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地区的捻军是被谁剿灭的最后被哪个巡府剿灭

曾国荃的人马成群结队四处抢掠但他们却没能带回任何值钱的东西。几乎找不到任何粮食而大街上到处都塞满了男人的尸体,他们看上去很明显是被饿死的”

洪秀全所住天王府奢华,一枚纯金玉玺竟重约30磅(27.21斤)

“天王府的宫殿布置得非常华美,尽管它在南京城陷落的第二天就被烧毁了但仍留下了充分的证据来证明它曾经是何等富丽堂皇。天王的玉玺——总共三枚也都被找到,现落到了曾国藩的手中其中一枚用纯金打制,约重30磅”

天京城破后,忠王李秀成被太平天国的子民——离城几英里外的村民俘获并押解回天京交给了清军而洪秀全的儿子逃走。

1863年3月——1864年七月经过一年零3个月的较量,太平天国首都天京被曾国荃攻破天京城破后,李秀成带幼天王突围而出不久失散。1864年7月22ㄖ李秀成被俘,8月7日被害

幼天王在江苏东坝与洪仁玕相遇,经浙江进入江西10月分别被俘,11月在南昌遇害

至此由1851年起,历时13年蔓延东南半壁的长毛之乱终于被清廷剿灭。

一时之间颂圣之赞铺天而至,中兴之誉动地而来清廷得意之余,一面以一等毅勇侯的爵位加葑攻灭太平天国的首勋曾国藩一方面又训诫其不要骤胜而骄,要其不懈精神继续扑灭长毛余党。

清廷又下恩旨对被太平军占领多年嘚苏杭封地,减免赋税广开恩科,以示抚恤

大患既去,圣泽八方天下似乎要太平了。

然而就在第二年五月,骇人的消息从山东传來原本已经势衰的捻匪,跟长毛残部合流复聚成一支新捻,祸及鲁皖,豫湘四省,而专职剿捻的钦差大臣蒙古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在山东兵高楼寨兵败身死

消息传来,九重愕然不胜痛悼。

捻军是被谁剿灭的是什么部队何以有如此强的战力?

这要从捻军是被谁剿灭的起源处慢慢说起了。

二、鲁皖,豫湘聚之捻

捻”是淮北方言,意思是“一股一伙”

捻军是被谁剿灭的之名起源于“捻孓”,最初安徽、河南一带有游民把纸捻成一股裹上油脂,烧油捻纸用来作法行巫于节日时聚众表演,宣称可以为人驱除疾病、灾难然后向乡民募捐香油钱,购买油捻纸这种游民被称为“捻子”。后来逐渐成为了一种农户自助的会党

荒年歉收之时,许多农民加入撚子以求互助避过饥荒后,又回家务农故而捻党的特点就是:“居则为民,出则为捻”

由于1851年之后,清政府忙于应付太平天国和英法联军统治能力减弱,捻党在淮北一带势力大张可谓之村村有捻,庄庄有捻

捻党势力壮大后,就开始充当地方保护者有时也勒索哋方,逐渐发展成半农半匪的组织

捻党的活动还和私盐贸易有所关联,其前期首领张乐行兄弟父亲都是私盐贩子,每被清吏追拿然後索性纠结武装团伙,聚众抗官成为捻军是被谁剿灭的的领导者。

捻党带有宗族商,会党三种属性活动上聚散不定,流窜性很强武装混乱,人员也不一定因此捻党是一种不定型的半武装组织。

捻党转型为捻军是被谁剿灭的后流窜五省战法飘忽不定,或因其初始性质所至

太平天国派遣林凤祥、李开芳率师北伐,这支部队路过淮北于1853年(咸丰三年)6月7日占领雉河集,张乐行和永城冯金标、亳州朱洪立等十八个捻首得到太平军的接纳,在雉河集山西会馆里歃血为盟树立黄旗,号召农民起义他们自称“十八铺聚义”,建立黄、白、红、蓝、黑五色旗总制从此捻党在形式上完成了建制,就可称之为“捻军是被谁剿灭的”了

张乐行等聚众5万余人,趁太平军北伐进入黄河、淮河流域侧应于皖、豫、鲁、苏、鄂交界地区,形成十余支相对独立的队伍使捻军是被谁剿灭的迅速发展至十余万人。

此时的捻军是被谁剿灭的仍然没有脱离捻党时代的作风个个旗总其实是由几大姓宗族组成,而且各自有各自的地盘比如黄旗捻军是被誰剿灭的以张姓为核心,分布在毫州雉河集以北,蓝旗捻军是被谁剿灭的以韩、刘、李、任、陆、张等姓族为主体,以顺和集为中心,地处毫州與宿州之间,白旗捻军是被谁剿灭的的姓族也较多,包括龚、孙、江、王、葛等,地处雉河以南黑旗捻军是被谁剿灭的姓族更多,包括苏、王、浨、刘、李、杨等,地处雉河集西北。

这些旗总以名义上联合其实组织非常松散,很多部队时聚时散有的甚至中途回乡务农,大部分首領只热衷于流窜打粮(抢掠粮饷)对于建制称国毫无兴趣由此可见捻军是被谁剿灭的首领政治素质较太平天国又要低很多。

1853年年旧历年關捻军是被谁剿灭的在六安发生内讧。以绰号“饿狼”的刘永敬和绰号“小白龙”的刘天台二人为首的蓝旗将领自恃实力强大,反对囷太平天国联合不服从张乐行的统一指挥,有的人擅自率部北归于是,在盟主张乐行的默许下白旗旗总龚得树以“反叛”罪名将刘詠敬和刘天台处死,蓝旗将领不服刘天福和刘天祥等率部北归。这就是捻军是被谁剿灭的史上的“六安事变”

六安事变反应出了捻军昰被谁剿灭的内部的真实情况,捻军是被谁剿灭的仍然不是一支军队五旗总只是几大姓的家族集团,捻军是被谁剿灭的是一个以地域鄉故,宗亲为纽军事化和政治化的程度都非常低的武装力量。

六安事变之后捻军是被谁剿灭的五旗之间因为地盘纷争的相互残杀依然茬继续,即使在最危急的时刻也没有停过

比如,三河关、正阳关反围攻战中,黄旗、蓝旗捻军是被谁剿灭的为争夺粮食大打出手,矛戈相向。箌了淮河中游,张乐行与张龙之间竟发展为“讨伐战争”,尖锐地对立到僧格林沁南下攻捻,捻军是被谁剿灭的面临严重危机时,蓝旗捻首分纷投靠清军,出卖张乐行等捻首。除了政治立场问题,就是挟私报复,是“六安事件”的延续

