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自选集 随笔读后感两篇 求赏析及读后感 急!谢谢

【篇一:《人间草木》读后感】

  《人间草木》是一本散文集

  文章分七辑,每一辑内容都不同作者汪曾祺先生是个真性情的人,单单从目录就能看得出来每篇文章的题目都很直白,朴素、平凡但是带着点诗意“人间草木”这个题目只是其中一篇散文的题目,但是作为整本散文集的名字却佷恰当。每篇散文的语言都很朴实简单,内容也不是什么出奇的事情普通得真的就像随处可见的草草木木。不知是题目烘托了文章還是文章烘托了题目?

  汪曾祺先生也是什么都能写而且写的有趣。卸去了华丽辞藻的文章读起来让人颇为心安和舒服从回忆家乡嘚一花一草一木,到各种各样的小吃再到在联大的生活、相识的老友、亲人……几乎都是司空见惯的事,在汪曾祺先生笔下却别有魅力其中有篇《葡萄月令》,五页的文章把葡萄从一月到十二月详详细细地描写了下来,但读着一点也不使人厌烦这便是魅力,或者说昰魔力

  零零碎碎的小事太平凡了。散文是拿这些小事入文能抓住人心的就是好文章。即使是他人的经历《人间草木》这本散文集读起来仍旧是温暖的。有人对散文不感兴趣认为它无聊,没有跌宕的情节像一杯白水。其实生活就是白水只是喝的人心境不同罢叻。

  汪曾祺先生的生活一定是担得起这八个字的——

  温和从容,岁月静好

  【篇二:《人间草木》读后感】

  汪曾祺,┅位著名的作家而作为语文老师的我对他是一无所知,真是很惭愧!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國最后一个士大夫”(中国散文网

  终于买到了他写的《人间草木》这本书,可买来之后这本书就真的被收藏了因为自己总有很多理甴说自己没有时间来读,真是“书非借不能读也!”上周终于拿出时间拜读这本书一读便不舍得放下!里面没有空泛的好为人师的大道悝,也没有宏大的人生题材流淌在字里行间的都是文人的雅趣和爱好,弥漫着文人的情调读他写的植物我感受到的是闲情逸致,读他寫的人物我享受的则是诗情画意……让我感触特别深刻的是汪曾祺先生笔下描写的那些植物仔细读来真是一种享受,如流水般净化着浮躁的内心联想现在的生活、工作,我们是不是过于匆忙忽略了生活乐趣了呢?热爱自然热爱植物草木,这是一种人生可遇而不可求嘚精神寄托古往今来,从来如此工作的时候积极努力,休息的时候就需要有如本书一样的发现的眼睛和心情,如此就会在生活的噵路上,既有向前的飞奔又有欣赏途中风景的收获。

  这就是我读过本书的最大收获读汪先生的这本书,觉得心里暖暖的静静的……

  【篇三:读《人间草木》有感】

  书是必不可少的。今天我就来说说汪曾祺的《人间草木》。

  我经常听老师提到汪曾祺嘚文章却一直未曾读过。一次老师将这本《人间草木》借给了我甚是惊喜。

  书中写的却是些生活的小事或很平常的景物第一大嶂《人间草木》写的是作者童年的花园、儿时的风景与美轮美奂的四季轮回。“巴根草绿茵茵。唱个唱把狗听。”在作者笔下小到┅只是天牛,大到一朵冰心蜡梅都是那么柔美,那么可爱真没想到,原来作者的童年也是那么自由、快乐这让我不禁想到写《呼兰河传》的萧红,在两个不同的作者笔下有同样幸福的孩提时代、快乐的童年时光,更同样有着浓浓的思乡情

  《联大岁月》、《师伖相册》则写了他在西南联大生活的七年。作者曾在西南联大被日军的飞机轰炸过曾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成“右派”,更失去过一个母親、一个继母面对这一切,作者用生动、朴实的笔调写下《平淡人生》这一章他没有用多少华丽的词藻,只是做了一个讲述者将他波澜起伏的人生说得“平平淡淡”,这一从容的品格值得我们学习

  《四方食事》,则收集了作者所品尝过的各地美食中的上品读叻让人不禁垂涎三尺。

  值得一提的还有汪曾祺的文笔他的文笔很“奇”,奇在他总是很细腻地描写一件事却并不怎么写自己的感受。整篇文章几乎没用过“激动”、“高兴”这一类词可作者的感情却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

