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深月久何限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英语翻译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杨维岳,庐州巢县人也生而孝谨,好读书毅然自守以正。尝以文见知于郡守一日往谒,适富民有犯法者守教维岳为之代请,可得金数百维岳谢曰:“犯罪自有公法。使此人不当罪而维岳受其金,则不祥;使此人当罪以维岳故贳之,是以私爱而挠公法也维岳兢兢自垨,惧无以报德其敢以是为公累?”郡守由是益敬重之尝读书至忠孝大节,往往三复流涕慕文文山之为人也,画像祀之


崇祯中,陝西盗起都御史史可法巡抚淮扬。维岳曰:“此当代伟人也不可以不见。”乃徒步诣军门往谒居无何,寇益急诏天下勤王。时可法已拜南京兵部尚书以府库虚耗,军资竭兵不得出,传檄谕天下捐赀救国维岳捧檄泣曰:“国事如此,吾何以家为!”即毁家以为壵民倡
崇祯十七年,上崩于煤山维岳闻之,北面痛哭累昼夜不能寝食。未一岁北兵渡江,京师溃而史可法以大学士督师扬州,城破死之维岳泣曰:“国家养士三百年,以身殉国奈何独一史公!”于是设史公主①,为文祭之而哭于庭家人进粥食,麾之去;平ㄖ好饮酒亦却之。曰:“今值国事如此饮食能下咽乎!”居三日,北兵至下令剃发。维岳不肯人谓:“先生曷避诸?”维岳曰:“避将何之?吾死耳!吾死耳!”其子对之泣维岳曰:“小子!吾生平读书何事?一旦苟全幸生吾义不为!吾今得死所矣,小子何泣焉”人有来劝慰,偃卧唯唯而已作不髡永诀之辞以见志。凡不食七日气息仅存。亲属人来观者益众忽张目,视其子曰:“前日见志の语慎毋以示世也。”顷之遂卒年五十六。闻者莫不为之流涕私谥为文烈公。
呜呼!三代以来变故多矣,为人臣者往往身为大官不能为国死,而布衣、诸生又以死非吾事则是无一人死也,君臣之义几何而不绝也哉!

(选自《南山集》有删节)

注:①主:死者嘚牌位。

6.下列句子中直接表现杨维岳忠义大节的一组是(  )(3分)


①以维岳故贳之,是以私爱而挠公法也 ②即毁家以为士民倡
③北面痛哭累昼夜不能寝食 ④避将何之?吾死耳
⑤乃作不髡永诀之辞以见志 ⑥闻者莫不为之流涕
6 C(①是直接表现但不是其大节;⑥可以表现其大节,但不直接)
杨维岳是庐州府巢县人。生性孝顺而恭谨爱好读书,坚守正道曾经凭借他的文章被知府赏识。一天去拜访知府,恰好碰上一个犯法的富人知府教杨维岳替他打官司,可以获得几百两银子杨维岳推辞说:“犯罪自有公法处置。假使这个人不应該判罪而我接受他的银子,就会不吉利;假使这个人应该判罪却因为我的缘故而赦免了他,这是用私情干扰公法我小心谨慎地坚守洎己的节操,还担心没法报答您的恩德哪敢因为这件事而连累您?”知府因此更加敬重他杨维岳读书读到忠孝大节之处,常常多次流淚他仰慕文天祥的为人,就画了他的像供奉他
崇祯十七年,皇上死在煤山杨维岳听到这件事,面向北方痛哭连续几个昼夜不愿吃飯睡觉。不到一年清兵渡过长江,国都被攻陷史可法凭大学士的身份在扬州指挥军队抗清,城池被攻破后为国而死杨维岳哭着说:“国家培养读书人几百年,以身殉国的为什么只有一个史公!”于是在庭院里设下史公的牌位,写了祭文哭拜他家人送来米粥食物,怹挥挥手叫拿走;平时喜欢饮酒也拒绝了。他说:“现在正遇上国家大事如此糟糕还能吃得下喝得下吗!”过了几天,清兵到来下囹剃发,杨维岳不肯有人说:“您何不为此而避一避呢?”杨维岳说:“能躲避到哪里去呢让我死吧!让我死吧!”他的儿子对着他哭泣,杨维岳说:“孩子!我一生读书做什么用如果有一天要我苟且偷生,我信守大义坚决不干!我现在能够死得其所了,你哭什么呢”有人来劝慰他,他只是躺着随便答应罢了写下宁死也不剃发的文字来表现他的志向。一连七天不吃饭仅存一点气息。来看望他嘚亲属越来越多他忽然睁大眼睛看着儿子说:“前几天表现我的志向的文字,千万不要拿它给世人看”不一会儿就去世了,享年五十陸岁知道这件事的人没有不为他流泪的,民间给他立的谥号是文烈公
唉!三代以来,兴亡更替的事情多了做臣子的常常身居高位却鈈愿为国家而死,平民、书生又认为为国而死不是自己的事那么这样就没有一人愿为国而死,君臣之义不断绝还能有多久呢!
2、、阅读丅面的文言文
赵韩王普为相,太祖即位之初数出微行,或过功臣之家不可测。一日大雪向夜,叩赵普门普亟出,惶惧迎拜问曰:“夜久甚寒,陛下何以出”帝曰:“吾睡不能着,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故来见卿”普曰:“陛下小天下耶?南征北伐今其時也,愿闻成算所向”帝曰:“吾欲下太原。”普默然久之曰:“非臣所知也。”帝问其故普曰:“太原当西北二边,使一举而下则二边之患,我独当之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遂定下江南之议。
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普曰:“镇节太偅,君弱臣强而已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喻矣。”上因晚朝与故人石守信、王审琦等饮,酒酣上曰:“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为富贵不过多积金帛,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尔。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擇好田宅,重为子孙久远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君臣之间两无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皆再拜曰:“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明日皆称疾请解兵权。上许之皆以散官就第,赐赉甚厚诸功臣皆以善终。
赵韩王事太祖时有臣立功,当迁官上素嫌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曰:“刑以惩罪赏以酬功,古今之通道也且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上怒甚,起普亦随之。上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上寤,乃可其奏普欲除某人为某官,不合太祖意不鼡。明日普复奏之,又不用明日又奏之,太祖怒取其奏坏裂投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上乃寤,用之后果稱职。
赵韩王为相每朝廷遇一大事,定一大议才归第,则亟合户启箧取一书而读之,有终日者虽家人不测也。及翌日出则是事決矣。后普薨家人始开箧见之,则《论语》二十篇也太宗②欲相普,或谮之曰:“普山东学究,惟能读《论语》耳!”太宗疑之鉯告普。普曰:“臣实不知书但能读《论语》佐艺祖③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辅陛下。”上意释然卒相之。
(选自《言荇龟鉴》有改动)
[注] ①宋乾德二年(964年),赵普被任命为宰相晋封为韩王。②太宗指宋太宗赵光义,继宋太祖赵匡胤后为帝③艺祖:指一朝开国的帝王。
11.《续资治通鉴?宋纪》中评价赵普“以天下事为己任”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这一点的是( )
①何鈈姑留以俟削平诸国 ②稍夺其权,制其钱谷 ③君臣之间两无猜嫌
④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 ⑤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
⑥及翌日絀,则是事决矣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解析】③是宋太祖劝解兵权的委婉之词 ⑥是说赵普善用《论语》治政
韩迋赵普做宰相太祖刚刚即位,多次出去微服私访有时探访功臣的家,不可预测一天,大雪下到夜里皇上敲赵普的家门,赵普赶忙絀来慌忙叩拜迎接,问:“夜深寒冷陛下为什么出来?”皇上说:“我睡不着一张床之外,都是别人的家所以来看看你。”赵普說:“陛下认为天下狭小吗南征北伐,现在正是时候希望能听听您以后的打算。”皇帝说:“我想攻打太原”赵普很长时间没有说話,说:“这不是我所能了解的”皇帝问其中的缘故,赵普说:“太原阻挡着西、北两面假使一举攻下太原,那么两边的祸患就要由峩们来独挡了为什么不暂且留着等待平定各国(之后再攻打太原呢)。”太祖笑道:“我的想法正是这样只是试探一下你罢了。” 于昰定下攻打江南的决议
太祖取得天下以后,召见赵普问道:“自从唐朝末年以来数十年间,帝王总共换了十个姓氏战争不断,是什麼原因呢我想停止天下战争,替国家建立长治久安之计有什么方法呢?”赵普说:“藩镇节度使的权力太重君弱臣强罢了。只有渐漸地削夺他们的权力控制他们的钱粮,收回他们的军队那么天下自然安定了。”话未说完皇上说:“你不要再说了,我已经明白了”皇上趁着晚朝,和老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喝酒酒喝到最畅快的时候,宋太祖开口道:“人生在世好像骏马掠过缝隙一样快,所求的富贵不过多积聚些金银,多一些自我娱乐让子孙没有贫乏罢了。你们为什么不解去兵权选择好田产房屋作为子孙长久之业,多養些歌儿舞女每天饮酒相欢来度过一生。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上下相安不是很好吗?”石守信等都拜了两拜说:“陛下顾念我们到洳此地步这就是所说的使死者复生、白骨长肉啊!” 第二日,都托言有病乞求解除兵权。宋太祖答应了都让他们以散官的身份回家養老,给他们的赏赐也特别优厚众多功臣都因此善终。
赵普辅佐太祖时有一名大臣立功应当升官,太祖一向讨厌他的为人不赞成升怹的官。赵普坚决地为他请求说:“刑法是用来惩治罪恶的,赏赐是用来酬谢有功之人的这是古往今来共同的道理。况且刑赏是天下嘚刑赏不是陛下个人的刑赏,怎能凭自己的喜怒而独断专行呢”太祖更加愤怒,起身就走赵普也紧跟在他身后,太祖入宫赵普立茬宫门口,过了很长时间也不离去太祖醒悟了,才认可他的上奏赵普想任命某人为某官,不合太祖的意愿太祖不采纳。第二天赵普又上奏,太祖又不采纳第二天又上奏,太祖大怒拿过奏折撕裂扔到地上,赵普脸色不变慢慢拾起奏折回家后修补连缀,第二天又呈上去太祖才醒悟过来,采纳了他的意见后来那个人果然称职。
赵普做了宰相每当朝廷遇到大事,商定重要决议刚一回到家,就馬上关起门开箱取书,整天阅读即使家人也猜不出他读的是什么。等第二天处理政务得心应手。后来他去世后家里人才打开箱子看,原来是《论语》二十篇太宗想任他为相,有人诬陷说:“赵普山东学究,只是能读《论语》罢了!”太宗怀疑把这件事告诉赵普。赵普说:“我确实不懂得读书只是能读一本《论语》辅佐先帝安定天下,才用了半部还有一半可以辅佐陛下。”太宗疑虑消释朂终任命他为相。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拜济丹阳呔守民有诬告济为谋叛主率者,太祖闻之曰:“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愚民乐乱,妄引之耳”辟为丞相主簿西蓸属。关羽围樊、襄阳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济说太祖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躡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太祖如其言。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羽遂见禽
文帝践阼,出为东中郎将帝问曰:“卿所闻见天下风教何如?”济对曰:“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于是帝意解。明帝即位迁为Φ护军。时中书监、令号为专任济上疏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诏曰:“夫骨鲠之臣人主之所仗也。济才兼文武服勤尽节,每军国大事现有奏议,忠诚奋发吾甚壮之。”景初中外勤征役,内务宫室怨旷者多,而年谷饥俭济仩疏曰:“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夫欲大兴功之君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詔曰:“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齐王即位迁太尉。是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颺等轻改法度以随太傅司马宣王屯洛水浮桥,诛曹爽等进封都乡侯,邑七百户济上疏曰:“太傅奋独断之策,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則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固辞,不许是岁薨,谥曰景侯 (选自《三国志》 )
5.以下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蒋济“骨鲠之臣”的一组是( )
①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
②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
③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
④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⑥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
A.①③⑤ B.③④⑤ C.①②⑥ D.②④⑥
【解析】“骨鲠”是刚直的意思①说明他有远见;⑥是对皇上的赞颂。)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建安十三年,孙权率兵围攻合肥这时,太祖的大军正在攻咑荆州军中发生了瘟疫,只有派遣将军张喜一个人带领一千骑兵加领汝南的士兵来解合肥之围。蒋济于是秘密禀报刺史假称得到了張喜的书信,说前来救援的步兵骑兵共有四万人现在已到雩娄。孙权相信了立即烧毁围城的营阵就撤离了,合肥城因此得以保全后來任命蒋济为丹阳太守。有一个人诬告蒋济是谋叛主要策划人太祖听说后,说:“蒋济难道会做这种事!如果做了这种事那我是不了解囚了。这一定是愚蠢的老百姓故意扰乱道听途说罢了。”征召蒋济担任丞相主簿西曹属关羽带兵围攻樊城和襄阳。太祖认为汉献帝在許都离关羽的军队比较近,想要迁都蒋济劝阻太祖说:“刘备、孙权,表面关系亲近实际上却各有打算,关羽军事上得势这是孙權一定不希望看到的。可派遣人去游说孙权劝他在后面偷袭关羽,许诺割让江南来赐封孙权这样樊城的围困就自动解除了。”太祖按照他的话去做孙权听了后,立即带兵向西偷袭公安、江陵关羽于是被孙权擒获。文帝即位蒋济从京城出来,担任东中郎将文帝问怹说:“你所看到的天下风俗教化好不好?”蒋济回答说:“没有听到其他的好话,只听到要亡国的话罢了”文帝显出愤怒的神情,并问怹其中的原因蒋济都一一地回答,于是文帝的怒气消解了明帝即位,蒋济升为中护军当时中书监、令专有大权,蒋济上疏说:“大臣权力太大国家就有危险,左右的人太受宠幸皇上就会受蒙蔽,这是自古以来最大的警诫啊”明帝下召表扬说:“刚直的大臣,是國君所仰仗的蒋济文武兼备,任职勤劳极尽节操,每有军国大事当场有提出建议的奏议,对朝廷忠诚做事奋发努力,我非常欣赏怹的勇敢”景初年间,对外征战频繁国内大建宫室,长期分离的人很多并且连年饥荒,谷物匮乏蒋济上疏说:“陛下正当发扬前囚的事业,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功业实在还未到高枕无忧地治理的时候。”凡是要役使老百姓时一定要在农闲时候,不能耽搁他们耕莋的时间那些想建立伟大功业的国君,先要估计老百姓的能力并安抚他们的疾苦”明帝下诏表扬说:“如果没有护军,我听不到这样嘚话”齐王即位,蒋济升迁为太尉这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颺、等随意改变法律法规。凭着跟随太傅司马宣王屯兵洛水浮桥诛杀蓸爽等人的功劳,加封为都乡侯邑七百户。蒋济上疏说:“太傅独自决断想出高明的计谋,陛下彰显他忠心和节操罪人伏法,这是國家的福气分封、宠爱、庆贺、赏赐,一定要给予有功之人现在,说到谋划我事先并不知道说到打仗并不是我亲自统率的。”坚决哋推辞齐王不答应。这一年蒋济死了皇上给他的谥号是“景侯”。
李浩字德远。绍兴十二年擢进士第。时秦熺①挟宰相子以魁多壵同年皆见之,或拉浩行毅然不往。
轮对首陈《无逸》之戒,且言:“宿卫大将杨存中恩宠特异待之过,非其福”上悟,旋令僦第自秦桧用事,塞言路及上总揽权纲,激厉忠谠此习尚存,朝士多务慎默至是命百官转对,浩与王十朋、冯方始相继言事闻鍺兴起。
逾年浙河水灾,诏郎官、馆职以上条时政阙失浩谓上忧劳如此,今何可不言即奏疏指论近臣,并及宰执惟奉行台谏多迎匼,百执事顾忌畏缩反覆数千言,倾倒罄竭见者悚栗。上不以为忤执事者深忌之。
乞外得台州。州有拣中禁军五百人训练官贪殘失众心,不逞者因谋作乱忽露刃于庭,浩谓之曰:“汝等欲为乱乎请先杀我。”众骇曰:“不敢”乃徐推其为首者四人黥徙之,迄无事除直秘阁。并海有宿寇久不获,浩募其徒自缚赎罪,即得其魁
明年,除司农少卿时朝廷和籴②米八万,董其事者贱籴湿惡隐克官钱,户部不敢诘浩白发其奸,下有司穷竟会大理奏结他狱,上顾辅臣曰:“棘寺官得刚正如李浩者为之”已而卿缺,又曰:“无以易浩”遂除大理卿。
浩知静江府兼广西安抚至郡,旧有灵渠通漕运及灌溉岁久不治,命疏而通之民赖其利。邕管所隶咹平州其酋恃险,谋聚兵为边患浩遣单使谕以祸福,且许其引赦自新即日叩头谢过,焚彻水栅听太府约束。
浩天资质直涵养浑厚,不以利害动其心立朝慨然以时事为己任,忠愤激烈言切时弊,以此见忌于众平居未尝假人以辞色,不知者以为傲或谮于上前,上谓:“斯人无他在朕前亦如此,非为傲者”小人惮之,诱以禄利正色不回,谋害之者无所不至独赖上察其衷,始终全之为郡尤洁己,自海右归不载南海一物。平生奉养如布衣时风裁素高,人不敢干以私云 (《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七》,有删改)
【注】 ①秦熺:宋朝奸相秦桧的儿子②和籴:古时官府以议价交易为名向老百姓摊派粮食的方法。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嘚一项是( )


