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考清华北大北京人这么简单不公平啊凭什么教育部和国家不管吗!

某日某社区论坛两个高中毕业苼聊天,北京人说:“我们班有六成的同学考进了北大、清华”福建人说:“按北京的录取标准,我们全校除一个傻子外都应该进北大、清华”

   去年第一批本科的山东的录取分数线居然比北京高上140分! 再从录取率看,2000年上海的毛入学率为37%四川只有9%,上海青年受高等敎育的机会是四川青年的4倍2005年,上海录取比例接近八成(6月2日《东方早报》)而安徽也仅仅是三四成,前者是后者的2倍多在某些省无论攵理科连专科都上不了的学生,在北京却可以上重点大学!这难道公平吗一样的学生,一样的高考一样的成绩,仅因为籍贯不同有嘚上了重点大学,有的却名落孙山命运迥异,不正是对一些公民的平等受教育权利的侵犯和践踏吗


   有人说南京大学,武汉大学複旦大学,浙江大学等等,也是教育部高校招本地学生更多。在北京的部委高校多却招那么多北京人,其他省的名额那么少他们還能去哪里?且不说当地政府对这些高校的投资各占多大比例北京从国家获得的资金已多得无法计算了,如果这些钱留在各个省建设自巳的家园其他省的状况不会比北京差多少,也不会有多少人在乎北京的“有贡献无回报“的现状尚未改变,怪不得大家要反对


    北京市的很多部委高校,主要也是由中央投资支持要不北京哪来那么多’211工程高校’?北京市政府对高等教育投资不少可大部份投资都给了北京市属高校,如北京工业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甚至北京联合大学。否则北京工业大学这样一所在北京不入鋶的大学凭什么进’211’?如何为解决北京学生的受高等教育的问题北京学生都去这几所北京市重点投资的高校,分数再低全国人民吔没多大意见。可北京人的成绩明明比外地学生低上百分也抢着进中央政府重点投资的高校,享受好的教学条件谁会答应?


    茬清华北大北京人和其他部委高校计算机,电子自动化,金融临床医学,等等热门专业招收北京学生的比例都非常高。而象核物悝核工程,地质等等冷门专业,却愿意多招外地学生难道北京培养的“高素质“学生,不适合学习国家非常需要的专业不适宜在國防部门就业?把这个重任交给“高分低能“的外地学生中国的国家安全不会受影响吗?


   北京有1600万左右人口去年北大、清华的招苼指标有851个;河南有9700多万人口,两校的指标却只有171个北京1.88万个人中就有1个人能上北大、清华,而河南56.7万个人中才有1个人能有这样的幸运机会相差30倍。


现在每年有3%的北京考生有机会被清华北大北京人录取。如果考生人数多的省份也有这么高的比例那将是惊人的录取名額。我们都在中国受同样的法律保护,都对国家有贡献应当机会均等,有相近的比例如果说不合理,那就是说相对于于全国的水岼,北京占有的比例不合理不合理为什么能存在,那是因为全国很多省的人民牺牲了自己的利益才维持了北京的高录取比例。很多省嘚高等教育不发达与这种分配不公有关,也就是说北京市民作为事实上的受益者应该对此承担道义责任,不应该想方设法维持这种不噵德的既得利益


   本届人大代表也提到,由于北京、上海拥有的全国重点大学数量比其他省份多重点大学录取投放大大向所在地倾斜,录取名额远远超过其他省份因此,北京、上海的重点大学最低录取分数线比大部分省低几十分甚至上百分他建议,中央高校的录取办法可以设计一种合理的数额分配方式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之间分配数额,分配的依据应主要考虑学龄人口以缩小不同地区之間高考录取率的巨大差异。


}

原标题:观察||一个清华外地生的洎白:北京生不如外省生吗

小编按:每年此时,黑京的帖子总是一个比一个狠尤其是“400分上北清”,从未停止过但凡有点脑子的人僦知道,这种事儿是不可能有的但为什么谣言也能呈几何式增长,星火般燎原呢因为满足了一部分人对北京高考的想象,以达到自己受迫害的心理

另外,北京孩子进入北清后和其他学生有没有差异?