1863年(清同治二年),淮南淮北捻军是被谁剿灭的战争严重夨败,张乐行率捻军是被谁剿灭的在雉河集展开最后殊死一战。可是,长期积蓄的私仇旧恨一齐发泄出来,以刘天福、刘天祥、杨瑞英、李四一為主的蓝旗捻首一齐叛变,成为张乐行的最可怕敌人最后雉河集被僧格林沁打破,张乐行身死

从某个角度说,前期捻军是被谁剿灭的不是被敌人打败的,是被自己打败的。

到了捻军是被谁剿灭的后期地域性的五旗捻军是被谁剿灭的也不存在,以人成军,以宗族为核心形成大大小尛的山头武装纷纷出走。张姓龚姓、苏姓三个宗族集团结成巩固的联盟,长期战斗在一起,成为捻军是被谁剿灭的的核心力量。

所以捻军是被谁剿灭的从不割据一地只是长期流窜于鲁豫皖湘地区,热衷于在富庶地方就食因为其根本不具备建立一个成熟政权的能力

不过割据建制和长窜流冦,这两种风格的武装力量谁优谁劣

就政治正确而言,可能前者更优毕竟打下根据地,封王建国是建立新王朝的第一步政治上绝对正确,不过于捻军是被谁剿灭的来言这或许是一个难负担的政治正确。

举例来说比捻军是被谁剿灭的素质优良许多的太岼军,在攻下南京定都建制之后,就每每被清军集中火力精确打击其后次次军事行动,无论争安庆下苏杭,打上海看似风光无限,但是天京一旦有事就不得不全军回援。可谓纵横天下没有对手天京一地尽拘自由。

1864年李秀成攻打上海,本有胜算因为天京被围,三十万大军只能返回救援几战失利,完全陷入被动最后天京失手,玉石俱焚

可见,如果一支武装没有足够的实力(人员素质军队規模,后勤能力政治能力,制度能力)去强行建立根据地是画地为牢的昏聩之举。而保持流冦本色不以一地一城得失为意,不失为┅些野路子革命军保持旺盛生命力的一条路径

1863年,张乐行在湖北雉河集和僧格林沁二十万精锐死磕结果兵败身死,而分兵而出的张宗禹部纵横驰骋于山东湖北,江苏安徽四省,遍及数十州县力挫胜保,击毙僧格林沁甚至令曾国藩束手无策,靠的就是以走避敌鉯走疲敌的流窜战术,虽然其最终在1868年被李鸿章剿灭可是如果捻军是被谁剿灭的去经营什么根据地,只会灭亡的更快

在张乐行身死后鈈久,捻军是被谁剿灭的的同盟者太平天国也至穷途末路曾国荃以五万湘军,用围城挖壕的战术将天京挖成一座死城,城中一万余太岼军百计突围不利粮草枯竭,渐呈颓势最终曾国荃攻下天京城墙重堡“龙脖子”,又用三万斤火焰炸塌城墙攻入城内,太平军分崩瓦解耗时一年的天京保卫战结束。

这场攻防战是以壕为堑,陷敌于客使己为主的湘军攻略完美模板。

湘军的战术脱胎于戚继光的纪效新书总体思路就是以守为攻,重视土工作业挖深壕,结硬寨层层推进,将敌人逼于死地使其不得不濒死一击,己方以逸待劳必然一举获胜。

曾国藩对此深有心得谓之结硬寨,打呆仗称大阵必用呆兵。呆兵看似土鳖却令英雄束手,勇悍如陈玉诚狡黠如李秀成,总被呆兵大阵层层碾压分割就戮。这种战术直到一战还有翻版在凡尔登之战,德法皆不敢浪战双方用战壕加铁丝网层层推进,结果硬怼之下机关枪绞杀了二十万条生命。

曾国藩的湘军以堡垒渐进战术为强而他未来的对手捻军是被谁剿灭的以长窜奔突为胜,這样的精彩对决想想都让人兴奋,不过不要急我们,先看看捻军是被谁剿灭的是如何用长窜流动战术拖死一代名将僧格林沁的

1862年,張乐行战死之后突围而出的张宗禹等部率部回安徽,进攻太湖、潜山、桐城以长窜之势,在地图上兜了一个大圈于同治二年再次回箌雉河集,此时较张乐行死去才一年

此时天京已经危在旦夕,陕西的太平军东下欲救天京张宗禹本来就是太平天国加封的梁王,于是兩军合兵一处一起东下。僧格林沁率领的蒙古骑兵湖广总督官文的鄂军、河南巡抚张之万的豫军和安徽巡抚乔松年的皖军前往阻击。兩军大战于鄂东地区东下受阻。

夏天天京失守,张宗禹与太平军部将赖文光、马融和等合围湖北麻城被僧格林沁清军陈国瑞、成大吉部所败,折入安徽宿松、望江、潜山、太湖之间僧格林沁由英山追至豫西之邓州。

多次和蒙古骑兵交锋之后张宗禹开始认识到骑兵昰部队机动性的主体,于是开始易步为骑把捻军是被谁剿灭的主体转化为骑兵部队,使得捻落的流窜能力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

1864年12月初,僧格林沁亲督翼长恒龄、成保及副都统常星阿等部进抵湖北枣阳旋即而进。12月7日捻军是被谁剿灭的败僧军于襄阳,然后挥军北上进入河南邓州(今邓县)境。

捻军是被谁剿灭的在邓州、鲁山再度击败僧格林沁随即叶县北走襄城、禹州,复经长葛新郑,转入尉氏县境

僧格林沁行军作风野蛮,剿捻屡次失手让他更欲灭捻军是被谁剿灭的而后快。于是僧王和捻军是被谁剿灭的在鲁豫大地之上開一场生死时速的角逐。

1865年2月11日尾随捻军是被谁剿灭的的僧军到达尉氏县城,捻军是被谁剿灭的已南下鄢陵追至鄢陵县北阎寨坡。捻軍是被谁剿灭的探明追兵单薄便以少数部队诱敌,大队回马力战将其击溃。

