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历史上的事情可以用追忆来形容吗,不能的话用什么好

浅议三国历史中几位睿智贤明母親

翻开三国时代的史籍留给女性角色的篇幅并不多,而史籍中曹丕的母亲卞夫人这位一千多年前的母亲形象则有着不凡的气度与性情。

正史中记载的卞夫人虽为倡家出身,却能与曹操共甘苦生性简约,不尚华丽

建安二十二年,曹丕被立为魏世子身边就有人对卞夫人说:“您的儿子被立为世子,天下没有人不欢喜呀您应该倾尽府中财务赏赐大家。”

卞夫人却正色道:“魏王是因为曹丕年纪最长所以立他为嗣我只是应当以一个母亲对儿子教导没有过失而感到庆幸,又何必要重加赏赐呢!”

在喜事之下能够保持如此平和的心态最為难得可见卞夫人的崇尚简约并非是表面的说辞,更是长久以来一以贯之的品德

曹丕称帝后,卞夫人成了卞太后儿子的身份从魏王變成了当朝皇帝,卞太后对于他的要求却没有任何改变

《世说新语·贤媛》中记载,卞太后得知曹丕病重,便前往探望,却见到宫内当值囷侍奉的人全是当年曹操所宠爱的宫人

卞太后就问她们:“是什么时候过来的?”宫人们说:“正在招魂时过来的”也就是说,曹丕茬曹操死后不久就将这些宫人招到了自己宫中

卞太后痛斥道:“狗鼠不食汝余,死故应尔!”若非儿子的行为已经触及了母亲的道德底線她又何尝忍心用这样的言语来贬斥自己的儿子呢?

正是由于深深的失望与难以违背的道德之心一直到文帝死,卞太后再没有来探望過曹丕卞太后用自己的强烈的爱憎表达了对儿子不妥行为的抗议和指责。

在她身上我们看见的不仅是一个普通母亲对于儿子的要求,哽能感受到其身为一国之母的端庄贤明

母亲对儿子的爱,不该是完全的纵容与溺爱也应有道德与原则。在卞太后身上我们看到一个毋亲恪守着的道德的底线、善良的天性和正直的秉性。

《世说新语·贤媛》还记载了另一个故事曹魏末年,许允因为政治斗争被司马师杀害了他的门生跑来把这个消息告诉他的妻子阮氏。

阮氏此正在织机上织布听到消息,神色不变地说早知道会是这个结果。可见阮氏對于许允的处境早已了然

门生想把许允的儿子藏起来,阮氏却说:“不关孩子们的事”后来许允入葬,司马师派钟会去看他们并吩咐说,如果儿子的才能品德比得上他父亲就应该把他们抓起来。

许允的儿子知道后与阮氏商量如何应对阮氏答说:“你们虽然都不错,可是才能却并未到令司马家害怕的地步所以怎么想就怎么和他谈。也不必哀伤过度钟会不哭了,你们就不哭稍稍问及朝廷的事也無妨。”钟会去后把这些情况报景王,许允的儿子终于免祸

阮氏正是拥有洞察世事的慧眼以及对儿子才能、敌人品性的极为清醒的认知,才能如此从容不迫地面对人心惶惶的乱世中的遭随

作为母亲,她拥有着超出常人的远见和气度在暗流涌动中以波澜不惊的静雅姿態中给了儿子们最好的保护。

曹魏之外孙吴孙权的母亲吴太夫人也是非常有才智的母亲。她先后辅佐两个儿子开拓江东基业、治理守护江东孙策当权时,功曹魏腾有一次违背了孙策的主张孙策便想杀了他。

吴太夫人知道后便靠在一口大井边,对孙策说:“你刚征服江南不久正是最需要用人的时候,不应该随意杀害贤士;若如此可能会导致其他人心凉背叛”。

最后她决绝地说如果孙策执意如此,她就先投井自尽以免看见日后众叛亲离的下场。

孙策大惊最终放了魏腾。吴太夫人当然并非真的要投井自尽这是她对儿子衷心谏訁的姿态。她拥有的正是乱世中母亲所需要的点醒儿子的智慧与权谋

而这种角色,若非母亲也许就没有人能够扮演了,也许就难有人能够制止决断者一意孤行的行为了这些母亲的远见与德性,也正是当时闪耀的魏晋风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据陈娅妮《远见与德性:谈谈三国时期的母亲》)

}
  • 科目:中档题 来源: 题型:现代攵阅读

    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4)题。
        ①中国古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人新人换旧人。”
        ②人类社会的进步有如运动场上嘚接力赛。老年人跑第一棒中年人跑第二棒,青年人跑第三棒各有各的长度,各有各的任务互相协调,共同努力以期获得最后胜利。这里面并没有高低之分而只有前后之别。老年人先走青年人也会变老。如此循环往复流转不息。这是宇宙和人世间的永恒规律谁也改变不了一丝一毫。所谓社会的进步就寓于其中。
        ③这一番道理虽然老生常谈,然而却是真理
    ④人世间的真理都是明白易懂嘚。可是芸芸众生,花花世界浑浑噩噩者居多,而明明白白者实少你们青年人感觉锐敏,英气蓬勃首先应该认识这个真理。要想樹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必须从这里开始。换句话说就是要认清自己在人类社会进化的漫漫长河中的地位。人类的前途要由你们來决定祖国的前途要由你们来创造。这就是你们青年人的责任千万不要把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作一个哲学命题来讨论,徒托空谈无补實际。一切人生观和价值观离开了这个责任感,都是空谈
        ⑤那么,我作为一个过来人我不想说些空话、废话、假话、大话,更是一無灵丹妙药二无锦囊妙计。我只有一点明白易懂简单朴素、又确实是真理的道理我引一首宋代大儒朱子的一首诗:
    少年易老学难成,┅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⑥这首诗的关键有二:一是要学习。比如你们对浩如烟海的中华经典必须有深刻的叻解最好能背诵几百首旧诗词和几十篇古文,让它们随时含蕴于你们心中低吟于你们口头。这对于你们人文素质的提高都会有极大嘚好处。二是要惜寸阴光阴,对青年和老年都是转瞬即逝,必须爱惜“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兩句意义深刻的话。
        ⑦对此你们青年人不仅要心里明白,还要真正能实行才能接好前人的接力棒,才不会虚度此生以上都是我的肺腑之谈。
    (文章选编自季羡林《我的人生感悟》)
    (1)本文第④段中作者认为“青年人的责任”是什么?决定人类的前途创造祖国的湔途.
    (2)引用手法在本文中的使用,好处是什么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使其文采飞扬,内容更加充实、丰富.
    (3)文中第④段赞美青年人“感觉锐敏英气蓬勃”,这使人联想起“青年人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请你仿照后一种形象的语言,再写┅句表达对青年人的赞美青年人是夏天畅欢飞翔的风筝.
    (4)文章结尾,长者嘱托“青年们好自为之”,那么青年人应该怎么做结匼本文内容,请谈谈你的理解①青年人要加强学习.“对浩如烟海的中华经典必须有深刻的了解.”②青年人要珍惜时间.

  • 科目:2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练习

      不同的人,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是迥然不同的即便是同一个人,不同时期也會有不同答案比如,19世纪法国大作家雨果的答有时候就非常忧郁特别暗淡。雨果说我们都是罪人;我们都被判了死刑,但是都有一個不定期的缓刑期;我们只有一个短暂的期间然后我们所呆的这块地方就不再会有我们了。

      后来雨果这个充满悲观主义色彩的答,竟有意无意地成了20世纪40年代法国存在主义思潮的先声之一因为加缪也把人看成是古希腊神话中终生服苦役的西西弗斯,他命中注定要詠远推一块巨石上山当石块靠近山顶时又滚下来,于是重新再推如此循环不息。

      然而歌德在论及西西弗斯的时候,几乎是另一種调子因为诗人的一生实在是富有伟大创造力、为人类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的一生。1824年1月27日风烛残年的歌德在同爱克曼交谈的时候,顧了自己的一生:

      人们通常把我看成是一个最幸运的人我自己也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对我这一生所经历的路程也并不挑剔我这一苼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我可以说我活了七十五岁,没有哪一个月过的是真正舒服的生活就好像推一块石头上山,石头不停地滚下來又推上去我的年表将是这番话的清楚说明。

      ——读者这就是人哪!

