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有西医证和中医证如何解释中医的表证

谢正富;[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0年03期
沈仲圭,陆文彬;[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0年02期
戴会禧;[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0年05期
张问渠;;[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1980年04期
}

中医之“名” 中医之“优势”

2、關于《中医学》这门课程

总课时:74学时 周课时:4学时 结束课程时间:2014年 1月底 考试时间:另行通知

祝同学们在中医的海洋里获益多多


(一):卫生保健 (二):医疗药物

药物的发现--神农尝百草

经络的起源 -- 从穴的 发现开始,点点成线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黄帝内经》 性质:“百科全书” 贡献:奠定了整个中医学的理论基础。系 统地阐述了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及疾病诊治原 则是中医的“鼻祖”。

2、《难经》 是一部以问答方式探究医学理论的专著 在不少方面充实了《内经》的内容。

3、《伤寒杂病论》---医方之祖(医圣) 贡献:确立叻辨证论治原则-------创造性 地建立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六经辨证论治 理论体系和脏腑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的形 成奠定了基础。 4、《神龙本草经》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它将药物分为上 中下三品,还论述了药物的四气、五味、七情


1)医学方面:出现了医學专著 2)药物学方面:制药学专著-----《雷公炮炙论》 国家药典--------《新修本草》
刘完素-----寒凉派。倡“六气皆从火化”的火热病机 学说 张从正----攻丅派。认为疾病皆“邪气加诸身”倡 用汗吐下三法攻邪治病。 李东垣----补土派倡“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学说 治疗多用补脾升阳法。 朱丹溪----滋阴派力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学 说治疗主用滋阴降火。
2、理论创新 命门学说----温补派的理论基础 先后天之论------指明治疗的基夲原则 温病学派崛起-------疠气、卫气营血三焦 辩证 3、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1、生理仩: (1)形体结构--------经络系统
(2)基本物质--------精、气、血、津液

(3)机能活动-------互相协调,密切联系

3.诊断上 4.治疗上

(二)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1、生理病理 季节气候 昼夜晨昏 地区环境 2、诊断治疗

(三)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1、恒动观的含义 一切物质都处于永恒而无休止的运动中,运 动是绝对的永恒的。
(1)生理上的恒动观 人体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动都处于永恒无休 止的运动中
疾病的病理变化也处于不停的變化发展中。 (3)疾病防治的恒动观
证:它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 理概括包括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 邪正之間的关系等。

症(症状):病人诉说的不适

病:指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因正虚邪凑而致


机体阴阳失调气血紊乱,脏腑功能结构改變适应 环境能力下降的异常生命过程。
辩证:就是指将望、闻、问、切所收集到的资料 通过综合、分析、比较,辩明疾病原因、性质、部位、 邪正关系等概括判断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就是根据辩证确定相应治疗原则和方法

发热、恶风 咽痛、咳嗽 舌红、苔薄黄 脉浮數

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特点


(以表知里):“有诸内,必形诸外”就是通 过观察外在表象,以揣测分析内在变化 二、注重整体研究 三、援物比类

第四节 中医学的发展与展望


1、需要同学们的厚爱。 2、提高临床疗效走向世界。
阴阳学说是运用阴阳对立统一关系来研究解释物 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及其消长变 化规律的科学。

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1)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洎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 的概括 (2)阴阳的基本特征 阴阳最具有特征性含义的是水与火的基本特性。

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仩升的、温热的、明亮的、 无形的、功能亢奋的都属于阳; 凡是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 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属于陰

(3)阴阳的普遍性和相关性、相对性和 可分性。


1、阴阳的普遍性 阴阳不是专指某一特定的事物和现象凡属于相 关的事物或现象,都鈳用阴阳对其各自的属性加以 概括、贯穿与一切事物之中 2、阴阳的相关性 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定要在对相关事物或现象的范 畴内,不相关的倳物或现象没有比较基础,就不宜分 阴阳。
指各种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
4、阴阳的可分性 事粅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无限可分的特点,阴 阳之中还可以分阴阳关键是划分的条件和范围的变 更。

(4)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1、阴阳的對立制约 : 指自然界一切相关事物和现象其阴阳 两个方面都存在着相互斗争和相互制约关系。 称为阴阳的“相反”
A、阴阳属性的双方嘟是对立排斥的。 (举例:水与火------肾阴、肾阳) B、在属性对立的基础上阴阳对立双 方具有相互牵制和约束的关系。举例:四季、肾阴 肾陽. C、阴阳的任何一方不足或太过,都会引 起对方的减弱或亢盛肾阴肾阳----肾阳虚或肾阴虚
指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之间,始终存在着相 互依存和相互为用的关系称为阴阳“相成”。 “阴阳互根、相抱不脱”(举例:上与下前与 后)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举例:气血、肾阴 阳) “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
指相关事物或现象矛盾对立的双方始终存在于 减弱或增强的运动变化之中 其运動结果有三: 一、阳消阴长或阴消阳长;(举例:四季、一天 中阴阳的变化)

二、阴阳皆消或阴阳皆长(举例:气血)

三、阴阳处于暂时嘚动态平衡

意义:“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指事物或现象对立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向其 各自相反的方向变化的运动形式主偠指阴阳属 性的变化。(物极必反)

渐变-------寒暑交替、昼夜转换 突变--------热症转变为寒症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用阴阳归属人体組织结构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人体一切 组织结构其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双方均可用 阴阳属性来划分。

(二)用阴阳概括生理功能


人嘚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对立双方相互制约, 促进协调平衡的结果。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物质与功能) 又如:气血、 肾精与肾气

(三)用阴阳说明病理变化


阴阳失衡是一切疾病发生的基本机理。“阴阳 乖戾疾病乃生”。 1、阴阳偏盛:(高于正瑺水平) 指阴或阳的一方处于亢奋状态“阳盛则热, 阴盛则寒” 2、阴阳偏衰:(低于正常水平) 指阴或阳的某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狀态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指体内正气中阴阳成分间病理性失调而致虚损不 足包括阴损及阳和阳损及阴两方面。
其义有二: A、陰阳偏盛伤及对方。“阴盛则阳病阳盛 则阴病”。

B、阴阳二气任何一方虚损不足均招致对方受 损。“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阴阳嘚不同病理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 相转化。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重阴必阳,重 阳必阴”

(四)用阴阳来指导疾病的诊断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辩证 中以阴阳为总纲表实热属阳,里虚寒则属阴

(1)阴阳偏勝----损其有余:实则泻之。 “寒则热之热则寒之”。 (2)阴阳偏衰----补其不足:虚则补之阴 或阳的一方偏衰,或双方俱损当用补益方法

(3)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1、阴虚不能制约阳气而导致阳偏盛时的虚热证, 应当补阴以制阳此为“阳病治阴”。------“壮水 之主以制阳光”。 2、阳虚不能制约阴而导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 应当补阳以制阴,此为“阴病治阳”------“益火 之源,以消阴翳”

特别注意: 明张景嶽提出:“善补阴则,必于阳中 求阴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竭;善补阳则, 必于阴中求阳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举例:尿崩症)


(1)歸纳药性:寒凉温热“四气”中 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意义:病性属阳----用“阴”药(寒凉药物) 病性属阴-----用“阳”药(温热药物)


(2)汾析五味:五味中,辛甘淡为阳酸苦咸为 阴。
五行学说认为物质世界是由木、火、土、金、 水五种基本要素组成,各要素之间存在著相生、相 克、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来维系和推动着 客观世界的发展

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概念 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与之相 关的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
(二)五行的特性 木的特性: “木曰曲直”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 暢等特性的事物及现象都归属于木。

火的特性:“火曰炎上”火具有温热、升腾、向 上的特征,凡具有以上特性的事物或现象均属於火。


土的特性:“土爰稼穑”凡具有生化、承载、受 纳等特性的事物或现象可归属于土。 金的特性:“金曰从革”从革即变革,引申为肃 杀、潜降、收敛等具有以上特性的事物或现象都可 以归属于金。 水的特性:“水曰润下”水具有滋润,下行的特 性凡具有寒涼,滋润静藏等特性的事物或现象, 皆属于水

(三)事物的五行归类(自学)


1、直接归类:如某种事物具有与五行中某一行相似 的特性,就可将其归属于那一行
五行与五方、五脏、季节的关系 木 东 肝 春 火 南 心 夏 土 中 脾 长夏 金 西 肺 秋 水 北 肾 冬

2、间接推演:举例如脏象学說。

( 四)、五行的生克乘侮


1、五行的相生: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 行事物具有滋生促进和助长作用。

五行相生的规律和次序:木苼火 、 火生土 、 土生金、金生水 、水生木 举例: 四季


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抑制,约 束消弱等作用,又称相胜

五行楿克的规律和次序:木克土 、土克水 、水 克火 、火克金 、金克木。

五行的相生和相克是同时存在,相互联系的表 现为生中有克,克中囿生

红线(外线)表示相生,黑线(内线)表示相克

3、五行的制化: 五行之间具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的生克协 调配合关系实质上僦是五行相生相克的正常关 系。

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中每一行都存 在着四种关系: “生我”、“我生”、“克我”、 “我克”。 举唎:木、火


《素问· 六微旨大论》云:“亢则害,承乃制制 则生化。” 举例:四季(春---夏---秋----冬)、肝火
相乘:是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嘚病理变化 原因有二:其一、是五行中某一行太过。 (木旺乘土) 其二、是五行中某一行本身不足 (土虚木乘)
是指五行之间反向克淛的异常变化,又称反 克反侮,次序与相克相反 原因有二: 一、指五行中某一行太强,使克它的一行相 对为弱 二、是指五行中某一荇本身虚弱,被克方相 对过强弱者不能克制强者,反被强者所克制

总结: 相克是生理现象,相乘与相侮均为异常克 制相乘是按相克佽序的过度克制,而相 侮是次序的反向克制

? 乘侮与相克的联系:


太过 (侮所不胜) 木侮金 (制己所胜) 木乘土

(己所不胜轻而侮之) 土侮木

总结:一般情况而言,在发生相乘时也 发生相侮;在发生相侮时,也发生相乘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一)用五行说明囚与自然的统一
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性 2、阐述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脏相互滋生关系:如肝(木)生心(火)--肝藏血可以济心血。

五脏相互制约关系:肾(水)制约心(火)肾 阴使心火不致过于亢盛。


病理状况下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传变。 1、相生关系的传变: 指病變顺着或逆着五行相生次序的传变主 要是:母病及子,子病及母 母病及子---指病变由母脏累及到子脏。 如:肝肾阴虚、脾与肺 孓病及母---指病变由子脏波及母脏。如: 心病及肝(心肝血虚)、肺与脾
指病变顺着或逆着五行相克次序的传变 包括相乘和相侮。 楿乘:指相克太过或被克不及而为病如: 肝木乘脾土(肝脾不和)。 相侮:指反克为病如:肝火犯肺。
“有诸内必形于诸外”,内茬疾病必然通过外在而 表现出来 如:面青喜酸脉弦,病多属于肝心病患者,如面 黑可能是水来克火之征
1、指导控制疾病传变: 1)未傳变的------控制疾病的传变 如:木乘土,“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 先实脾” 再如:“火旺”。 2)已传变的-------防止其继续传变

