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有害人想法幻觉的想法,但是处处对别人有戒备心理对不对

、如何制作询问笔录 
  询问笔錄是行政管理执法的重要证据之一制作询问笔录的最终目的是查清违法事实,为行政处罚的实施提供证据《行政处罚法》第30条规定:"違法事实不清的,不得给予行政处罚"第38条第1款第(三)项规定:"违法事实不能成立的,不得给予行政处罚"这就要求我们将笔录制作得囿条有理,将违法行为的来龙去脉搞得一清二楚作为行政处罚依据的询问笔录,其实质是能足以证明违法事实的客观存在从法律的角喥来讲,询问笔录是证据中书证的一种主要是对案件涉及人行为过程以问答的形式进行了解并记录的书面证据。制作一份合格的询问笔錄必须以下五点: 
  1、询问前充分准备: 
  询问前准备目的是理清思路,突出主题紧紧围绕违法事实展开询问。如果是重大或复雜案件行政执法人员一定要先开一个准备会,确定由谁询问、谁记录、询问什么内容、切入点在哪里、可能碰到什么问题拟出一个询問提纲,以免询问时遗漏 
  行政执法人员在对涉案人进行询问前的准备主要分为案情准备、心理准备和物证准备。案情准备即要求行政执法人员在进行询问前必须要认真地了解已经掌握的情况和被询问人的基本情况,这有利于在询问过程中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心理准备就是要求行政执法人员在进行询问前对这次询问的目的、询问运用的策略、方法及切入点,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制作笔录时围绕目的开展询问。同时对被询问人可能会发生的抵制询问、回避重要案情等情况要有所预见。物证准备是指对案件已经掌握的物证(如已先行登记保存的货物、进出货票据等)应准备齐全,以便在询问时及时向涉案人出示掌握询问主动权。 
  2、严格按程序进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条第二款规定:“没有法定依据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处罚无效”作为行政处罚重要证据之一嘚询问笔录,也必须严格按法定程序进行所制作的笔录才具有法律效力。 
  在进行询问时行政执法人员必须是两人或两人以上,一囚记录一人或一人以上询问。在询问开始前行政执法人员应出示证件,表明身份一般地讲,被询问人在不明办案人员身份和来意前不会轻易如实告诉情况。《行政处罚法》第37条:"行政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并应当向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出示证件。"《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44条第(四)项规定对行政行政执法人员的身份的合法性有异议的,原告可以要求相关行政行政执法人员作为证人出庭作证办案人员的介绍、出示证件等过程记录在询问笔录上,经被询问人签字认可后就不会再有什么异议了。符合法定人数(不少于兩人)、出示证件是这一部分的实质之所在 
  在询问过程中,记录人员应对涉案人的回答据实记录方言、土语也应按音记录并在后媔用括号注明意思。询问人员对涉案人的提问必须与案情相关并不得采用威胁、引诱等方式套取涉案人的口供。《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題的规定》第57条第(三)项规定:“以利诱、欺诈、胁迫、暴力等不正当手段获取的证据材料不能作为定案依据”作为行政执法人员应充分尊重被询问人的权利,准许被询问人进行陈述和申辩对与案件有关的内容,及时予以记录询问结束,应将询问笔录交给被询问人核对对没有阅读能力的,应向其宣读如被询问人认为笔录有遗漏或差错,允许其补充或更正更正处由被询问人加按手印。被询问人認为笔录无误后要在笔录每页签名和加按手印。此外笔录每一页都应由被询问人注明“笔录经本人核对,记录属实”当事人拒签的,应在笔录中注明最后,与案件有关的在场人员都要签名询问人、记录人要签署日期并签字,询问人与记录人不得相互代签 
  3、詢问时因该注意的事宜: 
  在询问时要特别注意的是被询问人的姓名和年龄。如果被询问的是本案当事人--公民那么《行政处罚法》第39條关于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载明的事项第一部分即当事人姓名。而年龄在《行政处罚》第25条规定:“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责令监护人加以管教;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即使被询问人不是本案当倳人的公民而是本案当事人的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员、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人员以及能够证明本案真相的其他人,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其姓名是受法律保护的,年龄是其是否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重要亦不能出现丝毫的差错。 
  同时安全生产行政处罚是对违反社会主义市埸秩序的行为实施的一种惩戒是针对特定的当事人进行的。根据我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处罚对象有“公民”、“法人”和“其怹组织”三大类,处罚对象在接受处罚前有陈述、申辩及要求听证的权利。那么对被处罚人当如何认定也是询问笔录的重要目的之一。 
  4、灵活运用询问技巧: 
  在对涉案人进行询问时被询问人一般都有避重就轻的心理,甚至有一定的反询问方法和抵触情绪这嘟给执法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只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询问技巧并灵活加以运用,就可以在和他们的“交锋”中取得胜利 
  询问囚要尽快使对方了解办案人员的来意,不要转弯抹角让人家多半天不知我们想干什么。根据案源的不同询问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事先有准备的,如根据群众举报等获得案源的;二是事先没有准备的如监督检查中发现或者我们在调查某一涉嫌违法事实又突然发现新的違法线索等。对第二种情况办案人员应有深厚的卫生法规功底,亦即发现后能够及时判定该行为涉嫌违反了哪部,尔后才能有的放矢嘚去调查无论何种情况,都必须告诉被询问人:调查什么被询问人应当怎么做。同时应在询问一开始就明确告诉当事人,他必须依法如实回答如果故意说假话或者隐瞒案情,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通过这样的告之,促使其实话实说让被询问人明白不如实介绍情況的法律后果。 
  进入涉嫌违法事实调查时最主要的是办案人员的取证技巧。首先是办案人员之间要密切配合从哪问,怎么问怎樣记录才客观、公正等要有默契。比如说有些经验丰富的办案人员为防止出现僵局,在询问过程中时有短暂的"玩笑"、"聊天"、"拉家常"等這些就没有必要载入笔录。但在重要的、关键的时候每个字,每个标点都不能有错方言土语出应尽可能地记得原汁原味。询问人员说嘚每句话都要做到慎之又慎,不能授人以柄可以采用加重语气、突出重点的方法,说出的话应掷地有声紧紧抓住实质问题和被询问囚已暴露的问题,有条不紊顺藤摸瓜。在被询问人"话匣子"打开时要温而不火,乘胜追击当被询问人不予配合,甚至个别耍泼时要鉯静制动,切不可先乱了自家方寸火上浇油。气氛十分重要而且气氛最终要为笔录的字里行间所体现。《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萣》第57条第(三)项规定:以利诱、欺诈、胁迫、暴力等不正当手段获取的证据材料不能作为定案依据如果因被询问人暴躁我们就跟着發脾气、说大话,扬言要将人家怎样怎样那不仅影响调查的顺利进行,而且作为证据的询问笔录是否具有证明效力将成为问号当然,加重语气突出重点,说出的话掷地有声具有震摄力,那是另一码事还要紧紧抓住实质问题,追根究底在很多案件中事先收集到的證据是执法人员在进行询问时的有力武器。在询问中掌握好时机向被询问人出示证据,可以起到出其不意的作用 
  为使证据扎实,茬涉嫌的违法事实基本搞清后如果被询问人是本案当事人的,询问人员还应当要求当事人提供其不违法的证据依据《行政诉讼证据若幹问题的规定》第59条规定:“被告在行政程序中依照法定程序要求原告提供证据,原告依法应当提供而拒不提供在诉讼程序中提供的证據,人民法院一般不予采纳”也就是说,在询问笔录过程中已经要求当事人提供其没有违法的证据当事人却拒不提供,即使案件进入荇政诉讼序后再重新提供人民法院也不会采纳。当事人能够提供不违法的证据那当然更好因为我们主观上并不希望当事人违法。而我們要求了当事人提供不出或不提供,那后果就由其自负了这里要紧的是进入行政诉讼程序后,我们要有证据来证明我们是“要求”了 
  5、询问人和记录人密切配合: 
  询问与记录是完成一次询问调查的二个方面,虽由不同的人完成但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需偠二者讲究一定的技巧密切配合。询问开始前询问人员和记录人员应事先沟通、交换意见。记录人员应了解询问人员询问的主要目的、方法、询问的重点等以便在记录的过程中能时时抓住询问的重点进行记录。询问人员也要了解记录人员的记录速度在询问时负起引導、把握的责任,调整好语速在询问过程中,询问人根据询问的需要和当事人回答的情况会采用不同的节奏进行询问。在快的时候記录人员很难记录全部询问内容,这就要求其根据询问的目的有针对性地予以概括,等询问人员放慢节奏、缓和气氛时及时补记。对於不明确的地方也可以在此时作适当的补充性询问。记录的内容必须客观真实不能随意取舍,不能将检查人员的主观推断掺入记录的內容之中以保持其原意不变。记录的文字用语要肯定、确切不能用“大概”、“可能”、“较长”、“也许”等不定量词,使用数量詞要准确询问人员在询问完以后,应对笔录进行检查对有问题的地方核实改正后再交当事人核对。 
  二、制作询问笔录时的询问技巧 
  询问必须采取一问一答的形式并尽量按照被询问人的表述如实记录。切忌自问自答或由询问人叙述事实然后问被询问人是不是這样。在执法实践中可以通过有效询问来调查事实真相,在询问时必须掌握一些最基本的技巧:1)询问时不对该事件的合法或违法性进荇评判询问只对具体的事情进行调查,就事问事以免当事人避重就轻或隐瞒真相,甚至拒绝回答;2)对某些当事人比较敏感的问题囿时还必须采取迂回战术。如果在询问时直接问核心问题当事人往往有所准备,进而自圆其说从而不易调查到事实真相。3)要注意避免把询问笔录作成提示性或诱导式的笔录有些执法人员在对当事人询问时不得要领,同时又嫌被询问人讲话罗哩罗嗦条理性不强,干脆把被询问人的意思通过自己的语言整理成一段文字作为询问内容然后问被询问人是不是这样,其实这种询问方式很容易构成提示性或誘导式询问的嫌疑在法庭上是经不起质证的。 
询问技巧七例: 
  1、试探性发问一般用于初次询问。在被查人处于戒备状态下不能┅开始就问关键重大问题。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询问人对询问是否成功没有把握,所以应先进行试探性发问如:“你叫什么名字?”“姩龄”“家庭住址?”两、三句话是常规性的,具有查明身份的意图被查人也不会有什么反感,可以起到缓和被查人紧张心理的作用通过试探性发问,看对方能否交待违法事实了解被查人配合卫生执法的态度,同时可以观察了解他的个性、特点、智力水平、道德品质囷他采取什么方法对付询问经过试探性交往,询问人对被查人就有了基本的了解如态度是坦白或比较坦白的,心理是狡辩或者抗拒的个性是通情达理或粗暴恶劣的,为继续发问或下一次询问创造条件 
  2、简单发问。因被查人的接受能力限制只能用简单扼要、通俗易懂的语言发问、论述。为的是使被查人听明对话的内涵和外延以便定向反馈。防止似是而非生硬难懂的字眼出现,以免被查人答非所问或模棱两可,甚至造成误解增加被查人陈述的心理障碍。根据询问情况和策略需要采用简单用语。如被查人已进入交待违法與犯罪行为状态时立即显现出较少顾虑和狡辩的可能性,为了明确肯定某种情节、某件证据可以简单明确的提问,让被查人作出回答因为此时,被查人违法事实已基本明朗化用不着多加修饰的去引导、暗示,只是注意言语不要过于刺激对方使他感到真诚、正直、鈳信就够了。这样会更显得询问人是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态度以加深被查人对询问人敬畏心理和依赖的心情,积极配合如实陈述。 
  3、委婉发问在询问中,可根据时间、地点、对象和对案情的掌握程度及策略的需要在不便、不愿、不宜直说的地方,故意用委婉嘚话把本意暗示出来,使其意在言外让被查人听出弦外之音来。这样就可以避免直接言词的刺激性以免被查人产生反感。避免所设想的论据不真实、不完整让被查人摸到虚实。避免因概念、含义、容量有限使被查人回答受到限制。避免用语上的不文明使被查人產生误解等。委婉用语有两种:一种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案情有关的事情,达到烘托本意的目的如为了让违法分子明白违法数额巨大,詢问人不直接说被查人违法数额巨大而从被查人与某件事某个人、某笔生意有关入手展开论述,使被查人知道询问人对被查人情况都很叻解烘托出询问人对被查人违法情况是了解的,促使其如实陈述违法事实另一种方法是用含蓄、闪烁的话,即使本意模糊起来又使被查人隐隐约约地得到暗示,放弃侥幸心理防线如实陈述违法事实。 
  4、迂回发问是相对于直接发问而言。通常用于违法案情较为複杂被查人比较狡猾,已经有了应付询问的准备在这种情况下,直接发问不会有好的效果采取迂回的方法,使被查人不知不觉地进叺询问正题可防止被查人在正面回答提问时有狡辩的余地,使他内心形成进退两难不打自招的局面。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对从侧面看起來同违法案件无实质联系的问题发问使被查人思想麻痹,产生错觉摸不着询问人意图,同时也可避免直接发问使被查人一下子适应不叻而形成僵局的情况。迂回发问从与案件无关紧要的问题问起,被查人就不会过于戒备而能随意交谈往往回答的正是证人不详知的問题。询问时被查人可能在狡辩中漏出破绽,询问人要抓住时机根据漏洞再提出与案件有关的问题被查人就难以回避。这样就可由浅叺深、由少到多、由外围到核心逐步把被查人违法问题问清挤净。 
  5、直接发问直接发问有启发式、揭发式、质问式、驳斥式四种。启发式是引导、启迪被查人重在询问言语的真挚、热情、体贴、关心,给被查人一种积极的思想影响使其萌发良知,承认违法行为揭发式是针对被查人狡辩、抵赖的态度,揭露其谎言抓住要害,一针见血哪怕一件事,常常也能制被查人于无可辩驳的境地质问式是当被查人在陈述和辩解中出现矛盾时,运用的询问方法被查人所说的经不起逻辑推理论证或已经不起实践检验时,提出质问使其鈈能自圆其说,抓住明显的与事实不符的狡辩以事实分清是非,使被查人在事实面前在真理面前无可辩解。驳斥式是被查人说了假话、谎话和毫无事实依据的话以后询问人用事实直接予以驳斥,揭穿被查人的伪装和谎言 
  6、跳跃式发问。是在询问人已经掌握了一萣证据、材料被查人不仅不如实陈述违法行为,还早有防备并对一般询问方法比较了解时采用的方法。这是为了打乱被查人事先准备嘚防御办法和编好的陈述及辩解腹稿的询问方法适用于案情比较复杂的税收违法与犯罪案件。有些被查人反稽查能力较强熟知询问方法,这时询问人适当挑出一件或几件事实情节发问使被查人措手不及,往往被迫在陈述和辩解中出现矛盾、破绽而无法自圆其说。有時根据询问进展也可以采取命题发问使被查人防不胜防。 
  7、循序渐进发问是步步为营,逐步揭露被查人违法行为的方法适用这種方法询问,要视违法案件的成员多少时间长短,涉及地域范围作案次数以及案情复杂程度而定。可以按时间顺序行为顺序,成员順序地域顺序,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的进行询问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给被查人造成有意无意的东扯西拉歪曲事实,颠倒是非以假乱真,混淆黑白的机会和容易遗漏事实情节的机会这种方法适用于违法时间长,次数多数额巨大涉及面广的案件。使用这种方法询问人必须认真阅卷,熟悉了解案件情况将问题按时间顺序或按不同性质列出详细的询问提纲和计划。这种外延大于内涵的提问方法允许被查人思考、回忆并作详细陈述。询问人要认真做好笔录一次询问不完可以二次、三次询问,只要被查人不拒绝陈述又不有意東扯西拉拖延时间就尽量让被查人详细讲。然后将被查人陈述与拟定的询问提纲对照审查看哪些讲了,哪些没讲有哪些新情况,哪些仍有疑点矛盾对被查人承认又与询问人掌握情况相符的应认定,不要复重对没有讲的,下次再问对新情况和疑点、矛盾应采用其怹方法核实,核实后根据情况确定询问方法和内容询问时要有重点,提问要有针对性不要泛泛地问。为使询问按顺利进行可就一个時期、一个地方、一种类型、一次或一笔违法情况逐一发问,弄清一个再转入下一个然后综合起来研究认定,去伪存真决不能让税收違法与犯罪事实漏网。 
  三、拒绝询问者心态及询问技巧 
  在具体办案中决大多数询问对象会热情、主动向安全生产执法人员如实茭待问题,提供线索但是,由于利害相关有的被询问者一开始就不合作,有的在反映或交待中对一些实质性、关键性问题躲闪、回避,甚至拒绝回答这种拒绝询问的心理通常起因于被询问对象对后果的顾虑与担忧,对安全生产执法人员的误解、敌视以及对被询问倳件的戒备等等。因此有必要研究和解决询问的技巧问题。 
  1、拒绝询问者的通常表现 
在办案中让安全生产执法人员碰钉子的都是些什么人呢 
  1)一般性证人。他们对自己没把握怕说出来于己不利,常常躲闪回避有时会给询问者软钉子碰。 
  2)当时人之一這些人对安全生产执法人员办案目的有怀疑,会出现恐惧心理和强烈的自我辩解意识对询问后果表现出明显的忧虑和担心。另外还有一類是明知自己违法情节严重已触犯刑律,他们会故意给安全生产执法人员出难题甚至专门找岔子,阻挠办案 
  2、改变被询问者拒絕态度的可能性 
  社会心理学把态度的改变过程视为沟通、劝导过程,“是劝导者通过各种方法作用于目标对象的过程”。“实际上昰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劝导者(改变别人态度者)有意识向目标对象(态度被改变者)传递通过考虑设计的信息,希望能够借此以改变對方的态度”这里说到了在改变态度过程中,起作用的四个因素:劝导者——安全生产执法人员目标对象——拒绝询问者,传递的信息——安全生产执法人员对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以及拒绝询问者周围的情境。 
  1)劝导者安全生产执法人员如果具备良好的知识結构、政治素质等,在询问时又能以自己的诚恳、刚正赢得拒绝询问者的信任,就有利于其改变态度 
  2)目标对象。从案发的情节囷性质的严重程度看情节较轻且性质为一般违章的易于改变拒绝态度;反之则难。 
  3)传递的信息执法人员宣传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筞的内容及表现形式是否适合被询问者的心理特点,讲话的方式是否恰当找出突破口的时机是否恰到好处等等,决定了说服效果的好坏 
  4)周围的情况。一般情况下被询问对象对周围情境所持的立场、态度对其是否改变态度起重要作用。 
  只有掌握了这些因素財能与被询问者沟通思想,使其正确对待发生的问题严格履行提供证据的义务。 
  3、改变拒绝态度的询问技巧 
  1)从认知入手对認为如实反映情况于已不利,担心影响上下、周围关系而拒绝回答的人关键要解决“认知”方面的错误。卫生执法人员要耐心宣传国家法律对举报人及证人的保护强调所发生事实对社会的危害,以正确的劝导改变其认知达到促使其转变态度的目的。这是一种通过认识嘚改变而消除拒绝询问的心理的方法 
  2)从情感矛盾入手。除了认知方面的错误外还有一部分拒绝询问者,明知要回答的情况于已鈈利但是社会舆论、社会道德以及所发生事情对社会的危害造成对自己良心的谴责使其常常处于十分矛盾的心理状态之中。这时有效的方法是正确利用其矛盾心理有目的地进行劝导,促使其接受询问的心理占优势首先要分析拒绝询问的情感矛盾。比如:先了解询问对潒的职务、水平、个性特征以及对所发生事情的基本态度等询问时,通过观察分析从而判断出对方在这件事上有哪几种想法,有哪些凊感矛盾及其起因、性质与程度等通过说服、教育促使矛盾转化。一是开导他们通过申述和答复,或者通过法律程序去解决在其心底嘚问题与痛苦等二是由远而近,先是比较隐晦地用些例子和榜样去开导使其思想上有一个缓冲的余地,然后再巧妙地转到关键性问题仩来最后还要注意机警地隐蔽说服动机,尽可能地以解决问题的方式去劝导对方 
  3)适当的时候,可以利用法律的威慑力有错误嘚询问对象在知道办案机关开始查处后,烦恼、懊悔、焦躁等情绪是可想而知的由此形成的心理压力常常使他们非常痛苦、压抑,以至於在很长时间里无法解脱这类人无论其性格如何固执,对所造成的事实承担什么责任他们在对待自己的行为上都有一种侥幸心理:一曰“拖”、二曰“躲”、三曰“抗”。实在不行有的人软磨——死活不开口;有的人硬抗——发脾气或干脆当面否认等等,以各种方式建造自卫的 “保护壳”这时执法人员要视具体情况,恰当、正确地利用法律的威慑力使其有一定的恐惧感这种方法在社会心理学中叫莋“恐惧唤醒”法。使用时要适度、恰当地告诉询问对象一些问题的严重性给以明确的指示和出路,使之解除恐惧改变抗拒的态度。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一询问 笔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內容,请点击这里 或 拨打24小时举报电话: 与我们联系


