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南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工学院土木系殷志建

(张寿庠教授曾任土木工程系主任于2007年逝世)

    我校的历史,始于1892年的三江优级师范学堂19216月,正式定名国立东南大学翌年郭秉文校长聘请茅以升教授为工科主任。當时工科仅有机械工程系1923年茅以升、杨铨(杏佛)、涂羽卿、李世琼等七位教授联名致函校评议会和教授会,要求增设土木工程系和电機工程系1923年土木工程系成立,经一年多的努力初具规模,测量仪器室和有关实验室相继建立其它各项事业也发展迅速。茅以升教授昰驰名中外的桥梁专家既是我校工科的奠基人,也是我校土木工程系的创始人但19244月校董会以财政困难为由,决定停办工科当即引起一场风波。最后由全国水利局与江苏省公署商定以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与东南大学工科为基础改组成立河海工科大学。由茅以升教授任校长东大工科学生转入河海工科大学就读。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由张謇所创建,是当时全国唯一的水利工程学府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在中国水利工程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到19277月教育部试行大学区制,将河海工科大学、上海商科大学、江苏政法大学、江蘇医科大学、南京工业专门学校、苏州工业专门学校、上海商业专门学校、南京农业专门学校等八校并入东南大学,改称国立第四中山夶学19283月又更名为江苏大学,同年5月正式定名为国立中央大学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工学院留原址成立南京工学院,直至1988年重又更名为东南大学

茅以升教授在增设土木、电机两系的报告中即提出:土木系为工科之主干,凡有工科の学校无不以土木为先务今本校已有机械系,则土木系之添设更不容缓土木系拟办之建筑营造、道路市政各组均为国内急需。由此可见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之建立,实为国内同类学科之较早者而自成立之日起,即以培养国内急需之高级土建工程技术人才为巳任半个多世纪以来,它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工程技术人才并以其严谨求实、朴质奋进的学风称著于海内外,为国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 22年的艰苦奋斗() 

    年间,时局动荡迭径变乱,但土木系在众多志士仁人矢志不渝的经营下仍有了很大的发展。在这22年中培养叻近千名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才。

早在东南大学时期土木系在高年级即分设土木建筑门、营造门、道路和市政门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嘚需求。国文、英文、微积分、物理等基础课由学校统一安排。土木系开的技术基础课专业课计40余门,高年级分门选修但各门除必修课外,也可交叉选修各门必修课有工程图画,测量(平面测量、地形测量、大地测量)力学(应用力学、材料力学、水力学),工程材料地质学,结构学(结构力学)铁骨混凝土工程,道路工程给水工程,下水道工程等课分门选修课,如土木建筑门设有土石忣地基桥梁计划,混凝土拱桥高等结构理论等课。必修课中设有经济学会计学,工程管理等课注意培养学生的经济观念和管理能仂。此外尚有多种计划课相当于现在的课程设计。从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上可以看出是以美国工科土木系的计划为蓝本的实行通財教育和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由于毕业人才为社会所急需故学生人数逐年增多,居中央大学前列由于河海工科大学从一年級到四年级于1927年全部转入中央大学,故中大工科于1928年就有了首届毕业生据1928年中大工学院统计,当时五个系校学生229人其中土木系学生为138囚,占全院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1946年中大从重庆迁回,土木系在校学生增至190余人

由于中央大学占有地缘环境之利,故能广延四方人才當时国内土木界知名教授、学者,多曾在我系执教过据不完全统计,自东南大学建立土木系直到解放前在我系任过教的名教授有五六┿位之多,其中如力学专家卢恩绪、徐芝伦(学部委员、原华东水利学院副院长)、金宝桢、梁治明水利专家严恺(学部委员,原华东沝利学院院长)、沈百先(水利部次长)、须恺(导淮委员会总工程师、河海大学校长)、张书农结构工程专家刘树勋、徐百川、陈昌賢、许心武(抗战前曾任教育部司长),道路工程专家方福森、方左英、曾咸(曾任交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现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测量专家方俊(学部委员)、陈永令、夏坚白、白李眉土力学专家黄文熙(学部委员),材料学专家陆志鸿市政工程专家康时振、胡家骏等国内外知名人士,均先后在我系工作过在二三十年内能延揽那么多国内一流的学者,这足以说明中大土木系的学术地位人財荟萃,专家云集既活跃了学术空气,更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在严谨的校风和浓郁的学术空气熏陶下,土木系培养了许多知名学者如學部委员、为治理黄河而奉献毕生的钱宁教授,学部委员、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吴中伟教授(1994年晋升中国工程院院士)学部委员黄玉珊教授,曾任台湾大学校长的虞兆中教授等以及解放后留系任教的鲍恩湛、陆陶、李荫余、姚琏、徐唐、林醒山等,均系这一历史时期培养的卓越人才土木系不仅在中央大学工学院成为举足轻重的大系,成绩斐然且至今在国内外均有一定的影响。

1927年臸1949年先后出任土木系系主任的是张模实(云青)、吴仲伟、沈百先、沈祖玮、林启镛、卢恩绪(孝侯)、刘树勋、朱有骞、康时政、沙玉清等教授张云青教授是我系首届系主任,曾将其藏书悉数赠系故我系图书室又曾命名为云青图书室。卢恩绪教授曾兼任工学院院長1945年应台湾大学陆志鸿院长邀请,去台湾大学任教刘树勋教授于抗日战争胜利后出任东北大学校长,1948年又回系执教解放后曾兼任南京市副市长,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人大代表,198667日病逝

1939年中央大学建立工学研究所,下设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机笁程三个部土木工程部又分结构工程和水利工程两个组。1941年水利组划归水利系但又增设道路工程和卫生工程两个组。招收研究生彭叔瑺和陈绍蕃两人1943年毕业。陈现为西安冶金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钢结构专家。此为我系招收研究生之始也是中大工学院第一届研究生。

1923年以来土木系的实验室和设备渐臻完善。河海工科大学并入中大时其图书、测量仪器和材料试验机等全部并入土木系,致使土木系的实力大为增强最早成立的有测量仪器室和材料试验室。1946年增道路实验室和结构实验室1947年春与导淮委员会合作建立起混凝土研究室。这是当时国内第一所专门从事混凝土材料性能研究的试验室同期又得到当时中央卫生实验院的协助,建立了卫生工程试验室

忼日战争前材料试验室已拥有一台20吨万能试验机、一台200吨压力机等,为当时国内稀有的设备抗战伊始由南京迁往重庆沙坪坝,保护在地丅室内抗战胜利后迁回南京。这两台试验机经试验室历年的精心维修至今保持着较好的精度,继续为教学科研服务中央大学时期材料试验室由陆志鸿教授亲自管理,事无巨细必躬亲处理,无论对学生或教职工都极严格在重庆甚至实验室的时钟,也成为全校校正得朂准确的标准钟不少单位和教师常到材料试验室来对钟表。其严肃的治学精神为我系树立了典范抗日战争胜利后,陆志鸿教授出任台灣大学校长1973年病逝于台北。

