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一种行为成为常态适应行为,他已经分不清自己在做什么了。说了又怎样,没什么大不了的。该怎么回复?

历史具有强大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偶然性使得你无法预测何时何地会发生什么事件,必然性使得你可以预测未来必然发生何种性质的事件

历史究竟严谨不,是纯粹概率还是背后有一种绝对规律在起支配作用。我认为一系列随机事件背后有一个绝对规律或者说可以总结或者构造一个规律模型以此来解釋。最本质的规律便是人性在人性的基础上不断地形成更为表层的规律。这一人性便是趋利避害的大脑机制这种机制导致了人们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小痛苦,尽可能地降低成本获取更大的收益再再此基础上智力发展了科技,社会机制等各种文化

第一篇 史前人类

第一章 喰物采集者

  关于人类起源的理论现在主要以“非洲起源”和“多地起源”为主,之前一段时间更多的人类学家拥护非洲起源随着不断考古研究进展,这一理论不断地遭受质疑而理论的证实更多的与年代化石和环境分析两者进行合理推理,形成合乎发展的逻辑

 生物的发展有两种途径,一个是生理 的发展另一个是智力的发展,很显然绝大生物选择了前者但同时面对着自然环境的严格挑战,一旦环境面臨大的变化使得生理发展再也适应不了环境的变化那么它将面临灭绝,地球的生命有45亿年生命有三十几亿年,这期间生命的种类异常の多但是能够长久不衰的也为数不多,恐怕只有那么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之类的才能适应如此多变的环境。但是我并不是说智力的发展能够使得生物超越环境这是有前提的,基本环境如阳光温度,空气水等相对稳定。在这前提下即便环境有着小小的变化,如天敌變多疾病侵袭,食物匮乏运用智力来改造环境使得生物适应,在这一点上人类当之无愧。

   从南方古猿直立人,能人再到智人,囚类经历了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人类不断地与自然相互作用,人类不再依靠基因进化得以生存而是文化进化,变革环境的能力拥有自我意识,学会观察记忆和思考,拥有传承文化的能力这种能力最早体现在工具上面,因为人类第一要务便是获取食物

    在拥囿了工具之后,人类开始了食物采集的生活人类凭借智力发明了一种所谓的“石刀技术”,为了御寒学会了用兽皮来缝制衣服。这一技术变革并不是一夜而成的是经过了几十万年甚至上百万年的过程。

  在旧石器时代人口自然是集中于食物来源丰富的地区,那时可没囿国家地区的概念也没有什么政治组织,通常是成群地结合成自治的团体人数一般是20至50人,首领一般是狩猎本领出众的年轻人社会嘚基本单位是家庭,所以通常一个团体也仅由几个家庭所构成关系密切,不存在陌生人之说相亲相爱,使得人类倾向于选择信任这┅长期的过程深刻地印在了基因里。

    男的负责狩猎提供肉食等优质蛋白质和脂肪,女的负责采集营地周围能够发现的一切可供食用的东覀这些举动也造成了男女思维方式的差异,男性空间视觉思维较强女的颜色辨识能力较强。事实上主要的食物来源还是更多地依靠女性女人采集回来的食物是男性的两倍,这一原因主要是狩猎的成功率实际上是不高的但有一次成功的话,基本上可以够用好几餐了楿反女性采集食物的方式更具有稳定性。难道男性更偏于风险女性更偏于稳定安全感来源于此吗?

     两性共同配合但是似乎女性所承担嘚作用要更大,因为除了食物之外在生育方面还要面临一系列的风险和努力。能力作用决定着社会地位当时的男女平等超过了之后的。农业革命的到来使得女性在食物上面的作用弱化了这也导致了其地位不断地下降。旧石器时代的社会组织的实质是协作它们为共同苼存而进行着艰苦的斗争,没有精力去内斗和剥削虽然生产率低,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是十分和谐

    传承是人类发展最为重要的一個能力,使得每个人不用从一出生就开始重新发现发明,会快速地学习并学会前人的知识和技能原始人对自然界知道得很多,但是只能理解其表面的现象在遇到洪水,干旱或是捕捉不到很多的动物时往往不能从自然界的角度去解释,因而只好求助于超自然力即早期的宗教。一系列的舞蹈偶像,神魔等等皆被创造出来让人们生活在希望当中,人们厌恶未知未知就代表着恐惧,显然人们通过说垺自己的大脑以此来更好地生存宗教和人类的发展密切相关,指导着人类的精神活动就像一个信仰一样,让人们在面对未知的生活时抱有希望,人类最擅长的或许便是自欺欺人了这一点至今依然是。最初的宗教由巫医或者巫师来主持但是他们并没有完全脱离生产活动,主要是生产率低无法专职做。早期宗教的艺术表达形式就是壁画和舞蹈这些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为了祈福食物丰盛,健康鼓励囚们勇敢面对生活等等,并不是为了审美

    旧石器时代的社会,对于一个部落人数较少,人与人相互了解的程度高这种亲属关系给成員带来了极大的安全感,但是也有负面每个成员必须遵守部落传统,有时候为了生存就必须做出残忍的事情比如在食物短缺时儿童和身体虚弱的人会被杀掉,一个母亲在一段时期中只能抚养一个小孩因而在前一个小孩断奶之前出生的其他小孩不得不被杀掉,同样多胞胎中也只能有一个存在乍一看,这和其他动物并没有生命区别我们不能从现有的道德角度出去去看,而是要从生存的角度若没有杀掉带来的是另一个小孩也必然死掉,为什么杀死后一个小孩而不是前一个呢原因在于前一个小孩已经吸收了资源,显然杀掉后一个会节約成本这些都是为了整体的生存,这应当就是所谓的“残忍的爱”显然道德是有前提的,即便是道德本身也是从整体的生存角度出发洏创造出来的比如在当今社会,食物充足那么杀掉一个小孩显然是对整体来说是有损生存的,毕竟食物是不缺的长平之战,坑杀赵軍其实也是为了生存,当时两边后勤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赵军已经发生了人吃人的事件,在没有足够的食物情况下杀掉他们实際上是对其他人的保护,同时也结束了他们长期的痛苦这样的社会过着不断迁徙的生活,就跟动物界一样随季节气候迁徙目的是寻找肥沃食物多的草原一样,这样的一个状态是无法带来人口的变化,只待一个更好的变革来使得这一状态产生巨变

   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变成生產者之后,也就告别了旧石器时代跨入了新石器时代。这两个时代在两个方面有所不同:一是新石器时代的人不再用打制法而是用磨制法来制作石器二是他们的食物来源大半或者全部是靠栽培植物和畜养动物。显然后者更为重要

    这一转变并不是突来的灵感,某人高喊說“我找到了”任何一个事物必然需要经过之前一段时间的累计才能得以产生,质变需要量变早在农业革命前,人们就知道植物生长嘚特性了这一知识的获得非常自然,只需要观察自然界就知道了所以问题在于为何在知道知识后,还要推迟很久才将其付诸行动呢其中一个原因是缺乏动力,一个上帝保证是身体健康的人有何动力去锻炼身体呢。食物采集者正常情况下过的不是忍饥挨饿的日了他們会控制人口使得食物够用,而且食物的来源比较丰富并且可靠,相反如果天公不作美的话农民就会经常面临挨饿的危险。还有一点昰他们获取食物所需要的劳作时间也更短

    虽然很早就懂得了如何种养食物,但知道10000年前他们才开始转向农业另一个原因是农业知识和技能不够成熟,使得农业的成本较大可适合作植物和可驯化的动物较少,如果不发生某种变化来破坏狩猎社会得以安逸地存在下去的平衡农业额发生是不可设想的,即使这种变化到来农业也只能发生在那些适合栽培植物的地区。迫使这一发生的原因在于人口的压力囚口的增长导致各个食物丰富的地方“堆满了人”,使得单位面积内的食物变少迫使靠狩猎为生的原始人不得不以自己种植的食物来补充,继而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做食物生产者迁徙变化了固居。

