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古时候有一些科技为什么现代人临古帖都无法解释和手段去解决?

关于临帖尤其是临古帖,对于練字的作用既然很多人困惑,所以虽然说过很多次不妨再说一次。练字分两种:认真练和练起耍练起耍的,你想怎么练就怎么练吧什么古帖今帖的,管它干嘛!你开心就好但如果认真练的,那就讲究了:书法基础肯定得过然后是字帖的选择,是选欧颜柳赵还是苏黄米蔡是选汉隶还是唐楷,这都有讲究毕竟中国书法几千年不是白过的。如果是个人写的字都叫书法那书法也太贱了。

话粗理也粗,能懂的应该会懂我最喜欢临帖了,哈哈?

写字如同做人先求同后求异,你的个性才会被认可只有大家认可的古帖才能流传至今,古帖乃“法度”、“规则”您提的问题可其实就是求同存异的过程。呵呵个人理解,胡说八道这是0.5中性笔临的帖子,初级水平请赐敎。

临是为了学习结构和笔画先临摹,后创作…书法非一日之功所以要勤加练习方可沉淀后才可独成一派…顿悟方可成艺术,但都需偠前期功底掌握软硬,太极如是掌握阴阳,就可手握天地挥洒人生!

感谢邀请。个人意见硬笔书法不太需要临古帖。主要原因还昰硬笔书法是以实用为主毛笔书法基本上已经变成了一种纯粹的艺术了。由于钢笔的局限性很难表现出来毛笔的那种粗细提按变化,所以钢笔字以间架结构匀称漂亮为美而正如孙过庭所说:“古质今妍”,很多古帖的结字是不那么漂亮的甚至有些字离开了笔画的变囮之后根本无法成立。我历来是反对硬笔要讲究起行收的完全背离了硬笔的方便实用的特点。

艺术总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关系组合临古帖就是寻找美学意象,书法的精神美形式美的表达规律。寻找美学价值观不临帖,是不会形成完整的书法美学灌的

本文由百家号莋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
为什么学习书法都要求从临习古帖开始呢我一直很困惑,现代人临古帖的书法都是集古今大成者很漂亮实用、又各有千秋,古人的碑帖由于碑刻失真、学识、信息局限原因错字、别字、繁体字等... 为什么学习书法都要求从临习古帖开始呢?我一直很困惑现代人临古帖的书法都是集古今大成者,很漂煷实用、又各有千秋古人的碑帖由于碑刻失真、学识、信息局限原因,错字、别字、繁体字等淘汰的结字方法仍要我们去学,往往使初学者迷茫进步缓慢,在颜、柳上下了很多功夫只能徒增一些笔墨技巧而已在学得极象了仍然觉得幼稚拿不出手,颜楷、启功体、章艹等几十种书法体也已成为电脑字库印刷体的今天古人之学识怎可和今日之小学生相比,到现如今可取的地方并不很多古人自成一家偠毕生精力,我们一生有多少事要去做好在追求效率的信息时代,我们有没有速成教学的新方法呢(请单从书法的笔墨技巧上来讲,鈈要讲书卷气、积垫、内在气质、领袖气势之类的话、书法不是政治很多被奉为天人的书家临一个很简单的古贴都不行的。所以讲其它嘚都是题外话做作高深愚弄人)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百度知道17级幫助1000万人以上

何谓中锋?东汉书法家蔡邕曾说“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使笔锋在点画中间运行这便是中锋。“作书贵用中锋是千古不噫的定论。以前我对对中锋用笔的概念只有一些肤浅的感性认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例如往往对自己所写的字,点画边缘出现一边整齐光洁一边带有锯齿或一边墨色较浓一边较淡、立体感不强的现象百思不解后来,在临习过程中严格地按中锋用笔的要求进行。经過一段时间临习无意中发现以前的现象逐渐消失了,立体感增强了点画也浑凝圆劲、秀逸含蓄了,才真正地体验到了中锋用笔的感受随着临习的逐渐深入,自己对中锋的认识也随之加深了我发现,中锋用笔固然很好但除篆、隶得保持笔笔中锋外,楷、行、草字如吔笔笔中锋的话是否会缺乏一种意趣、情采。带着这个疑虑为了进一步的分析和学习,我查阅了一些书藉和名家的论著才懂得对任哬事物都不可机械地去套用的道理;明白了“正以立骨,偏以取势”随心所欲,千变万化的中锋与侧锋用笔的辩证关系

所谓藏锋就是起笔用逆锋,收笔用回锋把笔尖藏于笔画之内,写出来的点画坚劲挺拔给人以含蓄、浑劲、沉着的感觉。藏锋在篆、隶、楷中尤为重偠篆、隶点画几乎笔笔藏锋。因此藏锋必须训练与掌握的笔法。写字时是随笔而入以致写出来的字处处露锋,点画到处棱角突出存在许多断笔,形如折木点画处处棱角突出,毫无浑劲、沉着、含蓄可言当开始临习汉隶《张迁碑》时,颇感吃力面对困难,自己狠下决心按照藏锋用笔的基本要领进行苦练终于在一个月后由原来感到吃力到基本适应,起笔收笔从不习惯到习惯基本上通过了篆、隸的藏锋关。当临写《颜勤礼碑》时一开始写出来的字怎样也无“颜”的味道。是何原因?经过观察和分析发现主要是起、收笔未能做箌藏锋?横画尤其是长横和垂露竖成不了“枯骨”状,长撇体现不出“蚕头燕尾”等效果问题找出了,关键的就是按楷体的点画起收笔的藏锋要求进行练习找出规律,练出感觉使之成为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写出与法帖相似的点画来点画写象了才能求得字的像,字写像叻才能写出法帖字体的神来才能真正入帖。后来在临习的过程中也悟出了藏锋与露锋是一对孪生兄弟一个字中往往藏与露是相辅相成嘚,该藏则藏该露则露,藏露结合字就会具有自然、优美、生动的神采和韵味

笔画的粗细变化是在提按动作中完成的,提按是写好点畫的关键刘熙载曾说“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指出在运笔过程中提按的连续性和必要性。书写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提按交换的过程。笔锋在纸上运行时一直是通过提按的交递,再加上轻重、缓急的丰富变化这样点画才具有生命的活力,才能产生美妙的韵味与鲜活嘚形象如果写出来的字线条粗细一致,就会与硬笔字无异毫无神采与美感。这是点画缺乏提按所致按易掌握,难在提上一笔而成嘚而又按提交递就更难。为了使自己更好地掌握提按的技法在临习《书谱》时自己选定了一些基本上是一笔而成,且提按交递特点较明顯的字来练习如“晋”、“者”、“岂”、“鹤”、“置”、‘‘质”、“资”、“绍”、“湿”、“弊”、 等。同时也注意对某些轻叺重按又轻出的点画的训练如类似柳叶形的撇画及轻入重按收笔的捺画等。经过训练来掌握这些范字和点画的提按规律、特点

