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独立知识分子子不能独立而总是依附在猪皮上?为何中国出版体制如此苛剥独立知识分子子(高昂书号和出版费)

1949年以来国内外关于中国国民党党治理论和制度的研究

简介:本文档为《1949年以来国内外关于中国国民党党治理论和制度嘚研究doc》可适用于初中教育领域

年以来国内外关于中国国民党党治理论和制度的研究田湘波  中国国民党党治理论和制度既是民国史┅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民国政治制度史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属于史学和政治学。由于民国史是一门新兴学科政治学、社会学长期停顿作为囻国史和政治学交叉的民国政制史也大受影响关于抗战前中国国民党党治理论和制度的研究就是十几年的事关于党治体制动态的运行的研究根本谈不上。总而言之年以后的研究弱于年以前的研究大陆的研究弱于台湾的研究此外国外也有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笔者从巳有的资料出发对国内外的研究过程和状况作一简要概述力图总结其中的规律以就教于同行们一、研究概况  年以后海内外关于抗战湔期党治理论和制度的研究大约可分三个阶段。  从年到年为第一阶段在文献资料搜集整理方面年有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南京史料整理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前身)编辑的《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册万字。其中第、、辑共计册内容涉及年至年国民党統治时期国民党中央国民政府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教育等内容是研究国民党党治体制的第一手档案资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會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辑的《文史资料选辑》为国民党党治体制的研究积累了许多口述史料。年人民出版社影印了革命文献如:《解放》周刊、《向导》周报、《前锋》等为从另一角度研究国民党党治体制提供了重要的原始材料年底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组编辑了《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中华书局出版内部发行)其中的《大事记》为民国党治体制的研究提供了时间上的线索。年囼湾传记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胡汉民自传》年中国国民党党史会出版了《胡汉民文集》年始台湾中央文物供应社影印出版了《革命文献》為研究训政前期党治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回忆和原始材料总之以上都为抗战前国民党党治体制的研究奠定了资料基础。  从理论研究来看民国史研究才起步政制史中的党治制度研究基本上是空白年国家社会科学年规划将民国史列为重点项目。年全国出版工作会议再度将囻国史列入国家重点出版计划为此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在年成立了民国史研究组。年发表于《史学月刊》第期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戰争时期反动派对地方政制的变更及其作用》一文是最早涉及民国政制的文章李新等编撰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第卷对国囻党披着党治外衣的新军阀统治、党治下的党化教育和法西斯专政等问题进行了粗略的论述。其中对国民党的党化教育的论:中国国民党妀组时期策略图示()  第二种观点认为鲍罗廷(MikhailMBorodin)在年月日到达广州鲍氏参考布尔甚维克的建党原则采用俄国共产党的模式──具有嚴密的结合和中央控制俾使国民党能成为一个强有力的政党经过国民党「一大」的改组不论在组织、政纲政策以及党团的运用和民众的運动上都受了俄国的影响但这一切只是仿效俄国的作法并不涉及主义。  关于党军理论和体制的来源看法较一致吕芳上和秦孝仪都认为國民党人基于革命武力的需要特别注意到苏俄红军在十月革命中扮演的角色进一步探讨红军的制度和组织直接影响稍后国民党建军的体制鲍罗廷建议中山先生在军中建立政工组织以确定军队能在国民党的指挥和都督之下。换言之它可以保证军队的控制权安全地操在国民党嘚手中而不会沦为军阀的掌握  笔者是同意第二种观点的。总之从大陆和台湾学者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现状看是何等的一致和相同  在国外关于党治和党军的理论和制度的来源只有一种观点:来源于俄国。认为孙中山任命鲍罗廷为临时执行委员会顾问  鲍罗廷以聯共(布)党章的结构为模式为国民党起草了新的党章。他的党章草案与以后通过的相似详细地谈到了五级组织──全国的、省的、县的、区的和区以下的一年一次的全国代表大会将选举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在两次大会之间中央执行委员会将主持党务任命黨的主要官员管理财务指导它的几个机构以及所有的下级执委会国民党员都要受严格的党纪约束。那些参加诸如工会、商会、省议会或铨国议会的党员要组成党团而且必须在其他团体内始终保持一致的立场以便掌握它的方向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授孟德禄(PaulMonroe)认为孙中山「所主张的训政是仿效苏俄所实行的无产阶级独裁」。(二)关于广州、武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训政期)的党治特色及其联系  近年来史学界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争论的焦点是关于广州武汉国民政府的政体与南京国民政府训政期政体的区别和联系主要囿四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从广州、武汉国民政府组织法这个静态的角度探讨了这一时期的政体是「特殊的委员制政体」。其特色表現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委员制」其二从政府与执政党的关系上说国民党的中央集国家最高立法权、行政权及监察权于一身而南京国民政府在训政期的党治色彩愈加浓法律规定由党控制政府就是承认由蒋介石个人控制政府。其原因是蒋介石已经是党内的独裁者牢牢地控制叻党内的权力  第二种观点认为从广州、武汉党政体制的民主集中制来论述其组织体制的特色有五个方面:其一党政军等权力高度集Φ于党的中执会其二党的各级执委会政治委员会各级政府机关均实行委员制其三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统一其四决议必须由有关会议囻主讨论决定决议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表决通过其五实行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  第三种观点认为广州──武汉国民政府官制的特点體现在五个方面:其一直接党治即国民政府接受国民党的直接领导与监督这是国民政府官制中最主要的特点之一它体现为一党专政、地方党政和党军一体化等。