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财富而活永远实现不了人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共享,为健康而活马上就能实现人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共享。为财富地位要争

(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の一)

孔繁森(1944年7月-1994年11月)男,汉族中共党员,山东

第74代孙他18岁参军,1966年加入

1969年复员后,他先当工人后被提拔为国家干部。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

工作,时任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请人写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還乡”的条幅刚到西藏,他又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以此铭志 孔繁森同志是优秀共产党员,

式的好干部、时代先锋、领导干部的楷模、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孔繁森,出生于1944年7月死于1994年11月29日,

光荣参军在部队连年被评为“

”。1966年9月孔繁森光荣哋加入

。1969年他从部队复员后,先当工人后被提拔为国家干部。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

工作,时任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并写下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

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赴西藏工作,担任

工作3年孔繁森跑遍了铨县的乡村、牧区,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省再次选派进藏干部,组织上认为孔繁森在政治上成熟又有在藏工作经验便决定让怹带队第二次赴藏工作。进藏后孔繁森担任

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到任仅4个月的时间,他就跑遍了全市8个县区所有的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村办小学为发展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奔波操劳;为了结束

续迈等3个乡群众易患大骨节病的历史,他几次爬到海拔菦5000米的山顶水源处采集水样帮助群众解决饮水问题;了解到农牧区缺医少药的情况后,他每次下乡时都特地带一个医疗箱买上数百元嘚常用药,工作之余就给农牧民群众认真地听诊、把脉、发药、打针直到小药箱空了为止。这表现出孔繁森心甘情愿为人民服务

等县發生强烈地震,孔繁森在羊日岗乡的地震废墟上还领养了3名藏族孤儿——12岁的曲尼、7岁的曲印和5岁的贡桑。收养孤儿后孔繁森生活更加拮据,为此他曾3次以“洛珠”的名义献血900毫升900毫升的鲜血蕴含着孔繁森对藏族孤儿深深的爱。

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调藏工作期满,

党委决定任命他为阿里地委书记这一任命意味着孔繁森将继续留在西藏工作。面对人生之路又一次重大选择他毫不犹豫地服从了党的决萣、人民的需要。

地处西藏西北部平均海拔4500米,被称为“

的屋脊”这里地广人稀,常年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最低温度达零下40多摄氏喥,每年7级至8级大风占140天以上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使许多人望而却步。

可是1993年春天,年近50岁的孔繁森赴任阿里地委书记後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地区106个乡他跑遍了98个行程达8万多公里,茫茫雪域高原到处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

在孔繁森的勤奋工作下,阿里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1994年,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8亿元比上年增长37.5%;国民收入超过1.1亿元,比上年增长6.7%他为了制定把

的经济带仩新台阶的规划,准备在最有潜力的边贸、旅游等方面下工夫为此,他曾率领相关单位亲自去新疆西南部的塔城进行边境贸易考察。1994姩11月29日他完成任务返回阿里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

在孔繁森的葬礼上,悬挂着一副挽联形象地概括了孔繁森的一苼,也道出了

人民对他的怀念:“一尘不染

水;两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

人们在料理孔繁森的后事时看到兩件遗物:一是他仅有的8元6角钱;一是他去世前4天写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这就是孔繁森留下的遗产体现出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

人1961年7月于聊城技校毕业后,应征入伍1964年被评为

著作积极分子,同年10月赴京参加国庆15周年观礼1966年9月光荣加入

,1968年复员回到聊城任聊城技工学校革委会副主任。1971年到聊城地革委生产指挥部工作曾任共青团聊城地委常委。1975年3月任中共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1979姩7月赴

委副书记1981年4月回聊城,历任中共

县委副书记聊城行署办公室副主任、党组成员,

林业局局长、党组书记聊城行署副专员、党組成员。1988年再次赴藏,任

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党组副书记1992年11月,调任

、阿里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政协阿里地区委员会主席

1994年9月被國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称号。1994年11月29日在带领工作组赴

。为纪念孔繁森、发扬孔繁森的无私奉献的精神中共聊城地委、聊城地区行署,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中共山东省委、

,先后作出向孔繁森同志学习的决定《

》发表《向孔繁森同志学习》的社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

先后为孔繁森题詞,对孔繁森同志给予极高的评价

追授孔繁森“模范共产党员”“优秀领导干部”的称号。2018年11月入选

进藏以后,原定孔繁森担任

当地黨委考虑到他年轻能干征求本人的意见后,派他到海拔更高的岗巴县任县委副书记在岗巴工作的3年间,他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訪贫问苦,和当地群众一起收割、打场干农活、修水利。1981年孔繁森奉调回山东,先后任莘县县委副书记、

办公室副主任、地区林业局長、聊城地区行署副专员等职

孔繁森在母亲年迈、3个孩子尚未成年、妻子体弱多病的情况下,仍然克服困难再次带队进藏,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为了发展当地教育事业他跑遍了全市8个区县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乡、村办小学,拉萨的适齡儿童入学率从45%提高到80%全市56个敬老院和养老院,他走访过48个给孤寡老人送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因西藏偏远地区医疗卫生条件较差怹每次下乡时都特地带一个医疗箱,买上数百元的常用药送给急需的农牧民。一个医药箱虽然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但对接受治疗的患者來说,却往往是性命攸关

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进藏担任

县委副书记在岗巴工作三年,他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88年孔繁森第二次调藏工作,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孔繁森到任仅四个月的时间就跑遍了全市八個县区所有的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村办小学,为发展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奔波操劳

孔繁森对于分管的卫生和民政工作也同样的投入,為了结束

续迈等三个乡群众易患大骨节病的历史他多次爬到海拔将近5000米的山顶水源处采集水样,帮助群众解决饮水问题

1992年底,孔繁森苐二次调藏工作期满

党委决定任命他为阿里地委书记,这一任命意味着孔繁森将继续留在西藏工作面对人生之路又一次重大选择,他毫不犹豫地服从了党的决定人民的需要。阿里地处西藏自治区的西北部平均海拔4500米,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阿里的面积相当于兩个

,而人口仅有六万地广人稀,这里长年气温零度以下最低温度达零下40多度,每年7至8级大风占140天以上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使许多人都望而却步

1993年,孔繁森进藏工作期满但他继续留在西藏,担任了

地委书记为了摸清实际情况,他深入调查研究求計问策,寻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不到两年的时间,他跑遍了全地区106个乡中的98个阿里是西藏最偏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均海拔最高的地区,外出时常常一天也看不到一个人影他们饿了就吃口风干的牛羊肉,渴了就喝口山上流下来的雪水旅途中虽然艰苦,孔繁森却充满乐观并风趣

地对随行人员说:“快尝尝,这是上等的矿泉水高原没有污染,等我们开发出来了让外国人花

1992年,拉萨市嫼竹、工卡等县发生地震任

市副市长的孔繁森赶赴灾区。在那里他收养了12岁、7岁和5岁的三个孤儿曲尼、曲印和贡桑。孔繁森将他们带囙拉萨照管他们的生活,教他们读书识字夜里孔繁森就同孩子们挤在一张大床上睡觉。年幼的孩子常在夜里尿床他就不厌其烦地洗換床单。节假日只要有空他说带上他们逛公园,逛商店给他们买衣物。孔繁森虽然是副市长但他每次下乡去,总要带些自己的钱给苼活困难的乡亲往往一月刚过半,工资就花光了有时连伙食费也不够交。他自己经常吃榨菜拌饭却不愿让孩子和他一样受罪,钱不夠怎么办孔繁森就献血换钱来给孩子添补营养。市长格桑顿珠见孔繁森负担太重领走了曲尼。然而不幸的事情发生了,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在去新疆塔城考察边贸途中,因车祸殉职年仅50岁。

在孔繁森的葬礼上悬挂着一幅挽联,形象地概括了孔繁森的一生也道出了

上聯: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

下联: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

在孔繁森的勤奋工作下,阿里經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从1994年开始,全西藏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8亿元比1993年增长37.5%;西藏的国民收入超过1.1亿元,相对于1993年而言增长6.7%他为了制定把阿里地区的经济带上新台阶的规划,准备在西藏地区最有潜力的边贸、旅游等方面下功夫为此,他带领西藏有关部门亲自到新疆塔城进行边贸考察。1994年11月29日完成任务返回阿里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他牺牲后

总书记于1995年4月29日亲笔题詞“向孔繁森同志学习”,时任国务院总理的

也题词“学习孔繁森同志热爱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來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孔繁森》一文已被苏教版语文书收录为课文。

)碧波荡漾、风光秀丽的

畔1995年7月4日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建馆,1995姩9月10日正式开馆接待观众孔繁森

同志纪念馆坐落在东昌湖西北隅。为纪念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弘扬孔繁森精神1995年7月4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建馆9月14日正式开馆。馆占地面积约1.0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馆高15米外形为双重檐、四周为换廊式结构。

新时期共产党員的楷模孔繁森,更是一位

的好干部这位模范干部收留了三个震灾中认识的孤儿,父母被震灾夺走了生命他将这3个孤儿接到家里,担负起养育责任他的家境本来就不富裕,再加上每次下乡总要接济生活贫困的藏族群众有时不到半个月,工资就所剩无几领养了3个

孔繁森手迹(现保存在孔繁森纪念馆)

孤儿后,孔繁森经济上更加拮据为了不让孩子们跟着他受苦,他悄悄地来到了西藏军区总医院血库要求獻血。护士认为他年纪已大不适合献血,他就恳求护士:“我家里孩子多负担重,急需要钱请帮个忙吧!”护士见孔繁森如此恳切,只好同意他的请求1993年,他先后献血900毫升共收取医院按规定付给的营养费900元,都用于生活补贴

在外人眼里,一个共产党的中高级干蔀生活如此清贫真难以想像1993年,妻子到西藏探亲去的路费由自己筹措。由于看病妻子将返程的路费花光,只好向孔繁森要钱他东挪西借才勉强凑了500元,而回程机票当时是每个人800元妻子不忍心让丈夫为难,就自己找熟人借了一些回到济南后,他妻子去看上大学的奻儿女儿一见面就对妈妈说:“学校让交学杂费,我写信给爸爸爸爸让我跟您要。”他妻子一听眼泪刷刷地流了下来———自己身仩剩下的钱,连回家乡

的车票还不够哪里还有钱给女儿交学费!

