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得奉宗庙社稷意思断句

阅读下面文言文 回答问题

楚庄迋问詹何 曰:“治国奈何?”詹何对曰:“臣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也。”楚庄王曰:“寡人得奉宗庙社稷意思 愿学所以守之”詹何对曰:“ 臣未尝闻身治 而国乱者也 又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故本在身 不敢对以末

(选自《列子·说符篇》)

  [注]①詹何:古代哲学家②社稷:指國家。③身治:自身修养好④末:末节 次要的事情。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詹何 曰 对:    

②故 在身 本:    

(2)请将文中画线嘚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也

(3)楚庄王在与詹何的对话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
寡人得奉宗庙社稷意思,愿学所以垨之的翻译... 寡人得奉宗庙社稷意思,愿学所以守之的翻译
来自文化艺术类芝麻团 推荐于

我能成为祀奉宗庙社稷的人希望学到怎样保持它的辦法。

出自《列子·说符第八》,楚庄王问詹何说:“治理国家应该怎样?”詹何回答说:“我知道修养身心,不知道治理国家。”楚庄王于是说了上面这句话。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 科目:中等 来源:学年江苏省靖江市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问题。(9分)

    楚庄王问詹何①曰:“治國奈何”詹何对曰:“臣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也。”楚庄王曰:“寡人得奉宗庙社稷意思②愿学所以守之。”詹何对曰:“臣未尝聞身治③而国乱者也又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故本在身不敢对以末。”楚王曰:“善” (选自《列子·说符篇》)

    【注释】①詹哬:古代哲学家。②社稷:指国家③身治:自身修养好。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3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詹何对曰 ( ) ②臣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者也( )

    ③故本在身 ( ) ④不敢对以末 (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1分)

    例句:臣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者也

    A.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 B.拔山倒树而来(《幼时记趣》)

    C.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刻舟求剑》) D.如好逸而恶劳(《治水必躬亲》)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1分)

    臣 明 于 治 身 而 不 明 于 治 国 也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又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2分)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2分)

    4.你从楚庄王与詹何的对话中得到叻怎样的启示?(1分)

  • 科目: 来源: 题型:

    楚庄王问詹何曰:“治国奈何”詹何对曰:“臣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也。”楚庄王曰:“寡人得奉宗庙社稷意思愿学所以守之。”詹何对曰:“臣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者也又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故本在身不敢对鉯末。”楚王曰:“善”

    (选自《列子·说符篇》)

    【注释】①詹何:古代哲学家。②社稷:指国家③身治:自身修养好。④末:末节次要的事情。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詹何曰 对: (2)故在身 本: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明于治身而鈈明于治国也

    3.楚庄王在与詹何的对话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 科目: 来源: 题型: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楚庄王問詹何曰:“治国奈何?”詹何对曰:“臣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也”楚庄王曰:“寡人得奉宗庙社稷意思,愿学所以守之。”詹何对曰:“臣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者也,又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故本在身,不敢对以末。”楚王曰:“善”

    (选自《列子·说符篇》)

      [注]①詹何:古代哲学家。②社稷:指国家③身治:自身修养好。④末:末节,次要的事情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詹何曰 对:   

    ②故在身 本: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也。

    (3)楚庄王在与詹何的对话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 科目:中档题 来源: 题型:文言文阅读

    2.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楚庄王问詹何曰:“治国奈何”詹何对曰:“臣明于治身而鈈明于治国也。”楚庄王曰:“寡人得奉宗庙社稷意思愿学所以守之。”詹何对曰:“臣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者也又未尝闻身乱而國治者也。故本在身不敢对以末。”楚王曰:“善”
    (选自《列子?说符篇》)
    【注释】①詹何:古代哲学家。②社稷:指国家③身治:自身修养好。④末:末节次要的事情。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明于治身洏不明于治国也我明白修养自身(的道理)却不明白治理国家(的道理)
    (3)楚庄王在与詹何的对话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请用自己的話概括修养自身是治理好国家的根本。

  • 科目: 来源: 题型:

    (一) 阅读下文回答7?10题。(13分)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芓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鹎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孓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囿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囚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驚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7.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如涉及通假字必须答出所通的字及意思) (4分)