2月中下旬捻军是被谁剿灭的由临颍、郾城南下,攻西平围汝阳,僧格林沁只得于3月5日亲督马队南下捻军是被谁剿灭的见僧军追来,便挥军南下进攻信阳州城南关。

待敌军到达信阳时捻軍是被谁剿灭的又举旗北上,经确山、遂平、西平到达郾城然后攻挟沟,入睢州境1865年3月29日,捻军是被谁剿灭的自河南考城进入山东境內

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僧格林沁尾随捻军是被谁剿灭的之后穷追不舍从豫西、豫中、豫东、豫南,一直追到山东行程数千里,所率的蒙古骑兵居然被捻军是被谁剿灭的被拖得精疲力竭

“将士死亡者数百,军中多怨言”僧格林沁自己也被拖得“寝食俱废,恒解鞍尛憩道左引火酒两巨觥,辄上马逐贼如此长窜,飘忽不定的捻军是被谁剿灭的却意犹未尽,又在地图开始一波走位风骚的神操作

1865姩4月初,捻军是被谁剿灭的进入山东经曹县、定陶、城武、嘉祥、汶上、宁阳,甩开丁宝桢由衮州而来的劫杀北趋宁阳、东平,途中擊溃范正坦部后继续北上东阿、平阴、肥城,然后转头南下宁阳、兖州、邹县、滕县、峄县经兰山、郯城进入江苏的赣榆、海州、沐陽。5月3日再次又由邳州返回郯城,西走峄县在临城(今枣庄市西薛城)附近击败丁宝桢部后,再次北上宁阳、汶上,

如果把捻军昰被谁剿灭的的行军路线画出来,从1865年4月到5月他们就是地图上由北至南,由南至北心电图般的高频率飞窜,几次官军的堵截都被冲破。而紧随其后的僧格林沁已经成为一支孤军被捻军是被谁剿灭的牢牢牵住,最后引到死地

1865年5月17日。僧格林沁追到山东菏泽得知捻軍是被谁剿灭的主力在城西高楼寨屯扎。随即率六千骑兵二万四千步兵进入高搂寨谋求与捻军是被谁剿灭的决战。第二天凌晨僧军遭遇任化邦的蓝旗马队,张宗禹的黄旗马队冲阵又被柳林深处的捻军是被谁剿灭的埋伏,激战三天师老兵疲的僧格林沁终于被击溃。

第彡天凌晨僧格林沁借助亲兵五百红孩儿的来复线膛枪杀出重围,行至柳林附近天色未明,中了蓝旗马队的埋伏捻军是被谁剿灭的用長杆镰刀之术,将红孩儿纷纷挑死僧格林沁落马后逃入一处麦田,被加入捻军是被谁剿灭的的太平军小将张皮绠所杀

僧格林沁的败亡囿多个原因,和僧王自己一意孤行友军相互观望驰援不利都有关系,但这终究是捻军是被谁剿灭的将长窜流兵的运动战术的发挥到极限嘚一次辉煌胜利

由此可见,在太平天国被剿灭后捻军是被谁剿灭的以赖文光为名义首领,接受了太平天国的建制又保留了五旗总的設置,部队性质介于称王建制的革命军和毫无组织的流冦之间成为有组织,有纲领的武装力量

他们在战术风格上已经完全定型,战斗能力极彪悍运动速度相当风骚,惯于流窜劫掠不侧重于割据建国,实力逊于太平天国虽然不能对清廷造成颠覆性威胁,但也成为了清廷目下最为头疼的狡顽之敌

清廷赖以重任的蒙古铁骑失利之后,为了剿灭捻军是被谁剿灭的不得不再次启用以曾国藩为首的汉臣,派遣以湘湖子弟为主清廷第一强军——湘军前往剿捻的战场

曾国藩对捻军是被谁剿灭的的精彩回合终于开始了!

同治四年五月二十六、②十七,曾国藩接连接到三道谕旨:“钦差大臣协办大学士两江总督一等毅勇侯曾国藩着即前赴山东一带督兵剿贼,两江总督着李鸿章暫行署理(代理)”

曾国藩被称为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首,所凭借的功劳是剿灭太平军所依仗的军事势力是湘军。所谓“中兴将相十⑨湖湘”湘军将领及其幕僚成为当时中国政治、军事舞台的主角。整个湘军系统中位至总督者15人位至巡抚者14人,其他大小文武官员不勝数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投入到曾国藩麾下。后来人们总将中兴四大名臣的后三位左宗棠,彭玉麟胡林翼与湘军系统和曾国藩看做┅个整体,其实并不精确

湘军的确是由湘湖(主要指湖南湖北地区)师生亲眷子弟组成的武装力量,所谓四大名臣中的三位都生于湖南曾国藩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是乡绅农家子弟为人拘谨小心;胡林翼是湖南益阳县泉交河的官宦士家子弟,胆气嚣张手段老辣;彭玉麟是安徽中产人家,性格方正刚直不阿;左宗棠是湖南省长沙府湘阴县人,出身寒门以才高自许,目中无人

这四人在合作扑杀呔平军时确实有过蜜月期,可是好景不长彭玉麟因为看不惯曾国荃在安庆,江宁的屠杀行为和曾国藩间隙渐生;左宗棠出身贫贱,性格敏感乖张和曾国藩相处时多有矛盾,在收复天京之后因为曾国荃虚报幼天王之死事件,左宗棠数度上表攻击曾国藩曾国荃兄弟。咾好人曾国藩也忍无可忍二人矛盾激化割袍断义分道扬镳。左宗棠自立门户创立楚军完全脱离了湘军系统。相对来说老练圆滑的胡林翼和曾国藩配合的最好,曾性格的缓懦和胡性格的敏勇互补真正是一对感情事业双双飞的好基友。

可惜的是胡林翼在1862年就已经病逝洏同治四年(1865),彭玉麟正在策划清朝的长江水师建设分身乏术。左宗棠在五月初已经率一万人弛援僧格林沁由于不爽僧格林沁的骄橫,又觉得汉人争功会引起其嫉恨所以行动迟缓,至高楼寨时僧格林沁已战败身死。

原来和曾国藩休戚与共的湘军三大名宿死的死的散的散的,还剩下的一个又与曾国藩衔怨颇深在剿捻的战场上未必会合作得力。曾国藩颇感苍凉对于催他北上剿捻的谕旨几度托辞拒绝奉命。

曾国藩请辞没有得到朝廷的批准反而给他一个节制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旗绿各营及地方文武员弁的大权。曾国藩一面上疏嶊辞节制三省之命一面知君命不能违抗,开始调兵遣将准备北上。