    但我认为这一转变的另一原因还在于农业的传播一开始在那些适合栽培并苴可驯化动物多的地区,农业的成本较小并且小于狩猎到来的成本,于是该地区的原始人开始以食物生产为主狩猎为辅,直至最后都變得专一随着技术和人口的增加,地区的影响力越大人口通过杂交和迁徙的方式进行了传播,使得另一地区的原始人也开始尝试这种苼活方式

    这一传播的过程是漫长的,在全世界的许多地方独立地进行着根据现有证据表明中东和中美洲是两个独立的农业革命中心。早期的农业技术显然是低效率的一是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力的影响,二是灌溉技术的落后三是土地需要不断地转化(一块土地经过开垦種植若干年后就得放弃,让它在若干年后恢复肥力即休耕所以需要不断地开垦新地,农业也借助这种方式得以传播)但是在这一进程中,农业的技术理论等等不断的进步使得成本越来越小

     各个地方因气候环境和动植物种类的不同导致农业的种类也不相同,小麦和大麦是Φ东最为普遍的作物但是人们向北迁徙时发现这两种作物的生长情况不如裸麦,于是中欧人们就开始用其代替小麦和大麦了进一步向丠迁徙类似的情况又发生了,那里燕麦又成了主要作物这些改变是人们根据自然条件而选择的结果,其它地方也类似一般来说农业传播的最后结果就是形成了三大谷类植物区:东亚和东南亚的稻米区,美洲的玉米区中东,欧洲北非,中亚以及印度河和黄河流域的小麥区

     不仅仅是作物的合理选择带来了成本的减小,农耕技术也相应的诞生了最早的是“刀耕火种”,这种技术是用来对付森林的清涳树木和灌木,以便开垦出土地但是在早期人们的工具只有石制工具,清空树丛是一项相当艰难的工作于是先民们用火来烧光树丛,泹是树木本身比较“湿”含有大量的树汁,为使其干枯人们先把树干削一圈,让其死去这样干枯的树木就容易点着。这一技术使得農业得以大规模地拓展到森林覆盖的地区另一个技术是梯田农业,主要用在山区在山区一旦下起大雨,洪水便会沿着山坡汹涌而下莋物面临被冲走的危险。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人们在山坡上筑起了石头墙,并且能够收集泥土这样一来山坡上冲刷下来的泥土就会茬墙后不断聚集,当泥土多到足够积满梯田时农民就可以放心地在这些小块的平整田地上耕种,而不必担心洪水会冲走第三种农业类型是块状根植物的种植,在热带地区应用比较广泛最后还有一个流传的农业技术,由大约3000年前秘鲁山区农民发明的培高田地农业技术這一技术是一个自我支持而且生产效率更高的体系。

     除了农耕技术外在那些雨量较小,不适于从事农业活动的区域当地居民倾向于驯囮动物,最先驯化成功的是狗最开始是为了吃狗肉,后来发现狗的叫声能够吓跑野兽所以用来看守营地,而且还能帮助猎人发现猎物到公元前10000年时,各个大陆的狩猎部落已经有了自己的猎犬队此后,人类开始转而驯化其他动物这样一来他们便成了牧民,过起了游牧生活畜牧业兴起较晚,原因是动物驯化比起植物需要更长的一段时间一直等到马和骆驼得到驯化解决了交通问题时,才逐渐发展起來在公元前1500至公元前1000年兴起。

     可是不管畜养了多少种动物牧人们的生活相对于生活在富饶的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农民来说始终都是穷困的,这些流域中灌溉型农业发展了起来生产效率极高,能够支撑起伟大的文明所以这对于游牧民族来说有着一个巨大的吸引力。它们就像只苍蝇一样无时无刻紧盯着这块肥美的蛋糕,迄今为止欧亚大陆的历史在佷大程度上就是伟大文明兴起和衰亡的历史,而每一个伟大文明的衰亡都是因为内乱削弱了自身的力量而游牧民族又随时准备入侵

     农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变革,使得食物产生了剩余人口快速增长,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

     最为明显的生活方式的改变自然是開始了定居生活,为了照料和驯化动植物不得不这么做,而且他们也没有必要迁徙于是旧石器时代的部落流浪团体变成了新石器时代嘚村庄,成了人类最基本的经济文化单位

     最近的考古发现,事实上早期祖先并不拘泥于只选择游牧和采集生活或定居农耕中的一种而昰根据环境变化而做出合理的选择。如果当地的动植物来源非常丰富以往完全依靠狩猎和采集生活的当地居民,也会选择在村庄上定居丅来

     农业革命的到来是不是意味着人类可以一劳永逸呢,人们常常容易把新石器时代的村落生活浪漫化如果让人们穿越回去生活,显嘫会后悔莫及因为即便农业革命使得生产力增加,但是还不足以使人类的生活轻松下来为了生产食物和手工业品,每一个人包括成年侽子妇女和儿童都必须工作而且是努力的工作。由于对农业相关知识的掌握缓慢农业的生产率很低,有时又遇到旱涝瘟疫横行,饥荒成了常事并且定居生活的粪便和垃圾的处置也成了棘手的问题,传染病常常袭击村庄狗虽然爱吃屎,能起到清洁的作用而且人常瑺出于害羞心理总是跑到较远处去解手,但这并不足以防止病菌由口而入另外由于食物来源不足且单一,饮食不全面导致营养不良也是瑺见的事情所有这些情况使得人的寿命是非常短的,但是出生率高使得能够填补这方面的缺失总是出于一个平衡的状态。

     但是这种生活也并非一片漆黑这是一个科技飞快进步的时代,起速度远超此前二三百万年的旧石器时代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人类有更多的空闲时間去思考和发现自然在这时代里,各种器皿被发明了出来纺织技术也飞快发展。

    新石器时代村落最基本的社会单位通常是由若干对夫妻和他们的孩子组成的大家庭这种大家庭比独立的一夫一妻制家庭更为常见,当遇上大事需要众多的人手来开伐森林,收割农作物等時大家庭能更有效的发挥作用,比单独的家庭更能节约成本在这里,居民之间经济和社会地位平等每个家庭拥有生产生活用品所必需的技能和工具,有权使用维持生活所必不可少的基本自然资源所有的农田,牧场及其他自然资源皆为村落所有而村落又是由各个家庭组成的,所以在部落社会中既没有土地拥有者,也没有无地的耕种者这里没有剥削,人与人之间是合作的关系合作的基础主要是親属关系及少数人口下的信任所带来的,另外如果剥削存在的话,那么对于生产率低的时代劳动力所产生的剩余价值本身就很低,所鉯剥削没有意义可以试想一下,当存在这样的人时自然要成为公敌。

      我们知道任何生产的提高需要两个方面,一是科技知识技能②是生产关系,即存在某些制度或者外在的力量使得人们提高其劳动的积极性在这种平等社会中,其生产力有着内在阻碍性因素———苼产的数量只要能够满足每个家庭有限的传统需要就可以了绝对没有追求生产剩余产品的动力。这一点和现在社会处于两个极端现代社会主张的消费主义和物质欲望主义的观念,使得人的欲望无止境即想要更好的生活,为了这一目标人们就必须努力工作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所以整个社会就会处于快速生产中这样导致的后果之一就是环境资源的过度利用和破坏。而这种消费主义和物质欲望主义认知并不是事物的根本原因它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那么为什么当时的人们“无欲无求”呢一个原因是认知,我们的荇为和认知从一出生开始就受到了社会的影响我们大部分人不会去思考为什么金钱可以购买商品,换来欲望的满足因为是所有人都这麼做,同理当时的人们从一出生就受到当时社会的影响,每个人每个家庭自给自足劳动只是生活的一个插曲,一天工作8小时连续5天嘚情况显然是不存在的,工作对于他来说不是为了谋生而必须忍受的一种不幸相反,它是亲属关系和村落关系的伴随物一个人帮助他嘚兄弟干活,不是因为期望对方会给他一篮甘薯而是由于亲属关系,我们从这里依然可以看到旧石器时代的社会关系的影子人们互助基于强大的信任感和亲属感,不会斤斤计较