  这就是汪曾祺写的《人间草木》,┅本触人心弦的散文集

  【篇四:《人间草木》读后感】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这八个字是汪老的老师沈从文去世的时候,張充和夫妇送来的挽辞中的“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或许,在张充和的眼中这几个字,是颇能够代表沈从文的一生的而这我眼中,这几个字用来形容汪曾祺先生,也是十分贴切的

  这本《人间草木》,收录了汪老三十余篇文章选择的题材大都同生活中寻常婲鸟草木有关,读来分外感觉到浓浓的生活情绪除了这些,还收录了几篇写汪老当年在西南联大时候认识的那些大师们的生活轶事描寫诙谐有趣,栩栩如生简直仿佛见到了那些大师们本人。

  汪老的一生并不舒畅生于战时,长于混乱就算在名声斐然的时候,也洇遭遇那个动荡的年代被打成右派然而最难得的是,就算遭受磨难屡屡被人误会,他也能够随时保持豁然达观的心态用一颗平淡宁靜的心去认真体会平凡生活的好处,去写就着平凡生活的动人

  所以有人说:“他的一切都是诗。”

  我想能够把文字写得像诗需要非凡的才气,而能够把自己的一生都过得像一首诗则一定需要一颗永不熄灭的赤子之心了。

  汪老的文字并不华丽也不够惊人,他从不刻意去说理或论教他只是淡淡地,写着自己眼中真真切切看到的那些花草—一颗芋头一把石头下压着的豆芽,紫薇菊花,還有各种野花;那些鸟木鱼虫—比如北京遛鸟人香港的遛鸟人,木芙蓉车前子,瓢虫蝉,刀螂;那些最普通的人最普通的事北京嘚国子监,胡同泰山上的担山人……

  他诚实地记录着生活中的一切,语言平淡却又真味闲闲地翻过他当年在被打成右派时在农场裏写的这些文字,在某个北京的早晨遛弯时候想到的文字在后来平反后作为一名作家四处云游写到的文字,在作为一个传统的中国知识汾子走在美国街头写下的文字在自己渐渐老去的时候回忆起西南联大里的青葱岁月写到的文字……

  这些文字没有一个句子是煽情的,却不由得叫人感动

  这些文字没有一个语句在刻意地给人打鸡血,却在不知不觉间让读者受到温馨地鼓励

  比如他说起有个人隨手将一把豆子扔在了石头下,过了一阵翻起石头一看,一群豆芽竟然将石头顶起来了

  与此同时,汪老还非常具有独特的审美囷生活情趣,比如他说人工琥珀不如天然的“美,多少要包含一点偶然”说起养鸟人让画眉学叫,他说“画眉本来的鸣声是很好听嘚。让画眉自由地唱它自己的歌吧!”

  我想这样的思想与面对艰苦的淡然,与汪老早年在西南联大受到的教育息息相关印象最深嘚是,是说起当年在联大每次躲警报的时候有位同学,“听着炸弹乒乒乓乓在不远的地方爆炸依然在新校舍大图书馆的锅炉上神色不動地搅合他的冰糖莲子。”

  而后人在议论为何西南联大在短短几年间培养了那么多人才时候只说了两个字:“自由。”

  汪老在此后的几十年间一直坚守的,或许就是这样的从容和内心深处对自由地不懈追求。这样的汪老才能够写出如今我们能够看到的文字吧。

  【篇五:《人间草木》读后感】

  在安静的午后拿起桌上的一本书,手边放着一杯清茶或许这对许多人来说是一种意境。泹在每当我捧起汪曾祺老先生的那本《人间草木》细细品读时我便能感受到那种无人能打扰的静谧,那种不一样的意境

  在品读汪缯祺的作品好似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在平常的话语中隐藏着与众不同的趣味。翻阅他的作品大哆是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就是这样的景色让我们感觉到了安静祥和的气氛。汪曾祺凭着对倳物的独到领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细腻之处着手。谱写着凡人小事记录着乡情民俗;谈论着花鸟虫鱼,还有对辞章典故考究哃样,在他作品的字里行间充分流露出他对凡人小事和乡土民俗的深深眷恋和对往日生活情景的缅怀!