“转折”在书法中的运用是十分重要的。“转”是用笔写出圆转回旋、没有方折棱角笔画的笔法其要领是,在转的关节处笔不停驻下来只有提按的变化,没有折、顿的处理“如折钗股”,是篆、行、草中运用最多的笔法“折”与“转”相反,是写出方的点画方法折法,哆运用于义方笔书法的起笔处(楷字藏锋起笔的手段)、收笔处以及横画和竖画的交接处此法多运用于楷、隶书中,行、草亦时有所见在練习“转”方面,自己主要选出《书谱》中特点较明显的字如“思”、“回”、“因"、“过”、“物”、“习”、“胡”、“力”“翠”嘚上部、“翰”和“题”的右部、“墙”的右下部、“奇”下部等进行练习同时,也注意某些转画中保留折意方面的训练“转”是行、草尤其是草的最基本的写法,“转”法掌握好了才能一笔将草字写出来,才能写出草字奔、飞的势态针对“折”的练习我特意选出《颜勤礼碑》、王羲之《圣教序》中带有“长横”、“田”、“门”、“贝"、“一”、“日”、“月”、等的字作为范字按“折”的要领進行练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运笔的急缓在书写中是至关重要的。运笔的急与缓是形成作品不同风格和产生节奏、韵律变化的主要原因落笔迟重取其雄厚,急速方能流畅、遒劲运笔的急与缓须有机的结合,方能获得更理想的效果否则,一味迟重则失却神气一味急速则失却形势。认为 “快”才是熟练的最好体现是错误的认为“草书”的本质就是快更是不对的,我在学书之初就是以这样的错误来实踐的结果怎样也写不出原法帖的“形”更谈不上“神”了。在苦恼中痛定思痛经过一番思考,悟出了书法的速度是有急缓之分的字體不同、点画不同其书写速度是不同的,我们在临习时只有贴近其原帖字的书写速度和节奏才能得其“形”、“神”。一般来说篆、隸、楷体的书写速度相对慢些,行、草的速度则要快些横画、撇画相对快些,竖画、捺画则要慢些 “能急不愁缓,能重方能轻”经過反复的训练,随着书写中对急缓运用对节奏方面逐步熟练慢慢地进入到“随心所欲”运用较自如的阶段。也就会领悟到“能速而速故以取神,应迟不迟反觉失势”的道理。

用笔的轻与重直接影响到作品的风格、特点、艺术效果。用笔轻者令人感到轻松、秀丽、囷雅、飘逸;用笔重者,则会给人以沉着、拙重、凝炼、浑朴之感用笔的轻重,主要基于“力度”的大小而这种力度则完全取决于运筆时力度控制上。这种力度是毛笔之毫锋与纸相磨擦产生的使人感觉出来的力度笔不虚,则欠圆脱笔不实,则欠沉着专用虚笔,似菦油滑;专用实笔又会滞笨。从运笔技巧来说其轻重、虚实是一对统一、对立的矛盾,它们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谓虚实相苼,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苦练中达到善使笔锋。为了更好的善使笔锋在临习中,须十分注重用笔锋运行把握其虚实、轻重的分寸。辅之以往高执笔杆运用悬腕力、臂力推动笔锋向前铺毫运笔;十分注意笔笔以锋用力送到底,例如“撇”画及类似“秋”“火”的最後一笔经过刻苦训练,在点画线条的力度和质感上都会有明显的提高

以上六个方面的用笔要素不是独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書写的过程中很好地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创作出高水平的作品

速成是没有的,如果要学习毛笔书法只有学古人,不说别的書法就是古人传下来的。古人和今人是不可比的有些是没法达到的。比如颜柳欧赵把楷书风格定下来了,符合中国汉字的审美观我們这个时代,要想达到古人水平很难书写工具的变迁,以至电脑出现科学技术的进步,追求功利的思想等等,呵呵你的速成论就昰一种功利思想表现。书法应该可以表现个人的风格如果不能,那就不是艺术了比如美术吧,照相有了但还是取代不了绘画啊。楼仩的几位说的有道理的我就不重复说了。

  学习书法都要从临习古帖开始通过临摹来学习字形,结构笔锋。古体字的结构是有讲究的有些书法家开创的字体把字写出了美感,我们可以模仿

  书法是世界上文字表现的艺术形式,包括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阿拉伯书法和英文书法等其中“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从广义讲,书法是指文字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昰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书法学习中的临摹,应该分成临和摹的学习

1、临:(临帖)就是面临所要学碑帖来学習。把碑帖放在书写纸的一边照着碑帖上的书法来学习,要求学的越像越好争取以假乱真(这叫对临);先看好碑帖上面要学习的字,然后把碑帖隐藏视线以外不要让自己在背学时看见刚才注意到要学的字(这叫背临);事先不看碑帖,凭记忆想到要书写的碑帖上的書法风格来练习(这叫意临) 2、摹:(摹帖)就是把要学习的书法碑帖放在透明或半透明的书写材料(宣纸)下面,看准纸下面碑帖上嘚字来一笔一划的印着学习。

3、临帖和摹帖有形式上的区别各有实质上的学习效果;临帖容易学的书法神采气韵、风格特点;摹帖容噫掌握笔画位置,往来回互匪无乖互。

如果真的想练习好字我劝你今人的字帖不要练。要练习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真东西要与大师直接对话。楷书在唐代达到顶峰劝你去书店找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的原大照相版字帖看看。比如《九成宫醴泉铭》《多宝塔碑》《玄秘塔碑》钟绍京的《灵飞经》等再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不要说你练习的是硬笔软硬笔的道理是相通的,想写好硬笔软笔书法必须叻解

切记: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取法其下无所得

写字不会速成,王献之是王羲之的儿子父子间言传身教可鉯想象多方便,多“速成 ”可是相传王献之还要练字用完18缸水。虽然我们不求名垂千古只要写好字但是我认为除了自己勤奋以外没有捷径。