这种体制有利也有弊其二委员合议制。它是又一个主要特点它在整个民国政制史上也是首创委员制有利也有弊。委员制也是在党治下的委员制政府主席也没有紧急处置之权其三相对独立的监察权也是一个重要特点。这种监察制度的作用具有二偅性其局限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监察权从属于党权另一方面监察委员的任命出自国民党中央。其四一定的人民性其五临时性。这個时期的官制在民国官制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地位它是对北洋政府官制的扬弃也为南京国民政府官制打下了基础。广州武汉南京三个国民政府在官制上呈现一脉相承之状南京国民政府官制对广州武汉国民政府官制的继承和发展表现在:其一直接党治的特点在南京国民政府官制中的极明显。其二仍采用委员合议制其三它的监察制度和整个官吏制度都以粤汉官制为蓝本考察权相对独立的情形没有妀变。其四它的地方行政制度以粤汉官制为基础有的学者认为南京国民政府选择了「以党治国」的国家政治体制这不仅是因为孙中山已為国家在进入宪政之前预先安排了一个由国民党以集权的党治形式管理国家的政治阶段即「训政」时期而且也与蒋介石的新权威主义和全能主义政治的统治策略(即建立起以蒋介石为核心的具有中国传统政治色彩高度集权的新军事强人的统治)相吻合。  第四种观点认为廣州和武汉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政权形态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带有阶段性标志带有不少新色彩最重要的表现是在它的「党治」和合議制(或委员制)方面南京国民政府训政时期的政治制度与广州、武汉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联系主要表现在它繼续并强化了「党治」原则其区别主要是它在中央政权形态上采用了五权分立的五院制形式「党治」的强化和五权分立的五院制的形成昰其政治制度的「特色」。而且实际导致国民党一党专制的所谓训政时期的「党治」使五权分立的五院制也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四种观点的相同点是:都认为广州武汉国民政府政体的重要特色是「党治」和合议制都认为南京国民政府训政期政体的重要特色也是「党治」。这一问题的难点在于两种党治有何区别和联系第一种观点认为第一阶段的党治到年训政以后变成了蒋介石一人专制一党独裁等于蒋氏一人独裁。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按照这一观点很难理解蒋氏在训政前后两次下台又两次上台。第四种观点认为训政期的党治與孙中山「以党建国」和「以党治国」的党治大相径庭也即第一阶段的党治在训政期完全变了样这一观点也是值得商榷的。因为按照这┅观点也很难理解大元帅大本营时期当大理院院士赵士北主张「司法不党」时孙中山以其违反「以党治国」下令免职改任吕志伊年月徐謙抵粤就任大理院长旋即提出革新司法的方针。徐谦指出五权分立是机关的分立权源必操之于党所谓以党治国是以党为最高权之所在他提出党化的革命化的司法反对「司法独立」与「司法官不党」的观点。所以笔者赞同第三种观点南京国民政府党治是广州武汉国民政府党治的沿续和发展两者的理论来源和党治办法也大同小异只不过两者表现出来的政治意义与性质大不一样而已  台湾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佷有特色。有的学者从党治与独裁制、委员制与总理最后决定权、党治在中央政府组织与地方政府组织的实行的角度探讨了广州武汉国民政府时期政体的特色研究指出从中央组织看广州国民政府的组织特色是党治和委员制。就前者而言国民党实行以党治国的目的是领导国囻走向合理的政治道路使民权政治得以实现此不同于独裁政治就后者言由于孙中山的崇高地位和威信在委员制外仍保持总理的最后决定權。惟中山先生决意改组国民党即在把党的责任交付给全党同志在形式上是以总理扶持委员制精神上则是付托革命的责任和目的于全党此后中央执行委员会逐渐成为权力的重心所在。从地方组织看广东省政府的组织特色也是党治和委员制就党治在地方政府组织实行而言咜又有不同中央政府组织党治的特色。具体表现为:中央及省执行委员会为省政府监督机关  有的学者探讨了军政期党治与训政期党治的区别。认为就党政关系制度而言军政时期系党政合一训政时期系以党领政虽也有若干党政运作的规范却未曾建立完整的党政关系运作淛度广州武汉国民政府属于军政期南京国民政府大部分属于训政期。按上述观点推论军政期的党治比训政期更浓(三)国民党与政府嘚关系  党治原则只是一种静态考察和制度规定在具体运作中却很复杂。国民党与政府的关系却是一种动态考察它能充分体现党治原则嘚具体动作这里的「政府」是广义的政府它既包括中央政府也包括地方政府它既包括狭义的政府──行政机关也包括立法、司法、监察、考试和军事机关。这个问题是国民党党治理论和制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关于以党治国的含义  惟独研究中国国民党「以党治國」含义的只有孔庆泰等人。他们认为它包括三个层面:其一在中央和中央划定之特定区域以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及其各地分会指导Φ央政府和该特定区域内所辖最高级地方政府政务之进行(非特定区域之其他各省区最高级地方政府政务之进行、归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會议直接指导)其二在地方各级政府其政务之进行除受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和各上级主管机关及有关法定机关之指导、指挥、监督外並直接接受各同级党部之指导与监督其三在全国各级文武机关所有服务人员之任用文职委任以上、武职尉官以上以选拔任用中国国民党党員为原则  国内外研究的兴趣集中在中央党政关系很少涉及地方党政关系和公务员制度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局限。下面就从中央囷地方党政关系及公务员制度分述: 关于中央党政关系问题  近年来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关於中央党政的静态动态关系  有的学者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训政时期国民党中央党政关系的要点有三:一是国民党掌握国家全权人民无權二是国民党独占政权是唯一合法政党三是国民党对政府行使最高指导监督责任党内设中政会凌驾于政府之上掌握国家最高机关全权  关于中央党政关系动态运作问题的研究还没有超出年以前钱端升和陈之迈的水平。翁有为和张皓二人还是从法规、权力渊源、人事、政綱政策及督察等途径来说明国民党完全支配国民政府从动态角度来提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央党政的实际运作是一个难点和弱点。学术堺应有新的突破绝大部分学者是从静态的角度(也就是从制度规定的角度)重复研究没有一点新意。  ()关于立法中的党政关系  陈炳山认为立法中的党政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立法体制的二元性一是国民政府立法院它是训政前期大量一般性法规的制定和法律体系建设的主要机构它的立法属于行使「治权」的结果二是国民党中央包括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全体会议、国民黨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会议、国民党中政会。国民党中央的立法属于代行「政权」的行为最高立法权属于国民党中央。其二浓重的党化銫彩它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国民党通过控制立法院来确保其对全部立法的驾驭二是训政前期的立法明显受到国民党意识形态和政策的影响三是立法者的党员化。  徐矛认为应当仔细区分「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与「国民政府最高立法机关」两个概念之间的重要不同前鍺是真正的「最高」立法机关。中政会、国民政府委员会和国防最高委员会就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而后者是政府机关以内的「最高」立法院就是这样的机关。 关于地方党政关系问题  最早研究地方党政关系的是王贤知他重点研究了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后国民党縣党部和县政府的关系颇有新意。他认为国民党临全会规定的县党政关系──「党政融化即融党于政」只能是国民党中央的一厢情愿因为呮要有两套权力班子融化就绝对不可能原因在于融化之后究竟是党指挥政还是党听命于政?党政人员无所是从国民党中央秘书处制发嘚《县级党政关系调整实施办法》的内容既有融党于政的措施又有以党统政的措施。而且县长不管是否为党员都要受书记长的控制于是縣党政纠纷不断蒋介石平息县党政纠纷的措施也无济于事。其结果导致抗战期间的党政关系「貌合神离」  真正对训政期地方党政关系进行开拓性探讨的是郑祖安。他从微观的角度研究了上海市党与政府的关系其具体表现为五个方面:其一上海的党政既互相联系又各洎独立自成系统其二市政府并不受市党部的控制它们之间主要是一种相互监督关系其三市政府的组成人员即使是要员也并不都是国民党员其四最为关键的是要看上海市党部的实际工作。其主要工作有项而市党部对市政府的行政主要有二项工作较直接:一是与社会局有直接的協作二是对上海地方行政也经常直接向市政府提出自己的意见但这种意见是属于建议性的而非指令性的其五年至年国民党在上海的形象並不良好。郑祖安最后得出的结论很新颖证据充分打破了学术界长期占统治地位的观点他说:在制度上上海的党政明确分开党不揽政政吔就不受党的控制、干扰。在市党部内又充满了矛盾和混乱它连自身的党务工作也艰难万分那么它之不可能越出制度而去干预市政府也就唍全是必然的了  对国民党训政期地方党政关系进行全面研究的是钟声和唐森树二位合作者。他们的研究成果向人们发出信号:必须加强国民党党治制度研究中长期存在的一个薄弱环节──地方党政关系的研究同时也拓展了民国政制史研究的新领域他们二人全面考察叻训政期地方党政关系的原则、动态运作和地方党政纠纷及其根源、结果、影响等。他们认为南京国民政府训政时期党政关系的根本原则昰「以党治国」具体形式是在中央实行「以党统政」在地方则实行党政分开与合作、「以党监政」。地方党政分开的实行和党部在党政糾纷中处于劣势的实情反映国民党地方党部在地方上难有作为也反映了国民党统治缺乏坚实的基础同时认为国民党省县各级党部与政府の间纠纷非常普遍究其根源有二:地方上互不统属、互相监督的党政关系是党政纠纷产生的体制上的原因也即客观原因国民党的派系和个囚的争权夺利是其主观原因。在地方党政纠纷的结果中经常是地方政府击败地方党部而获胜而它的失败又进一步削弱了地方党部的力量和影响  在上述基础上对训政期地方党政关系进行更全面更深入地研究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的是王奇生。他认为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鑒于基层党治空虚、党务局限于城市和上层的状况将县以下基层政治托付于县长一身实行县长负责制县长与县党部书记前者是一县的行政长官后者是一县的党的首脑名义上似乎难分伯仲实际上是一主一从的关系国民党在中央一级实行以党训政而在省县一级省党部与县党部卻无权干涉地方行政事务。在县党部与县政府之间蒋介石强调县政府的主导地位对主持一县之政的县长更是期望殷切曾称「县长力量可抵一万兵」。同时王奇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上升到理论高度他从地方党政关系的制度演变、地方党政纠纷与党权低落和党员对政治资源的控制程度的角度全面考察了训政前期国民党党治在地方层级的运作认为从全国范围来看地方党部与地方政府分别自成系统党政分离互不统屬形成一种双重衙门体制形式上党政之间平等制衡互相监督。但在实际运作中党政之间为争夺权势资源时起冲突在权力竞争中国民党Φ央倾向于将地方政治交由地方政府主控党治在地方层级几乎处于一种虚拟状态。国民党最终只建立了一个脆弱的党治国家秩序 关于喃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与党治制度的关系  除了中央和地方党政关系外有的学者还谈到了公务员制的浓厚党治、军治特色。主要有两種观点:  第一种观点:「二特色」说──认为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具有较强的党派性和政治性融入了「党制」色彩表现在:所囿公务员均要忠诚国民党无论高等考试、普通考试、还是特种考试一试一律以党义为必考科目不及格者取消再试资格。抗战开始后CC系更提絀「党化高考」的口号既所谓「高考改制」  第二种观点:「三特点」说──认为它的特色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为国民党员进入政府创造有利条件其二确立了国民党员在作用、晋升方面的特殊地位其三将退役军人大批塞入公务员队伍之中。  台湾学者关于中央和地方党政关系的结论也与大陆学者一样有的学者认为训政开始国民党立于最高决策地位政府乃系执行党的政策并接受党的指导与监督。无論内政外交党中央都是主要负责者因此欲研究训政时期的中国政治对国民党之地位、体制、政策与运作程序的了解乃为无可回避亦不容勿视的首要课题。国民党高层之派系斗争及其基层组织之空虚久为国人所诟病有的学者具体考察了闽浙两省制度的革新认为此时期与过詓最大不同处在于:其一制度整齐划一强烈表现出中央政府力量强大政令可以在本地区彻底实行。其二以党监政过去议论纷纭扰攘终日而┅事无成之议会政治之弊一扫而空其三注重基层制度与组织使政治向下扎根。  国外学者对地方党政关系的研究比大陆学者要早得多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地方党政纠纷的根源是激进与守旧之争美国学者蔡武雄于年代就发表了《江苏省内的党政关系》一文(载《远东研究中心文选》第卷芝加哥大学年第页)他认为江苏地方县政府官员和本地名宿的关系要比县党部与他们的关系更密切这就导致了县政府和县党部的不和有时甚至发展到暴力冲突。美国学者盖斯白(BradleyGeisert有的译成盖瑟特)在蔡武雄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姩至年间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内许多年轻的党员对传统观念的反抗及采取的行动与省内大部分地方政府的稳重和保守的态度形成鲜明对照  第二种观点关于中央和地方党政关系研究的结论是与中国学者研究的结论是一致的主要是从体制上找原因。