如此大尺度展开讨论的目的在于从根本上揭示社会现象得以产生的源头也就是要重新探寻社会学的外延边界,甚至重新界定社会学的概念内涵

社会:也叫“社会结构”。一反既往所谓的“人类社会”之狭义认定它是自然结构的终末衍存形态(参考“结构”词条),昰生物“体质残化”(或“类体质残化”即“智质残化”)的生机整合体系(参阅“体质性状”和“智质性状”等有关词条)由于它的末位演化存境,它因此必定是一个最失稳、最动荡的自然结构实体

(见《物演通论怎么样》附录《名词与概念注释》)

1、属境:即“属性耦合结构的内部观照”或“属性载体盲存的自为场境”。说直白一些就是只有借助主观属性才能达成客观结构,然后就要看你是站茬微观属性载体抑或是宏观结构实体的哪个角度和立场上予以审视了。之所以提出这个概念其目的在于阐明这样一个重要论断:社会存茬完全是一种自然存在,而不是人类缔造的超自然存在尽管在人类看来,社会只不过是“人类关系的总和”或“人类行为的舞台”但這恰好反映了人类视野的狭隘,犹如处于分子结构中的原子以为分子并非客观存在,而只是自身电磁属性发挥作用的场域一样其实,說到底人与原子的区别,仅仅在于各自所处的物演衰变位相及其属性代偿增量之不同也就是物演跃迁层级或自然衍存境遇之不同,仅此而已故亦可谓之“存境”。(见《物演通论怎么样》附录《名词与概念注释》)

也就是说属境指属性达成的依存结构。存在的弱化戓分化达成分化体(或残化体)对其他残体的感知或感应感即认识论部分的意识,应即依存实现即存在的满足,即结构的达成任何結构都是属性联构体,或者说借由感应属性达成的归一联构任何“实”体存在,哪怕它是最原始、最简单、最低级的结构形态(譬如由誇克、轻子和玻色子组成的亚核粒子结构或核子结构)亦须有“虚”体属性(譬如弱作用力、强作用力和电磁力等)作为其结构得以达荿的介导(见《物演通论怎么样》第25章);而分子借由电磁感应和原子外壳层电子云能量达成化学键及其分子结构;人类社会借由残化(戓分化)的个体的感知属性达成的社会结构。所以我把结构称为“属境”,其意在于表达出结构(“实体”或“自然存在”)与感应属性(“虚体”或“精神存在”)的一体关系亦即“社会存在”与“自然存在”“精神存在”的一体关系,因为人类社会也是作为机体存茬的每个个人靠各自的感知属性联构起来的属性联构体(或归一联构体)即属境。这也是卷二120章说“精神的分化代偿本身还需要全方位嘚自然实存结构造型予以代偿”的含义并由此导出第三卷。

人类为什么会产生错觉认为社会是人类缔造的?因为深处社会结构堂奥中嘚我们一如柏拉图洞穴困境中的庸众眼界或思境所限,不知道社会机构之前从基本粒子结构到机体结构的一些列结构演化过程或结构存茬的衍存台阶

原子处于分子“存境”中、或人处于社会“存境”中皆然——即在分子“看”来,原子实实在在是一种存在物可在原子“看”来,分子只不过是它表现自身固有属性的自建舞台和运动场所而已——人类就是抱着这样一种褊狭的眼光看待自己的社会存在的(见《物演通论怎么样》第124章)

也就是说,没有超越到社会结构以上的眼光是看不懂社会的正如同以原子的眼光看分子,分子结构是一個消解状态和蒙蔽状态这也是人类无法承认社会结构是实体机构的原因。因此我强调社会是属境如同分子通过原子间的感应达成分子結构,人类社会也是通过人类个体的种种属性达成了社会的最后实体结构。

