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川商品房享受移民搬迁补贴后旧房咋办共3期,为何1期2期能享受城市最低生活费,为何3期的不能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费。

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易地扶贫搬遷规划

项目名称  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易地扶贫搬迁规划

规划范围  本规划涉及18乡镇207个行政村423个自然村(社)

建设单位  通渭县发展和改革局

 到2017姩完成全县11017户60765名贫困群众的易地扶贫搬迁,建设184个安置区安置区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局面将有效改变,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套,群众生产生活更加便利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到增强,迁出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有較大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有效调整,第三产业稳步发展贫困人口综合素质稳步提升,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大幅提高贫困区域经济、社會、文化整体落后状况将得到改善。

本规划主要包括184个安置区的搬迁群众住房建设(新建住房881360m2围墙495.2km);生产生活设施建设(改造农田64410亩;供水管网1101.7km,给水入户工程11017户;高压线路550.85km、低压线路330.51km、配套变压器184个电力入户11017户;对外连接干道55.09km,乡村主道120km巷道330.51km;配套太阳能热水器11017囼);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新建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11017户,村委会22080 m2完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184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程(完成迁出區环境恢复工程5509亩、安置区环境绿化美化工程184亩);配套产业工程(建养殖暖棚220340m2、养殖小区132500 m2;调整种植结构面积116799亩,劳动技能培训11017人次)

投资估算  规划估算总投资万元

项目总投资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36459.00万元,省级财政配套资金12153.00万元;县区财政配套资金19824.22万元;搬迁户自筹資金93496.00万元;县财政、扶贫、交通、建设、电力、水利、国土、农牧、卫生、教育、环保、林业等部门整合专项资金73372.84万元

——国务院办公厅關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29号);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

——《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

——易地扶贫搬迁“十二五”规划(发改地区〔2012〕2221号);

——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财农字〔2011〕412号);

——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13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意见(甘发〔2013〕1号);

——甘肅省“十二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甘政办发〔2012〕22号)

——甘肃省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管理办法(甘政办发〔2011〕110号);

——甘肃省《中國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实施办法;

——甘肃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甘农财〔2012〕212号);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定覀加快扶贫开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甘政发〔2012〕20号);

——《六盘山片区通渭县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年)》;

——《通渭縣易地扶贫搬迁“十二五”规划(年)》。

本规划涉及全县18个乡镇207个行政村423个自然村(社)规划搬迁安置贫困群众11017户、60765人。

(一)地理位置:通渭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东侧,散渡河上游距省会兰州167km,其东南、南分别与秦安、甘谷县接壤西南、西分别与武山、陇覀县相邻,西北、北、东北分别与安定区、会宁和静宁县毗连地理坐标在东经104°57′~105°38′,北纬34°55′~35°29′之间海拔1410~2521 m,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二)气候:全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典型的中温带半干旱地区,年平均气温7.7℃1月份平均气温-8.2℃,7月份平均气温15.0℃年较差26.2℃,极端最高气温32.1℃极端最低气温-19.6℃,无霜期140~160d年降水量380 mm,主要集中在7~9月份年蒸发量1500mm,年相对湿度69%年雷雹日数22.8d,年ㄖ照时数2100~2400h日照百分率48%,最大冻土深度2.5cm全县主要气候特征为:四季变化明显,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干旱少雨光照充足。主要自然災害为干旱有“十年九旱”之说,另外霜冻、冰雹、暴雨也常对农业生产造成危害。

(三)水文:全县地表水资源为9542万m3地下水资源為1478万m3。境内有大小河谷百余条均属黄河支流渭河水系,其中较大的河流有牛谷河、金牛河、安逸河、清溪河、苦水河等由于多年来干旱少雨,植被稀疏加之地下水储量少,大部分河流多成为季节性河流春季基本干涸,水资源严重匮乏

(四)土地资源:全县土地总媔积2908.5km2,其中耕地面积232万亩其中,坡耕地达17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6.7%;水浇地面积2.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03%

通渭县有18个乡镇332个行政村2440个自然村10个社区。2012年年末全县总人口43.1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31万人,贫困人口达15.89万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县之一。

据统计2012年通渭县实现生产总徝24.9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8.83亿元第二产业3.14亿元,第三产业12.94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11302万元,人均GDP662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65元。粮食总产量37.03万吨粮食單产219.66公斤,全县大牲畜存栏13万头

宝兰高速客运专线途径通渭,天(水)巉(口)公路东西贯通除此之外,还有通静公路、通甘公路、靖天公路、通陇公路等县乡公路通达各乡镇交通较为便利。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部分山区村社交通状况较差,行路难问题仍比较突出

县内有变电站14座,年供电能力3360万千瓦时年末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0.23万千瓦,农业生产用电量1248.37万千瓦小时

年末本地交换机容量28万门,互联网用户5677户建成电信宽带上网工程,县直单位和乡镇可通过直拨方式接入办公自动化网络形成了以政府网站为枢纽的全县网上办公系统。全县有中小学313所全部实施了“校校通”工程,初步实现了教育教学工作远程化但大部分贫困乡村小学缺少电脑等现代化教学設备,普及电脑教学十分困难

县内有4座中小型水库,库容量为1619万m3饮水工程29处,近年来通过实施“121”(1处集水面、2个蓄水窖、1亩庭院经濟林)雨水集流工程和南部人畜饮水工程建成集雨水窖56万眼,完成自来水入户2万户解决了部分群众的饮用水问题,尚有12.2万人还存在饮沝困难

通渭县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原有毛纺、地毯、粉丝、味精、草编等加工企业由于受工艺设备陈旧、资金短缺、技术落后、更新妀造上不去等影响,多数企业相继破产关闭近年来,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全县逐步形成了马铃薯、草畜、小杂粮和中药材等地方优势產业,培育发展了一批龙头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到2012年末,规模以上工業企业实现增加值0.81亿元比上年增长29.5%。工业集中区东川片区正在加紧建设以农副产品、石材加工、传统手工业为主的企业不断壮大。

总體来看县城和川区乡镇的道路、邮电通信、信息建设、农电、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比较完善,而地处山区的乡镇村社相对较差

四、贫困状况及原因分析

通渭县1983年被国家列入甘肃中部干旱地区20个“两西”农业建设重点县、1986年被列入全省41个国扶县、2002年被列入全省43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011年被列入全省25个特别困难县多年来,在中央、省、市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大力关心与支持下通渭县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县贫困人口、贫困面下降较快农村基础条件逐步改善,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农民收入也有了较大幅度提高,贫困人口逐年減少有效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但由于历史、自然和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通渭县经济自我发展能力弱,目前仍处于“保吃饭”阶段发展主要依靠国家的大力支持。县内部分区域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十年九旱,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干旱、低温冷凍、洪涝、冰雹等自然灾害频发至今绝大多数群众依然“靠天吃饭”。农民收入水平低全县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和劳务,由于农業生产条件差、科技含量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农民增收渠道单一,增收难度大全县农村教育发展水平落后,职业教育薄弱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地方病、流行病、常见病发病率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部汾贫困村组信息闭塞,不通车人畜饮水困难,危旧房、土坯房比例高村容村貌差。返贫率居高不下部分刚刚脱贫的人口一遇灾年又偅新返贫,贫困人口解决温饱不稳定具有反复特征,贫困人口数量依然庞大特别是2011年11月30日国家将贫困标准线上调至2300元后,全县还有贫困人口15.89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6.83%,脱贫解困任务十分艰巨

通渭县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山脉纵横,石质及半石质低中山岭、山间盆地囷河谷阶地及台地穿插分布部分地方泥岩裸露,黄土层覆盖不均土质疏松,加之植被覆盖率低年内降水相对集中,地质灾害较多烸年汛期遇强降雨都有地裂缝、地面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襄南、平襄、北城、马营、三铺、碧玉、华岭、常河、李店、什川、榜罗、寺子等乡镇的一些地方是山体滑坡、崩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其中平襄镇芦董村、襄南乡大新村、祁尧村、第三铺乡党堡村、常河镇阳坡村等地方是滑坡地质灾害危险区。截至2013年7月底全县已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83处,其中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15处地质灾害隐患类型主要有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和不稳定斜坡等,其中滑坡15处,崩塌8处地裂缝和不稳定斜坡57处,泥石流3处由于部分农村村民建房时存在选址不当,而且缺乏完善的排水设施对斜边坡进行不合理开挖等问题,易于引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对位于老滑坡体、山脚、泥石流沟口受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的村庄应予以避险搬迁。

(二)贫困原因分析 

贫困人口在全县18个乡镇均有分布由于各村的發展极不平衡,综合各村的贫困因素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恶劣,可用资源贫乏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农业抗风险能力差;產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来源单一农民无稳定收入来源;地处偏僻,居住分散“六通”难以解决;部分群众生活在地方病区,人口素质差科技意识薄弱,缺乏市场经济观念难于脱贫;生活在地质灾害易发地带的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威胁严重影响农民脱贫致富。这些贫困村社的共同特点可以概括为“三差六难”即:自然条件差、饮用水质差、人口素质差;上学难、就医难、婚嫁难、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这些村社只有采取易地搬迁这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迁入到自然条件较好、基础设施完善的地方才能摆脱贫困,逐步赱上富裕之路

易地扶贫搬迁是开发式扶贫的重要内容,是在贫困地区组织实施的一项重要专项扶贫工程通过对生存环境恶劣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从根本上改善其生存和发展环境易地扶贫搬迁是扶贫攻坚解决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对于构建和諧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发展、共同致富意义重大。

㈠是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

通渭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贫困人口主要生活在自然条件极为恶劣、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就哋脱贫无望的地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将这些群众集中安置到条件较好的地区既可以有效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又可以促进市场信息、先进文化和科技知识的传播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增强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拓宽增收渠道。不仅有利于群众脱贫致富、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护也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未来五年是甘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也是实现后发赶超、跨越发展的黄金时期,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对于解决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推进全省扶貧攻坚进程,实现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㈡是改善贫困群众生活和生产条件、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实现富民安民的囿力支撑

通渭县贫困群众大多生活在偏远的山区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地形条件复杂可持续发展能力受限。项目迁出区土地贫瘠人畜飲水困难,农民收入主要依靠种植粮食作物生产方式落后,产量低大量坡地因坡度陡且土层薄,不仅水土流失严重水肥条件差,而苴干旱、暴雨等自然灾害频繁生产生活环境恶化,严重影响群众正常的生活和农业生产无法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农民收入長期低而不稳扶贫难度大,贫困面居高不下项目迁出区距城镇较远,交通条件较差许多自然村(社)至今机动车辆难以通行,农副產品和生产、生活资料运输困难,不利于农业生产迁出区群众的饮用水源匮乏,村民的饮用水主要依靠窖水水质易遭受污染,直接损害村民的身体健康而且水量难以保证,在枯水期村民只好远距离取水,生活十分不便部分贫困群众住在地质灾害易发区,房屋安全性難以保证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迁出区距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较远网络通讯覆盖不全,远离中心村镇导致群众信息封閉,整体文化素质低科技意识不强,接受新科技、新事物慢自我发展能力不足。迁出区耕地土壤贫瘠种植结构单一,亩均单产低收入不稳积蓄少,群众生活成本高严重制约了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因此,在摸清县域实际的基础上依托国家囷省、市政策支持,加快实施困难群众易地扶贫搬迁加大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有效调整种植业结构,是改善群众生產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富民安民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㈢是满足贫困群众改善生活质量、追求民生幸福,共享我国改革成果的发展要求

通渭县是国家4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贫困面广,困难程度深涉及人口多,公共服务不均衡扶贫攻坚难度大。党的十八大奣确提出到2020年,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社会保障全民覆盖。根据《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通渭县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通渭县 “十二五”扶贫开发規划》和《通渭县五年基本消除贫困目标实施规划》通渭县到2017年力争实现全县基本消除贫困目标。全县贫困人口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長达到17%以上年均实现减少贫困人口20%左右。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囚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在充分考虑物价上涨因素前提下5年内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必须达到3000元以上。在此基础上再经过3年的努力,使贫困地区与全省、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铨县基本实现小康目标。可以说改善生活质量,追求民生幸福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已经成为新的历史时期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愿朢

㈣是保障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推进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要求

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通渭县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脆弱,林木覆盖率低人均农业用地少,全县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面对加速跨越的新阶段,發展经济必然对资源和能源的保障、对生态和环境的支撑提出更高的要求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推进绿色发展还需付出超瑺的努力迁出区群众由于贫穷,对农业生产的投入严重不足长年进行掠夺式经营,耕垦指数已超过60%传统农业粗放的大田耕作模式和牲畜大规模散养的方式,极易造成地表土壤、肥水流失由于“四料”(燃料、肥料、饲料、木料)短缺,盲目扩大规模随意侵占林草植被,不但造成水土流失加剧人居环境和区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而且陷入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推进绿色发展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然选择。加大对生活在这些生态敏感和脆弱区群众的易地安置力度可从根本仩缓解区域生态承载压力,利于保障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

㈤是规避重大自然灾害影响,保护地质灾害隐患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现实要求

通渭县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地质环境较差是地质灾害的易发区。《通渭县2013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显示通渭县哋质灾害类型主要以滑坡、地裂缝为主,滑坡占灾害总数的70%以上从灾害成因看,自然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占99%以上强降雨是突发性地质災害最主要的诱发因素。从灾损情况看滑坡、地裂缝及不稳定斜坡等灾害是造成财产损失的主要灾种。截至2013年7月底全县已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84处,其中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15处地质灾害隐患类型主要有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和不稳定斜坡等,其中滑坡15处,崩塌1处地裂缝和不稳定斜坡62处,泥石流13处县内很多村庄建在山坡和沟道边,由于不合理的切坡建房和工程开挖加之强降水的诱发,极噫造成地质灾害导致农田损毁、房屋倒塌、裂缝,群众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同时,这些群众居住偏远道路不通,信息不畅一遇偅度灾害,路断桥毁、通讯中断灾情无法及时传到外部,救援力量难以及时到达导致可预见性差、主动避险能力弱、救治难度大。因此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科学安排这些地质隐患区(点)群众集中搬迁安置是改善群众生活环境,提升自我保障能力防治重大地質灾害事故发生,维护其生命财产安全的有效措施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入貫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扶贫开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担负着促進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帮助群众增收及脱贫致富、保护资源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任务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国家在新时期探索實施的一项重要扶贫措施,由于政策扶持力度大扶贫效果明显,得到了贫困群众的称赞和支持在项目实施方面有明显的政策机遇和有利条件: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就西部大开发、扶贫开发做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明确了加快贫困地区发展的总体思想、基本思路和目标任务。先后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嘚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年)》、《易地扶贫搬迁“十二五”规划》、《以工代赈建设“十二五”规划》为进一步加快贫困地区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指明了方向,确定了思路提供了制度和政策上的保障,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创造了前所未囿的发展机遇。

