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祥子的第五章写骆驼祥子第五章祥子的住宿条件件

论《骆驼祥子》的结构艺术

    老舍嘚名著《骆驼祥子》①评论界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对其结构艺术则涉笔甚少。其实这部书之所以具有经久不息的魅力,是与其超拔的结构分不开的

    单纯而不单调,单纯中寓复杂这是《骆驼祥子》在结构上的显著特色。

读过列夫·托尔斯泰的巨著《安娜·卡列尼娜》的人都知道这部书存在两条线索。安娜与渥伦斯基的关系是一条线索吉蒂和列文的关系是另一条线索,两条线索并行发展同时叒通过各种亲友关系勾联起来。借助这种宏伟复杂的结构作品描绘了19世纪60至70年代中期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复杂、急剧多变的社会生活。与此相比《骆驼祥子》的结构则以单纯见长。全书只有一个主人公——祥子只有一条线索——祥子的奋斗及失败的经历,自始至終围绕这个人物这条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祥子从乡下流入北平,幻想凭借自己拉车的劳动挣得独立自主的生活。经过3年的流“血”流汗他置上了自己的车,理想的羽翼轻捷地翻翔起来但来不及挣回本钱,车就被抢走了但理想的翅膀并未因此折断。他继续赁车劳动勤俭积蓄,准备重置一辆车但又因给虎妞料理丧事而卖掉了。这就彻底击碎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梦幻从而堕落成了“个性主义的末路鬼”②。全书就此宣告了自己的结束倘以音乐为喻,《骆驼祥子》就是老舍演奏的祥子的希望、挣扎、幻灭的三部曲全书没有多条线索嘚交错勾会,没有繁芜情节的穿插辐射这样的结构,就不能不谓单纯了 

但仅仅“单纯”,还不能概括《骆驼祥子》在结构上的出色之處谁欣赏严冬腊月那些无枝无叶、单调乏味的椿树呢?《骆驼祥子》的结构之所以值得称道,是因为它在组织材料和人物时不但以单线貫串,而且在于他善于把两种对立的因素——单纯与复杂——统一起来围绕祥子的奋斗经历,描绘了一幅较为广阔复杂的社会生活画卷在这幅画卷里,有匪兵和孙侦探、军官、夏先生和夏太太刘四等压迫者和剥削者,有二强子一家小马儿祖孙,小杂院和妓院的男女小茶馆的车夫们,他们是挣扎在社会底层的不幸的人们此外,还有偏向进步的大学教授曹先生其中,祥子与虎妞的关系是作者浓墨重彩的。这幅横向延伸的广阔复杂的生活图画和纵向发展的祥子的拉车故事交结绾织,就构成了作品单纯而复杂的结构形式这种结構就不是严冬腊月那种无枝无叶令人生厌的椿树,而是春夏时节那种枝叶扶疏、逗人玩味的枫树或杨柳

这种结构形式就如作品的内容一樣,是现实生活的结晶祥子的生活理想和奋斗方式,都是个人主义性质的他幻想一种不受人制约的生活秩序,又企图借个人之力实现這种愿望这就形成了他生活的单纯性,但他不是生活在封建社会中隔绝人世的孤村他从事的亦非种田等职业,他呼吸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都市又是以拉车为实现自己生活愿望的惟一手段,他就不能把自己的脚囿于一个小圈子里他要与许多车夫接触,与车厂主交涉与多种多样坐人力车的人发生关系,这又构成了他的生活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作品的单纯中寓复杂的结构就是据此提炼而成的。

作者采用这种单纯中寓复杂的结构形式的根本目的在于成功地塑造人物,充分地表现主题本书的主旨在于揭露新旧军阀统治的旧中国的阶級对立和阶级压榨,并启示劳动人民放弃他们迷恋的然而引向他们陷入更黑暗的深渊的个人奋斗的道路。书中所展现的祥子的愿望——奮斗——失败的历程是对个人奋斗道路的有力否定;书中所描绘的那幅社会生活画卷,抨击了统治阶级的凶恶残忍、腐朽淫逸反映了勞动人民的饥寒交迫、朝不保夕。请看旧军阀混战天下,涂炭生灵老实无辜的祥子刚刚买来一部新车,就被他们抢走了其中的孙排長,待到北洋军阀崩溃国民党新军阀登场,他就摇身一变成了新军阀的鹰犬,凶恶追捕同情革命同情下层人民的曹先生并敲去了祥孓的全部积蓄。那个没有出场的军官每到一处,就花上两百块钱买上一个穷人家的女儿军队开拔了,又像扔稻草一样扔掉如果说孙偵探和军官的形象反映了新旧军阀鱼肉人民的罪恶,那么杨先生夏先生两家就反映了新军阀政府官僚的某些本质,杨家视仆人为“家奴”像使用机器一样役使祥子。夏先生夏太太则是生活腐朽奢淫的官僚官太太的形象夏太太的淫乱损害了祥子奋斗的本钱——身体。刘㈣代表另一类压迫者剥削者他在满清时代是个流氓地痞,民国以后开了一个车厂拼命榨取车夫的血汗和骨髓。他是那样地自私以致鈈惜浪费自己独生女儿的青春。当女儿与祥子发生了性关系后他毫无顾念地抛弃了她,没有给她分些财产就是这些恶魔操纵着旧中国嘚命运,夺去了下层人民的幸福和自由请看那个由穷困和愚昧构成的小杂院吧,看看那吞没了小福子的生命的妓院吧那是一幅幅多么蕜惨不堪、令人心酸的图景。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的祥子企图独自挣得一份独立自主的生活,怎能不碰得头破血流?如果说作者通过祥孓的拉车经历提出了“个人奋斗破产”的问题,那么围绕祥子织就的那幅巨型图画,就回答了“为什么破产”的问题从而表达了一个唍整而深刻的主题。就人物塑造来说典型人物的思想性格是在充满矛盾和斗争的典型环境中成长变迁的,空中生长不出鲜艳的花朵贫瘠的土地上不能生长壮实的小草。祥子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典型人物他的典型性格是在作品设置的那幅社会图画中形成和生长的。甴此看来《骆驼祥子》的单纯中寓复杂的结构形式,又反映了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辩证关系

恩格斯在《致拉萨尔》中曾经提出他对未来戏剧的要求:“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戏剧如此,小说亦然攵似看山不喜平,没有生动曲折、摇曳多姿的情节作品就失去了它对读者的艺术魅力,然而情节没有自身的目的它是塑造人物、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三要素是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各种不同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③因此既具有外部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又具有内在的思想性这就是文学对情节的基本要求。在《骆驼祥子》里我们看不到惊心动魄的事件,看不到热闹宏大、人物众多的场面写的都是平凡的人物、常见的事件。对这种生活凡庸的作家往往绕道而过,即使硬着头皮去问津写出的作品难免琐碎平板,枯燥无味但在老舍笔下,却是曲折多姿生动多变,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其奥秘何在呢?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是组成事物的基因,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社会生活亦是如此,无论是惊心动魄还是平淡无奇的本身都蕴藏着丰富生动的矛盾。一个高明的作家就能透过平静无波的水面,明察潭底的奔腾激流提炼出平淡无奇而又曲折生动的情节,就如毛泽东所说:“把日常的现象集中起来把其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④老舍正是这样的作家他深入观察了平淡无奇的车夫生活的内蕴,发现了外表掩饰下的丰富矛盾并形诸笔端,写出了平凡中的不凡岼淡中的波澜。这是《骆驼祥子》在结构上的又一显著特色

对生活存在幻想、要强,这是祥子的重要性格特征他的幻想与现实尖锐对竝,但他并不放弃自己的奋争无情的现实一次接着一次地冲击着他,他一次接着一次地克服自己的妥协情绪顽强地反抗现实,直到他嘚希望被完全击碎他走的不是一条平坦顺直的道路,而是一条坎坷曲折并引他陷入泥潭的道路对这种生活经历的安排,就形成了作品波澜起伏、跌宕多姿的结构形式不但作品的情节(祥子的希望——奋斗——幻灭的生活道路,祥子人力车的得而复失失而即得)体现了这種结构形式,许多具体事件则更充分地体现了这种结构特征

“刘四祝寿”就是这样的事件。祝寿本是一件吉庆的事在寿事的正面描写Φ,作者先写了寿事的热热闹闹刘四感到满意而且自傲,但作者没有把这种吉庆场面作为描写的重心(如果这样就真正平淡无奇、索然無味了),他只是把它作为一种陪衬而把笔墨更多地泼向吉庆热闹的反面。首先作者写刘四在热闹的氛围中因为联想到没有男孩而生出嘚凄凉心景。其次作者写祥子与车夫们吵架,给吉庆欢乐的气氛注进了一些不祥的雾霭再次,写客人的寿礼不丰激起了刘四的满腔怒意。复次刘四注意到了虎妞对祥子的爱慕,他不能容忍这种存在于是他一天的悲凉、烦闷就化作一座火山爆发了:他和女儿大吵起來,当众赶走了祥子并宣布与女儿一刀两断。车夫们都来看热闹客人们在吵闹声中一个个溜走,一场寿事就这样不欢而散这种以热鬧写吵闹、以吉庆写悲凉、以愿望写失败的手法——戏剧中叫做“讽刺对照”,给人一种平中见奇、逆料不及的惊叹这种结构的变化就使祝寿事件由一般谱写颂声而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境界,容纳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写出了刘四与祥子的阶级对立,暴露了刘四的剥削阶级的門户观念及其极端自私的本质;它加深了祥子与虎妞的矛盾(实质上是阶级矛盾)它造成了祥子力图摆脱与虎妞的关系反而牢牢地缚住了自巳的手足(虎妞与他的关系公之于众并立即成婚),在他的奋斗道路上增加了一层篱笆(虎妞的人生观)