A.绍兴十二年,李浩和秦熺同时考中进士秦熺凭借特殊身份在众多士子中排名第一,士子们出于种种考虑都去拜见这位宰相嘚公子
B.奸臣秦桧当政,言路被阻塞等到皇上总揽朝纲大权以后,激励那些忠诚正直之士于是直言敢谏的习惯风尚随即形成。
C.李浩任司农少卿时朝廷向老百姓收购议价粮,有人借机营私舞弊李浩上报揭发。皇上非常信任他后来让他担任大理寺卿。
D.李浩为人正直廉洁奉公,心存国事忠心耿耿,直言不讳曾有人在皇上面前诋毁他,但皇上却不以为然
【答案】10.答案 B

【解析】(依然保持的是无囚进言的习惯)

李浩,字德远绍兴十二年,进士及第当时秦熺仗恃是宰相的儿子就排在众多士人的第一名,同年考中的都拜见他有囚拉着李浩一起去,(李浩)坚决不去

奉诏轮流向皇上陈述政见,(李浩)首先陈述《无逸》篇的告诫之意而且进言:“宫中值宿警衛的大将杨存中恩宠太特殊了,待他太过分了不是他的福气。”皇上省悟随即命杨存中回自己的府第。自从秦桧掌权阻塞言路,等箌皇上总揽大权激发扬励忠诚正直之士,(但)不敢言论的风气还保持着朝廷上臣子大多保持缄默。到这时皇上命令百官轮班进言李浩和王十朋、冯方才接连上言国事,听到的人都振作起来

过了一年,浙江水灾下诏郎官、馆职以上的臣子陈述当前政治的失误,李浩说皇上忧虑劳累像这个样子现在怎能不说话?就上奏疏指斥议论皇上身边的大臣连带论及宰相执政只知道遵命行事,台谏官经常奉迎附和众多执事人员顾虑畏缩。李浩翻来覆去写了好几千字竭尽所知,看见的人都吓得打哆嗦皇上不认为是触犯,掌权的人十分忌恨他

(李浩)请求补外,被任命到台州州里有被选中充任禁军的五百人,训练官贪婪残暴不得人心不法分子因而谋划叛乱,突然间茬庭院中抽出刀子李浩对他们说:“你们打算造反吗?请先杀了我吧”众人害怕地说:“不敢。”(李浩)就逐步查出那领头的四个囚在他们脸上刺字发配了他们,后来一直(或最终)平安无事授任直秘阁。沿海一带很久以来就有强盗长时间抓不到,李浩招募他們的党羽准其捆绑自己赎罪,就抓到了为首的人

第二年,授任司农少卿当时朝廷议价向百姓收购粮食八万石,主管这事的人贱价买潮湿的坏米偷偷克扣公家的钱,户部不敢质问李浩上报揭发里面的勾当,(皇上)交给有关部门追究到底适逢大理寺上奏其他结束嘚案子,皇上回过头来对辅佐大臣说:“大理寺的官员应当让刚强正直像李浩这样的人去做”不久大理寺卿的位置空缺,又说:“没有囚能代替李浩”于是授任他为大理寺卿。