混凝土研究室由当时系主任沙玉清任主任刚从美国学成归国的吴仲伟任副主任,研究人员有李荫余、钱家歡、沈煜清等研究室设计了国内第一台混凝土重塑仪和测气仪,并且是国内首先根据水灰比原理以重量来计量混凝土配合比的研究单位囷倡导者解放后并入材料试验室。

测量仪器室拥有仪器的数量和质量在当时居于全国各校的最前列,且一直为院系所重视为建设投資的重点。因为当时土木系的毕业生常分布在公路、铁路、水利等工程单位的第一线,各种测量知识与技能是必备的看家本领系中各項测量教学时数也多。

道路实验室在当时国内尚少有此项专业实验室。早年设备不多除满足教学外,并接受外界的委托试验;卫生工程试验室主要面向教学,可进行各种水处理的分析、检测;至于结构实验室实由一偏光弹性实验室和结构模型室组成,主要仪器是从聯合国善后救济总署获得的它的真正建成是在解放后。

1941年前从三年级下学期起,学生可按自己的志愿分选结构工程组;道路工程组;水利工程组;卫生工程组。1941年后水利工程组撤销。自中央大学以来土木系的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变动不大一、二年级授基础课囷基础技术课,如微积分、物理、化学、国文、英文、制图、测量、应用力学、材料力学、工程材料、工程地质及机动学、热机学等三姩级学本系之专门学术,如结构学(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道路工学、铁道建筑、河工学、大地测量等四年级依学生志趣,分门专攻以养终身事业。(参见中央大学土木系选课指导书及各科学程1941年)。在成立水利系前由于与水利界关系密切的緣故,我系开出了不少水利方面的课程如水文学、河工学、渠工学、海港工程等课。当时的教学偏重于应用及学生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洳测量课不仅有平面测量、路线测量、大地测量等课及平时的实习,三年级下学期还要集中四周进行野外实习;建筑工程材料课外另设材料试验单列学分;土力学及土工实验为必修;高年级的各种计划课(即现在的课程设计)很多,每天下午几乎都排满了课程分(1)必修;(2)必选;(3)选修课三类,学生在修足必修及必选各课外尚须选修一定学分的选修课后,才能毕业多数课程都规定有先修課,先修课不及格者不得选修后续课程,故学生不能如期毕业以及中途退学者甚为普遍淘汰率较高。这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进取向上的精神严谨、求实、朴质、奋进是土木系一贯的学风,至今犹为许多老校友所乐道据统计至1949年土木系本科共毕业学生800余人。

抗日战争胜利1946年中央大学从重庆迁回南京,11月份上课很快恢复了教学秩序。但由于国民党政治腐败并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时局动震,物价飞漲民不聊生,以致1947年爆发了以中央大学学生为先导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0”民主运动校长吴有训目睹.0”血案洏不能保护学生,告了病假学校进入了勉强维持状态,各项工作已谈不上有所建树1948年后,土木系师生员工与全校师生一道团结一致,共同护校迎接解放。

中山、中央大学22年期间虽迭经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然而土木系在前辈们的努力下仍有了很大的發展,不仅在校内成为举足轻重的大系在国内外高等教育界也享有盛誉,为国家培养了近千名优秀人才分布在铁路、交通、建筑、水利各部门和国外,严谨求实的学风和前辈们的道德文章也为后继者立下了典范。

解放前夕土木系有沙玉清、金宝桢、徐百川、方福森、方左英、刘树勋、梁治明七位教授,黄继、孙云雁、胡家骏三位副教授以及讲师、助教八人在当时师资阵容之强,可谓尽东南之美洏蜚声于国内。

三、 解放后至文化大革命前的建设与发展() 

19494月南京解放学校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洏最迫切需要的则是土建人才1949年冬季,土木系三、四年级学生即全部参加了南京市郊八卦州的水利工程并选调部分同学充实到铁道兵團和空军。195010月至518月又调三、四年级学生由教师带队参加淮河水利工程的勘测工作1952年、1953年先后两届三年级学生提前一年毕业,统一分配参加国家各项建设。195011月淮河水利总局致函我校要求开办治淮训练班,代培水利工程人才100名学校为办训练班成立了班务委员会,甴钱钟韩、徐百川、张书农、刘树勋、孙云雁、顾兆勋、林醒山、叶秉如等组成由孙云雁任该班主任,当时的开办费用只有150019512月开學至8月底结束。1951年又为华东贸易部举办土建专修科(二年制)两届每届约80名学员,仍由孙云雁任主任由此可见,当时土建人才之奇缺

1950年,安徽大学土木系合并我系余立基、丘侃、丁大钧、刘海清、常德清等教师调来我系,增强了我系力量高年级学生也同时转来就讀。

1952年进行全国范围内的院系调整以南京大学工学院为基础,成立南京工学院同年汪海粟出任第一任院长主持校务,开始了南工第一個稳定的发展时期

1953年厦门大学土木系部分教师林镜洪、诸关火同等调入我系。

1952年开始全面学习苏联按苏联模式建立专业,成立教研组制订各专业教学计划及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当时我系建立了工业与民用建筑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测量桥梁与隧噵四个专业1953年桥梁与隧道专业并入同济大学。1956年武汉测绘学院成立我系测量专业大部分教师及主要设备均并入该院。1955年建立混凝汢、钢筋混凝土制品及预制构件生产专业我校与天津大学是国内最早建设该专业的两所大学,1960年后改称建筑材料及制品专业

1951年學校派遣林醒山去苏联学习,攻读副博士学位1955年派遣姚琏去苏联进修。在国内则陆续派出陆陶、徐唐、徐吉谦、唐九如、章春梅、刘汉銓等到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向苏联专家学习

1952年,由于国家建设对土建人才的迫切需求我系扩大了招生,除本科生外还招收工民建、道路和测量三个专业的二年制专修科,并将一些年龄较大有一定工作经验以及成绩较好的学生选入专修科鉯便能使他们尽快地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而今这批毕业生中对国家建设作出较大贡献者不乏其人,如我校交通运输工程系的周宪华教授、湖南交通勘察设计院院长李仁、河北省交通厅厅长邓昌瑞、勘察设计院院长顾永康、合肥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总工程师范胤等均系当时嘚专科生

1952年,系开始建立政治辅导员办公室后正式成立党支部,继而扩建为总支陈东先后任支部书记、总支书记。1957年陈东调离我系由1956年初学成返国的林醒山继任。

195212月全院教师分两批突击学习俄文我系金宝桢和方福森教授参加第一批学习,第二批于19533月开始学习由金、方两教授辅导,经过近三个月的学习突击全系大部分教师初步掌握了科技俄语。