2、确定治则与治法: 1)据相生规律确定治疗原则:“虚 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补母的适应症:母虚------子虚 子虚------母虚 子虚而母不虚


滋水涵木法 培土生金法 益火补土法

2)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疗原则:


抑强---------抑制功能过亢之脏
扶弱---------扶助虚弱之脏 确定具体治疗方法: 抑木扶土法 培土制水法 佐金岼木法 泻南补北法
出处:“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

象:1、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


2、指人体内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的外茬征象

二、 脏腑学说的主要内容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 六腑:指胃、胆、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1、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化生和贮藏精气 1)化生精气

2)贮藏精气 五脏能贮藏精气使精气不致无故流失,为人 体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基础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

2)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受盛、传化水 谷和糟粕


形态上:六腑中空,直接對外故能接纳食入 的饮食物,并在脏的配合下共同将其消化吸收 传导糟粕并排除体外。

六腑的生理特性:以降为和以通为顺。始 终保持虚实更替的状态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

3)奇恒之腑共同的生理特点


形态上:似“腑” 功能上:似“脏” 配属關系上:无

三、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

一、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二、从象来考察脏的功能活动

心位于胸腔之内,隔膜之上两肺 之间,脊柱之前形似倒垂未开之莲 花,外有心包护卫

1.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 是指心气推动和 调节血液循行于 脉中,周流全身 的作鼡


? 主脉-----指心气推动和调节心脏的搏动和 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

心、脉、血液共同组成一个循环于全身的系统 其中,心起主导作用

气血运行通畅,脏腑机能正常

心气充足:面色红润光泽,舌色淡

心火旺---------面赤舌红舌尖为甚,脉数 心气无力-------脉细弱 心血淤阻-------面色舌色紫暗舌上有淤点淤癍, 舌下淤筋脉涩或结带脉。


广义:人体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 即心主 神
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動。

狭义: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生理: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 病理:失眠、多梦、健忘、精神不振、谵妄、昏迷等。 ?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关系密切


(2)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全身血脉都
属于心,面部色泽能反映心气的盛衰

(3)心在窍为舌。指心的气血与舌相通舌


的正常功能有赖于心主血脉和主神的功能。通过对舌 的观察来了解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功能状态。

(4)心茬液为汗---汗血同源皆为津液化生,心 主血故也主汗。 出汗有散热性出汗和惊恐伤心而致两种前则指 气候炎热,或运动或用发汗药,或体内热邪使津 液外出而解,后则是指因精神紧张引起的出汗


肺在横膈之上,在脏腑中最高故称华盖。 也称娇脏
(1)肺主气、司呼吸:
一方面:宗气的生成。 另一方面:对全身气机的调节肺有规律的呼吸,调节着 气机的升降,出入。

主呼吸之气:是气体交換的场所吸入清气(氧),排出浊


气(二氧化碳)等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肺为人体司呼吸的运动器官具有呼吸功能,肺 司呼吸有赖于肺的宣发肃降功能 宣降正常,则呼吸匀称
肺气上逆,则出现咳嗽气喘等。 肺主气功能丧失则体内气体不能交换,生命随 即告终

(2)肺主宣发和肃降:


宣发-----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

肃降----向下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清洁的作用


肺主宣发主要有三方面: 1、通过肺的气化,将体内浊气排除体外 2、肺气向上向外扩散运动,将脾胃生成的水谷精微 布散全身内到五脏六腑,外到皮毛四肢等

3、宣发卫气到皮肤肌腠。卫气即卫外之气由水谷 精微化生,具有护卫肌表温养脏腑,肌肉皮毛,调节 腠理的开合汗液的排泄等作用

肺主肃降的生理作用有三: 1、使肺能充分吸入自然界的清气。 2、将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胃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 布散全身并将代谢产物和哆余的水液下注膀胱, 以尿液排除体外 3、肃清肺和呼吸道废物。如果肺失肃降则呼吸 表浅,短促咳血,气喘等

宣发和肃降功能的聯系: 在生理上是相辅相成的,在病理上互相影响 有规律的一宣一肃,使气机调畅体内气体交换 正常,促进全身体液的正常运行反の,肺失宣 肃则出现咳嗽。气喘等

(3)通调水道 -----------通过肺的宣发和肃降运动,对体内水 液的运行、输布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作用 (肺为水之上源) (4)肺朝百脉,主治节 肺朝百脉: 1)全身的血液通过百脉汇聚于肺,经过肺的 呼吸使体内清浊之气得到交换。 2)在心氣的推动下肺气的敷布调节下,再 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送至全身


即治理调节,指肺具有调节全身脏腑组织生理功 能作用 体现茬以下四方面:
1、肺司呼吸,主体内气体交换 2、调节气机,使气的升降出入正常 3、肺朝百脉,助心行血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 4、調节水液代谢
(1)肺在志为悲忧。 (2)肺在液为涕:涕为鼻腔分泌物肺开窍 于鼻,故涕为肺液肺寒则流清涕,肺热则流 黄浊涕如果肺燥,则鼻干燥

(3)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皮肤、毛、汗腺


依赖肺所宣发的卫气和津液的温养和润泽。

(4)肺在窍为鼻鼻喉相通連于肺,鼻的嗅 觉和喉的发音都是肺气的作用。所以外邪侵入 伤肺多以鼻喉症状,如鼻塞流涕,喉痒失 音等。


脾位于中焦与胃楿表里,是人体主要的消化器官
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 化----消化吸收,运------转运输送 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

是指对饮食粅的消化、吸收和输布的作用 饮食物→胃(受纳和腐熟)→小肠(分清别浊) 脾 水谷精微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生理: 气血生化有源精力充沛,壮实 病理: 气血生化不足,腹胀、纳差、便溏、消瘦等


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排泄作用。
水液→胃→脾的吸收囷转化→布散到全身 多余的水

生理:脾气健旺,水液运行正常


病理:水液内停 湿、痰、饮、 水肿

生理:水谷精微吸收和输布正常 病理:① 气血生化无源,头晕乏力,腹泻 ② 内脏下垂:脱肛等。


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经脉中运行 防止溢出脉外的功能。
生理:气凅摄血液功能正常血液在脉 管中运行,不发生出血 病理:即脾不统血,出现各种出血如 便血、尿血、崩漏、肌衄等。
①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四肢肌肉的壮实与功能的发挥与 脾气的运化功能有关。 ②在志为思:“思”的情志活动与脾的运化、升清功能有关 ③在液为涎:涎由脾气化生并转输布散。 ④开窍于口、其华在唇:饮食、口味与脾运化功能有关;口

唇的色泽与脾气的健运、气血的充足与否有关


肝为魄之处,藏血为筋之宗。与胆互为表里
(1)肝主疏泄 疏:疏通、疏导;泄:发散、宣 泄。指肝具有主升、主动的生理特性有保持全身 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调畅气机 ?助脾运化

① 调畅气机 气机—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動是脏腑 功能活动形式的概括。 指肝的主升、主动、主散的特性能疏通、 畅达、升发气机。 生理: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 气机调畅 气 血和調 经络通利、脏腑器官功能活动正

疏泄不及 肝 失 疏 泄

肝气郁结:闷闷不乐、悲忧欲哭、胸 胁、两乳或少腹胀痛不适甚至剌痛或 为积 肝气仩逆: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 躁易怒等。

血随气逆:吐血、咯血甚则突然 昏倒,不省人事

②助脾运化 具体表现在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濁功能 , 脾胃的升降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


指情志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

生理: 肝主疏泄 病理:


指男子的排精、女子的排卵和月经來潮与肝的疏泄 功能密切相关 精液排泄通常有度、 生理:肝疏泄功能正常 月经周期正常、经行 通畅。 排精失常、月经周期 紊乱、经行不暢甚 或痛经、闭经等。
是指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人动 血运于全身 人静 血归于肝 生理:肝藏血功能正常血调节功能正常。 病理:肝血不足 不能养目: 两目干涩昏花, 或为夜盲

不能养筋:筋脉拘急,肢体麻木,屈伸 不利等


肝不藏血 各种出血,如吐血、衄血、咯血 或月经过多、崩漏。
(1)肝在志为怒:怒则气上怒伤肝。 (2)肝在液为泪:肝开窍于目泪为目出,故 属于肝肝血不足则两目幹涩,风火赤眼肝经 湿热则目疼,眼屎增多

(3)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筋包括肌腱韧带, 筋膜全身筋膜有赖肝血的滋养。如出現动作迟缓 失灵,肌体麻木曲伸不利等,多为肝血、肝阴不足 爪为筋之余,爪甲红润明亮则肝血充盛爪甲薄, 枯槁变形等多为肝血不足。 (4)肝开窍于目:目有赖肝血濡养和肝的疏泻 肝阴虚则目干涩,血虚则夜盲肝火上炎则目赤肿痛, 肝阳上亢则目眩肝风內动则目上吊,斜视


位置:肾位于腰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

主要生理功能:肾藏精主水,主纳气


(1)主藏精: 精:是构成人体囷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广义之精—一切精微和生理作用十分重要 的物质 狭义之精—生殖之精。是指肾具有贮存、封 藏精气的苼理功能

精的来源 先天之精:来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

后天之精:来源于食物中的水谷精微

先后天之精的关系: 先天之精 后天之精

① 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肾精决定机体的生、长、壮、老、已。


齿、骨、发是观察肾中精气的外候

中年 青春 天癸至 幼年 肾气平均 咾年前 天癸绝

肾气盛 出生 先天之精

小儿生长发育迟缓。 青年生殖器官发育不良性成熟迟缓。


中年性机能减退或出现早衰。 老年衰老加赽

②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


肾阳:主一身之阳,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起 推动和温煦作用

肾阴:主一身之阴,对机体各個脏腑组织器官具

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脉无力而迟; 浮肿、精神萎靡、反应迟钝; (生理功能低下)腰酸腿软、阴部清冷、小便清 长、苼殖功能减退

心烦意乱、五心烦热、口干咽燥、 脉细数、舌干红少苔等; 腰酸腿软、阳事易举、遗精、早泄 等。

(2) 肾主水 是指肾脏具有主歭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


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肺、脾、肾三脏起着主要作 用其中肾中精气的气化作用,又是重要的环节

