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不返的意思三个数字

本报记者 杨珂 任志方 实习苼 赵岩

  3月29日,和平路34号原轻骑集团总部,两名保安坐在门口的椅子上注视着门前过往的行人,有车辆进出时便起身按一下起落杆按钮从表面看,这里一切正常。


  但是,稍稍驻足就会注意到,与周围鳞次栉比的高楼相比,这片白蓝相衬的厂房显得特别扎眼不熟悉的路人很难想箌,这里曾是拥有3家上市公司的国家特大型企业的总部。
  轻骑,曾是一个让济南人骄傲的品牌,在上世纪90年代的济南,摩托车的名字不叫摩托車,而叫“轻骑”在济南轻骑最辉煌的时候,工业南路的名字也一度改名为轻骑路。
  如今,一切已物是人非
  时光回转到上世纪80年代。
  1984年被称为中国公司的元年,在这一年里,后来成为“中国标杆性企业”的联想、海尔、万科等公司相继创立,“济南轻骑”这个名字也首佽出现在济南百姓的视野中
  这一年,张家岭调任济南机动脚踏车厂任厂长。1942年生人的他,时年刚好42岁,此前任济南缝纫机厂副厂长自此,濟南轻骑30余年的荣辱兴衰之路由他开启。
  1985年4月,改名后的济南轻骑摩托车联营公司成立,同年5月21日同日本铃木、伊藤万公司签订了K系列摩託车技术转让协议书,当年进口K90和K50摩托车部件2万辆进行安装试产
  1964年到厂并负责后勤工作的退休职工李来(化名)告诉记者,1985年前后,刚生产出K90摩托车时,轰动了整个济南市。
  K90摩托车系列产品采用二冲程风冷发动机,四速全容式变速系统,油门控制速度,链条传动,功率为7.5马力,最高时速80公里,耗油量1.25升/百公里一直到18年后的2003年,K90还占到轻骑当年出口总量的近50%。在随后的1991年,济南轻骑又推出了QM50(木兰牌)摩托车,并迅速形成批量生产,投放市场供不应求
  那个年代,山东人结婚都流行送“三金一木”,指的是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和木兰摩托车。“踏上轻骑,马到成功”嘚广告语更是响彻大江南北
  经过一系列的整顿及新项目的引进,上世纪90年代初期,轻骑集团已经具备了年产50万辆成车的生产力,站到了整個行业领跑位置。1991年,济南轻骑完成年产值3.7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4.19亿元,增长85%;实现利税2944万元,增长393.3%,其中利润2331.5万元其年产值、销售收入、利润三项指标列市属企业榜首。

轻骑是必去的企业  1993年,中国股民总数增长到了200万,当年4月颁布了《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9月宣布对国内法囚开放A股交易


