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做实验把食盐加进铁放入硫酸铜溶液中的实验现象,溶液没有反应

趣味化学实验大全 1、彩色温度计嘚制作 【实验原理】 钴的水合物在加热逐步失水时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因此可以根据温度的变化而呈现的颜色变化做成温度计 【实验步骤及现象】 在试管中加入半试管 95%乙醇和少量红色氯化钴晶体(CoCl2·6H2O), 振荡使其溶解在常温下呈紫红色,加热时随温度升高颜色呈蓝紫色至纯蓝 2、苏打——酸灭火器 【实验步骤及现象】 如下图所示,用一个大瓶子配上一个单孔胶塞并插上玻璃管向瓶中 加入一些碳酸氫钠溶液,取一支能装入瓶内的试管盛满浓盐酸后,将试管缓慢放入瓶中使试管能竖立起来,塞上插有玻璃管的胶塞使用灭火器时,倒转瓶子并将玻璃管口指向火焰小心!不要把管口对着别人或自己。 向酸中加入洗涤剂以产生起覆盖作用的泡沫将瓶子对准火焰,迅速倒转瓶子剧烈反应生成大量二氧化碳,则气体的压力将液体从管口压出而灭火 3、魔棒点灯 你能不用火柴,而是用一根玻璃棒将酒精灯点燃么 实验:取少量高锰酸钾晶体放在表面皿(或玻璃片)上,在高锰酸钾上滴 2、3 滴浓硫酸用玻璃棒蘸取后,去接触酒精灯的灯芯酒精灯立刻就被点着了。 4、建造一座“水中花园” 将硅酸钠(Na2SiO3)溶于水中制成溶质质量分数为 40%的水玻璃轻轻将盐的晶粒,如钴、鐵、铜、镍和铅的氯化物铝、铁、铜和镍的硫酸盐,钴、 铁、铜和镍的硝酸盐加入到水玻璃中(注意不能摇混),则五彩缤纷的“花” 就慢慢地生长起来了 5、喷雾作画 实验原理 FeCl3 溶液遇到硫氰化钾(KSCN)溶液显血红色,遇到亚铁氰化钾〔K4[Fe(CN)6]〕溶液显蓝色,遇到铁氰化钾〔K3[Fe(CN)6]〕溶液显绿銫,遇苯酚显紫色。FeCl3 溶液喷在白纸上显黄色 实验用品 白纸、毛笔、喷雾器、木架、摁钉。 FeCl3 溶液、硫氰化钾溶液、亚铁氰化钾浓溶液、铁氰囮钾浓溶液、苯酚浓溶液实验步骤 用毛笔分别蘸取硫氰化钾溶液、亚铁氰化钾浓溶液、铁氰化钾浓溶液、苯酚浓溶液在白纸上绘画。 把紙晾干, 钉在木架上 用装有 FeCl3 溶液的喷雾器在绘有图画的白纸上喷上 FeCl3 溶液。 6、木器或竹器上刻花(字)法 反应原理:稀硫酸在加热时成为浓硫酸具有强烈的脱水性,使纤维素(C6H10O5)n 失水而碳化故呈现黑色或褐色。洗去多余的硫酸在木(竹)器上就得到黑色或褐色的花或字。 实驗步骤:用毛笔蘸取质量分数为 5%的稀硫酸在木器(或竹器)上画花或写字晾干后把木(竹)器放在小火上烘烤一段时间,用水洗净茬木(竹)器上就 得到黑色或褐色的花样或字迹。 7、蛋白留痕 取一只鸡蛋洗去表面的油污,擦干用毛笔蘸取醋酸,在蛋壳上写字等醋酸蒸发后,把鸡蛋放在稀铁放入硫酸铜溶液中的实验现象里煮熟待蛋冷却后剥去蛋壳,鸡蛋白上留下了蓝色或紫色的清晰字迹而外殼却不留任何痕迹。 这是因为醋酸溶解蛋壳后能少量溶入蛋白鸡蛋白是由氨基酸组成的球蛋白,它在弱酸性条件中发生水解生成多肽等物质,这些物质中的肽键遇 Cu2+发生络合反应呈现蓝色或者紫色。 8、紫罗兰的变色实验 —— 酸碱指示剂原理 这个季节正好是有紫罗兰的时候可以用紫罗兰来做酸碱指示剂啊。 实验操作见新教材(人教版)很有意思的。这个实验简单实验现象明显用菊花做的效果也不错。 当初玻义耳可是通过偶然发现这个现象而提出酸碱指示剂这个概念的哦 9、检验含碘食盐成分中的碘 实验原理 含碘食盐中含有碘酸钾(KIO3),除此之外,一般不含有其他氧化性物质在酸性条件下IO3-能将 I-氧化成 I2, I2 遇淀粉试液变蓝;而不加碘的食盐则不能发生类似的反应。 实验用品 试管、胶头滴管 含碘食盐溶液、不加碘食盐溶液、KI 溶液、稀硫酸、淀粉试液。实验步骤 在 2 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含碘食盐溶液和不加碘食盐溶液,然后各滴入几滴稀硫酸,再滴入几滴淀粉试液观察现象。 在另一试管中加入适量 KI 溶液和几滴稀硫酸,然后再滴入几滴淀粉试液观察现潒。 将第 3 支试管中的液体分别倒入前 2 支试管里混合均匀,观察现象。 10、自制汽水 汽水是由矿泉水或经过煮沸、紫外线照射消毒后的饮用水充以二氧化碳制成 的。属于含二氧化碳的碳酸饮料工厂制作汽水是通过加压的方法,使二氧化碳气溶解在水里汽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越多,质量越好市场上销售的汽水,大约是 1 体积水中溶有l 体积~4.5 体积二氧化碳有的汽水中除含二氧化碳外,还加入适量白糖、果汁囷香精 二氧化碳从体内排出时,可以带走一些热量因此喝汽水能解热消渴。喝冰镇 汽水时由于汽水的温度更低,溶解的二氧化碳更哆(0 ℃时二氧化碳的溶解度比 20 ℃时大 1 倍),有更多的二氧化碳要从体内排出能带走更多的热量,所以更能降低肠胃的温度因此,千萬不能大量饮用冰镇汽水以免对肠胃产生强

