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与霸政体系与霸政体系区别

【摘要】:正一部春秋史,主要是強国争霸史正如南宋学者叶适所说:“故《春秋》因诸侯之史,录世变,述霸政。”对霸政的研究可上溯到战国时代孟子较早地把“霸政”悝解为与“王道与霸政”不同的政治文化,“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其后,荀子著有《王霸》篇,继续探讨王道与霸政与霸政的关系,得出了“义立而王,信立而霸”的结论从此,“王霸之分”成为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有影响的命题。本文拟从天子、霸主、诸侯关系入手,对春秋霸政的一个侧面进行探讨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艳华;[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姩03期
官性根;[J];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宁全红;;[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徐杰令;[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徐杰令;[J];東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刘文斌;[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徐静;[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數据库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胡武生;;[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牛芸;高忠玉;;[A];秦都咸阳与秦文化研究——秦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张怀通;;[A];周秦社会与文化研究——纪念中国先秦史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宫长为;;[A];周秦社会与文化研究——纪念中国先秦史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梁中效;;[A];秦都咸阳与秦文化研究——秦文化学术研讨會论文集[C];2001年
宫长为;;[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李卫军;;[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管恩然;;[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六辑)——中國古都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莒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杨英杰;赵东玉;;[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C];2004年
葛洪;;[A];秦都咸阳与秦文化研究——秦文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时事评论专栏作者 历史观察者 五岳散人;[N];中国经营报;2010年
李傲雪 刘广瑞;[N];光明日报;2009年
刘丰;[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吴旺宗;[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吴晔 马亮;[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
记者 王瑾 专家 王万涛;[N];大连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庫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

原标题:No.511 颜世安 | “诸夏”聚合与春秋思想史

摘 要:春秋前期贵族宗法秩序解体“诸夏”共同体形成,这一变化使古代贵族社会在灭亡前夕出现一次中兴这次中兴深刻影响了春秋时的历史变局,不仅缓和了中原战乱为中原各城邦国家过渡到郡县制度作好了准备,而且使贵族观念发生重大变化贵族的精神立足地从宗庙信仰转移到“诸夏”共同文化,并逐渐发展出一种风格独特的古典人文思想这一思想变化的最后结果是导出了原始儒學。

关键词:“诸夏”聚合;霸政;儒学

一、春秋转型期的历史悬念

在中国古代史上春秋三百年(前770-前481)是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春秋鉯前的西周是氏族贵族制度的时代那时氏族邦国林立,西周是中央王国拥有强大武力可以征伐四方,同时更以宗法分封一套制度确立對同姓和异姓邦国的合法性控制;春秋以后的战国不仅西周王权瓦解,宗法制度消失几尽众多氏族邦国大部分被吞并消灭,而且剩下嘚十几个主要国家内部制度也早已发生根本变化,由3 00年前的氏族城邦国家演变成了郡县制的领土国家,各国内部的氏族组织大体破坏其残余部分已不足以右政治,新兴的官僚制和君主集权制程度不等地成为主要政治体制从大的历史尺度上说,春秋三百年分开了两个時代前面是贵族封建时代,后面是郡县时代尽管战国仍是群雄并立的混战局面,需要以后的几个世纪才逐步过渡到稳定的统一帝国泹是战国初年,各国的贵族制度已经解体新的郡县官僚制已经形成,逆转回贵族制度的可能已经不存在与春秋时代相比,战国时代已經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悬念它只是郡县制统一帝国的准备阶段。春秋三百年才是真正具有历史悬念(不同发展可能)的过渡时代

在春秋彡百年的历史过渡中,霸政出现是一个关键的历史事件从西周灭亡列国展开混战,到齐桓公创建霸权其间大概近100年(前770年-前679年)如果按这一百年年的战乱趋势发展下去,后来战国初年那种各国内部完成根本性制度变革的局面是不可能出现的春秋初年的战乱趋势,是向著一种军国统一的方向发展公元前7世纪初楚国突然崛起,势力迅速扩展从江汉流域北进到淮水流域,并直指黄河流域顾颉刚曾说:“楚人武力的锐利和兼并的急速真像商末的周人一样,要没有人出来把这席卷世界的怒潮挡住中国便给楚统一了”[1]此外秦国在公元前7世紀上半叶也是势力大盛,锋芒东向直指中原如果在公元前7世纪,由楚或秦这样边缘地区的新兴国家完成军事统一那会是一个什么局面呢?梁启超曾估计这样的军国统一会迅即分裂,因为后来秦汉统一帝国那样的社会基础尚未形成[2]可是当时的情形也有另一种可能,就昰楚秦这样的边缘国家内部氏族制度尚未腐朽新王国很可能一扫中原暮气,以某种方式重组中原的氏族组织建立夏商周之后新一轮氏族王朝。不论新王国迅即分裂还是建成氏族王朝,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中原地区在春秋初刚刚出现的新制度萌芽将被“蛮夷”的軍国政治扼杀,不可能顺利过渡到战国初那种普遍的郡县制社会由此可知,霸政导致了历史的转折霸政不仅阻止了战乱,而且阻止了“夷狄”国家进入中原建立新一轮氏族王朝霸政作为政治体制不同于氏族王国,它是一种城邦国家联盟霸主并非王族,而是维持城邦聯盟的领袖领袖可以更换,城邦联盟的基本格局却保持不变这个城邦联盟制度缓解了旧制度瓦解的雪崩之势,阻止了新的王族出现慥成相对平稳的过渡局面,在这个局面下各氏族间的相互融合和郡县制的生长才获得适度的空间。西周灭亡以后氏族制瓦解的趋势经甴霸政一层转折,才顺利过渡到战国时郡县制的新社会

春秋时代为什么会出现霸政这样的城邦国家联盟?这个政治联盟如此重要对它嘚形成原因和基本性质就不能不作认真的探讨。迄今为止学术界研究霸政起因主要还是讲两点, 一是东周初年中原诸侯与王室力量对比發生变化二是霸政领袖打出拥戴王室的旗号来号召诸侯。第一点揭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线索自西周末年起,由于铁农具的使用荒地嘚垦辟,工商业的发展城市规模扩大,原先城邦国家性质的诸侯国开始打破分封制早期的“点”状格局扩展地盘,向“面”的领土国镓转化[3] 平王东迁以后,王权衰落诸侯国势力大为加强,尤其是兼并战争中一批强国各自灭国若干领土规模大大扩展,成了一种新兴嘚势力与此相关的变化是,早期霸主齐桓公、晋文公都曾推行国内的制度变革适应了社会变化的需要,增加了国力为建立霸业奠定叻实力基础。但是这个线索虽然揭示了诸侯实力增长的原因和过程却不能真正解释霸政的形成。因为霸政是一种政治制度这种制度能夠把西周灭亡以后已经相互冲突混战了约一个世纪的散沙一盘的中原各国整合起来,不仅需要霸主有“力”而且需要霸主有“理”。西周时代的政治原则久已不能规范人心霸政领袖们是以什么理由让诸侯同意遵守一种政治原则,并由此组成新秩序的呢

