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一是因为只有他涉及到哲学么

  • 除了第一位其他“科学家哲学镓”为什么我都没听过…… 就算是第一位,这段话也找不到出处啊……

  • 佛教中有许多好东西但应发展和衍进,以便更有效地适合当代社會的需要 西方人对佛教的普遍评价是:哲学加神秘主义。

  • 那段话的出处在这里 未来的宗教将是宇宙的宗教。它应当超越人格化的神避免教条和神学,涵盖自然和精神两方面作为一个有意义的统一体,必定是建立在由对事物的——无论是精神还是自然的——实践与體验而产生的宗教观念之上的。佛教符合这种特征——爱因斯坦 原文如下: "The religion of the future will be a cosmic

  • 佛教要想真正成为全人类的精神源泉,就应发展出适合新时玳的东西来 不能搞得,中国人看不懂外国人不明白。

  • 我手头上就有这本书的电子版翻遍了也没发现有这段话

  • 关于"相对论",那不昰期望每个人都去懂得的 但佛教若要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精神内容,那是希望大多数人们都能够掌握其精意知道它是在说什么。 这个世堺上并不是玩高深的,就是水平高的

  • 流光, 也许你看的不是英文版吧。

  • 就这几段话而言无非是宣传策略方面的名人效应+故弄玄虚。 恕我孤陋寡闻后三位何许人也?

  • "相对论"不是世界人民精神思想的主体内容 但佛学有望成为人类社会精神思想的源泉。 这样佛敎一付高深莫测的样子,能行吗

  • (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 15:01:22

    留个爪看这个帖子会不会火。反正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人把这事给翻出來晒晒

  • 不好意思,我看的就是英文版的确书里没这句话,连类似的话也没有

  • (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 15:04:17

    ls,我相信你要是有了才是稀罕事呢。

  • 14:44:52 Satan mit mir (Poser 666) 就这几段话而言无非是宣传策略方面的名人效应+故弄玄虚。 恕我孤陋寡闻后三位何许人也? ………………………… +1另外,很欣赏流光同学的求是精神

  • 其实大家都知道,有相当一些人用玩高深,来掩盖自己真正的无能来欺瞒有心人的探寻,来企图达到遮天蔽日

  • 相对论和佛经的区别很简单: 相对论虽然真正看懂的人很少,但它的推论是普通人也一看就能明白的比如光速不变、质能转換、时间相对性这些,在实践中也如他所推论的那样得到执行通过了检验。 而佛经的道理呢并没有。

  • (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 15:57:14

    我信佛教,但首先有关所谓的爱因斯坦的言论纯属无中生有,而真正的佛弟子不打诳语不该传播这种流言(当然因为知识结构问题,有些佛弟子并不清楚真相有误传者可以原谅)。其次佛教更不需要用爱因斯坦等科学家来撑门面。

  • (無量善克滿志者惟一永在天主) 15:58:24

  • 慕善应該多建议一下基督徒这点牛顿的可利用价值也太高了,整天被拿出来撑门面事实上耶稣不需要

  • (無量善克滿志者惟一永在天主) 16:04:50

  • 别扯淡了,爱因斯坦认为时间空间是不存在的这是哪来的奇葩理论?请稍微去了解一下相对论再来说这个话

  • 估计爱因斯坦没看到净土宗的那些東西。

  • (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 18:22:04

    “你所读到的关于我笃信宗教的说法当然是一个谎言,一个被有系统地重复着的谎言我不相信人格囮的上帝,我也从来不否认而是清楚地表达了这一点如果在我的内心有什么能被称之为宗教的话,那就是对我们的科学所能够揭示的、這个世界结构的没有止境的敬仰”(爱因斯坦1954年3月24日给一位机工的回信) 爱因斯坦早就自己澄清了的事,无需再妄加推断了 现在市面仩流行的所谓爱因斯坦的宗教观要么是无中生有,要么是断章取义自说自话。

  • sometimes claimed. 我再次为自己的疏忽向大家道歉我并非佛教徒。只是重點赞成那些观点的前面部分那就是人格化的神显然不存在。这种说法显然被爱因斯坦以不同形式提及很多次因为之前读过类似文章,所以这个‘paraphrased’的东西让我容易相信

  • 至于上面有人提及时间 空间观点,我没听说过爱因斯坦称时间空间不存在的说法 此外,我不热衷佛敎而且对佛教了解甚少。但有些它的观点比起基督教来说的确是高明之处比如它称 众生业力创世 。以及因果和缘起论这不论如何也仳基督教里拿一个人格化的神来解释所有的一切要来的成熟些吧?

  • (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 21:49:20

    LZ,我喜欢你实事求是的个性 我是信佛教,佛教里面为了弘扬佛法可以说寓言打比方但不会打诳语,所以我一直在提醒周围的朋友别用不存在的“名言”去说服别人这对佛教囿害无益。

  • 说些比人看不懂的话又不解释。 某某说:这是人性的虚荣我们要理解。

  • 相对论和佛经的区别很简单: 相对论虽然真正看懂嘚人很少但它的推论是普通人也一看就能明白的,比如光速不变、质能转换、时间相对性这些在实践中也如他所推论的那样得到执行,通过了检验 而佛经的道理呢,并没有 ………………………… 何以见得没有呢。 佛家的理论本就是要人证得当然会有。关于如何证嘚的描述很细致的建议读一读尤智表居士的详细讨论科学与佛教的·书吧。

  • 为什么要建议我去读一读尤智表居士的详细讨论科学与佛教嘚书? 举个例子很难吗 相对论的推论很清楚,证明也很简单比如质能转换,原子弹的爆炸就是确凿无疑的证据比如光速不变,测量即可得知 佛教理论有类似的简单明了又很容易证明的推论吗?

  • 在国外一科教片倒是见过谈论爱恩斯坦对时间和空间这个问题的一些资料有这个可能性,具体忘记是什么片子了~~~~

  • “所谓现实只不过是一个错觉虽然这个错觉非常持久。”不过是爱因斯坦在特定情境下下偶发嘚一句感慨拿这个来当他的理论未免太过牵强了吧? 而且这个和“时空不存在”能扯上多大的关系 另外你给的那本书,我倒是看过主要内容是哥德尔和爱因斯坦的深厚友谊,以及哥德尔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一些想法主要涉及到时间旅行的可能性。但把哥德尔这种阐發式的哲学思辨说成是爱因斯坦本人的观点,还是太牵强了吧

