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的职业倦怠?作为一个教育论述题,解题思路是怎样的呢?

(东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长春  130024)

[摘要]    自从弗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职业倦怠”(burnout)以来,该领域的研究便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拟以教师职业倦怠为主题,探讨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影响、产生的根源及缓解的对策以期为了解并解决我国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提供些许参考。

随着社会的变迁竞争的加剧,社会个体所承担的压力也日益加重如果个体不能成功地应付各种负面压力,则极易陷入压力反应的最后阶段――职业倦怠而这会对个体及社会产生相当的不良影响。

自从弗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职业倦怠”(burnout)以来该领域的研究便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1980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的召开更加凸显了它的重要性。不仅如此近年来国际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也巳延伸到教学领域。因为教学工作本身即是一种压力情境教师要面对的是个体差异越来越大的学生,复杂度越来越强的教学任务家长嘚过度要求,社会的过高期望……久而久之这些都会损耗教师的工作士气与热情,导致教师自身的倦怠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已极大地危害了无数教师的身心健康及其教育事业的发展,“倦怠的感受正在打击着无数有爱心、有理想、乐于奉献的教师们――教师们已在逐渐地放棄他们的专业工作。”

基于此本文拟以教师为主体,探讨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影响、产生的根源与缓解对策等系列问题以为缓解我國教师职业倦怠状况提供参考。

一、“职业倦怠”的界定

弗鲁顿伯格于1974年首次描述与界定职业倦怠这一现象他用“burnout”一词来描述那些服務于助人行业(helping professions)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2]

马斯拉池(Maslach)是首批系统研究助人荇业的职业倦怠现象的学者之一她和她的同事们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展开了大规模的系列研究。她认为职业倦怠是那些任职于需要连续嘚、紧张的与他人互动的行业中的人们在经历长期连续压力下的一种行为反应。那些人因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而产生了情绪上的疲惫感对顾客的消极心态,以及认为自己在工作中再也不能取得成就的挫败感[3]皮特斯(Peters)在1981年将职业倦怠定义为“燃尽或耗竭个人的心智、生理、情绪资源,其主要特征为:疲乏、冷漠、理想幻灭、沮丧显示个人已耗尽其能源或适应的能量。”[4]

尽管上述有关职业倦怠的定義彼此不一但我们仍可发现其共同之处,即职业倦怠是个体因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妥善地应付工作中的挫折所经历的身心疲惫的狀态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及其影响

近年来,国际上有关职业倦怠的研究已延伸到教学领域大多数学者在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上已达荿以下一些共识,即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有效解决工作压力的一种反应并且认为,教师在经历职业倦怠时有以下三种典型的心悝或行为表现:

处于职业倦怠状态的教师常常表现出疲劳感性急易怒,容忍度低并且在情绪上缺乏热情与活力,有一种衰竭、无助感且对诸如早晨必须起床上班等事情表现出恐惧或沮丧。有时还会感到无聊空虚,觉得自己无法给他人以任何东西并对生活冷漠,悲觀情绪上处于疲惫状态的教师对学生也会发展一种消极、乖戾甚至讥讽的态度。

教师人格的解体的表现之一就是减少接触或拒绝接纳学苼;将学生视为没有感情的事物;用带有蔑视色彩的称谓称呼他们;用标签式语言来描述个体学生不仅如此,对同事也常常持多疑妄想嘚态度

教师们开始感觉到在他们的工作中不再有什么值得去做。教师进入教师职业原本希望能够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同时也对社会产生積极影响。当教师们感觉他们无法给学生的生活带来更大变化而他们的职业所带来的诸如金钱、社会认可等回报也少之又少时,很多教師就产生了较强的自卑感他们与同期毕业进机关的同学相比,觉得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相差甚远;与下海成“大款”的昔日同学相比哽觉得寒酸。当较低的成就感与前两种职业倦怠的感觉混合在一起时它们就会大大减少教师工作的驱动力,这时失败就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社会心理学家将之称为“学者型的无力感”。

那些经历着职业倦怠的教师通常在个人生活质量方面也都限于较低的水平他们经常曠课,对于教学也很少投入精力去努力提高。相反他们会花大量时间去寻找新的职业。在健康方面他们易于发脾气,经常控制不住洎己去毁誉他人或一些事物而且,还会经常陷入因压力过大而导致的失眠等亚健康状态

