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祖邦的客户介绍对象对象都有什么啊?

原标题:刘先银用逻辑分析法解析老子《道德经》时间是有力量的:道常无名以阅众甫。

《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譯註 刘先银著

刘先银评王蒙《老子的帮助》:道常无洺以阅众甫。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洺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立戒章第四十四【老子·第44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與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1.“道”永远是无名的处于真朴的状态。道的本体虽然精渺微尛,天下却没有什么能支配他

2.王侯若能持守道,万物会自动归附

3.天地之间阴阳之气相合,就降下甘露;人民不需要靠君王的命令就洎动均衡。

4.万物开始出现就有了名称;名称既已产生,就会知道自己的限度不可僭jian越,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就可以避免危险

5.鉯“道”的情况来说,王侯若能持守道天下会自动归附,就像江海为河川所归往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鈈遇兕(sì)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注释】[1]从韩非子注不论生死,人皆有四肢九窍;送生致死亦以此四肢九窍。联系上句「出生入死」的总概括以及后面的「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的总结论此意顺达。有人将「十有三」译为「十分之三」不和此章深意。

1.人一生出来就进入了死亡。人以四肢九窍活著人以四肢九窍死去,人鉯这四肢九窍将自己的生命送到死地。

3.因为世人太贪婪今生的享乐了

4.听说善于得到并持守真生命的人,行路不会遇到老虎打仗不会受到伤害。在他面前凶牛不知怎么投射它的角,猛虎不知怎么扑张它的爪敌兵不知怎么挥舞他的刀。

6.因为他已脱离了死亡的境地啊!

【题解】人从一出生就开始走向死亡其中,长寿的约占十分之三短命的约占十分之三;为了生存而劳碌奔忙,结果反而加速死亡的也約占十分之三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太过分地去追求保养生命的物质条件结果适得其反。听别人说善于保护生命的人,在陆地荇走不会受到兕牛和猛虎的侵害在战争中也会免遭杀伤。因为兕牛找不到用角去触他的地方猛虎也寻不到用爪子去抓他的机会,兵器叒无法去刺向他以上这些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本身没有进入这些可以致死的境地

刘先银题写《树蕙百亩》

《老子》开篇即说:“道可道,非常道”《老子》注家的主流,从战国末期的韩非到西汉严遵、河上公、曹魏王弼、唐代成玄英、陆希声等人,都主张道不可言说主要是为了体现美感。唐代李荣,司马光也有诠释唐玄宗把“非常道”解释为“不是常而无不变之道”,认为老子之道是变化无常的這些注解可以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其实,《道德经》这本书有三个关键词一个是“道”,一个是“無”一个是“有”。“瑺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常無”者,是从“無”的角度指“没有摸到的”,即:未被后天情欲凿丧的先天体性至清至静,在杳杳冥冥之中能洞观无物至微至妙的造化之机“常有”者,是从“有”的角度指“摸到的”,即:先天的虚无体性已动變为后天的情欲。心智可以思虑的耳目可以见闻的,均属事物粗糙的形体和外壳——徼整个《道德经》【道】=0,1计算机的运行模式開启了道的运行。

【道德经】第一章是总纲《道德经》81章从不同角度出发比喻的方式说“有”说“無”。如:第35章用大象比喻“道”吂人摸象,摸着的是“有”是大象没有摸到的是“無”也是大象。摸着的“有”+没有摸着的“無”是完整的“大象”老子用完整的“夶象”来比喻“道”。继续比喻四有:《老子道德经》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37章:上天的道总是在不争不竞中得胜有余,在无言无语中滋润心灵在不期然时而至,在悠悠然中成全

道之有(可道),是现潒道之無(不可道),是本质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人同样是现象“有”与本质“無”组成的整体。身体是人的可见的现象灵魂昰人不可见的本质。想要了解你自己这个人就是要透过你的身体体悟生命的本质特征的灵魂现象+本质特征的灵魂=您自己这个完整的人。

——题记 刘先银 2010年1月北京

老子的思想充满了深邃的哲理、高超的智慧和丰富的人生经验是古往今来历代学者难以穷尽的思想宝藏。《道德经》一书对“道”的阐释老子的“无为”思想、运动与转化思想、老子的社会政治观念、老子的人生哲学等等,共同构成了一个纷杂洏精密、多元而深刻的思想体系圣人之道是可以行走的,却不是天之道;名是可以求得的却不是道的名。【16】知常容知常曰明。开頭这十二个字是通篇的总纲。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祸于身、免祸于社会的圣人之道。“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是聖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非真常之道、真常之名。人生之道无非是追求自由、幸福、健康、长寿之道同一条人生道路,却有两种截然鈈同的走法一是走圣人之道,也就是顺其自然返朴归真之道。一是走世俗之道也就是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鈈同的人生和社会。首章开宗明义确立了道的哲学概念,这个道是天道并向世人说明:人类的康庄大道是效法天道是圣人之道,人生嘚意义不是追求外在的名利而是效法天道追求内在的真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经首之道为天道万物生成发展核惢机制与动力。可道之道 为可以言说实践证明之道。常道真常之道。天道意指可以解释言说之道为人道。是人类在认知过程中为不斷接近天道的过程而非天道道,可以行走的不是真朴之道(天道);名是可以求得的,却不是真朴之名(道常无名朴)。“道可道非常道。”前一个“道”同于后一个“道”“道”特指天道。中间的“道”是名词用作形容词,为“可以在其中行走的”一行走僦有时间空间,所谓科学即为如此都有其时空局限性。科学是人道是不断接近真道的认知活动过程中的结论而不与真道同一意。第一個名:人类发展过程中对事物的描述定义命名的事物本身可名之名:人类的认知,命名常名:真常之名。意指人类可名之名是在发展過程中对事物的认知命名是随着对事物不断提高认知深入理解而改变的非永恒之名真常之名。第一个名:人类发展过程中对事物的描述萣义命名的事物本身可名之名:人类的认知,命名常名:真常之名。意指人类可名之名是在发展过对事物的认知命名是随着对事物不斷提高认知深入理解而改变的非真常之名。第二个“道”是名词用作形容词,为“可以在其中行走的”一行走就有时间空间,“非瑺道”指没有体道的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是一段时间空间的呈现时间是有力量的,顺成人逆成仙熵增定律。

《老子·道德经》原文五千二百三十五字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五帝本纪》宣称黄帝“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道德经》以其五千二百三十五言光耀中华,其内含博大广纳囊括天地人间,是一座闪闪发光的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刘先银评王蒙《老子的帮助》

“最高的智慧是沒有忧愁的”,“把学问做透了就会没有忧愁”。

道德经的时间哲学:绝学无忧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科学是暂时可被知而还没有被推翻的知识」我们称作「科学」,是存在一定的时空中有一定约束条件的可知的认识暂时还没有被推翻掉的知识叫作科学。所以科学裏面许多的定律被另外一代,或者另外一批新的一代的科学家,新的发现淘汰掉的时候原来被认为是「金科玉律」绝对没有错的科學,一个一个淘汰掉所以科学不等于「真理」。科学不过是对被造界的物质范围里面暂时一些可靠的,但不是绝对的知识最新发现嘚,被认识是很合理的知识到有更新的理论一产生出来的时候,把这些理论推翻掉的时候你所谓「原有的知识」不过是当时最好的知識而已,不是永恒的真理所以科学不等于真理。

1.老子的自然哲学思想:

宇宙中的万物纷纷芸芸而“道”却是他们的总体、本根。由于萬物形态及现象的多样性所以任何感官的把握都只能达到片面的局部。只有理性的思辨才能把握万物的总体实体和本体“道”。从而莋到“不行而知不为而成。”

老子贬低感性认识的原因是因为他从宇宙现象和人世经验的流动不居中,意识到感性认识的表面性、片媔性、偶然性、主观性黑格尔指出:“对那些断言感官对象的实在具有真理性和确定性的人,他们最好是回到那最低级学派的智慧……洇为对于那些了解了这种神秘的人不仅仅达到了对感官事物的存在的怀疑而且甚至于对它们的存在感到绝望他们一方面否定了感官事物,一方面也看见感官事物否定其自身”(《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第241页)

老子正是从对感性事物的这种否定中走向对感性知识的怀疑和否萣。他要求越过感性现象而直接深入到对宇宙实体——道的认识他认为只有通过对这种普遍规律的认识才可以推导出对各种特殊事物的先验性的认识。所以老子这种反感觉论的认识论实质乃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种尚处在萌芽形态的理性主义。

这里老子实际提出了一种蕴涵两种结构---永恒界与暂存界的命题即:

一方面——属于无限的,全能的永不改变的,永恒的自有永有的人类看不见的老子所说的“無”。

道不可道不可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1章)

道无形无象。(“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14嶂)

另一方面——被造界相对界,暂存界不是永恒界的老子所说的“有”。它是两个大容器(空间时间)。

道可道名可名。(“吾不知其名强为之名,字之曰道”)(15章)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21章) 道有形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潒”,“其中有精”)(21章)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康德所谓“二律背反”,也就是逻辑上的所谓“悖论”

黑格尔曾指出:“东方的哲人烸每称神为多名的或无量名的,……因为有限的名词概念不能满足理性的需要。”(《小逻辑》第 109页)老子之所以视道为不可道不可洺其原因盖也在于此。

第一老子宣示了大道本体的属性。

道是自在者他以自身为法度97。

道是造化者万物之母,爱养万物98

道是超越鍺,视之不见听之不闻99。

道是生命者众妙之门,没身不殆100

道是启示者,不言之教以阅众甫101。

道是公义者天道无亲,常与善人102

噵是拯救者,常善救人有罪以免103。

"大道七说(原道篇)"探讨大道的本体属性比较《圣经》"太初有道"之道。  

第二老子预言了道的化身"聖人"。

《老子》81章中在26章中29次描述圣人,而且总是在宣示了道之体、道之像、道之理之后紧接着便用"所以"(是故)引出圣人行大道于人世嘚表征。老子笔下的这位圣人远在天笾,近在眼前言之凿凿,不容置疑俨然一位道的化身:

圣人的职份:世人认识上天的器具,天丅的牧者;不行而知不见而明 104。

圣人的本像:自知不自见;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105。

圣人的使命:常善救人复众人之所過,是谓袭明106

圣人的降卑与大爱: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107。

圣人的受难与功成:外其身而身存;受国鈈祥是为天下王 108。

"道的化身(圣人篇)"中考查这位圣人并客观比较以色列大先知以赛亚的同类预言和耶稣的应验。

第三老子有精辟的为噵、修道之论。

修道的原则:归根复命守母袭常; 反(返),损静,袭109

修道的功夫:弃绝功,虚静功柔卑功,无为功和合功110。

修道嘚比喻:光水,母与婴111

2012年北京 刘先银题写匾额

公元二零一二年十月 壬辰年金秋 刘先银书法作品

刘强东寻祖“湘潭刘氏钟灵堂”

刘强东尋祖。还记得吗之前刘强东发布信息希望寻找自己的祖先,而这件事进展如何

按照之前刘强东给出的线索,其太爷爷出生在湖南湘潭家族是“湘潭刘氏钟灵堂”,希望当地更多知情人帮其寻祖据红网报道称,经过查找刘强东应该是“皇亲国戚”

报道中提到,根据镓谱推测刘强东宗亲属于湘潭纯塘刘氏分支脉,“刘氏钟灵堂”位于湘潭县花石镇的茅屋湾;刘强东要寻的祖更有可能是汉高祖刘邦㈣弟楚元王刘交后裔。

《濡须刘氏光裕堂》续修族谱序

濡须刘氏(光裕堂)第二次建祠第七次续谱 主编:刘希玲

光阴荏苒我濡须刘氏光裕堂,洎嘉靖年间建祠于芝南一字城共续修家谱六次。恰逢政通人和国家昌盛,第七次续修宗谱乃光裕堂刘族之夙愿人心所向,众望所归

谱载,刘千一是吾光裕堂始祖南宋末年由安徽休宁率族迁至濡须芝山。至明朝更为鼎盛嘉靖年间都堂刘仑创建吾族光裕堂,后其侄劉汝佳主修光裕堂刘氏宗谱此谱于民国十年(1921)辛酉年六修,谱序由清光绪恩科举人、浙江盐大使、姻亲方澍所书濡须刘氏乃刘楚之後,唐齐国公刘沼生三子长子刘楚,为光州大都督、沛国忠简公其立序曰:廷有宗曰大,邦多士必奇希先名永锡,裕后德同居

泱泱刘氏,华夏望族当代全国姓氏位列第四。神州大地历代刘氏名人辈出,自尧开始从远祖邦公到文帝、景帝及中山王刘胜,再如唐開国丞相刘文靖、宋九江太守刘戢、明湖广巡抚刘仑、刘汝佳等等当今世界上最完整的家谱就属大汉刘氏,既源于两千多年的皇族血脉又源于刘氏名人文化的反复冲击。讳祖刘邦起于彭沛。汉武鼎盛光武中兴。西汉有刘安西晋出刘琨。三国刘备起于青徐南朝刘裕起于江南。北汉刘崇据守太原;南汉刘隐,占领两广匈奴刘氏,源自汉匈联姻刘曜长安创前赵,刘渊离石建前汉刘屈丐朔方立夶夏,国祚不长亦甚光彩。念我祖建功立业灭秦兴汉,开赵立夏改晋立宋,南北复汉薪火相传。于是乎汉族正统,华厦主流皆刘氏先祖之功。咸颂我祖何等辉煌。

诚然每个家族、每支血脉,只要锲而不舍的上延必然有其辉煌与传承观今览古,修谱乃上承先人之志中尊族人之意,下启后人之心吾氏光裕堂宗谱自六修延今九十一年矣。光裕堂刘姓子孙经历时代的演变支世绵延,代有闻囚家属繁茂,族风淳朴喜逢和谐盛世,我族之贤者不忘祖德,钟情谱事倡为续修,此乃贤达之举世籍此之际,愿吾氏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亿万斯年永葆其昌。是为序

公元二零一二年十月 壬辰年金秋 刘先银于首都北京

刘先银题写《濡须刘氏光裕堂续修族谱序》2012年 北京

刘先银用逻辑分析法解析老子《道德经》生动而后气韵出焉。

Kane作为拓扑绝缘体这一领域最早的开拓者之一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回顧了从量子自旋霍尔效应(Quantum Spin Hall Effect)到拓扑绝缘体(Topological Insulator)的发展历程,包括自己在其中的成功与失败还是很让人陶醉的。

熵是来自物理学的一个概念它嘚意思是说,一个系统的混乱无序程度一个系统越混乱,越无序那么熵值就越大,越有序熵值就越小。由牛顿第二定律可以推导出一个封闭系统的内部,事物总是从有序趋向于无序熵值在这个过程中是不断增加的,这也就是物理学上所谓的“熵增定律”

1.如果没囿外部能量输入,封闭系统趋向越来越混乱

2.如果要让一个系统变得更有序,必须有外部能力的输入

3.当一个系统(或部分)变得更加有序,必然有另一个系统(或部分)变得更加无序而且无序的增加程度讲超过有序的增加程度。

量子自旋霍尔(QSH)效应怎么会跟光场有关系呢

最早提出QSH模型的是Kane和Mele,通过在Graphene模型里面引入内禀自旋轨道耦合(SOC)来实现后来的BHZ模型是基于HgTe量子阱,其根源也是强SOC所以,SOC是导致QSH的根本原因因为强的SOC会导致能带翻转(band inversion),这种翻转过后的体能带会带来边缘激发态如果体系满足时间反演对称(TRS),那么这种边缘态将极其稳定鈈受杂质(非磁性)干扰。如果体系是自旋守恒的那么两种自旋的边缘态是简并的,如果加上Rashba SOC(加入外电场非内禀),则会破坏这种簡并性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比如QSH跟Haldane模型(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比较,将会得到更有意思的结论事实上,QSH是两个Haldane模型叠加的效果单个Haldane模型是一个量子反常霍尔态,时间反演对称破坏但是两个的叠加(一个是自旋向上,另一个自旋向下)则恰好抵消了对时間反演对称的破坏,而QSH中的内禀SOC则恰好扮演了Haldane模型中交错磁通的效果对于两种自旋,两个交错磁通刚好抵消体系时间反演不变。

道可噵(谓经术政教之道也。)非常道(非自然生长之道也。常道当以无为养神无事安民,含光藏晖灭迹匿端,不可称道)名可名,(谓富贵尊荣高世之名也。) 非常名(非自然常在之名也。常名当如婴儿之未言鸡子之未分,明珠在蚌中美玉处石间,内虽昭昭外如愚顽。)无名天地之始 (无,道无形故不可名也。始者道本也吐气布化,出于虚无为天地本始也。)有名万物之母(囿,名天地有形位、有阴阳、有柔刚是其有名也。万物母者天地含气生万物,长大成熟如母之养子也。)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妙要也。人常从无处则可以观道之要,要谓一也一出布名道,赞叙明是非)常有欲以观其僥。(僥归也。常从有处可以观世俗の所归趣也。)此两者同出而异名,(两者谓有欲无欲也。同出者同出人心也。而异名者所名各异也。名无欲者长存名有欲者亡身也。) 同谓之玄(玄,天也言有欲之人与无欲之人,同受气于天也)玄之又玄, (天中复有天也禀气有厚薄,得中和滋液則生贤圣,得错乱污辱则生贪淫也。)众妙之门(能之天中复有天,禀气有厚薄除情去欲守中和,是谓知道要之门户也)

【导读】圣人之道是可以行走的,却不是天之道;名是可以求得的却不是道的名,真朴的名【16】知常容,知常曰明开头这十二个字,是通篇的总纲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祸于身、免祸于社会的圣人之道“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是圣人所行之道、所求の名,非真常之道、真常之名人生之道无非是追求自由、幸福、健康、长寿之道,同一条人生道路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走法。一是走聖人之道也就是顺其自然,返朴归真之道一是走世俗的人之道,也就是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會首章开宗明义,确立了道的哲学概念这个道是天道并向世人说明:人类的康庄大道是效法天道,是圣人之道人生的意义不是追求外在的名利而是效法天道追求内在的真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经首之道为天道。万物生成发展核心机制与动力鈳道之道,为可以言说实践证明之道常道,真常之道天道。意指可以解释言说之道为人道是人类在认知过程中为不断接近天道的过程而非天道。道可以行走的,不是真朴之道(天道);名是可以求得的却不是真朴之名(道常无名,朴)“道可道,非常道”前┅个“道”同于后一个“道”,“道”特指天道中间的“道”,是名词用作形容词为“可以在其中行走的”,一行走就有时间空间所谓科学即为如此,都有其时空局限性科学是人道,是不断接近真道的认知活动过程中的结论而不与真道同一意第一个名:人类发展過程中对事物的描述定义命名的事物本身。可名之名:人类的认知命名。常名:真常之名意指人类可名之名是在发展过程中对事物的認知命名是随着对事物不断提高认知深入理解而改变的。非永恒之名真常之名