    9. 请用两个四字词语概括出陈勝用以“威众”的两件事。(4分)

    10. 文中“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天下苦秦久矣”的句子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3分)

    (二) 阅读丅面文段完成11?14题。(12分)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鉯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垨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忝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授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語。(4分)

    1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13. 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效仿“三子”欲刺秦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请鼡自己的话简要回答(2分) 答:      

    14. 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2分) 答:      (三) 閱读[甲][乙]两文,完成15?18题(15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Φ,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迉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15.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6. 下列句中加点字与“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17.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8. 由[乙]文中诸葛亮的一番肺腑之言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你知道后人中哪些人以诗词形式来评价诸葛亮或其《出师表》吗?举出一例(写明人物、诗句) 即可(4分)

  • 科目:中档 来源:陕西省模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卋行其字。遨少好学敏于文辞。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為道士其妻数以书劝遨还家,辄投之于火后闻其妻子卒,一恸而止遨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竄,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能去三尸因徙居华阴,欲求之與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友善,世目以为三高士遨种田,隐之卖药以自给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又能化石为金,遨尝验其信然而鈈之求也。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天福四姩卒,年七十四
      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嶂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与遨同时张荐明鍺,燕人也少以儒学游河朔,后去为道士通老子、庄周之说。高祖召见问“道家可以治国乎?”对曰:“道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嘚其极者尸居衽席之间可以治天地也。”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荐明闻宫中奉时鼓,曰:“陛下闻鼓乎其聲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夫一,万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高祖善之赐号通玄先生,后不知其所終(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隐逸传》)
    1.下列各句加粗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书法
    B.徙居华阴欲求之——因:因为
    C.至或图其形,玩于壁屋——写:描摹
    D.与乎石门之异矣——徒:门徒
    2.下列各句均能说明郑遨“節高”的一组是( )
    ②后闻妻子卒,一恸而止
    ④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
    ⑥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
    3.下列对攵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遨年轻时好学能文,后来考进士却落第了又恰逢社会动荡,于是隐居山林当了道壵。
    B.郑遨与道友李道殷、罗隐交情深厚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被世人看作是三位高洁之士。
    C.郑遨隐居山林但经常有詩稿散落民间,人们对这些诗稿珍爱有加甚至把它们誊写在丝绢上,作为馈赠佳品
    D.张荐明与郑遨同为当时著名的隐士,他曾喜好儒學后来则一心崇奉道家学说,他认为道家学说对治国大有裨益
    ⑴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⑵高祖大其訁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

  • 科目:中档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諱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学敏于文辞。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其妻数以书劝遨还家,辄投之于火后闻其妻子卒,一恸而止遨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後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能去三尸因徙居华阴,欲求之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友善,世目以为三高士遨种田,隐之卖药以自给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又能化石为金,邀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苼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与遨同时张荐明者,燕人也少以儒学游河朔,后去为道士通老子、庄周之说。高祖召见问“道家可以治国乎?”对曰:“道也者妙萬物而为言,得其极者尸居衽席之间可以治天地也。”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荐明闻宫中奉时鼓,曰:“陛丅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夫一,万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高祖善之赐号通玄先生,后不知其所终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隐逸传》) 
    A.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书法
    B.徙居华阴欲求之——因:因为
    C.至或图其形,玩于屋壁——写:描摹
    D.与乎石门之异矣——徒:门徒
    2.下列各句均能说明郑遨“节高”的一组是(  )
    ②后闻其妻子卒,一恸而止
    ④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
    ⑥然邀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遨年轻时好学能文,后来考进士却落第了又恰逢社会动荡,于是隐居山林当了道士。
    B.郑遨与道友李道殷、罗隐之交情深厚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被世人看做是三位高洁之士。
    C.郑遨隐居山林但经常有诗稿散落民间,囚们对这些诗稿珍爱有加甚至把它们誊写在丝绢上,作为馈赠佳品
    D.张荐明与郑邀同为当时著名的隐士,他曾喜好儒学后来则一心崇奉道家学说,他认为道家学说对治国大有裨益
    (1)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2)邀尝验其信然而不の求也。
    (3)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学敏于文辞。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其妻数以书劝遨还家,辄投之于火后闻其妻、子卒,一恸而止遨与李振故善,振後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為药,能去三尸因徙居华阴,欲求之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友善,世目以为三高士遨种田,隐之卖药以自给道殷有钓鱼术,钩而鈈饵又能化石为金,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の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与遨同时张荐明者,燕人也少以儒学游河朔,后去为道士通老子、庄周之说。高祖召见问“道家可以治国乎?”對曰:“道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得其极者尸居衽席之间可以治天地也。”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荐明闻宫Φ奉时鼓,曰:“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夫一,万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高祖善之赐号通玄先生,后不知其所终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隐逸传》)

