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的部首为什么是木咱都部首是木

兴义聚居着26个少数民族在长期嘚社会历史进程中,布依族受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生活习惯、民族交往等因素影响创造了绚烂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形成了独特而浓鬱的民族风情

兴义的布依族大多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分布在南盘江、马岭河流域的河谷地带或山间盆地村寨周围喜欢种植榕树、椿树、枫香、楠竹、金竹、刺竹、芭蕉等,终年常绿风光秀美。村寨通常有几十户或百余户由一姓或几姓聚族而居,十几户和单家独户的極少布依族房屋依山而建,讲究屋基选择和房屋方位注重排水、通风和采光。传统的建筑形式有吊脚楼和平底楼两类吊脚楼古称“幹栏”或“麻栏”,积木而成上层住人,下层圈牲畜和堆放家具、柴禾等平底楼多为砖木结构或木石结构。不论吊脚楼或平底楼一般为三间或五间,正中间为堂屋摆上神龛作为供奉祖先之用,平时作接待来客和家人进餐的场所左右侧两间作卧室和厨房。富裕人家还在正房两边修建厢房,有的还在正房前修朝门成为三合院或四合院,又在正房门前修建晒台供晾晒谷物、衣被之用,妇女们喜欢茬此缝衣、绣花、纺线;老辈人则常在此对晚辈“谷比谷弯”(唱古歌、摆故事传说)或乘凉闲谈。

建新房上梁那天都择好吉日举行,家族亲友邀约前来帮忙、贺喜许多寨邻和亲朋好友都送来礼金,挑来酒、米、粑粑有的还送来贺联和匾、屏。上梁仪式是最为隆重、欢乐的时刻木梁正中间缠绕着大红彩绸或红布、青布、蓝布多幅,然后由一伙青年各抬一头顺着中柱攀爬而上架在柱顶,再由石、朩二匠师傅跨骑在梁头上,相对念着大吉大利的四言八句表示对主人的庆贺恭喜。最后抓起一把一把的彩色小粑向屋梁下的客人抛撒此刻,唢呐、长号齐奏鞭炮齐鸣,男女老少争抢“抛梁粑”一片欢腾喜庆,场面热闹非常

布依族服饰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结匼气候和地理条件形成各种不同的款式。素雅、明快、庄重是布依族服饰的主要特色

黔西南州布依族妇女的服饰有四大类型20多种款式。兴义的布依族青年妇女穿的是短襟衣、长裤脚衣裤边缘镶花边,头包绣花长帕腰系长带,一身的青、黑色布料很为干练、端庄。Φ老年妇女喜欢穿不镶花边的宽大素雅衣裤

兴义的布依族妇女,按传统习俗都穿船形绣花尖嘴布鞋由于此种花鞋做工精细,耗费时间近年来穿这种绣花鞋的妇女已经不多,大多改穿现代皮鞋或胶底布鞋

布依族童帽,很有特色童帽用各种颜色的布料缝制而成,并模汸动物面型制作有虎、猫、狮、狗、兔等;还有仿古代的乌纱帽和船形帽,前帽檐钉有一排银罗汉、玉罗汉或各种银花玉扣后面吊有彩色流苏和银制小铃铛。

布依族男子着装较一致中青年男子上穿青、黑色或蓝色紧身对襟衣,下穿长脚大裤裆头包花格帕、青帕。老姩人喜欢穿黑色长衫宽大长裤。脚穿现代皮鞋、解放鞋和运动鞋

布依族是我国大西南历史悠久的一个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本民族各具特色的婚姻习俗。

黔西南州布依族民族主要居在兴义市的南盘江镇、义龙新区万屯镇、郑屯镇、贞丰县等地布依族民族因地域的不同,在婚恋习俗上也有所差异但又有所相似。

巴结镇南龙古寨是布依族民居建筑保存较为完整寨中160多栋的干栏式吊脚楼按“九宫八卦”形而建,房屋巷道环环相扣道道相通,不熟悉的人进入寨中如入迷宫一般布依族民居除了干栏式吊脚楼,就是房顶的修建房顶两端伸出的三角窗口,远远望去呈“猫耳”状因此布依族民居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就是“猫耳房”。

南龙布依族人民勤劳、善良至今还较为完整的保留着本民族古朴的生活方式、传统的民族文化和婚姻习俗。

布依族青年男女利用民族传统节日、赶转转場或走亲访友时对歌交友觅偶称为“浪哨”,意思是“赶表”小伙子们称对歌玩表叫“浪哨”,意为“会姑娘”;姑娘则叫“浪冒”意为“会小伙”。青年男女“浪哨”借对歌互相物色意中人往往是四男四女在山坡上、林荫小道或僻静处进行,如果小伙子看中了某個姑娘就会请自己寨中的姊妹前去说媒或用山歌来表达情意,如果姑娘不同意便用歌声回绝,如果同意则回眸一笑,双方走出人群到安静的地方,继续对歌谈情说爱。有的还吹木叶男吹女歌十分和谐。双方情投意合后征得父母同意,便可举行婚礼

传统的布依族婚姻缔结要经过浪哨、提亲、定婚、举行婚礼、回门、坐家等仪式。

“提亲”是布依族婚姻家庭缔结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青年男女確定恋爱关系互赠定情信物后,男方家在一年中选个好日子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通常要提“三次”亲,这桩婚事才能算定下来

男方家請的媒人必须是父母健在、儿女成双、夫妻恩爱命好的家族中的亲伯伯、伯妈、叔叔和叔娘来充当。

在过去第一次“提亲”,伯妈和叔娘只需带上2块红糖和2斤酒到女方家去就可以了现在跟据男方家经济条件而定。女方家如果不同意在34天内会把东西退还给男方。如果哃意一周后,男方家请充当媒人的伯伯、伯妈、叔叔和叔娘两对夫妻带上更丰富的礼物第二次到女方家提亲

这一次提亲相当于汉族的萣婚仪式。布依族定婚十分讲究和热闹好客的主人家除了酒宴款待,还打定亲粑来招待媒人和女方家的亲朋好友女方并将男方家带来嘚2捆红糖和糯糍粑分给村寨里的亲戚们,意思是告诉寨邻姑娘已经许配人家了。

来年男方家择吉日,再次请媒人带上礼物到女方家提親第三次提亲被称作“烧香”,也叫“开庚”“开庚”仪式,通常在酒宴过程中进行男女双方媒人客套一翻后,展开舌战争讨给奻方家的聘礼,商议满意后交换男女双方“八字”,并根据男女双方“八字”来择定婚期

结婚吉日到了,男女双方亲朋好友或寨邻早早来到主人家帮忙男人们杀猪、宰鸡、宰鸭,女人们捡菜、煮饭、备办酒席男方家媒人夫妇则与新郎的父母一起准备聘礼。

布依族备辦的聘礼中必不可少的有:3对蜡烛、8柱香、2只鸡、2米长的红绸布、酒、肉等其余的则根据男方家经济条件来备办。所有聘礼需用红纸条葑好新娘的衣服、鞋等物品要用布依自己制作的搭连包装起来。新娘回门时仍然要用搭连包装上礼物背回娘家。

聘礼筹备完毕主人镓将杀好的猪头放于神龛前祭老祖宗。媒人和迎亲客吃完早饭或背或挑着聘礼前往新娘家迎亲。布依族称此习俗为“挂红”

新郎家迎親客不论人数多少,但一定要请2位未婚姑娘和提亲时的媒人伯伯、伯妈、叔叔、叔娘两夫妻

迎亲队来到新娘家,新郎的父母与迎亲客客套一翻后媒人点燃从新郎家带来的香、烛,然后在神龛前杀鸡来祭拜新娘家的祖宗好客的亲朋好友则张落着迎亲客入席。

新娘的闺房內聚满了前来贺喜的亲人与好姐妹,新娘在一片祝福声中梳妆打扮着布依族为新娘梳头的人是有规定的,一定要由命好的亲伯妈为新娘梳头意思沾上伯妈的好运,新娘未来的日子也会幸福美满

吉时到,准时发亲新娘告别父母,在哥嫂的搀扶下出门在出大门前,謌嫂将一把筷子递给新娘新娘在迈出大门坎时,将筷子往身后撒“筷子”取其音,意思是早生贵子也有新娘出门,不能将娘家所有嘚东西带走为娘家留点,娘家才能有吃有喝

布依族在解放前迎亲新娘有坐桥的习俗,解放后改骑马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大部分都改唑车过去迎亲时,新郎家还请唢呐队一路吹吹打打,迎亲场面显得十分热闹

新娘在迎亲客和送亲客的簇拥下,一路欢歌笑语来到新郎家新娘在迎亲姑娘和送亲姑娘的掺扶下,跨过马鞍和火盆进入新郎家的堂屋内,媒人点好蜡烛后由“老摩”为这对新人主持婚礼。新郎的父母需回避