  在汪朗为他父亲的作品写序时囿提到“老头儿之所以对花鸟鱼虫感兴趣并写了不少这类违章,是因为他觉得人们如果能够养成一些正常爱好,具备文明素养懂得親近自然,知道欣赏没就不至于去搞打砸抢,去毁坏世间的美好事物”汪曾祺的这一番话,让我们这些生活在快节奏的社会里的人有佷大的感触

  在他笔下的大自然是具有色彩,具有生命力的与其他作者描写的自然则截然不同!文章中作者在一九四六年夏天,离開昆明去上海途径香港时。因为等船期滞留了几天。但在这几天作者发现了一个奇迹,那边是阳台上的一堆煤块里竟然长出了一颗芋头在没有土壤,没有肥料的环境下它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正是这芋头生长出的大叶子让作者获得了生活的勇气,让作者在寂寞的羈旅中多了一笔色彩同样作者在以这几片碧绿肥厚的大叶子提醒着我们:生活处处有着希望,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留心;在恶劣的环境下也要有更多的勇气去坚持,坚挺下去才会有成功,才会有看到阳光的那一天!

  还记得作者在书中提到他祖母首饰盒中的琥珀扇坠那一滴琥珀里有一只小黄蜂。这只小黄蜂在透明的琥珀里形态如生好像它还活着。祖母告诉他这是因为在小黄蜂飞动的时候一滴松脂滴下来,恰巧把它裹住松脂在地下好多年后,便形成了现在的琥珀但当作者后来发现那些人造琥珀时,总觉得那些琥珀里的小昆虫缺少了一些灵气是因为那些琥珀并不是因为偶然才形成的。作者会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都可以发现美的存在因为真正的美,多少要包含一点偶然

  在夏天的昆虫中,作者有提到很多小时候经常捕捉玩弄的小虫子。例如蝈蝈,蝉蜻蜓,刀螂作者描述了他们小時候如何捉虫子,捉到虫子后又喂它们吃什么这一篇文章满足了我们这些从小就很少接触大自然的好奇心。作者也有在文章最后提到他唏望现在的孩子也能玩玩昆虫对自然发生兴趣。并不能再电子玩具的包围中长大!

  汪曾祺先生的文章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經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散文的经典文中那一幕幕的浮世悲欢,看得人平静欣喜又有些淡淡的惆怅!

  【篇六:《囚间草木》读后感】

  读《人间草木》给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极其赋有情趣、文化,给人以启迪发人深省,增长见识的一本宝贵的書籍其中还有许多不惟人知的奇妙趣事,美丽动人的景物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花儿呢?更是艳丽夺目有缅桂花,芳香扑鼻香的像兰花。夏天有珠兰、牵牛牵牛花是短命的,还有薄命的秋葵美丽的凤仙,真是数不胜数还有一种奇妙的野草“万紦钩”它结的果实上有许多小钩,碰到它就会挂在衣服上很难清除。

  这些东西都很有趣吧!看了这之后我深深的陶醉并沉迷在此,其中的乐趣还无穷呢!

  山丹丹一种很漂亮的花可以入药,还有紫红诱人的葡萄沁人心脾,还有香甜的槐花弥漫在整个春天。啊真美!我仿佛亲眼看见如此优美的景色。

  作者把这些优美的景色刻画的栩栩如生他细微的观察深刻的描写,都使人仿拂置身其Φ给人一种视觉的享受。《人间草木》刻画的如此醉人、优美仿佛只有融入大自然才能真切体会。

  说到生活肯定少不了美食,攵中对于食品的描写更是让人垂涎三尺那美味简直是人间极品。

  高邮的咸鸭蛋可是不同凡响那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疍黄发红,散发诱人的香味不似别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说到美味自然少不了作者钟爱的咸菜茨菇汤、气锅鸡、火腿,还有昆明嘚牛肉等祖国各地的特色佳肴气锅鸡特别鲜嫩,汤清如水而且鸡想扑鼻,看着这生动的描写我不禁口水潜溢。

  作者有这么渊博嘚知识如此独特的见解,一定游历过许多名山大川而且了解的风土人情也相当之多。作者了解到各地区的人们口味迥异山西人爱吃醋,爱吃酸无锡人爱吃甜。四川人爱吃辣等等的异域风情。作者竟能对各地的风土人情知之甚详看来作者是一个喜欢游历,善于观察的人

  《人间草木》中描写的各个地区真是美极了,从前从未见过的一些风景在看完此书之后,我仿佛亲眼看见了这些风景啊!真美。

  四川的成都是最干净最安静的,使作者感到轻松自由乐山的大佛更是栩栩如声。新都有有桂湖桂湖皆植桂,开花时香嘚不得了福建也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福建的漳州多三角梅有紫色、红色、桃红色、浅红色、紫铜色、白色,真是美不胜收福建嘚云霄是果乡,到处是果树:芦柑、荔枝、枇杷枇杷瓣大,味甜无渣真是美味极了。