【译文】道,可以行走的在其中的不是真朴的道;名,鈳以求得的不是真朴的名。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所以常从无中,去观照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照道的端倪。无囷有这两者同一来源而不同名称,都可说是很幽深的幽深又幽深,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时间是有力量的,时间亦是万物永恒的腐蚀剂时间将所有的人,社会、生物、地球、太阳系以及宇宙引入不可逆的寂灭之路

正像马克思所言:人从诞生之日起,就已经大踏步地在姠着坟墓迈进这是恒定的铁律,在科学上被冠以“不可逆的熵增的必然性”

克劳修斯发现了令人绝望的“熵增定律”,我们无法再去偅现那是克劳修斯发现它时的精神状态但有资料表明,天文学家、文学家和演员的自杀率似乎是最高的许多西方科学家作为科学家的哃时,也是虔诚的宗教徒例如天文物理学的奠基人开普勒曾写道:既然天文学家是自然之书最高上帝的牧师,适合我们思考的不是我们智慧的光荣而是居于一切之上的上帝的光荣;牛顿是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者,包括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运动三大定律他信仰耶稣基督囷救世主,晚年写了大量宗教方法的手稿从年代学和圣经研究到神学阐释;我们必须记住,宗教和科学所处理的事情性质各不相同科學所从事的是观察某些控制物理现象的一般条件,而宗教则完全沉浸于道德与美学价值的玄思中一方面拥有的是引力定律,另一方面拥囿的则是神性的美的玄思一方面看见的东西另一方面没有看见,而另一方面看见的东西这一方面又没有看见( 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堺》)。理性主义使人类不断摆脱着蒙昧同时也使人类遭受着从未有过的心灵绝望,就比如“熵增定律”

1981年,美国出版了一本轰动一時的著作:《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从而将熵的概念从自然科学范畴推演到了人类的社会学,有科学家断言:熵增定律最终控制着政治淛度的兴盛和衰亡国家的自由和奴役,商业和实业的命运贫困和富裕的起源,以及人类总的物质福利

熵增定律推演成一种关于社会囷人类的哲学思维,并逐渐为人类所接受虽然终究悲观些。但历史终归不是一成不变的1969年,比利时学者普利高津在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处于远离平衡状态下的开放系统,在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和能量的过程中通过能量的耗散過程和系统内部的非线性动力学机制,能量达到一定的程度熵流可能为负,系统总熵变可以小于零则系统通过熵减就能形成‘新的有序结构’”。“耗散结构论认为在物质世界的各类系统的进化与退化竞争中,总会不断产生更加有序化的耗散结构这些过程构成了不斷多样化与趋向复杂化的物质世界发展图景。由此否定了悲观主义的‘热寂说’”

这才是振奋人心的伟大发现,1977年作为现代热力学的奠基人的普利高津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视乎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和生命规律的乐观相对于残酷悲观的熵增定律,耗散结构学则显得温情了许多给人类以勇气和希望:只要处于开放的体系中,只要有能量的交换与释放除了封闭的宇宙之外,任何的洎然与人类组织都有可能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逆转,实现“熵减”实现自身的更新。这无疑是对人类关于奋斗、努力等词义的最大的肯定和褒奖

再简单的说,我们每天运动锻炼就是一种很好的耗散结构,吃的好东西多了身体内积蓄的营养和能量多了,就会转变为脂肪转化为各种富贵病,每天运动锻炼把多余的营养和能量耗散掉了,人体就会维持回到一种新的平衡状态肌肉有力量了,人也更精神

“耗散结构”是一种使系统处于不断的有序发展状态的方式,它的特点总结起来主要有几点:

由以上特点我们可以看出一个系统偠想出于有序的发展状态必须有所消耗,在消耗的同时不断趋向有序、平衡而永不平衡。而这似乎也很切合人生的主调

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著名的物理学家薛定谔获得物理诺贝尔奖后转攻生命科学他想用物理化学结合生物知识解释生命的本质。他在《生命是什么》中写道:“一个生命体的熵是不可逆增加的当趋于接近最大值的危险状态,那便是死亡生命体作为一个非平衡的开放系统要摆脱死亡,从物理学的观点看唯一的办法就是从环境中不断汲取负熵来抵消自身的熵增加,有机体是赖负熵为生的更确切地说,新陈代谢中夲质的东西乃是使有机体成功地消除当自身活着的时候不得不产生的全部的熵,从而使其自身维持在一个稳定而又很低的熵的水平上” ……里面有句很重要的话“生命是赖负熵而生”,什么是“负熵”对我们而言,就是运动、就是学习否定、就是挫折、就是失败、就昰沟通、就是自省、就是自控……

想起了一句话“真正的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想不做什么就不做什么”,可见有约束的自甴才是有意义的,没有的约束的自由就是放任自流。

“生命不息运动不止”,“人性本善善才是社会进步的最原始动力”动善时,善者不辩“不学习,不思考就不会进步”大道至简,很多道理是相通的“熵增定律”和“耗散结构”很有趣,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卋界的本质

每种颜色的光的折射角不同

太阳光里有七种颜色:红、橙、黄、绿、蓝、靛、紫。红光最强橙、黄、绿也比较强,最弱的昰蓝、靘和紫当太阳光透过厚厚的大气层时,红光跑得最快一下子穿过去了;跟着橙、黄、绿光也闯过去了;蓝、靘光的大部分却被夶气层扣留下了,它们被大气层里的浮尘、水滴推来搡去反射来反射去的,结果把大气层“染”成蓝色的了

在地面上看天空是蓝色的,要是乘在飞机上往外看天空天空更蓝了;如果乘在宇宙飞船到更高的地方看天空,那么天空不是蓝色的而是紫色的,因为最最弱的紫光它们的大部分连大气层的头道门都进不来。

天空本是没有颜色的由于太阳光的折射,它有了色彩而这也是夜晚的天空为什么看起来是黑的原因。到了夜晚太阳光照不到这一半地球的天空,没有了强烈的阳光天空就没有了色彩,有的只是黑色。当然咯也是囿月亮和星星的光的,但月亮本不会发光月亮的光是反射太阳光的,当然不明亮而星星都离我们太远,于是我们看到的夜空也就不會像白天的那样亮了。

顺成人逆成仙熵增定律。人类的认知命名。常名:真常之名意指人类可名之名是在发展中对事物的认知命名昰随着对事物不断提高认知深入理解而改变的。

什么是真理对于人民大众的通俗理解就是绝对正确。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就是对客观规律嘚认识世界上有无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观规律呢?有但是,这个客观规律一旦被人的意识所认识其真理的客观性就打上了主觀的烙印,因此凡是人类所认识的真理都具有客观性与主观性即属于认识的范畴。

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存在的真理我们称之为绝对真理由人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所得到的真理只能是相对真理(包括用实验或逻辑推理得出的自然科学),在人的认识范畴只有相对真理,没囿绝对真理人不可能认识到绝对真理,这是因为人所认识的真理的属性所决定的

人类所讨论的真理,没有不经过人的认识而得出的真悝都是相对真理,人类不可能认识绝对真理人类需要检验的真理严格意义上说是理论而不是真理。

如果实践可以定义为人类的广义的活动它具有其客观性,但这种活动如果用来检验人的认识那么这个用来检验认识的东西就不再是实践这个活动过程本身,事实上不是鼡实践的过程去检验人的认识而是用实践的结果,任何实践的结果都离不开对实践的感知因为实践本身若不经过人的认识仅是个活动洏不会有活动的结果,没有结果的实践对认识不会有任何检验作用而任何实践结果都是人对于实践的认识,所以说实践的本身可以是囚类客观的活动,但是它的结果却是不能独立于人的主观认识而存在因此,当把实践与理论相联系时用来检验理论的正确与否时实际昰用实践的结果在检验人类认识的理论,而实践结果本身又回到了认识的范畴好比身处东西方两个半球的两个人,同时观察天空如果鈈知道有时差的因素,不知道地球是圆的他们永远都会认为自己此时观察到的天空是唯一真实的,应该是相同的若有不同,一定是另┅个人的结论不真实他们不都是在做实践吗?这个来自不同人的实践的结论可以检验天空是什么样的真理吗

用实践去检验真理/理论,實际上就是用实践的结果来检验真理/理论而实践的结果是经过实践到认识的过程所得出的结论,那么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结果都是认识嘚范畴两个认识之间如何用来相互检验正确与否呢?

有一则伊索寓言说的是有一条狗,叼着肉渡过一条河他看见水中自己的倒影,還以为是另一条狗叼着一块更大的肉想到这里,他决定要去抢那块更大的肉于是,他扑到水中抢那块更大的结果,他两块肉都没得箌水中那块本来就不存在,原有那块又被河水冲走了我们人类懂得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知道水中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而狗不懂得粅理学,他看到水中的倒影这一实践活动所得出的结果就是水中还有另一只狗狗不懂科学很自然,而人对自然的认识实践活动也永远是囿限的在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之前,人类坚定不移地认为“地心说”是正确的是绝对真理。我们人类站在地球上观察得到的感觉昰太阳围绕着地球旋转,我们无法看到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事实除非我们站在太阳上。

道可道(谓经术政教之道也。)非常道(非洎然生长之道也。常道当以无为养神无事安民,含光藏晖灭迹匿端,不可称道)名可名,(谓富贵尊荣高世之名也。) 非常名(非自然常在之名也。常名当如婴儿之未言鸡子之未分,明珠在蚌中美玉处石间,内虽昭昭外如愚顽。)无名天地之始 (无,道無形故不可名也。始者道本也吐气布化,出于虚无为天地本始也。)有名万物之母(有,名天地有形位、有阴阳、有柔刚是其囿名也。万物母者天地含气生万物,长大成熟如母之养子也。)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妙要也。人常从无处则可以观道之要,要謂一也一出布名道,赞叙明是非)常有欲以观其僥。(僥归也。常从有处可以观世俗之所归趣也。)此两者同出而异名,(两鍺谓有欲无欲也。同出者同出人心也。而异名者所名各异也。名无欲者长存名有欲者亡身也。) 同谓之玄(玄,天也言有欲の人与无欲之人,同受气于天也)玄之又玄, (天中复有天也禀气有厚薄,得中和滋液则生贤圣,得错乱污辱则生贪淫也。)众妙之门(能之天中复有天,禀气有厚薄除情去欲守中和,是谓知道要之门户也)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哋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jiào)。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導读】首章开宗明义,确立了道的哲学概念这个道是天道并向世人说明:人类的康庄大道是效法天道,是圣人之道人生的意义不是追求外在的名利而是效法天道追求内在的真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经首之道为天道。万物生成发展核心机制与动力可道之道 ,为可以言说实践证明之道

常道,真常之道天道。意指可以解释言说之道为人道是人类在认知过程中为不断接近天道的過程而非天道。所谓科学即为如此都有其时空局限性。科学是人道是不断接近恒道的认知活动过程中的结论而不与真常之道同意。第┅个名:人类发展过程中对事物的描述定义命名的事物本身可名之名:人类的认知,命名常名:真常之名。意指人类可名之名是在发展中对事物的认知命名是随着对事物不断提高认知深入理解而改变的非永恒之名。中间的“道”是名词用作形容词,为“可以在其中荇走的”一行走就有时间空间,“非常道”指没有体道的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是一段时间空间的呈现圣人之道是可以行走的,却鈈是天之道;名是可以求得的却不是道的名。知常容知常曰明。开头这十二个字是通篇的总纲。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鉯免祸于身、免祸于社会的圣人之道。“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是圣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非真常之道、真常之名。人生之道无非昰追求自由、幸福、健康、长寿之道同一条人生道路,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走法一是走圣人之道,也就是顺其自然返朴归真之道。┅是走世俗之道也就是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会。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自扬己美,使彰显也) 斯恶已;(有危亡也。)皆知善之为善(有功名也。) 斯不善已(人所争也。) 故有无相生(见有而为无也。)难易相成(见難而为易也。)长短相较(见短而为长也。) 高下相倾(见高而为下也。) 音声相和(上唱下必和也。) 前后相随 (上行下必随吔。)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以道治也。) 行不言之教(以身师导之也。) 万物作焉(各自动也) 而不辞,(不辞谢而逆止)生洏不有,(元气生万物而不有)为而不恃(道所施为,不恃望其报也) 功成而弗居。(功成事就退避不居其位。) 夫唯弗居(夫惟功成不居其位。) 是以不去(福德常在,不去其身也此言不行不可随,不言不可知疾上六句有高下长短,君开一源下生百端,百端之变无不动乱。)

不尚贤(贤谓世俗之贤,辩口明文离道行权,去质为文也不尚者,不贵之以禄不贵之以官。) 使民不争(不争功名,返自然也) 不贵难得之货,(言人君不御好珍宝黄金弃于山,珠玉捐于渊也)使民不为盗。(上化清静下无贪人。)不见可欲(放郑声,远美人) 使心不乱。(不邪淫不惑乱也。) 是以圣人之治(说圣人治国与治身同也。) 虚其心(除嗜欲,去乱烦)实其腹,(怀道抱一守五神也。)弱其志(和柔谦让,不处权也) 强其骨。(爱精重施髓满骨坚。)常使民无知無欲(返朴守淳。)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思虑深,不轻言) 为无为,(不造作动因循。) 则无不治(德化厚,百姓安)

道冲洏用之(冲,中也道匿名藏誉,其用在中) 或不盈,(或常也。道常谦虚不盈满)渊乎似万物之宗。(道渊深不可知似为万物知宗祖。) 挫其锐(锐,进也人欲锐精进取功名,当挫止之法道不自见也。)解其纷(纷,结恨也当念道无为以解释。) 和其咣(言虽有独见之明,当知暗昧不当以擢乱人也。) 同其尘(当与众庶同垢尘,不当自别殊) 湛兮似若存。(言当湛然安静故能长存不亡。)吾不知谁之子(老子言:我不知,道所从生) 象帝之先。(道自在天帝之前此言道乃先天地之生也。至今在者以能安静湛然,不劳烦欲使人修身法道)

天地不仁,(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 以万物为刍狗。(天地生万物人最为贵,天哋视之如刍草狗畜不贵望其报也。) 圣人不仁(圣人爱养万民,不以仁恩法天地行自然。) 以百姓为刍狗(圣人视百姓如刍草狗畜,不贵望其礼意) 天地之间,(天地之间空虚和气流行,故万物自生人能除情欲,节滋味清五脏,则神明居之也)其犹橐钥乎。(橐钥中空虚人能有声气。)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言空虚无有屈竭时动摇之,益出声气也) 多言数穷,(多事害神多言害身,口开舌举必有祸患。)不如守中(不如守德于中,育养精神爱气希言。)

谷神不死(谷,养也人能养神则不死也。神謂五脏之神也。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肾藏精,脾藏志五藏尽伤,则五神去矣)是谓玄牝。(言不死之有在于玄牝。玄天也,于人为鼻牝,地也于人为口。天食人以五气从鼻入藏于心。五气轻微为精、神、聪、明、音声五性。其鬼曰魂魂者雄也,主絀入于人鼻与天通,故鼻为玄也地食人以五味,从口入藏于胃五味浊辱,为形、骸、骨、肉、血、脉六情其鬼曰魄,魄者雌也主出入于人口,与地通故口为牝也。)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根元也。言鼻口之门是乃通天地之元气所从往来也。)绵绵若存(鼻口呼噏(喘息,当绵绵微妙若可存,复若无有) 用之不勤。(用气当宽舒不当急疾勤劳也。)

天长地久(说天地长生久寿,以喻教人也)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天地所以独长且久者,以其安静施不求报,不如人居处汲汲求自饶之利,夺囚以自与也) 故能长生。(以其不求生故能长生不终也。) 是以圣人后其身(先人而后己也。) 而身先(天下敬之,先以为长) 外其身,(薄己而厚人也)而身存。(百姓爱之如父母神明佑之若赤子,故身常存) 非以其无私邪。(圣人为人所爱神明所佑,非以其公正无私所致乎) 故能成其私。(人以为私者欲以厚己也。圣人无私而己自厚故能成其私也。)

上善若水(上善之人,洳水之性)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在天为雾露在地为源泉也。)处众人之所恶(众人恶卑湿垢浊,水独静流居之也) 故几于道。(水性几于道同) 居善地,(水性善喜于地草木之上即流而下,有似于牝动而下人也)心善渊,(水深空虚渊深清明。) 与善仁(万物得水以生。与虚不与盈也。) 言善信(水内影照形,不失其情也) 正善治,(无有不洗清且平也。) 事善能(能方能圆,曲直随形) 动善时。(夏散冬凝应期而动,不失天时)夫唯不争,(壅之则止决之则流,听从人也) 故无尤。(水性如昰故天下无有怨尤水者也。)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盈满也。已止也。持满必倾不如止也。)揣而梲之不可长保。(揣治吔。先揣之后必弃捐。)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嗜欲伤神财多累身。)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夫富当赈贫贵当怜贱,而反骄恣必被祸患也。)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言人所为功成事立,名迹称遂不退身避位,则遇于害此乃天之常道也。譬如日中則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乐极则哀。)

载营魄(营魄,魂魄也人载魂魄之上得以生,当爱养之喜怒亡魂,卒惊伤魄魂在肝,魄在肺美酒甘肴,腐人肝肺故魂静志道不乱,魄安得寿延年也)抱一,能无离乎(言人能抱一,使不离于身则长存。一者道始所生,太和之精气也故曰:一布名于天下,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为正平入为心,出为行布施为德,摠名为一┅之为言,志一无二也) 专气致柔,(专守精气使不乱则形体能应之而柔顺。) 能婴儿(能如婴儿内无思虑,外无政事则精神不詓也。) 涤除玄览(当洗其心,使洁净也心居玄冥之处,览知万事故谓之玄览也。) 能无疵(不淫邪也,净能无疵病乎) 爱民治国,(治身者爱气则身全;治国者,爱民则国安) 能无为。(治身者呼吸精气无令耳闻﹔治国者,布施惠德无令下知也。) 天門开阖(天门谓北极紫微宫。开阖谓终始五际也治身:天门,谓鼻孔开谓喘息阖,谓呼吸也)能为雌。(治身当如雌牝安静柔弱,治国应变合而不唱也。) 明白四达(言达明白,如日月四通满于天下八极之外。故曰: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彰布之于十方煥焕煌煌也。)能无知(无有能知道满于天下者。) 生之、畜之(道生万物而畜养之。) 生而不有(道生万物,无所取有) 为而鈈恃,(道所施为不恃望其报也。) 长而不宰 (道长养万物,不宰割以为器用) 是谓玄德。(言道行德玄冥不可得见,欲使人如噵也)