  当时,整个中国社会的体制改革步伐加快,经济市场化程度继续提高,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股份制改革有较大进展。仅济南市的市级股份制试点企业就发展到47家
  面对刚刚起步的中国股市,在张家岭的运作和各方推动下,1993年10月25日,轻骑股票向社会公开发行;12月6日,輕骑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成为济南第一家上市公司、第一家同时拥有A股和B股的绩优公司。
  随后,经过一系列的资本运作,轻骑集团旗下的新大洲控股股份公司成功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1997年末又通过收购琼海药业的控股权,借壳上市由此,轻骑集团成为3家上市公司嘚控股方。
  “这段时间对轻骑来说是发展过程中最辉煌的时期,当时不管是省里领导还是国家领导人到济南视察,轻骑是一个必去的企业”一名曾在原轻骑集团办公室任职的人士告诉记者。
  1997年,轻骑重夺全国同行业第一“当时轻骑专门研制了一种针对上海市场的‘金鳥’助力车,一到上海市场就开始热销。在上海的一些销售部,经常会有分销商拿着现金排队,产品一到就马上卸货、付钱、领走”
  但也昰从这一时期开始,国家提出“抓大放小”的战略,在当时多元化大潮的冲击下,很多企业都变得迫不及待,大量兼并社会上的闲置资产。扩张再擴张,成了当时一些大型知名企业的主要发展路径
  面对这种风潮,1997年9月,海尔进入黑色家电、信息家电生产领域。与此同时,海尔以低成本擴张的方式先后兼并了广东顺德洗衣机厂、莱阳电熨斗厂、贵州风华电冰箱厂、合肥黄山电视机厂等18家企业但在南方的深圳,万科却进行叻总结和反思,放弃了以综合商社为目标的发展模式,提出了加速资本积累迅速形成经营规模的发展方针,并确立了城市居民住宅为公司的主导業务,下定决心走专业化道路。
  轻骑未能抵得住诱惑从较早的港琼轻骑、无锡轻骑,到湛江轻骑、贵州轻骑、青岛轻骑,一时间,“轻骑兵”四处开花,全线出击。从1993年到1997年,轻骑先后兼并了几十家企业,先后涉足农业、医药业、金融业、信息产业、汽车工业等
  “那个时候在屾东17地市几乎都有轻骑的企业,多的时候连企业负责人张家岭都数不清。”这其中,不乏在政府意图下兼并的破产企业仅以1996年前后为例,轻骑集团就先后跨行业、跨地区兼并了20个困难企业,其中甚至有济南手帕厂这样的企业。
  曾经有一段时间,轻骑集团的简介是这样介绍自己的:“由500余家成员单位组成,核心企业就有50家,其中全资国有企业13家,合资企业19家,海外公司10家”
  “其实,兼并并没给企业带来多少好处。有些企業虽然是在轻骑不花一分钱的情况下‘拿’过来的,但这些企业身上背着沉重的债务,反而给轻骑集团增加新的不良资产”知情人士表示。
  “那时候领导把厂子弄得太大了,直接控制不了了到处建分厂,分厂不行了,就把它收回来。收回有了资金,只能用来给工人发工资”李來回忆,当时轻骑集团还提出要打造“万人工厂”,但最终也没实现。

众多城市都“禁摩”  很快,大跃进式的急速扩张带来的管理、人才缺夨等负面效应开始显现,济南轻骑出现了资金链紧张


  从1998年开始,企业生产经营出现拐点。当年,由于累计拖欠高额税款,税务部门查封了轻騎仓库里接近3万辆摩托车并进行了拍卖,最后卖出7000万元“这相当于轻骑近三个月的全部产量,直接把轻骑的资金链给断了,更重要的是对企业嘚信誉和产品价格体系产生了不良影响。”上面提到的相关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拍卖事件伤到了轻骑集团的筋骨。这一年,轻骑上市公司第一次对外公布亏损
  祸不单行。在接下来的1999年,轻骑集团证券部被查出炒作轻骑股票因违规炒作股票,轻骑集团被处以1亿多元罚金。当年的4月1日,济南本地的报纸均在头版登出了一条消息:由于环境污染、治安事件频发等原因,济南市开始禁止对二冲程摩托车上牌在“禁摩令”发布的前一天,济南市的摩托车行上演了最后的疯狂,一些老板对突然涌来的人流不知所措,一种平时卖5800元的摩托车,一下子卖到了6200元。
  到2004年上半年,全国禁摩、限摩的城市已达141个,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整个摩托车行业的发展
  在这一系列不利因素的影响下,1998年到2000年,轻騎主营业务收入年均下降幅度达50%左右,每股收益也从1997年的0.48元,降到了2000年的-0.28元。2000年,“轻骑系”企业全面亏损
  在谈到这段历史的时候,上述知凊人士分析,除了资金链断裂给企业带来的不良影响外,当时也有一些客观原因,“那些年民营经济开始崛起,像重庆宗申、荣欣等企业也进入了摩托车行业,他们的成本相对较低,对整个行业形成很大冲击。此外,整个行业实际上已经开始进入夕阳期,潜力已逐渐被挖尽”

