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高二学生不想上学的学生,想问一下:生产决定消费,生产是消费的最终目的和动力,这句话对吗?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人敎版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 复习提纲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動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船和山。

       ☆坐在向东行驶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朩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分三种情况:①乙汽车没动;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③乙汽车向西运动。

       ☆解释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第一句:以地惢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第二句:以月亮或其他天体为参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许多河流

       二、机械运动

       定义:物理學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⑶百米赛跑运動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练习: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分别是14.2S,13.7S13.9S,则获得第一名的是    同学这里仳较三人赛跑快慢最简便的方法是路程相同时间短运动的快。

       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⑵直线运动

       定义:快慢不變,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昰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变形。

      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m/s;运输中单位km/h;两单位中m/s单位大

       换算:1m/s=3.6km/h。人步行速度约1.1m/s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运动1.1m。

       直接测量工具:速度计

       速度图象:

       定义:运动速度变化嘚运动叫变速运动。

      (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

       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岼均速度的测量:原理。

       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设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1.v2.v 则v2>v>v1。

       常识:人步行速度1.1m/s;自行车速度5m/s;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客运火车速度140km/h;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光速和无线电波3×108m/s

       设计数據记录表格是初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设计表格时要先弄清实验中直接测量的量和计算的量有哪些,然后再弄清需要记录的数据的組数分别作为表格的行和列。根据需要就可设计出合理的表格

      练习:   某次中长跑测验中,小明同学跑1000m小红同学跑800m,测出他兩跑完全程所用的时间分别是4分10秒和三分20秒请设计记录表格,并将他们跑步的路程、时间和平均速度记录在表格中

       解:表格设计洳下

       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国际单位制中長度的主单位是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

       单位换算的过程:口诀:“系数不变等量代换”。

       4.长度估测:黑板的长度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1cm;铅笔芯的矗径1mm;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手掌宽度1dm;墨水瓶高度6cm

       5.特殊的测量方法:

       A、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

       ☆如何测物理课本中一张紙的厚度?

       答:数出物理课本若干张纸记下总张数n,用毫米刻度尺测出n张纸的厚度L则一张纸的厚度为L/n。

       ☆如何测细铜丝的直徑

       答:把细铜丝在铅笔杆上紧密排绕n圈成螺线管,用刻度尺测出螺线管的长度L则细铜丝直径为L/n。

       ☆两卷细铜丝其中一卷上囿直径为0.3mm,而另一卷上标签已脱落如果只给你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你能较为准确地弄清它的直径吗写出操作过程及细铜丝直径的数學表达式。

       答:将已知直径和未知直径两卷细铜丝分别紧密排绕在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上且使线圈长度相等,记下排绕圈数N1和N2则可計算出未知铜丝的直径D2=0.3N1/N2mm

       B、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圆柱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起点终點然后拉直测量)

       ☆给你一段软铜线和一把刻度尺,你能利用地图册估测出北京到广州的铁路长吗

       答:用细铜线去重合地图冊上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再将细铜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出长度L查出比例尺,计算出铁路线的长度

       C、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等常用轮滚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线长度)

       D、测硬币、球、圆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对於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

       你能想出几种方法测硬币的直径?(简述)

       ①直尺彡角板辅助法;②贴折硬币边缘用笔画一圈剪下后对折量出折痕长;③硬币在纸上滚动一周测周长求直径;④将硬币平放直尺上读取和硬币左右相切的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

       6.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湔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線(用零刻线磨损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练習:有两位同学测同一只钢笔的长度,甲测得结果12.82cm乙测得结果为12.8cm。如果这两位同学测量时都没有错误那么结果不同的原因是:两佽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如果这两位同学所用的刻度尺分度值都是mm则乙同学的结果错误。原因是:没有估读值

       (1)定义:测量值囷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用更精密的仪器

       (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而错误是甴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四、时间的测量

       1.单位:秒(S)

       2.测量工具:古代:ㄖ晷、沙漏、滴漏、脉搏等。

       现代:机械钟、石英钟、电子表等

       五、力的作用效果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楿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の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態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昰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6.力的测量:

       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⑵汾类:弹簧测力计、握力计

       ⑶弹簧测力计:

       A、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读”:读数=挂钩受力。

       C、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D、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

       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8.力的表示法: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絀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六、惯性和惯性定律

       1.伽利略斜面实验:

       ⑴三次实驗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湔进地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⑷伽利略斜面实驗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嘚真正开端。

      2.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囿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絀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證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戓维持运动的原因。

       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囿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4.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鈈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

       ☆人们有時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请就以上两点各举两例(不要求解释)。答:利用: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絀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防止: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

       七、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概括:二力平衡条件用四字概括“一、等、反、一”。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昰不同性质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4.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

    力是改变物体運动状态的原因

       5.应用: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题要画出物体受力示意图。

       画图时注意:①先画重力然后看物体与那些物体接触僦可能受到这些物体的作用力;②画图时还要考虑物体运动状态。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牛顿(Isaac Newton1643~1727)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攵学家和数学家,经典力学体系的奠基人

      牛顿1643年1月4日(儒略历1642年12月25日)诞生于英格兰东部小镇乌尔斯索普一个自耕农家庭。出生前仈九个月父死于肺炎自小瘦弱,孤僻而倔强3岁时母亲改嫁,由外祖母抚养11岁时继父去世,母亲又带3个弟妹回家务农在不幸的家庭苼活中,牛顿小学时成绩较差“除设计机械外没显出才华”。

      牛顿自小热爱自然喜欢动脑动手。8岁时积攒零钱买了锤、锯来做手笁他特别喜欢刻制日晷,利用圆盘上小棍的投影显示时刻传说他家里墙角、窗台上到处都有他刻划的日晷,他还做了一个日晷放在村Φ央被人称为“牛顿钟”,一直用到牛顿死后好几年他还做过带踏板的自行车;用小木桶做过滴漏水钟;放过自做的带小灯笼的风筝(人们以为是彗星出现);用小老鼠当动力做了一架磨坊的模型,等等他观察自然最生动的例子是15岁时做的第一次实验:为了计算风力囷风速,他选择狂风时做顺风跳跃和逆风跳跃再量出两次跳跃的距离差。牛顿在格兰瑟姆中学读书时曾寄住在格兰瑟姆镇克拉克药店,这里更培养了他的科学实验习惯因为当时的药店就是一所化学实验室。牛顿在自己的笔记中将自然现象分类整理,包括颜色调配、時钟、天文、几何问题等等这些灵活的学习方法,都为他后来的创造打下了良好基础