此时曾国藩能动用的湘军资源已经十分有限在天京收复之后。他將湘军陆师渐渐裁撤使得名将星散,人员锐减金陵只有5000人,此外就是驻宁国的刘松山部、驻太平的张诗曰部加起来不过8000人。捻军是被谁剿灭的遵王赖文光梁王张宗禹,鲁王任化邦人马号称二十万并且马队强大,湘军无骑兵彭玉麟筹备的长江水师不能北上守黄河,所以湘军不能和捻军是被谁剿灭的打奔袭战而捻军是被谁剿灭的活动范围捻军是被谁剿灭的活动的范围达湖北、河南、安徽、山东、江苏五省,要和五省督府协同作战更是难上加难。

不过以挺经自许的曾国藩最能坚忍持重很快他就根据有限的资源,拿出了一份完备嘚平捻方略

1865年,6月2日曾国藩上书同治,畅言治捻方略核心之策就是一句话:“以有定之兵制无定之寇,庶几渐有归宿“

曾国藩治捻思路是,捻军是被谁剿灭的是没有定性没有据点的流冦他们流窜五省,运动神速却长之处就是无定。如果用精兵追击就成了用无定の兵制无定之冦,双方在大地图上你追我赶冦不能止,兵也不能止这样官军就被捻军是被谁剿灭的牵制,陷入被动

要想成功,必须鼡有定之兵制无定之冦捻军是被谁剿灭的流窜数省,我们不去随他们而动而是在捻军是被谁剿灭的流窜的关隘要害之处,设深沟高垒鉯待阻止他们长窜之势,再以重兵缓缓合围压缩捻军是被谁剿灭的的生存空间,使其渐有归宿由无定变成有定,最后再一举歼灭

洇此曾国藩拟以江苏徐州为老营,在山东衮州沂州,曹州济宁,河南归德陈州,江苏淮安徐州,海川安徽庐州,凤阳颍川,泗州所谓历年捻匪出没最熟之处,各驻大军多存粮械,一处吃紧他处支援,此之为四省十三府之网

除了四省之网,他在1866年伊始叒筹划河防。徐州、济宁是运河防线的重点临淮是淮河防线的重点,黄河既是天然防线又有水师驻防周家口是沙河、贾鲁河防线的重點。从周家口到沈丘槐店再到安徽的正阳关属沙河防线。整个沙河的中下游都驻兵防守自正阳关以下,统属淮河由水师和皖军会防。从周家口到朱仙镇属贾鲁河防线,刘铭传部在周家口和朱仙镇驻防从朱仙镇往北经开封到黄河南岸,有70里沙地无河可防,曾国藩命豫军挖濠设防严密防守。整个沙河、贾鲁河防线与黄河防线和淮河防线连在一起东以运河,北以黄河西以贾鲁河,南以淮河的自嘫天险为界沿河筑起长堤和碉堡,分兵守防形成对捻军是被谁剿灭的大面积包围圈。

这个方略涉及四省及黄河运河淮河,在地图上看来他是以东西南北四条河流为天然长壕,以四省之力重兵结寨困捻军是被谁剿灭的于中原腹地,然后渐渐逼迫使其濒于死地而灭亡。

这是一个比以往湘军所结之阵大百倍的四面之网前所未有的呆兵巨阵,如果四省之力能够成功会拢那么捻军是被谁剿灭的必定灭亡。

不过再成功的战略沙盘扩张了百倍之后,就会出现各种难以预料的问题官军在四省十三府的区域集结防线,在四条大型河流旁修築长堤围堵捻军是被谁剿灭的流窜时还要统一步骤配合行动,这样军事行动对于调度指挥,通讯后勤,是严峻的考验以当时清廷組织能力,和湘军自身的技术条件完成起来恐怕相当勉强。

除了方略实行的困难之外湘军本身实力也不足用。曾国藩早在1865年6月2日的仩书中也苦陈利害,湘军已经大部分裁撤江南分驻之兵,可以调往北上的顶多三千人原驻皖南的刘松山部愿意随我北上,不过兵数不哆需要到徐州后再行招募补充,虽然李鸿章愿意调淮军支援可是归我指挥的只有刘铭传,周盛波等部此等兵力完全无法和捻军是被誰剿灭的正面交锋,至于老冤家左宗棠已经领了陕甘总督要去防御回乱恐怕无心也无力施以援手。

由此可见曾国藩剿捻的更大的问题鈈在方略,而在人事治下湘军已经疲弊不堪,友军派系纷杂难以信用此权属之争,乃人心之患是一个无法预测的变数。

纵然曾国藩叫苦不迭请四至五个月的时间再建新营,训练水师可清廷心急如焚,不容他从容练兵在严旨之下。他只好携三千湘军从金陵北上徐州以54岁老迈之身去和中原之地和捻匪玩命了。

大将刚出阵四省十三府之防还未布置停当,袭掠如风的捻军是被谁剿灭的就打了曾国藩┅个措手不及

在他离开金陵之时,梁王张宗禹率领一路捻军是被谁剿灭的又长窜到雉河集攻打皖军安徽布政使英翰在捻军是被谁剿灭嘚重围之中连连向曾国藩告急,曾国藩被迫改变行程折向雉河集,进驻临淮关调集湘军,豫军救援雉河集

张宗禹见形势不妙,于是避坚而走继续以走为战,以走疲敌让新上任的剿捻统帅曾国藩亲眼见识了运动战的威力。

雉河集解围后曾国藩继续北上徐州,而捻軍是被谁剿灭的则分兵两路张宗禹一路捻军是被谁剿灭的打至河南南阳。卢氏兵锋扫及湖北襄阳,赖文光任柱率别路捻军是被谁剿滅的于1866年1月19日从河南光州闯至湖北麻城,此时清军提督成大吉部哗变,居然火烧营寨接应捻军是被谁剿灭的。于是赖文光以麻城为中惢分兵四处,收取黄安南至黄陂,黄州西至孝感。曾国藩无奈又分兵去增援湖北,大军未至捻军是被谁剿灭的已经回兵河南,來去如入无人之境1866年4月初,张治禹重来山东4月末,赖文光又打进曹州开州,与张宗禹回合5月,两军再次分兵西走进入河南。

从時间线上看在1865年7月21日,曾国藩抵达临淮时随即调淮系刘铭传,潘鼎新张树波,周盛波等各军湘军刘松山,张诗日各部分驻四省,至9月底四省之防已经基本成形。可是就在此后张宗禹,赖文光分进合击,在河南山东,湖北纵横驰骋所向披靡,四省之网处處漏口官军疲于奔命,焦头烂额所谓迎头拦截,有如虚设这原因何在?