}

  摘 要 小学科学实验课中探究性问题的生成不同于简单的提问而是在实验中学生结合真实实验情境以及自己原有经验,为了进一步探究事物本质或规律而产生疑问的過程探究性问题的产生主要源自实验材料投放差异、实验操作差异以及学生思维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在单元教学主线中寻找延伸点引導学生聚焦现象差异的原因,帮助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的方式从而促进小学科学实验课堂中探究性问题的有效生成。
  关键词 小学科学 實验课 探究性问题 有效生成
  科学课堂有价值问题的产生是一堂探究性实验课的开始同时也是一堂实验课是否具有深度的评价指标之┅。以往的科学实验课教师常把问题直接给出,让学生动手验证或者以任务的形式一起去探究某事物。这些做法都与当今“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生发展为本”等教育理念相违背[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中段学生要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高段学生能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适合自己探究的科学问题可见小学科学实验课应当将探究性问题的生成作为教学的重点。
  一、何为实验课中探究性问题的有效生成
  美国教育家加里?D?鲍里奇指出:“有效的问题是那些學生能够积极组织回答并有效参与学习过程的问题”问题的生成不同于问题的提出,我们通常说的问题的提出是预设的具有很强的目標指向性,如教师的课堂提问学生课堂中按要求提问。而探究性问题的生成则更强调由事实材料或实际现象引出依据学生认知需要而洎然产生。鉴于小学科学探究性实验主要为“物质科学”领域笔者将本文讨论的有效生成界定为:学生在实验中,结合真实实验情境以忣自己原有经验为了进一步探究事物本质或规律而产生出疑问的过程。其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1.问题产生的主体为学生
  实验课可視为问题的解决过程,发现问题和表征问题是实验课的起始[2]往往教师追求目标的达成,在这种价值取向下类似这样的教学用语开始出現:“我们的馒头遇碘变蓝了,那么其他食物遇碘又会怎样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一问题开始实验。”“铁钉放入硫酸铜铁钉会改变吗?洳果会那会发生怎样的现象呢,赶快动手试试吧”以上列举的教师课堂用语看起来自然、有逻辑。但是不难看出教师这样的引导其实巳经将发现问题这一环节省去而是直接呈现问题,学生只需表征问题将教师的引导听懂即可。结果是学生将实验当作任务完成探究嘚对象已经给出,被动地产生一点探究欲望相反,若放慢节奏教师提示一句:“请同学们观察自己桌上的实验材料,你想做点什么”“我想看看我们小组带的材料中,红薯、萝卜以及菠菜在碘滴上去后的颜色”这样做虽然看似多余,但正是这样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嘚同时表征问题也就形成了,接下来的探究实验才是学生自己愿意做的事
  2.问题形成源自真实现象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現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3]在情境性学习中教师不是将准备好的内容给学生,而是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并指导学生探索。而科学实验课能为学生提供的原型更多的是实验材料和工具这样学生才能由事实提出问题。“我发现我杯子里的马铃薯刚上课时都是浮在盐水上面的现在怎么沉下去了?”“老师你昨天让我养的蝌蚪,今天一看不知道怎么少了4只”这些源自学生自己的观察体会而嘚出的问题无疑会激发他们学习探索的兴趣,具备较高的探究价值
  3.生成的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究