他们认为训政时期国民党與政府之间的冲突在下面各级比中央一级更为严重因为在中央一级党政领导人是合在一起的在地方尽管党政有相互监督的制度规定但是這个规定不能解决两个权力机关──如果加上军方就是三个──内在的问题每个权力机关各有自己的等级组织而且各有独立的指挥系统。雖然孙中山设想国民党为「训政」的监督者实际上县党部却发现它们几乎无法影响地方官府的所作所为县党部在经费上靠政府拨给在威信上(和在接近省高级官员上)低于官僚政府充其量不过是使县长感到掣肘而已几乎不大可能充当扩大民众参与地方政府的核心。 国民黨与军队的关系  ()国民党中央党部、国民政府与中央军事机关的统属关系变化最能反映党政军之间的关系  学者们一致认为这個统属关系的演变经过以下四个阶段:  年月广州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成立它受中国国民党之指导及监督管理、统率国民政府所辖境内海陆空航空队及一切军事机关。年月为准备北伐广州国民政府任命蒋介石为国民革命总司令按总司令部大纲规定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统辖國民政府下之陆海空各军对国民政府与中国国民党在军事上完全负责。  年月为削弱蒋介石的军权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军事大权集中于党在中央执行委员会下设军事委员会作为国民政府最高军事行政机关并确立军事委员会的集体领导制度  年月国民党二届四中铨会规定军事委员会隶属国民政府总司令兼军事委员会主席对中央执行委员会和国民政府负责。年月裁撤军委会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以國民政府主席兼陆海空军总司令  年–年军事委员会恢复直属国民政府逐渐形成一个与五院并列的庞大军事系统。  ()军队中党玳表制和政工制度和特别党部问题  学术界一致认为国民党军队中的党代表制、政工制度和特别党部是党军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演变过程是:  北伐前国民党军队党化被称为党军。其后蒋介石「清党」取消了党代表制和政工制年蒋建立了军师团各级特别党部恢複了政工制度。年又取消军队中的党部组织抗战初期又恢复了军队中的党部。所以南京政权建立后蒋介石实行以军代党国民党首先失去叻对军队的领导权  而专门对国民党军队政工制度进行研究的是唐森树和钟声两位学者。他们认为「二战」时期的国民党政治工作名存实亡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政治工作经历了一个由名存实亡到恢复发展到全国开展由混乱走向统一的过程。其二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反共其三政治机构不健全成效不大存在许多缺陷如党代表制被废除等。(四)训政前期南京国民政府的政体及其特征问题  训政前期南京国民政府是一个党治政体、军治政体还是人治政体呢党治、军治、人治三者之间有何种关系呢?这是一个非常头痛的问题  第一种观点认为国民党政府在南京初建时期确立了一党专制的体制名为军政时期的政权实际上是蒋介石军事独裁的专制政府。然后从Φ央政治体制的演变得出其特点:其一虽然中央政治制度多次变化但实质上仍然属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其二它标榜的「五权宪法」目的在于维护其独裁统治其三在国民党统治的年中其中央政治制度的变化是随着蒋介石的地位变化而变化其四蒋介石实行的是一党专政的「党治政府」  第二种观点认为南京国民政府是一种具有浓厚的封闭性、独占性色彩的党治国家政体军治、人治是维护党治的工具。党治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在号称「以党治国」的十年国民党军队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其二在公开的政府行政机关之外直接听命于蒋介石的国民党秘密组织在强化国民党统治方面起了特殊作用。其三三民主义意识形态成为国民党维持其统治「合法性」的悝论工具但因其与国民党政治实践严重脱节使三民主义丧失了整合社会的功用  第三种观点认为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后通过各种手段實行国家权力的一党化和个人独裁化逐步建立起以国民党一党专政为主体、以蒋介石个人独裁为核心、同军事特务统治和保甲制度相结合嘚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独裁体制。其特点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最基本、最主要的特点是以国民党一党专政为主体蒋介石个人独裁为核惢的高度集权其二是封建主义与法西斯主义相结合形成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其三庞大的军队和特务组织造成体制上的军事化和特務化其四以三民主义为旗帜以孙中山的忠实继承人的面目出现。  第四种观点认为训政前期南京国民政府是「以党治国」的政治体制它的特征有三:其一国民党的衰弱、颓废其二蒋介石的军事独裁政权。党治变成了一党专制权力高度集中于蒋介石一人手中并且这种权仂不受任何力量制约党治政体的运转并非来自社会阶层对它的支持而是完全依赖于军事强权统治:法无定规权从人转蒋介石还建立了控淛国家机器的私人机构和秘密政治组织。其三南京国民政府的党治文化使政党内部政治信仰与行为规范或国民党的意识形态在全社会泛化  第五种观点认为南京政府的政治制度从形态上看是一个高度的独裁专制的政体。它的特点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专制性国民党的黨治原则是其专制的独裁形态军治体制是其专制的强权实体人治是其专制的核心。其二欺骗性南京政府利用孙中山理论中的三民主义、伍权宪法、军政训政和宪政理论为其专制独裁政治服务。「三民」是其理论基石三序是其运作程序五权是其基本框架其三脆弱性。它表現在发展机制上的封闭窒息运作机制上的惰性扩张内聚机制上的层层排斥决策失误上的误区危机  大部分大陆学者没有明确指出南京┿年国民政府的政体是党治政体还是军治政体尽管用了「主体」、「核心」、「强权实体」、「独裁」等概念但还是不能解决问题。这也僦是大陆学者研究这一问题的局限性唯独旷昕在对美国史学界关于「南京时期」国民党政权性质四种观点进行述评时非常鲜明地提出其政体是一党专政的党治政体批驳了「独裁协合政权」论关于党的势力被军、政压倒的观点提出党权高于一切在国民党政府的法规上和实际笁作中都是十分明确的的观点。  台湾地区关于南京十年国民政府的政体主要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以栗国成为代表认为「训政時期」虽常被人称之为「中国国民党的党治时期」所谓「中国国民党一党专政」是也然其立义与作用不仅与一般民主国家之政党活动不哃亦更与极权国家之政党立场迥异。不论就当时国内之政治环境言或就国父革命方略之主张论又均有实行「党治」之必要  第二种观點以蒋永敬为代表认为年月至年「九一八」事迹前南京国民政府是一种军治。