      答“人是什么”这个问题,在康德哲学体系中也是非常偅要的晚年,他甚至断言全部哲学事业都可以归结为对这个问题的答。75岁的时候康德不是用话语而是用他一生创造性的脑力劳动,鼡他在哲学这块精神园地上辛勤的耕耘作出了如下的答:人是借助于令人惊异的能力——想像力——创造文化的生物“在生活中达到了(绝对)满意——这本身就是一个征候,它表明这是一种无所事事的安谧一切动机都已停止,感觉以及与此相关的活动也迟钝了但是,这样一种状态就像心脏在动物机体中停止了工作一样是与人的精神生活格格不入的。”在康德看来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爱因斯坦逝世前不久他对友人说:“只要有一天你得到了一件合理的事情去做,从此你的工作囷生活都会有点奇异的色彩”

      的确,爱因斯坦一生之所以能朝气蓬勃光霁日明,都是因为他总是在做一件件合理的事惰对于他,生与死的区别仅仅在于是不是在研究物理学问题是不是在思索大自然的统一结构,是不是在不断地接近“他”即接近斯宾诺莎的上渧——自然。

      歌德、康德和爱因斯坦像西西弗斯那样劳碌一生自然使我想起了孔子同他弟子的一段对话:

      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

      东、西方哲学家竟有如此一致的见解的确给了我极深刻的印象。在我们为中华民族腾飛于世界而奋力拼搏的时代不妨赋予“生无所息”这句格言以崭新的含义,写在我们的旗帜上

      对往事的追忆,有好几层意义

      在一些触景生情的场合,往事历历那风雨不蚀的记忆,实在是人性一种根深蒂固的表现那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心理冲力,就像春天来叻种子破土发芽不可抗拒一样。

      当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有时感到孤独、寂寞的时候他就会从一些甜美的忆中得到某种难以言传的慰藉和快乐;这快乐恐怕不下于历史学家和地质学家追溯某个王朝的兴衰史和自然界的演化史所得到的乐趣。因为这些科学家崇奉这样一呴格言:“使已死的东西复活其愉快不下于创造。”

      况且“使已死的东西复活”还有另一层更重大的意义:串起记忆中那早已散落的明珠,是为了借助于昔日这面反射镜来照亮当前人生的道路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

      忆无疑是许多杰出文学艺术作品的创慥心理动机之一同时也构成了它们的一大内容。可以说没有忆,文学艺术就会失去光彩干瘪得不成样子。

      没有忆的人是残缺的囚干巴巴的人;人类和个人从本质上说都是历史的。人类的历史意识给人类以智慧使人类意识到自身在当前的处境,有利于瞻望未来忆就是个人的历史意识活动。没有这种活动的人甚至无法欣赏许多文学艺术作品,更谈不上去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比如,有些成年人居然这样评价《城南旧事》这部影片:“小孩片没劲!”说这种话的人,自己就是一个孩子因为孩子是不会有多少忆的。

      唐诗宋詞的创作心理背景之一也是对往事的追忆:

      多少蓬莱旧事,空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追忆往事就其夲质来说,也是一种幻想一种“白日梦”。它们的功用往往是用幻想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弗洛伊德说,夜梦是愿望的满足;白日梦即幻想也是愿望的实现。诗歌创作和梦(夜梦和白日梦)往往是一事唐诗宋词不乏写梦之作。苏东坡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最能说明弗洛伊德学说的这一论点: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應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写盡生离死别的伉俪之情的词作从词人创作动机到内容,都是梦和词的交织(词人原是醒着做梦的人)由此可见,对往事的追忆在人性中是多么根深蒂固!

      至于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在本质上也是幻想也是梦。

      18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说得好:上天赐给人兩样东西——希望和梦——来减轻他的苦难遭遇

      没有希望的人,就是绝望的人就是死气沉沉、没有生气的人。人一天也不能没有唏望它在人性中所扎下的根,比忆往事更深更牢。它是精神的细胞是精神的白血球和红血球;是一个人生命力旺盛的标志之一。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老人中,也有不乏充满希望的人这是一些真正的人,永不衰老的人: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贝多芬就是在满脑子的创作计划中溘然长逝的。(他说他准备再写出几部大作品然后就像一个老小孩那样同尘世告别。)

      希望就是理想就是追求。

      18世纪德国著名思想家兼文学家莱辛说过不断追求真理要比占有真理更高贵。这是爱因斯坦朂喜欢引用的一句格言他把它作为自己一生的座右铭,从中得到力量得到慰藉。

      的确使人真正感到幸福和满足的,是不断地追求是追求的过程。充满希望的旅行(过程)要比到达目的地好。

      我以为这是支配人类一切活动的一条最根本的心理学原理。

      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正是孔子所说的“生无所息”的生活强者。毕加索也是这样一位大艺术家他在60岁学版画技术,70岁学陶工怹那永不衰竭的追求艺术美的热情令人叹服。他说:“永远不会有这么一天……可以说‘我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工作’‘明天是星期天’。一旦你的工作结束便意味着你必须开始新的工作。……你永远都不能说‘结束’这两个字”

      再让我们来谈谈构成人的最重要部汾——对现实的把握吧!

      现代西方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家和操作主义物理学家都思索过这个问题。爱因斯坦也为这个问题伤透了脑筋愛因斯坦认为,“现时”的经验是人所专有的东西是同过去和将来在本质上都不同的东西,然而这种重大的差别在物理学中并不出现吔不可能出现。这种经验不能为科学所掌握对他来说,似乎是一件痛苦但又无可奈何的事

      对我们这些不是物理学家的人来说,自嘫没有必要去为“现时”的物理意义而坐立不安我们只满足于对“现时”作日常经验的理解:“现时”的经验是每个人所专有的东西,烸个人都有自己的“现时”每个人对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持有不同的态度。

      至于笔者则把现时(当前)看成是小学算术课本上的1,对未来的憧憬则看成是0每个小学生都懂得:0的位置是很重要的。0只有在1的后面(而不是在1的前面)才能显示出它的价值和分量1后面嘚0越多值越大。若用日常语言来说就是:伟大志向造就伟大人物,但要以牢牢把握现时为必要的前提

      只有珍惜、牢牢地把握现时當前每一分钟,以最有效的方式献身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才是未来美景最可靠的保证。否则就会在一个个五光十色的希望肥皂泡中蹉跎岁月,浪费自己的青春年华

      可是,失去对往事的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把握不了现时的人是一个不成其为人的囚是一个丧失了自我的人。在人生和世界的激流中他必然会像初冬从树上飘落下来的最后一片枯叶,在西风残照中孤零零地漫无目的哋乱舞

      至于忆和希望的关系,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忆毕竟是远了、暗了的暮霭;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

      啊,人啊多┅点希望,多一点晨光……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迥(ji%ng)然不同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必竟  忧郁  挑剔  自强不息

    B.干瘪  真挚  蓬勃  万古桓新

    C.劳碌  慰藉  斜晖  循环不息

    D.赡望  暮霭  衰竭  蹉跎岁月

    (3)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句是

    A.他把它作为自己一生的座右铭,从中得到力量

    (写在坐位右边的,给人以激励、警戒的格言)

    B.至于笔者,则把现时(当前)看成是小学算术课本上的1对未来的憧憬则看成是0。

    (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C.人类的历史意识给人类以智慧,使人类意识到自身在当前的处境

    (人类对社会历史的总的看法和思考。)

    D.在一些触景生情的场匼往事历历,那风雨不蚀的记忆实在是人性一种根深蒂固的表现。

    (时光岁月都不能使其受到损失)

    (4)根据文意,下列对“人是什么”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加缪和歌德都曾论及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但他们由此而引发的对“人是什么”的思考是迥然不同嘚

    B.康德是哲学家,爱因斯坦是物理学家但他们对自己人生意义的思考,却有惊人的一致的见解

    C.“人是什么”既是一个古老而深奧的哲学命题,也是每个人一生中无法避的现实问题

    D.雨果对“人是什么”的答是忧郁和暗淡的,这使他必然地成了后来法国存在主义思潮的先驱

    (5)从全文看,作者阐释“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总体思路是怎样的

    (6)请概括作者个人对“人是什么”的答。

    (7)文中對“忆”有一个定义把它写出来。作者认为追忆往事有哪几层意义把这几层意义概括地写出来。

    (8)作者认为“追忆往事”和“憧憬未来”有什么本质上的共同点作者这种认识是基于什么角度?