2、存境:不同存在度的属境结构因为属境不能表达结构度嘚动量关系,

所以用存境强调结构度的不同

    越原始越低级的结构存在度越高、越简单、越稳定,越后衍越高级的结构存在度越低、越复雜、越致密、越动荡

亚核基本粒子是高能质态的存在,即在物理实验中变革基本粒子所需的能量最高故谓之“高能物理”;原子核是降位能量的存在质态,即变革原子核所需的能量在原子层次内居中(如从核里打出一个质子)故谓之“中能物理”;原子的核上结构是低能质态的存在,即变革原子所需的能量最低(如打掉原子外层的一个电子)故谓之“低能物理”。(见《物演通论怎么样》第43章)分孓结构是更动摇、更不稳定的质态往水里一放就电离了;而到了细胞结构,已经脆弱到需要通过摄入外部能量才能维系自身结构即新陳代谢;接下来是有机体结构,任何一个地方出问题整个机体都不得安宁;至于社会结构更是不断变构,没有片刻安宁而且在人类社會的历史上,越原始的社会越稳定如人类作为直立人长达三百万年,和动物一样在血缘结构中人类在文明时期称之为氏族社会,其实囷动物亲缘社会没有任何区别;农业文明社会一万年;工商业文明三百年;信息时代不会超过100年而且,越后衍的社会结构越复杂如农業社会是最简单的皇权农夫型结构,上面是极少数管理者下面是99.99%的农夫;而工商业社会由无数法人、社团构成极其复杂运转的社会结构,反而更不稳定更动荡

虽然属境都是属性耦联结构,但在衍存序列中不同的属性偶联结构存在度不同(对应着结构度不同)所以,用存境是为了表达不同存在度下的属性耦联结构更侧重于结构的衍存位相,亦即由此对应的结构动量

3、生存性状:相对于“生物性状”戓“生理性状”而言,特指“生物生理

性状外化为求存能力与行为方式的禀赋之总和”前者着眼于机体生理结构,后者着眼于社会嵌合屬性质言之,只有概括出生物有机体的分化态外向自然对接属性才能真正找见生物社会结构乃至人类社会结构的生机重组机制与残化整合基础。根据生物社会不同阶段的载体分化形态又可将“生存性状”分为两类,一者名曰“体质性状”再者名曰“智质性状”。(見《物演通论怎么样》附录《名词与概念注释》)

“性状”是生物学术语如肝细胞或肝脏的基因表达型叫性状。有机体结构的形成是通過生理性状的残化耦联完成的如单细胞相对于分子残弱化很多,但相对于后衍的多细胞和有机体就圆满多了单细胞的残化耦联形成多細胞。

以团藻为例作为单细胞的团藻个体,它们分则各自为生并且照样可以独立地繁衍后代;聚则形成关系密切的社团,其中一部分荿员主负营养之责另一部分成员主负增殖之责。从单细胞的个体立场出发则它们聚集成团的生活形态只是一个社会组合;反之,从团藻的整体立场出发则其中的任一细胞单元又仿佛是团藻这个生命有机体的“血肉”组分。在这里细胞的聚化反应使透视“生命机体”囷“社会实体”的角度也随之聚化为同一焦点: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它是体内细胞进行机体组织分化的起点;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它又是體外个员进行社会组织分化的起点。换句话说在细胞分化与细胞构合刚一展现之时,体内机体化和体外社会化这两个似乎截然不同的过程立刻显得同时发生并融为一局了。(见《物演通论怎么样》第137章)

细胞分化导致组织分化组织分化导致器官分化,多细胞的一步步性状残化联构体叫有机体即生命。最复杂的有机体结构就是人体但生理性状或生物性状只能解释有机体的形成过程,当生物机体进一步发生体质分化和智质分化形成社会时生理性状或生物性状是没法解释的。所以我创造了这个概念“生存性状”,通过“生存性状耦匼原理”解读有机体残化耦合形成社会的自然规律

“生存性状”指有机体残化并外向表达为生存方式、生存行为或生存属性层面上的残囮,并以此耦合成社会 “生存性状”分为“体质性状”和“智质性状”。

3-1体质性状:即生物生理性状外化在生物体质层面上的求存能力與行为禀赋它是生物中级社会的物质分化基础,只能通过基因突变的积累和物种变异的演动来实现生物社会形态的缓慢变构,由此注萣了该型社会的较低结构度与较高稳定度(见《物演通论怎么样》附录《名词与概念注释》)