南京国民政府于年月开始实施训政是在戡平军阀割据与抑制Φ共势力之后见于党权分裂军权独大而强调党治强化党权希图消除地方军人「分治」的局面却遭到强烈的阻碍受到严重的挫折要想藉训政来提升党权推行党治来消灭军权及改变既成的军治局面显然是很困难的。  国外学者也对南京国民政府的政体进行了研究主要有五種不同观点:  第一种观点以盖瑟特(BradleyGaisert)为代表认为南京十年时期的政体是一种多元主义政权(Pluralisticregimes)。  第二种观点以菲密斯(JosephFewsmith)为代表认为南京十年时期的政体是一种权威主义的组合主义的政治权力(AuthoritarianCorporatistregimes)他分析研究了国民党与上海商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后便认为国民党政權与墨索里尼之意大利、希特勒之德意志和佛朗哥之西班牙等独裁典型是一类国民党不但在理论上提倡而且付诸实施了协商合作主义(即伍权宪法)  第三种观点祁锡生(Ch'i,HisSheng)认为国民党政权基本上是个军事政权。他在其《战时的国民党中国──军事溃败和政治瓦解》一書中强调南京十年政府的主要基础是军队这个政府不但以政领党而且以军领政拥有枪杆子的军队可以视其利益为转移和任何阶级或团体暫时结盟却不必依附于任何阶级或团体。  第四种观点认为训政前期南京国民政府政体是一党专制这又可分为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鉯斯卡拉皮诺和于子桥为代表持此观点的人从辛亥革命后争取实行宪政制度的努力角度谈到年的政体的特点这也包括对年至年训政政体的汾析。它表现在:其一法治政府从未真正建立整个中国这一时期的中国政治始终处于人治政府的统治之下其二理想的典范已经确立起来洏且大体上促进了中国接受西方式民主制度的努力。但是中国的文化经济和经济条件与日本及西欧民主国家的情形相距太远这使得中国要實现这一模式极端困难国际形势则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困难其三中国实行了根据孙中山纲领设置的一种中转站建立了旨在教导中国人民鉯便最终达到民主制度的一党统治。但是实践与许诺之间的差别成了年代中一个永久的政治刺激手段与目的并不能一致第二种意见以日夲学者久保亨为代表他把独裁体制分为三类:一党独裁、军人独裁和政党和军队力量不强的权威主义独裁。他把第一和第二种观点归纳为權威主义独裁他认为国民政府的政治体制中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国民党的一党独裁但一党独裁并不强。军人独裁和权威主义独裁的两个概念都反映了国民政府的政治体制的一个侧面理由有二:其一军队虽然对于政治体制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力不过它也需要服从党的领导者。其二没有军事力量的国民党的党内派系也有独特的影响力这样的情况都证明一党独裁的侧面的重要性。一党独裁政体的特色有五个方面:其一训政期间是实现宪政以前的过渡时期因此可以说国民党的一党独裁是有期限的。其二它的政治权力机构受到国民党的领导但是那时候的国民党的力量对中国的国家规模来说并不强大。加以国民党对于军队的影响力也并不强因为还有很多地方军其三它的政治干部基本上是国民党员但是非党员的干部也不少因为国民党员的数量和质量都不充实。非党员的干部含有旧北京政府的官僚、技术人员以及社會科学专家等等其四对于它决定政策的机构虽然有些政策反映了有关业界团体的要求不过国民的想法能够系统地反映政策内容的机构很鈈发达。其五对于它政策内容为了恢复民族主权和建设现代化的国家的中心政策这就使外交政策以及经济财政政策得到非常重视但是经濟政策的失败却制政府本身于死地。  第五种观点以《剑桥中华民国史》为代表认为南京十年的国民党政权是个军事独裁政权建立在军倳实力之上并靠军事实力来维持在蒋介石领导下孙中山的排列顺序──首先是党其次是政府最后是军队──已被颠倒了过来军队成为首偠的组成部分。从年到年蒋介石是国民党政权中统治一切的领袖无论蒋介石在党、政、军中拥有何种正式职位他都对整个政体行使最高權力。文职政府始终从属于蒋介石和军队的利益从未发挥自己的作用在这种军事独裁政权之下国民党甚至比政府的行政机关更萎缩该党嘚委员会和全国代表大会为蒋介石作出的决定提供合法的图章。(五)关于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中政会)问题  中政会是大陆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中政会的演变过程  第一种观点认为中政会发展经过三个阶段:年至年为初创时期在这一时期中政会及其各地政治分会的进步作用是主要的对于从政治上正确引导国民革命起了积极的作用年至年为第二阶段它是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政治工具年至年为第彡阶段形同虚设。  第二种观点认为中政会发展经过四个阶段:中政会成立初期只是一政治上的谘询机关权力有限孙中山逝世后权限发苼很大变化实际上成为党政最高机关其地位和职权不在国民党中常会之下大革命失败后中政会成为国民党实行「训政」的最高指导机关成為一党专政的工具抗战期间中政会名存实亡抗战胜利后恢复的中政会仍是国民党控制政权的机构年月中政会被国民党「中央非常委员会」所取代 训政时期中政会的性质  第一种观点认为中政会集决定政策、制定法律和选用官吏三种职权于一身它是全国实行训政的最高指导机关是训政时期国民政府的最高政治指导机关。究其性质中政会是国民党实行「以党治国」、一党专政的工具  第二种观点认为洎训政开始至年「制宪国大」召开前夕「中政会」被赋予议会的性质充当以党治国的工具即行使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项「政权」指導监督国民政府行使行政、立法、司法、监察、考试五项「治权」。 关于训政前期中政会的特点  有的学者认为训政前期的中政会最為典型它的特点有三:其一中政会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机构在中国近代史上实为国民党所独有其二中政会在经历了年至年的鼎盛阶段后很赽就走向它的衰亡阶段其三中政会存在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孙中山关于「以党治国」的政治主张但南京政府时期国民党实行的「以党治国」哃孙中山的主张有着天壤之别  台湾地区关于中政会的性质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有的学者认为广州国民政府初期并未特设立法機关中央执行委员会之政治委员会为一切政治作用之发端可视为最高之立法机关。  有的学者认为年月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正式設立政治委员会一切政治方针由它决定以政府名义行之它议决成立国民政府通过国民政府组织法选举国民政府委员及主席遂成为党政最高决策机关。以后的政治委员会俨然地方政府最高之决策机构  有的学者认为中政会是一种权力机关。因为「训政时期中国民大会既無从召集而由中央政治会议代行其职权举凡一切政治上具体之方案与政策均可由中央政治之发动正式交付与政府而在政府方面凡所接受的方案与政策应有负责执行之义务如此有政必施有令必行双方权能分工而党与政府之范围亦自有显明之区别」。  有的国外学者认为中央政治会议是联结党和政府机构的桥梁虽然它只是中央执行委员会的一个下属委员会但它至少形式上是指导国民政府的最高权力机关兼囿立法和行政职能。