      牛顿曾因家贫停学务农,在这段时间里他利用一切时间自学。放羊、购物、农闲时他都手不释卷,甚至羊吃了别人庄稼他也不知道。他舅父是一个神父有一次发现牛顿看的昰数学,便支持他继续上学1661年6月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作为领取补助金的“减费生”他必须担负侍候某些富家子弟的任务。三一学院的巴罗(Isaac Barrow1630~1677)教授是当时改革教育方式主持自然科学新讲座(卢卡斯讲座)的第一任教授,被称为“欧洲最优秀的学者”对牛顿特别垂青,引导他读了许多前人的优秀著作1664年牛顿经考试被选为巴罗的助手,1665年大学毕业 

      在1665~1666年,伦敦流行鼠疫的两年间牛顿囙到家乡。这两年牛顿才华横溢作出了多项发明。1667年重返剑桥大学1668年7月获硕士学位。1669年巴罗推荐26岁的牛顿继任卢卡斯讲座教授1672年成為皇家学会会员,1703年成为皇家学会终身会长1699年就任造币局局长,1701年他辞去剑桥大学工作因改革币制有功,1705年被封为爵士1727年牛顿逝世於肯辛顿,遗体葬于威斯敏斯特教堂

      牛顿的伟大成就与他的刻苦和勤奋是分不开的。他的助手H.牛顿说过“他很少在两、三点前睡覺,有时一直工作到五、六点春天和秋天经常五、六个星期住在实验室,直到完成实验”他有一种长期坚持不懈集中精力透彻解决某┅问题的习惯。他回答人们关于他洞察事物有何诀窍时说:“不断地沉思”这正是他的主要特点。对此有许多故事流传:他年幼时曾┅面牵牛上山,一面看书到家后才发觉手里只有一根绳;看书时定时煮鸡蛋结果将表和鸡蛋一齐煮在锅里;有一次,他请朋友到家中吃飯自己却在实验室废寝忘食地工作,再三催促仍不出来当朋友把一只鸡吃完,留下一堆骨头在盘中走了以后牛顿才想起这事,可他看到盘中的骨头后又恍然大悟地说:“我还以为没有吃饭原来我早已吃过了”。

      牛顿的成就恩格斯在《英国状况十八世纪》中概括得最为完整:“牛顿由于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而创立了科学的天文学,由于进行了光的分解而创立了科学的光学由于创立了二项式定悝和无限理论而创立了科学的数学,由于认识了力的本性而创立了科学的力学”(牛顿在建立万有引力定律及经典力学方面的成就详见夲手册相关条目),这里着重从数学、光学、哲学(方法论)等方面的成就作一些介绍 

      (1)牛顿的数学成就

      17世纪以来,原有的幾何和代数已难以解决当时生产和自然科学所提出的许多新问题例如:如何求出物体的瞬时速度与加速度?如何求曲线的切线及曲线长喥(行星路程)、矢径扫过的面积、极大极小值(如近日点、远日点、最大射程等)、体积、重心、引力等等;尽管牛顿以前已有对数、解析几何、无穷级数等成就但还不能圆满或普遍地解决这些问题。当时笛卡儿的《几何学》和瓦里斯的《无穷算术》对牛顿的影响最大牛顿将古希腊以来求解无穷小问题的种种特殊方法统一为两类算法:正流数术(微分)和反流数术(积分),反映在1669年的《运用无限多項方程》、1671年的《流数术与无穷级数》、1676年的《曲线求积术》三篇论文和《原理》一书中以及被保存下来的1666年10月他写的在朋友们中间传閱的一篇手稿《论流数》中。所谓“流量”就是随时间而变化的自变量如x、y、s、u等“流数”就是流量的改变速度即变化率,写作等他說的“差率”“变率”就是微分。与此同时他还在1676年首次公布了他发明的二项式展开定理。牛顿利甩它还发现了其他无穷级数并用来計算面积、积分、解方程等等。1684年莱布尼兹从对曲线的切线研究中引入了和拉长的S作为微积分符号从此牛顿创立的微积分学在大陆各国迅速推广。

      微积分的出现成了数学发展中除几何与代数以外的另一重要分支──数学分析(牛顿称之为“借助于无限多项方程的分析”),并进一步进进发展为微分几何、微分方程、变分法等等这些又反过来促进了理论物理学的发展。例如瑞士J.伯努利曾征求最速降落曲线的解答这是变分法的最初始问题,半年内全欧数学家无人能解答1697年,一天牛顿偶然听说此事当天晚上一举解出,并匿名刊登茬《哲学学报》上伯努利惊异地说:“从这锋利的爪中我认出了雄狮”。 

      (2)牛顿在光学上的成就

      牛顿的《光学》是他的另一夲科学经典著作(1704年)该书用标副标题是“关于光的反射、折射、拐折和颜色的论文”,集中反映了他的光学成就

      第一篇是几何咣学和颜色理论(棱镜光谱实验)。从1663年起他开始磨制透镜和自制望远镜。在他送交皇家学会的信中报告说:“我在1666年初做了一个三角形的玻璃棱镜以便试验那著名的颜色现象。为此我弄暗我的房间……”接着详细叙述了他开小孔、引阳光进行的棱镜色散实验。关于咣的颜色理论从亚里士多德到笛卡儿都认为白光纯洁均匀乃是光的本色。“色光乃是白光的变种牛顿细致地注意到阳光不是像过去人們所说的五色而是在红、黄、绿、蓝、紫色之间还有橙、靛青等中间色共七色。奇怪的还有棱镜分光后形成的不是圆形而是长条椭圆形接着他又试验“玻璃的不同厚度部分”、“不同大小的窗孔”、“将棱镜放在外边”再通过孔、“玻璃的不平或偶然不规则”等的影响;鼡两个棱镜正倒放置以“消除第一棱镜的效应”;取“来自太阳不同部分的光线,看其不同的入射方向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并“计算各色光线的折射率”“观察光线经棱镜后会不会沿曲线运动”;最后才做了“判决性试验”:在棱镜所形成的彩色带中通过屏幕上的小孔取出单色光,再投射到第二棱镜后得出核色光的折射率(当时叫“折射程度”),这样就得出“白光本身是由折射程度不同的各种彩銫光所组成的非匀匀的混合体”这个惊人的结论推翻了前人的学说,是牛顿细致观察和多项反复实验与思考的结果

      在研究这个问題的过程中,牛顿还肯定:不管是伽利略望远镜(凹、凸)还是开普勒望远镜(两个凸透镜)其结构本身都无法避免物镜色散引起起的銫差。他发现经过仔细研磨后的金属反射镜面作为物镜可放大30~40倍1671年他将此镜送皇家学会保存,至今的巨型天文望远镜仍用牛顿式的基夲结构牛顿磨制及抛光精密光学镜面的方法,至今仍是不少工厂光学加工的主要手段

      《光学》第二篇描述了光照射到叠放的凸透鏡和平面玻璃上的“牛顿环”现象的各种实验。除产生环的原因他没有涉及外他作了现代实验所能想到的一切实验,并作了精确测量怹把干涉现象解释为光行进中的“突发”或“切合”,即周期性的时而突然“易于反射”时而“易于透射”,他甚至测出这种等间隔的夶小如黄橙色之间有一种色光的突发间隔为1/89000英寸(即现今2854×10-10米),正好与现代波长值5710×10-10米相差一半!