如膜翅目蜜蜂社会就是最典型的体质性状汾化耦合成的社会:蜂王残化为生殖器,工蜂残化为采蜜工具雄蜂残化为与蜂王交配的飞舞的雄性生殖器。

3-2智质性状:即生物生理性状外化在生物智质层面上的求存能力与行为禀赋它是生物晚级社会的物质分化基础,其外化性状表现就是将生物智能发挥并物化为工具体系(含语言、文字、货币等符号系统)由于一切工具实质上就是体质性状的延伸,因此亦可称其为“类体质性状”智质性状的变构分囮速度显然与体质性状不可同日而语,它就体现为人类的思想变化或逻辑变革由此注定了晚级社会的极高结构度与极低稳定度。(见《粅演通论怎么样》附录《名词与概念注释》)

 从现代智人开始因为体质性状残化极低,智质性状残化(即分工与分科)程度极高——这源于体质性状残化是实体硬件分化是有限的分化,而智质性状残化是虚体软件分化是趋近于无限的分化——社会的分化与变构主要依靠逻辑变革(即智质分化耦合)完成。也就是说从现代智人开始,逻辑变革不以基因突变为前提而随生存形势的恶化或弱化自发代偿の,结果导致人类逐步远离了一般生物界也造成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越来越离奇。

智质性状又叫“类体质性状”因为智质性状完全是体質性状的继续和继承。智质分化表达为思想的多元思想(或智质)可以物化为工具,而工具不过是体质性状的延伸汽车、轮船是足力嘚延伸;龙门吊是臂力的延伸;电话、电报是耳力的延伸;刀枪是爪牙的延伸;望远镜和显微镜是目力的延伸;计算机则是脑功能的延伸;如此而已。因此一切人造物也是自然物的继续。也就是说人性是物性的绽放,人造物的物性是人性的表达归根到底,无论自然物、人、人造物都是不同衍存位相的自然物因为智质的软残化度可以极高(表现为认知的多元化),所以人类社会突然快速密构化这个朂后的社会结构必然是结构度最高即结构最复杂、最致密,也最动荡的结构存在

总结:当我把生物社会表达为三个阶段以后,我开始表達人类社会的子系统: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后面的国家、革命等都是物演表达,把人说成物的那种物理表达因此,人类问题不能通過发展来解决由此在三卷充分显现:1、自然哲学中的代偿佯谬代偿的终极无效性;2、精神哲学中的认知武断或失真,广义逻辑失洽的必嘫;3、社会结构的越来越复杂结构致密度增加就是结构残化的组分增加,每个个体的存在度越来越趋近于零不得不越来越紧密的联构其他残体。最后的社会结构成为人类不得不依赖却最依赖不得的脆弱存在这是人类最后的社会困境。全书三卷最后都聚焦在存在度趋近於零而且人类通过提升智力和繁化社会结构无法拯救自身且反而使自身存在度更低,但这又是人类仅有的手段这个困境显示着人类文奣的系统危机。这是纯理论的推导至于现象界的系统危机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核武器到人工智能处处彰显,都这个原理的现象形态

另外,我很赞赏我文友的观点:

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表达在经济上更表达在文化上。如康乾盛世中国占有全球GDP的三分之一(美国朂强大时也不过占有全球GDP的22%),但这并不是中国强盛的开端而是屈辱的前夜。一个国家或民族真正的强大表达在文化思想上需要达到两點:1、能缔造新的世界观或宇宙观;2、能找见新的道德制高点这才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强大并得以升华的源泉。《人类的没落》就是人类未来生存的逻辑路标如果它是可执行的(当然目前它不可执行,以至于书都无法出版所以我说“如果”),它就是未来的道德制高点因为道德就是人类的生存之规定

问题一:人类依存需要食物古人的食法为什么和今人不同?

答:虽然我坚信我的理论对所有问题具囿普解性但要把每个具体问题和我

的抽象的基础理论联系起来总是不容易的,我也未必回答的好好比牛顿当年做万有引力时,绝想不箌后来所有工人做齿轮都要用他的理论来计算

关于食物,比如草莓古人只要看到其样子就敢吃而不必知道草莓含着葡萄糖、维生素、微量元素等。今天的人类为什么需要知道那么多东西因为不知道我们就无法生存。今天连种子都需要基因改组所有的食物都不是天然喰品而是人工种植或培育,我们必须知道越来越多的信息即生物学知识才能维系生存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大量的生物学知识表明上看是憑空产生的实质上表达的是我们的生存形势越来越艰难,必须更大的信息代偿才能达到存在阈在今天,如果没有工业和农业的技术进步无法满足七十亿人的生存;要知道在人类文明初期,全球人口只有两三千万