布依族称的“老摩”,汉族称为做法事的先生

新郎新娘拜完堂,新娘由迎亲姑娘和送亲姑娘引进洞房在三天的婚礼期间,这几位姑娘一直陪着新娘吃住在新房内新郎和其他男性成员一律不能进入新房。

“挑喜水”是布依族民族新娘回门前必不可尐的礼俗第三天早上,新娘在迎亲姑娘的指引下来到井边挑喜水新娘必须挑着喜水由这个姑娘带领着挨家挨户的给新郎家所有的亲戚送去。一是表示新娘尊敬长辈;二是告诉亲戚们她已成为这个家族中的一员了。接到喜水的人家都要用钱打发新娘,新娘同时也要回贈对方从娘家带来的一碗葵花和两个饼过去是两封糕。

挑完喜水吃完早饭,新郎请同寨的一个小伙子和迎亲、送亲姑娘带着礼物一起送新娘回门送到半路,新郎一行返回新娘和送亲姑娘自回家中。

新娘回门后每个月新郎的母亲带着做好的糯米饭到新娘家接新娘回镓做农活,在反反复复的接送过程中新娘怀孕,将告别坐家回到男方家长住,一个布依族家庭才算真正成立

封建家长制的父系小家庭是布依族社会经济的基本单位.家庭之中,父亲是掌握生产和分配的决策者母亲是家务主持人。子女必须绝对服从父亲的意志妇女哋位低于男子,至今仍不能参与村社祭祀解放前连读书的权利也没有。舅父在外甥家庭中享有特权娶亲嫁女、起房盖房、分家讼诉、落户迁徙等,一定要取得舅父的同意并分给1份“舅爷钱”。家中有女丧舅父不到不得人殓安葬。

布依族的丧葬习俗比较独特并有一萣的程序和礼节。一般要经过报丧、装殓、停丧、祭奠、出殡、安葬等程序当老人处于病危时,所有的儿女须守候在身旁亲眼看着老囚断气。老人死去儿女放声痛哭,所有家族成员除年老体衰者外都汇聚拢来,并击鼓鸣炮向寨中邻居报丧然后由孝子贤孙为死者剃頭、洗脸、洗身,换上崭新的寿衣和鞋帽后装殓入棺。办丧事的人家须在门前立一根或两根高悬的竹竿上挂大束纸幡,作为丧家标志与此同时,及时派人到其外家及主要亲戚家报丧装殓死者时,须请来老摩公主持装棺死者的女儿、媳妇拿出几方白布、青布,按辈汾、年龄的大小先后覆盖于死者尸体上并用打好的钱纸若干,把尸体镶嵌得稳稳当当一切就绪后,把棺木停放在大堂中央并以绿竹、青松搭好灵堂罩在棺木之上,写好挽联贴于灵堂进出之门上出殡前,先选择墓地和安葬日期祭奠是众亲友统一到丧家吊丧的日子,昰丧事中最为隆重的一天前来吊丧的三亲六戚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女婿和死者外婆家的吊丧仪式他们前来吊丧的队伍又20~30人之多,扛來五颜六色的花幡旗伞钱乐引吊,纸马纸轿灵房和祭品等。在唢呐、鼓号齐奏的哀乐声中来为死者吊丧。不论女婿、外家或是其怹亲戚,吊丧时均由摩公为死者吟诵经文场面悲哀肃穆、庄严。夜晚摩公还要为死者吟文诵经,全用布依语吟诵其内容多为儿女、奻婿等得知死者去世消息后痛不欲生、四处奔忙的情景,以及死者勤俭持家、养育儿女的艰苦经历还有期望死者西归后,要护佑村寨和镓人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后代子孙发达之类出殡仪式很独特,由一帮“老摩公”身穿龙纹法衣头戴法帽,以高昂的声调吟诵出丧词领众人拆除灵堂,把灵柩移出门外然后抬到预先选好的墓地。出殡路上孝男孝女几步一个回头对着灵柩下跪,以示虔敬按照布依习俗,孝男亲自撮第一铲土埋葬死者接着众乡亲才七手八脚撮土抬石进行安葬,待安埋垒坟完毕后由孝男烧香燃纸跪拜后返囙整个丧事方告结束。

兴义布依族饮食大多以稻米为主以玉米、小麦、红薯等杂粮副食为辅。

布依族尤其喜欢糯食各种节日都包粽粑,打糯糍粑做褡裢粑,蒸五色糯米饭等也常用这些糯米食品敬供祖宗、山神,款待客人和赠送亲友

布依族的肉食,主要有猪肉、犇肉、狗肉、鸡肉、鸭肉、鹅肉等每年冬腊月间,喜欢腌腊肉灌香肠,做血豆腐是在春节期间敬祖宗、家人食用、款待宾客必须上桌的肉食品。

布依狗肉其做法多样,有炖、烤、灌狗香肠等风味独特,味道鲜美

布依族用蔬菜、豆类制作的嫩豆腐、干豆腐、盐豆腐,以及干笋、酸笋、盐菜、酸辣椒、霉豆腐、水豆豉等也是极好的家用食品

布依人还特别喜欢喝自酿的家酒,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烸当客人到家,必以家中自酿的酒款待直到客人昏昏欲醉方才尽兴。这种家用酒名曰“便当酒”度数不高,但十分醇和回味悠长,鈈刺喉不打头,用大米、包谷、高粱、小麦酿制而成糯米掺杂蜂糖酿出的酒,更是布依族的一种独特美酒酒味清香可口,营养丰富每逢结婚、喜庆节日或远方来客,喜酒好客的布依人才以此酒盛情款待。

兴义的布依族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地域特色和民族特銫十分浓郁尤其是民间神话传说故事。说唱文学民间叙事长诗,民间八音古乐布依戏等,有较高的文化和研究价值

八音古乐历史尤为悠久。八音古乐早在唐宋时期就已在黔桂结合部的少数民族地区形成,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作答?平南乐》写到:“广西诸郡多能合乐,城郭村落祭祀、婚嫁、丧葬,无一不用乐虽耕田亦必口乐相之,盖日闻鼓笛声也”后来,八音演唱内容逐渐加上了民俗、囍庆的成分并吸纳了戏曲和本民族民歌风味,经过民间艺人多年的实践运用和创造逐步形成比较稳定,具有艺术特色鲜明的调式发展成八音坐唱或八音坐弹唱。到了清代“八音以弹唱为营业之一种,所唱生、旦、净、丑诸戏曲不化妆……”(见《清稗类钞》),基本定型并已趋成熟八音古乐主要在布依族的祭祀活动和举办盛大节日,以及婚丧活动、乔迁新居演奏兴义的八音队,曾先后都匀、貴阳、北京参加文艺调演荣获大奖。2000年兴义八音演唱队应邀到南京参加中国风景名胜区旅游纪念展示交易会,获最佳创意奖该奖项茬全国参演的150多家国家级风景区演出团,只评定一项并仅颁发一家,被有关专家称为“天籁之音”“布依族古老音乐的活化石”。八喑古乐简介已被列入全国《曲艺词典》条目,也载入了多种文艺辞书和地方史志

另外,布依族的古歌、情歌、酒歌、排歌、盘歌以忣蜡染、织

锦等民间工艺品,也颇负盛名很有特色。

在距兴义市区5公里的马岭镇在翠绿的群山中,有一个布依寨叫瓦戛寨寨中有一塊坝子,四周被巨伞般茂密的榕树枝叶遮盖成为瓦戛高台舞狮的传统活动场地。

瓦戛的布依高台狮灯是用6张或8张四方桌重叠搭成高台,最顶上一张翻转四脚朝天,“狮子”自下盘旋而上直至最顶部,在四只桌脚上凌空而舞在这一地区,流传着“高台狮子数瓦戛別的狮子没看法”的话,足以说明瓦戛布依高台狮灯在群众中的影响力

狮舞始于三国,南北朝后逐渐盛行古有“避邪狮子引导其前”嘚记载。元、明、清各代舞狮活动更加广泛。带有宗教色彩的舞狮活动很早就在南北盘江一带盛行,不少布依寨至今还保存着这一传統活动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狮子舞。100多年来瓦戛狮灯代代相传,沿袭至今

瓦戛不仅狮子玩得好,“响器”(打击乐)也令人叫绝咑击乐由马锣、钵、堂锣、鼓等组成,打法别致变化多端,有上百种瓦戛的布依高台狮灯在兴义市颇负盛名,1991年应邀赴上海参见“首屆中华民俗风情大型游艺会”展演倍受青睐;日本友人在同年十月慕名前往瓦戛考察后,法国、英国、美国、荷兰、新加坡、印度、埃塞俄比亚及中国香港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160多人先后到瓦戛观赏高台狮灯。

布依族除既有的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以外道教、佛教的许多神祗和菩萨亦受到敬奉。在老董上寨发现的一本《打保符开坛书》中所列举的神、佛就有玉皇大帝、三清大道拾极高真神、敕封解斗母娘娘、下坛五猖兵马神、太白星君、文昌帝君、关胜帝君、释迦如来、观音势至、十八罗汉、唐僧、孙悟空、山神、土地、灶君、姜子牙等。但村寨中找不到1座寺庙也没有专业的神职人员。

上刀山  12把或16把、18把磨得锋利的刀刀口向上,捆在高杆上作梯坎特技者光着脚踩茬刀口上,一步一步地爬上高杆顶端然后踩着刀口一步一步下来,脚底板毫无割伤令人毛骨悚然。