首先四镇之设并没有遏制住捻军是被谁剿灭的的长窜之势洇为四省之间战略纵深广大,官军据点相去遥远捻军是被谁剿灭的避坚而走,在空隙间随意穿插根本无法阻挡。第二官军消极避战,既然上头要我们只迎头不随尾那就坐等捻军是被谁剿灭的一头撞来,他不来我不动他绕我而去,我就笑看欢送

曾国藩治下湘军诸蔀只有五千人,此次四省之网主要依靠的是刘铭传等淮军力量淮军对曾未必听命,至于其余地方守备部队则更加轻忽相较和太平军对陣时,成了四省总督的曾国藩统御全局的能力反而大大削弱了这是人事之患,最难控制也最难预料曾心知肚明,也只能困坐徐州徒歎奈何。

平捻方略实行不顺各路友军态度消极,曾国藩仍不畏烦难又拿出了补救方略,针对四省之间防务间隙他调刘铭传一部为游擊之师,又令李昭庆所办游击之师开赴前线。对捻军是被谁剿灭的横追堵截以补重兵围堵之漏。

但这样一来等于复原了僧格林沁的咾套路,以无定之军制无定之冦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都跑不过捻军是被谁剿灭的,刘铭传李昭庆新办的骑兵又能有何作为?

而曾国藩做的第二件事,就是经营四河长堤以自然天险加人工碉堡困捻军是被谁剿灭的于中原腹地的方略。

这一次他确实抓住了捻军是被谁剿灭的的要害。

捻军是被谁剿灭的由鲁西而豫又至皖,徘徊于怀远凤台,睢州一带豫皖两省,是中原平旷之地四通八达,捻军是被谁剿灭的借此大规模流动避坚击虚,使官军疲于奔命所以捻军是被谁剿灭的不怵官军据点,就怕由点成线由线成围,如果曾国藩嘚河防策略落实黄河,淮河运河,沙河——贾鲁河成为四条天然长壕那么捻军是被谁剿灭的北不可以出山东,东不能至江苏南不能下安徽,西不可以至湖南运动空间会被压缩在豫西山多田少的贫瘠之地,如此就只做困兽之斗无法避免被歼灭的结局。

于是曾国藩親至周家口以湘军守备贾鲁河,命乔松年守沙河命皖军与湘军水师同守淮河。此议一出河南乡绅群起反对,因为沙河贾鲁河沿岸盡是沙土,在这里万难建立堤墙徒然劳民伤财。

曾国藩力排众议强行在沙河,贾鲁河沿岸建立堤墙堤墙一倒再倒,克服无数艰难財在8月中旬勉强建成。

沙河贾鲁河防线初步完成,捻军是被谁剿灭的已至生死存亡的边缘捻军是被谁剿灭的不能打破四河连锁的格局,很快就会有被曾国藩聚而歼之的可能

1866年7月——9月,捻军是被谁剿灭的数次力图冲破河防可是均未成功,9月24日张宗禹赖文光牛洛红任化邦四部在河南中牟会师,四部会同一起目标沙河防线,欲拼死一搏杀出生天。

1866年9月24日,正是中秋时分月明星稀,河南省城开葑以南数十里之地官军瞭望有火光隐隐出现,接着火光渐迤至北逼近豫军的沙墙长城。官军马队驰探发现沙河堤墙已经毁塌数处,後来查明捻军是被谁剿灭的于二更时分,大队骑兵潮涌而至豫军抚标三营未及拦截,人马全被捻军是被谁剿灭的冲散沙河堤墙本就虛弱,随即被一股冲破捻军是被谁剿灭的大队向东疾驰而去。

捻军是被谁剿灭的突破沙贾防线之后进入山东水套地区,计划再次突破運河防线到海岱富庶之地饱食休息,但几次攻击运河提防都不成功10月23 日捻军是被谁剿灭的在许州分兵,互为犄角11月赖文光冲破清军阻截,越秦岭进入陕西张宗禹抢渡运河失败后,复折向西再次突破沙贾防线进入湖北,如此一来四河之锁西线全面崩溃河防战略宣告失败。

坐镇徐州的曾国藩这下感到凉凉了

他治捻一年多,排艰克难苦心经营四省十三区,又修四河防堤精疲力尽已近厥竭,如今功败垂成又被官僚士绅物议攻击,谤满盈朝至此实在难以为继,于是奏请将李鸿章调来徐州接替他剿捻钦差大臣的职务自己回两江總督任上休养去了。

至此从1865年5月至1866年九月,曾国藩治捻的生涯以失败告终

曾国藩剿灭太平天国之时风头无两,剿捻所用战略思路和剿呔平军时一脉相承为何太平军尽相授首,捻军是被谁剿灭的却逆袭成功

个中原因主要为以下几点。

一 好的方略没有的好的执行。

平撚方略之中要害是黄河淮河,贾鲁——沙河运河的四河堤墙,要修筑四堤尤其需要四省合力,皖豫两军配合,还有地方乡绅出人絀钱这确实是个花费巨大,艰苦卓绝的人防工程

河防的策略切中捻军是被谁剿灭的要害,但致命之方未能收致命之效原因就在落实仩,从当时总的情况看无论曾国藩直接领导的湘淮诸军,还是地方守备文武诸官都没有认真执行。“前者纷纷推诿均愿游击,不愿防河盖防河兴工之时,荷锸负土十分辛苦不比游击半行半住,稍觉安逸防河者工竣之后,保守汛地厥责甚重,不似游击者易于报功,将领皆欲做活事,不欲做笨事

后者如河南“河南文官之议,均谓贼衰宜于速剿,不必为河防之谋”连巡抚李鹤年也与曾国藩意见相左,派兵驻防自朱仙镇以北至黄河南岸七十里,豫军未有认真办理也不肯全力防守,从而给捻军是被谁剿灭的留下了突破口捻军是被谁剿灭的数次从河南冲破沙——贾鲁河防线,皆因此故

曾国藩一生,最善结硬寨打呆仗,最有耐心静候成效然而他麾下諸将和节制官员,都想做易事当聪明人,不愿下苦功却急于见成效,最后事与愿违如之奈何?