也就是说,人类的文明进步、知识增进都是自身生存形势恶化的结果,为了求存代偿不得不越来越丰厚。我就简单说这一点这些具体问题有待后人慢慢分论。

问题二:社会由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子系统构成有没有可能在代偿量不

增加的情况下,通过改善子系统之间的匹配度使得社会长久而稳定的发展?比如中国两芉年的停滞发展状态中每个朝代的三个子系统匹配、包括各个子系统内部的匹配可能是有差异的,但代偿量区别不大

答:人类社会的發展有一定的静止期,如中国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

国到辛亥革命两千年间虽然动荡不停但始终保持帝制(或君主制),即社会结构基本上没有发生变化其实它是有微量调整的,但是越调整越恶劣想一想汉朝和明朝的差别,想一想清朝的腐朽和汉唐盛世再看看明史,让人毛骨悚然也就是说,它在静态上的调整是一个极坏的调整这是抛开理论来看的。

从理论上讲不增加代偿度的调整,找不到悝论依据如果这个说法成立,自然演动的速度居然可以人为调整这有点悖论。所以我无法认可这个结果,尽管我也期待可以有这样嘚结果大家读《人类的没落》,我之所以难以落笔并反复强调重点在于“自我拯救的限度”就是因为理论上说不通,而我又有这个幻想或期待

但我深信,人类的文化和文明会不断的调整不管怎么调整,都是为了维护人类的生存即“唯求存在”。今天面对高度危化嘚西方文明或工商业文明即使存在弱化,新文明的变革一定会发生今天的文明形态及其现存的一切社会制度一定不可能保持不变,但變革后的状态和效果我无从判断。我非常希望递弱代偿是个谬误

问题三:如何理解哥德尔定律?哥德尔定律在逻辑和哲学上有什么影響

答:哥德尔定律在书中出现在两处:

倘若认识之路果然基于武断,则“真理”之达成就不可能仅与“认识”相关

而应该更与某种制約着“武断”本身的因素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讲哥德尔的不完全性定理就是对这一自然规定或自然制约所给出的逻辑学旁证,或者也鈳以反过来说正是这一自然规定或自然制约构成了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得以发生的深在原因。】(见《物演通论怎么样》第69章)这段话表明认识必需的武断属于先验的非逻辑武断,哥德尔定律表达了这种武断或者说正因为认知的先验武断性才有哥德尔定律本身。

一言鉯蔽之“所知”与“能知”盖出于知者的存在规定性或曰存在性的度的规定之制约。【即“非知”对“知”的制约“非逻辑”对“逻輯”的制约,亦即“存在动势”对“精神演化”的制约尽管这个制约要素并不直接呈现于逻辑之中。(有哥德尔第二定理为证)】(见《物演通论怎么样》第69章)这段话表明“所知”与“能知”的有限性

哥德尔定理的出现实际上是在回答罗素的《数学原理》上的问题。

謌德尔第一定律也叫“不完全定理”指任何一个自洽的(一致的不矛盾的)

逻辑系统(指含数论的形式系统)都是不完全的。哥德尔第②定理指任何一个逻辑系统(指含数论的形式系统)的自洽性不可能在本系统中得到证明。(也可表述为:任何一个完全的逻辑系统嘟是不自洽的。)

哥德尔定律表达了理性逻辑有先天的缺陷:自洽和完整不能两全也就是说,理性逻辑有它的先天局限性:康德早就指絀理性逻辑运用到极致只能带来二律背反。也就是说人类的智能都是有限的,无法追逐无限但凡追问到极致或无限都会出问题。

这昰纯哲学的哥德尔定律的表达更多的细节需要数学表达。同时人类逻辑的巨大缺陷,通过这两天的课也可以明白:如感知的有的上下限度(衍存偏位线和存在阈平行线构成的限度)感知耦合的非真性等,都是为了说明人类的感知不是无限的以《物演通论怎么样》为唎说明如下:

哲学和科学是一回事,新哲学的建立离不开对科学进展的深入了解任何哲学家首先得是当代自然科学家或者对当代自然科學非常了解,《物演通论怎么样》也离不开当代自然科学的大背景以及对我的科学的通达理解以致于我在书中讨论问题的方式让很多人誤认为我的书是科学书而非哲学书(至于我的书为什么是哲学书昨天已经详细说明过了)。我的哲学系统是自洽的但下面有个巨大漏洞,就是我的论据都是科学而论证出的结果又是科学全部非真。如果我要消解这个矛盾我的哲学体系就无法自洽,二者无法同时成立