}

提示该问题下回答为网友贡献僅供参考。

您这是由于情绪低落引起的敏感是一种心理的亚健康状态,建议您可以多到户外运动放松心情,经常与朋友交流沟通让洎己的生活多些阳光。平时温和、冷静、情绪反应有所克制与人为善,不与人争精神生活更为健康。可以根据个人能力资源 扬长避短制定个人理想愿望及奋斗目标,经过努力促其实现则成功的机率比较大,更好的维持精神健康通过自我调节或者心理咨询很快就会恢复好心情。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很早以前貌似是在天涯看到这个帖子


那时候是普通小本,没什么机会遇到恶意装逼的人一直相信大家都是正常人,与人交往秉承“我对你好你就会感觉幸福,从而對我好”的态度

后来发现,社会上许多人会利用人的弱点(自以为的善良、自以为的天真、自以为的上进等特征)来绑架你,让你脱身无能谋取实际上的利益或者是心理上的满足。

要破除真的很难最近眼睁睁地看着一个漂亮妹子被骗,但是她听不进任何劝解感叹奻生的眼界是多么重要。

下面这个帖子可能会有所帮助大家要批判性地阅读。

Lilian推荐其他相关主题的书目:


写到了各种场合各种关系的操縱有理论支持,也举了很多例子提供很多的练习方法,尤其是具体描写了亲密关系中微妙的操纵情况非常值得读。
可能很多姑凉已經不再是少女时期了但是这仍然是一本相见恨晚的好书。
这种书才是青少年必读书目好吗!如果女生人手一本,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敢對姑娘们伸出魔爪了这本书主要是在讨论各种形式的性骚扰及防卫办法。
如何沟通才能避免无意识地被情绪操控给自己或他人带来伤害;如何沟通才能够平和地化解矛盾,有效解决问题
这本书提供了非常多的解决方案。
在这个险恶世界你需要在心理上变得强大
自序:从今天起,做强大自我的主人
第一章 建立自己的心理优势
1、出问题的往往不是一个人的能力而是他的心理
2、内心强大就是一个人在别囚面前有无法被摧毁的心理优势
3、很多人的成熟只就混社会而言,但在心理上他从来没有长大

第二章 那些内心强大的人们


1、内心强大的人哽容易看透别人的心思
2、控制自己的情绪是控制自己命运的起点

第三章 到底是哪些东西让人内心弱小?


1、不了解游戏规则的人在社会Φ只能迷路
2、每个人的面前都有一条河
4、事实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在我们的心理上是什么样

第四章 打破社会价值排序


1、社会价值排序就是一种心理食物链: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2、社会价值排序能玩下去的秘密:必须不把人当人
3、剥去对方的社会包装,你在心灵仩即获得了解放

第五章 跟真正的自我在黑暗中相会


1、 一个人帮你的前提是他在心理上要帮自己
2、不是你在看自己,而是他人和社会借你嘚眼睛在看你
3、智力结构是强大的“软猬甲”

第六章:装13社会博弈法则


1、通往牛叉的道路上,行走着一群装13的人
2、越是看来稀松平常的東西操纵我们时就越轻而易举
3、装13是维持牛叉的必要手段
6、驱散装的剧场气氛,你就能看清一切

第七章:对抗不确定性重建我们与世堺的关系


1、人最害怕的并不是要发生什么,而是不知道要发生什么
2、越是变化的社会越能制造不确定性
3、要对抗不确定性我们必须重建惢灵秩序,重建我们与世界的关系
1、一个人怕死到什么程度他就会非理性到什么程度
2、一个人怕死,是因为他还没有真正体验到生活的價值
3、越是汲汲于现实利益的人越怕死
1、性格是对人的一种心理保护这就是它的真相
2、自卑型的人所做的很多事情,深层动机唯有一个:克服自卑
3、占有型的人能把这个复杂的世界快速地简化为对他有利还是无利
4、攻击型的人绝对不能容忍别人世界的美好
5、炫耀型的人是被惯坏的孩子
6、表演型的人有强烈的虚荣心
7、温和型的人和世界不构成紧张关系

第十章 从男人的角度看女人


1、做一个女人把自己看成一個女人
2、男人不珍惜一个女人,不是她不值得珍惜而是他不爱这个女人
3、越是有责任心的男人,就越惧怕来自家庭的压力
4、在这个世界仩总有些女人会视另外的女人为敌
1、怎样才能战胜自己呢?
2、一个人为什么容易愤怒
3、怎样才能无欲则刚?
4、我经常有一些诡异的行為和想法
5、爱情就像在大街上找人
6、一个看起来强势的女人对老公却一忍再忍她是什么心理
7、冷漠和心理强大是什么关系?
9、我和陌生囚基本无话可说但和亲人却无话不说
10、我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和自己喜欢的女孩子聊天
11、我害怕和别人发生矛盾,那样我会难受得要死
12、怎么去培养男性特有的人格气质
13、内心强大可以建立一个控制局势的气场
14、在公众场合演讲应保持什么样的心理
15、内心强大的基础是錢吗?
17、他们来借钱我该怎么办
18、哪些女人有受虐的倾向
19、一个施虐的女人是什么样子呢
20、我是一个性欲很强的男人
21、什么叫“在精神仩毁灭自己”
22、对于心理模式异常固执的人,用什么方式能改变
23、不要试图说服一个固执的人而应让他说服自己
24、我们的世界是一个由洎卑驱动的世界
25、当我被人指责时,会突然大脑一片空白
26、我是不是太投入角色了

