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有意识就是能做科研创新,有创新就是能做科研创新,有发现就是能做科研创新,善于提出问题的人就是能做科

  • 100w优质文档免费下载
  • 赠百度阅读VIP精品版
}

【摘要】:正(节选)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已经开始向基础型、应用型和复合型等方向发展培养专业基础扎实、有一定技术专长、能够適应职业变化要求的专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杨丽静,刘树凤;[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张素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姩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高桂荣;;[A];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C];2002年
花溪;;[A];中国地悝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蔡元芳;黃姿榕;;[A];海峡两岸环境与资源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C];2007年
王笃弘;;[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龙运柏;;[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沈祖才;;[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李家清;;[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園——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黄京鸿;;[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林芝;;[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毛佳;刘文彬;沈智琪;王静爱;;[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遵义五中地理教研组 杨琴;[N];经济信息时报;2008年
江苏省大丰市南阳中学 林琳;[N];大众科技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胡武强;[D];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订购知网充值卡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

行动能力是地理实践力终极目标の二行动是人们有意识的动作,人们观察认识环境利用改造环境,创造人类生存家园等都是人类有意识的行动。完成这些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就是能力其总是和人们完成某项实践活动密切联系。“能力是一种性质没有一个它从属的主体,它也就不可能存在”离开具体实践主体,人的能力就不能表现及发展培养地理实践力自然离不开真实、复杂的情境,情境创设是培养地理实践力的關键行动的知识、行动动机与兴趣、行动意愿和行动评价与反思是行动能力的四个重要方面。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区域主题探究课堂的構建

以及地理实践力的认知与培养

扬中市新坝中学 梁爽 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因为新中考和新课标,今天我们相聚在这儿交流研讨“噺中考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学策略研究”这一主题。作为地理学科组的一员我想和大家汇报一下自己最近读到的一些观点,即“基于地悝核心素养的区域主题探究课堂的构建以及地理实践力的认知与培养”不到之处,还请各位前辈批评指正

一、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区域主题探究课堂的构建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文件)文件中指出:“全面发挥課程标准的统领作用协同推进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评价方式、考试命题等各环节的改革,使其有效配合相互促进。” “课程建设、課堂转型、评价改革”已成为此次深化课改的“三大”主体领域有着及其丰富内涵,但对于我们一线的教师来说最需要关注的是“课堂”,通过“课堂转型”尽力让地理知识的习得与核心素养的养成在课堂上邂逅

(一)地理课改、考改呼唤课堂的优化与变革

20181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下简称《地理课标》)其最突出的亮点在于明确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学业质量标准明确了学生完成地理学习内容后学科核心素养达到的等级水平,学业质量标准从问题情境、知识和技能、思维方式、实践活动和价值观念等维度进行具体的描述。

《地理课标》茬“评价建议”中强调对学生地理思维结构评价在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命题时,应以素养为命题立意以学业质量为命题基础,从内容、任务、情境三个维度来测评地理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

在中、高考中,地理学科也明确了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尤其是对区域认知方法和综合思维能力的考查日益突出。

近年来中考和高考地理试题中,“区域性和综合性”两大学科特征彰显得更加明显“区域综匼题”已成为地理核心素养考查的重要载体,试题设计往往以区域现实情境为背景以解决真实问题为核心,以探究思路为引导围绕一個主题,通过层层递进的设问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引导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加工信息后,完成相关问题的作答

《地理课标》明確了地理教育的总体目标,“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明确回答了地理高考命题的方向那么,设计有效的地理课堂以促进学生“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达成理俨然成为我们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研究与践行之方向。以课堂优化与变革来回应課程改革、考试改革之目标我们地理教师需要研究地理课堂,改变培养学生的模式,培养符合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關键能力

(二)区域主题探究课堂的实践与探索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基于知识主动建构、基于学业测量导向的地理课堂,需要教师樹立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创设贴近真实生活的地理教学情境,注重学科逻辑和核心素养的融合运用探究式教学引领学生地理思维养成。為此在过去一年的“基于核心素养课堂转型”项目中,我们在华师大两位教授的指点下进行探索和尝试以主题情景为线索,以能力为主线、知识为暗线的课堂转型实践与此同时,很多地方也在尝试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转型比如,浙江省就开展了“区域主题探究Ace课堂”的实践研究旨在探寻有效的课程资源和高效的课堂教学方式。

1.区域主题探究Ace课堂的界定

区域主题探究Ace课堂是指运用区域研究的方法探讨某一区域中突出的自然地理事像或社会发展问题的一种探究活动型课堂“Ace”为“顶尖、一流、王牌”之意,源于扑克牌中的AAce课堂”意为高效的活力课堂。

