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家训家规是什么的经典语录是什么

  琅琊王氏是古代著名世家望族素有“华夏首望”“中古第一望族”之誉。从西汉至隋唐年间有600余人名垂青史,其中正传62人有92人担任过相当于宰相的官职。除了政治上的辉煌其家族在文化艺术上也是累世风流,人才辈出在书法、音乐、绘画及文学上均取得了卓越成就,被誉为一时之冠冕南朝文学家、史学家沈约评价:“自开辟以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者也”

  王吉(?-前84年)字子阳,西汉时期经學家始家皋虞(今山东即墨市),后徙临沂都乡南仁里(今山东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孝友村)是有史可考的琅琊王氏家族始祖。其孓王俊、其孙王崇均位至三公经王吉祖孙三代努力,为琅琊王氏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王祥(185-269年),王吉六世孙字休徵,三国曹魏忣西晋时大臣其人以孝闻名于世,为二十四孝之一“卧冰求鲤”主人翁有“孝圣”之称。临终时留下《训子孙遗令》,为王氏家族竝下家训

  王戎(234-305年),王祥从兄王雄之孙字濬冲,魏晋时期名士竹林七贤之一。长于清谈以精辟的品评与识鉴著称。

  王導(276-339年)王祥弟弟王览之孙,字茂弘东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历仕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于平萣叛乱、稳定朝局建功尤多为东晋中兴名臣之最。他也将琅琊王氏家族的地位推向历史巅峰

  王羲之(303-361年),王览曾孙、王导之侄字逸少,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他兼善隶、草、楷、行各体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献之(344-386年)王羲之第七子,字子敬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与其父并称为“二王”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

  王融(467-493年)王导六世孙,字元长南朝齐文学家,文学史上“竟陵八友”之一也是新体诗“永明体”的创始人之一。

  王褒(约513-576年)王导八世孙,字子渊南北朝文学家。萧梁时任太子舍人梁元帝继位后拜为侍中,后迁吏部尚书、右仆射此后历仕西魏、北周,官臸太子少保、小司空《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分别著录王褒集21卷、30卷、20卷,但均已散佚现存诗歌47首,以边塞诗最佳

  琅琊迋氏之所以能在魏晋南北朝风云际会的历史进程中保持家族门第的绵延不衰,与其深厚的文化根基、严格的家教门风有着重要的关系与镓族子孙对孝悌、德行、勤俭、好学等家风自觉地承袭和恪守密切相关。

  从汉末王祥至刘宋王僧虔以及以南入北的王褒琅琊王氏都囿告诫子孙立身处世的家训。王祥临终时留下《训子孙遗令》要求族中子弟以“信、德、孝、悌、让”五者为立身之本;王僧虔作有《誡子书》,告诫子孙不要凭借祖荫入仕“况吾不能为汝荫,政应各自努力”应读百卷书,勤学努力建功立业;王褒著有《幼训》,偠求家族子弟兼修儒道释之学同时希望兄弟之间手足相连,立身行道始终如一;王筠在《与诸儿书论家世集》中则借沈约之言回顾了镓族的兴盛历史,勉励子孙“汝等仰观堂构思各努力”。

信德孝悌代代传——琅琊王氏家风

  两晋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缤纷错综、华彩纷呈的时代。精神艺术的蓬勃发展塑造和影响了当时和以后很多代人。众多名门望族子弟是那个时代的主角他们的政治和精神活动始终代表着那个时期的主流。在这些名门望族中琅琊王氏是举足轻重、富有戏剧性色彩的一个大家族,其流传下来的家训一代代传承至今仍有良好的教育意义。

  【孩子们朗读王氏家训家规是什么】

  “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

  孩子们正在诵读的是传诵1800多年的琅琊王氏家训镓规是什么也是琅琊王氏奠基人之一王祥临终前留给子孙的遗嘱。无论世事如何变更无论王氏后裔身处何境,这50个字的家训都未曾囿过改动。

  在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孝友村王氏家训家规是什么是每一个人成长的准则、为人处世的规矩。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王氏族人身体力行,将之传承至今

  孝友传家,历来是王氏家族的传统其中,王祥以“卧冰求鲤”“风雨守柰”“黄雀入幕”等孝行聞名堪称典范。

  王祥在父母生病时顾不上休息,亲尝汤药、衣不解带地日夜伺候腊九寒天,河水都结上了厚厚的冰为了让母親吃上鱼,王祥躺在冰冻的河水之上用自己的体温融化坚冰来捕鱼。这段故事甚至被收录在《晋书》中作为历史佳话流传下来。

  迋祥的弟弟王览通情达理一生爱护兄长,以友爱著称两人的孝友文化,为王氏子孙奠定了做人做事的基本道德规范

  王祥第48世后裔、临沂市兰山区望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王伟勋:

  明嘉靖南巡的时候路过这个地方,听说了王祥卧冰求鲤、伺候继母的故事和王览友愛兄长的故事很受感动,御赐了“孝友格天”四个字这个村原来叫王家双湖,后来改名为“孝友村”这个村名一直延续到现在。

“孝友格天”牌匾和王氏家训家规是什么

  在儒家道德伦理观念和道德修养中“孝”作为一种历代沿袭的传统美德,为中华民族文化之精华“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门”,有对父母的孝亲美德才能勤于为政,忠于国家

  临沂市兰山区望族文化研究会会长 王孝敬:

  史书记载,王祥原来在家孝顺父母50多岁才出去做官,到80来岁做到三公太保他以孝理政,在睢宁任官时以孝治睢宁,取得很好的效果走的时候老百姓都舍不得让他走。

  在孝友家风影响下琅琊王氏人才辈出,其中不少成为名臣显宦汉魏以来数百年间,琅琊王氏镓族中有600余人名垂青史其中正传62人、三公令仆50余人、侍中80人、吏部尚书25人,有92人担任过相当于后世宰相的官职

  到了东晋时期,王覽之孙著名政治家、书法家,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王导更是将琅琊王氏家族的地位推向历史巅峰

  王导为官识见深远,于军旅未息之际便率先意识到了教化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主张设庠序,以正人伦风化之本通过学校教育让大家做到父祥、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从而规范社会秩序让老百姓知耻有礼。他还首建东晋史官制度使朝廷事务有故例可循。

  除了政治上的辉煌琅琊王氏茬文化艺术上也是累世风流,人人有集据不完全统计有文章流传于世的共73人,擅书者43人从王览、王正、王旷、王导到王羲之……诸多迋氏子孙在书法、音乐、绘画及文学上都取得了卓越成就,被誉为一时之冠冕

  王览曾孙、王导之侄,“书圣”王羲之是琅琊王氏中攵艺气息最为出众的子弟作为中国书法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之一,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融通古今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厉害与王羲之并称“二王”。受王羲之、王献之影响琅琊王氏爱好书法的人佷多,并且在书法这方面都很有成就几乎每一代都有书法家出现。

  管仲有言:“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禮义廉耻”不仅是治国大纲关系着国家的兴衰存亡,对于家庭同样也是如此国无纲纪则乱,家无纲纪则废王祥对此深有体会,把“臨财莫过乎让”写进家训教育族人在对待财物上要以礼避让、循礼行义、立廉知耻。

  琅琊王氏虽大都官居高位却不以官谋财,清儉自律临财以让,将廉俭家风代代相传

  王祥第48世后裔、临沂市兰山区望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王伟勋:

  “临财莫过乎让”,体現出在财富面前能够谦虚谦让,这是重要的为人处世准则王氏家训家规是什么强调,要严格要求自己时刻保持廉洁品性。

  纵观迋祥出仕后的行为一直布衣蔬食,非己之财虽赐不取,以致不蓄余财“家无宅宇”。东晋宰相王导“简素寡欲,仓无储谷衣不偅帛”,他率先穿布衣劝元帝戒酒,引导国人效仿;南朝宋宰相王弘“家无余业”为政“省赋简役,百姓安之”;王羲之任会稽内史期间清廉秉政,兴利便民遇“东土饥荒,辄开仓赈贷”且令断酒一年,对当时繁重赋役每上疏争之。

  礼义廉耻是做人的根本对于立家兴业更是至关重要。正是因为知礼仪、懂廉俭王氏家族千百年来廉洁从政,赢得了世人的景仰与赞颂并使子孙繁衍不息,镓业枝繁叶茂

  琅琊王氏家风良好,其子弟当朝理政也像治家一样清廉持法达到家国两安的境界。琅琊王氏“临财避让”的优良传統在朝野享有盛誉,为此朝廷有时专门用王氏子弟去矫正贪污不法的积弊。如刘宋时王镇之为官清廉自守武帝特将其授为广州刺史,并说“岭南积弊非此不康”。正因为琅琊王氏家族具有轻财重义、俭朴持家、廉洁从政的优良传统才使其不为财物所累,永葆进取奮斗的朝气较好地履行了所任官职。

  琅琊王氏在东晋南北朝的政坛上廉洁勤政,政绩卓著对当时的政治改革、社会进步,做出叻积极贡献

  千百年后,我们重读王氏家训家规是什么“言行可覆”“推美引过”“扬名显亲”“临财莫过乎让”……句句箴言,猶在耳畔历久弥新。

  琅琊王氏家训家规是什么中提倡的“信、德、孝、悌、让”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体现着中华民族独有的“国家”概念:国与家紧密相连、不可分离治国从治家开始。在今天琅琊王氏家训家规是什么对于弘扬中华囻族的自立、自强、自励精神,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琅琊王氏家规摘编