二一个统帅却无法统一指挥

曾国藩剿捻时,因为湘军已经裁撤不堪大用,于是又调淮军相助而四镇之防,又要依靠各地的守备军队因此,他指挥的部队有山东的东軍,河南的豫军安徽的皖军,还有僧格林沁的遗部陈国瑞军

东军,豫军皖军都是为了防御本省而由各省巡抚筹组的省军,是地方部隊习惯在本省作战,以邻为堑不愿赴它省。而捻军是被谁剿灭的行动飘忽不定有意在苏,鲁豫,皖交界出没,有时一日之间连跨二省时而山东,时而江苏各省兵马只是固守本地,不能共同一气就被个个击破。

即使是曾国藩自己的嫡系部队由得意门生李鸿嶂带出的淮军,也大扯他的后腿比如他命李鸿章的六弟李昭庆率领游击部队和捻军是被谁剿灭的角逐,李鸿章相当不爽执意请调李昭慶去固守济南。他身在两江却干涉曾国藩的指挥权,弄得曾国藩十分恼怒但淮军虽脱胎于湘军,可已经自成体系若李鸿章不买账,缯国藩也无力调动

寒心之余曾国藩大发牢骚,说若淮勇不能平此贼,大局岂敢复问若六七月毫无起色,国藩当奏请阁下(李鸿章)丠征剿捻

四省驻军的消极避战,门生故吏的处处掣肘曾国藩徒叹奈何,若在1862年之前湘军最为锐盛之时,胡彭,左等得力战友尚在局面又何至如此尴尬,所谓运去英雄不自由此气数使然,也非曾国藩之过错

三,对捻杀伤的策略也杀伤了地方

为了切断捻军是被誰剿灭的补给,曾国藩在四镇十三府实行查圩保甲连坐坚壁清野之策,修四河坊堤又要征用大量民夫耗费各省钱粮,这给地方官绅带來了极大的负担不仅百姓怨声载道,地方官员也意见极大比如河南巡抚吴昌寿就对曾国藩的各项指令逐一挑剔,拒不执行曾国藩要堅壁清野,吴昌寿说正值夏收夏种农忙季节,野不可清到秋八月,又说秋收秋种野也不可清。曾国藩要在周家口重点设防成立大營,屯米万石同时屯集大量草料,吴寿昌说烽燹所至,则求一升米一束之刍不可得。还骂曾国藩在河南纵兵扰民于民不聊生之际,大肆搜掠对于修贾鲁河,沙河征发民工,吴寿昌也推诿不办曾国藩不得不将吴参劾而去,而换来的李鹤年也不比吴寿昌好些贾魯河,沙河防线是四河防线的要害没有河南地方官的支持,自然被捻军是被谁剿灭的突破另外地方乡绅见僧格林沁追击捻之势赞忠勇,而见曾国藩坐镇徐州以静制动便谤其无所作为空耗粮草,因此物议纷纷谤满盈道。也给曾国藩平添了很多麻烦他自己也说,河南公事皆不顺手地方官员奏疏中对自己毁伤甚重。

1866 9月 捻军是被谁剿灭的破沙河防线曾国藩自哀制捻无术,其实他自金陵北上治捻军令戰法条条有序,河防之策更切中要害只是地利人和皆不在他,湘军疲弊不堪淮军坐大自擅,地方官员轻乎散漫这些原因。最终令其無功而返

说到底,曾国藩还是太执拗

彼时淮军之势渐盛,李鸿章正在成为清廷新晋大员新旧交替,权柄更迭之时曾国藩以许国之惢,勉强抖擞率疲惫之湘军剿五省流窜的顽敌,或许本来就是赴了一个不合时宜的局

曾国藩去任之后,他的河防之策被李鸿章继承了丅来并以一贯之,终于在1868年彻底剿平了捻军是被谁剿灭的至此淮军替代湘军,成了清廷最为倚重的武装力量

}

原标题:江苏和山东谁被黄河禍害得最惨?

作者:猫斯图;转自:地球知识局(ID:diqiuzhishiju)

黄河经过黄土高原之后裹挟着泥沙奔流向大海。可是这些泥沙很快就会堵塞河道让黄河难以稳定地在一条河道上流淌,往往溢流改道四处蔓延。

出三门峡以后的黄河在下游左右横扫,制造出了中国人曾经唯恐避の不及的黄泛区令人闻之色变。

1938年黄泛区示意图

好在近代以来黄河虽然还偶有泛滥,大规模的改道却已经很少见了现代黄河稳定地姠着山东东营的出海口进发,每年为东营贡献着全国最大的城市面积增长量

但这个现状,其实并非必然如此当黄河最后一次大规模改噵时,晚清政府有过机会让黄河从苏北入海却最终没有实施。

今天的文章就一起来看看山东和苏北在近代史上互相“谦让”黄河入海ロ的往事。

黄河泛滥是中国北方自宋元以后的一场噩梦不断泛滥改道的黄河让定都于北方的历代王朝焦头烂额,成为了皇帝们的一块心疒清初,康熙把三藩、河务、漕运作为治国的三件大事黄河在清政府眼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马远《水图》-黄河逆流

出于对黄河嘚高度重视清政府把河务作为中央专管的领域,设置了河道总督专门治理黄河。

由于黄河沿途牵扯的河道众多泛滥时影响的地区既哆且广,到了清代中后期河道总督一分为三:南河总督专管苏北淮河流域;东河总督负责山东境内的黄河;北河总督则由直隶总督兼领,防备河北水患

(底图来自中国历史地图集)

在清代前期国库充盈、资源丰沛时,河道总督能起到的作用很大他们能够绕开封疆大吏嘚控制,以皇帝的名义治理水患由于治理河务的高度技术性和复杂性,这类官员一般任期还比较长在某种意义上类似于今天人们所说嘚技术官僚。在他们的治理下黄河虽然时不时耍耍脾气,倒还在控制之中

然而河道总督的作用到了晚清却很难再体现出来。

这一方面昰由于黄河突然在晚清反复泛滥十九世纪以后,由于夺淮河入海的黄河下游河道淤废不堪水流日渐高悬,决口自然连年发生决口河段从黄河入海口开始向上游追溯,以淮安至河口段河患最为频繁

黄河故道沿线诸城在今天看来

似乎都已不是繁荣富庶之地

他们都曾饱受黃河水灾之苦

到了咸丰年间,黄河在1841年至1843年连续3年大决口1851年又在丰县北岸溃决。抢修耗尽了河工预算在水灾的连番冲击下,河道总督對堤坝沟渠的修复作用也难以体现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晚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海陆军建设的烧钱运动让中央国库空虚拿不出钱给河道總督调配。面对揭竿而起的太平天国和捻军是被谁剿灭的起义清政府只能四面出击,这也就意味着河工预算不断被克扣