总之,上述表现反映出陷入职业倦怠的教师的消极的心境和态度而且这种倦怠感也已广泛影响到教师个体的各个层面。不仅如此由于教师的职业倦怠,教师个体、教育事业以及整個社会都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

美国研究人员格林娜尔格(Greenaerg)在1980年的报告中指出;所有病人的70%是导因于与压力有关的疾病。而美国学者麦克林1991年的研究则表明在美国已有两千五百万人有过度紧张的现象。[5]过度紧张与工作压力有密切关系而因不能有效缓解工作压力所导致嘚职业倦怠,已在相当程度上为个体带来了生理上的疾患不仅如此,它也对个体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职业倦怠不仅易使教师个体陷叺身心耗竭的深渊,而且也会影响其与家庭成员的人际关系从而导致家庭冲突的现象随之增加。有研究显示:职业倦怠教师的家庭冲突仳较高(Sakharov

学校是一个组织系统教师的倦怠会导致行政效率的降低与人事变动的增加。教师的职业倦怠会使教师减少对教学工作的信心与熱情进而师资流失现象将会日益严重。据英国《卫报》最近一项民意测验显示因工作压力过大而厌倦了教学职业,英格兰有一半的教師在未来的10年里将辞职这给布莱尔首相决心提高教育质量的计划蒙上了阴影。

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的倦怠会导致教学品质的低劣。教师笁作士气低落无心也无力于提高教学质量势必降低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的纪律问题也因而增多。而近年来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暴力事件增多也与此有关。[7]可见教师的倦怠已对教育环境产生了污染。因此美国学者德沃肯(Dworkin,1987年)慨叹:“且不论教师职业倦怠对教师个体忣学校组织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些教师的学生才是最终的牺牲者”[8]

职业倦怠使人力资源遭受损失,制造更严重的社会问题增加社会對医药和支持性服务系统,如心理咨询、精神科医疗等的依赖教育所培养出的人才无法胜任工作,人力资源的流失也将对政治、经济产苼不良的影响对于造成社会的上述不良影响,教师的职业倦怠同样不可能例外同时,这种影响还将更加深远因为教育是千秋大业,所以教师倦怠的影响不在一时、一人

三、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源

对于教师个体而言,引起职业倦怠的原因千差万别然而,近年来的研究巳证实环境、组织、教师个人及生活背景等因素与职业倦怠有着很大的关系表1描述了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各种因素。

1显示个体对于環境方面的压力的回应是不同的。然而一个人对于压力的反应取决于他(或她)所遇到的压力的本质与其个人的特质,对此弗兰池与開泊兰(French & Caplan)认为这就象工作需求与个人能力的合理搭配一样。如果这种搭配是不协调的则个体心理方面的反应就是倦怠。而且当倦怠感存在时,一个教师就更易发展对其个人、组织及学生产生消极后果的行为[9]

(一)社会方面的根源。

社会根源包括了一些教师个体及其學校组织都无法直接控制的因素世界上的多数国家都对他们的教育持有很高期望。尽管不同文化间的历史传统、组织结构、社会价值观等相异然而对于教育的期望却存在着诸多的一致。教师被期望于向学生灌输价值观教授基本的与较高水平的思维技巧,培育学生成为獨立的学习者鼓励学生同心协力以实现既定目标。并且人们视教育为社会经济成长与发展的关键,这些都给教师带来了额外的压力盡管大多数社会都对教育的作为持有较高的期待,然而教师们认识到用以完成此项任务的资源却是极其有限的

总之,教师所承受的社会期望较高因为他们承担着作育英才、承传历史文化的重任。同时在今天迅速变迁的社会里,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校长、家长、学生忣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望也日益分歧。在多方的期望之下教师的工作压力与日剧增。

1992)认为在组织方面,显著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是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当个体面对两种冲突情境而又被期望做出角色行为时,角色冲突就会出现这时,如果个体不能妥善调和这种鈈和谐则压力就会随之产生。而角色模糊则是指个体由于对其职业的权力、义务、责任等缺乏清晰的、一致的认识而感到对工作无法胜任这种角色定位模糊也易导致压力的产生。

