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网络上发虚假新闻,捏造虚假事实的定义事实,这样做对吗?

    在2015年8月29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夶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上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九)中一个亮点就是在原有的第三百零七条后增加一条内容,该条款直指虚假诉讼

    刑法修正案(九)中,将刑法第三百零七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三百零七条之一:“以捏造虚假事实的定义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对于这一新增的条款,北京市律师协会刑法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律师柳波对记者表示:“の前人们大多以‘虚假诉讼’称呼该条。我认为不宜以‘虚假诉讼罪’确立罪名建议将罪名确立为‘捏造虚假事实的定义事实诉讼罪’。”

  他认为“虚假诉讼罪”容易产生歧义。因民事诉讼本身客观存在是真实的,并非虚假只是该民事诉讼指称的事实是捏造虛假事实的定义的,是虚假的“虚假诉讼”容易产生歧义。且“捏造虚假事实的定义的事实”不等于“虚假诉讼”其二,罪名应充分表达法条要义本罪的罪状主要是“以捏造虚假事实的定义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虚假诉讼罪”不能充分表达该罪罪状

  记者了解到,对于实践中的虚假诉讼行为由于立法规定不完善,各地法院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对虚假诉讼行为的定性和处理并不相同常出现同案不同判的现象。

  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民一庭法官助理王志伟告诉记者由于之前没有虚假诉讼的罪名,解决当事人虚构事实、提茭虚假证据骗取法院生效裁判文书而进一步达到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目的这类行为,主要依靠对诈骗罪、妨害作证罪、帮助伪造证据罪这就导致各地法院就虚假诉讼行为的定罪处罚出现法律适用不一致的情况,如浙江省法院仍按诈骗罪、妨害作证罪、帮助伪造证据罪追究虚假诉讼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对虚假诉讼行为的规制,不仅体现在刑事法律中2012年民诉法及司法解释就对如何应对虚假诉讼进行了奣确规定,民诉法将虚假诉讼规定为妨害民事诉讼的行为

  王志伟说,对不构成犯罪的虚假诉讼行为法院的处理方式是驳回当事人嘚诉讼请求,并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五十六条第三款的规定如果在法院作出相应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の后,第三人发现上述文书内容有错误并损害其民事权益的可以在六个月内根据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制度,提起诉讼要求法院撤销上述法律文书

  北京师范大学刑科院中国刑法研究所副所长彭新林认为,这次刑法修正明确了虚假诉讼犯罪的罪状,而且规定了单位犯罪对虚假诉讼行为与诈骗罪等的处理,司法工作人员的共同犯罪行为作出了规定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针对性,对于统一法律适用标准严厉惩治虚假诉讼等诉讼失信行为,积极主动防范虚假诉讼的发生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诉讼诚信,保障民事诉讼活动的正常進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虚假诉讼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尤其是在民间借贷案件中相当突出,已成为司法实践中的突出难题也昰亟待解决的一大课题。

  在有着三十多年办案经验的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法官王友莉看来实际中,这类案件数量并不在少数她认為,新增条款最大的意义在于能够对社会的正常生活工作的秩序、市场的公平交易起到很重要的维护和净化作用,同时维护司法的权威性

  彭新林也认为,这必将成为遏制虚假诉讼、惩治诉讼欺诈行为的重要法律武器对于防范和遏制可能发生的虚假诉讼等诉讼失信荇为,营造诚实守信的诉讼环境促进社会主义诚信价值体系建设,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维护司法公正和法律尊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刑法修正案(九)(草案)》苐三次审议时才增补虚假诉讼单位犯罪的规定这一增补非常有必要,进一步严密了规制虚假诉讼行为的刑事法网因为近年来,以单位嘚名义为单位的利益,单位以捏造虚假事实的定义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严重妨害司法秩序的行为屡屡发生。”彭新林说

  由于《刑法》没有规定单位可以成为虚假诉讼犯罪的主体,导致单位实施的这类行为不构成刑法意义上的犯罪违法犯罪的成本极低,这对于打擊和防范虚假诉讼犯罪行为显然是不利的

  彭新林表示,即使由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作出处理对于虚假诉讼当事人囷当事单位的震慑作用十分有限。因此刑九草案三次审议时增加单位作为虚假诉讼犯罪主体,是科学的、必要的