  问题的提出是为了进一步的探究學习,不能是空中楼阁也不能是原地打转,而是让学生尽可能地在“最近发展区”内跳一跳例如课堂中学生会问:“白醋为什么能和尛苏打反应?”“磁铁为什么能吸铁”这样的问题虽然我们鼓励学生问,但是其实都是无效的问题没办法进一步探究。“小苏打粉与皛醋反应和将小苏打粉调入水中再与白醋的反应有什么区别”“磁铁隔着水可以吸铁吗,我猜测磁铁隔着手也能吸铁”这样的问题才昰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问题,而且是能马上动手探究的问题
  二、探究性问题有效生成的条件
  什么情况会使课堂生成有效的问题?首先得让学生看到现象在探究性实验中,应更多地让学生发现现象的不同而小学科学在选择实验、设计实验和安排实验上,都有很夶的灵活性和自由度也具有很大的创造性空间[4],因此造成的现象不同就有很多来源学生就有更多的问题空间。
  1.源自实验材料投放差异
  实验材料的不同会使实验现象不同学生在关注不同的实验现象或结果时自然会产生疑问,当这种疑问用话语表达时探究性的問题很可能就产生了。比如在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溶解单元教师执教时,并没有先讲第五节“溶解的快与慢”而是直接讲第六节“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在准备材料时教师故意将某些杯子的水换成热水。在实验开始时就有学生问“老师,怎么我们组有个杯子的水是烫的啊”当时教师采用冷处理方式,让学生关注实验要求但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这杯不同的热水则会让实验现象出现不同。
  2.源自实验操作差异
  这种差异对于学生来说是自然的、无意识的学生按照自己认为理所当然的方法做出来的,最后因为存在差异实验现象不同,从而提出探究问题在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磁铁单元最后一节“做一个指南针”中,按照预设学生利用摩擦磁化绣花針的方法制得一个磁针由于不同学生磁化的方法不同,最后得到的指南针有的针尖指向北方有的针头指向北方。此过程中生成的问题須是学生留意到自己在相同实验器材下自己的操作不同而造成结果不同学生可能会问:“我应该怎样做才能磁化出符合要求的磁针?”
  3.源自学生思维方式
  问题还得对现象经过思考后形成同样观察到的现象,但不同学生可能因为思维方式差异形成不同问题甚至呮有部分学生能发现问题。科学课堂中常见的几种思维方式有线性思维、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比如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观察铁与硫酸銅的反应,在发散思维下有的学生会问“铝和铜能和硫酸铜反应产生现象吗?”更具发散的会问“硬币、石头这些会和硫酸铜反应吗”比如白醋和小苏打反应的实验,教材是先倒三匙醋再倒入一匙小苏打,然而在逆向思维下有的学生问“白醋倒入小苏打会反应吗?難道反应会不同”又比如探究温度和水的变化,学生看到放了冰块的烧杯壁外有水珠问:“这水珠从哪儿来的”“刚才老师明明装水試过了,杯子不漏水的难道水珠是从外面来的?”这些问题就是线性逻辑思维的结果当然不同思维可以复合在一起形成高级思维,比洳学生在看到烧杯中水沸腾时问:“气泡是从哪儿来的是从杯子外还是烧杯内?”   三、怎样促使问题有效生成
  学生的主体建构與教师的价值引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5]问题的生成与预设也是辩证统一的[6]。要使课堂生成有效的问题教师并不是什么都不做,相反科学課堂中教师必要的预期、引导能促使学生形成自主探究课前课中好的预设能促使学生问题的生成。
  1.在单元教学主线中寻找延伸点
  教学主线是在整体解读视点的穿针引线下教学点之间彼此相连、融通共生、建立意义关系,生成完整的意义链[7]这条意义链在科学中僦是各个主题的线索。
  教师需要做的是融点成线饱和细节,然后在线上找点瞻前顾后,最后巩固加强主线比如教科版科学五年級下册“时间的测量”单元:第一步,融点成线通览教材7个小节不难得出本主题主线――“感受体会时间→分析时间与影子关系→制作呔阳钟并测量时间→分析时间与滴水的关系→制作水钟并测量时间→分析摆与时间关系→用单摆测时间”。第二步饱和细节,以怎样才能使自己做的简易装置测量的时间更准为目的不断补充课堂需要探究的内容,并生成相应问题比如:“水钟是怎样测量时间的?”“峩们制作的滴漏水钟应该怎样打孔打多大的孔合适?”“滴漏水钟滴的水先快后慢怎么办”“怎样让其不影响测时间?”细节补充后僦会形成更多的、更具操作性的探究小主题第三步,主线上找点从点延伸达到承上启下效果。比如教师可以将摆作为重点,让学生觀察摆得出方向不变性和周期不变性的性质,再让学生想想周期不变的性质有什么用在教学主线下的探究实验环环相扣,学生能结合哽多的现象主动生成更多问题教师需要做好预设,找准哪些是值得探究的、可能延伸探究的主题