相反斯可瓦布与其他一些学者发现(Schwab et al. 1986),在下述情况下教师的倦怠感会降低许多。其一当教师个体感到在教学中有更大的自由度与更多的自主权时;其二,当教师确信他们能够参与学校决策时;其三当教师们感到他们的學校组织有一套对教师教学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时。

不仅如此在教师的工作情境中缺乏一种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也被证明与教师倦怠有著直接关系。研究发现在这种社会支持系统中,来自同事的支持较来自行政方面的支持更为重要一个有效的支持性组织应包括这样一些人,他们能够给人带来情绪上的抚慰;当个体的行为不适宜时也能以仁爱之心去包容;提供与工作相关的支持;提出技术性挑战以促進个体的成长;做主动的倾听者;分享相同的价值观、信仰及对现实的领悟。

    在现实的调查中发现无论是国内外的教师都对缺乏组织上嘚关心与照顾抱怨颇多。如英国教师反应,工作负担过重薪水过低,与管理者和同事关系紧张没有分享制定学校政策的权力等。在峩国农村教师工资严重拖欠,校长官僚主义很多上级检查太多太滥……这一切都使教师心力交瘁。

,1990)发现那些认为控制力缘于外界嘚教师更易产生倦怠。他们通常相信命运不是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他们的生活则是被他人所控制。他们相信运气、命运相信更有力的外仂会对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负责。而认为控制力缘于自身内在的教师则认为他们生活中的一切事情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还有一些学者認为当一些教师感到他们的高级需要能够在工作中被满足时,他们会很少产生倦怠高级需要包括自我实现(如获得成功、成就,自我潜能的充分发挥)与自尊的提升(如得到自我的认可、他人的尊重)

此外,一些个人背景因素也与倦怠的水平相关研究发现,男教师较奻教师更易产生倦怠初中及高中教师较小学教师压力更大,单身教师比已婚教师的倦怠水平更高任教于较大的、城市学校的教师倦怠感更强。

1979年美国教育协会(NEA)的民意测验发现:接受调查的3/4教师认为纪律问题对他们的教学效率有很大影响管教学生的困难已成为教师壓力及倦怠的主要因素(Shaknarov & Farber, 1983)。随着社会的变迁学生的问题行为也日益严重,教师必须花费加倍的时间与精力来处理学生的问题弗瑞德曼与法伯在1992年的报告中指出,学生的品行不端对事情漠不关心,对学习资料缺乏热情这些都易使教师产生倦怠。[10]

此外班级人数的膨脹,过多的测验与纸上工作也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荷而给他们带来倦怠感许多英国教师感到,“周末休息已经是很遥远的过去了”他们不断地将“考卷之山”从学校搬到家,又从家里搬回学校许多老教师谈起他们的学校就象是说一个“商业机构”,而不是一个有益于学习的地方可想而知,这样的工作状态对于教师的生活、身体以及他们应付每天工作的能力都会有一定的影响

四、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在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已大量存在这已严重影响了教师们的身心健康及其专业成长,并使我们的教育事业与社会发展吔为此付出了代价为了缓解这种状况,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以教师发展阶段论透视教师职业倦怠给处于倦怠期的教师以支援与协助。

教师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动态的、纵贯整个职业生涯的历程许多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教师在历经职前、入职、在職以及离职的整个职业生涯过程中所呈现的阶段性发展规律作了具体的描述与精当的分析由此产生了异彩纷呈的教师发展阶段论。其中卓有影响的几种教师发展阶段论有:傅乐的教师关注阶段论、卡茨的教师发展时期论、伯顿的教师发展阶段论、费斯勒的教师生涯循环论、司德菲的教师生涯发展模式等

依据上述教师发展阶段论,特别是费斯勒的教师生涯循环论在教师发展的八个阶段(即职前教育阶段、引导阶段、能力建立阶段、热心和成长阶段、生涯挫折阶段、稳定和停滞阶段、生涯低落阶段与生涯退出阶段)中,当教师处于引导阶段与生涯挫折阶段时较易陷入职业倦怠。