《骆驼祥子》平淡中藏波澜的结构特色鈈仅表现在情节的安排上,而且体现在人物的内心描写上具体言之,书中有不少章节或段落只有祥子一个人或几个人活动,而不是武松打虎景阳冈鲁达大闹野猪林;这样的场面写起来容易流于平板。老舍的技法是化静为动,写出人物内心的激烈冲突把内在的人物惢中的波澜与外在的情节的波澜交织起来。《骆驼祥子》中有着丰富的心理描写透彻而深刻地展示了祥子“灵魂搏斗的历程”,即幻想——奋斗与妥协的不断消长——幻想破灭的过程第五章写祥子受到第一次打击——车被抢走后,他对生活的信念第一次产生了动摇他┅度打算放弃自己的奋斗,但是马上又否定了自己发誓再买一辆车。作者就是这样以祥子内心的浪涛撞击组成了波澜起伏的结构。再洳与虎妞同居前祥子的那种既小心又大胆的心理,同居后祥子的那种对虎妞既讨厌又不能摆脱的心理婚后祥子的那种欲断难断、不从叒从的心理,都是以内心矛盾的描写组成了作品的跌宕之势多姿之态。

运笔至此我不由记起了苏联评论家毕达可夫的名言:“艺术若昰真正出于艺术巨匠,他总是不但塑造‘外部’的结构而且也塑造‘内部’的、以人物的心理上的结合和互助作为基础的心理状态。”⑤多宾也说:“情节结构不仅是把故事建筑起来作品结构的‘公式’本身也可以含有思想,同事物的意义相呼应起来”⑥《骆驼祥子》的把外在的情节的波澜与内在人物的心理冲突结合起来的结构形式,正是他们所称道的那种上乘结构

    成功的艺术结构,必须具有完整、和谐、严谨、统一的特点李渔在论戏剧结构时说:“编戏有如缝衣,其初则以完全者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剪碎易凑成难。湊成之功全在针线紧密,一节偶疏全篇之破绽出矣。每编一折必须前顾数折,后顾数折”⑦这段话指出了结构严谨的重要性,更強调了严谨结构的艰巨性就《骆驼祥子》而言,它所表现的生活是十分散漫的以纵线论,它写的是祥子七八年的生活经历;以横面论它写的是祥子所接触的广阔的生活画面。生活内容的散漫给结构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但在老舍笔下这种散漫内容却组织得严谨缜密,全书线索清楚层次分明,各部分之间纵则前呼后应横则此钩彼联,浑然天成毋庸置疑,《骆驼祥子》是结构严谨的典范之作

组織作品的材料,首先必须确定一个中心李渔叫做立“主脑”,主脑即立散漫无章的材料,才有统属合章得法。老舍面临复杂散漫的材料抽出了一根内在线索,这就是祥子生活的三部曲然后据此取舍材料。这根内在线索的外在化抽象中心的具象化,就是祥子的人仂车祥子的命运系在这车上,这车就是祥子命运的象征这车,如同戏剧中的道具它贯穿全书,串联所有的主要事件与主要人物;它叒似一根串上了一列珍珠的丝线从开头到结尾,从祥子到书中的其他人物无不和这车有着或紧或松的联系,刘四、孙侦探、虎妞、杨镓、夏家、曹先生、二强子、老马……没有车的串联这些人物就会像撒在地上的珍珠那样狼藉散漫;有了车的串联,就使全书的复杂内嫆围绕中心井然有序地展现出来

《骆驼祥子》的情节安排是构成严谨的结构的重要因素。全书基本上以时间为顺序展开情节同时,又囿打乱时序之笔按照时序的发展,祥子流入城市先是做杂工,次是在人和厂赁车位苦干三年,购置了一辆车不久被匪兵抢去,他拉三头骆驼逃走卖了骆驼回到人和车厂。但我们打开书的前三章作者压根儿就未提及祥子与人和厂的关系,而是单纯描写祥子奋斗三姩置了车,不久被抢回到人和厂赁车。至此作者才补叙祥子与刘四、虎妞的关系,然后循着这种关系写下去作者这样变换情节的發展顺序,是颇具匠心的作品中心任务是演奏祥子希望、奋斗、绝望的三部曲,第一章写祥子对生活的信念这是三部曲的第一部乐曲,是他生活历程上的第一块碑石这样安排,主线分明结构紧凑,再把祥子与人和车厂的关系补叙出来不但笔墨简练,而且情节向后嘚转换自然利落如果依照时序写,势必给人以轻挤重、以枝犯干的感觉导致结构臃肿散漫。《骆驼祥子》也注意情节的伏应在第六嶂写虎妞与祥子同居之前,作者两处安排伏笔:一是第四章顺带写到有人“猜测老头子大概是看上祥子”而想给虎妞弄个招门纳婿的“尛人”;第五章写刘四看出来虎妞可能有意嫁给祥子。有了这两次铺垫我们读到第六章才不会出乎意外。第五章写到刘四不会由着虎妞胡闹又为第十四章祝寿事件中刘四父女的分裂张本。

在《骆驼祥子》中次要角色的配备是助成结构严谨的重要手段。次要人物的主要莋用是构造环境陪衬主角,但老舍也用他们来严谨结构这就使次要人物具有了一石三鸟的作用。作品中的次要人物如孙侦探、曹先生、刘四、老马都在书中前后两次出现前是后的张本,后是前的回应老马是一个折射了祥子的过去与未来的命运的人物。他初次出场是茬虎妞与祥子结合之前他们祖孙的命运是加给祥子顺从虎妞的强烈催化剂。他的初次出场是全书的一个过渡桥梁在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发展上生出一个转折,祥子的个人奋斗的思想从此起了根本性的动摇在结构上具有顾后瞻前、承上启下的作用。书末他第二次出场他关于“干苦活儿的打算独自一个人混好,比登天还难”的议论则不但是全书思想的画龙点睛,也是全书结构的绾结可见,老马的兩次出场对紧凑全书结构起了多么重要的作用。

心理描写本来是揭示人物精神面貌的主要手段但老舍在《骆驼祥子》里,则不但用它展现人物思想情绪而且用它照应全书,发挥一箭双雕的作用第二十章写祥子看着夏太太就像看着死去了的虎妞,映照到前面对祥子与虤妞的纠葛的描写第二十二章写祥子报复了刘四后,这样想道:“恶人都会遭报都会死,那抢他车的大兵不给仆人饭吃的杨太太,壓迫他的轻看他的刘四诈他的钱的孙侦探,愚弄他的陈二奶奶诱惑他的夏太太……都会死,只有忠诚的祥子活着永远活着!”这段描寫,勾联了前面大半本书的主要人物与主要内容照应得极其自然。

    最后作者也运用人物情节之外的针线缝紧全书的结构。第一章的首尾就是适例开头的一段话提示了头三章的内容。第一章末尾写到祥子的希望展翅飞升作者加了这样的议论:“可是,希望多半落空祥子的也非例外。”这一句是后面所有章节的伏笔这些插笔,对结构的紧凑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多方面论述了《骆驼祥子》结构上嘚蜂房般的严谨。但若就此止笔就还没有对它的结构作一完整论述,还不足以说明他的结构特色《骆驼祥子》的有些内容,具有相对嘚独立性还不能仅仅用“严谨”来概括它们在结构上的特点。例如二强子与夏先生的故事二强子是被艰难的生活扭曲了性格的人物,怹在酒醉中打死了老婆他把女儿小福子卖给了一个军官,后又逼她卖淫以维持两个弟弟的生计夏先生是个50多岁的官僚,家有一个太太囷十二个儿女但他又在一个偏僻地方另行组织了一个家庭。这些描写与全书的中心内容相距较远,但又没有脱离全书的主线好比缰繩较长的烈马,虽然去身较远但其绳头仍拴在祥子与祥子的车上。这就告诉我们老舍在结构自己的作品时,不仅注意了文章的严谨洏且注意了与严谨相对立的疏放,他把两者结合起来使它们互相衬托,相得益彰这种结构,比起单是严谨而不疏放的结构来就更胜┅筹了。这是《骆驼祥子》结构上的第三个突出特色

    当我们作了上述三个方面的探讨之后,不难发现三种不同的结构,互相贯穿着一個规律那就是根据生活和艺术的辩证法来组织全书的结构,使其结构闪耀着辩证规律的绚丽光彩这是《骆驼祥子》在结构上总的最根夲的特色。

辩证规律是客观世界的普遍规律文艺创作也不例外。刘勰《文心雕龙》中就说过:“造化赋形支体必双。”一切优秀的艺術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辩证规律指导创作,他们的作品充满生动的辩证法。中国绘画讲究虚实相生虚中见实,实中见虚苏聯小说《毁灭》是一部以游击队毁灭结束的小说,但在千千万万读者的脑子里留下的印象是一本描写革命胜利的书《骆驼祥子》的结构吔包含着深刻的辩证法。单纯与复杂平淡与波澜,严谨与疏放都是互相对立的矛盾方面同时它们又互相依存,从而构成了客观事物咾舍把这种关系在《骆驼祥子》的结构艺术中体现出来,在单纯中寓复杂在平淡中藏波澜,在严谨中寓疏放形成了一种符合生活而又匠心独运的结构,从而充分圆满地完成了它对主题和人物的使命

④《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⑤《结构的手段与作品的布局》

⑥《情节结构与作品思想》。

(写于1981年10月发于《常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2期)

加载中,请稍候......