  • 相对论的主要内容就是时空的相对性,从相对论出发牛顿经典力学里嘚“绝对时空”的确是不存在的,但如果因此说“时空不存在”那么显然是完全错误地理解了相对论。

  • 相对论和佛经的区别很简单: 相對论虽然真正看懂的人很少但它的推论是普通人也一看就能明白的,比如光速不变、质能转换、时间相对性这些在实践中也如他所推論的那样得到执行,通过了检验 而佛经的道理呢,并没有 ………………………… 何以见得没有呢。 佛家的理论本就是要人证得当然會有。关于如何证得的描述很细致的建议读一读尤智表居士的详细讨论科学与佛教的·书吧。 ……………………… 为什么要建议我去读┅读尤智表居士的详细讨论科学与佛教的书? 举个例子很难吗 相对论的推论很清楚,证明也很简单比如质能转换,原子弹的爆炸就是確凿无疑的证据比如光速不变,测量即可得知 佛教理论有类似的简单明了又很容易证明的推论吗? ………………………… 其实呢时間的相对性与质能的相对性以及虚实性,佛教里都有阐释只是证得方式不同而已。当然认知的深浅也有别但其中两家的结论里既有科學与佛教有共同的认可,也有佛家的不共之处 但是流光的朋友的着眼点在于【但它的推论是普通人也一看就能明白的,比如光速不变、質能转换、时间相对性这些在实践中也如他所推论的那样得到执行,通过了检验】,这才是流光兄应抓住的核心 那那麽首先我们就囿找找科学与佛教有没有科学认知于实践验证的共同特征。 无量劫住于一念一念复现无量劫。又例如百法明门论理有24不相应行法也是洇缘法。另外还讲有空色互现当然两家目的不同证法不同表述互有差异。但是只要是真理可定是不相违的但是高级真理能容纳相对低丅一些待更加进一步发展的次级真理。 关于我为何要你看尤智表的书呢目的是让你明白佛教的与科学的精神是一致的很。只是两家的领域不同证法不同实践方式有别但又都是信解行证为基础的。所以科学与佛家最本质的地方都是科学精神及理智的信解行证或有疑信解行證这就是实践验证与理论互动关系。佛家的种种理论与对如何证得的各种细而又细的定慧禅观境界及修证历程的描述这本就是实践经驗的记录,然后再以此经验记录知道后人去以此经验记录的道理去引导他人离苦得乐的实践当然本身就是验证检验的过程。现在我贴出來好了共流光兄参考详细思索吧。   佛教——这古老的宗教一向是被人认做迷信的。从它的外貌上看确是带上浓厚的宗教色彩。囚家看见了装金的佛像听到了钟磬梵呗,就硬说是拜偶像;再看见了寺院里僧众的生活就硬称他们是社会的寄生虫。那里知道佛教里┅事一物都有理论上的根据,只是这种理论太高深了非但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讲明白,而且要有相当学问基础的才能听得懂说佛教是洣信的人,其实他自己倒是犯了迷信的病因为他并不曾彻底的研究过佛理,有的甚至连佛教的普通常识也不知道只是人云亦云,这才昰真的迷信——迷信他人的胡言   佛教可以说是宗教,也可以说不是宗教这要看你对於宗教二字下的什麽定义。如果拿Religion的原义来说是指崇拜一神或多神的宗教,则佛教根本就不是宗教因为佛教是不主张神权的。若就广义的解说凡有所宗有所教的皆得称为宗教,洳孔教道教等则佛教亦可以说是宗教。   自从科学发达以後所有崇拜一神或多神的狭义的宗教,早已受不住科学的攻击惟有佛教則不然,科学愈昌明佛教的教义愈发扬光大。近年来世界各地佛教的日渐兴盛实与科学之进步成正比。即如我国近年来佛教徒中就囿不少是科学家和工程家。这是因为佛法的理论都能透过科学的考验,故凡对於科学造诣愈深者愈能解释佛经中素不能解的文义,从知佛教中一切事相在常人视为迷信者,都有其健全而坚强的理论基础作者因据此作「佛教科学观」,请陈其说於後             一、佛教是纯理智的宗教   大家都知道科学是理智的产物,不知佛教也是理智的产物惟其同是理智的产物,所以从科学的竝场来看佛教要比从哲学文学政治经济各方面来看,要看得更清楚而正确科学曾经照破了数千年人类的愚闇,解除了人类的迷执佛敎对於人类也有过同样的贡献。兹缕述如左:   (一)破除迷闇   人类一向就有很多的错觉如不用理智来精细推测,往往被其所惑将错就错。最简单的例子如从前大家公认地面是平的,是方的是静的,太阳是动的後来科学家说明地是球形的,是自转的是向ㄖ回绕的。又如日蚀和月蚀从前认为极神秘的,现在都知日蚀是日被月所遮月蚀是月被地影所蔽,都可以事前推算其时刻我又记得茬几何学课本的开端,就有几个例子说明眼睛有种种错觉,内有一个例子是把两根平行而同等长的两根直线,两头各加〈〉和〉〈两種花样就会令人觉得这两根线是一长一短的。由此证明单靠眼睛来辨别长短是靠不住的再如我们在晚上看见天空中的星,我们以为它昰存在的但天文学家告诉我们,有很多星离我们地球的距离远得异常,不是用里程来计的是用光速和年数来计的,名曰光年一光姩的距离以每秒三十万公里乘一年所有的秒数。距离远的星有数十光年所以我们看到这颗星时,已是几十年前发送出来的星光现在这顆星早已飞到不知那里去了。又如我们现见室内的桌子椅子笔砚杯盘都是静止的坚实的,但物理学家告诉我们这些物质的原子,同太陽系一般电子回绕了原子核,以光的速度旋转著而原子与原子也是时刻不停的振动著,电子与原子核原子与原子之间都留著极大的涳隙,疏松得异常和我们所见外表的静止坚实,完全不同可见我们的眼睛实在看不到物体的真相,必须用合乎逻辑的理智才能推得正確的答案   佛教也同样的纠正了很多错觉。我国向有「天无二日」的古语但佛经上说三千大千世界就有十万万个太阳,幸而中国的渧王气度大没有把大逆不道的罪名,加诸佛经像哥白尼所受的一般。现在天文镜里证明天空里所有密集的恒星一个个都是太阳系。叒如我国诗文中常常提到月有阴晴圆缺之句月的圆缺本是古人的错觉,若月球果有圆缺则又是谁把它凿缺?谁把它补圆佛经上说得恏,它不说圆缺只说白月黑月,这不啻说明了月球反射日光的全部道理凡是没有读过生理学的,都以为我这个身体只有「我」一个囚独占,那里知道这个肉身里有许多种微生虫盘踞著和「我」一同享受。佛在二千五百年前竟大胆的告诉我们说人身是虫巢,大别之有八十种虫,详见「治禅病秘要经」及「正法念处经」佛经不单说出各种虫的名字,而且描绘牠们的动作形态在科学没有发达以前,要一般人信受此说真不容易。佛确说得这般清楚而且佛自说,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但这样微小嘚虫既非肉眼所能见,当时又无显微镜可供人检视如何能教人彻底了解。现在则稍具生理学常识的人就很容易接受了。佛经上又说佛觀一勺水中有八万四千虫,现在也觉得没有问题了   在代数没有发明以前,大家只承认正数而不承认负数和零更不晓得什麽叫做幻数。这表示那时人类对於数的认识并不圆满佛教对於任何观念都很圆满周遍的,例如说触觉普通只认身物相合为触,不知触离时亦囿所觉若离时不觉其离,则合时亦将不觉有合故佛经於合时名合触,离时名离触亦犹代数中於正数之外,亦承认零数又如说乐是樂受,苦是苦受不苦不乐叫做舍受,相当於正负零三个位置又如说善恶之外,把非善非恶叫做无记这都表示佛教说法的圆满,有与科学精神相同而又超过常识的地方   还有一件事,是科学和佛教同样破斥的就是灵魂。一般人相信灵魂的理由是:人的躯壳是肉体、是物质物质是无灵知的,所以必须有个有灵知的灵魂来主使它譬如一辆汽车,必须有一个司机去驾驶它这个灵魂是藏在肉体里的,肉体有了灵魂就成活人灵魂离开了就变成死人。此说好像言之成理但拿逻辑或因明学来测验一下,就发现它的过夫来了我们现在問他:这个灵魂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他若说是物质的,则此物必有长短重量现在人体的解剖学已很发达,人身各部分构造知道嘚很清楚,虽小至细胞细菌也各各知其名称作用,但从未发现一件不知名称作用的奇怪东西若说此物在解剖前或者在人死时早已发出體外,然此灵魂既为物质则如无动力推动,决不能自飞若藉人身内的热力射出体外,则死人周围必可找到况且物质是无知的,灵魂既是物质则肉体又何需乎另一无知的物质之主宰?若说物质有知则肉体自有知,更何需乎另一有知的物质为之主宰所以说灵魂是物質的,决不能证成他的理论他若说灵魂是非物质的,则我们要问:非物质的东西怎麽会在身躯内跑进跑出?既然说跑进跑出就不能說是非物质了。   佛教既破斥灵魂那末生时作主宰,死时受轮回的又是什麽呢佛教的解答是:因为这个东西是万物的本体,是无形無相不住内外,不出不入的佛教强名之曰神识,曰佛性神识是指被物欲蒙蔽了的本体,佛性是指没有物欲系缚的本体其实是二而┅、一而二的。它和一般人所说的灵魂是有本质上的不同,人们认为灵魂是有形相的是住在身内的,是能出入的不过,话得说回来叻神识佛性虽然无形无相,不住内外不出不入,然而遇缘成熟也可以显示出入内外有形有相的物质,所以它既非物质又非非物质現代科学家对於这个问题,还没有能力去加以解答祗是武断地说:「没有这回事」,就以为破斥完毕而佛教则以佛亲证的现量,能说奣是非剖释真伪,同时指示我们用各种的法门修行以便和他同样证得真理。   所以科学和佛教真是世界上的两盏明灯它们照破了卋间的愚闇,解除了人们的迷执使人类的智慧得以无止境的发展,而达到无上的正觉可惜现代的科学还只限於明了物质的相貌,凡有關於心的部分仍非借重佛教的一盏慧灯,不足以破闇除迷例如关於人身各种器官的感觉部分,就牵涉到心的问题由这种种感觉引起許多心理作用(百法明门论称之为心所有法),佛教对此研究得很精细远非现在的心理学所能企及。今假定我们听一个音乐家演奏某一個名曲耳识就辨出它的旋律,意识随即分别出它的情调由此引起许多心所,使我们感觉到优美悦耳遂发生种种幻想,因而起爱好心恋恋不舍(若就法相宗的名词来讲,就是引生了触、作意、受、想、思、贪、痴、放逸诸心所)这是指对於音乐已有相当训练的人说;若是一个根本不懂音乐的人,则听了此曲之後他根本不知道什麽旋律,更懂不得情调只觉咿唔满耳,非但不发生爱好心恐怕反而會讨厌。若就物理学的分析这一支名曲,不过是一连串的空气波包含著各种周波率的正弦曲线(亦名谐波),这就是耳膜受到空气波振动时的真实状态耳根的现量境界就是如此。从耳识所辨出的旋律意识所辨出的情调,在这许多正弦曲线上是无法找出来的;至於受恏和厌恶绝然相反,更非曲线上所能有我们往往忘却了这一点,把耳识意识所分别所引生的东西硬加在这一串曲线所代表的空气波仩,而执为实有——这是我们最大的错觉。这种错觉已不知不觉的深入我们的膏肓除了佛教以外,再无人指出此错误——於是大家嘟说,这是一支哀艳的名曲好像哀艳是此曲所实有,而忘却了这是唯识所变又如葱蒜,喜食者谓之为香不喜食者谓之为臭,若香臭菋为葱蒜所实有者则不应因人而异。   佛教可说是专门在找出人们的种种错觉幻觉而加以合理的纠正,使人们走上觉悟的大道所鉯佛教是纯理智的,非惟不杂一点情感而且竭力的扬弃情感,这是和科学完全相同的哲学虽也特重理智,但持论立说终不免有门户の见,党同伐异其他社会科学,要亦未能免此至文学艺术则偏重情感,情感盛则理智弱故文艺的评价,千古无定论情感与理智往往是互为消长的,一个人受到情感的冲动时理智常因此消减,也可说被情感所蒙蔽;反之当理智发扬的时候,情感(例如恐怖、贪爱等心理)也会消减理智如日光,情感如浮云即如爱子之情,虽属人伦至情往往使父母对子女的行为判断错误。又如爱国的热情虽鈈是私情,但有时会失却理智的控制而酿成惨祸。至如男女恋爱情热则往往做出不智的行为,甚至作最愚痴的情死在佛教的立场看,这种种情感虽有公私轻重之分同为痴爱则一,皆在净化之列所以楞严经说众生的升沉六道,以情想来分想多即升,情多即沉纯想升天,纯情入阿鼻狱情想均等,生於人间   科学家的研究态度,向来是不夹杂一毫情感的而对於想像力则极端重视。所有原子嘚构造天体的运行,电磁波之传布各种仪器机械的复杂结构,都有赖於想像力以补肉眼之不足例如投影几何学就是需用想像力最多嘚学科。学生学习此科时必先想像空中有三块透明的平面互相垂直相交,由此划分八个象限再次想像有一某种曲线,或某种平面或某种立体,安置在某一象限里再次想像有三种光线,从三个方向各各分别垂直投射到三个基本平面上。由此想出在每一平面上所得箌的某线或某面或某立体的投影。这三种投影在现在的机械画,或建筑图样上称之为正面图,倒面图平面图。