因为引导阶段是教师刚刚走向社会、进入学校系统和学习每日例行工作的时期这期间,教师偠经历身份的转变、角色的转换与责任的变化因此,最初的教学生涯往往会使初任教师产生无所适从的感觉甚至会给一些教师留下一段受挫的经历。所以如何度过这一段适应期,对初任教师而言的确是一个挑战。正如卡瑞克和卡兰翰(Cruick &Callanan)所说:“一个师范生的书桌與一位教师的书桌之间的距离虽然在直线跨度上很短,但是它确是这些年青人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所要跨跃的一段最长的心理上的历程”[11]在此情况下,如果教师感到自己处在一种“自生生灭自求多福”的处境,而没有得到适当的协助与支援那么最明显的影响就是,有些教师感到压力太大从而严重降低自信心,产生沮丧、无力感而提早对教师生活感到厌倦甚至萌发退出教学生涯的想法。这些就是教師职业倦怠的征兆为了缓解初任教师的倦怠感,除了对其予以特别的关注以外为其提供必要的支援、协助和培训、辅导是非常必要且偅要的。正如费斯勒所说:“教师行业要想吸引好的教师并留住他们非常紧要的是通过入职培训项目帮助新任教师。”[12]因此可采取的措施有:缩小初任教师任教班级的规模;免去初任教师非教学性工作或课外活动,为初任教师留出备课时间和观摩其他教师工作的时间;對初任教师辅导实行导师制即由一名富有经验的老教师负责向初任教师提供各种帮助和指导,等等

教师的生涯挫折阶段则是指教师在職业生涯的中期,大约是任教后15年左右教师或是产生教学上的挫折感,或是工作满足程度逐渐下降进而开始怀疑自己选择教师这一职業是否正确。在教学上常表现出无力感倦怠感。研究显示虽然在教师生涯的引导阶段,职业倦怠有逐渐增加的迹象但教师产生倦怠感仍大多出现在本阶段。所以处于此生涯发展阶段的教师极需得到帮助。比如在这一阶段,教育行政部门可组织教师参加校内或校际間的研讨会使教师之间彼此交流教学经验与体会,消除教师在专业探讨方面的孤独感无助感;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讲学、作学术报告等,开阔教师视野提高科研意识,激发教师重新追求专业发展的热情;为教师切实提供时间与教育资源使其参加进修培训提高教学能仂与技巧,增强专业自信;在教师生活、待遇方面予以关心与改善,等等总之,教师处于生涯挫折阶段时如果及时得到帮助与支援會有助于教师摆脱倦怠,走出低谷继续追求专业的发展。而目前在我国对处于生涯挫折阶段、特别是陷入职业倦怠状态的教师的关怀與帮助还远远不够。事实上能否顺利度过挫折期,战胜职业倦怠对于教师的发展尤为关键。顺利度过者也许会很快成为教师骨干;反之,则易从此一蹶不振甚至放弃教职。因此这也是师资易流失的一个阶段。

总之以教师发展阶段论透视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可以發现教师的发展是一个纵贯整个职业生涯的历程,其间既有高潮也有低谷。因为并不是所有教师都会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一往直前地荿长其间不可避免地会有经受挫折、产生倦怠,甚至停滞发展的状况因此教师的职业倦怠应被视为教师生涯发展历程中的一个自然现潒。更为重要的是在出现倦怠的征兆时,无论是教师个体还是行政管理部门都应积极地采取对应措施,以使教师能够摆脱倦怠顺利喥过低潮期,重新追求专业成长

(二)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建立良性支援机制

通常在一所学校中学校的组织文化与人际网络往往很复雜,包括各种有形的、无形的、正式的、非正式的组织结构与人际关系教师在这些人际网络中与其他人员的交往互动,即形成一种学校攵化而这种学校文化会影响到教师的专业行为与工作士气。因为“学校的气氛可能并不鼓励或者甚至妨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分析反应,导致对专业学习采取固执己见或自我防卫的方式结果教师的学习很快就到达停滞不前的地步,教学也变成例行公事保守、缺乏質疑”。[13]而且如果学校的人际氛围不和谐,如充满个人主义教师之间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缺乏交流与激励,甚至互相攻击这些都將有助于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因此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与氛围是避免或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举措。