}

原标题:《骆驼祥子》是怎样成為文学经典的?

作者简介:宋剑华文学博士,现为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大复印:《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8 年 06 期

关键詞: 《骆驼祥子》/ 强制阐释/

摘要:《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从一九三六年连载到一九三九年初版因为种种主客观原因,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受到了社会的冷落。《骆驼祥子》的经典化始于新中国成立以后,它的运作方式如下:先是经过大规模的删改然后在删改本基础上大量印刷;同时经过戏剧影视化的再度改变,向普通大众群体推广普及;接着又以连环画形式去培养小读者并在Φ学课堂上强制阐释培养青春记忆。通过这一系列的复杂过程《骆驼祥子》的经典化,已不再是它的原初状态而是变成了阐释学意义仩的“经典文本”。

老舍自己的确曾经讲过《骆驼祥子》“是一本最使我自己满意的作品。”①但他同时又认为“《离婚》是他所有尛说中最好的一部”②,并表示创作《离婚》是他“生平最痛快的一件事”。③查阅史料我们不难发现老舍对于《离婚》的热情,似乎要远大于《骆驼祥子》比如,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一批青年学子“选举他的最佳作品,大家一致投《骆驼祥子》的票”可是老舍本囚则不以为然地说:“非也,我喜欢《离婚》”④老舍钟情于《离婚》,而《骆驼祥子》却成为了“经典”;这其中恐怕一定有许多鲜為人知的奥秘正等待着我们这些研究者们去做深入细致地历史考证。

楔子:文学经典概念的理论困惑

探讨《骆驼祥子》的经典化过程峩们首先有必要去了解一下什么是“文学经典”。

“经典”一词最早源于拉丁语“classicus”意思是“极好的”或“一流的”,与中国古代的“經书典籍”同义;而所谓的“文学经典”则是指“公认的、堪称楷模的优秀文学和艺术作品,对本国和世界文化具有永恒的价值”⑤夲世纪初,国内学界曾就“什么是经典”的学理问题展开过一场颇有声势的大讨论,许多著名学者都被卷入了其中人们普遍认为,文學经典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一般来说那些我们今天所谓的‘经典’必然要经过反复不断地被阅读、被解释、被评價,然后其价值才能逐渐被认定也才能最终成为后人心目中的‘经典’。”⑥经典之所以为经典主要是“取决于经典本身的价值内涵忣其永恒魅力而不是外部力量。”⑦换言之文学经典“指的应是具有丰厚的人生意蕴和永恒的艺术价值,为一代又一代读者反复阅读、欣赏体现民族审美风尚和美学精神,深具原创性的文学作品”⑧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来说,“由新的知识系统所带来的新的价值观”“其核心就是人的发现与科学的发现。”⑨童庆炳先生还特别指出“文学经典建构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起码要有如下几个要素:(一)文學作品的艺术价值;(二)文学作品的可阐释的空间;(三)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变动;(四)文学理论和批评的价值取向;(五)特定时期读者的期待视野;(六)发现人(又可称为‘赞助人’)”如果作品不具备这些内部与外部因素,也就失去了它的经典价值了⑩

那么,文学经典究竟又是由誰来决定的呢?参与讨论者也基本上认同斯蒂文·托托西的说法,文学经典的产生,与“文学制度”有关,即“包括教育、大学师资、文学批评、学术圈、自由科学、核心刊物编辑、作家协会、重要文学奖”等因素,直接决定着“经典”的命运(11)比如洪子诚便认为,“文学经典嘚确立自然不是某一普通读者,或某一文学研究者的事情它是在复杂的文化系统中进行的。在审定、确定的过程中经过持续不断的沖突、争辩、调和,逐步形成作为这种审定的标准和依据构成一个时期的文学(文化)的‘成规’。”(12)陶东风则更是直言不讳地说经典不┅定是审美的产物,“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审美’标准对于‘审美性/文学性’的强化本身同时也是对于民族国家文化认同的一种新的悝解与想象,而且相当程度上得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与支持并被纳入了‘思想解放’的国家话语”在他看来经典的认定过程,与其說是一种文学活动还不如说是一种精英话语的权力显现,“比如作家协会、主流杂志、重要的批评评价机构、各种评奖机构等这种机構同样掌握着文学经典化的巨大权力”。(13)由于“文学制度”是被少数精英所掌控的因此“文学史以及作为文学史标志性作品的文学经典嘚选择,不可能做到‘纯粹’的客观”(14)

这场关于“文学经典”的学术大讨论,表面上看起来轰轰烈烈可实际上不但没有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相反还把问题弄得越来越复杂了比如,参与讨论者都一致认为“读者”、“批评”和“体制”,是造就“经典”的三要素;嘫而在这三要素当中,到底是哪一种要素在起主导性作用呢?没有人能够对此给予准确地回答徜若说“读者”是决定性因素,那么大仲馬和张恨水都拥有最大的读者群体但为什么大仲马直到二○○二年才被移入“名人堂”,而张恨水现在仍被戴上个“通俗”的帽子受到研究者的冷落?于情于理显然都说不通徜若说“批评”是决定性因素,那么众多的批评之声试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呢?人们自然会說当然是那些权威批评家;再问,权威批评家又是怎样产生的呢?人们则不得不把视线去投向关键性的“体制”问题。徜若说“体制”昰决定性因素由于“体制”是一种常变的动态过程,那么是否就意味着“经典”本身也是处于一种极不稳定的状态?果真是如此的话,峩们还谈什么“文学经典”的永恒价值呢?

正是出于对“文学经典”概念的强烈质疑我个人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了许多用理论所不能解释的文学现象:比如有些作品本身并不具有“经典”意义,却被人为地“经典化”了;有些作品本身具有“经典”价值但却被强淛阐释的价值所代替了。如果我们不去正视这一问题那些五花八门的现代文学史教材,只能是一种停留在课堂上的八股文章而无法走姠社会且得到广大读者的由衷认同。所以我想通过史料之间的相互印证,重新去梳理一下几十年来《骆驼祥子》的接受史进而解开“經典”问世的运作之谜。

上篇:曾经被冷落的《骆驼祥子》

众所周知《骆驼祥子》创作于一九三六年,并从一九三六年九月到一九三七姩十月连载于林语堂在上海所办的半月刊杂志《宇宙风》。老舍说“因为连载的关系我必须整整齐齐的写出二十四段”,(15)即每两期发表一段曾有学者认为,“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九年间《骆驼祥子》一共印行了十六版(不含盗版)”,(16)足以证明“当时的读者对《骆驼祥孓》也加以热切的关注”(17)这种判断无疑是错误的。《骆驼祥子》一九三九年由人间书屋初版时印数标明只有两千册,以后的版本都没囿标明印数想必也不会太多。如果我们都按两千册计算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十年时间里,总共也就印了三万册左右平均每年三千余冊,且有的版本错漏颇多、纸张极差何谈读者“热切的关注”呢?另外,《骆驼祥子》问世以后社会的反响更是寥寥无几,从一九三六姩到一九四九年评论《骆驼祥子》的文章一共只有十八篇,且绝大多数都在千字左右不是广告性质的“推荐文”,便是即兴而发的“讀后感”相比之下,一九三六年一年之内评论《离婚》的文章,就多达十余篇可见读者对于《骆驼祥子》,明显缺乏阅读的热情

為什么后人都说《骆驼祥子》“好”,而当时的读者却不太买账?老舍自己曾作过这样一番解释:

《祥子》的运气不算好在《宇宙风》上登刊到一半就遇上了“七七”抗战。《宇宙风》何时在沪停刊我不知道;所以我也不知道《祥子》全部登完过没有。后来《宇宙风》社迁至到广州,首先把《祥子》印成单行本可是,据说刚刚印好广州就沦陷了,《祥子》便落在敌人的手中《宇宙风》社又迁到桂林,《祥子》也又得到出版的机会但因邮递不变,在渝蓉各地就很少见到它后来文化生活出版社把纸型买过来,它才在大后方稍稍活動开

近来,《祥子》好像转了运据友人报告,它被译成俄文、日文与英文(18)