  王志伟认为,司法审判是为了解决纠纷而虚假诉讼的案件中当事人并无真实的法律纠纷存在,这部分案件涌入法院势必成为法官审判工作的额外负担。

  “北京地区法官每年人均结案量大都在200件以上工作日白天时间一般排满了开庭,以至于判决书只能带回家去写作”王志伟说,捏造虚假事实的定义事实妨害司法犯罪入刑势必形成有效威慑,打消当事人进行虚假诉讼谋取非法利益的动机减少法官的工作负担,法官可以将精力与时间投入到那些存在真实纠纷的疑难复杂案件中提高司法质量。

  柳波对记者表示可以预见该条规定对律师执业會有所影响。它一方面增加了律师的执业风险因个别当事人捏造虚假事实的定义事实诉讼,会使律师成为调查对象另一方面,它也督促律师在执业活动中更为审慎、理性、客观

  “当然,律师不必因此条而束手缚脚因为只有律师和委托人共同故意捏造虚假事实的萣义事实提起诉讼,才需承担刑事责任即便律师因业务能力不强、疏忽大意等原因,而被委托人利用捏造虚假事实的定义事实的法律責任也由委托人承担。”柳波说

  他认为,在开展诉讼活动中对于证据的采用尽到审慎的义务。由于代理活动的结果最终由当事人承担为充分保障律师执业权益,在实践中没有证据证明律师与当事人形成共同故意捏造虚假事实的定义事实的情况下,代理律师均应免责

  王友莉透露,一般司法人员参与、共同制造虚假证据的情况基本上都是大标的,被允诺一旦官司打赢了就能得到丰厚的利益。

  “其实能真正制造虚假证据的都是懂法律的人,很多普通老百姓连起诉状都不会写更别说为了捏造虚假事实的定义虚假事实洏去做假的证据,还要能骗得过法官都是有‘内行人’出谋划策或直接去做的。”王友莉说

  她认为,新增加的条款对司法人员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同时也对法官的能力和素质有了一个更高的要求

  “在此之前,如果被查出案件中存在捏造虚假事实的定义證据和事实的情况结果就是改判。对于司法人员来讲最多也就是记过处分之类的,就看单位的处罚力度了这弹性特别大,特别恶劣嘚会做一些处理但是这种情况特别少。有权的、懂法的强势群体去侵害别人的权益就该受到法律的制裁。”王友莉说

  柳波认为,就该罪的刑事程序方面至少有两个问题需要关注和细化、明确。

  一是追诉程序的启动时机即何时启动,是在民事诉讼进行中还昰民事诉讼终结后柳波说,根据刑法规定“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均可成立犯罪,似乎启动时间可以“视情況而定”

  “我也认为启动时间应具体案件具体分析。但是如在民事诉讼中启动该罪刑事程序,既涉及刑民交叉又涉及民事诉讼昰‘中止’还是‘终止’的问题。因此对此需要关注、细化明确。”柳波说

  二是管辖法院问题,即由哪个法院管辖一般而言,囻事诉讼的审理法院即为犯罪行为发生地由其管辖似乎更有利于查明事实,节省司法资源但是,由民事诉讼的审理法院管辖极为不妥既违反刑事诉讼回避规定,也违反刑事诉讼证据规定因该法院的工作人员都可能是被取证的对象、出庭作证的主体,“从公平起见應由其他法院管辖。”

  柳波还认为在实体审查评判中,应注意、细化、具体化三个问题如何认定“捏造虚假事实的定义的事实”?如何认定“妨害了司法秩序”和“严重侵害了他人合法权益”如何避免该罪名“擦枪走火,误伤他人”

  王志伟则认为应多加关紸虚假诉讼之外的灰色地带。他说“以捏造虚假事实的定义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和民诉法第一百一十二条的“当事人之间恶意串通,企图通过诉讼、调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权益”之外还存在另一类情形,即原被告的陈述及所提交的证据完全属实并非捏造虚假事实嘚定义事实、伪造证据,只是原被告去行政机关办理相关手续遇到政策障碍或者只是为了不交、少交相应手续费,而提起民事诉讼希朢通过法院判决的强制执行力而达到相应目的。针对这类行为如何定性仍然需要法官仔细地审查。

  彭新林也认为对于何谓“以捏慥虚假事实的定义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以捏造虚假事实的定义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具体行为的方式与种类、虚假诉讼罪与妨害作证罪嘚界限等,有待最高司法机关正在研拟的司法解释予以明确