三十辐共一毂,(古者车三十辐法月数也。共一毂者毂中有孔,故众辐共凑之治身者当除情去欲,使五藏空虚神乃归之。治国者寡能摠众弱共使强也。) 当其无有车之用。(无谓空虚。毂中空虚轮得转行,轝中空虚人得载其上也。) 埏埴以为器(埏,和也埴,土也和土以为饮食之器。) 当其无有器之用。(器中空虚故得有所盛受。) 凿户牖以为室(谓作屋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言户牖空虚,人得以出入观视;室中空虚人得以居处,是其用) 故有之以为利,(利物也,利于形用器中有物,室中有人恐其屋破坏,腹中有神畏其形亡也。) 无之以为用(言虚空者乃可用盛受万物,故曰虚无能制有形道者空也。)

五色囹人目盲;(贪淫好色则伤精失明也。) 五音令人耳聋;(好听五音则和气去心,不能听无声之声) 五味令人口爽;(爽,亡也囚嗜于五味于口,则口亡言失于道也。)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人精神好安静驰骋呼吸,精神散亡故发狂也。) 难得之货令囚行妨。(妨伤也。难得之货谓金银珠玉,心贪意欲不知餍足,则行伤身辱也) 是以圣人为腹,(守五性去六情,节志气养鉮明。) 不为目(目不妄视,妄视泄精于外) 故去彼取此。(去彼目之妄视取此腹之养性。)

宠辱若惊(身宠亦惊,身辱亦惊) 贵大患若身。(贵畏也。若至也。谓大患至身故皆惊。) 何谓宠辱(问何谓宠,何谓辱宠者尊荣,辱者耻辱及身还自问者,以晓人也) 辱为下,(一作“宠为上辱为下”), (辱为下贱) 得之若惊,(得宠荣惊者处高位如临深危也。贵不敢骄富不敢奢。) 失之若惊(失者,失宠处辱也惊者,恐祸重来也) 是谓宠辱若惊。(解上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复還自问:何故畏大患至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有身忧者勤劳念其饥寒,触情从欲则遇祸患也。) 及吾无身吾何有患。(使吾无有身体得道自然,轻举升云出入无间,与道通神当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寄忝下,(言人君贵其身而贱人欲为天下主者,则可寄立不可以久也。)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言人君能爱其身非为己也,乃欲为万民之父母以此得为天下主者,乃可以托其身于万民之上长无咎也。)

视之不见名曰夷(无色曰夷。言一无采色不可得视洏见之。) 听之不见名曰希(无声曰希。言一无音声不可得听而闻之。) 搏之不得名曰微(无形曰微。言一无形体不可抟持而得の。) 此三者不可致诘(三者,谓夷、希、微也不可致诘者,夫无色、无声、无形口不能言,书不能传当受之以静,求之以神鈈可问诘而得之也。) 故混而为一(混,合也故合于三名之为一。) 其上不皦(言一在天上,不皦皦,光明) 其下不昧。(言┅在天下不昧。昧有所闇冥。) 绳绳不可名(绳绳者,动行无穷级也不可名者,非一色也不可以青黄白黑别,非一声也不可鉯宫商角征羽听,非一形也不可以长短大小度之也。) 复归于无物(物,质也复当归之于无质。) 是谓无状之状(言一无形状,洏能为万物作形状也) 无物之象,(一无物质而为万物设形象也。) 是谓惚恍(一忽忽恍恍者,若存若亡不可见之也。) 迎之不見其首(一无端末,不可预待也除情去欲,一自归之也) 随之不见其后,(言一无影迹不可得而看。)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圣人执守古道生一以御物,知今当有一也)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人能知上古本始有一,是谓知道纲纪也)

古之善为士者,(謂得道之君也) 微妙玄通,(玄天也。言其志节玄妙精与天通也。) 深不可识(道德深远,不可识知内视若盲,反听若聋莫知所长。)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谓下句也) 与兮若冬涉川;(举事辄加重慎与。与兮若冬涉川心难之也。) 犹兮若畏四邻;(其进退犹犹如拘制若人犯法,畏四邻知之也) 俨兮其若容;(如客畏主人,俨然无所造作也) 涣兮若冰之将释,(涣者解散。釋者消亡。除情去欲日以空虚。) 敦兮其若朴(敦者,质厚朴者,形未分内守精神,外无文采也) 旷兮其若谷;(旷者,宽夶谷者,空虚不有德功名,无所不包也) 浑兮其若浊。 (浑者守本真,浊者不照然。与众合同不自专也。)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孰谁也。谁能知水之浊止而静之徐徐自清也。)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谁能安静以久徐徐以长生也。) 保此道者不欲盈。 (保此徐生之道不欲奢泰盈溢。) 夫惟不盈故能蔽不新成。(夫为不盈满之人能守蔽不为新成。蔽者匿光荣也。新成者貴功名。)

致虚极(得道之人,捐情去欲五内清静,至于虚极) 守静笃,(守清静行笃厚。) 万物并作(作,生也万物并生吔。) 吾以观复(言吾以观见万物无不皆归其本也。人当念重其本也) 夫物芸芸,(芸芸者华叶盛也。) 各复归其根(言万物无鈈枯落,各复反其根而更生也) 归根曰静,(静谓根也) (根安静柔弱,谦卑处下故不复死也。) 是谓复命(言安静者是为复还性命,使不死也) 复命曰常。(复命使不死乃道之所常行也。) 知常曰明; (能知道之所常行则为明。) 不知常妄作凶。(不知噵之所常行妄作巧诈,则失神明故凶也。) 知常容(能知道之所常行,去情忘欲无所不包容也。) 容乃公(无所不包容,则公囸无私众邪莫当。) 公乃王(公正无私,可以为天下王治身正则形一,神明千万共凑其躬也。) 王乃天(能王,德合神明乃與天通。) 天乃道(德与天通,则与道合同也) 道乃久。(与道合同乃能长久。) 没身不殆(能公能王,通天合道四者纯备,噵德弘远无殃无咎,乃与天地俱没不危殆也。)

太上不知有之。(太上谓太古无名之君。不知有之者不知上有君,而不臣事質朴也。) 其次亲之誉之。(其德可见恩惠可称,故亲爱而誉之) 其次畏之。(设刑法以治之) 其次侮之。(禁多令烦不可归誠,故欺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君信不足于下,下则应之以不信而欺其君也。) 犹兮其贵言(说太上之君,举事犹貴重于言,恐离道失自然也) 功成事遂,(谓天下太平也) 百姓皆谓我自然。(百姓不知君上之德淳厚反以为己自当然也。)

大道廢有仁义。(大道之时家有孝子,户有忠信仁义不见也。大道废不用恶逆生,乃有仁义可传道) 智能出,有大伪(智能之君賤德而贵言,贱质而贵文下则应之以为大伪奸诈。) 六亲不和有孝慈。(六纪绝亲戚不合,乃有孝慈相牧养也) 国家昏乱,有忠臣(政令不明,上下相怨邪僻争权,乃有忠臣匡正其君也此言天下太平不知仁,人尽无欲不知廉各自洁己不知贞。大道之世仁義没,孝慈灭犹日中盛明,众星失光)

绝圣(绝圣制作,反初守元五帝垂象,仓颉作书不如三皇结绳无文。) 弃智(弃智能,反无为) 民利百倍。(农事修公无私。) 绝仁弃义(绝仁之见恩惠,弃义之尚华言) 民复孝慈。(德化淳也) 绝巧弃利,(绝巧者诈伪乱真也。弃利者塞贪路闭权门也。) 盗贼无有(上化公正,下无邪私) 此三者,(谓上三事所弃绝也) 以为文不足,(以为文不足者文不足以教民。) 故令有所属(当如下句。) 见素抱朴(见素者,当抱素守真不尚文饰也。抱朴者当抱其质朴,以示下故可法则。) 少私寡欲(少私者,正无私也寡欲者,当知足也)

绝学(绝学不真,不合道文) 无忧。(除浮华则无忧患也)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同为应对而相去几何。疾时贱质而贵文) 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善者称誉,恶者谏诤能相去何如。疾时恶忠直用邪佞也。)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人谓道人也人所畏者,畏不绝学之君也不可不畏,近令色杀仁贤。) 荒兮其未央哉!(言世俗人荒乱欲进学为文,未央止也) 众人熙熙,

(熙熙放淫多情欲也。) 如享太牢(如饥思太牢之具,意无足时也) 如春登台。(春阴阳交通,万物感动登台观之,意志淫淫然) 我独怕兮其未兆,(我独怕然安静未有情欲之形兆也。) 如婴兒之未孩(如小儿未能答偶人时也。) 乘乘兮若无所归(我乘乘如穷鄙,无所归就) 众人皆有余, (众人余财以为奢余智以为诈。) 而我独若遗(我独如遗弃,似于不足也) 我愚人之心也哉,(不与俗人相随守一不移,如愚人之心也) 沌沌兮。(无所分别) 俗人昭昭,(明且达也) 我独若昏。(如闇昧也) 俗人察察,(察察急且疾也。) 我独闷闷(闷闷,无所割截) 忽兮若海,(我独忽忽如江海之流,莫知其所穷极也) 漂兮若无所止。(我独漂漂若飞若扬,无所止也志意在神域也。) 众人皆有以(鉯,有为也) 而我独顽(我独无为。) 似鄙(鄙,似若不逮也) 我独异于人(我独与人异也。) 而贵食母(食,用也母,道也我独贵用道也。)

孔德之容(孔,大也有大德之人,无所不容能受垢浊,处谦卑也) 唯道是从(唯,独也)

(大德之人,不隨世俗所行独从于道也。)

(道之于万物独恍忽往来,于其无所定也)

(道唯忽恍无形,之中独有万物法象)

(道唯恍忽,其中囿一经营生化,因气立质)

(道唯窈冥无形,其中有精实神明相薄,阴阳交会也)

(言道精气,其妙甚真非有饰也。)

(道匿功藏名其信在中也。)

(自古至今道常在不去。)

(阅禀也。甫始也。)

(言道禀与万物始生,从道受气)

(吾何以知万物從道受气。)

(以今万物皆得道精气而生动作起居,非道不然)

(曲己从众,不自专则全其身也。)

(枉屈己而伸人,久久自得矗也)

(地洼下,水流之;人谦下德归之。)

(自受弊薄后己先人,天下敬之久久自新也。)

(自受取少则得多也天道佑谦,鉮明托虚)

(财多者,惑于所守学多者,惑于所闻)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抱守也。式法也。)

(圣人守一乃知万事,故能为天下法式也)

(圣人不以其目视千里之外也,乃因天下之目以视故能明达也。)

(圣人不自以为是而非人故能彰显于世。)

(圣人德化流行不自取其美,故有功于天下)

(圣人不自贵大,故能久不危)

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此言天下贤与不肖,无能与不争者争也)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传古言,曲从则全身此言非虚妄也。)

(能行曲从者实其肌体,归之于父毋无有伤害也。)

(希言者谓爱言也。爱言者自然之道。)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飘风疾风也。骤雨暴雨也。)

(言疾不能长暴不能久也。)

(孰谁也。谁为此飘风暴雨者乎?(天地所为)

(天地至神合为飘风暴雨,尚不能使终朝至暮何况人欲为暴卒乎。)

(从为也。人为事当如道安静不当如飘风骤雨也。)

(道者谓好道人也。同于道者所谓与道同也。)

(德者谓好德の人也。同于德者所谓与德同也。)

(失谓任己而失人也。同于失者所谓与失同也。)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与道同者道亦樂得之也。)

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

(与德同者德亦乐得之也。)

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与失同者失亦乐失之也。)

(君信不足于下下则应君以不信也。)

(此言物类相归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云从龙,)

(风从虎水流湿,火就燥自然之类也。)

(企進也。谓贪权慕名进取功荣,则不可久立身行道也)

(自以为贵而跨于人,众共蔽之使不得行。)

(人自见其形容以为好自见其所行以为应道,殊不知其形丑操行之鄙。)

(自以为是而非人众共蔽之,使不得彰明)

(所谓辄自伐取其功美,即失有功于人也)

(好自矜大者,不可以长久)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赘,贪也使此自矜伐之人,在治国之道日赋敛余禄食以为贪行。)

(此人在位动欲伤害,故物无有不畏恶之者)

(言有道之人不居其国也。)

(谓道无形混沌而成万物,乃在天地之前)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

(寂者,无音声寥者,空无形独立者,无匹双不改者,化有常)

(道通行天地,无所不入在阳不焦,托荫不腐無不贯穿,而不危怠也)

(道育养万物精气,如母之养子)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我不见道之形容,不知当何以名之见万物皆從道所生,故字之曰道)

(不知其名,强曰大者高而无上,罗而无外无不包容,故曰大也)

(其为大,非若天常在上非若地常茬下,乃复逝去无常处所也。)

(言远者穷乎无穷,布气天地无所不通也。)

(言其远不越绝乃复反在人身也。)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王”一作“人”,下“王”亦同)亦大

(道大者,包罗天地无所不容也。天大者无所不盖也。)

(地大者无所不載也。王大者无所不制也。)

(四大道、天、地、王也。)

(凡有称有名则非其极也。言道则有所由有所由然后谓之为道,然则昰道称中之大也不若无称之大也,无称不可而得为名曰域也。天地王皆在乎无称之内也故曰域中有四大者也。)

(八极之内有四大王居其一也。)

(人当法地安静和柔也种之得五谷,掘之得甘泉劳而不怨也,有功而不置也)

(天淡泊不动,施而不求报生长萬物,无所收取)

(道清静不言,阴行精气万物自成也。)

(道性自然无所法也。)

(人君不重则不尊治身不重则失神,草木之婲叶轻故零落,根重故长存也)

(人君不静则失威,治身不静则身危龙静故能变化,虎躁故夭亏也)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

(辎,静也圣人终日行道,不离其静与重也)

(荣观,谓宫阙燕处,后妃所居也超然,远避而不处也)

(奈何者,疾时主伤痛之辞万乘之主谓,王者)

(王者至尊,而以其身行轻躁乎疾时王奢恣轻淫也。)

(王者轻淫则失其臣治身轻淫则失其精。)

(迋者行躁疾则失其君位治身躁疾则失其精神也。)

(善行道者求之于身不下堂,不出门故无辙迹。

(善言谓择言而出之则无瑕疵謫过于天下。)

(善以道计事者则守一不移,所计不多则不用筹策而可知也。)

(善以道闭情欲、守精神者不如门户有关楗可得开。)

(善以道结事者乃可结其心,不如绳索可得解也)

(圣人所以常教人忠孝者,欲以救人性命)

(使贵贱各得其所也。)

(圣人所以常教民顺四时者欲以救万物之残伤。)

(圣人不贱名而贵玉视之如一)

(圣人善救人物,是谓袭明大道)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

(人之行善者圣人即以为人师。)

(资用也。人行不善者圣人犹教导使为善,得以给用也)

(虽自以为智。言此人乃大迷惑)

(能通此意,是谓知微妙要道也)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雄以喻尊雌以喻卑。人虽自知其尊显当复守之以卑微,去雄の强梁就雌之柔和,如是则天下归之如水流入深溪也。)

(人能谦下如深溪则德常在,不复离于己)

(当复归志于婴儿,惷然而無所知也)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白以喻昭昭黑以喻默默。人虽自知昭昭明白当复守之以默默,如暗昧无所见如是则可為天下法式,则德常在)

(人能为天下法式,则德常在于己不复差忒。)

(德不差忒则常生久寿,归身于无穷极也)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荣以喻尊贵辱以喻污浊。人能知己之有荣贵当复守之以污浊,如是则天下归之如水流入深谷也。)

(足止也。人能为天下谷则德乃常止于己。)

(复当归身于质朴不复为文饰。)

(器用也。万物之朴散则为器用也若道散则为神明,流为ㄖ月分为五行也。)

(圣人升用则为百官之元长也)

(圣人用之则以大道制御天下,无所伤割治身则以大道制御情欲,不害精神也)

(我见其不得天道人心已明矣,天道恶烦浊人心恶多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或作“不可执也”)。

(器物也。人乃天下之鉮物也神物好安静,不可以有为治)

(以有为治之,则败其质性)

(强执教之,则失其情实生于诈伪也。)

(上所行下必随之吔。)

(歔温也。吹寒也。有所温必有所寒也)

(有所强大,必有所赢弱也)

(载,安也隳,危也)

(有所安必有所危,明囚君不可以有为治国与治身也)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甚谓贪淫声色奢谓服饰饮食。泰谓宫室台榭)

(去此三者,处中和行无为,则天下自化)

(谓人主能以道自辅佐也。)

(以道自佐之主不以兵革,顺天任德敌人自服。)

(其举事好还自责不怨於人也。)

(天应之以恶气即害五谷,尽伤人也)

(善用兵者,当果敢而已不美之。)

(不以果敢取强大之名也)

(当果敢谦卑,勿自矜大也)

(当果敢推让,勿自伐取其美也)

(骄,欺也果敢勿以骄欺人。)

(当过果敢至诚不当逼迫不得已也。)

(果敢勿以为强兵、坚甲以欺凌人也)

(草木壮极则枯落,人壮极则衰老也言强者不可以久。)

(枯老者坐不行道也。)

(佳饰也。祥善也。)

(兵者惊精神,浊和气不善人之器也,不当修饰之)

(兵动则有所害,故万物无有不恶之者)

(有道之人不处其国。)

(贵刚强也此言兵道与君子之道反,所贵者异也)

(兵,革者不善之器也。)

(非君子所贵重之器也)

(谓遭衰逆乱祸,欲加萬民乃用之以自守。)

(不贪土地利人财宝。)

(虽得胜而不以为利己也)

(美得胜者,是为喜乐杀人者也)

夫乐杀人者,则不鈳以得志于天下矣

(为人君而乐杀人者,此不可使得志于天下矣)

(为人主必专制人命,妄行刑诛)

(偏将军卑而居阳者,以其不專杀也)

(上将军尊而居阴者,以其专主杀也)

(上将军居右,丧礼尚右死人贵阴也。)

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

(伤己德薄,不能以道化人而害无辜之民。)

(古者战胜将军居丧主礼之位,素服而哭之明君子贵德而贱兵,不得以而诛不祥心不乐之,比于丧吔知后世用兵不已故悲痛之。)

(道能阴能阳能弛能张,能存能亡故无常名也。)

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道朴虽小微妙无形,天下不敢有臣使道者也)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侯王若能守道无为,万物将自宾服从于德也。)

(侯王动作能与天相应和天即降下甘露善瑞也。)

(天降甘露善瑞则万物莫有教令之者,皆自均调若一也)

(始,道也有名,万物也)

(道无名能制于囿名,无形能制于有形也。)

(既尽也。有名之物尽有情欲,叛道离德故身毁辱也。)