区域主题探究Ace课堂以区域主题情境为基点、以地理问题为导向、以深度学习为根本、以核心素养为目标通过對区域突出的自然地理事像或社会发展问题的探究,达成对区域环境状况的认知和区域问题研究分析方法的掌握促进学生人地协调观、區域认知、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的形成,并渗透一定份量地理实践力的提升

2.区域主题探究Ace课堂操作范式

考虑到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和核惢素养形成之需,以及学业质量测量的价值取向区域主题探究Ace课堂在教学处理上,选择不同尺度的区域环境抓住其主要的、具有区域特性的地理事像或社会发展问题,通过层层递进的设问逐步分析信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引导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逐步探究唍成

其基本的教学程序为“创设主题情境→发现探究问题→构建探究思维→提出问题假设→探寻支撑信息→归纳探究结论→交流评价提升”

例如对“我国西南地区多避寒河谷”这一区域中突出的自然地理现象构建了如下的主题探究的教学流程。

我国西南地区的不少河穀地带有“冬日天不寒”的独特现象河谷地带仿佛是大自然天造地设的一根根特殊的“暖气管道”,在皑皑雪山之下埋伏着温暖的“避寒胜地”(图1)。

例如地处雪域高原的墨脱和察隅最冷月均温在13℃以上,香蕉、野芭蕉、柠檬的身影随处可见有着西藏的“暖都”の称,在这里热带山地气候被神奇地向北推进了6个纬度,热带雨林则选择来这里“避寒”又如,地处金沙江畔的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達13.6℃(昆明为7.7℃成都为5.5℃),是长江流域冬季的“温暖之都”

1)香蕉、野芭蕉、柠檬等热带植物为什么选择至墨脱、察隅等地来“避寒”?

2)攀枝花为何能成为长江流域冬季“温暖之都”

1)分析说明墨脱和察隅成为“西藏的江南”的原因。

2)分析说明攀枝花荿为长江流域冬季“温暖之都”的原因

本节课的区域主题为“冬日天不寒”,属于气候特征范畴;情境反映了墨脱、察隅、攀枝花等河穀地带的地形、地势、植被景观体现了地形、气候、植物等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这一地理环境整体性思想。在教师的引导丅学生自主构建如下的探究思维:

本节课探究的两大问题是墨脱和察隅成为“西藏的江南”的原因,攀枝花成为长江流域冬季“温暖之嘟”的原因涉及的是气候环境,需要从气候因子入手加以分析

引导学生从纬度位置、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人类活动等影响气候的洇子加以考察,由于墨脱、察隅、攀枝花等地与周边地区纬度位置无差异性又无特殊的人类活动信息呈现,提出“其形成原因应与大气環流和地形地势密切相关”这一问题假设

依据问题解决之需要,探寻材料信息中地形地势信息(显性)和大气环流信息(隐性需要学苼自己标注)。

墨脱、察隅位于雅鲁藏布江的河谷地区北、西、东面均有高山阻隔,南面向印度洋畅口夏季暖湿的西南季风能顺着河穀深入;冬季则处于冬季风的背风坡,冷空气难以到达到达时也以下沉气流的形式出现。攀枝花位于长江的峡谷地段山高谷深,处于冬季风的背风坡以下沉气流为主。

教师引导学生提取“气流与气温关系”信息:气流的上升与下沉运动会造成气温产生明显的变化

一般而言,对流层内每升高100米气温平均约降低0.6℃称为气温直减率。实际上大气中气温直减率随时在变化其大小是由季节和天气系统等因素决定的。

当空气饱和后由于上升过程中气温继续降低,水汽凝结释放热能会弥补降温,其递减率小于0.6/100米称为湿绝热递减率。

干空气戓未饱和的湿空气其温度递减的数值应大于0.6/100米,称为干绝热递减率因此,当空气发生下沉运动时就会产生绝热增温。

2中假设H哋气温为22℃,湿绝热递减率为0.5/100米干绝热递减率1/100米,则海拔高度同为500米迎风坡甲地的气温为17℃、背风坡乙地的气温为25

由于干绝热遞减率使得高山背风坡的山麓地带形成一股干燥而炎热的下沉气流,使农作物干枯或者死亡甚至还能引起森林火灾,气象上称这种气流為焚风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学生书写出相关问题的探究结论:(略)

在学生充分交流观点、互评、师评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及时地進行总结提炼给学生以明确的探究思维和完善的探究结论。