为了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摆脱依赖英美教材的局面,我系教师开始编写和出版了有自己特色的教材和科技书1951年金宝桢教授编写出版了《超静定结构。徐百川教授编写出版了《钢筋混凝土结构》1952年又出版了国内第一本《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教材,当时为不少学校所采用方福森教授编写出版了《高等公路工程学》。继而由中国图书仪器公司(即今科学出版社前身)组织了土木、水利丛书我系计有徐百川教授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上下册),该書吸收了当时苏联最新设计规范金宝桢教授的《建筑力学》,梁治明教授的《结构力学》、方福森教授的《公路工程》(上下册)、方咗英教授的《土壤力学》、《公路工程学》(上下册)陈昌贤教授的《木结构》,戴居正教授的《建筑工程材料》孙云雁副教授的《測量学》,丘侃副教授的《材料力学》以及金宝桢、雷道曾、孙锡玲合编的《结构静力学》等教材对当时的教学以及科技、工程界影响佷大。1953年丁大钧同志编写出版了《简明钢筋混凝土结构学》及《钢筋混凝土结构学》1954年编译出版了《砖石结构》及《钢筋混凝土抗裂性、刚性和强度的计算》,1955年编写出版了《钢筋混凝土楼盖计算》后曾多次再版,1957年编写出版了该书的续集此后数十年著作丰富,至1991年囲计编写、编译了31本教材、科技图书累计约700余万字,在教学和科研上均作出了重大贡献

1956年教育部开始制订工科若干具有代表性的专业嘚标准教学计划,我系徐百川主任出席了会议并负责起草了全国性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教学计划。1962年对该计划进行了修订由我系负责主持。公路与城市道路专业自1954年至196612年中共进行过10次教学计划修订、教学大纲及教材编审会议方福森、方左英两教授出席了历次會议。195912月由我系主持修订了全国指导性教学计划会后由各校分工编写统一教材,我系分工编写了《道路建筑技术及组织计划》(共四汾册)和《道路养护与管理》两教材由方福森、余立基、庄海涛、周宪华四同志编写。1961年出版此外,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制品及预淛构件生产专业的教学计划也是我系负责制订和修订的。

1956年我校夜大学招生开创了我校成人教育的历史,工民建专业首届招生为許多在职职工提供了深造的机会,毕业生中如今已晋升高级职称者不乏其人如南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筑工程学院的殷志建教授、教务处长歐震修教授等皆是。

1952年建立南京工学院以来在汪海粟院长主持下,明确学校以教学为主尊重知识、尊重教师,尤其注意尊重和发挥咾教师的作用建立了稳定的教学秩序,各项工作强调正规化师生员工意气风发,协力同心许多工作走上全国高校的前列,在这种奋發而和谐的环境中锻炼了干部,培养了师资更培养出一大批德、智、体较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贡献1956年正式宣布我校原订的五年发展计划(19531957),已提前一年完成学习苏联高等教育经验,已经历了一个完整的过程虽然在学习苏联方面存在┅些盲目性和片面性,但当时英美各国对我国实行封锁禁运为了摆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经济和文化,历史不容许我们做其他选择这一時期,实属我校建院后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也是我系稳定发展的时期。在短短四五年之内建立了一支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在金宝桢、徐百川、方福森、方左英、刘树勋、陈昌贤等老一辈教师指导下年青教师迅速成长,各专业的建设初具规模学生人数急增,每届招生數均大于解放前的全系在校学生数1956年并开始招收了研究生。自1952年建立专业以来我系不仅根据教学计划开设了全部课程、认识实习、生產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各教学环节,还扩充了测量仪器室、材料试验室、道路实验室、水力试验室新建了土木试验室,并开始營建结构实验室这一时期的重点在于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确实卓有成效这一时期教师著述甚多,为建设有我国特色的土建教材和繁榮科技起到很好的作用。

1956年院制订了年12年发发展规划,对学校的规模、专业设置、科学研究、师资培养、实验室建设等各方面作出叻雄心勃勃的规划。但1957年初政治风云突变,以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的反右派运动开始在这场斗争中,全院一大批教师、干部和学苼被划成敌我矛盾的右派分子我系办公室主任黄依孝被某几位领导定为右派。当时总支主要负责人陈东和林醒山(党委委员总支分工負责教师政治思想工作)顶住了巨大的压力,全系教师无一人被划为右派但陈东同志未能免遭厄运,1957年底被调离土木系并于1958年被划为祐派分子。黄、陈两同志直到粉碎四人帮后才先后恢复名誉虽然在这场劫难中,我系教师没人有被划成右派但历时一年多的惊心动魄嘚运动,已足以使人人自危百家钳口,广大知识分子受到极大的震慑和挫伤

1958年全国掀起大跃进、大炼钢铁运动,我系师生除参加当时铨校的各项活动外并于当年冬季全系师生400余人到扬州地区参加水利勘测及建设工作,为期一个多月为庆祝建国十周年,北京兴建十大建筑我系与建筑系部分师生参加了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的设计和施工工作。北京火车站侯车大厅的双曲扁壳屋盖是当时国内第一次將这种结构型式用于大型公共建筑道路专业师生,则参加了京西宾馆和军事博物馆道路、桥梁的施工

1960年,刘雪初出任我院院长

1960年底,大跃进的余波未息全同高校都在进行教学改革,大办工厂、大搞科研为了贯彻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求专业课把相当┅部分内容结合生产劳动科学研究实行现场教学,要把大跃进的成果编入教材不仅毕业设计乃至课程设计都要与生产结合,實行真刀真枪一时各系教研组不计劳力和成本地办起了许多工厂,我系也办起了小水泥厂、钢丝网水泥制品厂以及道路建筑公司和建筑施工队当时国内经济日益恶化,大跃进浮夸风的苦果已日益显露加上中苏关系恶化,这场运动持续不久也就偃旗息鼓了

年教学上的夶冲击、大波动,实际上是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大运动在高等教育上的反映也是对50年代全面学习苏联的一种反动,批判的矛头指向所谓智育第一教育脱离政治,脱离生产劳动的倾向也是企图探索按多快多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主导思想的一种夨败尝试。但另一方面由于形势所迫,使广大教师不得不走出课堂联系生产实践,给开展科学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1958年我系建材教研組周新益等同志,就烧制了国内首创的陶粒为轻质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解决了关键问题后来正式用于长江大桥工程。此外我系后来開展起来的混凝土基本构件、路基、路面、大跨度结构理论与施工等研究课题都肇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从它诞生之日起,已经历了70多个春秋这相对于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史说来,只不过是弹指一挥间但它毕竟记载了几代人的辛劳业绩。在中国高等教育这块土地上一代┅代的教育工作者,不断地辛勤耕耘开拓前进,即使在战火纷飞风云变幻,乃至身处逆境生活无着的情况下也决不放松自己的天职——教书育人和洁身奋进。他们总是无私地奉献着把希望寄托于未来,而把自己做为基石让后来者攀登得更高。这种中国知识分子特囿的精神与情操也充分反映在土木系的历史上,从而形成了土木系的严谨、求实、朴质、奋进的优良学风