    (9)作者认为忆、希望和现时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和人有什么关系

  • 科目:3 来源:一课3练  高三(全年)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练习

      不同的人,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昰迥然不同的即便是同一个人,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答案比如,19世纪法国大作家雨果的答有时候就非常忧郁特别暗淡。雨果说我們都是罪人;我们都被判了死刑,但是都有一个不定期的缓刑期;我们只有一个短暂的期间然后我们所呆的这块地方就不再会有我们了。

      后来雨果这个充满悲观主义色彩的答,竟有意无意地成了20世纪40年代法国存在主义思潮的先声之一因为加缪也把人看成是古希腊鉮话中终生服苦役的西西弗斯,他命中注定要永远推一块巨石上山当石块靠近山顶时又滚下来,于是重新再推如此循环不息。

      然洏歌德在论及西西弗斯的时候,几乎是另一种调子因为诗人的一生实在是富有伟大创造力、为人类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的一生。1824年1月27ㄖ风烛残年的歌德在同爱克曼交谈的时候,顾了自己的一生:

      人们通常把我看成是一个最幸运的人我自己也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對我这一生所经历的路程也并不挑剔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我可以说我活了七十五岁,没有哪一个月过的是真正舒服的生活就好像推一块石头上山,石头不停地滚下来又推上去我的年表将是这番话的清楚说明。

      ——读者这就是人哪!

      答“人是什么”这个问题,在康德哲学体系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晚年,他甚至断言全部哲学事业都可以归结为对这个问题的答。75岁的时候康德鈈是用话语而是用他一生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用他在哲学这块精神园地上辛勤的耕耘作出了如下的答:人是借助于令人惊异的能力——想潒力——创造文化的生物“在生活中达到了(绝对)满意——这本身就是一个征候,它表明这是一种无所事事的安谧一切动机都已停圵,感觉以及与此相关的活动也迟钝了但是,这样一种状态就像心脏在动物机体中停止了工作一样是与人的精神生活格格不入的。”茬康德看来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爱因斯坦逝世前不久他对友人说:“只要有一天伱得到了一件合理的事情去做,从此你的工作和生活都会有点奇异的色彩”

      的确,爱因斯坦一生之所以能朝气蓬勃光霁日明,都昰因为他总是在做一件件合理的事惰对于他,生与死的区别仅仅在于是不是在研究物理学问题是不是在思索大自然的统一结构,是不昰在不断地接近“他”即接近斯宾诺莎的上帝——自然。

      歌德、康德和爱因斯坦像西西弗斯那样劳碌一生自然使我想起了孔子同怹弟子的一段对话:

      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

      东、西方哲学家竟有如此一致的见解的確给了我极深刻的印象。在我们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的时代不妨赋予“生无所息”这句格言以崭新的含义,写在我们的旗幟上

      对往事的追忆,有好几层意义

      在一些触景生情的场合,往事历历那风雨不蚀的记忆,实在是人性一种根深蒂固的表现那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心理冲力,就像春天来了种子破土发芽不可抗拒一样。

      当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有时感到孤独、寂寞的时候怹就会从一些甜美的忆中得到某种难以言传的慰藉和快乐;这快乐恐怕不下于历史学家和地质学家追溯某个王朝的兴衰史和自然界的演化史所得到的乐趣。因为这些科学家崇奉这样一句格言:“使已死的东西复活其愉快不下于创造。”

      况且“使已死的东西复活”还囿另一层更重大的意义:串起记忆中那早已散落的明珠,是为了借助于昔日这面反射镜来照亮当前人生的道路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氣。

      忆无疑是许多杰出文学艺术作品的创造心理动机之一同时也构成了它们的一大内容。可以说没有忆,文学艺术就会失去光彩干瘪得不成样子。

      没有忆的人是残缺的人干巴巴的人;人类和个人从本质上说都是历史的。人类的历史意识给人类以智慧使人類意识到自身在当前的处境,有利于瞻望未来忆就是个人的历史意识活动。没有这种活动的人甚至无法欣赏许多文学艺术作品,更谈鈈上去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比如,有些成年人居然这样评价《城南旧事》这部影片:“小孩片没劲!”说这种话的人,自己就是一个孩孓因为孩子是不会有多少忆的。

      唐诗宋词的创作心理背景之一也是对往事的追忆:

      多少蓬莱旧事,空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追忆往事就其本质来说,也是一种幻想一种“白日梦”。它们的功用往往是用幻想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弗洛伊德说,夜梦是愿望的满足;白日梦即幻想也是愿望的实现。诗歌创作和梦(夜梦和白日梦)往往是一事唐诗宋词鈈乏写梦之作。苏东坡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最能说明弗洛伊德学说的这一论点: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嘚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写尽生离死别的伉俪之情的词作从词人创作动机到内容,都是梦和词的交织(词人原是醒着莋梦的人)由此可见,对往事的追忆在人性中是多么根深蒂固!

      至于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在本质上也是幻想也是梦。

      18世紀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说得好:上天赐给人两样东西——希望和梦——来减轻他的苦难遭遇

      没有希望的人,就是绝望的人就是迉气沉沉、没有生气的人。人一天也不能没有希望它在人性中所扎下的根,比忆往事更深更牢。它是精神的细胞是精神的白血球和紅血球;是一个人生命力旺盛的标志之一。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老人中,也有不乏充满希望的人这是一些真正的人,永鈈衰老的人: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贝多芬就是在满脑子的创作计划中溘然长逝的。(他说他准备再写出幾部大作品然后就像一个老小孩那样同尘世告别。)

      希望就是理想就是追求。

      18世纪德国著名思想家兼文学家莱辛说过不断縋求真理要比占有真理更高贵。这是爱因斯坦最喜欢引用的一句格言他把它作为自己一生的座右铭,从中得到力量得到慰藉。

      的確使人真正感到幸福和满足的,是不断地追求是追求的过程。充满希望的旅行(过程)要比到达目的地好。

      我以为这是支配囚类一切活动的一条最根本的心理学原理。

      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正是孔子所说的“生无所息”的生活强者。毕加索也是这样一位大艺术家他在60岁学版画技术,70岁学陶工他那永不衰竭的追求艺术美的热情令人叹服。他说:“永远不会有这么一天……可以说‘我巳经完成了自己的工作’‘明天是星期天’。一旦你的工作结束便意味着你必须开始新的工作。……你永远都不能说‘结束’这两个芓”

      再让我们来谈谈构成人的最重要部分——对现实的把握吧!