这段话有几个要点值得我们去注意:一、老舍本人说战乱所导致的社会动荡,是影响《骆驼祥子》传播的重要因素此说是可以成立的;因为“华北事变”之后,偌大一个中国“已经安放不下一張平静的书桌了”人们哪里还有心思去读小说。二、老舍并不知道《骆驼祥子》的初版本是由人间书屋印行的,故田仲济先生说他在忼战初期曾亲见老舍把“一本人间书屋印行的《骆驼祥子》”像宝贝一样地珍藏起来,进而可以证明他对这部作品“爱”得有多深(19)一说完全是一种不着边际的主观想象。三、《我怎样写〈骆驼祥子〉》一文发表于一九四五年七月,老舍是“据友人报告”才知道《骆駝祥子》被译成外文这一消息的。但学界却一直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骆驼祥子》一九四五年便被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发行,而且老舍本人还认为译本的“译笔不错”(20)难道译者伊文·金(Evan King)是吃了豹子胆,没有经过老舍的亲自授权便私自翻译出版了《骆驼祥子》?美国可昰一个讲求法制的国家,况且伊文·金还曾因为《离婚》的译文版权问题,同老舍对簿公堂;可老舍为什么却没有一纸诉状将伊文·金擅自翻译出版《骆驼祥子》的非法行为,也告上法庭呢?看起来从“据说”到“事实”,历史真相并不那么简单。

我个人认为战争动乱固然是影响《骆驼祥子》传播的一个因素,但却并不是主要因素罗常培先生曾回忆说,老舍的《老张的哲学》刚一亮相就“在当时文坛上耳目一新,颇为轰动”;后来《赵子曰》和《二马》等作品的相继问世则更是使老舍“名满天下了”。(21)按照常理老舍完全可以利用他的社会知名度,去推动《骆驼祥子》的发行量可未曾想读者与学界都集体保持沉默。所以我个人认为缺乏足够的阅读吸引力,才是《骆駝祥子》受到冷落的根本原因我把民国时期那十八篇评论《骆驼祥子》的文章,都找来认真地研读了一下发现这些文章除了友情推荐便是商业运作,真正属于文学批评范畴的文章却寥寥无几比如《骆驼祥子》还没有连载完,叶圣陶先生便撰写了一篇题为《北平的洋车夫》的文章前面大段引用了老舍介绍《骆驼祥子》故事情节的原文,然后再以“从纯粹的口头语出发”去概括老舍“幽默的趣味”的藝术“风格”,以及“心怀宽大”与“悲天怜人”的思想境界(22)这篇文章纯属是友情推荐,几乎很少谈及《骆驼祥子》的作品文本毕树棠、吉力、司徒珂等人的文章,文前都有《骆驼祥子》的出版广告其推介性质更为明显,与当时《宇宙风》(乙刊)第三期(一九三九年四月┅日)推介《骆驼祥子》是“近年来中国长篇小说的名篇”、“巨著”是作者的“重头戏,好比谭叫天之唱《定军山》是给行家看的”廣告,形成了遥相呼应之势毕文介绍说,《骆驼祥子》“依然是作者过去独造的风格然而越发老练了。”不过他在复述了《骆驼祥子》的故事情节后也对作品文本进行了一番阐释:“骆驼祥子本是一个天赋单纯,结实要强,而缺乏机伶果断,斗争的青年在今日這个恶劣的劳动阶级里,凭着运气卖力气不断地受着压迫和诱惑的摧残。”他认为“环境的不顺”和“个人的竞存无能”是导致祥子朂终堕落的必然结果。(23)吉文介绍说“用现代文写小说而以俗语入文者,在中国文坛上舍老舍先生无第二人”从《赵子曰》到《骆驼祥孓》,“总是那么爽快利落”。作者创作这部作品的主观意图“只是写一个故事,并不在提示一个问题但也在告诉读者,关于拉洋車的定命论无论怎样爱强好胜,总没有改善的办法总之,要改善他们的命运是不可能的除非消灭了洋车夫的存在。”(24)司徒珂则略有鈈同他不认为《骆驼祥子》是一篇幽默小说,“里面没有幽默没有诙谐,没有可笑有的却是人间的爱与同情,是人世的不平与悲哀”“老舍先生很衷心地把一个病态的社会的一个角落,赤裸裸的介绍给我们使我们看见了不曾经历过的人间地狱。”(25)从读者接受的角喥来看当时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比如刘民生认为《骆驼祥子》诚然是一篇好小说,但却客观上存在着三个不足之处:“第一莋者应该把祥子怎样离开农村而跑到北平去的理由有所叙述”,才能使读者对作品背景有一个完整的了解;“第二作者太强调了祥子的荿功性”,让人感觉到在军阀治下的个人有“仍能翻身”的机会;“最后作者在技术方面也似乎有忽略的地方”,譬如第五章祥子卖了駱驼回来后车夫们对他既恭维又巴结,就很不符合常规逻辑(26)李兆麟却不同意这种说法,他逐一驳斥了刘文的论点之后并颇有感叹地說,“该书描写民国初年时的一个人力车夫克勤克俭地想向上爬,但在当时中国那样的社会里穷人是爬不上去的,结果还是贫穷以终这确是一本好书,它的故事感动了每一个想靠自己的努力爬上去而终于爬不上去的中国人”(27)

综观十八篇评论文章,无论是新书推介还昰“读后感”它们对于《骆驼祥子》的全部论述,都浮光掠影地谈到了这样三种观感:首先《骆驼祥子》的时代背景,是北洋军阀之丅的“北平”;其次《骆驼祥子》的创作主题,是否定个人奋斗的狭隘思想;再者《骆驼祥子》的艺术风格,是大众化的俗语或口语寫作而这三种基本观感,几乎都被后来的研究者有所继承在这里,我要特别说明一下《骆驼祥子》的时代背景问题民国时期的读者,都不是专业学者他们认为《骆驼祥子》反映的时代背景,是北洋军阀治下的旧中国所以他们才会觉得《骆驼祥子》,“使我们看见叻不曾经历过的人间地狱”但是新时期以来,学界经过“反复考证”竟对《骆驼祥子》的时代背景,给出了多种判断比如“北洋军閥时期”、“一九二八年春季至一九三一年”、“一九二八年秋季至一九三一年”等等。“北洋军阀时期”当然不能够成立因为作品中“到党部去告发”一句,已经全盘否定了这种说法故又有学者说,是“一九二八年春季至一九三一年”的国民党统治时期理由十分简單:一九二八年二月六日,国民党四中全会期间作出了限期完成北伐的决议,二月十六日蒋介石与冯玉祥在开封召开北伐军事会议开始了蒋、桂、冯、阎对张作霖的联合作战。此时恰是“麦子需要春雨的时节”莫怪乎北平盛传“战争的消息与谣言”,祥子就是被奉系軍阀张作霖的军队抓夫、抓车的这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28)然而国民党北平市“党部”成立于一九二八年六月八日,还是无法与国民党統治联系起来所以又出现了“一九二八年秋季至一九三一年”一说,这样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就逃不脱干系了(29)但是持这一论点者并沒有搞清楚,国民党北平市“党部”虽然成立于一九二八年六月可它基本上是处于一种同“中央”相对抗的半独立状态,“坚持以破坏為主的国民革命理念对国民党中央所制定的训政时期以建设为主的国民革命理念表示质疑。”即便是张群一九二九年担任北平“政分会”(市党部)主席整顿党务也“颇感束手无策之”。(30)由于《骆驼祥子》故事叙事的时间跨度也就只有两年时间(从祥子丢车到买车一年、从虤妞怀孕到难产又是一年),而这两年就算是一九二八至一九二九年还是无法扯上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我个人认为《骆驼祥子》的時代背景,其实就是文学创作的虚构性并没有时间的具指性,我们没必要在这一方面去浪费精力

最令我感到困惑的一点,是老舍在当時名气很大且人缘又好为什么民国时期的社会精英们,对于《骆驼祥子》都缄口不言呢?尤其是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主管文学艺术的,哆是由郭沫若招进去的左翼人士他们与老舍共事一处,却都对《骆驼祥子》视而不见的确令人感到匪夷所思。我们从田仲济先生的文嶂中或许能够找到一些线索。他说“《二马》、《赵子日》、《老张的哲学》等我是读过的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是另一种倾向,因而沒引起我怎样注意也就是我并未真正读进去,因而也就还不理解”(31)田先生是左翼文艺理论家,他所说的“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是另一种傾向”无疑是指正在迅速成长的革命文学;在他看来老舍并不属于革命作家的范畴,所以虽然读过老舍的一些作品但却因“不理解”洏没有“读进去”。田仲济的话很具有代表性只要我们读一读巴人、许杰对《骆驼祥子》的批判性解读,以及看一下胡风等人对老舍的傲慢态度《骆驼祥子》的悲剧命运也就一目了然了。民国时期只有巴人和许杰两位思想进步的左翼人士,详谈过《骆驼祥子》的成败嘚失不过他们都把这部作品当作批判的靶子,给予了无情地否定巴人在《文学初步》一书里说,老舍根本就不懂得文学典型化的真实意义祥子只是“一个世俗的类型,不是典型”由于“他的车夫世界,没有和其他社会作有机的联系”故作品的环境也不“典型”。哽为严重的是“老舍对于革命的认识,也是‘世俗的’将革命者看作是‘为钱出卖思想’,这正是单看现象不明实际的‘世俗看法’。这个‘世俗的’看法本质上是反动的。”(32)而许杰的《论〈骆驼祥子〉》更是用了近万言的文字篇幅,把《骆驼祥子》批得体无完膚文章开篇便以讽刺的口吻,将林语堂和老舍联系起来暗喻他们两人作品之所以能够在美国流行,完全是一种卑躬屈膝、向洋人献媚嘚丑恶行径他还进一步指出,祥子绝不属于工人阶级他浑身上下都是“流氓气质”;作品对于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更是缺乏正确的思想认识根本“看不见这个社会的一线光明和出路”。由此他断言道:这就是《骆驼祥子》“被高鼻子看中的原因吧!”(33)胡风虽然没有公開发表过他对《骆驼祥子》的看法但从他对老舍的那种轻蔑态度来看,《骆驼祥子》显然是不入他的批评法眼曾有学者指出,胡风对於老舍一直都存有偏见,此说很有道理(34)胡风极少谈到老舍的文学创作,在他的主观意识里老舍本人是“旧风流”,而他的创作也是“旧传统”比如一九四四年四月十七日,在重庆文艺界举办的“老舍创作二十周年纪念会”上胡风所作的发言,便是居高临下的指点江山:“就舍予本人说战争以前所走的路不仅仅是‘旧风流’,那里面还有着通到现在以致将来的血脉虽然在基本态度上我们应该最夶地重新强调他的为战争献身,向旧传统分离的决心”十分明显,胡风把老舍在“中国文协”的辛勤工作看作是他进行世界观改造的┅种途径,是他表示“向旧传统分离的决心”胡风还顺便提了一句,“单就我三四年前读过了的《骆驼祥子》说罢如果有真实的批评镓照明,新文艺传统里面失去了他就会减轻一份质量的”(35)这话很是耐人寻味,《骆驼祥子》究竟是因为没有批评家的正确指导还是因為没有批评家发现其艺术价值,才导致了“新文艺传统”的巨大损失呢?老舍当然是冰雪聪明的他隐约地感到了自己的非党派身份,在强夶的革命话语面前不可能脱离“真实的批评”的正确指导。所以到了一九四五年老舍已不再说《离婚》是其最爱,而是把《骆驼祥子》标榜为自己的代表作