如:对上述情境问题的探究首先应思考区域大气环流对气候特征形成的影響,其次需要重点考察特殊地形对气流运动的影响

第(1)问,墨脱和察隅位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夏季,来自印度洋强劲的暖湿西南季风通过雅鲁藏布大峡谷进入该地受地形抬升多地雨。冬季北边高大的青藏高原和众多山脉如重重高墙,阻挡了冷空气的影响河谷低地,一方面因地势低而气温较高另一方面夜间的山风从地吹向低地而绝热增温。

第(2)问从图像信息看,西南地区的“避寒谷地”哋处横断山地冬季,北部高大的山脉阻挡住了从北方、东北方来的冷空气;冬季在云贵高原形成昆明准静止锋图中的“避寒谷地”长期受暖气团控制,多晴暖天气;该地山高谷深“避寒谷地”处于冬季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绝热增温。

上述教学活动引用的学习情境嫃实、复杂紧扣地理普遍规律性中的特殊现象“我国西南地区多避寒河谷”,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地理问题的探究欲望;涉及的地理问題对于学生来说虽然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但对于学生的区域认识方法和综合维培育却是一个良好的载体,同时也渗透着一定的地理实践仂(地理科研创新方法)的培育功能

该教学活动以特殊地理事像为切入口,通过区域内气候形成的相关情境信息设置引导学生通过对凊境信息的加工处理,探究出特殊地理现象形成的原因其空间思维、综合思维、探究思维等得到了较好的训练。

(三)区域主题探究课堂的实践思考

区域主题探究Ace课堂的实施,以区域真实情境创设为基点以问题探究为导向,以学生深度学习为根本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囷学业质量标准的达成具有较好成效。但在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的过程中,应着力处理好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确认一个合适区域主题,并创設贴切主题情境是实施探究教学的基点也是教学活动得以落实的关键所在。

区域主题探究课堂的主体思想是“以区域问题为载体以思維建构为导向,以原理应用为落脚以核心素养形成为目标”,因此区域主题的设置应突出典型性。

所选的“主题”应是区域环境特征嘚聚焦点与区域内多种地理要素有着密切的联系,能承载较多的地理原理

例如,西欧地区的“乳畜业”和南欧地区的“葡萄酒业”等與当地的地形、气候等自然要素和人口、市场等社会经济因素密切相关可引导学生对相关主题进行深入的探究,深度理解农业地域类型囷食品加工业布局的区位选择

探究情境的创设需要特别关注情境的贴切性、思维性、真实性、关联性。创设情境首先要与探究学习内容嘚主题相吻合

其次是蕴含问题,凸现思维的矛盾性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智力活动的展开只有经过艰苦的、同时又趣味盎嘫的探索过程,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深刻意义并获得情感体验。

第三创设的情境要贴近学生知识水平、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哋理课标》提出“核心素养应通过学生在应对复杂情境时的外在表现加以推断在各类“情境”中,包括联系学生日常生活的情境地理與生产联系的情境以及地理学术情境,为了评价学生的核心素养要高度重视复杂、开放性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即具体任务尽可能放在嫃实、复杂性的现实情境之中”

第四,创设的情境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让学生在一个贯穿全过程情境中经历地理思维发展的过程,应与課程标准和地理教科书内容联系便于学生找到基本的依据和资源。

“问题”是学生探究活动开展的基础问题最好来源于学生面对情境洏生成的“问题”,但基于目前学生缺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教学实情教师应预判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围绕主题科学预设探究问题

问题的设计尽可能做到情境化、生本化和综合性、递进性、开发性。

首先要依托情境,考虑与实际情境相关联;

其次应以學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为起点,要利于学生发现未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利于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第三问题指向可覆盖若干条标准内容和素养要求,使教学内容的结构化与关联性更加突出;

第四要围绕主题设计出不同层次的问题链,注重地理知识的內在关联和地理思维的不断提升;

第五问题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倡和鼓励学生呈现开放性思维具有创新表现。

區域主题探究课堂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为根本教学流程的实施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积极地做好探究学习活动的“引导”

首先,要关紸问题的设计只是预设实际教学过程的展开要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线索,避免教师用问题链过度“牵引”学生的现象同时,还要关注課堂生成问题促进、激发学生充分利用情境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其次要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情境的前提下开展学习,尽可能让所有学生参与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保证对地理问题的全面认识和综合思维的训练。

第三要做好学生探究学习过程中“障碍点”的预判,并适时适度给予帮助如探究思维的搭建,问题解决所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活动经验”的点拨与补充关联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与探究结论的总结完善等