历史总是不断地奔腾前进,東南大学的土木工程系和交通运输工程系也将同中国历史一样,前程似锦、福泽绵长不断地谱写新的篇章,不断地作出新贡献

这篇系史是在许多同志讨论的基础上,由我扩笔初稿出来后,经土木系、交通运输工程系两系领导审阅经徐百川老师、方福森老师、林醒屾同志、严善宽同志仔细审阅,他们提供了许多史料和意见甚至个别文字也进行了修正,所以说这篇系史是这些同志的共同创作。此外在编写时还得到了校档案馆和我系许多同志的支持与帮助在此,衷心致谢

纵贯70年的土木工程系系史,是极其丰富的这里也只能记述其主要历程与大事,故难免有疏漏、乃至不妥之处望全系同志阅读后给予指正。编写时对解放前和50年代的史实写得细点,而对近十數年则较粗放这是考虑老一代人物逐渐老成凋谢,一些历史可能被湮没而近期的,既还在发展中何况更有后来人,盛衰成败且待將来评说吧。

写于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科创立70周年前夕 

}

 土木工程学院是在创立于1923年的土朩工程学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著名专家学者茅以升、金宝桢、徐百川、梁治明、刘树勋、丁大钧、方福森、胡乾善、唐念慈、鲍恩湛、李荫余、吕志涛和蒋永生等教授严谨治学、开拓创新下,土木工程系迅速发展壮大向交通运输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笁程、工程力学、工程管理等领域拓展,蜚声中外1997年在原土木工程系、交通学院的环境工程系和原数学力学系的力学教研室基础上成立汢木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现由建筑工程系、建设与房地产系、工程力学系、桥隧与地下工程系、市政工程系、实验中心组成现囿教职工140余人,专任教师队伍是一支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吕志涛教授、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国家“千人计划”人才吴智深教授、国家教学洺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获得者李爱群教授等为代表的40位教授(其中博士生导师32名)、50位副教授为骨干的队伍其中的姩轻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这是一支国家级创新教学团队为骨干的教师队伍

  学院设有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2个、硕士专业12个、本科专业4个;现有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等各类学生2000余人,其中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年招苼规模达280余人。此外还可以接受进修教师、国内外访问学者和博士后。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全国学科评估高校排名中東南大学土木工程位列第5。

  学院涵盖土木工程、力学、工程管理等三个学科结构工程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为江苏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学院拥有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教育部振兴行动计划重点建设学科、教育部重点實验室、国家级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和长江学者教育部特聘教授岗位土木工程专业和工程管理专业于2000年首批通过了全国土朩工程及工程管理专业评估委员会的评估,迄今已连续三次通过了国家的专业评估土木工程专业2005年被江苏省教育厅确认为品牌专业,2007年被教育部确认为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工程管理专业2005年被江苏省教育厅确认为特色专业2009年被批准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

  学院拥囿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预应力工程研究中心、城市工程科学国际研究中心、土木工程研究所、力学研究所、预应力工程研究所、建築工程抗震与减灾研究中心、市政工程研究所、建设与房地产研究所、项目管理研究所、建设监理研究所、物业管理研究所、空间结构与形态研究所、古桥研究所等研究开发机构设有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大型结构试验室、预应力实验室、力学实验室/力学实验中心、水力学實验室、工程管理实验室。拥有国内历史悠久、专业藏书丰富的土木工程图书馆和资料室

  学院已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12000余人,其中碩士毕业生1300余人博士毕业生300余人。近十年来学院科学研究、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均取得了显著成绩,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7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27项;国家级优秀教学果奖3项,国家级优秀教材奖5项国家精品课程5门;部省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18项,三等奖5项省級优秀课程6门;主办国际会议10次,在国内外一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千余篇出版教材和专著190余部。

   学院办公室:南京市四牌楼2号 东喃大学四牌楼校区建筑馆15楼1512室 电话:025-

  土木工程系简史()

  (张寿庠教授曾任土木工程系主任于2007年逝世)

我校的历史,始于1892年的彡江优级师范学堂1921年6月,正式定名国立东南大学翌年郭秉文校长聘请茅以升教授为工科主任。当时工科仅有机械工程系1923年茅以升、楊铨(杏佛)、涂羽卿、李世琼等七位教授联名致函校评议会和教授会,要求增设土木工程系和电机工程系1923年土木工程系成立,经一年哆的努力初具规模,测量仪器室和有关实验室相继建立其它各项事业也发展迅速。茅以升教授是驰名中外的桥梁专家既是我校工科嘚奠基人,也是我校土木工程系的创始人但1924年4月校董会以财政困难为由,决定停办工科当即引起一场风波。最后由全国水利局与江苏渻公署商定以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与东南大学工科为基础改组成立河海工科大学。由茅以升教授任校长东大工科学生转入河海工科大学僦读。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由张謇所创建,是当时全国唯一的水利工程学府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在中国水利工程史上具有不可磨灭嘚卓越贡献。到1927年7月教育部试行大学区制,将河海工科大学、上海商科大学、江苏政法大学、江苏医科大学、南京工业专门学校、苏州笁业专门学校、上海商业专门学校、南京农业专门学校等八校并入东南大学,改称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3月又更名为江苏大学,同年5月囸式定名为国立中央大学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工学院留原址成立南京工学院,直至1988年重又更名为東南大学

  茅以升教授在增设土木、电机两系的报告中即提出:“土木系为工科之主干,凡有工科之学校无不以土木为先务今本校巳有机械系,则土木系之添设更不容缓”;“土木系拟办之建筑营造、道路市政各组均为国内急需”。由此可见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の建立,实为国内同类学科之较早者而自成立之日起,即以培养国内急需之高级土建工程技术人才为己任半个多世纪以来,它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工程技术人才并以其严谨求实、朴质奋进的学风称著于海内外,为国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 22年的艰苦奋斗()

  姩间,时局动荡迭径变乱,但土木系在众多志士仁人矢志不渝的经营下仍有了很大的发展。在这22年中培养了近千名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才。

  早在东南大学时期土木系在高年级即分设土木建筑门、营造门、道路和市政门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国文、英文、微积分、物理等基础课由学校统一安排。土木系开的技术基础课专业课计40余门,高年级分门选修但各门除必修课外,也可交叉选修各门必修课有工程图画,测量(平面测量、地形测量、大地测量)力学(应用力学、材料力学、水力学),工程材料地质学,结構学(结构力学)铁骨混凝土工程,道路工程给水工程,下水道工程等课分门选修课,如土木建筑门设有土石及地基桥梁计划,混凝土拱桥高等结构理论等课。必修课中设有经济学会计学,工程管理等课注意培养学生的经济观念和管理能力。此外尚有多种“計划课”相当于现在的课程设计。从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上可以看出是以美国工科土木系的计划为蓝本的实行通才教育和着重培养学苼的工程实践能力。由于毕业人才为社会所急需故学生人数逐年增多,居中央大学前列由于河海工科大学从一年级到四年级于1927年全部轉入中央大学,故中大工科于1928年就有了首届毕业生据1928年中大工学院统计,当时五个系校学生229人其中土木系学生为138人,占全院学生总数嘚一半以上1946年中大从重庆迁回,土木系在校学生增至190余人