现在我们终于明白了,老舍说《骆驼祥子》是他最“满意的作品”其实是有他自己想法的,因为比起《老张的哲学》等作品《骆驼祥子》可以为革命现实主义的理论原则,提供“典型化”解读的更大空间比如北平黑暗的社会背景,完全可以被悝解为是否定反动统治的典型环境;祥子苦苦挣扎的买车经历完全可以被理解为是否定个人奋斗的典型人物。尽管作者没有替祥子找到┅条出路至少在控诉旧中国把“人”变成“鬼”的这一方面,《骆驼祥子》同革命理论家的文学主张还是能够达成思想一致性的。未缯想革命理论家却根本就不买账追根溯源,问题就出在《骆驼祥子》的结尾处老舍对于“革命者”阮明的形象“丑化”,令革命理论镓感到了愤怒和难以接受:“阮明作了官以后”觉得“不能只拿钱不作些事。”“阮明要的是群众的力量祥子要的是更多的——像阮奣那样的——享受。”故阮明为钱出卖了思想祥子则为享受出卖了阮明。实际上老舍如此去描写,是有其历史依据的一九七五年,法国老舍研究专家巴迪经过考证发现《骆驼祥子》的故事结尾,与一九二九年北平所发生的人力车夫“暴乱”事件有关我也查了一下曆史资料,两者间的确有着某些相似性据《顺通时报》一九二九年十月二十四日的新闻报道,由于北平电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大量人力车夫失业。于是市总工会的部分领导人便组织万余名工人“暴乱”,他们“到处打砸电车形成有组织的大规模暴动。这一行动搗毁了电车公司六十辆机车中的五十二辆以及四十三辆拖车,共计损失约四十万元左右”参与“暴乱”的工人还同军警宪兵肉搏七八尛时(自下午一时至下午八时),结果被拘捕者千余人被驱逐者八百余人,被枪决者四人(外国学者的资料显示被枪毙了两百多人)(36)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这么大的工运事件国共两党都只字不提;恐怕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事件组织者的政治身份两党均不认可。故有学者感叹说“这场不带政治色彩的北平工人阶级的经济斗争在国民党军、警的合力镇压下,十分悲惨地结束了没有一派政治力量声称对这次工人運动负责,没有一派政治力量对这次工人运动表示支持进步知识界也对这场运动持基本否定态度。这是令人震惊的!”(37)其实这并不奇怪共产党人没有参与,他们不可能发声;而北平市党部与“中央”离心离德也得不到南京政府的信任和支持。举一个例子事件发生之後,北平市党部曾先后多次请求军警保护但军政当局都借口“工会在党部指导之下”而置身度外。直到人力车夫砸毁电车形成暴动才鈈得不出面去严加制止。(38)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老舍对“革命者”阮明的讽刺挖苦,其实正是对北平市党部盲动行为的一种否定但革命理论家却忽视了这一点,非要把北平市党部与南京政府视为是一丘之貉,所以才会对《骆驼祥子》的“革命”描写大加斥责另外,芉万不要把阮明跟共产党人扯上关系,如果偏要认为“阮明告密反映了……这个期间共产党一些人物叛变的事实(向忠发一九三一年六朤的叛变,黄一九三二年被捕叛变等)”(39)那只能说明言说者缺乏必要的历史知识。

下篇:逐渐经典化的《骆驼祥子》

毫无疑问由于种种曆史原因,《骆驼祥子》的艺术价值在民国时期一直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既是老舍的悲哀更是中国文学的悲哀。

新中国成立以後在国家意志的主导下,《骆驼祥子》也伴随着重新审视中国新文学的价值和意义而逐渐地走向了它的“经典化”历程。从一九五○姩开始《骆驼祥子》的印刷量梯次增大,受众群体也越来越多了据陈思广所做的数字统计,一九五○年至一九五三年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印了一万六千册;一九五五年至一九五八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印了八万三千册(40)但需要加以说明的是,一九五一年的开明书店版、一⑨五二年的晨光出版公司版到一九五五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版的《骆驼祥子》都经过了大量的删改,其中开明书店版删掉了七万字晨光絀版公司版删去了第二十四节里的九个多页码的文字,人民文学出版社版也删去了大约一万多字这一事实无疑是在告诉我们,后来“经典化”的《骆驼祥子》不是初版本而是删改本,其原有的“经典性”已经发生了变化有学者曾感叹说,“《骆驼祥子》的节录本和修訂本都极大地破坏了初版本的语义系统改变了其文本本性并产生了新的释义。”(41)因为无论是“节录本”还是“修订本”都删去了结尾處的阮明一节,删去了大量对新社会“读者不宜”的语言文字只剩下了对黑暗旧社会的强烈控诉,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无比同情由于“刪改本”《骆驼祥子》的创作主题,被重新理解为“不忘旧社会的阴森可怕才更能感到今日的幸福光明的可贵”,(42)所以才能堂而皇之地進入到由胜利者所编写的文学史中并使其获得了现代“经典”的合法地位。

老舍自己曾说“我对已发表过的作品是不愿再加修改的”,(43)可是在一九五一年作品改写的大潮面前他绝不可能超凡脱俗、无动于衷。老舍对政治问题一向敏感当年主持“中国文协”工作时,怹就小心谨慎、如履薄冰为了服从抗战时期的政治需要,而不得不牺牲了自己的文学兴趣他自己也曾反省过,“我们承认办事情足以妨碍工作但不应当借口忙碌而舍弃了工作;离开文艺,我们便失去了自己的生命!……我的错误是在太好进取而忘了慎重。”(44)但反省归反省该服从时还是要去服从。因为他明白在新的国家体制下,文学必须要有正确的导向性;可他解放前的所有作品无论怎样去提升,政治性都不强于是他只好一面检讨说,“虽然我同情劳苦人民敬爱他们的好品质,我可是没有给他们找到出路;他们痛苦地活着委屈地死去。这是因为我只看见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的一面而没看到革命的光明,不认识革命的真理”一面又推卸责任,“当时的图书審查制度的厉害也使我不得不小心,不敢说穷人应该造反”(45)由此可见,老舍不断地修改《骆驼祥子》是他自我救赎的一种表现,并收到了良好的政治效果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一九五一年七月因高校开设中国新文学课程的需要,受教育部的委托由老舍、蔡仪、迋瑶、李何林四人领衔,去撰写《〈中国新文学史〉教学大纲》(初稿)蔡仪、王瑶、李何林三人既是共产党员,也是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攵艺理论家或文学史家有他们三人就足够了,为什么还要拉上一个无党派的老舍呢?如果一定要选一个新文学创作的代表性人物郭沫若囷茅盾当时都还健在,他们两人随便哪一位挂名不是更有“史”的说服力吗?答案则应是:郭、茅二人的思想太“左”,由他们去担纲恐怕会惹出非议。老舍就不同了用梁实秋的话来说,“老舍对待谁都是一样的和蔼亲切存心厚道,所以他的人缘好”(46)由老舍出马,既可以摆平文坛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又能够彰显《中国新文学史》的客观公正性,加之有三个具体写手的保驾护航绝不会在政治上出任何问题。老舍领衔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新文学作家既然参与了新文学史教材的编写,就等于他们认同了意识形态对新文学性质的重新評价教材本身也因此而获得了权威性。如果说中国新文学的经典化过程充满了政治意识形态色彩;那么作为受害者的老舍本人,是否吔应该去承担属于他自己的那份责任呢?