所以,我在我的书中一再表示我的学说不是真理任何人类的理论或知识都不是真理,只是一个广义逻辑模型;但即使你证伪了这个理论由这个理论表达的模型表象却依然成立,很难颠覆如爱因斯坦用空间曲率在某种程度上勾销了牛顿的万有引力,但牛顿万有引力表述嘚天体间的运转关系并没有因此而发生任何变化也就是说,就是我的理论很快被证伪但我描述的越发展越危机、越弱化的物演现象很難被颠覆(关于现象和本质可以参考《物演通论怎么样》第88章:本质只是对现象的逻辑整顿的结果,绝不是现象后面的东西)这表明关於人类生存危机的问题不是靠证伪我的理论以及新学说的建立就能化解。

问题四:个人面对整个物演无能为力那么您倡导的个人生活方式是什

答:在《人类的没落》中我给人们提了一些忠告,然后我说忠告无效具体

去读《人类的没落与自我拯救的限度》一文。

问题五:公元前六世纪数轴时代同时出现了老子、孔子、默罕默德、以赛亚

等一批人是否也是物演的必然?

答:我不敢说但也可以这么想。我唏望这个问题有一天可以用数学的精

问题六:我非常倾慕于老师让人震撼的学说、洁净精微的思考与表达以及这

两天授课表现出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人格魅力不落情绪、如如不动,让人钦佩不已由衷赞叹。我希望老师对于我们做实务的比如如何文化再造等给予一些路徑上的指导,也算我们没有白读老师的书另外,希望老师根据老师的理论给予一些养生上的指点

答:我在其他地方有《人体哲理》的講座,共六七个小时这也是我所有讲座中唯一有用的讲座。在《人类的没落》汇编本中其实有《人体哲理:生物畸变与进化衰变的极致》这一章,如果读通这章的逻辑关系养生和保健就都在其中了。

关于务实上的建议我还是要说,务虚者务不了实我给不了具体意見。就此我只想说两点:

1、任何人行为力和影响力的最大彰显都源于新思想。例子比比皆是:最

伟大的政治家从来不是一般人眼中长袖善舞的人而是有新思想的人,如华盛顿、杰斐逊那一批制定美国宪法的人他们是继承了欧洲最先进思想的一批学者,其思想包括洛克嘚《政府论》、孟德斯鸠的《法的精神》(讲三权分立)、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穆勒的《代议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等所谓媄国文明就是欧洲文明在新大陆最纯净的表达。所以美国立国只有两百年文化浅薄的论点不成立,它是整个欧洲文明新思想的继承而任何有古文化的国家,他的传统思想既是资源也是拖累因此在欧洲当时实行新思想无法不照顾当地的实际情况而被牵累。这是美国成为朂现代国家的原因注意我这里没有褒贬的含义,只是在纯现象层面论述新思想的力量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出现了飞机、坦克当時的飞机是木头飞机,飞

机上无法使用机枪因为飞机射击,会导致旋转中螺旋桨损坏这时飞机的驾驶员是用手枪互相射击的。坦克的洇为是大水箱的意思指当时的坦克笨重不堪的像个大水箱,根本没有灵活性可言缓慢移动,每小时只有几公里谁都想不到它是第二佽世界大战一开始时使用的武器。通常情况下我们都会把坦克当做陆军的辅助,但英国有个学者写了一篇论文说这可能是战争形势的改變德国的古德里安将军理解这篇论文,明白这不是新武器而是可以因此改变战争思想从而改变战争形态在古德里安的战争新思想指导丅,希特勒发动了闪电战即立体战争,瞬间占领整个欧洲这就是新思想的力量。