然而如何建设健康、向上的學校文化与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呢?这不仅有赖于教师群体思想境界的提升更需要采取机制性措施予以支援与激励。首先校长要实行开放民主的行政管理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与更大的自由度,并且为教师提供更多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这将有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熱情与动力,并且使教师具有更强的责任感与归属感其次,要建立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以区别教师的教学效果,体现竞争精神如果對教师的教学效果良莠不分,则易使教师陷于平庸、懈怠作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缺乏主动追求专业卓越发展的动力因此,要改革教师敎学评价体系以形成性评价代替终结性评价,并以严明的赏罚制度来保障再者,要建立教师定期进修制度以舒缓教师的工作压力,哽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教学技能。最后针对大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我们不妨借鉴德国高校的作法即教师每隔 3~5年享受一佽研究年,在这一年中可以不担任一学期或更长时间的教学工作专事科学研究。这既可缓解教师繁重的工作负担也可使教师在此期间積极充电,更大效率地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三)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对教师职业持合理期望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际关系变得愈加疏離。在此情况下为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则更需建立一个社会支持网络因为研究显示,支持系统可使个体减轻压力缓和倦怠感的产苼。[14]

建立社会支持网络首要的是对教师职业形成良好的公共信任氛围。因为公共信任对于教师的职业抉择与工作表现有着深刻的影响茬一种公共信任、支援的氛围中,教师与学校都会表现出信心与干劲而这会使教师具有高度的自尊感,以及把教学视为一种可追求的事業从而对其抱有积极、肯定的看法相反,对学校长期的抨击与批评必然会使教师作为职业人,在评价自身时受到这种不良影响的冲击从而极易导致教师的教学士气低落及产生倦怠感,进而对自己的职业选择产生怀疑对自己作为教师的未来表示担忧。其次要切实落實“尊师重教”,如在教师待遇方面要予以保障。

作为教师个体也要主动争取广泛的社会支持。如多参与社会活动,拓展交际圈;哆与社区邻里保持联络获得理解及尊重;多与同事联系,分享教学经验等等。

此外对教师职业建立合理期望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昰一个真实的人而非古书中的圣贤,教师的能力也有限而非无所不能,因此校长、家长、学生及社会大众应对教师抱有合理期望,鉯减少教师的压力同时,作为教师个体也要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清醒的认识,而不要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特别是一些教师,由於在职前培训阶段内化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期望当真正进入教学实践,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各种差距时就会产生“现实的震撼”而带来压仂与倦怠感。因此要为师范生提供更多了解他们未来工作的真实世界的机会,以使其对教师职业有正确认识从而建立合理期望避免入職后倦怠感的产生。

(四)引导教师正确认识职业倦怠并通过心理疗法缓解压力。

作为教师个体当发现自己有职业倦怠的征兆时,应勇于面对现实正确认识职业倦怠的症状,省思自己的压力来源主动寻求帮助,设法加以化解其中,可借鉴斯巴克斯与印格拉姆(Sparks & Ingram)所设计的《压力调查法》(The Stress Inventory)来检视压力源以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估,并采取缓解对策此外,也可采用降低压力的心理治疗方法如系統减敏感法、松弛训练、生理回馈(Biofeedback)等。[15]

?――――――――――

[13] 饶见维《教师专业发展》,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6年版,第71页

}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只要带有以下“專业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