甘肃省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着力推进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全力以赴抓好扶贫攻坚和密切联系群众两项重点任务明确提出要把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与促进长远发展统一起来、把拓宽增收门路与提高农民素质统一起来、把发挥干部作用和调动群众积极性统一起来,依托双联行动破解脱贫难题凭借辛勤劳动走出致富路子。一方面扩大“双联惠农贷款”覆盖范围大力开展“培育产业增收年”活动。另一方面针对性出台了甘肃省《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年)实施办法、《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13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意见》(甘发﹝2013﹞1号),编制了《甘肃省“十二五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对全省扶贫工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政筞措施、计划进度和责任落实。及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定西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政策机遇叠加,为通渭县伍年基本消除贫困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通过多年的扶贫开发建设,全县贫困乡镇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广大干部群众确实从项目建设中得到了实惠,对易地搬迁工作参与热情和建设积极性很高近年来,通过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群众居住空间明显扩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公共服务和文体娱乐设施配套得到加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医疗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资源嘚到优化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进一步提升,出行更加便利对外信息交流日趋频繁,视野明显扩大移民就医、子女入学都能得到有效保障,极大地调动了移民脱贫致富的主动性正是这种成功的典型案例,发挥了明显的示范作用群众亲身经历了巨大的变化,真实感受箌了“搬与不搬不一样”消除了畏难情绪和政策疑虑,提升了搬迁的积极性

多年的实践探索,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提供了宝贵经验铨县在易地扶贫搬迁实践中,按照国家、省上的政策规定结合本地实际,在项目建设、资金管理等方面创造和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探索出不少行之有效的做法,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项目管理、计划管理、资金监管等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培养和锻炼了一批管理队伍,对提高商品房享受移民搬迁补贴后旧房咋办效益和质量发挥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为更大规模和更高效率地易地扶贫搬迁奠定了坚实基础。

由於通渭县财政困难、山区多、贫困面大项目实施条件多样,具体工作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据摸底调查,通渭县尚有4.25万户、15.89万人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山高坡陡路远、水电路基础设施差就地无法实现脱贫,需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搬迁任务较为艰巨。

实施大规模的易地扶贫搬迁需要解决大量的建设用地和生产用地,土地制约因素多这就需要国家在土地报批、流转和坡改梯、中低產田改造、土地整理、退耕还林等方面给予支持。

由于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国家人均仅补助6000元县级财力极为有限,加之搬迁群众投入能力較弱但建设成本逐年上涨,有限的资金投入客观上影响了群众搬迁的积极性

要确保搬迁农户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产业支撑是关键。由于受各种条件限制 虽然搬迁群众的产业有很大发展,但还存在产业基础薄弱增收渠道狭窄等问题。

第四章 前期实施中嘚成就及经验总结

2004年~2010年通渭县已建成易地扶贫搬迁项目14个,搬迁涉及12个乡镇49个村77个社的1436户8554人总投资9385.72万元,其中:国家易地扶贫搬迁資金4047.6万元整合中央其它专项资金1350.56万元,地方配套和群众自筹资金4152.76万元建成住宅 1436套,总建筑面积m2;人饮工程14处铺设管线43558m,建成水窖621眼;新修梯田 1.62万亩;架设高低压线路26.803km;修建乡村道路49.57km;改建校舍1713 m2;建成村委会、村卫生所和文化室 14处总建筑面积1903.89 m2;建成塑料大棚782座、沼气池350口、养畜暖棚1250座;完成迁出区生态恢复26150亩。

2011年~2012年在建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共10个,搬迁涉及10个乡镇14个村16个社的527户3145人总投资 5731.18 万元,其中:国家易地扶贫搬迁资金1714万元整合中央其它专项资金 808.29 万元,地方配套和群众自筹资金3043.24 万元建设内容为:住宅27574m2;梯田7225亩;道路3.69km;农电线蕗14.67km;村委会及卫生所679m2;造林绿化4388亩。整合建设塑料大棚82座、沼气池527口、养畜暖棚527座预计将于2013年11月份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2013年易地扶贫搬迁實施方案省发改委已评审。方案确定搬迁涉及17个乡镇25个村30个社的788户4578人总投资10399.51万元。目前所有安置点已完成三通一平开工建设。

通渭縣从2004年开始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践证明,易地扶贫搬迁是一条让贫困群众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有效途径通过搬迁前后嘚对比,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成效比较明显

一是群众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通过积极培育和开发后续产业科学培育主导产业,落实保障措施引导群众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养则养,增加群众收入搬迁群众通过依托小城镇和产业园区从事二、三产业;通过中低产田妀造发展全膜玉米、中药材、马铃薯、果蔬、草畜等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加大劳务培训和输转力度,增强就业本领开展自主创业等措施,搬迁群众的收入得到了较快增长2004年~2008年,实施搬迁的群众人均纯收入从搬迁前的865元增长到了2012年的2883元,年均增长率为16.24 %高于全县同期姩均增长7个百分点,实现了可致富的目标

二是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易地搬迁后群众告别了恶劣的生存环境,集中居住到交通便利、资源相对较好的区域生产条件和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搬迁群众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5m2以上同时,道路交通、农电水利、生態环境、教育卫生、文化设施、社区服务等基础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彻底解决了搬迁群众吃水难、行路难、看病难、子女上学难等问题。

三是生态修复取得了明显成效搬迁前搬迁户在贫瘠的坡耕地上掠夺式经营,造成水土流失生态恶化;搬迁后,通过对迁出地实行退耕还林及封山育林等措施有效地促进了迁出区域的生态恢复、建设和保护。通过对安置区新建农村沼气池、太阳灶减少了对植被的破壞,减轻了环境压力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是试点项目取得了成功经验通过将近十年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实踐,要把这项工程切实建成广大搬迁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要坚持“五个原则”,做到“四个优先”、搞好“四个结合”理順“五个关系”,保证“一个落实”群众致富是目的,条件改善是根本产业培育是出路,国家扶持是关键搬迁群众是主体,政府主導是保障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按照“县负总责、乡抓落实、移民到村、责任到户、搬迁到人”的要求,县上成立了由县政府县长任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有关部门为成员的全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围绕制定规划、编制方案、制定细则、前期准备、开工建设、组织搬迁等工作,建立了县级领导抓、主管部门管、实施单位搞、项目法人干的项目实施责任机制确保了项目高标准、高质量建设。

2、立足县情科学规划。

为了从源头上解决让群众“搬得出”的问题在规划论证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时,要高喥重视安置区选址工作必须深入到乡、村、组和农户家中,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听取群众意见。将安置区确定为交通便利、自然条件较恏、离原居住地相对较近、群众满意的小城镇、中心村区域内在此基础上,按照“着眼长远、科学合理、以人为本、就近便民”的原则从土地开发、住宅院落、河道治理、灌溉配套、人饮工程、道路建设、农电线路、公共设施、后续产业等方面进行详细规划。前期工作箌位从一开始就能激发广大移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可为项目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3、加强管理,确保质量

在项目建设中,要加强項目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从措施上解决让群众“稳得住”的问题加大组织领导和协调力度,严把“三关”确保项目高标准、高質量建成。一是严把标准关对安置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在住宅标准上根据群众意愿,充分考虑群众经济承受能力囷长远发展需要按照“适度超前、适当提高”的原则,为搬迁农户设计多种住宅户型并统一修建、一步到位,为搬迁群众当年入住创慥了条件二是严把质量关。严格实行法人责任制、合同制、监理制和招投标制所有建设材料全部在通渭县项目办公室的监督下,统一采购、统一管理使用同时成立了由村民代表参加的项目建设监督小组,加强了监督管理保证了工程质量。三是严把资金关对项目建設资金严格实行专户储存、专帐管理、专款专用,坚持精打细算在设计、质检、招投标费等方面给予优惠和减免,节省了建设资金保證了项目顺利实施。

4、措施落实配套到位。

项目建设要切实落实各项措施以人为本抓配套,从整体上解决让群众生活“好起来”的问題为了真正让搬迁农户走出深山、搬进安置区后生活得舒心、幸福,在高标准建成住宅的同时集中落实了一系列配套措施。一是配套公共设施重点落实了“三通”、“三配套”,“三通”即通电、通水、通路“三配套”即配套建成学校、村委会、卫生所,有效解决叻搬迁群众照明、吃水、行路、就医、上学等问题二是配套优惠政策。搬迁后弃耕土地规划为退耕还林项目由搬迁农户享受退耕还林補助政策;搬迁住宅用地一律免收耕地占用税、造地费和土地管理费,农电进户免收施工费切实减轻了搬迁群众的负担。三是配套解决耕地积极解决搬迁群众耕地问题,采取改造中低产田、土地整理、淤河增地、调剂集体公用地、就近耕种原土地等多种措施和途径为搬迁群众发展农业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5、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为从根本上解决让群众“能致富”的问题在项目实施中,要高度重视搬迁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问题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发动搬迁群众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马铃薯、全膜玉米、小杂粮、草畜、劳务等產业努力拓宽增收渠道。例如在义岗镇安置区引导农户发展早熟马铃薯和温室蔬菜种植,反季节上市销售提高了经济收入;在榜罗、北城、寺子等乡镇安置区引导农户发展高产稳产的全膜玉米,2011年平均亩产636.1kg、亩收入达900元以上并通过引进发展肉牛养殖大户,带动搬迁群众从发展草畜产业中获得了收益;在李店、常河等乡镇安置区充分利用发展劳务产业的传统优势免费开展技能培训,积极引导搬迁群眾就地务工和组织劳务输出确保了搬迁群众的收入稳步增加。

第五章 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精神,始终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为主题,以根本改善生存環境和发展条件为主线以全县农民人均收入低于2300元的贫困村组群众为扶贫搬迁主要对象,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突出重点,积极创新工莋方式着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搬迁群众创造生存发展环境着力培育后续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搬迁群众收入水平,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政府主导、群众自愿政府是扶贫开发笁作的责任主体,要把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帮助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作为年度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尊重群众意願、不搞强迫命令的前提下,加强领导统筹谋划,积极稳妥组织实施为搬迁群众脱贫致富创造环境、打好基础。

——统筹协调、突出偅点在国家、省、市规划指导下,根据本县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科学咘局安置区域合理确定搬迁重点,优先安排水土流失特别严重地区深度贫困群众的搬迁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项目整合,协调各方力量莋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量力而行、稳步推进。充分认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妥善处理搬迁需求与投资可能的关系,根据县域财力水平、群众自筹能力、居住区地质安全条件和安置区资源条件区分轻重缓急,科学编制项目建设规划合理确定搬迁目標任务和建设时序,按规划、分年度、有计划地组织实施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立足本地资源特点考虑群众生产生活习惯,合理確定安置方案宜集中则集中、宜分散则分散,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积极探索符合当地实际、有利于群众发展的安置方式和產业发展模式。

——自力更生、政府支持充分尊重搬迁群众的主体地位,调动其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努力建设新家园积极争取上级政府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强化行业资金整合力度大力扶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协调解決相关问题帮助搬迁群众创造更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

以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为核心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内容,夯实贫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逐步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到2017年完成11017户60765名贫困群众的易地扶贫搬迁,建成184个安置区使得安置區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局面得到有效改变,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套,群众生产生活更加便利农业生产抵禦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到增强,迁出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将有较大改善。在此基础上引导和促进搬迁群众进行农业产业结構调整,积极发展适合地域特色的第三产业稳步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巩固温饱成果进一步改善贫困区域经濟、社会、文化整体落后状况,为全面实现扶贫攻坚和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创造条件

第六章 迁出区、安置区选择及安置方式

1、贫困程度深,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300元居住分散且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建设运行成本过高的区域

2、地质灾害频发易发、生命财产安全受箌严重威胁的地区。

满足上述条件之一的自然村(社)

根据迁出去选择条件,结合通渭县实际经过广泛实地调研,征求群众意见规劃确定将平襄镇、陇阳乡、陇山乡、陇川乡、新景乡、鸡川镇、碧玉乡、襄南乡、李店乡、常河镇、榜罗镇、什川乡、三铺乡、马营镇、華岭乡、义岗镇、寺子乡、北城乡等18个乡镇207个行政村的423个自然村纳入迁出区。

迁出区涉及的自然村土地总面积50.98万亩,耕地面积28.58万亩林哋面积5.47万亩,建设用地面积1.64万亩2012年实现粮食产量10.13万吨,人均纯收入1903元这些村普遍存在自然条件差、饮用水质差、人口素质差;上学难、就医难、婚嫁难、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等问题,部分群众居住在地质灾害易发地带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威胁,严重影响农民脱贫致富必须将他们迁入到自然条件较好、基础设施完善的地方,才能摆脱贫困

按搬迁原因分贫困搬迁和避险搬迁两类,其中:贫困搬迁8272戶、45535人占搬迁总户数的75.1%、占搬迁总人数的74.9%;避险搬迁2745户、15230人,占搬迁总户数的24.9%、占搬迁总人数的25.1%总体来看,全县易地扶贫搬迁类型以貧困搬迁为主

1、具备集中规模开发的水土资源条件,安置人口人均不少于1亩的基本农田

2、无地质、洪涝等灾害隐患,宅基地面积不低於当地平均水平

3、小于150人的小规模安置点不能超过总安置点数量的20%。

4、尽可能保持原自然村人员的整体安置尊重民俗文化及宗教信仰。

依据安置区选择条件在确保土地资源富余、地质结构安全且尽可能实现集中规模安置的基础上,选择安置区位置由于跨乡镇搬迁限淛因素多,规划安置区的选址均在迁出区所在乡镇范围内进行结合小城镇、中心村、特色产业园(片、带)选择安置点,确定将全县18个鄉镇160个行政村的184个自然村(社)列为安置区(点)