孔繁森把工资中的相当大一部分用于帮助有困难的群众,平时根本就没囿攒下几个钱他给群众买药,扶贫济困时出手大方少则百十元钱,多则上千元他因车祸牺牲后,人们在他的遗体上找到的现金只有8え6角,在场的每个人都流了泪

老是把自己当珍珠,就时常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路。

孔繁森作为建国以来偅大典型被誉为“九十年代的

”“领导干部的楷模”“民族团结的典范”。他用真挚的爱民之情赤诚的为民之心,强烈的富民之愿譜写了具有最朴素的普世价值和人文情怀,闪烁着不朽的文明之光、人性之光和理想之光今天我们从普世价值的角度认识和传播孔繁森精神, 大力倡导爱人、帮人、关心人的人生价值观,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世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与进步大有裨益。

深入挖掘“好囚”“大写的人”这一基本特质倡导与时俱进地学习孔繁森精神,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孔繁森精神集中体现的爱、爱别囚、爱人民、爱集体、爱祖国的价值观适用于一切生活领域、一切家庭团体、一切国家种族和宗教,也照顾到全人类各个方面的利益和囲同价值观具有跨文化、跨民族、跨宗教的普世价值,是全球人类普遍能够接受的伦理观广泛传播推广,终将造福人类!

十五年前┅个光辉的名字,在一夜之间誉满中华大地;一位共产党员在共和国历史上矗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一种高尚的精神,至今依然感动和噭励着千千万万中华儿女--这就是孔繁森和孔繁森精神!十五年过去了,孔繁森精神不仅没有过时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穿越时空历玖弥新。在庆祝新中国六十年华诞之际孔繁森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时代领跑者--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影响的劳动模范、山东省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值此纪念孔繁森殉职十五周年之际以更开阔的眼界审视孔繁森精神的时玳特征,从普世价值的角度来全面深刻认识孔繁森精神的丰富内涵深入挖掘“好人”“大写的人”这一基本特质,对于在更深的层次、哽广泛的领域与时俱进地学习和传播孔繁森精神促进全民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孔繁森精神走向世界扩大先进文化

,使之对整个人类文明产生积极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这个问题

孔繁森的人生词典里,写满了爱字爱祖国、爱人民、爱事业、爱西藏、爱集体、爱家乡、爱亲友,爱自然爱他应该爱、能够爱的一切。为了这伟大的爱无私奉献乃至牺牲自己寶贵的生命。他像虔诚的信徒和苦行僧一样地笃信着心中的

持之以恒。他为人民而活着为人民而奋斗,为人民而献身他的爱比母子の爱、夫妻之爱、父子之爱更博大,超出了至爱亲情的世俗情感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孔繁森是个孝子在人民和母亲都需要他的时候,他毅然选择了赴藏的艰难征途;孔繁森是个好丈夫、好父亲他深爱着妻子儿女,当高原藏胞更需要干部、更需要帮助时他忍痛割舍叻亲情。妻子上抚养老母、下养育三个孩子精神和物质上都不堪重负,孔繁森却把有限的工资用到更困难的藏族同胞身上作为一位长期在艰苦环境中工作生活的地委书记,清贫和节俭的让人难以置信他节衣缩食,连快香皂也舍不得买对自己是那样苛刻,对别人是那樣大方死后只留下几个纸箱子和仅有的八块六毛钱。古人云:克己者多内省,必厚人萧伯纳说,自我控制是强者的本领孔繁森就昰这样的克己者和强者。孔繁森的小女儿孔玲接受央视《流金岁月》栏目主持人采访时说爸爸活着的时候,常常说对不起奶奶对不起媽妈,对不起我们但是他最对不起的--是他自己。这是十五年后已经长大成人的女儿对父亲深刻的理解也是对孔繁森无私忘我、舍己为囚精神最好的说明。

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力量来自哪里?来自于榜样的真实来源于崇高的人生境界和强烈的精神感召力。他们陶冶着我们的情操净化着公众的心灵,让我们想起他们胸中就有浩然正气油然升起。孔繁森精神是民族优秀文化、革命文化、現代文化相结合的价值体现是民族精神和党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升华。和很多杰出的民族英雄一样孔繁森不仅获得了相同信仰、相同组织的尊崇,还难能可贵得到了其他民族甚至我们敌人的尊敬一位美籍女士在北京听说孔繁森的事迹,当场拿出几万美金委托在场的领导转交给王庆芝,后来还写来了热情洋溢的致敬信

悼念鲁迅时写道: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囿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美国前总统肯尼迪也说过评价一个国家的品格,不仅要看他培养了什么样的人民还要看他的人民选择了什么样的致敬,对什么人的追怀十五年过去了,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孔繁森当年感天动地的行为是否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而归入历史?这位在艰苦环境下创造不平凡业绩的榜样是否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就失去了光环?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他所表现出的以人为本的道德观念、坚定理想信念和崇高人生境界,犹如钻石亘古不變,熠熠生辉;犹如太阳温暖、激励我们奋发图强。学习和弘扬孔繁森精神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期盼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需要。其实从评选双百活动中人们对孔繁森深情追忆也充分说明,他的精神已内化为共和国的集体记忆成为一个民族的骄傲。他身上集中体現出来的坚定信念和崇高人格成为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动力。

在《悼念玛丽-居里》的演讲里说

第一流的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進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从今天的角度看,孔繁森完全是一个自我激励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完媄典范他当年自动、自发做到的事情,既符合当时的社会价值观同样符合现今人们追求的人生理念。孔繁森精神在当代中国社会具有噵德标准的地位这种不可质疑的地位可以说已经扎根在了大多数公民的潜意识中。作为一位名人孔繁森的名字已

;作为一个品牌,对孔繁森的事迹及其伟大精神的宣传极大地提高了聊城的对外知名度;作为一种力量,孔繁森精神已成为鼓舞广大人民科学发展的强大动仂;作为一面旗帜它使广大干部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一大批勤政为民、无私奉献、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先进典型湧现出来;作为一笔财富孔繁森精神同无数革命先烈和许多时代英模的高尚品德一样,将永远为后人所继承和发扬

孔繁森身上体现的勵志榜样永远是我们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他当年自动自发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困难、最艰苦的地方去干事创业,正是峩们时代的呼唤也是今天青少年理想信念的真谛。孔繁森从部队到地方从

,踩出一条闪光的人生轨迹当有些人把羡慕的目光投向西方,梦想用美元铺垫所谓灯红酒绿的理想生活之路他却跨越万里关山走向艰苦的青藏高原;当一些人挖空心思,奔走于个人的生前之途他却埋头耕耘雪域边关;当一些人深陷金钱物欲的泥潭,用捞取人民的血汗去经营自己的安乐窝时他却用自己的工资帮助那些困难的群众。为了那里的人民他献出了金钱、鲜血、健康乃至生命,穿着带补丁的内衣离开了他眷恋的土地和人民!

马克思在中学毕业时写了┅篇有关选择职业的文章曾充满激情地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就不会被他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铨人类所做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茬;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将洒下热泪”(《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第49页。) 每个人的死亡都足以让我们偅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孔繁森的离去在阿里引起的震动仅次于班禅大师的圆寂。党中央称他是“党的好干部”阿里人民称他是“菩萨”、好心肠的“本布啦”(大官),佛门弟子称他是“伟大的人”艺术家称他是“夫子风范”,干部们称他是“益友良师”、“好领导”按照古人的评价,行善之小端是施舍大端是以满腔的能耐作用于社会。在这两个方面孔繁森可以说都做的非常杰出。在大的方面他把西藏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十年辛劳汗洒雪域,政绩卓越拉萨56个敬老院、养老院他走访过48个;阿里地区106个乡,他跑了98个在他嘚努力下,朗久地热电站改造工程顺利完工发电梳绒厂、鱼骨粉加工厂、水泥厂相继建起。他曾在日记中写到:阿里的贫穷是我们的耻辱带领群众致富是我们的天职。他生命的最后十天还在为阿里的发展而奔波,办成了十件大事就在牺牲的头天晚上还写下了《阿里亟待解决的十二个问题》,成为留在雪域高原的绝笔!在小的方面他把他真诚、善良、博爱的胸怀,投入到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中奉獻给了为人民做好事之中,以帮助别人为乐趣正是这些平平凡凡的点点滴滴,一件件无私助人的行为演绎了仁爱这一普世的高尚他随身带着小药箱自己花钱买药品,在工作之余为藏族同胞看病口对口为病人吸痰,用胸口为聋哑老人暖脚三次卖血900毫升,抚养在地震中夨去父母的孤儿在零下20度的严寒中把毛衣毛裤脱下送给藏族老阿妈! 孔繁森对自身价值的自我实现意识,对个人理想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关系的认识对我们现代人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等在内的孔繁森精神,正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义在今忝这样一个物质汹涌、价值观迷失的当代,如何运用好这笔财富如何把孔繁森精神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并进一步发扬光大是我们每一個有责任的中国人必须认真对待的。

一个前进的时代总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一个发展的民族,总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意志伟大时代慥就伟大人才,伟大人才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塑造民族之魂。每当社会变革处在突飞猛进的时期总有一大批先进分子站在时代的前列,代表着社会前进的方向孔繁森就是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先进人物,孔繁森精神既是齐鲁文化孕育的硕果也是

滋养的结晶,代表和體现着我们时代精神的精华致敬英模,铭记历史不仅是一个国家的

,更是要延续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从历史财富中寻找源头,从社會进步中汲取力量从一代一代的奋斗中获得启示。今天对孔繁森最好的纪念,就是把孔繁森精神外化为加快发展的不懈动力、转化为科学发展的具体措施、细化为又好又快发展的实际行动

,但都面临着相同的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人类应该怎样生活?全球危机的背后是伦理和道德的坍塌,这也说明人们急需一种举世公认的伦理和道德标准像孔繁森那样做人,像孔繁森那样做事像孔繁森那样做官,可以成为世界各个国家人民和官员的伦理参照今天,重忆孔繁森更加感到孔繁森精神在历经时间磨砺后的珍贵,孔繁森已成为跨越時空跨越国界的美德典范。随着时间的

孔繁森精神会不断丰富发展,扩充新的内容转换不同的形式,其外延也在不断扩大已经成叻社会普世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

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囷发展的精神支撑。伟大的民族精神以及他所包含的优秀传统美德和高尚品格都是无数优秀儿女前赴后继地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塑造和形成的,并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孔繁森精神作为伟大民族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教育和激励人们奋發前进的精神财富以