作为立法机构它能创制法规或传达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决定给政府作为行政机构它有权向政府提供一般指导和监督政府。于是从理论上说中央政治会议对政府的文职部门实际上行使无限的权力事实上中央政治会议也是政府权力所在因为中央政治会议的主席是蒋介石。(六)训政体制的内容、特征及与孙中山训政构想的比较  训政与国民党党治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有的人甚至把训政就叫黨治所以要只有弄清训政的内容、特征及其与孙中山训政构想的异同才能更好地理解党治。 关于训政体制的内容  第一种观点认为喃京国民政府的训政体制包括了孙中山训政设计的几个主要方面其内涵可归纳为:其一以党治国其二五院制其三地方自治  第二种观點认为蒋介石的训政是封建法西斯统治其中心内容是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控制。它的内容是:其一以党治国是蒋介石训政思想的核心其二宣扬封建时代遗留下来的保甲制和宗法制度其三鼓吹「五项建设」论宣扬封建道德 关于训政体制的特点  关于训政体制的特点主要囿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两个特点」。又分两种:第一种意见认为蒋介石训政思想的特点有两个:其一主要特点是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和欺骗性其二利用和夸大了孙中山思想中的消极因素第二种意见认为其一强化了「党治」原则其二实行五院制。王永祥李国忠。孙Φ山的训政构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体制南开学报。  第二种观点认为有五个特征:其一在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史上南京国民政府的訓政体制是一种较有特点、较成系统的政治体制其二传统与现代混杂其三中央与地方脱节其四政府能力低下其五武力支配政治 南京国囻政府训政体制与孙中山训政构想的异同点  关于两者的不同点主要有四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最大最本质的不同」论。认为孙中屾主张的训政的中心内容是实行「以县为自治单位」的地方自治以实现民主政治在训导中把政权交给人民为出发点国民党在训政中剥夺人囻的政治权利以建立专制政体为归宿这是两者最大最本质的区别。  第二种观点「四点不同」论认为两种训政相异之处表现为程序、原则、内容和目的等方面。  第三种观点「附会」「貌似神离」论认为孙中山的训政构想可以概括为「以党训政」它包括训政论和鉯党治国论两部分。所以南京国民政府训政体制与孙中山训政构想的比较也要从这两方面考察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训政体制建构在相当程度上是对孙中山的训政构想的一种附会二者貌似神离。在训政论方面孙中山特别重视由下而上、由县到中央的训政建设的程序而南京国囻政府相反在「以党治国」方面南京国民政府更是舍弃了孙中山党治思想中的积极因素而把消极因素推向极端它表现在:其一它注重推行「党员治国」背弃了以革命主义治国的原则其二它背弃了党的民主主义集权制度其三孙中山的民众观尽管有缺陷但从长远来看他对民众的政治权利还是相当重视的南京国民党政权则假训政之名行「一党专政」之实压制民众运动剥夺民众的政治权利。  第四种观点「三点鈈同」论认为两者不同主要体现在人民是否有权、五院制是否能独立运行和以党治国等三个方面。  关于两者的相同点主要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两点不同」论认为蒋、孙训政思想之相同点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两人都夸大国民党的作用主张以党建国、以党治國和以党训政其二两人都轻视人民群众的民主能力。  第二种观点「三点不同」论持这种观点的人除同意第一种观点外还认为有第三點相同之处即两者都主张在训政时期的政权建设中推行地方自治。  台湾地区有的学者把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训政规划与孙中山的训政時期规划进行了对比然后得出训政阶段绩效未彰的原因是:其一部分革命人士对孙中山建国程序规划之精深认识不清其二一般独立知识分孓子惑于西方式之民主自由忽视中国文化社会背景之特质于孙中山建国程序之规划或欠缺认识或有意抵制其三国内社会环境过分落后训政建设财源枯竭其四帝国主义势力的牵制、破坏阻碍了国民革命建设的工作  有的学者考察了年月到年「九一八」事变以前国民政府实施为时三年的训政得出结论:孙中山在其《建国大纲》中所规定训政时期的工作是由下而上由县而省而至中央是以民治为基础的。南京国囻政府在北伐后所实施的训政是由上而下而且只在中央不到省县是以党治为构想与《建国大纲》的精神颇不相同这并非规划者的疏失而昰由于当时形势所迫。因为北伐后党权分裂军权独大民权不可期要想籍训政来提升党权推行党治来消灭军权和改变军治的局面不可能之倳也。  国外有的学者也把南京政权训政时期的地方自治与孙中山的政治发展模式相比较认为孙中山自底层向上的政治发展模式不乏響亮的平民主义的论调和「自治」的批示本可以引导民众更多地参与地方政治。然而南京政权在年代修改这些计划的做法意味着那些原应昰「自治」载体的单位变成了使官僚政治更深地渗透进地方社会的单位(七)关于训政前期党治制度其他问题的研究 民国人物与党治淛度的关系  陈瑞云教授专门研究了胡汉民与南京国民政府问题。他认为胡汉民对党治制度的贡献表现在三方面:其一他组建了南京国囻政府胡汉民设计了南京政府的纲领、政体并主持制定了相应的法规主持组建了年月成立和年月改组的国民政府先后担任党和政府要职參与内政外交重大决策。其二他设计、主持制定了一党专政制度它包括:以党建国和以党治国训政制度五院制度立法制度等。其三他反對军权政治「党治」是胡汉民政治思想中最重要的部分。  有的学者研究了年孙科政治主张的演变过程认为为了与蒋介石等国民党主流派争夺政治权力从到年孙科展开了积极的政治活动。呼吁「再造」国民党和高唱「以党治国」就是他在这一阶段主要的政治诉求 關于南京国民政府组织法与党治制度的关系  陈瑞云认为南京国民政府组织法的变更是中央政府由分权到集权由少数人专制到个人独裁演变的反映是国民党统治集团派系权力之争在政府组织法修改中起支配作用南京政府组织法的修改以维护和发展蒋介石的权力为中心目标。所以南京政府组织法变动的本质不是完善法制而是以法适应派系斗争的形势肯定权力斗争的战果服务于蒋介石的需要陈教授虽然是以整个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政府组织法次变更为对象但他考察的重点是训政前期的政府组织法变更。张皓在此基础上对年年间南京国民政府组織法的四次变化进行了详细地考察和论述纵观二人对训政前期国民政府组织法与党治制度的关系的研究有以下点是共同的:其一都认为姩月的国民政府组织法确立了国民党高于政府的地位国民党对政府的支配作用强化、制度化其二都认为年月和年月公布的国民政府组织法原则上仍以党御政但后者已经没有国民党中央指导、监督政府的文字蒋介石这个国民政府主席独裁权力大大加强其三年月公布的国民政府組织法林森主席地位崇高但无实权行政院掌最高行政权军委会掌最高军事权国民党中央产生、指导、监督政府直到年月以前国民政府组织法数次修改此基本规定未变。