津液玳谢需要肾阴和肾阳的调节。 “肾阳为开”—尿液生成排出; “肾阴为合”—水液的重吸收 病理:肾气虚衰 气化失常 开多合少:小便清長 开少合多:尿少,水肿


指肾具有摄纳肺吸入之清气防止呼吸表 浅,调节呼吸的作用
生理:肾气充足 肾主纳气 呼吸均匀,
病理:肾气虧虚 肾不纳气 呼吸表浅
(1)肾在志为恐:恐则气下。 (2)在液为唾唾液中较稠的为唾。 (3)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肾精具有促进骨 骼的生长发育和滋生骨髓、脑髓、脊髓的作用。齿 为骨之余也为肾中精气充养,如不足则牙齿松动 易落 肾藏精,精生血血养发。肾精旺则毛发黑而润 泽反之,毛发发白脱落或枯槁。

(4)肾开窍于耳和二阴


耳的听觉赖肾中精气充养,老年多听力减退

二阴指外生殖器囷肛门。前阴有排尿和生殖功 能后阴有排便功能。小便需要肾的气化生殖机能 为肾所主,大便排泄也与肾气化相关肾阳衰脾阳不 足洏失温煦而为五更泻,肾阴不足而致便秘


胆为六腑之一,又为奇恒之腑,附于肝之下,故肝胆 相络属,互为表里,其主要生理功能如下: 1、贮存和排泄胆汁 胆汁由肝生成,味苦色黄绿,贮于胆,在食物消化过 程中向小肠排泄,以促进水谷的消化吸收。 胆汁的排泄有赖于肝疏泻功能正常
是指胆茬精神意识活动中有判断事物、作出决 定的作用。
其意义有二: 一、正常的决断能力 二、判断的准确性“胆者,中正之官决断 出焉”,如果胆气虚则胆小怕事决断不能,失 眠多梦等
胃分上脘,中脘下脘三部,与脾同居中焦一 升一降,互为表里胃的生理功能如丅: 1、主受纳,腐熟水谷-------水谷气血之海 2、胃主通降,以降为和 通降是指胃以通畅下降为顺。 其通降是进一步受纳的前提若胃失通降,胃浊 气上逆则口臭;胃气上逆可见呃逆,恶心呕吐等。
小肠与心为表里其功能如下:
1. 主受盛和化物:是指小肠接受经胃初步消 化的食粅后,进一步消化将水谷化为精 微。 病理:腹胀、腹痛、便溏等

2. 泌别清浊: 将食物分为精华和糟粕的功能。


病理:小便短少、泄泻、便溏等
生理功能:传化糟粕。 大肠湿热:腹痛、下痢、 里 病理: 传导功能失常

大肠虚寒:腹痛、肠鸣、泄泻


肾与膀胱相表里 膀胱的主要苼理功能是贮尿和排尿。 津液经肾的气化形成尿液而下输膀胱再经过 肾的气化而及时自主地排出体外。 功能失调可见尿频急,疼或尿尐尿闭,尿 失禁遗尿等。
三焦不是一个单独的器官而是脏腑之外,躯体之 内的整个体腔其主要功能是: 1、通行原气 原气又叫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必须以 三焦为通道,才能到达和作用于全身“三焦则,原气 之别使也” 2、运行水液 三焦有疏通水道,运荇水液的作用是水液升降出 入的通道,故三焦也称决渎之官

3、三焦划分及生理特点


(1)上焦:膈以上,包括心肺头面等,主宣发 卫氣布散水谷精液和津液。
(2)中焦:膈以下至脐的腹部包括脾胃。具有消 化吸收并输布水谷精微和津液化生气血的作用。 (3)下焦:脐以下至二阴包括大、小肠,肾膀 胱,女子胞等有泌别清浊,排泄糟粕和尿液等作 用

三、奇恒之腑的主要功能


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在形态结构上多为中空有腔隙,与六腑相似在 功能上则藏精气而不泻,与五脏相似故称奇恒 之腑。
脑为髓海居颅内,其主要功能如下:
1、主宰生命及精神活动

脑为元神之府是生命的中枢,若功能正常则意 识清楚思维敏捷,情志正常反之则反映迟钝,神志 不清等


2、主感觉运动 人的视,听嗅,触等感觉皆与脑相关
女子胞又称胞宫,子宫是女子月经和孕育胎儿 的哋方。 其功能有三: A、主月经功能失调时,出现月经不调 B、孕育胎儿受孕后,女子胞聚血养胎成为 保护胎儿和孕育胎儿的器官。 C、叧外女子胞还有主生理性带下的作用。

四、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五脏六腑在生理上相互为 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密不可分。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行血与主气方面(中心环节是宗气)
气为血之帅,气可行血;血为气之母血能载 气,气血相互为用肺气虚可致心血瘀阻;心气 不足,也可致血行异常影响肺的宣肃,出现咳 嗽气喘等如心衰呼衰的相互影响。 2)生血方面
两则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的协调
如脾失健运,导致心血不足可见心悸,失眠 多梦,乏力纳差等;心气不足,血行无力或脾 虚失统均可出现系行异常。
主要表现在血液与情志两个方面
肝藏血心行之,心血充足肝才有所藏;肝血 充足,有利于心主血脉 其二、情志方面。 心主神但与肝的疏泻相关。

? 4、心与肾(水与火)


? 正常情况------(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 病理情况------ 心肾不交
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津液代谢 生理上: 气的生成:肺吸入自然界清气,脾生成水谷 精气 精液代谢:津液代谢有赖于肺脾相互作用。 病理上:如肺虚精气不咘可致脾虚 ;脾虚不运 水湿聚痰可致久咳,痰多稀白故有为“脾为生 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
肝主生发,肺主肃降维持气机嘚正常升降。

病理情况:肝郁化火木火刑金,出现胁痛


咳嗽,喀血胸疼等;肺失宣发,导致肝失条 达可见咳嗽,胸胁引痛面红目赤等。
表现在水液代谢和呼吸两方面

一、肾主水,肺为水之上源肺的宣肃和通调 水道,有赖于肾的气化;肾主水也有赖于肺的 宣肅。 二、肺主气肾主纳气。人体的呼吸有赖于肾 纳气的协助肾为气之根,肾不纳气可见气短喘 促动则加剧。


体现在食物的消化吸收囷血液的调控方面

脾的运化有赖于肝的疏泻。


肝藏血有赖于脾的生化
1)精血同源(肝肾同源) 2)疏泻与封藏的关系

10、脾与肾(先天与後天的关系) 1)脾的运化有赖于肾阳的温煦,故有脾阳根与


2)由于脾的健运肾中精气才能不断充养。

(二)腑与腑的相互关系


六腑的关系主要体现于水谷的消化吸收津液的 输布,废物的排泄等 六腑则,传化物而不藏也实而不能满,以通为 用 病理上相互影响:胃有實热,耗伤津液可致大 肠传导不利而便秘。大肠传导不利腑气上逆可致胃 气上逆而呕吐,口臭嗳逆等。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腑关系就是阴阳表里的关系
心经有火,可移与小肠引起尿热赤,尿痛 少等;小肠有热,循经上攻可心烦口舌生疮。可 用导赤散
肺气的肃降和大肠的传导相互影响。 大肠实热腑气不通可见胸满咳嗽;肺失肃降, 津液不下行则大便燥

3、脾与胃 功能上: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是人体气机上


下升降的枢纽。 特性上: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二则相反 相成
胆汁来源于肝,其贮藏和排泄有赖于肝的疏泻。 而肝的疏泻有赖于胆汁排泄疏畅。
肾为水脏膀胱为水腑,膀胱的贮尿和排尿有 赖于肾的气化和固摄 如果肾的气化和固摄失常則可见小便不利、失 禁、遗尿、尿频等。

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 动的基本物质。机体脏腑组织进行生理活动能量来 源于气,血精,津液同时,气血,精津液的 生成和代谢,依赖于脏腑组织的正常生理活动


精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體和维持人体生命 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人体生长发育及脏腑器官生理 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精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广义的精是指一切精微和生理作用十分重要的物质 狭义的精是指生殖之精。 组成: 1、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的先天之精。 2、机体通过消化吸收等形成的水谷精微(后天之 精)
人体之精,禀受于先天而养于后天先后天之精 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先天之精需要后天之精的不断 资助和充养,后忝之精需要先天之精的活力资助两 则相辅相成而归于肾中。
精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又是其功能活动的 物质基础,也是脏腑生理活動的激发和推动力
气即人体之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 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气既是人赖以生存的具体物质,又是人体脏腑 功能活动的总称

构成人体的气有两种形式:


一、是指有形之气,如人体的五脏六腑,官 窍等 二、是指无形之气,呈弥漫状态而流动不息 如元气,宗气卫气等。

气化是指气的运动变化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实 际上就是气化过程,是物质和能量的转化 天人相应,人以天哋之气而生四时之法而成, 故人体之气与自然之气是统一的

2、饮食物中的水谷精气

先天精气必须通过肾藏精的功能才能发挥其生理效


應,水谷精微依赖于脾胃运化才能化生自然界的清

气依赖于肺的呼吸才能吸入。


气的生成与肺、脾、肾等密切相关
----激发和促进作用。

能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殖、发育和生长以及脏 腑组织的生理功能。


血液、津液的生成和输布、排泄等也有赖于气的 推动 若其功能减弱則可见生长发育迟缓、早衰、气滞 血瘀、水液停聚等。
气通过气化产生热量使人体温暖,驱除寒冷
病理—畏寒肢冷、脏腑功能减退、血液津液 运行迟缓。
是指气具有护卫全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作用。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 虚”其中卫气起着重要嘚作用。
是指气对血津液等液态物质有防止无故丢失作用和对脏器 位置的固护作用。

生理:固护血液防止出血固护津液,控制其分泌固护内 脏器官而不致下移。 病理:出血、自汗、尿失禁、流涎、泛吐清水、 泄泻、滑精、 早泄、崩漏、带 下以及胃、 肾、子宫下垂、脱肛等

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生理效应,具体体现在 精血,气津液的转化方面上。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人体之气,不断運动运 行于全身各个脏腑组织,推动和激发着人体各种生 理活动此称为气机运动。
(1)气运动的基本规律: 升降出入这四种气运动的基本形式是生命活动 的具体体现是气运动的基本规律。
(2)脏腑之气运动的一般规律: 脏腑之气运动规律体现了脏腑之气的运动特点 和鈈同趋势 心肺在上,其气宜降肝肾在下,其气宜升 脾胃居中,一升一降为升降的枢纽。六腑以通 为用以降为顺。
人体之气行於全身,由于所在部位组成,功能 不同而分别如下
又名真气,原气是人体最重要的气,是生命 活动的原动力 生成与分布:元气由腎所藏的先天之精化生, 通过三焦而运行于全身 生理功能: 1、主要是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 2、温煦和激发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的生悝功 能
宗气是集聚于胸中之气,所聚之处为气海 又名膻中。 生成与分布:由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胃 运化的水谷精微结合而成 主要功能有二: 一、走息道而司呼吸,故语言、声音、呼 吸的强弱与宗气相关 二、贯心脉以行气血。若其气不足可见语 声低微呼吸微弱。脈软无力
营气是行脉中有营养作用的气。是血液的重要组 成部分故营血合称。
来源: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中最有营养的部分 行于血脈之中,营养全身 其主要功能有二:

一、化生血液,为血液的组成成分之一


二、营养全身。为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提供 营养物质
卫气是行于脉外具有防御作用的气。 生成与分布:水谷精气所化生 生理功能:体现在防御温煦和调节三方面: 1)防御外邪入侵 2)温煦髒腑、肌肉、皮毛 3)调节肌腠开合,汗液排泄

血是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的液态物质,是 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之一


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布于肺根于肾,与 五脏关系密切 血行脉中,故脉为血府离经之血为瘀血。
血由营气和津液组成都来源于脾胃化生的水 谷精微,所以说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另外,精血之间有相互滋生和转换关系“精 血同源”。

为全身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提供营养以维持正 常的生理活动。具体体现在面色的红润肌肉的丰满, 毛发有光泽感觉运动灵活等。若血虚则可见头晕目 眩媔色不华,肢体运动不灵活等

人的神志活动有赖血的充养,如果血异常可见多 梦失眠,健忘心悸等。


血运行的两个条件: 一、是脉管系统的完整性和通畅 二、是全身的脏腑组织发挥正常的功能,其中与心肝, 脾肺的关系密切。 心主血脉心动则血行于诸经;肺朝百脉和主宗气,肺主 呼吸调节全身气机,助心行血;脾统血全身血液有赖脾 的统摄;肝藏血,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作用 血液嘚运行主要体现在推动和固摄力两方面。推动不足可 以出现血流减慢瘀血等,固摄不足可见出血
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统称,包括脏腑组织 的内在体液和其正常的分泌物 质地清稀,流动性大布散于体表,肌肉毛孔, 并能注于血脉中而起滋润作用的称为津 质哋稠厚,流动性小在骨节,脏腑脑髓中等, 有濡润作用的为液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主要与肺脾,肾关系密切

胃-----游溢精气,吸收部分精微


小肠----泌别清浊吸收大部营养和水分

大肠吸-----吸收水份


脾----运化----津液---散到肺 肺------通过宣将津液输于体表,通过肃降将津 液输咘到肾和膀胱 肾------气化推动着津液的输布由肺到肾的津 液,一部份经三焦到全身另一布份化为尿液排 除体外。 津液的排泄: 主要为汗液尿液和粪便。

3、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

五 精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


(一)精与气、血的关系
精能化气,气能生精精气互生。肾中精氣

互化常合称精气。水谷精微化生宗气营气,

精能生血血能化精,精血相互滋生和转化


1、气为血之帅 (1)气能生血 气的运动变化昰血生成的动力。营气和津液的 生成和转化为血液都有赖于气化血虚常补气, 意在气能生血如当归补血汤。 ( 2)气能行血 血的运行需氣的推动主要是心气的推动,肝 气的疏泻调达肺气的宣肃。气行则血行气滞 则血瘀。 (3)气能摄血 气对血液有统摄和固摄作用使血行脉中不至 外溢。

气存血中赖血运载全身,若血不载气气无根 而气脱。大出血时易气随血脱


(2)血能生气 血能濡养气、使气保持充盛。
1、气对津液的作用 (1)气能生津 气是津液生成的物质基础和动力 (2)气能行津 津液的输布变化和排泄赖气的推动和气化作用。 (3)气能摄津 气的固摄控制着津液的排泄以维持津液的代谢平 衡。气虚易致多汗多尿等

1)津液在元阳作用下化为气而布于全身,发


挥滋養作用 2)津能载气
1、血对津液的关系 血液的清稀部分,渗于脉外成津液亡血必亡津, 夺血则无汗 2、津液对血的关系
津血同源,都由沝谷精微化生津液丢失必使血 液不足,夺汗则无血
经络学主要是以腧穴的临床应用为依据,阐述 人各部分之间的联系通路既体表,內脏体表 和内脏之间由经络的联系而成一个有机体,同时 经络也是运行全身气血的通路。它主要研究经络 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和脏腑之间的关系。对临 床各科有指导意义特别是针灸。

经络的意义和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


经络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运行全身 气血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经脉为主干行 于深部,有一定的循行路线;络脉为分支行 于较浅部位。经络将人体连接成一个有机整體

(二)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 经络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脉分为正经和奇经正 经有十二,既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是气血运行 的主要通路,它们有一定的起止循行部位和交接顺 序,和脏腑直接相连奇经有八条,即任督,冲 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稱奇经八脉有统 帅,联络调节使二经脉的作用。

十二经别由十二经脉分出具有加强十二经脉 中表里两经的作用,并到达正经不能到達的地方 以补其不足还有十二经筋,皮部等十二经筋 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体表的关 系主司关节曲伸作用。十二皮蔀是十二经脉反 映于体表的部位 络脉有别络,浮络和孙络之分别络十五,十 二经各有一加上任,督和脾之大络,别络可 加强表里經的关系浮络和孙络遍布全身。

经络的活动为经气有以下四个作用;


1,联系通路:联系脏腑器官沟通上下内外 使人体的五脏六腑,㈣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 等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2,运行气血协调阴阳:气血到达全身,需要 经络的输送才能营养个脏腑组织。“经络则所以 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也”

3、调节机能平衡 通过对经络的刺激,可以 泻其有余补其不足,来调节机体阴阳氣血的 平衡。 ? 4、感应传导 感应传导是指经络系统对于针 刺或其它刺激的感觉传递和通导作用如针感和 循经感传现象。 ? 5、抵抗病邪反映診侯作用。


经络在病理状况下可以反映病变传递病邪,成为 脏腑之间病变影响的途径也是脏腑和体表之间病变 影响的通路。如心火下迻小肠肝郁见两胁及小腹疼 痛。

临床上可以根据病变出现的部位,结合经络的循行 部位走向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疾病诊断依据 洳两胁疼,阴囊潮湿多为肝病另外,在经络循 行路线上经气积聚地方可有明显压痛如胆囊炎 可见胆囊穴压疼,肺病是可在肺俞穴出现結节等 (四)指导疾病的治疗与预防

临床上,如针灸推拿可循经取穴,又如药物的归 经比如头疼的治疗。预防疾病如如用足三里 氣海强壮身体。风门预防感冒等


(一)十二经脉的命名 十二经脉分布于上下肢的内外側,每一经脉 别属于一个脏或腑因此其名称包括掱足,阴 阳脏腑三部分,具体分为:手太阴肺经手 阳明大肠经;手闕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 阳明胃经;足阙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足少阴 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二)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


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面,陽经分布于外侧面;外 侧分为三阳内侧分为三阴;大体上,阳明太阴在前 太阳,少阴在后少阳阙阴在中。头面部:阳明行于 额面蔀;少阳行于头侧部,太阳行于面颊头顶, 后头 (三)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换规律 手之三阴胸到手,手之三阳手到头足之三阳头足, 足之三阴足到腹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关系 肺与大肠,心与小肠心包与三焦,脾与胃肝 与胆,肾与膀胱它们是相互络属的,生理上相互为 用病理上相互影响,治疗上可相互作用 (五)流注顺序 十二经脉中气血运行是循环无端的,从肺开始 传到肝,再传箌肺首尾相连。具体如下:

肺交大肠胃交脾心交小肠胱肾移,心包三焦胆 传肝肝再入肺不停息。

奇经八脉与脏腑没有直接的络属关系相互之间也 没有表里关系,分布和作用有异于十二经故称奇经。 奇经八脉交会纵横于十二经脉之间具有加强十二 经的联系,调节其血气的作用

任,督冲三脉同起源于胞中,同出会阴故称一源 三歧,督脉为阳脉之海行于身后正中线,上至头面 入脑,贯心絡肾。任脉行于腹胸,颈面正中, 总任一身之阴经故称阴脉之海,并与妊娠有关又 有任主胞胎之说。冲脉与足少阴肾经同行上箌口唇, 十二经脉来次汇聚故称十二经脉之海,因与妇女月 经密切又叫血海。任督二脉有穴与十二经脉合称 十四经。

带脉其于胁下束腰而行,统束纵行诸经并有固 护胎儿作用。阴跷起于足跟内侧阳跷起于足跟外侧

两则在目内眦相合。阴维脉起于三阴交主一身の里,


阳维起于小腿外踝下方主一身之里。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经别有加强十二经表里经联系的作用,其循行有离 合出入的特点離即别出,多在四肢肘膝以上入即 进入脏腑深部,出即浅出体表合即进入相表里的经 脉。 (二)别络 别络是较大的络脉主要加强互為表里的两条经脉 在体表的联系,对细小的络脉起主导和统帅作用

(三)经筋 十二经筋是经气积聚于筋肉关节之处,有约束骨骼 司关節曲伸运动。 (四)皮部 指十二经脉及所属络脉在皮表的分区

第四节 体质 一、体质的基本概念 (一)体质的含义 体即形体,质即特质體质禀于先天而养 于后天,是人的个体特征 (二)体质的形成

先天因素指出生前所禀受父母的特征。它是体质形 成的基础和前提条件疒理下如遗传疾病等。


2后天因素 它包括机体内在因素和外界因素。

二体质的分类 (一)分类方法


主要根据阴阳,五行脏腑,气血精津液体型肥 胖等划分。 (二)常用的分类及特征

2偏阳体质 3,偏阴体质


(一)说明对疾病的易感性 体质对感染病邪有关偏阳则易化燥生吙偏阴则易 寒病,胖人多湿瘦人多火。 (二)指导辩证论治

根据体质采用不同的治发方药。

病因:能够破坏机体的平衡状态而引发疾病的因素


病因主要有:外感、内伤、其它致病因素和病理产 物 病因具有相对性的特点: 1、致病因素的致病与非致病有相对性。 2、病理產物与病因有相对性
外感病因(六淫、疠气)来源于自然界,多从口 鼻皮毛而入。 (一)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情况丅为六 气。如果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或气 候骤变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才成为致病因 素由六气变为六淫。
外感性:多從口鼻或肌表入侵机体。
季节性: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 湿病等 地域性:西北多寒病、躁病;东南多湿病或温 病等。六淫致病可两种或以上侵袭人体而发病。 如风热风寒,湿热等 转化性:六淫之间的转化,在一定的条件下 寒邪郁久而化热,暑湿化躁伤阴

1、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风主要见于春季,从人体皮毛入侵是六淫中首 要的致病因素,常与其它邪气合而致病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泻易袭阳位。 风善动向上,向外故属阳邪,容易使腠理 开张津液外出,常出现头痛鼻塞,项痛汗出恶 风等。 (2)风善行而数变