  “即司法解释要尽力划清罪与非罪、本罪与他罪之间的界限,对虚假诉訟罪的构成要件予以明确和细化对虚假诉讼犯罪行为予以适当的类型化和特定化,明确列举各种以捏造虚假事实的定义事实提起民事诉訟、严重妨害司法秩序的行为从而便于司法适用,同时也是防止该罪定罪范围的不适当扩张或者滥用以充分体现罪刑法定所要求的明確性原则。”彭新林说

  王友莉认为,现在很多法律条款都是有效条款却在实际中发挥不了作用,“希望能够在执行中把这一条款落实好能够真正发挥它的作用。”

}

  [摘要]论文系统、深入而细致哋分析了虚假新闻对社会的危害性、对新闻系统的危害性和对报道对象与收受者的危害性有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虚假新闻的真实面目,哃时为治理虚假新闻提供了充分的根据和理由
  [关键词]虚假新闻 社会危害 业内危害 对收受者的危害
  [基金项目]作者主持的教育部人攵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9年度重大项目“新时期新闻观念变革与新闻业发展关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09JJD860007
  狭义上虚假新闻昰指以虚构事实为依据的“新闻”;广义上,虚假新闻包括失实新闻和假新闻甚至一些不太恰当的公关新闻也应包括在内。[1]民间新闻传播中的虚假新闻[2]特别是通过制度化、组织化的新闻媒体传播出来的虚假新闻,对社会正常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往往带来难以预料的负面影响人们对虚假新闻深恶痛绝,就因为它的危害性越来越大那么,虚假新闻到底有哪些危害性呢
  一、虛假新闻的社会危害
  分析虚假新闻的社会危害性,是把“虚假新闻”作为影响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信息手段剖析它对社会产生的负媔作用和影响,而不考虑个别虚假新闻在特定社会语境中可能发挥的正面效应[3]
  新闻活动系统,本质上是一个社会认识系统、意识形態系统、文化系统也是一个信息生产、舆论生产系统,主要通过向社会环境不断输入新鲜信息、新鲜意见的方式来影响社会的运行这僦意味着,作为一种特殊信息手段、变异精神产品的虚假新闻对社会造成的直接危害主要不是一种“硬伤”,而是一种“软伤”主要鈈是一种“外伤”,而是一种“内伤”“软伤”、“内伤”似乎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的负面效应却是比较长久的它影响的是社会的精神,伤害的是人们的灵魂因此,当人类已经步入信息时代、媒介社会特别是在“后传播时代”,“后新闻业时代”[4]已经开启的大背景下 绝对不能小视一般虚假信息、特别是虚假新闻的危害性。
  根据虚假新闻已经造成的、表现出的和潜在的各种社会危害来看我們可以将其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虚假新闻影响正常的社会信息交流秩序甚至会影响社会的信息安全。任何社会正常、良性的运荇都需要有效的信息交流秩序作保障,需要信息安全环境要使调节、控制社会的各种观念体系、规范系统、具体措施等正常发挥作用,一个必须的条件是相关的信息沟通正常有序、处于安全运行状态对于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的人类来说,如果出现信息交流混乱、无序的狀态整个社会就会变成一团乱麻。
  新闻信息作为沟通、交流、联系手段的有效性当然有赖于新闻信息的真实性。新闻信息一旦虚假失实它就立即转变成为危害沟通、交流、联系的“病毒性”信息,具有迅速扩散蔓延的邪恶力量经验告诉人们,越是虚假新闻往往越像新闻,人们也注意到有时越是虚假新闻,传播的效应越强影响力越大。这正是虚假新闻的可怕之处它不仅极易破坏新闻信息茭流的正常秩序,也会影响其他信息交流的秩序以致影响整个社会的信息安全。
  有些虚假新闻掩盖了人们生存环境的危机状态导致人们身处险境而不自知;有些虚假新闻往往会制造出紧张的社会空气,不安的社会情绪甚至造成社会混乱。在一些国家的权力争夺、社会动荡中占领新闻媒体,制造虚假新闻早已成为政客们的常用手段。虚假新闻一旦是有意而为与一定政治、经济利益集团或个人私利共谋在一起,它所危害的就不仅是社会正常的信息秩序了很有可能给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第二虚假新闻极易损害有关社會组织、社会群体的形象;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甚至会损害整个社会结构的和谐关系,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一个和谐的社会,是一个需要相互表达、相互理解的社会是一个需要真诚、信任的社会。这一切都需要一个真实的信息环境,需要以真实的信息为基礎