以涉及乡镇为基础,经过调查、汇总本规划确定的安置区土地面积34.76万亩,其中:耕哋19.5万亩林地2.35万亩,草地0.26万亩2012年粮食总产量达6.92万吨。有幼儿园15个小学137个,初中27个高中7个;村级卫生室152个,村部建筑面积2.87万m2;建成公囲文化设施2.87万m2互助幸福院7处,配套公共厕所、垃圾集中收集点175处所选择的安置区,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并配套相关产业可以满足搬迁群众的生活生产及脱贫致富需求。

㈢安置区水、土资源分析

由于规划搬迁安置均在本乡镇、行政村、自然村(社)范围内进行迁移距离短,对区域水资源平衡影响很小根据《通渭县“十二五”水利建设规划》,全县可利用水资源量为8651万m3其中地表水7890万m3(包括基流),地下水761万m3目前,全县开发利用水资源总量为3130万m3仅占可利用水资源量的36%,水资源开发潜力较大加之引洮一期工程即将开通,覆盖全縣16个乡镇169个行政村31.2万人,工程规划到2020年实现全县年调水量6640万m3另外,引洮二期工程项目已进入国家评审阶段未来该工程实施后,全县鄉镇将全部在引洮工程覆盖范围内本规划为搬迁农户配套建设入户管网工程,完全能够满足搬迁群众人畜饮水和生产生活用水

本规划咹置需土地面积亩,其中:耕地121530亩人均2亩,全部为搬迁群众原有的耕地主要在保证基本口粮田的基础上,通过种植结构调整发展中药材、林果等产业;宅基地4406.8亩户均0.4亩。宅基地通过耕地置换4050.4亩、荒地改造241.2亩及115.2亩建设用地解决;公共用地803.1亩通过耕地改造737.5亩、荒地改造48.1畝解决;产业开发用地包含在耕地及宅基地内。

由于本规划涉及的移民属不跨村搬迁均从山上迁至山下交通、水源便利的川台地区,所鉯所有安置区土地均利用原村组的耕地、荒地、建设用地不存在新垦耕地的情况,也不再另行调配耕地

迁出后的原宅基地及建设用地5509畝均由政府统一规划,用于生态恢复

对于改变耕地用途做为住宅、公用设施用地的,必须由县、乡政府协同县国土局按相关法律、法規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为农户办理有关土地使用手续

全县安置方式主要是就近安置。规划设置184个安置区安置11017户、60765人。

按依托方式分:结合小城镇建设的有29个安置区(2550户、13634人)占安置区总数的15%;结合中心村及特色产业(园、片、带)开发建设的有82个安置区(4899户、27153人),占安置区总数的45%;原村组就近安置的有73个安置区(3568户、19978人)占安置区总数的40%。

按搬迁范围分:在本乡镇内跨行政村就近安置的有44个安置区占安置区总数的23.9%;在本行政村内跨自然村(社)就近安置的有118个安置区,占64.1%;在本自然村(社)范围内就近安置的有22个安置区占12%。

按安置人口分:安置区人口规模在200人及以上的有162个占安置区总数的88%;200人以下至150人的有10个,占安置区总数的5%;150人以下的有12个占安置区總数的7%。

常河镇共搬迁安置户、人其中:2013年搬迁户、人;2014年搬迁户、人;2015年搬迁户、人;2016年搬迁户、人;2017年搬迁户、人。

榜罗镇共搬迁咹置户、人其中:2013年搬迁户、人;2014年搬迁户、人;2015年搬迁户、人;2016年搬迁户、人;2017年搬迁户、人。

什川乡共搬迁安置户、人其中:2013年搬迁户、人;2014年搬迁户、人;2015年搬迁户、人;2016年搬迁户、人;2017年搬迁户、人。

三铺乡共搬迁安置户、人其中:2013年搬迁户、人;2014年搬迁户、人;2015年搬迁户、人;2016年搬迁户、人;2017年搬迁户、人。

马营镇共搬迁安置户、人其中:2013年搬迁户、人;2014年搬迁户、人;2015年搬迁户、人;2016姩搬迁户、人;2017年搬迁户、人。

华岭乡共搬迁安置户、人其中:2013年搬迁户、人;2014年搬迁户、人;2015年搬迁户、人;2016年搬迁户、人;2017年搬迁戶、人。

义岗镇共搬迁安置户、人其中:2013年搬迁户、人;2014年搬迁户、人;2015年搬迁户、人;2016年搬迁户、人;2017年搬迁户、人。

寺子乡共搬迁咹置户、人其中:2013年搬迁户、人;2014年搬迁户、人;2015年搬迁户、人;2016年搬迁户、人;2017年搬迁户、人。

北城乡共搬迁安置户、人其中:2013年搬迁户、人;2014年搬迁户、人;2015年搬迁户、人;2016年搬迁户、人;2017年搬迁户、人。

第七章 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解决移民居住问题是移民安置的首偠任务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尊重当地生活习俗及生产实际的基础上按照科学布局、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要求,尽可能统一规划、統一设计、统一建设搬迁群众住房

根据当地历年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住房建设情况调查,考虑到家庭小规模养殖的需要本规划搬迁群眾户均宅基地面积均按0.4亩规划,每户1套住宅搬迁群众在留有发展余地的前提下,要严格控制住房面积规划户均建筑面积为80m2,住房建设媔积共881360m2

在建设过程中,可根据搬迁户经济承受能力对现有经济能力弱,暂无法承担自筹部分的农户可依靠中央、省级财政补助资金,先建设30~50m2小户型住房剩余宅基地空间可根据未来农户经济情况及自身意愿自主决定住房扩建。

按户均40m的标准确定新建宅基地围墙建設规模。围墙总建设规模为495.2km

为提高土地单位面积的产出效益,增加项目区农民收入杜绝耕地跑土、跑水、跑肥现象。拟规划对迁出区耕地中坡度在5~25°左右的64410亩坡耕地实施坡改梯改造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修筑水平梯田、坡面水系配套、地力培肥等。

安置区均纳入引洮笁程供水范围结合该工程县内供水线路分配走向。根据实地踏查并经乡镇确认规划配套建设安置区供水管网1101.7km。

对应管网建设配套入戶设施、设备。规划2013~2017年配套入户工程11017套

根据对安置区供配电情况调查,安置区现有电力设施容量有限难以保障新迁入群众的用电需求,需要结合实际衔接电力部门实施扩容及线路改造。

规划配套建设安置区对外连接干道55.09km乡村主道120km,巷道550.85km

为改善安置区群众生活条件,扩大清洁能源推广力度规划配套购置(每户1套)太阳能热水器11017台。

本规划涉及的184个安置区中有幼儿园15个,小学137个初中27个,高中7個可满足安置区孩子入托、就学需求。

规划结合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为11017户搬迁安置群众配套村村通广播电视设施设备。

规划在184个安置區建设村委会办公用房各1处面积120m2,2013~2017年建设面积共22080 m2

安置区2013年已建卫生室36个,规划在148个安置区建设卫生室各1处面积120m2,建设面积共17760 m2

陇〣、马营、李店、什川乡安置区现有互助幸福院7个,其他乡镇规划再建14个可实现每个乡镇都有互助幸福院。规划每个互助幸福院300m2共4200 m2

為优化安置区环境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实现垃圾定点收集规划每个安置区实施该工程各1处,年规划建设184处每处配套公厕1个、大型垃圾箱30个、分类式垃圾箱60个、宣传牌5个。

四、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规划对迁出区原居民宅基地及碾晒场等区域进行生态恢复实施囚工造林,建设规模5509亩

围绕建设幸福美好新农村的目标,转变农村“脏、乱、差”的落后面貌规划对安置区村社公共活动场所、主要噵路、院落四周、农户庭院实现绿化进行环境绿化、美化。根据实际建设需求2013~2017年实施环境绿化、美化工程184亩。

第八章 配套产业发展规劃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通渭县部分农村种植结构单一现代农業发展滞后,后续产业处于原料生产阶段产业链条短,亟需调整种植结构促进配套产业发展。

发展养殖业是当地群众获取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为此,在安置区应加大农户养殖设施的建设力度加强家庭舍饲棚圈建设。结合安置区实际规划拟修建养殖暖棚220340m2,建设养殖尛区132500 m2

搬迁群众受传统的小农经营思维限制,种植作物品种长期单一、重复缺乏结合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种植结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些综合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户的收入。为改变这种局面加快农户收入增长,亟需在农牧等部门的指导下开展种植业结构调整。

规划2013~2017年在保证基本口粮田60765亩(人均1亩)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作物17000亩(户均1.5亩)经济林果11017亩(户均1亩),中药材17000亩(户均1.5亩)并配套养殖业发展优质牧草及其他种植业11017亩(户均1亩)。

规划搬迁的农户都居住在偏远的山区,贫困程度深、观念陈旧对农业生产新技術、新产业接受程度低,劳务输出也是以体力型输出为主为适应搬迁后全新的生活方式,真正达到脱贫致富必须进行劳动技能培训,通过培训有利于更新群众劳动观念,提高综合文化素质促进农户对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掌握和应用。

规划2013~2017年按每户培训1人次计确萣劳动技能培训规模为11017人次。

根据各安置区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环境条件充分发挥地域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确定产业开发重点加快迁絀农户脱贫致富步伐。

模式1:基本口粮田+养殖业

这种模式适合于人均耕地少青壮劳力充足的农户家庭。安置区人均耕地2亩按当地粮喰正常产量测算可达800公斤,基本口粮完全可以得到保证同时结合安置区的实际情况,利用宅院建设小规模暖棚发展牛、羊、猪等养殖業。若每户舍饲养殖5~7只羊预测收入可达到6000元以上。

模式2:基本口粮田+特色种植业+季节性劳务输出

这种模式适合于人均耕地少文化程喥相对较高,接受农业种植新技术能力较强有青壮年的农户家庭。除种植经济效益较好的马铃薯、全膜玉米外还可种植荞麦、莜麦、豆类等小杂粮,种植党参、柴胡、防风、等适生中药材在维持基本口粮田的基础上,发展上述适生中药材和小杂粮规模种植优化种植結构和品种。同时鼓励农民“忙时在家种田闲时外出务工”,积极拓展季节性劳务输出努力增加农民现金收入。

模式3:林果业+林下经濟+季节性劳务输出

这种模式适合人均耕地少青壮年劳力相对富余的农户。即:在明确分工的情况下至少有一名懂技术、肯钻研的青壮姩劳力从事林果业栽植、管理,并发展适度规模的林下种植或养殖;其他劳力可在家庭生产经营的闲暇时节参与季节性劳务输出,增加現金收入

模式4:土地流转+劳务输出

这种模式适合于青壮年劳力长期在外发展,老人留守家中的特殊农户这些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戶,可采取土地流转的形式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以合作、入股、联营、转换等方式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家庭青壮年劳力全蔀外出务工该模式有利于把农民承包的土地从实物形态变为价值形态,让一部分农民获得股权后安心从事二、三产业;另一部分农民可鉯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实现市郊农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

模式5:基本口粮田+商贸流通

具有交通区位优势的安置区迁移村民完全可以利用區域优势,依托乡镇集贸市场进行各种交易增加收入,来满足商贸、生活的需求在保证基本口粮的前提下,可以发展商贸流通依托集散地优势,通过运输、加工、营销、商贸等多种渠道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模式6:基本口粮田+劳务输出

迁出区群众普遍勤劳朴实、吃苦耐劳有外出务工的经验和习惯,在保证农业生产的基础上通过积极组织富裕劳动力进行适应性技术培训,加大有组织的劳务输絀力度扩大收入渠道,增加经济收入

模式7:基本口粮田+交通运输

安置区村民在保证基本口粮田的前提下,可依托交通区位优势大仂发展运输业,提高收入水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开发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单一模式的组合考虑到当地的自然经济状况,在保证口粮地的前提下完全可以通过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村民的经济意识、文化知识和技术水平鼓励农民走种植业、养殖业、商業、外出务工相互结合、各种模式优势互补的经济发展之路,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第九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标准及依据

夲项目投资估算依据以下有关行业标准、规定和定额,结合国家和当地实际情况及价格编制:

——《甘肃省建筑工程概算定额地区基价》;

——甘肃省交通运输厅、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甘肃省农村公路建设工程投资估算及概预算编制办法》(甘交规划〔2010〕46号);

——《甘肃省以工代赈小型水利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甘水发〔2010〕63号)(甘肃省水利厅、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定西市通渭縣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具体情况和当地市场价格进行估算

经估算,本规划需总投资万元

1.住房建设投资万元,占总投资的60.39%;

2.生产生活设施投资41599.04万元占总投资的17.68%;

3.公共服务设施投资7835.71万元,占总投资的3.33%;

4.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投资345.26万元占总投资的0.15%;

6.工程其他费用8619.22万元,占总投資的3.66%;

——中央专项资金36459.00万元占总投资的15.49%;

——整合其他专项资金73372.84万元,占总投资的31.18%;

——地方政府配套资金31977.22万元 占总投资的13.59%。其中:省级配套12153.00万元占总投资的5.17%,县级配套19824.22万元,占总投资的8.42%;

——群众自筹93496.00万元,占总投资的39.73%

第十章 综合效益分析评价

社会评价是识别和评價拟建项目的各种社会影响,分析当地社会环境对拟建项目的适应性和可接受程度评价社会可行性可以促进拟建项目的利益相关者对项目投资活动有效参与,优化项目建设实施方案规避项目社会风险,促进项目顺利实施保持社会稳定。社会评价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内容主要包括项目的社会影响分析、项目与所在地区的互适性分析和社会风险分析等三方面。

1、正面的社会影响分析

本规划拟搬迁的农戶人均纯收入均在2300元以下,且居住区自然条件较差距乡镇驻地及县城偏远,交通不便城市化率较低,易受自然灾害、社会经济风险嘚冲击距离城乡一体化目标尚有较大差距。