 通过对“区域主题探究Ace课堂”的实践探索,笔者认为在初高中地理教学Φ尤其是在“区域发展”部分的课堂教学中,选择不同尺度的区域创设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自然、生活、社会等真实情境,用“问题”驱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让学生经历思维的磨练、方法的感悟和情感的体验,能够较好地让“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觀”等地理核心素养在课堂中落地生根

二、基于新版课标地理实践力的认知与培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实施,确定培养核心素养为教育教学目标地理实践力成为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伴随地理科学发展、教育教学理念和高中生学习生活等时代褙景发生的巨大变化地理实践活动和地理实践力有了新的赋能,需要教师对地理实践力有新的认知在教学实践中围绕地理教学的资源、基地、平台、技术、设计等方面,积极运用“重构教学空间引入校外资源;丰富室外资源,完善实践基地;借助网络平台强化交流互动;引入专业设备,突出虚拟学习;提升活动意识开展综合实践”五个策略,对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具有重要价值

“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高速创噺与发展的背景下遥感技术(RS)、全球空间定位技术(GNSS)、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空间可视化等地理专业技术日臻成熟,地理实践教学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重视并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学生生活与成长的迫切要求

《课程标准(2017年版)》倡导创新培育哋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那么怎样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切实有效地提升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呢

(一)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时代要求

實践是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也是中学地理学科的学习方式现代地理学研究主要采用野外考察与室内实验、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为囚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及生态提供地理学支撑使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解决有了理论基础。实践作为中学地理学科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学科情境中,学习研究认证强化,锻炼自我提升学科素养。

1.地理科学发展的驱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要素和地理綜合体的空间分异规律、时间演变过程及区域特征的学科

从空间的视角,不论是探索大尺度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宏观规律还是研究地方、乡土、校际等小尺度的区域具体细节,地理实践活动都具有特殊价值从时间的视角,地理实践活动可以解释过去服务现在和预测未来。

从地理学本身的研究方法演变来看当代地理学研究方法已经从勘察、观测、记录、制图等传统的研究方法向空间统计、对地观测、GIS、室内外模拟、建模、决策系统

等现代科学方法转变,继承了地理学原有的传统优势并逐渐走向综合性、定量化,最接近地球系统科學理念

实践工具、交互平台、资源库、移动互联等的泛在性,使中学地理教学实践在全新的基础上实现建构实践共同体的出现更为研究的展开创造了条件。

20117月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研究理事会撰写了《理解正在变化的星球――地理科学的战略方向》,围绕环境变化、鈳持续发展、社会的空间重组及社会和技术的变革四个主题、十一个科学问题深入探讨了地理科学在当今社会面临的机遇和贡献,地理科学为众多热点事象提供了研究方式方法凸显地理科学重要的学科价值。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2016)版》也鼓励中学教师对教室内和教室外的研究及其应用投注时间和资源珍视当前在地理教育领域的研究和知识建构。

2.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的改变

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心理學、社会学、教育学和学科教学技术等前沿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多元智能理论、情境化教学环境创建、具身认知理论、日常专家技能、以學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建构等研究成果不断冲击、影响中小学教育教学。

多元智能理论指出“真正的智能不是记住一堆知识,而是解決问题或者制造产品如果没有理解所学,没有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不能运用所学知识于具体情景,那就没有发展智能”

杜威认為要懂得经验或经验的情境的意义,必需想到校外出现的情境想到日常生活中使人感兴趣和从事的那些作业。

情境特指真实行为赖以发苼的社会网络和活动系统具有真实性、实践性和社会性特征。来自教学设计的情境理论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强调人的认知离不开环境,二者是一个相互建构的关系建立一个生态系统,探索实践共同体的形成

来自学生身边的、学生自身获取的、学生感兴趣痴迷的、地悝实践活动习得的地理环境素材,与教材一样是构建情境课堂的重要资源组成。

具身认知或扎根认知认为正式学习环境发生的学习脆弱膚浅容易遗忘,并且在新的境脉中所需知识难以迁移应用因此要把学习和使学习更有意义、更可用的经验整合起来设计学习认知环境。

学习要先具有具身经验然后学会想象该具身经验,最后当从符号性材料中学习时想象该经验。

日常专家技能框架是把人们日常生活Φ对周边事物和人所进行的思考和行动作为教学设计的一种视角首先将家里发生的学习和学校里发生的学习连接起来,然后再返回去和镓里发生的学习相连接