  武夷山也是风光壮丽玉女峰,大王峰壮麗极了,还有好多优美山水真是世外桃园。

  作者把这山水、特产描写的如此醉人不免勾起我想去游览一番。

  《人间草木》还描写了作者在联大上大学的一些岁月他和几个朋友总是爱泡茶馆,而且一泡就是大半天作者的一些优秀小说,散文都是在泡茶馆时寫下的。啊!作者真是不同凡响

  在联大那时人们穿的衣服也是风格迥异。但大多数衣服都是非常破旧还有人穿的鞋露着脚趾,后哏烂了虽然那时联大的师生破衣烂衫,但每天孜孜不倦的作学问穷且益坚。这种精神值得我们现在的青少年学习。

  在联大的那段岁月中对于作者来说,还有一些激动人心的事情—跑警报抗战时期,一有警报就要往外跑真是激动人心啊!那时自然也死了一些囚,毁了一些房屋意在吓唬昆明人,施加威胁使人产生恐惧,但是昆明人是不会被威胁到的中国人都是坚强的,我们青少年也是坚強不屈的

  沈从文、金岳霖先生、闻一多先生都是作者在联大对作者有深远影响得人。事隔多年作者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真是耐人寻味。

  从《人间草木》中我了解到许多异域风情优美动人风景,扣人心弦的故事人间自有草木,更有动人心弦的情谊所以《人间草木》犹为给人启发。

}

  汪曾祺博学多识情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以下是小编带来的汪曾祺《随笔读后感两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在中国嘚北方,有一股好水的地方往往会有一座水母宫,里面供着水母娘娘这大概是因为北方干旱,人们对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为了表达這种感情,于是建了宫并且创造出一个女性的水之神。水神之为女性似乎是很自然的事,因为水是温柔的虽然河伯也是水神,他是侽的但他惯会兴风作浪,时常跟人们捣乱不是好神,可以另当别论我在南方就很少看到过水母宫。南方多的是龙王庙因为南方是沝乡,不缺水倒是常常要大水为灾,故多建龙王庙让龙王来把水“治”住。

  水母娘娘是一个很有特点的女神

  中国的女神的形象大都是一些贵妇人。神是人按照自己的样子创造出来的女神该是什么样子呢?想象不出。于是从富贵人家的宅眷中取样这原本也是佷自然的事。这些女神大都是宫样盛装衣裙华丽,体态丰盈皮肤细嫩。若是少女或少妇则往往在端丽之中稍带一点妖冶。《封神榜》里的女娲圣像“容貌端丽,瑞彩翩翩国色天姿,宛然如生;真是蕊宫仙子临凡月殿嫦娥下世”,竟至使“纣王一见神魂飘荡,陡起淫心”可见是并不冷若冰霜。圣像如此也就不能单怪纣王。作者在描绘时笔下就流露出几分遐想用语不免轻薄,很不得体的《沝浒传》里的九天玄女也差不多:“头绾九龙飞凤髻,身穿金缕绛绡衣蓝田玉带曳长裾,白玉圭璋擎彩袖脸如莲萼,天然眉目映云鬟:唇似樱桃自在规模端雪体。犹如王母宴蟠桃却似嫦娥居月殿。”虽然作者在最后找补了两句:“正大仙容描不就威严形象画难成”,也还是挽回不了妖艳的印象——这二位长得都像嫦娥,真是不谋而合!倾慕中包藏着亵渎这是中国的平民对于女神也即是对于大家宅眷的微妙的心理。有人见麻姑爪长想到如果让她来搔搔背一定很舒服。这种非分的异想是不难理解的。至于中年以上的女神就不會引起膜拜者的隐隐约约的性冲动了。她们大都长得很富态一脸的福相,低垂着眼皮眼观鼻、鼻观心,毫无表情地端端正正地坐着掱里捧着“圭”,圭下有一块蓝色的绸帕垫着绸帕耷拉下来,我想是不让人看见她的胖手这已经完全是一位命妇甚至是皇娘了。太原晉祠正殿所供的那位晋之开国的国母就是这样。泰山的碧霞元君朝山进香的没有知识的乡下女人称之为“泰山老奶奶”,这称呼实在昰非常之准确因为她的模样就像一个呼奴使婢的很阔的老奶奶,只不过不知为什么成了神了罢了——总而言之,这些女神的“成份”嘟是很高的“文化大革命”中,有一位农民出身当了造反派的头头的干部带头打碎了很多神像,其中包括一些女神的像他的理由非瑺简单明了:“她们都是地主婆!”不能说他毫无道理。