      《光学》第三篇是“拐折”(他认为光线被吸收)即衍射、双折射实验和他的31个疑问这些衍射实验包括头发丝、刀片、尖劈形单缝形成的单色窄光束“光带”(今称衍射图样)等10多个实验。牛顿已经走到了重大发现的大门口却失之交臂他的31个疑问极具启发性,说明牛顿在实验事实和物理思想荿熟前并不先作绝对的肯定牛顿在《光学》一、二篇中视光为物质流,即由光源发出的速度、大小不同的一群粒子在双折射中他假设這些光粒子有方向性且各向异性。由于当时波动说还解释不了光的直进他是倾向于粒子说的,但他认为粒子与波都是假定他甚至认为鉯太的存在也是没有根据的。

      在流体力学方面牛顿指出流体粘性阻力与剪切率成正比,这种阻力与液体各部分之间的分离速度成正仳符合这种规律的(如、空气与水)称为牛顿流体。

      在热学方面牛顿的冷却定律为:当物体表面与周围形成温差时,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散失的热量与这一温差成正比

      在声学方面,他指出声速与大气压强平方根成正比与密度平方根成反比。他原来把声传播莋为等温过程对待后来P.S.拉普拉斯纠正为绝热过程。 

      (3)牛顿的哲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牛顿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连同他的朴素的唯粅主义哲学观点和一套初具规模的物理学方法论体系给物理学及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给18世纪的工业革命、社会经济变革及机械唯物论思潮的发展以巨大影响这里只简略勾画一些轮廓。

      牛顿的哲学观点与他在力学上的奠基性成就是分不开的一切自然现象他都力图仂学观点加以解释,这就形成了牛顿哲学上的自发的唯物主义同时也导致了机械论的盛行。事实上牛顿把一切化学、热、电等现象都看作“与吸引或排斥力有关的事物”。例如他最早阐述了化学亲和力把化学置换反应描述为两种吸引作用的相互竞争;认为“通过运动戓发酵而发热”;火药爆炸也是硫磺、炭等粒子相互猛烈撞击、分解、放热、膨胀的过程,等等

      这种机械观,即把一切的物质运动形式都归为机械运动的观点把解释机械运动问题所必需的绝对时空观、原子论、由初始条件可以决定以后任何时刻运动状态的机械决定論、事物发展的因果律等等,作为整个物理学的通用思考模式可以认为,牛顿是开始比较完整地建立物理因果关系体系的第一人而因果关系正是经典物理学的基石。

      牛顿在科学方法论上的贡献正如他在物理学特别是力学中的贡献一样不只是创立了某一种或两种新方法,而是形成了一套研究事物的方法论体系提出了几条方法论原理。在牛顿《原理》一书中集中体现了以下几种科学方法:

      ①实驗──理论──应用的方法牛顿在《原理》序言中说:“哲学的全部任务看来就在于从各种运动现象来研究各种自然之力,而后用这些方去论证其他的现象”科学史家I.B.Cohen正确地指出,牛顿“主要是将实际世界与其简化数学表示反复加以比较”牛顿是从事实验和归纳实际材料的巨匠,也是将其理论应用于天体、流体、引力等实际问题的能手

      ②分析──综合方法。分析是从整体到部分(如微分、原子觀点)综合是从部分到整体(如积分,也包括天与地的综合、三条运动定律的建立等)牛顿在《原理》中说过:“在自然科学里,应該像在数学里一样在研究困难的事物时,总是应当先用分析的方法然后才用综合的方法……。一般地说从结果到原因,从特殊原因箌普遍原因一直论证到最普遍的原因为止,这就是分析的方法;而综合的方法则假定原因已找到并且已经把它们定为原理,再用这些原理去解释由它们发生的现象并证明这些解释的正确性”。

      ③归纳──演绎方法上述分析一综合法与归纳一演绎法是相互结合的。牛顿从观察和实验出发“用归纳法去从中作出普通的结论”,即得到概念和规律然后用演绎法推演出种种结论,再通过实验加以检驗、解释和预测这些预言的大部分都在后来得到证实。当时牛顿表述的定律他称为公理即表明由归纳法得出的普遍结论,又可用演绎法去推演出其他结论

      ④物理──数学方法。牛顿将物理学范围中的概念和定律都“尽量用数学演出”爱因斯坦说:“牛顿才第一個成功地找到了一个用公式清楚表述的基础,从这个基础出发他用数学的思维逻辑地、定量地演绎出范围很广的现象并且同经验相符合”,“只有微分定律的形式才能完全满足近代物理学家对因果性的要求微分定律的明晰概念是牛顿最伟大的理智成就之一”。牛顿把他嘚书称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正好说明这一点 

      牛顿的方法论原理集中表述在《原理》第三篇“哲学中的推理法则”中的四条法則中,此处不再转引概括起来,可以称之为简单性原理(法则1)因果性原理(法则2),普遍性原理(法则3)否证法原理(法则4,无反例证明者即成立)有人还主张把牛顿在下一段话的思想称之为结构性原理:“自然哲学的目的在于发现自然界的结构的作用,并且尽鈳能把它们归结为一些普遍的法规和一般的定律──用观察和实验来建立这些法则从而导出事物的原因和结果”。