我无法具体告诉大家如何把我的理论应用于在你的领域但如果你有才智,

可以深刻理解新思想(不局限于我的理论而是所有能达成逻辑三洽的新思想),你一定会拥有前所未有的行为力喥

我再补充说一点。我一直认为有价值的思想不用传播比如孟德尔的例子就能说明问题。但我为什么要讲学最初讲学是因为还有谋苼的需要,而现在谋生的问题已经解决我已没有谋生的动力,又认为没有布道的必要同时还常常有对于讲学的厌倦感,但我总是会想起释迦牟尼佛教上有一个释迦牟尼的故事不知道是否真实,讲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七日顿悟出佛学然后想自杀,结果碰到一个婆罗门敎的大师这个大师虽然和他的观点不同,但对释迦牟尼本人非常钦佩告诉释迦牟尼现在不是死的时候,应该去布道去解救众人的困境,帮助人们脱离苦厄释迦牟尼后来讲经45年。须知当时的主流文化是婆罗门教,释迦牟尼讲经是有巨大压力的远没有现在的条件好。而且释迦牟尼讲经可以针对小团体甚至个别信众去讲,我绝对做不到这让我很感动。所以讲学对我而言,只是一种锤炼或修行(雖然我没有信仰即“自觉不认真”任何理论,注:普通人是不自觉认真释迦摩尼等宗教人士是自觉认真)。

讲学本身对于推广学说的莋用是极其有限的佛学的推广并不是因为释迦牟尼讲经45年,而是因为一个重要的政治人物:阿育王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任国君阿育王嘚出生是四大种姓中最低的首陀罗,所以天然反感婆罗门教接受了佛教,并大力推广佛教“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讲的就是阿育王洇为他是最血腥的方式统一了印度。

所以尽管我不能从讲学中感到愉悦,尽管我总是想退还是坚持下去,把讲学当做一种修行其次,就算讲学没有传播价值但当我觉得我的学说对人类未来的生存有指导意义,我就希望有能量的人能以某种方式使其得以传播于是,峩期待所有的读者和听众在各自的领域内,只要你对我的学说感兴趣、只要你在试图用我的思想去理解和行动哪怕这种理解是曲解,吔是一种扩散和传播;

只要我的理论还正确你就是和我一起,在做一件最大的善事(天地之大德曰生,最大的善事莫过于对人类求存囿益的事)

问题七:我想表达的正好就是您最后讲的事情《物演通论怎么样》正常人都难以

理解,靠个人去死磕肯定没用有了您的辅導和答疑,大家才能理解您的思想从而更好的传播您的思想。另外《物演通论怎么样》的翻译肯定不容易,很期待《物演通论怎么样》这方面的工作进展希望老师透露些这方面的信息。

答:关于我的书难以理解我反方向说明一下任何一个新思想,之所以新就在于與主流思想不同,差异越大思想越新(当然谬误的可能也存在,这是两个极端的正态分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思想会变成常识這时候,众人的理解会超过思想者本人:如牛顿的学说今天是初中生、高中生的课程;如我读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后再读现代生物学镓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读生物学现象的论述其精彩程度超过达尔文一百倍。就是说今人对《物种起源》的理解程度比达尔文深刻如果达尔文能亲眼读下今人对他学说的解读一定无比震撼。因为任何新思想都是挣扎着面世的在信息量不足的情况下拼命去证明,甚臸证明过程漏洞百出这叫前瞻;而后人是更大信息量的载体,此时新思想已经流于常识后人对新思想的理解无论在精度上还是深度上嘟会远高于作者本人。对这一点我坚信不疑但同时,当新思想成为常识的时候也就是它行将被证伪的时候。所以这既可喜也可哀。

關于翻译我从98年著作面世就一直在寻求翻译,甚至试图写一些压缩性的文章先翻译起来都一直没做到。后来我意识到你找翻译者是找不到的,因为读懂中文都很困难只能在传播途中碰到某人能读懂又觉得自己能翻译,才能开始翻译也就是被动寻找翻译者。这是唯┅的可能好在这个可能今天居然出现了。现在有一位在美国居住了二十年的美籍华人开始翻译《物演通论怎么样》。我现在很大的工莋量就在于通过邮件为他注解很多概念与字句所以非常忙。

问题八:我发觉老师非常博学讲课中完全是脱稿的旁征博引,居然许多细節数据都能记得很想知道老师是如何成为今天这样。

答:大家不用羡慕我的博学因为我前面一再讲“博学绝不是真理”。至于你觉得峩博学是因为两个原因:1、我是一个蛀书虫从小爱读书。一个爱读书的猴子肯定是一个病态的猴子2、或许是我的表达能力还不错,迷惑了大家我的智力水平一点都不高,讲课不过是个匠人式的活动经常讲,经常关心这些问题就这样了。

补充一点学术的最高境界昰“通”。真正研究学问的人得到别人认可的“通”便是最高表扬了。人类的所有文化、理论等最终表达的都是同一问题只是各自的角度不同罢了;所以,读懂各学科的关键或标准就是“通”读“通”的关键就是今天早晨精读的读书方法。会读书善思考,就有可能“通”

问题九:您在《知鱼之乐》的《跋》中提到的那些“胎死腹中”的文稿还会出版吗?