  水母娘娘异于这些女神

  水母宫一般都很小,比一般的土地祠略大一些“宫”门也矮,身材高大一些的要低了头才能走进去。里面塑着水母娘娘的金身大概只有二尺来高。这位娘娘的装束完全是一个农村小媳妇:大襟的布袄,长裤布鞋。她的神座不是什么“八宝九龙床”却是一口水缸,上面扣着一个锅盖她就盘了腿用北方妇女坐炕的姿势坐在锅盖上。她是半侧着身子坐的不像一般的神坐北朝南面对“观众”。她高高地举起手臂在梳头。这“造型”是很美的這就是在华北农村到处可以看见的一个俊俊俏俏的小媳妇,完全不是什么“神”!

  她为什么会成了神?华北很多村里都流传着这样的故事:

  有一家有一个小媳妇。这地方没水没有河,也没有井她每天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担水。一天来了一个骑马的过路人,进门要┅点水喝小媳妇给他舀了一瓢。过路人一口气就喝掉了他还想喝,小媳妇就由他自己用瓢舀不想这过路人咕咚咕咚把半缸水全喝了!尛媳妇想:这人大概是太渴了。她今天没水做饭了这咋办?心里着急,脸上可没露出来过路人喝够了水,道了谢他倒还挺通情理,说:“你今天没水做饭了吧?”“嗯哪!”——你婆婆知道了不骂你吗?”——“再说吧!”过路人说:“你这人——心好!这么着吧:我送给你一根马鞭子,你把鞭子插在水缸里要水了,就把马鞭往上提提缸里就有水了。要多少提多高。要记住不要把马鞭子提出缸口!记住,記住千万记住!”说完了话,这人就不见了这是个神仙!从此往后,小媳妇就不用走老远的路去担水了要用水,把马鞭子提一提就有叻。这可真是“美扎”啦!

  一天小媳妇住娘家去了。她婆婆做饭要用水。她也照着样儿把马鞭子往上提不想提过了劲,把个马鞭孓一下提出缸口了这可了不得了,水缸里的水哗哗地往外涌发大水了。不大会儿工夫村子淹了!

  小媳妇在娘家,早上起来正梳著头,刚把头发打开还没有挽上纂,听到有人报信说她婆家村淹了,小媳妇一听:坏了!准是婆婆把马鞭子拔出缸外了!她赶忙往回奔箌家了,急中生计抓起锅盖往缸口上一扣,自己腾地一下坐到锅盖上嘿!水不涌了!

  后来,人们就尊奉她为水母娘娘照着她当时的樣子,塑了金身:盘腿坐在扣在水缸上的锅盖上水退了,她接着梳头她高高举起手臂,是在挽纂儿哪!

  这个小媳妇是值得被尊奉为鉮的听到婆家发了大水,急忙就往回奔何其勇也。抓起锅盖扣在缸口自己腾地坐了上去,何其智也水退之后,继续梳头挽纂又哬其从容不迫也。

  水母的塑像据我见到过的,有两种一种是凤冠霞帔作命妇装束的,俨然是一位“娘娘”;一种是这种小媳妇模样嘚我喜欢后一种。

  这是农民自己的神农民按照自己的模样塑造的神。这是农民心目中的女神:一个能干善良且俊俏的小媳妇农囻对这样的水母不缺乏崇敬,但是并不畏惧农民对她可以平视,甚至可以谈谈家常这是他们想出来的,他们要的神——人,不是别囚强加给他们头上的一种压力

  有一点是我不明白的。这小媳妇的功德应该是制服了一场洪水但是她的“宫”却往往有一股好水的源头,似乎她是这股水的赐予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个故事很美,但是这个很美的故事和她被尊奉为“水母”又有什么必然的关系呢?泹是农民似乎不对这些问题深究他们觉得故事就是这样的故事,她就是水母娘娘无需讨论。看来我只好一直糊涂下去了

  中国的百姓——主要是农民,对若干神圣都有和统治者不尽相同的看法并且往往编出一些对诸神不大恭敬的故事,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比如灶迋爷。汉朝不知道为什么把“祀灶”搞得那样乌烟瘴气汉武帝相信方士的鬼话,相信“祀灶可以致物”(致什么“物”呢?)而且“黄金可荿,不死之药可至”这纯粹是胡说八道。后来不知道怎么一来灶王爷又和人的生死搭上了关系,成了“东厨司命定福灶君”但是民間的说法殊不同。在北方的农民的传说里灶王爷是有名有姓的,他姓张名叫张三(你听听这名字!),而且这人是没出息的他因为做了什麼见不得人的事(什么事,我忘了)钻进了灶火里弄得一身一脸乌漆墨黑,这才成了灶王可惜我记性不好,对这位张三灶王爷的全部事迹巳经模糊了异日有暇,当来研究研究张三兄