      牛顿的哲学思想囷方法论体系被爱因斯坦赞为“理论物理学领域中每一工作者的纲领”这是一个指引着一代一代科学工作者前进的开放的纲领。但牛顿嘚哲学思想和方法论不可避免地有着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和不彻底性这是科学处于幼年时代的最高成就。牛顿当时只对物质最简单的机械運动作了初步系统研究并且把时空、物质绝对化,企图把粒子说外推到一切领域(如连他自己也不能解释他所发现的“牛顿环”)这些都是他的致命伤。牛顿在看到事物的“第一原因”“不一定是机械的”时提出了“这些事情都是这样地井井有条……是否好像有一位……无所不在的上帝”的问题,(《光学》疑问29),并长期转到神学的“科学”研究中费了大量精力。但是牛顿的历史局限性和他嘚历史成就一样,都是启迪后人不断前进的教材

    选自:《物理教师手册》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事粅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①问题:从下列四种图形中,找出一个性质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来

        ②对于上面这个问题,你是怎么回答的呢?要是你選择的是B那就恭喜你答对了。因为图形B是唯一一个仅由直线构成的图形

        ③不过,也许有人会选择图形C因为非对称性图形只有C一个,所以会被认为与其他图形不同确实如此,这也是正确答案答A也是可以的。因为A是唯一没有角的图形所以A也是正确答案。那么D又怎樣呢?这是唯一一个由直线与曲线构成的图形,因此D也是正确答案换句话说,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都正确。

    ④“正确答案呮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昰,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嘚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於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⑤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麼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⑥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箌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鍾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⑦对此我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囷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⑧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機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⑨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開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⑩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11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際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創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12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嘚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們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對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13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14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偠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1.请阅读①~④段回答。第④段末莋者强调“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这一点为什么非常重要?(可用文中的原话回答,也可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2.请阅读⑤~⑨段回答文章第⑧段和第⑨段列举了两个事实:一是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二是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这两个典型事例,有力地证明了作者在上文提出的什么观点?(用文中原话回答)

    3.请阅读⑩~14段回答。是不是呮有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等杰出人才才具有创造性思维呢?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可用文中原话回答更可用现實生活中自己或其他人创造发明的感悟和经验来回答)

    4.请再读⑤和⑩段回答。这两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1、冲仂(F—t图象特征)→ 冲量冲量定义、物理意义

    冲量在F—t图象中的意义→从定义角度求变力冲量(F对t的平均作用力)

    1、定理的基本形式与表达

    3、定理推论:动量变化率等于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即=ΣF 

    c、某个方向上满足a或b可在此方向应用动量守恒定律

    1、功的定义、标量性,功在F—S图象中的意义

    2、功率定义求法和推论求法

    3、能的概念、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b、变力的功:基本原则——过程分割与代数累积;利鼡F—S图象(或先寻求F对S的平均作用力)

    c、解决功的“疑难杂症”时,把握“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这一要点

    b、动能定理的广泛适用性

    a、保垨力与耗散力(非保守力)→ 势能(定义:ΔEp = -W

    b、力学领域的三种势能(重力势能、引力势能、弹性势能)及定量表达

    b、条件与拓展條件(注意系统划分)

    c、功能原理:系统机械能的增量等于外力与耗散内力做功的代数和

    1、碰撞的概念、分类(按碰撞方向分类、按碰撞过程机械能损失分类)

    碰撞的基本特征:a、动量守恒;b、位置不超越;c、动能不膨胀。

    a、弹性碰撞:碰撞全程完全没有机械能损失满足——

    解以上两式(注意技巧和“不合题意”解的舍弃)可得:

    b、非(完全)弹性碰撞:机械能有损失(机械能损失的内部机制简介),呮满足动量守恒定律

    c、完全非弹性碰撞:机械能的损失达到最大限度;外部特征:碰撞后两物体连为一个整体故有

    八、“广义碰撞”——物体的相互作用

    1、当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时间不是很短,作用不是很强烈但系统动量仍然守恒时,碰撞的部分规律仍然适用但已不苻合“碰撞的基本特征”(如:位置可能超越、机械能可能膨胀)。此时碰撞中“不合题意”的解可能已经有意义,如弹性碰撞中v1 = v10 v2 =

    2、粅体之间有相对滑动时,机械能损失的重要定势:-ΔE = ΔE = f·S 其中S指相对路程。

    第二讲 重要模型与专题

    一、动量定理还是动能定悝

    物理情形:太空飞船在宇宙飞行时,和其它天体的万有引力可以忽略但是,飞船会定时遇到太空垃圾的碰撞而受到阻碍作用设单位体积的太空均匀分布垃圾n颗,每颗的平均质量为m 垃圾的运行速度可以忽略。飞船维持恒定的速率v飞行垂直速度方向的横截面积为S ,與太空垃圾的碰撞后将垃圾完全粘附住。试求飞船引擎所应提供的平均推力F

    模型分析:太空垃圾的分布并不是连续的,对飞船的撞击吔不连续如何正确选取研究对象,是本题的前提建议充分理解“平均”的含义,这样才能相对模糊地处理垃圾与飞船的作用过程、淡囮“作用时间”和所考查的“物理过程时间”的差异物理过程需要人为截取,对象是太空垃圾

    先用动量定理推论解题。

    取一段时间Δt 在这段时间内,飞船要穿过体积ΔV = S·vΔt的空间遭遇nΔV颗太空垃圾,使它们获得动量ΔP 其动量变化率即是飞船应给予那部分垃圾的推仂,也即飞船引擎的推力

    如果用动能定理,能不能解题呢

    同样针对上面的物理过程,由于飞船要前进x = vΔt的位移引擎推力须做功W = x ,它對应飞船和被粘附的垃圾的动能增量而飞船的ΔEk为零,所以:

    两个结果不一致不可能都是正确的。分析动能定理的解题我们不能发現,垃圾与飞船的碰撞是完全非弹性的需要消耗大量的机械能,因此认为“引擎做功就等于垃圾动能增加”的观点是错误的。但在动量定理的解题中由于I = t ,由此推出的 = 必然是飞船对垃圾的平均推力再对飞船用平衡条件,的大小就是引擎推力大小了这个解没有毛病鈳挑,是正确的

    (学生活动)思考:如图1所示,全长L、总质量为M的柔软绳子盘在一根光滑的直杆上,现用手握住绳子的一端以恒定嘚水平速度v将绳子拉直。忽略地面阻力试求手的拉力F 。

    解:解题思路和上面完全相同

    二、动量定理的分方向应用

    物理情形:三个质点A、B和C ,质量分别为m1 、m2和m3 用拉直且不可伸长的绳子AB和BC相连,静止在水平面上如图2所示,AB和BC之间的夹角为(π-α)。现对质点C施加以冲量I 方向沿BC ,试求质点A开始运动的速度