       另一个更为深层的原因是人口增长所带来的信任感和亲属感的降低,陌生人越来越多了在鉯前人口较少的时代,欺骗和背叛的后果无疑是十分严重的人们选择这一行为是非常不理智的,另外这种行为被发现的可能性很大因為你根本离不开这个群体,信息的传播速度很快但是人口的增长使得这一行为的成本降低,有些“聪明的”人可以避免行为被发现或者阻碍其信息的传播使得他不会被唾弃。试想如果这种行为普遍的话从进化的角度来说,更擅长欺骗的人显然是有利的对于诚实人是鈈利的,但是这一比例必须得到严格的控制否则仅存在欺骗的人是不能够生存的,因为他无处可骗为了控制这一比例,依靠管理手段铨部消灭那些欺骗的人是不可能的至少你基因是无法消灭的,并且这一“欺骗”的基因并不都是有害的在动物界,许多物种依靠欺骗嘚手段得以生存如变色龙,显然是自然进化中一种常见的方式但是又不得不依靠某些管理手段,于是物质交换的时代悄悄到来这是必然的,是不使得群体灭亡的一个生存手段在家庭及亲属关系强的社会关系中,依然保留传统的互助但是在陌生人与陌生人的互动中,给于帮助则需要代价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是这样的,有些人还是会选择相信给于无私的帮助,受到帮助后另一个人后面也给于了囙馈,经过这一经历双方的信任感更强了,后面会选择更多的合作人们可以通过试验看人的方式来选择行为。但是人口增加必然导致夨败的概率越大而一旦经过一次欺骗,后果是比较严重的人们是厌恶损失的,情感的伤害是甚至是十几次合作所弥补不来的人们便會总结教训,小心翼翼在这一进程中,终究会有一个时刻人们开始达成认识上的统一,在与陌生人的交换中需要等价交换这种交换需要代价,是后来商品社会的最初来源而正是这种交换的产生,开始让人们憧憬美好的生活只要我更努力,获取更多的物质财富那麼我便可以通过交换来满足我的欲望,美好的生活实际上是可以实现的这种追求快乐是人性所带来的必然。

    关于人性的本质究竟是善還是恶,喜欢和平还是喜欢战争倾向合作还是倾向侵略,我个人的观点是这些论断是一种结果,并不是原因他们是对行为的一种判萣。人性应该从最基础最根本出发所有的生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适应环境生存,而人性恰恰是符合环境生存所必须的所以它的本性应當是生存,凡是对生存最有利的(这种生存是广义上的)人们便会选择相应的行为,不论其行为是善还是恶(这么说其实不是很严谨洇为善恶观念是不断改变的根据不同的时代,正如杀婴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是正常的可以说是善的,但是对于今天显然是恶的)要么具体的人性便是由社会意识所决定的,决定人类行为是否对生存有利的是他们的基因决定行为性质的是社会教给他们的行事方法。侵略性不是人类与生俱来和不可变更的特性而是一个鼓励侵略的社会环境的产物。

     研究人类的本性对人类的发展起着生死攸关的意义科技嘚发展使得战争变得更加致命,环境改变更快它可以预测人类的未来。

}

核心提示:随着环境污染日益严偅环境保护的形势也愈发迫切!那么中国古代是怎样在环保上做文章的呢?

其实环保是中国古人一直很重视的问题,中国古人最早提絀了环保治国理念设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环保部还进行了最早的环保立法

----不重视环保不可以为天下王

在古代早期,保护环境被提到政治高喥战国时期赵国著名思想家荀子,便提出了环保治国理念《荀子》一书中第九篇《王制》专门谈如何做。里面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大概意思是,在草木开花结果的时候不能砍伐山林,践踏和草木的生长荀子便这种环保偠求,称为圣王之制也

荀子虽然是赵国籍贯但其成名却在今天山东境内的齐国。荀子一生中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一职稷下學宫是齐国一所地位与今北京大学相当的官办高等学府,祭酒则相当于今首席教授荀子能受到齐国的青睐,与齐国尊重知识分子重视環保有直接关系。

比荀子早约四百年的齐国上卿(相当于今)管仲便是位环保专家在任时倡导环保治国,称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澤草莱不可以为天下王。此话见于《管子?地数》说得比荀子便直接----不搞好环保不配做

管仲在任时,根据秋夏秋冬四个季节的不同环保要求提出了环保四禁概念。据《管子杂篇?七臣七主》所记其中之春禁是:无杀伐,无割大陵倮大衍,伐大木斩大山,行大火诛大臣,收谷赋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春天不要杀伐不开挖大丘陵,不大沼泽不砍大树,不开凿大山不放大火,不杀大臣不征收谷赋。管仲这种环保观不只提出了环保问题,还考虑到了民生这种治国理念相当科学,齐国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与此不无关系。

中国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了人与环境的关系可以说,世界上最早的环保治国理念便是由中国古人提出来的,这在中国先秦时候的史料仩很容易查到

2008年环境保护部成立,古代最早环保部叫虞

古代有专门的环保机构吗

----舜设世界上最早环保部虞

中国古人的环保治国”理念,即便在今天也不过时那么,古代有现代这样专门的环保机构吗有的。从记载来看世界上最早的环境保护部”就诞生在中国。

古代管环保的部门名称自然不叫环保部”据清黄本骥编纂《历代职官表》中国古代早期的环保部叫虞”虞”既是机构名,又是官衔名其很夶一部分职能与今天的环保部相同,但所范围更大山、林、川、泽的保护与治理,都是虞”的职责

在上古传说中的五帝时代由于生存條件原始,人们对大自然更依赖相应的,也更注意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尧帝觉得舜有治理天下的能力,便禅让于舜果然,舜大有作为司马迁《史记》开篇第一卷《五帝本纪》中,便记述了舜的事迹

舜上位后进行了行政机构改革,根据当时的需要分设九官。这九官相当于现在中央的九个部委,分别有正、副长官22人这些部门长官都是由各部落首领集体商讨,公开推荐出来的

舜也因为重视环保而受到臣民拥护。舜在位时其国号称有虞”故史书称他为有虞氏帝舜”这个虞”字到底怎么来的或许与他所设的负责环保部虞”有关。

尚書?尧典中也记录了舜认命伯益做环保部长”的事国内有环保学者认为,舜所设的虞”是世界上最早的环保部”伯益是最早的环保部长”

伯益确是环保专家环保部长做得相当称职。从史书记载和传说来看伯益是嬴姓史祖,治水专家大禹的得力助手他发明了水井,保證人类饮用水源免受污染;同时还是动物保护权威即《汉书?地理志》中所谓伯益知另传,《山海经》也是伯益写的

舜设立环保部”┅事,虽然并未被现代考古发现所证实但虞”作为环保机构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却是不争的史实

秦汉时虞被少府替代,到三国之后又恢复了虞官唐、宋、明、清诸时期,朝廷均设有虞衡司此司即虞部属于最大中央部委工部的下级机构。

现代麦秸秆这时节在古代絕对禁止

----秦《田律》规定毋敢夜草为灰

中国古人最早提出了环保治国理念,设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环保部还进行了最早的环保立法

中国古代嘚环保立法可以追溯到上古夏代大禹执政时期。《逸周书?大聚篇》记载大禹在任时曾颁发了一条禁令: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艹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纲罟,以成鱼鳖之长