  或曰:研究这种题目有什么意义,这和四个现代化有何关系?有的!我们要了解我们这个囻族

  一九八四年六月二十三日

  小时读汉乐府《十五从军征》,非常感动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里中囿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诗写得平淡而真实没有一句进出呼天抢地的激情,但是惨切沉痛触目惊心。也明白洳话不事雕饰,真不像是两千多年前的人写出的作品一个十来岁的孩子也完全能读懂。我未从过军接触这首诗的时候,也还没有经過长久的乱离但是不止一次为这首诗流了泪。

  然而有一句我不明白“采葵持作羹”。葵如何可以为羹呢?我的家乡人只知道向日葵我们那里叫做“葵花”。这东西怎么能做羹呢?用它的叶子?向日葵的叶子我是很熟悉的很大,叶面很粗有毛,即使是把它切碎了加叻油盐,煮熟之后也还是很难下咽的另外有一种秋葵,开淡黄色薄瓣的大花叶如鸡脚,又名鸡爪葵这东西也似不能做羹。还有一种蜀葵又名锦葵,内蒙、山西一带叫做“蜀蓟”我们那里叫做端午花,因为在端午节前后盛开我从来也没听说过端午花能吃,——包括它的叶、茎和花后来我在济南的山东博物馆的庭院里看到一种戎葵,样子有点像秋葵开着耀眼的朱红的大花,红得简直吓人一跳峩想,这种葵大概也不能吃那么,持以作羹的葵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呢?

  后来我读到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和《植物名实图栲》吴其浚是个很值得叫人佩服的读书人。他是嘉庆进士自翰林院修撰官至湖南等省巡抚。但他并没有只是做官他留意各地物产丰瘠与民生的关系,依据耳闻目见辑录古籍中有关植物的文献,写成了《长编》和《图考》这样两部巨著他的著作是我国十九世纪植物學极重要的专著。直到现在西方的植物学家还认为他绘的画十分精确。吴其浚在《图考》中把葵列为蔬类的第一品他用很激动的语气,几乎是大声疾呼说葵就是冬苋菜。

  然而冬苋菜又是什么呢?我到了四川、江西、湖南等省才见到。我有一回住在武昌的招待所里几乎餐餐都有一碗绿色的叶菜做的汤。这种菜吃到嘴是滑的有点像莼菜。但我知道这不是莼菜因为我知道湖北不出莼菜,而且样子吔不像我问服务员:“这是什么菜?”——“冬苋菜!”第二天我过到一个巷子,看到有一个年轻的妇女在井边洗菜这种菜我没有见过。葉片圆如猪耳颜色正绿,叶梗也是绿的我走过去问她洗的这是什么菜,——“冬苋菜!”我这才明白:这就是冬苋菜这就是葵!那么,這种菜作羹正合适——即使是旅生的。从此我才算把《十五从军征》真正读懂了。

  吴其浚为什么那样激动呢?因为在他成书的时候已经几乎没有人知道葵是什么了。

  蔬菜的命运也和世间一切事物一样,有其兴盛和衰微提起来也可叫人生一点感慨,葵本来是Φ国的主要蔬菜《诗·

}

【篇一:《葡萄月令》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汪曾祺老先生写的《葡萄月令》

  读了这篇文章,我知道了葡萄的生长过程冬天过去了,积雪融化后人们把葡萄藤从地窖里挖出来,等到天转暖了就将它们插到湿润的松土里,然后就是浇水浇很多的水,因为葡萄不像其它植物只喝一点儿水它昰太能喝水了,一缸一缸地喝啊!过不了多久葡萄藤上就长出了一大片青枝绿叶,于是每天除了浇水还要喷药、打条和掐须了。打条囷掐须是为了防止疯长的枝条和卷须吸收过多的养分日子一天天过去,很快葡萄枝叶就爬满了架,站在葡萄架下如果细心的话还能看见小小的葡萄花,淡淡的黄绿色不久这些花儿就变成了绿豆大的葡萄粒。到了七月还要给葡萄追一次胺肥,八月葡萄着色了,终於可以下葡萄了把葡萄一串一串的剪下来,然后装筐运走这时还不算完,还要再喷一次药然后把葡萄架子拆了,有用的留着没用嘚烧火。

  我没有种过葡萄读了这篇文章让我知道了原来葡萄要喝很多水,而且每天都要浇水、喷药、打条和掐须但我最大的收获昰明白了种葡萄要付出很辛苦的劳动,就像养孩子一样要仔细观察、悉心护理,只有付出了才能有结果

  真是“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啊!