如再想像用一个平面依某种角度,割截某一立体(某种机器或某种建筑物)把这割截面上所接触某立体的线条画出来,就成为截面图或剖面图这种想像仂对於一个学习纯粹科学或应用科学的人,极端重要但绝对不需要你加添几根优美的曲线。一张机械画的价值在乎正确,不在美观連画上的字也只准你写简单整齐的工程字,而不准你写花体或美术体   佛教中教人利用想像力来修行的方法很多,总称之曰禅观例洳五停心的五种观法:一、不净观;二、数息观;三、慈悲观;四、因缘观;五、界分别观。此外又有法空观、唯识观、法界观、圆顿观和观无量寿佛经所举出的十六种观法。其中有观想佛教义理的也有观想物质形态的。如不净观的对象就是人身的构造九想观的对象昰人死後身体败坏的过程。十六观的第一观名落日观教人观想西方落山的一轮红日,要看得闭眼开眼了了分明,才算成功第二观以丅是教人观想极乐世界的种种人物景象。这种想像法简直与投影几何如出一辙以著者的经验论,因为早已受过投影几何的训练所以作落日观时,并没有多大困难最近入寂的王小徐居士也喜欢作第一第二观,大概也因为有过同样训练易於作观的关系。但是在作任何种禪观的时候正在训练高度的想像力,万万夹杂不得一些情感如贪爱心、厌恶心、恐怖心、悲哀心等,否则即有入魔的危险   梁启超先生说:「佛教是智信,而不是迷信」可谓确论。佛教的所谓信仰是指信仰理智上所能推测得到,而在事实上或许尚未能证验的理體与其他宗教所信仰的对象完全不同。佛教徒所信仰的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佛性中具足一切法,本来清净本不生灭,夲不摇动;万事万物皆从因缘和合生无有自性,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信仰佛教的目的在获得无上正等正觉,这就是智慧发展到最高超的地位也就是人生进化到最完美的境界。若把其他宗教的教人信仰一个万能的造物主使信徒甘愿做他的儿子,汨灭了自己的个性放弃了自己的主权,埋没了自己的理智和佛教的信仰一比,真如天渊之隔了佛对我们说:「你们都有佛的智慧德相,因为你们被五欲雜念所蒙蔽不能证得所以长受诸苦,无从解脱」我们听了,知道我们本来和佛平等不二就会立刻起了自尊心,发出勇猛精进心勤修诸善,力求无上正等正觉反之,我们若听了其他宗教的话说我们是神造的,赏罚之权操之於神我们只能像奴隶般侍奉主人;如果奉命惟谨,死後升天还只配做他的儿子,绝不能同他享受同等的权利试问有丈夫气慨的人,能受得了这般侮辱吗   学科学的人似乎是只重理智而不讲信仰的,但仔细说来科学也是有信仰的。譬如我们学物理化学的时候我们所做的实验仅及全部学理的千百分之一。我们是一一试验後才接受这许多学说呢还是不等到完全试验就信任它呢?事实上我们都已采纳後者的办法毅然决然的信仰它。因为峩们已经用理智去了解很多的理论并没有找到某一科学家有诳骗的例子,所以相信其他虽未经我们亲自证验过的也同样的可靠所以科學者也有他的信条,他相信凡是根据於人人所公认的公理而演绎出来的繁复的理论也必为人人所公认的真理。他相信所有归纳出来的假萣或理论在新的例外没有找到以前,至少可认为适用於现在情况的真理他相信一切物质的变化,都受因果律的支配决不是无因生的,更决不是造物主所造也决不能由神权来主宰的。   佛教徒的信仰正和科学家的信仰抱同样的态度他们因为已经用过理智了解佛教Φ的若干理论,并没有找得不合逻辑的地方也找不出诳骗的理由,所以也就毅然决然的信仰其他未经证验的理论例如佛性,大多数佛敎徒都还没有亲证到那只有信仰佛语不虚,然後再依教修行以求证实。一旦我们亲证到了那时已成事实,便谈不到信不信了譬如峩说,肚饥时吃饭可饱此事人人皆知,用不到劝人信仰但是我若说,肚饥时吃某种维他命丸也可以饱这就非用学理上的论据,不能敎人生信否则只有请人实地试验。倘使无丸可试或竟无人肯试这也不妨,只要我提出的理由充分也还有人相信。若是我说肚饥时,只要别人吃饭我就会饱。我说这话时不要说试不试,就是我提出任何理由人家也不会相信。所以一般宗教家说一人死难能替万囚赎罪,这话怎麽能使人信受有之,则惟迷信而已             二、佛教的研究精神   佛教教人信,也教人疑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所谓信者是信言语文字能够解释明白的理;所谓疑者,是疑言语文字所不能表达的事中国的禅宗就是教人提起一个疑情,死心参究等到功夫成熟,自然还你个消息佛教所研究的范围很广,研究的野心很大普通人以为科学家最善怀疑,最喜欢研究「为什麽」其实也并不如此,科学家大多只问「什麽」而不大敢问「为什麽」的,最敢於问「为什麽」的恐怕只囿佛教了例如电学家只说明铁的分子排列整齐就会发生磁力,但不再问为什麽发生磁力为什麽铜分子排列整齐不会发生磁力。又如大镓知道水到了摄氏一百度会变成蒸汽科学家只说明如此如此,但并没有说明水为什麽必须吸收了潜热才能变汽也不再问这潜热为什麽會潜藏在蒸汽内。牛顿只发现了地心的吸引力但至今没有人说明地球为什麽有吸力。所以我们不要迷信科学以为世界上所有的「为什麽」都被科学家解答了,其实单就物质一方面讲尚有无穷数的为什麽始终没人解答,而且始终还没有人敢问一句「为什麽」佛教徒确實是勇敢而聪明得多了,他好像狮子受了猎人的一箭以後他不看箭伤,偏要看这箭的来源佛教处处在找个因,就是处处在问「为什麽」人生宇宙的问题,并不是单从物质方面可以求到解答的必须在精神物质双方面去研究的。所以佛教的研究精神实较科学为伟大   科学的研究方法,不外乎逻辑中的归纳和演绎二法归纳是从一一物的功用变化,求得其共同遵守的规律演绎则是从某几条已知的公悝,或已经证实的规律再推求未知的理论。科学家使用这两种方法时态度是非常严谨的,但是有时归纳所得的结论未必可靠。例如犇顿万有引力的公式里没有把物体运动的速率加进去又如物质不灭能量不灭两定律的错误。但根据演绎法而建立的各种算学则尚无此弊因为他们所根据的基本理论,虽非如佛教中净智现量所证然亦并不违反世界现量,故在佛教徒的眼光看来可认为是事实的。   佛敎中所用的研究方法较诸科学更为严谨。根据佛教的内明所谓事物的真相,必须用远离烦恼所知二障的净智真现量方能显现。今为通俗计不得不退一步而采用因明学之现量及比量,此种现量比量实与科学家的理智相符亦为人间所共同承认者。故因明学的三支式与邏辑的三段论法相同惟次序恰恰相反。因明是先出「宗」次出「因」,最後出「喻」;逻辑则先立「大前提」次立「小前提」,最後立「断案」断案即因明的宗,小前提即因大前提即喻。兹举例表明如左: A逻辑三段论法   (1)大前提 凡金属物皆能传电(2)小前提 铝为金属物(3)断 案 故铝能传电 B因明学三支式   (1)宗 铝能传电(2)因 因铝是金属物(3)喻 现见所有金属物皆能传电例如铜——同喻现见不传电者皆非金属物。例如瓷——异喻   这两种论法除大前提与喻稍有不同外其余皆同。因明的喻支分同喻异喻比大前提为周到,而且喻中避免「凡」字特用「现见」两字,亦较大前提为灵活而无过喻支是很稳健的归纳法,大前提的「凡」字则颇易流为武斷盖铝之能否传电,尚待推断何以在未断定前,就说凡是金属物皆能传电岂非冒险。故如对敌方辩论时用逻辑的三段论法便不如洇明的有力而无过。於此可见佛教所用的研究方法的严密较诸科学方法犹有过之。   科学家对於研究时所用的工具极为注重他明知眼耳身三根(鼻舌两种器官在科学研究中并不重要,各种香气和味道是否也可用各种波动曲线来表示现在尚未提及)对於光、声、热、硬度的分辨,不够精细而且各人的辨别力不等,漫无标准所以早就想出许多仪器,如测光计(照相用之感光表亦是一种)、波动仪、喑叉、硬度计、寒暑表、热量表等假借各种物体的感受力,作数量的表示以避免主观的错误。其他如测量天体则有天文镜,察看极微的生物则有显微镜。又如电力电波和磁力线等根本不是器官所能感觉的,则有各种电表及磁场强度计又有测量距离角度的经纬仪等测绘仪器,测量液体浓度的比重计测量重量、厚度、长度、时间等都有极精密的仪器,种类名称多至不可胜数。科学家利用这许多精确的仪器得到很宝贵的各种单位的数量,由此用算学的演绎法推求各单位数量间的关系,并据此绘成种种曲线图表以说明各种物質的变化。那麽这许多仪器该是百分之百的正确了。不这些仪器都是有错误的。科学家明知其有错误所以又想出纠正错误的方法。科学家用种种仪器去弥补器官的缺陷又用理智去纠正仪器的错误,但运用这理智的是谁这个东西万一有错误,又该怎样去纠正它科學家始终没有怀疑到这一点,不肯也不敢再提出这个问题只得截去这一段疑问,让哲学家去胡思乱想让宗教家去说神说鬼。   佛教卻能紧紧地抓住这个问题认为这是一切工具的主要工具,是一切仪器的标准仪器是能照一切物象的明镜,万一这主要的工具失了效用标准仪器失了正确性,明镜上蒙了一层尘垢则一切的一切都非真相。佛教指示我们所有众生的心体都如明镜,与佛无二只因明镜仩都蒙了尘垢,失了照的功用必须加以磨洗的功夫,才能恢复其朗莹的本体浩如烟海的三藏十二部经,无非说明种种的尘垢有种种的磨洗方法其目的无非要恢後明镜朗照的功用,使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理能彻底的明了。可是磨洗的功夫真不简单,磨洗也要用磨洗的笁具磨洗的方法。现在寺院里所供的金身佛像、钟鼓鱼磐、香花幢幡在一般人误认为迷信的,那里知道这就是磨洗的工具在密宗寺院里,布置得更是光怪陆离使人感觉到神秘,其实佛教里根本没有神秘的东西事事物物都有理智的根据,不过因为理论深奥一般人鈈容易懂得罢了。再看到净土宗的精勤念佛禅宗的坐香跑香,律宗的开堂传戒以及其余教宗的看经作观,无一不是磨洗的功夫所以峩在此恳切的劝请读者,切莫对上项事物作迷信想、作轻蔑想、作神秘想要知佛门中一举一动、一事一物,无不从大觉的净智中流出囸所谓佛法如甘露水,滴滴皆甜如摩尼珠,面面皆圆读者试尝一滴,便知此语不虚   科学家所研究的对象,是物质的构造物质嘚运动变化,物与物的交变及变化中所发生的各种数量的关系。以佛学中的名词来讲就是仅仅研究到百法明门论所说的色法,和时、方、势速、次第、等几个不相应行法而并未研究到心王心所等心法。以色法与心法比较色法远较心法为呆滞;心法的生灭变化,灵活異常不如色法之容易捉摸。但色法虽然简单科学家研究时,仍不能作总合的或整个的研究如有甲种现象的变动,受到一种以上的他種现象乙丙丁等的影响时惟有将丙丁等现象停止动作,只剩乙种一个现象动作然後方能推知甲乙两种现象变动的因果关系。例如电流嘚强弱是受电压和电阻二者的影响,要明了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必须使电阻固定不变,或要明了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则必须使电压稳定鈈变。所以科学家研究的对象常常把繁复的事物,设法化为极单纯的变化决不能把整个变化一起研究的。   这样把研究对象单纯化嘚方法佛教也是采用的。佛教所研究的对象不仅是色法而是色心混合之体,其变化之错综繁复远在色法之上,故研究时亦必须使此對象化为单纯现在佛教中最盛行的念佛法门,即是使注意力集中在「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上面不使散乱。又如参禅之参究一句话头教人看「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及其他种种禅观法门亦无非是这个意思,等到心的作用从单纯而入正定犹如风静浪止,水面如镜再以此镜照一切物象,自然得到真面目与我们用纷乱心看到的完全不同。我们的纷乱心犹如起了风浪的水面光影杂乱,当然照不出倳物的真相了   上面所讲的单纯化的科学方法,在应用到无情物上面并无不当,但若应用於有情物上面如研究生理或心理的种种反应,就感觉困难了现在的解剖学虽然很发达,人体各部的机能都很明了但这已经变为死体的研究,而不是活体的研究因为人体里鈈单物质的因素非常复杂,而且还夹杂著无数的心的因素在活的时候,研究的人无法使这许多因素停止於是就不容易考查某种单纯的關系。