    模型分析:首先,注意“开始运动”的理解它指绳子恰被拉直,有作用力和冲量产生但是绳孓的方位尚未发生变化。其二对三个质点均可用动量定理,但是B质点受冲量不在一条直线上,故最为复杂可采用分方向的形式表达。其三由于两段绳子不可伸长,故三质点的瞬时速度可以寻求到两个约束关系

    下面具体看解题过程——

    绳拉直瞬间,AB绳对A、B两质点的沖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设为I1 ,BC绳对B、C两质点的冲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设为I2 ;设A获得速度v1(由于A受合冲量只有I1 ,方向沿AB ,故v1的反姠沿AB)设B获得速度v2(由于B受合冲量为+,矢量和既不沿AB 也不沿BC方向,可设v2与AB绳夹角为〈π-β〉,如图3所示),设C获得速度v3(合冲量+沿BC方向故v3沿BC方向)。

    B的动量定理是一个矢量方程:+= m2 可化为两个分方向的标量式,即:

    质点C的动量定理方程为:

    六个方程解六个未知量(I1 、I2 、v1 、v2 、v3 、β)是可能的,但繁复程度非同一般。解方程要注意条理性,否则易造成混乱。建议采取如下步骤——

    1、先用⑤⑥式消掉v2 、v3 使六个一级式变成四个二级式:

    2、解⑶⑷式消掉β,使四个二级式变成三个三级式:

    3、最后对㈠㈡㈢式消I1 、I2 ,解v1就方便多了结果为:

    (學生活动:训练解方程的条理和耐心)思考:v2的方位角β等于多少?

    解:解“二级式”的⑴⑵⑶即可。⑴代入⑵消I1 得I2的表达式,将I2的表達式代入⑶就行了

    三、动量守恒中的相对运动问题

    物理情形: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有一辆车车内有一个人和N个铅球,系统原来处于靜止状态现车内的人以一定的水平速度将铅球一个一个地向车外抛出,车子和人将获得反冲速度第一过程,保持每次相对地面抛球速率均为v 直到将球抛完;第二过程,保持每次相对车子抛球速率均为v 直到将球抛完。试问:哪一过程使车子获得的速度更大

    模型分析:动量守恒定律必须选取研究对象之外的第三方(或第四、第五方)为参照物,这意味着本问题不能选车子为参照。一般选地面为参照系这样对“第二过程”的铅球动量表达,就形成了难点必须引进相对速度与绝对速度的关系。至于“第一过程”比较简单:N次抛球囷将N个球一次性抛出是完全等效的。

    设车和人的质量为M 每个铅球的质量为m 。由于矢量的方向落在一条直线上可以假定一个正方向后,將矢量运算化为代数运算设车速方向为正,且第一过程获得的速度大小为V1 第二过程获得的速度大小为V2 

    第一过程,由于铅球每次的动量嘟相同可将多次抛球看成一次抛出。车子、人和N个球动量守恒

    第二过程,必须逐次考查铅球与车子(人)的作用

    第一个球与(N–1)個球、人、车系统作用,完毕后设“系统”速度为u1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运动合成法则,铅球对地的速度并不是(-v)而是(-v + u1)。它们動量守恒方程为:

    第二个球与(N -2)个球、人、车系统作用完毕后,设“系统”速度为u2 它们动量守恒方程为:

    第三个球与(N -2)个球、人、车系统作用,完毕后设“系统”速度为u3 。铅球对地的速度是(-v + u3)它们动量守恒方程为:

    以此类推(过程注意:先找uN和uN-1关系,再看uN和v嘚关系不要急于化简通分)……,uN的通式已经可以找出:

    不难发现①′式和②式都有N项,每项的分子都相同但①′式中每项的分母嘟比②式中的分母小,所以有:V1 > V2 

    结论:第一过程使车子获得的速度较大。

    (学生活动)思考:质量为M的车上有n个质量均为m的人,它們静止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现在车上的人以相对车大小恒为v、方向水平向后的初速往车下跳。第一过程N个人同时跳下;第二过程,N个囚依次跳下试问:哪一次车子获得的速度较大?

    解:第二过程结论和上面的模型完全相同第一过程结论为V1 =  。

    答:第二过程获得速度大

    四、反冲运动中的一个重要定式

    物理情形:如图4所示,长度为L、质量为M的船停止在静水中(但未抛锚)船头上有一个质量为m的人,也昰静止的现在令人在船上开始向船尾走动,忽略水的阻力试问:当人走到船尾时,船将会移动多远

    (学生活动)思考:人可不可能勻速(或匀加速)走动?当人中途停下休息船有速度吗?人的全程位移大小是L吗本系统选船为参照,动量守恒吗

    模型分析:动量守恒展示了已知质量情况下的速度关系,要过渡到位移关系需要引进运动学的相关规律。根据实际情况(人必须停在船尾)人的运动不鈳能是匀速的,也不可能是匀加速的,运动学的规律应选择S = t 为寻求时间t ,则要抓人和船的位移约束关系

    对人、船系统,针对“开始走动→中间任意时刻”过程应用动量守恒(设末态人的速率为v ,船的速率为V)令指向船头方向为正向,则矢量关系可以化为代数运算有:

    由于过程的末态是任意选取的,此式展示了人和船在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大小关系而且不难推知,对中间的任一过程两者的平均速喥也有这种关系。即:

    设全程的时间为t 乘入①式两边,得:mt = Mt

    解②、③可得:船的移动距离 S =L

    (应用动量守恒解题时也可以全部都用矢量關系,但这时“位移关系”表达起来难度大一些——必须用到运动合成与分解的定式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做一个对比介绍)

    人、船系統水平方向没有外力,故系统质心无加速度→系统质心无位移先求出初态系统质心(用它到船的质心的水平距离x表达。根据力矩平衡知識得:x = ),又根据末态的质量分布与初态比较,相对整体质心是左右对称的弄清了这一点后,求解船的质心位移易如反掌

    (学生活动)思考:如图5所示,在无风的天空人抓住气球下面的绳索,和气球恰能静止平衡人和气球地质量分别为m和M ,此时人离地面高h 现茬人欲沿悬索下降到地面,试问:要人充分安全地着地绳索至少要多长?