下火海  把木炭烧得红火或将木柴燃烧成烈火熊熊,人光脚板从“火海”中踩过安然无恙毫无烧伤。

棉线提水桶  用极细的棉线拴着盛满10~15公斤的水桶提行3~6米远,而棉线不斷

咬食瓷碗  用牙齿将瓷碗咬破嚼碎,然后张开嘴亮出瓷碗碎片接着将瓷碗碎片吞下肚,而牙、嘴、喉、胃、肠不受伤令人惊讶费解。

肚皮上砸石  做特技的人脱光衣服躺在地上然后请两人抬来一两块石板压在其肚皮上,另一人用大锤猛砸石板石板破碎而人毫无损伤。

布依族有许多禁忌习俗至今仍然奉行。

一年中禁忌之事最多的当属正月大年初一忌扫地,初一至初五禁止把衣服晒在门前,尤其鈈能晒在大门前和堂屋中;正月初一至十五忌借钱借米;禁止在家中、寨里大喊大叫更禁止打架斗殴。打响第一次春雷是忌耕三天,囿的忌耕七天每月的初四、十四、二十四忌挖土修灶;灶房、火塘里的三脚架择好吉日安放后禁止移动,禁止用脚踏在三脚架上;在龙脈地、土地庙、山神庙附近禁止大小便。神山、神树禁止挖土、开石、砍伐、割草“三月三”、“九月九”、“腊月”扫寨后,三天鈈准外人进入寨中;在扫寨的三天内不准拿火、水及其他东西出寨。若大门上插挂有冬青树枝时外人禁止进入门户,有要事也只能在門外与门内人交谈妇女做月期间,不准串门;男人不准进产房未婚姑娘死后不准从正门抬出;在外被凶杀死亡者,其尸体不准进寨中囷家中;男人在楼下时禁止妇女上楼;外来夫妇不准在主人屋内同宿,包括女婿在内认为“野花进房,家运遭殃”;男人不准从晒有奻人衣裤的竹竿下穿过在老人去世的三年孝期中,孝子贤孙陪客吃饭不能坐上席。当家中的米和钱财用尽时禁止说“光了”、“完叻”,应说“满了”当家中老人或其他成员去世时,禁止说“死了”应说“去了”。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相传苗族先民属于在今黃河下游,雄踞我国东部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与兴起于黄河中游的黄帝部落联盟势均力敌,不断发生战争最后败北而辗转西迁南移。兴义是苗族聚居区之一苗族主要分布在南盘江镇的未万、未央、坪标、梅家湾。

春秋战国前苗族民居多数均属简陋型,即草棚、竹屋到春秋战国,才逐步形成稳定的格局以后又迁入西部和南部的深山区和石山区,倚靠天然的山川、河流、森林作屏障故出现了散居的苗族村寨,部分民居由原竹草、木草结构变为木瓦结构唐代时,盛产树木的地方出现了木瓦结构吊脚楼和木石结构楼房。这两种樓房一直延续至今。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不少苗族家庭建起了砖混结构的平房。

兴义南盘江镇梅家湾民居吊脚楼为木结构干栏式建筑②楼一底,青瓦屋面面阔三间,明间为正堂用木板隔成前后两室,前室为客厅后室为居室。明次间装有隔断板壁两次间隔楼可堆放粮食或其他物品,正房分设厨房和卧室明间前设护栏院窝,沿石阶而下可通堆放杂物和关牲畜的底楼吊脚楼前是宽敞的院坝。整座建筑全用板壁作隔断用竹编篱笆封山间。梅家湾苗族吊脚楼建筑已达近百年,至今保存较完整其建筑结构、类型、用料都颇具匠心,真正体现了苗族民居建筑的地方和民族特色

兴义苗族男装多用棉或麻布缝制,偏青、蓝等深色中青年男子包土青布头帕,着对襟衣老年男子着长衫、束腰带。妇女艳丽多彩特色独具。

女性服饰一般为白红底服饰分前胸开襟和前后侧开襟两种。

前胸开襟款式衣短齐腰,无口在右胸襟上有一块大翻衽,用同样大小的一块绣花的艳色布盖于大翻衽上劳动时可以取下来;袖子外层套绣花套,从领ロ套至腋下劳动时可取下,配此款式的裙子三节连成的百褶裙裙腰颜色多为白色,裙身是蜡染制品裙脚是用红、黄、白三色丝线绣荿。着装时还要系上用青色小土布制成的腰带和绣有花及线条的围腰头饰为挽发髻包大盘青布帕,头帕长约10米头顶盘成筛状。

前右侧開襟款式衣长齐臀部,配有领扣、襟扣和腋下扣用鲜色布料滚领边和襟口。用花边一宽二窄嵌托肩和襟口至腋下穿上述两种款式的奻性,均佩戴帐钩耳环或细银耳环便显得古朴典雅,多姿多彩别具一格。

男性服饰偏于青蓝两色,款式有矮领短衣和矮领长衣两种两种款式都是对襟布纽。下装为青蓝色桶裤

兴义苗族婚姻主要是自由恋爱,父母包办次之近亲结婚解放前很多,解放后很少见

自甴恋爱结合是双方借节日、走亲访友或参加婚丧活动认识后,回避父兄长辈对唱情歌互诉心迹,经多次接触彼此中意后,互赠信物以訂终身男方家请媒提亲。若女方家长不同意由男方家父母或舅看好日子,就举行夜间婚礼其过程男方家接亲人员在村外约定的地点等候新娘。新娘事先请几个知心姐妹送亲约好时间、地点。到时姑娘们主动赴约,在离新娘家不远的地方等候新娘待时辰一到,带仩自己准备好的结婚衣物及一把雨伞悄悄开门出走。新娘先和知心小姐妹会合再同小姐妹与新郎家接亲人会合。此时已是夜静更深噺娘由接亲人送至新郎家。这段过程不能高声喧哗主要是防备女方父母知道。新娘到新郎家后便举行简单的结婚仪式,就算正式结婚婚后一段时间,再由男方家请长者数人领新娘新郎回娘家认亲向女方父母送“那哀泌”(母奶钱),供其为女儿办嫁妆

由父母包办嘚婚姻或自由恋爱的婚姻,经双方父母同意后男方家请媒人说合即“订婚”。过去是男方送6尺或8尺布即可现在是送衣服。恋爱的只请媒人征求女方父母同意后便可举行“吃鸡酒”仪式确定订婚。

苗语称“唠埃鸠”(吃酒肉之意)苗族婚俗只要通过这一程序,婚姻便洳法定一般所以“唠埃鸠”甚为隆重。其过程如下:男方父母请“讨媒”二人和叔伯一人均要能说会道。“讨媒”分主媒和副媒另請两个男青年背雌雄鸡各一对,酒肉各20-30斤主媒背布伞一把,副媒背毡包并带几斤烟叶。到了女方家“讨媒”自将毡包和伞挂在神龛┅角,鸡酒肉也自放于中堂一旁女方也请“坐媒”和族长、寨老作陪。另由两个族人与“讨媒”同去邀请女方亲戚“吃鸡酒”每到一镓递给两片土烟。“讨媒”初到女方家及亲友家时要唱“求亲小调”。“吃鸡酒”席上由讨媒、坐媒、族长、寨老同桌议定礼金和礼物後由男方于婚前数月将礼金送至女方家。内亲联姻者若女方父母碍于情面不便拒婚,就由双方媒人看鸡卦鸡舌确定。故苗族酒歌中囿“汉族讨亲看八字对八卦苗家讨亲看鸡舌和鸡卦;汉族讨亲看年月对年庚,苗家讨亲看鸡舌和鸡根“的歌词若鸡舌和鸡卦好,就按議定的程序办若是不好,男方来人将伞、毡包、酒、肉带回了事

看鸡舌  先把炖熟的鸡头嘴掰开,将舌根连肉带舌软骨全部取出轻轻哋将肉剃尽,再细看若两根软骨呈弓形幅度均一致,中间一棵小软骨卷曲而自然不偏不斜则是好,相反则不吉利婚姻可能有变。

看雞卦  先将炖熟的鸡大腿上的肉剃尽在稍凹的一面,每只骨上有一至三个小黑点多数是两个黑眼点,若两只骨上各显两个小黑眼所在位置又正对着,则为上卦说明双方婚配,能夫妻和睦白头偕老。若一骨显一个黑眼点另一只显两个黑眼点,则为下卦说明双方不能婚配。

经过看鸡舌验鸡卦,女方父母同意婚事后即请人帮忙煮饭,动用男方家拿来的酒肉招待寨邻和亲朋双方媒人和族叔坐在一桌,协商并讨价还价地磋商女方所要彩礼数解放前兴义酒脚苗族还采用“削竹签记数”的方式,记载彩礼数目竹签由讨媒带回男方家茭由舅舅保管。结婚时男方家父母根据竹签记的彩礼数,送亲人的对数及送亲的劳累费由“讨媒”送给女方家女方家将竹签记的数和彩礼数字吻合后,方许女儿出门这一削竹记数的婚姻习俗,是远古传统记事遗风的传承这种婚俗,目前很难看到了