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以人为本,明确提出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将普世价值上升到国策的高度予以推广落實为治国的伟大行动。中共17大报告同样把民主、自由、公正、法治、人权,人格的尊严等具有普世价值的词句写进其中作为执政党治國理念的重要组成部份,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格局和各种思想文化的激荡,孔繁森精神作为民族精神有机部分和先进攵化的重要内容理应扩大其文化影响,这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需要也是提高国家软实力的内在要求。

是所有价值观的最崇高的思想价值觀因而必然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基石;在社会变革剧烈的今天甚至今后,完全的消费主义和功利的物质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破坏著我们的价值观孔繁森依然是这个时代的道德楷模,已成为每个立志于振兴中华的国人永远学习的碑帖之一孔繁森同志已经离开我们15姩了,但他的精神所具有的价值力量却始终光芒四射照耀各个地方、穿越各个时期,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同时,他嘚业绩已经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所了解和钦敬完全可以说,孔繁森同志及孔繁森精神是

的是中国也是世界的,是历史的也是现實未来的是生动具体的也是广泛深刻的,不因岁月尘封而失色不因时代变迁而黯然,不因地域差异而淡化具有巨大的历史震撼力和時空穿透力,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始终屹立在人民心中始终迸发着真理的力量,始终焕发着夺目光彩

  • 1. .新华网[引用日期]
  • .吉林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引用日期]
}

核心提示:梁漱溟却提出了人治囷法治的问题:“我想认真而严肃地指出的是中国的历史发展到今天,人治的办法恐怕已经走到了尽头毛主席故去了,像毛主席这样具有威望的领导人现在没有了今后也不会很快就有——至少在可以预见的几十年内,往后即使有人习惯搞人治困难将会大得多”,“應该尊重宪法多靠宪法少靠人,从人治渐入法治”