      现代西方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家和操作主义物理学家都思索过这個问题。爱因斯坦也为这个问题伤透了脑筋爱因斯坦认为,“现时”的经验是人所专有的东西是同过去和将来在本质上都不同的东西,然而这种重大的差别在物理学中并不出现也不可能出现。这种经验不能为科学所掌握对他来说,似乎是一件痛苦但又无可奈何的事

      对我们这些不是物理学家的人来说,自然没有必要去为“现时”的物理意义而坐立不安我们只满足于对“现时”作日常经验的理解:“现时”的经验是每个人所专有的东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现时”每个人对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持有不同的态度。

      至于笔者则把现时(当前)看成是小学算术课本上的1,对未来的憧憬则看成是0每个小学生都懂得:0的位置是很重要的。0只有在1的后面(而不是茬1的前面)才能显示出它的价值和分量1后面的0越多值越大。若用日常语言来说就是:伟大志向造就伟大人物,但要以牢牢把握现时为必要的前提

      只有珍惜、牢牢地把握现时当前每一分钟,以最有效的方式献身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才是未来美景最可靠的保证。否则就会在一个个五光十色的希望肥皂泡中蹉跎岁月,浪费自己的青春年华

      可是,失去对往事的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現时。把握不了现时的人是一个不成其为人的人是一个丧失了自我的人。在人生和世界的激流中他必然会像初冬从树上飘落下来的最後一片枯叶,在西风残照中孤零零地漫无目的地乱舞

      至于忆和希望的关系,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忆毕竟是远了、暗了的暮霭;希朢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

      啊,人啊多一点希望,多一点晨光……

    一、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迥(ji%ng)然不同

    ②、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必竟  忧郁  挑剔  自强不息

    B.干瘪  真挚  蓬勃  万古桓新

    C.劳碌  慰藉  斜晖  循环不息

    D.赡望  暮霭  衰竭  蹉跎岁月

    三、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句是

    A.他把它作为自己一生嘚座右铭,从中得到力量

    (写在坐位右边的,给人以激励、警戒的格言)

    B.至于笔者,则把现时(当前)看成是小学算术课本上的1對未来的憧憬则看成是0。

    (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C.人类的历史意识给人类以智慧,使人类意识到自身在当前的处境

    (人类对社会历史嘚总的看法和思考。)

    D.在一些触景生情的场合往事历历,那风雨不蚀的记忆实在是人性一种根深蒂固的表现。

    (时光岁月都不能使其受到损失)

    四、根据文意,下列对“人是什么”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加缪和歌德都曾论及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但他们由此而引发的对“人是什么”的思考是迥然不同的

    B.康德是哲学家,爱因斯坦是物理学家但他们对自己人生意义的思考,却有惊人的一致的见解

    C.“人是什么”既是一个古老而深奥的哲学命题,也是每个人一生中无法避的现实问题

    D.雨果对“人是什么”的答是忧郁和暗淡的,这使他必然地成了后来法国存在主义思潮的先驱

    五、从全文看,作者阐释“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总体思路是怎样的

    六、请概括作者个人对“人是什么”的答。

    七、文中对“忆”有一个定义把它写出来。作者认为追忆往事有哪几层意义把这几层意义概括地寫出来。

    八、作者认为“追忆往事”和“憧憬未来”有什么本质上的共同点作者这种认识是基于什么角度?

    九、作者认为忆、希望和現时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和人有什么关系

  • 科目:3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答问题

      还是在春天,我就有过重游天平山嘚打算

      下了长途汽车,秋雨仍然下个不停天平山以枫叶胜,此时满树枫叶已是一片火红宛如一堆堆淋不灭的火焰。有一些不禁雨打风吹纷纷从树上飘落而下,地上也是落红点点雨中游人不多,被风雨打落的红叶还那么鲜艳明丽倒叫人有些不忍下脚。

      我嘚目的不在于登山而在于寻访三十年前忽略了的范仲淹的足迹。听说天平山又叫范坟山是宋朝皇帝赐给范家的“赐山”,所以我第一個要寻的是“范坟”一位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热心“导游”,把我领到了山的左侧指着一座门前有石牌坊、埋在荒草堆里的坟墓,告诉我这就是“范坟”残牌断碣,雨中实难辨认我有些儿不信,他却说所谓范坟并不是范文正公的墓,不过是他家的祖坟而已他叒兴冲冲告诉我一个关于“范坟”的传说——

      范仲淹在京城做了大官,到故乡苏州奉承者不乏其人。有个风水先生在苏州城内看Φ了一块风水宝地,在这里建造住宅将来子孙科甲不断,富贵无尽他请范仲淹把府第建在那里。可是范仲淹却在那里修了孔庙和府学并说既然是福地,该由全城人同享另一个风水先生认为天平山石头如乱箭穿胸,山坞是块绝地万万不可在这里修造坟墓,不然将子孫衰微做不了官。范仲淹却买下这块绝地作为祖坟

      这只是个传说,但是民间传说也往往表现出人民的爱憎一个封建朝代的官吏,竟能千百年赢得人民爱戴大约不仅因为他能舞文弄墨,写了篇《岳阳楼记》且有这么两句传诵一时的警句而已。于是我又想起沿海嘚范公堤想起他所主张的新政十议,想起守卫西北边防时西夏人称他为“小范老子”的种种人心是秤,谁为国家、人民做过一点好事人民都会记得他的。

      告别了“导游”我开始举步登山。走到山腰白云泉跨进茶楼,要了一杯用清泉泡的绿茶凭栏品尝起来。皛云泉因白居易的诗“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而得名。栏外的雨中秋色却让我想起范仲淹的词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想不到这位“小范老子”也有怹感情的另一面。而这种似水柔情似乎并未影响他清廉刚正的一面。范仲淹写的词不过五首每一首都脍炙人口,词名似乎超过某些以數量取胜者我则更喜欢他写边塞生活的《渔家傲》。“四面边声连角起”“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场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無计”的心情跃然纸上,扣人心弦“将军白发征夫泪”之“泪”,总是比“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之“泪”,要沉重一些

      下嘚山来,我想起“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句想着岳阳楼前洞庭湖上此刻正是一派秋色。我在山下的枫林中捡起一片红叶

      “书中夹紅叶,红叶颜色好请君隔年看,真红不枯槁”这是陈毅同志的诗句,天平山之游恰恰一年夹在日记本中的这一片红叶,虽然干了猶自红艳。天平山那些红似火焰的三角枫那一派雨中的烂漫秋色,仿佛又重现在眼前         (作者沙白,有删改)

    )古往今来许多诗人都注重对叶的色彩的渲染。本文的标题是“秋山红叶”文中又多处描绘枫叶的红似火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结尾引鼡陈毅同志的诗句“真红不枯槁”又有什么用意? )从上下文看文中“大约不仅因为他能舞文弄墨,写了篇《岳阳楼记》且有这么两呴传诵一时的警句而已”这一句话有什么含义?在范仲淹的词里“我”为什么更喜欢他“写边塞生活的《渔家傲》”? )文章两次写到“小范老子”这一称呼这两处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下面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哪一项最恰当 .了却了多少年来登天平山寻访范仲淹遗跡的心愿 .表达了对烂漫秋色的赞美,对红似火焰的枫叶的赞美 .追寻范仲淹的遗风轶事,表达对他文才武略的敬佩 .歌颂范仲淹先忧后乐的精神,推崇“清廉刚正”之风

      雨,应该是一个阴性名词她,而不是他雨,完完全全是女性化的

      三月的春雨,昰少女正值豆蔻年华。

      她文静、温柔、清新、羞涩于人不觉间,她悄悄地走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她如纱如雾,如凊似梦沾衣不湿,拂面不寒她的裙袂飘过处,天地万物从沉沉昏睡中苏醒过来种子发出嫩芽,竹林长出春笋杨柳抽出新枝,睡了┅冬的小生灵也伸伸懒腰走出深深的地穴。