那是现在人的潜意识在作怪我们认为只要是先人的东西,能够流传下来就是好的。对于书法我了解得不是很深。但我可以说在历史的长河中,并不只是那些可流传下来的就是正确的那个时代的人们呢?难道都写得很好吗不是!因此,我们应该着眼现在洎己写的字就是自己的字,写出自己的风格无论好坏,只要写着舒服看着明白,何必要与古代那些集大成者相提并论

}
  临习书法搞创作断断续续吔快三十年了,酸甜苦辣都有但我一直认为,书法结构造型上绳准古汉字比较稳妥万变不离其宗,取法乎上正得其中因此,一直从朩简、汉隶和早期未成熟的楷书与魏碑中探赜索隐反复研习临写和创作。论灵气我少些论傻劲还有点儿,想从不断临习古碑帖中锻炼書法线条的坚实然而,近来有些朋友(非常知心的书友)悄声告诉我:“你的近期作品我看了显得很土气,快与古人殉葬差不远了!”我听後愕然了是我审

  美意识萎缩了,还是跟不上新潮了呢?我遵法王羲之、王献之书法推崇颜鲁公、赵松雪的书风;我没有(更确切地说缺乏)书法风采的冒险性,我不喜欢矫柔造作更不问津稚拙而作的变形。我想在书法创作中离开了美学思想基础(总该有美的因素而不是丑陋外型吧!),还何谈书法艺术!

  我读过日本一位朋友对书法的理解:

  不是书法它是绘画与书法浑然一体的作品。

  无论如何非嘚要这样的书法,这样的词语

  无论如何,非得要这样的绘画这样的书法。

  这是日本部分现代书法家的审美思想基础语言不哆,但含义深刻在写这部书稿之前,我沉思良久总觉得该写些文字,倾吐一下心语以求在迷惘中行走的我,看到一丝希翼的晨光其宗旨曰:没有说教,只有求学!

(一)书法——东方艺术的明珠

  中国的书法从它创造伊始除了实用价值之外,伴随着全过程的

  还有藝术美的因素而这种美的深化,随着历史的沿革与变迁越发显示了它的魅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丰富多采的传统艺术。正是通这种艺術美的表现形式使中国书法不象其它国家和民族的文字,“只停留在作为符号使用阶段而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宗白华)五千年來作为独立的汉字书法艺术而言,我们的祖先同中国古代哲学、美学、艺术理论一样没有形成一套严密的理论体系。从蔡邕的《九势》、《笔论》到徐浩的《论书》,以及刘熙载的《艺概》只是谈了书写方法和玄妙的描述,没有把书法提高到一种艺术境界论述说書法是东方艺术的明珠,正是古往今来的书法家们为这门独具风格的书法艺术注入了难以估量的智慧与心血。这种线条的跳跃和变化寧静端庄与流动洒脱,使世界各国的艺术家、美学家赞叹不已作为一名书法普及工作者,有责任让这颗东方艺术的明珠更加璀璨夺目

  我们的视野不能只停留在这块国土上,作为艺术尤其书法艺术,早已插翅而飞远渡重洋,西方的毕加索、我们不陌生中国的王羲之、怀素他们也不生熟。东方的点和线是富有的东方的点和线是多姿的。正是这点和线的聚合与分裂让那些西方的艺术家们而惊奇,受到了欣赏者和收藏家的赞美与关注这颗:“明珠”不是用标价来衡量它本身的艺术价值,而在于它深沉、崇高博大、清雅、无极,我们所希祈的也正是这些

  因此,我们的立足点不应仅是在“石鼓文”“多宝塔”上我们眼界要更宽阔,从虚无的“守门主义”Φ解脱出来创作充满感情彩色的书法,让国内、让东方和西方的欣赏者们能从这点和线的骤变中感受到中国书法的恢弘巍峨,以及它嘚无限生命力!

  这颗明珠的耀眼还在于它的内含(包括用笔的千姿百态和书写的内容以及墨色的变化和书写者的创作情感)这内含的广度、深度、长度,早巳跨越了历史的长河当然,这不包括那些廉价的视觉效果的平庸之作这颗明珠的存在,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我們应当加

(二)书法美学的思想基础

  书法艺术,有文字诞生那天起就相伴而来从宏观而论,它是中国几千年来文化的结晶与瑰宝;从微观來讲是人的文化修养的积淀与表现。我想书法美学的思想基础正是应从这里开始,而不是单一的去品评某一家或某一幅作品的优劣著眼点应是宏观。书法美学的思想基础是否可从两个方面研习:其一书法的点与线条的组合排列及多结构的变异;其二,创作本身的意识罙化及多层次的内涵离开这些去谈书法美学思想是不贴切的,离开这些去评述书法艺术的美也是不准确的

  书法美,是东方艺术形式与精神的浓缩和象征这是主旋律。“在书法笔墨的枯湿浓淡里、结构的疏密挪让中、线条的从横驰骋间表达了创作主体的情感意绪。”(王其森)

  作为研究书法美学的思想基础应从两方面入手:其一,祖宗留下的艺术宝库;其二今人的创作趋向。书法是视觉艺术視觉范围内的那些点与线的变异,是我们研究的对象那种脱离文字的书法,不是我们追求的艺术美更不是我们研究的课题。汉字的记意的写意性记录语言和事物的可塑性、灵活性,对中国书法艺术有着极深刻的渗透影响离开了文字的书法何谈线条美呢?另外,书法与書写的内容也常常融为一体通过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行笔的缓急,表现作者对形象的情感抒发自己的意境。

  如何对待祖宗留下的浩瀚书法艺术宝库用什么样的美学思想基础去分析这些珍宝,也就是大家天天在谈的如何继承古法的问题研究是为了借鉴,继承是为了发展一切出发点应该是这样,不是泥古更不是爬行!研究分析古代书法,其根本目的是使之成为当代的一面镜子事物在发展,人们在进步历史在迅跑,艺术在更新环境在变化……书法美学、社会学、创作心理学、社会经济学、哲学等等,还有边缘科学的应運而生对书法美学的思想基础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首先尊重历史推崇前贤,继承传统;但我们是辩证的不能把它当成永恒的偶潒。我们注重历史但我们还要开辟新境,不能过早地形成一个审美心理定式

  甲骨文的直线与斜线的切割;

  钟鼎文的坚实与厚重嘚铸意;

  石门颂的拓展与开阔的线条;

  王羲之的流动与润美的韵律;

  颜真卿的大气与创新的启迪;

  赵松雪的潇洒与飘逸的继承;

  米南宫的工力与烂漫的写实;

  康有为的崇碑与贬帖的书风;

  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这文化遗产的表层,应该进入到传统文化遗产的深层把握书法美学的思想基础,去探寻创造的意境这才是书法艺术不断图新的真谛。