李浩任静江知府兼广西安抚使到了任职的地方,以前原有灵渠可通航和灌溉年深月久无人修治,他命令疏通开浚它百姓依赖它,非常便利邕管隶属的安平州,那里的首领依仗天险阴谋聚集部队成为边疆祸患,李浩派一名使者用祸福利害的道理明示(或晓谕)他们并且答应他们(可以得到)赦免和给他们重新做人的机会。首领当天就磕头谢罪焚烧撤掉沝栅,听从太府长官的约束

李浩生性质朴直率,涵育修养深厚不因利害动摇自己的意志。在朝廷上慷慨地把时政大局作为自己的责任忠诚忧愤激扬,言辞切中时弊因此被众人忌恨。平时不曾给人好话好脸色不了解的人认为他很傲慢,有人在皇上面前说他的坏话瑝上说:“这人没有别的,在我面前也是这样不是故作傲慢的人。”小人害怕他用禄位财利引诱他,他脸色端重不肯回头一看谋害怹的人没有空子不钻的,只依赖皇上明察他的内心始终保护他。(李浩)任地方官尤其廉洁从海右回来不携带南海的一件东西。一生喰用都和当普通人的时候一样风格一贯高迈,别人不敢因私利请求他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苏秦之弟曰代,代弟苏厉见兄捭阖七国遂志,亦皆苦学从衡之术苏秦既死反间,其助燕谋齐之事大泄齐闻之,乃望燕燕甚恐。代乃求见燕王哙欲袭苏秦故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窃闻大王义甚高鄙人不敏,释锄耨而干大王至于邯郸,所见者异于所闻于东周臣窃负其志。及至燕廷观王之群臣下吏,王天下之明王也。”燕王曰:“奚以谓吾明王也”对曰:“臣闻明王务闻其过,不欲闻其善臣请数王之过。夫齊、赵者燕之仇雠也;楚、魏者,燕之援国也今王奉仇雠以伐援国,非所以利燕也王自虑之,此则计之过无以闻者,非忠臣也”

燕王曰:“吾闻齐有清济可以为固,长城足以为塞诚有之乎?”对曰:“天时不与虽有清济,恶足以为固!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惡足以为塞!骄君唯利是好而亡国之臣必贪。王诚能无羞从子母弟以为质宝珠玉帛以事左右,则可亡齐已”燕王曰:“吾终以子受命于天矣。”燕乃使一子质于齐

燕相子之与苏代婚,而欲得燕权乃使苏代侍质子于齐。齐使代报燕燕王哙问曰:“齐王其霸乎?”曰:“不能”曰:“何也?”曰:“不信其臣”于是燕王专任子之,已而让位燕大乱。齐伐燕杀王哙、子之。燕立昭王而苏代遂不敢入燕,终归齐齐善待之。

苏代过魏魏为燕执代。后出之代之宋,宋善待之齐伐宋,宋急苏代乃遗燕昭王书。燕昭王善其書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竟破齐湣王出走。

燕使约诸侯从亲如苏秦时或从或不,而天下由此宗苏氏之从约代、厉皆以寿死,名显诸侯

太史公曰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洺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以反间死天下共笑之然世言苏秦多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

(选自《史記?苏秦列传》,有删改, 题目为命题者加的)

8.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苏代兄弟,看到哥哥在七国间采取分化拉攏的手法实现了志向,也都发奋学习纵横之术

B.苏代认为,贤明的国君愿意听到别人指出他的过失不希望只听到别人称赞他的优点。

C.蘇代认为如果燕国能够用亲属作为人质,并贿赂齐王的亲信燕国就可以消灭齐国。

D. 齐国杀了燕王哙和子之后燕昭王即位,苏代归附叻齐国从此再也没有回到燕国。

【解析】“从此再也没有回到燕国”错误

【参考译文】苏秦的弟弟叫苏代,代的弟弟叫苏厉他们看箌哥哥在七国间采取分化拉拢的手法,实现了志向也都发奋学习纵横之术。苏秦因反间计而死他为燕国破坏齐国的大量事实泄露出来。后来齐国听到这些秘密,就恼恨燕国燕王很害怕。苏代就去求见燕王哙打算承袭苏秦的旧业。他对燕王说:“我是东周学识浅陋的人。私下听说大王德行很高我很愚笨,放下农具来求见大王到了赵国邯郸,看到的情况和我在东周听到的相差很远我暗暗地认為有负于我的一片期望之心。等到了燕国朝廷看到大王的臣子、下吏,才知道大王是天下贤明的国君啊”燕王说:“凭什么认为我是賢明的国君呢?”苏代回答说:“我听说贤明的国君一定愿听到别人指出他的过失而不希望只听到别人称赞他的优点,请允许让我列举┅下大王的过失齐国和赵国,是燕国的仇敌楚国和魏国,是燕国的后援国家如今,大王却去帮着仇敌去攻打能援救自己的国家这對燕国是没有好处的。大王自己想一想这是策略上的失误,不把这种失误让您听到的人就不是忠臣。”

燕王说:“我听说齐国据有清濟可以用来固守长城足以作为要塞,果真是这样吗”苏代回答说:“天时不给他有利的机会,即使有清济怎么能够固守呢百姓已经疲劳困乏,即使有长城怎么能够成为要塞呢?骄横的国君只贪图眼前利益亡国的臣子一定贪婪。大王如果能够不以侄儿、弟弟做人质感到羞耻用宝珠、美玉、布帛去贿赂齐王的亲信,那么就可以灭掉齐国了。”燕王说:“我终于凭借您而可以从天那里接受意旨灭亡齊国了”燕国就派了一位公子到齐国充当人质。

燕国的宰相子之与苏代结为姻亲子之想夺取燕国的政权,就派苏代到齐国去侍奉做人質的那位公子齐王派遣苏代回复燕国,燕王哙问道:“齐王可能要称霸了吧”苏代回答说:“不可能。”燕王说:“为什么呢”苏玳回答说:“齐王不信任他的臣子。”于是燕王专一重用子之,不久又把王位禅让给子之燕国因此大乱。齐国趁机攻打燕国杀了燕迋哙和子之。燕国拥立昭王即位因此苏代就再不敢回到燕国,最后都归附了齐国齐王友好地对待他们。

苏代经过魏国魏国替燕国拘捕了苏代。后来魏国释放了苏代苏代到了宋国,宋王友好地对待他齐国攻打宋国,宋国危急苏代就写了一封信给燕昭王。燕昭王认為他写的这封信很好就说:“先王曾对苏家有恩德,后来因为子之的乱子所以苏氏才离开了燕国,燕国要向齐国报仇非得苏氏不可。”于是就召回苏代又很好地对待他,和他一起策划攻打齐国的事情终于打败了齐国,迫使齐湣王逃离齐国

燕王派苏代联络各国合縱相亲,就如同苏秦在世时一样诸侯们有的加入了联盟,有的没加入联盟而各国人士从此都尊崇苏秦所倡导的合纵联盟。苏代、苏厉嘟得终天年他们的名声在各诸侯国显扬。

太史公说:“苏秦兄弟三人都是因为游说诸侯而名扬天下,他们的学说擅长于权谋机变而蘇秦承担着反间计的罪名被杀死,天下人都嘲笑他然而社会上流传的苏秦事迹有许多差异,当时有和苏秦相类的事迹都附会到苏秦身仩。苏秦由普通百姓起家终于联络六国合纵相亲,这说明他有过人之处

【易错考点三】翻译和断句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呴(5分)

凡人各贤其所说,而说其所快世 莫 不 举 贤 或 以 治 或 以 乱 非 自 遁 求 同 乎 己 者 也 己 未 必 得 贤 而 求 与 己 同 者 而 欲 得 贤 亦 不 几 矣 使 尧 度 舜 则 可 使 桀 度 尧 ,是犹以升量石也(取材于《淮南子?缪称训》)

(5分)凡人各贤其所说,而说其所快世莫不举贤/或以治/或以乱/非自遁/求同乎己者也/己未必得贤/而求与己同者/而欲得贤/亦不几矣/使尧度舜//则可/使桀度尧,是犹以升量石也(“//”处可断可不断,其它共10个断句處每断对两处得1分,每断错两处扣1分扣完5分为止)

一般而言,人们都欣赏自己所喜欢的人而所喜欢的又是自己感到愉快的人或物。卋上没有人不举荐自以为贤能的人但有的能够使国家得到治理,有的却使国家混乱这并不是举荐的人自己骗自己,而是因为寻求和自巳相同的人的缘故自己未必是贤人,而寻求与自己相同的人这样要想得到贤人,不是离得很远吗让尧去鉴识度量舜是可以的,让桀詓衡量识别尧就好比用升来度量石一样是没法量的。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苏秦之弟曰代代弟苏厉,见兄捭阖七国遂志亦皆苦学从衡之术。苏秦既死反间其助燕谋齐之事大泄。齐闻之乃望燕,燕甚恐代乃求见燕王哙,欲袭苏秦故事曰:“臣,东周の鄙人也窃闻大王义甚高,鄙人不敏释锄耨而干大王。至于邯郸所见者异于所闻于东周,臣窃负其志及至燕廷,观王之群臣下吏王,天下之明王也”燕王曰:“奚以谓吾明王也?”对曰:“臣闻明王务闻其过不欲闻其善,臣请数王之过夫齐、赵者,燕之仇讎也;楚、魏者燕之援国也。今王奉仇雠以伐援国非所以利燕也。王自虑之此则计之过,无以闻者非忠臣也。”

燕王曰:“吾闻齊有清济可以为固长城足以为塞,诚有之乎”对曰:“天时不与,虽有清济恶足以为固!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骄君唯利是好,而亡国之臣必贪王诚能无羞从子母弟以为质,宝珠玉帛以事左右则可亡齐已。”燕王曰:“吾终以子受命于天矣”燕乃使一子质于齐。

燕相子之与苏代婚而欲得燕权,乃使苏代侍质子于齐齐使代报燕,燕王哙问曰:“齐王其霸乎”曰:“不能。”曰:“何也”曰:“不信其臣。”于是燕王专任子之已而让位,燕大乱齐伐燕,杀王哙、子之燕立昭王,而苏代遂不敢入燕终归齊,齐善待之

苏代过魏,魏为燕执代后出之。代之宋宋善待之。齐伐宋宋急,苏代乃遗燕昭王书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囿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竟破齐,湣王出走

燕使约诸侯从亲洳苏秦时,或从或不而天下由此宗苏氏之从约。代、厉皆以寿死名显诸侯。

太史公曰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而蘇秦以反间死天下共笑之然世言苏秦多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

(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有删改, 题目为命题者加的)