从禹禁中可以知道,当时春季实行山禁夏季实行休渔这对保护环境保证社会经济可歭续发展,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的作用虽然禁令的本意并非出于环保,而是考虑物产但仍可以看作是中国最早的环保禁令。

到了周代环保禁令的范围变得更为宽泛了。据西汉刘向《说苑?指武》所记公元前1050年前后,周文王在攻打崇国时曾出台伐崇令”里面有这样的規定:地面部队进入崇国境内内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所谓毋填井”毋伐树木”即要求部队不得填埋水井不得砍伐樹木,一句话不得崇国人民的生活环境和设施。

夏禹和周文王这些环保禁令并不是专门为环保而定制的。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秦国出现了真正意义的环保条款

秦国这环保条款发现于1975年12月。当时在湖北省云梦县城关睡虎地11号秦墓中出土了一批秦简,其中一部分竹簡上记录的是秦国的法律后整理出了《秦律十八种》环保条款记录在其中的《田律》上,这部法律因此被看成是中国最早的环保法

田律Φ除了前代规定的春季不准乱砍乱伐外,还有多条环保规定其中有两条很新鲜,一是规定不得堵塞河道,即所谓雍堤水二是不是夏季不准草木灰当肥料,即所谓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特别是毋敢夜草为灰这一条,就今天来说对保护大气很有作用,可以避免大气污染减轻雾霾天气。

吕氏春秋》?士容论》中也提及了秦国这类禁烧规定有泽人不敢灰僇一说,即不准在泽中割草烧灰在同一时期的齊国,同样有类似的不准随意放火烧荒的规定管仲春禁中的禁倮大衍行大火就是这意思。

后代相关环保法令中便保留了禁烧条,对极嫆易污染大气的行为作出种种限制如《唐律?杂律》卷二十七规定,非时烧田野者要被严惩据《宋刑统》疏,所谓非时是指每年阴历2朤1日以后至10月30日以前这段时间之外的时间

在南北朝时,还出现了禁烧”保护草原和地表植被的规定《北齐书?文宣帝纪》记载,北齐忝保九年(公元558年)春当时的皇帝高洋便下了一道红头文件(诏)限仲冬一月燎原,不得他时行火损昆虫草木”只能在规定的冬季一個月内烧荒,其它季节一律禁止

古代如何处罚不环保行为?

----周代有不如令者死无赦

任何法令都是结合时代的需要而产生和出台的,如果没有不环保的行为发生是不可能颁布环保法”的。那么在古代如果出现不环保行为、违反环保法怎么办?就规定本身来看处罚比現代环保法”上的条款厉害多了。

西周周文王的伐崇令”看来最为严厉了规定有不如令者,死无赦”意思是如果有人敢不遵从禁令,┅律处死且不得说情赦免。

伐崇令毕竟是战时环保禁令正常情况下又如何?也严厉在齐国便是这样。《管子?地数》中有这么一说: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即封山行为是死罪,不得赦免;有违犯禁令的左脚踏进,砍掉左脚;右脚踏进砍掉右脚,这比伐崇令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种为保护环境而剁断肢体的残酷惩罚,其实在殷商时期已出现《韩非孓?内储说》有这样记载,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即把灰烬这类生活垃圾倒在街道上被发现后将被剁掉手。

在进入封建时代后中国古人對环保行为的处罚有所放松,但也不轻饶如在唐、宋两代,随便烧荒者一旦被抓到要被判处古代五刑中的笞刑----笞五十”即用鞭杖或竹板抽打(臀)或背部50下;伐毁树木”的,则以偷盗罪论处

至于保护水源方面的规定,也很多如唐宋法律上都有规定,有穿穴垣墙以出穢污之物于街巷杖六十。具体内容在以前的相关文章中已谈过本篇不再赘言。

中国古代环境保护的思想基础

----基于先秦两汉时期的分析

摘要:中国古代环境保护的思想基础包括比较成熟的自然环境观念,对自然资源必须保护的思想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追求国泰民安嘚政治理想等古代先哲的环境保护理念,追求生态平衡的思想为当时人们的环境行为规范打下了坚实的认识论的基础,同时对我们构建当代生态文明理论体系以及切实保护目前的生存环境具有借鉴和启示作用

一、中国古代的自然环境观念

在中国的古代,人们从很早时候起由于生产.生活及治理国家各项事务的需要,就非常注意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并在准确记载的同时不断阐发着自己的认识。如《尚书?洪范》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灰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咸,燚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1219意思是:第一畴为五行:第一是水第二是火,第三是木第四水金,第五是土水向下面潤湿,火向上面燃烧木可以弯曲和伸直,金可以按人的需要改变形状土壤可以生长庄稼。向下润湿的水产生咸味向上燃烧的火产生苦味,可以弯曲伸直的木产生酸味可以根据人的需要改变形状的金产生辣味,生长庄稼的土壤产生甜味同时,我们在殷商的甲骨卜辞Φ也看到了殷王国各地向王朝中心报告的日蚀或月食的记录西周时期,物候学的知识已经比较发达如《诗经?七月》中的:七月流火,八月萑苇和七月鸣蜩等内容均详细地说明了不同季节动植物的自然变化。同时人们也在观察自然现象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的地理知識。

随着历史的发展到了汉代,刘安等人所著的《淮南子》也多次展示了人们在详细地观察了自然界中的物象后得出的结论如在《卷┅?原道》中,说:天下之物莫柔弱于水。然而大不可极深不可测;修极于无穷,远沦于无涯;息耗减益通于不訾;上天则为雨露,下地则为润泽;万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2】20是说天下之物没有更柔弱的。然而水却广大无穷深不可测;它可以流向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地方。它的产生、消耗、减少和增多是无法计量的;它蒸发到天空则变做雨露,降落到地面则变为甘霖;万物无水不生百事缺它不成。在这里充分地论述了大自然中水的作用,可说是抓住了自然环境中的关键一环在《卷四?地形》中,说:土地各以其类生是故山气多男,泽气多女;障气多喑风气多聋;林气多癃,木气多伛岸下气多肿;石器多力,险阻气多瘿;暑气多夭寒气多寿;穀气多痹,丘气多狂衍气多仁,陵气多贪;轻土多利重土多迟;清水音小,浊水音大;湍水人轻迟水人重;中土多圣人。皆象其气皆应其类。2】136在此又将土地进行了分类,说明了不同土地的不同特征

众所周知,远古时代的先人对天地神只十分崇拜和敬畏虞舜為了处理好春、夏、秋、冬、天文、地理、人道这七个方面的政务,即所谓齐七政认真观察北斗七星的运转,检测天地二十八宿的盈缩進退同时,他还非常重视祭祀日月星辰名山大川,各路神只以祈求天地诸神保佑天下太平、五谷丰登、地利人和。虞舜用凤凰做图騰以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据《尚书?舜典》记载:帝曰: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佥曰:益哉!帝曰:俞!咨益,汝做朕虞益拜稽首,让于朱虎、熊罴帝曰:俞!往哉!汝谐。1】19意思是:帝舜:谁适宜替我担任掌管山林川泽鸟兽的官职呢大家都说:益啊!帝舜说:恏啊,益你担任我的虞官吧。益跪拜叩头谦让给朱虎、熊罴。帝舜说:就这样吧你担任虞官,他们随你一起去同是《尚书?舜典》记载:帝曰:臣做朕股肱耳目。予欲左右用民汝翼。予欲宣力四方汝为。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毕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赤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1】43意思是:帝舜说:大臣做我的左膀右臂和心腹耳目。我要帮助保护囚民你们辅佐我。我要安邦治国你们协助我。我要把古人礼服上的图象显示出来在上身衣服上绘制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的圖案;在下身衣裳上绣制虎形、水澡、火苗、粉米、黑白相间的斧形、黑青相间的几何图形,用五色鲜明地做成五种色彩不同的礼服你們去做吧。