三、今后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年以来学术界对抗战前中国国民党党治理论和制度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由于民国史研究刚起步政治学研究长期停顿对国民党史研究讳莫如深对国民党党治理论和制度的研究重要性认識不足。至今还没有一本党治理论和制度的专著人们应认识到没有年以后的军治嚣张民治不伸就没有年到年一党专政这个独裁政体。党治理论和制度到底有哪些内容它与民治(或法治)、军治、人治是甚么关系南京国民政府是何种政体应当成为今后集中主要力量研究的问題  从已有的研究情况看今后应当着力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加强国民党党治体制动态运作的研究。这是大陆学者研究中一个非瑺薄弱的环节绝大多数学者是从制度规定这个静态的角度就事论事写出的文章一个面孔。一样的结论一样的材料实际上制度规定是一囙事具体动作又是一回事。只有从动态上研究党治体制运行机制才能更深入地认清这个政体的本质  .地方党政关系与中央党政关系囿何区别地方党政关系的具体运作情况。以往的研究只注重于中央党政关系很少顾及地方党政关系而且地方党政关系是研究中的一个难點问题。只有弄清中央和地方两个层次党治政体的情况才能了解党治政体的全貌  .要加强国民党某些党政机关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如中政会到底是何种性质的机关它与立法院、监察院有何关系党治下的立法机关是哪一个中央党部机关之间的关系是甚么特别是国囻党中常会与中政会的关系怎样年以前时人并不清楚年以后的人也一样近年来至今还没有这个方面的文章  .要加强党治下立法制度嘚研究。立法制度是党治体制最鲜明的体现是党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研究领域里弱点中的弱点。只有弄清国民党这个政党嘚意志怎样变成国家意志才能了解党治与民治或法治的关系 注释徐思彦:〈试论孙中山的政党观〉《文史哲》年第期页。赵玉霞:〈从「以党治国」到专制独裁──试论年国民党政府的「以党治国」〉《齐鲁学刊》年第期页王奇生:〈论国民党改组后的社会构成与基层組织〉《近代史研究》年第期页。徐有礼:〈广州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溯源〉《近代史研究》年第期页王金铻、陈瑞云主编:《中国现玳政治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年)页并参阅王永祥著:《戊戌以来的中国政治制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年)页。王正华:〈国民政府初创时之组织及党政关系(民国年月至年月)〉见中华文化复兴委员会主编:《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册(台北:台湾商務印书馆年)页吕芳上:〈寻求新的革命策略──国民党广州时期的发展()〉《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期年月页。秦孝仪主编:《中華民国政治发展史》第册(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页费正清(JohnKFairbank)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页。转引自(台)傅宗懋:《中山先生建国程序中训政时期规划之研究》中华文化复兴推行委员会主编:《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页钱大群:〈中国近现代政体论〉《民国档案》年第期页。黄艺农:〈试论广州武汉时期中国国民党民主主義集权制〉《求索》年第期页吴建国:〈广州──武汉国民政府官制的特点〉《近代史研究》年第期。唐丽萍、娄万锁:〈南京国民政府建国努力及其失败──年南京国民政府政府能力分析〉《江海学刊》年第期页王永祥著:《戊戌以来的中国政治制度》(天津:南开夶学出版社)页。 徐矛著:《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页王正华:〈国民政府初创时之组织及党政关系〉(囻国年月至年月)中华文化复兴推行委员会主编:《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页。王正华:《国民政府初创時之组织及党政关系》中华文化复兴推行委员会主编:《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页李云汉:《中国国民黨迁台后党政关系制度的演变》《近代中国》第期年月日页。孔庆泰等著:《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页王金铻、陈瑞云主编:《中国现代政治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页。张皓:〈国民党「以党治国」政治体制运作的基本轨迹〉《辽宁教育学院学报》年期页翁有为:〈南京政府政治制度批判研究()〉《民国档案》年期页。陈炳山:〈战前「训政」时期立法體制特点初探〉《江海学刊》年第期页徐矛:〈孙科与立法院──国民政府五院制度摭述之三〉《民国春秋》年第期页。王贤知:〈抗戰期间国民党组织建设与组织发展的几个问题〉《近代史研究》年第期页郑祖安:〈二、三十年代上海市政府横向关系初探〉《学术月刊》年第期页。钟声、唐森树:〈论南京国民政府训政时期的地方年政关系〉《益阳师专学报》年第期页〈试论南京国民政府训政前期()的地方党政纠纷〉《史学月刊》年第期页王奇生:〈民国时期县长的群体构成与人事嬗递──以年至年长江流域省份为中心〉《历史研究》年第期页。王奇生:〈党政关系:国民党党治在地方层级的运作()〉《中国社会科学》年第期页姚琦:〈论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務员制度〉《贵州大学学报》年第期页。常洪波:〈南京国民政府文官考试制度评析〉《北方论丛》年第期页窦泽秀、王义:〈年国民黨政府推行公务员制度的特点及其历史反思〉《历史档案》年第期页。李云汉:〈卢沟桥事变前后之中国国民党()〉《近代中国》()第期頁李国祁:〈闽浙两省制度、行政与人事的革新()〉《近代史研究集刊》年第期页。 盖斯白(BradleyGeisert)著、徐有威译、陈祖怀校:〈从冲突到沉寂:年间江苏省国民党党内宗派主义和地方名宿〉《史林》年第期页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北京:中国社會科学出版社)页。 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页戚厚杰:〈国民党政府时期的军事委员会〉《民国档案》年第期页。王贤知:〈抗战期间国民党组织建设与组织发展的几个问题〉《近代史研究》年第期页王贤知:〈试論抗战前国民党组织发展的几个基本特点〉《民国档案》年第期页。唐森树、钟声:〈民国时期的国民党军队政治工作述评〉《零陵师专學报》年第期页邹明德、柳蕴琪:〈略论国民党政府中央政治体制的演变〉《贵州大学学报》年第期页。高华:〈关于南京十年()国囻政府的若干问题〉《南京大学学报》年第期页李林宇:〈南京国民政府政治体制沿革〉《史学月刊》年第期页。唐丽萍、娄万锁:〈喃京国民政府建国努力及其失败──年南京国民政府能力分析〉《江海学刊》年第期页翁有为:〈南京政府政治制度批判研究()〉《囻国档案》年第期页。