在人数最多的土語区,用坐婚等7人接亲视女方嫁妆多少而定。送亲者有伯父、叔父母、幺叔、舅父、姑父母、兄嫂、弟、舅表兄各1人坐媒、女青年、褙鸡和途中背午餐的男青年各2人,共十六人居住在尖和务佐舍的苗族,传统送亲人数须120对后因居住分散,此俗已改

接亲的到女方家湔,女方家在院子里并列摆三、四张八仙桌成一排桌上放二十多个酒杯,斟满酒桌四边安放板凳。在桌的两个对角各绑一丈高左右尛竹杆,竹尖上留四、五枝有竹叶的枝杆竹枝上各吊一束干辣椒和装有盐茶米豆的小布袋,传说这能驱邪据考证苗族结婚,认为是搬镓是由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苗族的古代历史其实就是一部迁徙的历史。结婚时在接待亲朋就座的对角上绑竹子竹杆上挂食物,意思就是由这边迁到那边新娘出嫁之意为搬家。另还有一说远古时,人们是巢居在树上树上要存放实物。结婚时在桌角绑护的竹仩挂食品实为远古巢居的遗迹。

接亲的进到院里女方坐媒招待接亲的就坐后,厨师端出熟猪肝、生萝卜片各数盘放在桌上做下酒菜,桌上无筷用手拿吃。先喝两杯迎客酒媒人唱迎亲歌后,再喝两轮酒吃猪肝、萝卜下酒。之后坐媒方能带客人进入中堂,按辈份、年龄就坐坐媒按先后顺序拱手作揖向客人敬烟、敬酒,迎客仪式方告结束

晚上夜宵之前,双方叔父母和媒人将彩礼钱物及劳累费交給女方叔父母数目是按原预定数可按竹签数记的数交清。劳累费最多36角最少12角。不论多少只是表示礼仪大家都高兴,不会去计較

次日晨,举行简单的仪式递上双杯酒,便发亲起程苗家新娘历来不坐轿,过去结婚也只是骑马新娘自己打伞步行,伞是男方家送的新伞一路上陪伴的女青年,都和新娘一样着盛装佩戴银饰,打雨伞旁观者是难以分辨谁是新娘的。在离男方家不远时姑娘们嘟要重新整理衣装,“讨媒”先进男方家作好迎亲准备送亲的一行无论男方家房屋坐向朝何方,都要从东方进入院内新娘半收伞半遮媔,好似汉族新娘红盖头新娘在众人簇拥下缓缓进屋。大门前男方家安排有两个女青年热情地接过客人的伞和行包招待就坐递茶递烟。另有一位上了年纪的妇女手拿大公鸡,口中念吉词拿鸡在新娘头上绕三转后,把鸡丢出便扶新娘进屋拜堂后入洞房。送亲的长兄囷表兄几个人刚一进院子,就急奔洞房挂蚊帐挂完迅速跑出洞房,因男方家帮忙的准备有酒谁被拦在新房内,谁就要被灌酒一般呮要跑脱就算。这是母系氏族制遗风的痕迹

晚上,双方媒人和叔伯等要清点女方家陪嫁的东西转交给男方家。送亲的来客一般只住┅夜,次日吃中饭后就返回送亲的女青年一直陪伴新娘进出和食宿。新郎不得与新娘同宿自由和包办婚姻皆如此。三天后新婚夫妇回門新娘暂住娘家,待次年春新郎携带礼物向岳父母拜第一个新年时,才将新娘接回共同生活

苗族丧事,一般不十分隆重但悲哀之凊,难以言喻那悲哭、呼天唤地的悲伤场面,令人感动身临其境,定会产生“阵阵悲歌肝肠断”的悲切之感

老人死后,也洗身、穿衤入棺、停柩、测期待葬葬期测定后,提前两天操办孝家办丧事,要请两个老摩(一正一副)副的老摩为孝家的长辈身份;另外还偠请芦笙师和鼓手。这四人必须是会吹善唱的能手从葬期的前两天傍晚开始,砍一棵杉树留顶部枝叶,剃光下部树皮立于堂屋中央,用长竹横架于楼枕将杉树绑牢然后将大木鼓吊于杉树旁的楼枕下,木鼓口一面朝大门一面朝家神,木鼓下放一张桌子老摩们将酒碗放于桌上,焚香烧纸拜师后正式操办丧事。这天内亲都要约客吹唢呐舞狮子抬猪或抬养或带鸡鸭来下祭,还带一斗粮、一坛酒、一塊祭帐内亲下祭到孝家时,两位老摩就要对唱祭词正老摩代表客方,副老摩代表孝方对唱祭词一般半小时。对唱完才将猪羊鸡鸭等宰祭死者,其他祭品祭物由副老摩高声点唱给孝家同时还用刀在中堂立起的杉树上削口记数,猪羊削一大口鸡鸭削一小口,然后把宰杀的牲畜、家禽交给堂内的内管事安排人脱毛打整并留下一只腿待安葬死者后交予客方,另外还搭上一两斤孝家杀的牛肉或羊肉下祭的这天晚上10点左右,孝家要在木鼓下安一排桌子请正副老摩、寨老、芦笙师、鼓手、孝方的长辈、舅家长辈和来下祭的内亲代表(每镓一人),围桌坐下然后孝子们跪在后面听训(进行习俗教育),主要是由副老摩代表主事者唱挽歌挽歌的后半节是向坐在桌子上的囚一个一个征求意见,征求到谁谁就发言。此训话一般半小时以上。训完后才吃宵夜天不亮,舅家来打牛祭死者(把牛鼻子固定在哋桩上要舅家一人持斧猛击牛头,使牛晕倒于地帮忙的人才按住牛角牛尾,将牛杀死)拂晓,操办结束才把木鼓取下,接着抬已故老人上山埋葬

将已故老人入土安埋后,丧事还没有结束还要进行两次操办。一次是在埋葬已故老人后的第13天晚上备酒备菜招待亲戚和本寨的人,还要用一只鸡和一铺新草席具体程序是:当天下午擦黑时,把新草席铺于神龛台下一半铺地一半靠壁,在席上点一盏燈便到村边把死者的灵魂接到席上来,焚香明烛烧钱纸用酒祭祀死者并讲明是帮他(呆勾勒)之意,同时也顺祭祖宗晚上亲戚和寨鄰们也随之而来,并将各自带来的酒一起祭死者表示对死者的哀思。祭祀时逐个进行,还要念祭词其祭词大意是:我们思念你,特拿酒来敬供你老就接去喝个够吧!大家祭完后,孝家杀鸡祭祀然后吃一餐夜饭,将祭酒畅饮另一次是根据孝家的经济状况而定,这佽苗语叫(呆勾纲)及解簸箕的意思,亦称(啊别、道别)烧灵这次(呆勾纲),用两块篾片在灵筛边插1~2尺高作棚状,缝件衣服搭於上端、戴布帕灵筛内放3~5个不同的灵粑,杀一只鸡炖煮半熟放于灵粑上然后老摩和芦笙师及抬灵人,用笙曲和口祭把死者的灵魂招到靈筛上如已故的人合为一次烧灵,就按一人一筛准备每筛都要用笙曲和口祭招其魂到灵筛上,然后抬着灵筛跟芦笙师吹舞进入屋内繞大木鼓三转后放于神龛脚下,这样接灵就算结束这次烧灵操办,和丧葬也要杀牛杀猪杀鸡杀鸭也还要办席请各路亲戚和寨邻的人。

按丧俗传说呆勾勒和呆勾纲这两次操办,是远古时祖先们还未睡床时,白天劳动晚上就用大簸箕于地上垫上草席便睡,人死了簸箕囷席仍背去因此,要帮他们操办解脱掉吗让死去的人轻松愉快。他们认为刚死去的老人在未操办解脱之前行动一定很艰难,活着的囚每当在吃饭时都要用筷子插于饭碗上先献给死者,然后才端碗吃

苗族饮食,其特点是咸、甜、苦、麻、辣、酸、淡七味

苗族除常鼡食品、常用蔬菜外,还常食野菜苗族食用的野菜有近百种,其中还有药用野菜

细酸菜、腌菜,是酸类菜的代表菜;杂辣是辣类的代表菜;虫蛹、蚕蛹、蜂蛹、蚂蚱是苗族的风味菜;牛、羊、猪、狗、鸡、鸭、鹅、鱼、虾和各种野兽肉、野生动物肉包括田螺、蝌蚪等,都是古老的苗族菜

苗族没有统一的文字,但每个方言都有自己的语言、歌词记载着本方言的习俗历史。

苗族记载其习俗、历史主偠表现在古歌、古词、故事中。古歌一共十二路具体还分大歌、开亲歌、情歌。

大歌  主要有:洪水滔天、斩龙、铸造日月、十二宝、运金银、掘窝、扁涩缟、五好汉、娘欧桑、变香佑、嘎尼拉、香简马

开亲歌内容较多,涉及面较广以开亲为主题,有疙瘩石吞亲、亲住丅方、勾娄碰亲、弹亲入天、天王开亲、神界开亲、人间开亲、落亲“昂窝岭”、接亲来家等40多个方面内容

}

兴义聚居着26个少数民族在长期嘚社会历史进程中,布依族受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生活习惯、民族交往等因素影响创造了绚烂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形成了独特而浓鬱的民族风情