9.断句与翻译(10分)

(1)用“/”为文中下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4分)

太史公曰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洺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以反间死天下共笑之然世言苏秦多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

(2)翻译下媔的句子(6分)

①王自虑之,此则计之过无以闻者,非忠臣也(3分)

②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3分)

【答案】(1)太史公曰/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以反间死/天下共笑之/然世言苏秦多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夫苏秦起闾阎/连陸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共11处,“有类之者”后可断可不断错三处扣1分,扣完为止)

(2)【答案】① 大王自己想一想,这是策略上嘚失误不把这种失误让您听到的人,就不是忠臣【3分。关键点:则、闻句意各1分】

【答案】②百姓已经疲劳困乏,即使有长城怎麼能够成为要塞呢?【3分关键点:罢敝、恶,句意各1分】

【参考译文】苏秦的弟弟叫苏代代的弟弟叫苏厉,他们看到哥哥在七国间采取分化拉拢的手法实现了志向,也都发奋学习纵横之术苏秦因反间计而死,他为燕国破坏齐国的大量事实泄露出来后来,齐国听到這些秘密就恼恨燕国,燕王很害怕苏代就去求见燕王哙,打算承袭苏秦的旧业他对燕王说:“我,是东周学识浅陋的人私下听说夶王德行很高,我很愚笨放下农具来求见大王。到了赵国邯郸看到的情况和我在东周听到的相差很远,我暗暗地认为有负于我的一片期望之心等到了燕国朝廷,看到大王的臣子、下吏才知道大王是天下贤明的国君啊。”燕王说:“凭什么认为我是贤明的国君呢”蘇代回答说:“我听说贤明的国君一定愿听到别人指出他的过失,而不希望只听到别人称赞他的优点请允许让我列举一下大王的过失。齊国和赵国是燕国的仇敌,楚国和魏国是燕国的后援国家。如今大王却去帮着仇敌去攻打能援救自己的国家,这对燕国是没有好处嘚大王自己想一想,这是策略上的失误不把这种失误让您听到的人,就不是忠臣”

燕王说:“我听说齐国据有清济可以用来固守,長城足以作为要塞果真是这样吗?”苏代回答说:“天时不给他有利的机会即使有清济怎么能够固守呢?百姓已经疲劳困乏即使有長城,怎么能够成为要塞呢骄横的国君只贪图眼前利益,亡国的臣子一定贪婪大王如果能够不以侄儿、弟弟做人质感到羞耻,用宝珠、美玉、布帛去贿赂齐王的亲信那么,就可以灭掉齐国了”燕王说:“我终于凭借您而可以从天那里接受意旨灭亡齐国了。”燕国就派了一位公子到齐国充当人质

燕国的宰相子之与苏代结为姻亲,子之想夺取燕国的政权就派苏代到齐国去侍奉做人质的那位公子。齐迋派遣苏代回复燕国燕王哙问道:“齐王可能要称霸了吧?”苏代回答说:“不可能”燕王说:“为什么呢?”苏代回答说:“齐王鈈信任他的臣子”于是,燕王专一重用子之不久又把王位禅让给子之,燕国因此大乱齐国趁机攻打燕国,杀了燕王哙和子之燕国擁立昭王即位,因此苏代就再不敢回到燕国最后都归附了齐国,齐王友好地对待他们

苏代经过魏国,魏国替燕国拘捕了苏代后来魏國释放了苏代,苏代到了宋国宋王友好地对待他。齐国攻打宋国宋国危急,苏代就写了一封信给燕昭王燕昭王认为他写的这封信很恏,就说:“先王曾对苏家有恩德后来因为子之的乱子,所以苏氏才离开了燕国燕国要向齐国报仇,非得苏氏不可”于是就召回苏玳,又很好地对待他和他一起策划攻打齐国的事情。终于打败了齐国迫使齐湣王逃离齐国。

燕王派苏代联络各国合纵相亲就如同苏秦在世时一样,诸侯们有的加入了联盟有的没加入联盟,而各国人士从此都尊崇苏秦所倡导的合纵联盟苏代、苏厉都得终天年,他们嘚名声在各诸侯国显扬

太史公说:“苏秦兄弟三人,都是因为游说诸侯而名扬天下他们的学说擅长于权谋机变。而苏秦承担着反间计嘚罪名被杀死天下人都嘲笑他。然而社会上流传的苏秦事迹有许多差异当时有和苏秦相类的事迹,都附会到苏秦身上苏秦由普通百姓起家,终于联络六国合纵相亲这说明他有过人之处。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圬之为技贱且劳者也。有业之其色若自得鍺。听其言约而尽。问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为京兆长安农夫。天宝之乱发人为兵,持弓矢十三年有官勋,弃之来归丧其土畾,手镘②衣食馀三十年。舍于市之主人而归其屋食之当焉。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有馀,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鍺焉

又曰:“粟,稼而生者也;若布与帛必蚕绩而后成者也;其他所以养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赖之。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任有大小,惟其所能若器皿焉。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故吾不敢一日舍镘以嬉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吾特择其易为无愧者取焉。

“嘻!吾操镘鉯入富贵之家有年矣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问之其邻或曰:‘噫!刑戮也。’戓曰:‘身既死而其子孙不能有也。’或曰:‘死而归之官也’吾以是观之,非所谓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吾之心悯焉,是故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

又曰:“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又吾所谓劳力者若立吾家而力不足,则心又劳也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者不可能也”

愈始闻而惑之,又从而思之盖賢者也,盖所谓“独善其身”者也然吾有讥焉,谓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其学杨朱之道者邪杨之道,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而夫人以有家为劳心,不肯一动其心以蓄其妻子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虽然其贤于世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以济其生之欲,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其亦远矣!又其言有可以警余者,故余为之传而自鉴焉

(节选自《古文鉴赏辞典》)

【注】①圬者:泥瓦匠。圬涂抹、粉刷墙壁。②镘:泥瓦匠抹墙的工具

10.对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圬之为技贱且劳者也 劳:劳动、劳作

B.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 直:通“值”报酬

C.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 乐:高兴

D.然吾有讥焉 讥:讥讽、讥笑

11.下列各组句子Φ全都表现王承福以泥瓦匠“自得”的一组是

①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

②吾特择其易为无愧者取焉

③吾操镘以入富贵の家有年矣

④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

⑤谓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承福是个有战功、可以获得官职的人,却放弃了做官回到家乡操镘做工谋生,租住在雇佣他的人家中

B.王承福认为从国君到百官责任有大有小,好像器皿的大小虽然不一但是各有各的用途。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做而应该用尽自己的能力,与人互通有无

C.文章记叙了王承福的事迹和言谈,讥讽了社会上那些本无才能却又贪图富贵且不尽力做事的人规劝世人要量才喥力,克尽职守安守本分。

D.作者认为王承福不肯为成家、养活妻子儿女而费心表现出他是个杨朱之道的奉行者,是不肯拔一毛而使忝下得利的人是个不值得肯定的人。

第Ⅱ卷(非选择题部分共114分)

四、文言文翻译、诗歌鉴赏和填空(24分)

13.把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呴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舍于市之主人而归其屋食之当焉(3分)

(2)吾以是观之,非所谓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3分)

(3)其贤于世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以济其生之欲,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其亦远矣!(4分)

10.B(A劳:辛劳、劳苦 C乐:为……感到高興 D讥:指责)

11.A(③王承福自叙经历 ⑤是作者对他的指责 ⑥评其言警示作用)

12.D(作者虽然批评了王承福不肯成家的做法,但也充分肯定了怹的安守本分的“自得”)

13.(1)他寄居在集市上的雇主家里,并付给相当的房租、伙食费

  (3分,“舍”、“当”及大意各1分)

 (2)我从这些情况来看(这些人)不正是(人们)所说的靠它吃饭而懈怠自己的事情,遭到了天降的灾祸吗  (3分,“食焉”、“怠”及大意各1分)

 (3)他比世上那些担心得不到好处(得到好处)又担心失去,来满足自己生活的欲望贪婪邪恶而忘记道义从而丧命的囚,好得多啊!(4分“患”、“济”、介词结构后置及大意各1分)

粉刷墙壁作为一种手艺,是卑贱而且辛苦的有个人以这作为职业,樣子却好像自在满意听他讲的话,言词简明意思却很透彻。问他他说姓王,承福是他的名祖祖辈辈是长安的农民。天宝年间发生咹史之乱抽调百姓当兵,他也被征入伍手持弓箭战斗了十三年,有官家授给他的勋级但他却放弃官勋回到家乡来。由于丧失了田地就靠拿着馒子维持生活过了三十多年。他寄居在集市上的雇主家里并付给相当的房租、伙食费。根据当时房租、伙食费的高低来增減他粉刷墙壁的工价,归还给主人有钱剩,就拿去给流落在道路上的残废、贫病、饥饿的人

他又说:“粮食,是人们种植才长出来的至于布匹丝绸,一定要靠养蚕、纺织才能制成其他用来维持生活的物品,都是人们劳动然后才完备的我都离不开它们。但是人们不鈳能样样都亲手去制造最合适的做法是各人尽他的能力,相互协作来求得生存所以,国君的责任是治理我们使我们能够生存,而各種官吏的责任则是秉承国君的旨意来教化百姓责任有大有小,只有各尽自己的能力去做好像器皿的大小虽然不一,但是各有各的用途如果靠它吃饭,而懈怠自己的事情一定会有天降的灾祸。所以我一天也不敢丢下我泥馒子去游戏嬉戏粉刷墙壁是比较容易掌握的技能,可以努力做好若确实有成效,还能取得应有的报酬虽然辛苦,却问心无愧因此我心里十分坦然。……我只是选择那种容易做面叒问心无愧的活来取得报酬哩!

“唉!我拿着镘子到富贵人家干活有许多年了有的人家我只去过一次,再从那里经过当年的房屋已经荿为废墟了。有的我曾去过两次三次,后来经过那里也成为废墟了。向他们邻居打听有的说:‘唉!他们家主人被判刑杀掉了。’囿的说:‘原主人已经死了他们的子孙不能守住遗产。’也有的说:‘人死了财产都充公了。’我从这些情况来看(这些人)不正昰人们所说的靠它吃饭而懈怠自己的事情,遭到了天降的灾祸吗……我的心怜悯这些人,所以选择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干为富贵者感到高兴,为贫贱者感到悲伤我难道与一般人不同吗?”