  谈到韵律、节奏、强弱高低,看来是音乐领域裏的专用术语;其实书法艺术这无声的乐章却也震憾着许多人的心灵、7个音符编织出了标题音乐、交响音乐、音乐诗画、奏鸣曲、幻想曲、浪漫曲,小夜曲、协奏曲……这些音乐的旋律让听者倾倒陶醉;而书法点线的韵律在静静地点线符号之中,蕴育着活力和感染力

  尛篆——结体严谨,曲线圆润自然

  隶书——结体扁平,点线稳中有动

  魏书——结体奇巧,行笔沉稳厚重

  楷书——结体端庄,线条韵度平和

  行书——结体流畅,节奏韵律动人

  草书——结体飞扬,旋律狂奔不拘

  这样丰富而多姿的点线韵律變化,足以让观者叹服了!有的朋友问我:“如果说行书、草书有明显的节奏感和韵律感那么篆书、楷书、隶书有什么节奏呢?”我们说,荇草书从直观效果看是容易识别韵律的也可以看出创造者本身的情感与内在。然而篆书线条的圆润流动,不能说不是一首抒情曲的再現;一部摩崖石刻《石门颂》隶书中的“命”字长笔也可说是“阳春曲”中的高山流水;从颜真卿的《告身帖》中,我们也可以领略雄浑低沉的旋律;赵子昂的一幅幅尺牍仔细品味,犹如潺潺溪水绕梁三日不绝于耳。

  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写道:“凝神靜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书圣对书法的韵律论述这样精辟,“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这样的点线没有动感没有韵律。“上下方整前后齊平,便不是书”可见韵律在书法创作中的重要地位。“作一字横竖相向,作一行明媚相成。”韵律表现在每一字之中就是点画嘚呼应;表现在每一行中,就是字与字之间的呼应推而广之,由此及彼则整幅的气势,也是要求一气浑成首尾相应。所以书法点线嘚韵律需溶在一幅完整作品的字里行间。“倘一点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一画失节,如壮土之折一肱”

  一位艺术家断言,宇宙中万粅皆为点线的组合何况书法艺术本身就是点线运动变异而构成的丰姿博广的作品,孙过庭在《书谱》中有一段精采的论述:

  “观夫懸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若蝉翼。导之则泉注頓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

  这是多么绝妙的书法线条韵律的描述啊!

  “奔雷坠石”——《经伏波神祠诗》(黄庭坚)

  “鸿飞兽骇”——《祭侄文稿》(颜真卿)

  “鸾舞蛇惊”——《自叙帖》(怀素)

  “绝岸颓峰”——《多景楼》(米芾)

  “重若崩云”——《东方朔画赞》(颜真卿)

  “轻若蝉翼”——《伯远帖》(王珣)

  “导之泉注”——《九成官醴泉铭》(欧阳询)

  “顿之山安”——《金刚经》

  “月出天崖”——《兰亭序帖》(王羲之)

  “众星河汉”——《六汾半书》(郑板桥)

  我们的祖先历经几千年艰苦实践过程不断充实完整,不断提炼凝聚使书法艺术的线条韵律感更加合谐。我们在临習古碑帖过程中始终不忘记这韵律的存在,务必精心审度将结字的规律烂熟于心底,借古而丰今我们手中这支笔才有真的活力。

(四)書法章法构图的原则

  一幅成功的书法作品笔法和字的结构是主要的。在行、草书中整幅作品的章法显得尤为重要。通篇结构引領管带,首尾呼应各尽意态,气运流动起伏随势,巧布虚阵寓情寄意,都应该是章法的组成部分不同内容,不同书体的作品怎樣安排,怎样题款怎样钤印,这些也属章法的内容有的朋友单个字已经写的不错了,临帖也有相当的基础了然而,一接触书法创作便束手无策了。在总结前贤和借鉴今人书法创作的过程中我将章法构图归纳如下原则:

  大小、疏密,长短、粗细、浓淡干湿、縈带、连绵、虚实、错落。

  书法是点与线的组合那么,大与小的对立统一就存在了就字本身而言,笔划多者宜大笔划少者宜小,这也是视觉差所需求的同是在正方格中写“玉”、“树”两个字,“玉”字如果写成“树”字一样大就失败了

  因为宇本身结构嘚要求就要有大小之分,所以在一幅作品当中就更是如此了篆书、楷书、隶书、魏书皆遵循此原则。这种大小关系的处理所不同于行、草书的只是行距字距的差异,而字的结构大小更重要一些《等慈寺碑》,字在格中大小变化不太明显,而象颜真卿的《颜家庙碑》Φ的字大小变化相距很大隶书的《石门颂》和《鲜于璜》碑刻;魏碑的《郑文公碑》和《爨宝子碑》,大小处理上恰到好处笔画也显得精炼。正是因为每个字笔划的多少所以字也有大小之别,由于字的大小之别章法中大小的原则也是必然的。看到一些朋友的隶书、魏書、楷书的作品总觉得不太舒服往往不是基本笔法的毛病,而是字的大小处理上和通篇大小安排上不够准确误认为篆、隶,魏、楷书芓可一般大小

  隶书作品“云山情”三个字,“云”、“情”两个字大些“山”字相对扁而小些。苏联伟大的音乐家柴柯夫斯基有呴名言:“任何艺术作品的第一个条件就是美”在行、草书中,大小这个原则尤为突出根据章法的需要,大则如山倒小则如蚁行,夶小参差洒洒落落,实楚动人

  行草书“纸上清风”四个字,“纸”和“清”两字为大而“上”字只有“纸”字的四分之一大小。一个“纸”字濡墨挥洒,任情恣性几乎占了全篇三分之一的位置;“上”字小而左倾,与“纸”字呼应

  当然,多字的全幅作品尤其是行草书,在字的大小安排上要有全局观点行与行之间的关系,字大字小的位置都要反复琢磨和构图,多搞几次小样有把握叻再上宣纸一挥而就。意在笔先胸有成竹,便是这个道理草率行笔,不经推敲浑浑然作书,失败是必然的

  “寻难境”三个字,是集米芾的字构成的大小的变化不是非常突出。我们搞一幅作品就要有“寻难境”的精神,给自己设计难题力求在创作实践中设法解决,这也是不断进取的一个重要手段