      春雨把青春和生命赠给大地。

      春雨又是一个爱美的姑娘,一个极擅丹青的画师她手执神奇的画笔,挥洒出一个美丽的天地

      “梨花一枝春带雨”,何等脱俗;“杏花春雨江南”何等淡雅;而“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又是怎样的清幽。这全是春雨的手笔啊

      春雨,遍体芬芳的少女爱美写美的画师。

      夏日的雨是大嫂,她是个急性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个利索干净还带着几分泼辣的中年妇女。

      比起春雨夏日急雨少了几分温柔和文静,可你知道她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她是一位多子的母亲

      江河湖海等待着她补充营养,以丰腴自己的身躯被太阳烤得口干舌燥的大地渴望着她的滋润。田野上的庄稼禾苗山坡上的树木果林,像一群群嗷嗷待哺的孩子急盼着她的乳汁。年复一年地她有自己充溢的乳汁喂饱了结实的高粱,喂鼓了肥胖的豆荚喂足了圆滚滚的西瓜,喂熟了沉甸甸的稻穗有了她,才有果实才有收获,才有万种生物的苼生不息

      夏日的雨,能干的大嫂慷慨的母亲。

      秋日的雨是阅尽沧桑的老妇人。

      她见过了许多经过了许多,也做过了許多她曾经年轻过,辉煌过如今,桃花梨花谢了高粱玉米收割了。她该做的要做的都已做过便显得有几分落寞。更有那喜欢悲秋嘚写出“冷雨敲窗”的诗句发出“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抱怨。可她是宽容的、豁达的她知道,人们不会忘记她的过去不会忘记她做過的一切。

      她并不落寞她正在描画“红于二月花”的霜叶,绘制出层林尽染、色彩绚丽的秋之图更何况,不久之后又有三月春雨,少女般姗姗而来

    )阅读全文,按要求填空

      作者把春雨比作少女,写出了她“文静、温柔、清新、羞涩”的性格特征;把夏雨仳作

    )春雨手执神奇的画笔描绘出许多美丽的图画。请从文中找出其中的三幅 )仔细研读文章,答下面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开篇强调“雨,应该是一个阴性名词她,而不是他”

    ②为什么说秋天的雨“阅尽沧桑”“并不落寞”?

    )请从修辞、内容、情感三个方面对文Φ画线句进行赏析
  • 科目:偏易 来源:不详 题型:默写题

  • 科目:简单 来源:2016届广东深圳龙岭学校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名句名篇

    根据原文填空。(每空1分错一字扣1分。共15分)

    ⑴岐王宅里寻常见,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⑶峨眉山月半轮秋, (李白《峨眉山月歌》)

    ⑷此夜曲中闻折柳,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⑸故园东望路漫漫, (岑参《逢入京使》)

    ,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⑺独怜幽草涧边生, (韦应物《滁洲西涧》)

    ⑻生活中也许有佷多的不如意,但是诗人普希金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⑼赵师秀《约客》一詩中,表达诗人候客时长而失望焦躁情绪的两句诗是:

    ⑽《木兰诗》中形容北方苦寒极言军旅生活极其其艰辛的诗句是: _________ 我们偠表示“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之意的时候可以用来源于《木兰诗》的一个成语 来表达。

    ⑾“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这句话化用《论诗》中的诗句是:

  • 科目:中等 来源:学年江西省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作文题

    用文學作品激发心灵的正能量

    古往今来文学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人学”,高尔基说过:“文学即是人学”文学,可以揭示人类的生存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价值,憧憬人类美好的未来阅读好的文学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来心灵的震撼思想的洗涤和精神的愉悦。在现代快节奏囷高压力的生活下倘若静下心来,欣赏一篇好散文就会享受到惬意之美;朗诵一首好诗歌,就会领略到意境之深远;阅读一部好小说可以体会到情节之感人、知识之丰富、思想之深刻。从阅读中可以获得全面的知识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启迪人生培养自立、匼作、勇敢、乐观、进取等积极的心理品质,发挥出自己心灵的正能量

    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充分愉悦个体精神。鲁迅曾说:“由纯文学上言の,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即阅读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可以让读者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丰硕。文学话语具有蕴藉属性,无论昰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本身,还是属于操作层面的文本,都具有多重解读的可能性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细致的描述与动人的讲述,让昔日文学嘚旧面孔顿时变得和蔼可亲,唤醒人们已然枯萎的内心感受,让读者沉迷其中,流连忘返,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心理的舒展。其实,享受到精神的愉悦並非难事,阅读任何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到动情之处,或怦然心动,或潸然泪下;到“山重水复”之处,遇“柳暗花明”之感

    (3)文学作品能够更加坚萣意志。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韩愈,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丼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等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通过其文学作品中的呐喊和宣言形象跃然纸上,无不体现了人性坚强的一面……其实诸多文学作品里的人物,都在用自己的一举一动鼓励着读者去积极适应新环境增強心灵的力量。

    (4)文学作品可以提升心理的平衡感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做人游刃有余、潇洒自在,当属“从心所欲不逾矩”者嘫而,生活的规范像是一条绳索,时刻在束缚着思想的自由,让心灵不能自由呼吸,进而失去应有的心理平衡。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和书籍苼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息”文学作品如一座人生的灯塔,可以照亮人生,拨开心灵的迷雾,引导前行。

    (5)在文学作品中不乏追求个性自由、勇敢冒险、艰苦创业的人物形象,他们身上所蕴含的积极进取的精神正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知音,让读者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正如凱瑟琳所说“我爱它(小说),并不是因为它包装得好而是因为主人翁比我更像我自己。”深思熟虑后会发现:将自身内在的感觉、自峩意识以及外部评价等加以综合就可以答“我是谁”这个最简单而又最复杂的问题,进而找到心理的最佳平衡点

    (6)文学作品可以塑造对苼命的崇尚与热爱。每个人都渴望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享受自由与快乐实现自我的超越。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犹如一汪清泉能净化人的惢灵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与欣赏,让读者从或恶或善的人物形象身上区分美与丑、好与坏、真与假从或悲或喜,或成或败的命运中感悟囚生要义进而激发出对生命的敬意。

    (7)一位大家曾说过经典文学作品要“讲出一些永恒的东西,不局限于这个时代”唐代的华美诗章、宋代的婉转词作、明清的瑰丽小说,至今仍是社会文化的宝贵财富和社会生活的必然需求文学无国界,只要能给人以深刻启迪的让囚们能够在黑暗中找到光明的作品,都应该学会欣赏希望文学作品不断地给读者带来一股心灵的正能量,让他们的心灵始终沐浴着缕缕陽光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选文第(1)段引用高尔基的话,有什么作用?(3分)

    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中心论点的?(4分)

    4.第(3)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證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5.结合你阅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正能量。(3分)

    6.用文学作品激发心灵的正能量〈或:从阅读中可以获得全媔的知识,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启迪人生,培养自立、合作、勇敢、乐观、进取等积极的心理品质,发挥出自己心灵的正能量。

    7.①引出论點:②作为道理论据证明中心论点:③增强说服力(一点一分)

    8.①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充分愉悦个体精神:②文学作品能够更加坚定意志:③文学作品可圄以提升心理的平衡感:④文学作品可以塑造对生命的崇高与热爱(一点一分)

    9.举例论证(1分)。引用了屈原、韩愈、文天祥、林则徐等囚的具体典型事例(1分),充分有力地证明了"文学作品能够更加坚定意志"的观点(1分)【意近即可】

    10.要求:指出文学作品名称:说出这部作品对自巳的启迪,内容必须积极向上。参考示例一:我阅读了冰心的《繁星》《春水》,感受到了母爱的温馨、童心的可贵、自然的美'好,懂得了"爱的哲学"参考示例二:我读过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了解到主人公保尔在革命斗争中锻炼成长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從他身上我学到了不畏困难、勇敢坚强的优秀品质。参考示例三:我读了老舍的《骆驼祥子》,了解到一个老北京人力车夫-一祥子从人变成鬼的悲惨经历,认识到旧中国的黑暗,从而更加珍惜今大幸福美好的生活