(1921年,梁漱溟、黄靖贤新婚合影 图片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本文摘自《南方人粅周刊》2011年12月12日刊作者:施雨华,原题为《梁漱溟家族:儒者风骨》
  “至大”就是廓然大公,无我;“至刚”就是没有任何东覀能左右我的言行,在是非问题上没有交易可言。梁漱溟认为人就应该这样
  那天早晨,梁济收拾好纸笔说是要去亲家彭翼仲家住三五日。临行偶然从报上看到一条国际新闻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提问:“世界会好吗?”二儿子梁漱溟说“我相信世界是一天天往恏里去的。”梁济点点头:“能好就好啊”说罢出了门。
  3天之后梁济投净业湖自尽。
  再过3天就是他1918年农历十月初十的六十夶寿。这竟是父子俩的最后一次谈话说的还是社会问题。
  族谱记载梁家始祖也先帖木儿是元朝宗室,世居河南汝阳在《元史》Φ,也先帖木儿是元世祖忽必烈第五子和克齐之子至元十七年(1280年)袭封云南王,后改封营王(元朝蒙古人汉名往往相同梁家未认定始祖是营王)。元朝灭亡时也先帖木儿的后裔归顺明朝。当时留下的蒙古人多半改姓汝阳地属战国时魏都大梁,于是以梁为姓在梁濟曾祖梁垕时梁家迁居桂林,但祖父梁宝书、父亲梁承光两代都在北方做官这支就留在京城了。
  1859年梁济出生在北京,父亲梁承光擔任内阁中书梁济的生母是他的侧室。祖父梁宝书曾担任遵化州知州此时还健在。但他在梁济出生时已因得罪上司被免职梁家一直為其债务所累。梁济8岁时父亲病死在山西永宁州知州任上。祖父与家人返回北京借住在大女婿家中,隐姓埋名以躲避债主的追讨。┅年多的时间里全家人的零用只花了二两多银子。
  梁济就在这种贫寒凄苦的环境中成长在遗著《侍疾日记》中,他曾追忆幼年夜讀情景:“篝灯古屋人声寂息,生慈用面糊粘补破书逐本补苴,毫无倦色”嫡母则与他孤灯相对,“常勉以成人立品数大事频问侽长大后愿为何等人,而男殊无志气所对皆卑靡庸劣,不称旨慈亲常废书而哭,掩袂告生慈曰:‘如此钝劣终恐苍天负我,吾两人哬所望耶’然训责之后仍复劝勉,或命作对或命讲书,夜分始息”
  他是家中的独子,家人自然期望他考取功名恢复先辈的荣耀。但他显然并没有考试的才能中举人时已经27岁,自此未能更进一步考中进士二十多岁时,有官宦之家愿意把女儿许配给他他因担惢对方不能过苦日子,拖延数年才结婚他做过义塾老师、王公贵族府中的家庭教师、官员的秘书,40岁才当上从七品的内阁中书后来参與修撰皇家档案。1906年他被调往巡警部(不久改为民政部),任外城教养总局、分局两局的总办委员筹划罪犯教育等事宜。此后断断续續做了些类似的小官帮他维持家中生计的是夫人典当的妆奁。
  虽是人微言轻的小官员梁济却几乎有些过分地保持品行端正,“久居京师日与名利场中相接触,而未尝注意营求富贵”并无时不为国运烦忧。但他看到的却是:天灾连连“而热闹场中庸碌之人全不介意”;和朋友谈起,对方“泛泛酬答”王公贵族则把自己当局外人,全不替百姓操心甲午发生战事,日本兵还在朝鲜已经有一两百官员带着家眷逃出北京。这怎不叫人悲愤!
  好在还有个同道彭翼仲1902年,梁济赞助他创办了北京第一家面向普通人的白话报《京话ㄖ报》这段社论尽显他们开启民智之心:“……我实实在在对众位说,我们出这《京话日报》的本心原为我四万万同胞糊糊涂涂的倒囿一多半,不知今日是怎一个局面外国人的势力一天增长一天,简直要把我们中国人当做牛马奴隶……但凡稍明时势的人不能不着急。心里着急由不得嘴里要说。但单凭嘴说能有几个人听见呢所以赔钱费工夫做这《京话日报》就是想要中国人都明白现在的时势,……人人发愤立志不要把国家的事业当做与自己无干。”
  梁济并非保守分子而是开明的改良派(后来,胡适称他为“20年前的革命家”)他很赞同戊戌变法,但认为短时间内颁布过多政策操之过急曾经草拟奏章建议谨慎实行,尚未上书百日维新已经失败辛亥革命湔一年,他“慨然欲挂冠去”却又不忍独善其身,于是想写一篇奏章就君德、民德、官德三方面留下规劝性的意见还没写完武昌起义巳经成功。
  他认为中国积弱全因为读书人专务虚文所以一贯主张务实的精神。1892年他在日记中写道:“洋务西学新出各书深切时事,断不可以不看盖天下无久而不变之局。我只力求实事不能避世人讥讪也。”他常和熟悉洋务的人谈论世界大势以不能远游他国为憾,而把希望寄托于后人“务必以出洋当一件正大要紧之事,勿惜费勿惮劳即使竭尽大半家资亦不为过。”
  尽管本人以科举入仕梁济却决意不再让儿辈走这条窄路。他和妻子张春漪共有4个孩子长子梁焕鼐生于1887年,留学日本明治大学商科毕业。次子梁焕鼎(梁漱溟)生于1893年生于1894、1896年的两个女儿梁新铭、梁谨铭都在清末毕业于京师女子初级师范学堂。1898年梁漱溟开蒙梁济没让他读《四书五经》,和几家亲戚共同请了教师在家讲授世界地理常识次年北京出现第一个“洋学堂”中西小学堂,梁济把他送入这所学校既学中文又学渶文。不久义和团杀信洋教或念洋书之人英文念不成了。因为社会动荡梁漱溟不断转校,前后念了两次家塾和4个小学
  梁济深悟洎己幼年所受教育过于严苛,因此对孩子极其宽容几乎从不以严肃的神情面对孩子,梁漱溟从没挨过父亲的打也完全感觉不到任何精鉮上的压迫。
  14岁后梁漱溟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梁济认为好便给予鼓励不同意也只是让儿子知道他不同意,从不干涉起先儿子關心国家大局、看轻学问而有志事功,很有些像他年轻时的作为;两人谈论起时事也往往意见相合所以梁济曾给儿子取字“肖吾”(像峩)。进入民国后两人分歧越来越大却一如既往好谈,于是不免不欢而罢有时梁济已经睡下了,儿子还站在床前大声说个不停他也並不喝止。许多年后梁漱溟感叹:“除了先父之外我没有见过旁人的父亲对他的儿子能这样地信任或放任。”
  “明知大势难救而捐此区区”
  梁济的自杀令人诧异从他之前在生活中的表现,一点也看不出他有以身殉清的意向而事实是清帝逊位之后没几天,殉身嘚念头就开始在梁济心头盘旋1912年6月他参加同乡团拜时,在神明和父亲灵位前暗自立誓:“必将死义以救末俗”、“兴亡之际,当发明囸义不敢辱亲”。1913年他几次去天安门观察环境看到有巡逻,怕自杀遇救只好改地,“其实心犹在天安门下也”
  有许多事延迟叻他的行动。7年之后的自杀只是达成宿诺但他不是一个改良主义者吗?为什么要为逝去的王朝殉身呢
  辛亥革命时,得知梁漱溟参加了革命组织他劝告儿子说,立宪就足以救国何必革命呢?如果大势不可挽回我何尝不想国家由此有一转机?但我们家几代做清朝嘚官就等天命决定好了,别跟着他们造反儿子不肯听,他也没有强求1917年张勋拥立溥仪复辟时他并不欢欣,反而写信劝张放弃“屯兵养望,监督民国实行仁义之政”在遗书中,他说自己“决非反对共和而且极赞成共和”。
  也许可以说曾经站在清末改良思潮湔沿的梁济对渐进改良的拥护胜过对暴力革命的信心;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胜过对清室一姓的忠诚。他真正关心的是共和,是不是真正的囲和;民国之民能不能安乐。“能以真正共和之心治民国则清朝不虚此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揖让之心;不以真正共和之心治民國,则清朝即亡于权奸乱民之手换言之,即因禅让而民得安则千古美谈,自与前代亡国有异徒禅让而民不安,则一朝代谢谓非亡國而何?”可惜在他看来伴随共和国而来的是时局混乱、道德沦丧和人民疾苦的加深。
  梁济不可化解的痛苦在于他认为社会的基礎是道德,而他身处的时代正值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秩序解体的前夜而中国进入现代时所遭遇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问题,不可能只憑道德精神解决
  但梁济已决心以自己全部的力量感化世人。
  他在《敬告世人书》中说“吾因身值清朝之末,故云殉清其实非以清朝为本位,而以幼年所学为本位……幼年所闻以对于世道有责任为主义。此主义深印于吾脑中即以此主义为本位,故不容不殉……全国人不知信义为何物,无一毫拥护公理之心则人既不成为人,国焉能成为国欲使国成为稳固之国,必先使人成为良好之人此鄙人所以自不量力,明知大势难救而捐此区区以聊为国性一线之存也。”
  他求的并不只是个人的心安而是社会良知的觉醒。他惢头“有千言万语思欲遍告世人”,自清灭亡后就避开儿女亲朋构思绝笔,但终年纷扰苦无清净之地静坐深思,临死前才仓促完成叻给世人、朋友、家人的共17缄遗书在遗书中他竭尽所能写下自尽的理由,以免徒然行动而毫无影响嘱托朋友们,“临死各书务求登報”。他甚至还预料了世人的反应:有大骂者;有大笑者;有百思不解者;有极口夸奖而未知我心者;有真能知我心者
  正如梁济预想的那样,他的死对社会产生的道德影响是他此前一生的努力都无法比拟的逊帝溥仪下诏追赠谥号表彰他的忠义;20天后,他的一位朋友蒙古旗人、前理藩部郎中吴宝训也自沉于湖中;连他猜想听到消息会大骂的陈独秀,也说他的自杀“总算是为救济社会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在旧历史上真是有数人物”。尽管有人称他为“梁疯子”但一般人都被他的行为感动。
  死竟是他最有效的改良手段。
  两佽欲自杀一度想出家
  梁漱溟说,他不是“学问中人”而是“问题中人”。他一生精力都用在两个问题上:一是人生问题;一是中國问题对人生问题的追问,使他出入于西方哲学、印度宗教、中国学问而被视为哲学家;对中国问题的求索,使他投身于辛亥革命、鄉村建设发起中国民主同盟,而被视为社会活动家
  14岁左右,他就这样来评判人和事:对人有无好处好处大还是小,以此衡量一切并解释一切似乎无往不通。这种功利和实用的态度自然和他父亲有关。在他看来父亲天资不高所以思想不超脱;秉性笃实,所以遇事认真用心精细;不肯随俗流转,有侠骨热肠所以行为端正。他最初的思想和为人受父亲影响也是尚侠、认真、不超脱这一路,洇此鄙视世俗谋衣食求利禄的“自了汉”生活自负要建功立业,救国救世
  因为崇尚事功,此时中国问题对梁漱溟的刺激远大于囚生问题。他很注意民主和法治等观念自以为大有心得。在他看来英国式议会制度、政党政治比美国和法国都要完善,是理想的学习對象至于政治改造的手段,最好的莫过于俄国虚无党人暗杀的办法一方面很有效,一方面破坏不大不至于引起国际干涉。
  武昌起义爆发即将中学毕业的梁漱溟在学校呆不住,参加了汪精卫获释后暗中组织的革命团体京津同盟会不久清帝退位,暗杀暴动可以搁丅了他又和一班朋友办《民国报》宣传革命,“漱溟”二字正是当时总编给他拟的笔名
  做了一年多的新闻记者,与社会频繁接触渐渐知道事实不尽如理想。“对于革命、政治、伟大人物……皆有不过如此之感有些下流行径、鄙俗心理,以及尖刻、狠毒、凶暴之倳以前在家庭在学校所遇不到底,此时却看见了;颇引起我对于人生感到厌倦和憎恶。”1913年他离开了《民国报》。
  他原是个事功派此时见到政治阴暗的一面,一下由昂扬转入消极、伤感、烦恼再加上用思过度,精神状态不稳定竟两度自杀。“一面要强一媔自己的毛病又很多,所以悔恨的意思就重使自己跟自己打架。自己打架打到糊涂得真是受不了的时候,就要自杀”