  章法中的疏密原则,是指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关系疏可奔马,密不透风疏不是散,密不是聚姜白石在《续书谱》中说:“千字之疏,万字之密画多者宜瘦,少者宜肥”这里谈的是字本身结构的疏密,在章法构圖中疏密排列好坏直接影响一幅作品的成败书法的线条贯穿着始终,这不是单纯线条的运动而是经过书法家巧妙的构思,丰富的运笔使之线条中寓有点画的生机,这线条中有节奏、有重量、有动势、有变化正是线条和点画的疏密配合,形成了造型美楷、魏、隶、篆书体对疏密的要求不甚严格,而行、草书的要求却非常严谨近年,许多书法家追求空灵感、松散感以求达到一种疏朗的效果,这是無可厚非的然而,需要说明一点的是空灵感、松散感不是字的解体和肢离。唐代怀素的《苦笋帖》飞动圆转纯任自然,法度具备灑洒扬扬,也有空灵感的疏散五代杨凝式《神仙起居法》帖的疏散空灵,可谓炉火纯青了而现在,有些是肢离破碎的疏散作品很难讓人恭维,更难道出奇妙之处何在有这样一幅作品:

  “白马秋风塞上,杏华春雨江南”一些朋友给了这些作品很高的评价,其中朂为肯定的优点是“书卷气”“空灵感”,“取法自然”等等我们试分析一下这幅作品的“空灵”,(也就是疏)的内在是什么先讲一丅用笔,根本看不出用笔在何处不讲究,更不会调换笔锋只是抹而已,说“空灵感”我看不是空灵,而是散遢“杏”字的歪斜毫無道理,“春”字的疏散“雨”字的分离,更是不入道法

  还有一种创作倾向,把整幅的作品写成密不透风字距几乎没有,行距吔难以划分不要空间,只有线条点画不要呼吸,只求憋气这样充塞整个画面,很难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那么美的本质是什么呢?不從鉴赏的角度去判定什么是美的、抒畅的,何谈艺术呢?疏和密在书法创作中是对立统一的疏密是相对而言。美的规律是事物所以美的本質其原则就是揭示美的现象形态和它的内部联系。有的朋友说站在不同角度,对美的追求与标准也不同美达到极点就是丑,所以现茬流行的破碎体、稚童体、松散式就是美此种观点我目前尚切不敢苟同。审美意义客体表现就是美,主体表现就是美感一幅书法作品中,失去客观与主体的美那么,美也就不存在了下面这幅作品,就难以从什么角度能看出美的因素存在

  一首七绝“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二十八个字写了两行,字与字之间只有“游丝”找不到喘息的地方,筆划的粗细也少有变化更不要说其中不规范的草书字了。实在让人难以说上几句颂扬之词

  在章法构图之中之所以把疏密列为一个尛专题来说明,只是强调一个要在正确艺术思想指导下进行大多数人能够接受的书法作品的创作。

  清?王铎草书杜诗卷在疏密处理仩是相当完美的,“采云萧史驻文字鲁恭留”。字距很密5个字一气呵成,笔不断气相连。“宫阙通连帝乾坤到十洲”。两句又是那么疏朗、大气、飞动紧接着“人传有笙鹤”5个字中的“人传有”3个字又聚密“十洲”二字之下,疏密相间恰到好处。我们需要多读讀前贤的名帖从中汲取营养,再动手搞创作

  长短原则与疏密是息息相连,就字结构而言有的字是长形,有的字是扁形(短)试举趙松雪《帝师胆巴碑》字为例:“四、西、十”为短字,“业、帝、华”则为长字

  我们可以称字的结构是小章法,全幅作品为大章法在篆、隶、楷、魏诸种书体中,长短原则尤为明显一定将短形字拉长,把长形字缩短否则就失去了美的平衡和严肃性。当然这吔绝非是固定的模式,不变的程序象《龙门二十品》、《爨宝子碑》就常出现反态结构,结构属长的缩短短结构的拉长,有意造成一種稚趣感如《魏灵藏造像题记》中的“神”“达”二字,本应属长结构反而变短了。《张秋生造像题记》中的“刘”、“卫”字长結构也变短了。这种特异结构在北魏和南北朝时大量出现,也称之谓民间书法在结体造型上无拘无束,随刀就势随石就势,风格骏逸豪放这是稚拙的朴素美。短扁表现的沉厚笔意纵横,奔放自如笔划的挥洒和点的妙用井然有序。“一切艺术中的法只是法,是偠灵活运用的要从有法到无法,表现出艺术家独特的个性与风格来才是真正的艺术。艺术是创造出来的不是‘如法炮制’的。”(宗皛华)我们讲的这个原则也不是绝对酌、永恒的,而是相对的有人指责“馆阁体”、“干禄书”的平庸字不分长短,型不分大距不分疏密。然而我们冷静下来仔细赏读“馆阁体”和“干禄书”,再操笔临一下便能感觉不到它的凝重沉静的美。一切否定不是辩证法哬况我们临写时还达不到“馆阁体”水平呢?我们探寻中国书法里的章法和计黑当白的美,寻找其中的奥秘博览群书,静观碑帖从中可鉯悟出许许多多美的内涵。我在学习过程中试临了颜真卿的《裴将军帖》他在长短笔运用上,大小参差牡牝相衔,疏宕自在其中“軍”,“虎”“舞”的长笔运用,飞动洒脱“临”、“荒”、“耀”的短结构更是大胆沉着。

  唐代?唐太宗《晋祠铭》《温泉铭》;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张旭《自言帖》;杜牧《张好好诗》;

  宋代?苏轼《黄州寒食诗卷》;黄庭坚《李白忆旧游诗卷》;《伏之波神祠诗卷》;米芾《草书四帖》;

  元代?鲜于枢《杜甫诗卷》;《唐诗卷》;

  明代?《杜子美诗》;解缙《自书诗卷》;祝允明《赤壁赋》;文彭《渔父词卷》等等,在长短原则的运用上都是佳作

  以蔡襄的《脚气帖》为例,此帖笔墨流畅行气始终连贯,字体长短适宜一幅54个字的尺牘,顺手捻来淳淡琬美。黄庭坚评曰:“苏子美、蔡君谟皆翰墨之豪杰欧阳修评曰:“近年君谟独步当世……”可见不是过誉之词。《脚气帖》中“致未忘耳”四个字一个“耳”字占位一行的二分之一,长笔一泄千里气度非凡。

  长与疏是相辅相成的长笔正是疏的表现与需要。“耳”字的这一长笔不是划得笔直的线,弯中见力度不失为一种外在的美。书法艺术的实质也就是人借助于笔的运荇创造出一定的形状,以显示自己的内在的追求让欣赏者悟得其中美的存在。

  在书法创作过程中粗细的原则也是不可忽视的。粗细在于笔提则细,按则粗粗细的变化因字的结构而变化,一般的规律要求笔画少者宜粗,笔画多者宜细篆、隶、楷、行、草书皆为如此。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往往一个字中的笔划也有粗细之分何况通篇作品呢!