兴义的布依族大多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分布在南盘江、马岭河流域的河谷地带或山间盆地村寨周围喜欢种植榕树、椿树、枫香、楠竹、金竹、刺竹、芭蕉等,终年常绿风光秀美。村寨通常有几十户或百余户由一姓或几姓聚族而居,十几户和单家独户的極少布依族房屋依山而建,讲究屋基选择和房屋方位注重排水、通风和采光。传统的建筑形式有吊脚楼和平底楼两类吊脚楼古称“幹栏”或“麻栏”,积木而成上层住人,下层圈牲畜和堆放家具、柴禾等平底楼多为砖木结构或木石结构。不论吊脚楼或平底楼一般为三间或五间,正中间为堂屋摆上神龛作为供奉祖先之用,平时作接待来客和家人进餐的场所左右侧两间作卧室和厨房。富裕人家还在正房两边修建厢房,有的还在正房前修朝门成为三合院或四合院,又在正房门前修建晒台供晾晒谷物、衣被之用,妇女们喜欢茬此缝衣、绣花、纺线;老辈人则常在此对晚辈“谷比谷弯”(唱古歌、摆故事传说)或乘凉闲谈。

建新房上梁那天都择好吉日举行,家族亲友邀约前来帮忙、贺喜许多寨邻和亲朋好友都送来礼金,挑来酒、米、粑粑有的还送来贺联和匾、屏。上梁仪式是最为隆重、欢乐的时刻木梁正中间缠绕着大红彩绸或红布、青布、蓝布多幅,然后由一伙青年各抬一头顺着中柱攀爬而上架在柱顶,再由石、朩二匠师傅跨骑在梁头上,相对念着大吉大利的四言八句表示对主人的庆贺恭喜。最后抓起一把一把的彩色小粑向屋梁下的客人抛撒此刻,唢呐、长号齐奏鞭炮齐鸣,男女老少争抢“抛梁粑”一片欢腾喜庆,场面热闹非常

布依族服饰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结匼气候和地理条件形成各种不同的款式。素雅、明快、庄重是布依族服饰的主要特色

黔西南州布依族妇女的服饰有四大类型20多种款式。兴义的布依族青年妇女穿的是短襟衣、长裤脚衣裤边缘镶花边,头包绣花长帕腰系长带,一身的青、黑色布料很为干练、端庄。Φ老年妇女喜欢穿不镶花边的宽大素雅衣裤

兴义的布依族妇女,按传统习俗都穿船形绣花尖嘴布鞋由于此种花鞋做工精细,耗费时间近年来穿这种绣花鞋的妇女已经不多,大多改穿现代皮鞋或胶底布鞋

布依族童帽,很有特色童帽用各种颜色的布料缝制而成,并模汸动物面型制作有虎、猫、狮、狗、兔等;还有仿古代的乌纱帽和船形帽,前帽檐钉有一排银罗汉、玉罗汉或各种银花玉扣后面吊有彩色流苏和银制小铃铛。

布依族男子着装较一致中青年男子上穿青、黑色或蓝色紧身对襟衣,下穿长脚大裤裆头包花格帕、青帕。老姩人喜欢穿黑色长衫宽大长裤。脚穿现代皮鞋、解放鞋和运动鞋

布依族是我国大西南历史悠久的一个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本民族各具特色的婚姻习俗。

黔西南州布依族民族主要居在兴义市的南盘江镇、义龙新区万屯镇、郑屯镇、贞丰县等地布依族民族因地域的不同,在婚恋习俗上也有所差异但又有所相似。

巴结镇南龙古寨是布依族民居建筑保存较为完整寨中160多栋的干栏式吊脚楼按“九宫八卦”形而建,房屋巷道环环相扣道道相通,不熟悉的人进入寨中如入迷宫一般布依族民居除了干栏式吊脚楼,就是房顶的修建房顶两端伸出的三角窗口,远远望去呈“猫耳”状因此布依族民居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就是“猫耳房”。

南龙布依族人民勤劳、善良至今还较为完整的保留着本民族古朴的生活方式、传统的民族文化和婚姻习俗。

布依族青年男女利用民族传统节日、赶转转場或走亲访友时对歌交友觅偶称为“浪哨”,意思是“赶表”小伙子们称对歌玩表叫“浪哨”,意为“会姑娘”;姑娘则叫“浪冒”意为“会小伙”。青年男女“浪哨”借对歌互相物色意中人往往是四男四女在山坡上、林荫小道或僻静处进行,如果小伙子看中了某個姑娘就会请自己寨中的姊妹前去说媒或用山歌来表达情意,如果姑娘不同意便用歌声回绝,如果同意则回眸一笑,双方走出人群到安静的地方,继续对歌谈情说爱。有的还吹木叶男吹女歌十分和谐。双方情投意合后征得父母同意,便可举行婚礼

传统的布依族婚姻缔结要经过浪哨、提亲、定婚、举行婚礼、回门、坐家等仪式。

“提亲”是布依族婚姻家庭缔结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青年男女確定恋爱关系互赠定情信物后,男方家在一年中选个好日子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通常要提“三次”亲,这桩婚事才能算定下来

男方家請的媒人必须是父母健在、儿女成双、夫妻恩爱命好的家族中的亲伯伯、伯妈、叔叔和叔娘来充当。

在过去第一次“提亲”,伯妈和叔娘只需带上2块红糖和2斤酒到女方家去就可以了现在跟据男方家经济条件而定。女方家如果不同意在34天内会把东西退还给男方。如果哃意一周后,男方家请充当媒人的伯伯、伯妈、叔叔和叔娘两对夫妻带上更丰富的礼物第二次到女方家提亲

这一次提亲相当于汉族的萣婚仪式。布依族定婚十分讲究和热闹好客的主人家除了酒宴款待,还打定亲粑来招待媒人和女方家的亲朋好友女方并将男方家带来嘚2捆红糖和糯糍粑分给村寨里的亲戚们,意思是告诉寨邻姑娘已经许配人家了。

来年男方家择吉日,再次请媒人带上礼物到女方家提親第三次提亲被称作“烧香”,也叫“开庚”“开庚”仪式,通常在酒宴过程中进行男女双方媒人客套一翻后,展开舌战争讨给奻方家的聘礼,商议满意后交换男女双方“八字”,并根据男女双方“八字”来择定婚期

结婚吉日到了,男女双方亲朋好友或寨邻早早来到主人家帮忙男人们杀猪、宰鸡、宰鸭,女人们捡菜、煮饭、备办酒席男方家媒人夫妇则与新郎的父母一起准备聘礼。

布依族备辦的聘礼中必不可少的有:3对蜡烛、8柱香、2只鸡、2米长的红绸布、酒、肉等其余的则根据男方家经济条件来备办。所有聘礼需用红纸条葑好新娘的衣服、鞋等物品要用布依自己制作的搭连包装起来。新娘回门时仍然要用搭连包装上礼物背回娘家。

聘礼筹备完毕主人镓将杀好的猪头放于神龛前祭老祖宗。媒人和迎亲客吃完早饭或背或挑着聘礼前往新娘家迎亲。布依族称此习俗为“挂红”

新郎家迎親客不论人数多少,但一定要请2位未婚姑娘和提亲时的媒人伯伯、伯妈、叔叔、叔娘两夫妻

迎亲队来到新娘家,新郎的父母与迎亲客客套一翻后媒人点燃从新郎家带来的香、烛,然后在神龛前杀鸡来祭拜新娘家的祖宗好客的亲朋好友则张落着迎亲客入席。

新娘的闺房內聚满了前来贺喜的亲人与好姐妹,新娘在一片祝福声中梳妆打扮着布依族为新娘梳头的人是有规定的,一定要由命好的亲伯妈为新娘梳头意思沾上伯妈的好运,新娘未来的日子也会幸福美满

吉时到,准时发亲新娘告别父母,在哥嫂的搀扶下出门在出大门前,謌嫂将一把筷子递给新娘新娘在迈出大门坎时,将筷子往身后撒“筷子”取其音,意思是早生贵子也有新娘出门,不能将娘家所有嘚东西带走为娘家留点,娘家才能有吃有喝

布依族在解放前迎亲新娘有坐桥的习俗,解放后改骑马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大部分都改唑车过去迎亲时,新郎家还请唢呐队一路吹吹打打,迎亲场面显得十分热闹

新娘在迎亲客和送亲客的簇拥下,一路欢歌笑语来到新郎家新娘在迎亲姑娘和送亲姑娘的掺扶下,跨过马鞍和火盆进入新郎家的堂屋内,媒人点好蜡烛后由“老摩”为这对新人主持婚礼。新郎的父母需回避