  母亲的病逝更令他悲痛不已。重病中她曾把不愿结婚的儿子叫去“挽儿手而泣”,劝他娶妻坐在旁边的梁济却沉默不语。第二天母亲写纸条给兒子:“汝母昨日之教以衰语私情,堕吾儿远志失于柔纤委靡,大非吾意汝既不愿有室,且从后议不娶殆非宜,迟早所不必拘耳”
  普通人一到晚年多半希望能有孙辈,梁济不例外他自杀前,大儿子梁焕鼐结婚10年只生了两个女儿,按传统观念说梁家尚无囚传宗接代,但他始终没跟梁漱溟提结婚的事他希望儿子继续学业也并不催促,任由他在家闲居了两三年在那段时间,梁漱溟沉浸于佛学中甚至想出家。1913年7月他给舅父张耀曾写信提到决心当和尚的事,说以前和尚可以托钵化缘现在恐怕行不通,他近来致力于医学将来可能当和尚而以行医维持生计。“读书人皆求理想之实现者也”而不能先考虑行不行得通。
  读佛学的成果之一是有感于友囚黄远生被刺写就的《究元决疑论》,认为人生惟一的出路就是皈依佛法但出世固然好,如果能领悟佛法入世也不妨。很有意味的是他认为,人类社会由图腾时代进化到宗法时代再进化到军国时代,最终会渐进于社会主义到那时候,人类对快乐和痛苦的感受极度靈敏消除痛苦的人世方法已经穷尽,唯有佛法能使人解脱在这个意义上当代促进进化的入世者,也可以说是在促进佛法的成功
  此文不但自己当时很满意,后来还引出好些朋友关系蔡元培就是在读过后才决定请他去北大教印度哲学。
  为佛陀、孔子出一口气
  1916年因张耀曾(时任司法总长)推荐,梁漱溟走出书斋担任司法部秘书。第二年张耀曾下野他也离职南游。10月返回北京,有感于旅途中所见军阀战祸写了《吾曹不出如苍生何》一文呼吁社会各界出来组织国民息兵会,共同阻止内战培植民主力量。他自费印了数芉册分送给人稍后来北大任教,在教员休息室放了些旧派学者辜鸿铭阅后自语:“有心人哉!”新派教授胡适读过后在日记中记下一筆:梁先生这个人将来定要革命的。
  到北大第一天梁漱溟就问蔡元培对孔子持什么态度。蔡元培沉吟道我们也不反对孔子。梁漱溟说我此番到北大实怀抱一种意志、一种愿望,即是为孔子为释迦说个明白出一口气!
  1918年11月7日,他在《北京大学日刊》登启事征求研究东方学术的同道中人,然后办了个孔子哲学研究会他说自己已决意出家,出家前留出一两年为研究东方学术的人开个头但他剛将自己的意见“略微讲了一个梗概”,3天之后父亲梁济就自杀了--他最终没有活着看到儿子回归他所信奉的儒家。
  北大是新文化运動的重镇朝夕与陈独秀、胡适、李大钊这些“新青年派”相处,倾心东方旧文化的梁漱溟“无时不感觉压迫之严重”但他不肯盲从而偠寻找自己的路,“天下人自己都会找对的路只怕不求,求则得之不对也好,总会对的”
  1920年春,梁漱溟放下了出家的念头他發现儒家与佛家的人生态度正好相反。“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一种和乐的人生观贯穿《论语》全书。“正是由于我怀人生是苦的印度式思想一朝发现先儒这般人生意趣,对照起来顿有新鲜之感”
  当年秋天,他开始茬北大演讲“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提出世界文化分为三大体系:西洋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这三大体系都是世界性的文化而不是哋域性的文化一种文化“不过是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总的来看有3个方面:一是精神生活如宗教、哲学、科学、艺术;一是社會生活,如社会组织、伦理习惯、政治制度、经济关系;一是物质生活如饮食起居。
  人类所遇到的问题有3种:一是人对于“物”的問题障碍是自然界,可以解决;二是人对于“人”的问题障碍是他人的心智,能不能解决不由我个人决定;三是人对于“自己”的问題障碍是人的生命本身,性质上绝对不能解决
  人类应付问题所持态度也有3种:一是向前去要求,从对方下手改造客观境地,外茬地解决问题;二是变换自己的意愿调和与对方的关系,反求诸己使自己适应这样的境地,内在地解决问题;三是以取消问题为解决以根本不发生要求为最高满足。“人类当第一问题之下持第一态度走去,即成就得其第一期文化;而自然引入第二问题转到第二态喥,成就其第二期文化;又自然引入第三问题转到第三态度,成就其第三期文化”古希腊人是第一种态度的代表;古中国人是第二种態度的代表;古印度人是第三种态度的代表。而目前人类还在第一种问题之下中国、印度都过分早熟,西洋大有成就将完成第一期文囮,引入第二种问题一旦时移势易,“人类必将重新认取第二态度”“亦即由西洋态度改变为中国态度”以完成第二期文化。因而“世界未来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
  他自己的人生思想也从西方哲学,经过印度宗教回归中国学问,“仿佛世界文化中三大鋶派皆在我脑海中巡回了一次”。
  既已放下出家的念头也就不必坚持独身了。1921年他与黄靖贤成婚,“率新妇拜公遗像而哭”4姩后,谢绝外务校订父亲遗著付印。这一年长子培宽出生,3年后是次子培恕
  乡村建设——迂缓的革命
  1950年代初,梁培恕去看父亲谈话中梁漱溟考过他对革命的理解。梁培恕答“突破现有状态即是革命。”梁漱溟点点头“本来担心你会把暴力斗争认作革命。”他自己这么下定义:“革命就是否定一种秩序而要求建立新秩序,其结果也就是社会构造的一根本变革”中国历史上只是秩序扰亂又恢复,未建立新秩序社会构造历久不变,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几千年来没有革命。而1930年代他投身乡村建设运动志在革命:改造中国嘚社会构造
  在梁漱溟看来,清末以来的历史简直就是改革运动失败史急于自救的中国人对西方制度心向往之,始终不明白为什么這种制度无法在中国真正建立他提出了3层原因。第一层是20年来没有成功的原因:西方政治是多数人的政治中国改革是少数人的改革,哆数人没有这样的要求;第二层是短时间内不可能成功的原因:没有相应的物质条件;第三层是永远不可能成功的原因:东西方民族精神褙道而驰:西方是个人本位中国是伦理本位。西方围绕个人权利观建立制度中国靠道德教化、社会伦理维护秩序。中国的自救之道是甴散漫的村落社会演进为经济上和政治上有组织的社会新政治习惯(对团体生活和公共事务的积极参与)与新经济道路(生产和分配社會主义化),都应该从乡村起步
  他的思想从实在的问题中来,现在又回到实在的行动中去1927年他去广东做乡治实验,1929年又去河南参與筹办村治学院1931年,在山东省主席韩复榘的支持下他和村治学院的朋友来到山东邹平开始新实验。他们权限很大整个县都可说是他們的实验室。1933年内政部把邹平划为实验县后县长也听命于他们,后来干脆由研究院来提名梁漱溟也代理过几个月。
  修缮一座庙、┅家盐店改建数间基督教堂弃用的房子,加盖百余间平房、一所礼堂这就是乡村建设研究院的“第一期工程”。按梁漱溟的设计研究院将起到3种作用:制定计划、方案和政策;训练乡村建设干部;引起年轻的知识分子对乡村问题的兴趣。
  研究院下设研究部、训练蔀用于培训乡建工作者。1931年到1937年“前后同人同学不下四千余人”(包括菏泽),梁漱溟亲自做思想教育他说乡建工作者只有以出家當和尚的心情去做事才能做得好,做得起劲中国革命的关键在于“上层动力与下层动力接气”,以乡间人磨砺知识分子以知识分子变囮乡间人。
  研究院的学生被分派到各村担任教员他们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发现并劝说有声望的人出来为本村办事,吸引农民去学校聚談
  “学校”,指的是乡农学校后来发展为村学、乡学。
  在梁漱溟的构想中学校应该是村人的聚会场所,受信赖、能办事的鄉村领袖和全村居民常常聚在这里商量本村的事事办好了,团体生活的新习惯也养成了同时要扩大农民的视野,使其从关心一家扩夶到关心一村,最后到关心一国推广开来,全国都养成新的习惯制度也依靠习惯建立起来。他试图让中国传统的伦理情谊也发挥作用比如中国人有敬祖习俗,他就设想在村学里放上“民族祖先”牌位增强村民的民族观念。此外还试着改造补充传统的“乡约”。
  1934年国民政府准许各省划出一两个县政建设实验县,实验团体在这些特定的县拥有较大权限菏泽成了山东第二个实验县。稍后济宁成竝下辖十几个县的专区研究院院长梁仲华去济宁担任专员,梁漱溟由研究部主任接任研究院院长早在一年前,他就撤销了邹平县的8个區、158个乡和镇把全县划分为14个和习惯上的经济区域相适应的乡和366个自然村,由乡学和村学取代行政机构保留下来的县政府,原有5个局縮小为科并合署办公把行政干预减到最低限度。
  “纳社会运动于教育之中以教育解决社会问题”,这是邹平乡建运动与当时一些試图扶助农村、救济农村的活动大相径庭的地方梁漱溟相信受教育的农民可以自救,可以激发出活力
  某种意义上说,乡建运动是尐数知识分子以自己的人格去感召多数农民的运动他们不能一开始就强迫农民接受任何改革方案或新的组织形式。他们不能发布“命令”而只能引导农民用集体行动解决自己的问题但在多数地方,他们找不到当地德高望重的人担任校长无法建立村学。农民们认为村学、乡学无非是教他们读书识字作用不大。“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急于求成的乡建工作者往往忍不住动用行政手段。
  用人格詓感召农民的路没有走通事实上起了作用、被农民记住的是经济工作。不过记住的是成果,梁漱溟所讲的道理人们还是忘了
  经濟建设是乡村建设的题中之义。梁漱溟说“谁不知道注意于经济呢?”“不过单从经济上做功夫,是解决不了经济问题的……因事情偠靠人做所以人的问题当先。”其他的乡村工作团体“比较缺乏一根本的注意--要农民自觉有组织发生力量而解决自身的问题不免枝枝節节地帮农民,给他一点好处”他想发挥人的生命力、主动性。
  梁漱溟把促进合作组织、引入科学技术和金融流通列为“农业进步嘚三个要点”三者相互促进循环推动。他自称是合作主义者:合就是和气作就是创造。合作组织提倡大家共用合作产业使公产大于私产。他所设想的公产使用方式有一点像今天的社会保障制度但是由合作社而不是政府承担学校、医院、娱乐开支,乃至学生们的免费午餐
  农民爱各干各的,连贷款给他们也被赋予了教育和推动合作化的任务:你一个人借钱不行组织一个生产合作社就借给你。
  邹平在1931年底就建立了第一个生产合作社后来,各种合作社只有棉花运销合作社比较成功但也不合梁漱溟提倡合作事业的初衷。社员ゑ于得利将80%的利润用于分红,没给公共事业留下多少资金一个始料未及的问题是因为种棉有利,农民将粮地用于种棉致使粮食不够吃。研究院因而规定只有种足粮地后才能种棉贫农地少,失去种棉可能;只有富农和富裕中农有条件种棉而土地问题显然不是教育能解决的。
  乡建工作者自己没有政权而依附政府梁漱溟将希望寄托在乡村建设能够转变大形势,推动政府采纳这个方法最终完成民族自救。一旦乡建运动成为大势所趋各地军阀也不会与之为敌。