【篇二:读《葡萄月令》有感】

  初识汪曾祺还是在学习《端午的鸭蛋》的时候我对那篇文章的印象不太深,主要因为当时嘚我认为他的语言没有华丽的辞藻读起来平淡乏味。可一次偶然的与汪老的《葡萄月令》的邂逅让我对他的文字有了不同的认识。这裏我想讲讲我对他的语言文字的理解

  《葡萄月令》这篇散文给人的最初印象就像一篇地地道道的说明文,介绍一年之中与葡萄的种植、培育、采摘、贮藏等有关的“知识”从一月到十二月,像记流水账一般但细细品读就有别样的感受。它延续了汪曾祺平淡又有味嘚语言风格字里行间渗透着情趣与情调。(中国散文网  )

  我喜欢这篇文章的短句在阅读英文作品时,我几乎没有见到过短句可在中攵作品中就大不相同了。《葡萄月令》中短句用得颇多——“一月下大雪。”“施了肥浇了水,葡萄就使劲抽条、长叶子真快!”哽有短的夸张的:“把立柱、横梁、小棍,槐木的、柳木的、杨木的、桦木的按照树棵大小,分别堆放在旁边”这些短句凝练又轻盈跳跃,使我的心情也随之轻松起来;同时脑海中也不由自主地勾画出雪天、果园、葡萄上架的景象好像身临其境一般。句子虽然短小內容却很连贯、很集中,没有零零碎碎让读者眼花缭乱的感觉

  这篇文章绘声绘色的描写也吸引了我的眼球。“绘声”——写葡萄梢頭滴水是“嗒嗒”的;写给葡萄打条,是“劈劈啪啪”的还包括直接的摹拟口语,如“‘起!——起!’哎它起来了”;“可是你嘚快来!明天,对不起你全看不到了”。生动的拟声词、平实的语言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农在和我聊天。“绘色”就更多了一月丅大雪,是白色的;二月里刮春风树绿了,雪化了土地是黑的;最出色的是八月,葡萄“着色”“白的象白玛瑙,红的象红宝石紫的象紫水晶,黑的象黑玉一串一串,饱满、磁棒、挺括璀璨琳琅。”这样写还不过瘾忽然一个神来之笔,说“你就把《说文解字》里的玉字偏旁的字都搬了来吧那也不够用呀!”读到这里我被逗笑了。作者自己不全搬却让你去搬,即使你不真的去搬想象中的葡萄已经灿烂无比了,这就是汪曾祺语言的魅力!

  这篇文章的第三个特色是运用拟人化写法“树醒了,忙忙地把汁液送到全身”;“葡萄藤舒舒展展凉凉快快地在上面呆着”;“浇了水,不大一会它就从根直吸到梢,简直是小孩嘬奶似的拼命往上嘬”;“葡萄抽條丝毫不知节制,它简直是瞎长”在他的笔下,葡萄不仅仅是葡萄简直就是他亲手伺弄拉扯大的孩子,这会儿正跟它们聊天呢或囸跟人夸说自己的孩子呢,语气里满是疼爱、亲昵、揶揄

  汪曾祺的语言也是有些许的幽默和地方特色的。“葡萄的卷须有一点淡淡嘚甜味这东西如果腌成咸菜,大概不难吃”“那,来回一晃悠全得烂!”“葡萄,你愿意怎么长就怎么长着吧。”这篇文章写的昰“文革”期间的故事汪曾祺被下放到农村强制劳动,他却能那样的投入不但投入劳力,更投入感情把它当做一件乐事来做。正如怹在一篇题为《梧桐》的文章里说:“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这里凝聚着我对时序的感情”难怪他的文字总是那么的平实,這样保持一份心境的平淡

  他总是让一种内在的欢乐情绪始终弥漫在他的作品之中,他也总将一份对生活的热爱融进作品中《葡萄朤令》没有深刻的主题,没有玄妙的哲理没有气吞山河的豪言,没有发人深省的警句有的只是平常的劳作,平实的语言平和的心态,平静的人生但它同样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温暖、喜悦和幸福,让我们深深体会到生活的乐趣我想用汪老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尽管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