这是此前知乎上的一篇文章已经在坊间传播了很长一段时间,是專门对此的回答作者来自陕西,出身清华文章非常客观,写得也有趣有些地方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我想我有必要开宗明义地讲一下我只是陈述我这些年的见闻。我老家在农村初中就读于一家小县城中学,高中来到省会城市大学考到北京,大学期间还辅导过学生我亲身体验到了中国各个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在教育资源上的差异。

至于社会是否公平制度是否合理,不在我讨论范围之内所以如果你觉得我描述的现象不公平,那也请你想清楚我,就是你所说的不公平遭遇的实际经历者、承受者

我相信我的答案还是道出了一些囚的心声的,所以我也希望有的人不要把赞同我的回答等同于维护这个制度谢谢。

本文中提到的北京学生特指就读于清华北大北京人嘚北京学生。

作为一个外地考生我曾经一厢情愿地以为,清华北大北京人在北京招生名额多所以北京学生比起我们一定弱爆了,你们囿啥了不起啊信不信来陕西我分分钟考死你啊。呵呵老子来清华了,你们就等着给我们垫底吧

结果实际上,北京学生的表现整体上昰比较优秀的而且实际上名牌大学里比较容易堕落垫底的是小县城学霸……

小县城教育条件落后,学霸为了考入名牌大学在学习上投入嘚时间要多于京沪大城市学生兴趣爱好、视野就逊色了。

别的答案、评论里有不少人质疑才艺的作用并且玻璃心地认为我说大城市学苼有更多的机会发展自己的才艺,所以素质更高更应该被录取才艺最重要的价值不是拿来比较考核,才艺最大的作用是丰富学生生活讓人快乐起来。

我说小县城学霸容易缺少发展个人才艺的机会不是说他们素质低人一等,而是他们太容易把考第一当作自己唯一的爱好叻但是当他们到了强手如林的名牌大学,第一名离他们远去之后太难找到生活的乐趣所在了。

评论区里有种观点很有趣意思是说“從落后地区考入清华北大北京人的学生天赋上自有其过人之处,所以……”这句话符合大多数人的想法,但以我多年来的实际观察对來自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考入名校的学生而言,这种想法带来的负面作用远大于正面作用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不是相信自己的杰出而昰接受自己的普通不是盲目相信自己在中小学时代神话将会延续,而是从独立完成每一次作业、跟上每一堂课开始做起

而他们的普通,并不是彻底的泯然众人而是在优秀环境中的普通。但是的确有许多人没有完成从“英雄”到“凡人”的心态转变而堕落但只要坚持丅来的人,最终取得的成就还是不错的但是在他们所比较的环境来看,他们取得的成绩依然是“普通”的

而北京学生的优势在哪里?

视野、才艺这些容易引起争议的,我就不说了只说学业。

北京在基础教育上的优势之大是我在外地的时候难以想象的

我曾经在北京一家敎学机构长期辅导高中生参加物理竞赛,也带过多年的家教北京优秀的中学生的水平真是好的出人意料。

而且我发现尽管清华北大北京人在北京招生名额很多,但是父母教育程度不高的北京土著家庭却很少有孩子考上清华北大北京人

就我在北京的生活经验来讲,尽管清北在北京的招生比例远高于外省但是对于很多土生土长的老北京而言,清北还是那样遥不可及

我甚至可以讲,清华北大北京人在北京的招生名额多数被那些早些年通过自己努力考入北京、留在北京的外地人的后代所瓜分。

我在清北认识的北京同学大多数父母教育程度都很高,就职于北京的政府机关、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等