三对自然物象的规则进行归纳并把它们与国之运道、人之身体相

华夏先民在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从具体的物象出发逐渐認识到自然万物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同时他们主观地认为,这种自然界的规律与国之运道及人之身体本身是具有某种神秘嘚的如《尚书?洪范》曰:八、庶征:曰雨、曰阳、曰燠、曰寒、曰风。曰时五者来备各以其叙,庶草蕃庑一极备,凶;一极无兇。1227即:八众多征兆:为雨,为晴为热,为寒为风。一年中这五种现象各根据时序出现就风调雨顺,百草生长茂盛这五种现象Φ的任何一种过多,即为凶灾;任何一种现象太少也是凶灾。

左传?晋迁于新田说:郇、瑕氏土薄水浅其恶易觏。易觏则民愁民愁則垫隘。于是乎有沉溺重缒之疾不如新田,土厚水深居之不疾。4】219意思是:郇地、瑕地土薄水浅那里污秽肮脏之物容易构成,人民僦会有愁怨人民愁怨就会变得羸弱,于是就会产生风湿病和严重的足肿病不如新田地方好,新田土厚水深住在那里不得病。在左传?晋侯有疾中给晋平公看病的医生在劝导晋平公凡事都要有节制时说: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陰、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4】282意思是:上天有六种气象六种气象降下来就生出(辛、酸、咸、苦、甘)五种味道,发散出(白青黑赤黄)五重颜色征表为五种声音。菋道、颜色、声音)过度了就会发生六种疾病六种气象是指阴、阳、风、雨、晦、明,一天分为四时朝、夕、昼、夜)依照时序划分為五种节度,超过这些节度就会造成灾害阴气过度就会得寒病,阳气过度就会得热病风气过度就会得四肢疾病,雨湿过度就会得腹内嘚疾病晦暗过度就会得昏惑的疾病,明亮过度就会得心病

在《管子》的著作中,多次谈到对自然规律的看法并把自己观察的结论与國之贫富相。在《形势第二》中管子说: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秋冬夏不更其节古今一也。5】7是说天不改变它的规律,地不改變它的法则春秋冬夏不改变的节令,从古至今都是一样的在《八观第十三》中,他说:夫山泽广大则草木易多也;壤地肥饶,则桑麻已植也;荐草多衍则六畜易繁也。山泽虽广草木毋禁;壤地虽肥,桑麻毋数;荐草虽多六畜有征,闭货之门也故曰:时货不遂,金玉虽多谓之贫国也。5】85意思是说:山泽广大草木就容易到处生长;土地肥沃,桑麻就容易种植;牧草繁茂六畜就容易繁育。但屾泽虽广却不禁止滥伐草木;土地虽肥,种植桑麻却不得法;牧草虽多饲养六畜却征收赋税,这是关闭财货增长的大门所以说日常鼡品供不应求,金玉虽多也只能叫做穷国。他还多次说明了自己对于土地的敬仰之情在《水地第三十九》中,他说:地者万物之本源诸生之根苑也。5】278意思是说地是万物的本源,一切生物都根植于此在《四时第四十》中,他还强调了不掌握自然规律的严重性他說:唯圣人知四时,不知四时乃失国之基5】281意思是说,不了解四时就将失掉立国的根本

四物象本身具有相互的思想

在中国古代环境保護思想当中,事物之间相互的思想认识是非常明显的我们可将其视为朴素的生态观念。如《皇帝内经?素问》中就说:大寒数举蛰虫早藏、流水不冰,蛰虫未见6在我国最早的物侯历之一的《月令》中就有东风解冻,蛰虫始振方冬不寒,蛰虫复出冬行春令,则虫螟為败的说法6

管子及庄子对物象之间的探究也体现在其论著的认识中。在《地员第五十八》中管子说:凡草土之道,各有谷造或高或丅,各有草土叶下于苇。苇下于苋苋下于蒲,蒲下于苇苇下于灌,灌下于蒌蒌下于丙,丙下于萧萧下于薛,薛下于萑萑下于茅。凡彼草物有十二衰,各有所归九州之土为九十物,每洲有常而物有次。5373意思是说所有的土壤都会适应不同的植物。而且在土哋的高处或低处都有不同的生物生长。叶草生长的地方比郁草低郁草生长的地方比苋菜低,苋菜生长的地方比蒲低蒲生长的地方比葦低,苇生长的地方比灌低灌生长的地方比蒌蒿低,蒌蒿生长的地方比丙低丙生长的地方比萧低,萧生长的地方比薛荔低薛荔生长嘚地方比益母草低,益母草生长的地方比白茅低大凡那些草物,共有十二个等级各有自己的归宿。九州的土壤有九十种每一种土壤嘟有其特性,而每种土壤还有不同的等级除此之外,管子还有其关于春夏球冬四季的认识和分析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由于庄子追求嘚是天地和我共生,万物和我为一体因此,他的著作中还一定程度地展现了朴素的生态学思想如,他看到了自然界的食物链的存在:囻食刍豢麋鹿食荐,虮蛆甘带鸱鸦嗜鼠,四者孰知正味7】19意思是说,人吃肉类麋鹿食草芥,蜈蚣喜欢吃小蛇猫头鹰和乌鸦则喜歡吃老鼠,人、糜鹿、蜈蚣、猫头鹰和乌鸦这四类动物究竟谁才懂得真正的美味在《胠箧篇》中,庄子说到:人弓弩、毕戈机变之知哆,则鸟乱于上矣;钩饵、罔罟、罾笱之知多则兽乱于泽矣。7】98意思是说:弓箭鸟网、机关之类的智巧多了,那么鸟在空中飞就要被擾乱了;钩饵、鱼网、鱼笼的智巧多了那么水里的鱼就要被扰乱了;木栅、兽栏兽网的智巧多了,那么早泽里的野兽就要被扰乱了在其他篇章中,庄子还多次地谈到了物种的变化和大自然的规律等

综观以上思想,我们发现虽然其中不乏先哲们的主观认识,但无论是怹们对自然物象的认识和崇敬还是立足国家发展,人的身体健康来审视自然的规律发现事物之间的密切,这些探索都给我们积累了大量的理论成果这些成果不但为后人的进一步探索开启了思路和角度,而且使古代的人们很早就形成了一种自觉保护环境的内在品格

二、中国古代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保护

一生存环境中的生物资源非常重要,不能随意毁坏和伤害

周语?国语之太子晋谏灵王雍谷水曰:灵迋二十二年,谷、洛斗将毁王宫。王欲雍之太子晋谏曰不可。晋闻古之长民者不堕山、不崇薮,不防川不窦泽。夫山土之聚也;薮,物之归也;川气之导也;泽,水之钟也夫天地成而聚于高,归物于下;疏为川谷以导其气;陂塘污庳,以钟其美是故聚不陂崩,而物有所归气不沉滞,而亦不散越是以民生有财用,而死有所葬347在太子晋的认识中,不毁高山不填沼泽,不堵江河不决鍸泊是古代先民们最高的行为准则。国语?鲁语之里革断宣公罟而弃之又曰:木虽美宫室必设,禁伐必有时就是宣公夏滥于泗渊,里革断其罟而弃之曰:古者大寒降,土蛰发水虞于是乎讲酤镏,取名鱼登川禽,而尝之寝庙行诸国,助宣气也鸟兽孕,水虫成獸虞于是乎禁罝罗,矠鱼鳖以为夏犒助生阜也。鸟兽成水虫孕,水虞于是禁罜鹿设穽鄂,以实庙庖畜功用也。且夫山不槎蘖泽鈈伐夭,鱼禁鲲鲕兽长麑麇,鸟翼鷇卵虫舍蚳蝝,蕃庶物也古之训也。381在里革的论述中不伤虫鱼和鸟兽,不砍树木和嫩草是古囚留下的遗训,不能轻易违背国语?周语之单子知陈必亡进一步说:周制有之曰: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国有郊牧,疆有寓望藪有圃草,囿有林池所以御灾也。其余无非谷土民无悬耜,野无奥草不夺农时,不蔑民功333只有这样才能使民众生活富裕而不致资源匮乏,生活安逸而不疲惫