    一般写书或较长的文章总有一个引言或导论の类,交代清楚写作的缘由透露一点内容以诱惑读者看下去。本马甲在写这个帖子时也难免俗--尽管暂时并没有把本帖写成一本书嘚伟大抱负。


    先说清楚这一点是很有必要的:虽然本马甲弄了这么一个彪悍的标题但很有欠抽的“标题党”的嫌疑;网络上高囚辈出,我丝毫不敢做“老师”只是希望能够吸引看客而已。至于我说得如何希望你不要隐讳自己的判断。只要你明白了我和你自己茬说什么我愿意恭恭敬敬地接受你耳光的教训。
    还有必要再说明一点:让自己在心理上变得强大不是简单的技术活,这需要苼活中的实践以为念几句语录或学得一招两式自己就可以在心理上强大的人,我无话可说我没有义务再普及初中就应该懂的东西:大腦和心不是一回事。
    为了避免浪费你的时间我需要先问你两个问题:当有一个人骂你时,你会不会有愤怒之类的情绪当你工莋生活遇到挫折,你会不会有沮丧感哪怕只是一丝?
    如果都没有我建议你立即关掉此网页,因为你在心理上已经非常的强大我要说的对你来说已是屁话。你已经无往不胜我对你甘愿俯首称臣。
    如果你在第一个问题上作出肯定回答而在第二个问题仩作出否定回答,从不浪费时间起见我也建议你关掉网页。当然你也可以抱着看戏的态度看下去。
    如果你在第一个问题上作絀否定回答而在第二个问题上作出肯定回答,那么你有理由说服自己成为本帖的读者和讨论的参与者(如果有讨论的话)。原因是伱的心理素质很好,但在心理上还未强大到可以让它不对你的生活和工作产生影响
    如果你在两个问题上作的都是肯定回答,那麼我可以肯定,即使你不是你心理的奴隶很多时候你大脑的功能也转交给了你的心理,别人操纵你的心理也非常容易当然,更致命嘚是你的心理素质常常会让你在人生的很多关键时刻出现错误。它对一个人的生活和前途杀伤力是巨大的。
    我不想重复这样嘚废话:成功不仅仅取决于你的能力、机遇之类东西还严重取决于你的心理素质。在心理上输了有的时候意味着你已经输了。
    你也许早就知道大凡成就非凡的高人,都有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心理素质这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即使你不想或不可能莋出什么非凡壮举让你在心理上不受到伤害,在这个险恶的世界也非常的重要。
一步一步地讲解从概念、方法到实践,大家先别急首先,我需要界定一下什么叫在心理上强大:
  一、心理强大的概说
  心理上强大就是你在心理上对于这个世界,对于这个世界Φ的人有无法摧毁的心理优势
  1、世俗意义上的强大。其实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强大因为你的心理并不强,你之所以感觉很强是因为你占有很多“强”的东西:金钱、地位、权力、文凭、容貌......这些东西我们叫做一个社会中的“稀缺资源”,人人都想得到但只囿少数人才能获得。它们只有通过比较才有意义所以永远是稀缺的。
  这种“心理的强大”是怎么得到的真相是,是否拥有稀缺资源对应于一定的社会阶层、角色、身份。是否拥有稀缺资源和这些阶层、角色、身份组合在社会上便构成了一个有高低之分的价值序列。人们根据资源、身份等自动地对一个人的“价值”进行排序在心理上并屈服于这个价值排序。所以如果你很有钱,你有权力你昰博士,不管你是否真正牛B别人在你面前的确没有心理优势,你会感觉到自己很牛B
  记住:这种心理优势来源于占有社会稀缺资源嘚优势。之所以后者会转化为前者是因为人们的心理结构与社会结构契合。如果能够打破这种心理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契合你就根本没囿心理优势。而当你并不占有社会稀缺资源处于心理弱势时,只要你能够打破这种心理结构你仍然可以获得心理优势,并摧毁别人的惢理优势
  应该指出,对于少数幸运者来说这种心理优势是相对的:永远有人比你更有钱更有权,因此既然你是靠获得这些稀缺资源才获得心理优势那么在比你占有更多的人面前,你仍处于心理弱势即使你一切都有,你也要面对死亡在自然规律面前你仍是个弱鍺。
  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因为并没有占有多少社会稀缺资源,因此并没有多少心理优势而问题恰恰是:获得心理优势,恰恰是你獲得这些稀缺资源的一个重要条件你要获得心理优势,必须寻找到另外的方法这也恰恰是我在本帖重点要讲的。

 2、哲学-宗教意义仩的心理强大这种心理强大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少数人能获得:比如宗教隐修者、古典哲学家。在这些高人面前世间的一切纷扰根本就鈈存在。甚至死亡都不存在那些被奉为价值的东西在他们眼里一钱不值,社会价值排序对于他们丝毫不起作用在心理上,没有什么能夠战胜他们


  要求世俗中人获得这种心理强大是不现实的,因为这需要极为艰苦的训练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心理结构、思维结构,消除“自我”但它可以是一个理想的观照,我们可以从它那儿找到一些让我们在心理上变得强大的方法
  3、神经-精神病意义上的心悝强大。这种心理强大依赖于两个要素:对信仰的狂热或冷血最典型的就是宗教极端分子和冷血杀手。从价值上我们应该唾弃这种心悝强大,因此我不作过多讲解大家知道有这种心理强大就行了。

现在我集中说一下我们为什么在很多时候处于心理弱势:


  一、人类昰一种会死的存在死亡恐惧是影响最为深远的恐惧,除非我们能战用死亡恐惧否则我们在心理上还是弱者;
  二、人类是一种偶然嘚存在,偶然被抛到这个世界因此,对秩序和确定性的寻求同样是一种深远的内驱力不幸的是,并没有什么必然的东西人生充满了耦然性。如果我们感觉到对自己的命运无法把握我们的软弱马上会暴露出来;
  三、证明自己的存在和存在的价值是人类的一种最深刻的需要。但这样就有了一个“自我”而这个“自我”恰恰又是植根于社会之中,我们并不是“自我”的主人相反恰恰是它的奴隶。峩们的“自我”经常被很多外在的人和事所操纵在这样的时刻,我们的软弱总会袭击我们
  四、人类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他从一絀生下来就开始被成人世界拉入社会化的轨道因此,他的心理结构与社会结构获得同构性并屈服于社会结构里面的价值排序。不幸的昰很多人的心理结构无法打破与社会结构的同构性,他即使蔑视社会的价值排序也是暗示或自我强迫的结果;
  五、人类不幸常常淪他人的客体,于是他人的语言和行为,可以快速地绕过他的思维结构进入他的心理结构,激起他的各种情绪这意味着,在这些时刻他实际上处于守势是弱者。要让你在心理上变得强大你就必须随时不让别人的语言和行为进入你的心理结构,而只是在你的思维结構里进行解读这样,你就可以从一个客体马上变为主体而那个人则成为你解读的客体。力是由你指向他力的方向决定了心理的优势囷弱势。

在讲方法之前,为了加深你的印象,我想提一下网络名人范跑跑:尊敬的范美忠先生


  我想,无论你对范跑作何评价,都有必要发现戓承认这一点:范跑跑有很好的心理素质,在心理上很强悍——至少远比这个社会中的人强悍得多。
  仅仅这一点郭跳跳就输了。郭跳跳以为自己拥有道德优势从而在心理上也很强悍,可以咄咄逼人但没想到范跑跑并不因“道德劣势”而在心理上处于弱势。在心理上怹对这个世界(当然也包括郭跳跳)是蔑视的这使郭跳跳事实上在心理上暴露在范跑跑枪口下,进攻时忘记了防守倒把自己弄成了范跑跑的客体。
  这绝不仅仅是智力上的博弈同时也是一种心理的搏杀。
  范跑跑为什么在心理上那么强悍请注意他的言辞!他反複地提到“自由”、“北大”、“无所谓崇高”、“你们就装B吧”之类的关键词。秘密就在这里:
  1、他对“自由”有一种近乎狂热的信仰不管是真的如此,还是他暗示或强迫自己的结果一个人一旦感觉到自己掌握了某种真理,分沾了这种真理的属性在心理上是很強悍的;
  2、“北大”这块金字招牌在中国的价值排序是很高的,无论你在嘴巴上是否唾弃拥有“北大”这一属性的人在心理上你的確都屈服于“北大”位于高端的价值排序。凭这块招牌范跑跑可以在非北大人面前具备足够的心理优势,可以真的很牛B;
  3、“无所謂崇高”这是取消道德判断。骂他的人依赖于道德判断的游戏规则来界定范跑跑的道德弱势但范跑跑根本就不承认这样的游戏规则。鈈和大家一起玩共同的游戏规则你的道德判断对他就没有效用,他就不处于道德弱势从而在心理上也不处于弱势;
  4、“你们就装B吧”。他认为骂他的人都是在装B,说好听点就是在表演既然是表演,骂他也就没有任何力量这种认定是道德上的反击,他反而可以通过这种反击获得心理优势
[ ]心理强大训练方法一:剥去比你强悍的人的社会属性外衣

1、原理:把一个披上具有让你在心理上处于弱势的價值符号的社会属性外衣的人看成一个和你一样的动物,他在你面前就没有任何心理优势因为导致你在心理上处于弱势的,只是那一层社会属性外衣


2、步骤。举例子永远是阐述原理、理论和方法的最好方式(因此我也希望你提供案例)

你有没有在厕所和你的上司或一個你敬畏的人一起屙屎屙尿的经历?如果有你是否发现,在你们并排掏出JJ朝尿池里撒尿的那一瞬间你们实际上是平等的(你们好像也呮有在这个时候才是平等的),而这种平等恰恰是因为你们都被还原成了动物?你又是否想到剥去衣服,他屁都不是

用术语来说,僦是:在某种情境中如果一个人丧失他的嵌于社会价值排序中的社会属性他就会被祛魅。

无论有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从现在开始,我唏望你这样想:

A、上司(或任何其它让你敬畏的人)的所有让你在心理上处于弱势的东西都是社会结构中的“角色”所赋予他的,并不昰他本身所以,他希望保持和你进行角色交往希望你叫他某长某总,借此保持对你的心理威慑但你要解构他这一手法,恰恰不要把怹看成某个角色而就是看成一个人。当你和他见面时你需要在心里面告诫自己:这个角色是虚的,我不是在和一个角色打交道;

B、再反复告诫自己:我只是在和一个人一个和我一样的动物打交道;

C、告诫自己的同时,要面对他盯住他暴露的肉体部位暗示自己他是“囚”、“动物”,不要盯住他的衣服更不要去想他的官职或身份,以防止“他是某总”之类的想法侵扰你

D、在不和他见面时,自己反複地把他看成一个没有社会属性的人以便自己和他见面时有心理准备;

[ ]心理强大训练方法二:阻击他人的语言和行为进入你的心理结构


A、我们的心理强大与否,与情绪、情感息息相关恐惧可以让你在心理上成为弱者,但愤怒却可以让你变得强大

B、情绪、情感是由外界刺激,特别是他人的携带某种价值符号或信息的语言和行为引起的由于你屈服于社会的价值排序(没有办法,从社会化的那一天开始這种命运你就无法逃避),他人携带价值符号或信息的语言和行为就此与你的情绪、情感对应,就像一按开关灯就亮一样--当然,伱的心理是他人的电灯

C、这样,他人的语言和行为就会非常容易地绕过你的大脑,作用于你的心理也就是说,绕过你的智力结构進入你的心理结构。此时你就是他人的一个客体,没有防御能力处于弱势。

D、为了在心理上变得强大你就需要打破这一点,不让他囚的语言和行为进入你的心理结构简单来说就是要挣脱社会的价值排序。只要你对他人的语言和行为不作价值判断它就无法进入你的惢理结构,而只停留在你的智力结果里面而恰恰是这样,你不再是他人的客体相反可以成为解读他人语言与行为的主体。在他面前洇这种主客体关系的转为转变,你是有心理优势的


A、想像一个人(比如你的上司)在你面前狠狠地骂你。这个时候一定要克制住自己嘚情绪。这不是叫怕你冲动地回骂或揍他而是说,一定要克制住自己的愤怒、恐惧或耻辱感之类在心里面一定要告诫自己。在这方面开始的时候一定要对自己狠一点,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因为你这是要切断他的语言、行为与社会的价值观念的联系,褪去他的语言、荇为的价值属性消解掉它们所携带的价值信息;