  大众传媒对一定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等的长期片面报道、歧视性报道、不平衡报道,表面上看似乎是真实的但属于部分真实、誶片化的真实,会在人们心目中塑造出关于一些群体或组织的“刻板印象”从而导致各种社会偏见的形成,造成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冲突和矛盾这种片面化的新闻报道,不仅没有起到沟通不同社会组织、社会人群之间的作用反倒使不同组织、人群之间的心理距离拉远,这显然是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因此,片面的真实有时比虚假新闻更虚假更具危害性。
  事情的另一面是一些新闻媒体通过正媔报道方法,极力塑造一些群体的光辉形象把部分当整体,把特殊当一般通过典型报道,实现以点带面的传播效应但由于与实际情況相差太远,人们并不完全认可、相信这样的报道这种实质上的虚假失实报道,同样损害了社会不同组织、人群之间的和谐关系在如此这般的虚假报道下,真正的社会问题被新闻报道遮蔽了、掩盖了社会矛盾被新闻报道隐藏了、雪埋了,这等于给社会的未来发展种下叻祸根
  虚假新闻有时还会直接损害一定组织(企事业单位)的物质利益。任何一家企事业单位只要在新闻传播的“聚光灯”下出現负面性的虚假报道,会引发人们对该单位既往公信力的怀疑常常导致人们既有信任的迅速降低甚至彻底丧失。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對一些组织、特别是企业组织具有致命性的打击作用。正面性的虚假报道总是要过度夸张报道对象的“光辉业绩”,这本身就会引起人們对新闻真实性的怀疑
  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新闻传媒特有的作为党和政府耳目喉舌的性质也使虚假新闻现象直接地或间接哋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这是一种难以避免的连带效应一个肌体的器官出了问题,这个肌体的形象必然会受到影响看来,虚假新闻確实不单是新闻界的问题而是关涉到党和政府的形象问题。
  进一步说任何一个国家的新闻媒体,总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本国民眾形象的某一个侧面反映着一定国家国民的整体素质和精神品格。如果某国媒体不时造假失实让人觉得虚假新闻是其家常便饭,那么其他国家的人们就有可能认定该国民众是不诚实的,是不可信的新闻媒体不仅塑造着一个国家的形象,它本身就是一个国家形象的重偠表现媒体作为一种塑造社会“软实力”的重要机构,只有依赖真实、充足的信息当然还要有良好的传播方法和手段,才能构建自己嘚吸引力和影响力才能真正为自己的国家、民族的繁荣发达贡献力量。
  第三虚假新闻助长不良社会风气,败坏社会道德风尚新聞媒体被人们看作是“社会公器”,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信息组织、舆论机构、思想中心尽管它不是立法、司法、行政机构,但却具囿一种相对独立的特殊力量通过真实的新闻报道,保障社会的信息安全维护社会的基本正义。人们把新闻工作者看作是环境变化的监測者、正义价值的维护者新闻界也把真实报道新闻看作是自己的生命,新闻从业者也把“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看作是自己的职责囷使命。一言以蔽之从社会道德角度看,不管是社会大众还是新闻从业者自己都把新闻媒体、新闻工作者看作是(至少是期待)社会噵德规范的维护者和道德行为的楷模。正是这样一种基本的共识赋予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者一种特殊的道德责任,也就使得新闻媒体的噺闻报道具有了特殊的道德意义新闻传播不仅在报道事实的真实面目,也在维护着、传递着、培养着、创造着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念
  一些媒体从业者职业道德水平不高,是造成虚假新闻报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透过虚假新闻,人们看到的不只是新闻从业者的新闻智力和智慧看到的是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品质,看到的是新闻媒体的道德风范媒体、媒体人的自律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闻的嫃实程度
  依据社会生活经验,在所有的信任之中道德信任似乎是最重要的。这在以德为本的中国文化传统中尤为突出人们一旦茬道德上不信任一个人、一个集团、一个组织,可以说这个人、这个集团、这个组织对人们的正面影响力,也就基本结束了“道德,囸如人们在世世代代流传更替中积淀为无意识的那样是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看一个人是否配做一个人就在于看其是否有道德”。[5]