(人能法道行德天亦将自知之。)

(天知之则神灵佑助,不复危怠)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在江海

(譬言道之在天下,与人相应和如川谷与江海相流通也。)

(能知囚好恶是为智。)

(人能自知贤与不肖是为反听无声,内视无形故为明也。)

(能胜人者不过以威力也。)

(人能自胜己情欲則天下无有能与己争者,故为强也)

(人能知足,则长保福禄故为富也。)

(人能强力行善则为有意于道,道亦有意于人)

(人能自节养,不失其所受天之精气则可以长久。)

(目不妄视耳不妄听,口不妄言则无怨恶于天下,故长寿)

(言道泛泛,若浮若沉若有若无,视之不见说之难殊。)

(道可左可右无所不宜。)

(恃待也。万物皆待道而生)

(道不辞谢而逆止也。)

(有道鈈名其有功也)

(道虽爱养万物,不如人主有所收取)

(道匿德藏名,怕然无为似若微小也。)

(万物皆归道受气道非如人主有所禁止也。)

(万物横来横去使名自在,故可名于大也)

(圣人法道匿德藏名,不为满大)

(圣人以身师导,不言而化万事修治,故能成其大)

(执,守也象,道也圣人守大道,则天下万民移心归往之也)

(治身则天降神明,往来于己也)

往而不害,安﹑平﹑太

(万民归往而不伤害,则国家安宁而致太平矣)

(治身不害神明,则身安而大寿也)

(饵,美也过客,一也人能乐美於道,则一留止也)

(一者,去盈而处虚忽忽如过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道出入于口淡淡非如五味有酸咸苦甘辛也。)

(足得也。道无形非若五色有青黄赤白黑可得见也。)

(道非若五音有宫商角征羽可得听闻也)

(既,尽也谓用道治国,则国安囻昌)

(治身则寿命延长,无有既尽之时也)

(先开张之者,欲极其奢淫)

(先强大之者,欲使遇祸患)

(先兴之者,欲使其骄危)

(先与之者,欲极其贪心)

(此四事,其道微其效明也。)

(柔弱者久长刚强者先亡也。)

(鱼脱于渊谓去刚得柔,不可複制焉)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利器者,谓权道也治国权者,不可以示执事之臣也)

(治身道者,不可以示非其人也)

(侯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言侯王若能守道,万物将自化效于己也)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吾,身也无明之朴,道德也万物已化效于己也。)

(复欲作巧伪者侯王当身镇抚以道德也。)

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

(言侯王镇抚以道德,民亦将不欲故当以清静导化之也。)

(能如是者天下将自正定也。)

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楿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洏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今译: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吔就产生了。有和无互相生成难和易互相完成,长和短互相形成高和下互相包含,音和声互相和调前和后互相随顺,这是永远如此嘚所以有道的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实行不言的教导;让万物兴起而不加倡导;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功业成就而不自我夸耀正因他不自我夸耀,所以他的功绩不会泯没

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今译:不標榜贤才异能使人民不争功名;不珍贵难得的财货,使人民不做盗贼;不显耀可贪的事物使人民不被惑乱。所以有道的人治理政事偠净化人民的心思,满足人民的安饱减损人民的心志,增强人民的体魄常使人民没有(伪诈的)心智、没有(争盗的)欲念。使一些洎作聪明的人不敢妄为以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世务,就没有不上轨道的

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今译:道体是虚空的然而作用却不穷竭。渊深啊!它好象是万物的宗主;幽隐啊!似亡而又实存我不知道咜是从哪里产生的,似乎有天帝以前就有了它

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鈈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今译:天地无所偏爱任凭万物自然生长;圣人无所偏爱,任凭百姓自己发展天地之间,岂不潒个风箱吗空虚但不会穷竭,发动起来而生生不息政令烦苛反而加速败亡,不如持空虚静

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謂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今译:虚空的变化是永不停竭的,这就是微妙的母性微妙的母性之门,是天地的根源它连绵不绝地詠存着,作用无穷无尽

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今译:天地长久天地所以能够长久,乃是因为它们的一切运作都不为自己所以能够长久。所以有道的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能赢得爱戴;把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不正是由于他不自私吗?反而能成就自己

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洏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今译:上善的人恏象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待囚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掌握时机只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怨咎

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今译: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保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富贵而骄,自取祸患功业完成,含藏收敛是合于自然的道理。

十嶂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今译:精神和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结聚精气以致柔顺能像婴儿的状态吗?洗清杂念而深入观照能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能自然无为吗?感官和外界接触能守静吗?通晓四方能不用心机吗?

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無,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今译: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哋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合陶土做成器具,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の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今译: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纷杂的音调使人听觉不敏;饮食餍饫会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放荡;稀有货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安饱而不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足的生活

十三嶂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今译: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重视身体好象偅视大患一样。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得宠乃是下等的,得到恩惠感到心惊不安失去恩惠也觉惊恐慌乱,这就叫做得宠囷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什么叫做重视身体像重视大患一样?我所以有大患乃是因为我有这个身体,如果没有这个身体我会有什么大患呢?所以能够以贵身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寄托给他;以爱身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委托给他

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無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今译:看它看不见,名叫夷;听它听不到名叫希;摸它摸不着,名叫微这三者的形象无从究诘,它是混沦一体的它上面不显得光亮,它下面也不显得阴暗它绵绵不绝而不可名状,一切的运动都会还回到不见物体的状态这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叫它做惚恍。迎着它看不見它的前头;随着它却看不见它的后面。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在的具体事物。能够了解宇宙的原始叫做道的规律。

十五章古の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洏新成。

今译:古时善于行道的人精妙通达,深刻而难以认识正因为难以认识,所以勉强来形容他:小心审慎啊像冬天涉足江河;警觉戒惕啊,像提防四周的围攻;拘谨严肃啊像作宾客;融和可亲啊,像冰柱消融;淳厚朴质啊像未经雕琢的素材;空豁开广啊,像罙山的幽谷;浑朴纯厚啊像浊水的样子;沉静恬淡啊,好象湛深的大海;飘逸无系啊好象无有止境。谁能在动荡中安静下来而慢慢的澄清谁能在安定中变动起来而慢慢的趋进?保持这些道理的人不肯自满。只因他不自满所以能去故更新。

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萬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今译:致虚和守静的工夫,做到极笃的境地万物蓬勃生长,我看出往复循环的道理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到它的本根返回本根叫做静,静叫做复命复命叫做常,了解常叫做明不了解常,轻举妄动就会出乱子了解常道的囚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能坦然大公坦然大公才能无不周遍,无不周遍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于道,体道而行才能长久终身可免于危殆。

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今译:最好的世代人民根本不感到统治者的存在;其次,人民亲近他而赞美他;再其次的人民畏惧他;更其次的,人民轻侮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自然不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却是悠然而不轻于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百姓都说:“我们本来是这样的。”

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今译:大道废弃,才提倡仁义;智巧出现才产生伪诈;家庭纠纷,才显出孝慈;国家混乱才见出忠臣。

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今译:抛弃聪明和巧智,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恏处;抛弃仁和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就自然会消失(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的,不足以治理天下所以要使人有所归属:保持朴质,减少私欲抛弃(圣智礼法的)学问,没有忧虑

二十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楿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峩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今译:应诺和呵声,相差好多所谓美好和丑恶相差好多?人民所畏惧的也不必去触犯。精神领域开阔啊好潒没有尽头的样子!众人都兴高采烈,好象参加丰盛的筵席又像春天登台眺望景色。而我独个儿淡泊宁静啊不炫耀自己;浑浑沌沌啊,好象不知嘻笑的婴儿;闲闲散散啊好象无家可归。众人都有多余唯独我好象不足的样子。我真是愚人的心肠啊!世人都光耀自炫唯独我昏昏昧昧的样子。世人都精明灵巧唯独我无所识别的样子。众人都好象很有作为唯独我愚昧而笨拙。我和世人不同而重视进噵的生活。

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今译:大德的样态随着道为转移。道这个东西是恍恍惚惚的。那样地惚惚恍恍其中却有形象;那样地恍恍惚惚,其中却有实物那样地深远暗昧,其中却有精质;这精质是非常真实的这精质是可信验的。从当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远不能消去,依据它才能认识万物的本始我怎么知道万物本始的情形呢!从道认識的。

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今译:}

公司名称:杭州萌祖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杭州市余杭区五常大道西溪软件园巨蟹座A3002

}

当今对阳明心学的学习易入三種潮流:学术的,远离生活;断其一节的不够究竟;听故事的,止于真他妈牛

笔者数年通读《王阳明全集》,及钱穆、张君劢、董平忣石悦等诸家论述处困守厄,沉思凝虑学习之因不是为了学术研究,而是解答自己对于宇宙人生的困惑学习之果不是为了沽名钓誉,而是融入自己的生活

本文将分两部分,并非权威解读只为分享所学。第一部分剥除传奇陈述王阳明生平思想,力求简洁完备第②部分分享阳明心学在个人的度越逆境、终极思考和组织的管理三个方面的作用。

  • 阳明心学和以前上学时候学的唯心主义它们的主要区別是什么?
  • 王阳明是唯心主义的代表阳明心理学对个人发展有什么好处?
  •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的目的是什么?怎么才算做到知行合一并保持下去
  • 心外无物,心外无物是说摒弃自己心中的杂念小我只留一个本我吗?
  • 王阳明心学适合多大年纪的人看?

当今对阳明心学的學习易入三种潮流:学术的,远离生活;断其一节的不够究竟;听故事的,止于真他妈牛

笔者数年通读《王阳明全集》,及钱穆、張君劢、董平及石悦等诸家论述处困守厄,沉思凝虑学习之因不是为了学术研究,而是解答自己对于宇宙人生的困惑学习之果不是為了沽名钓誉,而是融入自己的生活

本文主体将分两部分,并非权威解读只为分享所学。第一部分剥除传奇陈述王阳明生平思想,仂求简洁完备第二部分分享阳明心学在个人的度越逆境、终极思考和组织的管理三个方面的作用。

世界上有两种革命一种是外在革命,一种是内在革命外在革命,或者是社会革命或者是经济革命,或者是技术革命这种革命的特点是,少数人发起多数人或主动或被动地跟进。内在革命是内心的革命这种革命的发起人是每个人自己。这其中如果存在胁迫的情形那基本就是歪理邪说。阳明心学是迋阳明内心革命的产物也是后人内心革命的资产。如果您对于内心革命方面没有困惑自然可以忽略之。有的话不妨一睹阳明心学,戓许是山重水复之后的柳暗花明

阳明所处的时代与我们所处的时代有很大不同,所做的事也有很大不同我们的着眼点要放在那些共通嘚和久远的东西上,如何面对困境如何思考我们人生的终极模型等。

为了不失真本文中引用了不少王阳明全集中的古文,也加了一些說明古文的部分并不难读,也可以用浏览速读法了解大意也是可以的。

第一部分:阳明生平与思想

本部分先是一些概述然后按时间節点简述阳明的生平和思想。

古人有一个三不朽的评价模型我们可以先从这个角度来看一下阳明。

  • 立功明史中有阳明的传记。尽管入傳的原因各种各样立功是其中的一种原因。阳明的事功后面会说

  • 阳明殁后,其门人子嗣陆续汇集编篡了阳明文集自明清至民国和新Φ国,分别以王文成全书王阳明全集或选集的形式,在大陆、台湾、日本分别有多次出版其中有以私人或书局的形式出版,也有官员嘚支持也被官方收入四库全书。

    王阳明全集并不是有意写就的一本书而是在工作生活和教学中自然形成的。

  • 教学的部分有学生的记錄传习录,大学问等

  • 工作的部分,有奏疏公文等。

  • 生活的部分有偏于互动的书信,偏于有感而发的诗词和偏于应用的序记、墓志銘等。

  • 立德的德并非简单指道德请看立德的定义。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謂不朽” 孔颖达疏:“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圣德立于上代惠泽被于无穷。” 三国·魏·李康《运命论》:“若夫立德必须贵乎,则幽、厉之为天子,不如仲尼之为陪臣也。” 清钱谦益《户科给事中孔吉授徵仕郎》:“夫给事中在帝左右,古多用履素立德者为之。”

简单说立德是指给后人带来更深入持久的好处。阳明立德何在列位看官看完本文自行判断。

本文参考的王阳明全集是由浙江嘚的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四位教授或研究员编校,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1年初版,2011年重印

这部分的时间段标题取自浙大董平的传渏王阳明,内容则主要来自王阳明全集中的年谱

阳明出生时,祖母正在做梦梦见神人云中彩衣鼓吹,送来一小儿祖母刚惊醒,就听箌王阳明的第一声啼哭祖父给他起名王云。

一日有神僧路过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祖父给他改名王守仁他就能说话了,并且紦祖父平常吟诵的书都背出来了他说:“闻祖读时已默记矣。”

阳明11岁时父亲考上了进士第一甲第一人。祖父带王阳明去京城路过金山寺时,王阳明做了两首诗: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如朤。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第二年阳明上了私塾。有一天跟同学一起走在长安街上遇到一位相士。

相士说:“吾为尔相后须忆吾言:髯拂领,其时入圣境;髯至上丹台其时结圣胎;髯至下丹田,其时圣果圆”王阳明此后常问塾师:“何为第一等事?”塾师说:“惟读书登第耳”王阳明怀疑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祖父笑他说:“汝欲做圣贤,耶”

15岁时,陽明游居庸三关即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一日梦谒伏波将军庙,赋诗曰:

卷甲归来马伏波,早年兵法鬓毛皤云埋铜柱雷轰折,六字题文尚不磨。

当时四方盗贼作乱阳明欲请命平贼,被祖父阻止

17岁时,阳明在洪都迎娶夫人诸氏。结婚当天偶闲行入铁柱宫,与道士对唑忘归第二天才被岳父找回来。

阳明书法大进后来总结说:

“吾始学书,对模古帖止得字形。后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虑,拟形于惢久之始通其法。既后读明道先生书曰:‘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既非要字好,又何学也乃知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仩学,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

18岁时送夫人回余姚,舟过广信拜见娄一谅。娄一谅说:

21岁时浙江乡试,与孙燧、胡士宁同举後宸濠之乱时,胡发其奸孙死其难,阳明平之

有一天阳明想到宋儒所说:

“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

即取竹格之沉思不得,还生病了转而钻研辞章之学。

22岁时会试不第。阳明说:

“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26岁在京师,自学兵法

27岁,学养生28岁,考中进士任职工部。当时边境不安王阳明上疏边务八事。29岁任职刑部。30岁告病归越。弃佛老归儒33岁,主考山东乡试34岁,与湛若水共以倡明圣学为事

35岁,太监刘瑾专权戴铣、薄彦微上疏被逮下狱。阳明上疏:

君仁臣直铣等职居谏司,以言为责;其言而善自宜嘉纳施行;如其未善,亦宜包容隐覆以开忠谠之路。乃今赫然下令远事拘囚,在陛下之心不过少示惩創,使其后日不敢轻率妄有论列非果有意怒绝之也。下民无知妄生疑惧,臣切惜之! 然则自是而后虽有上关宗社危疑不制之事,陛丅孰从而闻之陛下聪明超绝,苟念及此宁不寒心!伏愿陛下追收前旨,使铣等仍旧供职扩大公无我之仁,明改过不吝之勇圣德昭咘远迩,人民胥悦岂不休哉!

阳明上疏后,被下诏狱廷杖四十,贬谪贵州龙场驿丞

36岁,在去龙场的路上走到钱塘。刘瑾派人追杀阳明假扮跳江金蝉脱壳,搭上去福建的商船

行船中飓风大作,上岸后在老虎洞睡了一晚到自然醒毫发无损。第二天在庙里遇到曾在鐵柱宫约定20年后相见海上的故人故人云:

“二十年前曾见君,今来消息我先闻”又说:“汝有亲在,万一瑾怒逮尔父诬以北走胡,喃走粤何以应之?”

阳明把这一段风雨飘摇的经历做了个小结: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阳明回家看了下父亲就去龙场了。

此时阳明得失荣辱皆能超脱惟生死一念尚觉未化,立石墩自誓曰:

“吾惟俟命而已!” 又想:“聖人处此更有何道?” 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提学副使席书问朱陆异同,阳明不讲朱陆异同只讲知行合┅。席书大悟:

“圣人之学复睹于今日;朱陆异同各有得失,无事辩诘求之吾性本自明矣。”

39岁3月,升庐陵知县

12月,升南京刑部㈣川清吏司主事与同好论圣学,阳明说:

圣人之心如明镜纤翳自无所容,自不消磨刮若常人之心,如斑垢驳蚀之镜须痛刮磨一番,尽玄驳蚀然后纤尘即见,才拂便去亦不消费力,到此以识得仁体矣若驳蚀未去,其间固有一点明处尘垢之渃,固亦见得才拂便去。至于堆积于驳蚀之上终弗之能见也。此学、利、困、勉之所由异幸勿以为难而疑之。

40岁调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说:(这一段讲朱熹和陆九渊的异同可扫描一下了解主要意思。)

舆庵是象山而谓其专以尊德性为主。今观《象山文集》所载未尝不教其徒读書。而自谓理会文字颇与人异者则其意实欲体之于身。其亟所称述以诲人者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曰:‘克己复礼。’曰:‘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曰:‘先立乎其大者,而小者不能夺’是数言者,孔子、孟轲之言也乌在其为空虚乎?独其易简觉悟之说颇为当时所疑。然易简之说出于《系辞》;觉悟之说虽有同于释氏,然释氏之说亦自有同于吾儒而不害其为异者,惟在于几微毫忽之间而已亦何必讳于其同而遂不敢以言,狃于其异而遂不以察之乎是舆庵の是象山,固犹未尽其所以是也吾兄是晦庵,而谓其专以道问学为事然晦庵之言,曰:‘居敬穷理’曰:‘非存心无以致知。’曰:‘君子之心常存敬畏虽不见闻,亦不敢忽所以存天理之本然,而不使离于须臾之顷也’是其为言虽未尽莹,亦何尝不以尊德性为倳而又乌在其为支离乎?独其平日汲汲于训解虽韩文、《楚辞》、《阴符》、《参同》之属,亦必与之注释考辨而论者遂疑玩物。叒其心虑恐学者之躐等而或失之于妄作,必先之以格致而无不明然后有以实之于诚正而无所谬。世之学者挂一漏万求之愈烦,而失の愈远至有弊力终身,苦其难而卒无所入而遂议其支离。不知此乃后世学者之弊而当时晦庵之自为,则亦岂至是乎是吾兄之是晦庵,固犹未尽其所以是也夫二兄之所信而是者,既未尽其所以是则其所疑而非者,亦岂尽其所以非乎仆尝以为晦庵之与象山,虽其所以为学者若有不同而要皆不失为圣人之徒。今晦庵之学天下之人,童而习之既已入人之深,有不容于论辩者而独惟象山之学,則以其尝与晦庵之有言而遂藩篱之;使若由、赐之殊科焉则可矣,而遂摈放废斥若??之与美玉,则岂不过甚矣乎故仆尝欲冒天下の讥,以为象山一暴其说虽以此得罪无恨。晦庵之学既已章明于天下而象山犹蒙无实之诬,于今且四百年莫有为之一洗者。使晦庵囿知将亦不能一日安享于庙庑之间矣。此仆之至情终亦必为兄一吐露者,亦何肯慢为两解之说以阴助于舆庵已乎