  以赵子昂《妙严寺记》中“不、飞、方”三芓为例,“不”字笔划少而粗“飞”字笔划多而细,“方”字横为细点与撇为粗。

  《爨龙颜》碑中“不、乱、长”三个字也是上述这原则“长”字第一横粗,二三横细四长横起收笔为粗,中行笔为细长捺入笔细,收笔粗正是这种有节奏的运笔方式,使其产苼美的动感粗细的原则贯穿每个字、每一行、每一幅作品始终。在行草书中体现的则更为突出从始至终全是粗状,会成墨猪;从始至终铨是细笔则成游丝。粗和细的变化是根据需要而出现的但每个人修养不同,所处理粗细的角度也不一样

  米芾《重九会郡楼》帖Φ“山清气爽九秋天,黄菊红茱满泛船”二句中“气、菊、红,满茱”五个字都是粗笔,其它的字均为细笔“清”字左旁为粗,右丅为细;“黄”字中长横为细上短横、下二点为粗。天趣形成轻重缓疾。艺术家的修养必须转化成形象书法家要把创作的作品展现在讀者面前,没有把握这创作的原则、艺术特点、运笔方法而只是将感性的知识化为实践的创作,最后搞出来的作品也只会是图解而已沒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黑格尔在《美学》第一卷里有这样一段文字:“艺术家之所以为艺术家全在于他认识到真实,而且把真实放箌正确的形式里供我们观照,打动我们的情感”黑格尔谈到的“真实”,就是我们所理解的结构、用笔而“形式里”则是行气与章法了。当然“真实”的东西是否扎实古朴,因内容不同有没有变通能力这些都是一幅作品成败的关键。线条与点画是跃在纸上直观效果的显象或疏或密,或长或短或粗或细,或大或小……这“直观效果的显象”包函着作者的艺术修养和基本功的功底。

  浓淡的原则是指墨色的使用近年来许多朋友喜欢巧用墨色的变化,作为创作的手段来运用明代的董其昌早已实践过,这种浓淡墨的用笔能使作品生动活泼,许多国画家经常以画法入书法采取浓淡技法。一般可出现三种情况:其一一个字中出现浓淡,有先浓后淡这是将筆洗干净后,笔头少着些墨然后书写,如“云”字;还有一种是先淡后浓收笔洗干净后,取另一支笔着些墨在这干净笔的笔肚和笔根處着墨,然后书写就出现“涛”字的效果。

  其二在一幅作品中,总体尽有浓有淡浓淡相间,采用墨色的变化巧妙处理造型和嶂法,浓墨处浑厚而不笨拙淡墨处轻巧而不飘浮。淡墨笔法往往出现棉软笔这必须充分掌握好水份多少,要反复实践才能达到应用自洳的自由王国我曾试写了一幅小作,以例剖析:

  “烟云入画”四个字横幅“烟”字左旁“火”取浓墨,右旁半浓半淡的墨色;“云”字从上至下逐渐淡化;“入”字半浓半淡;“画”字也是从上至下逐渐淡化落款“墨人”二字取浓墨。

  其三通篇作品以淡墨为之,技巧是个人的创作手段必须根据自己要创作什么和向欣赏者传达什么,来选择笔法和墨色处理全篇淡墨所使用的纸要求很高,最好是咹徽净皮单宣否则很难出最佳效果。淡墨全幅很容易给人感觉轻与浮在行草书中可以使用,篆、隶、魏、楷书体很少使用淡墨不能遊丝满纸,可粗细相间

  “江山开眼界,冰雪炼精神”这幅作品是我试着创作的。我深感通篇淡墨的难度行笔时不能停顿,笔头Φ的水墨分配也很难处理一停笔便是一片淡墨,水份多就没有笔触了笔要选择长锋,执笔要高管调淡墨要反复试,直到满意为止洏且还不能直接上宣纸,要先在小纸头上反复多次后再上宣纸书写,“意在笔先”统筹安排,一气呵成

  干笔,飞白也干湿在書法创作中常碰到,干笔能体现遒劲、飞动湿笔却表现沉着、厚重。干湿笔是在行笔过程中出现的轨迹有时是整个字干笔或湿笔。篆、隶、楷的干笔少些而行草书则多用。以“云”字为例:

  篆书“云”字的上半部是湿笔而下半部出现干笔;隶书同篆书干湿用笔一樣;楷书“云”字,是在运笔的过程中出现干笔;行书“云”字没有干笔;草书“云”字上半部出现干笔下半部为湿笔。

  孟子曰:“充实の谓美”笔划能否充实,也是美的标准之一干湿笔如果缺少充实的笔道,则软弱无力更谈不上美了。我们在书法创作过程中不能忘記这三条因素:完整的构图和谐的笔墨,鲜明的主题近来一些朋友提倡“残缺美”,魏碑中的一些字常出现这种残缺美不仿可以借鑒,但不可通篇用之偶尔出现,显得活泼自然

  古代碑帖中,碑刻体现干湿笔的少些而帖中却常见。以元代杨维桢行书《真镜庵募缘疏》为例此帖干湿笔变化,跳跃很大有时上字湿笔下字干笔,如“中兴”二字有时一个字的笔划以干笔为主,完全是“擦”出來的如“并书”二字。

  大胆运用干湿笔法搞书法创作的要推清代王铎了,他在《草书杜诗卷》中正是体现了这种书风说:“所謂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王铎正是这样的大师他沒倒向董其昌平谨秀逸的书风,而别开生面在明末清初“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他在《草书杜诗卷》卷末题跋里说:“吾书学之四十年颇有所从来,必有深于爱吾书者;不知者则谓为高闲、张旭、怀素野道吾不服、不服、不服”。三个“不服”足見其创新意识之强烈。

  王铎《草书杜诗卷务中“凤林戈未息鱼海路常难。”两句“风、鱼”二字的湿笔与“息、常、难’’三个芓的干笔成鲜明的对照。

  萦带是指字中笔划之间的连接篆书、隶书、楷书则少见、行书、草书则多取。萦带在书写过程中可有但鈈可多,多则生乱笔笔萦带,滑弱无力当代著名书法家刘炳森先生就把萦带笔掺入隶书中,显得生动活泼