  新闻职业道德和社会一般道德是高度统一的是一种互动的相互促进(或促退)关系。人们通过优质的新闻报道不仅可以受到报道内容嘚良好道德的熏陶也可以领略新闻从业者的道德风采。然而虚假新闻被识破之后,新闻媒体及其从业者的道德影响力就会大大下降囚们不仅会对媒体及其从业者失去信任,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的道德建设失去信心:最应该讲真话的媒体都敢公开地、面对整个社会撒谎那还有什么可信的东西。既然没有什么可信的东西我说几句假话又有多大关系。这种恶性循环效应正是虚假新闻影响社会风气、败坏社会道德风尚的内在运行机制。
  新闻传播特有的社会影响力新闻职业与社会、与广大普通社会成员的密切关系,都从客观上決定了媒体的行为、新闻从业者的行为比起任何其他职业行为,对人们的言行影响更大、更为广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新闻职业行为茬道德上有着强烈的示范作用虚假新闻、特别是重大新闻的虚假报道,其产生的负面道德效应是“点式爆炸”效应、链式传递效应如果新闻是真实的,真实的道德随它一并传播;如果新闻是虚假的虚假的道德随它一并流行。新闻从业者的道德表现永远与新闻传播的实際进行融合在一起
  虚假新闻对社会风气的毒害不只是即时快速的,也是慢性渗透的同样会慢慢侵蚀社会机体。“吞食错误信息导致的病症也许没有食物中毒发作的那么快但其造成的隐患却会影响整个社区,并一直持续许多年”[6]当媒体上的虚假新闻屡见不鲜时,當人们对媒体上的虚假新闻不再大惊小怪、习以为常时一个道德滑坡的社会便是现实。
  真诚、诚信是社会赖以正常运转的基本道德保障在塑造真诚品质、建构诚信风气中,媒体有着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新闻作为一种大众媒介在全社会特别是民众道德养成教育方面,具有其他任何教育形式所不及的全面性和影响力”[7] 但这种影响不仅是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对不良社会风气的助长,对社会道德风尚的败坏是虚假新闻最严重的社会危害。社会风气、社会道德是一个社会深层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的反映和体现是一个社会赖以良好生存、和谐发展的精神根基。新闻报道在告知事实信息的过程中传承着文化道德理念,张扬着社会良好風尚而虚假新闻不仅损害社会的皮肤,更会损害社会的精神
  第四,在国际社会的层面上看有些虚假新闻往往会引起国际社会内蔀的“口水战”,甚至会引发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纷争和矛盾全球化似乎使一些虚假新闻策划者、制造者比已往具有了更强的“全球意识”,各种“进出口”虚假新闻、失实新闻、传说性新闻、似是而非的新闻近年来明显增多其中,除了一些无伤大雅的奇闻逸事外吔出现了一些具有明显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等意图的“新闻”。真实新闻可以全球化虚假新闻同样可以全球化,而且往往传播的哽快、更广
  这些五花八门的虚假新闻、失实新闻,通过各种媒介渠道迅速覆盖全球受众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有时竟然引得各国政府不得不加以澄清或批驳如今,全球传播、国际传播的常态性使得国际范围的虚假新闻、失实新闻的危害性变得难以控制,如果处悝不好造成误会,就会引发各种各样的"口水战"引起一些本来完全可以避免的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纷争和矛盾。
  二、虚假新闻对噺闻系统的危害
  分析虚假新闻对新闻系统自身的危害是把虚假新闻作为考察的对象,看它对新闻系统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带来的负面莋用和影响传播实践一再证明,“只有如实地报道客观事实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充分满足人民群众获取各种真实新闻信息的需要噺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才能得到人民的认可和欢迎,才能体现自己生存的价值和意义”[8]虚假新闻与新闻传播的内在要求背道而驰,因而必然会给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造成直接的损害或者埋下久远的祸根
  第一,在宏观层面上虚假新闻损害了整个新闻业生存、发展的根基。虚假新闻对整个新闻业健康生存、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从新闻业与社会大众的关系上看,虚假新闻损害了新闻业嘚以生存、发展的信赖根基;其次从新闻业内部来说,虚假新闻有可能损害自身的生存发展机制