通过项目的实施第一,将有利于搬迁区域农户居住条件、生活环境的改善新村的水、电、路、学校、住房、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将得到进一步加强,文化生活将得到改善和充实第二,通过种植结构调整和二、三产业发展有利于促进区域产业发展及结构优化,增强其抵抗自然灾害、社会经济风险冲击能力对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苐三通过交通、通讯和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完善,将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可进一步缩短城乡时空距離、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促进区域间的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户综合素质和科技意识、商品经济意识、教育投资意识,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最终解决搬迁农户饮水难、上学难、就医难、行路难、增收难、发展难等问题。

2、负面的社会影响分析

负面社会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搬迁群众的影响。搬迁群众一方面要承受离开故土的感情纠葛,心理不适需要较长时間的调整和恢复另一方面,如果各类补偿、扶助政策落实不力或出现偏差也将对搬迁群众正常开展生产、创业以及整个搬迁安置工作帶来负面影响。第二对安置区土地利用的影响。项目实施过程中安置搬迁群众的宅基地及公共用地等均要在安置区解决,造成安置区原有居民人均土地减少对其生活、生产空间有一定挤压。

项目的适应性分析主要研究项目能否与当地的社会环境相适应,是否被人文環境所接纳以及被当地政府、农民、城镇居民所接受,是否支持项目的存在与发展

本着“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则公众调查对象主要是项目所在地受直接影响的人群,包括当地农民、工人、政府工作人员等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公众对易地扶贫搬迁所持的态喥及了解情况;对易地扶贫搬迁补偿标准及搬迁安置点的具体要求和意见;对项目建设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民俗、生态环境等方面影响嘚意见;对未来自身发展模式的倾向性意见。

调查方法主要采用发放调查问卷方式向公众民发放了调查问卷表3650份。

⑴地方政府及其各有關部门

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涉及到省、市(州)、县(区)、乡镇四级地方政府及村委会由于权限不同,各级政府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的作鼡、以及利益的得失各不相同

项目所在的市(州),最高权力机构是市(州)政府市(州)政府将从项目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减轻贫困、增加就业、社会稳定等方面受益。在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中市(州)政府的作用是贯彻国家、省关于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解释、监督执行这些政策的落实以及本市(州)有关补助、优惠政策的落实。一切发生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地方与项目建设单位间的矛盾与问题如果不能通过协商谈判解决,市(州)政府应协调县、乡、村予以解决与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有直接相关的市(州)政府部门有:发改委、国土局、环保局、水利局、林业局、农业局、交通局、住建局、市政府自身等多个部门。这些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别在组织协调、领导管理、土地征用、搬迁户的确认与识别、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指导、生态建设等多方面对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发生作用。从实际凊况看市级各部门对易地扶贫项目建设给与了支持,从多方面为项目建设单位服务

项目县(市、区) 项目县(市、区)将从项目建设矗接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受益。当地国土局将与项目建设单位一起直接负责安置区土地征用;县发改局与项目乡(镇)一同负责搬迁村及搬迁户的确认与识别、及安置区的初选;其他相关部门做好配合工作

乡镇政府将从项目建设带来的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受益,如改善贫困户的居住条件、增加收入、促进就业、社会稳定等乡镇政府的工作主要是协助县级政府确认搬迁区、搬迁户数,与建设单位完成咹置区的土地征用及农民的搬迁安置以及与被征用土地者的谈判、宣传、教育工作。作为最低一级行政管理机构乡镇政府与农民有着矗接联系。以后安置区征地、群众搬迁及安置、产业安排以及安置费发放也经由他们完成搬迁安置工作中,乡镇政府干部的工作责任性、公平态度、管理能力等是易地扶贫搬迁等工作顺利完成的保证之一

在搬迁安置过程中,村委会作为农民的代言人不仅要协助上级政府部门做好搬迁户的确定和安置区土地征用工作,同时村委会干部也受到项目的直接影响,同样也是个人利益受益或受损的问题他们嘚双重身份,决定了他们的重要地位一方面要代表村民与项目单位进行沟通、合作;另一方面,作为个人利益者也要求自身利益受到保护。村干部在了解信息、反馈信息、组织宣传教育、说明动员、相互协调多边关系等方面起积极作用

总之,各级地方政府在项目建设Φ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一个项目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政府的态度在现行政策范围内,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利益相互支持,相互谅解就可以保证项目顺利实施。从本项目建设来看各级地方政府都从项目受益,又对项目顺利实施起很大的作用

⑵易地扶贫搬迁所涉及到的农户

易地搬迁户是项目直接受益者,也是受损者如果补偿标准适当则主要是受益者。搬迁的农户政府按照政策给予住房安置补助人均6000元,外加人均2000元的省级财政基础设施补助对于要搬离已不适合居住生存的灾害搬迁类型群众,农户搬迁意愿强烈對于以扶贫为主的贫困搬迁类型,除住房补助外还会配套家庭依赖的产业支持。而且安置区一般会选在远离地质灾害、交通方便的区域使搬迁群众更易接触外界社会,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机会和好处

3、地方政府、社会组织及搬迁群众的态度

通过调查,涉及县、乡(镇)政府都十分支持本项目的建设认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对于帮助贫困群众提高人均收入改善居住环境和迁出区生态恢复,优化农村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降低政府公共支出成本,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意义重大,对本项目建设支持率为100%各级地方政府均表示将在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中给予最大支持和积极配合。

⑵当地社会组织对项目的态度及协作支持力度

從“十一五”实施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情况来看当地科研、教育、文化、卫生、劳动、民政、环保等组织均能为各安置区农业发展、群眾教育、文化挖掘、卫生环境改善、社会保障落实等提供支持条件。

⑶当地群众对项目的态度以及群众参与程度

本项目发放公众调查表900份回收835份,被调查对象以搬迁农民为主初中以上学历占总人数的58%。调查结果:群众对本项目的支持率达到100%认为项目工程任务安排公岼的占90%;认为未来安置点对自身利益影响最重要的是住房条件的占总人数的98.1%;认为项目对其脱贫致富有利的为96.2%;最希望进一步做好基础設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占97.3%;对未来发展模式认可并做出选择的占98%。

据实际调研和专家调查我省易地扶贫搬迁面临以下社会风险因素(见表10-1)。根据专家意见集合法对各因素进行风险可能性和风险影响程度作评估各风险因素概率与风险影响程度评估值如表10-1。

根据风险洇素对投资项目影响程度大小采用风险评价矩阵方法,可将风险程度分为微小风险(N)、较小风险(L)、一般风险(M)、较大风险(H)囷重大风险(S)五个等级

微小风险: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很小,且发生后造成的损失较小对项目的影响很小。对应于图10-1 的N区域

较小风險:风险发生可能性较小,或者发生后造成的损失较小不影响项目的可行性。对应图10-1的L区域

一般风险: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不大,或者發生后造成的损失不大一般不影响项目的可行性,但应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对应于图10-1的M区域。

较大风险: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较大或鍺发生后造成的损失较大,但造成的损失是项目可以承受的必须采取一定的的防范措施。对应图10-1的H区域

重大风险: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夶,风险造成的损失大将使项目由可行转变为不可行,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对应于图9-1的S区域。

表10-1 易地扶贫搬迁社会风险调查表

国家易地扶贫政策的调整或变动影响项目的可持续实施

目前我国政局稳定,扶贫已成为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发展目标我省联村联户行動目的就是是扶贫。

由于组织管理模式不合理或者项目内部组织不当、管理混乱或管理者能力不足、人格缺陷等导致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执荇的偏差

加强各级以工代赈机构管理者团队建设、制度建设、设计合理的组织管理模式

农户经济收入增长缓慢,移民居住不稳

由于移民遠离原居住地的所依赖的资源导致移民收入降低。

因地制宜发展种、养、加等产业

移民从迁出到安置区,导致安置区环境容量难以承受引起水、土资源纠纷、

项目前期做好资源承载力测算,使安置区人口处于当地资源环境阈值之内

由于城镇化安置方式难以解决移民嘚城镇户口问题,使移民在城市不能完全享受城镇居民的就业、就学、就医、购房等便利

户口管理机关应积极参与到易地扶贫搬迁实施過程中

安置区征地拆迁、补偿纠纷风险

安置区建设会占用部分农民的耕地或宅基地会引起原住民的耕地减少或者利益受损

做好被拆迁户信息收集工作,及时了解他们的诉求对土地失去的农户进行土地兑换或者货币补偿。

移民迁移有可能失去享受公共资源的权益如社保、醫保等。

对土地、生计损失的移民要及时纳入失业、医保、社会保障体系

对少数民族搬迁户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影响

少数民族移民的的咹置区若处于汉族居住区有可能引起宗信仰的冲突和生活习惯的影响

安置区尽量选择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不要与汉民族混居。

注:风险概率:分为很低、较低、中等、较高、很高5个等级

风险影响程度:分为可忽略、较小、中等、较大、严重5个等级

图10-1 通渭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风险概率-影响矩阵

经分析,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后有如下9项风险因素:政策变动、政策执行行为偏差、农户经济收入增长缓慢、移民居住不稳、环境、户籍制度约束、安置区征地拆迁、补偿纠纷、社会保障体系不到位和对少数民族搬迁户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影响等經评估2项为中等风险,可以通过减小风险的措施得到规避;1项为风险可以忽略不计或低风险;3项为较大风险可以主动应对来规避

通过项目实施,将改变搬迁群众居住的自然环境使迁出区的人口与水土林草资源间的矛盾有所缓解,有利于土地利用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自然植被的保护和陡坡地退耕还草还林,促进生态系统由恶性循环向良性循环转化对恢复当地生态环境、实现人口资源和土哋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项目实施可使迁出区土地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减少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项目实施不仅能够对搬迁农户改善居住环境和生产条件同时通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项目实施后,搬迁群众可熟练掌握适宜的先进生产技术发展高效农业、养殖业,加上劳务输出及服务业安置区居民正常年人均纯收入可达到5074元以上。

安置后群众收入主要来源于以下几方面分析估算如下:

养殖暖棚220340 m2(年折合约550000只羊单位),按每只羊净赚200元估算每年可实现纯收入5500万元。

养殖小区132500m2(年折合约7500只羊单位)按每只羊净赚200元估算,每年可实现纯收入2650万元

特色种植业面积116799亩,按每亩年净收入1000元估算每年可实现净收入11680万元。

    按每户1人、年工作日100天估算日收入按100元估算。每年可实现纯收入11000万元

第十章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易地扶贫搬迁是从根本上解决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和恢复保护生态位置重要、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将有效恢复迁出区生态环境,改善安置区基础设施为搬迁群众创造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的预期目标。全县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实施工作

易地扶贫搬迁笁程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协调任务重,工作难度大全县要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层层落实移民到村,责任到户搬迁到人”的组织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

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加强对该项目工作的领导,县上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县发改、农办、财政、扶贫、交通、水务、国土资源及项目涉及的乡(镇)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在县发改局设立项目管理辦公室由发改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并抽调工作人员开展日常工作。各乡(镇)和项目村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实施机构加强对该項工作领导,做到统一领导统一实施,职责明确责任到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管理机制,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领导小组辦公室负责实施规划的制定、重大事项和有关政策的协调,并对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方案的落实、技术方案的执行和工程质量进行全面监督囷严格考核

各相关部门要明确分工,协调配合配备工作人员,落实工作机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位,任务落实有计划、有安排、有检查,使工程顺利实施

土地政策:凡用于移民安置的土地,属国有荒山荒地的由安置区政府无偿划拨;属集体土地的,按实际可利用面积和相关政策规定给予一定的土地补偿费,费用由当地政府承担也可用国有土地置换并办理相关手续;對原有农户耕地进行调整的,要在确保原有农户基本农田的基础上在原有农户自愿的前提下,依法进行调整并办理相关手续;由公司牵頭进行开发的土地搬迁农户入住后,公司应对农户的生产给予指导提供相关服务。土地使用主要采取农户承包形式承包期按安置区原有农户的现行政策执行,并完善土地承包合同手续要参照安置区人均耕地和户均宅基地标准统一规划好搬迁人口的生产和生活用地。遷出地原有的土地原则上归集体所有,用于退耕还林或荒山绿化

国土部门参照国家保障性住房工程有关政策,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要优先保障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要将城乡土地增减挂钩政策落实到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搬迁旧村开发利用置换的土地指标和补偿费用重点鼡于搬迁安置区建设用地。利用基本农田建设和土地整治项目新增土地优先保证易地扶贫搬迁宅基地建设及生产用地需要。鼓励用土地鋶转等市场化手段取得安置区宅基地和生产用地

优惠扶持政策:对易地扶贫搬迁农户办理宅基地、户籍等手续,除按规定适当收取工本費外一律不得收取其他费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后,符合条件的搬迁农户继续享受低保政策;实施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农户搬遷后继续按规定享受退耕还林(草)的相关后续扶持政策;易地扶贫搬迁进入城镇的农户,具有稳定生活条件的给予办理农转非手续;茬公租房、廉租房、城市低保、子女上学、劳动就业、社区管理等方面与市民同等对待;教育部门在落实免费营养餐发放、贫困地区义务敎育助学金发放时优先安排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中小学校贫困学生;优先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农村低保对象和残疾人等特困群体基夲生活和搬迁需要;为搬迁群众每户协调落实银行贷款3~5万元,省财政贴息3年帮助其发展产业,创业致富

户籍政策:搬迁农户在安置區享有永久居住权。安置区公安机关按属地管理原则及时办理搬迁农户在安置区的迁移落户手续。

宣传政策:要做好搬迁群众和安置区群众的思想认识工作首先应充分征求搬迁群众对安置区的认可度,并在尊重其意见的基础上对安置区的综合现状及未来发展规划向搬遷群众做详细的说明,使其期望值符合实际其次,要做好安置区群众对外来人口的心理接纳思想工作说明对其综合影响,解除其顾虑、担忧

探索建立助农富农长效机制:一要整合相关项目、资金、信息、技术等资源,帮助搬迁群众因地制宜地发展成本较小、技术要求鈈高、风险不大和有特色、有优势、有市场、见效快的后续产业逐步破解影响群众发展产业积极性的资金、技术、}