  “如”字上边的萦带,“波”三点水的萦带“照”字左下点的萦带,都是行书笔法入隶书

  其实,我们的前贤早已尝试过了唐初诸遂良楷书《阴符经》就是把萦带笔法掺入楷书。如“明”字右旁里上横笔结束;“能”字右旁几乎就是行书入楷法了;“机”字的右旁有几处萦带笔法

  宋玳赵佶的瘦金书(楷书),这种萦带笔法更多了如:“凤、霜、鸣”字。

  行书和草书在行笔过程当中没有停顿出现萦带笔是自然的。往往上一笔的结束正是下一笔的开始,中间的连笔则是萦带有的萦带是笔断意连,有的是游丝笔

  如赵松雪《妙严寺碑》中“汝、等、无”三个字,“汝”字三点水最后一个点的上挑笔与“女”字第一笔之间的萦带;“等”字第二长横与第三横之间的萦带;“无”字上橫与左竖之间的笔断意连

  再以米芾的字为例,萦带笔就更多了上边的赵字还属行楷书,而米字则是行书了“半岁依修竹,三时看好花”两句每个字里都有萦带笔法。“半”字上面呼应两点的萦带;“岁”字下面两横之间的萦带;“依”字右旁点与横的萦带;“修”字咗小竖与右旁第一笔撇的萦带;“竹”字左旁与右旁的萦带;“三”字第一点与第二点的萦带;“时”字左旁与右横的萦带;“看”字第三横与长撇的萦带;“好”字左右旁之间的萦带;“花”呼应点、点与横的萦带

  草书创作其笔划之间的萦带更是频繁出现,轻重缓急忽隐忽现,挥洒如意颇多逸趣。

  祝允明的草书卷《歌风台》中“掉臂长安市遥从日边来。”两句十个字草书几乎笔笔有萦带,天真纵逸气势奔放,挥洒劲力

  草书的美在于飞动、气势、神采,用笔抑扬顿挫时断时续。

  连绵是指字与字之间的连接篆、隶、楷、魏书体多不见。行草草书中连绵笔层出不穷,但整幅作品中不是字字相连而是时连时断。一行中可连三、四个字或更多一些。连綿笔的方向与粗细也要有变化不可千篇一律。笔势连贯而不滑软;疏密相间而不零散;轻重有度而不肥臃;纵放潇洒而不狂野这些条件的具備,都与连绵笔法有密切的关系连绵笔法正确的处理,会使一幅作品丰姿多采栩栩如生。

  傅山(明末清初人)这幅草书条屏连绵笔鈈少,一般是两个字相连也有四个字相连的。行笔均为中锋雄健豪放,浑拙之气贯穿始终郭沫若评傅山书法“豪迈不羁,脱略蹊径”这不是过誉之词。同样是这幅作品连绵笔的使用不恰当,就会出现如下效果:(局部)

  这种连绵的笔法若出笔角度、笔划粗细和長短几乎雷同,就没有生机了在连绵笔使用时,行与行之间的关系也要照应不能横看成断带式的连绵。如陆游这首“小浦闻鱼跃横林待鹤归。闲云不成雨故傍碧山飞。”其连绵笔的运用就差些横看“小浦、鹤归、故傍”的连绵笔法雷同:形成一个断带;下边的“横林、不成”也是如此。

  行草书贵在用笔和章法上的变化如果整齐一律,平衡对称无有差异的和谐,不会形成外在的美那么行草書也就失去它固有的美的因素了。艺术的语言要凭借传授获取包括对前贤与今人优秀作品的借鉴。但他主要是靠艺术家自身的理解与感受实践与总结,在反复创作中获得

  字的结构为小章法,通篇布局为大章法小章法虚实处理不恰当,大章法也无从谈起“一点荿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孙过庭的训导应成为我们处理虚实的指南。

  曲直动静圆笔秀逸的篆书;

  波磔多姿,古茂奇丽的隸书;

  端庄穆肃笔法森严的楷书;

  飘逸流动,刚劲灵秀的行书;

  疾若惊蛇千姿万态的草书。

  虚实的原则我们先以篆书字嘚结体为例:《禅国山碑》(局部)“纳”字左旁上部虚,左旁上部实挤至左虚处;“荒”字草字头中部为虚下边的点以实补虚。

  在篆书洺篇《毛公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小克鼎》铭文、《大盂鼎》、《墙盘》等之中这种虚实避让的结构处理太丰富了。

  虚实是以结构而言独体字很少存在虚实问题,多半在组合字中隶书出现方笔之后这种虚实要求更严格了。《鲁峻碑》的“张”字咗旁“弓”字之虚处右旁“长”字的实处(黑笔划)补进。《夏承碑》的“孙”字左旁“子”的长横实笔补右旁之虚右旁两处实笔补左旁の虚。

  虚实避让互相补充,在魏碑中也常见《郑文公碑》的“府”字,“致”字“值”字。

  《爨宝子碑》中的“故、爨、寶”三个字尽管结构欹斜,但是虚实关系仍很明显

  楷书结构严谨,其虚实结构的处理也就更严格左右互补,上下穿插端庄有致。以颜真卿《多宝塔碑》中“复、于、性、塔”四个字为例

  虚实原则在行书中的使用也不例外,我们以李北海《岳麓寺碑》中“振、法、或”字为例

  草书虚实的要求更为强烈,不但字结构本身的虚实需要妥善处理行与行之间的虚实关系也很重要。以“清、烸神”三字为例。

  上面我们谈了小章法中——字的结构的虚实关系那么大章法中——整幅作品的虚实关系,在整幅作品构图中所占地位也不可忽视篆书、隶书、魏书、楷书行与行之间的虚实关系,没有行书、草书那么突出行、草书行与行之间的虚实关系如果在咹排上能够恰到好处,那么全篇布局会显得充实茂密,结构十分严谨字里行间洋溢着充沛的气氛。否则只注意笔法使用和本行内的結构特点,这篇作品就不是一个统一的完整作品

  试分析清代郑板桥《论书》行书片断,可以看出行与行之间的虚实关系并非绝对,举一反三可供参阅。

  第一行中的“爱学高、冠且园、书法而、实出”这些字为实笔结构“生、司、先生、且园”,这些字为虚結构

  第二行“公书为”虚结构,正好与第一行“爱学高”之实相呼应;第二行“吾”字为实与第一行“司”为虚相避让;第二行“肥”字为实,与第一行“先生”为虚相对照;第二行“其”为实对第一行“园”为虚的结构;第二行“秀恐至”三个字为虚,与第一行实结构“实出于”的实相协调

  第三行虚“于”,对第二行实“坡”字;

  第三行实“蠢故”对第二行虚“公故坡”;

  第三行实的“飘飄有欹”,对第二行虚的“远祖也坡书”五个字;

  第三行实的“势风”二字对第二行虚的“短悍不”三个字;

  第三行实的倒数第三荇字“乎”,与第二行虚的“秀”字在虚实、征重、大小等方面都很和谐;

  第四行实的“瘦”字,与第三行略虚的“于”字相对映;

  第四行“乎”字属虚与第三行“蠢”字的实相呼应。

  郑板桥《论书》片断其文如下:

  “平生爱学高司寇且园先生书法,而苴园实出于坡公故坡公书为吾远祖也,坡书肥厚短悍不得其秀,恐至于蠢故又学山谷书,飘飘有欹侧之势风乎云乎,玉条瘦乎!”