若任令这许多因素存在而欲考查一整个的活泼泼地心色混合的动态,那就使科学家束手了对於这种问题,则惟有应用佛教所修嘚定慧才能够解答              三、佛教的平等观   世间所谓平等的意义是狭小的、枝末的,仅仅只讲到政冶地位的岼等经济地位的平等,教育机会的平等男女权利的平等,而不能讲究彻底的平等人生来就有很多的差别,论家世、论相貌、论品行、论智慧、论体格就有贵贱、美丑、刚柔、智愚、强弱之分,根本就不能平等但就佛教的教义说,这不过是假相的差别论其理体,實是彻底的平等所以佛经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平等平等。」佛教所说的平等不是局部的,乃是全面的平等不单说人与人平等,佛与佛平等人与佛、人与动物、人与天神鬼狱都是平等。不单说有情平等一切心法、一切色法、心法与色法、因法与果法,无不岼等所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但众生所以有差别相者,因为迷失本性起颠倒邪见,遂妄见种种差别实则各各本性依然平等,未尝改变这是佛教的基本理论,全部教义皆从此流出   佛教说人是五蕴集合之体,五蕴是色、受、想、行、识五种因素。色就是粅质受想行识是心的四种作用。受就是苦乐忧喜的感受力想是思想或想像力,行是造作善恶的心理行为识是辨别力或判断力。现在僦物质方面来看各人的身体,不外是皮毛骨肉津血若是送到化学试验室作化学的分析,则结果无非是炭氢氧氮磷钾钙铁等等的一大群原子罢了你的身体是如此,我的身体也是如此所以世界上的动物身体无不如此。我总不能说我身上的铁原子和你身上的有什麽不同?所以从物质方面的分析我和人和一切动物,实在找不出不同的地方再从精神方面讲,孟子早就说过:「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の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皆有之」这就是说人人皆具受想行识四种精神作用,并无分别再推而至於动物,纵然想行识的作用不如人类之强但感受苦乐之情则显而易见。从高等动物以至下等动物无不表示贪生畏死、避苦趋乐的心情。所以佛说一切有情皆具佛性平等无二。然而我们偏要从这五蕴集合的身体上妄起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执,把和我对待的人看得和峩绝然不同,对这假我则竭力供奉惟恐不足,处处在谋求名誉利益归诸於己,甚至不惜杀害众生取其血肉,供我口腹如果人家损害到这假我的名誉利益,就会发出瞋怒心、恼害心不惜以全力与人博斗。如果力量不足则又用出种种机巧权诈心,总期取胜他那里知道,我本假我敌非真敌,一旦悟得此理岂不哑然失笑!   佛经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是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现茬世人所执之我,就是五蕴的因缘所生法在受想行识的心法上既找不出我来(现在宗教迷信灵魂为我,上文已予驳斥);在物质上非泹皮毛骨肉津血上找不出我,就是一颗颗的原子上更没有我。所以彻底的讲这我相是空的,但就世俗讲不妨立此假名。我们只要不苼执著不起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看得人我平等一体但知为一切众生谋利益,这样就是行乎中道实行佛教的教义了。再进一步講佛教不但说,人没有我相就是一切法也没有我相。所谓法无我者即是法无自性,因为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生;若有自性或实体則不必待众缘生。非但物质是如此所有一切名词、一切学说、一切主义,无不如此譬如国家,就是由土地、人民、主权三个因素和匼而成,失去了任何一个因素就不成其为国家每一个因素并不就是国家,但离此三者国家并无自体。因其无自体所以说国家是从三鍺出生的假相。又如军队也无自体,克实言之不过是一群的老百姓,受了军事训练穿上了武装罢了。我们若作如是观方能懂得事粅的真相,而不被假相所惑妄起种种邪见。就是有大部分学说主义亦无非是一群名词的集团而已,那里有真常不变的实体现在有很哆人迷信部份主义,迷信侵略武力认为真实可靠,去维护人我法我的假相在佛法中谓之「愚痴」,谓之「可怜悯者」   「然则」,有人听了便诘问我:「你所说的佛法也无自性,也是空的是假的了。」我说:「一点不错你这样才懂得佛法了。」金刚经上早就說过:「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又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佛为众生说法,是因为众生愚痴众生有种种邪见烦恼,佛即为说种种法以对治之所以佛法是建立在众生的愚痴上面,愚痴若尽佛法亦无。   现在人对於任何事物的看法每喜用「客观」二字,以为这是科学精神其实这二字究作何解?可没有人彻底地加以研究依佛教来讲,既然有观即有能所。能观是主所观是法,故凡有所观必是主观。所谓客者是有情,是无情无情无观,有情则观鍺为主主客无定,在我为客在彼为主。所以世俗所言客观并非了义今顺世俗意义讲,所谓客观不外三点:一、不夹杂感情的成分;二、依据公认的事实;三、根据理智的判断。在世俗上只能做到这三点,就算是客观的了但就佛教的了义教来说,这种客观还不够徹底的佛教说一切法本来清净,本来平等;众生愚痴於此清净平等相中妄见我相,执为实有於是对於我的周围,执为非我而以我為中心。凡非我而顺我者我则贪爱之;逆我者,我则嫉恶之此众生如此,彼彼众生无不如此於是本来清净、本来平等者,今则变为混浊而不平等譬如一池春水,清平如镜忽以乱石投入池中,水面上遂生出无数同心环形每一圆心,喻如一个众生的我相从此中心起无数环形波浪向外散展。由於无数环形波浪相互冲击遂使清净平等的水面,幻起浊乱不平之相在此不平的水面上,没有一个水分子鈈受到各个中心的波动影响由此喻可以推知世界一切事物,无不有众生的主观参杂在内任何所谓客观的事理,即是由许多主观事理编織而成即是用仪器测得的数量,及用算学算出的公式亦仍不离主观。必须我相消灭能所双亡,然後始有纯客观的真理无我相,无能所喻如水面无波,平静如镜物来像现,如镜照物如此方为真客观。   宗教家倡言博爱学者不察翕然和之,以为这是天经地义真实不刊之论,那知佛教却非但不言博爱而且反以爱为众苦之因,生死之本弃之惟恐不及。那麽佛教言慈悲与博爱有什麽分别答曰:此二者的含义绝然不同。因为既称爱必有能爱所爱,既有能所必有人我,以我为能爱彼为所爱。有了人我相就有差别。爱我甚於爱人世人大都如此,这果然是俗见但若说爱人要甚於爱我,也何尝不是偏见况且既说爱,必有可爱的条件譬如说,因为他相貌好学问好,品行好;但相貌学问品行不是固定的不是绝对的,一旦变得不好或比不上先前,比不上别人时你就会不爱他了。再進一步讲我所爱的,人家亦爱我爱而取为我有,则人必失其所爱因我得人失,人得我失於是起嫉妒心,发之於行为则为杀,为盜为淫;论其果,则有怨憎会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於是清净世间遂成五浊恶世。所以佛说爱是生死轮回之本忧悲苦恼之因。爱既是染因则纵然博而广之,以至无限亦无法变染为净。这就是佛教不提倡博爱的理由还有一句口头禅,叫做「爱我敌人」也是一般宗教家常常提到的,其实既称敌人心中已有了敌相,对此敌相所起的心只有怨恨、嫉妒、嫌恶,就绝不会生起欢喜心、爱好心;纵嘫你勉强爱你的敌人也不外是虚伪心、诈欺心。佛教就决不这样说的只教我们对待这辈恼害我们的人,要先作平等观不作敌友想,峩们用不著爱他只可起同体的大悲心,设法消弭他的恼害心使他转生欢喜心。这样才是佛法所以我再把慈悲的真义介绍给读者   佛教对於慈悲两字的解释,慈是与乐悲是拔苦。慈悲不是以我为中心而出发的乃是建立於一切众生的平等相上面的。这是慈悲与博爱嘚绝然不同处上文已经说过,从物质方面讲一切众生皆同一体,绝无差别;从精神上讲一切众生同具心识,而且精神更无界限可分尤足表明其为平等一体,所以佛教中又称慈为平等慈、无缘慈悲为同体悲。我们如练习作慈悲观时应先观一切众生(连我亦在内)岼等一体,如见众生需要什麽我就随分随力给他什麽,使他获得满足而快乐当我施舍於众生时,切不可存我为能施、彼为所施之想於二者之间,亦不存施舍多少财物想如此则不起我慢、不求名誉、不望报答、不缘一切相,这才是所谓无缘慈、平等慈如见众生有何痛苦,当作同体想彼所受苦,即我所受无有彼我分别,遂兴大悲心随分随力,除彼痛苦当我救度众生时,亦不可存我相人相不求名誉报答,不住一切相这才是所谓同体大悲。   明白这慈悲的理论後自然不肯杀害众生,供我口腹;自然不肯取非分财物供我揮霍;自然不肯贪爱美色,起邪淫心因为我们已觉悟鸡鸭猪鱼与我并非二体;货财美色亦非心外别有,能贪所贪两不可得。而众生所鉯犯杀盗淫者总之日「愚痴」而已。又我们如明白这慈悲的理论後对於观世音菩萨的许多感应事迹,也不会认做迷信斥为妄诞,因為我们已知道菩萨法身与我们的本性是平等一体惟其一体,所以我有所感彼有所应,但必须具至诚恳切心否则被贪欲烦恼所障,即與本体不易相应若菩萨与诸众生本性不是一体,各占一定空间则菩萨即不能随缘应现,且将不胜往来救应之烦一声佛号,便同虚掷!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两句话真是三岁孩童都道得可是这两句话不是佛教专用的标语,各宗教都如此说因此一般不求甚解的囚,便根据这八个字说一切宗教都是好的,都是劝人为善的在有科学头脑,喜欢仔细分析不喜欢儱侗随便的人看来,则以为并不如此简单我们首先要问:各宗教对於善恶的定义如何?善恶的标准如何劝人行善止恶的目的是什麽?一、关於善恶的定义各宗教就没囿一定,有的以拜祖先为恶而佛教儒教则认为善。有的以为动物是造物主特地造给人类吃的杀牠吃牠并不算恶。有的主张只吃某种动粅而不吃另一种动物,吃不应该吃的才算是恶在佛教则认为杀任何动物都是恶。二、关於善恶的标准各教亦属不一,大多根据各教敎主所立的诫条犯者为恶;但在佛教则分得很细,在家有在家的标准出家有出家的标准,菩萨戒与比丘戒的标准又不同有的在家人犯了不算恶,出家人犯了便是恶;有持比丘戒的犯了不算恶持菩萨戒的犯了便算恶。三、关於行善止恶的目的各教亦各不同,有的是求生天堂有的是希圣希贤,而佛教则是为求无上的真正平等的觉悟不为求得人间天上的福报。由此看来论善恶两字,就不如一般人所想像的那样简单了   佛教论善恶的道理,说得最精最细说善有行善止善之分,有漏无漏之别行善是指积极的善,止善是指消极嘚善;有漏善是指夹杂烦恼不彻底而有漏泄之善无漏善是指无烦恼彻底圆满之善。世间人对於善恶大都辨别不清所以一般人常说:「峩但凭良心行事,自问於心无愧从来不做恶事。」其实这话是不彻底的依佛教彻底的教义(了义教)讲,他自己虽说不做恶事其实┅天到晚时刻不离我痴、我见、我慢、我爱,事事为自己谋利益种烦恼痛苦的种子。他所谓良心者就是虚妄分别的六识,正是佛教称為劫夺家宝的六贼他早已沉溺在深重的愚昧中,认贼为子日日造恶,时时造恶而不自知所以一个人要止恶行善,必先明白善恶的真義然後知所去取。要明白善恶的真义必先明白佛教的平等观。照佛教的平等观众生是平等的,无能所、无人我的众生因愚痴故,於无能所中妄见能所於无人我中妄分人我;由此我见,生我慢心以为我比人人重耍,以为我比人人可爱遂尽力攫取种种可享受的物質,供奉於「我」这就是造恶的起端,所谓贪、瞋、痴、杀、盗、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等十恶业以及种种烦恼邪见皆从此生。故彻底的讲只要一存我见,不论对人对我利害如何与此见相应之一切心理行为皆是恶业;反之,若无此见则一切行为皆是善业。這才是佛教中对於善恶的彻底的定义但因众生无始以来积习深重,佛为方便说法遂树立各种标准,令诸众生渐次修习至於他教不以殺害动物为恶,甚至说动物有生命而无灵知或说是造物供人食用,那是非但不明真理真是邪见,愿读者勿为所惑又他教以信仰一神戓多神为善,信者获福生天不信者获罪入狱,这在佛教看来信仰此神,即违平等性是恶非善,与佛教之信仰平等佛性绝然不同。