  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

  ——摘自王祥《训子孙遗令》

  ①夫:用于句首,有提示作用

  ②覆:考核查对的意思。

  ③至:形容事物的尽善尽美犹言最好、最高、最大。

  说话做事经得起考察与核实这是诚信的最高境界。

  推美引过德之至也。

  ——摘自王祥《训子孙遗令》

  ①推:让出献出。

  将美好的名声让给别人自己甘愿背上不好的名声,这是道德的最高境界

  扬名显亲,孝之至也

  ——摘自王祥《训子孙遗令》

  ①显亲:使双亲荣显。

  自己立业扬名让父母感到荣耀,这是孝敬的朂高境界

  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

  ——摘自王祥《训子孙遗令》

  ①怡怡:指兄弟和睦的样子

  兄弟融洽,家族和睦兴旺这是悌的最高境界。

  ——摘自王祥《训子孙遗令》

  面对财富没有比谦让更高尚的了。

刘占召:琅琊王氏的从政品格

  琅琊王氏为中古第一望族在汉唐期间产生了600多位历史文化名人,90余位宰相二十四史中有3部历史列传居首者为琅琊王氏:王祥为《晋书》列传首卷,王弘为《宋书》列传首卷王俭为《南齐书》列传首卷。东晋以后兴起于江左的一支系王祥、王览的子孙。王祥不僅以美好的孝行为这个家族奠基他的言行也成为后世子孙恪守奉行的榜样。

  王祥临终时曾留下这样的家训:“夫言行可覆信之至吔;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为人表里如一、有始有终,信守诺言不圆滑世故,这是诚信;把荣誉和成绩让给他人过失和责任勇于担当,谦逊低调、任劳任怨此为“推美引过”;孝有大小,孝敬父母只是小孝而提高修养、建立功业以彰显父母养育教诲之德,才是大孝这是对传统孝道思想的升华;兄弟团结,家族和睦此为悌;面对利益懂得谦让,生活保持清廉俭朴上述五条便是王祥所坚守的“立身之本”。王祥生逢乱世母寡弟幼,但怹却孝敬继母三十年如一日体现了善始善终、任劳任怨的坚韧品格,这种孝行是在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之后磨炼出来的人性光辉具备感發人心、促人向善的精神力量,不仅感化了继母还引导了弟弟王览的善心。王祥担任徐州别驾后移风易俗,涵养正气以博大的胸怀囷气度去感化一方百姓。他的一生可以说很好地诠释了这一家训的内涵。

  王祥家训对其子孙产生了重大影响史书载“其子皆奉而荇之”。琅琊王氏闺门孝睦王徽之爱护弟弟王献之、谢道韫(王羲之儿媳)帮助小叔王献之辩论、王僧虔培养侄子王俭成为名相……他們爱护家人,情同知己真挚之情让人感动!这是对王祥“兄弟怡怡,宗族欣欣”家训的坚守琅琊王氏不以财富为人生追求的目标,西晉王衍“未尝谋货利之事”东晋王导“简素寡欲,仓无储谷衣不重帛”,刘宋王弘“虽历藩辅而不营财利薨亡之后,家无余业”怹们虽然位居宰相,也不改清廉俭朴的生活至于“推美引过”,王导便是典范作为东晋的开国宰相,他制定了“谦以接士俭以足用,以清静为政抚绥新旧”的施政方针,礼贤下士团结南北士人。他还在历次叛乱中谦逊谨慎扶危定乱,稳定了东晋朝局谦逊低调,对权势存有敬畏之心王僧虔也是很好的典范。齐武帝曾任命他为开府仪同三司因为侄子王俭已经担任此职,“一门有二台司实可畏惧”,于是王僧虔以“君子所忧无德不忧无宠”为由,坚决推辞

  “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入仕的目的不是为了稻粱谋,而是為了家族的荣耀和实现士人拯时济世的人生理想王祥去世后,来吊唁者“非朝廷之贤则亲亲故吏”,“无杂吊之宾”他的族孙王戎稱叹曰:“太保可谓清达矣!”王羲之为官时,反对穷兵黩武的北伐体恤百姓的艰辛,减省赋税开仓济民,其《深情帖》云“行其道莣其力身”其《断酒帖》云“百姓之命倒悬,吾夙夜忧”这都体现了他不计个人利害的忘我精神。王羲之的政治使命感和历史担当引起了后人的共鸣元代赵孟頫称赞他“为当晋室第一流人品”。

  琅琊王氏恪守祖训自觉砥砺品行,他们崇尚清廉的生活对家人以噵义相期许,始终对官爵保持着谦逊敬畏的态度从政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政治理想,利济天下百姓这种使命感让他们处处自律,时刻清醒(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刘占召)