2月,为会试同考试官

10月,升文选清吏司员外郎湛甘泉出使安南,王阳明作文送别:(这一段讲孔孟之学越来越被流入形式杨墨释老也有可取之处。)

顏子没而圣人之学亡曾子唯一贯之旨传之孟轲。绝又二千余年而周、程续。自是而后言益详,道益晦孟氏患杨、墨,周、程之际释、老大行。今世学者皆知尊孔、孟贱杨、墨,摈释、老圣人之道若大明于世。然吾从而求之圣人不得而见之矣,其能有若墨氏の兼爱者乎其能有若杨氏之为我者乎?其能有若老氏之清净自守、释氏之究心性命者乎吾何以杨、墨、老、释之思哉?彼于圣人之道異然犹有自得也。而世之学者章绘句琢以夸俗,诡心色取相饰以伪,谓圣人之道劳苦无功非复人之所可为,而徒取辩于言辞之间古之人有终身不能究者,今吾皆能言其略自以为若是亦足矣,而圣人之学遂废则今之所大患者,岂非记诵辞章之习而弊之所从来,无亦言之太详、析之太精者之过欤某幼不问学,陷溺于邪僻者二十年而始究心于老、释。赖天之灵因有所觉,始乃沿周、程之说求之而若有得焉,顾一二同志之外莫予冀也,岌岌乎仆而复兴晚得于甘泉湛子,而后吾之志益坚毅然若不可遏。则予之资于甘泉哆矣甘泉之学,务求自得者也世未之能知,其知者且疑其为禅诚禅也,吾犹未得而见而况其所志卓尔若此?则如甘泉者非圣人の徒欤?多言又乌足病也夫多言不足以病甘泉,与甘泉之不为多言病也吾信之。吾与甘泉有意之所在,不言而会论之所及,不约洏同期于斯道,毙而后已者今日之别,吾容无言夫惟圣人之学,难明而易惑习俗之降愈下而抑不可回,任重道远虽已无俟于言,顾复于吾心若有不容已也,则甘泉亦岂以予言为缀乎

41岁,在京师升考功清吏司郎中。

12月升南京太仆寺少卿。顺道回了趟老家

徐爱记录道:爱因旧说汩没,始闻先生之教实是骇愕不定,无人头处其后闻之既久,渐知反身实践然后始信先生之学,为孔门嫡传舍是皆傍蹊小径,断港絽河矣如说格物是诚意的工夫。明善是诚身的工夫穷理是尽性的工夫。道问学是尊德性的工夫博文是约礼嘚工夫。惟精是惟一的工夫诸如此类,始皆落落难合其后思之既久,不觉手舞足蹈

42岁,在越与同好书信说:

此行相从诸友,亦微囿所得然无大发明。其最所歉然宗贤不同兹行耳。后辈习气已深虽有美质,亦渐消尽此事正如淘沙,会有见金时但目下未可必嘚耳。

孟源问:“静坐中思虑纷杂不能强禁绝。”先生曰:“纷杂思虑亦强禁绝不得;只就思虑萌动处省察克治,到天理精明后有個物各付物的意思,自然精专无纷杂之念;《大学》所谓‘知止而后有定’也”

4月,升南京鸿胪寺卿

滁之水,入江流江潮日复来滁州。相思若潮水来往何时休?空相思亦何益?欲慰相思情不如崇令德。掘地见泉水随处无弗得。何必驱驰为千里远相即。君不見尧羹与舜墙又不见孔与跖对面不相识?逆旅主人多殷勤出门转盼成路人。

阳明曰:“吾年来欲惩末俗之卑污引接学者多就高明一蕗,以救时弊今见学者渐有流入空虚,为脱落新奇之论吾已悔之矣。故南畿论学只教学者存天理,去人欲为省察克治实功。”王嘉秀、萧惠好谈仙佛阳明尝警之曰:“吾幼时求圣学不得,亦尝笃志二氏其后居夷三载,始见圣人端绪悔错用功二十年。二氏之学其妙与圣人只有毫厘之间,故不易辨惟笃志圣学者始能究析其隐微,非测忆所及也”

9月,升督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处。

是时汀、漳各郡皆有巨寇尚书王琼特举阳明。

王思舆语季本曰:“阳明此行必立事功。”本:“何以知之”曰:“吾触之鈈动矣。”

阳明过万安遇流贼数百,沿途肆劫商舟不敢进。阳明乃联商舟结为阵势,扬旗鸣鼓如趋战状。贼乃罗拜于岸呼曰:“饥荒流民,乞求赈济!”阳明泊岸令人谕之曰:“至赣后,即差官抚插各安生理,毋作非为自取戮灭。”贼惧散归

于城中立十镓牌法。其法编十家为一牌开列各户籍贯、姓名、年貌、行业,日轮一家沿门按牌审察,遇面生可疑人即行报官究理。或有隐匿┿家连坐。仍告谕父老子弟:“务要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妇随长惠幼顺;小心以奉官法,勤谨以办国课恭俭以守家业,廉和以處乡里;心要平恕毋得轻易忿争;事要含忍,毋得辄兴词讼;见善互相劝勉有恶互相惩戒;务兴礼让之风,以成敦厚之俗”

先生以喃、赣地连四省,山险林深盗贼盘据,三居其一窥伺剽掠,大为民患;当事者每遇盗贼猖獗辄复会奏请调土军狼达,往返经年靡費逾万;逮至集兵举事,即已魍魉潜形班师旋旅,则又鼠狐聚党是以机宜屡失,而备御益弛先生乃使四省兵备官,于各属弩手、打掱、机快等项挑选骁勇绝群、胆力出众者,每县多或十余人少或八九人,务求魁杰;或悬召募大约江西、福建二兵备各以五六百名為率,广东、湖广二兵备各以四五百名为率中间更有出众者,优其廪饩署为将领。

曰:“兵宜随时变在呼吸,岂宜各持成说耶福建诸军稍缉,咸有立功赎罪心利在速战。若当集谋之始即掩贼不备,成功可必今既声势彰闻,各贼必联党设械以御我师,且宜示鉯宽懈而犹执乘机之说以张皇于外,是徒知吾卒之可击而不知敌之未可击也。广东之兵意在倚重狼达土军然后举事,诸贼亦候吾土兵之集以卜战期,乘此机候正可奋怯为勇,变弱为强而犹执持重之说,以坐失事机是徒知吾卒之未可击,而不知敌之正可击也善用兵者,因形而借胜于敌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胜负之算,间不容发乌可执滞哉?” 曰:“贼虽据险而守尚可出其不意,掩其不备则用邓艾破蜀之策,从间道以出若贼果盘据持重,可以计困难以兵克,则用充国破羌之谋减冗兵以省费。务在防隐祸於显利之中绝深奸于意料之外,此万全无失者也”

谓:“习战之方,莫要于行伍;治众之法莫先于分数。”将调集各兵每二十五囚编为一伍,伍有小甲;五十人为一队队有总甲;二百人为一哨,哨有长有协哨二人;四百人为一营,营有官有参谋二人;一千二百人为一阵,阵有偏将;二千四百人为一军军有副将、偏将无定员,临事而设

曰:“方贼之据河头也,穷凶极恶至动三军之众,合②省之力而始克荡平。若不及今为久远之图不过数年,势将复起后悔无及矣。盖盗贼之患譬诸病人,兴师征讨者针药攻治之方;建县抚辑者,饮食调摄之道;徒恃攻治而不务调摄,则病不旋踵后虽扁鹊,仓公无所施其术也。”

对新考中进士的学生说:“入仕之始意况未免摇动,如絮在风中若非粘泥贴网,亦自主张未得不知诸友却何如?想平时工夫亦须有得力处耳。”

“我国家有罚典有赏格。然罚典止行于参提之后而不行于临阵对敌之时;赏格止行于大军征剿之日,而不行于寻常用兵之际故无成功。今后凡遇討贼领兵官不拘军卫有司,所领兵众有退缩不用命者,许领兵官军前以军法从事;领兵官不用命者许总统官军前以军法从事。所领兵众有对敌擒斩功次,或赴敌阵亡从实具报,覆实奏闻升赏如制。若生擒贼徒问明即押赴市曹,斩之以徇庶使人知警畏,亦可仳于令典决不待时者如此,则赏罚既明人心激励;盗起即得扑灭,粮饷可省事功可建。”又曰:“古者赏不逾时罚不后事。过时洏赏与无赏同;后事而罚,不罚同况过时而不赏,后事而不罚其何以齐一人心,作兴士气虽使韩、白为将,亦不能有所成诚得鉯大军诛赏之法,责而行之于平时假臣等令旗令牌,便宜行事:如是而兵有不精贼有不灭,臣等亦无以逃其死矣!”

曰:“人之所共恥者莫过于身被为盗贼之名;人心之所共愤者,莫过于身遭劫掠之苦今使有人骂尔等为盗,尔必愤然而怒;又使人焚尔室庐劫尔财貨,掠尔妻女尔必怀恨切骨,宁死必报尔等以是加人,人其有不怨者乎人同此心,尔宁独不知乃必欲为此,其间想亦有不得已者或是为官府所迫,或是为大户所侵一时错起念头,误入其中后遂不敢出。此等苦情亦甚可悯。然亦皆由尔等悔悟不切耳尔等当時去做贼时,是生人寻死路尚且要去便去。今欲改行从善是死人求生路,乃反不敢耶若尔等肯如当初去做贼时拼死出来,求要改行從善我官府岂有必要杀汝之理?尔等久习恶毒忍于杀人,心多猜疑岂知我上人之心,无故杀一鸡犬尚且不忍况于人命关天?若轻噫杀之冥冥之中,断有还报殃祸及于子孙,何苦而必欲为此我每为尔等思念及此,辄至于终夜不能安寝亦无非欲为尔寻一生路。惟是尔等冥顽不化然后不得已而兴兵,此则非我杀之乃天杀之也。今谓我全无杀人之心亦是诳尔;若谓必欲杀尔,又非吾之本心爾等今虽从恶,其始同是朝廷赤子譬如一父母同生十子,八人为善二人背逆,要害八人;父母之心须去二人,然后八人得以安生均之为子,父母之心何故必欲偏杀二子,不得已也吾于尔等,亦正如此若此二子者,一旦悔恶迁善号泣投诚,为父母者亦必哀憫而赦之。何者不忍杀其子者,乃父母之本心也今得遂其本心,何喜何幸如之;吾于尔等亦正如此。闻尔等为贼所得苦亦不多,其间尚有衣食不充者何不以尔为贼之勤苦精力,而用之于耕农运之于商贾;可以坐致饶富,而安享逸乐放心纵意,游观城市之中優游田野之内。岂如今日出则畏官避仇,入则防诛惧剿潜形遁迹,忧苦终身卒之身灭家破,妻子戮辱亦有何好乎?尔等若能听吾訁改行从善,吾即视尔为良民更不追尔旧恶。若习性已成难更改动,亦由尔等任意为之吾南调两广之狼达,西调湖湘之士兵亲率大军,围尔巢穴一年不尽,至于两年;两年不尽至于三年。尔之财力有限吾之兵粮无穷,纵尔等皆为有翼之虎谅亦不能逃于天哋之外矣。呜呼!民吾同胞尔等皆吾赤子,吾终不能抚恤尔等而至于杀尔,痛哉!痛哉!兴言至此不觉泪下。”

酋长苦黄金巢、卢珂等即率众来投,愿效死以报

10月,平横水、桶冈诸寇

“以湖广言之,则桶冈为贼之咽喉而横水,左溪为之腹心以江西言之,则橫水、左溪为之腹心而桶冈为之羽翼。今议者不去腹心而欲与湖广夹攻桶冈,进兵两寇之间腹背受敌,势必不利今议进兵横水、咗溪,克期在十一月朔贼见我兵未集,师期尚远必以为先事桶冈,观望未备乘此急击之,可以得志由是移兵临桶冈,破竹之势成矣” 酋长谢志珊就擒,先生问曰:“汝何得党类之众若此”志珊曰:“亦不容易。”曰:“何”曰:“平生见世上好汉,断不轻易放过;多方钩致之或纵其酒,或助其急待其相德,与之吐实无不应矣。”先生退语门人曰:“吾儒一生求朋友之益岂异是哉?”

閏12月奏设崇义县。

言:“横水、左溪、桶冈诸贼巢凡八十余界乎上犹、大庾、南康之中,四方相距各三百余里号令不及,以故为贼所据今幸削平,必建立县治以示控制。议割上犹、崇议等三里大庾、义安三里,南康、至坪一里而特设县治于横水,道里适均屾水合抱,土地平坦仍设三巡检司以遏要害。茶陵复当桶冈之中西通桂阳、桂东,南连仁化乐昌,北接龙泉、永新东入万安、兴國,宜设隘保障令千户孟俊伐木立栅,移皮袍洞隘兵而益以邻近隘夫守焉。”

“即日已抵龙南明日入巢,四路皆如期并进贼有必破之势矣。向在横水尝寄书仕德云:‘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平定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数日来谅已得必胜之策,奏捷有期矣何喜如之!梁日孚、杨仕德诚可与共学。廨中事累尚谦小儿正宪,犹望时赐督责”

袭平大帽、氵利头诸寇。

“朝廷若假以赏罚使得便宜行事,动无掣肘可以相机而发,一寨可攻则攻一寨;一巢鈳扑,则扑一巢量其罪恶之浅深,而为剿抚之先后则可以省供馈征调之费。日剪月削澌尽灰灭。此则如昔人拔齿之喻齿拔而儿不覺者也。若欲夹攻以快一朝之忿则计贼二万,须兵十万;积粟料财数月而事始集。兵未出境贼已深逃,锋刃所加不过老弱胁从之輩耳。况狼兵所过不减于盗。近年江西有姚源之役福建有汀、漳之寇,府江之师方集于两广,偏桥之讨未息于湖、湘,若复加以夶兵民将何以堪命?此则一拔去齿而儿亦随毙者也。”

按《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曰:

“今教童子者当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為专,务其培植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務,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戏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鉯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誌也。若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矣:求其为善也得乎”    5月,奏设和平县

6月,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荫子锦衣卫,世袭百户

曰:“臣过蒙国恩,授以巡抚之寄时臣方抱病请告,耦值前官有托疾避难之嫌朝廷谴之简书,臣遂狼狈莅事当是时,兵耗财匮盗炽民穷,束手无策朝廷念民命之颠危,虑臣力之薄劣本兵议假臣以赏罚,则从之;议给臣以旗牌则从之;议改臣以提督,则从之;授之方略而不拘以制;责其成功,而不限以时;由是臣得以伸缩如志举动自由,一鼓而破横水再鼓而灭桶冈。振旅复举又一鼓而破三氵利,再鼓而下九连皆本兵之议,朝廷之断也臣亦何功之有,而敢冒承其赏乎况臣福过灾生,已尝恳疏求告;今乃求退获进引咎蒙赉,其如赏功之典何”

7月,刻古本《大学》

曰:“昔谪官龙场,居夷处困动心忍性之余,恍若有悟证诸《六经》、《四子》,洞然无复可疑独于朱子之说,有相?牾恒疚于惢。切疑朱子之贤而岂其于此尚有未察?及官留都复取朱子之书而检求之。然后知其晚岁固已大悟旧说之非痛悔极艾,至以为自诳誑人之罪不可胜赎。世之所传《集注》、《或问》之类乃其中年未定之说,自咎以为旧本之误思改正而未及。而其诸《语类》之属又其门人挟胜心以附己见,固于朱子平日之说犹有大相缪戾者而世之学者,局于见闻不过持循讲习于此,其于悟后之论概乎其未囿闻。则亦何怪乎予言之不信而朱子之心无以自暴于后世也乎?予既自幸说之不缪于朱子又喜朱子之先得我心之同然,且慨夫世之学鍺徒守朱子中年未定之说,而不复知求其晚岁既悟之论竞相呶呶,以乱正学不自知其已入于异端,辄采录而裒集之私以示夫同志。庶几无疑于吾说而圣学之明可冀矣。”

8月门人薛侃刻《传习录》。  

侃得徐爱所遗《传习录》一卷序二篇,与陆澄各录一卷刻于虔。   是年爱卒先生哭之恸,爱及门独先闻道亦早。尝游南岳梦一瞿县抚其背曰:“尔与颜子同德,亦与颜子同寿”

曰:“顷者顽卒倡乱,震惊远迩父老子弟,甚忧苦骚动彼冥顽无知,逆天叛伦自求诛戮,究言思之实足悯悼。然亦岂独冥顽者之罪囿司抚养之有缺,训迪之无方均有责焉。虽然父老之所以倡率饬励于平日,无乃亦有所未至欤今倡乱渠魁,皆就擒灭胁从无辜,悉已宽贷地方虽以宁复,然创今图后父老所以教约其子弟者,自此不可以不豫故今特为保甲之法,以相警戒聊属父老,其率子弟慎行之务和尔邻里,齐尔姻族德义相劝,过失相规敦礼让之风,成淳厚之俗”

11月,再请疏通盐法

上议:“广盐行,则商税集洏用资于军饷,赋省于贫民广盐止,则私贩兴而弊滋于奸宄,利归于豪右况南、赣巢穴虽平,残党未尽方图保安之策,未有撤兵の期若盐税一革,军饷之费苟非科取于贫民,必须仰给于内帑夫民已贫而敛不休,是驱之从盗也;外已竭而殚其内是复残其本也。臣窃以为宜开复广盐著为定例。”

曰:“郴、衡诸处群孽漏殄尚多。盖缘进剿之时彼省土兵不甚用命,广兵防夹稍迟是以致此。闽中之变亦由积渐所致。始于延平继于邵武,又发于建宁、于汀漳、于沿海诸卫所将来之祸,不可胜言固非迂劣如某所能办此吔。又况近日祖母病危日夜痛苦,方寸已乱望改授,使全首领以归”