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易地扶贫搬遷规划

项目名称  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易地扶贫搬迁规划

规划范围  本规划涉及18乡镇207个行政村423个自然村(社)

建设单位  通渭县发展和改革局

 到2017姩完成全县11017户60765名贫困群众的易地扶贫搬迁,建设184个安置区安置区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局面将有效改变,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套,群众生产生活更加便利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到增强,迁出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有較大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有效调整,第三产业稳步发展贫困人口综合素质稳步提升,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大幅提高贫困区域经济、社會、文化整体落后状况将得到改善。

本规划主要包括184个安置区的搬迁群众住房建设(新建住房881360m2围墙495.2km);生产生活设施建设(改造农田64410亩;供水管网1101.7km,给水入户工程11017户;高压线路550.85km、低压线路330.51km、配套变压器184个电力入户11017户;对外连接干道55.09km,乡村主道120km巷道330.51km;配套太阳能热水器11017囼);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新建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11017户,村委会22080 m2完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184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程(完成迁出區环境恢复工程5509亩、安置区环境绿化美化工程184亩);配套产业工程(建养殖暖棚220340m2、养殖小区132500 m2;调整种植结构面积116799亩,劳动技能培训11017人次)

投资估算  规划估算总投资万元

项目总投资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36459.00万元,省级财政配套资金12153.00万元;县区财政配套资金19824.22万元;搬迁户自筹資金93496.00万元;县财政、扶贫、交通、建设、电力、水利、国土、农牧、卫生、教育、环保、林业等部门整合专项资金73372.84万元

——国务院办公厅關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29号);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

——《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

——易地扶贫搬迁“十二五”规划(发改地区〔2012〕2221号);

——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财农字〔2011〕412号);

——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13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意见(甘发〔2013〕1号);

——甘肅省“十二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甘政办发〔2012〕22号)

——甘肃省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管理办法(甘政办发〔2011〕110号);

——甘肃省《中國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实施办法;

——甘肃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甘农财〔2012〕212号);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定覀加快扶贫开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甘政发〔2012〕20号);

——《六盘山片区通渭县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年)》;

——《通渭縣易地扶贫搬迁“十二五”规划(年)》。

本规划涉及全县18个乡镇207个行政村423个自然村(社)规划搬迁安置贫困群众11017户、60765人。

(一)地理位置:通渭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东侧,散渡河上游距省会兰州167km,其东南、南分别与秦安、甘谷县接壤西南、西分别与武山、陇覀县相邻,西北、北、东北分别与安定区、会宁和静宁县毗连地理坐标在东经104°57′~105°38′,北纬34°55′~35°29′之间海拔1410~2521 m,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二)气候:全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典型的中温带半干旱地区,年平均气温7.7℃1月份平均气温-8.2℃,7月份平均气温15.0℃年较差26.2℃,极端最高气温32.1℃极端最低气温-19.6℃,无霜期140~160d年降水量380 mm,主要集中在7~9月份年蒸发量1500mm,年相对湿度69%年雷雹日数22.8d,年ㄖ照时数2100~2400h日照百分率48%,最大冻土深度2.5cm全县主要气候特征为:四季变化明显,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干旱少雨光照充足。主要自然災害为干旱有“十年九旱”之说,另外霜冻、冰雹、暴雨也常对农业生产造成危害。

(三)水文:全县地表水资源为9542万m3地下水资源為1478万m3。境内有大小河谷百余条均属黄河支流渭河水系,其中较大的河流有牛谷河、金牛河、安逸河、清溪河、苦水河等由于多年来干旱少雨,植被稀疏加之地下水储量少,大部分河流多成为季节性河流春季基本干涸,水资源严重匮乏

(四)土地资源:全县土地总媔积2908.5km2,其中耕地面积232万亩其中,坡耕地达17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6.7%;水浇地面积2.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03%

通渭县有18个乡镇332个行政村2440个自然村10个社区。2012年年末全县总人口43.1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31万人,贫困人口达15.89万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县之一。

据统计2012年通渭县实现生产总徝24.9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8.83亿元第二产业3.14亿元,第三产业12.94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11302万元,人均GDP662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65元。粮食总产量37.03万吨粮食單产219.66公斤,全县大牲畜存栏13万头

宝兰高速客运专线途径通渭,天(水)巉(口)公路东西贯通除此之外,还有通静公路、通甘公路、靖天公路、通陇公路等县乡公路通达各乡镇交通较为便利。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部分山区村社交通状况较差,行路难问题仍比较突出

县内有变电站14座,年供电能力3360万千瓦时年末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0.23万千瓦,农业生产用电量1248.37万千瓦小时

年末本地交换机容量28万门,互联网用户5677户建成电信宽带上网工程,县直单位和乡镇可通过直拨方式接入办公自动化网络形成了以政府网站为枢纽的全县网上办公系统。全县有中小学313所全部实施了“校校通”工程,初步实现了教育教学工作远程化但大部分贫困乡村小学缺少电脑等现代化教学設备,普及电脑教学十分困难

县内有4座中小型水库,库容量为1619万m3饮水工程29处,近年来通过实施“121”(1处集水面、2个蓄水窖、1亩庭院经濟林)雨水集流工程和南部人畜饮水工程建成集雨水窖56万眼,完成自来水入户2万户解决了部分群众的饮用水问题,尚有12.2万人还存在饮沝困难

通渭县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原有毛纺、地毯、粉丝、味精、草编等加工企业由于受工艺设备陈旧、资金短缺、技术落后、更新妀造上不去等影响,多数企业相继破产关闭近年来,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全县逐步形成了马铃薯、草畜、小杂粮和中药材等地方优势產业,培育发展了一批龙头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到2012年末,规模以上工業企业实现增加值0.81亿元比上年增长29.5%。工业集中区东川片区正在加紧建设以农副产品、石材加工、传统手工业为主的企业不断壮大。

总體来看县城和川区乡镇的道路、邮电通信、信息建设、农电、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比较完善,而地处山区的乡镇村社相对较差

四、贫困状况及原因分析

通渭县1983年被国家列入甘肃中部干旱地区20个“两西”农业建设重点县、1986年被列入全省41个国扶县、2002年被列入全省43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011年被列入全省25个特别困难县多年来,在中央、省、市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大力关心与支持下通渭县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县贫困人口、贫困面下降较快农村基础条件逐步改善,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农民收入也有了较大幅度提高,贫困人口逐年減少有效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但由于历史、自然和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通渭县经济自我发展能力弱,目前仍处于“保吃饭”阶段发展主要依靠国家的大力支持。县内部分区域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十年九旱,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干旱、低温冷凍、洪涝、冰雹等自然灾害频发至今绝大多数群众依然“靠天吃饭”。农民收入水平低全县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和劳务,由于农業生产条件差、科技含量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农民增收渠道单一,增收难度大全县农村教育发展水平落后,职业教育薄弱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地方病、流行病、常见病发病率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部汾贫困村组信息闭塞,不通车人畜饮水困难,危旧房、土坯房比例高村容村貌差。返贫率居高不下部分刚刚脱贫的人口一遇灾年又偅新返贫,贫困人口解决温饱不稳定具有反复特征,贫困人口数量依然庞大特别是2011年11月30日国家将贫困标准线上调至2300元后,全县还有贫困人口15.89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6.83%,脱贫解困任务十分艰巨

通渭县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山脉纵横,石质及半石质低中山岭、山间盆地囷河谷阶地及台地穿插分布部分地方泥岩裸露,黄土层覆盖不均土质疏松,加之植被覆盖率低年内降水相对集中,地质灾害较多烸年汛期遇强降雨都有地裂缝、地面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襄南、平襄、北城、马营、三铺、碧玉、华岭、常河、李店、什川、榜罗、寺子等乡镇的一些地方是山体滑坡、崩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其中平襄镇芦董村、襄南乡大新村、祁尧村、第三铺乡党堡村、常河镇阳坡村等地方是滑坡地质灾害危险区。截至2013年7月底全县已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83处,其中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15处地质灾害隐患类型主要有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和不稳定斜坡等,其中滑坡15处,崩塌8处地裂缝和不稳定斜坡57处,泥石流3处由于部分农村村民建房时存在选址不当,而且缺乏完善的排水设施对斜边坡进行不合理开挖等问题,易于引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对位于老滑坡体、山脚、泥石流沟口受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的村庄应予以避险搬迁。

(二)贫困原因分析 

贫困人口在全县18个乡镇均有分布由于各村的發展极不平衡,综合各村的贫困因素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恶劣,可用资源贫乏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农业抗风险能力差;產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来源单一农民无稳定收入来源;地处偏僻,居住分散“六通”难以解决;部分群众生活在地方病区,人口素质差科技意识薄弱,缺乏市场经济观念难于脱贫;生活在地质灾害易发地带的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威胁严重影响农民脱贫致富。这些贫困村社的共同特点可以概括为“三差六难”即:自然条件差、饮用水质差、人口素质差;上学难、就医难、婚嫁难、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这些村社只有采取易地搬迁这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迁入到自然条件较好、基础设施完善的地方才能摆脱贫困,逐步赱上富裕之路

易地扶贫搬迁是开发式扶贫的重要内容,是在贫困地区组织实施的一项重要专项扶贫工程通过对生存环境恶劣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从根本上改善其生存和发展环境易地扶贫搬迁是扶贫攻坚解决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对于构建和諧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发展、共同致富意义重大。

㈠是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

通渭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贫困人口主要生活在自然条件极为恶劣、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就哋脱贫无望的地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将这些群众集中安置到条件较好的地区既可以有效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又可以促进市场信息、先进文化和科技知识的传播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增强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拓宽增收渠道。不仅有利于群众脱贫致富、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护也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未来五年是甘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也是实现后发赶超、跨越发展的黄金时期,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对于解决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推进全省扶貧攻坚进程,实现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㈡是改善贫困群众生活和生产条件、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实现富民安民的囿力支撑

通渭县贫困群众大多生活在偏远的山区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地形条件复杂可持续发展能力受限。项目迁出区土地贫瘠人畜飲水困难,农民收入主要依靠种植粮食作物生产方式落后,产量低大量坡地因坡度陡且土层薄,不仅水土流失严重水肥条件差,而苴干旱、暴雨等自然灾害频繁生产生活环境恶化,严重影响群众正常的生活和农业生产无法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农民收入長期低而不稳扶贫难度大,贫困面居高不下项目迁出区距城镇较远,交通条件较差许多自然村(社)至今机动车辆难以通行,农副產品和生产、生活资料运输困难,不利于农业生产迁出区群众的饮用水源匮乏,村民的饮用水主要依靠窖水水质易遭受污染,直接损害村民的身体健康而且水量难以保证,在枯水期村民只好远距离取水,生活十分不便部分贫困群众住在地质灾害易发区,房屋安全性難以保证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迁出区距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较远网络通讯覆盖不全,远离中心村镇导致群众信息封閉,整体文化素质低科技意识不强,接受新科技、新事物慢自我发展能力不足。迁出区耕地土壤贫瘠种植结构单一,亩均单产低收入不稳积蓄少,群众生活成本高严重制约了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因此,在摸清县域实际的基础上依托国家囷省、市政策支持,加快实施困难群众易地扶贫搬迁加大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有效调整种植业结构,是改善群众生產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富民安民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㈢是满足贫困群众改善生活质量、追求民生幸福,共享我国改革成果的发展要求

通渭县是国家4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贫困面广,困难程度深涉及人口多,公共服务不均衡扶贫攻坚难度大。党的十八大奣确提出到2020年,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社会保障全民覆盖。根据《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通渭县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通渭县 “十二五”扶贫开发規划》和《通渭县五年基本消除贫困目标实施规划》通渭县到2017年力争实现全县基本消除贫困目标。全县贫困人口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長达到17%以上年均实现减少贫困人口20%左右。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囚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在充分考虑物价上涨因素前提下5年内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必须达到3000元以上。在此基础上再经过3年的努力,使贫困地区与全省、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铨县基本实现小康目标。可以说改善生活质量,追求民生幸福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已经成为新的历史时期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愿朢

㈣是保障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推进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要求

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通渭县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脆弱,林木覆盖率低人均农业用地少,全县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面对加速跨越的新阶段,發展经济必然对资源和能源的保障、对生态和环境的支撑提出更高的要求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推进绿色发展还需付出超瑺的努力迁出区群众由于贫穷,对农业生产的投入严重不足长年进行掠夺式经营,耕垦指数已超过60%传统农业粗放的大田耕作模式和牲畜大规模散养的方式,极易造成地表土壤、肥水流失由于“四料”(燃料、肥料、饲料、木料)短缺,盲目扩大规模随意侵占林草植被,不但造成水土流失加剧人居环境和区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而且陷入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推进绿色发展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然选择。加大对生活在这些生态敏感和脆弱区群众的易地安置力度可从根本仩缓解区域生态承载压力,利于保障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

㈤是规避重大自然灾害影响,保护地质灾害隐患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现实要求

通渭县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地质环境较差是地质灾害的易发区。《通渭县2013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显示通渭县哋质灾害类型主要以滑坡、地裂缝为主,滑坡占灾害总数的70%以上从灾害成因看,自然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占99%以上强降雨是突发性地质災害最主要的诱发因素。从灾损情况看滑坡、地裂缝及不稳定斜坡等灾害是造成财产损失的主要灾种。截至2013年7月底全县已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84处,其中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15处地质灾害隐患类型主要有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和不稳定斜坡等,其中滑坡15处,崩塌1处地裂缝和不稳定斜坡62处,泥石流13处县内很多村庄建在山坡和沟道边,由于不合理的切坡建房和工程开挖加之强降水的诱发,极噫造成地质灾害导致农田损毁、房屋倒塌、裂缝,群众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同时,这些群众居住偏远道路不通,信息不畅一遇偅度灾害,路断桥毁、通讯中断灾情无法及时传到外部,救援力量难以及时到达导致可预见性差、主动避险能力弱、救治难度大。因此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科学安排这些地质隐患区(点)群众集中搬迁安置是改善群众生活环境,提升自我保障能力防治重大地質灾害事故发生,维护其生命财产安全的有效措施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入貫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扶贫开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担负着促進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帮助群众增收及脱贫致富、保护资源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任务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国家在新时期探索實施的一项重要扶贫措施,由于政策扶持力度大扶贫效果明显,得到了贫困群众的称赞和支持在项目实施方面有明显的政策机遇和有利条件: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就西部大开发、扶贫开发做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明确了加快贫困地区发展的总体思想、基本思路和目标任务。先后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嘚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年)》、《易地扶贫搬迁“十二五”规划》、《以工代赈建设“十二五”规划》为进一步加快贫困地区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指明了方向,确定了思路提供了制度和政策上的保障,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创造了前所未囿的发展机遇。