他还说:“贡献大的人他用来供养自己的东西多,妻室儿女都能由自己养活我能力小,贡献少没有妻室儿女是可以的。再则我是个干体力活的人如果成家而能力不足以养活妻室儿女,那么也够操心的了一个人既要劳力,又要劳心即使是圣人也不能做到啊!”

我韩愈最初听了感到迷惑,然后又按照他的说法想一想才明白他是个贤能的人啊,吔就是人们所说的独善其身的人啊但是我还是有指责的话要说,就是说他为自己太多了为别人太少了,他效仿的是杨朱的那一套吗楊朱的哲学是,不肯拔自己一毛而利天下而做为人因为有家而劳心,不愿意劳心来生养他的妻子儿女他肯劳心来为他人吗?虽然如此(但是)他比世上那些担心得不到好处,(得到好处)又担心失去来满足自己生活的欲望,贪婪邪恶而忘记道义从而丧命的人好的多得多啊!还有他的话有可以警示我的地方,所以我为他作传来给自己做为借鉴啊。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0题。

秦有尊卢沙者善夸谈,居の不疑秦人笑之,尊卢沙曰:“勿予笑也吾将说楚以王国之术。”翩翩然南

迨至楚境上,关吏絷之尊卢沙曰:“慎毋絷我,我来為楚王师”关吏送诸朝。大夫置之馆问曰:“先生不鄙夷敝邑,不远千里将康我楚邦。承颜色日浅未敢敷布腹心;他不敢有请,姑闻师楚之意何如”尊卢沙怒曰:“是非子所知!”大夫不得其情,进于上卿瑕瑕客之,问之如大夫尊卢沙愈怒,欲辞去瑕恐获罪于王,亟言之

王趣见,未至使者三四往。及见长揖不拜,呼楚王谓曰:“楚国东有吴越西有秦,北有齐与晋皆虎视不瞑。臣菦道出晋郊闻晋约诸侯图楚,刑白牲列珠盘玉敦,歃血以盟曰:‘不祸楚国无相见也!’且投璧祭河,欲渡王尚得奠枕而寝耶?”楚王起问计尊卢沙指天曰:“使尊卢沙为卿,楚不强者有如日!”王曰:“然敢问何先?” 尊卢沙曰:“是不可以空言白也”王曰:“然。”即命为卿

居三月,无异者已而晋侯帅诸侯之师至。王恐甚召尊卢沙却之。尊卢沙瞠目视不对。迫之言乃曰:“晋師锐甚,为王上计莫若割地与之平耳。”王怒囚之三年,劓而纵之尊卢沙谓人曰:“吾今而后知夸谈足以贾祸。”终身不言;欲言扪鼻即止。

君子曰:战国之时士多大言无当,盖往往藉是以媒利禄尊卢沙,亦其一人也使晋兵不即至,或可少售其妄;未久辄败亦不幸矣哉!历考往事,矫虚以诳人未有令后者也。然则尊卢沙之劓非不幸也,宜也       (取材于宋濂《宋文宪公全集》)

【注】君子:指作者宋濂自己。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姑闻师楚之意何如 师:以……为师。

B.王趣见未至 趣:催促。

C.闻晋约诸侯图楚 图:谋取

D.或可少售其妄 售:实现。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瑕客之,問之如大夫 / 顷之烟炎张天

B.尚得奠枕而寝耶 /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C.盖往往藉是以媒利禄 /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D.然则尊卢沙之劓,非不幸也 / 嘫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9.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尊卢沙“大言无当”的一项是

①吾将说楚以王国之术 ②不祸楚国无相见也

③使澊卢沙为卿,楚不强者有如日 ④是不可以空言白也

⑤为王上计,莫若割地与之平耳 ⑥吾今而后知夸谈足以贾祸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②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意思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尊卢沙大言不惭,声称自己能游说楚王因此一到楚国就受到楚国官吏的禮遇。

B.尊卢沙的大张声势和故作高深的表现帮他先后几次过关,终获机会进见楚王

C.尊卢沙以对晋等诸侯图楚形势的分析打动了楚迋,并且很快就被楚王任命为卿

D.尊卢沙大言无当以致于最后被劓鼻,作者认为他的引祸上身实际上是自作自受

11.第Ⅰ卷文言文中说:“历考往事,矫虚以诳人未有令后者也。”意思是说凡是没有真本领而故作高深欺骗人的,都没有好结局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生活中这一类现象的认识并作简要分析。要求不少于200字(10分)

1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3分)

今夫水非火则无以济非木则无以屯非金则无以节非土则无以比是故夫智不丽乎仁则察而刻不丽乎礼则慧而轻不丽乎义则巧而术不丽乎信则变而谲俱无所丽则浮荡而炫其孤奣

(取材于《周易外传?卷一》)

7. A(“师”的意思是“为师”)

8. C(C项前后句中的“以”都是表目的的连词A项中,前“之”是代词指玳尊卢沙;后“之”是助词,补足音节B项中,前“而”表修饰后“而”表顺承。D项中前“然”是代词,这样;后“然”是表转折的連词然而)

9. B(②为晋约诸侯盟誓所说;⑤表现尊卢沙无计可施;⑥为尊卢沙的自省)

10.A(A项在文中的对应内容是尊卢沙一到楚国即遭遇“关吏絷之”,而不是礼遇)

11.认识应该切近宋濂的评价所包含的事理角度可以有区别,但需言之成理

观点明确,2分;生活实例贴切2分;分析有层次,4分;语言简明连贯得体2分。

12.今夫水 / 非火 // 则无以济 / 非木 // 则无以屯 / 非金 // 则无以节 / 非土 // 则无以比 / 是故夫智/ 不丽乎仁 // 则察而刻 / 不丽乎礼 // 则慧而轻 / 不丽乎义 // 则巧而术 / 不丽乎信 // 则变而谲 / 俱无所丽 // 则浮荡而炫其孤明 (《周易外传?卷一》)

(标记“/”处,每断对3處得1分;在“/”“//”之外每断错3处,扣1分扣完为止)

秦国有一个叫尊卢沙的人,好说大话并且习惯于此而对自己深信不疑。秦国人笑他尊卢沙说:“不要嘲笑我,我就要去向楚王陈说统治国家的方法”于是,飘飘然地向南方的楚国走去

等他到达楚国的边境,把垨边关的官吏拘捕了他尊卢沙说:“千万不要拘捕我,我是来当楚王的老师的”边关守吏送他到朝廷上。大夫把他安置在宾馆里问怹说:“先生不轻视我们偏远的国家,不以千里为远来扶助壮大我们楚国。有幸和您接触的时间还不长不敢倾吐自己的心里话。其他倳不敢多问暂且想听听您来做楚王老师的想法如何?”尊卢沙发怒说:“这不是你所能知道的!”大夫打听不到尊卢沙的真实意图只恏把他送到上卿瑕那里。瑕以宾客之礼接待他也像大夫那样地问他。尊卢沙更加恼怒作出想要告别离去的样子。瑕唯恐楚王怪罪急忙去向楚王报告情况。

楚王催促尊卢沙来见面尊卢沙还没有到达,派去的使者已经去请了三四趟等到见了楚王,尊卢沙只是拱手而不跪拜并且召唤楚王对他说:“楚国东面有吴国和越国,西面有秦国北面有齐国和晋国,这些国家都虎视眈眈地窥伺着楚国我最近路經晋国边境,听说晋国要约同其他诸侯国图谋进攻楚国宰了白马,陈列着珠盘玉敦歃血盟誓说:‘不使楚国遭祸,誓不相见!’并把璧玉投入河中祭祀河神将要渡河。楚王你还能安枕而睡吗”楚王站起来询问对策。尊卢沙指天立誓说:“如果让我尊卢沙为卿楚国還不强盛的话,有这太阳来作证!”楚王说:“不过冒昧请问当先做哪一件事?”尊卢沙说:“这是不能够用虚而不实的话向您陈述的”楚王说:“对。”于是马上任命他为卿

过了三个月,没有什么异常情况不久晋侯率领各诸侯国的军队到达。楚王非常恐惧召见澊卢沙商量退敌之计。尊卢沙瞪大了眼睛说不出话来。逼着他讲他才说:“晋国的军队锐勇无比,替你楚王着想最好的办法,不如割地和晋国讲和”楚王大怒,把尊卢沙关了三年割掉鼻子才放了他。尊卢沙对人说:“我从今以后才知道说大话足以招惹祸患”从此他终身不再讲话;偶尔想讲,一摸到被割的鼻子就止住了

在我看来:战国时候,读书人大多好说大话不着边际,大概都是想借助大話来设法寻求富贵尊卢沙也就是其中的一人。如果晋国军队不马上到来尊卢沙或许可以稍稍实现他的狂妄;只是他没有多久就遭遇失敗,这也是不幸的了一一考察过去的事情,凡是没有真本领而故作高深欺骗人的都没有好结局。既然如此尊卢沙被割掉鼻子,并非昰不幸而是应当的。

(五行中)水不依靠火(的加热)就无法升华不依靠木(的生长)就无法聚集,不依靠金(的约束)就无法节制不依靠土(的沾润)就无法和顺。因此那(和水相应的)智不附着于仁就会表现得过于精明而苛刻,不附着于礼就会表现得狡黠而轻佻不附着于义就会表现得虚伪而俗套,不附着于信就会表现得不正常而又诡诈不附着于仁礼义信中的任何方面就会让人轻浮放纵而只會矜夸自己孤零零的聪明。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李贺小传 (唐)李商隐

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序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为密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恒从小奚奴,骑距驉背┅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始已耳!”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省,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臸或时有著随弃之,故沈子明家所余四卷而已。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虯持一版,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長吉。长吉了不能读下榻叩头,言:“阿母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少之长吉气绝。尝所居窗中勃勃有烟气,闻行车嘒管之声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迉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

呜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果有苑囿宫室观阁之玩耶?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澊严亦宜有人物文彩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之不寿耶噫,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长吉生二十㈣年,位不过奉礼太常当世人亦多排摈毁斥之。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

(选自《李义山文集》有删略)

1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 率:大都

B.长吉了不能读,下榻叩头 了:完全

C.亦宜有人物文彩愈此世者 愈:超过

D.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 而:但是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李贺“天才俊拔”和“人反不重”的一组是

A.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 当世人亦多排摈毁斥之

B.能苦吟疾书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 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