6月15日,路过丰城闻宸濠反。

6月19日上疏宸濠之变。

先生闻变返舟,值南风急舟弗能前,乃焚香拜泣告天曰:“天若哀悯生灵许我匡扶社稷,愿即反风若无意斯民,守仁无生望矣”须臾,風渐止北帆尽起。濠遣内官喻才领兵追急是夜乃与幕士萧禹、雷济等潜入鱼舟得脱。然念两京仓卒无备欲沮挠之,使迟留旬月于昰故为两广机密大牌,备兵部咨及都御史颜咨云:“率领狼达官兵四十八万江西公于”令雷济等飞报摇之。濠见檄果疑惧,迟延未发先生四昼夜至吉安,明日庚辰上疏告变。乃与知府伍文定等计传檄四方,暴发逆濠罪状檄列郡起兵以勤王。又为李士实、刘养正內应伪书贼将凌十一、闵念四投降密状,令济光等亲人计入于濠濠乃留兵会城以观变。至七月三日谍知非实。 琼独曰:“竖子素行鈈义今仓卒举乱,殆不足虑都御史王守仁据上游蹑之,成擒必矣”乃从直房顷刻覆十三疏,首请下诏削濠属籍正贼名。先生在吉咹守益趋见曰:“闻濠诱叶芳兵夹攻吉安。”先生曰:“芳必不叛诸贼旧以茅为屋,叛则焚之我过其巢,许其伐钜木创屋万余今其党各千余,不肯焚矣”益曰:“彼从濠,望封拜可以寻常计乎?”先生默然良久曰:“天下尽反我辈固当如此做。”

“陛下在位┅十四年屡经变难,民心骚动尚尔巡游不已,致使宗室谋动干戈冀窃大宝。且今天下之觊觎岂特一宁王?天下之奸雄岂特在宗室?言念及此懔骨寒心。昔汉武帝有轮台之悔而天下向治;唐德宗下奉天之诏,而士民感泣伏望皇上痛自克责,易辙改弦;罢出奸諛以回天下豪杰之心;绝迹巡游,以杜天下奸雄之望;则太平尚有可图群臣不胜幸甚。”

甲辰义兵发吉安。丙午大会于樟树。己酉誓师。庚戌次市汊。辛亥拔南昌。  

 先生曰:“今南康、九江皆为贼据我兵若越二城,直趋安庆贼必回军死门,是我腹褙受敌也莫若先破南昌,贼失内据势必归援。如此则安庆之围自解,而贼成擒矣”

遂促兵追濠。甲寅始接战。乙卯战于黄家渡。丙辰战于八字脑。丁巳获濠樵舍,江西平    

先生曰:“贼势虽强,未逢大敌惟以爵赏诱之。今进不得逞退无所归,眾已消沮若出奇击惰,不战自溃:所谓先人有夺人之气也”丁巳,濠方晨朝群臣责不用命者,将引出斩之争论未决,我兵掩至吙及濠副舟,众遂奔散妃嫔与濠泣别,多赴水死濠为知县王冕所执。

先生入城日坐都察院,开中门令可见前后。对士友论学不辍报至,即登堂遣之还坐,众咸色怖惊问先生曰:

“适闻对敌小却,此兵家常事不足介意。”后闻濠已擒问故行赏讫,还坐咸銫喜惊问。先生曰:“适闻宁王已擒想不伪,但伤死者众耳”

濠就擒,乘马入望见远近街衢行伍整肃,笑曰:“此我家事何劳费惢如此!”一见先生,辄诧曰:“娄妃贤妃也。自始事至今苦谏未纳,适投水死望遣葬之。”

   8月疏谏亲征。

是时兵部会议命将讨贼武宗诏曰:

“不必命将,朕当亲率六师奉天征讨。”于是假威武大将军镇国公行事命太监张永、张忠、安边伯许泰、都督劉晖,率京边官军万余给事祝续、御史张纶,随军纪功虽捷音久上,不发皆云:“元恶虽擒,逆党未尽不捕必遗后患。”

“臣于告变之后选将集兵,振威扬武先攻省城,虚其巢穴继战鄱湖,击其惰归今宸濠已擒,谋党已获从贼已扫,闽、广赴调军士已散地方惊搅之民已帖。窃惟宸濠擅作辟威睥睨神器,阴谋久蓄;招纳叛亡辇毂之动静,探无遗迹;广置奸细臣下之奏白,百不一通发谋之始,逆料大驾必将亲征先于沿途伏有奸党,期为博浪、荆轲之谋今逆不旋踵,遂已成擒法宜解赴阙门,式昭天讨然欲付の部下各官,诚恐潜布之徒乘隙窃发;或虞意外臣死有余憾矣。”

盖时事方艰贼虽擒,乱未已也    与王晋溪书曰:

“始恳疏乞归,以祖母鞠育之恩思一面为诀。后竟牵滞兵戈不及一见,卒抱终天之痛今老父衰疾,又复日亟而地方已幸无事,何惜一举手投足之劳而不以曲全之乎?”

9月壬寅献俘钱塘,以病留

9月11日,先生献俘发南昌忠、泰等欲追还之,议将纵之鄱湖俟武宗亲与遇戰,而后奏凯论功连遣人追至广信。先生不听乘夜过玉山、草萍驿。张永候于杭先生见永谓曰:

“江西之民,久遭濠毒今经大乱,继以旱灾又供京边军饷,困苦既极必逃聚山谷为乱。昔助濠尚为胁从今为穷迫所激,奸党群起天下遂成土崩之势。至是兴兵定亂不亦难乎?”永深然之乃徐曰:“吾之此出,为群小在君侧欲调护左右,以默辅圣躬非为掩功来也。但皇上顺其意而行犹可挽回,万一若逆其意徒激群小之怒,无救于天下大计矣”

于是先生信其无他,以濠付之称病西湖净慈寺。    武宗尝以威武大將军牌遣锦衣千户追取宸濠先生不肯出迎。三司苦劝先生曰:

“人子于父母乱命,若可告语当涕泣以从,忍从谀乎”不得已,令參随负敕同迎以入有司问劳锦衣礼,先生曰:“止可五金”锦衣怒不纳。次日来辞先生执其手曰:“我在正德间下锦衣狱甚久,未見轻财重义有如公者昨薄物出区区意,只求备礼闻公不纳,令我惶愧我无他长,止善作文字他日当为表章,令锦衣知有公也”     

忠等方挟宸濠搜罗百出,军马屯聚糜费不堪。续、纶等望风附会肆为飞语,时论不平先生既还南昌,北军肆坐慢骂或故沖导起衅。先生一不为动务待以礼。豫令巡捕官谕市人移家于乡而以老羸应门。始欲犒赏北军泰等预禁之,令勿受乃传示内外,諭北军离家苦楚居民当敦主客礼。每出遇北军丧,必停车问故厚与之榇,嗟叹乃去久之,北军咸服会冬至节近,预令城市举奠时新经濠乱,哭亡酹酒者声闻不绝北军无不思家,泣下求归先生与忠等语,不稍徇渐已知畏。忠、泰自居所长与先生较射于教場中,意先生必大屈先生勉应之,三发三中每一中,北军在傍哄然举手啧啧。忠、泰大惧曰:“我军皆附王都耶!”遂班师

十有伍年庚辰,先生四十九岁在江西。

正月赴召次芜湖。寻得旨返江西。

忠、泰在南都谗先生必反惟张永持正保全之。武宗问忠等曰: “以何验反”对曰:“召必不至。”有诏面见先生即行。忠等恐语相违复拒之芜湖半月。不得已入九华山,每日宴坐草庵中適武宗遣人觇之,曰:“王守仁学道人也召之即至,安得反乎”乃有返江西之命。始忠等屡矫伪命先生不赴,至是永有幕士顺天、檢校钱秉直急遣报故得实。

先生赴召至上新河为诸幸谗阻不得见。中夜默坐见水波拍岸,汩汩有声思曰:

“以一身蒙谤,死即死聑如老亲何?”谓门人曰:“此时若有一孔可以窃父而逃吾亦终身长往不悔矣。” 江彬欲不利于先生先生私计彬有他,即计执彬武宗前数其图危宗社罪,以死相抵亦稍偿天下之忿。徐得永解其后刑部判彬有曰:“虎旅夜惊,已幸寝谋于牛首;宫车宴驾那堪遗恨于豹房。”若代先生言之者

以晦日重过开先寺,留石刻读书台后词曰:

“正德己卯六月乙亥,宁藩濠以南昌叛称兵向阙,破南康、九江攻安庆,远近震动七月辛亥,臣守仁以列郡之兵复南昌宸濠擒,余党悉定当此时,天子闻变赫怒亲统六师临讨,遂俘宸濠以归于赫皇威!神武不杀,如霆之震靡击而折。神器有归孰敢窥窃。天鉴于宸濠式昭皇灵,嘉靖我邦国正德庚辰正月晦,提督军务都御史王守仁书”从征官属列于左方。明日游白鹿洞徘徊久之,多所题识

先生以车驾未还京,心怀忧惶是月出观兵九江,洇游东林、天池、讲经台诸处

江西自己卯三月不雨,至七月禾苗枯死。继遭濠乱小民乘隙为乱。先生尽心安戢许乞优恤。至是部使数至督促日追,先生上疏略曰:

“日者流移之民闻官军将去,稍稍胁息延望归寻故业,足未入境而颈已系于追求者之手矣!夫荒旱极矣,而因之以变乱;变乱极矣而又加之以师旅;师旅极矣,而又加之以供馈益之以诛求,亟之以征敛当是之时,有目者不忍觀有耳者不忍闻,又从而?刂其膏血有人心者尚忍乎?宽恤之虚文不若蠲租之实惠;赈济之难及,不若免税之易行今不免租税,鈈息诛求而徒曰宽恤赈济,是夺其口中之食而曰吾将疗汝之饥;刳其腹肾之肉,而曰吾将救汝之死:凡有血气者皆将不信之矣。”    三疏省葬不允。

五月江西大水,疏自劾

是年四月,江西大水漂溺公私庐舍,田野崩陷先生上疏自劾四罪。且曰:

“自春入夏雨水连绵,江湖涨溢经月不退。自赣、吉、临、瑞、广、抚、南昌、九江、南康沿江诸路,无不被害黍苗沦没,室庐漂荡鱼鱉之民聚栖于木杪,商旅之舟经行于闾巷溃城决堤,千里为壑烟火断绝,惟闻哭声询之父老,皆谓数十年所未有也伏惟皇上轸灾恤变,别选贤能代臣巡抚。即不以臣为显戮削其禄秩,黜还田里以为人臣不职之戒,庶亦有位知警民困可息,天变可弭人怒可泄:而臣亦死无憾矣。”

十四日从章口入玉笥大秀宫。十五日宿云储。十八日至吉安,游青原山和黄山谷诗,遂书碑行至泰和,少宰罗钦顺以书问学先生答曰:

“来教训某《大学》古本之复,以人之学但当求之于内,而程、朱格物之说不免求之于外,遂去朱子之分章而削其所补之传。非敢然也学岂有内外乎?《大学》古本乃孔门相传旧本耳朱子疑其有脱误,而改正补缉之;在某则谓其本无脱误悉从其旧而已矣。失在过信孔子则有之非故去朱子之分章而削其传也。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孓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且旧本之传数千載矣,今读其文辞既明白而可通,论其功夫又易简而可入,亦何所按据而断其此段之必在于彼彼段之必在于此?与此之如何而缺彼之如何而误?而遂正补缉之无乃重于背朱而轻于叛孔已乎?来教谓:‘如必以学不资于外求但当反观内省以为务,则“正心诚意”㈣字亦何不尽之有?何必入门之际使困以格物一段工夫也?’诚然诚然若语其要,则‘修身’二字亦足矣何必又言‘正心’?‘囸心’二字亦足矣何必又言‘诚意’?‘诚意’二字亦足矣何必又言‘致知’,又言‘格物’惟其工夫之详密,而要之只是一事所以为精一之学,此正不可不思者也夫理无内外,性无内外故学无内外。讲习讨论未尝非内也;反观内省,未尝遗外也夫谓学必資于外求,是以己性为有外也是义外也,用智者也;谓反观内省为求之于内是以己性为有内也,是有我也自私者也:是皆不知性之無内外也。故曰:‘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此可以知格物之学矣。格物者《大学》の实下手处,彻首彻尾自始学至圣人,只此工夫而已非但入门之际,有此一段也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皆所以修身而格物者其所以用力日可见之地。故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格其知之物也;正心者,正其物之心也;诚意者诚其物之意也;致知者,致其物之知也:此岂有内外彼此之分哉理一而已。以其理之凝聚而言则谓之性;以其主宰而言,则谓之心;以其主宰之发动洏言则谓之意;以其发动之明觉而言,则谓之知;以其明觉之感应而言则谓之物。故就物而言谓之格;就知而言,谓之致就意而訁,谓之诚;就心而言谓之正。正者正此也;诚者,诚此也;致者致此也;格者,格此也皆所谓穷理以尽也。天下无性外之理無性外之物。学之不明皆由世之儒者认理为外,认物为外而不知义外之说,孟子盖尝辟之乃至袭陷其内而不觉,岂非亦有似是而难奣者欤不可以不察也。凡执事所以致疑于格物之说者必谓其是内而非外也;必谓其专事于反观内省之为,而遗弃其讲习讨论之功也;必谓其一意于纲领本原之约而脱略于支条节目之详也;必谓其沉溺于枯杭虚寂之偏,而不尽于物理人事之变也审如是,岂但获罪于圣門获罪于朱子?是邪说诬民叛道乱正,人得而诛之也而况于执事之正直哉?审如是世之稍明训诂,闻先哲之绪纶者皆知其非也,而况执事之高明乎哉凡某之所谓格物,其于朱子九条之说皆包罗统括于其中;但为之有要,作用不同:正所谓毫厘之差耳然毫厘の差,而千里之谬实起于此不可不辨。”

先生至赣大阅士卒,教战法江彬遣人来观动静。相知者俱请回省无蹈危疑。先生不从莋《啾啾吟》解之,有曰:

“东家老翁防虎患虎夜入室衔其头。西家小儿不识虎持竿驱虎如驱牛。”且曰:“吾在此与童子歌诗习礼有何可疑?”门人陈九川等亦以为言先生曰:“公等何不讲学,吾昔在省城处权竖,祸在目前吾亦帖然;纵有大变,亦避不得吾所以不轻动者,亦有深虑焉耳”  

武宗留南都既久,群党欲自献俘袭功张永曰:“不可。昔未出京宸濠已擒,献俘北上过玉山,渡钱塘经人耳目,不可袭也”于是以大将军钧帖令重上捷音。先生乃节略前奏入诸人名于疏内,再上之始议北旋。

尚书霍韬曰:“是役也罪人已执,犹动众出师;地方已宁乃杀民奏捷。误先朝于过举摇国是于将危。盖忠、泰之攘功贼义厥罪滔天,而续、綸之诡随败类其党恶不才亦甚矣。”御史黎龙曰:“平藩事不难于成功,而难于倡义盖以逆濠之反,实有内应人怀观望,而一时勤王诸臣皆捐躯亡家,以赴国难其后忌者构为飞语,欲甘心之人心何由服乎?后有事变谁复肯任之者?”费文献公宏《送张永还朝序》曰:“兹行也定祸乱而不必功出于己:开主知而不使过归乎上;节财用不欲久困乎民;扶善类而不欲罪移非辜。且先是发瑾罪状首以规护卫为言,实以逆谋之成萌于护卫之复,其早辨预防非有体国爱民之心,不能及此”

洪谓:“平藩事不难于倡义,而难于處忠、泰之变盖忠、泰挟天子以偕乱,莫敢谁何豹房之谋,无日不在畏即据上游不敢骋,卒能保乘舆还宫以起世宗之正始。开先勒石所谓:‘神器有归孰敢窥窃。’又曰:‘嘉靖我邦国’则改元之兆先征于兹矣。噫!岂偶然哉!”    

八月咨部院雪冀元亨冤状。   闰八月四疏省葬,不允   九月,还南昌    

先生再至南昌。武宗驾尚未还宫百姓嗷嗷,乃兴新府工役檄各院道取濠废地逆产,改造贸易以济饥代税,境内稍苏尝遗守益书曰:“自到省城,政务纷错不复有相讲习如虔中者。虽自己舵柄鈈敢放手而滩流悍急,须仗有力如吾谦之者持篙而来庶能相助更上一滩耳。”泰州王银服古冠服执木简,以二诗为贽请见。先生異其人降阶迎之。既上坐问:“何冠?”曰:“有虞氏冠”问:“何服?”曰:“老莱子服”曰:“学老莱子乎?”曰:“然”曰:“将止学服其服,未学上堂诈跌掩面啼哭也”银色动,坐渐侧及论致知格物,悟曰:“吾人之学饰情抗节,矫诸外;先生之學精深极微,得之心者也”遂反服执弟子礼。先生易其名为“艮”字以“汝止。”

十有六年辛巳先生五十岁,在江西

是年先生始揭致良知之教。    

先生闻前月十日武宗驾入宫始舒忧念。自经宸濠、忠、泰之变益信良知真足以忘患难,出生死所谓考三迋,建天地质鬼神,俟后圣无弗同者。乃遗书守益曰:“近来信得致信得致良知三字真圣门正法眼藏。往年尚疑未尽今自多事以來,只此良知无不具足譬之操舟得舵,平澜浅濑无不如意,虽遇颠风逆浪舵柄在手,可免没溺之患矣”一日,先生喟然发叹九〣问曰:“先生何叹也?”曰:“此理简易明白若此乃一经沉埋数百年。”九川曰:“亦为宋儒从知解上入认识神为性体,故闻见日益障道日深耳。今先生拈出良知二字此古今人人真面目,更复奚疑”先生曰:“然譬之人有冒别姓坟墓为祖墓者,何以为辨只得開圹将子孙滴血,真伪无可逃矣我此良知二字,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又曰:“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巳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先生自南都以来凡示学者,皆令存天理去人欲以為本有问所谓,则令自求之未尝指天理为何如也。间语友人曰:“近欲发挥此只觉有一言发不出,津津然如含诸口莫能相度。”玖乃曰:“近觉得此学更无有他只是这些子,了此更无余矣”旁有健羡不已者,则又曰:“连这些子亦元放处”今经变后,始有良知之说

录陆象山子孙。    五月集门人于白鹿洞。    六月十六日奉世宗敕旨,以“尔昔能剿平乱贼安静地方,朝廷新政之初特兹召用。敕至尔可驰驿来京,毋或稽迟”

与陆澄论养生。    八月至越。    十月二日封新建伯。制曰:  

“江西反贼剿平地方安定,各该官员功绩显著。你部里既会官集议分别等第明白。王守仁封新建伯奉天翊卫推诚宣力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柱国还兼两京兵部尚书,照旧参赞机务岁支禄米壹千石,三代并妻一体追封给与诰卷,子孙世世承袭正德十六年┿二月十九日,准兵部吏部题”差行人赍白金文绮慰劳。兼下温旨存问父华于家赐以羊酒。至日适海日翁诞辰,亲朋咸集先生捧觴为寿。翁蹙然曰:“宁濠之变皆以汝为死矣而不死,皆以事难平矣而卒平谗构朋兴,祸机四发前后二年,岌乎知不免矣天开日朤,显忠遂良穹官高爵,滥冒封赏父子复相见于一堂,兹非其幸欤!然盛者衰之始福者祸之基,虽以为幸又以为惧也。”先生洗爵而跪曰:“大人之教儿所日夜切心者也。”闻者皆叹会遇之隆感盈盛之戒。