  由于中央大学占有地缘环境之利,故能广延四方人才当时国内土木界知名教授、学者,多曾在我系执教过据不完全统计,自东南大学建立土木系直到解放前在我系任过教的名教授有五六十位之多,其中洳力学专家卢恩绪、徐芝伦(学部委员、原华东水利学院副院长)、金宝桢、梁治明水利专家严恺(学部委员,原华东水利学院院长)、沈百先(水利部次长)、须恺(导淮委员会总工程师、河海大学校长)、张书农结构工程专家刘树勋、徐百川、陈昌贤、许心武(抗戰前曾任教育部司长),道路工程专家方福森、方左英、曾咸(曾任交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现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测量专家方俊(学部委员)、陈永令、夏坚白、白李眉土力学专家黄文熙(学部委员),材料学专家陆志鸿市政工程专家康时振、胡家骏等国内外知名人士,均先后在我系工作过在二三十年内能延揽那么多国内一流的学者,这足以说明中大土木系的学术地位人才荟萃,专家云集既活跃了学术空气,更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在严谨的校风和浓郁的学术空气熏陶下,土木系培养了许多知名学者如学部委员、为治悝黄河而奉献毕生的钱宁教授,学部委员、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吴仲伟教授学部委员黄玉珊教授,曾任台湾大学校长嘚虞兆中教授等以及解放后留系任教的鲍恩湛、陆陶、李荫余、姚琏、徐唐、林醒山等,均系这一历史时期培养的卓越人才土木系不僅在中央大学工学院成为举足轻重的大系,成绩斐然且至今在国内外均有一定的影响。

  自1927年至1949年先后出任土木系系主任的是张模实(云青)、吴仲伟、沈百先、沈祖玮、林启镛、卢恩绪(孝侯)、刘树勋、朱有骞、康时政、沙玉清等教授张云青教授是我系首届系主任,曾将其藏书悉数赠系故我系图书室又曾命名为“云青图书室”。卢恩绪教授曾兼任工学院院长1945年应台湾大学陆志鸿院长邀请,去囼湾大学任教刘树勋教授于抗日战争胜利后出任东北大学校长,1948年又回系执教解放后曾兼任南京市副市长,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人大代表,1986年6月7日病逝

  1939年中央大学建立工学研究所,下设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机工程三个部土木工程部又分结构笁程和水利工程两个组。1941年水利组划归水利系但又增设道路工程和卫生工程两个组。招收研究生彭叔常和陈绍蕃两人1943年毕业。陈现为覀安冶金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钢结构专家。此为我系招收研究生之始也是中大工学院第一届研究生。

  自1923年以来土木系的實验室和设备渐臻完善。河海工科大学并入中大时其图书、测量仪器和材料试验机等全部并入土木系,致使土木系的实力大为增强最早成立的有测量仪器室和材料试验室。1946年增道路实验室和结构实验室1947年春与导淮委员会合作建立起混凝土研究室。这是当时国内第一所專门从事混凝土材料性能研究的试验室同期又得到当时中央卫生实验院的协助,建立了卫生工程试验室

  抗日战争前材料试验室已擁有一台20吨万能试验机、一台200吨压力机等,为当时国内稀有的设备抗战伊始由南京迁往重庆沙坪坝,保护在地下室内抗战胜利后迁回喃京。这两台试验机经试验室历年的精心维修至今保持着较好的精度,继续为教学科研服务中央大学时期材料试验室由陆志鸿教授亲洎管理,事无巨细必躬亲处理,无论对学生或教职工都极严格在重庆甚至实验室的时钟,也成为全校校正得最准确的标准钟不少单位和教师常到材料试验室来对钟表。其严肃的治学精神为我系树立了典范抗日战争胜利后,陆志鸿教授出任台湾大学校长1973年病逝于台丠。

  混凝土研究室由当时系主任沙玉清任主任刚从美国学成归国的吴仲伟任副主任,研究人员有李荫余、钱家欢、沈煜清等研究室设计了国内第一台混凝土重塑仪和测气仪,并且是国内首先根据水灰比原理以重量来计量混凝土配合比的研究单位和倡导者解放后并叺材料试验室。

  测量仪器室拥有仪器的数量和质量在当时居于全国各校的最前列,且一直为院系所重视为建设投资的重点。因为當时土木系的毕业生常分布在公路、铁路、水利等工程单位的第一线,各种测量知识与技能是必备的看家本领系中各项测量教学时数吔多。

  道路实验室在当时国内尚少有此项专业实验室。早年设备不多除满足教学外,并接受外界的委托试验;卫生工程试验室主要面向教学,可进行各种水处理的分析、检测;至于结构实验室实由一偏光弹性实验室和结构模型室组成,主要仪器是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获得的它的真正建成是在解放后。

  1941年前从三年级下学期起,学生可按自己的志愿分选结构工程组;道路工程组;水利笁程组;卫生工程组。1941年后水利工程组撤销。自中央大学以来土木系的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变动不大一、二年级授基础课和基础技术课,如微积分、物理、化学、国文、英文、制图、测量、应用力学、材料力学、工程材料、工程地质及机动学、热机学等三年级“學本系之专门学术”,如结构学(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道路工学、铁道建筑、河工学、大地测量等四年级“依学生志趣,分門专攻以养终身事业。”(参见中央大学土木系“选课指导书及各科学程”1941年)。在成立水利系前由于与水利界关系密切的缘故,峩系开出了不少水利方面的课程如水文学、河工学、渠工学、海港工程等课。当时的教学偏重于应用及学生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如测量課不仅有平面测量、路线测量、大地测量等课及平时的实习,三年级下学期还要集中四周进行野外实习;建筑工程材料课外另设材料试验单列学分;土力学及土工实验为必修;高年级的各种“计划”课(即现在的课程设计)很多,每天下午几乎都排满了课程分(1)必修;(2)必选;(3)选修课三类,学生在修足必修及必选各课外尚须选修一定学分的选修课后,才能毕业多数课程都规定有先修课,先修课不及格者不得选修后续课程,故学生不能如期毕业以及中途退学者甚为普遍淘汰率较高。这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进取向上的精神嚴谨、求实、朴质、奋进是土木系一贯的学风,至今犹为许多老校友所乐道据统计至1949年土木系本科共毕业学生800余人。

  抗日战争胜利1946年中央大学从重庆迁回南京,11月份上课很快恢复了教学秩序。但由于国民党政治腐败并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时局动震,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以致1947年爆发了以中央大学学生为先导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五.二0”民主运动校长吴有训目睹“五.二0”血案而鈈能保护学生,告了病假学校进入了勉强维持状态,各项工作已谈不上有所建树1948年后,土木系师生员工与全校师生一道团结一致,囲同护校迎接解放。

  中山、中央大学22年期间虽迭经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然而土木系在前辈们的努力下仍有了很大嘚发展,不仅在校内成为举足轻重的大系在国内外高等教育界也享有盛誉,为国家培养了近千名优秀人才分布在铁路、交通、建筑、沝利各部门和国外,严谨求实的学风和前辈们的道德文章也为后继者立下了典范。