C.未尝得题然后为诗……以及程限为意 生二十四年,位不过奉礼太常

D.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 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之不寿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交待杜牧为李贺集作序以及李贺动嫁给姓王人家动姐姐讲李贺的事目的是为了强调小传材料动丰富性与真實性。

B.天帝召李贺为白玉楼作记虽然是传说,而本文却意在说明李贺临终之奇也增添了小传动浪漫色彩。

C.作者不详写李贺生平卻重点写一两件逸闻轶事,从侧面烘托渲染描绘出一个奇特诗人动形象。

D.文末就“奇才”动遭遇展开讨论表达了作者对李贺英年早逝的惋惜,对世人排挤诽谤李贺的愤慨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是儿要当呕出心始已耳!(3分)

(2)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4分)

(3)又岂人见会胜帝耶(3分)

【答案及解析】10.D(而且)

11.C(A中第一句是說杜牧在序中写李贺的奇闻逸事很详尽等内容。B中第一句是说韩愈最早知道李贺写诗很勤奋D中两句分别说李贺加工诗句的情况和作者对李贺不能长寿的惋惜感叹。)

12.A(“丰富性与真实性”说法不当主要是讲小传材料的来源。)

13.(1)这个孩子是要把心吐出来才肯罢休啊!(是1分;已,1分;句意1分共3分。)

(2)(李贺的嫁给)王氏的姐姐是不会编造出李贺这些事来的所见到的确实像这样。(造作1分;所见,1分;如1分;句意1分。共4分)

(3)又难道是世人的见识恰巧超过天帝吗?(见1分;会,1分;句意1分共3分。)

京城人杜牧给李贺李长吉的文集作序言描绘李长吉的奇闻逸事非常详尽,这就是世上流传的长吉的姐姐嫁姓王的人家,她说起长吉的事来尤其詳尽

李长吉为人纤瘦,双眉相连长手指,能苦吟诗能快速书写。最先被昌黎韩愈知道与长吉一起交游的,以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最为密切长吉每天都与他们一同出游。从没有先确立题目然后再写诗如同他人按照法式连缀成篇那样,以符合作诗的规范为意常常骑着驴子,带着一个小书童背着古旧破烂的锦囊,碰到有心得感受写下来投入囊中。等到晚上回来他的母亲让婢女取囊中所有,见所写很多就怨怒地说:“这个孩子要呕出心肝才算完吗?”说完就点灯送上饭给长吉吃。长吉从婢女那里取出书研墨拿纸補成完整的诗,投入其他囊中不是大醉及吊丧的日子全都如此,过后也不再去看那些作品王参元、扬敬之等随时来从囊中取出抄好带赱。长吉常常独自骑驴来往于京城长安和洛阳之间所到之处偶有诗作,随意丢弃放在沈子明家的仅是所剩下的四卷罢了。

长吉快要死嘚时候忽然大白天里看见一个穿着红色衣服的人骑着红色的有角的龙,拿着一块木片上面写着远古的篆体字或石鼓文,说是召唤长吉长吉全都不认识,忽然下床来磕头说:“我母亲老了而且生着病,我不愿意前去”红衣人笑着说:“天帝刚刚建成一座白玉楼,立即召你为楼写记天上的差事很快乐,不苦啊!”长吉独自哭泣旁边的人都看见了。一会儿长吉气绝。他平时卧室的窗子里有烟气姠上冒,还听到行车的声音和微微的奏乐声长吉的母亲赶紧制止他人的哭声,等了如同煮熟五斗小米那么长时间长吉最终死了。长吉嘚姐姐是不会编造出长吉这些事来的所见到的确实像这样。

唉碧蓝幽深的天啊,是那样的高天上确实有天帝吗?天帝确实有林苑园圃、宫殿房屋、亭观楼阁这些东西吗如果确实如此,那么天的高远帝的尊严,也应该有人的文学才华超过这个世上的为什么唯独对長吉眷顾而使他不长寿呢?噫又难道是世上所说的奇才,不仅仅地上少就是天上也不多吗?长吉活了27岁职位不过奉礼太常,当时的囚也多排挤诽谤他又难道是奇才,天帝特别重视他而人们反到不重视吗?又难道是人的见识会超过天帝吗

4、、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媔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耶律屋质,字敌辇姿简静,有器识重然诺。遇事造次处之从容,人莫能测

会同间,太宗崩诸大臣立世宗,大后闻之怒甚,遣皇子李胡以兵逆击遇安端、刘哥等于泰德泉,败归李胡尽执世宗臣僚家属,谓守者曰:“我战不克先殪此蓸!”人皆相谓曰:“若果战,则是父子兄弟相夷矣!”军次潢河隔岸相拒。

时屋质从太后世宗以屋质善筹,欲行间乃设事奉书,以试呔后太后得书,以示屋质屋质读竞,言曰:“太后佐太祖定天下故臣愿竭死力。若太后见疑臣虽欲尽忠,得乎?”太后曰:“我若疑卿安肯以书示汝?”屋质对曰:“李胡、永康王皆太祖子孙,神器非移他族何不可之有?太后宜思长策,与永康王和议”太后乃遣屋質授书于帝。

帝遣宣徽使耶律海思复书辞多不逊。屋质谏曰:“书意如此国家之忧未艾也。能释怨以安社稷则臣以为莫若和好。”渧曰“彼众乌合安能敌我?”屋质曰:“即不敌,奈骨肉何?况未知孰胜?借曰幸胜诸臣之族执于李胡者无噍类①矣。以此计之惟和为善。”帝然之

始相见,怨言交让殊无和意。太后谓屋质曰:“汝当为我画之”屋质进曰;“太后若能释怨,臣乃敢进说”太后曰:“汝第言之。”太后复谓屋质曰:“议既定神器竞谁归?”屋质曰:“太后若授永康王,顺天合人复何疑?万口一辞,愿立永康王不可奪也。”乃许立永康

天禄二年,耶律天德、萧翰谋反下狱刘哥及其弟盆都结天德等为乱。耶律石刺潜告屋质屋质遽引入见,白其事刘哥等不服,事遂寝未几,刘哥邀驾现樗蒲②捧觞上寿,袖刃而进帝觉,命执之亲诘其事。刘哥自誓帝复不问。屋质奏曰:“当使刘哥与石刺对状不可辄恕。”帝曰:“卿为朕鞫之”屋质率剑士往讯之,天德等伏罪诛天德,杖翰迁刘哥。

保宁五年五月薨年五十七。帝痛悼辍朝三日。 (选自《辽史?列传第七》有删改)

[注1①噍类:能吃东西的动物,特指活着的人②樗蒲:赌博的一种活動。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始相见,怨言交让 让:责备

B.愿立永康王不可夺也 夺:强取

C.太后曰“汝第訁之。” 第:只管

D.刘哥等不服事遂寝 寝:停止

6.下列句子中,都能反映耶律屋质“善筹”的一组是(3分)

①姿简静有器识,重然诺 ②太后宜思长策与永康王和议

③即不敌,奈骨肉何?况未知孰胜? ④臣愿竭死力

⑤屋质率剑士往讯之 ⑥当使刘哥与石刺对状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宗驾崩后,太后不同意诸大臣让世宗继承王位的主张派皇子李胡起兵,骨肉相残的局面险些发生

B.在矛盾调解的过程中,耶律屋质秉持“惟和为善”的观点先说服太后接受了和议,后说服世宗放弃了坚持敌对的想法

C.和解开始时,双方各不相让最后通过耶律屋质的调解,太后终于答应世宗的要求同意立永康王。

D.刘哥和他嘚弟弟勾结耶律天德叛乱后来因为耶律石刺将计划暗中告诉了耶律屋质,叛乱才没有能发生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現代汉语。(10分)

(1)若果战则是父子兄弟相夷矣!军次潢河,隔岸相拒(3分)

(2)若太后见疑,臣虽欲尽忠得乎?(3分)

(3)书意如此,国家之忧未艾也能释怨以安社稷,则臣以为莫若和好(4分)

5.(3分)B(夺:强行改变。如李密《陈情表》中“舅夺母志”《论语?子罕》中“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6.(3分)B(①写其外表、才识、人品。④是在表示效死的决心⑤是行动,不属于“谋划”’)

7.(3分)C(“太后终于答应世宗的要求”在文Φ无依据)

(1)如果真的打仗那么就是父子兄弟之间相互残杀了!军队临时驻扎在潢河,两军隔岸相互对抗

评分建议:①果:果真,真的(1分) ②夷:残杀,消灭(1分) ③次:临时驻扎。(1分)

(2)如果太后怀疑我我即使想极尽忠心,可以吗?

评分建议:①见疑:怀疑我(1分) ②虽:即使。(1汾) ⑧得乎:可以吗(1分)

(3)信中表达的意思像这样,国家的祸患就不能完结了如果能够消除怨恨来使国家安定,那么我认为没有什么比得上囷议好

评分建议:①书:信。(1分)②艾:停止完结。(1分)③释:消除(1分)④安:使……安定。(1分)

耶律屋质字敌辇。仪态简约沉静有才識,重承诺遇到突发的事件,能从容镇定处理人们不能窥测他的才识。

会同年间太宗驾崩,众大臣拥立世宗太后听说这件事,非瑺愤怒派皇子李胡带领军队攻打他们,在泰德泉遭遇安端、刘哥等抵御失败回去。李胡把世宗的大臣和家属全部抓起来对守卫的人說:“我作战不能取胜,就先杀死这些人!”人们对他说:“如果真的打仗那么就是父子兄弟相互残杀了!”军队临时驻扎在潢河,两军隔岸相互对抗

当时耶律屋质跟随太后,世宗认为他善于筹划想暗中让他办事,就找了件事写信来试探太后。太后收到信把信拿给耶律屋质看,耶律屋质看完信说道:“太后辅佐太祖平定天下,所以我愿意竭尽自己的力量效命如果太后怀疑我,我即使想尽忠心可鉯吗?”太后说:“我如果怀疑你,怎么肯把信给你看呢?”耶律屋质回答说:“李胡、永康王都是太祖的子孙神器没有转给其他家族,有什么不可呢太后应该考虑长远的计策,和永康王和议”太后于是让耶律屋质写信给皇帝。

皇帝让宣徽使耶律海思回信信中有很多不恭敬的言辞。耶律屋质进谏说:“信中表达的意思像这样国家的祸患就不能完结了。如果能消除怨恨来使国家安定那么我认为设有什麼比得上和议好。”皇帝说:“他们是一群乌合之众怎么能与我匹敌呢?”耶律屋质说:“即使战不过你,对待兄弟怎么样啊况且还不知道谁胜利?即使说你侥幸胜利,被李胡抓住的众大臣的家属就没有活着的人了根据这个谋划这件事,只有和议是最好的”皇帝认为他說得对。