风行无定处,病位游走如行痹,风疹具有发 病急,传变快的特点

风为六淫之首,其余五邪依附于风邪入侵人 体而发病风邪致病范围广泛。


(4)风性主动 动摇不定,故头晕目眩颈项不舒与风邪相 关。
寒主要为冬季所主感寒有伤寒,中寒之别 伤寒指寒邪伤及肌表,郁遏卫阳中寒指寒邪直 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
寒邪的性质特点如下: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阴盛则寒”寒伤陽气故出现阳气衰退的寒 证。卫阳被遏则畏寒;脾阳受损则腹痛腹泻; 心肾阳受损则恶寒肢冷,小便清长脉微细无力 等。
寒邪使人體经脉气血凝滞不通不通则通,故有寒 主疼痛之说
(3)寒主收引: 寒邪可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外感 风寒可见恶寒,無汗毛窍收引等;犯筋脉则关节曲伸 不利。 (4)寒性清澈:

分泌排泄物清稀均属寒邪所致,如风寒感冒流清 涕肺寒痰清稀,胃寒吐清水肾阳不足,小便清长等


暑为夏季所主。有明显季节性只有外感而无内生。 其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下: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致病可出现火热偏盛表现:高热、面赤、心烦、 脉洪数等。 (2)暑易耗气伤津: 使肌腠开张汗出过多,耗伤津液出现口渴喜 饮。尿少赤等伤及心神可见心烦慌,严重可致中暑 (3)暑气挾湿: 夏季多潮湿,暑常与湿邪合而致病可见身重,惓 怠胸闷,大便不爽等
濕为长夏之气,外湿多因冒雨、气候、居处潮湿 内湿多因脾不运化、水湿内生。其性质特点如下:
(1)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 湿邪阻滞气机气机升降失常则胸闷脘痞,大便 不爽伤及脾则见腹泻、纳差、少尿、水肿等。
湿邪侵袭肌表则见周身困重清阳不升則头重如 裹,嗜睡困于四肢则见乏力。留于关节则痛有定处 沉重不举,湿邪致病大便溏泻,小便浑浊妇女则代 下稠秽,黄带等
1、湿性症状的粘滞性。
2、病程的缠绵性病程长,难愈合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秋季主燥易从口鼻皮毛而入,肺卫受损初 秋温躁,深秋凉燥 性质特点如下: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2)燥易伤肺:可见干咳无痰或痰中带血, 咽干痛等
火为热之极,旺于夏火邪多内生,如 心火肝火。 火的性质及特点: (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致病常见上 部。 (2)火易扰心神:轻则心神不宁心烦, 失眠重则狂躁不安,神昏谵语

(3)火易耗气伤津:一是迫津外泻。 二是阴津暗耗于内 (4)火易升风动血: (5)火易致肿疡:火入血分使血败肉腐 而成肿疡。


疫疠又称温疫疫毒,是由疫气毒气,时气 疠气等传染性很强的致病因素所致的一类病。 它有别于六淫具有強烈的传染性,主要通过口 鼻而入也可随饮食,蚊虫叮咬等途径侵入而致病

1、疫疠的致病特点 (1)发病急,病情危重: 发病急骤来勢凶猛,发展变化快病情危急。如 疫痢霍乱等。 (2)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主要通过饮食,空气接触等多途径传播,有很强 的传染性


(3)致病专一,症状相似: 一种疫气导致一种疫疠的发生并且临床症状基本 一致。疫疠还有特异性定位的特点如痄腮。

2、疫疠发苼与流行因素


(1)气候因素: 自然界气候持久或反常变化可致疫疠的流行。 如久旱久雨非其时而有其气。 (2)环境和饮食因素 环境卫苼不好饮食不洁也易引发疫疠。 (3)预防因素 预防隔离不好不能控制疫疠的流行蔓延。 (4)社会因素 社会动荡不安使人体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下降 而使疫疠流行。
内伤致病是指人的情志活动和生活起居等不循常 度超过人体自身调节范围,直接伤及脏腑而致病 因病邪甴内而生,故称内生主要有七情,饮食劳 逸失度等。
情志活动太过或不及超过了人体生理的自身调节能力, 造成阴阳失调血气紊亂而生病,这七种情志直接影响内脏 病由内生,故称内伤七情 致病的特点如下:
1、直接伤及内脏 1)伤及相应脏腑。怒伤肝等 2)伤及惢脏

心主神,情志活动主要为心所主所以七情致病均可伤及心。


影响脏腑气机使气血运行紊乱。
喜则气缓:一是缓和精神紧张二是使心气涣散, 可见神不守舍甚至精神失常; 悲(忧)则气消; 恐则气下;
在疾病过程中如情志受刺激可使病情恶化加重 例如:胸痹症见惢悸,胸痛如遇刺激则可见 心痛欲绝,大汗淋漓面色青紫,四肢冷等如 冠心病、 又如:肝阳上亢的病人、癌证。
饮食不节或不洁或偏嗜均可使人体脾胃功能失调, 引起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可居湿、生痰、化热而变生 它病。 1、饮食不节
饮食偏寒易致脾胃阳气受损致寒湿内生;饮食 偏热可致胃肠积热,偏嗜某物也可致相应脏腑受损
长期过劳或过逸都可使人体气血紊乱而致病。
A、劳力过度伤气可见氣虚症状和筋骨病变
C、房劳过度伤及肾精可见生殖系统病变。 2、过逸 过度安逸长期不劳动可使人体血气运行不畅, 脾胃功能减弱而发病如“久卧伤气”。
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也可成为致病因 素,如水、食、痰、饮、瘀血等
是体内水液代谢障碍而形成的病理产粅。
主要是肺脾肾功能失调水液停滞而成。
痰证:痰在肺可见咳嗽咯痰;痰迷心窍,见心 悸神昏;痰在喉见梅核气等; 饮证:痰饮、溢饮、悬饮、支饮。
1)阻滞气机、阻碍气血运行 2)致病广泛变化多端 3)病势缠绵、病程较长 4)易扰乱神明 5)多见滑腻舌苔
2、瘀血的形荿 其形成原因有二: 一、气虚、气滞、血寒使血行不畅而停滞。(脉管内) 二、内外伤使气虚失摄或邪热迫血外行而形成离经之血为瘀
1)疼痛----固定不移、多为针刺样痛,拒按夜间痛甚; 2)肿块----局部可见肿胀青紫,体内久聚可成癥积硬而 固定不移,出血色紫暗而挟块 3)望诊、脉诊

主要因脏腑本虚,湿热浊血乘虚而入积聚不散或 湿热煎熬日久而成。


2、结石的致病特点 结石为有形之病理产物易阻气机,使气血运行 不畅不同则痛,故可见局部胀痛甚至绞痛,如肾 结石

概念: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 疾病离不开邪正盛衰陰阳失调,气机失 常等基本规律


1)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在发病中居主导地 位: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气所凑其气必虚”。
2)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有时可起主导作用。 3)结果:正邪相争正盛则邪退,邪盛则正衰

(二)正邪盛衰与病邪出入


1、表邪入里 昰指外邪侵入机体,先在肌表引发表证而后 入里,转为里证的病理传变过程 表邪入里-------邪盛正衰,病邪由表入里病 情加重。 主要有:洳伤寒六经传变温病的卫气营血或 三焦传变。 如果邪气过盛可以出现直中逆传等。逆传是 直肺卫病邪不解由肺直陷心包。

是指病邪甴里透达于表的传变过程 里邪出表-------正气渐复,邪气日减邪由里出表, 病情好转和向愈

(三)正邪盛衰和虚实变化


人体内邪正双方力量对比的盛衰决定着机体虚与实 两种不同的病理状态。“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衰”。 1.实证:是邪气过盛脏腑功能活动亢盛或障碍, 气血雍滞而瘀结不通所表现的症侯;
2.虚证:是正气不足脏腑功能活动虚弱减退症 侯(气血生化不足、气化无力、气机升降不及)。 3.虚实转囮:虚实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 换 4.虚实真假

(四)正邪盛衰与疾病转归


邪正相争,力量对比发生消长对疾病转归起 决定作用。 1、正盛邪退疾病好转或向愈。 2、邪盛正衰疾病恶化甚至死亡。 3、邪正相持或正虚邪恋邪去正未复则病缠 绵不愈。
致病因素作用于人體引起体内阴阳失调而引发疾病,所以这 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根据
(一)阴阳失调与发病 阴平阳秘,人体正常如果病邪使人體全身或局部阴阳失调, 都会发生疾病并出现相应临床症状。

(二)阴阳盛衰与寒热变化


阴阳盛衰的结果:阳胜则热阴虚则内热;阴盛则寒,阳虚 则外寒

在疾病过程中,寒热属性随阴阳消长变化而变化如寒热错 杂,寒热转化真寒假热等。

(三)阴阳盛衰与疾病的轉归


阴阳的消长变化是疾病好转或恶化的根本机制
当体内阴液或阳气突然大量丢失或消耗,导致阴阳 功能严重衰竭出现生命垂危,这昰导致疾病恶化甚 至死亡的根本原因 结果:亡阴和亡阳都可导致对方无所生而耗竭, 出现阴阳离诀而亡
四诊是中医收集和诊查疾病的基本方法,包括望、 闻、问、切四法 “有诸内必形于诸外”,故可通过四诊收集资料来 诊断疾病 四诊必须合参,必须将望、闻、问、切所收集到 的资料全面分析才能作出正确判断临床上可舍脉求 症,也有舍症求脉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 局部表現,舌象分泌物,排泄物色质等变化来 诊查病情的方法为四诊之首。 要求:自然光线下进行有步骤,有重点 分为:全身望诊和局蔀望诊。


全身望诊主要望病人神、色、形、态整体表现来对 疾病的寒热虚实轻重缓急形成大体认识。 (一)望神 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得神 神志清楚,反映灵敏面色红润含蓄,双目灵活 明亮等表示正气盛,有病也较轻
神气不足见精神倦怠,动作迟缓气短懒言,媔色 少华表明正气已伤、脏腑功能不足。(宜调养) 3、失神(无神) 神志昏迷烦躁狂乱,精神萎靡目光呆滞,呼吸 微弱手撒遗尿等。表明正气大伤脏腑功能虚衰,病 情严重 4、假神(本无神而出现有神) 不该有而有神谓之假,是临终前的征兆表明病情恶 化,脏腑精气将绝而亡又叫回光返照。

(二)望色 ------面部皮肤色泽


皮肤色泽外映体内脏腑气血因此,望色可以 了解脏腑功能状态和气血的盛衰凊况 据五行学说,青、黄、赤、白、黑五色配肝、 脾、心、肺、肾五脏故五色变化能反映相应脏 腑的气血盈亏。另外病邪性质,部位也可以通 过色泽反映出来
中国人:微黄透红,明润光泽
主色-----由禀赋所致,终生不变 客色-----受季节气候,生活工作环境情绪等因素影 响,非疾病所致如四季人的面色。 2、病色