嘉靖元年壬午先生五十一岁,在越  

先生卧病,遠方同志日至乃揭帖于壁曰:“某鄙劣无所知识,且在忧病奄奄中故凡四方同志之辱临者,皆不敢相见;或不得已而相见亦不敢有所论说,各请归而求诸孔、孟之训可矣夫孔、孟之训,昭如日月凡支离决裂,似是而非者皆异说也。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の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缪乎”

七月十九日,准吏部咨:    

“钦奉圣旨:卿倡义督兵剿除大患,尽忠报国劳绩可嘉,特加封爵以昭公义。宜勉承恩命所辞不允。”先是先生上疏辞爵乞普恩典,盖以当国者不明军旅之赏而陰行考察,或赏或否或不行赏而并削其绩,或赏未及播而罚已先行或虚受升职之名而因使退闲,或冒蒙不忠之号而随以废斥乃叹曰:“同事诸臣,延颈而待且三年矣!此而不言谁复有为之论列者?均秉忠义之气以赴国难,而功成行赏惟吾一人当之,人将不食其餘矣”乃再上疏曰:“日者宸濠之变,其横气积威虽在千里之外,无不震骇失措而况江西诸郡县近切剥床者乎?臣以逆旅孤身举倳其间。然而未受巡抚之命则各官非统属也;未奉讨贼之旨,其事乃义倡也若使其时郡县各官,果畏死偷生但以未有成命,各保土哋为辞则臣亦可如何哉?然而闻臣之调即感激奋励,挺身而来是非真有捐躯赴难之义,戮力报主之忠孰肯甘粉齑之祸,从赤族之誅以希万一难冀之功乎?然则凡在与臣共事者皆有忠义之诚者也。夫考课之典军旅之政,固并行而不相悖然亦不可混而施之。今吔将明旅之赏而阴以考课之意行于其间,人但见其赏未施而罚已及功不录而罪有加,不能创奸警恶而徒以阻忠义之气,快谗嫉之心;譬之投杯醪于河水而求饮者之醉,可得乎”疏上不报。 

时御史程启充、给事毛玉倡议论劾以遏正学,承宰辅意也陆澄时为刑蔀主事,上疏为六辩以折之先生闻而止之曰:“无辩止谤,尝闻昔人之教矣况今何止于是。四方英杰以讲学异同,议论纷纷吾侪鈳胜辩乎?惟当反求诸己苟其言而是欤,吾斯尚有未信欤则当务求其非,不得辄是己而非人也使其言而非欤,吾斯既以自信欤则當益求于自慊,所谓默而成之不言而信者也。然则今日之多口孰非吾侪动心忍性,砥砺切磋之地乎且彼议论之兴,非必有所私怨于峩亦将以为卫夫道也。况其说本自出于先儒之绪论而吾侪之言骤异于昔,反若凿空杜撰者固宜其非笑而骇惑矣。未可专以罪彼为也”

是月德洪赴省城,辞先生请益先生曰:“胸中须常有舜、禹有天下不与气象。”德洪请问先生曰:“舜、禹有天下而身不与,又哬得丧介于其中”

三年甲申,先生五十三岁在越。

郡守南大吉以座主称门生然性豪旷不拘小节,先生与论学有悟乃告先生曰:“夶吉临政多过,先生何无一言”先生曰:“何过?”大吉历数其事先生曰:“吾言之矣。”大吉曰:“何”曰:“吾不言,何以知の”曰:“良知。”先生曰:“良知非我常言而何”大吉笑谢而去。居数日复自数过加密,且曰:“与其过后悔改曷若预言不犯為佳也。”先生曰:“人言不如自悔之真”大吉笑谢而去。居数日复自数过益密,且曰:“身过可勉心过奈何?”先生曰:“昔镜未开可得藏垢;今镜明矣,一尘之落自难住脚。此正人圣之机也勉之!”于是辟稽山书院。

八月宴门人于天泉桥。

十月门人南夶吉续刻《传习录》。

作稽山书院《尊经阁记》略曰:“圣人之扶人极忧后世而述《六经》也,犹之富家者之父祖虑其产业库藏之积,其子孙者或至于遗亡失散卒困穷而无以自全也,而记籍其家之所有以贻之使之世守其产业库藏之积而享用焉,以免于困穷之患故《六经》者,吾心之记籍也而《六经》之实则具于吾心;犹之产业库藏之实,种种色色具存于其家,其记籍者特名状数目而已。而卋之学者不知求《六经》之实于吾心而徒考索于影响之间,牵制于文义之末??然以为是《六经》矣。是犹富家之子孙不务守成规享用其产业库藏之实积,日遗忘散失至于窭人丐夫,而犹嚣嚣然指其记籍曰:‘斯吾产业库藏之积也’何以异于是?”

六月礼部尚書席书荐。    答顾东桥书有曰:    

“朱子所谓格物云者是以吾心而求理于事事物物之中,如求孝子之理于其亲之谓也求孝之理果在于吾之心耶?抑果在于亲之身耶假而果在于亲之身,而亲没之后吾心遂无孝之理与?见孺子之入井必有恻隐之理,是恻隱之理果在孺子之身与抑在于吾身之良知与?以是例之万事万物之理,莫不皆然是可以见析心与理为二之非矣。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粅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故曰:‘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合心与理而为一,则凡区区前之所云与朱子晚年之论,皆鈳不言而喻矣”又曰:“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良知也。其虚灵明觉之良知应感而动者谓之意;有知而后有意,无知则无意矣知非意之体乎?意之所用必有其物,物即事也如意用于事亲,即事亲为一物;意用于治民则治民为一物;意用于讀书,即读书为一物;意用于听讼即听讼为一物;凡意之所在,无有无物者有是意,即有是物无是意,即无是物物非意之用乎?‘格’字之义有以‘至’字训者。如‘格于文祖’必纯孝诚敬,幽明之间无一不得其理,而后谓之格;有苗之顽实文德诞敷而后格,则亦兼有‘正’字之义在其间未可专以‘至’字尽之也。如‘格其非心’‘大臣格君心之非’之类,是则一皆正其不正以归于正の义而不可以‘至’字为训矣。且《大学》格物之训又安知不以‘正’字为义乎?如以‘至’字为义者必曰穷至事物之理,而后其說始通是其用功之要全在一‘穷’字,用力之地全在一‘理’字也若上去一‘穷’字,下去一‘理’字而直曰‘致知在至物’,其鈳通乎夫穷理尽性,圣人之成训见于《系辞》者也苟格物之说而果即穷理之义,则圣人何不直曰‘致知在穷理’而必为此转折不完の语,以启后世之弊耶盖《大学》格物之说,自与《系辞》穷理大旨虽同而微有分辨。穷理者兼格致城正而为功也;故言穷理,则格致诚正之功皆在其中;言格物则必兼举致知、诚意、正心,而后其功始备而密今偏举格物而遂谓之穷理,此非惟不得格物之旨并窮理之义而失之矣。”其末继以拔本塞源之论其略曰:“圣人之心,视天下之人无内外远近凡有血气,皆其昆弟赤子之亲莫不安全洏教养之,以遂其万物一体之念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异于圣人也特其间于有我之私,隔于物欲之蔽;大者以小通者以塞,甚有視其父子、兄弟如仇仇者圣人有忧之,是以推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以教天下使之皆有以克其私、去其蔽,以复其心体之同然其教之夶端,则尧、舜、禹之相授所谓‘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而其节目则舜之命契,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者而已当是之时,人无异见家无异习,安此者谓之圣勉此者谓之贤,而背此者虽启明如朱,亦谓之不肖下至闾井田野农工商贾之贱,莫不皆有是学而惟以成其德行为务。何者无有闻见之杂,记诵之烦辞章之靡滥,功利之驰逐而泹使之孝其亲,弟其长信其朋友,以复其心体之同然则人亦孰不能之乎?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汢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迨夫举德而任,则用之者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视才之称否而不以崇卑为轻重;效鼡者亦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苟当其能,则终身安于卑琐而不以为贱当是时,才质之下者则安其农工商贾之分,各勤其业鉯相生相养而无有乎希高慕外之心;才能之异若皋、夔、稷、契者,则出而各效其能或营衣食,或通有无或备器用,集谋并力以求遂其仰事俯育之愿。譬之一身目不耻其无聪,而耳之所涉目必营焉;足不耻其无执,而手之所探足必前焉;盖其元气充周,血脉條畅是以痒疴呼吸,感触神应有不言而喻之妙。此圣人之学所以惟在复心体之同然而知识技能,非所以与论也三代以降,教者不複以此为教而学者不复以此为学。霸者之徒窃取先生之近似者,假之于外以内济其私天下靡然宗之,圣人之道遂以芜塞世之儒者慨然悲伤,蒐猎先圣王之典章法制而掇拾修补于煨烬之余,圣学之门墙遂不可复观于是乎有训诂之学,而传之以为名;有记诵之学洏言之以为博;有词章之学,而侈之以为丽相矜以知,相轧以势相争以利,相高以技能相取以声誉。其出而仕也理钱谷者,则欲並夫兵刑;典礼乐者又欲与于铨轴;处郡县,则思藩臬之高;居台谏则望宰执之要。故不能其事则不得以兼其官;不通其说,则不鈳以要其誉;记诵之广适以长其敖也;知识之多,适以行其恶也;闻见之博适以肆其辩也;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呜呼!以若是の积染,以若是之心志而又讲之以若是之学术,宜其闻吾圣人之教而视之以为赘疣柄凿矣。非豪杰之士无所待而兴者吾谁与望乎!”

十月,立阳明书院于越城

五年丙戌,先生五十五岁在越。

五月命兼都察院左都御史,征思、田

六月,疏辞不允。    

先苼闻命上疏言:“臣伏念君命之召,当不俟驾而行矧兹军旅,何敢言辞顾臣患痰疾增剧,若冒疾轻出至于偾事,死无及矣臣又複思,思、田之役起于土官仇杀,比之寇贼之攻劫郡县荼毒生灵者,势尚差缓若处置得宜,事亦可集镆素老成,一时利钝亦兵镓之常。御史石金据事论奏所以激励镆等,使之善后收之桑榆也。臣以为今日之事宜专责镆等,隆其委任重其威权,略其小过假以岁月,而要其成功至于终无底绩,然后别选才能兼谙民情土俗,如尚书胡世宁、李承勋者往代其任,事必有济”

九月壬午,發越中  

是月初八日,德洪与畿访张元冲舟中因论为学宗旨。畿曰:“先生说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此恐未是究竟话頭”德洪曰:“何如?”畿曰:“心体既是无善无恶意亦是无善无恶,知亦是无善无恶物亦是无善无恶。若说意有善有恶毕竟心亦未是无善无恶。”德洪曰:“心体原来无善无恶今习染既久,觉心体上见有善恶在为善去恶,正是复那本体功夫若见得本体如此,只说无功夫可用恐只是见耳。”畿曰:“明日先生启行晚可同进请问。”是日夜分客始散,先生将入内闻洪与畿候立庭下,先苼复出使移席天泉桥上。德洪举与畿论辩请问先生喜曰:“正要二君有此一问!我今将行,朋友中更无有论证及此者二君之见正好楿取,不可相病汝中须用德洪功夫,德洪须透汝中本体二君相取为益,吾学更无遗念矣”德洪请问。先生曰:“有只是你自有良知本体原来无有,本体只是太虚太虚之中,日月星辰风雨露雷,阴霾饣壹气何物不有?而又何一物得为太虚之障人心本体亦复如昰。太虚无形一过而化,亦何费纤毫气力德洪功夫须要如此,便是合得本体功夫”畿请问。先生曰:“汝中见得此意只好默默自修,不可执以接人上根之人,世亦难遇一悟本体,即见功夫物我内外,一齐尽透此颜子、明道不敢承当,岂可轻易望人二君已後与学者言,务要依我四句宗旨: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以此自修直跻圣位;以此接人,更无差失”。畿曰:”本体透后于此四句宗旨何如?”先生曰:“此是彻上彻下语自初学以至圣人,只此功夫初学用此,循循有入虽至圣人,穷究无尽尧、舜精一功夫,亦只如此”先生又重嘱付曰:“二君以后再不可更此四句宗旨。此四句中人上下無不接着我年来立教,亦更几番今始立此四句。人心自有知识以来已为习俗所染,今不教他在良知上实用为善去恶功夫只去悬空想个本体,一切事为俱不著实。此病痛不是小小不可不早说破。”是日洪、畿俱有省

戊戌,过常山    

诗曰:长生徒有慕,苦乏大药资名山遍深历,悠悠鬓生丝微躯一系念,去道日远而中岁忽有觉,九还乃在兹非炉亦非鼎,何坎复何离本无终始究,寧有死生期彼哉游方士,诡辞反增疑纷然诸老翁,自传困多岐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为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十月,至南昌    至吉安,大会士友螺川   

诸生彭簪、王钊、刘阳、欧阳瑜等偕旧游三百余,迎入螺川驿中先生立谈不倦,曰:“尧、舜生知安行的圣人犹兢兢业业,用困勉的工夫吾侪以困勉的资质,而悠悠荡荡坐享生知安行的成功,岂不误己误人”又曰:“良知之妙,真是周流六虚变通不居。若假以文过饰非为害大矣。”临别嘱曰:“工夫只是简易真切愈真切,愈简易;愈简易愈真切。”

乙未至梧州,上谢恩疏    

上疏曰:“田州之事,尚未及会议审处然臣沿途咨访,颇有所闻不敢不为陛下一言其略。臣惟岑猛父子固有可诛之罪然所以致彼若是者,则前此当事诸人亦宜分受其责。盖两广军门专为诸瑶、僮及诸流贼而设事权实专且偅,若使振其兵威自足以制服诸蛮。夫何军政日坏上无可任之将,下无可用之兵有警必须倚调土官狼兵,若猛之属者而后行事。故此辈得以凭恃兵力日增桀骜。及事之平则又功归于上,而彼无所与固不能以无怨愤。始而征发愆期既而调遣不至。上嫉下愤ㄖ深月积,劫之以势而威益亵笼之以诈而术愈穷。由是谕之而益梗抚之而益疑,遂至于有今日今山瑶海贼,乘衅摇动穷追必死之寇,既从而煽诱之贫苦流亡之民,又从而逃归之其可忧危奚啻十百于二酋者之为患。其事已兆而变已形,顾犹不此之虑而汲汲于②酋,则当事者之过计矣臣又闻诸两广士民之言,皆谓流官久设亦徒有虚名,而受实祸诘其所以,皆云未设流官之前土人岁出土兵三千,以听官府之调遣;既设流官之后官府岁发民兵数千,以防土人之反覆即此一事,利害可知且思恩自设流官,十八九年之间反者数起,征剿日无休息浚良民之膏血,而涂诸无用之地此流官之无益,亦断可识矣论者以为既设流官,而复去之则有更改之嫌,恐招物议是以宁使一方之民久罹涂炭,而不敢明为朝廷一言宁负朝廷,而不敢犯众议甚哉!人臣之不忠也。苟利于国而庇于民死且为之,而何物议之足计乎!臣始至虽未能周知备历,然形势亦可概见矣田州切近交趾,其间深山绝谷瑶、僮盘据,动以千百必须存土官,藉其兵力以为中土屏蔽。若尽杀其人改土为流,则边鄙之患我自当之;自撤藩篱,后必有悔”奏下,尚书王时中歭之得旨:“守仁才略素优,所议必自有见事难遥度,俟其会议熟处要须情法得中,经久无患事有宜亟行者,听其便宜勿怀顾忌,以贻后患” 

十有二月,命暂兼理巡抚两广疏辞,不允

七年戊子,先生五十七岁在梧。

疏略曰:“臣奉有成命与巡按纪功禦史石金、布政使林富等,副使祝品、林文辂等参将李璋、沈希仪等,会议思、田之役兵连祸结,两省荼毒已逾二年,兵力尽于哨垨民脂竭于转输,官吏罢于奔走;今日之事已如破坏之舟,漂泊于颠风巨浪覆溺之患,汹汹在目不待知者而知之矣。”因详其十患十善二幸四毁,反覆言之且曰:“臣至南宁乃下令尽撤调集防守之兵,数日之内解散而归者数万。惟湖兵数千道阻且远,不易即归仍使分留宾宁,解甲休养待间而发。初苏、受等闻臣奉命处勘始知朝廷无必杀之意,皆有投生之念日夜悬望,惟恐臣至之不速已而闻太监、总兵相继召还,至是又见守兵尽撤其投生之念益坚,乃遣其头目黄富等先赴军门诉苦愿得扫境投生,惟乞宥免一死臣等谕以朝廷之意,正恐尔等有所亏枉故特遣大臣处勘,开尔等更生之路;尔等果能诚心投顺决当贷尔之死。因复露布朝廷威德使各持归省谕,克期听降苏、受等得牌,皆罗拜踊跃欢声雷动;率众扫境,归命南宁城下分屯四营。苏、受等囚首自缚与其头目數百人赴军门请命。臣等谕以朝廷既赦尔等之罪岂复亏失信义;但尔等拥众负固,虽由畏死然骚动一方,上烦九重之虑下疲三省之囻,若不示罚何以泄军民之愤?于是下苏、受于军门各杖之一百,乃解其缚谕于今日宥尔一死者,朝廷天地好生之仁必杖尔示罚鍺,我等人臣执法之义于是众皆叩首悦服,臣亦随至其营抚定其众,凡一万七千氵戢々道路,踊跃欢闻皆谓朝廷如此再生之恩,峩等誓以死报且乞即愿杀贼立功赎罪。臣因谕以朝廷之意惟欲生全尔等,今尔等方来投生岂忍又驱之兵刃之下。尔等逃窜日久且宜速归,完尔家室修复生理。至于诸路群盗军门自有区处,徐当调发尔等于是又皆感泣欢呼,皆谓朝廷如此再生之恩我等誓以死報。臣于是遂委布政使林富、前副总张?督令复业方隅平安。是皆皇上神武不杀之威风行于庙堂之上,而草偃于百蛮之表是以班师鈈待七旬,而顽夷即尔来格不折一矢,不戮一卒而全活数万生灵。是所谓绥之斯来动之斯和者也。”疏入敕遣行人奖励,赏银五┿两?丝四袭,所司备办羊酒其余各给赏有差。先生为文勒石曰:“嘉靖丙戌夏官兵伐田,随与思、恩之人相比相煽集军四省,洶汹连年于时皇帝忧悯元元,容有无辜而死者乎乃令新建伯王守仁曷往视师,其以德绥勿以兵虔。班师撤旅信义大宣。诸夷感慕旬日之间,自缚来归者一万七千悉放之还农,两省以安昔有苗徂征,七旬来格;今未期月而蛮夷率服绥之斯来,速于邮传舞于の化,何以加焉爰告思、田,毋忘帝德爰勒山石,昭此赫赫文武圣神,率土之滨凡有血气,莫不尊亲”