第二点是“尊王攘夷”。若以解释霸政成因而论“尊王攘夷”说在学术界更为流行。“尊王攘夷”的核心是“尊王”[4]中心观点是认为王室东迁以后虽嘫权力下降,但传统号召力仍在所以打王室旗号能收拾人心。再加上夷狄压力下中原诸侯团结自保的需要所以拥护王室的旗号能使混戰中一盘散沙的诸多城邦国家重新按西周的原则聚拢起来。以“尊王”解释霸政成因实质是相信西周王政制度的残余影响力扭转了战乱嘚颓势,尽管是通过新兴诸侯国之手来扭转但整合乱局的法理资源仍来自旧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尊王攘夷”说其实是极其古老的“王霸”观念在现代的延续。战国时代的儒家(孟子、苟子)对霸政起因早就有一种经典解释:西周政治是“王道与霸政”以仁德服人;东周以后王道与霸政不存,但是王道与霸政观念仍在人心霸主以力服人,同时打仁政旗号假借仁义之名,所以能聚合诸侯形成霸政局面此之为“霸道”,用孟子的说法就是“以力假仁者霸”“王霸”理论不是意在解释历史,而是意在为战国新君主标出政治的不同境界和标准但这种理论最终成了有持久影响力的历史解释模型。现代史学研究对从西周到春秋的历史演变当然有不同于古代儒家的全新悝解很少有学者相信西周政治是“王道与霸政”政治,但是在有一点上现代学者却与“王霸”观念一致就是相信霸政是以西周王政传統的影响力为法理依据才建立起来。换句话说霸政并不是什么新型政治,它只是西周政治的延伸形态是古老贵族宗法制度的回声。

童書业:《春秋史》 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

孟子说霸政是“以力假仁“他已点出霸政既要有“力”也要有“理”,才能在日益严重的战乱局媔下维持一段小康他未能解释霸主之“力”来自何处,但解释了霸政之“理”来自西周王政现代史学研究很好地解释了霸主之“力”嘚起因与来历,这就是前述第一点关于城邦国家力量兴起的有关研究但在霸政法理根据问题上,现代学术研究仍未走出“以力假仁”框架古老的“道”与“霸道”说作为一种对古代社会道德状况的评断,现在很难使学者信服但作为一种历史因果判断,却一直暗中支配囚们对霸政成因的看法

二、霸政出现的社会历史根源

霸政果真是由西周王政的传统影响力组织起来的吗?这个在百年战乱之余横空而出扭转了历史发展方向的城邦国家联盟,其内在根源究竟何在?霸政出现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如前述西周灭亡以后王室与诸侯力量对比發生变化;如当时“蛮夷”(狄、楚等)入侵中原,对中原诸侯形成压力;还有中原各国因多年混战形成相对均势掠夺土地和财富的难喥愈来愈大,战争成为各国的负担等等但这些都是霸政形成的外部原因,我们要追问的是霸政内在组织力量源自何处已历百年战乱的諸城邦国家重新组合起来的社会基础是什么?

“尊王”说或“以力假仁”说(此两说在历史因果判断的意义上是一致的)最经不起推敲的┅点就是西周的王政传统既然在平王东迁以后已经不能号召诸侯维系秩序,何以在经历一 百年战乱以后反而突然又变得有生命力了呢?我們若对霸政形成过程详加考察就会发现“尊王”说并无史料上的证据。在齐桓公创建霸政的过程中无论他还是他的主要谋臣管仲都没囿号召诸侯“尊王”[5]齐桓公和管仲主要是靠退还以往侵夺的邻国土地,赢得诸侯信任接着以“诸夏”旗帜团结诸侯,救援弱小抵御北狄南楚的入侵,逐步建成霸政同盟在创建霸政的过程中,“诸夏”旗帜具有决定性意义这一点非常重要,后面还要进一步论述齐桓公號召“尊王”是在霸政联盟已经建成之后仅此一点就足以说明,“尊王”口号虽然对 巩固和维护霸政有好处却并非霸政的主要旗帜。從齐桓晋文的早期霸政到楚庄晋悼的后期霸政,“尊王”始终是一个时而被提起又时而丢在一边的口号,从来不是霸主聚合诸侯的主偠观念支柱我现在推测,“尊王”说能使许多学者信服并且长期流行的一个主要原因还不是齐桓晋文等霸主有时会提“尊王”,而是霸政时代“礼义诗书”一类看似守旧的观念大为流行那时霸主和各国政治领袖言必称礼,动辄引诗给人的印象是传统有强劲的复兴之勢。按通常的理解礼义诗书都是西周王政时代的旧观念,谈论礼义诗书(尤其是“礼”)与遵从西周旧制自是一回事所以“尊王”说僦成了牢不可破的定见。可是谈论礼义诗书与“尊王”果真是一回事吗此中的区别干系甚大,不可不认真辨析

霸政时代是一个传统复興的时代,霸政的内在组织力量源自贵族观念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可是霸政时代流行的贵族观念却并非西周王政时代的旧观念,而昰一些新起的观念这一重要的变化,以往的研究论著却从未注意霸政时代流行的贵族观念很多,举其最重要者则是“诸夏”、“礼義”“诗书”。[6]这三个概念全非西周时代的旧概念西周时,诸夏族群尚在聚合过程之中那时的中原城邦国家也有共同体,但那是王政の下的宗法共同体或是血缘氏族之间的亲属共同体[7],绝无跨氏族的文化共同体礼是在西周以后渐成系统,诗书也是在西周中期以后逐漸汇编录在王官,它们都是西周时代贵族文化的内在组成部分可是,它们都是未被注意的“未被注意”这一事实非常重要,它意味著“诸夏”、“礼义”、“诗书”在西周时都还没有从贵族社会的宗法体制和宗法观念下独立出来尚未成为西周人讨论宗教问题和政治問题时需要借助的概念。西周时流行的思想以天命、赐福、敬神 (祭祀)为核心与西周的思想系统相比,霸政时流行的“诸夏”、“礼義”、“诗书”均是新的概念这些概念根源于西周时代,却成熟于西周王政解体以后的社会变革之中这些新概念的兴起,才提供了霸政的内在组织资源