善色------色泽明润含蓄-----病情轻预后好。


恶色------色泽晦暗枯槁而显露--------病情重预后 差。

青色(肝)---氣血运行不畅


主病:主寒、痛、血瘀、惊风

青色属木,主病以肝经和厥阴经为主阴寒内盛,气 机不畅瘀血内阻,热盛动风等都可出現青色


面、唇、甲青白为寒证,青黑为寒痛青黑晦暗为 阳虚,鼻头色青多为腹中疼痛小儿眉间、鼻梁、口唇 青色多为惊风。

赤色(惢):主热 有虚实之分。邪热亢盛表现为实热证可 表现为发热,口渴面赤;阴虚内热表现 为虚热证,面色苍白而两颧嫩红或潮红 哆发于午后,肺痨则见两颧潮红并伴潮 热,盗汗五心烦热等。

黄色(脾):主湿、虚、黄疸


面色萎黄不华是脾胃气虚,面目虚浮淡黃是 脾虚湿阻之征 黄而鲜明为阳黄,多为湿热熏蒸肌肤而致

黄而晦暗为阴黄,为寒湿郁阻

黄色由晦暗转为明润为胃气渐复,病情好轉 反之,病情恶化

白色:主寒、虚、失血。 为阳气虚衰血行无力,脉络空虚气血 不荣所致。 血虚则面色苍白无华气虚则淡白少華, 肺脾虚寒见面色淡白阳虚(肾阳)则面 白而浮肿,面色青白多为寒证大出血可 见面色苍白,严重者可伴冷汗淋漓为阳 气暴脱。

嫼色:主肾虚、水饮、瘀血


黑属肾主水,为体内阳虚阴寒内盛水饮气血 凝滞,经络肌肤失养而致 面色黎黑,唇甲青紫见于肾阳衰陰寒凝滞, 面唇色黑伴牙齿枯槁为肾阳亏耗重症鼻头色黑多 为水饮内停,色黑而肌肤甲错为内有瘀血
形体即外形和体质。 1、形体强弱 2、胖瘦 主要反映阴阳血气的盛衰 胖而少气乏力为形盛气虚的痰湿体质; 瘦而皮肤萎黄,肌肉瘦削怕热多汗为阴虚内热 多火体质。 3、浮腫 面浮肢肿伴腹胀为水肿证腹大如臌,脐突青 筋暴露为臌胀。 4、瘦瘪 大肉枯槁肌肤干瘪,为恶病质表示病情重。
动态即人的行赱,坐卧,立等体态
1、动静 喜动-----多为阳、实、热证。 喜静-----多为阴、虚、寒证 2、抽搐

多为动风之象。如果手足拘急面颊牵动,伴大熱烦渴为 热盛动风,伴面色萎黄不华为血虚生风;手足蠕动震颤为肝肾阴虚 失养而虚风内动

3、偏瘫 突然昏到,不醒人事手足运动不靈,口眼歪 斜为中风之兆 4、痿痹

关节曲伸不利、疼痛肿胀、麻木为痹证。(痛)


四肢萎软无力行动困难为痿证。(不痛)
局部望诊是茬全身望诊的基础上对病人局部进 行深入细致观察以帮助了解整体病变。局部和 整体密切相关通过经络和体内脏腑密切联系, 所以要鉯整体的观点来看待局部揭示的病理变化 不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头部过大过小,为先天不足;囟门闭合不全或 迟闭则是髓海空虚,肾精不充陷下多为津伤; 面部浮肿为水湿泛溢或风水外袭;痄腮为风温热 毒,阻于少阳;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多为风 邪或风痰阻絡。


1、望目 五轮学说中眼内应五脏,目内外眦属心白睛属肺,黑 睛属肝瞳仁属肾,上下眼睑属脾望眼可反映五脏的情况。 眼神 目咣有神视物清楚,转动灵活为有神;目光呆滞视物 模糊,转动不灵或双目上视等为无神表示病情较重。 色泽

目内外眦红为心火白聙红为肺火,全眼红肿为肝火或肝 经风热眼睑红肿靡烂为脾胃湿热或肝胆湿热,白睛色黄为湿 热或寒湿郁而化热内外眦色淡白为气血虛损,目眶黑为脾肾 阳虚水湿为患。


眼胀痛流泪多为肝经郁热眼睑浮肿,眼皮发亮 为水湿之象;眼突出伴喘息多为肺胀;伴颈前肿物哆 为廮瘤;目睛内陷为津液损伤气血不足;睡而露睛 为脾胃虚弱;针眼,眼丹眼睑靡烂生疮为风热或脾 胃湿热;目睛呆滞无神,可见痰热内闭元神将脱, 两目上视直视为肝风内动或精气衰竭。
耳主要反映肝肾情况耳肥厚,色红润为肾精 充足之象干枯瘦小为肾精鈈足。色淡白属寒 青黑属痛,耳旁红肿疼痛为风热外袭或肝胆火热 耳痛流脓为肝胆有热或肝胆湿热。
鼻主要反映肺脾情况鼻色青多為寒或痛证。 色红为脾肺热盛色黄为湿热之征,色白为气血 不足色黑为水饮内停。鼻塞涕清为风寒涕黄 为风热,久流黄浊涕而不分馫臭为鼻渊鼻翼煽 动多为实热,痰雍肺肺失宣肃。

反映的是脾胃情况正常色红明润,唇色红紫、 绛为实热鲜红为阴虚内热,樱桃紅为煤气中毒;淡 白为气血不足;色青而紫为寒痛;唇黑为脾胃精气 将绝;唇舌靡烂多因脾胃湿热或阴虚火旺,口角歪斜 为中风口开鈈闭属虚,牙关紧闭属实睡时流涎为 脾虚或脾胃有热之象。 5、望齿龈


反映胃肾情况牙齿干燥松动为肾精不足,牙黄 垢为胃浊上蒸小兒磨牙多因胃有积滞或虫积。牙龈 淡白为血虚色红或紫为热。牙龈肿痛而红为胃火上 炎

反映肺胃肾的情况。咽喉红肿疼痛或有黄白銫 脓点为肺胃热邪;咽喉干痛为热盛伤津;嫩红而痛不 甚为阴虚内热;乳蛾红肿疼痛为风热或痰火;咽喉有 白色薄膜易脱落出血,喉中可叒水鸡声为白吼

(三)望颈项躯体 瘿瘤为肝郁而痰气凝结;项强可为风寒外袭,热 极生风肝阳上亢;腹大如臌,腹壁青筋暴露为瘀 血戓癥积 (四)望皮肤 主要观察皮肤的外形,斑疹痈疽疔疖,颜色等 变化 1、望外形 全身皮肤肿胀或眼皮,胫前按之凹陷的为水肿, 鈈陷而按之及起为气肿皮肤有赤丝血缕多为臌胀 之征;干燥枯槁是津液受损;肌肤甲错为瘀血日久。

斑---不高出皮面摸之不碍手,消后鈈脱皮----为 温热病邪内迫营血所致阴斑色暗紫,阳斑色红鲜明


疹--高出皮肤,摸之碍手消后脱皮,外形如米粒 3、望痈疽疔疖

皮肤色红洳朱砂,边缘清楚热痛并作,或有疹子发热作痒, 或皮肤溃破浸淫流水,或缠腰而发为丹毒;如皮肤瘙痒起脓庖 黄水淋漓为湿毒。 局部红肿热痛高出皮肤,根部紧束为痈是阳证。

满肿无头坚硬而皮色不红为疽,属阴证


形如栗米,根坚硬顶白痛剧,发麻或癢为疔

(五)望毛发 肾其华在发,发为血之余观发可知肾精,肝血 等变化 如毛发稀疏无光泽为肾精气虚或血虚不荣;脱发 为血燥或熱,久病因虚;白发为肝肾亏损气血不足; 初生少发,无发或稀疏发黄为先天不足。


排出物包括痰涎呕吐物,大小便涕泪,白 带月经等。 排出物清稀多为寒证、虚证;黄稠多为热证、 实证 1、望痰,涎涕,唾 痰清有泡沫为风痰;清稀色白为寒痰;痰多色 白易咯为痰湿;黄稠为热痰;痰少色黄难咯粘稠 为燥火;咯腥臭脓血痰为肺痈;多涎喜唾为胃寒, 痰中带血为热火伤肺络
呕吐物酸臭为胃热;清稀无臭为胃寒,饮食积滞则呕吐酸腐; 呕血是胃络受损;呕吐黄绿苦水为肝胆湿热;呕清水痰涎为胃有 痰饮
虚寒则大便稀溏无臭,實热则大便燥硬而臭;形状如羊粪为 肠燥津亏;臭而稀溏为胃肠湿热小儿绿色粪便为消化吸收不良; 脓血便见于痢疾;便血红为血热;銫黑如漆为瘀血;色黑为远血, 色红为近血
小便清澈多为寒;赤而短少为热;色黄可见于湿热;挟有砂 粒为石淋;浑浊如米泔为膏淋,尿色红涩痛为血淋
它适于三岁以内的小儿,可诊查疾病的性质 深浅,轻重和预后指纹分为风,气命三关, 2、观察方法 自然光线下医生左手握患儿食指,用右手从指 端向掌方向推食指掌侧前缘 正常指纹:红黄隐隐于风关之内。 指纹的临床意义:浮沉分表里红紫辯寒热,淡 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舌诊原理 1. 舌与经络相连 舌与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手少阴心经 沿食道,之别系舌本;足少阴肾经、足厥阴 肝经沿咽喉,分别挟舌本、络舌本;足太 阴脾经连舌根、散舌下。它们分别直接或 间接联络脏腑

2. 舌与脏腑功能相关


①舌为心之苗,心气通于舌因心主血脉而 藏神,故舌体的色泽变化从而反映“心主血脉” 的功能;舌体运动是否灵活自如,语言是否清晰 又能反映“心主藏神”的功能。 ②舌为脾之外候舌苔是胃气蒸化谷气上承 于舌面而生成,与脾胃运化功能相适应故舌象 的变化,可以反映铨身营养和代谢的功能气血 的生化状况。 ③肾藏精在液为唾;脾在液为涎,均为津 液组成部分关系着舌体之润燥,反映脾肾的功 能

1.望舌内容:舌质和舌苔。

舌质----反应正气强弱;


舌苔-----反应邪气由胃气上蒸而成。
舌尖主心肺舌边主肝胆,舌中主脾胃舌根主肾。
应咣线充足先看舌苔,后看舌质注意染苔。 4.正常舌象:淡红色薄白苔。
1、望舌神 是判断疾病预后的关键 舌红活明润为有神,舌干瘪晦暗为无神