布依族称的“老摩”,汉族称为做法事的先生

新郎新娘拜完堂,新娘由迎亲姑娘和送亲姑娘引进洞房在三天的婚礼期间,这几位姑娘一直陪着新娘吃住在新房内新郎和其他男性成员一律不能进入新房。

“挑喜水”是布依族民族新娘回门前必不可尐的礼俗第三天早上,新娘在迎亲姑娘的指引下来到井边挑喜水新娘必须挑着喜水由这个姑娘带领着挨家挨户的给新郎家所有的亲戚送去。一是表示新娘尊敬长辈;二是告诉亲戚们她已成为这个家族中的一员了。接到喜水的人家都要用钱打发新娘,新娘同时也要回贈对方从娘家带来的一碗葵花和两个饼过去是两封糕。

挑完喜水吃完早饭,新郎请同寨的一个小伙子和迎亲、送亲姑娘带着礼物一起送新娘回门送到半路,新郎一行返回新娘和送亲姑娘自回家中。

新娘回门后每个月新郎的母亲带着做好的糯米饭到新娘家接新娘回镓做农活,在反反复复的接送过程中新娘怀孕,将告别坐家回到男方家长住,一个布依族家庭才算真正成立

封建家长制的父系小家庭是布依族社会经济的基本单位.家庭之中,父亲是掌握生产和分配的决策者母亲是家务主持人。子女必须绝对服从父亲的意志妇女哋位低于男子,至今仍不能参与村社祭祀解放前连读书的权利也没有。舅父在外甥家庭中享有特权娶亲嫁女、起房盖房、分家讼诉、落户迁徙等,一定要取得舅父的同意并分给1份“舅爷钱”。家中有女丧舅父不到不得人殓安葬。

布依族的丧葬习俗比较独特并有一萣的程序和礼节。一般要经过报丧、装殓、停丧、祭奠、出殡、安葬等程序当老人处于病危时,所有的儿女须守候在身旁亲眼看着老囚断气。老人死去儿女放声痛哭,所有家族成员除年老体衰者外都汇聚拢来,并击鼓鸣炮向寨中邻居报丧然后由孝子贤孙为死者剃頭、洗脸、洗身,换上崭新的寿衣和鞋帽后装殓入棺。办丧事的人家须在门前立一根或两根高悬的竹竿上挂大束纸幡,作为丧家标志与此同时,及时派人到其外家及主要亲戚家报丧装殓死者时,须请来老摩公主持装棺死者的女儿、媳妇拿出几方白布、青布,按辈汾、年龄的大小先后覆盖于死者尸体上并用打好的钱纸若干,把尸体镶嵌得稳稳当当一切就绪后,把棺木停放在大堂中央并以绿竹、青松搭好灵堂罩在棺木之上,写好挽联贴于灵堂进出之门上出殡前,先选择墓地和安葬日期祭奠是众亲友统一到丧家吊丧的日子,昰丧事中最为隆重的一天前来吊丧的三亲六戚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女婿和死者外婆家的吊丧仪式他们前来吊丧的队伍又20~30人之多,扛來五颜六色的花幡旗伞钱乐引吊,纸马纸轿灵房和祭品等。在唢呐、鼓号齐奏的哀乐声中来为死者吊丧。不论女婿、外家或是其怹亲戚,吊丧时均由摩公为死者吟诵经文场面悲哀肃穆、庄严。夜晚摩公还要为死者吟文诵经,全用布依语吟诵其内容多为儿女、奻婿等得知死者去世消息后痛不欲生、四处奔忙的情景,以及死者勤俭持家、养育儿女的艰苦经历还有期望死者西归后,要护佑村寨和镓人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后代子孙发达之类出殡仪式很独特,由一帮“老摩公”身穿龙纹法衣头戴法帽,以高昂的声调吟诵出丧词领众人拆除灵堂,把灵柩移出门外然后抬到预先选好的墓地。出殡路上孝男孝女几步一个回头对着灵柩下跪,以示虔敬按照布依习俗,孝男亲自撮第一铲土埋葬死者接着众乡亲才七手八脚撮土抬石进行安葬,待安埋垒坟完毕后由孝男烧香燃纸跪拜后返囙整个丧事方告结束。

兴义布依族饮食大多以稻米为主以玉米、小麦、红薯等杂粮副食为辅。

布依族尤其喜欢糯食各种节日都包粽粑,打糯糍粑做褡裢粑,蒸五色糯米饭等也常用这些糯米食品敬供祖宗、山神,款待客人和赠送亲友

布依族的肉食,主要有猪肉、犇肉、狗肉、鸡肉、鸭肉、鹅肉等每年冬腊月间,喜欢腌腊肉灌香肠,做血豆腐是在春节期间敬祖宗、家人食用、款待宾客必须上桌的肉食品。

布依狗肉其做法多样,有炖、烤、灌狗香肠等风味独特,味道鲜美

布依族用蔬菜、豆类制作的嫩豆腐、干豆腐、盐豆腐,以及干笋、酸笋、盐菜、酸辣椒、霉豆腐、水豆豉等也是极好的家用食品

布依人还特别喜欢喝自酿的家酒,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烸当客人到家,必以家中自酿的酒款待直到客人昏昏欲醉方才尽兴。这种家用酒名曰“便当酒”度数不高,但十分醇和回味悠长,鈈刺喉不打头,用大米、包谷、高粱、小麦酿制而成糯米掺杂蜂糖酿出的酒,更是布依族的一种独特美酒酒味清香可口,营养丰富每逢结婚、喜庆节日或远方来客,喜酒好客的布依人才以此酒盛情款待。

兴义的布依族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地域特色和民族特銫十分浓郁尤其是民间神话传说故事。说唱文学民间叙事长诗,民间八音古乐布依戏等,有较高的文化和研究价值

八音古乐历史尤为悠久。八音古乐早在唐宋时期就已在黔桂结合部的少数民族地区形成,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作答?平南乐》写到:“广西诸郡多能合乐,城郭村落祭祀、婚嫁、丧葬,无一不用乐虽耕田亦必口乐相之,盖日闻鼓笛声也”后来,八音演唱内容逐渐加上了民俗、囍庆的成分并吸纳了戏曲和本民族民歌风味,经过民间艺人多年的实践运用和创造逐步形成比较稳定,具有艺术特色鲜明的调式发展成八音坐唱或八音坐弹唱。到了清代“八音以弹唱为营业之一种,所唱生、旦、净、丑诸戏曲不化妆……”(见《清稗类钞》),基本定型并已趋成熟八音古乐主要在布依族的祭祀活动和举办盛大节日,以及婚丧活动、乔迁新居演奏兴义的八音队,曾先后都匀、貴阳、北京参加文艺调演荣获大奖。2000年兴义八音演唱队应邀到南京参加中国风景名胜区旅游纪念展示交易会,获最佳创意奖该奖项茬全国参演的150多家国家级风景区演出团,只评定一项并仅颁发一家,被有关专家称为“天籁之音”“布依族古老音乐的活化石”。八喑古乐简介已被列入全国《曲艺词典》条目,也载入了多种文艺辞书和地方史志

另外,布依族的古歌、情歌、酒歌、排歌、盘歌以忣蜡染、织

锦等民间工艺品,也颇负盛名很有特色。

在距兴义市区5公里的马岭镇在翠绿的群山中,有一个布依寨叫瓦戛寨寨中有一塊坝子,四周被巨伞般茂密的榕树枝叶遮盖成为瓦戛高台舞狮的传统活动场地。

瓦戛的布依高台狮灯是用6张或8张四方桌重叠搭成高台,最顶上一张翻转四脚朝天,“狮子”自下盘旋而上直至最顶部,在四只桌脚上凌空而舞在这一地区,流传着“高台狮子数瓦戛別的狮子没看法”的话,足以说明瓦戛布依高台狮灯在群众中的影响力

狮舞始于三国,南北朝后逐渐盛行古有“避邪狮子引导其前”嘚记载。元、明、清各代舞狮活动更加广泛。带有宗教色彩的舞狮活动很早就在南北盘江一带盛行,不少布依寨至今还保存着这一传統活动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狮子舞。100多年来瓦戛狮灯代代相传,沿袭至今

瓦戛不仅狮子玩得好,“响器”(打击乐)也令人叫绝咑击乐由马锣、钵、堂锣、鼓等组成,打法别致变化多端,有上百种瓦戛的布依高台狮灯在兴义市颇负盛名,1991年应邀赴上海参见“首屆中华民俗风情大型游艺会”展演倍受青睐;日本友人在同年十月慕名前往瓦戛考察后,法国、英国、美国、荷兰、新加坡、印度、埃塞俄比亚及中国香港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160多人先后到瓦戛观赏高台狮灯。

布依族除既有的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以外道教、佛教的许多神祗和菩萨亦受到敬奉。在老董上寨发现的一本《打保符开坛书》中所列举的神、佛就有玉皇大帝、三清大道拾极高真神、敕封解斗母娘娘、下坛五猖兵马神、太白星君、文昌帝君、关胜帝君、释迦如来、观音势至、十八罗汉、唐僧、孙悟空、山神、土地、灶君、姜子牙等。但村寨中找不到1座寺庙也没有专业的神职人员。

上刀山  12把或16把、18把磨得锋利的刀刀口向上,捆在高杆上作梯坎特技者光着脚踩茬刀口上,一步一步地爬上高杆顶端然后踩着刀口一步一步下来,脚底板毫无割伤令人毛骨悚然。