霸政的“理”据是与西周观念不同的一组新观念,这一线索隐含重要的历史事实它引导我们从贵族社会内部变化这個角度理解霸政的起因。霸政时代确实是贵族观念强劲流行 的时代霸政的内在组织力量确实来自贵族文化传统,但却不是来自西周王政傳统而是来自王政时代缓慢积累的中原各氏族之间的文化融合。这种文化融合导致了“诸夏”共同体形成在霸政时代流行的新概念中,“诸夏”实际上是最重要的概念这个概念确立了西周宗法制度解体以后中原众多城邦国家重新聚合的基础。“诸夏”共同体不是一朝┅夕形成的而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的结果。在西周以前的古史中中原大地并不存在“诸夏”,只有一个个氏族集团这些氏族集团争夺黄河中游农垦区控制权(王权)的历史,就是“诸夏”集团缓慢组合的过程这个过程最早可能要追溯到夏代,现在史学界大体一致嘚看法是“诸夏” 集团的缓慢融合,到西周时发生了一次突进西周以前,各氏族集团虽然在战争、纳贡、贸易等活动中有所交往但居住地始终是相互分离的。周人入主中原以后为便于控制东方广大地区,建立了把周人子弟与殷商为主的东方旧族组合在一起的分封制喥分封制度使原先各自处于不同地域的氏族集团居住在一起,对于氏族间的交往融合起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8]西周三百年是诸夏族群融匼最为关键的一段时期,正是这一段时期为春秋初年“诸夏”集团的出现作好了准备

可是,西周虽是“诸夏”融合的重要推动时期西周王政的基础却不是“诸夏”的组合,而 是以王族为中心的宗法序列宗法序列与“诸夏”关系序列是大不一样的。“诸夏”代表一种各氏族平等相处并且打破氏族本位的共同体观念而宗法序列之下,王族的中心地位和政治权力高于一切其他异族只能以赐命、命氏、婚姻诸形式获得从属性地位,这个序列决不能允许各氏族平等的观念出现当然更不会有打破氏族本位的共同体观念出现。所以我们看西周初期周人刚刚进人中原时偶尔尚有夏商周平列的观念和尊重殷人文化的观念,到了西周中期宗法序列稳固以后反而不再提起王室中心嘚观念逐渐压倒一切。这样西周王政制度最后客观上就成了诸夏聚合的障碍,它的瓦解因此就产生了一个历史作用就是释放了在它本身推动下聚集起来的氏族融合的力量。张光直曾经指出平王东迁不是一个孤立事件而是中国社会巨变的一个象征。他说这种社会巨变表現为王室在政军教各方面力量缩小王室以外的同姓和异姓诸侯力量反比例增长,同时原先由王室独占的文化 (学术、文字、科学、 政治哲學)传播到四方等等[9]我认为在这些变化中还应加上一项:王族中心的格局消失,各氏族国家由文化融合而组成的异于宗法序列的共同体得鉯形成当然这个共同体的组合不是在西周灭亡以后马上就完成的,要有近一个世纪的战乱和城邦国家关系演变才趋于成熟公元前7世纪初“夷狄”的军事人侵,成了“诸夏”共同体最后瓜熟蒂落的一道推动力量

我们现在回头看东周初年的局势,便形成这样的认识:西周滅亡以王族为中心的宗法序列虽然已经破坏,但新的城邦国家关系既未形成传统王族中心型的宗法关系就有可能重建。[10]这就是春秋最初1 0 0年历史发展所包含的内在紧张也是楚、秦等边缘国家如果入主中原可能带来的真实前景。“诸夏”在“夷狄”人侵的压力下最终形成意味着在长期历史演化基础上,一种超越氏族界限的城邦国家关系正式形成王族中心的宗法关系格局从此淘汰出局。贵族社会内部的變化一种从宗法序列向文化共同体序列的演变,使瓦解之中的贵族社会获得了重新组合的内在条件在“夷狄”势力人侵等外部压力的嶊动之下,这个变化最 终导致了霸政同盟影响了春秋大过渡时代的历史走向。

三、 “诸夏”聚合与贵族文化复兴

春秋三百年的社会转型與变迁按照史学界一般的理解,是贵族社会逐步混乱、瓦解;新社会制度和新观念渐次萌芽、生长取代旧的体制。但我们现在发现春秋时的社会变迁有另一条重要线索,这就是贵族社会在宗法制度瓦解后形成“诸夏”集团一般史学论著说到 春秋“诸夏”,多从民族史角度加以讨论认为春秋“诸夏”是华夏民族初步形成的阶段。但我们认为“诸夏”集团出现从社会演变史的角度看同样有重要意义“诸夏”聚合表明春秋时代贵族社会并非只是衰落、崩溃,它还有一次结构转型我们可以把这次转型视为贵族社会最后的中兴。这次中興并没有挽救贵族社会灭亡的命运但它影响了春秋时代的历史演变,并把这影响的后果长久地留给了秦汉以后的郡县制帝国社会

把“諸夏”共同体出现理解为贵族社会一次中兴,不仅是因为这个共同体组织起中原的城邦国家联盟阻止“夷狄”入侵,稳定了中原局势洏且是因为“诸夏”的出现造成了贵族社 会最后一次精神复兴。这不是一次短暂的无足轻重的精神复兴它持续了一两百年,创造了一个獨特的文化时代孔子师生的原始儒学集团就是这个文化时代的产物。学术界对春秋 时代的文化一向不甚重视大家当然重视孔子,但往往视孔子为西周文化的继承者却把孔子之前1 0 0多年的精神复兴运动丢在一旁。一般论著评价春秋时的贵族文化除了指其保 守腐朽,便强調那时种种文化现象如注重礼义诗书之类皆是西周贵族文化的延续发展,也就是说春秋文化总是被理解为西周文化的一段无足轻重的後缀。但也有少数学者十分看 重春秋文化如钱穆曾独具慧眼地提出春秋时代是古代贵族文化发展到灿烂高峰的时代。他说:春秋二百四┿二年一方面是一个极混乱紧张的时期;但另一方面,则古代的贵族文化到春秋而发展到它的最高点。春秋时代常为后世所想慕与敬偅大体言之,当时的贵族对古代相传的宗教均已抱有一种开明而合理的见解。因此他们对于人生亦有一个清晰而稳健的看法。当时嘚国际间虽则不断以兵戎相见,而大体上一般趋势则均重和平,守信义外交上的文雅风流,更足表现出当时一般贵族文化上之修养與了解……他们识解之渊博人格之完备,嘉言懿行可资后 敬慕者,到处可见春秋时代,实可说是中国古代贵族文化已发展到一种极優美、极高尚、极细腻雅致的时代[11]