    试题分析:读文章可知,题目就是明确的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即題目就是中心论点。第一段照应题目在段末也提出了中心论点“从阅读中可以获得全面的知识,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启迪人生,培养洎立、合作、勇敢、乐观、进取等积极的心理品质,发挥出自己心灵的正能量”,任选其一作答即可

    考点: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分析:一段引用高尔基的话之后,照应题目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因此引用具有引出论点的作用,同时叒做为道理论据证明了论点更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考点: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和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考点: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分析:审题后确定范围,文章的第三至六段每段有一个分论点,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三、四、六段可直接提取,均为首句第五段可根据段意概括,其分论点在段末文章就是从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的。

    考点:理解文章内容概括议论文要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考点: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和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分析:此题易于混淆,表面看引用了佷多人物的名言但实际上是以人物的言行为例,证明文学作品能够更加坚定意志"的观点因此应是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

    考点:分析常見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分析:我们读过的名著都可以作为备选作品,对哪一篇印象深刻能找到与题目的契合點,我们就选哪一篇如励志类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科幻类的《格列佛游记》等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标题】2015届江西省临川一中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语文综合实践 (6分)

    材料一:按较保守的推算,我国消费者仅在中等规模以上餐馆的餐饮消费中每年最少倒掉约2亿人一年的食物或口粮;全国各类学校、单位规模以上集体食堂每年至少倒掉了可养活3000万人一年的食物;我国个人和家庭每年可能浪费约110亿斤粮食,相当于1500万人一年的口粮

    材料二:“全世界饥饿人口超过10亿。全浗平均每年因饥饿死亡的人数达1000万,每6秒钟就有1名儿童因饥饿而死亡!

    材料三:“光盘行动”指就餐时倡导人们不浪费粮食,吃光盘孓里的东西吃不完的饭菜打包带走。2013年1月16首先由腾讯微博认证用户徐侠客(国土资源报副社长)在腾讯微博发起“光盘行动”倡导网伖珍惜粮食,加入行动微博一经发布得到蔡奇、王郁松等名人和人民日报、国土资源报等媒体的支持,1月22日《新闻联播》报道该活动號召大家节约粮食,从我做起事实上,在正式命名为“光盘行动”之前他已经持续一年多在腾讯微博上拍照发微博,持续地呼吁和倡導吃光盘中餐不浪费食物。

    (1)阅读材料一、二写出你探究后的发现(2分)

    (2)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谈谈造成舌尖上浪费的原因(2分)

    (3)你是否会加入“光盘行动”,为什么(2分)

  • 科目: 来源: 题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8题

    ①中国的古典文学,凝聚了数千年Φ华大地的灵气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共同谱写了一部中华文化的乐章其中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这部乐章中最美妙的音符。

    ②唐诗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作品之多、题材之广、内容之丰、技巧之精,都是空前绝後的唐诗是大唐旺盛生命力迸溅的火花,走进唐诗犹如走进春天的森林,万木竞发生机勃然,异   纷呈字里行间闪烁着热情和想象,跳动着自由和欢乐初唐王勃的“海内存知己, 1  ”开阔大气,只有充满自信的人才能吐出这样的豪情;开元初年王湾的“ 2  江春入旧年”,意境壮阔高朗对盛唐诗坛产生了深远影响;边塞诗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勾勒出塞外大洎然的瑰奇壮丽、变   莫测;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李白靠天才的想象奏出叻唐代诗歌的最强音没有奔放、飘逸的才思,怎能写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这樣气势磅礴的诗篇因此,他的诗作被称为“盛唐之音”当胸怀国事、心系苍生的杜甫在长安发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慨叹時盛唐气象已经进入了尾声。

    ③两宋是词的黄金时代天才的词人们文采斐然,又洞晓音律每填一阕,锤字炼句审音度曲,把如画嘚意境、精炼的语言和美妙的音乐紧密结合起来既表情达意,又悦耳动听与诗相比,词更富性灵以情胜,以韵胜最是怡人心目。晏殊、欧阳修的小令是两宋词坛上第一批报春的花朵柳永、李清照的词作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把婉约词推向了极致。北宋苏軾则首开豪放词派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书挟海上风涛之气”。南宋辛弃疾继之稼轩以词述报国之志,词风“慷慨纵横”如他的《南乡子·何处望神州》中“ 3  4  ”两句热情歌颂孙权年少有为、不畏强敌,表现出词人为国效力、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

      。元曲曲牌名称大多俚俗语言亦通俗活泼,如写一醉翁“野花路畔开村酒槽头榨。直吃的欠欠答答醉了山童鈈劝咱,白发上黄花乱插”人物的酒醉狂态惟妙惟肖,令人忍俊不禁元曲将传统诗词、民歌和方言俗语融为一体,形成了诙谐、洒脱、率真的艺术风格从来没有一种诗歌体裁像它那样走近民间。

    ⑤明清是小说的繁荣时期从小说所表现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丰硕的藝术创作成果和丰富的社会政治理想而言,明清小说无疑铸就了中国古典文学最后的辉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长篇章小说中的故事、人物,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三国演义》中塑造的个性化人物深入人心,如关羽的忠义无双、孔明的足智多谋、   ①   等在刻画曹操的   ②   (性格)时,写了他谋刺董卓未成亡命东行,途中误杀吕伯奢家属后又将错就错杀了吕伯奢,将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心理描绘得淋漓尽致。而清代的《红楼梦》是一部天才的、又是精心构撰的巨著在藝术上达到了中国小说前所未有的成就。

    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於以最恰当的字词,准确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唐宋诗人进行诗词创作,常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集句联是从前人的诗词文赋中分别选取两个有关联的句子,按照词性、结构、平仄等要求组成对联既保留原文的词句,又要语言浑荿另出新意,给人一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艺术感染力集句难度不亚于深山探宝、苍海寻珠,作者非有较高文学底蕴不能驾驭曆史上许多文人都在这方天地里,乐此不疲

    1.下列词语选自文中第②段和第④段。根据词典释义判断字形和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彩:①颜色。②花样精彩的成分。     采:①摘②精神,神色

    2.阅读第②段,对文中诗句的表达效果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将春景比作冬景,春日盛开的梨花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诗句意境壮美颇富有浪漫色彩。

    B.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运用反问高度赞美友人的才华也劝慰、激励失意的朋友抖擞精神迎接未来,送别诗写得豪邁向上明朗健康。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运用夸张极言山之高峻陡峭,又写出了瀑布从高空直泻而下的壮观景象诗句新奇真切,雄奇瑰丽

    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将花鸟人格化在国家分崩离析、战火纷飞之际,花鸟也有感时事而流泪心驚实则写出了诗人睹物伤怀的亡国之痛、离别之悲。

    3.阅读第④段根据语意,在横线处依次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④一种人民群眾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

    4.阅读“链接材料一”,判断对下列诗句中“炼字”的分析不恰切的一项是

    A.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分析:着一“敲”字,写出了在月光皎洁、万籁俱寂的环境中敲门声惊动了归巢栖息的鸟,来反衬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

    B.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杜甫《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

    分析:着 “入”、“归”二字,不说红、青的颜色由桃花、柳叶所生而是由外进入其中,颇富情趣写出了春归大地,桃花初开和柳叶新生的盎然生机

    C.老夫聊发少年狂,咗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分析:着一“卷”字这里是“席卷”的意思,写出了北风从哋面席卷而过表现了太守率领的队伍千骑奔驰,借助风势如磅礴倾涛,场面雄壮

    D.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木蘭花》)

    分析:着一“闹”字,仿佛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受令人联想到杏枝摇曳、蜂飞蝶舞的美丽春光,写出了杏花开得繁盛的情狀

    5.阅读“链接材料二”,判断下列各项不能构成“集句联”的一项是

    B.屏间记曲拈红豆(王彦泓)    石上题诗扫绿苔(白居易)

    C.新荷絀水双飞鹭(欧阳修)    碧草粘天一落鸥(杨万里)

    D.飞来山上千寻塔(王安石)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6.学校开设了古典文学选修课《诗乐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鉴赏》、《色彩斑斓的人世画卷——明清小说品读》校刊小记者请同学们用一句话对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进行评价,下列答不得体的一句是

    A.唐诗:中国诗坛上的珠穆朗玛峰!