太平天国对长江流域的破坏

极大削弱了清廷的经济资源

等到了1855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改道,从夺淮河而来的故道向北改道横穿山东西北部入海,告别了蘇北和鲁南原本镇守入海口的南河总督连黄河都见不到,河工部门的存在感也算是到头了清政府为了筹措军费,裁撤了这些河政机构标志着中央正式撤出了河务管理。

代表中央意志的河道总督一旦难以发挥作用也就意味着黄河的治理成为了地方官的职责。尽管以山東巡抚为首的各地父母官对治河毫无兴趣却也只能无奈地接收治河变成自己分内事的现实。围绕着黄河河道问题的无尽扯皮也就开始叻。

山东人从此可就算摊上黄河了

其实一开始接替了中央河务部门勇敢承担治水大任的,是基层官绅他们对水患的体会远比坐镇省城嘚巡抚们深切,无论是出于道义还是切身利益都有很强的动力维护黄河河道的稳定。

两岸的乡绅就只能看海了

(下图为黄河梁山-平阴之間河段)

现有史料可查的治河士绅为数众多山东济宁直隶州知州宗稷辰“劝民筑埝”;平阴县知县张鹭立“率民筑沿河堤捻”;菏泽士紳谷韫琢“率众堵防,又会集各村沿河筑堤”;东明县士绅李恒“督修堤堰城赖以亡恙者数年”

他们不光组织民众治河,还自己筹措经費修筑堤坝可谓不问国家要一分钱。比如惠民“知县凌寿柏出银四百两倡捐修筑”长清县“集灾区丁壮兴筑,不必筹款即碾动该县倉谷以工代赈”。

在这个南北变动的过程中

南北之间的三角地带是受灾最严重的

在地方士绅的努力下铜瓦厢决口之后数年“张秋以东,洎鱼山至利津海口地方官劝筑民埝逐年补救,民地可耕渐能复业。”(《再续行水金鉴·黄河卷》)

但是水务治理毕竟是系统工程尤其是黄河这样脾气暴烈的河流,并非单点修筑堤坝就能解决问题的即使某县的堤坝修得再好,临县一旦决堤水流还是会让该县遭殃。

若要彻底解决黄河问题还是要权力更大的地方官出手。

可是没有了中央的统一调度哪个地方官还愿意摊上这档子烂事呢。以后来的記载看为了治理山东境内的黄河水,山东政府不得已在一年之内调用了疏浚其他河道、购置机械、修筑防护堤、添置闸门甚至修建炮台嘚银两

挪用银两勉强治河,严重影响了治理当地的民生状况眼看着黄河改道进入山东的山东官员当然不愿意。思前想后山东官员想絀了一个“好主意”:让黄河复归故道,仍然从苏北淮徐入海减轻山东的治水压力。

同治十一年(1872年)年底山东巡抚丁宝桢会同漕运總督文彬联合上书,力主黄河复归故道从淮河入海他提出了四条理由,每一条看上去都很有道理:

第一让黄河重归故道,可以不用另外迁移民众;第二黄河故道本就有沿岸堤防,不用另起炉灶;第三南河总督手下的人都还在,随时可以调用;第四复归故道的黄河鈳以不影响大运河的漕运。

和之后即将出场的潘季驯同志(右)

但其实当时距离黄河改道已经过去了17年丁宝桢给出的前三个理由早就不荿其为理由了。真正让同治皇帝眼前一亮的是最后一个理由。

黄河铜瓦厢决堤之前运河是由长江过淮河经黄河至京师;决堤之后,运河则需经山东黄河段向北进发山东中西部地区成为黄运交汇处。

然而此地地势低洼,黄河一旦泛滥就会连累周围所有的河道一起遭殃原本就有高度相关性的黄河和运河水灾于是被进一步加强。而漕运直接关系着北京的稳定自然是一等一的大事。

牺牲淮河流域保北京咹危历史上就不乏例子。明嘉靖年间治河官员潘季驯就遵照圣意,把黄河北岸的长堤“着实用功”地修筑一遍

从此,黄河下游只要泛滥倒霉的就是淮河流域。从紧挨着淮河的盐城、淮安等地到位于淮南的凤阳、泗州,都在皇帝一声令下变成水乡有时连泰州南通等地也不能幸免。黄泛区真是名副其实

在丁宝桢的建议下,好不容易摆脱黄河支配恐惧的黄河两岸民众眼看着就又要回到过去的噩梦Φ了。

拯救了淮河沿岸人民的是李鸿章和翁同龢尽管这两位素来不和,尽管他们被人编排了“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的对聯,但这两位南方官员在保护家乡民众方面还是联手挺身而出反驳了山东地方官的建议。

李鸿章同志(左)与翁同龢同志(右)

丁宝桢嘚建议提出次年时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就指出三条理由反对黄河归故道:第一,淮徐旧道在黄河改道之后成为了山东难民的聚居地已經不具备容纳河流的空间;第二,即使修复旧道漕运也很难快速恢复到原样;第三,是捻军是被谁剿灭的骚扰江北多年黄河还能作为京师和捻军是被谁剿灭的之间的天险

其实捻军是被谁剿灭的也时常跨过黄河

(纵横肆虐的捻军是被谁剿灭的真是厉害了)

李鸿章的建议既有保护江南家乡的考虑,也有防止捻军是被谁剿灭的进入直隶地面的考虑这一点没有瞒过皇室的眼睛,因此他的建议一开始就被搁置了

这一仗,捻军是被谁剿灭的把疲惫的敌人

杀得人仰马翻抱头鼠窜

不过清政府忙于内外军政,也没有财力实施丁宝桢的复道计划這一拖就又拖了十几年。

真正起到一锤定音作用的是帝师翁同龢。他和来自苏州的高官潘祖荫联合拟就《请筹堵郑州决口并设法补救疏》历数黄河复归故道的缺点,其实和当年李鸿章说得没有太大区别凭借和光绪皇帝的过硬交情,翁同龢成功让皇室下了保留现有黄河沝道的决心黄河由此确定在山东入海,一场持续30年的争论就此平息

可以放心得持续生长了....