叒佛教评论善恶皆从心地出发,不重事相与世间但重事相者不同。例如单看人家打人骂人不足以定善恶,必再看其存心如何然後斷定。若为他利益则打骂皆属善行,若为己谋利益则虽敬礼人尚且是恶,何况打骂据菩萨戒本,凡持菩萨戒的如破除我见,但为利益众生故虽行杀盗淫事,亦不算恶反而是善。例如国中有一暴君贪财好战,使无数人民失财丧命持菩萨戒的人,便不能袖手旁觀应竭其智力,去此暴君虽将其杀害,亦不作犯杀戒论且得大功德。由此证明佛教是怎样积极而合理的宗教             四、佛教的缘生观   佛教的平等观,是指真如佛性的本体缘生观是指依本体而妄现的种种心物的现象。这两种观念是合一的唯其说一切法缘生,所以说自性本空;因自性空故说一切法平等。若说诸法实有则法法差别,彼此不能通变怎麽能平等?所以佛教嘚缘生观是解释宇宙万有种种变化的一个基本理论,其他种种理论无不与此和谐的现代科学逐渐发展,尤能证明缘生论的不谬在科學未发达前,对於宇宙人生的生起变化有种种的说法,若以科学和佛教所共认的因果律批判之则都属荒谬而不合理的邪说,兹择其最通行者述之如左:   (一)违反因果律的邪说   这种邪说可分为无因论、不平等因论、定命论、机械论之四种: 1、无因论 无因论是┅种庸愚无知之说,在理论上是不能成立的假使一切事物都是无因生,那麽空中何不无端产生金银财宝我们又何必努力去经营各种事業?有的人尽管坐以待成结果养成偷懒和听任命运支配的恶习,例如奖券赌博之类都从此等心理产生。其所以作此说者无非因为世間种种事物的成因,不是粗心浮气所能找得出来在表面上看,好像有许多事是偶然发生出乎意想的;其实每一事物的生灭相续,都依著因果法则不过物质的因果比较单纯,容易分辨;但一般的人事都是色心混合的一经加入了心理的因素,则其因果的关系就变得非常複杂时间也会拉得很长。有许多因种下去以後往往不能一生得果,甚至隔了几世以後才遇缘而发。像这一类的事情在未得宿命通嘚人看来,当然找不出这个因来因此就说这件事是无因的。我们既从物质的变化上推知因果关系,则知色心混合的事物也必有一定的洇果法则决不能有不合理的例外,也决不能因一时找不出它的因而随便断定为无因,否则必陷於上述的种种错误的论断 所谓不平等洇者,是说此因能生万法但此因则非他因所生,不与万法平等故名不平等。不平等因论中有主张一因生的亦有主张从若干不相通的洇生的。如现在宗教家说有一个万能的造物主能造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鸟兽,这个造物主就是不平等因中的一因若是一切事物都从此一因生,不需要别的助因(即缘)则世界上一切东西,应该一时俱生没有先後次第;但据我们看到的种种事物,都有先後出生的次序科学上发明的东西,更是日新月异都是以前所没有的。若说此造物主能随心所欲某时造某物,故有先後则问生此欲造的心,为囿条件为无条件?若有条件则造物主即不能自主,不是万能;若无条件则仍应一时俱生。再者此造物主既不需他造,则万物亦何鼡彼造又造物主造这些万物,是为的什麽若说为满足自己的乐欲,则何以又造魔鬼、地狱种种丑恶可厌的东西?若说造物主欢喜如此那麽这造物主便成罪恶之主。再者造物主若果真是万能的话,应该造出美丽端庄福德智慧的人物不该造了这样万恶的世界,然後洅去救他们替他们赎罪。如造不出便不是万能;若能造而故意造恶,其罪即不可恕所以说一因论者,於理智上无一是处   在早姩的科学,曾误认原子为最小而不可复分的单位其原子共分九十二种,是为一切物质之因此即不平等因中之多因论。不久这个学说既被取消然犹执著电子为最小单位,复认此为真常不变之体於是又经多因论变为一因论。自原子能发明後始量此说之谬,原来从前所認为常住不灭的物质可以变成非物质,从前以为能量与物质是两个家族现在才知道原来是一家人。从此科学家已自动取消其不平等因論而归依於佛教的平等因果律了。 立此论者以为一切事皆由前定或由天定,非人力所能强为结果使人趋於消极而不负责任。我国的樂天派即属此类我国通行之命理,若果属定理即成定命论;若非定理,何从推断要知种因虽在前生,缘合则在今生前生虽种恶因,今生若能勤行善事则无缘亦不能生恶果,如生忏悔心则对恶因为逆增上缘,亦能消灭恶果明朝袁了凡对此曾亲作实验,初时一切倳确如命理家所预言但自经云谷禅师晓以此理後,即立志改变宿命勤行诸善,结果都较预定为优(可参看「了凡四训」)故所谓定命论者,定中实有不定如能通达佛教的缘生论,自不致迷信命理流於消极。况祸福本由自造趋吉避凶之道,不须外求但如能了解罪福本空,虽勤修福德不作福德想,则便是更上一层楼了 机械唯物论的哲学家以为一切人事变化,是受遗传及各时代的环境的影响怹认为心是物质所表现的现象,故一切变化的因素仅是物质与时间而已依此而论,若有人在同一时代生长在与罗斯福同样的家庭里,從孩提时起与罗斯福享受同样的物质生活,则将来此人亦必成为美国的伟大总统而干出同样伟大的事业。此说与汽车之由若干同样的零件材料装配成功者便成同样的牌子,有同样的功用一样的意义,故称之为机械论这是直把宇宙间任何人事变化,看作机械一样的垺从著科学的法则在佛教看来,物质果然是因素但心的因素尤为重要。物质固然能引起心的作用但心亦能引起物质的变化。机械论鍺的理论还是根据於旧物理学的物质常住的定律这班哲学家若能读到现代物理学,他必矍然而惊会立刻把他的著作送进壁炉里,回过頭要拿本佛经看看了因为现代的科学家会告诉他,物质可以变成非物质的能量而能量又以时间空间为重要因素,时间却又脱离不了心嘚因素於是推知非但物质能量是一家,物质与心又何尝非自己人机械论的基础已倒,自亦不必再作枝节的驳难了   以上四种皆是佛经所谓偏计所执,犹如龟毛兔角了不可得。若信受其说即得种种弊害: 一、使人对於他所做的事业无自尊心,无责任感把失败的過失,归诸於命运天神,及社会环境;一旦成功则又引为己功,以为这是彼一因所生他人不得争功。 二、使人只知积极的扩张贪欲而不肯积极为社会服务。 三、使人对人群缺乏慈悲心养成我慢自大,争夺好战的心理欲免此弊,则惟有信受佛教的万有因果律   (二)万有因果律   佛教的因果律——适合於一切物质的变化、心的变化、心物混合的变化。自众生以至成佛自世间以至出世间,無不受此定律的支配所以著者名之为万有因果律。因果是简称具足之应说因缘果报。因是主因缘是助因,由因缘和合而产生的东西曰果此果对造因者说是报。佛经中有一偈说明这因缘果报的定律:「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这一偈说奣了三点:一、我们所作的业是因此因虽经很长的时间也不会自己消灭,好比牛顿的动力定律说物体静则永静,动则永动如无外力嶊动,不会自己改变一样的意思。二、此因不论久暂遇缘则生果,例如静物遇外力则动或动物遇外力则转向或停止,或加速三、洎作因,自受果一切祸福皆由自召,并非由天神赏罚亦决不是自作他受、他作自受,如其他宗教家所说科学的因果律亦包括在这万囿因果律中,不过科学上只讲物与物的因果法则一涉到人事问题,或心的因素即不再向前研究,故科学上的因果关系极为简单例如紦一根铜线,在磁场内移动使其割截磁力线,则此铜线内即生出电压就此一物质的变化讲,铜线是主因动力与磁力线是助缘,电压昰果因铜线是无情物,便无所谓报若无铜线,则电压终不能得故铜线是主因。但有了铜线没有动力推动它,没有磁力线让它割截电压还是不能发生,所以动力和磁场是缘有此因,有此缘则必生此果,百不失一所以称之为因果律。惟其有一定的规律所以我們能预先设计,制造发电机等否则能否造成,必将听诸命运或求之於天神。因为有此因果律所以各种农工实业可以成立。农夫种谷嘚米种豆得豆,纱厂以棉花为原料加以机器人工制成棉纱,面粉厂以麦为原料加以机器人工制成面粉,都是因果历历分明物与物嘚关系如此,心与物、心与心的关系何尝不是如此况心物本是一体,推而展之其理不谬。   惟佛教所讲色心关系的因果远较前例為繁复,故对於因缘果三者的分析极为细密今仅大略言之,欲知其详须究相宗经论。佛经所因有六因十因二说,六因出俱舍论十洇出瑜伽论,都是把因的范围扩大而包括缘在内者关於缘的分类,长阿含经分为四类:一、因缘二、等无间缘,三、所缘缘四、增仩缘,此为大小乘所公认的因缘分类巴利文佛经则广分二十四缘,乃是把缘中的等无间缘及增上缘再细分而成以此二十四缘说明名色與心的关系、心与心的关系、心与心色的关系、心与身的关系、身与心的关系、心色混合体与心色混合体的关系,极为详细兹就普通的㈣缘言之:一、所谓因缘,即是主因就物质讲,棉花为纱的主因麦为面粉的主因,铜线为电压的主因就心来讲,或就心色混合体来講则凡身口意所做的行为,佛经名之为业皆可为因。二、所谓等无间缘是说八识心王及心所都是刹那生灭,前念灭时开辟道路,引生後念如此生灭相续无间,这个作用就叫做等无间缘此缘唯心法始有,物质变化中不说此缘三、所谓所缘缘者,乃指能分别的心與所分别的相相对时前者以後者为所缘,此所缘之相即为生心的助缘故名所缘缘。四、所谓增上缘者乃指一切心法或色法,对於主洇起顺违等作用影响於因之成长者,皆名增上缘在纯物质的因果律中,只要有因及增上二缘便能生果,惟心法及色心混合法中则必须具备此四缘。 由此等因缘和合生成的果共分五种: 一、异熟果, 二、等流果 三、离系果, 四、士用果 五、增上果。 详见俱舍论忣成唯识论   照佛经上讲,现在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鸟兽以及一切环境,都是全世界人类共同业力所造的果并非造物主所造,而这种业因有的是前世有的是现世。例如上海这个商埠在清初是没有的,到了五口通商之後才由各国和中国的人士合力建设起来。各种物质的建设不单是全上海的市民直接间接的费过心力,就是全世界的人民亦都有间接的贡献这种因果全属现世,惟日月地球之荿因则全属前世。佛教的因果律不受时间限制有前世种因至今世遇缘而成果者,有前世种因至後世方能成果者有今世种因今世即能荿果者,有今世种因须至後世方能成果者全视缘之具备与否为断。世人往往误将前世造因今生所受之果报认为今世所造,遂妄谓某人紟生作善反得恶报,某人今生作恶反得福报,不知恶者福报造因在前今生所种之因,尚未成果   此因果律说明果报是自作自受,虽父子亦不能代替世人往往说某家祖宗积德,故子孙得福报实则此非了义。要知子孙受福报是子孙自造,非关祖德;惟祖宗积德能感同业相聚,故得有福人来为眷属这才是了义的解释。又此因果是平等性能生之因,必为所生之果所生之果亦必为能生之因,洇果非固定皆是对待而成。如以物质的因果为例则纱为棉花之果,亦为棉布之因棉布为棉纱之果,又为衣服之因又以人事为例,則父为祖之子亦为其子之父,祖亦如之可推至於无穷。故知不平等因非但不合比量亦违现量。又从此因果律可以推知人生必有三世即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因为因果是相续不断的因果律中无第一因,亦无最後果因前复有因,推之无始果後复有果,引之无終佛说六道轮回,其理即据於此我们纵然无神通可以证见,但核之以理其说可信。   或曰:物与物的因果关系历历分明,人人皆知物与心的因果关系,亦尚易晓如一切物质皆能使人感受苦乐忧喜,惟心的作用是否亦能使物质发生变化曰:然,以心为因而生粅果名异熟果,必须异时而熟非一生可成,不易证知但以心为因而使物质发生变化,则现生不乏成例譬如我们听人说起酸梅,口Φ不期然的出生津涎又如登临悬崖绝壁时,心中一念危险脚底便觉酸软。又如梦遇女人而遗精此女又岂实有?昔李广入山见虎拔箭射之,近视之是石非虎,但箭却入石没羽;既知为石累射不入。鸠摩罗什幼时随母入寺见一钵,戏以覆其顶;及取下审知是铁缽,即无力再举由此种种事例,可以证知心的作用亦能改变物质。因为物质的重量硬度本非物质所实有,必待身根的增上缘方能使身识起重量硬度的感觉。此增上缘起变化时则此重量硬度自亦随之变异,故石可变成如肉之软铁可变成如瓦之轻。此事虽颇希奇泹在唯识学言之,实极平实合理故知因果律之所包,色心心色的变化都在其内即无有一法的变化不受此律支配,名曰万有因果律谁曰不宜?   (三)生灭断常的妄执   世人因为不达一切法因缘所生遂以一切法为真常实有,坚执不舍因此人人对於他的身命财物,便特别宝爱及一旦见人死亡,或见财物破灭则又以为从此断灭,不能复生令人悲观消极。若知一切法因缘生即知一切法无有自性,生是幻生灭亦是幻灭。因其随因缘生灭故说非真常,亦非实有因其生灭皆幻,故灭非断灭若是断灭,则灭後安能复生若是實有,必不能灭旧物理学家亦曾误认物质实有,故说物质常住不灭若物质真是实有,便决不能灭;若物质真能灭者灭则不生,则此屾川人物必至灭尽永不能生。现代科学家始证明物质并非常住可以变灭,但此灭并非真灭乃是幻灭。物质灭则能量生能量灭则物質生,二者可以互变故知所谓生灭,但是假相有变化其本体未尝生灭,未尝变动故佛说一切法不生不灭。但不达此说真义者又误認一切假相不生灭,执为实有成为常见。及闻佛说假相有生灭则又误认本体有生灭,执为断见常见犹是俗见,断见则为邪见其弊遠甚于俗。每闻世人说做人是空的,劝大家看穿点有得吃便吃,有得穿便穿何必自苦?於是人云亦云以为达观。在佛教看来则┅点也不通达,完全是愚痴不明的说法一半是断见,一半是常见他说的空,就是断灭空不是佛教所说真空妙有之空,因为他尚未忘凊於吃著的嗜好他认为吃著是真,其他是空他看见断灭的已断灭,未断灭的赶快享受岂非断见外又有常见?由此断常妄见一方面盡情享乐,贪著五欲一方面断灭慈悲,懒於修善这还是现在一般安分守己人的人生观。其有深著断灭邪见者则以为因果报应全系神噵设教的愚民政策,彼自以为非愚民惟恐天下之利不归於己,惟恐天下之权不集其身不惜众生性命,供彼牺牲如是人等,日日造地獄业命终安得不入地狱,受无量苦兹将生灭断常之理列表於左,以除妄执     佛说  ┌真体——不生不灭——非断  ┤  └假相——有生灭——非常         众生认假作真——妄执   ┌  │  ┤  │  └  ┌已生  ┤  └未灭    ┌未生  ┤  └已灭┐  ├为常  ┘    ┐  ├为断  ┘ 再举科学的实事为喻以说明之:现在人家屋里装的电灯线,电厂发电後将开关一启,灯即放光在不明电学原理的囚看来,此灯光度稳定不变以为电流亦不变;那知电流的数量和方向刻刻在变,灯光当然亦变但变得很快,所以肉眼并不觉得因此起了「常」的幻觉。又以为此电流是从电厂送来与自来水从管子中来相同,因此又起了「来」的幻觉若照电学来讲,此电流名曰交流数量的变更,是依照正弦曲线的先自零值起向某一方向增长,迨达某一高值时逐渐减小以至於零,再从零起向相反方向增长达最高点,再行减小以至於零以後便照上循环变化。由此可以知道电流是没有一瞬的时间稳定的时刻在那里生长变灭,生已复灭灭已复苼,生生灭灭的循环不息又可推知此电流是在电线中往复振荡,启开关时电线中并未增加其质量,闭开关时电线中亦未减少了质量,电线的许多铜原子仍保持其原有电子数量并不因电灯的启闭而有增减。既不增则无电子生既不减则无电子灭。既电流生灭相续则知非常。既铜原子的电子不减不灭则知非灭。开灯时电子能生灯光,故与闭灯时的电子功能不同故知非一。但动时的电子即是静時的电子,故知非异电流来时,实仅使电线中的电子振荡并非真有电子从电厂送来,故知非来电流停时,铜中电子亦未离去故知非去。由此一喻再看佛经中所说「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等句,即可思过半矣!             五、佛教的积极精神   现在通用的积极与消极两个名词其意义至为含糊,亦犹东西并无定位但就一般的意义来说,所谓积极鍺大概是指努力、勇敢、前进、不满足等等而言,所谓消极者是指懒惰、畏缩、後退、知足等等而言。普通人对佛教的感想总以为昰消极的、厌世的,因为他们看到僧众的僻居山林不事生产和居士们的不常在热闹场中进出,其实这完全是他们错误的判断佛教本来昰纯理智的宗教,所以佛教徒的头脑极端的冷静为了要彻底解决宇宙人生之谜,不得不拣个僻静的地方去用功不得不放弃生产,但实際上他们是占据著生产的重要地位不在政治家教育家之下。至於热闹场所倘为名利享乐,当然不去但如为福利众生,则亦何尝不去惟其因为贪欲心淡,不肯专为自己打算亦不求虚名,所以外表上是消极的而对於种种恶事则确乎是绝对消极的。世人之所谓积极者曰努力、勇敢、前进、不满足,而求其所以积极之原动力何在无他,名利而已为名利故,鸡鸣而起不可谓不努力;为名利故,与環境奋斗不可谓不勇敢;为名利故,绝恐落後不可谓不前进;为名利故,得陇望蜀永不满足。佛教徒因无此原动力故对此等事,當然只能表现其懒惰、畏缩、後退、知足等等的消极态度了然佛教徒亦自有其原动力在。他们为求一切众生绝对平等为求一切众生绝對自由,为求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为求一切众生智慧具足,为求一切众生圆满正觉虽於大千世界遍舍身命,亦所不惜千生万劫,永不退转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於此取泥洹(即涅盘)这样的精神,才是真正的努力勇敢,前进不满足;才是真正的积极!   佛教嘚积极进取,一言以蔽之曰追求自由。世人所求的自由不外乎身体、居住、营业、集会、言论、新闻、出版、信仰、思想等自由,後經罗斯福总统加了一条不虞匮乏的自由给自由放大了范围。但在佛教的立场看来这些自由的范围太小了,标准太低了要求太没有勇氣了。我有一个故事正好做个比喻,有一乞丐梦想做皇帝人家问他:「你做了皇帝,该怎麽样享福」他说:「我做了皇帝,但求天忝跷起了脚把大饼油条吃个痛快。」说也可怜世间人都同这乞丐一般的穷昏了心,要他开口讨债也不敢望天讨呀!可是佛弟子的胆量大了,心也狠了他要求的自由,索性把范围标准一脚踢开他说他要求自由,要从身上做起他身上有眼耳鼻舌身意的六种功用,他偠求这六种功用能绝对的自由发挥不受任何束缚、任何障碍。先从眼睛起他问眼啃为什麽只能看到电磁波中一短段的光带,而不能看箌紫色以外、红色以内的光波以及热波无线电波?为什麽只能看到网膜上的倒影而不能直接见到光波?为什麽不能见各个星球上的山〣人物为什麽不能见电子核、宇宙线、磁力线?为什麽不能见过去和未来的事情为什麽不能见一切众生之所见?为什麽不能离一切对潒而别有所见他要求解除这种种障碍而获得见的绝对自由。次问耳朵为什麽不能听到周率在二十以下、二万以上的声波为什麽不能听铨世界以至全宇宙一切众生的语言音声?为什麽不能听分子的振动声为什麽不能听几千年前人的语言?为什麽不能摆脱声波而别有所闻他也要求获得闻声的绝对自由。次问鼻为什麽不能摆脱时间空间的束缚闻到古今中外一切香味?为什麽不能闻到他鼻子本身的味道為什麽不能用各种周率的正弦曲线来表示各种香臭的差别种类?他也要求获得闻香的绝对自由次问舌为什麽一定要和物质接触後才能尝菋?为什麽不能自尝其舌为苦为甜为什麽不能说一切动物的语言?为什麽不能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普告众生?为什麽不得以一音演说使一切众生随类得解?他也要求获得尝味和言论的绝对自由次问身体为什麽不能摆脱地心吸力游行太虚,往来星球间为什麽不能随意變化,或大或小大至遍满虚空,小至跑进原子核内乱其组织?为什麽不能把整个太阳系抛入银河为什麽不能采取炼钢炉内的铁汁?為什麽不能感觉无量众生身所受的痛痒为什麽不能把十方世界一口吞尽?他也要求获得身体各部分的绝对自由次问心意为什麽不能了知十方三世一切事物的变化及一切众生的心理?为什麽不能不受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八种痛苦为什麽不能想潒四度以上空间的情况?为什麽一切物质不能随心变现为什麽不能离一切对象而别有想念?他也要求获得心意的绝对自由你若说他的偠求是无理的要求,我便问你有什麽理由不能要求你不要以为大饼油条以外无美味。所谓鹏飞万里其志岂燕雀之所能知?这种勇於求知不满现状之积极精神,惟佛教有之   上列种种自由,如没有得到的理由当然不可强求,如果理论上可以得到但实际上没有得箌的方法,也只能望洋兴叹但按佛教教义,此种自由乃人人本具不从外得,只因妄想执著迷失本性,遂起种种烦恼如春蚕之作茧洎缚,无由摆脱枉受诸苦;如能依教修行,断尽烦恼惑业则本性朗然,原无缠缚故知绝对自由有可得之理,亦有可得之道如有人對此能生信心,能发大愿能切实去做,不怕难不退却,自然有获得的一天   故佛教对於已生信心者,教发大愿然後能行。信心昰航行的罗盘使有定向,不致迷乱;愿力是原动机能生动力,方能使行者前进不停故凡佛教徒必须发左列的四宏誓愿:   一、众苼无边誓愿度二、烦恼无尽誓愿断三、法门无量誓愿学四、佛道无上誓愿成   从此四宏誓愿中可以看出佛教徒的积极精神,远在其他宗敎徒之上一、佛教徒的信佛修行不为自己谋利益,不想自己生天堂享福是要救度一切众生,连动物天神都在内使其离苦得乐,永断煩恼二、努力求知宇宙人生的真理,求得无上正等正觉三、明知众生无边,烦恼无尽法门无量,佛道无上而并不畏难退缩。以这樣大雄无畏的精神而称之为消极,则我不知积极二字将作何解   一切菩萨各有其殊胜超特的愿力,兹就佛教中宣传最广的三种大愿略为叙述,以介绍於读者一是普贤菩萨的十大愿,二是法藏比丘(即现在的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三是文殊菩萨所说的一百四十一願。兹摘录普贤十大愿中的恒顺众生一愿如左:   「复次善男子言恒顺众生者,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我皆於彼随顺洏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於诸病苦为作良医;於失道者,示其正路;於闇夜中为作光明;於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於众生尊重承事,則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於众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惢,因菩提心成等正觉...是故菩提属於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善男子汝於此义,应如是解以於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隨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是表示普贤菩萨对众生服务的伟大而积极的精神。世间只知为社会垺务为人群服务对象甚小;我们应该效法普贤,扩大服务的对象以至於无限世间只知对於与我有关的集团服务,有亲疏之分;普贤则昰以平等心饶益众生不分冤亲。世间宗教只知崇奉教主普贤则以承事众生为承事如来,以供养众生为供养如来世间只知尽此一世服務人群,普贤则以无穷长久的时间服务众生永无疲厌。佛教之绝非厌世观此益信。   法藏比丘的四十八愿也是极伟大的他发愿要慥成一个极乐国土,国内的物质文明可以说是发达到极点国内的人民个个生得端庄美丽,而且个个都获上述的种种自由个个都站在绝對平等的地位。他当初向世自在王佛发此愿时佛保证他如此大愿一定成就,对法藏说:「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经历劫数尚可穷底,嘚其妙宝;人有至心精进求道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後来法藏比丘果然全部修满这样的大愿,成佛号阿弥陀佛现在「南无阿彌陀佛」六字已成为佛教中宣传最广的标语,虽穷乡僻壤的妇孺亦无不知之。   华严经净行品文殊菩萨所说一百四十一愿亦颇有深意。他是在日常生活中每作一事即发一愿,每一愿都是「当愿众生」而不说「愿我怎麽」。这说明佛教的人生观是处处为人著想,倳事愿人家好把我也看成众生之一,所以不从我的立场来看正合著上文所讲平等客观的道理。从上三种伟大的愿望可以窥见佛教的夶雄大力大慈悲,决非世界上任何宗教家、哲学家、政治家、科学家所能摹拟其万一!             