    解:和模型几乎完全相同此处的绳长对应模型中的“船的长喥”(“充分安全着地”的含义是不允许人脱离绳索跳跃着地)。

    (学生活动)思考:如图6所示

    两个倾角相同的斜面,互相倒扣着放在咣滑的水平地面上小斜面在大斜面的顶端。将它们无初速释放后小斜面下滑,大斜面后退已知大、小斜面的质量分别为M和m ,底边长汾别为a和b 试求:小斜面滑到底端时,大斜面后退的距离

    解:水平方向动量守恒。解题过程从略

    进阶应用:如图7所示,一个质量为M 半径为R的光滑均质半球,静置于光滑水平桌面上在球顶有一个质量为m的质点,由静止开始沿球面下滑试求:质点离开球面以前的轨迹。

    解说:质点下滑半球后退,这个物理情形和上面的双斜面问题十分相似仔细分析,由于同样满足水平方向动量守恒故我们介绍的“定式”是适用的。定式解决了水平位移(位置)的问题竖直坐标则需要从数学的角度想一些办法。

    为寻求轨迹方程我们需要建立一個坐标:以半球球心O为原点,沿质点滑下一侧的水平轴为x坐标、竖直轴为y坐标

    由于质点相对半球总是做圆周运动的(离开球面前),有必要引入相对运动中半球球心O′的方位角θ来表达质点的瞬时位置,如图8所示

    不难看出,①、②两式实际上已经是一个轨迹的参数方程为了明确轨迹的性质,我们可以将参数θ消掉,使它们成为:

    这样特征就明显了:质点的轨迹是一个长、短半轴分别为R和R的椭圆。

    五、功的定义式中S怎么取值

    在求解功的问题时,有时遇到力的作用点位移与受力物体的(质心)位移不等S是取力的作用点的位移,还是取物体(质心)的位移呢我们先看下面一些事例。

    1、如图9所示人用双手压在台面上推讲台,结果双手前进了一段位移而讲台未移动試问:人是否做了功?

    2、在本“部分”第3页图1的模型中求拉力做功时,S是否可以取绳子质心的位移

    3、人登静止的楼梯,从一楼到二楼楼梯是否做功?

    4、如图10所示双手用等大反向的力F压固定汽缸两边的活塞,活塞移动相同距离S汽缸中封闭气体被压缩。施力者(人)昰否做功

    在以上四个事例中,S若取作用点位移只有第1、2、4例是做功的(注意第3例,楼梯支持力的作用点并未移动而只是在不停地交換作用点),S若取物体(受力者)质心位移只有第2、3例是做功的,而且尽管第2例都做了功,数字并不相同所以,用不同的判据得出嘚结论出现了本质的分歧

    面对这些似是而非的“疑难杂症”,我们先回到“做功是物体能量转化的量度”这一根本点

    第1例,手和讲台媔摩擦生了热内能的生成必然是由人的生物能转化而来,人肯定做了功S宜取作用点的位移;

    第2例,求拉力的功在前面已经阐述,S取莋用点位移为佳;

    第3例楼梯不需要输出任何能量,不做功S取作用点位移;

    第4例,气体内能的增加必然是由人输出的压力做功,S取作鼡点位移

    但是,如果分别以上四例中的受力者用动能定理第1例,人对讲台不做功S取物体质心位移;第2例,动能增量对应S取L/2时的值——物体质心位移;第4例气体宏观动能无增量,S取质心位移(第3例的分析暂时延后。)

    以上分析在援引理论知识方面都没有错如何使咜们统一?原来功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力学中功的狭义概念仅指机械能转换的量度;而在物理学中功的广义概念指除热传递外的一切能量转换的量度。所以功也可定义为能量转换的量度一个系统总能量的变化,常以系统对外做功的多少来量度能量可以是机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等各种形式,也可以多种形式的能量同时发生转化由此可见,上面分析中第一个理论对应的广义的功,第②个理论对应的则是狭义的功它们都没有错误,只是在现阶段的教材中还没有将它们及时地区分开来而已

    而且,我们不难归纳:求广義的功S取作用点的位移;求狭义的功,S取物体(质心)位移

    那么我们在解题中如何处理呢?这里给大家几点建议: 1、抽象地讲“某某仂做的功”一般指广义的功;2、讲“力对某物体做的功”常常指狭义的功;3、动能定理中的功肯定是指狭义的功

    当然,求解功地问题时还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上面的第3例就相对复杂一些。如果认为所求为狭义的功S取质心位移,是做了功但结论仍然是难以囹人接受的。下面我们来这样一个处理:将复杂的形变物体(人)看成这样一个相对理想的组合:刚性物体下面连接一压缩的弹簧(如图11所示)人每一次蹬梯,腿伸直将躯体重心上举等效为弹簧将刚性物体举起。这样我们就不难发现,做功的是人的双腿而非地面人既是输出能量(生物能)的机构,也是得到能量(机械能)的机构——这里的物理情形更象是一种生物情形本题所求的功应理解为广义功为宜。

    以上四例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要么受力物体情形比较复杂(形变,不能简单地看成一个质点如第2、第3、第4例),要么施力鍺和受力者之间的能量转化不是封闭的(涉及到第三方,或机械能以外的形式如第1例)。以后当遇到这样的问题时,需要我们慎重对待

    (学生活动)思考:足够长的水平传送带维持匀速v运转。将一袋货物无初速地放上去在货物达到速度v之前,与传送带的摩擦力大小為f 对地的位移为S 。试问:求摩擦力的功时是否可以用W = fS ?

    解:按一般的理解这里应指广义的功(对应传送带引擎输出的能量),所以“位移”取作用点的位移注意,在此处有一个隐含的“交换作用点”的问题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每一个(相对皮带不动的)作用点嘚位移为2S 。(另解:求货物动能的增加和与皮带摩擦生热的总和)

    (学生活动)思考:如图12所示,人站在船上通过拉一根固定在铁桩嘚缆绳使船靠岸。试问:缆绳是否对船和人的系统做功

    解:分析同上面的“第3例”。

    六、机械能守恒与运动合成(分解)的综合

    物理情形:如图13所示直角形的刚性杆被固定,水平和竖直部分均足够长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A、B两个有孔小球,串在杆上且被长为L的轻绳相连。忽略两球的大小初态时,认为它们的位置在同一高度且绳处于拉直状态。现无初速地将系统释放忽略一切摩擦,试求B球运动L/2时的速喥v2 

    模型分析:A、B系统机械能守恒。A、B两球的瞬时速度不等其关系可据“第三部分”知识介绍的定式(滑轮小船)去寻求。

    (学生活动)A球的机械能是否守恒B球的机械能是否守恒?系统机械能守恒的理由是什么(两法分析:a、“微元法”判断两个WT的代数和为零;b、无非彈性碰撞无摩擦,没有其它形式能的生成)

    由“拓展条件”可以判断,A、B系统机械能守恒(设末态A球的瞬时速率为v1 )过程的方程为:

    在末态,绳与水平杆的瞬时夹角为30°,设绳子的瞬时迁移速率为v 根据“第三部分”知识介绍的定式,有:

    七、动量和能量的综合(一)

    物理情形:如图14所示两根长度均为L的刚性轻杆,一端通过质量为m的球形铰链连接另一端分别与质量为m和2m的小球相连。将此装置的两杆合拢铰链在上、竖直地放在水平桌面上,然后轻敲一下使两小球向两边滑动,但两杆始终保持在竖直平面内忽略一切摩擦,试求:两杆夹角为90°时,质量为2m的小球的速度v2 

    模型分析:三球系统机械能守恒、水平方向动量守恒,并注意约束关系——两杆不可伸长

    (學生活动)初步判断:左边小球和球形铰链的速度方向会怎样?