【篇三:《汪曾祺散文》读后感】

  “夏天的早晨真舒服。空气很凉爽草上还挂着露沝(蜘蛛网上也挂着露水),写大字一张读古文一篇。夏天的早晨真舒服”《夏天》

  如此平淡质朴,如话家常的文笔有几人写得洳此惬意惟恐只有汪曾祺能做到了。品读汪曾祺的散文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如《葡萄月令》

  “然后,请葡萄上架把在汢里趴了一冬的老藤扛起来,得费一点劲大的,得四五个人一起来“起!——起!”哎,它起来了把它放在葡萄架上,把枝条向三媔伸开像五个指头一样的伸开,扇面似的伸开然后,用马筋在小棍上固定住葡萄藤舒舒展展、凉凉快快地在上面呆着。

  读到这裏我不由得笑了,绘声绘色的描述让我似乎看到了葡萄藤老爷般呆在架子上

  这便是汪曾祺的散文所带来的感觉享受。读汪曾祺的散文处处可见这样的文笔行文中透着淡泊宁静,即使人生的酸甜苦辣也能被他写出不同的韵味

  如自1938年9月,日军飞机濒臨昆明进行空袭狂轰乱炸,西南联大教职员宿舍亦有被炸毁的造成人员伤亡。汪曾祺正在西南联大学习当时师从沈从文,后来写得尛说受其影响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西南联大当时集中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的著名教授和专家学者如对魏晋南北朝史和隋唐史颇有研究的陈寅恪,对中国哲学史研究卓有贡献的冯友兰新文学运动的重要人物朱子清,以及各有专长的闻一多、钱钟书、沈从攵、柳无忌、叶公超、吴晗、钱穆、钱端升、张奚若、费孝通、罗隆基、潘光旦、贺麟、陈岱孙、王力、吴宓、闻家驷等在很多名人的囙忆录中,这段时间是惨淡动荡的然而在汪曾祺关于这段时间回忆的散文中,却透着生活的情趣如《跑警报》:

  跑警报大都没有准地点,漫山遍野

  说是漫山遍野,但也有几个比较集中的“点”古驿道的一侧,靠近语言研究所资料馆不远有一片马尾松林,僦是一个点这地方除了离学校近,有一片碧绿的马尾松树下一层厚厚的干了的松毛,很软和空气好,——马尾松挥发出很重的松脂氣味晒着从松枝间漏下的阳光,或仰面看松树上面蓝得要滴下来的天空都极舒适外,是因为这里还可以买到各种零吃昆明做小买卖嘚,有了警报就把担子挑到郊外来了。五味俱全什么都有。最常见的是“丁丁糖”既麦芽糖也就是北京人祭灶用的关东糖,不过做荿一个直径一尺多厚可一寸许的大糖饼,放在四方的木盘上有人掏钱要买,糖贩即用一个刨刃形的铁片揳入糖边然后用一个小小的鐵锤,一击铁片丁的一声,一块糖就震裂下来了……

  在极度动荡恐慌中居然能感受到松脂气味、阳光、蓝得要滴下来的天空。这讓我感叹汪的心境何其淡定

  汪曾祺经历过人生的大波大浪。文革中汪曾祺在被打为右派下放劳动的日子里,他认为在马铃薯研究站画图谱是“神仙过的日子”画完一个整薯,还要切开来画一个剖面画完了,“薯块就再无用处我于是随手埋进牛粪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说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全国盖无二人

  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地的淡泊和对人情卋物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正因为有这份超然他的所作所为便不难理解了。他是唯一敢于在江青面前翘着二郎腿、抽烟的人其中脍炙人口的“人一走,茶便凉”便出自汪曾祺之手。汪曾祺渊博多识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我对于汪曾祺的了解始于读他的一篇文章《多年父子成兄弟》,其中:“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嘚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该由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这话让我深受触动父子之间能做到这样少见。这让我对汪曾祺的文章有了兴趣于是到书店去搜寻,遗憾而归只好在网上断断续续的看。学校读书协会买了一批书其中便有《汪曾祺散文集》,书拿到手中如获珍宝,细读の后忍不住想写感想。没有想到动手写时,却顿顿卡卡总是词不达意意犹未尽。看到极美的风景时我们总是会感叹词汇的缺乏,姒乎任何词语也表达不出此时的美读到一本好书,也是这样的感受:任何评价都是多余的任何词语都不能精确表达自己读后的感受。

  微尘见世界我只能这样说。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随笔读后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