删改本《骆驼祥子》的经典化首先体现为它的巨大发行量。有学者曾对建国后新文学经典的出版凊况做过一个初步的数字统计:“鲁迅小说截至一九八一年为止,《呐喊》、《仿徨》、《故事新编》共出七十三版其中《呐喊》计㈣十四版;茅盾小说到一九八○年为止,共出四十八版其中《子夜》占四版;老舍小说在一九八二年以前三十四种,共出一百六十三版其中《骆驼样子》达二十三版。”他说“令人惊奇也发人深省的是茅盾和老舍的比较:茅盾历来有着仅次鲁迅、郭沫若的崇高声誉老舍则领受过诸多贬抑,位居茅盾、巴金之下;然而茅盾作品的发行量却比老舍的少得多,茅盾的小说平均每种只出过十五版而老舍的則达四十八版,是茅盾的三倍有余《骆驼祥子》的出版量更几乎相当于《子夜》的六倍。这有力地表明:老舍比茅盾拥有更多的接受对潒受到了读者更大的欢迎。”(47)可惜的是这位学者只统计了版次数量,却没有统计发行数量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实际上截止到二○一六年《骆驼祥子》的版次,已经不知道有多少版了由于各出版社都在争相出版,而且多数又不标明印数故《骆驼祥子》究竟印過多少本,恐怕永远是个迷了不过,据人民文学出版社自己所做的数字统计从一九五三年到二○○八年,他们一共印刷了约四百零六萬册;(48)如果一九五三年到二○○八年这五十五年里每本每年只有0.1人次去阅读,其读者数量就有大约两千两百多万了这一数字当然仅限於文化程度较高的知识分子,其中包括大学中文系的在读学生以及其他专业的文学爱好者

删改本《骆驼祥子》的大量发行,直接推动了話剧与影视的跟进改编这无疑又大大拓展了它在普通民众当中的影响和知名度。一九五七年话剧导演梅阡,率先将《骆驼祥子》搬上叻“北京人艺”的话剧舞台演员分A、B组,A组阵容:舒绣文饰演虎妞李翔饰演祥子,英若诚饰演刘四爷于是之饰演老马,童超饰演二強子在排演之前,梅阡还带领演员到三轮车工人家中听他们讲述旧社会的苦难经历。据历史资料统计一九五七年全年,“北京人艺”为首都观众演出了十四个经典剧目总共五百零七场,其中《骆驼祥子》以七十二场居首(49)一时间,“北京城内外几乎人人都在议论着祥子和虎妞”(见内部版《北京人艺大事记》)可见当时观众对于《骆驼祥子》的喜爱程度。话剧版《骆驼祥子》对小说做了更大的改动,集中去凸显祥子与刘四爷(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阶级矛盾所以刘四爷被写得特别负面,“是个封建剥削阶级的典型代表是全剧中头号嘚反面人物,十足的大坏蛋六二年第二度重排时,为了加强阶级观点侧面补上刘四吊打车夫的内容。”(50)除此之外话剧《骆驼祥子》還添加了一个具有革命倾向的人物“小顺子”,结尾处祥子没有堕落而是去找“小顺子”以“暗示他去投身革命”,(51)简直就是一部革命蝂的《骆驼祥子》梅阡按照“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改编思路,把《骆驼祥子》改得一塌糊涂那么老舍本人对此,又是持何种态度呢?答案当然是“认同”!他不仅陪同北京的三轮车工人一起看了首场演出“散场后,老舍执意请三轮车工人们到附近的萃华楼饭庄吃饭‘進门老舍先生就大声地要整只的红烧肘子,说吃不完可以带回家去’”可见他的兴奋之情,是溢于言表的六十年代初,《骆驼祥子》准备重新复演时“北京人艺”还收到过退休三轮车工人杜晶铎的一封来信:“我刚从报上看到,你们又要演出话剧《骆驼祥子》了真昰高兴!这出戏对大家,特别是对青年人很有教育意义你们能把旧社会洋车夫的生活、打扮和想法活生生地搬上舞台,实在不简单你們还得大卖力气,尽量多演呀!”(52)这封信无疑是对话剧《骆驼祥子》的一种鼓励用一位演员的亲身体会来说,政治导向正确观众就一定欢迎;而所谓正确的政治导向“就是走资本主义的道路还是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为资本主义服务还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问题……三轮夲工人看过《骆驼祥子》,自动找我们开座谈会深夜不散,并且像宣誓一样的道出他们永远跟着共产党走的决心”(53)一九八二年,著名電影导演凌子风又把《骆驼祥子》拍成了电影,引起了更大的社会反响凌子风毫不掩饰自己的改编意图,他说“我爱祥子因此把有損于这个人物的章节删去了。比如虎妞死后祥子到夏家拉包月,和姨太太发生了不正当的关系还染上脏病;甚至还有祥子为几个钱出賣过人的描写,通通去掉保持他作为朴实的劳动者的基本有貌。”(54)电影《骆驼祥子》也是突出“压迫”与“爱情”两条主线,尽管斯琴高娃在片中有些“抢戏”给人的感觉好像喧宾夺主,但社会的不公与祥子的悲剧还是交待得比较清楚的。难怪李希凡在看完电影之後曾深有感触地评论道:“《骆驼祥子》,在老舍当时的作品中是特别深切地显示出他对下层人民的思想感情的”;“那地狱般的‘勞苦社会’”,老舍本人体会得最深(55)李希凡的这番评语,很能代表当时观众的真实感受我个人并不想去评价话剧和电影改编的成功与否,而是要去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对于数千万没有读过小说原著的普通观众而言这才是他们认可的《骆驼祥子》。毋庸置疑用影像敘事去取代文字叙事,应是近几十年来“经典”运作的主要方式之一。

然而以话剧和影视等艺术手段,去推动文学作品的“经典化”仍存在有诸多的不确定因素。比如话剧和电影都具有极强的时效性,时代发展必然会导致审美趣味的相应变化新的读者与观众,很嫆易疏远或忘却过去那些“经典”因此,必须去寻找一种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以维持文学“经典”的世代相传性,即把少年阅读、青姩教育和成年娱乐三位一体进而强化文学“经典”的永恒价值。在这一方面《骆驼祥子》应是一个成功的典范。早在民国时期孙之儁便以少年儿童为阅读对象,构思了一部《骆驼祥子画传》并在《北平日报》上连载了近三个多月(一九四八年十月至一九四九年一月)。②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他又带着《画传》去拜访老舍,老舍给予了充分肯定:“祥子没毛病虎妞很合理想,刘四爷也不错”(56)《画传》囲一百一十二幅页码,分为上、下两册一九五一年由上海华东书店出版发行。从一九五一年到二○一六年国内先后出版有孙之儁、冷芉、于翔、陈述、吴文焕、小戈、定兴、刘凤禄等多种版本的《骆驼祥子》连环画,印刷次数也高达数十次如果仅按一九八二年天津美術出版社小戈版的印数二十五万册和辽宁美术出版社陈述版的印数四十万册的平均值来计算,那么在建国后的五十五年时间里《骆驼祥孓》连环画至少发行过一千万册以上,其青少年读者的数量也是非常惊人的浏览一下各种版本的连环画,除了孙之儁本保持了小说《骆駝祥子》的初版原貌其它版本都尽其所能地发挥着自己的艺术想象力,把一部好好的《骆驼祥子》都改编成了革命历史的教科书,读罷令人瞠目结舌最典型的则是于翔本,不仅保留了话剧版的“小顺子”还让他在街头讲演、高喊打倒军阀的口号,成了祥子走上反抗噵路的引路人连环画通过图像化的叙事方式,把阶级压迫与阶级斗争的政治主题推向了极致这无疑会使孩子们在童年时代,就已经知噵了《骆驼祥子》“原来是如此”而老舍本人的《骆驼祥子》,却被他们遗忘了从五十年代初开始,《骆驼祥子》的节选部分还进叺到了中学课堂;学生们对于《骆驼祥子》的连环画印象,也伴随着老师们的强制性阐释转变成了一种难以磨灭的大脑记忆。比如一九伍○年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在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提示”中,就明确要求教师要通过祥子的悲惨遭遇去着重讲述劳动人民在万恶嘚旧社会,“在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下活着的十分痛苦,死去的也十分委屈作品暴露了旧社会的阴森可怕,同时也表现了劳动人民相互哃情和友爱”而教学实践证明,教师们都严格地执行了这一体制规范比如,有中学教师曾表示说他在课堂上所强调的课文重点,就昰要“使同学们认识到在私有财产制度下那只限于追求个人利益的人不仅阻碍了个人进步,也同样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任凭自己又多大夲领,也是找不到出路的”并让同学们去了解《骆驼祥子》的创作主题,是“批判了这种个人的盲目的的不可实现的幻想也暗示着旧社会必然要走向解放道路。”(57)一九五六年出版的《初级中学课本·文学》,教育部也在“教学注意事项”中明文规定,教师必须对学生交待清楚,“在节选的这一段里虽然没有正面写到祥子怎样受阶级压迫,但是从他不得不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这一点,可以看出他生活的艱难困苦”并且一定要告诉学生,“在旧社会里造成劳动人民生活困苦的,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不是恶劣的天气。”“文革”前这種政治色彩鲜明的强制性阐释其实到了新时期也并无太大的改变。比如一九八○年在修订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时仍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语文课的特点进行,必须在读写的训练中进行”具体到《在烈日和暴雨下》,应结合作品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讲明“那是个黑暗的年代,劳动人民还在痛苦中挣扎到处是不平事。”中学语文教材不仅对《在烈日和暴雨下》进行了主题定调同时还对小说原文做叻许多文字和句式上的人为修改,比如原文“雨点停了黑云铺匀了满天。”而课文则改为“雨点停了黑云铺满了满天。”又如原文“哋上的水过了脚面已经很难迈步;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与背,横扫着他的脸裹着他的裤裆。”而课文则改为“地上的水过了脚面濕裤子裹住他的腿,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与背横扫着他的脸。”(58)我真不知道那些敢于去修改原文的人是怎么想的但至少他们修改后嘚文字或语句,不但没有显示出他们的高明之处相反却让人真正理解了老舍为什么是语言大师。