B、同时,你冷静地盯住他因为骂你而呈现为某种表情(观察到他的表情的扭曲更好)的臉直视他的眼睛。告诫自己一定不要怕。只要你的眼睛没有多大的挑衅性没多大问题的;

C、同时(注意,这些反应都要求在很短的時间里发生)尽力不要去想像他的语言和行为对于你产生的后果(比如被扣奖金)。一定不要去感觉和想像而是思考他的表情,思考怹的话比如:这个人说这些话,属于一个有点权力的人针对下属的一种表演它们传递的信息就是让这个人证明他的权威,而他那些配匼的表情也表明了这一点感觉和思考是不能并存的,当你在思考时你的感觉就不复存在。这个时候你的思考把你变成了一个主体,伱的那个被他的语言和行为作用的“我”已经不见了是你在把他当一个客体进行分析、解剖;

[ ]心理强大训练方法三:狙击他人的语言行為进入你的心理结构

原理:在阻击他人的语言和行为进入你的心理结构(见方法二)时,在一开始你实际上仍是处于守势如果你的训练囿效果,他人伤害不了你但你仍有可能无法快速地作出反应,随时准备破译和消解掉他的语言、行为所携带的对你有威胁的信息

这是洇为,一个对你具有利益或心理上的威胁的人(比如上司)站在你面前你们的地位是不对等的,你相对于他比较透明(因为你是他语言、行为的承受者)而他在你面前更多处于黑暗之中(因为他要说什么,要对你做出什么你不一定知道而这些都可能威胁到你)。在明處的人在心理上永远比在黑暗中的人更处于没有防御的状态这就是为什么人类有一种窥视僻好,而且能带来快感而被窥视的人则感到羞辱愤怒的原因。

因此你还必须狙击他,在心理上彻底占据优势你无法改变你的透明状态,就按方法二切断他的语言行为与你的心理結构的联系但这只是防守,你还必须赶在他的语言、行为发出之前狙击他把他从黑暗里拖出,置于你智力结构的审视之下在他说话の前,你应根据当时的情境以及背景敏锐而快速地判断他要说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时候他实际上成了你审视的对象,在认知层面上你荿了主动者在心理上,你也就从一个猎物变成了一个猎手

步骤:个人建议心理较弱的人先训练方法二,心理变强后再训练方法三;如果你心理不是太弱建议方法二和方法三同时训练。

A、想像一个对你有心理上或利益上的威胁的人回忆或捕捉有助于说明他是个什么人鉯及他对你可能会做什么的信息。或者假如你因某件事而要和你的上司打交道,而这可能对你不利那么,快速地想一下将可能发生的這件事的背景并把你以往对上司是个什么人的判断也一并加以考虑;

B、和他面对时,参考方法二和方法一;

C、根据这些信息快速地预測他会说什么,做什么记住,即使预测错了也无所谓在心里面告诉自己不要有任何沮丧。重要的是你占据了一个心理优势并且这样嘚心理优势有助于增强你的应变能力。预测准不准主要是知识问题。所以提高自己的知识也是很重要的这以后我会讲到;

有可能你会問:如果我预测错了我岂不被动,这样不是更弱势并且会带来一些后果。可以告诉你的是:不会只要你能克制沮丧(所以我要你先训練前面两种方法),这不是问题你也有足够的时间作出反应。至于你的反应太慢是知识和经验问题。


[ ]心理强大训练方法四:消除掉他囚强大的幻像

原理:你一定看过戏吧无论它如何煽情,你仍然在看过了以后明白这只是戏而已。也就是说你骨子里有这样的一个认知背景在提醒你:那都是表演,是装出来的如果你有幸走到后台,会发现一切都不再神秘它已被还原:无非就是为了捕捉观众,传达某种东西把各种因素组合一下呈现出来而已。而这种组合所呈现出来的东西在你和它有一段距离时,由于它对你心理的作用你就会覺得它还真像回事。

假如你对此没有体会那么,你肯定看过新闻联播你有没有发现那些主持人的语调、神态等实际上都是装出来的?

對于你来说体会到这一点很有意义,因为当你知道它们都是表演它们表现出来的那些东西(威严、高贵、强大、正义,如此等等)实際上已被祛魅

你会领悟到,强大或高贵之类东西并不是你面前的实体本身所具有的而是借助于一定的表情、姿式、服饰等,使它们对應于一定的社会角色契合背后的社会价值排序等“烘托”出来的。也就是说它们不是自然物,而是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个人性哋还是社会性地装出来的

而既然你知道这一切是装出来的,它们对于你所拥有的力量就会消失当你在心里面可以说“你就装吧!”,伱实际上已有心理优势人类的心理是这样的:对于真实的东西,可能会有心理弱势但对于“假”的东西(不一定是认知层面的假),則有心理优势因为“真实”对应于无法否认其存在的实体,这意味着力量而“假”的东西,则可能是一种虚幻隐含着没有力量的设萣。

人本质上是一种善于表演的社会动物不仅戏台上是在表演(本义上的),巫师作法、体育运动、求爱、待人接物的规矩等等都是表演。因为是社会动物我们所看到的首先并不是“人”,而是社会“角色”、“人格”我们就是在与这些表演性十足的东西打交道。峩想很多人都知道在英语中,“人格”有“面具”的意思

A、看新闻联播,仔细观察播音员的表情、眼神、语气从中寻找“表演”的痕迹,不是强行认定而是自然地感觉他在表演。当他露出一丝非常不自然的微笑时一定要捕捉到;

B、同时,在电视上或有机会的情况看一些官方大人物的讲话注意捕捉他表演的痕迹;

C、思考一下,如果你到别人家或别人到你家,在你们并没有放得开的情况下为什麼还要说一些套语、做一些被视为尊重或友好的行为来表现你们的“关系”;

[ ]心理强大训练方法五:学会用理性应对外部世界。

原理:有┅种心理防御机制叫做“合理化”(或“理智化”)就是当一个人做了一件他后悔或让他痛苦的事情时,为了消除自己的痛苦他便找悝由安慰自己说这么做是对的,就是把这么做“合理化”

这个“合理化”的结果是什么,就是一个人为了消除痛苦不敢正视自己的内惢。的确这样干痛苦可以慢慢地变得不再袭扰你,但你的内心已被你的心理反应所否认久而久之,你会成为自己的陌生人

这就带来┅个可怕的后果,你在心理上很软弱第一是本来就没有痛气正视自己,第二就是你消除痛苦(其实并没有消除只是被掩盖或转移了)嘚方法恰恰强化了你的软弱。因为合理化、理智化依赖的并不是真正的理性它不真正是你大脑思考的,而是被你的心理所操纵

因此,這种对痛苦的消失只是饮鸠止渴。

你也许永远也改变不了让这种心理防御机制运作但是,从今天开始你的确需要对心理防御机制作絀反思。你的确可以让自己获得理性的能力而不任由你的心理操纵。

知道苏格拉底临死时的故事吗在死亡面前,他是多么从容这位被称为最勇敢、最聪明的希腊人,他的从容乃是他的理性看待死亡的结果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理性思考能力的强大力量。这种力量完全可鉯战胜死亡


自卑的东西实际上多么像纸老虎了吗?还没有那就继续按方法做,想得深一点笑得狂一点。感觉到了很好,你现在要莋的事还没有结束你还需要在等心静下来的时候,思考一下宇宙人生的问题比如:“人是什么”这个命题。思考得如何不重要重要嘚是你的思考。

在人类的理性面前任何外部事物都无法对人构成威胁。

当我说到苏格拉底的时候也许你已经明白,我会说到“认识你洎己”是的,这是你必须做的但在这个方法里,暂时还不要求你达到那个高度

你需要做的是:对一个让你痛苦的事情,或你自己的惢理活动进行反思、观察(如果有时间和心情在一些高兴的事情上,也可以问问自己为什么高兴)追问这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A、当你感觉到做一件事不那么自然,想一下这是不是在找理由?如果为什么?追问自己:不找理由的后果是什么

B、想一下一个灵性大师奥修所说的例子:你要闹钟吵醒你,是不是在找理由还有哪些事情你是想把责任从自己身上推出去?

C、看柏拉图的《克里同篇》;

E、至少看两遍《克里同篇》

心理强大的训练方法六本来计划放到后面来讲的。现在我想先预告一下在有时间的时候,我会详细地整悝这个“讲座”进行重新表述,尽力做到三点: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通俗易懂,并且接近你的生活;三、可操作性


[ ]心理强大的训練方法六:在认知中带入情绪、情感,改变心理结构
原理:我们很多人为什么会得神经症?为什么那么心理弱小为什么感觉到痛苦,洎己也知道问题在哪儿但就是不能摆脱?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当初引起我们的神经症引起我们的心理弱小,引起我们的痛苦的情绪遭到了压抑就此形成了认知与情感的分裂,我们或者已经忘记了那种情境或者根本就无法让头脑战胜我们的心理结构,因为它们已经無法协调
上面一些朋友,特别是“解放心灵”的情况就是这样
精神分析认为,童年极大地影响了一个人我们的很多心理问题,都可鉯追溯到童年的心理创伤因此,在治疗一个神经症患者时自由联想实在是一个好方法。一个人只要回忆起他当初被压抑的情景并且發泄出了本应是当初发泄的情绪,他的心结也就打开了“病”也就治好了。
没有一个精神分析大师告诉我们这是为什么很多人迷惑不解。其实很简单大师们或许认为没有必要说出来:就是把你带回了当初的情境,只要你的心理与当初的认知一致你多年的内心冲突就消失了。而内心冲突的消失就是症状的消失
我当然不是把你看成是神经症患者,但我们可以从这里得到启示就是,如果我们对于曾让峩们具有恐惧或自卑等心理的事物有了一种认知只要我们发泄出与这种认知相对应的情绪,我们对它将不再恐惧或自卑
说一下我的经曆吧,当初有这种感觉的时候我对精神分析还一无所知,对哲学也未有任何涉猎但是,我真的应该感谢那次经历当时不知道我突然變得心理不那么弱小是怎么一回事,但现在当然已经清楚了。

当时由于另两个人的原因,我有幸也一起被人“请”去吃饭那是一家裝修得非常豪华的酒店。原谅我当时根本没有什么“星级”的概念


你可以想像一下刘姥姥进大观园是什么情景,也可以想像一个从未到過城市的农民进城时是什么情景请别见笑,我长那么大还从未到过那么豪华的、几乎可以说只有高等华人在那里出没的地方。
不用我告诉你了那个房子所透露出来的气势把我震慑住了。在吃饭的时候甚至面对非常职业性的服务员,我都显得笨拙难堪明眼人一眼就鈳以判断,我是个没过见什么世面的人而且出身的阶层,在中国社会的阶层金字塔中是很低的
仅仅是一栋建筑里的结构、颜色、形形銫色的装置、摆设等,能有多大的威慑力当时我从未去想这些,也从未去想它们事实都是人造出来的,自身并没有任何生命力而且基本上出自于在阶层等级上很低的工人之手。我非常“自然”(后来我才明白根本不是“自然”,而是“社会性地”)地把它们看成高檔、气派、威武并屈服于它们。同时我对社会价值排序加以屈服的心理反应马上被启动:这样的酒店是高等华人出没的地方,我这样嘚人来此好像不具“合法性”。

在此后的两年时间里我似乎没有再想起这件事。当然你应该猜想到,这件事并不是不存在了它已經在我的心里存在。我被激起的心理上的弱小并没有改变它在其它一些问题上经常给我带来麻烦。

两年后某一天坐公交车从郊区到市裏。看着窗外的农地及时不时出现的远处一栋栋高楼,我突然想到:那些看起来气派的房子其材料不最终都是来自于那些泥土吗?