在关于春秋文化的论著中,尤其 1950年代以后的论著中 很少见到有如此正面的评价。可是如果《左传》記载不妄钱穆先生的这些说法便有充分的史料依据。这一段评价应当作为我们重估春秋文化史的引导线索但钱先生所说仍有缺憾,最偅要的是他没有解释春秋文化风尚的由来,仿佛这灿烂的春秋文化是西周以来古代贵族文化长期发展自然达到的结果可是我们现在知噵,春秋贵族文化不是西周文化自然延伸的结果而是贵族社会内部结构变化的结果。自西周后期起因为传统的天命信仰破灭,贵族社會就开始产生失望和消沉的情绪[12]到春秋时代,对天命和神的信仰更是日渐衰落除了少数抱残守缺的顽固分子,天命和神意对大多数人巳经丧失说服力可以设想,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如果没有一场观念的革新,仅靠西周旧观念的延续春秋时代的思想和文化决不能达到峩们从史书中看到的那样灿烂夺目。

前述张光直文章中已经说到平王东迁象征中国社会的巨变,一向被王室垄断的文化传播到四方由此带来的种种变化引发一次文化复兴运动。以文化复兴来解释春秋贵族文化 的优美雅致确实更为合理春秋时的贵族文化不是由西周文化矗承而来,而是经过贵族社会一次重大转变而来本文要补充张先生观点之处是,这一贵族社会的转变不仅是西周灭 亡以后政治文化中心甴王室向诸侯转移而且是诸侯国家在摆脱宗法序列控制以后,依靠彼此间长期的文化融合而结成“诸夏”共同体“诸夏”聚合为那时嘚贵族提供了一个新的精神立足点。西周时的贵族为自己的宗庙身份而骄傲(这是西周时代雅诗和铜器铭文的一个主题) 这种骄傲感在西周末年受到沉重打击,随之整个天人关系的传统意义世界都受到沉重打击“诸夏”聚合给精神崩溃中的贵族提供了新的身份和骄傲的理由,他们不再以宗庙身份而骄傲而是以中原各族共享的文化传统而骄傲。这种精神立足点的转移才使春秋时代的贵族确切说是霸政运动鉯后的贵族重新获得追求远大目标的热情和道德自律的勇气。

当然不是说那时所有的贵族人物都转向了“诸夏”的立足点并产生新的热情囷勇气精神上依赖宗庙和神的现象仍然流行,抱残守缺和腐朽昏聩是常见的贵族病有学者指春秋贵族文化为没落文化不为无因。但是臸少有相当一批贵族人物而且往往是各国担当大任的贵族人物,在处理政事和个人事务时转向依赖文化理念(礼义诗书)而非宗庙理念并苴因为新的信念而目光远大,生气勃勃钱穆所描述的那种贵族文化风尚,背后就是这个精神转变支撑起来

春秋鲁闵公元年(前661年),管仲茬动员齐桓公出兵救援遭北狄攻击的邢国时首次提 出“诸夏”概念这是古代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古代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诸夏” 概念提出,标志贵族社会在宗法序列崩解一个世纪以后开始认同新的共同体也标志贵族开始以共同文化的骄傲感来凝聚人心,皷舞精神流行的观点总以为春秋贵族文化是西周文化的余绪,大概就是因为春秋人物口不离古代先王、礼义诗书殊不知“诸夏”时代囚谈礼义诗书,正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新观念礼义诗书虽是西周的旧制度旧文学,可是西周人谈论重大宗教政治问题却从不用“礼义诗书”概念过去就有人统计过《左传》中贵族引“诗”以言理, 发现隐、桓、庄、闵时无此现象到鲁僖公(齐桓公创霸的年代)以后逐渐增多,可是从来无人解释何以会这样我们从贵族社会内部结构变化的路子来看,觉得这正是合乎情理的转变“诗”虽是西周旧文学,并由迋官汇录在祭祀一类重大场合演奏,但一般贵族人物却没有引“诗”以言理的习惯因为宗法时代的人尚无尊奉古典文化的意识。《左傳》前40余年几乎无人引“诗”这正是旧时代风尚的可靠记录。而“诸夏”观念出现以后的霸政时代引“诗” 渐人高潮 则是贵族人物尊奉古典文化的意识抬头的信号。其实不独贵族引“诗”为一显著变化其他如贵族引“书”言“礼”也无不是在“诸夏”观念出现以后有顯著变化。[13]别的且不说仅从这些新概念在同一时期迅速流行,也可以看出贵族社会内部发生了重大观念变化并不是西周传统观念死而未僵造成霸政时代崇尚古典之风,而是新观念的流行推动了这个崇古的风尚

“诸夏”时代的贵族文化复兴,突破了西周思想的宗教体系发展出一种人文主义的观念体系。此种人文思想有独特的精神取向比之于古希腊的人文思想、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 人文思想,都有不哃之处简单地说,春秋人文思想不是以古希腊式的“逻辑理性”为精神基础也不是以通常所说的“实用理性”为精神基础,而是以贵族历史中长期积累的文化力量为基础我想了很长时间仍然找不到恰当的词来表述这个独特的基础,姑且名之为文化规模感夏商周三代攵化经历上千年的发展,特别是自西周以来的发展举凡礼节仪文、诗乐钟鼓、典诰文献,无不优美雄迈蕴含郁勃的力量。这力量不止表现于物且能透过物而表现于人的素养。此种力量便渐渐构造起一个社会的“文化规模”“文化规模”一直是贵族社会缓慢蓄集的东覀,“诸夏”的聚合外部夷狄的入侵,一下使贵族群体对此产生自觉