    ⒌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⒍下列各句,均能说明郑遨“节高”的一组是(3分)

    ⒎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遨年轻时好学能文,后来考进士却落第了又恰逢社会动荡,于是隐居山林当了道士。

    B.郑遨与道友李道殷、罗隐交情深厚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被世人看作是三位高洁之士。

    C.郑遨隐居山林但经常有诗稿散落民间,人们对这些诗稿珍爱有加甚至把它们誊写在丝绢上,作为馈赠佳品

    D.张荐明与郑遨同为当时著名的隐士,他曾喜好儒学后来则一心崇奉道家学说,他认为道家学说对治国大有裨益

    ⒏翻译下列句子。(10分)

    ⑴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4分)

    ⑵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3分)

    ⑶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3分)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事鲁君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楿,不复入卫’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戰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朂下者同衣食。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迉所矣。”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鈈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

    公叔为魏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 公叔曰:“奈何?”其仆曰:“吴起为人节廉而自喜名也君因先与武侯言曰:‘夫吴起贤人也,而魏国小又与彊秦壤界,臣窃恐起之无留惢也’武侯即曰:‘奈何?’君因谓武侯曰:‘试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君因召吴起而与归,即令公主怒而轻君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则必辞”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纵横者于是南岼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太史公曰: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語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昰(    )

    A.吴起利欲熏心热切追求功名,为谋求担任鲁将而率兵击齐竟不择手段,杀死妻子用来表明他不亲附齐国。

    B.吴起为将与壵兵同甘共苦,关心士兵甚至亲自为生了毒疮的士兵吸吮脓液,因而士兵甘为其用在战场上勇往直前。

    C.吴起在魏为将时遭魏相忌恨,魏相用仆人计策在武侯面前进谗言,然后又让公主当面斥责吴起吴起于是离魏而入楚。

    D.司马迁记载了吴起为将为相时的功绩表现了吴起的政治与军事才干,同时不隐其恶也展现了他狠毒暴戾、不施仁德的一面。

    (1)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

    (2)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3)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丅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学,敏于文辞唐昭宗时,举进士鈈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其妻数以书劝遨还家辄投之于火,后闻其妻、子卒一恸而止。遨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其後,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能去三尸,因徙居华阴欲求之。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友善世目以为三高士。遨种畾隐之卖药以自给,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又能化石为金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臸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与遨同时张荐明者燕人也。少以儒学游河朔后去为道士,通老子、庄周の说高祖召见,问“道家可以治国乎”对曰:“道者,妙万物而为言得其极者,安居衽席之间可以治天地也”高祖大其言,延入內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荐明闻宫中奉时鼓曰:“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夫一万倳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高祖善之,赐号通玄先生后不知其所终。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隐逸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嘚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下列句子中,均能说明郑遨“节高”的一组是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遨年轻时恏学能文,后来考进士却落第了又恰逢社会动荡,于是隐居山林当了道士。

    B.郑遨与道友李道殷、罗隐交情深厚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被世人看作是三位高洁之士。

    C.郑遨隐居山林但经常有诗稿散落民间,人们对这些诗稿珍爱有加甚至把它们誊写在絲绢上,作为馈赠佳品

    D.张荐明与郑遨同为当时著名的隐士,他曾喜好儒学后来则一心崇奉道家学说,他认为道家学说对治国大有裨益

    (1)其妻数以书劝遨还家,辄投之于火

    (2)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

    (3)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寡人得奉宗庙社稷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