主虚,寒证色泽浅淡为阳气衰弱或气血不足,舌 失所养;舌淡白胖嫩为阳虚寒湿;淡白瘦薄为气血不足 (2)红舌

主热证。多为邪热迫血妄行舌之脉络充溢所致。 舌深红起芒刺为实热舌红而干燥为热伤津液;舌边红 为肝胆有热;舌尖红有刺为心火上炎;舌质嫩红伴少苔 或无苔为阴虚内热。

(3)绛舌: 深红为绛主热盛,主瘀舌绛起刺为热入营血 分;绛而干燥为热盛伤津;绛而苔黑为热盛之极; 舌绛无苔如镜面为镜面舌,为阴液亏耗;舌绛有瘀点 斑,为瘀血挟热 (4)青紫色 色淡紫不红为青舌,舌绛而暗为紫舌青舌主陰 寒,主瘀血紫色主气血雍滞、瘀血。


是辩虚实的关键舌质粗糙,苍老为实证、热证; 舌质胖嫩细腻,边有齿痕为虚证、寒证 (2)胖瘦: 舌淡白胖嫩,苔白水滑为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舌红绛胖大,苔黄厚腻为脾胃湿热;舌瘦淡红而嫩为 心脾两虚气血不足;舌瘦薄干为阴虚热盛。

(3)芒刺: 为热盛之象舌色红而干有刺为热入营血;舌 有芒刺,紫绛而干为热甚伤阴;舌尖红有刺为心 火上炎

(4)裂纹: 多为阴液耗伤。舌红绛少苔燥裂为热盛伤阴; 舌嫩红有裂纹多为肾阴或阴血不足。


舌淡红胖嫩边有齿痕,为脾虚水停;

舌淡白苔白湿润有齿痕为寒湿困脾或阳虚水湿内停

多因心经热毒雍盛而成。


如果红肿疼痛轻的为阴虚虚火上炎所致 (7)舌下脉络: 粗大迂曲,有瘀点、瘀斑为瘀血之象
(1)痿软:舌体痿软无力,伸缩不灵为病重 (2)强硬:舌强直,活动不利语言不清为舌 强。舌强而干舌色红绛为热入心包,伤及津液; 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为中风;舌胖苔厚腻,为 痰浊阻滞
舌色绛而震颤为热极生风;舌色淡白而蠕动為 血虚风动。 (4)歪斜: 舌伸时向左右歪是风中经络或风痰阻络而致。 (5)卷缩: 指舌体不能伸出为危重之象。伴干燥为热邪伤 阴;伴舌胖粘腻为痰湿内阻

(6)吐弄: 舌伸出不能回缩,为吐舌舌伸出添唇,然后 会缩为弄舌 舌红吐弄为心脾有热,小儿吐弄多惊风 (7)麻痹: 常见于血气不足或肝风挟痰。 (8)舌纵: 指舌伸出后难回缩


(1)厚薄: 即见底与不见底之分。厚薄可反映邪气的深浅和轻重 薄则邪气在表、病轻;厚则在里,病重 (2)润燥:
润表示津液未伤;过于湿润,水湿欲滴为滑苔主脾虚水盛 或阳虚水泛;苔燥为津液已伤。
反映中焦湿浊和胃气盛衰 腐苔-----苔厚疏松如豆腐渣,易脱落----多因实 热蒸化脾胃湿浊(阳热有余) 腻苔----苔颗粒细小而致密,中厚邊薄刮之不 脱---多为湿浊内蕴。(阳气被遏)
(1)白苔:主表、寒、湿证

? 3、苔 形 ? 花剥苔为胃阴不足; ? 地图舌为虫积、阴伤(禀赋所致除外); ? 镜面舌无苔为肝肾阴虚,或热邪内陷


1、舌质与舌苔的关系 舌质舌苔的变化是邪正斗争,病邪进退的反应 实热----舌红苔黄,虚寒-----舌淡苔白; 热盛伤阴-----舌红苔干燥寒湿内停-----舌淡苔 滑; 舌质和舌苔不一致时要结合四诊来判断。
舌质:反应脏腑虚实气血盛衰的变化。
舌苔:反应病证寒热病邪消长。

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嗅气味来诊查疾病 的方法


实热证:声音粗重,高亢洪亮烦躁多言。

虚寒证:声音低弱沉静懒言。

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高亢有力多为热扰心

郑声:神志不清语音低微,时断时续为心气大

独语:喃喃自语逢囚则止为心气不足的虚证, 或痰气郁结清窍敝阻。 狂语:精神错乱语无伦次为痰火扰心。 言蹇:舌强语言不清为中风

呼吸声高气粗洏促为实,热证;声低气微而慢为虚 寒证。呼吸急促而气弱为元气大伤;呼吸断续为气欲绝 气喘:呼吸急促,甚至鼻翼煽动张口抬肩,难以平 卧实喘为病邪壅肺,虚喘为肾不纳气或肺气虚衰


上气;气促咳嗽,气逆喉间

太息;长吁短叹,以呼气为主为肝郁气滞。

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


暴咳声哑为实”金实不鸣“咳声低微,久咳 声哑为虚“金破不鸣” 5、呕吐 胃气上逆,有物有声为呕吐有声无物为干呕, 有物无声为吐虚,寒之证则呕声无力,来势 缓实,热证则来势猛声音响亮。
气逆于上自喉而出,不能自圵为打呃虚寒 呃声低沉,实热则有力久病呃声不绝,声低为胃气 将绝
1、口气 酸馊为食物不化,臭秽为脾胃有热腐臭为内 痈。 2、汗氣 汗有腥臊味为湿热内郁腋下汗臭为狐臭。 3、痰涕气味 痰腥臭为肺痈,黄稠涕腥臭为肺热鼻渊

4、二便气味。 5、经带气味: 6、病室气菋: 一般而言分泌排泄物,恶臭为实、热证;带腥味 为虚、寒证

问诊是医生通过对病人或陪伴有目的询问,以 了解疾病的起始发展演变,治疗经过现有症状 和其它与疾病有关的情况,来诊查疾病的方法


一问寒热二问汗, 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 七聋八渴俱当辩 九问旧病十问因,

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 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 天花麻疹全占验


是指恶寒与发热哃时出现,多为外感病初期是 表证的特征。“见得一分寒象便有一分表证”。恶 寒重而发热轻为外感风寒,恶寒轻而发热重为外 感风热。恶风而发热轻为伤风表证。 2、但寒不热 多为里寒证寒邪直中脏腑,为新病实证;久 病畏寒,多为阳虚所致“阳虚则生寒”.
高热不退伴大渴大饮,为壮热多为里热炽盛; 有规律的按时发热为潮热,其中日晡潮热为阳明 腑实证;午后潮热,入夜加重或骨蒸潮热,多为 阴虚;午后发热伴身热不扬多为湿温病;身热夜甚 可见于热入营血 4、寒热往来 恶寒发热交替发作,为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の间 不能入里,也不能发于表常见于少阳和疟疾。
“阳加于阴谓之汗”汗液是阳气蒸腾气化阴液 出于肌腠而成问汗可以辩邪正盛衰,气血津液 的盈亏 问汗内容:时间、部位、多少、性质、伴随症 状等。
表证无汗----外感风寒表实;
表证有汗----外感风热表实证或表虚自汗
洎汗-----汗出不已,动则为甚(阳虚) 盗汗---睡时出汗醒时则止(阴虚); 里热炽盛----大汗、大热、大渴、脉洪大; 亡阴之证----汗热而咸,脉细数無力为;

亡阳之证----汗凉而淡伴脉微欲绝为;

汗粘腻而汗出不畅为湿热证; 先恶寒战栗然后发热大汗为战汗,多见于热病 邪正交争剧烈為疾病的转折点。

出汗后预后: 如果汗出热退身凉脉静为邪去正复;如果汗出身 热烦躁不安,脉搏急促为邪盛正衰之象


头部出汗可因陽热或湿热;
额部出汗,冷汗淋漓伴脉微欲绝为元阳离散, 虚阳外越的危证;

半身汗出可因痰湿或风湿内阻,营卫不和 或中风。


手足心汗出甚则为脾胃湿热或阴经郁热。

腋下汗出而臭为湿热所致;阴囊汗出而潮湿为 肝经湿热


问诊要点: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時间、喜恶及 伴随症状等。 1、疼痛的性质特点
疼痛伴胀感为胀痛---气滞所致; 见于胸胁----肝郁气滞; 发于头部----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

见于胃脘---胃胀痛不适


痛如针刺刀割为刺痛-----瘀血内阻。 游走性疼痛-----气滞或风盛; 痛处固定-----瘀血

在关节----痹病; 冷痛----寒凝或阳虚。 灼热疼痛------邪热 绞痛-----有形之物内阻,如结石瘀血,或阴寒 凝滞 隐隐作痛-----虚痛,见于气血亏虚或阳虚有寒 痛而伴身重-----湿邪困阻,气机不畅 酸痛见与四肢肌肉为湿阻,见于腰膝为肾虚


头痛 :头痛连项背为太阳经病; 在前额,属阳明经病; 在两颞或太阳穴附近为少阳经病; 痛在颠顶为厥陰经病;

头痛而重腹满为太阴经病;


头痛及脑伴指甲微青,为少阴病

胸痛:多为心肺病。 胁痛:多于肝胆相关 脘腹痛:病多在脾胃。痛喜暖喜按为虚, 寒证;痛而喜凉拒按,为热实证。 腰痛:或为寒湿痹阻或为湿热阻络,或为瘀 血阻络或为肾虚所致。

四肢痛:游走性疼痛为风邪偏盛,是行痹; 疼痛剧烈而喜暖为寒邪偏盛是痛痹; 痛而沉重为湿邪阻络,是湿痹; 痛而红肿为邪热偏盛是熱痹; 痛而关节变形,活动不利为尪痹 足跟痛或腰膝酸痛为肾虚。 周身痛:新病多为实证以感风寒湿邪邪居多;久病 多虚,以气血亏虛不荣则痛。


新病剧痛为实久病缓痛为虚;痛拒按属 实,痛喜按属虚;红肿灼痛为实热沉重 冷痛为寒湿;刺痛固定为瘀血结石,走竄 胀痛为气滞或风邪
主要问饮食多少、好坏、偏嗜、冷热、呕吐与否 等,以判断脾胃状况及脏腑的寒热虚实
口渴为津液受损或水湿内停,津不上承

渴喜冷饮为热盛伤津,喜热饮为寒湿内停;


口干不欲饮水多为瘀血;

3、口味 口苦为胃热、胃火或肝胆湿热; 口酸见于肝胃不和; 口腻见于脾胃湿阻; 口臭为胃火或肠道积滞; 口腥为血络受损; 口有尿味为尿毒症病人。


失眠:不容易入睡或醒后难眠,或睡洏不深甚 至彻夜难眠为失眠,为阳不入阴神不内守所致。

虚--------为阴血不足失养;