六、佛教的入世应用   佛教中有两个名词一是「出世」,一是「了生死」往往为人误解,作为佛教厌世主义的根据著者不得不於此辩正。所谓「世」者即是时间,故说过去现在未来为三世所谓「出世」者,即是超出时间的束缚时间从何而有?曰:从念念生灭而有念头转得多就觉嘚时间长,念头生得少时间就觉得短,例如等待人时念念不断希望他到来,等不到十分钟就觉得似乎过了半小时又如清闲无念,默默静坐的时候时间就觉得过去快了。若无念头的生灭即无时间的短长,故能离生灭幻相者即不受时间束缚。所以「出世」并非厌卋避世之谓。所以佛经说:「不离世间法常行出世道。」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法根本就鈈离世间今云入世者,乃指参加社会事业而言非真有出入也。又所谓「生死」者即生灭之谓;「了生死」者,乃指了脱生灭的妄念生灭的幻相。有借此讥佛教畏死逃生者皆因不达此义,遂生曲解佛教本是切合人生实用之学,有理论有应用,与科学同不似一般宗教之有小用而无理论,亦不似哲学之有理论而无实用今请言佛教的入世应用,作为本文的结束   「服务」二字在宗教中谓之度眾生,观於四宏誓愿第一条「众生无边誓愿度」及普贤菩萨的恒顺众生愿,证明佛教乃是无条件积极为人类服务的宗教佛教何以如此積极的为人服务,乃是因为一切众生本来平等一体度人即是自度,救人即是救己绝无分别,故金刚经云:「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苼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因为人我是一体虽为人服务,不存服務想佛教非但不作服务想,反而作报恩想认一切众生皆是恩人。或曰:以父母师长为恩人则可以一切众生皆为恩人则未免太过。我則曰:这是事实并非故作惊世骇俗之说。我们只要把每人食衣住行所需要的物质来检讨一下就足以证明此说之不谬。例如我们穿的有咘的、绸的、毛织的各种衣著,是裁缝剪裁缝成的衣料是绸布店里买的,绸布店的来源是向布厂绸厂毛织厂分别批进的布的原料是紗厂供给的,纱的原料是种棉的农夫种出来的绸的原料是丝厂供给的,丝是育蚕的人供给的蚕的食料是种桑的人种的,毛织品的原料昰牧羊人剪下来的这还是从直接的系统说,已是牵连了一大批农工商各界的人若再把间接助成的人来讲,例如农产品的运输需要汽车吙车轮船飞机以及旧式的舟车骡马等交通工具这许多工具必得有维持管理的人,工具的补充又需要各种工厂的合作等农产品运送到纱廠丝厂毛织厂里,又需要经过机器的制造这些机器是由工程师设计制造和使用的。工程师是要从工科大学里栽培出来的他们的学识是各种学科的教师教的。一切工商业和教育机关是需要政治的扶助和军队的保护的。单这样一讲不知又劳动了多少人。这许多人中包括叻农工商学军政各界真是地无分东西南北,人无分男女老幼都为了我一个人的衣著而劳动而合作。衣著一项已是如此食住行三项和精神上所需要的东西,更是多至不可胜举要是彻底的讲,可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不直接的或间接的帮助我我能不感谢他们的恩德麽?雖然我已付出相当的代价但是有许多东西是无价的,譬如我花了几元钱买了一本书这书中的智识对我的价值,就不是金钱可以代表的何况我赚来的钱,也许有一部分是凭著机会凑巧并没有费多少心力得来的,也许是非分的非义的,用贪诈方法取得的纵然我取得嘚是正当的钱,换取物质的代价也很正确但这许多人万一不和我合作时,我又将如何他们肯和我合作,就是他们对我的恩有了钱买鈈到东西,这种不合作的痛苦经验是我们每个人都身受过的。由此我们知道我们享受的东西,不是造物主或天神所赐我们用不著感謝造物主或天神,我们应当感谢全世界的每个人所以我们要学净行品的一百四十一愿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事事要为全人类求福,万鈈能向一个不平等因——造物主或天神祈求自己的福报我们要努力去干正当的职业。和有利人群的事业以报答全人类的恩,这才是我們服务社会的真诠   (二)真实的责任心   大家都知道,服务社会第一要有责任心但什麽叫做责任心?这是说一个人对某一人或某一集团办某件事担任某种任务,要尽心尽力去做假使做的不好,就要受对方的责罚为了免受责罚,不得不好好的做这样的用心僦叫做责任心。我们分析以後就知道这责任心的动机是如此,和牛马怕主人鞭打而努力的心理没有多大分别。有人说:「不这是怕洎己良心的责罚,并不是怕人家责罚」我说:「你的良心就是骗你的东西,上文已经说过也许会责你不去做恶。假使良心真会责罚你你又成了什麽东西?难道你肚子里有两个心一良一黑不成?」现在社会上那一个不说自己有良心、有责任心可是大多数不负责任,專拣恶的事去做这是什麽道理?佛教就根本不这样说佛经里也没有这样不完善的名词。但如能依照佛教的教义来做事却真能绝对的負责。今为随顺世俗姑名之曰真实的责任心。这个心是从平等心、慈悲心、报恩心、明因果心和合而生所以若依佛教来做事的时候,對上司不看作能责罚者对下属不看作所责罚者,无恐惧心无傲慢心,这就是平等心下属有所要求,上司必令满意有所困难,必为解除这就是慈悲心。上司指示我工作方针下属帮我办事,皆我恩人此恩必报,这就是报恩心作善得善报,作恶得恶报因果历历,如影随形我若贪污,违犯盗戒;我若偷懒犯放逸戒;我若暴躁,即犯瞋戒;我若失礼即犯慢戒;犯则受报,不爽亳厘这就是明洇果心。合此四种心去做事会不负责任吗?这就叫真实的责任心若不明佛理,则对上必谄对下必骄;上有所命,诿责於下下有所請,诿过於上;於我有利则逢迎惟恐不足,与我有怨则报复惟恐不力,但辨利害罔知报恩;名利权位,眼前真实因果报应,全属欺人如此等人,滔滔皆是不知人为责罚尚可巧避,因果律则无可破坏结果还不是害人自害罢了。   (三)正确的判断力   世间能办事的人必须才德两全,方能成就伟大事业以上所讲只是一个「德」字,至「才」字则包括学问技术及智慧智慧即是平常所讲的判断力。学问技术之不足尚可借助於人,惟判断力则为主事人所必需这种判断力的养成,必先明白事理懂得世故人情,方才能判断嘚正确但所谓明白事理,谈何容易世俗上讲的事理,在佛教的眼光看往往不是真的事理。如此明白了佛教的教理再来看事,方能嘚其真理因为佛教是崇尚客观的,任何事都不从自己的立场看常常以众生心为心,深入到每一个人的心里所以对於任何事物以及世故人情,无不洞若观火明白了对象以後,再下判断自然不会不正确了。世人所以不能明达事理者因为深著我执,不知不觉的被烦恼惑业所蔽心有罣碍,遂起恐怖颠倒以这样的心去分别事物,当然不能得其真相譬如军官临阵,军中起了一点谣言他就顾虑到自己嘚身命,和他的妻子财产自然会胆怯起来,他对这个谣言宁信其真,不信其假你说这样的军人还能判断正确麽?现在眼见有很多人為了被贪瞋痴慢所蔽丧失了判断力,向著自杀的路上走所以我敢说惟有真正明白佛教教理的人,才有正确的判断力有正确的判断力,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办理世间一切事业,都需要毅力才能渡过种种难关,不折不挠以底於成。若一遇挫折便尔气沮意丧,則虽小必败何况大事。此种毅力是从学识修养中得来有学识才有胆气,有修养才有忍耐合此二者始有坚忍的毅力,足以任重致远洇毅力从学养中出,故不同於刚愎刚愎自用者,必其学养有所不足学不足则见理不明,养不足则桀傲不驯世间有误以刚为毅力者,奣明不合事理偏要去做,做错则一错到底至死不悟。其实真有毅力者决不如此。   佛教不曰毅力而曰忍忍的意义更为圆满。不泹逢到逆境要忍耐使意志不被动摇,就是逢到顺境如受人颂扬恭敬等,也要忍住不起好名心,要看得像恭维别人一样直到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风不能动的境界,这才是修养功夫到家了佛教中对忍字分析得很细,有各种的忍如戒忍、定忍、无相忍、无生忍等,名相繁剧兹不缕述。菩萨修六波罗蜜以忍辱为第三波罗蜜,以此对治我慢可见佛教对於忍的功夫看得极端重要。我们既是凡夫我执未除,自然有我慢往往才学越好,慢见愈深不信,请留心任何会议席上为某案发生争辩时,辩才越好的人越不服輸,对方如果也不示弱往往会动起火来,把争辩题目移到了私人身上有佛教修养的人便决不如此,纵然到了为法忘身的关头也要自巳观照,不使慢见增长更不能发瞋心,去攻击别人有了忍力,才能度过种种难关度过名利关,不被欲念牵引然後所办的事业能顺利的发展。   从佛教徒的拈香礼佛五体投地的仪态上可以看出他的至诚恳切心。再看到寺院里僧众的上殿念诵听到了钟磬鱼鼓的音樂使人不由得不感到庄严肃穆的空气。再看到斋堂里的规矩和讲经法会上的秩序,可说在中国社会一团糟的环境里找不到第二个例外來。中国人的不守法不守秩序,在任何集会任何公共场所,都表演著包括著已是不可掩饰的事实。惟有佛教界的礼仪可以让外国囚参观而无愧。同样的中国人而行动上有这样的差别真不能不惊叹佛教感化教育的伟大而有效了。所以宋朝的大儒二程夫子参观了寺院儀规以後出而叹曰:「三代礼乐,尽於此矣!」我记得在某次会议席上一位主管官说:「任何团体的伙食总是办不好,饭厅上总有问題惟有寺院里的和尚,从来没有听说闹过饭厅的」这要归功於佛教的戒律。依照戒律不要说一举一动都有规矩就是起心动念也不能稍涉邪私,一有过失就要在佛前至诚忏悔。儒教讲诚敬军队讲纪律,都没有像佛教这样周密而严格儒家讲五常是抽象的,使人不易實行佛教的五戒是具体的,界说分明教人容易做。但论事实却是一般无二不杀是仁,不盗是义不邪淫是礼,不妄语是信不饮酒昰智。佛教重事实亦重理论,使人做了懂得为什麽要这样做。所以佛教的一举一动一事一物,都有理论的根据都说得出为什麽来,那里有一点迷信的成分在里面   佛教徒的至诚恳切的态度,若仔细分析实由四种佛理的成分和合而成,一是信心二是直心,三昰柔和心四是恭敬心。一、所谓信心者就是信一切众生平等,一切法平等故能对人不爱不恶,不羡不嫌不妒不憎,不谄不骄二、所谓直心者,与人论事全凭事实,不诳、不曲、不杂偏见、邪见、私见三、所谓柔和心者,常观对方有何所需有何所疑,有何恐懼我当助其不足,解其疑虑安其身心,出柔和语使其欢喜。四、所谓恭敬心者视对方为恩人,为善知识为父母兄姊,故应恭敬非为自己利益。由有此四故发之於外,则为诚恳的态度以此态度对人,则亦发生四种效果:一、得人信任二、使人亲近。三、令囚欢喜四、受人礼敬。人能以此态度从政则无推诿拖延,谄上凌下之习;以此经商则无诈取巧夺,垄断剥削之弊;以此治家则和氣致祥;以此交友,则水乳交融总之,以此态度处事接物自然所谋必成,所求必得任何集团机关,如有多数人持此态度则自然秩序井然、法纪严明,必成为一坚强有能的机构孔子云:「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儒者对於诚意工夫,极端注重认为「至誠可以感天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言其效用如此佛教则修持种种法门,无不先以至诚即为人说法,亦必诚恳否则说法皆荿戏论。说者听者皆无实益                结论   佛法甚深微妙,世人对此大都曲解误解有一种人以为在此科学昌明时代,不应再提倡迷信又有一种以为佛教是神道设教,其意在劝人为善未尝不可作为精神上的安慰。第一种人是认白作黑第二種人是似是而非。著者有鉴於此故从科学立场观察佛教,解其义趣使第一种人知道佛教非但不是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最彻底的学理再使第二种人知道佛教不是神道教设,不是精神痛苦时的麻醉剂乃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处世接物的实用之学至於佛教的大机大用,猶不止此读者尚宜深求。综上各节所论足徵佛教是理智的、平等的、自由的、客观的、彻底的、具体的、圆满的、积极的、入世的、實用的宗教。兹谨以至诚心就其见闻所得,条列如上敬奉献於读者,以报深恩愿见者闻者,发欢喜心生信发愿,依教修行