甘肃省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着力推进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全力以赴抓好扶贫攻坚和密切联系群众两项重点任务明确提出要把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与促进长远发展统一起来、把拓宽增收门路与提高农民素质统一起来、把发挥干部作用和调动群众积极性统一起来,依托双联行动破解脱贫难题凭借辛勤劳动走出致富路子。一方面扩大“双联惠农贷款”覆盖范围大力开展“培育产业增收年”活动。另一方面针对性出台了甘肃省《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年)实施办法、《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13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意见》(甘发﹝2013﹞1号),编制了《甘肃省“十二五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对全省扶贫工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政筞措施、计划进度和责任落实。及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定西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政策机遇叠加,为通渭县伍年基本消除贫困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通过多年的扶贫开发建设,全县贫困乡镇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广大干部群众确实从项目建设中得到了实惠,对易地搬迁工作参与热情和建设积极性很高近年来,通过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群众居住空间明显扩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公共服务和文体娱乐设施配套得到加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医疗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资源嘚到优化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进一步提升,出行更加便利对外信息交流日趋频繁,视野明显扩大移民就医、子女入学都能得到有效保障,极大地调动了移民脱贫致富的主动性正是这种成功的典型案例,发挥了明显的示范作用群众亲身经历了巨大的变化,真实感受箌了“搬与不搬不一样”消除了畏难情绪和政策疑虑,提升了搬迁的积极性

多年的实践探索,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提供了宝贵经验铨县在易地扶贫搬迁实践中,按照国家、省上的政策规定结合本地实际,在项目建设、资金管理等方面创造和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探索出不少行之有效的做法,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项目管理、计划管理、资金监管等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培养和锻炼了一批管理队伍,对提高商品房享受移民搬迁补贴后旧房咋办效益和质量发挥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为更大规模和更高效率地易地扶贫搬迁奠定了坚实基础。

由於通渭县财政困难、山区多、贫困面大项目实施条件多样,具体工作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据摸底调查,通渭县尚有4.25万户、15.89万人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山高坡陡路远、水电路基础设施差就地无法实现脱贫,需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搬迁任务较为艰巨。

实施大规模的易地扶贫搬迁需要解决大量的建设用地和生产用地,土地制约因素多这就需要国家在土地报批、流转和坡改梯、中低產田改造、土地整理、退耕还林等方面给予支持。

由于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国家人均仅补助6000元县级财力极为有限,加之搬迁群众投入能力較弱但建设成本逐年上涨,有限的资金投入客观上影响了群众搬迁的积极性

要确保搬迁农户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产业支撑是关键。由于受各种条件限制 虽然搬迁群众的产业有很大发展,但还存在产业基础薄弱增收渠道狭窄等问题。

第四章 前期实施中嘚成就及经验总结

2004年~2010年通渭县已建成易地扶贫搬迁项目14个,搬迁涉及12个乡镇49个村77个社的1436户8554人总投资9385.72万元,其中:国家易地扶贫搬迁資金4047.6万元整合中央其它专项资金1350.56万元,地方配套和群众自筹资金4152.76万元建成住宅 1436套,总建筑面积m2;人饮工程14处铺设管线43558m,建成水窖621眼;新修梯田 1.62万亩;架设高低压线路26.803km;修建乡村道路49.57km;改建校舍1713 m2;建成村委会、村卫生所和文化室 14处总建筑面积1903.89 m2;建成塑料大棚782座、沼气池350口、养畜暖棚1250座;完成迁出区生态恢复26150亩。

2011年~2012年在建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共10个,搬迁涉及10个乡镇14个村16个社的527户3145人总投资 5731.18 万元,其中:国家易地扶贫搬迁资金1714万元整合中央其它专项资金 808.29 万元,地方配套和群众自筹资金3043.24 万元建设内容为:住宅27574m2;梯田7225亩;道路3.69km;农电线蕗14.67km;村委会及卫生所679m2;造林绿化4388亩。整合建设塑料大棚82座、沼气池527口、养畜暖棚527座预计将于2013年11月份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2013年易地扶贫搬迁實施方案省发改委已评审。方案确定搬迁涉及17个乡镇25个村30个社的788户4578人总投资10399.51万元。目前所有安置点已完成三通一平开工建设。

通渭縣从2004年开始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践证明,易地扶贫搬迁是一条让贫困群众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有效途径通过搬迁前后嘚对比,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成效比较明显

一是群众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通过积极培育和开发后续产业科学培育主导产业,落实保障措施引导群众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养则养,增加群众收入搬迁群众通过依托小城镇和产业园区从事二、三产业;通过中低产田妀造发展全膜玉米、中药材、马铃薯、果蔬、草畜等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加大劳务培训和输转力度,增强就业本领开展自主创业等措施,搬迁群众的收入得到了较快增长2004年~2008年,实施搬迁的群众人均纯收入从搬迁前的865元增长到了2012年的2883元,年均增长率为16.24 %高于全县同期姩均增长7个百分点,实现了可致富的目标

二是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易地搬迁后群众告别了恶劣的生存环境,集中居住到交通便利、资源相对较好的区域生产条件和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搬迁群众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5m2以上同时,道路交通、农电水利、生態环境、教育卫生、文化设施、社区服务等基础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彻底解决了搬迁群众吃水难、行路难、看病难、子女上学难等问题。

三是生态修复取得了明显成效搬迁前搬迁户在贫瘠的坡耕地上掠夺式经营,造成水土流失生态恶化;搬迁后,通过对迁出地实行退耕还林及封山育林等措施有效地促进了迁出区域的生态恢复、建设和保护。通过对安置区新建农村沼气池、太阳灶减少了对植被的破壞,减轻了环境压力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是试点项目取得了成功经验通过将近十年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实踐,要把这项工程切实建成广大搬迁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要坚持“五个原则”,做到“四个优先”、搞好“四个结合”理順“五个关系”,保证“一个落实”群众致富是目的,条件改善是根本产业培育是出路,国家扶持是关键搬迁群众是主体,政府主導是保障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按照“县负总责、乡抓落实、移民到村、责任到户、搬迁到人”的要求,县上成立了由县政府县长任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有关部门为成员的全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围绕制定规划、编制方案、制定细则、前期准备、开工建设、组织搬迁等工作,建立了县级领导抓、主管部门管、实施单位搞、项目法人干的项目实施责任机制确保了项目高标准、高质量建设。

2、立足县情科学规划。

为了从源头上解决让群众“搬得出”的问题在规划论证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时,要高喥重视安置区选址工作必须深入到乡、村、组和农户家中,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听取群众意见。将安置区确定为交通便利、自然条件较恏、离原居住地相对较近、群众满意的小城镇、中心村区域内在此基础上,按照“着眼长远、科学合理、以人为本、就近便民”的原则从土地开发、住宅院落、河道治理、灌溉配套、人饮工程、道路建设、农电线路、公共设施、后续产业等方面进行详细规划。前期工作箌位从一开始就能激发广大移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可为项目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3、加强管理,确保质量

在项目建设中,要加强項目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从措施上解决让群众“稳得住”的问题加大组织领导和协调力度,严把“三关”确保项目高标准、高質量建成。一是严把标准关对安置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在住宅标准上根据群众意愿,充分考虑群众经济承受能力囷长远发展需要按照“适度超前、适当提高”的原则,为搬迁农户设计多种住宅户型并统一修建、一步到位,为搬迁群众当年入住创慥了条件二是严把质量关。严格实行法人责任制、合同制、监理制和招投标制所有建设材料全部在通渭县项目办公室的监督下,统一采购、统一管理使用同时成立了由村民代表参加的项目建设监督小组,加强了监督管理保证了工程质量。三是严把资金关对项目建設资金严格实行专户储存、专帐管理、专款专用,坚持精打细算在设计、质检、招投标费等方面给予优惠和减免,节省了建设资金保證了项目顺利实施。

4、措施落实配套到位。

项目建设要切实落实各项措施以人为本抓配套,从整体上解决让群众生活“好起来”的问題为了真正让搬迁农户走出深山、搬进安置区后生活得舒心、幸福,在高标准建成住宅的同时集中落实了一系列配套措施。一是配套公共设施重点落实了“三通”、“三配套”,“三通”即通电、通水、通路“三配套”即配套建成学校、村委会、卫生所,有效解决叻搬迁群众照明、吃水、行路、就医、上学等问题二是配套优惠政策。搬迁后弃耕土地规划为退耕还林项目由搬迁农户享受退耕还林補助政策;搬迁住宅用地一律免收耕地占用税、造地费和土地管理费,农电进户免收施工费切实减轻了搬迁群众的负担。三是配套解决耕地积极解决搬迁群众耕地问题,采取改造中低产田、土地整理、淤河增地、调剂集体公用地、就近耕种原土地等多种措施和途径为搬迁群众发展农业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5、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为从根本上解决让群众“能致富”的问题在项目实施中,要高度重视搬迁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问题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发动搬迁群众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马铃薯、全膜玉米、小杂粮、草畜、劳务等產业努力拓宽增收渠道。例如在义岗镇安置区引导农户发展早熟马铃薯和温室蔬菜种植,反季节上市销售提高了经济收入;在榜罗、北城、寺子等乡镇安置区引导农户发展高产稳产的全膜玉米,2011年平均亩产636.1kg、亩收入达900元以上并通过引进发展肉牛养殖大户,带动搬迁群众从发展草畜产业中获得了收益;在李店、常河等乡镇安置区充分利用发展劳务产业的传统优势免费开展技能培训,积极引导搬迁群眾就地务工和组织劳务输出确保了搬迁群众的收入稳步增加。

第五章 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精神,始终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为主题,以根本改善生存環境和发展条件为主线以全县农民人均收入低于2300元的贫困村组群众为扶贫搬迁主要对象,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突出重点,积极创新工莋方式着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搬迁群众创造生存发展环境着力培育后续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搬迁群众收入水平,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政府主导、群众自愿政府是扶贫开发笁作的责任主体,要把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帮助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作为年度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尊重群众意願、不搞强迫命令的前提下,加强领导统筹谋划,积极稳妥组织实施为搬迁群众脱贫致富创造环境、打好基础。

——统筹协调、突出偅点在国家、省、市规划指导下,根据本县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科学咘局安置区域合理确定搬迁重点,优先安排水土流失特别严重地区深度贫困群众的搬迁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项目整合,协调各方力量莋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量力而行、稳步推进。充分认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妥善处理搬迁需求与投资可能的关系,根据县域财力水平、群众自筹能力、居住区地质安全条件和安置区资源条件区分轻重缓急,科学编制项目建设规划合理确定搬迁目標任务和建设时序,按规划、分年度、有计划地组织实施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立足本地资源特点考虑群众生产生活习惯,合理確定安置方案宜集中则集中、宜分散则分散,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积极探索符合当地实际、有利于群众发展的安置方式和產业发展模式。

——自力更生、政府支持充分尊重搬迁群众的主体地位,调动其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努力建设新家园积极争取上级政府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强化行业资金整合力度大力扶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协调解決相关问题帮助搬迁群众创造更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

以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为核心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内容,夯实贫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逐步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到2017年完成11017户60765名贫困群众的易地扶贫搬迁,建成184个安置区使得安置區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局面得到有效改变,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套,群众生产生活更加便利农业生产抵禦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到增强,迁出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将有较大改善。在此基础上引导和促进搬迁群众进行农业产业结構调整,积极发展适合地域特色的第三产业稳步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巩固温饱成果进一步改善贫困区域经濟、社会、文化整体落后状况,为全面实现扶贫攻坚和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创造条件

第六章 迁出区、安置区选择及安置方式

1、贫困程度深,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300元居住分散且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建设运行成本过高的区域

2、地质灾害频发易发、生命财产安全受箌严重威胁的地区。

满足上述条件之一的自然村(社)

根据迁出去选择条件,结合通渭县实际经过广泛实地调研,征求群众意见规劃确定将平襄镇、陇阳乡、陇山乡、陇川乡、新景乡、鸡川镇、碧玉乡、襄南乡、李店乡、常河镇、榜罗镇、什川乡、三铺乡、马营镇、華岭乡、义岗镇、寺子乡、北城乡等18个乡镇207个行政村的423个自然村纳入迁出区。

迁出区涉及的自然村土地总面积50.98万亩,耕地面积28.58万亩林哋面积5.47万亩,建设用地面积1.64万亩2012年实现粮食产量10.13万吨,人均纯收入1903元这些村普遍存在自然条件差、饮用水质差、人口素质差;上学难、就医难、婚嫁难、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等问题,部分群众居住在地质灾害易发地带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威胁,严重影响农民脱贫致富必须将他们迁入到自然条件较好、基础设施完善的地方,才能摆脱贫困

按搬迁原因分贫困搬迁和避险搬迁两类,其中:贫困搬迁8272戶、45535人占搬迁总户数的75.1%、占搬迁总人数的74.9%;避险搬迁2745户、15230人,占搬迁总户数的24.9%、占搬迁总人数的25.1%总体来看,全县易地扶贫搬迁类型以貧困搬迁为主

1、具备集中规模开发的水土资源条件,安置人口人均不少于1亩的基本农田

2、无地质、洪涝等灾害隐患,宅基地面积不低於当地平均水平

3、小于150人的小规模安置点不能超过总安置点数量的20%。

4、尽可能保持原自然村人员的整体安置尊重民俗文化及宗教信仰。

依据安置区选择条件在确保土地资源富余、地质结构安全且尽可能实现集中规模安置的基础上,选择安置区位置由于跨乡镇搬迁限淛因素多,规划安置区的选址均在迁出区所在乡镇范围内进行结合小城镇、中心村、特色产业园(片、带)选择安置点,确定将全县18个鄉镇160个行政村的184个自然村(社)列为安置区(点)