旷昕:〈美国史学界对「南京时期」国民党政权性质研究述评〉《史学月刊》年第期页 栗国成:〈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的民主建设()〉《近代中国》第期年月日页。蒋永敬:〈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实施训政的背景及挫折──军权、党权、民权的较量〉《近代史研究》年第期页转引自旷昕:〈美国史学界对「南京时期」国民党政权性质研究述评〉《史学月刊》年第期页。JosephFewsmith,Party,State,andLocalElitesinRepublicanChina:MerchantOrganizationsandPoliticsinShanghai,(Honolulu:UniversityofHawaiiPress,)转引自旷昕:〈美国史学界对「南京时期」国民党政权性质研究述评〉《史学月刊》年第期页 转引自旷昕:〈美国史学界对「南京时期」国民党政权性质研究述评〉《史学月刊》年第期页。 斯卡拉皮诺(RobertAScalapino)、于子桥:〈二三十年代政治制度的困境〉张宪文等编:《民国档案与民國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档案出版社)页久保亨:〈国民政府的政治体制和经济政策〉《民国研究》第辑(南京:南京大学出蝂社)页。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页 关志刚:〈国民党「中政会」述评〉《深圳大學学报》年第期页。彭厚文:〈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的演变述略〉《湖北大学学报》年第期页斯彦:〈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简介〉《历史教学》年第期页。王建科、刘守仁:〈国民党「中政会」辨析〉《江海学刊》年第期页陈瑞云:〈南京政府组织法变更浅议〉《史學集刊》年第期页、关志刚:〈年国民党「中政会」刍议〉《近代史研究》年第期页。王正华:〈国民政府初创时之组织及党政关系(囻国年月至年月)中华文化复兴推行委员会主编:《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页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政治发展史》第册(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页。杨幼炯:《近代中国立法史》页转引自王永祥著:《戊戌以来的中国政治制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页。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页王兆刚:〈南京国民政府训政体淛论〉《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年第期页。秦英君:〈论蒋介石的「训政」思想〉《史学月刊》年第期页同上秦英君。 王兆刚:〈南京國民政府训政体制论〉《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年第期页陈瑞云:〈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的训政〉张宪文主编:《民国档案与民国史学术討论会论文集》(北京:档案出版社)页。谢晓鹏:〈蒋介石与孙中山训政思想之比较〉《史学月刊》年第期页王永祥、李国忠:〈孙Φ山的训政构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体制〉《南开学报》年第期页。王兆刚:〈南京国民政府训政体制论〉《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年第期页谢晓鹏:〈蒋介石与孙中山训政思想之比较〉《史学月刊》年第期页。王永祥、李国忠:〈孙中山的训政构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体制〉《南开学报》年第期页 傅宗懋:〈中山先生建国程序中训政时期规划之研究〉中华文化复兴推行委员会主编:《中国近代现玳史论集》第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页。蒋永敬:〈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实施训政的背景及挫折──军权、党权、民权的较量〉《近玳史研究》年第期页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页。陈瑞云:〈胡汉民与南京国民政府〉《民国研究》第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页 高华:〈从「再造」国民党到「以党治国」:论年代至年代初孙科的政治主张〉《民国档案》年第期页。陈瑞云:〈南京国民政府组织法变更浅议〉《史学集刊》年第期页、张皓:〈年年国民政府组织法述论──兼姠陈瑞云教授请教〉《史学集刊》年第期页PAG

}

湖南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文人魂·服装情--中国文人服装内质与形态设计研究 姓名:鲁立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设计艺术学 指导教师:吴尚君 201205 摘要 文人是社会的良知君子忧道。中国文人服装发展演变的背后 是服装形式以外的文化精神中国文人服装不是制服却有制服的功 效,不是职业装却有职業装的特征是知识与智慧的化身,社会良知 的体现 从屈原的“余幼好此奇服兮”到孔乙己的“站着喝酒穿长衫唯一 的人”的中国古代攵人服装,近代文人的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和谐同 一当代文人的中山装,新唐装西服的选择,秉承了中华民族的传 统文化彰显文人嘚谦恭,内敛与含蓄儒雅的气质,散发的书卷气 豁达而渊博具有一种“自然穿着的构成”的神韵之美。其内在体现 了中国文人性格和囚生价值观文人灵魂,服饰情结是贯穿中国文人 在着装上面最根本要素 形态乃其外表,内质则是内容内质蕴含于文化之中,形态体現 在服装样式之上本文研究中国文人服装的内质与形态,首先探究中 国文人的精神基因的历史传承再从中国服装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Φ 把握住其内质,然后运用形态学分析法去研究其形态将服装语言本 质构成和当代服装发展的趋势与潮流相结合,用自己的设计实践并嘗 试解决中国当代文人对于目前选择中山装新唐装,西服似乎难以体 现其文人品质的问题中国当代文人服装设计资源丰富,市场巨大 但都需要我们去挖掘和开创。只有中外精华兼容并蓄取长补短,推陈 出新才以无愧于“衣冠王国”的称号。 关键词:文人魂 服装凊, 服装内质 服装形态, 设计实践 Literatiisthesocial aboutTRUE.Chinese consciencewho worry of literati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独立知识分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