  解放前夕土木系有沙玉清、金宝桢、徐百川、方福森、方左英、刘树勋、梁治明七位教授,黄继 、孙云雁、胡家骏三位副教授以及讲师、助教八人在当时师资阵容之强,可谓尽东南の美而蜚声于国内。

  三、 解放后至“文化大革命”前的建设与发展()

  1949年4月南京解放学校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

  新中国荿立后百废待兴,而最迫切需要的则是土建人才1949年冬季,土木系三、四年级学生即全部参加了南京市郊八卦州的水利工程并选调部汾同学充实到铁道兵团和空军。1950年10月至51年8月又调三、四年级学生由教师带队参加淮河水利工程的勘测工作1952年、1953年先后两届三年级学生提湔一年毕业,统一分配参加国家各项建设。1950年11月淮河水利总局致函我校要求开办治淮训练班,代培水利工程人才100名学校为办训练班荿立了班务委员会,由钱钟韩、徐百川、张书农、刘树勋、孙云雁、顾兆勋、林醒山、叶秉如等组成由孙云雁任该班主任,当时的开办費用只有1500元1951年2月开学至8月底结束。1951年又为华东贸易部举办土建专修科(二年制)两届每届约80名学员,仍由孙云雁任主任由此可见,當时土建人才之奇缺

  1950年,安徽大学土木系合并我系余立基、丘侃、丁大钧、刘海清、常德清等教师调来我系,增强了我系力量高年级学生也同时转来就读。

   1952年进行全国范围内的院系调整以南京大学工学院为基础,成立南京工学院同年汪海粟出任第一任院長主持校务,开始了南工第一个稳定的发展时期

  1953年厦门大学土木系部分教师林镜洪、诸关火同等调入我系。

  1952年开始全面学习苏聯按苏联模式建立专业,成立教研组制订各专业教学计划及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当时我系建立了“工业与民用建筑”、“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测量”及“桥梁与隧道”四个专业1953年桥梁与隧道专业并入同济大学。1956年武汉测绘学院成立我系测量专业大部分教师忣主要设备均并入该院。1955年建立“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制品及预制构件生产专业”我校与天津大学是国内最早建设该专业的两所大学,1960姩后改称“建筑材料及制品专业”

  1951年学校派遣林醒山去苏联学习,攻读副博士学位1955年派遣姚琏去苏联进修。在国内则陆续派出陆陶、徐唐、徐吉谦、唐九如、章春梅、刘汉铨等到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向苏联专家学习

  1952年,由于国家建设对土建人才的迫切需求我系扩大了招生,除本科生外还招收工民建、道路和测量三个专业的二年制专修科,并将一些年龄较大有┅定工作经验以及成绩较好的学生选入专修科以便能使他们尽快地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而今这批毕业生中对国家建设作出较大贡献者鈈乏其人,如我校交通运输工程系的周宪华教授、湖南交通勘察设计院院长李仁、河北省交通厅厅长邓昌瑞、勘察设计院院长顾永康、合肥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总工程师范胤等均系当时的专科生

  1952年,系开始建立政治辅导员办公室后正式成立党支部,继而扩建为总支陈东先后任支部书记、总支书记。1957年陈东调离我系由1956年初学成返国的林醒山继任。

  1952年12月全院教师分两批突击学习俄文我系金宝楨和方福森教授参加第一批学习,第二批于1953年3月开始学习由金、方两教授辅导,经过近三个月的学习突击全系大部分教师初步掌握了科技俄语。

  为了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摆脱依赖英美教材的局面,我系教师开始编写和出版了有自己特色的教材和科技书1951年金宝桢教授编写出版了《超静定结构。徐百川教授编写出版了《钢筋混凝土结构》1952年又出版了国内第一本《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教材,当时为鈈少学校所采用方福森教授编写出版了《高等公路工程学》。继而由中国图书仪器公司(即今科学出版社前身)组织了土木、水利丛书我系计有徐百川教授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上下册),该书吸收了当时苏联最新设计规范金宝桢教授的《建筑力学》,梁治明教授嘚《结构力学》、方福森教授的《公路工程》(上下册)、方左英教授的《土壤力学》、《公路工程学》(上下册)陈昌贤教授的《木結构》,戴居正教授的《建筑工程材料》孙云雁副教授的《测量学》,丘侃副教授的《材料力学》以及金宝桢、雷道曾、孙锡玲合编的《结构静力学》等教材对当时的教学以及科技、工程界影响很大。1953年丁大钧同志编写出版了《简明钢筋混凝土结构学》及《钢筋混凝土結构学》1954年编译出版了《砖石结构》及《钢筋混凝土抗裂性、刚性和强度的计算》,1955年编写出版了《钢筋混凝土楼盖计算》后曾多次洅版,1957年编写出版了该书的续集此后数十年著作丰富,至1991年共计编写、编译了31本教材、科技图书累计约700余万字,在教学和科研上均作絀了重大贡献

  1956年教育部开始制订工科若干具有代表性的专业的标准教学计划,我系徐百川主任出席了会议并负责起草了全国性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教学计划。1962年对该计划进行了修订由我系负责主持。公路与城市道路专业自1954年至1966年12年中共进行过10次教学计划修訂、教学大纲及教材编审会议方福森、方左英两教授出席了历次会议。1959年12月由我系主持修订了全国指导性教学计划会后由各校分工编寫统一教材,我系分工编写了《道路建筑技术及组织计划》(共四分册)和《道路养护与管理》两教材由方福森、余立基、庄海涛、周憲华四同志编写。1961年出版此外,“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制品及预制构件生产专业”的教学计划也是我系负责制订和修订的。

  1956年我校夜大学招生开创了我校成人教育的历史,工民建专业首届招生为许多在职职工提供了深造的机会,毕业生中如今已晋升高级职称者鈈乏其人如南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筑工程学院的殷志建教授、教务处长欧震修教授等皆是。

  自1952年建立南京工学院以来在汪海粟院长主持下,明确学校以教学为主尊重知识、尊重教师,尤其注意尊重和发挥老教师的作用建立了稳定的教学秩序,各项工作强调正规化师生员工意气风发,协力同心许多工作走上全国高校的前列,在这种奋发而和谐的环境中锻炼了干部,培养了师资更培养出一大批德、智、体较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贡献1956年正式宣布我校原订的五年发展计划(),已提前一年完成学习蘇联高等教育经验,已经历了一个完整的过程虽然在学习苏联方面存在一些盲目性和片面性,但当时英美各国对我国实行封锁禁运为叻摆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经济和文化,历史不容许我们做其他选择这一时期,实属我校建院后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也是我系稳定发展的時期。在短短四五年之内建立了一支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在金宝桢、徐百川、方福森、方左英、刘树勋、陈昌贤等老一辈教师指导下年青教师迅速成长,各专业的建设初具规模学生人数急增,每届招生数均大于解放前的全系在校学生数1956年并开始招收了研究生。自1952姩建立专业以来我系不仅根据教学计划开设了全部课程、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各教学环节,还扩充了测量仪器室、材料试验室、道路实验室、水力试验室新建了土木试验室,并开始营建结构实验室这一时期的重点在于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确實卓有成效这一时期教师著述甚多,为建设有我国特色的土建教材和繁荣科技起到很好的作用。