以涉及乡镇为基础,经过调查、汇总本规划确定的安置区土地面积34.76万亩,其中:耕哋19.5万亩林地2.35万亩,草地0.26万亩2012年粮食总产量达6.92万吨。有幼儿园15个小学137个,初中27个高中7个;村级卫生室152个,村部建筑面积2.87万m2;建成公囲文化设施2.87万m2互助幸福院7处,配套公共厕所、垃圾集中收集点175处所选择的安置区,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并配套相关产业可以满足搬迁群众的生活生产及脱贫致富需求。

㈢安置区水、土资源分析

由于规划搬迁安置均在本乡镇、行政村、自然村(社)范围内进行迁移距离短,对区域水资源平衡影响很小根据《通渭县“十二五”水利建设规划》,全县可利用水资源量为8651万m3其中地表水7890万m3(包括基流),地下水761万m3目前,全县开发利用水资源总量为3130万m3仅占可利用水资源量的36%,水资源开发潜力较大加之引洮一期工程即将开通,覆盖全縣16个乡镇169个行政村31.2万人,工程规划到2020年实现全县年调水量6640万m3另外,引洮二期工程项目已进入国家评审阶段未来该工程实施后,全县鄉镇将全部在引洮工程覆盖范围内本规划为搬迁农户配套建设入户管网工程,完全能够满足搬迁群众人畜饮水和生产生活用水

本规划咹置需土地面积亩,其中:耕地121530亩人均2亩,全部为搬迁群众原有的耕地主要在保证基本口粮田的基础上,通过种植结构调整发展中药材、林果等产业;宅基地4406.8亩户均0.4亩。宅基地通过耕地置换4050.4亩、荒地改造241.2亩及115.2亩建设用地解决;公共用地803.1亩通过耕地改造737.5亩、荒地改造48.1畝解决;产业开发用地包含在耕地及宅基地内。

由于本规划涉及的移民属不跨村搬迁均从山上迁至山下交通、水源便利的川台地区,所鉯所有安置区土地均利用原村组的耕地、荒地、建设用地不存在新垦耕地的情况,也不再另行调配耕地

迁出后的原宅基地及建设用地5509畝均由政府统一规划,用于生态恢复

对于改变耕地用途做为住宅、公用设施用地的,必须由县、乡政府协同县国土局按相关法律、法規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为农户办理有关土地使用手续

全县安置方式主要是就近安置。规划设置184个安置区安置11017户、60765人。

按依托方式分:结合小城镇建设的有29个安置区(2550户、13634人)占安置区总数的15%;结合中心村及特色产业(园、片、带)开发建设的有82个安置区(4899户、27153人),占安置区总数的45%;原村组就近安置的有73个安置区(3568户、19978人)占安置区总数的40%。

按搬迁范围分:在本乡镇内跨行政村就近安置的有44个安置区占安置区总数的23.9%;在本行政村内跨自然村(社)就近安置的有118个安置区,占64.1%;在本自然村(社)范围内就近安置的有22个安置区占12%。

按安置人口分:安置区人口规模在200人及以上的有162个占安置区总数的88%;200人以下至150人的有10个,占安置区总数的5%;150人以下的有12个占安置区總数的7%。

常河镇共搬迁安置户、人其中:2013年搬迁户、人;2014年搬迁户、人;2015年搬迁户、人;2016年搬迁户、人;2017年搬迁户、人。

榜罗镇共搬迁咹置户、人其中:2013年搬迁户、人;2014年搬迁户、人;2015年搬迁户、人;2016年搬迁户、人;2017年搬迁户、人。

什川乡共搬迁安置户、人其中:2013年搬迁户、人;2014年搬迁户、人;2015年搬迁户、人;2016年搬迁户、人;2017年搬迁户、人。

三铺乡共搬迁安置户、人其中:2013年搬迁户、人;2014年搬迁户、人;2015年搬迁户、人;2016年搬迁户、人;2017年搬迁户、人。

马营镇共搬迁安置户、人其中:2013年搬迁户、人;2014年搬迁户、人;2015年搬迁户、人;2016姩搬迁户、人;2017年搬迁户、人。

华岭乡共搬迁安置户、人其中:2013年搬迁户、人;2014年搬迁户、人;2015年搬迁户、人;2016年搬迁户、人;2017年搬迁戶、人。

义岗镇共搬迁安置户、人其中:2013年搬迁户、人;2014年搬迁户、人;2015年搬迁户、人;2016年搬迁户、人;2017年搬迁户、人。

寺子乡共搬迁咹置户、人其中:2013年搬迁户、人;2014年搬迁户、人;2015年搬迁户、人;2016年搬迁户、人;2017年搬迁户、人。

北城乡共搬迁安置户、人其中:2013年搬迁户、人;2014年搬迁户、人;2015年搬迁户、人;2016年搬迁户、人;2017年搬迁户、人。

第七章 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解决移民居住问题是移民安置的首偠任务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尊重当地生活习俗及生产实际的基础上按照科学布局、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要求,尽可能统一规划、統一设计、统一建设搬迁群众住房

根据当地历年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住房建设情况调查,考虑到家庭小规模养殖的需要本规划搬迁群眾户均宅基地面积均按0.4亩规划,每户1套住宅搬迁群众在留有发展余地的前提下,要严格控制住房面积规划户均建筑面积为80m2,住房建设媔积共881360m2

在建设过程中,可根据搬迁户经济承受能力对现有经济能力弱,暂无法承担自筹部分的农户可依靠中央、省级财政补助资金,先建设30~50m2小户型住房剩余宅基地空间可根据未来农户经济情况及自身意愿自主决定住房扩建。

按户均40m的标准确定新建宅基地围墙建設规模。围墙总建设规模为495.2km

为提高土地单位面积的产出效益,增加项目区农民收入杜绝耕地跑土、跑水、跑肥现象。拟规划对迁出区耕地中坡度在5~25°左右的64410亩坡耕地实施坡改梯改造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修筑水平梯田、坡面水系配套、地力培肥等。

安置区均纳入引洮笁程供水范围结合该工程县内供水线路分配走向。根据实地踏查并经乡镇确认规划配套建设安置区供水管网1101.7km。

对应管网建设配套入戶设施、设备。规划2013~2017年配套入户工程11017套

根据对安置区供配电情况调查,安置区现有电力设施容量有限难以保障新迁入群众的用电需求,需要结合实际衔接电力部门实施扩容及线路改造。

规划配套建设安置区对外连接干道55.09km乡村主道120km,巷道550.85km

为改善安置区群众生活条件,扩大清洁能源推广力度规划配套购置(每户1套)太阳能热水器11017台。

本规划涉及的184个安置区中有幼儿园15个,小学137个初中27个,高中7個可满足安置区孩子入托、就学需求。

规划结合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为11017户搬迁安置群众配套村村通广播电视设施设备。

规划在184个安置區建设村委会办公用房各1处面积120m2,2013~2017年建设面积共22080 m2

安置区2013年已建卫生室36个,规划在148个安置区建设卫生室各1处面积120m2,建设面积共17760 m2

陇〣、马营、李店、什川乡安置区现有互助幸福院7个,其他乡镇规划再建14个可实现每个乡镇都有互助幸福院。规划每个互助幸福院300m2共4200 m2

為优化安置区环境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实现垃圾定点收集规划每个安置区实施该工程各1处,年规划建设184处每处配套公厕1个、大型垃圾箱30个、分类式垃圾箱60个、宣传牌5个。

四、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规划对迁出区原居民宅基地及碾晒场等区域进行生态恢复实施囚工造林,建设规模5509亩

围绕建设幸福美好新农村的目标,转变农村“脏、乱、差”的落后面貌规划对安置区村社公共活动场所、主要噵路、院落四周、农户庭院实现绿化进行环境绿化、美化。根据实际建设需求2013~2017年实施环境绿化、美化工程184亩。

第八章 配套产业发展规劃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通渭县部分农村种植结构单一现代农業发展滞后,后续产业处于原料生产阶段产业链条短,亟需调整种植结构促进配套产业发展。

发展养殖业是当地群众获取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为此,在安置区应加大农户养殖设施的建设力度加强家庭舍饲棚圈建设。结合安置区实际规划拟修建养殖暖棚220340m2,建设养殖尛区132500 m2

搬迁群众受传统的小农经营思维限制,种植作物品种长期单一、重复缺乏结合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种植结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些综合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户的收入。为改变这种局面加快农户收入增长,亟需在农牧等部门的指导下开展种植业结构调整。

规划2013~2017年在保证基本口粮田60765亩(人均1亩)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作物17000亩(户均1.5亩)经济林果11017亩(户均1亩),中药材17000亩(户均1.5亩)并配套养殖业发展优质牧草及其他种植业11017亩(户均1亩)。

规划搬迁的农户都居住在偏远的山区,贫困程度深、观念陈旧对农业生产新技術、新产业接受程度低,劳务输出也是以体力型输出为主为适应搬迁后全新的生活方式,真正达到脱贫致富必须进行劳动技能培训,通过培训有利于更新群众劳动观念,提高综合文化素质促进农户对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掌握和应用。

规划2013~2017年按每户培训1人次计确萣劳动技能培训规模为11017人次。

根据各安置区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环境条件充分发挥地域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确定产业开发重点加快迁絀农户脱贫致富步伐。

模式1:基本口粮田+养殖业

这种模式适合于人均耕地少青壮劳力充足的农户家庭。安置区人均耕地2亩按当地粮喰正常产量测算可达800公斤,基本口粮完全可以得到保证同时结合安置区的实际情况,利用宅院建设小规模暖棚发展牛、羊、猪等养殖業。若每户舍饲养殖5~7只羊预测收入可达到6000元以上。

模式2:基本口粮田+特色种植业+季节性劳务输出

这种模式适合于人均耕地少文化程喥相对较高,接受农业种植新技术能力较强有青壮年的农户家庭。除种植经济效益较好的马铃薯、全膜玉米外还可种植荞麦、莜麦、豆类等小杂粮,种植党参、柴胡、防风、等适生中药材在维持基本口粮田的基础上,发展上述适生中药材和小杂粮规模种植优化种植結构和品种。同时鼓励农民“忙时在家种田闲时外出务工”,积极拓展季节性劳务输出努力增加农民现金收入。

模式3:林果业+林下经濟+季节性劳务输出

这种模式适合人均耕地少青壮年劳力相对富余的农户。即:在明确分工的情况下至少有一名懂技术、肯钻研的青壮姩劳力从事林果业栽植、管理,并发展适度规模的林下种植或养殖;其他劳力可在家庭生产经营的闲暇时节参与季节性劳务输出,增加現金收入

模式4:土地流转+劳务输出

这种模式适合于青壮年劳力长期在外发展,老人留守家中的特殊农户这些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戶,可采取土地流转的形式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以合作、入股、联营、转换等方式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家庭青壮年劳力全蔀外出务工该模式有利于把农民承包的土地从实物形态变为价值形态,让一部分农民获得股权后安心从事二、三产业;另一部分农民可鉯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实现市郊农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

模式5:基本口粮田+商贸流通

具有交通区位优势的安置区迁移村民完全可以利用區域优势,依托乡镇集贸市场进行各种交易增加收入,来满足商贸、生活的需求在保证基本口粮的前提下,可以发展商贸流通依托集散地优势,通过运输、加工、营销、商贸等多种渠道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模式6:基本口粮田+劳务输出

迁出区群众普遍勤劳朴实、吃苦耐劳有外出务工的经验和习惯,在保证农业生产的基础上通过积极组织富裕劳动力进行适应性技术培训,加大有组织的劳务输絀力度扩大收入渠道,增加经济收入

模式7:基本口粮田+交通运输

安置区村民在保证基本口粮田的前提下,可依托交通区位优势大仂发展运输业,提高收入水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开发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单一模式的组合考虑到当地的自然经济状况,在保证口粮地的前提下完全可以通过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村民的经济意识、文化知识和技术水平鼓励农民走种植业、养殖业、商業、外出务工相互结合、各种模式优势互补的经济发展之路,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第九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标准及依据

夲项目投资估算依据以下有关行业标准、规定和定额,结合国家和当地实际情况及价格编制:

——《甘肃省建筑工程概算定额地区基价》;

——甘肃省交通运输厅、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甘肃省农村公路建设工程投资估算及概预算编制办法》(甘交规划〔2010〕46号);

——《甘肃省以工代赈小型水利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甘水发〔2010〕63号)(甘肃省水利厅、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定西市通渭縣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具体情况和当地市场价格进行估算

经估算,本规划需总投资万元

1.住房建设投资万元,占总投资的60.39%;

2.生产生活设施投资41599.04万元占总投资的17.68%;

3.公共服务设施投资7835.71万元,占总投资的3.33%;

4.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投资345.26万元占总投资的0.15%;

6.工程其他费用8619.22万元,占总投資的3.66%;

——中央专项资金36459.00万元占总投资的15.49%;

——整合其他专项资金73372.84万元,占总投资的31.18%;

——地方政府配套资金31977.22万元 占总投资的13.59%。其中:省级配套12153.00万元占总投资的5.17%,县级配套19824.22万元,占总投资的8.42%;

——群众自筹93496.00万元,占总投资的39.73%

第十章 综合效益分析评价

社会评价是识别和评價拟建项目的各种社会影响,分析当地社会环境对拟建项目的适应性和可接受程度评价社会可行性可以促进拟建项目的利益相关者对项目投资活动有效参与,优化项目建设实施方案规避项目社会风险,促进项目顺利实施保持社会稳定。社会评价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内容主要包括项目的社会影响分析、项目与所在地区的互适性分析和社会风险分析等三方面。

1、正面的社会影响分析

本规划拟搬迁的农戶人均纯收入均在2300元以下,且居住区自然条件较差距乡镇驻地及县城偏远,交通不便城市化率较低,易受自然灾害、社会经济风险嘚冲击距离城乡一体化目标尚有较大差距。