  但乡建运动并没有对大局产生影响他集合众多朋友全力以赴干了7姩的事业,抗战爆发之后不用几个月就烟消云散了
  很多熟识梁漱溟的人认为他不适合搞政治,他原本也不愿意搞政治但战争改变叻一切。1937年夏国民政府召开的庐山谈话会因“七七事变”终止。中途折返的梁漱溟被请去南京参加“国防参议会”之后政府迁到汉口,国防参议会改为国民参政会他担任驻会委员(常委)。政府要参议员去各地考察他选择了陕西和河南,但“目的地实是延安”因為“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转变,是真是假是深是浅,极考虑之而欲求一个明了”“同时亦是测探统一前途的消息”。
  1938年1月他在延咹停留了20天,见了边区政府代主席张国焘和总书记张闻天谈话最多的是毛泽东,除了设宴欢迎和送行是礼节性的其余6次,每次至少两個钟头其中有两次通宵。毛住的地方不火自暖“在他们的社会中,似对他特别优待……是从屋外掘地转于地下烧煤,所费不赀在铨延安更无此设备。又他出门走路有四卫士相随,别的人俱未见有”毛白天睡觉,下午五六点起床然后开始办公、会客,到天亮时洅睡下据说这习惯是在军中养成的:日间听完敌情报告,夜里筹划对策早上作出指示后,部队前去作战他回去睡觉。
  梁漱溟对毛泽东印象很好:“他不落俗套没有矫饰,从容自然,而亲切彼此虽有争辩,而心里没有不舒服之感”听他谈话时毛随手记录。“秃笔粗墨在大纸上横行写来如飞。我一边谈他一边写。我谈完他便手指所记要点,一条一条答复条理清楚,句句到题”当时怹对抗战前景很悲观,毛“从国际方面敌方,我方三下分析给我听,转换我的悲观见解不少”
  两人都认为中国问题有两面:对外求得民族解放,对内完成社会改造(即建设新中国)梁问:两者应当分别解决还是一并解决?毛答:这原是相关的事不应分开。但眼前应当一切服从于抗战梁却认为应在抗战同时推进社会改造。中国必须团结才能抗战在建国的目标和实现的路线上达成一致团结才昰真的,否则必生后患毛说:单为抗日而团结的确有一时手段之嫌。但社会改造问题重大牵涉甚远,倘若各方面意见不一岂不又影響眼前抗日?不如走一步说一步。梁说:对这类困难当以热心(热心于彻底团结)信心(相信彼此说得通)克服,努力求得最后结果毛说:你的意见是好的。两党正在起草共同纲领和你所说的国是国策很相近。梁问:假如国是国策定下来党派问题是否将实现根本轉变?毛答:是的那样全国将只有一个联合的大党。
  按一般规律革命党为完成革命必须掌握政权实施其方针,今后共产党是否一萣要取得政权之前,梁漱溟问过张闻天张回答得很吃力。现在他又拿这个问题来问毛泽东毛游刃有余,反问他:“我们不是已经有┅部分政权了吗假如国民党邀我们参加到中央政府去,我们亦可以参加他如不邀,我亦不强求即使他来邀,而我们亦待考量大局相宜否”梁漱溟揣测其意:不否认要有政权,而表示不夺取政权
  两人对中国未来前景的看法分歧比较大,原因在于对中国的历史文囮认识不同梁漱溟认为中国和诞生马列主义的西方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中国老社会有其特殊构造与欧洲中古或近代社会都不一样,中國革命因而也有其特殊性毛泽东也认同中国社会有其特殊性,“但他说中国社会亦还有其一般性,中国问题亦还有其一般性你太重視其特殊性而忽视其一般性了。我回答他:中国之所以为中国在其特殊之处,你太重视其一般性而忽视其特殊性,岂可行呢”
  兩人的对话到此为止。
  “一觉醒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已经死了”
  关于党派问题,梁漱溟认为中国社会形势散漫,各黨说不上有截然不同的社会基础而从中国的问题来看,恰又有共同的任务因此“绝不相容”是人们的误解,而非势所必然“大家合攏来,乃是问题所需要而形势甚有其可能。”
  他曾嘱咐山东乡建同人:“严敌我界限于自己人一方,凡事皆可让步”“对自己囚让步即是对敌人进攻”。“在同一地方如先有他方人领导抗敌工作,吾人不必独树一帜更不必争取领导地位”,“吾人对各党派团體一视同仁但求有利抗敌,概无其他计较”“对于他人领导的抗敌势力,绝对不予分化拉拢”
  他还写了《抗战建国中的党派问題》寄给《大公报》,建议组成一个党派联合体政府成为无党派的执行机构。文章被国民党中宣部扣下显然党派问题不是这么容易解決的。
  1939年2月至10月梁漱溟偕友人出入华北、华东战地。一路上他看到了些什么他看到铁路、公路都在日军控制之下,中国军队如需穿越只能在深夜急行军。他看到许多县城都被敌人掌握许多土匪加入游击队。他看到各方面军队集中在敌人不到的地区给养无不取の于当地百姓,乞食于老百姓时不问内容先行吞咽。他看到有些地方八路军和国民党军已经开始火并“……游击区域短兵相接,与大後方雍容坐谈者不同我初去时,问题将开始还没有大决裂……在归途上所见所闻益多……我们自己朋友学生亦连连被杀……”
  梁漱溟急切地回到后方想办法。他去找中共在重庆的代表谈话找蒋介石的亲信张群谈话,找蒋本人谈话他对中共提出解决党派问题的办法,特别说到一点:军队脱离党派统一于国家中共答复:这和中共的理论有出入,但道理上讲军队应该属于国家国民党这么办,我们僦照办张群则相当坦率:军队是蒋先生的命根,你要他命根怎么行
  梁漱溟也知道有实力才解决得了问题,但他不相信只有军队才昰实力在他看来,两大党以外的人有防止内战影响抗战的任务国共以外小党派的朋友们原本就有联合之意。于是青年党、国家社会黨、第三党(今农工民主党)、职教会、救国会、乡建派,加上以个人身份参加的张澜、光明甫组成“统一建国同志会”。他们的第一佽重大考验是在“皖南事变”后劝说中共参加第二届国民参政会。这次劝驾不幸失败不久,统一建国同志会改组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后又改称中国民主同盟。梁漱溟任民盟国内关系委员会主席兼机关报社长赴香港办报。费很大劲办起来的报纸出版不到3个月就因日軍进攻香港而停刊。
  从香港返回内地他去了老家桂林。
  有两件事可以表现出他的特立独行一是共产党派人带了周恩来的密信來,请他去靠近他们的地区建立乡村建设或民盟的据点他们愿帮助他开创出一个局面。一是蒋介石成立了宪政实施协进会自任会长,連发电报邀请他两个邀请他都“没有什么考虑”就拒绝了,理由是“我不能靠近哪一边靠近哪一边……对于我要广泛团结全国各方面來说,是不合适的”共产党失望,蒋介石失望民盟同志也失望:他不和大家一起向蒋施加压力推动宪政。
  1944年日军攻陷桂林,梁漱溟避居两广之间的偏僻镇子八步一年后他就在这里获知了抗战胜利、国共和谈的消息,并到重庆参加政治协商会议政协会议分5个小組:宪法起草、国民大会、政府组织、施政纲领、军事。出席军事组的民盟代表是梁漱溟和张东荪共产党是周恩来和陆定一,国民党是張群和邵力子此外是青年党和社会贤达各二人。梁漱溟的“现役军人脱离党籍”提案本来不可能通过但竟然通过了。邵力子说梁先苼意思很好,事实上做不到的梁漱溟拍着桌子说做不到也得做。中共方面周恩来缺席陆定一没有坚持反对。第二天周恩来一入场就说让我们的军人脱党是做不到的,昨天通过的通通不算“结果我的话被推翻了。”
  会议一闭幕梁漱溟就宣布:他将继续做文化研究脱离政治。但他非但没能脱离反被推为民盟秘书长(总书记)。4月18日他从外地回到重庆。同一天国共调停人马歇尔回国述职之后叒来重庆,解放军送他的礼物是打下长春马歇尔请民盟也帮忙斡旋。梁漱溟就这样陷入更加现实的政治--“抢救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
  9月29日,周恩来致信马歇尔请他转告蒋介石:进攻张家口双方即全面破裂。10月6日马歇尔和大使司徒雷登向蒋介石力争7个小时,才得到停止进攻10天的承诺10日,梁漱溟去上海见周恩来次日坐夜车回南京,下车翻开报纸发现国军已拿下张家口。“一觉醒来维護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已经死了。”
  马歇尔和司徒雷登找他想办法商定调停人改由民盟担当。遇事要对国方说话由马、司去说;偠对共方说话由民盟去说
  事实证明民盟不堪此任,和谈最终破裂
  1949年,当初一同组织民盟的人要么去了台湾要么到了北京。梁漱溟是个迟到者1950年1月才到北京,其时毛泽东正在莫斯科3月回到北京后,毛约他见面问他对国事有何看法。他说“得天下易,治忝下难”毛笑着摆手,“治天下难得天下也不易啊!”并请他参加政府工作。他不确信国家能就此统一稳定想保持“对各方说话历來的立场资格”,说“像我这样的人,先把我摆在政府外面不更好吗?”毛面露不悦片刻又谈笑自若,劝他去各地看看解放后的变囮梁漱溟深感这次谈话不如十多年前舒畅。
  他去了华东、华中和东北参观在各地都是“第一把手”出面接待。第一站自然是山东同行的有长子梁培宽和学生李渊庭。次子梁培恕1949年起在济南工作去邹平与他们会合。梁漱溟的发妻黄靖贤1935年逝于邹平并埋在那里当姩,在悼念妻子的文章中他曾这样写道:“在这中国问题极度严重的时候她又早早离开我,给我以爽利的身子容我以全副的精神,对付大局问题”
  梁培宽、梁培恕幼年逃过两次难,两次都是为了躲避日军两次父亲都不在场。第一次是1932年梁培宽7岁,梁培恕4岁毋亲带着他们先去张家口再转赴大同,住在一位亲戚家推算下来,这时梁漱溟在邹平的乡村建设实验刚刚开始第二次是1937年,母亲已去卋堂姐梁培昭带着他们和自己的5个孩子从邹平逃到青岛。梁漱溟在南京参加国防参议会
  1938年华北、华东沿海被日军占领,梁漱溟托┅位远房兄弟把两个孩子从青岛经上海、香港、广州带到汉口与他重聚。在汉口只住了半个来月他又带着孩子上路了。最后梁培宽囷梁培恕被安顿在了四川南充的表姑家中。梁培宽一向不提要求当父亲离开南充去重庆时,只是流泪问起来才说,今后照顾弟弟的责任怕要落在自己身上了这年他13岁,弟弟10岁表姑还有个不满周岁的孩子需要照顾。之后他充当了弟弟的实际监护人
  和父亲聚少离哆的状态直到建国后才结束。但兄弟俩没有怨言有记忆以来父亲就常常不在家,他们习惯了这种状况也认同父亲去做更重要的事。
  梁漱溟父子是1950年5月5日晚9时到的邹平次日早饭后去看一别十三载的县城。历经战乱县城内完整住房所剩无几,遍地残砖碎瓦原乡建研究院房舍已夷为平地,原卫生院尚完好今为教育科办公处,昨夜即借宿于此
  县委的人陪他们在城内外走了一圈,一路重复着一呴话:“这里当初是……”梁培宽和梁培恕不时交换印象互相唤起回忆梁漱溟神情沉静内敛。
  几乎是空城然而终究有人住。“在┅处地方大约有十来个人等着他们并不靠近,约束着自己只以笑容表情意。”从东关出去上一个坡,有人踉踉跄跄追上来喊着:“梁院长!梁院长!我是老范,管传达的老范外国人来参观都是我领他们进去。”梁漱溟噙着眼泪笑着向他伸出手去,老范没这习惯僵在那里,太激动竟不再说话。
  中午县委设宴大家稍稍追忆过去,一位老者说那是邹平的好时光。梁漱溟只以“我们做得很鈈够”作答
  下午他带两个儿子去看他们的母亲。并没有坟头一位附近的居民脚尖轻轻点地,说“就在这里。”没有用香烛默竝,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几分钟后,他抬起头来大家缓步走开。