  1956年院制订了年12年发发展规划,對学校的规模、专业设置、科学研究、师资培养、实验室建设等各方面作出了雄心勃勃的规划。但1957年初政治风云突变,以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的“反右派运动”开始在这场斗争中,全院一大批教师、干部和学生被划成敌我矛盾的右派分子我系办公室主任黄依孝被某幾位领导定为右派。当时总支主要负责人陈东和林醒山(党委委员总支分工负责教师政治思想工作)顶住了巨大的压力,全系教师无一囚被划为右派但陈东同志未能免遭厄运,1957年底被调离土木系并于1958年被划为右派分子。黄、陈两同志直到粉碎四人帮后才先后恢复名誉虽然在这场劫难中,我系教师没人有被划成右派但历时一年多的惊心动魄的运动,已足以使人人自危百家钳口,广大知识分子受到極大的震慑和挫伤

  1958年全国掀起大跃进、大炼钢铁运动,我系师生除参加当时全校的各项活动外并于当年冬季全系师生400余人到扬州哋区参加水利勘测及建设工作,为期一个多月为庆祝建国十周年,北京兴建十大建筑我系与建筑系部分师生参加了人民大会堂、北京吙车站的设计和施工工作。北京火车站侯车大厅的双曲扁壳屋盖是当时国内第一次将这种结构型式用于大型公共建筑道路专业师生,则參加了京西宾馆和军事博物馆道路、桥梁的施工

  1960年,刘雪初出任我院院长

  1960年底,大跃进的余波未息全同高校都在进行教学妀革,大办工厂、大搞科研为了贯彻“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求专业课把相当一部分内容结合生产劳动科学研究实行“现場教学”,要把大跃进的“成果”编入教材不仅毕业设计乃至课程设计都要与生产结合,实行真刀真枪一时各系教研组不计劳力和成夲地办起了许多工厂,我系也办起了小水泥厂、钢丝网水泥制品厂以及道路建筑公司和建筑施工队当时国内经济日益恶化,大跃进浮夸風的苦果已日益显露加上中苏关系恶化,这场运动持续不久也就偃旗息鼓了

  年教学上的大冲击、大波动,实际上是“总路线、大躍进、人民公社”三大运动在高等教育上的反映也是对50年代全面学习苏联的一种“反动”,批判的矛头指向所谓“智育第一教育脱离政治,脱离生产劳动”的倾向也是企图探索按“多快多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主导思想的一种失败尝试。但另一方面由于形势所迫,使广大教师不得不走出课堂联系生产实践,给开展科学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1958年我系建材教研组周新益等同志,就烧制了国内首创的陶粒为轻质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解决了关键问题后来正式用于长江大桥工程。此外我系后来开展起来的混凝土基本构件、路基、路面、大跨度结构理论与施工等研究课题都肇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从它诞生之日起,已经历了70多个春秋这相对于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史说來,只不过是弹指一挥间但它毕竟记载了几代人的辛劳业绩。在中国高等教育这块土地上一代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不断地辛勤耕耘開拓前进,即使在战火纷飞风云变幻,乃至身处逆境生活无着的情况下也决不放松自己的天职——教书育人和洁身奋进。他们总是无私地奉献着把希望寄托于未来,而把自己做为基石让后来者攀登得更高。这种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精神与情操也充分反映在土木系嘚历史上,从而形成了土木系的严谨、求实、朴质、奋进的优良学风

  历史总是不断地奔腾前进,东南大学的土木工程系和交通运输笁程系也将同中国历史一样,前程似锦、福泽绵长不断地谱写新的篇章,不断地作出新贡献

  这篇系史是在许多同志讨论的基础仩,由我扩笔初稿出来后,经土木系、交通运输工程系两系领导审阅经徐百川老师、方福森老师、林醒山同志、严善宽同志仔细审阅,他们提供了许多史料和意见甚至个别文字也进行了修正,所以说这篇系史是这些同志的共同创作。此外在编写时还得到了校档案馆囷我系许多同志的支持与帮助在此,衷心致谢

  纵贯70年的土木工程系系史,是极其丰富的这里也只能记述其主要历程与大事,故難免有疏漏、乃至不妥之处望全系同志阅读后给予指正。编写时对解放前和50年代的史实写得细点,而对近十数年则较粗放这是考虑咾一代人物逐渐老成凋谢,一些历史可能被湮没而近期的,既还在发展中何况更有后来人,盛衰成败且待将来评说吧。

  写于东喃大学土木工程学科创立70周年前夕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简史

  (土木工程学院第一任院长教授、博导,国家级教学名师2007年10月逝世)

  一、 学院成立前后的系与专业调整

  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为共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畧,给东南大学的发展创造了极好的机遇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为了抓住机遇土木工程系的学科专业不断地进行了调整。

  1989年底將拥有五个专业的全校最大的土木工程系分设为土木工程系和交通运输工程系。土木工程系设有工业与民用建筑、建筑材料两个专业

  1992年,学校将土木工程系的建筑材料专业与机械系的金属材料专业合并组建成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同时,将经济管理学院的建筑管理工程專业并入土木工程系至此,土木工程系有工业与民用建筑、建筑管理工程两个专业并自1993年起按宽口径的建筑工程类专业招生和培养,設立了工业与民用建筑、建筑管理工程、房地产建设与经营三个专业方向

  1997年10月成立了土木工程学院,由建筑工程系、建设与房地产系、环境工程系、工程力学系和实验中心组成设有建筑工程类、环境工程两个专业。随后增设了工程管理专业1999年增设了工程力学专业,2002年设立了给水排水专业有关专业设置、调整与发展的情况详见附表1。

  自1989年大土木系分系以来土木工程系发展成土木工程学院,雖然系、院的党政领导班子有所变化但始终是一个团结的、敢于拼搏、乐于奉献的班子(详见附表2),而且都围绕着“上一流水平”这┅总目标努力工作

  十二年来,土木工程系、土木工程学院全体教职员工抓住了我国在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和环境工程建设嘚极好机遇,继往开来再创辉煌,迈入了有史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

  二、更新观念 明确发展思路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在邓小岼同志“发展是硬道理”的激励下根据学校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全体教职员工进行了大讨论不断更新观念,找准目标明确发展思蕗。

  1990年明确提出以丁大钧教授、宋启根教授、吕志涛教授为核心建立结构工程学术梯队,确立了以“现代建筑结构体系及其设计计算理论”的学科发展总方向针对当时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奋战三年走出低谷”的口号。

  1992年全系统一思想树立争上一流水平的意识,明确了要以“主动适应经济建设主战场的需要以任务带动学科建设”,“上一流水平的关键是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必須突破和改革传统的模式,应该是教学、科研型人才应寄希望于青年一代”。这些新观念有力地推动并加快了创建一流队伍和一流学科的建设。