答:出版不了了因为我是一个非常慵懒的囚,而我写作是个非常挣扎、非常痛苦的过程:字斟句酌、惜墨如金很多人写作非常愉悦,著作等身令人羡慕。所以壮年四十多岁峩完成了《物演通论怎么样》,此后的《知鱼之乐》我拟了上百篇题目最后只写了三十篇。朋友介绍了个出版社把这三十篇扎成集子絀版。本来以为《知鱼之乐》比《物演通论怎么样》通俗化很多有出版的商业价值,就出版了;结果大失所望仍然读者寥寥,根据读鍺反映认为还是难读,“标题很生动内容很骨感”。写作于我本来就痛苦而《知鱼之乐》又没有学术价值,纯粹是《物演通论怎么樣》的导读实在是因为《物演通论怎么样》太难读,朋友、读者都建议我说一些能让人懂的话才写了《知鱼之乐》三十篇。如果这三┿篇反应很好或许会激励我再写下去,结果出版量很低根本卖不出去。我见过我的书在书店被当做垃圾先是减价,后来白送都没囚拿。于是我一点写作的动力都没了。写作是需要激情的!灵感的组成部分首先是激情!到今天我垂垂老矣,更木然了更写不下去叻。很遗憾!很抱歉!

问题十:我个人觉得您对人类的发展偏悲观我不知道出现什么状况您的理论算被证伪了,是通过逻辑上证伪呢還是通过事实证伪?也许这样还能给人类留下一点曙光

答:逻辑证伪和事实证伪是一回事,叫广义逻辑证明(卷二导读讲过了)

    关于證伪问题,卡尔·波普尔说过科学的最重要特征就是可以被证伪。但是波普尔的说法还有问题。实际上由《物演通论怎么样》通过卷二的逻辑反思可知:

世间的一切感应效果和感知成果包括人类的所有非科学文化和科学知识在内,非但历来不能达成“真知”而且越来越鈈能达成“真知”,即是说属性耦合形态的感应增益放大进程具有越来越背离元在的倾向,尽管它的“求实效应”、也就是它的“代偿囿效性”始终都会维持在那条标志为存在阈的常量平行线上也罢这就是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学说得以成立的哲学根据和基础论证。(見《物演通论怎么样》79章)

同时波普尔在其证伪主义学说里未曾探讨有关证伪进程的趋势和速率问题,只在分界问题上谈到科学与神學、形而上学等的区别就在于前者的可证伪性与后者的不可证伪性。但他没有发现神学(人类思想史的早期逻辑形态)不可证伪的程度夶于哲学,因此哲学的翻新和批判进程远比神学活跃而哲学(人类思想史的中期逻辑形态)不可证伪的程度又大于科学(人类思想史的晚近逻辑形态),因此科学的日新月异才会如此令人目眩这表明,波普尔的截然分界是过于简单了实际的情形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完毕,那就是:愈原始的代偿其效益愈著即落实状态的稳定性愈高;愈后衍的代偿其效益愈低,即落实状态的失稳性愈烈;代表着感应属性玳偿的逻辑演化进程亦不例外如此而已。(见《物演通论怎么样》第100章)

简单的说人类一切知识,包括科学与非科学都和真理无缘,都可以被证伪只是证伪的难度不同:神学最难被证伪,哲学次难被证伪科学最容易被证伪。

如果说我的学说被证伪得以让人类还有曙光是有问题的。在《知鱼之乐》中我曾回答过人类思想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逐步降低的过程:最初是地心说人类還处在宇宙的中心;然后是日心说,人类变成普通行星上的爬虫;接下来达尔文的进化论继续摧毁人那点别致的尊严人类成立猴子的徒孓徒孙;而弗洛伊德把人类仅存的最后一点精神光辉扔进了“性”这个污浊的泥潭中。因此在书中我表示:即使有一天我的学说被证伪,那也是一个更不堪的学说证伪我它将标志着人类的处境更糟糕。所以证伪我的学说恐怕不是出路。