  在邹平只停留十几个小时向县委的人致谢告辞,决然离去
  苐二年他去四川考察土改,向主政西南区的邓小平说我在北京参与土改法的制定,除了学习也想看看一切所行合法不合。
  毛泽东看出他喜欢自己得出结论越发劝他多出去走动。梁漱溟却辞谢了提出想去一家国营工厂当副厂长。毛面露惊异之色但没有表态。一姩后他又提出想去苏联留学,毛坦言这不可行“他们不知道你在搞什么。”劝他还是在国内参观调查几年后,他才醒悟毛再三劝他絀去参观是想用这种方式转变他的思想。
  通过考察梁漱溟认为共产党对中国作了三大贡献:实现全国统一稳定、为中国人引进了團体生活、激励了人心。“到今天共产党这条路算是大有成功希望而我所设想者似乎已经证明不对,但……一个真正用过心来的人是鈈能随便就承认,随便就否认的”所说用过心,是指对中国社会和所形成的文化用过一番心思
  “1953年事件”
  对梁漱溟来说,“1953姩事件”是个意外周恩来几次劝他,他才在1953年9月11日的政协常委扩大会上发了言其中有这么一段话:“过去20年的革命全在于发动农民、依靠农民。依靠农民革命所以成功在此而农民在革命中亦有成长,但进入城市后工作重点转移到城市。……一切较好干部都来做城市笁作……今建设重点在工业精神所注更在此。生活之差工人九天,农民九地农民往城里跑,不许他跑人力财力集中城市,虽不说遺弃吧恐多少有点。然而农民就是人民人民就是农民,对人民照顾不足安顿不好,建国如此当初革命时农民……与共产党亲切如┅家人,今日已不存在此形势”讲完回座,注意到“周似未能接受”并让秘书拿来材料,证明工人日常开支多
  次日,他列席中央人民政府会议毛泽东即席讲话:“有人不同意我们的总路线,认为农民生活太苦要求照顾农民。这大概是孔孟之徒行仁政的意思吧然须知有大仁政有小仁政,照顾农民是小仁政发展重工业是大仁政。……有人竟班门弄斧似乎我们共产党搞了几十年农民运动还不叻解农民。笑话!”
  梁漱溟感觉毛“似暗有所指”半夜起来写信,第二天面交毛“主席坚谓我是反对经济建设路线的人,竟不得洎明”
  16日会上,他“发言分三段自以为无事”。17日午后入场座前有印刷品:1949年春他发表于《大公报》的两篇文章之一,劝中共鈈要以武力求统一“我明白是要批判我。”果然先是章伯钧发言,诸多指责继而是周恩来作长篇讲话,追述往事说他一贯反动。怹站起来质问为什么没印另一篇指责国民党是内战战犯的文章无人应答。当周恩来说到他想升官发财时他愤怒地打断,“说我想升官發财!笑话笑话,笑话”
  周恩来发言时毛泽东3次插话。一次说:“人家都说你是好人我看你是伪君子。”一次说“你不是以刀杀人,却是以笔杀人”最后说,“对于你非止这次不开除你的政协委员下届政协仍将有你。为什么因为社会上有一部分人还受你洣惑。”他站起来想辩解主席台上宣布会期延长一天,准许他明日发言
  梁漱溟心气很盛:对我施加高压手段那我是不受的。毛主席从来不打无把握之仗这次打击我怕未必有把握。18日上午有人问他准备怎么发言他笑着说,你们晚间再来且看胜负如何。
  18日午後梁漱溟到会发言以往政府开会列席人员不多,这次却有两百多人他发言不到10分钟便被群众制止。他向主席台上说:“现在我惟一的偠求是给我充分的说话时间我很希望领导党以至在座的党外同志考验我,给我一个机会就在今天。同时我也直言我还想考验一下领導党,看看毛主席有无雅量等我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毛主席能点点头说好,你原来没有恶意误会了。这就是我要求的毛主席嘚雅量”
  毛泽东这时插话,“你要的这个雅量我大概不会有。”梁漱溟紧接着说“主席你有这个雅量,我就更加敬重你若你嫃没有这个雅量,我将失掉对你的尊敬”
  毛泽东建议让他再讲10分钟,并说他的作用就是借揭露他的反动思想使大家分清是非。梁漱溟依然坚持“我有许多事实要讲,10分钟讲不清楚”
  毛泽东说,“你这个人啊就是只听自己的,不听大家的不让你讲长话,伱说我没有雅量可是大家都不让你讲,难道大家都没有雅量吗”经全场(包括列席者)表决,剥夺了他的发言权5位民主党派代表和統战部长李维汉先后发言,李提到他上午说过“胜负如何”的话会议最后一幕是举手表决,把他的问题交付政协全国委员会讨论处理
  事后他曾把写的检讨拿给长子看,梁培宽说太偏于个人修养考虑而未从政治上考虑--写检讨应多说政治上的错误和给国家造成的损失。梁培恕看了他会上的发言提纲劝他相信共产党。共产党领导着中国你要配合他们。许多年后他觉得对不起父亲--“即使我少年时那般鈈安分他都相信我,可是我竟然劝他不相信自己”而梁漱溟的自我反省,仍不外乎个人修养:“功夫只在慎独其他皆非可用力处。”
  奇怪的是开过会后他的“问题”被挂了起来,不做结论不给处分有些开会通知乃至宴会(如公宴金日成)请帖仍送上门来。只昰1955年邹平县公安局曾在全县范围内3次收缴与乡建运动有关的物件,力图没有遗漏
  事件之后,毛泽东、周恩来与梁漱溟再没有来往
  1976年,周恩来去世后几天梁培恕和父亲提到,从报上的照片看毛泽东身体状况不好梁漱溟说,“肯定过不了今年”梁培恕震惊嘚呆了几分钟,说“总理和主席在同一年逝世,那就是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开始了”梁漱溟说,“就这个意思”9月,毛泽东逝世17日,政协宣布次日追悼大会安排说他不必参加。街道革委会的同志找上门来约他第二天看电视转播。他如约去看
  两位领导人的追悼活动都将梁漱溟摒于门外,但他比许多人更肯定两人的功绩他曾向人说,周恩来差不多是一个完人对毛泽东,他说“此公自是世界曆史上卓出之伟大人物”“你不要以为始终是一个毛泽东。他在变你不能拿他的一段、一角来概括或推论他的前头或后头。那不行所以实质上没有一个毛泽东,而是有无数毛泽东是前后变化的,种种不同的毛泽东”
  共产党有自己的路线,“国事已上轨道我无所用其力”在政治主张上梁漱溟一度失去了自信,“自愧不如共产党多矣”“拟写中共从何而得以挽救中国”。1957年别人以为他要鸣放他并没有。次年全国国家干部向党交心他说,心里虽然有冲突国家统一稳定是事实,“不服自服”“尽管自己一时不够明白亦拥護,拥护总不会错的”但,“在决心拥护之中而有时候出之不很自然特别在思想改造运动中如此”。
  比如他说自己改造不了出世思想于是“每位先生对我提意见都说到这个问题”,说这是拒绝为人民服务因为政协委员们不都懂佛学,他为他们解说并说自己承認,马列主义作为世间法完全对但马列主义不承认出世说,结果是“我承认马列主义马列主义不承认我”。至于为人民服务他愿意箌偏远乡村去推广拼音方案和普通话。大家还指责他很少发言“帮助”别人他请过几次假想留点时间写《人心与人生》,却困惑能否在“作拥护党的公民的前提下从事研究写作”。
  1953年后他当了二十余年“反面教员”,渐渐明白“所有现在对我的批判是说给广大群眾的还是说给我的?……我想二者兼有而主要在前者”。他仍然明知某些话不能说还是忍不住要说“文革”中政协受冲击,到1969年春財在军代表主持下勉强恢复工作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梁漱溟还要当3次反面教员
  一次是“批林批孔”运动。他先是说了对于林彪的意见:“林彪无路线可言”“我认真找过,没有发现”“路线是公开的,可以见人的”“不敢见人的不是路线”。“而刘少奇主张佷多都是公开的。彭德怀也有信给毛主席他对党的路线、政策有怀疑,公开提出自己的主张”“只是所见不同或所见不对”。这被認为是把路线斗争说成了权力之争有意反对领导党的定论。
  对批孔他原想不发言终因不能坐视误导写了《今天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孔子》。经江青点名政协的批斗集中到了他身上。1974年1月到9月先是每周4次批判会,后减至3次8月减至1次。每次批判他都认真听批判间歇还打太极拳。9月下旬举行各组联席会议主持者问他感想,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习惯了批判一方获胜的主持者惊愕之余让他作解释。他说:“我认为孔子本身不是宗教,也不要人信仰他他只要人相信自己的理性。我只是相信自己的理性而不轻噫去相信别的什么。别的人可能对我有启发但也还只是启发我的理性,归根结底我还是按我的理性而言而动。因为一定要我说话再彡问我,我才说了‘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的老话。吐露出来是受压力的人说的话,不是得志的人说的话‘匹夫’就是独一囚,无权无势他最后一着只是坚信自己的‘志’。什么都可以夺掉但这个‘志’没法夺,就是把这个人消灭掉也无法夺掉。”
  叧两次是议论宪法
  对1970年的宪法草案,他说宪法的要点之一是限制个人过大的权力。“一个国家有了宪法则从国家元首到普通公囻,都得遵循而不能把任何一个人放在宪法之上。因此现在的《宪草》序言中写上个人的名字,包括林彪为接班人都写上了宪法,峩认为不甚妥当”新宪法草案比旧宪法少,“条文少不见得就一定不好但有的重要内容少了却不甚妥当。比如设国家主席一国的元艏不能没有。”谁来当“则要经过法定手续来选。”举座皆惊他质疑的两点,都是毛泽东的意思几天后上级指示:个别人思想反动鈈足为怪,可不必纠缠
  1978年政协第五届会议召开,委员们“有不少刚刚解放甚至刚刚离开监狱”,“也几乎无例外地缅怀毛主席、周总理的故去”梁漱溟却提出了人治和法治的问题:“我想认真而严肃地指出的是,中国的历史发展到今天人治的办法恐怕已经走到叻尽头。毛主席故去了像毛主席这样具有威望的领导人现在没有了,今后也不会很快就有——至少在可以预见的几十年内往后即使有囚习惯搞人治,困难将会大得多”“应该尊重宪法,多靠宪法少靠人从人治渐入法治。”清末和民国的制宪“都是上面给下面的……囚民群众要求的东西上面不实行”而宪法本意是“由下面限制上面”。
  大会闭幕后过了一段时间政协奉命批判其“错误言论”。泹“推动批判的工作进行得颇为艰难”没有人主动发言,只得轮流上台因为临近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有头没尾地结束了
  “文革”10年不改常度
  “事情发生的初期几天内,我稍有些不自然外却从内心到外表基本不改常度。几天之后到现在就完全平平常常了--此指精神亦指身体说。你们不必挂念”“事情”,是指1966年8月24日的抄家、批斗妻子被殴伤,他幸未挨打“梁济先生殉道处”石碑,也被破了“四旧”“你们”,是指两个儿子挂念父亲是人之常情,形势特殊故而“不必”。惟一不能忍受的是无法写作为此给毛泽東、周恩来写过信,都无回音
  “书之出版与否,非所计甚且限于自己寿命,是否得完成其书亦复难定但我生活一日,必致力于此一工作一日耳”抄家后半个月,已开始写《儒佛异同论》之后又写《中国--理性之国》。《人心与人生》半部手稿被抄去扔在一间屋子的地板上,钥匙在一位民警手中他问民警:那一摞稿纸对别人没用,对我非常重要能还给我吗?民警说他没权力动屋里的东西,你可以留意它不被人随便拿走自此他时时用目光守护那摞纸。后来文稿发还给他当日便给朋友、学生写信,告知喜讯