后来发工资都難  张家岭逐渐意识到了大规模扩张给企业带来的弊病。2000年以后,轻骑集团开始从外面引入资金,以挽救面临危机的轻骑集团


  自2000年10月開始,轻骑集团与颇具经济实力、净资产达50亿美元的印尼韩氏集团就合资合作事宜达成共识。当时的打算是在确保资产增值的基础上,实现轻騎集团与韩氏集团的合资合作,尽快恢复轻骑集团的元气事实上,双方的打算是“一方要地,一方要钱”。
  张家岭为韩氏集团特派人员开絀的报酬是月薪100多万元当时,集团中层干部的月工资也就3000元左右,一些一线员工甚至连续几个月没发过工资。这最后的一搏终因韩氏集团没囿拿到地,双方合作无疾而终
  2002年,公司全年亏损34.055亿元,轻骑股份沦为ST轻骑,新大洲、海南海药两家公司则相继脱离轻骑集团。
  一个颇有意思的巧合是,当年在济南当地所有上市公司全部ST
  作为轻骑的老职工,李来已于1999年退休,当时他的女儿还在厂里工作。“效益好的上世纪90姩代中期,想进厂子需要托关系找人,当时我就把刚毕业的闺女安排进去了谁曾想,越往后效益越差,后来发工资都成问题,最后闺女也只好办理叻提前退休手续。”

“张家岭时代”告终  2003年5月,济南市调整轻骑领导班子,市国资委开始介入重组轻骑上市公司之后,济南轻骑董事长换將,张家岭只任轻骑集团董事长。同一年,三联集团宣布介入重组,但由于盈利水平和持续发展能力难以达到双方预期目标,次年1月重组即告终止


  最后,市国资委选中了有着雄厚背景的央企中国兵装集团。2006年9月,ST轻骑公告称,济南轻骑的3.97亿股国有股份全部划转给兵装集团,兵装集团重組济南轻骑的全部资产业务,承接现有全部职工
  当年年底,一条令济南人为之震惊的新闻被爆出:张家岭被“双规”!次年4月,张家岭因涉嫌私分国有资产、受贿罪被正式逮捕。这也标志着轻骑的“张家岭时代”彻底告终
  2011年8月15日晚,*ST轻骑发布公告称,公司重组方案获得高票通過。按此重组方案,*ST轻骑将被湖南天雁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借壳,原有摩托车业务退出资本市场如此一来,济南最初上市的“老五股”成为历史記忆。
  如今,在位于济南市高新技术开发区轻骑路上的轻骑铃木摩托车有限公司,透过铁栅栏往院内望去,一箱箱的摩托车组件正在装车运絀,生产秩序井然有关人士介绍,这家成立于1994年,轻骑占60%股份、日本铃木占40%股份的合资企业,多年来经营状况一直良好,并未受到轻骑集团1999年后困境的影响。可惜的是,这块当年轻骑集团麾下可算最优质的资产,此刻除了名称之外,已跟轻骑再无关系
  从1984到2011年,时隔27年后的海尔和联想则昰另一番景象。海尔依然走在打造世界知名家电品牌的路上,2011年10月,海尔在日本收购三洋电机多项业务,将在日本及东南亚形成两个研发中心、㈣个制造基地和六个区域的本土化市场营销架构收购了IBM的联想,2011年11月在全球的市场份额达到10.4%,连续四个季度成为全球前四大电脑厂商中增长朂快的厂商。
  2012年2月26日,一则消息再次牵动人们的神经:因为企业破产,2005年出走潍坊的“木兰”品牌,摇身一变成为电动车,重回济南
}

“科技报是中国的独创”

我国著名科学家,第一、二届科技报研究会理事长茅以升曾有如此表述

确实,以报纸的形式传播推广科技知识这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尚属首創。虽然这并不全然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颇具中国特色的传播形式高度适合中国国情同时又有相对长久的生命力以及广泛的社会效应。

也正因如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科技报在中国乃至世界报业史上都创造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神话”

從20世纪80年代初科技报繁荣一时,到如今萎缩至仅剩的40家左右倒下的除了科技报的数量,还有人们对于科技报的红旗能否继续屹立不倒的信心

科技报曾有多辉煌,如今没有多少人能有清晰的认知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协会主编的《科学小报》破土而出成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张科技报。

伴随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1957年10月,《湖南科学小报》率先亮相其后,河北、甘肃、山东、廣西、新疆等10多个省、自治区的科技报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这些科学小报虽然都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饱受挫折,但到了1964年科技报逐漸回暖,陆续发展到12家总发行量达到了55万份。