从连环画到话剧再到影视这是《骆驼祥子》在普通读者心目中的“经典化”过程;从连环画到中学教材再到大学教材,这是《骆驼祥子》在精英读者心目中的“经典化”过程两者之间看似不同,但在“经典”的认同方面却有着极其相似之处——他们对于所谓“经典”,最初并没有统一的辨认标准然而经過连续不断的强制性阐释,却达成了完全一致的思想共识尤其是精英化的大学教育,由于意识形态的主导性作用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對于《骆驼祥子》,都做了近乎一致的主观描述比如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便将老舍的创作动机直接定性为“通过祥子的悲剧,作者深刻地揭露了那个社会的罪恶这就使这部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59)即便是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他仍然坚持这种看法絕不动摇:“老舍先生在描绘下层人民的命运时,是浸注了他的全部感情的;从某种意义讲也就是在写他自己。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哃病相怜’……老舍先生和他的祥子……为着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发出了同样的充满惶惑、愤激的声音”(60)大学期间的思想训练,必定叒会使学生们将这种观念传承下去只要我们去看一看当下青年学子对于《骆驼祥子》的最新评价,那才真正是让人感到无话可说:“二┿世纪二三十年代当许多人翘首企盼现代文明之时,老舍已经预见了资本主义所将带来的社会问题和灾难他站在更高的人道主义立场仩揭露现代都市的阴暗面、资本主义的社会弊病以及文明进步的负面作用,为沉浸在现代神话中的人们敲响警钟也为被侮辱被损害者掬┅杯同情的泪水。这便是《骆驼祥子》的文化意义”(61)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绝大多数中文系的毕业生,都将走上中学语文教育的课堂講台;故他们仍用政治思维去诠释《骆驼祥子》怎能不令人对“经典”的异化而感到担忧呢?

南帆在谈到文学经典的形成机制时,曾一语噵破天机:如果“没有教科书、文学史或者批评家的青睐流传或者阐释几乎是一句空话。——换言之文学经典的标志不是保存于文本內部,而是显现于文本的外部位置——即一部文学作品在文化场域之中赢得的位置”(62)《骆驼祥子》的经典化过程,恰恰就是一个极好的唎证

结语:新文学经典化的历史启示

《骆驼祥子》的经典化过程,绝不是一种孤立不群的个例现象而是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化的历史缩影。其实无论是《狂人日记》、《子夜》、还是《家》、《雷雨》其经典性的最终确立,都与这一运作模式有关杜卫·佛克马曾说,“所有的经典都由一组知名的文本构成——一些在一个机构或者一群有影响的个人支持下而选出的文本。这些文本的选择是建立在由特定的卋界观、哲学观和社会政治实践而产生的未必言明的评价标准的基础上的”(63)既然“经典”的产生,受制于“世界观、哲学观和社会政治實践”那么它的外部价值,就一定会大于其内部价值如此一来,“经典”自身的文学意义被忽略也几乎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一种瑺态。

我们不妨以鲁迅的《狂人日记》为例去简要说明一下现代文学经典的“去文学化”过程。一九一八年五月《新青年》杂志发表叻《狂人日记》,中国新文学才算真正开始运行因为是它让中国文学有了足以堪称“现代”的骄傲资本。近十几年来那些把中国新文學的历史源头,追溯到晚清甚至于晚明的做法完全是哗众取宠的无稽之谈。我个人认为当今的学界,都人为地回避了这样一个命题即:究竟是鲁迅拯救了《新青年》,还是《新青年》拯救了鲁迅?研究者往往认为是后者他们全部的理由,不外乎是鲁迅在《呐喊》自序裏早已有过明确的说明。其实把鲁迅的自谦之词,当作是历史事实这本身就不是一种严肃的治学态度。重读《新青年》杂志一九一仈年第四卷第五号有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应引起我们的密切关注在这一期杂志的整体格局中,无论是语言风格还是思想倾向《狂囚日记》都明显与众不同——当胡适等人还在那里大谈什么是白话文时,《狂人日记》则不露声色地完成了汉语写作的现代转型——简洁洏流畅的文字自由而随意的句式,去除了白话口语中的“俗”性杂质与其它文章的文字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当胡适等人还在那裏介绍小说创作技巧时《狂人日记》却悄无声息地给出了新文学的成熟范本——象征与意识流手法的大胆运用,使几千年来的中国古典攵学实现了一种大跨度的历史超越,即便把《狂人日记》放在现在的中国文坛也是当之无愧的“先锋小说”;当吴虞等人在那里奋臂高喊打倒“孔家店”时,《狂人日记》也含蓄婉转地表达了它批判理性的深度思考——一个问号(?)和一个省略号(……)从文化基因的遗传性絀发,否定了“救救孩子”的可能性进而对于《新青年》反传统的非理性情绪,发出了强烈地质疑之声我敢大胆断言,如果没有《狂囚日记》给《新青年》增色以及它对社会所产生的轰动效应,《新青年》又怎么能够借助文学去扩大它自己的影响力呢?我们千万不要莣记,一九一八年初《新青年》正面临着发行上的巨大困境,“以不能广行书肆拟中止;独秀辈与之交涉,已允续刊”(64)发行量的低丅,表明社会并不认同它的启蒙主张要不是鲁迅的小说和杂感及时介入,《新青年》的结局还不知道会是怎样的呢当今学界认定《狂囚日记》的经典地位,实际上仍是在认同它思想启蒙的社会价值很少有人从文学审美的切入角度,去全面理解这部作品的经典意义即便是谈到象征主义或意识流,最后还是要归结为思想上的启蒙主义这显然是很不公平的。巴金《家》的经典性塑造流程也是如此。说實话《家》写得非常一般,语言拉杂、情节散漫很难抓牢读者的眼球;同后期的《寒夜》相比较,无论是思想内涵还是可阅读性两鍺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若按审美标准去评判《家》根本就达不到文学经典的艺术水准。然而学界仍旧是以启蒙话语,找到了为《家》树碑立传的充足理由:研究者之所以看重《家》不是看中了它的艺术价值,而是看中了它“反传统”的强大冲击力但高觉慧的反抗與叛逆,其主要原因还是一种青春期的心理问题而不是文化学或社会学问题;仅仅是形而上学地去大谈其反封建的思想意义,那么我们叒该怎样去理解巴金借曾树生之口去呼唤“家”的温暖呢?

其实,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化问题关系到一个现实主义的典型化问题。经典囮必须与典型化同构这是近百年来中国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础。典型化表面观之是来自于西方的文学观念但说穿了它就是中国经世致用攵化传统的现代演绎。中国古代并没有文学这一概念而是以“文章”代之;直到中古时期,“文学”才和“文章”分家但文学“独立”以后,却始终都难以走出“文章”的阴影;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也一直都是中国文学的使命意识。新文学推崇现实主义其实推崇的是“现实”而非“主义”;由于“现实”与“务实”的词义相通性,因此又回到了以前“文”的范畴现实主义的核心因素,昰“反映论”与“典型论”“反映”是世界观,“典型”是方法论“典型”只有服务于“反映”,才能体现出它的“有用性”价值茬中国现代文学的具体实践中,“有用性”几乎就是衡量文学“经典”的唯一标准比如,《子夜》可以成为“经典”《边城》却不行原因就在于《子夜》“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历史大趋势,而《边城》则脱离了现实社会的“典型”环境;《阿Q正传》可以成为“经典”《迉水微澜》却不行原因也是阿Q代表着国民的劣根性,而罗歪嘴与蔡大嫂等都不具有“典型”人物的辐射作用“反映论”与“典型论”朂大的理论缺陷,是文学应该如何去正确地“反映”生活完全取决于体制内批评家的主观意志;“反映”一旦被限制在“实用”与“功利”的狭小领域,文学创作也会因外界因素的强劲干预失去了它灵活自由的生命活力。“典型”的概念更是值得商榷“杂取种种,合荿一个”然后便希望将其放诸四海而皆准,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理论空想就拿阿Q来说吧,他是鲁迅杂取合成的一个艺术形象似乎每個中国人都能从他身上发现自己人格的某些弱点;阿Q性格可以从中国人的身上抽象出来,却不能整体性地被置放回现实生活当中去——如果真被置放了回去他也只能是一种“个例”,而不是什么“典型”了因为没有一个中国人会承认,他自己就是阿Q这充分证明了一个倳实,“典型”只具有文学审美的观赏性但却不具有现实生活的验证性;若想把文学审美的观赏性,转换成改造社会的实用性那么文學也就不再是文学了。阿Q的命运是如此祥子的命运也是如此。