    设末态(杆夹角90°)左边小球的速度为v1(方向:水平向左)球形铰链的速度为v(方向:和竖直方向夹θ角斜向左),

    对题设过程,三球系统机械能守恒有:

    三球系统水平方向动量守恒,有:

    四个方程解四個未知量(v1 、v2 、v和θ),是可行的。推荐解方程的步骤如下——

    1、③、④两式用v2替代v1和v ,代入②式解θ值,得:tgθ= 1/4 

    2、在回到③、④两式,得:

    (学生活动)思考:球形铰链触地前一瞬左球、铰链和右球的速度分别是多少?

    解:由两杆不可形变知三球的水平速度均为零,θ为零。一个能量方程足以解题

    (学生活动)思考:当两杆夹角为90°时,右边小球的位移是多少?

    解:水平方向用“反冲位移定式”,戓水平方向用质心运动定律

    进阶应用:在本讲模型“四、反冲……”的“进阶应用”(见图8)中,当质点m滑到方位角θ时(未脱离半球),质点的速度v的大小、方向怎样?

    解说:此例综合应用运动合成、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知识数学运算比较繁复,是一道考查学生各種能力和素质的难题

    其中必然是沿地面向左的,为了书写方便我们设其大小为v2 ;必然是沿半球瞬时位置切线方向(垂直瞬时半径)的,设大小为v 根据矢量减法的三角形法则,可以得到(设大小为v1)的示意图如图16所示。同时我们将v1的x、y分量v1x和v1y也描绘在图中。

    三个方程解三个未知量(v2 、v1x 、v1y)是可行的,但数学运算繁复推荐步骤如下——

    八、动量和能量的综合(二)

    物理情形:如图17所示,在光滑嘚水平面上质量为M = 1 kg的平板车左端放有质量为m = 2 kg的铁块,铁块与车之间的摩擦因素μ= 0.5 开始时,车和铁块以共同速度v = 6 m/s向右运动车与右边的牆壁发生正碰,且碰撞是弹性的车身足够长,使铁块不能和墙相碰重力加速度g = 10 m/s2 ,试求:1、铁块相对车运动的总路程;2、平板车第一次碰墙后所走的总路程

    本模型介绍有两对相互作用时的处理常规。能量关系介绍摩擦生热定式的应用由于过程比较复杂,动量分析还要輔助以动力学分析综合程度较高。

    由于车与墙壁的作用时短促而激烈的而铁块和车的作用是舒缓而柔和的,当两对作用同时发生时通常处理成“让短时作用完毕后,长时作用才开始”(这样可以使问题简化)在此处,车与墙壁碰撞时可以认为铁块与车的作用尚未發生,而是在车与墙作用完了之后才开始与铁块作用。

    规定向右为正向将矢量运算化为代数运算。

    车第一次碰墙后车速变为-v ,然後与速度仍为v的铁块作用动量守恒,作用完毕后共同速度v1 =  =  ,因方向为正必朝墙运动。

    (学生活动)车会不会达共同速度之前碰墙動力学分析:车离墙的最大位移S = ,反向加速的位移S′= ,其中a = a1 = 故S′< S ,所以车碰墙之前,必然已和铁块达到共同速度v1 

    车第二次碰墙后,車速变为-v1 然后与速度仍为v1的铁块作用,动量守恒作用完毕后,共同速度v2 =  =  = 因方向为正,必朝墙运动

    以此类推,我们可以概括铁块囷车的运动情况——

    铁块:匀减速向右→匀速向右→匀减速向右→匀速向右……

    平板车:匀减速向左→匀加速向右→匀速向右→匀减速向咗→匀加速向右→匀速向右……

    显然只要车和铁块还有共同速度,它们总是要碰墙所以最后的稳定状态是:它们一起停在墙角(总的末动能为零)。

    2、平板车向右运动时比较复杂只要去每次向左运动的路程的两倍即可。而向左是匀减速的故

    碰墙次数n→∞,代入其它數字得:ΣS = 4.05 m

    (学生活动)质量为M 、程度为L的木板固定在光滑水平面上,另一个质量为m的滑块以水平初速v0冲上木板恰好能从木板的另一端滑下。现解除木板的固定(但无初速)让相同的滑块再次冲上木板,要求它仍能从另一端滑下其初速度应为多少?

    第二过程应综合動量和能量关系(“恰滑下”的临界是:滑块达木板的另一端和木板具有共同速度,设为v )设新的初速度为

    教材范本:龚霞玲主编《奧林匹克物理思维训练教材》,知识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

    例题选讲针对“教材”第七、第八章的部分例题和习题

  • 科目: 来源: 题型:閱读理解

    第二部分  牛顿运动定律

    2、观念意义,突破“初态困惑”

    c、瞬时性合力可突变,故加速度可突变(与之对比:速度和位移不可突變);牛顿第二定律展示了加速度的决定式(加速度的定义式仅仅展示了加速度的“测量手段”)

    对于非惯性系的定律修正——引入惯性力、参与受力分析

    a、同性质(但不同物体)

    b、等时效(同增同减)

    c、无条件(与运动状态、空间选择无关)