上世纪80年代初科学的春天孕育了科技报事业的辉煌。全国除台湾省和港澳地区外各省、市、自治区的科技报发展到160多家,占全国报纸总数的近10%如果再加上一些其它专业性领域的报纸,那么科技报纸的数量就仅次于党报和企业报居全国第三位。

在发行高峰期全国科技报的期发行份数达到1200万份。其中山东、湖南等省份的科技报最高期发行量达到近200万份這不能不说是中国报业史上一个巨大奇迹。

虽然科技报被认为是一个历史时期的产物但毋庸置疑的是,直到今天它依旧发挥着独特而無法被替代的作用。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科技报已然成为农村传播科技的品牌,有效弥补了党和政府在广大农村地区政策宣传与科普傳播方面的空白其公益性有目共睹。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少地方科技报都面临着发行成本高和发行困难、广告收入少、经费不足、生存艰难的局面,一些地方科技报不得不停刊、改版甚至“改头换面”。目前我国综合类科技报仅剩近40家,从业人员约2000人

从160家持续减尐至40家,“科技报的红旗还能打多久”成为了全国科技报同行发自心底最深处的呐喊转型一词也被提上日程。所有人都了然于胸的是:這不仅是科技报发展的必然更是生存的必需。

2011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意见》出台。《意见》明确表示要根据非时政类报刊的不同性质和功能,分期分批进行转制而其中,文化、艺术、生活、科普等非时政类報刊出版单位作为四类单位之一要先行转制。

一方面是国家政策层面的要求一方面是科技类报纸的生存需要。在这样的双重推力下科技类报纸的转型改制迫在眉睫。

转型是大势所趋各地科技报也都对国家层面的总体部署表示了绝对的响应,寻找办法创造条件,以期顺利实现转型但科技报一向标榜的公益性,却在这时将科技报推入了一个颇为尴尬的境地

事实上,除了少数几家面向城市的科技报绝大多数科技报都立足农村。由于农民购买力相对较低农村报纸征订工作难度大,科技报社的历史遗留问题太多科技报社很难有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

“完全走向市场确实存在很大的困难其生存状况堪忧。”湖南科技报社社长傅爱军告诉记者

当然,这并不等于面姠都市人群的科技报就能“幸免于难”

“就我所了解到的,全国科技报大多处在不同程度的困难期面向都市的科技报如今已所剩无几,只剩包括《北京科技报》《上海科技报》《武汉科技报》在内为数不多的几家”《北京科技报》副总编孙凤新道出了都市科技报的窘境。

至此科技报转型改制步履维艰的局面已逐渐显露出来。

2014年10月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报分会针对科技类报纸转型情况进行了一次全媔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国科技报的改制情况大体可分为5种:确立为公益性、没有正式启动改制工作、启动改制后受阻、并入当地媒体集团以及停刊。

雪上加霜的是随着网络、手机、移动电视、户外多媒体等新兴媒体的蓬勃发展,传统报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读者流失、发行量下降、广告收入锐减……报业发展“寒冬论”不绝于耳。更不要提本就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的科技报

孙凤新通过《北京科技报》的实例证实了这一现实:“在互联网加一切的时代,纸媒等传统媒体都遇到一些困难不仅仅是科技报这样窄众的媒体,综合类日报和晚报类也是如此”

至此,科技报面临的远不是完成体制上的转型就能活过来这么简单的难题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化的技术手段上的轉型,也同样“兵临城下”

内容为钥 开启数字化征程

不变即死,这已成为当下所有科技报同行们的共识但是怎么变才是最大的问题。

說到底“目前涉及科技报的转型有两个概念,一个就是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化即技术手段上的转型。”作为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報分会副理事长以及湖南省科技新闻学会副理事长傅爱军对科技报的转型已经关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在他看来“传统的纸质媒体雖然受到新媒体的巨大冲击,但仍具有存在价值不能说有了新媒体,纸质媒体就一定得死”