“诸夏” 时代的贵族论人论政,均在无意识之间以“文化规模” 為基本的评判尺度一个人物即使有高位,倘无文化规模(诗礼素养与应对大事的胸襟气质)则必被鄙视;一种政治即使有强力有秩序,倘無文化规模(高远的理念和行事准则)则必遭批评。孔子后来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又说“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恥”这些脍炙人口的政论名言,全是以文化规模为潜在衡准尺度孔子讨论“仁”德,从各方设喻以明仁者精神内涵深厚,此种思路也是源出于“文化规模”意识对人物的要求。在春秋时代的思想变迁中文化规模感何以能取代宗教神秘感成为新的精神世界的基石,攵化规模感支撑起来的是一种什么特殊类型的人文主义这是古代思想研究最需解释之事。此问题当另外作文讨论

在春秋思想史中,决萣性的变化在于“诸夏”观念出现如同春秋社会史中决定性的变 化在于霸政出现。“诸夏”观念唤起了贵族的文化身份意识造成以文囮规模评判人事的共同感。这种共同感首先支持了“诸夏”贵族提出“礼义诗书”一套概念来确立新的政治原则霸政组合诸侯的力量就昰由此而来;接着这种贵族阶级的共同感觉,支持了此后1 0 0多年人文思想的深入发展许多贵族思想家(可以根据《左传》和《国语》的记录紦他们的名字都罗列出来)以此共同感为依据,反复讨论在一个没有神意支持的世界上应该怎样建立新的政治制度和人生态度这场思想讨論的总结者便是孔子师生集团。孔子第一次把平民子弟带进贵族独占的思想论坛开启了思想史的平民时代,也即通常所说的诸子时代泹是孔子思想 的体系,是在“诸夏”时代贵族文化复兴运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四、 贵族文化复兴的长远影响

“诸夏”聚合是古代历史轉型时期的重大事件,这件事对历史发生的全面影响尚需深入 研究从本文讨论所及,已可看出两种较为长远的影响一是“诸夏”聚合結成霸政,阻止战 乱的恶性发展以及边缘带的“夷狄”国家进入中原为贵族社会过渡到新的郡县社会做好了 准备;一是“诸夏”聚合造荿文化复兴运动,以一种特殊的人文路向改造了西周时代宗庙中心的贵族文化引导出原始儒学。儒学在贵族社会灭亡以后把一种改造過的贵族文化带进了新起的平民社会。儒学后来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期影响是众所周知的不用我在这里多说,本节只是把儒学在贵族社會灭亡以后的延伸作为春秋贵族文化复兴运动的一个结果略加探讨,以作本文的收尾 .

在中国古代史上,夏商周三代是前后相续的文囮西周文化集夏商两代大成。这一点孔子就已经看得明白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战国以后的文化则开始创建另外嘚系统,离弃了三代文化的老路这本来是合乎情理的变化,因为春秋以前的社会结构 与战国以后的社会结构迥然不同前者是氏族组织嘚社会,后者是郡县组织的社会新起的社会当然应有自己的新文化。战国时代此种创造新文化的趋势已很明显例如那时的精英 人物力圖摆脱华丽无用的贵族风尚,追求清新实用的新风格《战国策》、《史记》所记战国上层社会人物的活动,颇可见出这种新的风格又唎如战国时从新的社会基础中产生的思 想流派如道家法家,也是自觉地撇开夏商周的贵族文化遗产另行以自然之“道”为基础确立新的悝论系统。而且这种新理论在战国末、秦代和西汉初两个世纪里已经一定程度上成为社会和政治上的主导性观念。如果此种势头进一步發展秦汉以后的历史与文化将有一番全新的局面。可是在战国新文化兴起的时代偏有儒家独守礼义诗书的贵族学问,虽几百年间不能預于社会潮流而且在秦政下受到毁灭性打击,却终于在汉武帝时翻身被尊为国宪。这一变化不只是诸子学胜负相争的最后定局从长期的因果看,更是夏商周三代文化在几个世纪的阻断以后死火复燃重新延伸进西汉以后的历史。

儒学何以能在西汉时取得独尊的地位?学術界有种种见解有一个问题一直不是很受重视。这就是在战国诸子学中儒学是独占上古三代文化的,这使它具有深厚的学术资源这肯定是儒学能战胜诸子的一个重要原因。儒学在西汉时被王朝接纳定于一尊有一个前提,就是此前它已经在学者群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在说服帝王以前很大程度上已经先说 服了学者。[14]儒学在学术文化上的说服力显然是与它独自继承了古代文化资源有关可是。继承了古代贵族文化何以就能有学理上的强大说服力?这种说服力的精神根源又是什么?这是一个甚为复杂的问题,也许是研究先秦至西汉儒学思想发展的关键所在这里不能展开讨论,只能基于本文的研究指出一点就是春秋时代贵族文化复兴运动,以一种立足于“文化规模”感嘚人文历史意识为后来儒学的论理方式和独特魅力奠定了基础。三代文化原本是氏族宗庙中心的文化这一文化的一切分支形式包括礼義诗书,都是以氏族为中心如果没有春秋时的贵族人文主义运动,三代贵族文化肯定无法延伸到后来的郡县社会更不用说压倒诸子学荿为独尊。春秋“诸夏”时代形成的“文化规模”意识为贵族文化重新确定了合理性基础后来经儒学改造,成为一种有特别说服力的关於政治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学说中国为一文化大国,古代宗教衰落以后既无崇高的宗教感,也无强大的理性感惟此深厚的“文化规模”感可以占一精神的高度,渐次收笼各路文化群雄形成知识界的大势力。在论及儒学独尊的原因时有人强调中国有根深蒂固的家族制喥基础,儒家伦理是一种家族型伦理所以最终能适应西汉王朝巩固统治的要求。可是如果儒学没有一种文化上的魅力仅以实用心态(如維持社会秩序之类)谈家族伦理,怎能说服战国以后心思飞扬的士人群体?不能先说服相当一批士人又焉能在西汉时一蹴而就成为国家精神典型?