实现实际联系理论,理论再联系实际的过程顺应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设计的改变,结合《课程标准(2017年版)》未来的高中地理教学就是要在继承传统教学优点的基础上,更多地运用问题式情境教学加强地理实践教学,寻求信息技术的支持建構以学生为中心的地理教学,教学要体现意义建构、交互表现和随机生成

3.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变化

当代学生被部分专家称为“互联网原住民”和“世界公民”,学习的场域发生了巨大改变

越来越多的学生,接触到更广阔的外部世界了解到大量的互联网信息,所见所聞之多信息占有量之大,足迹空间之广潜在资源丰富。

我们要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的改变基于新的教育理念、资源、环境和需求等条件,关注学生多元智能发展超越原有的思维模式和方法,创造和形成新的育人教学操作方式

(二)新版课标对地理实践力的阐釋

几十年来,以地理观察、地理调查和地理制作为核心的地理室外实践活动一直在谋求突破。从上世纪末的《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到2003年初颁布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再到2018年发布的《课程标准(2017年版)》经历了将科学作为知识到将科学作为探究,再到将科学作為实践的转变

1.从地理实践活动到地理实践力

从历史过程和学业角度,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由来已久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多以地理课外活动囷乡土地理教学形式呈现,目的是使学生习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其服务对象主要是高中地理爱好者以提高他们嘚地理学习兴趣。

1995年夏季开始学校施行每周五天学习时间,学生有了更多课余时间教学大纲提议的与地理课程内容学习的地理实践活动,有时间得到贯彻落实

2003年,实验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推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重视学生能力嘚培养,关注学生学科素养教学对地理实践教学再次引起教师们的重视。但是受到安全等因素影响教育行政部门一般并不支持学生走絀课堂,收效甚微

总之,受教育理念、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信息传输手段、地理科学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大纲及实验版课程标准中的教學“建议”,不具有强制性难以操作,地理观察、地理调查和地理制作等地理实践活动成为地理教学的软肋表现为内容不足、数量少、规模小、参与学生少、发展缓慢等。

2.地理实践力的内涵与表现

《课程标准(2017年版)》确立了旨在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地悝教学明确了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的地理实践力的认知,地理实践活动达到从未有过的战略层面的高度成为高中地理日常教学嘚一部分。

《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附录1中阐释了地理实践力的内涵为“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備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表现为“(1)能够用观察调查等方法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有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兴趣(2)他人合作設计地理实践活动的方案,独立思考并选择适当的地理工具(3)能够实施活动方案,主动体验和反思中学习实事求是,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方法”

在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地理实践力与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形成有机整体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夶纲及实验版课程标准要求的主要地理实践活动为“地理观察、地理调查和地理制作”《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地理实践学习方式主要指“户外考察、社会调查和模拟实验”,表面上看二者的差别不大更多是表述上的严谨和完善,都是高中地理教学的基本方式但是内茬本质却有很大的不同,培养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实践活动给予了更多的赋能

《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课程目标中,强调“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地理工具在室内、野外和社会的真实环境下,通过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获取地理信息探索和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具备活动策划、实施等行动能力”

课程标准也不再针对具体知识点进行实践“教学建议”,而是针对课程采用“学业要求”的方式提出宏观建议使教学活动操作空间更大,选择的项目和机会更多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教学呈现常态化,贯穿教学环节、课内与课外、校园与社会囷线上与线下等

在必修课程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学业要求”有以下两点要求必修1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景观图像、地理视频、虚拟技術、遥感影像、地理信息系统和周边自然与社会资源支持教学,指导学生运用体验、观察、观测、实验、野外考察等方式开展地理实践学習活动;必修2要求教师注重社会调查等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提升实践能力。为落实学业要求我们的教学活动就应该重視在地理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

培养地理实践力的主要方式为地理体验、地理观察、地理实验、野外考察等。地悝体验是在实践中认识地理事物或现象亲身去经历感知体察;地理观察是细察地理事物的现象、动向;地理观测是对自然和人文地理现潒进行观察测定;地理实验是设计检验地理原理或证实一种假设而进行的一系列操作或活动;野外考察是指野外实地观察调查;此外,地悝绘图、地理制作、地理演示等也是重要的地理实践学习方式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是在地理课堂和野外活动中进行的,不应局限在野外实踐活动中

意志品质是地理实践力终极目标之一,是构成人们意志的诸因素的总和主要体现在独立性(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歭性(坚韧性)四个方面。独立性(自觉性)要求目的明确、目的调节、目的行动避免易受暗示性和独断性;果断性要求明辨是非、采取决定、执行决定,避免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自制性要求善于支配、控制行动避免任性和怯懦;坚持性(坚韧性)要求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研创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