嗜睡:眠而不醒精神不振,头身困倦为嗜睡


实证------多洇痰湿内盛,困阻清阳 虚证------则因阳虚阴盛,或气血不足
问二便可以了解脾胃、大小肠、膀胱的情况, 主要问二便的次数、量、质地、顏色、性状、气 味、以及伴随状况 1、问小便 小便颜色黄赤而短少为热证;尿色白而清长为 寒证;多饮伴多尿而消瘦的为消渴;尿频尿膀赤 尿痛而色赤,多为膀胱湿热;夜间遗尿或失禁为 肾气不固膀胱失约;尿频而不畅或中短,有沙 石为石淋;老年人膀胱胀满小便不利戓癃闭为 肾气虚弱,或血瘀湿热所致;重病而神昏无尿 遗尿为阳气外脱,精气衰败
主要问便次、便质、便感等情况。

大便次数减少質硬难解,或排便时间延长为便秘 便秘有寒热虚实之分:腹胀满,痛而拒按苔黄燥裂 为热邪炽盛,腑气不通;腹痛拒按苔白身冷,為寒 邪阻遏阳气;大便燥结硬如羊粪,排便困难是因 气虚推动无力或阴血亏少,无以行舟

大便次数增多,一日多次便质稀溏或水樣便为泄泻。


湿热泄泻可见暴发泄泻,大便臭秽腹痛肠鸣,肛门灼 热; 寒湿泄泻如清水,腥臭; 食滞泻可见吐泻并发,呕吐酸臭泻下臭秽; 脾虚泻,可见完谷不化便稀溏薄。

病程久;脓血大便下利赤白,为痢疾;


便血暗红或如黑油便为远血先血后便,色鲜紅为近血; 大便时干时稀为肝脾不调;大便先干后稀,为脾胃虚弱;

肛门灼热为大肠湿热;里急后重为湿热痢疾;黎明腹痛腹 泻泻后即安为五更泻,为肾阳虚衰所致;肛门气坠甚 至脱肛为中气下陷。


1、问小儿 主要问小儿出生前后的情况预防接种及传 染病史。
主要问其经、带、胎、产等情况

(1)月经:问月经初潮,末次月经周期,经期经量,色 质地,有无痛经和闭经等经色浅淡,质清稀为氣血亏虚;经 色红浓稠多为血热;紫黑有块为瘀血 月经先期:周期提前5~9天,多为血热或气虚不摄 月经后期:周期延后8~9天,多为血虚或寒凝气滞 月经先后无定期:周期或长或短。多为肝郁气滞 月经过多:色红稠为实,热证;色淡红为气虚证

月经过少:色淡量少为精血亏虚。


闭经:未妊娠而停经三个月以上为闭经为血海空虚,或 血瘀经闭血寒凝滞。

了解色量,质气味等。白带多而质稀淋漓 鈈绝为脾肾阳虚,寒湿下注;带下黄质粘而臭为湿 热下注;带下有血或赤白相兼为肝经郁热或湿热下注。

一、脉诊 (一)脉象的形成原悝和脉诊的临床意义 心主血脉搏主要与心相关;另外,肺朝百脉 通过肺生成的宗气助心行血;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脾统血,肝藏血调节血量,肾藏精精血同源。 所以各个脏腑与脉象关系密切。 切脉可以了解疾病病因、病位、病性、邪正盛衰、 病情轻重及预后等

(二)脉诊的部位及方法


寸口诊脉法:分为寸、关、尺三部。左手寸、关、 尺对应心肝胆,肾;右手对应肺脾胃,肾
方法:是在咹静状态下,以医生左手切病人右手 右手切病人左手,中指定关食指切寸,无名指切尺 “切脉之要,虚静为宝”

诊脉轻取为举,鼡力不轻不重为寻重按为按。 如此三部皆有轻中重三法,故称三部九侯

三、脉象要素及平脉特征


平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三部囿脉,和缓有 力节律均匀。
脉象特征 有胃:从容、和缓、流利 有神:节律整齐、柔和有力 有根:沉取有力、尺脉明显 临床意义 脾胃功能強健 气血充足、心神健旺 肾气旺盛、肾精充盈

(三) 平脉的生理性变异


1、四季气候 3、年龄 5、 体格 7、劳逸 2、地理环境 4、 性别 6、 情绪 8、饮食

9、脈位生理性异位(斜飞脉、反关脉)


浮脉:轻按即得重按反减 ------主表证、主虚阳外越证(病重) 可见于体瘦而脉位表浅的健康人

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主里证(分虚实) 可见于体胖脉位较深的健康人


迟脉:脉来迟缓一息脉动3-4至(<60次/分) ---主寒证(有力为寒凝,无力为阳虛) ---主热证(热邪壅居于内气血运行不畅) 数脉:脉来急促,一息5-6至 ---主热证:实热证或虚热证(精血亏虚、 虚阳外越)。 注意:可见於正常人处于运动或情绪激动 时

(三)脉力度分类 虚脉: 轻按无力,重按空虚 -------主一切虚证


气血亏虚---脉细无力、 阴虚------数而无力 阳虚------迟而无力

实脈:脉来充盛有力来盛去也盛 轻按重按皆然 ---------主一切实证

(四)脉宽度分类 洪脉:脉形宽大,状如洪水来盛去衰。 -------主气分实热证 夏季正常脈象稍显洪大 细脉:脉细如线,应指明显 --------主气血两虚,诸虚劳损也可主 伤寒、痛甚及湿证。

(五)脉长度分类 长脉:脉体过长超过寸、關、尺三部 ---主阳证、实证、热证 亦可见于健康人 短脉:脉体过短,不及寸部或尺部 ---主气病(气虚、气滞)

(六)脉流利度分类 滑脉:脉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 --------主痰饮、食滞、实热证 主孕脉、亦见于健康的青年人 涩脉: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脉细 而迟。 --------主伤精、血尐、痰食内停、气滞血瘀

(七)脉紧张度分类 弦脉:端直而长如按琴弦,脉势强硬应 指有挺直感和劲急感 ---主肝胆病、痛证、痰饮 老年正常囚脉多带弦象 濡脉:浮细而软,如絮浮水轻按即得,重 按不显 ---主湿证、精血亏少


结脉: 缓而时止止无定数。 --------主阴盛气结、寒痰瘀血、氣血虚衰 代脉: 缓而时止止有定数。 -------主脏气衰微、亦可见于痹证、跌打损伤、 惊恐等 促脉: 数而时止止无定数。 -------主阳盛热结里热兼瘀血、痰浊、宿食等 邪内阻,亦主脏气衰败阴亏血少。

(五)相兼脉、真脏脉及主病


28脉中两个或两个以上脉象同时出现于同一病人的情況因 此,相兼脉肯定是复合脉但复合脉不一定是相兼脉。相兼脉 的主病一般是组成此相兼脉各脉主病的相加。

(二)真脏脉 1、概念: 凣疾病危重阶段所出现的脉无胃、无神、无根者 即为真脏脉。又称“败脉”、“绝脉”、“死脉” 2、基本类型: ⑴ 无胃之脉:脉无冲和、应指坚搏 ⑵ 无根之脉:虚大无根或微弱不应指 ⑶ 无神之脉:脉率无序,脉形散乱

(六)诊妇人和小儿脉 1、诊妇人脉。月经脉:左关尺脈洪大于右是月 经将至;寸关调和而迟弱细多见月经不利已婚 妇女突然停经而脉来滑数和缓多为妊娠。临产时 见迟脉转急弦,滑中指关脉搏动明显为离经 脉,是欲产之象 2、小儿脉:一指定三关。 (七)脉症的顺逆取舍 脉症有顺逆之分相应为顺,不相符合为逆临 床当辩真假。


按诊是医生用按压的方法来观察疾病的一种诊法
1、按胸胁:了解心,肝肺情况。

2、按虚里:虚里位于左乳下心尖搏动处反映 宗气的盛衰,如微动不明显为宗气内虚;动而应衣为 宗气外泻

观察有无包块及压痛:痛但软而喜按为虚证; 痛紧而拒按为实证。包块固定不移而痛有定处为积 病在血分;如包块聚散无常而痛无定处为聚,病在气 分


4、按肌肤:主要了解寒热,润燥肿胀等。

5、按掱足:手足的冷暖

辩证是中医认识,诊断疾病的方法是运用中 医的基本理论,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分 析来辩明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盛衰 的变化,从而做出诊断 中医辩证方法有八纲辩证,脏腑辩证六经辩 证,卫气营血辩证和三焦辩证等每一种辯证方 法皆有其适应领域。如内伤杂病以脏腑辩证为主

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主要用 以概括病变的病位、类别、病性、邪正盛衰八纲辩 证是根据病人整体证侯的总和概括出来的规律。


表里是辨别病位病情轻重和疾病趋势的两个纲领。 表证:多外感见于疾病初期,病轻 里证:多内伤,病情较重

(一)表证 表证是外感六淫之邪,从外侵袭肌肤之证侯

特点: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


表证的临床表现:发热恶寒或恶风脉浮,苔薄 常兼外感的症状。 (二)里证 里证是病位在脏腑所致的证侯 特点:病程长,无惡寒发热病位深,脉沉
指外感病邪由表入里的过程中,邪正分争少阳 枢机不利,病位处于表里之间、进退变化之中所表 现的证候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脉弦等。

(三)表证和里证的关系


1、表里同病: 表证和里证同时在一个病人身上显现出来称 为表里同病。(既有表证又有里证) 多见于表证未解而邪已入里或病邪同时侵犯 表里,或旧病未愈而感外邪 2、表里转化: 由表入里和由里出表。 表证和里證的转化是需要条件的主要取决于 邪正关系。
寒热是辩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是阴阳盛衰的 具体表现。
(一)寒证 寒证是感受寒邪或陽虚阴盛机能活动受抑制或 减退的证侯。

临床表现:恶寒或畏寒喜暖口淡不渴,肢冷苍 白小便清长而大便溏,舌淡苔白而脉迟


临床表现:发热喜凉,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 躁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数
(三)寒证和热证的鉴别 辨别寒热证需要综合观察疾病的全部表现,临床多 从面色寒热喜恶,口渴与否二便和舌脉等。

热证是感受热邪或阳盛阴伤机能活动亢进的证侯。

(四)寒證和热证的关系


1、寒热错杂:寒证和热证同时并存为寒热错杂 2、寒热转化:寒证转化为热证和热证转化为寒 证。 3、寒热真假:一般来说寒证见寒象,热证见 热象但某些情况下,会出现相反的表现

即阳盛格阴:是指内热盛而深伏于里,阳气被郁不 能达于四肢格阴于外洏表现一些假寒症状。如在外 可见四肢厥冷而在内则口苦干,大便干结小便黄 赤等。

即阴盛格阳:是阴寒内盛阳气虚衰,阳不制阴 洏浮越于外是使阴阳不相顺接。在外可见身热口 渴,面红等热象表现而热却喜暖,面红而四肢寒冷 口渴却喜热饮,在里又见小便清长舌淡苔白等寒象, 此是阴寒内盛为真外现之热是假。


虚实是用以概括和辨别正气强弱和邪气盛衰的 两个纲领 “邪气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同时有西医证和中医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