《傅斯年全集》(第二卷)

春秋时代的贵族文化复兴把一种独特的精神遗产留给儒学, 又通过儒学的代代传承把经过改造的古典贵族攵化植人秦汉以后的新社会这意味着从夏商周到秦汉的中国历史,成为一种文化上绵延相续的历史不似古希腊到欧洲中世纪,成一文囮中断的历史中国古史上这种文化连续不断的现象对于秦汉以后文化的发展是不是一件好事呢?这个问题学术界没有认真讨论过,但有一位名学者说起过这个问题便是傅斯年。傅先生在说到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时颇为感慨他说:“假如楚于城濮之战,灭中原而开四代(夏商周楚)匈奴于景武之际,吞区夏而建新族黄河流域的人文历史应该更有趣些,儒学也就不会成正统了?? 新族不兴旧宪不灭,宗法鈈亡儒家长在。中国的历史长则长矣人民,众则众矣至此之由中庸之道不无小补,然而果能光荣快乐乎哉?”[15]我估计傅前辈这个说法現在许多学者会反对但也有人会赞成。我有一次与一位对中国古文化素有研究的台湾学者讲到这一说法他当即大表赞同。我个人现在囿点反对主要是傅斯年以“中庸”二字概括儒家之德,是把儒家看小了但我也觉得这个问题的复杂性 以我现在的学力尚不能回答,所鉯我的态度是先研究这一段思想史特别是研究“文化规模”感这个东西能够奠定一种主流思想传统的基础究竟意味着什么。做完这个研究以后或者有能力来讨论中国文化史领域里这个具有挑战性的“傅斯年问题”。

[1]顾颉刚:齐桓公的霸业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第二册,丠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370页

[2]梁启超:春秋载记,梁启超全集:第六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 9年第3497页。

[3]“点”、“面”的概念引 自许倬雲《东周到秦汉——国家形态的发展》《中国史研究》l986年4期。

[4]童书叶说: “要‘攘夷’必先‘尊王’‘尊王’的旗帜竖起,然后中原內部才能团结内部团结然后才能对外。”童书叶:《春秋史》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29页

[5]根据《左传》,在鲁僖公四年齐桓公大会諸侯伐楚(这是霸政建成的标志)之前齐国一次“尊王”未提,一次“尊王”行动也没有有一件事很说明问题,鲁庄公十九年王室内乱,周王流亡此时正是齐桓公初建霸业,需要扩大影响的时候齐国却未曾出兵勤王。顾颉刚曾解释说这是因为彼时齐桓公尚无心开创夶业。(《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第二册.中华书局 1988年版第369页。)我觉得更合理的解释应该还是那时“尊王”对于号召诸侯没有什么实际意義。否则很难理解齐国放弃如此树立声望的好机会后来齐国把霸政建成了,号召诸侯“尊王”周王反而警惕,想聚合郑、晋、楚联合忼拒齐国的同盟详情参见拙文《齐桓公霸政基础之探讨》,《江海学刊》2001年1期

[6]此统而言之,较多的是“华”“夏”“礼”“义”“诗”“书”等概念单称

[7]宗法共同体即“五服”,亲属共同体即“兄弟甥舅”二说均见于《国语·周语》。周初文献如《康诰》、《周颂》等偶尔有指某区域国家的“夏”字,但不是指包含各氏族在内的大共同体。西周中期的文献如《大雅》、铜器铭文之中,则不见一 “夏”。可见西周时没有跨氏族共同体的“诸夏”概念

[8]近年有沈长云《华夏民族的起源与形成过程》(《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1期)、许倬云《西周史》(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版)对此一问题作过较好的概述

[9]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 三联书店1983年,第307页

[10]这不是凭空推测,而是当时人真实的看法春秋初年人们就认为西周灭亡,下面就会有新的族姓升为王族《左传》鲁隐公十一年(前712年),郑国(姬姓)攻破许国(姜姓)许君出奔,泹郑庄公认为不可就此灭许理由之一便是周姓衰落,郑国作为衰落的族姓国家不能再与其他族姓相争郑庄公不肯灭许可能另有原因,泹他以族姓的升降兴衰作为解释一定是与当时流行的见解相投合。《左传》宣公三年楚庄王问周鼎轻重,王孙满代表王室作答也承認“天命”快要转移,将有新王族出现

[11]钱穆: 国史大纲,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68页

[12]见《诗经》中的“变雅 ”。

[13]我根据《春秋经传引得》作了统计《左传》记事始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以鲁庄公十五年(前679年)齐桓公始创霸业为分界此前40余年,贵族语言中提到“礼”仅②次 赋诗一次,引“书”一次没有此后至鲁僖公三十二年(前628年)晋文公去世,51年间为霸政高潮时期贵族语言中言“礼”多至29次,引诗囷提到“诗”16次、引书和提到“书”6次不包括“君子日”中所言以及“礼也‘非礼也”一类断语,因为那肯定是后人所加

[14]余英时《汉玳徇吏与文化传播》一文以文翁在蜀郡推行儒家教化(此事在武帝“独尊儒术”之前)的故事,说明儒学在民间的力量已经可观“汉代的皇渧终于承认儒教的正统地位与其说是由于儒教有利于专制统治,毋宁说是政治权威最后不得不向文化力量妥协”(《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61页)

[15]傅斯年:战国子家叙论,傅斯年全集:第二册台北:经联出版事业公司,1980年第109页。

文章原载《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

籍贯: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

苼卒:前385年-前304年?

孟子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著有《孟子》一书有《孟子》七篇传世,为儒镓经典之一性善论是孟子学说理论的出发点,其主要主张有“仁政”、“王道与霸政”理论司马迁认为《孟子》为孟轲自撰,“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荀列传》但也有观点认为,从书中用语来看,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共七篇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 (书)》、《中庸》合在┅起称“四书”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孟母教子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等教子故事,成为千古美谈《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の说

孟子师承子思,但推崇孔子认为“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孟子周游齐、晋、宋、薛、鲁、滕、梁列国,游说他的“仁政”和“王道与霸政”思想但由于当时诸侯各国忙于战争,几乎没有人采纳他的治国思想孟子是中国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嘚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但他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韩愈的《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絀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的地位才逐渐提升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之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囿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小的时候他的母亲為了给他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给他找了3个地方。后人称之为孟母三迁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茬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鉯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茬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疇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吔。”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

孟轲发展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与霸政”,主张“仁政”并以此到齐、梁、鲁、邹、宋、滕等国游说诸侯。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轲所说的“王道与霸政”是“以德行仁”。孟轲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就是说以“仁政”统一天下,是谁也阻止不了的他认为实行“仁政”,首先要争取“民心”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去对待民众。他还提出要重视民众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怹同时却又十分强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地位之不可改变他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孟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从时代特征出发为孔子思想作出新的诠释,在基本遵循孔子論述的前提下努力提升儒家学说的精神品格,从而发展孔子所创立的学说使儒家思想保持了自身的活力。他在孔子解诗实际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意逆志”的理论,对孔子以“仁义”为标准的人格美和人格美的形成都作出了合理的解释,从而发展并完善了孔子的思想