你只要想想,每年有多少学生考入北京的高校然后留在北京继續发展就可以理解,北京的学生家长这个群体相比外地学生家长这个群体在教育程度上的优势是不断扩大的。

清华北大北京人纯理科专業的学生有不少因为就业的压力选择当中学老师。

我当年在做物理竞赛的时候老师把很多题目讲的绕,而我吃透这些题目后就非常简潔直白的做了出来我在给我的学生讲的时候,学生就会觉得这题目原来这么简单直接

其他的答案、评论里反复提到一个事实,就是北京高考题难度比较小但是北京的尖子生日常训练的题目,难度绝对是不小的而且水平较高的老师往往把难的东西讲解的很简易,所以丠京的尖子生也往往自以为自己学的东西很简单

学习好的学生不是刻意教出来的,但是往往是熏陶出来的教育程度比较高的父母、老師熏陶出成绩好的学生,容易太多了

北京学习最顶尖的学生是非常强的。而且近年来的趋势是北京最优秀的学生选择直接出国而不是仩清华北大北京人。

最后我对那些即将进入清华北大北京人的外地考生,特别是小县城的考生说:你们的确比北京考生付出了多得多的努力但是你们多出来的努力并没有用在学习新知识上,只是重复性的训练以求少犯错误而已而你们将来的北京同学,有不少已经在大學的课程上走了很远很远了

1 我只是在陈述事实,我并没有表达”北京人考清华北大北京人更容易是合理的“这样的观点

我扫了一眼评論,发现有一些人热衷于用开国领导人举例的确,以今人的眼光来看中国的开国领导人普遍文化程度是不高的,也没上过名校但是栲虑到当时中国识字率之低,文盲数量之庞大战乱、饥荒之频繁,而他们能在学校念书并且在念书的时候能够接触到各种政治思想,這说明:在大学教育日益普及的今天以今人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确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从他们所处的时代来看他们的起跑线真的领先絕大多数人太多了。

同理那些认为科举给了寒门弟子机会造就了社会公平的人都没有认识到,古代农耕社会下能读书接受教育参加科舉的人,普遍来自士绅阶层他们的家庭条件比绝大多数人优越太多了。所谓的寒门弟子也是和皇亲国戚相比的。把科举理解为现在交百十块钱就能参加的高考实在是太不了解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区别了。

3 中国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的确有一段基础教育的黄金年代但昰这段黄金年代即将成为历史,落后地区和大城市在基础教育上的差距是在不断拉大的

我的父亲当年在陕西的一个农村读书,而他的高Φ数学老师是西北大学数学系的教授。

文革的确迫害了很多优秀的知识分子很多本来大有可为的知识分子,被迫劳动改造但是颇为嫼色幽默的是,这又让很多偏远落后地区的孩子误打误撞地接接受到了比较好的教育比如我的父亲。

在那个政治运动如火如荼的年代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学生在政治运动中卷的太深了,而我父亲这样落后地区的人反而有了安心读书的时间,并且在被下放的知识分子嘚教导下学到了很多东西。

我父亲这代人在高考之后很快就崭露头角。

而我父亲这代人在考学的时候城乡二元制是很森严的,农民昰农民干部是干部,许多来自农村的优秀的孩子因为急于摆脱农民身份,加之信息闭塞报考的志愿往往严重低于他们的水平。很多夲来学习非常优秀的学生误打误撞成了小县城的中小学教师。他们凭借扎实的功底创造了落后地区基础教育的第二波奇迹。我清楚地記得我初中的时候一个中年化学老师,做初中数学竞赛题如同砍瓜切菜,比很多年轻的数学老师都要熟练

但是这第二波奇迹,也在逐渐离我们远去因为小县城出现这样优秀的老师会很快被大城市的中学挖走,而且这波人也到了退休的年纪。

以陕西为例曾经考上清华北大北京人的学生在各个城市、县城是比较平均的。但是这些年清华北大北京人在陕西的招生名额日趋被几所超级中学垄断,而周邊的小县城年级第一能考个西安交大就谢天谢地了。

而那个小县城基础教育的黄金年代是以无数优秀的知识分子,被迫扎根在基层从倳基础教育为代价换来的

而现在,这样的情况恐怕再也不会发生了所以奇迹之后,再无奇迹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华北大北京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