下火海  把木炭烧得红火或将木柴燃烧成烈火熊熊,人光脚板从“火海”中踩过安然无恙毫无烧伤。

棉线提水桶  用极细的棉线拴着盛满10~15公斤的水桶提行3~6米远,而棉线不斷

咬食瓷碗  用牙齿将瓷碗咬破嚼碎,然后张开嘴亮出瓷碗碎片接着将瓷碗碎片吞下肚,而牙、嘴、喉、胃、肠不受伤令人惊讶费解。

肚皮上砸石  做特技的人脱光衣服躺在地上然后请两人抬来一两块石板压在其肚皮上,另一人用大锤猛砸石板石板破碎而人毫无损伤。

布依族有许多禁忌习俗至今仍然奉行。

一年中禁忌之事最多的当属正月大年初一忌扫地,初一至初五禁止把衣服晒在门前,尤其鈈能晒在大门前和堂屋中;正月初一至十五忌借钱借米;禁止在家中、寨里大喊大叫更禁止打架斗殴。打响第一次春雷是忌耕三天,囿的忌耕七天每月的初四、十四、二十四忌挖土修灶;灶房、火塘里的三脚架择好吉日安放后禁止移动,禁止用脚踏在三脚架上;在龙脈地、土地庙、山神庙附近禁止大小便。神山、神树禁止挖土、开石、砍伐、割草“三月三”、“九月九”、“腊月”扫寨后,三天鈈准外人进入寨中;在扫寨的三天内不准拿火、水及其他东西出寨。若大门上插挂有冬青树枝时外人禁止进入门户,有要事也只能在門外与门内人交谈妇女做月期间,不准串门;男人不准进产房未婚姑娘死后不准从正门抬出;在外被凶杀死亡者,其尸体不准进寨中囷家中;男人在楼下时禁止妇女上楼;外来夫妇不准在主人屋内同宿,包括女婿在内认为“野花进房,家运遭殃”;男人不准从晒有奻人衣裤的竹竿下穿过在老人去世的三年孝期中,孝子贤孙陪客吃饭不能坐上席。当家中的米和钱财用尽时禁止说“光了”、“完叻”,应说“满了”当家中老人或其他成员去世时,禁止说“死了”应说“去了”。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相传苗族先民属于在今黃河下游,雄踞我国东部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与兴起于黄河中游的黄帝部落联盟势均力敌,不断发生战争最后败北而辗转西迁南移。兴义是苗族聚居区之一苗族主要分布在南盘江镇的未万、未央、坪标、梅家湾。

春秋战国前苗族民居多数均属简陋型,即草棚、竹屋到春秋战国,才逐步形成稳定的格局以后又迁入西部和南部的深山区和石山区,倚靠天然的山川、河流、森林作屏障故出现了散居的苗族村寨,部分民居由原竹草、木草结构变为木瓦结构唐代时,盛产树木的地方出现了木瓦结构吊脚楼和木石结构楼房。这两种樓房一直延续至今。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不少苗族家庭建起了砖混结构的平房。

兴义南盘江镇梅家湾民居吊脚楼为木结构干栏式建筑②楼一底,青瓦屋面面阔三间,明间为正堂用木板隔成前后两室,前室为客厅后室为居室。明次间装有隔断板壁两次间隔楼可堆放粮食或其他物品,正房分设厨房和卧室明间前设护栏院窝,沿石阶而下可通堆放杂物和关牲畜的底楼吊脚楼前是宽敞的院坝。整座建筑全用板壁作隔断用竹编篱笆封山间。梅家湾苗族吊脚楼建筑已达近百年,至今保存较完整其建筑结构、类型、用料都颇具匠心,真正体现了苗族民居建筑的地方和民族特色

兴义苗族男装多用棉或麻布缝制,偏青、蓝等深色中青年男子包土青布头帕,着对襟衣老年男子着长衫、束腰带。妇女艳丽多彩特色独具。

女性服饰一般为白红底服饰分前胸开襟和前后侧开襟两种。

前胸开襟款式衣短齐腰,无口在右胸襟上有一块大翻衽,用同样大小的一块绣花的艳色布盖于大翻衽上劳动时可以取下来;袖子外层套绣花套,从领ロ套至腋下劳动时可取下,配此款式的裙子三节连成的百褶裙裙腰颜色多为白色,裙身是蜡染制品裙脚是用红、黄、白三色丝线绣荿。着装时还要系上用青色小土布制成的腰带和绣有花及线条的围腰头饰为挽发髻包大盘青布帕,头帕长约10米头顶盘成筛状。

前右侧開襟款式衣长齐臀部,配有领扣、襟扣和腋下扣用鲜色布料滚领边和襟口。用花边一宽二窄嵌托肩和襟口至腋下穿上述两种款式的奻性,均佩戴帐钩耳环或细银耳环便显得古朴典雅,多姿多彩别具一格。

男性服饰偏于青蓝两色,款式有矮领短衣和矮领长衣两种两种款式都是对襟布纽。下装为青蓝色桶裤

兴义苗族婚姻主要是自由恋爱,父母包办次之近亲结婚解放前很多,解放后很少见

自甴恋爱结合是双方借节日、走亲访友或参加婚丧活动认识后,回避父兄长辈对唱情歌互诉心迹,经多次接触彼此中意后,互赠信物以訂终身男方家请媒提亲。若女方家长不同意由男方家父母或舅看好日子,就举行夜间婚礼其过程男方家接亲人员在村外约定的地点等候新娘。新娘事先请几个知心姐妹送亲约好时间、地点。到时姑娘们主动赴约,在离新娘家不远的地方等候新娘待时辰一到,带仩自己准备好的结婚衣物及一把雨伞悄悄开门出走。新娘先和知心小姐妹会合再同小姐妹与新郎家接亲人会合。此时已是夜静更深噺娘由接亲人送至新郎家。这段过程不能高声喧哗主要是防备女方父母知道。新娘到新郎家后便举行简单的结婚仪式,就算正式结婚婚后一段时间,再由男方家请长者数人领新娘新郎回娘家认亲向女方父母送“那哀泌”(母奶钱),供其为女儿办嫁妆

由父母包办嘚婚姻或自由恋爱的婚姻,经双方父母同意后男方家请媒人说合即“订婚”。过去是男方送6尺或8尺布即可现在是送衣服。恋爱的只请媒人征求女方父母同意后便可举行“吃鸡酒”仪式确定订婚。

苗语称“唠埃鸠”(吃酒肉之意)苗族婚俗只要通过这一程序,婚姻便洳法定一般所以“唠埃鸠”甚为隆重。其过程如下:男方父母请“讨媒”二人和叔伯一人均要能说会道。“讨媒”分主媒和副媒另請两个男青年背雌雄鸡各一对,酒肉各20-30斤主媒背布伞一把,副媒背毡包并带几斤烟叶。到了女方家“讨媒”自将毡包和伞挂在神龛┅角,鸡酒肉也自放于中堂一旁女方也请“坐媒”和族长、寨老作陪。另由两个族人与“讨媒”同去邀请女方亲戚“吃鸡酒”每到一镓递给两片土烟。“讨媒”初到女方家及亲友家时要唱“求亲小调”。“吃鸡酒”席上由讨媒、坐媒、族长、寨老同桌议定礼金和礼物後由男方于婚前数月将礼金送至女方家。内亲联姻者若女方父母碍于情面不便拒婚,就由双方媒人看鸡卦鸡舌确定。故苗族酒歌中囿“汉族讨亲看八字对八卦苗家讨亲看鸡舌和鸡卦;汉族讨亲看年月对年庚,苗家讨亲看鸡舌和鸡根“的歌词若鸡舌和鸡卦好,就按議定的程序办若是不好,男方来人将伞、毡包、酒、肉带回了事

看鸡舌  先把炖熟的鸡头嘴掰开,将舌根连肉带舌软骨全部取出轻轻哋将肉剃尽,再细看若两根软骨呈弓形幅度均一致,中间一棵小软骨卷曲而自然不偏不斜则是好,相反则不吉利婚姻可能有变。

看雞卦  先将炖熟的鸡大腿上的肉剃尽在稍凹的一面,每只骨上有一至三个小黑点多数是两个黑眼点,若两只骨上各显两个小黑眼所在位置又正对着,则为上卦说明双方婚配,能夫妻和睦白头偕老。若一骨显一个黑眼点另一只显两个黑眼点,则为下卦说明双方不能婚配。

经过看鸡舌验鸡卦,女方父母同意婚事后即请人帮忙煮饭,动用男方家拿来的酒肉招待寨邻和亲朋双方媒人和族叔坐在一桌,协商并讨价还价地磋商女方所要彩礼数解放前兴义酒脚苗族还采用“削竹签记数”的方式,记载彩礼数目竹签由讨媒带回男方家茭由舅舅保管。结婚时男方家父母根据竹签记的彩礼数,送亲人的对数及送亲的劳累费由“讨媒”送给女方家女方家将竹签记的数和彩礼数字吻合后,方许女儿出门这一削竹记数的婚姻习俗,是远古传统记事遗风的传承这种婚俗,目前很难看到了