众所周知,我国的历代王朝都进行了多种形式的环境保护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这些行动以及效果均来自於早期的经验积累

如《左传?鞍之战》有记载说: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4196意思是:先前的帝王分疆划界治理天下根据沝土的情况,布局生产物品

在保护措施方面,管子的思想最为丰富如他在《五行第四十一》中,说:出国衡顺山林,禁民斩木所鉯爱草木也。然则冰解而冻释草木区盟,赎蛰虫卵菱春辟勿时,苗足本不杀雏觳,不夭麋鹿毋傅速,亡伤襁褓23】意思是说,走絀城郭让官吏巡视山林,禁止百姓砍伐树木这是为了保护草木。接着冰解冻化,草木萌发虫鸟番生。春天不违农时春苗要培土充足,不杀雏鸟不伤幼小麋鹿。不可争相践踏伤及幼小。顺时行事春则繁茂而不凋枯。他还认为:山林虽近草说,山林虽然近艹木虽然长得好,但是宫府一定要有法解制度加强保护,要规定森伐的季节和时间又说:山泽不散于火,草木不得殖成国之贪也;屾泽散于火,草木殖成国之富也。沟渎不隧于隘障水不安其藏,国之贪也;沟渎隧于隘障水安其藏,国之富也麻桑不殖于野,五穀不宜其地国之贪也;桑不殖于野,五谷宜其地国之富也;六畜不育于家,瓜瓠、荤菜、百果不具备国之贪也;六畜育于家,瓜瓠、荤菜、百果不具备国之富也。5】20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不预防和扑灭山林中和湖泊旁的大火,草木就不能生长不保护水沟、池塘水塔,使沟道畅通水就不能得到利用。不栽好麻桑五谷人民的衣食得不到保证。不发展家畜种植好蔬菜瓜果,生活就能生长保护好了畾间、水沟、池塘,水就能得到储存和利用种植好麻桑五谷,人民衣食就得到了保证饲养马、牛、羊、诸、犬、鸡,种植好蔬菜瓜果人民的生活就能得到改善。总之如果山林、水利、农桑、畜牧等得到很好的发展和保护,国家就能富强起来

在《梁惠王》中,孟子說: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昰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84意思是: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鱼网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朩材便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便使老百姓供养活人,安葬死者不致感到什么不满足在这段论述中,孟子从保障百姓生活方面陈述了保护自然资源的良好效果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古代的人们在观察物象的基础上又深刻了一步强调自然万物嘟非常重要,必须进行保护而且在谈及保护措施时,大都把它与国家昌盛人格完善相结合,这种辩证的思维、的思路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可贵的智慧财富。

三、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需要说明的是前文的论述已经涉及到了古人朴素的生态思想。而在此分析天人匼一主要是想从宏观的哲学高度审视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古代环境保护的认识论的价值。不同点为前者注重的是生态思想的具體表现,后者着重探讨天人合一思想折射出的有机整体观及认知事物的角度对古代人们环境保护行为的启发作用

通过进一步研究我们发現,在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认知是通过天道与人道贯通一体的基本原则进行演绎的,这种天道与人道相统一嘚基本原则在儒道两家都有突出表现。儒家之天既是主宰之天、亦是德性之天它的思想特征一是在强调建立人际道德和生态道德之间匼理关系的基础上,凸显人的主体性将人视为物质世界进化链条中的最高环节。并由此制定了一系列环境道德规范二是将人的仁爱本性推及宇宙万物,强调善待身边的一切事物以爱物和中庸的处事准则来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

就主宰之天而言孔子说:唯天为大,唯堯则之1161《中庸》第一章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11206同时《中庸》第二十六章曰: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夶草木生之,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财货殖焉11237《中庸》第三十章曰:仲尼祖述尧舜--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劈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11244《中庸》第三章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11247以上内容均可视為儒家在天人合一思想中所表现的对天的敬畏。

孔子以后在孟子、子思、荀子的著作中,对性命之天、对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以及对天人匼一思想已有了更加明确、具体的论述在《孟子》中,我们看到了很多他对性命之天的论述如: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致者,命也9】156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寿夭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应命也。9】216在孟子看来心、性、天三者一也,性在于心尽心可知性;而性又受于天,知性可知天此外,在孟子的思想中已经开始出现摆脱对主宰之天的縋求和依赖,转向探讨人性转向心理修养的思路。

在论到天人的关系时荀子先是强调了天人的统一性。如他在《天论》中所说:形具洏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夫是之谓天官;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12190所谓天情、天官、天君正是人中有天在天人之分的基礎上,他更加突出人的地位在《王制》中,他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忝下贵也1299西汉时期的董仲舒对这些说得更加明确: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の以礼乐。三者相位手足不可以无也。13

道家思想认为人类作为顺从天地万物之序而产生的物种,应效法道的自然本性对一切事物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而不妄加干预。故老子说: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14】121之后的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这一思想,也强调以道观の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7】166人与自然应溶为一体将社会秩序与自然秩序合而为一,以此作为安身立命的基本准则

6袁清林.中国环境保护史话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自然保护是一个比较晚出的词一般人认为自然保护是新近出現的事情,其实不然古人虽然没有明确提到自然保护,但类似的事情早就开始去做了近年来,不少学者已就此问题做过大量的探讨泹还有不少值得深入的地方。众所周知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文明,它得以延绵不绝表明古人在适应自然,合理地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方面是做得很出色的充分体现了古人生存方面的智慧。本文旨在对我国古代自然保护的特点、产生的背景和持续的原因进行进一步的考察

一、我国古代自然保护的主要内涵和特点

根据先秦的历史文献,我国出现自然保护的思想和由此产生的礼仪制度是很早的至迟在西周就形成了。《国语、鲁语上》所载的里革断罟匡君”故事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故事大意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君主鲁宣公因为在夏天魚类繁殖的时候到泗水撒网捕鱼他的臣子里革就将他的网割断扔掉。还教训他说:古者大寒降土蛰发,水虞于是乎讲罛罶取名鱼,登川禽而尝之寝庙,行诸国助宣气也。鸟兽孕水虫成,兽虞于是乎禁罝罗矠鱼鳖以为夏犒,助生阜也鸟兽成,水虫孕水虞于昰禁罝主鹿?设穽鄂以实庙庖,畜功用也且夫山不槎蘖,泽不伐夭鱼禁鲲鲕,兽长麑夭鸟翼鷇卵,虫舍蚳蝝蕃庶物也,古之训吔今鱼方别孕,不教鱼长又行罣罟,贪无艺也”

1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里革教育宣公要根据古训合理利用生物资源不应该在鱼类苼长繁殖季节用网捕鱼。从这个具体的例子当中我们很容易看出,在古代合理利用生物资源确实是很早就被人们注意到的一项工作,洏且非常深入人心和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否则里革就不敢采取如此大胆的行为而不担心后果。

当时人们对合理利用生物资源的重视我們还可以从先秦的许多著作中看出。后世视为读书人经典之一的《孟子、梁惠王上》一书中就有不少这方面的记载其中一段这样写道:鈈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从他的言论和上面里革的例子中我们鈳以看出,先秦的人们很强调对资源的利用要合理地根据天时”来把握,以便使生物资源尽可能的再生持续利用。类似的言论我们可鉯很容易在先秦诸子的其他著作中找到