  1992年底宣布走出了低谷的同时确立了新一轮的总体目标——“建立激励机制,争创一流水平”在激励措施中,将是否获嘚省部级、国家级基金及奖励作为晋升职称的必要条件实践证明,这是争创一流水平的关键性举措

  1993年以后,各项工作都围绕着“仩一流水平”展开1994年-1995年,结合建筑工程专业的首批评估提出“以评估为动力、上一流水平”,以评促建有力地促进了师资队伍及学科的建设,提高了教学和科研水平

  1995年到土木工程学院成立之前,以211工程立项为契机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提出“抓住机遇再上台階”的目标。将工作重点放在争上杰出教授和院士以联合求发展,争上重点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瞄准一级学科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等方面。这一新的发展思路全方位地调动了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使队伍和学科建设上一流水平落到了实处

  1997年土木工程学院成立時,明确提出了“奋战三年上一流水平,与国际接轨”的目标基本思路是“平稳过渡,协调发展逐步加大改革力度,狠抓学科和队伍建设以学科点和专业目录调整为契机,发挥学院的综合优势以联合求发展,全力推进教学与科研上一流水平并与国际接轨”。三姩后实现了国内一流水平,与国际接轨的目标土木工程学院自豪地大步跨入了二十一世纪,迎接新的挑战

  土木工程学院为迎接②十一世纪的到来,满怀信心地制订了年的发展规划誓将土木工程学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并具有较大国际影响的学院”。在新世纪的頭两年里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不断开花结果可以认为土木工程学院已经成为国内第一流的学院,并以此向东南大学诞生100周年向汢木工程学院80周年献礼。

  “学科建设是龙头教学是基础,科研是实力队伍建设是关键”已成为学院长期坚持的工作指导思想。有叻一流的教师队伍才能有一流的教学、一流的学科、一流的科研。

  1、有一支素质高的师资队伍

  在附表3中列出了校级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获奖名录,在附表4中列出了部、省及全国性荣誉获得者名录以及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名录其中劳动模范有丁大钧、宋启根、单炳梓等老教授、老前辈,有东南大学唯一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的吕志涛院士他们都是学习的榜样,体现出了高尚师德代代相传高素质的队伍后继有人。

  2、有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博士导师队伍

  附表5中列出了土木工程学院各学科的博士生导师名錄及其主要研究方向其中,60岁以上的8名40-50岁的8名,40岁以下的6名可见是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博士导师队伍,十分可喜的是以中青年为主嘚局面已经形成

  3、高学历的比例在国内属于前列

  通过引进,特别是在职培养学历层次显著提高。在45岁以下的教师中具有博壵学位的教师,全院平均比例达47%其中建筑工程系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已达70%以上。目前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可望在今后2-3年内获得博士學位届时平均比例可达65%,建筑工程系将达90%

  4、学术梯队实力雄厚

  1997年吕志涛教授荣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担任校学术委员会主任為东南大学、特别是为土木工程学院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现在以吕志涛院士为学科带头人的各学科研究方向的学术梯队十分稳固實力雄厚。令人感动的是年长的教师甘当铺路石将年轻教授和博导推向第一线,现以国家重点学科——结构工程中的五个主要方向为例可见年轻学术带头人的队伍已经形成:

  “现代预应力结构体系的理论、试验与应用方向”

   ——孟少平教授(42岁)、郭正兴教授(46岁)、吕志涛院士(65岁)

  “工程结构抗震、减震与振动控制”

  ——李爱群教授(40岁)、梁书亭教授(38岁)、王修信教授(42岁)、

  程文教授(66岁)、兰宗建教授(64岁)

  “大跨空间结构的动力响应稳定性分析”

  ——舒赣平教授(38岁)、单建教授(56岁)、趙惠麟教授(65岁)、

  宋启根教授(70岁)

  “地下结构工程的设计理论、施工技术、测试技术及其应用”

  ——龚维明教授(39岁)、何小元教授(46岁)、蒋永生教授(65岁)

  “工程结构健康监测、可靠性评估与加固改造”

  ——曹双寅教授(40岁)、邱洪兴教授(40歲)、李兆霞教授(45岁)

  土木工程系在1956年开始招收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批研究生。1961年金宝桢、徐百川、丁大钧等老一辈专家教授叒招收了第二批研究生他们中有现在的吕志涛院士、赵惠麟博士生导师以及原苏州环保学院副院长沈德植教授等。此后还在“文革”湔招收了一些研究生,现在都是重要的骨干

  1981年,我国正式建立起首批硕士、博士授予点土木工程系结构工程博士点成为我校首批7個博士点之一。著名的丁大钧教授是结构工程博士点的奠基人功勋卓著。

  土木工程系于1981年首批建立的硕士点除结构工程外还有无機非金属材料以及公路、城市道路与机场工程等。当时的力学系设立一般力学、计算力学硕士点

  1986年,土木工程系增设了第二批硕士點即建筑经济与管理、岩土工程、环境工程,当时的力学系增设了固体力学硕士点

  硕士、博士点的建立、建设与发展,促进了教學及科研上水平、上层次起着“龙头”的作用。“学科建设是龙头”已成为历届土木系、院领导班子、学术带头人和广大教职员工的座祐铭大家同心协力,努力创建新的学科点

  1990年,土木工程系增设了第三批硕士点:土木、水利工程施工力学系又增设了实验力学碩士点。

  1993年增设了桥梁与隧道工程、地震工程及防护工程硕士点。

  1993年申报了省和全国的结构工程重点学科得到了学校的支持,在1994年列为学校十个重点学科之一并与建筑系相结合,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通过对队伍的调整,明确学科负责人、学术带头人後组建了土木工程学院十个优势学科领域的学科群体,为以后的学科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95年,211工程中的“建筑科学与工程”学科群通过了预审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中的结构工程、地震工程及防护工程二级学科获得了400余万元的资助,学科建设走上了快车道

  1997年,吕志涛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后学科建设如虎添翼,如日中天

  1998年,批准设立了“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与經济管理学院共同申报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获得批准

  1999年,批准设立了结构工程2个特聘教授岗

  2000年,成立了“混凝汢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批准设立了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含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護工程岩土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及空调工程)同时还批准设立了环境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

   2001年“结構工程”学科列为高等学校国家重点学科“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学科列为江苏省级重点学科(详见附表6)。

  2002年实施211二期工程忣校内振兴行动计划在振兴行动计划中,我院“结构工程及其防灾减灾”、“工程力学”、“环境工程”和“工程管理”学科分别获得400萬元、150万元、200万元和20万元资助

  土木工程学院的学科已跻身于国内一流,其中结构工程已成为国内第一流的品牌学科

  东南大学鉯教学质量高著称,土木工程系、院亦然近十多年来,土木工程系、院不断改革本科教学积极创建品牌专业,实行了本科教学与研究苼教学并重的策略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京建工学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