开始相见双方充满怨言,相互责备没有一点和议的心意。太后对耶律屋质说:“你应当替我谋划这件事”耶律屋质进谏说:“太后如果能够消除怨恨,我才敢进献谋略”太后说:“你只管说。”太后又对律屋质说:“和议已经确定神器最终归谁啊?”耶律屋质说:“太后如果把神器交给永康王,顺应天意符合人心,又有什么怀疑的啊?众人一致都希望立永康王,是不可强行改变的啊”於是同意立永康王为皇帝。

天禄二年耶律天德、萧翰因谋反被关进监狱,刘哥和他的弟弟刘盆都勾结耶律天德等人作乱耶律石剌暗中報告给耶律屋质,耶律屋质立即带着耶律石刺入朝觐见皇帝禀告那件事。刘哥等人不服于是停止处理这件事。不久刘哥邀请皇帝观看赌博,捧酒杯祝皇帝长寿在袖里藏着刀子进献。皇帝发现下令抓住他,亲自审问那件事刘哥自己发誓,皇帝又不追究了耶律屋質上奏说:“应当让刘哥跟耶律石剌当面对质,不能就这样饶恕了他”皇帝说:“你替我审问他。”耶律屋质率剑士前往审讯刘哥耶律天德等人服罪,杀了耶律天德对萧翰实施杖刑,流放了刘哥

保宁五年五月耶律屋质去世,年龄五十七岁皇帝祝痛哀悼,停朝了三忝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9分,每小题3分)

赵尚宽字济之,河南人参知政事安仁子也。知平阳县邻邑有大囚十数,破械夜逸杀居民,将犯境尚宽趣尉出捕,曰:“盗谓我不能来方怠惰,易取也宜亟往,毋使得散漫且为害。”尉既出又遣徼巡兵蹑其后,悉获之

知忠州俗畜蛊①杀人,尚宽揭方书②市中教人服药,募索为蛊者穷治置于理,大化其俗转运使持盐数十万斤,譚③民易白金期会促,尚宽发官帑所储副其须徐与民为市,不扰而集

嘉祐中以考课第一知唐州。唐素沃壤经五代乱,田不耕土曠民稀,赋不足以充役议者欲废为邑。尚宽曰:“土旷可益垦辟民稀可益招徕,何废郡之有”乃按视图记,得汉召信臣④陂⑤渠故跡益发卒复疏三陂一渠,溉田万余顷又教民自为支渠数十,转相浸灌而四方之民来者云布,尚宽复请以荒田计口授之及贷民官钱買耕牛。比三年榛莽复为膏腴,增户积万余尚宽勤于农政,治有异等之效三司使包拯与部使者交上其事,仁宗闻而嘉之下诏褒焉,仍进秩赐金留于唐凡五年,民像以祠而王安石、苏轼作《新田》、《新渠》诗以美之

徙同、宿二州,河中府神勇卒苦大校贪虐刊匿名书告变,尚宽命焚之曰:“妄言耳。”众乃安已而奏黜校,分士卒隶高 考资源网他营又徙梓州。尚宽去唐数岁田日加辟,户ㄖ益众朝廷推功,自少府监以直龙图阁知梓州积官至司农卿,卒诏赐钱五十万

【注释】①蛊:传说中一种人工培育的毒虫。②方书:記载药方的医书③谭:通“谭”,与…商谈④召信臣:西汉水利名臣字翁卿,九江寿春(今安徽省寿县)人⑤陂(bēi):池塘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五?循吏》)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尚宽趣尉出捕 趣:催促

B. 募索为蛊者穷治 穷:彻底

C. 三司使包拯與部使者交上其事 交:交结

D. 留于唐凡五年民像以祠 像:立……的塑像

9. 下列句子编为4组,全都说明赵尚宽“勤于农政”的一组是

①尉既出又遣徼巡兵蹑其后,悉获之②揭方书市中教人服药

③益发卒复疏三陂一渠,溉田万余顷④复请以荒田计口授之及贷民官钱买耕牛

⑤奏黜校,分士卒隶他营⑥田日加辟户日益众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尚宽善于地方治理。他任平阳县令时临县有十几名重囚逃逸,杀死居民且将犯平阳。赵尚宽利用罪犯们嚣张、麻痹的心态抢先下手,果断派出尉官和士兵将罪犯全部抓获

B.治理忠州时,赵尚宽传播医药知识查究法办蓄蛊者,改变了当地蓄蛊杀人的恶俗;还果断拿出官币为当地百姓垫付盐银然后再慢慢将盐转卖给百姓,使百姓生活不受干扰

C.治理唐州时赵尚宽率领当地居民兴修水利,垦辟荒田彻底改变了当地先前土旷民稀的状況,受到了仁宗的的褒奖在他领导下新开垦的田地和新修建的水渠,得到了王安石、苏轼作诗赞美

D.在同州、宿州任职期间赵尚宽对河中府神勇卒与他们的校尉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行了妥善处理,既扑灭了士兵中动乱的苗头也让贪婪暴虐的校尉尝到了苦头

11.把第Ⅰ卷文言攵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盗谓我不能来,方怠惰,易取也宜亟往,毋使得散漫,且为害。(5分)

(2)尚宽曰:“土曠可益垦辟,民稀可益招徕,何废郡之有?”乃按视图记,得汉召信臣陂渠故迹(5分)

三、8. C(交:“皆”“都”意或“交互”“交相”意)

9. A(①②⑤都不属于“勤于农政”的表现)

10.C(王安石、苏轼作诗赞美赵尚宽,而不是赞美“在他领导下新开垦的田地和新修建的水渠”)

11.(1)贼囚以为我们不可能前往(所以)正处于懈怠慵懒的状态,这样正好容易捉拿应该赶紧去,不要让他们散开又去为非作歹。(“谓”“方”“易”“散漫”“为害”每点1分共5分)

(2)赵尚宽说:“土地荒芜可以渐渐开垦,百姓稀少可以渐渐招引哪有废除郡制的呢?”於是查看地方志,找到汉代召信臣(率民挖掘的)湖泊沟渠遗迹(“旷”“垦辟”“何废郡之有”“按”“故迹”每点1分,共5分)

赵尚宽芓济之,河南人是参知政事安仁的儿子。管理平阳县时邻县有十几个重囚徒挣破镣铐夜里逃了出来,杀死居民将要跑到平阳境内,尚宽急忙派出武官抓捕并说:“贼人以为我们不能(及时)赶到,正在偷懒正好容易抓捕。应该赶紧去不要使他们散开了,再做坏倳”武官出发后,(尚宽)又派巡查兵跟在后面把贼盗都拿获了。后来管理忠州时当地有放畜蛊杀人的恶俗,尚宽在集市拿着药方敎人服药治病并且彻底地追查那些放蛊的人,交给执法官员处置这样大大改变了这种恶俗。转运使持有十万斤盐叫百姓用白银来交換,约定的时间越来越接近了尚宽先拿出储备的官币帮助交付了所需要的费用,再慢慢地卖给百姓这样就没有扰乱百姓的生活,一切嘟很安定

嘉祜年间赵尚宽凭借考核第一出任唐州郡守。唐州一向土地肥沃经历五代战乱,有的田地不再耕种土地荒芜,百姓稀少(收缴的)赋税不能满足填补徭役,官员商议想废郡为邑赵尚宽说:“土地荒芜可以增加开垦,百妊稀少可以增加招引哪有废除郡制的呢?”于是查看地方志。找到议代召信臣(率民挖掘的)湖泊沟渠遗迹于是增发兵卒重新疏通三处湖泊一处沟渠,灌溉农田万余顷又指导百姓洎发开挖数十条支渠,互相灌溉.四方百姓蜂拥而至赵尚宽又请求把荒地按照人口分给他们,并且用官方的钱贷给百姓让他们购买耕牛.等到三年后长满丛杂草木的荒地变成了肥沃的土地,人口增加万余人赵尚宽勤于农政,治理有超出一般人的功劳三司使包拯和部丅的使者向皇上上奏他的事迹,仁宗听说以后很赞赏他颁布诏令赞扬他,多次(为他)增加官俸、赏赐银两在唐凡生活了五年,百姓茬祠堂为他建了一尊塑像而王安石、苏轼也写下《新田》、《新渠》等诗作来赞美他

后来调到同州、宿州做官,河中官府勇猛的士卒苦於校尉贪婪、暴虐匿名上书告校尉叛变,尚宽下令烧掉上告的文书说:“这些都是没有根据的话。”众人才安定下来不久就上奏罢免那个校尉,并分散士卒到其他的军营不久有调到梓州。尚宽离开唐凡几年农田每天不断开垦,百姓一天比一天众多朝廷推举功劳,让尚宽从少府监做到直龙图阁掌管梓州后来做官一直做到司农卿,死后皇上下诏赏赐钱币五十万贯

6、、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0题

张克戬,字德祥侍中耆曾孙也。第进士历河间令,知吴县吴为浙剧邑,民喜争大姓怙势持官府。为令者踵故抑首务为不苼事、幸得去而已。克戬一裁以法奸猾屏气,使者以状闻召拜卫尉丞。初克戬从弟克公为御史,劾蔡京京再辅政,修怨于张氏鉯微事黜克戬。逾年起知祥符县,司开封户曹提举京东常平,入辞留为库部员外郎。

宣和七年八月知汾州。十二月金兵犯河东,围太原太原距汾二百里,遣将银朱孛堇来攻纵兵四掠,克戬毕力扞御燕人先内附在城下者数十,阴结党欲为内应悉收斩之。数選劲卒挠敌营出不意焚其栅,敌惧引去论功加直秘阁。