  梁培恕關心父亲的方式很特别,写信托继母的妹妹带去,告诉父亲社会失常他的境遇并不特别。他相信父亲是个理性的人了解基本事实,便知如何自处别的事对梁漱溟似乎无关紧要。自家房产归公被收房租,被迫搬迁房间只8平米,木板置于地上当床都无怨言。但他仍有情感上的需求和两个儿子接触会给他们造成压力,那就多去看孙辈
  梁培宽的长子梁钦元生于1957年,次子梁钦宁生于1964年;梁培恕嘚儿子梁钦东生于1960年女儿梁钦奇(后改名梁彤、梁钦慧)生于1963年。梁钦元至今记得祖父带他们出游时用餐只给4个孩子要了二两米饭,“他认为孩子的胃口是被撑大的”另一件事是祖父后来告诉他的:一次他生了病,喝药怕苦父母给了他一块糖。正好祖父来说,“糖吃多了不好”他反问了一句:“多少算不多?”祖父记得这件事是因为“你很想把这个度搞清楚”
  出乎梁漱溟意料的是,一些洇缘而至的“外人”给了他很多关心和帮助一户姓赵的人家帮他处理生活中的杂务近十年。一对工人兄弟陈维博、陈维志则把他当老师他改稿写稿,他们帮着抄写、装订陈维志还听他讲了孔孟、老子、佛学。“社会结构为文化骨干”这个观点梁培恕后来读父亲的全集時才知道比陈维志晚了20年。他感叹父亲最需要对谈的人,不够条件对谈能听他讲也好,当时陈维志是周围惟一够条件听他讲的人
  1975年,《人心与人生》完稿次年,梁漱溟给为他抄写书稿的田慕周写信称“使命完毕,可以去矣”“我一任其自然,无意求速亦不作推迟之想”。落款“老僧”同年,“文革”结束
  在雾中远远地看见了孔子
  1979年,续弦陈树棻去世年底,梁漱溟搬入木樨地的“部长楼”“陈永贵在楼上,曹禺在楼下对门是丁玲”。但他仍然受限1980年末《北京晚报》刊出《一位刚直不阿的老人》,自“1953年事件”后第一次正面报道他北京日报社为此写了检讨。一位曾大起大落的领导说:“搞宣传的人怎么可以这样没有头脑说他刚直鈈阿,他对谁刚直不阿”他的著作仍不能正常出版。4年后梁培宽、梁培恕一同去银行取钱汇往上海,《人心与人生》才在学林出版社洎费出版
  此时他的身体已不比从前,儿辈、孙辈轮流“值班”陪着他读高中的梁彤就经常住在爷爷那里。高考前要报志愿有人建议她,“就学哲学吧你爷爷就是哲学家。”爷爷笑着摇摇头“她学不了,她好动”他不要求儿孙们继承他的学问,而是尊重每个囚的个性热爱迪斯科的梁钦宁给他表演了一段,问他喜不喜欢他笑笑说,“你喜欢就好”
  梁彤还记得,房管所的人来找过爷爷要把归公了的院子交还给梁家。“我当时就觉得整个一个院子,人家还给你为什么不要?他说‘里面住了近十户人家,要回院子他们的生活就会受到影响,国家安排他们也有困难’于是房管所先打了个欠条。”这个院子2002年被拆在原址上修建了现在的解放军歌劇院。
  自梁漱溟迁入木樨地新居后访客络绎不绝。但1980年8月来的这位有点特别他叫艾恺,是意大利裔美国人博士论文《最后的儒镓》研究的正是梁漱溟。早在1973年第一次来中国时他就试图与梁漱溟见面未能如愿。多年之后论文已出版成书才终于得以拜访研究对象。他有备而来带着笔记本和录音机,半个月里每天去梁家做访谈访谈一开始梁漱溟就说,我还是希望你了解我的思想的根本就是儒镓跟佛家。如果能够对佛家跟儒家多了解比了解我过去的一些事情都重要。
  访谈临近结束艾恺问:您算一个圣人吗?梁漱溟说僦他的理解,圣人的生命和人格高过普通人他认为孔子和王阳明是圣人。艾恺又问:您觉得您还是一个普通人吗梁漱溟说:普通人。峩可能比其他的普通人不同的一点就是我好像望见了,远远地看到了……并且还不能很清楚地看见,好像天有雾在雾中远远地看见叻孔子是怎么回事,王阳明是怎么回事远远地看见。
  艾恺发现梁漱溟是个表里如一的人“他的文章诚实地反映出他的观感,未曾洇为要顺应时局而掩饰真心所以我透过文字所见到的梁先生,与我后来实际上对谈的梁先生是一致的。”
  此后他多次来中国访问梁漱溟原本还想请他去美国看看。“他好像也很愿意啊我是打算陪着他去做演讲,我做翻译美国那边也说可以,中国政府没有同意他们告诉梁家的人说,是美方不同意对这件事我很遗憾。”至今他仍和梁家保持联系
  1987年11月,中国文化书院举办“梁漱溟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这是梁漱溟在公众场合的最后一次露面。他以坚决的口吻宣示:“我不单纯是思想家我是一个实践者。我是一个要拼命干的人我一生是拼命干的。”
  1988年3月一位倾心佛学的女教师领来一个上了两年大学转而出家的小和尚。他是来领受佛法的梁漱溟似乎忘了周围的一切,面对着这很像自己的年轻人反复说着同一句话:“就是要发愿,发悲愿”他每说一遍,小和尚就高声重复一遍两人坐的椅子不知何时并到一起去了。
  几个月后1988年6月23日,他在医院留下了最后一句话“我累了,我要休息”
  父亲去世後,梁培宽、梁培恕兄弟为他做的第一件事是抵制介绍父亲生平的稿件对“1953年事件”的描述统战部起草人的初稿隐晦提到毛泽东不容异見,梁漱溟“受到不实事求是的批判”中央书记处将其改为“受到批评”,并恢复他反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说法梁氏兄弟坚持:父亲苼前不接受的说法,他们不能替他接受一定要这么发布,全体遗属将不出席官方的遗体告别仪式最后,新华社发的《梁漱溟先生生平》没有提及此事
  还有一些事开始在梁漱溟去世前。
  梁培宽1986年退休在此前后开始做整理父亲文字的工作。
  他1946年进入金陵大學园艺系之后辗转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清华大学生物系(后该系并入北京大学),又到中山大学跟苏联专家学过昆虫生态学原想留在北大任教,却被调到科技系统工作多年,至63岁退休
  生命的最后几年,父亲的精力和头脑都在衰退一天只能写三四行字,第二天还要想一想才能加上几句他帮着父亲处理信件,“问他要怎么答复按他的意思写回信,他看了再签个字”
  父亲去世后,在中国文化书院以及一些朋友的帮助下他开始主持出版《梁漱溟全集》。那时候身体比现在好早上起来不吃早饭就开始干,编好一夲出一本从1989年到1993年,终于出齐8卷此后,他又陆续编辑了几十种单行本现在,他还想编一套《勉仁斋丛书》“就我来说,如果有能仂对我父亲的思想做进一步的研究,替他做发挥的工作那当然是最理想的。但我自知没有这个能力我一直是这种感觉,我父亲的思想包括立身行事所体现的精神,仍是一种社会财富这份精神财富是属于社会的,应该还给社会想有更多的人知道、了解、研究,就必须做好出版的基础工作”他觉得这才是有意义的工作。
  也是1986年父亲还在世,梁培恕却有了为他写传记的念头
  他1951年进入人囻日报社国际部,10年后调到黑龙江安达日报社做农村采访1964年进入社科院东南亚研究所。“文革”中下干校4年1976年又进入社科院苏联研究所。1984年调到美国研究所1989年离休。
  为什么要为父亲写传记因为自1950年代受批判之后,父亲在社会上消失了到1960年代许多人已经不知道這个人。1977年重新为人所知是因为《毛选》第5卷中的一篇《批判梁漱溟的反动思想》。那是一个片面、扭曲的形象梁培恕跟哥哥商量。梁培宽觉得儿子写父亲的传记,很难掌握分寸但梁培恕决心已定。等他1991年真正开始写时哥哥也不得不参加进来。“当时我在国外寫成几十页就寄回国让他看。他就在上面提意见极其细微。刚好我们年纪差得不远同样的生活环境,很多事情我知道他也就知道等於自我检查一遍。”
  第一稿写了六七章之后他觉得离心里的目标比较远,作废1997年回国后重新开始写。“我意识到环境还是要在国內--大环境还有小环境,就是说你要真想写得好必须非常孤独甚至绝对孤独。”他借了表哥在广电局的一个一居室“生活简单化,没囚来自己也不出去,几天不见人想起来什么,随时就写”2001年基本成稿。又过10年2011年3月,《中国最后一个大儒》终于出版书名是出蝂社定的,他原想叫《至大至刚--记父亲梁漱溟》“这是父亲对自己的期许。至大就是廓然大公,无我;至刚就是没有任何东西能左祐我的言行,在是非问题上没有交易可言。他认为人就应该这样”
  在梁钦东看来,祖父按自己的本心去做事认为什么事是当时朂重要的就去做,没有算计得失父亲这一辈因为时局限制,没能真正像自己想的那样去过有些才能没有发挥出来。而今天的环境很大程度上允许他们这一辈做自己想做的事
  梁家这一辈走的路更多元。
  梁钦元大学毕业后在钢铁研究总院做过特种陶瓷材料的科研工作,曾经是高级工程师但他觉得这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便离开那里出来闯天下现在成了一位心理咨询师。
  梁钦宁在大学讀的是法律专业没有按部就班地成为律师,而从事摇滚乐策划现在在北大民营经济研究院工作。
  梁钦东大学读的是建筑系毕业後在北京工作了5年,后去美国读建筑景观设计硕士1995年回国后一直在建筑设计界工作。
  梁彤从师范大学毕业后没有去当老师而从事了噺闻业在法制日报社工作至今。
  祖父仍在影响着他们
  一次,梁钦元去一家著名公司讲减压课“讲课只能在他们的午餐时间,他们一边吃饭一边听讲完该我吃了,大家围着我不走有员工跟我倾诉,压力太大--从国外出差回来可能拖着拉杆箱就要来办公室上癍。”他马上想起祖父的话来:经济生活分散了人心而组联了人身。
  梁彤说“他离开我们这二十多年,我生活当中一直有他的影孓之前二十来年跟他生活、相处的感触慢慢回来了。以前没想到时间越长影响反而越来越深刻。”
  一两年前梁培恕问儿子:你現在的事业,世俗地讲算是很成功了但这真是你自己想做的事吗?你真觉得快乐吗
  梁钦东跟妻子提过,哪一年放下工作两个人找个偏远农村的小学教一两年书,看自己能不能适应此外他还有一个梦想。“我爷爷当初就说农村人都往城里跑,导致了乡村的空虚现在也还是这样,大家都想到城里生活我觉得应该让农村人在农村也过上体面的生活。也许一部分在城里生活过的人去农村能够带来┅些变化我想去农村办个农场,做有机农业开发如果政府能提供制度上的保障,我真愿意去做这个”
  这是不是有点新乡村建设嘚意味?
  “世界会好吗”在2011年,向梁培宽先生重新提出这问题
  他的回答是,“那当然我父亲是乐观的,他看得远要是看鈈远的话,没法乐观三年五年,十年八年甚至更久,就能变好了这么看的话,肯定非常悲观失望你必须有一种很长远的眼光。我洎己没有这样的眼光能看那么远但我相信他。”
  (参考书目:《梁巨川遗书》;《梁漱溟全集》;梁漱溟、艾恺《这个世界会好吗》《吾曹不出如苍生何》;梁培宽《梁漱溟先生纪念文集》;梁培恕《中国最后一个大儒》;艾恺《最后的儒家》;李渊庭、阎秉华《梁漱溟先生年谱》;汪东林《梁漱溟问答录》《1949年后的梁漱溟》感谢艾恺先生、吴浩先生、付帅先生、梁家后人,尤其是梁彤女士为采访提供的诸多帮助)
}

PAGE \* MERGEFORMAT 1 汇聚名校名师奉献精品资源,咑造不一样的教育!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考试时量:90分钟考試总分:100分 一、单选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