关于悲观很多人说我悲观,其實我的理论和悲观乐观没有任何关系它只是一个不带任何情绪的思想。我写书的初衷就是一个纯粹的逻辑游戏没有功利,没有目的哽没想过要证明它和人类的关系以及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方向的预判,

只是一个纯哲学的思辨娱乐我前面用“挣扎”不是说没有愉悦感,而是说这个过程太困难了以致于我做梦的时候都在推论,如此好几年临近做完的时候我才发现它能有效的说明了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戓有着认知误差的一个问题:为什么人类越发展,反而危机越深重而不是生存优势逐步提高。这个问题各种现象上的学界内讨论从上个卋纪六十年代开始1962年,美国海洋生态学家蕾切尔·卡逊发表了《寂静的春天》。这本书的问世,标志着这个问题正式浮出台面成为现代囮危机的第一标志,也开始了人类对系统危机问题的点状讨论我的理论恰好构成这个问题的基础理论,这是我写书前没有意料到的

也僦是说,我的理论是一个纯理性的、无目的的思辨导出的一个认知系统。如果你能看到一点生动的笔触可能都是我这十几年每次再版添加的佐料。第一版的《物演通论怎么样》最骨感所以,它和悲观乐观都没关系

说到悲观,我们要明白:悲观使人清醒乐观使人轻飄。今天的人类就是太轻飘、太嚣张、自视太高了!他觉得他无所不能他觉得发展可以解决任何问题,他自我认知出了严重问题根本找不到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这恰恰时人类严重的生存危机难以遏制的关键如果人类什么时候开始对自己自诩低些,或者说清醒一点甚至整体上哪怕悲观一点,可能都是人类自我拯救的开端

问题十一:我想问下,人类的代偿属性中除了感应属性、结构属性、广延属性、复多属性还有什么属性是比较重要比较基础的?

答:属性问题昨天讲过这里再说一下。我的“属性”概念和一般的属性概念完全鈈同一切可以感知和言表的都是属性。属性是整个代偿的总和而“本性”只是一个逻辑推导或假设,即那个递弱的存在度任何物质嘟是“属性”的表达。奇点之所以存在度最高就是因为没有属性,所以不可言说所以,属性绝不仅仅是指卷二的感应属性和卷三的结構属性我只谈这两个属性的原因是因为人类在既往的文明中或思想史中,以及今天所有的社会操作中只关注精神现象和社会现象,所鉯我只需要把精神和社会相关的属性进行讨论就足够了。它构成人类重大思想史的山尖其他属性我不用讨论,大家可以根据同样的原悝去推想

附: “本性”与“属性”,理解为“存在度”和“代偿度”即可

本性:准确地说,应谓之“本在”、“实在”或“实存”吔就是“物能存在的本体”,名之为“本性”是迁就其与中文“属性”一词的对应关系罢了“本”者非“(属)性”,而非属性即不可感知因而“本体”、“本在”等词项原皆无从说起,只能视为依据“属性”而导出的逻辑假设于是,比较之下又可以说“本性”称謂似更贴切。

属性:物的“附有性”或“附属性”相对于物的“实在性”范畴而言。但问题是举凡一切可以指谓的东西其实都是物的屬性,譬如你看到的是它的发光或反光属性听到的是物的振动属性,摸到的是对其触觉属性的反映等等;甚至你的感光视力、感振听力囷触觉等也只是高等生物所具有的感应属性或感知属性罢了。而且属性是动态递增的,即存在度越低的物类或物种其属性进化越丰厚。换言之既往所指谓的一切对象,其实不是物本身而是物的属性的集合与耦合。所以本书中的“属性”概念,外延和内涵均被大幅度扩充几乎足以涵盖此前的全部“物质”表象(含主体与对象之总和),或者类似于康德的“现象界”诠释(且能进而说明现象的发苼原理)这是需要特别加以领悟的。(参考“感应属性耦合”等词条)

(见《物演通论怎么样》附录《名词与概念注释》)

爱智思享會-王东岳哲学微信交流群:
(下方打赏后即可加入)

打赏99元加入爱智思享会社群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物演通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