  摘 要:中年教师职业倦怠问題与其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及社会等因素有关学校在管理层面上,可通过引导激励、促进角色定位、搭建有效发展平台以及管理安排等方法进行有效的改进和提高
  关键词:中年教师;职业倦怠;管理思路;解决策略
  中年是人生的一个时期,在我国一般指35~59岁这個年龄阶段中年人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各部门、各行业的主力是生理与心理趋于稳定成熟的时期。中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中坚仂量是学校承上启下的有力链接,但由于生理、心理发展的阶段特点及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中年教师在职业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洳遇到发展的高原期职业倦怠,生理、心理疾病等这些问题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中年教师的再成长。本文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和查阅相关攵献资料就中年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进行探讨,旨在从中找出解决的策略以利于学校更好、更快地发展。
  一、中年教师职业倦怠的荿因分析
  中年教师由于其生理、心理特点和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的期许等原因造成其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心理。具体表现如下:
  1.找不到工作的乐趣
  中年教师在事业上经过多年的成长,大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事业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之后却很难再发展渐渐地形成了“高原现象”。中年教师随之也慢慢地失去了提升和发展自己的方向面对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教学工作开始失去樂趣,开始找不到乐趣以至慢慢产生职业倦怠。
  2.找不到发展的方向
  中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社会、家庭关系的主角,他们在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自身价值与实现不相符的现状与社会上大多数中年人一样,教师在事业上也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希望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奋斗,最终实现可是在现实过程中,由于各种主观、客观因素的影响人已到中年可目标却不能得以实现,甚至夨败如培养出金牌运动员、成为名师、成为学校管理者等,这些理想与实现之间的差距在没有得到很好的调整和平复的情况下,就容噫造成职业的倦怠
  3.生理、心理及环境的压力
  中年教师与其他阶段的教师相比,在身体上与心理上承受的压力相对较大一方面茬精力上、体力上,中年教师已不能如青年教师一样奋力前进另一方面中年教师在家庭、社会上也要承受许多压力和责任,如子女的教育问题、家庭生活问题、社会关系处理问题等;此外人到中年,疾病的困扰也随之而来这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年人的工作及心理。各种压力之下中年教师更容易失去工作的乐趣、失去奋斗的动力和再成长的目标。
  二、中年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解决策略
  解决Φ年老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关键在于从问题的成因入手,结合教师本身的职业特点从学校管理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有目的、有计划哋进行
  1.转变思路,明确定位重新获得工作乐趣
  学校在有效解决中年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上,首先要以“让教师重新找回工作嘚乐趣”为第一出发点进行如何找回教师的工作乐趣呢?首先学校要加强对中年教师的思想引导不断进行科学的激励与引导,让他们能明显感觉到学校对其能力与作用的重视程度其次,加强中年教师的角度定位问题中年教师在教学上已有一定的成就和高度,在学校敎育工作中应该引导鼓励他们从执行者过渡到指导者上来,学校同时要加强对指导者的激励机制可将其列入学校考核制度中来,通过淛度的形式来保证和提高中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第三,要努力“走出去”给中年教师不断学习、培训的机会,让他们在与外界的交流、讨论过程中慢慢找到“突破高原现象”的办法,促进他们更大的发展与提升
  2.科学计划,有序培养搭建理想平台
  从学校的管理层面来讲,结合每个教师的特点科学地、有计划地培养人才是学校不断发展、进步的有力保证。在解决中年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上學校要做到“早入手,早发现、早解决”学校在教师成长过程中,首先要根据教师的特点来进行引导和培养如朝名师方向发展还是朝管理者方面发展。在做好定位后学校就要开始有序地、有计划地进行针对性培养,尽可能多地发挥学校这个大平台的力量帮助教师成长力求以最大的帮助不断实现教师的自身价值,从而从源头上解决中年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
  3.协调管理,人性化服务实现劳逸结合
  中年教师有其自身发展必然会出现的问题,如生理、心理的变化等这是必然现象。在学校的管理和解决策略上这是不容置疑的现實问题,也是解决职业倦怠的重要出发点学校应正视这个问题,并能群策群力加以解决在管理上,学校可根据中年教师个人的实际情況对其工作内容、工作量等做一定的调整,比如一定程度上减少课时量、科学地安排搭班教师如中青搭配等,适当地调整工作如进叺学校班子参与管理等。
  中年教师的职业倦怠是一个由多方因素形成的综合性问题这也是现实存在的问题,学校应正视这个问题鈈可避而不谈。在解决职业倦怠问题上学校要以发展的眼光进行问题的解决,要善于找出产生问题的根源要结合学校的实际,进行有建设性意义的内容与动作有针对性、科学地进行引导和改进。在解决的策略中要注意工作的方法、沟通的技巧、时间的投入,要注意洇人而异、因势利导、区别对待努力防患和解决中年教师职业倦怠问题。
  [2]林莉.中年职业女性的职业倦怠之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克服教师职业倦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