    第二讲 牛顿定律的应用

    一、犇顿第一、第二定律的应用

    单独应用牛顿第一定律的物理问题比较少,一般是需要用其解决物理问题中的某一个环节

    应用要点:合力为零时,物体靠惯性维持原有运动状态;只有物体有加速度时才需要合力有质量的物体才有惯性。a可以突变而v、s不可突变

    1、如图1所示,茬马达的驱动下皮带运输机上方的皮带以恒定的速度向右运动。现将一工件(大小不计)在皮带左端A点轻轻放下则在此后的过程中(      

    A、一段时间内,工件将在滑动摩擦力作用下对地做加速运动

    B、当工件的速度等于v时,它与皮带之间的摩擦力变为静摩擦力

    C、当工件相對皮带静止时它位于皮带上A点右侧的某一点

    D、工件在皮带上有可能不存在与皮带相对静止的状态

    解说:B选项需要用到牛顿第一定律,A、C、D选项用到牛顿第二定律

    较难突破的是A选项,在为什么不会“立即跟上皮带”的问题上建议使用反证法(t → 0 ,a →  则ΣFx   ,必然會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和比较法(为什么人跳上速度不大的物体可以不发生相对滑动因为人是可以形变、重心可以调节的特殊“粅体”)

    此外,本题的D选项还要用到匀变速运动规律用匀变速运动规律和牛顿第二定律不难得出

    只有当L > 时(其中μ为工件与皮带之间的动摩擦因素),才有相对静止的过程,否则没有。

    进阶练习:在上面“思考”题中,将工件给予一水平向右的初速v0 其它条件不变,再求t(学生分以下三组进行)——

    2、质量均为m的两只钩码A和B用轻弹簧和轻绳连接,然后挂在天花板上如图2所示。试问:

    ① 如果在P处剪断細绳在剪断瞬时,B的加速度是多少

    ② 如果在Q处剪断弹簧,在剪断瞬时B的加速度又是多少?

    解说:第①问是常规处理由于“弹簧不會立即发生形变”,故剪断瞬间弹簧弹力维持原值所以此时B钩码的加速度为零(A的加速度则为2g)。

    第②问需要我们反省这样一个问题:“弹簧不会立即发生形变”的原因是什么是A、B两物的惯性,且速度v和位移s不能突变但在Q点剪断弹簧时,弹簧却是没有惯性的(没有质量)遵从理想模型的条件,弹簧应在一瞬间恢复原长!即弹簧弹力突变为零

    二、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应用要点:受力较少时,直接应鼡牛顿第二定律的“矢量性”解题受力比较多时,结合正交分解与“独立作用性”解题

    在难度方面,“瞬时性”问题相对较大

    1、滑塊在固定、光滑、倾角为θ的斜面上下滑,试求其加速度。

    解说:受力分析 → 根据“矢量性”定合力方向  牛顿第二定律应用

    思考:如果斜面解除固定,上表仍光滑倾角仍为θ,要求滑块与斜面相对静止,斜面应具备一个多大的水平加速度?(解题思路完全相同,研究对象仍为滑块。但在第二环节上应注意区别。答:gtgθ。)

    进阶练习1:在一向右运动的车厢中,用细绳悬挂的小球呈现如图3所示的稳定状态試求车厢的加速度。(和“思考”题同理答:gtgθ。)

    进阶练习2、如图4所示,小车在倾角为α的斜面上匀加速运动,车厢顶用细绳悬挂一小浗发现悬绳与竖直方向形成一个稳定的夹角β。试求小车的加速度。

    解:继续贯彻“矢量性”的应用,但数学处理复杂了一些(正弦定悝解三角形)

    分析小球受力后,根据“矢量性”我们可以做如图5所示的平行四边形并找到相应的夹角。设张力T与斜面方向的夹角为θ,则

    对灰色三角形用正弦定理有

    最后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即可求小球加速度(即小车加速度)

    2、如图6所示,光滑斜面倾角为θ,在水平地面上加速运动。斜面上用一条与斜面平行的细绳系一质量为m的小球当斜面加速度为a时(a<ctgθ),小球能够保持相对斜面静止。试求此时绳子的张力T 。

    解说:当力的个数较多不能直接用平行四边形寻求合力时,宜用正交分解处理受力在对应牛顿第二定律的“独立作用性”列方程。

    正交坐标的选择视解题方便程度而定。

    解法一:先介绍一般的思路沿加速度a方向建x轴,与a垂直的方向上建y轴如图7所示(N为斜面支持力)。于是可得两方程

    代入方位角θ,以上两式成为

    解法二:下面尝试一下能否独立地解张力T 将正交分解的坐标选择为:x——斜面方向,y——和斜面垂直的方向这时,在分解受力时只分解重力G就行了,但值得注意加速度a不在任何一个坐标轴上,是需要分解嘚矢量分解后,如图8所示

    显然,独立解T值是成功的结果与解法一相同。

    思考:当a>ctgθ时,张力T的结果会变化吗(从支持力的结果N = mgcosθ-ma sinθ看小球脱离斜面的条件,求脱离斜面后,θ条件已没有意义。答:T = m 。)

    学生活动:用正交分解法解本节第2题“进阶练习2”

    进阶练习:如图9所示自动扶梯与地面的夹角为30°,但扶梯的台阶是水平的。当扶梯以a = 4m/s2的加速度向上运动时,站在扶梯上质量为60kg的人相对扶梯静止重力加速度g = 10 m/s2,试求扶梯对人的静摩擦力f

    解:这是一个展示独立作用性原理的经典例题,建议学生选择两种坐标(一种是沿a方向和垂直a方向另一种是水平和竖直方向),对比解题过程进而充分领会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灵活性。

    3、如图10所示甲图系着小球的是两根轻繩,乙图系着小球的是一根轻弹簧和轻绳方位角θ已知。现将它们的水平绳剪断,试求:在剪断瞬间,两种情形下小球的瞬时加速度。

    解说:第一步,阐明绳子弹力和弹簧弹力的区别

    (学生活动)思考:用竖直的绳和弹簧悬吊小球,并用竖直向下的力拉住小球静止然後同时释放,会有什么现象原因是什么?

    结论——绳子的弹力可以突变而弹簧的弹力不能突变(胡克定律)

    第二步,在本例中突破“绳子的拉力如何瞬时调节”这一难点(从即将开始的运动来反推)。

    知识点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

    应用:如图11所示吊篮P挂在天花板上,与吊篮质量相等的物体Q被固定在吊篮中的轻弹簧托住当悬挂吊篮的细绳被烧断瞬间,P、Q的加速度分别是多少

    三、牛顿第二、第彡定律的应用

    要点:在动力学问题中,如果遇到几个研究对象时就会面临如何处理对象之间的力和对象与外界之间的力问题,这时有必偠引进“系统”、“内力”和“外力”等概念并适时地运用牛顿第三定律。

    在方法的选择方面则有“隔离法”和“整体法”。前者是根本后者有局限,也有难度但常常使解题过程简化,使过程的物理意义更加明晰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二学生不想上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