四月,议迁都台于田州不果。

先生以田州新服用夏变夷,宜有学校但疮痍逃窜,尚无受廛之民即欲建学,亦为徒劳然风化之原,又不可缓也乃案行提学道,著属儒学但有生员,无拘廪增愿改田州府学,及各处儒生愿附籍入学者本道选委教官,暂领学事相与讲肄游息,兴起孝弚或倡行乡约,随事开引渐为之兆。俟建有学校然后将各生徒通发该学肄业,照例充补廪增起贡

五月,抚新民    

乃谕之曰:“始观论议,似亦区画经久之计;徐考成功终亦支吾目前之计。盖用兵之法伐谋为先;处夷之道,攻心为上今各瑶征剿之后,囿司即宜诚心抚恤以安其心。若不服其心而徒欲久留湖兵,多调狼卒凭藉兵力,以威劫把持谓为可久之计,则亦末矣殊不知远來客兵,怨愤不肯为用一也。供馈之需稍不满意,求索訾詈将无抵极,二也就居民间,骚扰浊乱易生仇隙,三也困顿日久,資财耗竭适以自弊,四也欲借此以卫民,而反为民增一苦;欲借此以防贼而反为吾招一寇,其可行乎合行知府程云鹏、公同指挥周胤宗,及各县知县等官亲至已破贼巢各邻近良善村寨,以次加厚抚恤给以告示,犒以鱼盐待以诚信,敷以德恩谕以朝廷所以诛剿各贼者,为其稔恶不悛若尔等良善守分村寨,我官府何尝轻动尔等一草一木尔等各宜益坚向善之心,毋为彼所扇惑摇动从而为之嶊选众所信服,立为酋长以连属之。若各贼果能改恶迁善实心向化,今日来投今日即待以良善,决不追既往之恶尔等即可以此意傳告开谕之。我官府亦就实心抚安招来量给盐米,为之经纪生业亦就为之选立酋长,使有统率毋令涣散。一面清查侵占田土开立裏甲,以息日后之争禁约良民,毋使乘机报复以激其变。如农夫之植嘉禾以去稂莠,深耕易耨芸?灌溉,专心一事勤诚无情,必有秋获夫善者益知所动,则助恶者日衰;恶者益知所惩则向善者益众:此抚柔之道,而非专有恃于甲兵者也”又曰:“该府议欲散撤顾倩机快等项,调取武靖州土兵使之就近防守一节,区画颇当然以三千之众,而常在一处屯顿坐食亦未得宜。必须分作六班烸五百名为一班,每两个月日而更一次若有雕剿等项,然后通行起调然必须于城市别立营房,毋使与民杂处然后可免于骚扰嫌隙。蓋以十家牌门之兵而为守土安民之本;以武靖起调之兵,而备追捕剿截之用:此亦经权交济相须之意也自今以后,免其秋调各处哨守等役专在浔州地方听凭守备参将调用。凡遇紧急调取即要星驰赴信地,不得迟违时刻守巡各官,仍要时加戒谕抚辑毋令日久玩弛,又成虚应故事”

六月,兴南宁学校    七月,袭八寨、断藤峡破之。   

疏言:“断藤峡诸贼犄角屯聚,自国初以来屢征不服。至天顺间都御史韩雍统兵二十万,然后破其巢穴撤兵无何,贼复攻陷浔州据城大乱。后复合兵量从剿抚。自后窃发无時凶恶成性,不可改化至于八寨诸贼,尤为凶猛利镖毒弩,莫当其锋;且其寨壁天险进兵无路。自国初都督韩观尝以数万之众圍困其地,亦不能破竟从招抚而罢。报后兴师合剿一无所获,反多挠丧惟成化间,土官岑瑛尝合狼兵深入斩获二百。已而贼势大湧力不能支,亦从抚罢今因湖广之回兵,而利导其顺便之势作思、田之新附,而善用其报效之机两地进兵,各不满八千之众而彡月报捷,共已逾三千之功两广父老皆以为数十年来未有此举也。”

疏请经略思、田及八寨、断藤峡    

上疏曰:“臣以迂庸,繆当兵事于兹土承制假以抚剿便宜。是陛下之心惟在于除患安民未尝有所意必也。又谕令贼平之后议设土流孰便。是陛下之心惟在於安民息乱未尝有所意必也。始者思、田梗化既举兵而加诛矣,因其悔罪投降遂复宥而释之。固亦莫非仰承陛下不嗜杀人之心??忧悯赤子之无辜也。凡为经略事宜有三:特设流官知府以制土官之势;仍立土官知府以顺土夷之情;分设土官巡检以散各夷之党拟府洺为‘田宁’,以应谶谣而定人心。设州治于府之西北立猛第三子邦相为吏目。待其有功渐升为知州。分设思恩土巡检司九田州汢巡检司十有八,以苏、受并土目之为众所服者世守之”既而复破八寨、断藤峡。又上疏曰:”臣因督兵亲历诸巢见其形势要害,各囿宜改立卫所开设县治,以断其脉络而扼其咽喉者。若失今不为则数年之间,贼复渐来必归聚生息;不过十年,又有地方之患矣臣以遵制便宜,相度举行凡为经略事宜有六:移南丹卫城于八寨;改筑思恩府治于荒田;改凤化县治于三里;增设隆安县治;置流官於思龙,以属田宁;增筑守镇城堡于五屯”事下,本兵持之户部复请覆勘,学士霍韬等上疏曰:“臣等广人也是役也,臣等尝为守仁计曰:‘前当事者凡若三省兵若干万,梧州军门费用军储若干万复从广东布政司支用银米若干万,杀死、疫死官兵、土兵若干万僅得田州小宁五十日,而思恩叛矣’今守仁不杀一卒,不费斗米直宣扬威德,遂使思、田顽叛稽首来服。虽舜格有苗何以过此?乃若八寨贼、断藤峡贼又非思、田之比。八寨为诸贼渊薮而断藤峡为八寨羽翼也。广西有八寨诸贼犹人有心腹病也。八寨不平则兩广无安枕期也。今守仁沉机不露一举平之。百数十年豺虎窟穴扫而清之,如拂尘然臣等是以叹服守仁能体陛下之仁,以怀绥思、畾向化之民;又能体陛下之义以讨服八寨、断藤梗化之贼:仁义两得之也。夫守仁之成功有八善焉:乘湖兵归路之便,兵不调而自集一也。因思、田效命之助劳而不怨,二也机出意外,贼不能遁所诛者渠恶,非滥杀报功者比三也。因归师无粮运费四也。一舉成功民不知扰,五也平八寨、平断藤峡,则极恶者先诛其细小巢穴,可渐德化得抚剿之宜,六也八寨不平,则西而柳、庆東而罗旁、禄水、新宁、思平之贼,合数千里共为窟穴,虽调兵数十万未易平伏,今八寨平定则诸贼可以渐次抚剿,两广良民可以漸次安业纾圣明南顾之忧,七也韩雍虽平断藤峡贼矣,旋复有倡乱者八寨乃百六十年所不能诛之剧贼。今守仁既平其巢窟即徙建城邑以镇定之,则恶贼失险后日不能为变,逋贼来归且化为良民矣。诛恶绥良得民父母之体,八也或议:‘守仁奉命有事思、田,遂剿八寨可乎?’臣则曰:昔吴、楚反攻梁景帝诏周亚夫救梁。亚夫不奉诏而绝吴、楚粮道,遂破吴、楚而平七国,安汉社稷传曰:‘阃以外,将军制之’又曰:‘大夫出疆,有可以安国家、利社稷专之可也,古之道也’是故亚夫知制吴、楚,在绝其食噵而不在于救梁;是故虽有诏命,有所不受今守仁知思、田可以德怀也,遂纳其降而安定之知八寨诸贼未易服也,遂因时仗义而讨岼之虽无诏命,先发后闻可也况有便宜从事之旨乎?或曰:‘建置城邑大事也;区处钱粮,户部职也;不先奉命而辄兴工可乎?’臣则曰:昔者范仲淹之守西边也欲筑大顺城,虑敌人争之乃先具版筑,然后巡边急速兴工,一月成城西夏觉而争之,已不及矣守仁于建置城邑之役,不仰足户部而后有处其以一肩而分圣明南顾之忧,不以为功反以为过,可乎臣等目击八寨之贼,为地方大患百数十年一旦仰赖圣明,任用守仁以底平定,不胜庆忭今兵部功赏未行,户部覆题再勘臣恐机会一失,大功遂阻城保不筑,逋贼复聚地方可虑。是故冒昧建言唯圣明察焉。”

先生以疾剧上疏请告,具言:“臣自往年承乏南、赣为炎毒所中,遂患咳痢之疾岁益滋甚。其后退休林野稍就医药,而疾亦终不能止自去岁入广,炎毒益甚力疾从事,竣事而出遂尔不复能兴。今已舆至南寧移卧舟次,将遂自梧道广待命于韶、雄之间,夫竭忠以报国臣之素志也。受陛下之深恩思得粉身齑骨以自效,又臣之所日夜切惢者也病日就危,而尚求苟全以图后报而为养病之举,此臣之所以大不得已也”疏入,未报

先生十五岁时尝梦谒伏波庙,至是拜祠下宛然如梦中,谓兹行殆非偶然因识二诗。其一曰:“四十年前梦里诗此行天定岂人为?徂征敢倚风云阵所过如同时雨师。尚囍远人知向望却惭无术救疮痍。从来胜算归廊庙耻说兵戈定四夷。”其二诗曰:“楼船金鼓宿乌蛮鱼丽群舟夜上滩。月绕旌旗千嶂靜风传铃木九溪寒。荒夷未必先声服神武由来不杀难。想见虞廷新气象两阶干羽五云端。”是月与豹书:“近岁山中讲学者往往哆说勿忘勿助工夫甚难。问之则云:‘才著意,便是助;才不著意便是忘;所以甚难。’区区因问之云:‘忘是忘个甚么助是助个甚么?’其人默然无对始请问。区区因与说:‘我此间讲学却只说个必有事焉,不说勿忘勿助必有事焉者,只是时时去集义若时時去用必有事的工夫,而或有时间断此便是忘了,即须勿忘时时去用必有事的工夫,而或有时欲速求效此便是助了,即须勿助其笁夫全在必有事焉上用,勿忘勿助只就其间提撕警觉而已。若是工夫原不间断即不须更说勿忘;原不欲速求效,即不须更说勿助此其工夫何等明白简易,何等洒脱自在今却不去必有事上用工,而乃悬空守着一个勿忘勿助漭漭荡荡,只做得个沉空守寂学成一个痴騃汉,事来即便牵滞纷扰,不复能经纶宰制此皆由学术误人之故,甚可悯矣’”

先生五世祖讳纲者,死苗难庙祀增城。是月有司复新祠宇,先生谒祠奉祀过甘泉先生庐,题诗于壁曰:“我祖死国事肇礼在增城。荒祠幸新复适来奉初蒸。亦有兄弟好念言思┅寻。苍苍见葭色宛隔环瀛深。入门散图史想见抱膝吟。贤郎敬父执童仆意相亲。病躯不遑宿留诗慰殷勤。落落千百载人生几知音。道同著形迹期无负初心。”又题甘泉居曰:“我闻甘泉居近连菊坡麓。十年劳梦思今来快心目。徘徊欲移家山南尚堪屋。渴饮甘泉泉饥食菊坡菊。行看罗浮云此心聊复足。”与德洪、畿书:“书来见近日工夫之有进足为喜慰!而余姚、绍兴诸同志又能楿聚会讲切,奋发兴起日勤不懈,吾道之昌真有火燃泉达之机矣,喜幸当何如哉!此间地方悉已平靖只因二三大贼巢,为两省盗贼の根株渊薮积为民患者,心亦不忍不为一除剪又复迟留二三月;今亦了事矣,旬月间便当就归途也守俭、守文二弟,近承夹持启迪想亦渐有所进。正宪尤极懒惰若不痛加针砭,其病未易能去父子兄弟之间,情既迫切责善反难,其任乃在师友之间想平日骨肉噵义之爱,当不俟于多嘱也”与何性之书:“区区病势日狼狈,自至广城又增水泻,日夜数行不得止至今遂两足不能坐立,须稍定即逾岭而东矣。诸友皆不必相候果有山阴之兴,即须早鼓钱塘之舵得与德洪、汝中辈一会聚,彼此当必有益区区养病本去已三月,旬日后必得旨亦遂发舟而东,纵未能遂归田之愿亦必得一还阳明洞,与诸友一面而别且后会又有可期也。千万勿复迟疑徒耽误ㄖ月。总及随舟而行沿途官吏送迎请谒,断亦不能有须臾之暇宜悉此意,书至即拨冗德洪、汝中辈,亦可促之早为北上之图伏枕潦草。”

十一月乙卯先生卒于南安。 

是月廿五日逾梅岭至南安。登舟时南安推官门人周积来见。先生起坐咳喘不已。徐言曰:“近来进学如何”积以政对。遂问道体无恙先生曰:“病势危亟,所未死者元气耳。”积退而迎医诊药廿八日晚泊,问:“何地”侍者曰:“青龙铺。”明日先生召积人。久之开目视曰:“吾去矣!”积泣下,问“何遗言”先生微哂曰:“此心光明,亦复哬言”顷之,瞑目而逝二十九日辰时也。

八年己丑正月丧发南昌。

是月连日逆风舟不能行。赵渊祝于柩曰:“公岂为南昌士民留耶越中子弟门人来候久矣。”忽变西风六日直至弋阳。先是德洪与畿西渡钱塘将入京殿试,闻先生归遂迎至严滩,闻讣正月三ㄖ成丧于广信,讣告同门

四日,子弟门人奠柩中堂遂饰丧纪,妇人哭门内孝子正宪携弟正亿与亲族子弟哭门外,门人哭幕外朝夕設奠如仪。每日门人来吊者百余人有自初丧至卒葬不归者。书院及诸寺院聚会如师存是时朝中有异议,爵荫赠谥诸典不行且下诏禁偽学。詹事黄绾上疏曰:“忠臣事君义不苟同;君子立身,道无阿比臣昔为都事,今少保桂萼时为举人取其大节,与之交友及臣為南京都察院经历,见大礼不明相与论列。相知二十余年始终无间。昨臣荐新建伯王守仁堪以柄用萼与守仁旧不相合,因不谓然尛人乘间构隙。然臣终不以此废萼平生也但臣于事君之义,立身之道则有不得不明者。臣所以深知守仁者盖以其功与学耳。然功高洏见忌学古而人不识,此守仁之所以不容于世也盖其功之大者有四:其一,宸濠不轨谋非一日,内而内臣如魏彬等嬖幸如钱宁、江彬等,文臣如陆完等为之内应;外而镇守如毕真、刘朗等,为之外应;故当时中外诸臣多怀观望。若非守仁忠义自许身任讨贼之倳,不顾赤族之祸倡义以勤王,运筹以伐谋则天下安危未可知。今乃皆以为伍文定之功是轻发纵而重走狗,岂有兵无胜算而濠可徒搏而擒者乎?其二大帽、茶寮、氵利头、桶冈诸贼寨势连四省,兵连累岁若非蚤平,南方自此多事守仁临镇,次第底定其三,畾州、思恩构衅有年事不得息,民不得已故起守仁以往,定以兵机感以诚信,乃使卢、王之徒崩角来降感泣受杖,遂平一方之难其四,自来八寨为两广腹心之疾其间守戍官军,与贼为党莫可奈何。守仁假永顺狼兵卢、王降卒,并而袭之遂去两广无穷之巨害,实得兵法便宜之算夫兵凶战危,守仁所立战功皆除大患,卒之以死勤事夫兵政国之大事,宜为后世法可以终泯其功乎?其学の大要有三:一曰‘致良知’实本先民之言盖致知出于孔氏,而良知出于孟轲性善之论二曰‘亲民’,亦本先民之言盖《大学》旧夲所谓亲民者,即百姓不亲之亲凡亲贤乐利,与民同其好恶而为洁矩之道者是已。此所据以从旧本之意非创为之说也。三曰‘知行匼一’亦本先民之言,盖知至至之知终终之,只一事也守仁发此,欲人言行相顾勿事空言以为学也。是守仁之学弗诡于圣,弗畔于道乃孔门之正传也,可以终废其学乎”然以萼之非守仁,遂致陛下失此良弼使守仁不获致君尧、舜,谁之过与臣不敢以此为萼是也。况赏罚者御世之权。以守仁之功德劳于王事,乃常典不及削罚有加,废褒忠之典倡党锢之禁,非所以辅明主也守仁客迉,妻子孱弱家童载骨,藁埋空山鬼神有知,当为恻然臣实不忍见圣明之世有此事也。假使守仁生于异世犹当追崇,况在今日哉且永顺之众,卢、王之徒素慕守仁威德;如此举措,恐失其望关系夷情,亦非细故臣昔与守仁为友,几二十年一日愤寡过之不能,守仁从而觉之若有深省,遂复师事之是臣于守仁,实非苟然相信如世俗师友者也。臣于君父之前处师友之间,既有所怀不敢不尽。昔萼为小人所谗臣为之愤;既而得白,臣为之喜;固非臣之私也今守仁之抱冤,亦犹萼之负屈伏愿扩一视之仁,特敕所司优以恤典赠谥,仍与世袭并开学禁,以昭圣政若此事不明,则萼之与臣终不能以自忘。故臣敢言及于此所以盖事陛下之忠,且鉯补萼之过亦以尽臣之义也。”

十一月葬先生于洪溪。

是月十一日发引门人会葬者千余人,麻衣衰屦扶柩而哭。四方来观者莫不茭涕洪溪去越城三十里,入兰亭五里先生所亲择也。先是前溪入怀与左溪会,冲啮右麓术者心嫌,欲弃之有山翁梦神人绯袍玉帶立于溪上,曰:“吾欲还溪故道”明日雷雨大作,溪泛忽从南岸,明堂周阔数百尺遂定穴。门人李珙等筑治更番,昼夜不息者朤余而墓成。

第二部分:阳明心学有什么用

第一个作用:以吾性自足度越困境

吾性自足起于龙场悟道:

龙场在贵州西北万山丛棘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与居夷人?舌难语,可通语者皆中土亡命。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客户对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