他以“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自诩,从人作为生命的主体和人的生存的意义的角度,强化了孔子“仁”的理论的思想内涵,使之成为具有生存价值的一种理想与信念。因此他的理论虽然在许多方面都与孔子的思想在表述上有一些差異,但却与之有着不可忽视的内在联系在客观上起了丰富、开拓和深化儒家理论见解作用。

孟轲的性善论是他“仁政”学说的基础也昰他教育理论的根据。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人生来就具有“善端”,也就是有为善的倾向这些“善端”是天赋的,为心中固有的因此,又叫“良知”

孟轲认为人的本性虽然具有仁、义、礼、智的“善端”,但还必须通过教育加强道德修养,尽量去扩充和发展這些“善端”他主张只要人们不断地探索内心的“善端”,就会通过对人性的了解而达到对天命的认识

孟轲最强调的是内心的道德修養;但他同时也不否认后天环境对人性的影响。他认为后天的环境可以改变先天的心性后天的恶习,可以使人丧失善性孟轲认为教育嘚作用比政治的作用更有效果。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为了争取民心,他提出要注意培养“明人伦”的君子或大丈夫他说:“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

孟轲提出的君子是指能够实行“仁政”和“王道与霸政”的人,是能够“居仁由义”的人并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迻威武不能屈”。

1.性善与四端 —— 道德价值的根源

孟子的「性善说」 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孔子中的「仁」缺乏了理论基楚及尚未解释「道德价值根源」的问题因此, 孔子要建立「道德价值根源之自觉心」 认为善是人的基本自觉, 这种自觉是表现於恻隐、羞惡、辞让及是非四端「四端」说明道德价值的自觉, 是与生俱来的这便能补充孔子「仁」学理论的不足。

2.义利之辨 —— 道德价值的论證

孟子认为「四端」是内在於自觉心的 属於人的「本质」, 即所谓人的「性」人之性, 必有异於禽兽之处 这种「异於禽兽」的性, 便是「善端」他指出, 人之所以不善 是由於受私欲蒙蔽。因此 人应放弃私利, 以达到社会的公义目的是建立良好的个人道德观。

孟子提出必须靠修养及发挥善性的功夫 以全力扩充存於内心的「四端」, 孟子称之为「尽性」「尽性」的修养, 培养出浩然之气 使囚成为「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再以「心志统气」 控制自己的情感, 便能成德

孟子认为现实世界是噵德的世界, 而道德根源背后的标准 便是「天」, 「天」表现于人 便是「性」。人苦能有足够修养 便能知天, 达致「天人合一」

孟子指出「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认为政府要保障人民的利益 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决条件。因此 天命在於民心而不在於君主, 苦君主无道 人民便可推翻他; 但若君主有旨, 人民便应谨守岗位

孟子主张行仁政,必须效法先王(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的王噵与霸政统治政治 这样便能把仁政施行於天下。

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必须先有仁心, 然后方推行仁政孟子认为“人有不忍之心”,乃囿“不忍人之政”仁政, 是统一天下者必具备的条件而仁政的具体表现,就是使家给人民、百姓安乐的王道与霸政 要实行王道与霸政,又要“尊贤使能”

孔子论“仁”, 是自觉的道德;孟子的“仁” 则兼具教化的功能。君主应培养出德性这是施行仁政的条件, 故主张“有德者执政”

孟子提倡以德服人的仁政, 反对武力服人的霸政 目的在减轻民生痛苦, 缓和社会矛盾 故孟子主张「王道与霸政政治」, 反对霸力服人

孟子认为理想的经济制度是“井田制度”。“井田制度”即土地为国家公有国家授田人民耕种, 但人民亦要助耕公田当作纳税,因此农民便有“恒产”(恒常固定的田产),国家自会安定

三、教育主张 —— 贯彻始终

孟子认为要“得天下英才而敎育之”,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他说:“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而且, 孟子认为修养是求学的基点但又认为人善性,是无法从外在培养(教育只可起感化作用)最终都要凭自己的思考来达致。修身方法上主张自由发展,因势利导

此外, 孟子也十分重视学习環境 置学子於优良环境中,施以自发的教育方能成功。

孟子提出“内圣之学”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 只要每人扩充善性, 压抑物欲之性 自身反省。这种内省的修养方法 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主流。程颢、程颐、陆九渊、王阳明等宋明理学家 都是继承孟子这方面的学說。

孟子时 更把尧、舜、禹、禺、文王、武王、周公、孔子等, 视为儒家的“道统”(一脉相承的知识系统)从此, 儒家的道统观念与儒镓思想之间 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孟子的民本思想 行仁政的主张, 一切以民心向背为标准这套革命理论, 成为中国传统政治理论的創见 号然此说缺乏现代的民主精神, 却成为传统治制度中 抑制君权的合理性渊源。

孟子“为民制产”的主张 更成为历代经济制度的朂高理想, 如隋唐的均田制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忝,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5)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譯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樂足以使人死亡。

(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译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

(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译文】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

(10)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译文】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

(11)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n^u)。

【译文】减免刑罚减轻赋税,让百姓能深耕细作早除秽草。

【译文】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嘚

(1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無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每家给他五亩土地的住宅,四围种植着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仩的人都可以有丝棉袄穿了鸡狗与猪这类家畜,都有力量去饲养繁殖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一家给他一百亩土地,並且不去妨碍他的生产八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头顶着、背负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14)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译文】搞好耕种減轻税收,可以使百姓富足

(15)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译文】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

(1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文】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17)仁则荣,不仁则辱

【译文】诸侯卿楿如果实行仁政,就会有荣耀;如果行不仁之政就会遭受屈辱。

(18)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巳

【译文】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19)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译文】为争夺土地而战杀死的人遍野;为争夺城池而战,杀死的人满城这就是带领土地来吃人禸,死刑都不足以赎出他们的罪过

(20)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視君如寇仇

【译文】君主把臣下看成自己的手足,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作腹心;君主把臣下看成牛马臣下就会把君主当成路上遇见的一般人;君主把臣下看成泥土或野草,臣下就会把君主看作仇敌

(2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鱼是我所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吃的;如果两者不能嘟吃的话,我便丢掉鱼而吃熊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两者不能并有我便舍弃生命而取义。

(22)老吾老以及囚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尊敬我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晚辈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晚辈。

(2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行仁政的就有很多人帮助不行仁政的就很少有人帮助。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都反对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都归顺他

(2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忝时不及地利,地利不及人和

(25)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译文】杀一个无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所有却去取叻过来,是不义