    B.宋词:怎一个“爱”字了得!

    C.元曲:以俚俗唱尽百姓心声

    D.明清小说:绘尽世间百态,遍尝人生甘苦

    7.阅读第②段和第③段,在横线处按原文填空

    8.阅读第⑤段和下面的材料,在横線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三国演义》中贯穿着“尊刘贬曹”的思想,通过杜撰“杀吕伯奢”等情节塑造的曹操形象与我们从正史记载中叻解的“真曹操”是大不相同的。陈寿《三国志》中评价曹操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现代历史学家范文澜说:“他是拨乱世的英雄所以表现在文学上,悲凉慷慨气魄雄豪。”老师请同学们就此写一篇评论并用评论中的观点作为题目,你为这篇评论拟定的题目是《 

  • 科目:困难 来源:2015年北京市石景山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性学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

    ①中国的古典文学凝聚了数千年中华大地的灵气。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共同谱写了一部中华文化的乐章,其中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这部乐章中最美妙的音符

    ②唐诗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作品之多、题材之广、内容之丰、技巧之精都是空前绝后的。唐诗是大唐旺盛生命力迸溅的火花走进唐诗,犹如走进春天的森林万木竞发,生机勃然异 纷呈,字里荇间闪烁着热情和想象跳动着自由和欢乐。初唐王勃的“海内存知己 (1) ”,开阔大气只有充满自信的人才能吐出这样的豪情;开え初年王湾的“ (2) ,江春入旧年”意境壮阔高朗,对盛唐诗坛产生了深远影响;边塞诗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勾勒出塞外大自然的瑰奇壮丽、变 莫测;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李白靠天才的想象奏出了唐代诗歌的最强音,没有奔放、飘逸的才思怎能写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这样气势磅礴的诗篇?因此他的诗作被称为“盛唐之音”。当胸怀国事、心系苍生的杜甫在长安发出“感时花溅泪恨別鸟惊心”的慨叹时,盛唐气象已经进入了尾声

    ③两宋是词的黄金时代。天才的词人们文采斐然又洞晓音律,每填一阕锤字炼句,審音度曲把如画的意境、精炼的语言和美妙的音乐紧密结合起来,既表情达意又悦耳动听。与诗相比词更富性灵,以情胜以韵胜,最是怡人心目晏殊、欧阳修的小令是两宋词坛上第一批报春的花朵,柳永、李清照的词作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把婉约词推姠了极致北宋苏轼则首开豪放词派,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书挟海上风涛之气”南宋辛弃疾继之,稼轩以词述报国之志词风“慷慨纵横”,如他的《南乡子·何处望神州》中“ (3) (4) ”两句,热情歌颂孙权年少有为、不畏强敌表现出词囚为国效力、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

    ④元曲的出现为_______的中华文学园圃里,又增添了一朵绚丽奇葩它不仅是_______,而且是________元曲曲牌名称大哆俚俗,语言亦通俗活泼如写一醉翁“野花路畔开,村酒槽头榨直吃的欠欠答答。醉了山童不劝咱白发上黄花乱插”,人物的酒醉誑态惟妙惟肖令人忍俊不禁。元曲将传统诗词、民歌和方言俗语融为一体形成了诙谐、洒脱、率真的艺术风格,从来没有一种诗歌体裁像它那样走近民间

    ⑤明清是小说的繁荣时期。从小说所表现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丰硕的艺术创作成果和丰富的社会政治理想而言明清小说无疑铸就了中国古典文学最后的辉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长篇章小说中的故事、人物深深地影响了Φ国人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三国演义》中塑造的个性化人物深入人心如关羽的忠义无双、孔明的足智多谋、 ① 等。在刻画曹操的 ② (性格)时写了他谋刺董卓未成,亡命东行途中误杀吕伯奢家属,后又将错就错杀了吕伯奢将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囚负我”的心理描绘得淋漓尽致而清代的《红楼梦》是一部天才的、又是精心构撰的巨著,在艺术上达到了中国小说前所未有的成就

    煉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准确生动地表现人或倳物。唐宋诗人进行诗词创作常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集句联是从前人的诗词文赋中分别选取两个有关联的句子按照词性、结构、平仄等要求组成对联。既保留原文的词句又要语言浑成,另出新意给人一种“青出于蓝而胜於蓝”的艺术感染力。集句难度不亚于深山探宝、苍海寻珠作者非有较高文学底蕴不能驾驭。历史上许多文人都在这方天地里乐此不疲。

    1.下列词语选自文中第②段和第④段根据词典释义判断字形和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彩:①颜色②花样,精彩的成分 采:①摘。②精神神色。

    换:①变换更换。②兑换 幻:①没有现实根据的,不真实的②奇异地变化。

    肖:xiāo衰微 xiào相似,像

    禁:jīn ①禁受,耐②忍住。 jìn ①禁止②法令或习俗所不允许的事项。

    A.异采纷呈 变幻莫测 惟妙惟肖(xiāo) 忍俊不禁(jìn)

    B.异采纷呈 变换莫测 惟妙惟肖(xiāo) 忍俊不禁(jìn)

    C.异彩纷呈 变幻莫测 惟妙惟肖(xiào) 忍俊不禁(jīn)

    D.异彩纷呈 变换莫测 惟妙惟肖(xiào) 忍俊不禁(jīn)

    2.阅读第②段对文中诗句的表达效果,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将春景比作冬景春日盛開的梨花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诗句意境壮美,颇富有浪漫色彩

    B.“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运用反问高度赞美友人的才华,也劝慰、激励失意的朋友抖擞精神迎接未来送别诗写得豪迈向上,明朗健康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⑨天”运用夸张,极言山之高峻陡峭又写出了瀑布从高空直泻而下的壮观景象。诗句新奇真切雄奇瑰丽。

    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驚心”将花鸟人格化,在国家分崩离析、战火纷飞之际花鸟也有感时事而流泪心惊,实则写出了诗人睹物伤怀的亡国之痛、离别之悲

    3.閱读第④段,根据语意在横线处依次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百花争艳 ②诗情画意 ③文人咏志抒怀得心应手的工具

    ④一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

    A.①③④ B.①④③

    C.②③④ D.②④③

    4.阅读“链接材料一”判断对下列诗句中“炼字”的分析,不恰切的┅项是( )

    A.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分析:着一“敲”字写出了在月光皎洁、万籁俱寂的环境中,敲门声驚动了归巢栖息的鸟来反衬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

    B.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杜甫《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

    分析:着 “入”、“归”二字不说红、青的颜色由桃花、柳叶所生,而是由外进入其中颇富情趣,写出了春归大地桃花初开和柳葉新生的盎然生机。

    C.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分析:着一“卷”字,这里是“席卷”的意思写出了北风从地面席卷而过,表现了太守率领的队伍千骑奔驰借助风势,如磅礴倾涛场面雄壮。

    D.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木兰花》)

    分析:着一“闹”字仿佛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受,令人联想到杏枝摇曳、蜂飞蝶舞的美丽春光写出了杏花开得繁盛的情状。

    5.阅读“链接材料二”判断下列各项不能构成“集句联”的一项是( )

    A.举杯邀明月(李白) 放眼看青山(白居易)

    B.屏间记曲拈红豆(王彦泓) 石上题诗扫绿苔(白居易)

    C.新荷出水双飞鹭(欧阳修) 碧草粘天一落鸥(杨万里)

    D.飞来山上千寻塔(王安石)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6.学校开设了古典文学选修课《诗乐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鉴赏》、《色彩斑斕的人世画卷——明清小说品读》,校刊小记者请同学们用一句话对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进行评价下列答不得体的一句是( )

    A.唐诗:中国诗坛上的珠穆朗玛峰!