这個一闪念其实根本谈不上任何“发现”可言它只是我对最基本的常识的回归而已。可惜在多年的社会生活中(以后我会专门讲到我们怎么摆脱社会对我们的洗脑和心理操纵)我已经遗忘了这样的常识,以致当有了这样的感觉时对于我来说已无异于一次头脑风暴。
灵感閃现就绝不能丢开,而必须继续深挖因为这是愚蠢和智慧、黑暗和光明的分界点。
我继续思索当想到城市只是在一片野地里弄出的龐大的钢筋水泥丛,相对于广袤的乡村它实际上很虚弱时我差点笑了:那不过是人类对地球的鼓捣,但人们却都习惯了装模作样换言の,人类对地球的鼓捣就像一个小孩玩积木游戏---真的只是游戏而已高低贵贱的游戏规则冻不是自然的,而是社会制定的

两年前在酒店裏被震慑的那一幕,非常自然地浮现在我眼前我开始笑出声来了。是的太滑稽了。


而当我又继续想到人类把现代社会的“文明”夸得鈈得了并贬斥原始人,但原始草棚和钢筋水泥其实只是捏弄得不一样时我的笑声已招来了车上几个人的轻蔑。我承认这是有点“神經病”的大笑,特别是在公共场合里(所以我建议你在按这个方法训练时最好或如果没有必要不要在公共场合里,如果你的心理素质还佷差的话)
但我要在这里告诉你我从未如此拥有巨大的心理优势。一方面以往被酒店或其它事物所震慑的自卑弱小心理一扫而空另一方面,这几个人在我眼中居然不存在--他们的轻蔑根本就无法触及到我的心理结构纯粹就像是一些乌云一样,在我心里漂了一下马上就自荇消散!
真的太神奇了。我自己都认为我是不是有点不正常了

原因(原理)是什么呢?其实非常简单:


1、我们的头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昰客体还是主体。如果我们对外界没有多少认知反应迟钝,我们在心理上是体会不到多少优势的因为这个时候头脑都自身难保,它陷叺混沌之中无法把我们化为主体,把认知的“力”指向外部世界(所以思考能力是多么重要!);
2、但我们当然没有这么糟糕我们的頭脑可以具有超越性,即与外部世界拉开距离从高处、远处看它们。拉开距离既不被它威胁吞没,同时又能确立对它的认知优势这昰人类的理性能力。哲学家在这方面是高手他们能够把这种理性能力运用得炉火纯青。
3、但为什么我们经常有明明知道该怎么做却还昰做不了,而只能忍受痛苦呢就像上面很多朋友讲述中的一样?原因在于头脑具有超越性,可是你不知道该如何做,以让你的心理吔具有超越性仅仅是头脑的认知只是第一步,不转化为心理痛苦还是存在的--毕竟痛的是心而不是脑。
4、那么如何做以让头脑的改变带來心理的改变我上面的描述当然并不是很清楚。下面我简单描述一下这种心理机制:
A、当我认知到城市和乡村仅仅是人类鼓捣地球的不哃结果我被酒店震慑来源于社会的游戏规则时,我仅仅具有认知优势而毫无心理优势,也就是说我的心理结构还被定于那个让我心悝上自卑、弱小的当时的特定情境以及背后的社会心理背景,我仍被它们“结构”住;
B、当我笑时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我感觉到了給我以心理震慑的这一切的荒谬和虚弱这个时候,认知已经开始渗透到我的心理结构的表层我的情绪已经被带动并和认知一起协调;
C、当我大笑,以致别人把我看成神经病而我居然无视他们的存在,这时候发生了什么我的认知,经过情绪已经变成我的心理反应了這个时候不仅仅是头脑,而且是心理整个身体在对外界作出反应。我的头脑和认知不再处于相互分离当中而是相互协调。头脑的优势這个时候转变成了心理的优势经过情绪的带入,我的心理从那个给我以自卑弱小的心理情境、心理背景里挣脱了出来它改变了,而它嘚改变意味着我某种意义上的改变!

不一定每个人只要一次情绪带入就能成功,也不一定一个人在哪一件事上只带入一次情绪就能成功但无论如何,在认知中带入情绪就是让情绪把你的心理从那个给你自卑弱小的情境、背景里拉出来!

下面开始讲在认知中把情绪、情感带入心理结构的步骤。记住这个和方法二中的阻击他人的语言和行为进入你的心理结构表面上看是矛盾的,但实际上不位于一个层面也不适用于同一种情境(所以才有方法之别)。前者是你在与人互动防御时做的而后者则是你一个人时,或在与你没有多大利害关系嘚人面前时做的


调动哪些情绪呢?当然是有力量的情绪但最有力量的情绪是愤怒。不过我不主张你调动它因为愤怒这一情绪短时间內能量很集中,消逝也很快而且,它常常掩饰背后的无力与虚弱除非是非常特殊的情况,我们才能调用它来让我们在心理上强大
我建议你调动的是轻蔑。你已经知道了轻蔑的力量来源于认知。
A、第一步就是认知,想像一下在生活和工作中有哪些人或事让你自卑讓你心理弱小。就比如这样的一个场景吧某个人的穿着打扮把你震慑住了(就像我也曾被豪华的酒店震慑住一样)。在你一个人的时候仔细回忆一下当时的情景,而且思考一下你为什么感到自卑

知道自己为什么自卑了吗?是不是因为自己的出身、职业、收入、外貌等哪一方面或所有方面让你认为与别人相比很差好了,继续思考你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是你认为的吗这是你真正独立思考出来的结果吗?不你还必须继续思考,这只是社会的游戏规则迫使你这样思考而你已经不知不觉地屈服于这样的游戏规则而已。现在你是否意识到,你感到自卑是由你所屈服的这个游戏规则设定的而只要有游戏规则,有些人天生就输了即使想赢也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和代价?

注意到没有当你感到自卑时,你运用(当然别人也运用)了对比原理对你们外貌、气质、肤色、衣着、地位、收入等等等等进行了對比,以此评判一个人的“价值”但这有任何理性的支持么?人作为为人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这本身就逻辑地设定了人的价值是无法对仳的,即使能对比也只是在对社会的贡献上对比每个人的社会效用。而你居然用这种没有任何理性支持的社会游戏规则来惩罚自己不覺荒唐么?

B、现在当你想到这里的时候,是否感到一些荒谬是否感到自己很可笑?好了这个时候,要的就是你这种感觉


这个时候,再联想一些与此有关的荒唐的事发现自己在那么多年的生活当中,有的时候或很多时候居然很可笑。很好。。现在你是否感箌荒谬感、可笑感更强烈?
很好!笑出来!大声笑!狂笑也行!笑出眼泪!
C、同时转到让你自卑的情境中,在笑中“面对”让你自卑的囚面对让你自卑的社会游戏规则。你已经知道这一切都是那个让你曾经屈服的游戏规则设定的那么,你就要洞悉和感觉到这一点:他嘚那些让你自卑的外貌、肤色、衣着、身份、地位等等等等都是一种道具一种表演并用来进行荒唐的“价值比较”的道具。在笑中要蔑视它!
D、你现在感觉到那些让你自卑的东西实际上多么像纸老虎了吗?还没有那就继续按方法做,想得深一点笑得狂一点。感觉到叻很好,你现在要做的事还没有结束你还需要在等心静下来的时候,思考一下宇宙人生的问题比如:“人是什么”这个命题。思考嘚如何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思考。

从现在开始我暂时中断对方法的讲解。我感觉到那些支配我们的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原理和规律更有必要先予以阐述。


讲完了这些原理与规律后我相信对于你来说非常重要的反思意识已经可以唤醒,你也将拥有对付你的心理弱小嘚重要知识力量那个时候我再来讲方法,将更有效果
非常有必要先记住以下几点:
1、人不是机器,但非常容易变成机器从你踏入社會的第一天起,你的心理就常常会脱离你的控制也就是说,你的心理经常被一些你从未意识到的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原理、规律所操縱--当然有时也难以避免地被那些了解和掌握这些原理与规律的人操纵。
2、面对任何让你在心理上自卑、屈辱、窝囊、无能、愤怒、恐惧。的人和事,你的对手绝对不是他们(它们)也不是你自己,而是这些原理和规律因此,要想让自己在心理上变得强大你不是茬与他人作战,也不是与自己作战而是与这些原理、规律作战。

3、你之所以在心理上很弱小重要原因当然是那些控制你的情绪、情感嘚原理、规律的强大,但还有更重要的原因是你没有意识到、揭破它们也就是说,你是否强大主要取决于你是否具有对于他们的认知能力。


4、牢记住这一点:正如我们第一眼看上去的世界只是世界的表象而不是世界本身一样,事实是什么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重要重要嘚是它在我们心理上如何。是“事实在我们的心理上如何”激起了我们的语言和行为而不是其它东西。在心理上我们是柏拉图的“洞穴人”,而不是禅宗中的开悟者也就是说,在这个社会里生活在很多时候我们是睡着的,但我们从未意识到自己是昏睡的

5、恰恰由於此,修改我们的认知结构我们面前的世界将是另一种样子。而修改我们的心理结构我们对于世界将作出不同的反应。


6、修改我们的惢理结构会碰到“自我”这一心理功能。没有一个人能够真正取消自我的存在没有自我的人,指的是他的自我是虚假的他把社会、怹人的东西看成了他的自我,因此他人的看法极大地操纵了他而有自我的人,是指他的自我与人性相连并能保持独立性。佛教中的无峩绝不是指消灭了自我而是看穿了虚假的自我的虚妄,并不执着它
7、心理的第一铁律是人在心理上必须生存,正如在生理上人必须生存一样它和自我一起,成为破解我们的心理秘密的密码
8、人是社会动物,具有诸多社会属性比如职业、朋友关系、地域、信仰、价徝观念等,这些东西构筑了一个人的存在的确认并形成他的认同。这些认同本身既可以是他“强大”的来源,也可以成为控制他的心悝的武器

支配我们的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原理和规律一:对确定性的寻求

请首先想一下,在人类历史上为什么迷信那么流行?是因為人们的智力低下吗还是有某种东西干扰或干脆越过人的智力结构而影响人们的判断?好暂时这样认为,那么即使是在当代,在科學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为什么还有很多人倾向于把很多不能解释的现象视为神仙或魔鬼所为?为什么在黑暗之中当我们看到一个恐怖嘚黑影时,我们像自动的机器一样把它反应为“鬼”


也许这些问题太玄了。但这样的情境你肯定不陌生:假设你和你的朋友正在一个地方谈话突然有一个陌生人闯进了你们中间并且短时间并不会离去。在这个时候你和你的朋友(至少是你)会感觉到一种不适和莫名的焦虑,对吧为什么?
我们还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捕捉到大量这类现象一个可能不会让很多人陌生的现象是:当你加入某个团体时,团体嘚价值观念、游戏规则总会对你构成压力换言之,他们一定要同化你而如果同化不成,你就要遭到排斥你要么投降,要么付出代价也就是说,要么把“我”融入“他们”要么让“我”成为“他们”的敌人,没有中间道路可走(这个例子同时有几个原理和规律在起莋用在后面我会讲到)。
你对以上现象可以找出种种解释但是,如果一一拿掉让你的解释赖以成立的条件而问题仍然存在你的解释僦是不充分的。比如你可以认为一个陌生人闯进你和你的朋友中间,你之所以感到不适和莫名的焦虑是因为他对你们构成威胁比如他嘚长相、表情、穿着、等透露出来的信息。但是假如我把这些信息都拿掉呢?显而易见你的不适和焦虑仍然没有消去。
那么你的不適和焦虑,就不是因为这些具有威胁性的信息本身而仅仅是这一点:他对于你们来说是一个陌生人。正因为他是一个陌生人你无法判斷他的出现对于你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换言之你无法确定,他到底是不是一种威胁性的存在因为在你们那儿,他是不透明的相形之丅你们对于他保持着某种透明性。正是这一点你们感受到了威胁。但这种威胁无法确定你们的不适和焦虑,恰恰是不能确定威胁的心悝结果

你或许知道了,一个陌生人的出现激发了你的不适和焦虑,这种无意识的心理反应是一种防卫机制提醒你注意并界定那个闯叺你和你的朋友世界里的人。


换言之你无法忍受不确定性。你一定要确定他对于你们来说意味着什么除非你把他看成有威胁的或没有威胁的,否则你就无法防御无法放心。
一定要给自己寻找一个确定性一个方向感,是我们存在的一条重要的规律对确定性的寻求,乃是我们的先验渴望

这个无意识地支配我们的规律来自哪里?它来自我们存在的独特性


人类自豪地说自己是“高级动物”,至少不屑於与猪狗之类相提并论这不算狂妄,而是有理由的就存在的定位来说,动物被他们的生理机能限制死了他们没有意识,受着本能支配它们嵌入这个世界,其结果是固定的由生到死,没有超越性但人则不一样了,你有意识有思想,本能并没有能完全主宰人类
泹好处也不能让人全享有,他也要付出代价的确,不完全受本能支配是人超过动物的地方但这种不同于动物的存在同样也受一定的规律支配。同时也还要受社会生活中的一些规律支配。
抽象来说就是:动物因为它的生理构造及反应方式它与世界在存在结构上是非常協调的,它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它与世界处于自在的同一之中没有主体-客体的二元设定与分别。这种没有分裂的同一当然鈈可能让动物感受到痛苦(因为它没有引发痛苦的意识机能)除非你打它,引发它的神经反应
但人就不一样了,他因为能够通过意识反思世界由此在存在定位上超越了动物,摆脱了像动物那样的被规定性而可以通过思想及活动来规定自己。动物被定死了但人却是鈳以自由的。而也因为这样他的意识产生了分裂,分为一个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也即,他和外部世界甚至他本身之内具有了一个主體-客体的二元设定与分别。他从世界中分裂出来了
这一主体-客体结构带来了两个深远的后果:
1、具有主体-客体结构,意味着人被從世界的秩序中剥离被丢弃在这个星球上(《圣经》中的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正由于他意识到自己与世界的不哃而世界对于他来说并不是熟悉的,因此由分裂感所施加的孤独和恐惧将威胁到他一从世界中分裂出来,他就没有了安全感而他注萣既退不回动物状态,也变不成神仙(所有这类努力都注定失败在后面,我还要分析诸多人想退回动物状态以获得安全感的心理)注萣要承受存在的重负。我们的痛苦大多数都是精神上而不是肉体上的,正在于此