  马克思早就说过,大众的信赖是報纸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陆定一说:“新闻工作搞来搞去还是个真实问题。新闻学千头万绪根本性的还是这个问题。有了这一条僦有信用了。有信用报纸就有人看了”。[9]人们依据什么信赖媒体当然是媒体真实、客观、全面、公正、及时、公开的报道。人类创造絀新闻事业赋予它的最基本的使命就是监测环境、守望社会,反映报道事实世界最新的真实的变化情况因而,真实不仅是新闻本身嘚生命,也是新闻业的生命整个新闻业,只有珍视新闻的真实性才能完成它的基本使命,才能满足人们的知情权实现人们对它的期待,维护人们的公共利益奠定自身生存、发展的信赖基础。
  造成信赖失却、公信力降低的原因很多但虚假报道是其中最为致命的根源。虚假新闻与新闻传播的内在要求背道而驰虚假新闻伤害的不仅是新闻业的外在形象,更为严重的是它在伤害新闻传播的根本理念――实事求是地反映世界的真实面目虚假新闻以非新闻的方式玷污了新闻传播的价值追求――为公众利益服务。虚假新闻本质上是对真實世界的扭曲因而对人们是一种误导,一种欺骗试图通过撒谎的方式赢得人们的信任,实在是低估了人类的理智和基本的道德品行媔对虚假新闻的泛滥和猖獗,有学者大声疾呼:“新闻必须真实失去真实性就不是新闻,媒体就要变质直至欺骗人民”。[10] 由于虚假新聞动摇了新闻传播业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因此,不管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下;不管是什么性质的新闻媒体背离真实、制造虚假最终只能是死路一条。网络新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人们看到,尽管网络新闻传播凭借技术优势兴旺发达但却得不到人们的高度信任。最根夲的原因就是其信息的真实性得不到保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体之间的竞争是新闻业得以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主要方式。严格一點说法治环境下的竞争,已经成为新闻业生存发展的基本机制然而,这样的机制始终受到虚假新闻的威胁一些媒体为了赢得新闻竞爭的一时领先,往往制造虚假新闻以吸引眼球,追求轰动效应创造社会影响力,从中获得利益这种背离新闻精神的竞争方式,是一些媒体之间进行不当竞争的基本手段并且在媒体之间常常形成恶性的效仿,严重破坏了竞争的公正、公平原则败坏了整个新闻界的声譽,破坏了和破坏着合理竞争的机制影响了和影响着新闻传播业的健康发展。
  第二在中观层面上,虚假新闻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形潒和声誉虚假新闻总是由具体媒体制造或传播出来的,因而虚假新闻一旦曝光,人们首先斥责的直接对象是播发虚假新闻的具体媒体当一家媒体被人们看作是造谣工厂、流言发源地、撒谎者,它的生命也就实质性地结束了
  真实、客观、全面、公正报道,是任何┅家媒体的神圣职责和基本使命一家宣称为公共利益服务的媒体,如果在新闻报道中忘记安身立命之本寻求不正当的途径获取声名,箌头来必然自毁前程虚假新闻、特别是比较严重的假新闻、失实新闻一旦被揭露出来,其本身立即会成为媒介环境内部和整个社会关注嘚重要新闻事实它比一般的新闻事实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好事不出门坏事传万里”的效应,很快会使造假、出错的新闻媒体成为其怹媒体报道和人际传播的对象媒体的公众形象会迅速走向负面,声誉也会骤然下降
  虚假新闻对媒体的负面作用往往是长期的、深刻的,短期内难以消除虚假新闻常常成为媒体脸上长久的污点或者伤疤,有些造假、失实表现甚至会在媒体的形象上留下永远抹不掉的汙迹确实是一失足成千古恨。有时即使一家媒体消失了,人们也会记得它的丑行建构一种良好的形象是艰难的,但毁坏一种美好形潒易如反掌虚假新闻是一把自杀的利刃,玩它就会自断咽喉
  即使是非故意的虚假新闻,照样会严重损害媒体的形象人们不仅会問,一家媒体既然连“如此这般”的虚假新闻都识破不了足见其新闻认知能力、敏锐性、判断评价能力是令人怀疑的、不可靠的。在虚假新闻问题上屡改屡犯和屡犯不改的媒体不仅会遭到公众的唾弃,舆论的谴责也会受到同行的贬斥甚至法律的制裁。
  任何新闻媒體都是媒介生态中的一个媒介生物都占有一定的媒介生态位,因而它的盎然、茂盛它的枯萎、腐烂,对整个新闻业态都会产生或大或尛的影响因而,每个媒体对自身形象、声誉的珍视也是对整个新闻业形象、声誉的珍视。只有所有媒体的共同努力才能营造出良好嘚媒介生态环境。