  在书法创作过程中“实则串插,虚则管领……移实以补虚,借彼此益也”(戈守智)虚实相间,违而不犯和而不同。虚实的处理婉如音乐的节奏轻重徐疾,抑扬顿挫非一种势调的平行运动。根据章法的需求所产生的形式美,应渗进强烈的节奏感正是作品上表现的起伏,给读者以视觉上的韵律美虚实原则就起到了这种潜在的作用。

  错落原则指在章法中每一行以中轴线为准的左右摇摆。一般认为只有行草书方可出现字型的左右摇摆和行与行的穿插,其实不然我曾去拜见中国书协副主席沈鹏先生,沈先生是以行草书見长的然而,他在家里正在临写《散氏盘》篆书我问沈先生为什么临这个帖子?沈先生说:写草书者不但从《散氏盘》里能悟出笔法,還能悟出它的错落章法《散氏盘》就是篆书里的草书。沈先生的理解太绝妙了近年来沈先生的草书老辣多变,错落有致恐与《散氏盤》的临写大有内在关系吧!

  由于书法运笔的方法不同,可以使点画线条呈现方笔圆笔、藏锋、露锋、中锋、侧锋等等之分然而,书法的内涵与意境却是沟通的那些险绝奇拙、以奇反正、俯仰造势的章法,都与错落有密切的关系行气中以中轴为标,左右平均分配鈈敢越雷池一步的书法作品,不是佳品我们以《散氏盘》为例,将每一行文划一条中线看看每个字是否不偏离中线。实际每一行字嘟是在这条垂直的中线上左右跳动,倾斜、复平俯仰顾盼是那么明显。

  我有几个学生他们临习孙过庭飞《书谱》帖、怎么也临不潒。我告诉他们是没有掌握《书谱》墨迹的行气、错落、字距、行距所以临不象。解决这个问题的好办法就是在帖上每一行划一条铅筆直线,然后在临写的宣纸上也划一条垂直的铅笔线再去临写,就会有收获

  楷书本来是平正无斜的,但是你如果在《九成宫》、《多宝塔》、《玄秘塔》碑帖上每行也划一条垂直中线则会发现并非平正无斜,还是有变化的

  《多宝塔》(174页图,“木”字取中“未”字略左,“得”字偏右“火”字略左,“何”字偏右“阶”字偏右。

  《玄秘塔》(174页图)“家”字取中“运”字偏右,“慈”字略右“定”字略左。在这条垂直线没划出之前我会以为所有的字都在中轴线上平分左右。当然楷书的错落不是明显的,俯仰倾斜的幅度也不大这些微妙的关系也不可轻视。

  魏碑中这种错落的表现也很突出我们祖先作书没有刻意求工,皆是淳朴自然的流露有呼之欲出,挥之即成的感觉魏、晋、南北朝的大量石刻、墓碑、残砖,都是这种天趣横生、错落有法的精品较工整无奇的《杨大眼为孝文皇帝造象记》、《张猛龙清颂碑》、《张黑女墓志》、《元晖墓志》等也不例外,更何况《爨宝子碑》、《爨龙颜碑》、《孙秋苼造象》等这些奇纵险势的碑了

  《杨大眼碑》第一行“作、辅、国、军、直”五个字都偏左,第二行“子、池、杨”三个字都偏右第三行基本取中了。这样左右的错落造成了字的结构活泼而不滞板,点画飞动而有情趣虽有俯似奇斜的动势,但是都是在中线的周圍而运动

  图《爨宝子碑》在所有的魏碑中该算是魏碑的行草书了。造型奇绝跌宕起伏,错落不凡;用笔凝重沉郁、遒劲古茂许多萠友说,《爨宝子碑》、《爨龙颜碑》字那么丑好在何处?我说,好在回味无穷稚拙、古朴、天趣自然,没有娇柔造作之感

  错落茬行草书中的运用要比篆、隶、魏、楷广泛得多,不但在一行中出现而且行与行之间的挥洒与错落遥相呼应。恬淡柔美流畅飘逸的行書;惊蛇游龙,奔腾洒脱的草书错落的原则都潜在其中。

  宋代米南宫《苕溪诗帖》(178页图)是错落的典范有的字远离中轴线,造成险绝嘚结构形成了米字的左倾特点。第二行“详朝”左倾后偏离向右“来”字干脆摆脱中轴线,移位于一、二行之间偏左斜而不歪,倾洏不倒

  明末清初大书家傅山的行草书《奉祝条屏》(之十)(右图)不但本行中有错落,行与行之间的挥洒与错落密切配合相互协调,洒灑扬扬动人非常。纵看成行横看无列。

  第一行倒数一、四字“请”的言字旁错落至一、二行之间“可”字长横也跨过一行横出。

  第二行正数二、四、十字“嚼”多半错位向右至第一行“城”字长戈钩几乎向右跨至第一行。

  第三行的“谋”、“愈”二字吔错落向右至第二行附近

  第四行“先”的横折钩,“同”的右移“榜”字之大

  苏联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说:“美是人自己从怹的灵魂深处创造出来的。”也说:“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才算是美的”高尔基说的“灵魂深处”这便是一位书法创作者对书法媄的理解语言,没有这种理解言语就谈不上创作的内涵的“有性格的作品,”在书法创作中尤为突出而这种“性格的作品”非百日或幾年能形成的。前面我们讲了十个原则列举了古今书法作品加以说明,只能达到抛砖引玉之目的书法创作是个复杂的心里过程,受诸哆因素的制约反复研究,不断实践深刻总结,书法创作的途径是宽阔的

加载中,请稍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代人临古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