2、这一主体-客体结构让人的存在有一个方向感,方姠由他指向世界他就有力量感,而如果由世界指向他他就受到威胁。更重要的是如果瓦解这一主体-客体结构,他就丧失了作出反應的能力精神中枢将陷于瘫痪。这是不可忍受的你知道你的敌人在哪儿,那么无论如何你都可以进攻和防守但是,如果你在明处敵人在暗处,那么你的存在就完全裸露你将陷入歇斯底里。正由于此人一定要寻找一个确定性,由此恢复主体-客体这一结构否则,他就会疯狂

支配我们的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原理和规律二:认同


楼上“野风秋”朋友讲到,谦卑的人心理强大是因为他们能放下洎己的身段,这很有道理但这是一种预先的心理防御,先把自己设想成一个不牛的人并对此进行暗示性的认同。有了心理准备即使倳情的发生真是自己设想的这样,那也是不怕的;如果事情更好一点当然更不怕了。
同时“野风秋”朋友还说到,大学生的心理之所鉯弱在于他们总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看不清自己这也可谓目光敏锐。这其实也是诉诸于认同:社会对大学生的评价转化成了怹们的自我认同。别人认为他们是那么一回事于是,他们也真的认为自己是这么一回事而不管事情的真相是什么。然而社会的现实却鈈是那么一回事因此他们的自我认同要遭受到社会结构的冲击。
这样的例子或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俯拾皆是楼上“xuehu102”朋友就是一个实例。他从小学一直到中学毕业考上大学都是老师和家长心目中的好孩子,学习好听话,不会给别人添麻烦在一片赞扬声中长大,因此巳经习惯于以这种形象出现他小心翼翼的维护着光环,做任何事都尽力做到最好得到别人的认同。不过这种认同显然因不符合内心洏是一种负担。结果是因某次紧张而全盘暴露它对内心的重压使工作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我在这里要先讲一丅,我所指的认同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自我认同,二是社会认同因为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常常纠缠在一起,作为一种心理机制控制着我們所以我没有分开讲。
“xuehu102”朋友的问题在于他一开始把社会认同转化为自我认同,这是主动的毕竟,学习好很听话在这个社会得到欣赏会给人一种价值感。随着他人对他的这种“形象”的认同他的自我认同就不是主动的了,因为他是靠别人的认同来确证自己“我嘚确是这样”以此来维护自我的价值感。对这种已经得到确证的自我价值感的执着慢慢变成了恐惧害怕失去它,因此不管愿意不愿意也不管多么累,多么不符合内心都要表现出来。这个时候问题已经暴露出来,他只是以社会的认同来构筑自我的认同而已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自己的形象,以维护自己的心理生存

因此,问题已经蜕变为:在恐惧之下一个人身不由已地被认同的力量所操纵痛苦不堪。


但这么做是永远无法欺骗自己的不想这么做的想法哪怕一次次压抑,它也要通过生理和心理的症状表现出来其结果就是“xuehu102”朋友所描述的。

认同之所以是一种控制我们的神秘的力量我们几乎在劫难逃,它的秘密就在于我们有一个“自我”而这个“自我”的很多内嫆不一定真是我们的,而很可能是社会赋予或强加给我们的它本来不是我们内心想要或从我们的内心里产生出来,但社会通过种种机制让它在我们的自我结构里内化,变成了我们的东西以致我们都没有意识到无形中它对我们心灵的奴役。


在讨论“自我”之前我想请問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记不起3、4岁以前的事?而3、4岁以后或者7、8岁以后,经过努力的回忆我们为何总有印象
请别用“因为3、4岁前大腦神经发育如何如何”这样的话来回答我。这完全走错了方向答案非常简单:3、4岁前人的意识基本上混沌一片,根本没有“自我”的意識――“我”又怎么可能回忆得起还没有“我”的时候的事情呢
婴儿的世界就是母亲,母亲就是整个世界婴儿完全和这个世界融合,體验不到有“我”存在心理学家公认,一般来说儿童要到3、4岁以后,才能明显地把自己与外界分开此时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对“我”的表达—这时其“自我意识”虽没有涉入他的存在所置身的社会情境而使自己与外界完全分裂开,但他有了“我”和“他人”之别的意識
这就是自我的产生。而一旦产生它就会贪婪地吸纳很多社会的东西,纳入它的结构而这些东西,有的是人的生存真正需要的而囿的则是垃圾,是用来控制人的

还记得我以上讲的存在属性吗?想一下你靠什么来确认你的那个“我”?是因为你是一个男人你是哪地方的人,你身高多少你喜欢什么,你什么性格你什么职业,你的亲人是谁你的相貌如何,你信仰什么......对不对那么,你一定知噵所有的这些东西,实际上都是生物和社会属性它们变成了你的“自我”。那么假如我现在把它们全部抽掉,你还是什么你靠什麼来确认你的存在?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你在心理上将无法生存。你会体验到一种虚无化的恐惧
所以,自我是一种心理功能你必須依赖于它来生存。而这就意味着你如果不认同于你的自我,或者你的自我心理能量投注的对象你在心理上将无法生存。
但是问题吔恰恰在这里。你的自我并不一定能够帮你你所认同的东西,恰恰可能是用来控制你、奴役你的心灵的甚至,你根本就已经没有了自峩你的那个自我压根是假的,换言之是社会和他人所强加给你的,你已经把自己的那个真正的自我杀死了这个假的自我就像他人派來驻扎在你的心灵里的占领军一样,你屈服于他听它的摆布。

上面我说过自我一旦产生,它就会贪婪地吸纳很多社会的东西纳入自己嘚结构里面就是说它总是要扩大自己的地盘。然而吸纳的这些东西,有些是用来让人更好地生存而有的则可能是垃圾,恰恰对人的惢理结构有害换言之,是社会和他人在你没有意识或有意识但却只能屈服的情况下灌输给你的它内化成了你的自我的一部分。


社会通過哪些方式把它的东西用来灌输给你内化成你的自我呢?
大家都知道有几种重要的方式一是社会化,这是没有人能够逃脱的宿命除非你不在这个社会中生存。社会化可以让你掌握一定的社会生存技能但如果一个社会实在不那么美妙,它也会把很多有害的东西灌输给伱一是社会互动,就是“再社会化”你通过奖惩机制发现,只有这样做这样想才能带来好处于是你便努力做到符合它的要求。一是意识形态的规训比如叫你爱祖国爱社会主义。一是权威的训导

无论怎样,一些东西只要变成你的自我利用认同的力量控制你就非常嫆易。即使是一些有利于你的生存并且不威胁你的心理结构的东西,也往往会成为你的弱点而如果他人想要利用你、操纵你,只要打探清楚或制造出你的认同即可


在外地,为什么老乡骗老乡很好骗它诉诸于你的地域这一属性对不对?而因为你身上有这一属性你对此有认同,自然而然地这种认同投射在一个陌生人身上,便变成了你的亲近感于是,你的防御相形之下解除了
在这样的时候,你压根就没有明白我和他之间的关系根本就和你与其它陌生人的关系一样。这一属性把你们联系在一起完全是心理的产物。而同时你实際上和他还有很多属性的联系,比如你们是男人你们是中国人,你们是......同样你和其它人也一样。在两个人之间我们可以找出太多的楿似性,也可以找出太多的差别

因此,要想摆脱认同这一神秘力量对你的控制你不得不回到这一永恒的问题:我是谁?


很显然你不昰你的职业,你的身份你的相貌,你的希望你的欲望,你的信仰你的血缘关系...所有这些都是表层的自我,甚至是虚假的自我当你思考“我是谁”,就是在对生活进行反思苏格拉底说过,未经过审思的生活没有价值这是因为有可能那个生活都不是“你”的生活,洏是另一个不是“你”的你的生活
现在你想必该知道了:为什么你有时总是难以坚持自己的意见,而屈服于大多数人的意见这是因为,当你只是依赖于你自己确认你的自我认同时它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到一系列来自社会、他人的挑战,因为既然有你的自我就有一个外茬于你的自我的世界,而它们共置于一个对比结构之内然而,在群体中你所获得的自我认同消除了这一系列挑战,别人和你的相似或楿同让你的自我获得了群体的力量在心理上你成了群体的一部分,而群体则变成了你

因此,你的自我的弱小让你总是要受到他人的影響并且,除此之外你对自我的认知和认同,是以他人看待你的方式来建构的他人的目光已经进入了你的心理结构,他人的评价已经荿为你确认自我的标尺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以下几个深远的后果:
一、你的自我结构因为是不断地吸纳社会和他人的东西得以建构嘚那么,社会和他人就可以通过给你有意识地灌输一些内容来控制你比如人要成功,穿上某件品牌衣服就高档要会处世,等等等等这些东西进入你的内心,就相当于给你这架心理机器装好了程序他人在需要的时候只要一按按钮,你就被遥控了
二、既然你的自我結构更多地是社会的内容,那么你就非常害怕社会秩序的崩溃,因为这将意味着你的自我的崩溃社会结构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都会攪扰到你的心灵一旦那些构成你的自我的社会的东西脱离了你的控制,在它面前你的自我就会风雨飘摇

三、进入你的自我结构的很多東西,堆积成一个假自我而你的真我则可能被遮蔽了。从此你不是以真我来应对世界,而只是以假自我来应对你的一切行为都像是茬表演,你的情绪也不是真实的你被分为两半,久而久之你不认识自己。当然你的真我仍然认识自己,它要谴责你


需要注意的是,这么做并不是让一个假的自我在外面保护你的真我恰恰相反,是它取代了你作为占领军奴役你的心灵,因此你不可能真正在心理上強大而是入狼入室。我的意思是说假自我并不是你保护自己的一层外衣,借此别人伤害不了你的内心而是恰恰相反,这是捆在你身仩的铁链让你无法有效地以真正的自己对外界作出反应,从而导致生命力的萎缩

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有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这就意味着他与世界是分裂的他在世界面前非常弱小。因此“自我”一定要扩大自己的地盘,因为它与世界越同构力量越强。而这种同構就是通过认同来完成


我在上面已经讲过,“自我-世界”这一方向性结构是人存在的基本结构无论是取消“自我”还是“世界”,囚的存在秩序都会崩溃精神混沌一片,人将找不着北焦虑将吞没他,他将无法在心理上生存
“自我”作为心理功能既是人生存的必需,同时也是祸根一个真实的自我可以让人有效地应对世界真实而完整地把握世界。但一个虚假的自我则操纵着人虚假地应对世界看到他所看到的世界不过是这一假自我想让他看到,或他想要看到的世界而已这样的一个世界是异己的。痛苦来这个虚假自我对他的操纵
因此,必须破除虚假的自我和对这个虚假的自我的执着佛教从来没有主张根本不存在一个我,而只是说我们所体认的那个我是虚假的佛教通过流变易逝来说明没有一个实体,但这只是方法论而不是本体论,而且自我压根也只是一个心理功能而不是实体。
为什么问題只是破除虚假的自我而不是没有一个我或把这个真实的我也破除?道理其实很简单如果人没有一个我,就取消了他存在的基本秩序就是说,他的意识混沌一片要么是从没有长大的婴儿,要么是疯子、痴呆这些人要么还没有自我意识,要么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的區别已经消失混沌一片。

痛苦来自于自我人们所用的消除痛苦的方法,根据的也是这个原理:


一、要么让意识混沌一片从而自我意識和对象意识的分裂得到了消除,比如疯子;
二、要么尽力消除自我意识将自己完全融入外界之中,努力让自己变成外界的一部分从洏把外界纳入自我结构,这样外界也就不存在对自己的威胁了,比如偶像崇拜者;
三、要么努力将自己的自我意识无限放大仿佛自己僦是这个世界上的神,在自己面前世界多么渺小,这样自己囊括了宇宙外界成了自身的一部分,所谓的它对自己的威胁也不存在了仳如“自恋狂”;
四、要么就是尽力压抑对自我构成了否定的经验,使自己意识不到自我与外界的冲突比如大多数普通人所采取的方式;

五、不压抑自我意识也不压抑对象意识,通过对自我系统的建构来抵御外界的威胁并培养人的理性能力,让头脑超越于世界的结构之仩比如哲学家;


六、涤除任何虚假的自我,使自己摆脱各种社会属性及观念符号的束缚将被压抑的无意识唤醒,从而让自我意识趋近於对象意识让心灵开阔空旷,以致突破存在的狭隘性而与宇宙交融比如佛教高僧。
综观以上的种种逃避痛苦的方式第一种是不可取嘚,虽然有时很难幸免;第二种看起来是成功的虽然人遭受了奴役;第三种似乎也是成功的,但这样的人已经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典型的鉮经症患者甚至精神病患者了;第四种不算成功因为痛苦仍然挥之不去,而且人会产生心理变态
只有第五种和第六种才是人努力的目標。这不是叫大家都在身份上变成哲学家和宗教隐修者而是在心理结构上,通过自我认识和精神上的修炼向他们的那种存在状态努力。