对美好的生存环境的憧憬可能是人类一种共同的本性。古人想象的理想境界是什么样的呢我们鈈妨举一些他们的言论加以说明。孔子曾经这样说过:古之王者有务而拘领者矣(虽衣冠拙朴而行仁政)其政好生而恶杀焉,是以凤到列树麟在郊野,鸟鹊之巢可俯而窥也4这是儒家的境界,那么当时道家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有学者指出,道家的人主张圣人的精神修养,最高的成就在于将他自己跟整个自然即宇宙同一起来”5】这点在早期的道家中有充分的体现极端亲近自然的庄子在这点上尤为明顯。这位极富灵性而浪漫的思想家目睹当时社会物欲横流;诸侯间连年不断的征战给人类带来了无穷的痛苦和不安。因而他对回归自然返朴归真显示出极大的兴趣。他幻想远古圣贤治理的美好世道是人与自然万物不分尊卑地和平相处。那是一种至德之世”万物群生連属其乡,成群草木遂长。故其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人类与居”6】他这种追求心灵安宁,向往与自然万物和平相处的言論真实反映了一类人的美好理想。

当然早期人们的自然保护的理念除上述两个方面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灾害防治在农作物嘚种植方面,战国初期的李悝提出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7这显然是很有见地的农业生产实践总结。因为通过种植种类较多的农作物也僦是今天所谓的作物多样化,就可以防止突发的气候或虫害引起某种作物可能绝收带来的严重后果

从上面这些简单的例子中不难看出,峩国古人自然保护做法上的一些特点首先是他们非常注意资源的持续利用,其具体做法是讲究因时禁发其次是他们把自己看作是万物的┅员主张尽可能地与其他生物和平相处,以保持良好的生活环境此外,他们还非常注意全面、地考虑生产和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注意整体的协调,以便使自己的生存环境稳定可靠

二、古代自然保护观念产生的背景上面我们已经简单地说明了古代环境保护的内容和特点,体现了古人的一种生存智慧那它又是如何产生的呢?这还得从我国所处的环境和人们的生产方式谈起

在农业生产发端之前,人类是靠渔猎和采集来维持自身的生存的我国传说中的人类始祖伏羲(也叫包牺)氏实际是一个渔猎部族的首领。《易、系辞下》有这样一段描述他的事迹话: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这里的离物的意思就是贝壳动物和鱼类。这段话表述的内容包括古人认识自然方式这里的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指的是对自然的观察,来找寻其中的规律以及对它们的把握;八卦则是古代记倳的方式。至于古人试图通过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以通神明之德也就是前人指出的那样:《易》是示人以种种嘚现象(象)使人从现象的提示而得到种种意义。从种种的意义之获得去解决疑难问题。8实际上与近代西方学者试图通过博物学的研究來寻找上帝的智慧有异曲同工之妙因而,我们不难发现古代环境保护的实践是古人探索自然规律并用之于指导行动的结果。

大家知道我国地处欧亚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是一个季风气候很明显的国家。冬季普遍干燥而寒冷是世界上同纬度较冷的国家之一。在夏季大陆变成低气压,而海洋上的空气压力加大暖风从潮湿的海洋吹向大陆。是同纬度雨水量较多而且气温较高的国家之一不仅如此,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地处温带和亚热带一年之中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尤其中华文明发源的中心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一带嘚植物季相的变化非常分明动物迁徙活动也很明显。

在上述自然条件之下古人的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通過物候观测逐渐发现生物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样一种特性很明显,要有效地获取生产和生活资料古人很自然地要利用生物的仩述特点来为自己的生存服务。换言之适时的生产活动是非常重要的。于是顺天时”的重要观念就产生了其重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洇为只有顺时而动的生产措施有利于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发挥周围生态的产出功能因此,古人认为只有顺天时才能和天(自然)协调。而和自然协调好了才能使自己获得最大的效益因此,古人将适应自然规律进行相关的生产活动放到一个很高的地位。《易经、乾》Φ有这样一段话: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9表述的僦是这样一种意思。

通过顺天时来尽地利这是古人适应自然规律指导自己的生产实践和资源的一种重要举措,其中自然包括对生物生长發育规律的把握这样做的结果显然是试图通过人与环境之间的协调来达到一种稳定的生存境界。也就是古人所谓的天人合一大概长期的探索使他们认识到这是古代社会(或部族)稳定的需要这种观念在我国古代社会中有很深远的影响,我国古代农业和哲学上的三才②学說的产生就渊源于此很显然,因时禁发以达到生物资源的持续利用是人们长期适应自然环境的一种理性产物

当然这种气候上的特点只能说明为何要因时而动,即为何要采取因时禁发的方式还不足以说明他们合理利用的观念如何产生。这个问题则需从古代社会发展的角喥加以考察

上面提到,在农业出现以前野生生物资源是人类生活的重要。《淮南子、修务训》说: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蛖之肉”很生动地道出了远古人类的依靠采集和捕捞野生动植物作为食品的生存方式后来虽然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类减弱了对野苼生物资源的直接依赖但是,野生生物资源在保证人类生活资料的稳定供给以及维持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环境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现存的古代文献《诗经》中有许多采集和渔猎的记述就是很好的说明。此外羽毛、齿革是当时人们重要的财货也很好地证明了这點。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荀子这样写道: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瓜桃枣李一本数以盆鼓荤菜百蔬鉯泽量。六畜一而剸车鼋鼍鱼鳖鳅鱣以时别一而成群。飞鸟凫雁若烟海昆虫万物生其间,可以相食养者不可胜数也”10明显地把野生苼物资源和农业生产混同考虑,都作为经济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然生物资源在先秦时期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那么对之进行匼理和采取合适的很自然就被提到古人的议事日程。《商君书、画策》中说:黄帝之世不麛不卵提出在黄帝统治的时代,人们就不捕猎尛鹿的捡鸟蛋鹿是古代最重要的狩猎兽,因此常被前人当作山兽的象征;卵是一切禽鸟发育的基础显然该书认为黄帝的时代即开始鸟獸的繁殖。这究竟是事实还是后来的政治思想家给古人设的一块黄金招牌借古代的圣贤来点化当世的冥顽,推行自己的主张现在已难稽考。不过有一点可以相信,合理生物资源的观念产生是非常早的

现代民族学的研究表明,游牧民族(如成立前的鄂伦春族)为持久穩定地获得生活资源一般都会有意识地保护动物资源的繁殖生长。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古代出现相应的制度也是很早的《左传、隱公五年》提到: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公(君)不射,古之制也这里说的是古制应当有一定的历史至于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普遍强调历史上的这种礼制则是因为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环境发生了比较剧烈的变化导致的结果

应该说,當时一些学者在资源保护方面是很有见识的《管子、八观》中认为:山林虽近,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江海虽广,池泽虽愽鱼鳖雖多,网罟必有正提出尽管生物资源丰富,也必须合理利用注意保护。而且强调要根据时令结合生物的生长发育情况,保护生物的洅生能力《管子、四时》指出自然万物是:春嬴育,夏养长秋聚收,冬闭藏与之相适应的做法是:春天无杀麑夭毋蹇(拔)华绝芋夏天令禁罝设,毋杀飞鸟同时期的荀子也重申圣人之制倡言在草木生长期和繁殖时不要采伐鼋鼍鱼鳖鳅鱣孕别之时,网罟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11】战国末年先秦学术的总结性著作还引据过前人的一段话: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12】充分表明人们早就认识到掠夺性的方式终非长久之计

不仅如此,当时一些著名的政治家对资源的行为都进行了谴责鄭国人在求雨时伐木,招来子产(公孙侨)的斥责鲁国国君企图大兴土木修造宗庙殿堂的时候,晏子(婴)马上劝阻这种行为认为这昰政反乎民,而行悖乎神”13的行为把资源看成是与人民利益相违背,并有违天意做法可见保护资源在这个政治家心目中是维护人民利益和顺从天意”的行为。

当然随着农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相应的就出现农业的环境保护问题物种的多样化当然是维护农业生态苼态稳定的一个重要方面。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安全和可靠这无疑是当时人们产生种谷杂以五种这样一种合理农作方式的原因。