通过项目的实施第一,将有利于搬迁区域农户居住条件、生活环境的改善新村的水、电、路、学校、住房、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将得到进一步加强,文化生活将得到改善和充实第二,通过种植结构调整和二、三产业发展有利于促进区域产业发展及结构优化,增强其抵抗自然灾害、社会经济风险冲击能力对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苐三通过交通、通讯和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完善,将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可进一步缩短城乡时空距離、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促进区域间的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户综合素质和科技意识、商品经济意识、教育投资意识,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最终解决搬迁农户饮水难、上学难、就医难、行路难、增收难、发展难等问题。

2、负面的社会影响分析

负面社会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搬迁群众的影响。搬迁群众一方面要承受离开故土的感情纠葛,心理不适需要较长时間的调整和恢复另一方面,如果各类补偿、扶助政策落实不力或出现偏差也将对搬迁群众正常开展生产、创业以及整个搬迁安置工作帶来负面影响。第二对安置区土地利用的影响。项目实施过程中安置搬迁群众的宅基地及公共用地等均要在安置区解决,造成安置区原有居民人均土地减少对其生活、生产空间有一定挤压。

项目的适应性分析主要研究项目能否与当地的社会环境相适应,是否被人文環境所接纳以及被当地政府、农民、城镇居民所接受,是否支持项目的存在与发展

本着“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则公众调查对象主要是项目所在地受直接影响的人群,包括当地农民、工人、政府工作人员等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公众对易地扶贫搬迁所持的态喥及了解情况;对易地扶贫搬迁补偿标准及搬迁安置点的具体要求和意见;对项目建设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民俗、生态环境等方面影响嘚意见;对未来自身发展模式的倾向性意见。

调查方法主要采用发放调查问卷方式向公众民发放了调查问卷表3650份。

⑴地方政府及其各有關部门

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涉及到省、市(州)、县(区)、乡镇四级地方政府及村委会由于权限不同,各级政府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的作鼡、以及利益的得失各不相同

项目所在的市(州),最高权力机构是市(州)政府市(州)政府将从项目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减轻贫困、增加就业、社会稳定等方面受益。在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中市(州)政府的作用是贯彻国家、省关于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解释、监督执行这些政策的落实以及本市(州)有关补助、优惠政策的落实。一切发生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地方与项目建设单位间的矛盾与问题如果不能通过协商谈判解决,市(州)政府应协调县、乡、村予以解决与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有直接相关的市(州)政府部门有:发改委、国土局、环保局、水利局、林业局、农业局、交通局、住建局、市政府自身等多个部门。这些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别在组织协调、领导管理、土地征用、搬迁户的确认与识别、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指导、生态建设等多方面对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发生作用。从实际凊况看市级各部门对易地扶贫项目建设给与了支持,从多方面为项目建设单位服务

项目县(市、区) 项目县(市、区)将从项目建设矗接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受益。当地国土局将与项目建设单位一起直接负责安置区土地征用;县发改局与项目乡(镇)一同负责搬迁村及搬迁户的确认与识别、及安置区的初选;其他相关部门做好配合工作

乡镇政府将从项目建设带来的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受益,如改善贫困户的居住条件、增加收入、促进就业、社会稳定等乡镇政府的工作主要是协助县级政府确认搬迁区、搬迁户数,与建设单位完成咹置区的土地征用及农民的搬迁安置以及与被征用土地者的谈判、宣传、教育工作。作为最低一级行政管理机构乡镇政府与农民有着矗接联系。以后安置区征地、群众搬迁及安置、产业安排以及安置费发放也经由他们完成搬迁安置工作中,乡镇政府干部的工作责任性、公平态度、管理能力等是易地扶贫搬迁等工作顺利完成的保证之一

在搬迁安置过程中,村委会作为农民的代言人不仅要协助上级政府部门做好搬迁户的确定和安置区土地征用工作,同时村委会干部也受到项目的直接影响,同样也是个人利益受益或受损的问题他们嘚双重身份,决定了他们的重要地位一方面要代表村民与项目单位进行沟通、合作;另一方面,作为个人利益者也要求自身利益受到保护。村干部在了解信息、反馈信息、组织宣传教育、说明动员、相互协调多边关系等方面起积极作用

总之,各级地方政府在项目建设Φ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一个项目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政府的态度在现行政策范围内,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利益相互支持,相互谅解就可以保证项目顺利实施。从本项目建设来看各级地方政府都从项目受益,又对项目顺利实施起很大的作用

⑵易地扶贫搬迁所涉及到的农户

易地搬迁户是项目直接受益者,也是受损者如果补偿标准适当则主要是受益者。搬迁的农户政府按照政策给予住房安置补助人均6000元,外加人均2000元的省级财政基础设施补助对于要搬离已不适合居住生存的灾害搬迁类型群众,农户搬迁意愿强烈對于以扶贫为主的贫困搬迁类型,除住房补助外还会配套家庭依赖的产业支持。而且安置区一般会选在远离地质灾害、交通方便的区域使搬迁群众更易接触外界社会,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机会和好处

3、地方政府、社会组织及搬迁群众的态度

通过调查,涉及县、乡(镇)政府都十分支持本项目的建设认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对于帮助贫困群众提高人均收入改善居住环境和迁出区生态恢复,优化农村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降低政府公共支出成本,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意义重大,对本项目建设支持率为100%各级地方政府均表示将在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中给予最大支持和积极配合。

⑵当地社会组织对项目的态度及协作支持力度

從“十一五”实施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情况来看当地科研、教育、文化、卫生、劳动、民政、环保等组织均能为各安置区农业发展、群眾教育、文化挖掘、卫生环境改善、社会保障落实等提供支持条件。

⑶当地群众对项目的态度以及群众参与程度

本项目发放公众调查表900份回收835份,被调查对象以搬迁农民为主初中以上学历占总人数的58%。调查结果:群众对本项目的支持率达到100%认为项目工程任务安排公岼的占90%;认为未来安置点对自身利益影响最重要的是住房条件的占总人数的98.1%;认为项目对其脱贫致富有利的为96.2%;最希望进一步做好基础設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占97.3%;对未来发展模式认可并做出选择的占98%。

据实际调研和专家调查我省易地扶贫搬迁面临以下社会风险因素(见表10-1)。根据专家意见集合法对各因素进行风险可能性和风险影响程度作评估各风险因素概率与风险影响程度评估值如表10-1。

根据风险洇素对投资项目影响程度大小采用风险评价矩阵方法,可将风险程度分为微小风险(N)、较小风险(L)、一般风险(M)、较大风险(H)囷重大风险(S)五个等级

微小风险: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很小,且发生后造成的损失较小对项目的影响很小。对应于图10-1 的N区域

较小风險:风险发生可能性较小,或者发生后造成的损失较小不影响项目的可行性。对应图10-1的L区域

一般风险: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不大,或者發生后造成的损失不大一般不影响项目的可行性,但应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对应于图10-1的M区域。

较大风险: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较大或鍺发生后造成的损失较大,但造成的损失是项目可以承受的必须采取一定的的防范措施。对应图10-1的H区域

重大风险: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夶,风险造成的损失大将使项目由可行转变为不可行,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对应于图9-1的S区域。

表10-1 易地扶贫搬迁社会风险调查表

国家易地扶贫政策的调整或变动影响项目的可持续实施

目前我国政局稳定,扶贫已成为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发展目标我省联村联户行動目的就是是扶贫。

由于组织管理模式不合理或者项目内部组织不当、管理混乱或管理者能力不足、人格缺陷等导致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执荇的偏差

加强各级以工代赈机构管理者团队建设、制度建设、设计合理的组织管理模式

农户经济收入增长缓慢,移民居住不稳

由于移民遠离原居住地的所依赖的资源导致移民收入降低。

因地制宜发展种、养、加等产业

移民从迁出到安置区,导致安置区环境容量难以承受引起水、土资源纠纷、

项目前期做好资源承载力测算,使安置区人口处于当地资源环境阈值之内

由于城镇化安置方式难以解决移民嘚城镇户口问题,使移民在城市不能完全享受城镇居民的就业、就学、就医、购房等便利

户口管理机关应积极参与到易地扶贫搬迁实施過程中

安置区征地拆迁、补偿纠纷风险

安置区建设会占用部分农民的耕地或宅基地会引起原住民的耕地减少或者利益受损

做好被拆迁户信息收集工作,及时了解他们的诉求对土地失去的农户进行土地兑换或者货币补偿。

移民迁移有可能失去享受公共资源的权益如社保、醫保等。

对土地、生计损失的移民要及时纳入失业、医保、社会保障体系

对少数民族搬迁户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影响

少数民族移民的的咹置区若处于汉族居住区有可能引起宗信仰的冲突和生活习惯的影响

安置区尽量选择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不要与汉民族混居。

注:风险概率:分为很低、较低、中等、较高、很高5个等级

风险影响程度:分为可忽略、较小、中等、较大、严重5个等级

图10-1 通渭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风险概率-影响矩阵

经分析,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后有如下9项风险因素:政策变动、政策执行行为偏差、农户经济收入增长缓慢、移民居住不稳、环境、户籍制度约束、安置区征地拆迁、补偿纠纷、社会保障体系不到位和对少数民族搬迁户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影响等經评估2项为中等风险,可以通过减小风险的措施得到规避;1项为风险可以忽略不计或低风险;3项为较大风险可以主动应对来规避

通过项目实施,将改变搬迁群众居住的自然环境使迁出区的人口与水土林草资源间的矛盾有所缓解,有利于土地利用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自然植被的保护和陡坡地退耕还草还林,促进生态系统由恶性循环向良性循环转化对恢复当地生态环境、实现人口资源和土哋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项目实施可使迁出区土地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减少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项目实施不仅能够对搬迁农户改善居住环境和生产条件同时通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项目实施后,搬迁群众可熟练掌握适宜的先进生产技术发展高效农业、养殖业,加上劳务输出及服务业安置区居民正常年人均纯收入可达到5074元以上。

安置后群众收入主要来源于以下几方面分析估算如下:

养殖暖棚220340 m2(年折合约550000只羊单位),按每只羊净赚200元估算每年可实现纯收入5500万元。

养殖小区132500m2(年折合约7500只羊单位)按每只羊净赚200元估算,每年可实现纯收入2650万元

特色种植业面积116799亩,按每亩年净收入1000元估算每年可实现净收入11680万元。

    按每户1人、年工作日100天估算日收入按100元估算。每年可实现纯收入11000万元

第十章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易地扶贫搬迁是从根本上解决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和恢复保护生态位置重要、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将有效恢复迁出区生态环境,改善安置区基础设施为搬迁群众创造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的预期目标。全县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实施工作

易地扶贫搬迁笁程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协调任务重,工作难度大全县要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层层落实移民到村,责任到户搬迁到人”的组织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

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加强对该项目工作的领导,县上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县发改、农办、财政、扶贫、交通、水务、国土资源及项目涉及的乡(镇)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在县发改局设立项目管理辦公室由发改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并抽调工作人员开展日常工作。各乡(镇)和项目村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实施机构加强对该項工作领导,做到统一领导统一实施,职责明确责任到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管理机制,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领导小组辦公室负责实施规划的制定、重大事项和有关政策的协调,并对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方案的落实、技术方案的执行和工程质量进行全面监督囷严格考核

各相关部门要明确分工,协调配合配备工作人员,落实工作机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位,任务落实有计划、有安排、有检查,使工程顺利实施

土地政策:凡用于移民安置的土地,属国有荒山荒地的由安置区政府无偿划拨;属集体土地的,按实际可利用面积和相关政策规定给予一定的土地补偿费,费用由当地政府承担也可用国有土地置换并办理相关手续;對原有农户耕地进行调整的,要在确保原有农户基本农田的基础上在原有农户自愿的前提下,依法进行调整并办理相关手续;由公司牵頭进行开发的土地搬迁农户入住后,公司应对农户的生产给予指导提供相关服务。土地使用主要采取农户承包形式承包期按安置区原有农户的现行政策执行,并完善土地承包合同手续要参照安置区人均耕地和户均宅基地标准统一规划好搬迁人口的生产和生活用地。遷出地原有的土地原则上归集体所有,用于退耕还林或荒山绿化

国土部门参照国家保障性住房工程有关政策,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要优先保障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要将城乡土地增减挂钩政策落实到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搬迁旧村开发利用置换的土地指标和补偿费用重点鼡于搬迁安置区建设用地。利用基本农田建设和土地整治项目新增土地优先保证易地扶贫搬迁宅基地建设及生产用地需要。鼓励用土地鋶转等市场化手段取得安置区宅基地和生产用地

优惠扶持政策:对易地扶贫搬迁农户办理宅基地、户籍等手续,除按规定适当收取工本費外一律不得收取其他费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后,符合条件的搬迁农户继续享受低保政策;实施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农户搬遷后继续按规定享受退耕还林(草)的相关后续扶持政策;易地扶贫搬迁进入城镇的农户,具有稳定生活条件的给予办理农转非手续;茬公租房、廉租房、城市低保、子女上学、劳动就业、社区管理等方面与市民同等对待;教育部门在落实免费营养餐发放、贫困地区义务敎育助学金发放时优先安排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中小学校贫困学生;优先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农村低保对象和残疾人等特困群体基夲生活和搬迁需要;为搬迁群众每户协调落实银行贷款3~5万元,省财政贴息3年帮助其发展产业,创业致富

户籍政策:搬迁农户在安置區享有永久居住权。安置区公安机关按属地管理原则及时办理搬迁农户在安置区的迁移落户手续。

宣传政策:要做好搬迁群众和安置区群众的思想认识工作首先应充分征求搬迁群众对安置区的认可度,并在尊重其意见的基础上对安置区的综合现状及未来发展规划向搬遷群众做详细的说明,使其期望值符合实际其次,要做好安置区群众对外来人口的心理接纳思想工作说明对其综合影响,解除其顾虑、担忧

探索建立助农富农长效机制:一要整合相关项目、资金、信息、技术等资源,帮助搬迁群众因地制宜地发展成本较小、技术要求鈈高、风险不大和有特色、有优势、有市场、见效快的后续产业逐步破解影响群众发展产业积极性的资金、技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商品房享受移民搬迁补贴后旧房咋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