(26)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

【译文】破坏仁爱的囚叫做“贼”破坏道义的人叫做“残”。这样的人我们就叫作他“独夫”。我只听说周武王诛杀了独夫殷纣没有听说过他是以臣弑君的。

(27)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译文】使有德行的人居于相当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职务。

(28)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译文】尊重有道德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杰出的人物都有官位

(29)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译文】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谷の神为次,君主为轻

(30)民事不可缓也。

【译文】关心人民是最紧迫的任务

(3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shu^ gu)不入洿(wu)池魚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译文】不要在农民耕種和收获的大忙季节征兵和征徭役妨碍生产,那么生产的粮食便吃不尽了不要用细密的鱼网到大池中捕鱼,那么鱼类便吃不完了依照合适的时间到山林砍伐树木,木材也会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便会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

(32)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译文】现在你的厨房里有皮薄膘肥的肉,你的马栏里有健壮的骏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尸体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禽兽来吃人。

(33)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嘚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译文】桀和纣的喪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百姓的支持;他们的失去百姓的支持,是由于失去了民心获得天下有方法:获得了百姓的支持,便获得天下了;获得百姓的支持有方法:获得了民心便获得百姓的支持了;获得民心有方法:他们所希望的,替他们聚积起来;他们所厌恶的不要加在他们头上,如此罢了

(34)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译文】贤明的君主在規定百姓的产业时一定要使他们上可以养父母,下可以养妻子儿女好年成能丰衣足食,遇上荒年也不致饿死

(35)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

【译文】一切为着使百姓的生活安定而努力,这样去统一天下没有人能够阻挡。

(36)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译文】诸侯的宝贝有三样:土地、百姓和政治,那种以珍珠美玉为宝贝的人祸害一定会到他身上来。

(37)天降下民作の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

【译文】天降生一般的人也替他们降生了君主,也替他们降生了师傅这些君主和师傅的惟一责任,是帮助上帝来爱护人民

(38)人皆可以为尧舜。

【译文】人人都可以当尧舜这样的好人

(39)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後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译文】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

(40)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译文】祸害或者幸福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

(41)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译文】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4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富贵不能乱了我的心贫贱鈈能改变我的志向,威武不能屈我的节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43)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译文】自己损害自巳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对自己极不负责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44)养心莫善于寡欲

【譯文】修养心性的办法最好是减少物质欲望。

(45)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译文】向诸侯进言就得轻视他,不要把他高高在上嘚位置放在眼里

(4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天将要把重要的任务加到某人的身上,一定要先苦恼他的心意劳动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肠胃穷困他的身子,他的每┅行为总是不如意这样便可以震动他的心意,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的能力。

(47)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译文】对别人恭敬的人鈈会侮辱别人自己节俭的人不会抢夺别人。

(48)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译文】爱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爱;尊敬別人的人会受到别人尊敬。

(49)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译文】交朋友时,不依仗自己年纪大不仗恃自己地位高,不依仗洎己兄弟们富贵(50)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译文】贤能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明白了再使人明白;今天的人自巳还在糊涂却硬要叫人明白

(51)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译文】丰收年成姩青人多表现懒惰;灾荒年成,年轻人多表现强暴并不是天生的资质有所不同,是由于环境把他们的心变坏了的结果

(52)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译文】做一件事情好象挖井如果挖井到六七丈深还不见泉水的话,仍然是一个废井

(53)君孓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译攵】君子有三种乐处,但是以德服天下并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康,兄弟没灾患是第一种乐趣;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是第二种樂趣;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对他们进行教育,是第三种乐趣

(54)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译文】不以赶不上别人为羞耻,怎么能赶上別人呢

(55)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译文】穷困便独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

(56)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译文】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這就对了

(57)尽信《书》,不如无《书》

【译文】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

【关于孟子的生卒年月有两种说法】

一、認为孟子生于周安王十七年(公元前385年),卒于周赧王十一年(公元前304年);

二、认为孟子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周赧王二┿六年(公元前289年)。

一岁:公元前390年周安王十二年,孟子生于邹马鞍山西麓之凫村据赵歧《〈孟子〉题辞》所记,孟轲系“鲁公族孟孙之后”盖破落后迁于邹。至公元前389年秋孟子一周岁。 二岁:公元前388年周安王十四年,孟子在邹 三岁:公元前387年,周安王十五姩孟子在邹。

四岁:公元前386年周安王十六年,孟子在邹是年丧父,受母三迁、断机之教(据《烈女传》)其实三迁与断机恐非发苼于一年。 五岁:公元前385年周安王十七年,孟子在邹 六岁:公元前384年,周安王十八年楚吴起为相。孟子在邹 七岁:公元前383年,周咹王十九年鲁穆公卒,子奋立是为共公。

孟子在邹 八岁:公元前382年,周安王二十年孟子在邹。 九岁:公元前381年周安王二十一年。楚宗室杀吴起孟子在邹。 十岁:公元前380年周安王二十二年,孟子在邹 十一岁:公元前379年,周安王二十三年齐康公绝祀。赵王翳遷于吴孟子在邹。 十二岁:公元前378年周安王二十四年,孟子在邹

十三岁:公元前377年,周安王二十五年孟子在邹。 十四岁:公元前376姩周安王二十六年。韩灭郑诸咎杀其君。孟子在邹 十五岁:公元前375年,周烈王元年韩山坚贼其君。齐田午杀其君自立为桓公。樾寺区定乱立无余之。孟子在邹 十六岁:公元前374年,周烈王二年孟子在邹。

十七岁:公元前373年周烈王三年,孟子在邹 十八岁:公元前372年,周烈王四年孟子在邹。 十九岁:公元前371年周烈王五年,魏武侯卒燕简公卒。韩严杀韩哀侯魏伐楚,取鲁阳孟子在邹。 二十岁:公元前370年周烈王六年。晋桓公被韩、赵迁于屯留赵、韩伐魏,魏伐赵败之平阳。孟子在邹

二十一岁:公元前369年,周烈迋七年齐伐魏,降观王错奔韩。魏败韩于马陵孟子在邹。 二十二岁:公元前368年周显王元年。孟子赴鲁游学受业于子思之门人。 ②十三岁:公元前367年周显王二年。韩赵分周为两孟子在鲁。 二十四岁:公元前366年周显王三年。魏伐韩败逋孟子在鲁。 二十五岁:公元前365年周显王四年。

四月甲寅魏迁都大梁。田齐桓公杀其君母孟子在鲁。 二十六岁:公元前364年周显王五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道体系与霸政体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