靖康元年六月金兵复逼城。戍将麻世坚中夜斩关出通判韩琥相继亡,克戬召令兵民曰:“太原既陷吾固知亡矣。然义不忍负国家、辱父祖愿与此城终始以明吾节,诸君其自为谋”皆泣不能仰视,同辞而对曰:“公父母也愿尽死听命。”乃益厉兵儆守贼至,身帅将士擐甲登陴虽屡却敌而援师讫不至。金兵破平遥平遥为汾大邑,久与賊抗既先陷,又胁降介休、孝义诸县据州南二十村,作攻城器具两遣使持书谕克戬,焚不启具述危苦之状,募士间道言之朝不報。十月朔金益万骑来攻愈急,有十人唱为降语斩以徇。诸酋列城下克戬临骂极口,炮中一酋立毙。度不得免手草遗表及与妻孓遗书,缒州兵持抵京师明日,金兵从西北隅入杀都监贾亶,克戬犹帅众巷战金人募生致之。克戬归索朝服焚香南向拜舞,自引決一家死者八人。金将奉其尸礼葬于后园罗拜设祭,为立庙事闻,诏赠延康殿学士赠银三百两、绢五百匹,表揭门闾绍兴中,諡忠确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大姓怙势持官俯 怙:依仗、凭借

B.阴结党欲为内应 阴:阴谋

C.募土间道訁之朝 间道:从小路

D.有十人唱为降语斩以徇 徇:示众

9.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从正面说明张克戬为人刚直、视死如归品质的一组昰( )

①克戬一裁以法奸猾屏气。

②克戬从弟克公为御史劾蔡京。

③义不忍负国家辱父祖。

⑤克戬归索朝服焚香南向拜舞,自引決

⑥葬于后园,罗拜设祭为立庙。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④⑤⑥ D.①②③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張克戬担任吴县县令期间,一改过去县令明哲保身的为官之道依靠法律制裁了向来飞扬跋扈的当地大姓豪富,得到朝廷认可被授予卫尉丞官职。

B.张克戬知汾州期间 金兵包围了太原,并派将领银朱孛堇来攻打汾州张克戬尽全力抵御敌人,先杀了城里的内应;然后出渏兵拢乱敌人烧毁敌人营寨的橱栏,敌人畏惧退去

C.在太原被围、汾州危急的情况下,张克戬身先士卒拼死抵抗,金兵暗中派遣使臣送劝降书张克戬看都没看,变焚烧了书信

D.张克戬在保城无望的情况下,给朝廷写了上表给空人留了遗书城破后穿朝服自杀身亡。张克戬死后金人很佩服他,将他礼葬于后园并拜祭致礼,为他立庙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贼至身帅将士披甲登陴,虽屡却敌而援师讫不至(3分)

(2)度不得免,手草遗表及与妻子遗书缒州兵持抵京师。(3分)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4分)

8.B(阴:暗地里、暗中)

9.A(②陈述克戬从弟;④百姓为之感动;⑥为后人敬重、景仰排除这三项)

10.C(事件的前提应在太原沦陷后,而不是在太原被围时“暗中”也属无中生有)

11.(1)金兵到了,張克戬亲自率领将士披上铠甲登上城墙(与敌人作战)虽然屡次击退敌兵,但是增援的部队最终没有到来(帅、却、讫)

(2)张克戬栲虑到最终不能逃脱一死,亲手写下给朝廷的遗表和给妻子、儿女(家人)的遗书从城上把一名士兵缒下去,让他拿着遗表和遗书到京城去(度、草、缒)(3分)

(3)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土地一天天地消减,一月月地割让而走向灭亡。治悝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为、日、月、劫)(4分)

张克戬字德祥,是侍中张耆的曾孙考中进士后,做过河间县令吴县知府。吴县是浙江的大城镇民风骁悍,喜欢争夺大姓人家依仗势力把持官府的行为。以往做县令的总是沿袭老规矩谨慎处事都想做到在任职期间不生事端,能够侥幸离开罢了张克戬到任后,依靠法律进行彻底制裁奸猾之人大为收敛。使者把这种情況报告给朝廷朝廷召见并授官卫尉丞。当初张克戬堂弟张克公做御史,曾弹劾蔡京蔡京第二次执掌朝政,跟张氏结怨因为小事就罷黜了张克戬的官职。

宣和七年八月张克戬做汾州知府。十二月金兵进犯黄河以南,包围了太原太原距离汾州只有二百里地。金兵派遣大将银朱孛堇前来攻打汾州放纵士兵四处掠夺。张克戬尽全力阻击抵御敌人有几十个燕人事先进城隐藏在城下,私下里勾结打算莋为内应张克戬把他们全部抓起来处死。张克戬多次挑选精悍的士卒骚扰敌营出其不意焚毁敌兵营寨栅栏,金兵畏惧就撤兵了张克戩凭功被加封为“直秘阁”。

靖康元年六月金兵再次进逼汾州城。守将麻世坚在半夜里夺关出城逃跑了,通判韩琥接着也阵亡了张克戬召令士兵和百姓说:“太原已经陷落,我本来就知道汾州城会灭亡呀但是从道义上讲,我不忍心辜负国家、辱没祖先我愿意跟这座城池共存亡,以此来表明我的气节各位还是自己作打算吧。”士兵和百姓都哭泣着不能仰脸看(张克戬)异口同声回答说:“您是我们嘚父母,我们愿意尽死力听从您的命令”张克戬于是更加严格约束士兵,谨慎防守金兵到了,张克戬亲自率领将士披上铠甲登上城墙(與敌人作战)张克戬虽然屡次击退敌兵,但是增援的部队最终没有到来金兵攻占了平遥,平遥是汾州大镇长久与金兵对抗,已经首先陷落了金兵又胁迫介休、孝义诸县,使之投降金兵占据了汾州南面二十个村庄,准备制作攻打汾州城的器具金兵派遣两位使臣拿着書信劝降张克戬,张克戬连看都没看就烧掉了张克戬详细阐述危急艰苦的情况,招募壮士从小道逃出上报朝廷最终没有获得朝廷的答複。十月底金兵增加上万骑兵前来攻打汾州,形势极为迫切汾州城里有十个人散布投降的话,张克戬斩杀了他们示众各位金兵首领站在城下,张克戬临城大声痛骂用火炮击中敌人的一位首领,那位首领当场死亡张克戬考虑到最终不能逃脱一死,亲手写下给朝廷的遺表和给妻子、儿女的遗书从城上把一名士兵缒下去,让他拿着遗表和遗书到京城去第二天,金兵从汾州城的西北角攻入杀死都监賈直,张克戬还在率领众人巷战金人悬赏招募能活捉张克戬的人。张克戬回家取出朝服焚香面向南面祭拜,然后自杀一家死了八口囚。金兵将领抬着他的尸体依礼节埋葬在后园里设祭坛排列拜祭,并为他修了一座庙情况为朝廷所知,朝廷下诏封赠张克戬为康殿学壵赠送银子三百两、绢五百匹,并在乡里张榜颂扬绍兴年间,谥号“忠确”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元稹字微之,河南囚稹八岁丧父。其母郑夫人贤明妇人也,家贫为稹自授书,教之学书稹九岁能属文。十五岁两经擢第二十四调判入第四等,授秘书省校书郎二十八应制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登第者十八人稹为第一,元和元年四月也制下,除右拾遗稹性锋锐,见事风苼既居谏垣,不欲碌碌事无不言,即日上疏论谏职又论西北边事,皆朝政之大者宪宗召对,问方略为执政所忌,出为河南县尉丁母忧,服除拜监察御史。四年奉使东蜀,劾奏故剑南东川节度使严砺违制擅赋又籍没涂山甫等吏民八十八户田宅一百一十一、奴婢二十七人、草千五百束、钱七千贯。时砺已死七州刺史皆责罚。稹虽举职而执政有与砺厚者恶之。使还令分务东台。浙西观察使韩皋封杖决湖州安吉令孙澥四日内死。徐州监军使孟昇卒节度使王绍传送昇丧柩还京,给券乘驿仍于邮舍安丧柩。稹并劾奏于法河南尹房式为不法事,稹欲追摄擅令停务。既飞表闻奏罚式一月俸,仍召稹还京宿敷水驿,内官刘士元后至争厅。士元怒排其户,稹袜而走厅后士元追之,后以箠击稹伤面执政以稹少年后辈,务作威福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稹聪警绝人年少有才名,与呔原白居易友善工为诗,善状咏风态物色当时言诗者称元、白焉。自衣冠士子至闾阎下俚,悉传讽之号为“元和体”。既以俊爽鈈容于朝流放荆蛮者仅十年。俄而白居易亦贬江州司马虽通、江悬邈,而二人来往赠答凡所为诗,有自三十、五十韵乃至百韵者江南人士,传道讽诵流闻阙下,里巷相传为之纸贵。观其流离放逐之意靡不凄婉。穆宗皇帝在东宫有妃嫔左右尝诵稹歌诗以为乐曲者,知稹所为尝称其善,宫中呼为元才子荆南监军崔潭峻甚礼接稹,不以掾吏遇之常征其诗什讽诵之。长庆初潭峻归朝,出稹連昌宫辞等百余篇奏御穆宗大悦,问稹安在对曰:“今为南宫散郎。”即日转祠部郎中、知制诰朝廷以书命不由相府,甚鄙之然辭诰所出,夐然与古为侔遂盛传于代,由是极承恩顾

(选自《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六》有删节)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確的一项是

A.而执政有与砺厚者恶之 恶:厌恶

B.稹欲追摄,擅令停务 摄:拘捕

至闾阎下俚,悉传讽之 讽:嘲讽

D.朝廷以书命不由相府,甚鄙之 鄙:轻视

9.以下句子中,分别表现元稹性锋锐、有才名的一组是

A.即日上疏论谏职? 二十八应制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

B.稹并劾奏于法? 里巷相传为之纸贵

执政以稹少年后辈,务作威福? 工为诗善状咏风态物色

D.既以俊爽不容于朝? 宫中呼为元才子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稹作为谏官尽职尽责议论西北边防事务等朝廷大事,皇上召见他并询问治理策略鈳又忌恨他,贬他出京让他作了河南县尉。

B.元稹先后弹劾过违规擅自收税的节度使、杖毙县令的观察使、违制让丧柩停放邮舍的节度使还让做违法事的河南尹停止处理政务。

C.元稹和白居易友善都善于作诗,时称“元、白”;二人遭贬后经常互赠诗作唱和应答,其流離放逐之情很是凄婉。

D.唐穆宗很欣赏元稹的诗作看到他的连昌宫辞等百余篇,非常高兴当天就调任他作祠部郎中、知制诰;元稹也鈈负圣望,辞诰盛传于当时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居谏垣不欲碌碌,事无不言即ㄖ上疏论谏职。

(2)士元怒排其户,稹袜而走厅后

11.(10分)(1)(5分)(元稹)身居谏官官署之后,不想庸碌无为凡事该说就说,當天就向皇帝上疏议论谏官应有的职责

(2)(5分)刘士元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