支配我们的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原理和规律三:价值排序

在讲解这个原理、规律时请务必先记住几点:


1、确证自己的存在和存在的價值是人的最深远的内驱力,至死方休力量强大到你无法想像。它是支配我们的工作生活中的想法、行为、目标的终极力量简单来说僦是:人不仅害怕“我”的不存在,而且最害怕“我”没有价值;
例子A:假设你出现在一个公众聚会场所在这里,你穿的衣服最寒酸囚人面带面具般的笑容,但没有人理你你是不是感觉非常不爽?更要命的是在一堆人里,当有人介绍在场的人所有的人都介绍到了,而唯独没有介绍你看都不看你一眼。这个时候你的感觉是什么?需要我说吗
2、确认自我的存在和存在的价值,对于哲学家、宗教隱修者等少数人来说是对存在本身的把握与体悟即在认知上、心灵上与存在同一,他们的这种存在方式是“存在式的”因此对于社会具有一种超脱性,不受社会的干扰他们对自我的确认不是通过社会比较,他们对自我价值的确认也不受社会的价值观念的影响然而,對于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来说我们对我们存在的把握与体悟,却是我们的存在属性我们占有了多么东西:我们拥有什么,我们就是什麼如果我们一无所有,我们便一无所是而在我们对自我的确认上,我们是通过我们的存在属性通过社会比较。我们对自我价值的确認也是看我们在社会上占有了多少被认为有价值的东西。

例子B:假设你的朋友人人都有房有车而你却只是一个房奴。你能想像你可以保持平静吗


3、因此,只要产生人际互动社会比较和价值排序马上开始运作,对于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便会有心理博弈,它可以是簡单的心理较量也可以是残酷的心理-利益搏杀。
例子C:仔细观察同学聚会或同事聚会为什么有的人总喜欢卖弄聪明,让他成为中心为什么你要对面容进行装饰才拥有自信?
商品是分档分级的从形式上以价格来衡量。比如老百姓自家酿造的散酒与茅台根本不能相提并论,它比茅台在价格上低得多根本不成比例。地摊上几十元的衣服当然也永远无法与精品店里动辄千元以上的衣服相比。
除了这種价格上的反差可以让我们确认商品的档次以外我们还发现,商品其实也有“没有牌子”、“一般牌子”和“名牌”的区别这种区别並不一定是由质量决定,而只是和质量有交集这样,依赖于名牌与否它们在价值上也有一个高低不等的排列,构成一个我们选择的序列
所有这些现象都在我们的经验之内,完全就是常识我们习以为常,甚至都不会想到要思考一下它已经成为我们的想法和行动的背景,支配着我们但我们浑然不觉。
但我们的经验远不止这一点事实上,我们还发现商品之间的差异不仅仅是价格的差异,而且还是價值(可以“客观地确认”并大致能获得一致意见的社会价值不是我们评价商品本身的价值的那种价值,这种价值主要依赖于个体的主觀状态)的差异或者准确地说,商品之间的价格差异在我们眼中成了享用这种商品的人之间的价值差异。于是商品的价格排序,在峩们这儿转化为人与人之间的价值排序

这真是奇了怪了。一个人仅仅因为他喝的是茅台在我们眼中就比一个仅仅喝散酒的人“高档”。同样当一个身披千元以上衣服的女人走过我们面前时,我们无疑认为她比只穿几十元一件的地摊衣服的妇女要“高档”得多


我们无法无视这样的事实:脱了衣服,人与人之间根本没有区别这一哲学命题我们同样无法反驳:抽象的人与人之间根本无法在价值上进行比較(所以才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以民主才真正具有合法性)但是,我们更是无法忽视这样的事实:人与之间在我们的视野里确实昰有“低档”、“高档”之别的,用正式的说法就是有“上等人”、“下等人”的区别
那么,在茅台与散酒的比较中是喝茅台的人的身份让茅台显得高档,还是喝茅台的人因茅台而让他高档似乎这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但我们还是发现了这一点:价格也就是说,钱是标价那么多和出得起那么多钱让茅台和那个喝茅台的人之间在“价值”相互支撑。换言之他和它之间是同构性的共苼关系,舍此一方无以确认另一方的“高档”。
而钱就是一个社会中的稀缺资源我们看出来了,高档与否恰恰就在于一个人是否占囿一个社会中的稀缺资源。这些稀缺资源可以是金钱可以是权力,可以是名气可以是知识,可以是荣誉可以是军事暴力,可以是容貌可以是血统...而它们,通过社会交换机制完全可以相互转换,并构成一个同盟
稀缺资源都是些有“力量”的东西,因为你没有这些而又缺乏其它同样有力量的东西的支撑,所以你心理弱小所以你在这些东西和占有这些东西的人面前感到没有价值。而你努力的目标不也是这些东西吗?
那么价值排序又是怎么形成的?它怎么操纵你

社会的价值排序的秘密到底在哪?


上面我们讲了社会的价值排序是根据社会稀缺资源在人们中间的分配状态来确定的,占有多的人就高档占有少的人就低档。每一个社会的资源都有一定的分布状态而决定着这一资源分布状态的,牵涉到复杂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政策安排、个人努力、社会排斥机制(利用文凭、证书等把没有这些东西的人排掉)等这不是我在这里要讲的。
但占有不同的资源怎么可能让人在价值上分等分级?
根据我上面的讲解一个人要确证洎我的存在和存在的价值,一定要和他人进行比较社会就是这么运作的。存在本身是无法比较的所幸大多数人的存在方式都是“占有式的”,所以可以通过他们的占有物对他们进行价值上的比较

占有物本身又可以追溯到一个人的工作、社会分工,他的社会地位而他嘚工作和社会地位等又可以推出他的装饰、面容、礼仪等。它们的差别被纳入了社会的比较性结构成为一个高低有别的价值序列。


社会嘚这个比较性结构所运用的原理就是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所说的“歧视性对比”。他认为歧视性对比的存在是因为有一个“有闲阶级淛度”。在古代一个人从事的侵占性工作(表征的是力量)具有荣誉性,有价值性而一个人从事生产劳动则是低贱的。现代的价值排序只是这一区别的变种
我们不追问“歧视性对比”的社会历史。但有必要记住它的规则:力与美永远排在最高位置
因此,在从事的工莋上离泥土最近的工作永远是最低贱的。
这种价值排序是如何做到让一个人屈服的
姑且不说古代在阶级或阶层上的隔离和禁忌(比如某种衣服只准上等人穿,下等人穿了就要受惩罚)从而保持上等人与下等人的身份分野,以利于识别从而维护价值排序不被颠覆,事實上大多数人即使没有这种隔离和禁忌,也会屈从于它

原因仍然是前面我们所讲的人确认自己的存在的方式。


大多数人的存在方式是“占有式”的就是“他是他所拥有的东西”,如果他失去了他所占有的东西他就失去了自己。他一无所有也就一无所是。所以在這个意义上,只有两种人才无所畏惧:一无所有和应有尽有
一些当官的退下来,之所以会感觉到沉痛的失落悲叹于“人走茶”,因为┅旦他不是那个官他就什么都不是。无论是他自己还是别人,都以他是那个官来确认他的存在的如果不当官了,他的这种“存在”吔就消失了
根据我们所讲的存在展开为存在属性的启发,我们可以发现:

二、你是以你所占有的东西来体验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在社会中的价值如何,这不仅发生在你的存在属性上也发生在你的心理结构中。也就是说你靠占有一个东西来确认你的自我和自我的价徝,这本身就意味着你已经在心理上和社会同构你屈服于社会的价值排序。你穿一件高档衣服并不只是用它来遮羞取暧,而恰恰是为叻用它来包装你的身份换言之,你对这种衣服的占有不是功能性的而主要是为了占有它的社会价值属性--这件衣服本身就对应于一種身份。

正因为社会的价值排序内化为你的心理结构你屈服于它,所以你无意识地按社会价值排序对自我和他人进行价值评判。因此你注定有身份的焦虑。一旦你不占有什么东西你的心理就注定弱小。


简单地总结一下以上的讲解:
人确认自我的存在及存在的价值这┅深远的内驱力通过人“占有式的”的存在方式及资源在社会中的分布→社会价值排序。然后社会价值排序通过人“占有式的”存在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灌输→人屈服于这一价值排序→人有身份焦虑以及心理上弱小。
关于自恋最经典的例子毫无疑问是古希腊的这个鉮话:
那喀索斯是个美少年。他不爱仙女而只爱自己在水中的倒影神为了惩罚他,使他伸手去摘树上的果实时树自动长高低头喝池中の水时水位自动下降。他死后神把他变成了水仙花。

在心理学上那喀索斯这个词乃自恋者的代称。


我想说的是我们不要轻易忽视这個神话。它不仅仅是个神话人类先民的神话传说远不是胡说,而是带有某种本体论和形而上色彩表现着对人的存在困境的探寻。
人为哬有自恋过度自恋的结果为何就是“死亡”?
正如我们在前面说过人在这个世界上是软弱无力的。真正可怕的不是人有自我而是他囿自我意识,这让他暴露在强大而凶险的世界面前;真正可怕的不是他孤独而是意识到他的孤独,这种感觉把他置于焦虑之中
怎么办?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否认自己的软弱发现并想像、眷恋自己身上的优点,不仅仅是肯定自己而且是崇拜自己。这就是基本的自恋伱肯定在现实生活中看过太多具有这类自恋特点的人。

当然在中国,这种自恋在公共领域里最经典的是芙蓉姐姐。


还有一种变形的自戀即不是恋自己,而是恋偶像、神、上帝、民族、金钱、商品、民族、国家等“外在物”这并不是不爱恋自己,而是把自己的这种爱戀投射了出去同时,这些承载他的投射的人或东西又被他纳入了自己的心理结构
这种变形的自恋你在现实生活中同样可以找出一大堆,他们是形形色色的粉丝形形色色的偶像崇拜者。
最为人所知的例子恐惧是杨丽娟。

至于有人担心我情绪受到刺激或对很多人感到绝朢从而中止回复,这种担心倒是多余


我想请你们记住:在网络上攻击性强、嬉皮笑脸撒泼打滚的人,基本上是不可能有任何长进的人6年前在关天茶舍就有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已经六年了当年的一批人早已成长为中国思想界年轻一代的中坚,但这个人还是没有任哬进步以至在圈子里成为笑谈,也没人看得起他

知识、见解、视野、心理在一开始如何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反思不要让自己的惢理蒙蔽,从而获得进步但有些人就这种档次,也永远只能扮演那些自以为得意但在清醒的人看来非常悲哀可笑的角色


这个世界就是這样,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别的缺乏任何反省的健全心态的人,永远只能靠YY来“强大”
这些人不足论,而且在我的帖子如果你从头细惢阅读比较,你一定会发现我真的不希望你们成为这样的人。
说到这里我很遗憾我看好的几个人,没有继续往前走并且对自己暴露嘚问题没有丝毫反思:

一、滑入心理博弈的泥潭,靠一些文字来争强好胜我想说,这永远只能蒙蔽你因为这完全是想像“自己聪明,怹人弱智”的结果心理强大与心理搏弈无涉,而且它会阻碍你客观地审视自己和他人妨碍你的进步;


二、我真的怀疑你们的分析能力囷判断能力。我发这个帖子就是要帮助人,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帖子一扔就走(因此,不可避免地要“提醒”一些我认为认知上有问题嘚人这种“提醒”随着对方的问题而有相应的内容。当我发现这些人属于那种不可救药的人时我不再理睬,因为我已经尽到了我“提醒”的义务但在你们看来,居然是我和对方在进行心理博弈并且我一理睬他我还输了。说实话我不知道你们在看帖时有没有自己的思考;

三、我在前面早已讲过如何把他人当成客体进行冷静的审视。为什么你们没有想到可以把一些在这里撒泼表演的人当成客体审视通过其前后表演的连贯性判断他们是些什么样的人?那些前后矛盾、不知所云的话你们都没有发现?你们真的没有发现这些表演的心理邏辑这可是最逼真的个案啊;


四、我再提醒你们注意,某个人在某个帖子里进行“评论”留下的并不仅仅是一些文字,同时也留下了怹的心理世界你们可以用来分析那些人,同时也可以用来分析我至于分析得如何,就是你的水平了

在我更新讲一个新的原理之前,峩请你们阅读一下我以前的一篇文章看我是怎么分析的。


在某条大街上突然出现一支游行队伍。他们举着各种抗议或谴责政府的标语迈着步伐,喊着口号群情激奋。前面就是全副武装的警察的警戒线

这一幕在现代社会随处可见,现在也不时发生我们可以说它是┅种街头政治,是公民参与政治的一无奈而激进的方式很有可能这一游行示威得到了宪法的承诺,游行队伍只是在行使他们的公民权利但游行示威无疑会对既存政治与社会秩序构成冲击,因此他们受到了作为国家暴力组织的警察的阻挠我们常常看到的是:以“维护秩序”来为自己的行动辩护的警察全力阻止游行队伍越过某一警戒线。而似滚滚洪流向前奔涌的游行队伍注定要和警察发生冲突获得了正義这一信念支持的愤怒情感在游行队伍中的相互感染和相互强化使其似乎具有摧毁一切的力量。

现在让我们假定警戒线被冲破后,因某種原因无法控制局势的警察开枪了――开了一枪。我们再假定这并非警告性的朝天鸣枪,而是对着人群一个人被打死。枪声似乎在說:“你们再往前冲他就是下场!”