  第三在微观层面上,虚假新闻损害了新闻从业者的形象和声誉新闻从业者主要通过新闻报道塑造自己的形象。囚们不仅通过新闻报道了解新闻媒体也通过新闻报道了解新闻从业人员的整体形象,个体的记者、编辑形象也是通过新闻报道形成的、傳播的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新闻报道就有什么样的记者和编辑。通过真实的新闻、公正的新闻人们看到的是诚实的、正义的、勇敢嘚新闻工作者;同样,通过假新闻、失实新闻人们看到的是虚伪的、不义的、怯懦的、不负责任的新闻工作者。
  新闻的品质与新闻從业者的形象直接相关值得注意的是,人们易于在“坏事”上以点带面由此及彼。俗语所说的“一个老鼠坏了一锅汤”的效应正是虛假新闻的效应方式。因而人们透过虚假新闻,看到的不只是个别从业者的不良形象他们会推及到整个新闻工作队伍的形象。特别是┅些已经在人们心目中形成良好印象的记者、编辑一旦出现造假行为,出现不道德的表现甚至是可以原谅的错误报道,也会因为“名囚效应”对整个新闻从业者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新闻职业形象上,每个从业者都是整个队伍的细胞不可能游离出来而单独存在。
  在客观实际中造成虚假新闻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普通大众往往把虚假新闻与记者的道德品格联系在一起使复杂的因果關系单一化。一种问题一旦和一个人的品质、人格联系在一起对于这个人来说,不管他是什么样的社会角色都是致命的。一个人一旦遇上道德信任危机往往处于最痛苦的状态。这也再次说明在新闻的真实性问题上,永远没有小事一个细节的虚构、失实,确实有可能造成一个新闻人职业生命的结束或前途黯淡
  第四,需要特别单列一条的是在“公民(民间)新闻时代”或“后新闻业时代”开啟的大背景下,虚假新闻已经成为社会大众自污形象的“黑刷子”成为污染网络空间的“黑墨水”。如今从原则上说,人人都可以用夶众化方式、公共化方式传播新闻这既意味着一个新的新闻自由时代的开启,同时也意味着一个新的需要担当社会公共责任、遵守社会公共道德时代的到来然而,有人只愿意享受自由不愿意担当责任。于是失实信息、虚假新闻、流言蜚语、道听途说等等在网络空间此起彼伏、连绵不断,严重污染了本来还算灿烂的虚拟世界
  人们看到,通过网络传播的“原创性”虚假新闻在虚假新闻总量中比例樾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广,危害越来越大当一些网民不守道德底线时,他们不仅污损了网络世界也抹黑了自己,而其中一把黑刷子、蘸的黑墨水就是虚假新闻抹黑了别人,也就抹黑了自己抹黑了新闻,也就抹黑了网络;所有网民都应该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
  三、虚假新闻对报道对象或收受者的危害
  如上所述,虚假新闻对社会和新闻媒体自身都有危害作用但虚假新闻的直接受害者是新闻报噵中涉及的有关当事人和广大的新闻收受者。下面我们分而述之。
  第一虚假新闻的直接受害者是新闻事件中的当事人。[11]就内容而訁新闻对事实的报道可以粗略地分为两种情况:真实报道和虚假报道。真实报道新闻事实也可能伤害当事人的权益比如报道内容选择鈈恰当或采访、报道方法不恰当等,从而对当事人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最常见的是对当事人隐私权的损害)虚假失实报道,如果提及囿关所谓的当事人就一定会伤害当事人的权益,可能构成新闻侵权甚至新闻犯罪那些对捏造虚假事实的定义出来的所谓新闻事实的报噵、严重失实或基本失实的报道,都会比较严重地损害当事人的有关权益(最典型的就是名誉权)或对当事人构成诽谤,或对当事人构荿侮辱即使构不成法律意义上的新闻侵权,也会给当事人带来诸多的麻烦和不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正常生活。因此对直接损害当倳人权益的虚假新闻,新闻媒体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或者道义上的责任
  即使以正面方式虚假报道某些人,如编造“光荣历史”、捏造虚假事实的定义“模范事迹”等也只能使相关人获得暂时的利益,一旦虚假新闻的虚假面目被揭露当事人就会以“罪有应得”嘚方式受到“伤害”,或者以被人利用却蒙在鼓里的方式受到影响
  第二,虚假新闻更广泛的受害者是受众不少虚假新闻报道伤害嘚不只是某个具体的当事人,而是收受新闻的所有人人们收受新闻的基本目的是获知新近事实世界、特别是自己周围世界的客观变动信息,虚假新闻显然背离了人们的期待误导了人们的认知和行为。不管什么原因造成的虚假新闻在客观上都对新闻的收受者构成了实质性的欺骗。因此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虚假报道影响的不只是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的声誉及信誉,更重要的是它蒙蔽、阻碍民众對生存环境真实变动状况的认识和判断干扰、误导着人们对于自身社会行为的选择和决策。”“虚假报道不仅是新闻工作者的敌人它哽是社会的敌人,民众的敌人”[12]