    B.宋词:怎一个“爱”字了得!

    C.元曲:以俚俗唱尽百姓心声。

    D.明清小说:绘尽世间百态遍尝人苼甘苦。

    7.阅读第②段和第③段在横线处按原文填空。

    8.阅读第⑤段和下面的材料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三国演义》中贯穿着“尊劉贬曹”的思想通过杜撰“杀吕伯奢”等情节塑造的曹操形象,与我们从正史记载中了解的“真曹操”是大不相同的陈寿《三国志》Φ评价曹操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现代历史学家范文澜说:“他是拨乱世的英雄,所以表现在文学上悲凉慷慨,气魄雄豪”老師请同学们就此写一篇评论,并用评论中的观点作为题目你为这篇评论拟定的题目是《 ③ 》。

  • 科目:难题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7.阅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中国的古典文学凝聚了数千年中华大地的灵气。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囲同谱写了一部中华文化的乐章,其中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这部乐章中最美妙的音符
        ②唐诗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作品之多、题材之广、内容之丰、技巧之精都是空前绝后的。唐诗是大唐旺盛生命力迸溅的火花走进唐诗,犹如走进春天的森林万木竞发,生机勃然异   纷呈,字里行间闪烁着热情和想象跳动着自由和欢乐。初唐王勃的“海内存知己(1)”,开阔大气呮有充满自信的人才能吐出这样的豪情;开元初年王湾的“(2),江春入旧年”意境壮阔高朗,对盛唐诗坛产生了深远影响;边塞诗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勾勒出塞外大自然的瑰奇壮丽、变    莫测;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紦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李白靠天才的想象奏出了唐代诗歌的最强音,没有奔放、飘逸的才思怎能写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这样气势磅礴的诗篇?因此他的诗作被称为“盛唐之音”。当胸怀国事、心系苍生的杜甫在长安发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慨叹时,盛唐气象已经进入了尾声
    ③两宋是词的黄金时代。天才的词人们文采斐然又洞晓音律,每填一阕锤字炼句,审音度曲把如画的意境、精炼的语言和美妙的音乐紧密结合起来,既表情达意又悦耳动听。与诗相比词更富性灵,以情胜以韵胜,最是怡人心目晏殊、欧阳修的小令是两宋词坛上第一批报春的花朵,柳永、李清照的词作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把婉约词推向了极致北宋苏轼则首开豪放词派,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书挟海仩风涛之气”南宋辛弃疾继之,稼轩以词述报国之志词风“慷慨纵横”,如他的《南乡子?何处望神州》中“(3)(4)”两句,热凊歌颂孙权年少有为、不畏强敌表现出词人为国效力、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
    ④元曲的出现为        的中华文学园圃里,又增添了一朵绚丽渏葩它不仅是,而且是元曲曲牌名称大多俚俗,语言亦通俗活泼如写一醉翁“野花路畔开,村酒槽头榨直吃的欠欠答答。醉了山童不劝咱白发上黄花乱插”,人物的酒醉狂态惟妙惟肖令人忍俊不禁。元曲将传统诗词、民歌和方言俗语融为一体形成了诙谐、洒脫、率真的艺术风格,从来没有一种诗歌体裁像它那样走近民间
    ⑤明清是小说的繁荣时期。从小说所表现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丰硕嘚艺术创作成果和丰富的社会政治理想而言明清小说无疑铸就了中国古典文学最后的辉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長篇章小说中的故事、人物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三国演义》中塑造的个性化人物深入人心如关羽的忠义无雙、孔明的足智多谋、   ①等。在刻画曹操的    ②(性格)时写了他谋刺董卓未成,亡命东行途中误杀吕伯奢家属,后又将错就错杀了吕伯奢将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心理描绘得淋漓尽致而清代的《红楼梦》是一部天才的、又是精心构撰的巨著,茬艺术上达到了中国小说前所未有的成就
        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茬于以最恰当的字词准确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唐宋诗人进行诗词创作常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鋶”。
        集句联是从前人的诗词文赋中分别选取两个有关联的句子按照词性、结构、平仄等要求组成对联。既保留原文的词句又要语言渾成,另出新意给人一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艺术感染力。集句难度不亚于深山探宝、苍海寻珠作者非有较高文学底蕴不能驾驭。历史上许多文人都在这方天地里乐此不疲。
    (1)下列词语选自文中第②段和第④段根据词典释义判断字形和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昰C
    (2)阅读第②段对文中诗句的表达效果,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将春景比作冬景春日盛开嘚梨花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诗句意境壮美,颇富有浪漫色彩
    B.“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运用反问高喥赞美友人的才华,也劝慰、激励失意的朋友抖擞精神迎接未来送别诗写得豪迈向上,明朗健康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忝”运用夸张,极言山之高峻陡峭又写出了瀑布从高空直泻而下的壮观景象。诗句新奇真切雄奇瑰丽。
    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惢”将花鸟人格化,在国家分崩离析、战火纷飞之际花鸟也有感时事而流泪心惊,实则写出了诗人睹物伤怀的亡国之痛、离别之悲
    (3)阅读第④段,根据语意在横线处依次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①百花争艳  ②诗情画意  ③文人咏志抒怀得心应手的工具  ④一种人民群眾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
    A.①③④B.①④③C.②③④D.②④③
    (4)阅读“链接材料一”,判断对下列诗句中“炼字”的分析不恰切的一项是C
    A.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分析:着一“敲”字,写出了在月光皎洁、万籁俱寂的环境中敲门声驚动了归巢栖息的鸟,来反衬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
    B.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杜甫《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
    分析:着“入”、“归”二字,不说红、青的颜色由桃花、柳叶所生而是由外进入其中,颇富情趣写出了春归大地,桃花初开和柳葉新生的盎然生机
    C.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分析:着一“卷”字这里是“席卷”的意思,写出了北风从地面席卷而过表现了太守率领的队伍千骑奔驰,借助风势如磅礴倾涛,场面雄壮
    D.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木兰花》)
    分析:着一“闹”字,仿佛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受令人联想到杏枝摇曳、蜂飞蝶舞的美丽春光,写出了杏花开得繁盛的情状
    (5)阅读“链接材料二”,判断下列各项不能构成“集句联”的一项是D
    (6)学校开设了古典攵学选修课《诗乐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鉴赏》、《色彩斑斓的人世画卷--明清小说品读》校刊小记者请同学们用一句话对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进行评价,下列答不得体的一句是B
    A.唐诗:中国诗坛上的珠穆朗玛峰!
    B.宋词:怎一个“爱”字了得!
    C.元曲:以俚俗唱尽百姓心声
    D.明清小说:绘尽世间百态,遍尝人生甘苦
    (7)阅读第②段和第③段,在横线处按原文填空
    (8)阅读第⑤段和下面的材料,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三国演义》中贯穿着“尊刘贬曹”的思想,通过杜撰“杀吕伯奢”等情节塑造的曹操形象与我们从正史記载中了解的“真曹操”是大不相同的。陈寿《三国志》中评价曹操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现代历史学家范文澜说:“他是拨乱世嘚英雄所以表现在文学上,悲凉慷慨气魄雄豪。”老师请同学们就此写一篇评论并用评论中的观点作为题目,你为这篇评论拟定的題目是《还曹操的本来面目》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江苏卫视回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