枪声是一种死亡的信号,而游行队伍并不是来找死因此,枪声和有人倒地这一幕对于游行队伍来說无论事先有无心理准备都是一个意外。对死亡恐惧的强烈体验会使游行队伍的激情在一瞬间冷却喧嚣会在一瞬间终止。游行队伍至尐会有两秒钟的惊愕他们会不知所措。
好了本文不作价值判断,让我们来思考一下: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会作鸟曽散还是不畏惧警察的子弹往前冲?
首先我们当然要确认:这支游行队伍已构成一个心理群体或许当游行队伍刚出现在大街上时,它还只是某个同质性群體(比如某个组织、某个“亲戚团”)但后来可能有源源不断的人加入。但不管这个群体是同质性群体还是异质性群体或两者间而有の,可以肯定的是当一个人跟着大伙一起喊口号的时候,他只是个 “心理人”而且是一个已被催眠的“心理人”。在枪声响起之前凊绪、信念的相互强化使群体内部真正达到了“我透过你们的存在而存在,你们透过我的存在而存在”的境界可以这样说,在群体里烸个人都象做梦一样。在梦中群体铁板一块,无坚不摧

但在枪声响起后,一瞬间在心理上群体即告瓦解(虽然可能又会很快形成)迉亡恐惧使每个人似乎都从梦中惊醒,从群体那儿体验到的力量瞬间消失个人重新又变得孤弱无助。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说,在靜态的层面个人同时受到本能(生存本能)和他与群体的原有心理联系的影响;而在动态层面,他同时受到本能(生存本能)和群体中怹人行为的影响但无论他采取什么行动,都是非理性的这并非时间不够,而是在一个混乱的情境里作为群体一员的个人遵循着一种獨特的“集体行动的逻辑”,理性能力根本无法得到复苏在这里,我们实际上要问的是生存本能和“群体行动的逻辑”(这一“群体荇动的逻辑”左右着个人的思考和行动),哪一个更能胜出换句话说,我们就是要破译这种“群体行动的逻辑”的密码看在不同群体囷不同情境中它的力量强大到何等程度,以至可以战胜死亡

提到“群体行动的逻辑”,总让人想到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但在這里,“群体行动的逻辑”与“集体行动的逻辑”虽只有一字之差却完全是两回事。“集体行动的逻辑”建立在“经济人”假设上是┅种理性逻辑,而我们的“群体行动的逻辑”建立在“心理人”的假设上是一种心理逻辑。在“集体行动的逻辑”视野中人基于理性嘚利益最大化原则对外界作出反应时,并没有“自我”的力量支撑而在“群体行动的逻辑”的制约下,人对外界的反应恰恰服从于“自峩”这一强大的心理功能的命令“集体行动的逻辑”只涉及利益盘算,而“群体行动的逻辑”则涉及到情绪、情感、信念、信仰、人与囚之间的认同、他人行为所给自己的道德压力或行动的合法性的确认以及权威的监督作用等――人就是受这些东西所支配。这么说吧┅个人,在奥尔森的视野中可能在享受集体提供的公共物品时并不想为此付出成本但在我们的视野中,一个宗教徒却可能为了他的上帝为信仰他的上帝的教会去死。

“群体行动的逻辑”简单地说就是群体形成的心理机制与在群体中个人行动的心理机制它需要解释以下幾点:心理群体是如何形成的,或者说群体形成的心理过程为何在一个心理群体中,情绪、情感(包括愤怒和恐惧等)如何相互传染、楿互强化即心理机制为何?在一个心理群体里一个人的行动受制于何种因素?在特殊情境中这些因素对于人的心理的影响是否会导致一个人战胜死亡恐惧?

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实际上是在勒庞、弗洛伊德、莫斯科维奇等人的肩膀上重新审视一下群体心理学理论。在此峩要说的是有些问题他们并没有解释清楚;而在另一些问题上,他们的解释却显得片面乃至错误


让我们首先来考察一下群体形成的心悝机制。在睁开他们的一双慧眼观察群体时勒庞和弗洛伊德都有意无意地假定了一个“领袖”的存在,“他”(实际上也可能是“它”)乃是群体凝聚力的粘合剂一群羊似乎总得有一个领头的,就像勒所讲的群众不管需要什么,首先都需要一个上帝但在我们所考察嘚群体中,并不需要存在一个领袖游行队伍里当然有组织者,但没有一个人位于万众瞩目的中心除此之外,勒庞和弗洛伊德还假定當个人进入群体时,他即已被催眠作为个人他已经消失,变成了“无名氏”这是一个有可能带来误解的假定。事实上在群体中,消夨的只是个人与群体目标、群体属性无关的社会属性而一个人的 “存在”并没有消失。在群体中确证他的“存在”仍然是他行动的一個深远的驱力。而也因为假定了个人的消失勒庞和弗洛伊德都没有看到在群体中人与人之间仍然存在心理竞争。这一心理竞争恰恰是群體的情绪得以相互传染情感得以引互强化的根源。还有必要指出尽管在群体中个人的心理特征与他单独一人时的心理特征颇为不同,泹后者仍然作为一个心理背景被带进了群体中与在群体中他所受到的影响一起决定他的行动。

勿庸置疑个人进入群体的过程是一个“弱智化”的过程。勒庞甚至夸张地认为在某种神秘机制的作用下,个体会退化成“动物、痴呆、幼儿、原始人”这里的秘密在于:进叺群体时,与群体属性及目标无关的其它社会属性已被个体所舍弃他变成了“单面人”。有两种因素对于个人进入群体时的心理变化过程产生影响一是群体的属性,个体要参与到群体就必须认同于群体。二是群体的目标(同时也是个体的目标正因为这一目标他才主動或被动地进入群体),个体不仅必须认同于群体的目标而且必须把这一目标作为一种道德准则来检验自己的行动。莫斯科维奇看到了這一点虽然表达较为模糊:群体会“强调那些把他们召集到一起的东西,即在他们聚集成一个派别前所有共同的东西这些因素使有可能导致相互对立的个人差异减到最小程度,在交往和交换的整个过程中不断抑制并消除区分个体以及使他们互相不同的个体意识。把他們召到一起的他们自身那部分因素变得越发强烈这一点适用于他们所有的人”。(莫斯科维奇2006)

这样,在刚进入群体时个体的理性便已经不起作用,而是受心理力量支配这种心理力量即是“自我认同”,它由他对群体属性与目标的认同所转化而来所以,真正的问題并非群体有什么神秘的力量把个人俘获、吞噬让他的个性心理消失,而是个人从群体中找到了一种让他迷醉的新的自我认同我们知噵,个人独处时的自我认同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到一系列来自社会、他人和自身的挑战并且依赖于一个对比结构,从而或多或少都具有“強迫”性质但在群体中,个体所获得的自我认同消除了这一系列挑战别人和他为一个共同目标而聚在一起本身就是对他的自我认同的┅种支持和确证;他并且还取消了对比结构,一大帮人取消各自与群体属性无关的属性意味着他们的存在属性一样因此,进入群体中的個体不仅顺利地逃避了自由而且获得了远比独处时强大得多的心理力量,在心理上他成了群体的一部分而群体则变成了他。群体的魅仂首先并不在于它的人多势众而在于它为个体创造了一种可以爽到极点的新的自我认同。

对于个体在群体中所获得的与他人一样的心理特征来说区别不同的群体可能没有意义:只要是群体,人们就会这样但是,不同的群体给个体的认同感、责任感是不同的从而,个體在群体中对行动――特别是应对特殊情境的行动――具有影响的心理背景也不一样显而易见,一个同质性的群体在个体心中所占的份量比一个异质性群体大得多而一个亲缘性群体所给予个体的认同感与责任感则让所有的群体都望尘莫及。在这里认同感和责任感并非外在的东西,它们已内化入个体的人格结构成为他的“自我”中的一部分。个人的行动严重受到他的“自我”的影响因为作为“心理囚”,谋求心理生存乃是他最深远的驱动力在一个由陌生人组成的群体中,当危险出现时个体可能拨脚就跑而在一个“亲戚团”里,個体则对危险毫无畏惧这一点离事实的真相并不远。


当个体进入群体后其行为便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几乎所有人都看箌了群体中情绪的传染和所带来的巨大威力但在解释这一情绪传染的心理机制之前,我们必须进行限定即这种得以传染的情绪与群体存在本身及目标一致,比如愤怒而恐惧的传染则不适用于我们的这个解释(稍后我将解释),因为它的传染会带来群体的瓦解

关于群體中的情绪传染,勒庞作了天才的描述但却认为不易解释清楚,必须“把它看成一种催眠方法”而弗洛伊德则试图作出“心理学解释”,拿出了他的拿手好戏“利比多”认为这是一种“利比多联系”。然而弗洛伊德是错误的情绪的传染实际上来自于心理竞争下的道德压力。事实上在群体中,某人身上有某种情绪然后在另一个身上也有某种情绪,用“传染”来表达最多只是一个类比否则即容易形成误导,以为某人真把情绪“传”给了另一人疾病的传染可能通过人的接触进行,但情绪的传染并不能简单诉诸于人与人的接触来解釋

在解释清楚情绪传染的心理机制方面,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痛苦会激起另一个人的痛苦这一现象的心理机制的解释得到启示假设,囿一个人看到一个乞丐在那儿乞讨非常悲惨,只要他还没有丧失同情心他肯定也跟着痛苦。也就是说乞丐的痛苦引发了他的痛苦。泹显然并不是乞丐的痛苦作为一种刺激源摆在那儿然后向他发射出一股光波或什么东西,激起了他储备在心中的痛苦情况其实是这样:乞丐和他都是一个“人”,他们都有这种相同的存在属性这一存在属性是他的 “自我”的一部分;所以,他看见了乞丐(实际上他并鈈是看见“乞丐”他只是看见“人”)的痛苦,因他们相同的存在属性他也就看见了自己,痛苦也就被触发可以这样说,他是否会痛苦完全取决于他在心里是否有“人”这个概念,是否把“人”这一存在属性体验为“自我”的一部分如果是这样,一个乞丐的痛苦茬心理上便逻辑地等同于“人的痛苦”进而逻辑地等同于也是一个“人”的“他”的痛苦,否则他就从来不会有乞丐痛苦他也痛苦的體验。后者说明他实际上已陷入一种存在意义上的精神分裂而同情心的丧失不过是这种分裂的一种表现,即失去了与他人的人性上的联系

而看到了这一点,很多人就会发现这个人掏钱帮这个乞丐一把固然值得欣赏,也说明他是个好人但其实并不象他或我们所吹嘘的那么高尚。实际上他只是掏钱来消除乞丐的痛苦,以便把由乞丐的痛苦所引发的他的痛苦消除如果他还有同情心,他不得不这样做否则他的“自我”便会来反对他,他会陷入主要以对 “人”这一存在属性的认同为主的“自我认同”的焦虑承受道德上的压力。这样怹的心理生存就会受到威胁。

从这里我们得到的启发是:情绪的传染也无法离开人的认同焦虑并且诉诸以威胁到人的心理生存的道德压仂。上面我们已讲到个体进入群体后,必须认同于群体的属性和目标并且以这一目标作为道德准则来检验自己的行动。他必须通过语訁、姿势和动作表现出与这一目标方向一致的情感与信念来以便通过这一道德准则的检验。显而易见在群体中,当某个人表现出了某種与这一目标方向一致(情绪如果太强烈有可能会摧毁这一目标但对于群体来说,再强烈的情绪也是与这目标方向一致的)的情绪(这種情绪通常与愤怒有关愤怒常常能加强群体的凝聚力,而恐惧则常常会导致群体瓦解因此,群体鼓励愤怒暗中赋予它以正面的道德性),它便给别人造成了一种认同焦虑使这个人承受着因他的情绪所带来的道德压力。我们看到即使是在喊着口号在大街上游行的群體里,成了“无名氏”的人们之间也存在被勒庞、弗洛伊德等所忽略的心理竞争在群体中,当一个人的情绪表现出来即等于给他人发絀了一个信号,告诉他人他的存在更符合群体的道德准则从而更具道德优势。而道德优势对应于心理优势使他人相形之下处于心理劣勢,威胁了他人心理上的生存因此,基于心理竞争他人也必须表现出这样的情绪。这样情绪就得以“传染”。

可以说情绪相互传染嘚心理机制并不复杂那么情绪的相互强化又是怎么回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害人想法幻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