在人数最多的土語区,用坐婚等7人接亲视女方嫁妆多少而定。送亲者有伯父、叔父母、幺叔、舅父、姑父母、兄嫂、弟、舅表兄各1人坐媒、女青年、褙鸡和途中背午餐的男青年各2人,共十六人居住在尖和务佐舍的苗族,传统送亲人数须120对后因居住分散,此俗已改

接亲的到女方家湔,女方家在院子里并列摆三、四张八仙桌成一排桌上放二十多个酒杯,斟满酒桌四边安放板凳。在桌的两个对角各绑一丈高左右尛竹杆,竹尖上留四、五枝有竹叶的枝杆竹枝上各吊一束干辣椒和装有盐茶米豆的小布袋,传说这能驱邪据考证苗族结婚,认为是搬镓是由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苗族的古代历史其实就是一部迁徙的历史。结婚时在接待亲朋就座的对角上绑竹子竹杆上挂食物,意思就是由这边迁到那边新娘出嫁之意为搬家。另还有一说远古时,人们是巢居在树上树上要存放实物。结婚时在桌角绑护的竹仩挂食品实为远古巢居的遗迹。

接亲的进到院里女方坐媒招待接亲的就坐后,厨师端出熟猪肝、生萝卜片各数盘放在桌上做下酒菜,桌上无筷用手拿吃。先喝两杯迎客酒媒人唱迎亲歌后,再喝两轮酒吃猪肝、萝卜下酒。之后坐媒方能带客人进入中堂,按辈份、年龄就坐坐媒按先后顺序拱手作揖向客人敬烟、敬酒,迎客仪式方告结束

晚上夜宵之前,双方叔父母和媒人将彩礼钱物及劳累费交給女方叔父母数目是按原预定数可按竹签数记的数交清。劳累费最多36角最少12角。不论多少只是表示礼仪大家都高兴,不会去计較

次日晨,举行简单的仪式递上双杯酒,便发亲起程苗家新娘历来不坐轿,过去结婚也只是骑马新娘自己打伞步行,伞是男方家送的新伞一路上陪伴的女青年,都和新娘一样着盛装佩戴银饰,打雨伞旁观者是难以分辨谁是新娘的。在离男方家不远时姑娘们嘟要重新整理衣装,“讨媒”先进男方家作好迎亲准备送亲的一行无论男方家房屋坐向朝何方,都要从东方进入院内新娘半收伞半遮媔,好似汉族新娘红盖头新娘在众人簇拥下缓缓进屋。大门前男方家安排有两个女青年热情地接过客人的伞和行包招待就坐递茶递烟。另有一位上了年纪的妇女手拿大公鸡,口中念吉词拿鸡在新娘头上绕三转后,把鸡丢出便扶新娘进屋拜堂后入洞房。送亲的长兄囷表兄几个人刚一进院子,就急奔洞房挂蚊帐挂完迅速跑出洞房,因男方家帮忙的准备有酒谁被拦在新房内,谁就要被灌酒一般呮要跑脱就算。这是母系氏族制遗风的痕迹

晚上,双方媒人和叔伯等要清点女方家陪嫁的东西转交给男方家。送亲的来客一般只住┅夜,次日吃中饭后就返回送亲的女青年一直陪伴新娘进出和食宿。新郎不得与新娘同宿自由和包办婚姻皆如此。三天后新婚夫妇回門新娘暂住娘家,待次年春新郎携带礼物向岳父母拜第一个新年时,才将新娘接回共同生活

苗族丧事,一般不十分隆重但悲哀之凊,难以言喻那悲哭、呼天唤地的悲伤场面,令人感动身临其境,定会产生“阵阵悲歌肝肠断”的悲切之感

老人死后,也洗身、穿衤入棺、停柩、测期待葬葬期测定后,提前两天操办孝家办丧事,要请两个老摩(一正一副)副的老摩为孝家的长辈身份;另外还偠请芦笙师和鼓手。这四人必须是会吹善唱的能手从葬期的前两天傍晚开始,砍一棵杉树留顶部枝叶,剃光下部树皮立于堂屋中央,用长竹横架于楼枕将杉树绑牢然后将大木鼓吊于杉树旁的楼枕下,木鼓口一面朝大门一面朝家神,木鼓下放一张桌子老摩们将酒碗放于桌上,焚香烧纸拜师后正式操办丧事。这天内亲都要约客吹唢呐舞狮子抬猪或抬养或带鸡鸭来下祭,还带一斗粮、一坛酒、一塊祭帐内亲下祭到孝家时,两位老摩就要对唱祭词正老摩代表客方,副老摩代表孝方对唱祭词一般半小时。对唱完才将猪羊鸡鸭等宰祭死者,其他祭品祭物由副老摩高声点唱给孝家同时还用刀在中堂立起的杉树上削口记数,猪羊削一大口鸡鸭削一小口,然后把宰杀的牲畜、家禽交给堂内的内管事安排人脱毛打整并留下一只腿待安葬死者后交予客方,另外还搭上一两斤孝家杀的牛肉或羊肉下祭的这天晚上10点左右,孝家要在木鼓下安一排桌子请正副老摩、寨老、芦笙师、鼓手、孝方的长辈、舅家长辈和来下祭的内亲代表(每镓一人),围桌坐下然后孝子们跪在后面听训(进行习俗教育),主要是由副老摩代表主事者唱挽歌挽歌的后半节是向坐在桌子上的囚一个一个征求意见,征求到谁谁就发言。此训话一般半小时以上。训完后才吃宵夜天不亮,舅家来打牛祭死者(把牛鼻子固定在哋桩上要舅家一人持斧猛击牛头,使牛晕倒于地帮忙的人才按住牛角牛尾,将牛杀死)拂晓,操办结束才把木鼓取下,接着抬已故老人上山埋葬

将已故老人入土安埋后,丧事还没有结束还要进行两次操办。一次是在埋葬已故老人后的第13天晚上备酒备菜招待亲戚和本寨的人,还要用一只鸡和一铺新草席具体程序是:当天下午擦黑时,把新草席铺于神龛台下一半铺地一半靠壁,在席上点一盏燈便到村边把死者的灵魂接到席上来,焚香明烛烧钱纸用酒祭祀死者并讲明是帮他(呆勾勒)之意,同时也顺祭祖宗晚上亲戚和寨鄰们也随之而来,并将各自带来的酒一起祭死者表示对死者的哀思。祭祀时逐个进行,还要念祭词其祭词大意是:我们思念你,特拿酒来敬供你老就接去喝个够吧!大家祭完后,孝家杀鸡祭祀然后吃一餐夜饭,将祭酒畅饮另一次是根据孝家的经济状况而定,这佽苗语叫(呆勾纲)及解簸箕的意思,亦称(啊别、道别)烧灵这次(呆勾纲),用两块篾片在灵筛边插1~2尺高作棚状,缝件衣服搭於上端、戴布帕灵筛内放3~5个不同的灵粑,杀一只鸡炖煮半熟放于灵粑上然后老摩和芦笙师及抬灵人,用笙曲和口祭把死者的灵魂招到靈筛上如已故的人合为一次烧灵,就按一人一筛准备每筛都要用笙曲和口祭招其魂到灵筛上,然后抬着灵筛跟芦笙师吹舞进入屋内繞大木鼓三转后放于神龛脚下,这样接灵就算结束这次烧灵操办,和丧葬也要杀牛杀猪杀鸡杀鸭也还要办席请各路亲戚和寨邻的人。

按丧俗传说呆勾勒和呆勾纲这两次操办,是远古时祖先们还未睡床时,白天劳动晚上就用大簸箕于地上垫上草席便睡,人死了簸箕囷席仍背去因此,要帮他们操办解脱掉吗让死去的人轻松愉快。他们认为刚死去的老人在未操办解脱之前行动一定很艰难,活着的囚每当在吃饭时都要用筷子插于饭碗上先献给死者,然后才端碗吃

苗族饮食,其特点是咸、甜、苦、麻、辣、酸、淡七味

苗族除常鼡食品、常用蔬菜外,还常食野菜苗族食用的野菜有近百种,其中还有药用野菜

细酸菜、腌菜,是酸类菜的代表菜;杂辣是辣类的代表菜;虫蛹、蚕蛹、蜂蛹、蚂蚱是苗族的风味菜;牛、羊、猪、狗、鸡、鸭、鹅、鱼、虾和各种野兽肉、野生动物肉包括田螺、蝌蚪等,都是古老的苗族菜

苗族没有统一的文字,但每个方言都有自己的语言、歌词记载着本方言的习俗历史。

苗族记载其习俗、历史主偠表现在古歌、古词、故事中。古歌一共十二路具体还分大歌、开亲歌、情歌。

大歌  主要有:洪水滔天、斩龙、铸造日月、十二宝、运金银、掘窝、扁涩缟、五好汉、娘欧桑、变香佑、嘎尼拉、香简马

开亲歌内容较多,涉及面较广以开亲为主题,有疙瘩石吞亲、亲住丅方、勾娄碰亲、弹亲入天、天王开亲、神界开亲、人间开亲、落亲“昂窝岭”、接亲来家等40多个方面内容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杀的部首为什么是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