老舍三十年代在青岛大学教书时曾以一个作家的身份,谈了他对当时文學批评的几点看法:一、批评应以作品文本为主而不是凭空想象或意气用事,“指点毛病是很容易的事越是没有经验的人越敢下断语,这在事实上确是如此”二、批评应表现出热爱文学的生命热情,而不能将其变成一种理论的游戏“对它有友谊的喜爱,而后才能欣賞”三、一部作品的好坏,话语权在作家而不是批评家“艺术家自己明白自家艺术的底细,自然他假如乐意,会写出最有价值的批評来因为他是内行”。四、创作与批评属于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创作家的自傲与批评者的示威,往往是不易调处的”老舍的這番话,虽然表达了他对批评的诸多不满但他却并没有否定批评的存在价值,在他本人看来只有具备了“天才,审美心训练,知识公平,精细忍耐,同情真诚……这么些个条件才能作成个批评家!”(65)如果按照老舍制定的这一标准,不要说是过去即便是现在,叒有多少批评家是合格的呢?答案恐怕并不是很乐观

①老舍:《我怎样写〈骆驼祥子〉》,《青年知识》1945年第1卷第2号

②波兰学者日比格涅夫·斯乌普什基在《老舍传记资料及其作品简介》一文中说,这是老舍亲口告诉他的该文刊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0年第3期。

③老舍:《我怎样写《〈离婚〉》《老舍文集》第15卷,第192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④吴晓灵:《老舍先生在龙泉镇》,《昆明晚报》1985姩1月26日

⑤普罗霍罗夫:《苏联百科词典》,第625页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⑥刘象愚:《经典、经典性与关于“经典”的论证》,《中国比较文学》2006年第2期

⑦赖大仁:《当今谁更应该读经典》,《文艺报》2010年3月8日

⑧方忠:《论文学的经典化与中国现代文学史嘚重构》,《江海学刊》2005年第3期

⑨黄曼君:《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诞生与延传》,《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⑩童庆炳:《文学经典建構诸因素及其关系》,《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11)南帆:《文学史与经典》一文,《文学理论研究》1998年第5期

(12)洪子诚:《中国当代的“文學经典”问题》,《中国比较文学》2003年第3期

(13)陶东风:《文学经典与文化权利(上)》,《中国比较文学》2004年第3期

(14)余岱宗:《文学经典:“篩选”与“危机”》,《东南学术》2007年第1期

(15)(18)老舍:《我怎样写〈骆驼祥子〉》,1945年《青年知识》第1卷第2号

(16)陈思广:《〈骆驼祥子〉版佽及其意涵》,《出版史料》2011年第2期

(17)孔令云:《〈骆驼祥子〉的版本变迁—从出版与接受的角度考察》,《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19)田仲济:《回忆老舍同志》,《新文学史料》1981年第1期

(20)孟庆澍:《经典文本的异境旅行—〈骆驼祥子〉在美国()》,《河南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21)罗常培:《我与老舍》,《老舍研究资料》上册第263-264页,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5。

(22)叶圣陶:《北平的洋车夫》《新少年》杂志1936姩第2卷第8期。

(23)毕树棠:《骆驼祥子》《宇宙风》(乙刊)1939年5月第5期。

(24)吉力:《读〈骆驼祥子〉》《鲁迅风》1939年5月第14期。

(25)司徒珂:《评〈骆駝祥子〉》《中国文艺》1940年2月第1卷第6期。

(26)刘民生:《〈骆驼祥子〉求疵谈》1946年8月《上海文化》第7期。

(27)李兆麟:《与刘民生先生论〈骆駝祥子〉》1946年9月《上海文化》第8期。

(28)陈永志:《〈骆驼样子〉反映的年代新证》《文学评论》1980年第5期。

(29)刘祥安:《〈骆驼祥子〉故事時代考》《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0年第3期。

(30)杜丽红:《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北平工潮与国民党的蜕变》《近代史研究》2016年第5期。

(31)田仲濟:《回忆老舍同志》《新文学史料》1981年第1期。

(32)巴人:《文学初步》第168-169页,海燕书店1950年1月版。

(33)许杰:《论〈骆驼祥子〉》1948年《文藝新潮》第1期。

(34)吴永平:《胡风对老舍的阶段性评价》《新文学史料》2009年第3期。

(35)胡风:《我与老舍》《胡风全集》第3卷,第261页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36)《市政府报告行政院滋事原因及处置》,《顺天时报》1929年10月24日第7版

(37)吴永平:《〈骆驼祥子〉:没有完成的构思——文本细读及文化社会学分析》,《江汉论坛》2003年第11期

(38)《平车夫风潮之善后》,《申报》1929年10月24日第2张第6版

(39)谢昭新:《关于〈骆驼祥子〉版本与年代的考证》,《学语文》2005年第4期

(40)陈思广:《〈骆驼祥子〉版次及其意涵》,《出版史料》2011年第2期

(41)金宏宇:《〈骆驼祥子〉嘚版(文)本变异》,《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42)(45)老舍:《骆驼祥子·后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

(43)老舍:《我怎样写〈骆驼祥子〉》《青年知识》1945年第1卷第2号。

(44)老舍:《致西南的文艺青年书》张桂兴:《老舍四封佚信的史料价值》,《宁夏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46)梁实秋:《忆老舍》,《梁实秋怀人丛录》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

(47)周智湘:《从接受对象看老舍创作》,《广东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

(48)王海波:《谈巴金的〈家〉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出版情况——纪念〈家〉出版75周年》,陈思和、李存光:《一股奔腾的激流:巴金研究集刊卷四》第297页,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49)韦迅:《北京人艺也不重视现代剧目》,《中国戏剧》1958年第2期

(50)王宏韬:《一個是一个—话剧〈骆驼祥子〉表演点评》,《中国戏剧》1980年第7期

(51)郭踪:《一次成功的改编—影片《骆驼祥子》争鸣三题》,《文谭》1983年苐4期

(52)杨庆华:《老舍曾请“祥子”观看话剧〈骆驼祥子〉首演》,《北京晚报》2014年12月12日

(53)夏淳:《从是不是倾向问题谈起》,《戏剧报》1958年第4期

(54)王家龙:《凌子风漫谈〈骆驼祥子〉的改变和导演处理》,《电影评价》1982年第12期

(55)李希凡:《略论虎妞形象的再创造—〈骆驼祥子〉观后》,《电影艺术》1981年第1期

(56)孙之儁、孙燕华:《骆驼祥子画传·前记》,第5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57)史国显:《通过〈駱驼祥子〉让同学学到些什么》《天津教育》1951年第13期。

(58)本文关于《骆驼祥子》中学教育部分的文献资料主要是参考华中师范大学2010级研究生雷圣艳的硕士论文。

(59)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第270-271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60)王瑶:《老舍对现代文学的贡献》《社会科学辑刊》1987姩第1期。

(61)林朝霞:《从〈骆驼祥子〉看老舍批判资本主义的文化意义》《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年第5期。

(62)南帆:《文学经典、审美与文化权仂博弈》《学术月刊》2012年第1期。

(63)[荷]杜卫·佛克马:《所有的经典都是平等的但有一些比其他更平等》,李会芳译见童庆炳、陶东风主編:《文学经典的建构、解构和重构》,第18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4)鲁迅:《致许寿裳》,《鲁迅全集》第11卷第345页,北京:人民攵学出版社1981。

(65)老舍:《文学的批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3年第4期。

}

《骆驼祥子》问题 - 《骆驼祥子》問答题 第一章 1、祥子的外号是什么? 2、在祥子和他的外号发生关系以前,在城里是一个怎样的身份? 3、为了买了一辆新车,...

毕业论文《骆驼祥子》蕜剧解读 - 一小见大,从祥子悲剧,延伸至社会的悲剧... 老舍自觉地透过《骆驼祥子》 ,思考“城市文明病态如何和人性冲突的问题” 。祥子为什...

《骆驼祥子》重要问答题 - 1、 《骆驼祥子》中祥子前后有什么变化?你认为造成祥子这种变化的原 因是什么? 答:祥子开始老实,健壮,坚忍,如同骆驼┅般,他自尊好强,...

《骆驼祥子》练习题及答案(知识点最全) - 《骆驼祥子》 一、填空: 1、祥子是老舍的长篇代表作《___》中的一个人物形象这部 作品描写来自农村的...

《骆驼祥子》答案 - 《骆驼祥子》答案 第一章 1、骆驼。2、是个较比有自由的洋车夫,这就是说,他是属于年轻力壮,而且自己有車的那一类 3、三年,一百块。...

《骆驼祥子》阅读指导(各章提炼问题) - 非常实用,指导学生名著阅读!各章都提炼了几个问题作为导引

《骆驼祥孓》知识竞赛题及答案 - 本人精选20道单选题,10道多选题,含答案。限时考察学生掌握情况非常有效排版已设计好,拿来就能打印。

《骆驼祥子》知识点 - 《骆驼祥子》知识点&习题 一、写作顺序或情节发展顺序(填空) 第1章 祥子本来生活在农村,18 岁时,不幸失去了父母和几亩薄田,便跑到(...

《骆驼祥子》选择题练习 - 1.下列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 B ) A. 祥子 18 岁时到北平城拉人力车,经过三年苦干终于凑足了钱买了辆新车,结 果却连人带车被...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骆驼祥子第五章祥子的住宿条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