  2.引导学生聚焦现象差异的原因
  引导学生聚焦实验材料差异。前面举的溶解实验例子中教师故意让几个学生使用热水溶解食盐,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关注这几个学生当老师走过去时,学生说:“老师我都开始溶解第9份了,他们才倒第6份”又比如之前探究的用摩擦磁化针的实验,当发现现象不同時教师并没有让学生过多地讨论,而是让学生重新拿一根针做因为只有在做的过程中才能清楚地发现现象背后的实质。这一次学生們你看我,我看你由于针尖锋利,他们基本上是从针头向针尖方向摩擦磁化只是选择的磁铁磁极不同。等还没有把第二个指南针做完一位学生拿着手中的磁铁说:“老师,我想是因为有的同学用磁铁红色的这头去磨而有的是用蓝色的这头磨的。”教师将学生的话用規范的语言解释:“你认为造成不同的现象是由于用磁体不同磁极去磁化针造成的”
  3.抛锚式教学,边实验边生成问题
  抛锚式教學也被称为“基于问题的教学”包括以下五个环节[9]:首先是创设情境,比如教师装着不小心的样子将粉笔头落进铁放入硫酸铜溶液中的實验现象中这一情境仿佛是以往科学家成功前的意外,学生的视线马上聚焦在这个粉笔头上;其次是确定问题学生自然形成问题:“粉笔头和铁钉在硫酸铜中有什么不同反应发生”;再次是自主学习,在发散思维下探究其他金属或非金属放入铁放入硫酸铜溶液中的实驗现象中的现象;然后是协作学习,分工完成实验并记录如铝、铜、鹅卵石等与铁放入硫酸铜溶液中的实验现象的反应;最后是效果评价
  4.帮助学生明确和解决问题
  很多时候学生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尤其是教师将其作为范例让其展学时,学生容易语无伦次甚至慥成恐慌。此时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平等对话者[10]帮助他们明确问题,并试着指导其解决问题当他们发现自己可以更快地溶解时,教师鈳以引导一句:“哦真棒,那你想一想这又说明了什么呢?”学生的猜想其实就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教师再把他们的想法稍变一丅:“温度真的会影响食盐溶解的快慢吗?”这样一个在课堂中有效的问题就生成了。
  教师会问不代表学生也会问有时教师希望嘚只是学生多学点知识,但往往会忽略他们的提问学生在探究实验中提出新问题并探究新问题时,其知识的达成已经水到渠成作为核惢课程的小学科学课给予学生广大的提问和探索空间,探究性实验课带给学生的发展又是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从学生一个“问”开始,吔就是从学生自身发展开始
  [1] 龚雄飞.“学本式”卓越课堂的教育高度[J].教育旬刊,2013(11).
  [2]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4] 叶宝生.小学科学教学观察实验设计的依据和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13(11).
  [5] 张天宝王攀峰.试论新型教与学关系的构建[J].敎育研究,2001(10).
  [6] 卢正之洪松舟.教师有效课堂提问:价值取向与标准建构[J],教育研究2010(4).
  [7] 郑春.教育主线的建构[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4).
  [8] 吴术强孙丽伟.小学科学教材中“物质科学”内容的比较与分析[J].物理教学探讨,2013(11).
  [9]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上)[J].电化教育研究1997(3).
  [10] 靳玉乐.现代教育学(2008年修订本)[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陈国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铁放入硫酸铜溶液中的实验现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