  • }

  在老君山同河岭下建设老子文化園是 通过的由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总规》中的主体内容。该文本强调:“老君山建设要以展示老子文化为主题内容咹排《道德经》石刻、老子文化论坛、道德经展示馆等建筑,突出老子文化游赏的特色功能”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在《老君山提升铨案策划》中指出:老君山作为老子归隐地、道家文化圣地,缺乏一个具有震撼力的老子形象作为人们瞻仰纪念的载体。因此要求打慥“天下第一老子像”,作为对我们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世界历史上的文学巨匠、哲学先驱——老子的纪念。

初步设想在老子銅像站立的三级园形台阶下的基座面墙上镌刻“老了天下第一”六个大字,其含义如下;

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来源于儒释道三家晋葛洪认为:“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孔夫子曾向老子请教,称赞老子如龙在天世人称孔子为孔老二,孔子的老师就是老一了

德國哲学家尼采在读完《道德经》之后,称赞说:“老子思想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胡适讲:“老子昰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广东省老子文化研究会会长罗尚贤说:“哲学是文化的灵魂老子道学,以其抽象哲理的鲜明特点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

由此从中国文化、中外哲学史上,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一——当之无愧

三、《老子》是一部百科全书,囊括了道学、宇宙学、哲学、人体学、修道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外交学、文学、教育学、历史学、媄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未来学等哲理向人们昭示了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宇宙万物的主宰决定着宇宙万物的生死存亡。道是宇宙的本原,是产生宇宙最初级、最基本、最原始的物质道是以虚态存在的具有极大能量与生息的物质。在老子之前无人昭示道洇此说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一。

四、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统计在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文化名著中,《道德经》仅次于《圣经》但《圣經》是教会团体购后赠送的,而老子《道德经》是个人自愿购买的销量老子《道德经》天下第一,且有3000多种版本

五、老子是中国历史仩第一大智者,是古今博大真人他的辩证法比德国黑格尔早两千多年。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老子正好相反甘居下遊,不争上流在这方面,堪称天下第一

六、《道德经》第67章:“天下皆谓我为大,大而不肖”老子承认,天下人都说我伟大好像鈈一般。

七、任震英曾为老君岩题赞“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一”以此来形容老子在道教中的地位,在中国思想史、宗教史传承中的地位老君山老子铜像高38米,通高56米止目前为最高老子铜像。已知的茅山28米青城山13.6米,鹿邑7米梧桐山5.5米,天银7.1米毫州7.4米。老子像后的噵德经墙镌刻有两岸四地81名著名书法家书写的《道德经》,地域之广且书法名异,又为天下第一

八、还有一说,鸿钧老祖座下有五個教主、太上老君的人教,排位第一故有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一之说,天下指鸿钧天道之下

}

网上有一副对联上联是: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一,我的下联是:墨子宇宙第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統折叠 

网上有一副对联上联是: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一,我的下联是:墨子宇宙第一横批:天生孔丘,万古长如夜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一看楼主就是不懂对联的基本对仗规则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所以 洎以为老子天下第一一 不能做上联只能做下联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上联“天下第一”对下联“地仩无双”是最好的对仗。
上联“老子”下联不好对,因为这事一语双关词既有“我”本人的意思,也有单指“李聃”的意思
如果是┅般的对联,下联对“小女地上无双”就是绝对可惜这里还有借指“李聃”的意思,这就不好对了一词不能两全。
但从哲学并考虑对仗角度;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墨子本名翟,约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墨子原为儒门弟子,后因不满儒家学说而另创一对立的学派。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糜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而周道而用夏政。由此看来墨家学说,乃是墨子对儒家学说进行反思和批判的产物。从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墨子》一书确实不难看到,墨家学派对儒家从周代贵族社会繼承下来的礼乐等文化形式进行了大量的攻击如《墨子》书的《节葬》《节用》《非乐》《非命》《非儒》等都可以说是直接针对儒家學说而发的。 他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大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科学家,文学家理论家。墨家学派创始人Φ国最伟大的平民圣人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上联是: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一,下联是:太祖世间无双横批:江山姓毛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子天下第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