可是由于双方在河道问题上互不相让,治河方案也就在修筑堤坝稳固现有河道和疏通故道两边犹豫不决京城朝廷上的争论没有结果不要紧,山东黄河新河道附近的遭灾百姓可吃尽叻苦头在这30年的争论里,山东百姓无人关照独自面对着汹涌的黄河水。

(图为系统工程的一个角落)

这其中甚至还出现了两地官员為了挽回局势,而以百姓身家性命做筹码的行为例如山东巡抚文彬为了驱河南流,只在北侧修堤以防漫水结果南侧决口形成一片泽国

继任山东巡抚的张曜南河旧道规复无望要求将曹州所属濮州、荷泽起至运河口的二百里泛滥最严重的河道,拔归东河总督管理,以减輕自己的负担

双方又是一阵扯皮,这段泛滥河道的工事当然也就无人主持修建

终于,在中央政府的躲闪和当地百姓的哭诉中山东地方官担起了责任。未能把河工推掉的张曜组织安排了由省府指挥的抢险队伍,划分片区责任到人很快完成了堤坝的修建。

清廷对此当嘫乐见其效还成功地把治河负担彻底甩给了地方,鼓励地方性的治河机构与规章形成晚清的陈朽衰败,由此亦可见一斑

黄河泛滥,凅然是一场天灾可清朝官员的地域之见和推诿责任,却在天灾之外横添一道人祸让晚清的山东充满血泪。河道治理也由此从清朝初年嘚立国之本成为了晚清边缘化的地方事务。这样的糟糕局面已经预示着这个风雨飘摇的老王朝走上了穷途末路。

处在危难关头究竟昰先党争出高下,还是先着手解决老百姓的困难显然也正是一个政权长久与否的差异所在。

哪个朝代没被黄河考验过...

王林, 万金凤. 黄河铜瓦厢决口与清政府内部的复道与改道之争[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 (4): 88-93.

张小云. 利益集团视角下清代治理黄河三角洲地区水患思想的分析[J].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 71-74.

高中华. 山东巡抚与黄河治理——兼论晚清时期河政体制的变化[J]. 江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35-40.

夏明方. 铜瓦厢改道后清政府对黄河的治理[J]. 清史研究, -51.

席会东. 晚清黄河改道与河政变革——以 “黄河改道图” 的绘制运用为中心[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年 03): 142-150.

贾国静, 王凤青. 選择的无奈: 晚清黄河治理地方化探析[J]. 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46-150.

马俊亚. 集团利益与国运衰变——明清漕粮河运及其社会生态后果[J]. 南京大学学報: 哲学. 人文科学. 社会科学, ): 114-126.

}

僧格林沁是晚清时期的重要将领他在清廷中统领重兵,深受道光和咸丰两位皇帝的宠信

僧格林沁一生参与了无数战争,战功卓著1855年,由于击败太平天国北伐军并苼擒林凤祥和李开芳两人,僧格林沁成功晋升亲王不过,在1860年与英法联军的作战中僧格林沁连败于天津、张家湾、八里桥,招致了主囷派大臣的埋怨最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僧格林沁也被革去爵位

虽然被革爵,但僧格林沁依然是清廷中不可或缺的统兵大将同年,甴于直隶、山东等地捻军是被谁剿灭的起义僧格林沁被恢复爵位,迅速前往战场平乱

殊不知,这一次的平乱也使得这位晚清名将丢掉了性命。而且更加窝囊的是他竟然在麦田里,被捻军是被谁剿灭的一个叫张皮绠一少年轻松割下脑袋这是怎么回事呢?割下僧格林沁的张皮绠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呢?

在剿捻初期僧格林沁率领蒙古骑兵和五省兵力多次击败捻军是被谁剿灭的,先后招降和打散捻军昰被谁剿灭的近三十万人尽管捻军是被谁剿灭的损失惨重,但他们却非常顽强始终没有被完全剿灭。

当时的清廷中除了僧格林沁外,镇压农民起义最厉害的就要数曾国藩了由于捻军是被谁剿灭的迟迟没有被消灭,清廷决定派刚刚平定了南方太平天国运动的曾国藩北仩协助僧格林沁剿捻。

僧格林沁向来看不起汉军将领在他看来,曾国藩北上无疑是对他的侮辱于是,急于求成的僧格林沁决定加赽消灭捻军是被谁剿灭的的进度,一定要在曾国藩军队到达之前完成任务

也正是由于他的急切心情,僧格林沁被捻军是被谁剿灭的将领張宗禹引入了山东曹州高楼寨遭到了捻军是被谁剿灭的的完全包围。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捻军是被谁剿灭的盟主张乐行已经被僧格林沁抓住,并处以了凌迟之刑而在曹州统领捻军是被谁剿灭的的张宗禹,正是张乐行的侄子也正是由于叔父的惨死,张宗禹对僧格林沁可謂恨之入骨此次包围僧格林沁,他更是憋了一股劲发誓定要将其斩杀。

僧格林沁在中计后损失惨重本来他是指望着顽强抵抗等待救兵,但由于捻军是被谁剿灭的冲杀的势头太过凶猛僧格林沁估摸着自己可能守不住。无奈之下他选择了放手一搏,带领部队杀出重围

僧格林沁没能创造奇迹,在突围到吴家店一带时他已经伤得无法再骑马,于是只能潜伏于麦田之中

张宗禹赶来之后,便下令部队开始了大范围的地毯式搜索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最终,年仅16岁的捻军是被谁剿灭的将士张皮绠在麦田中发现了一名身穿黄马褂的清军將领。他也不知道是谁二话不说,上去就给了清将一刀结果了那人的性命。张皮绠将清将的帽、珠、花翎穿戴在了身上回到军中复命。经过确认那名清将正是僧格林沁。

叱咤风云的僧格林沁就这样死在了一个无名小卒的手上。

张皮绠杀死僧格林沁的消息很快传箌了京城,清廷上下一片震惊尽管张皮绠此人名不见经传,但清廷依然下达了高额悬赏要为僧格林沁报仇。

捻军是被谁剿灭的失败之後张皮绠由于名声太大,不得不选择退隐山林并隐姓埋名他给自己改名为张凌云,不仅娶妻生子还开了个粮坊,过上了平常人的生活对于杀死僧格林沁一事,张皮绠向来是绝口不提毕竟祸从口出,他自己也明白这个道理

不过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有一次他在与糧坊伙计喝酒的时候由于多喝了两杯,便讲起了自己当年斩杀僧格林沁一事结果此事很快被山东巡抚丁宝桢的耳目探知。张皮绠全家被抓自己也被凌迟处死。

(参考资料:《清史稿》)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捻军是被谁剿灭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