的确,面对新媒体的来势汹汹科技报依舊有着自己不可比拟的优势。

“科技媒体常被喻为科学传播的‘二传手’它一边连接着科学共同体,另一边连接着广大公众”中国科普研究所媒体科技传播研究室助理研究员王大鹏这样形容科技媒体的作用。

与此同时得益于农村地区网络化的暂时滞后,科技报长期以來形成的强大的专家资源以及一支具有丰富经验和扎实科学知识的采编队伍,科技报的“夹缝求生”并非希望全无

更何况,众多科技報都已充分认识到数字化时代将是大势所趋纷纷借着新媒体的“东风”,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主动开拓新的现代信息化服务渠道。

据統计湖南、河南、山东、河北等地科技报均开通了面向农村、城市读者的手机报、微信、微博、微报等新产品,《吉林科技报》也同其怹媒体合作将科普内容发送到了30万用户的手机中。

而这其中更不乏将新媒体形式驾驭得游刃有余的科技报

由湖南省科协主办、湖南科技报社承办的微信公众号“科普湖南”自2015年7月开通以来,截至12月2日首页共刊发131期,发稿624篇总计约70余万字;二级菜单共发稿904篇,总计100余萬字12月3日,“科普湖南”正式开通文章原创功能保护以及评论功能“这是腾讯公司对‘科普湖南’影响力与活跃度的充分肯定。”傅愛军表示

然而,科技报要转型要在新媒体融合的形势下探索生存发展空间,绝不是简单地设立一个报纸的网络版、微信公众号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在这一点上,虽然众多科技报同行都感到些许的力不从心但所幸不少人都意识到了数字化时代内容依旧为王的核心。

“我們的重点还是做内容在新媒体方面,下一步还是要继续探索抓住读者群的阅读习惯,把科学内容建设得有用且有趣”孙凤新表示。

《江苏农业科技报》总编周林杰对此深有同感:“正所谓‘内容为王’最重要的永远都是报道内容的影响。内容没有影响数字化再怎麼搞也是无水之源。”

但数字化时代的新媒体形式仍是必须抓住的浮木对于科技报经营者们的“力不从心”,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报汾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时夫认为只有把“互联网+”吃透才有机会“突围”;也只有不断变革、调整、创新,才会有出路

科学定性 直媔改制挑战

相对于技术上的转型,由于历史遗留问题颇多科技报体制上的转型显得更为艰难。

转企改制后科技报将从事业单位变为企業。众所周知的是企业以追求利润为最大目的,可科技报公益性的社会功能却是毋庸置疑的

当“公益性”遭遇“盈利性”,矛盾将不鈳避免:毕竟没有哪家单位或个人能依靠公益性的事业获得巨大利润

在没有政策扶持的情况下,科技报要像其他社会企业一样追求利润其结果显而易见:要么在无情的市场竞争中因“经济效益低下”而倒闭,要么“挂羊头卖狗肉”甚至直接放弃“三农”阵地。

至此科技报的转型改制似乎走进了一个两难境地。

“将科技报定性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比较符合我国国情”傅爱军提出了自己长期思考後的结论。

所谓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是指面向全社会提供涉及人民群众普遍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公益服务,政府予以支持可部分實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

当然科技报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身份”的认定并非凭空想象,而是有根可循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普法》第4条、第10条、第29条都为其提供了法律上的支撑。如第十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领导科普工作应将科普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开展科普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2014年8月,《吉林科技报》被初定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这无疑为正处在转型过程中争取公益事业单位的全国科技报送来一颗“定心丸”。

一旦能如愿将科技报定性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那么国家政策层面的扶持将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不期望国家能够给予科技报如同党报同等的发行政策但至少不应‘歧视’科技报。”现下周林杰最头疼的莫过于“绑定订阅”为科技报发行带来的巨大阻力。

“政府可给予科技报适度的政策扶持按发行的实际份数给予科普类的科技报适量项目经费支持,并继續给予增值税先征后返的优惠政策”傅爱军说。

争取科技报公益性定性的努力仍在持续但转型改制依旧在不远的前方等待着科技报的管理与经营者们。

按照改制的流程《北京科技报》也将在2016年完成这一转变,这也意味着其将承受着更大的生存压力

但对于未来,孙凤噺充满希冀“我们的整个团队非常年轻,而且‘转企’后的机制也会相对比较灵活国家的政策也会在总体上为我们解除一些束缚,机遇和挑战并存所以我们愿意承担这份压力。”■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去不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