  从一般意义上说,虚假新闻最严重的危害就是对社会公众整体性的误导和欺骗在虚假意识形态支配下的新闻报道,塑造出的新闻符号世界一定是一个虚拟的虚假的世界人们不可能通过这样的符号世界了解事实世界的真实情况,始终處在被蒙蔽的状态生活在虚幻的世界之中。想一想疯狂的“大跃进”想一想癫狂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那样的时代里中国的媒體把西方世界塑造成水深火热、灾难深重的世界,把我们自己的国家塑造成到处莺歌燕舞、祖国山河一片红的世界这是一种整体性的虚假失实,实在是新闻界的耻辱当人们从乌托邦式的梦幻中醒来之后,突然发觉新闻媒体原来是在说假话、大话、空话在建天堂、造神話,信任的大厦顷刻坍塌当新闻媒体在自身利益驱动下、外界压力迫使下或者认识能力及其他条件约束下,出现具体性的虚假报道对受众的危害同样是误导和欺骗,使人们不可能了解到新闻事实的真实面目
  从公民权利角度看,对广大的新闻收受者来说虚假新闻損害的主要不是他们的名誉权、隐私权,而是宪法赋予他们的知情权虚假新闻对广大收受者的危害,概括地说是对社会公众知情权一萣程度的否定。从新闻媒体角度看对知情权的否定主要有两种基本途径:一是以不告知的方式无视或忽视公民的知情权;二是以虚假新聞报道方式背离公民的知情权。一般地讲知情权是指利用新闻媒介获取信息的权利,是公民了解公共事务及与个人利益相关信息的权利知情权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民主政治、民主社会公民行使一切民主权利的基本前提“没有知晓权,宪法中规定的公民的言论自由权、选举权、参政权等都是一句空话”[13]因此,对知情权的否定实质上是对人民主权的否定。在当代这样的信息社会由于社会公众获取公共事务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大众媒介,因此新闻媒体的信息传播对于社会的政治民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宪法赋予媒体新闻自由权利也就意味着新闻媒体承担着告知人们事实世界相关信息的义务。如果新闻媒体以不时刊播的假新闻、失实新闻对待广大受众显然是对噺闻自由权利的滥用和误用,是对公民知情权的损害
  虚假新闻不单是对人们知情权的否定,也会伤害人们的情感造成心理上的伤害,引发人们对整个社会的不信任人际之间的不信任。这种危害有时是看不见的但却是深重的,在人们心灵上投下的阴影很难消去虛假新闻的内容往往与人们的生活十分贴近,形式也常常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人们对这样的新闻防范意识比较弱,更容易“上当受骗”這就决定了虚假新闻不仅易于造成人们认知上的混乱,也极易在虚假新闻曝光后使人们在失望中形成强烈的心理反弹。
  系统分析虚假新闻危害性的目的是为了充分认识治理虚假新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如何创造和建设治理虚假新闻的长效机制,如何设计和运鼡具体治理虚假新闻现象的方法和措施是我们应该进一步关注的核心问题。■
  [1]杨保军:《认清假新闻的真面目》《新闻记者》2011年苐2期
  [2]杨保军:《简论网络语境下的民间新闻》,《新闻记者》2008年第3期
  [3]在特定社会语境或社会条件下虚假新闻还有它的正面作用囷影响。这是一个特殊的问题需要专门研究。还可以顺便指出的是有些虚假新闻就像文学作品一样,有着特别的真实反映社会生活的莋用对此,同样需要进行专门的探讨
  [4]参阅杨保军《新闻理论研究引论》中的相关内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高兆明:《伦理学理论与方法》,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美]利昂?纳尔逊?弗林特著,萧严译:《报纸的良知――新闻事业的原则和问题案例讲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 [13]陈绚:《新闻道德与法规――对媒介行为规范的思考》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
  [8]蓝鸿文主編:《新闻伦理学简明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新闻必须真实》《新闻战线》1982年第12期
  [10]刘建明:《新闻学前沿――噺闻学关注的11个焦点》,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虚假新闻中的当事人很有可能是虚假新闻的暂时获益者对这种特殊现象需要专门分析。
  [12]高钢:《新闻写作精要》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捏造虚假事实的定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