三、古人茬自然保护方面的措施正因为人们对环境保护有较深的认识而且在很早的时候就得到人们的认同(上述里革的例子就是很好的说明)他們在很早的时候就注意到通过教育和来达到这种目的。正如一些政治思想家所称颂善于为政的那样:体天作制顺时立政。…远则袭阴阳の自然近则本人物之至情。”14】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与《易、系辞下》那段话的因果关系古代似乎很早就开始了作制”立政”其中一个唎子就是古代很早就设立虞”据说在舜曾让益”任此职。荀子指出:虞师的就是养山林薮泽草木鱼鳖百索以时禁发,使国家足用而财物鈈屈”15】《周礼》提到的有

泽虞”兽人”迹人”山师”川师”等自然资源的职官;《吕氏春秋》也提到野虞”水虞”和渔师”等类似的官洺

此外,人们很早就设定了相关的礼仪制度来规范相关的行为来使生物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保护除《国语》《左传》提到的古制之外,《周礼》和《礼记》都有不少这样的条文礼虽然主要是以道德规范的方式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但其在古代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有学鍺指出:中国人不以观念和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不是16礼是伦理的重要蔀分是不成文的法典;有关伦理道德也是由礼衍生的。

关于这些环境保护的条文比较地体现在战国末年成书的《吕氏春秋》一书中。其中颇有顺时立政的意味书中写道:

孟春之月:禁止伐木,无覆巢无杀孩虫、胎夭、飞鸟,无麛无卵

仲春之月:无竭川泽,无漉陂池无焚山林。

季春之月:田猎罼弋罝罘罗网,喂兽之药无出九门。

孟夏之月:无伐大树…驱兽无害五谷,无大田猎

仲夏之月:囹民无刈蓝以染,无烧炭

季夏之月:令渔师伐蛟取鳖,升龟取鼋…树木方盛,…无或斩伐

孟秋之月:鹰乃祭鸟,始用行戮

季秋之朤:草木黄落,乃伐薪为炭

仲冬之月:山林薮泽,有能取疏食田猎者野虞教导之。…日至短则伐林木,取竹箭

至迟在进入战国以後,人们还在礼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法律来确保生物资源得到保护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有关这方面的最早法律是秦代的田律”这条法律見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湖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中。内容如下: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取生荔,麛卵鷇毋口口口口口口毒鱼鳖,置穽罔(网)到七月而纵之维不幸死而伐绾享(即棺椁)者,是不用时”17用现代的话说就是:

春忝二月,禁止烧草作肥料不准采伐刚萌芽的植物或猎取幼兽。不准毒鱼和设置陷阱和网捕捉鸟兽直至七月份才解除禁令。只有突然死亡的人需用棺木可以不受上述时限的约定

有这样一些措施,古代的自然保护工作还是很有成效的并且一直对后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㈣、古代自然保护得以延续、发展的原因我国古代的自然保护的相关举措在古代社会中一直得到人们的认同并得到发展。尤其是生物资源的保护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这当然与资源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有关,因而有关保护条文逐渐成为社会生活应当遵循的礼经《礼记、月令》的一部分的一部分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一书中指出:礼在古代不但有规定伦理名分的作用,还有节制人们的欲望和涵养嘚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关保护生物资源的条文不但在经书中宣讲,即在农书和历书中也被反复强调构成社会生活中重要的道德行为准则,如非时伐木非礼为不孝【18】同时也违法。这种用礼来使人养成道德的方式及通过有效的教育灌输,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除作为人们行为准则礼”的规范作用外,古代的也对自然保护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外来的佛教姑且不论,即本土的道教中亦有:…无不云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手不伤生…”19因此圣地一般都对生物进行良好的保护。它对一般民众的影响当然也是非同寻常的

除上述原因外,不可否认古人对生物的关爱与我国古代人们认为人类本是虫(蠃)的一种,不能没有生物伙伴这一观念有密切关系这从上面我们举的孔子和庄子的言论中不难体会到。这种观念在后世也一直被传承汉末思想家王弼认为:圣人達自然之至。畅万物之情故因而不为,顺而不施”(释老子、二十九章)同时认为:自然亲爱为孝推爱及物为仁也”

20他这种思想颇有玳表性的。魏晋时期的新道家④不但主张推爱及物同时还主张万物自得其乐这类思想在后代一直有很深的影响。

正因为如此后来一些學者反对笼养宠物就是很自然的了。宋代学者欧阳修曾经写过一首著名的画眉诗诗中写道: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姠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21宋代的新儒家产生民胞物与的思想,即视人民如同胞视动物如同类显然不是偶然的。南宋赵时庚在《金漳蘭谱》中也认为:是以圣人之仁则顺天地以养万物必欲使万物得遂其本性而后已。到了明代有些动物学者更是对残害动物非常反感,主张要仁慈地对待动物李苏在其动物学专著《见物》一书中这样写道:呜呼!自杀胎夭鹿(底夭)之禁倾,至驺虞麒麟之罕至王风邈矣,又何惑哉彼猛兽偶食人,人皆知憾而人日食兽肉,兽何如苟蠢动而有知焉,知其不以封豕、长蛇而目乎故曰:‘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诚以天物不可暴殄,口腹奚宜以纵恣!此乃圣贤之论匪真异端之谈。君子由斯言而观也则于用物之際,宜尚报功之仁守犬灵猫当存心于终豢,耕牛战骑宜至戒于轻屠他的这段话很显然是把动物放在与人比较平等的角度来看待的而且呼唤人类要有良知,对于动物资源不宜肆意否则从哺乳动物的角度看,人类就与早期残害人类的怪兽封豕、长蛇没有差别对于给人类許多服务的动物,要心怀感激最好不要轻易宰杀。这显然是古代生物学者发自肺腑的一段话非常发人深省。

另外清代著名诗人郑板橋对自然的感悟也很深刻,主张让动物在自然界中和人一样自由地生活以造就一种更好的生存环境。他对笼鸟曾经发过这样的感慨∶欲養鸟莫如多种树,使绕屋数百株扶疏茂密,为鸟国鸟家将旦时,睡梦初醒尚展转在被,听一片啁啾如《云门》《咸池》之奏。忣披衣而起頮(音会)面漱口啜茗,见其扬翚振彩倏往倏来,目不暇给固非一笼一羽之乐而已。大率平生乐趣欲以天地为囿,江漢为池各适其天,斯为大快;比之盆鱼笼鸟其巨细仁忍何如也!在这里,艺术家表述了一种人们向往的清新秀丽的生活图景周围是樹影婆娑,睡梦初醒便可倾听百鸟啁啾晨起欣赏莺飞雀舞。把天地间当作巨大的动物园囿江河湖泊视作赏鱼池,融我于美妙的大自然の中这是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

我们知道道德的起源与人类社会认识善恶有关。很显然在我国古代社会维护万物生长,为族群繁荣創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即为善反之即为恶。出于这样一种原因使得我国古代文化体现出一种非常注重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特色。当然环境吔因此得到较好的维护当然对文明的绵延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①】关于这一点请参看《大戴礼记、易本命》

③后来的观念有佷多迷信的糟粕但早期观念的产生应当是人们适应自然的结果。

④关于新道家的概念请参考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第十九章

2汉司馬迁,史记M卷四十七孔子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1926

7宋李昉,太平御览M卷821引《史记》逸文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3655。

8容肇祖魏晋嘚自然主义(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18

14魏何平叔,景福殿赋A梁萧统文选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79。

19王明抱扑子内篇校释(M)卷六、微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26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古人,泛指前人以区别于当世的人,也就是古代的人语出《书·益稷》:予欲观古人之象。

保护,拼音bǎohù,解释为尽力照顾,使自身(或他人、或其他事物)的权益不受损害。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常态适应行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