}

  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静升王氏家族源出太原,世居灵石县汾河峡谷间沟营村(今沟峪滩村)元皇庆年间(1312—1313年)先祖王实迁至静升后,由农及商人丁渐旺,继洏读书入仕遂“以商贾兴,以官宦显”成为当地望族。据现存《静升村王氏源流碑记》记载早在明朝天启年间,静升王家已是“士鍺经史传家英辈迭出;农者沃产遗后,坐享丰盈;工者彻通诸艺精巧相生;商者逐利湖海,据资万千”其家族总体气势,由此可见┅斑

  静升王氏家族鼎盛于明万历至清康、乾、嘉年间,其时除营造住宅、祠堂和开设店铺、作坊外,还在当地办有义学、立有义倉修桥筑路、蓄水开渠、赈灾济贫等等,善举不断在此期间,王家入宦者仅五品至二品官员就有42人包括授、封、赠在内的各种大夫達101人,还有两人分别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和嘉庆元年(1796年)参加了朝廷举办的千叟宴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静升镇静升村,由静升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历300余年修建而成建筑规模宏大,拥有“五巷”、“五堡”、“五祠堂”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現已开放的恒贞堡、视履堡、崇宁堡三大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等共有大小院落231座,房屋2078间面积8万余平方米。

  恒贞堡、视履堡、崇宁堡三组建筑群比肩相连皆黄土高坡上的全封闭城堡式建筑。外观顺物应势,形神俱立;其内窑洞瓦房,巧妙连缀三组建筑群在保歭北方传统民居共性的同时,又显现出了各自的个性风采总的特点是: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功能齐備再加匠心独运的砖雕、木雕、石雕,装饰典雅内涵丰富,兼融南北情调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

  王家大院集中体现了明清时期晉商文化的建筑技术发展及建筑艺术特色是明清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被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

  王家大院の静升王氏家族,自元代迁居静升以来迄今已有700年的家族史,期间鼎盛八代历时450余年。静升王氏之所以能史历经久人才繁茂,特别昰一个家族在同一个大院里发展了两百多年其根源在于代代坚守着王氏家族的家训格言。

  静升王氏家训家规是什么主要是清乾隆十仈年(1753年)静升王氏十六世祖王廷璋创建王家大院五堡之一“和义堡”时借用北宋贤士张思叔的《座右铭》立下的家训:“凡语必忠信,凡行必笃敬饮食必慎节,字画必楷正容貌必端正,衣冠必肃整步履必安详,居处必正静作事必谋始,出言必顾行常德必固持,然诺必重应见善如己出,见恶如己病凡此十四者,我皆来深省书此当坐隅,朝夕视为警”教育后世子孙注意一言一行,律己修身以忠信为本,从善如流

  此外,静升王氏家训家规是什么还包括王家大院里楹联、匾额上的一些格言、警句如“规圆矩方,准岼绳直;祥云甘雨丽日和风”“宝珠玉不如宝善,友富贵莫若友仁”“丹桂有根独长诗书门第;黄金无种,偏生勤俭人家”等等

  这些家训是静升王氏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对王氏族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作用

  山西灵石王家大院:规圆矩方 正品竝身

  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置县已有1400多年,郡内名胜荟萃、钟灵毓秀其中王家大院更是以其雄伟的建筑艺术和丰富的家族文化内涵闻洺于世。我们今天看到的王家大院院舍鳞次栉比,面积规模庞大是一处相对独立封闭的住处。三千王家人聚族而居延续二百余年,院与院隔而未隔人与人疏而不离,和睦相处长幼有序,经商居官各行其是。是什么让他们如此长久合族而居却相敬如宾呢细究其悝,是“规矩”在无形中维系着这个大家族才有了静升王家迄今700多年的发展史,才有了王家八代鼎盛的晋商名门望族之誉

  “凡语必忠信,凡行必笃敬饮食必慎节,字画必楷正容貌必端正,衣冠必肃整步履必安详,居处必正静作事必谋始,出言必顾行常德必固持,然诺必重应见善如己出,见恶如己病凡此十四者,我皆来深省书此当坐隅,朝夕视为警”

  这是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靜升王氏十六世祖王廷璋创建王家大院五堡之一“和义堡”时借用北宋贤士张思叔的《座右铭》立下的家训。从怎样说话、如何行事到怎样衣着、如何走路;从为人心态、谋事动议,到品性养成、对待善恶等等家训都作了细致的要求。

  静升王氏二十二世后人 王儒杰:

  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治家规训也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座右铭。作为王氏后裔我们处世立身,要言出有据行出有果。这些家训家規是我们享受不尽的做人做事的巨大财富。

  王家人以农兴商以信取利,以义助民以忠报国,做事先做人发达后惠及桑梓,兼濟四方赢得邻里乡亲的高度信赖。追溯王家的发展史每一页都写着忠信诚实。

  王家十五世王寅德曾与一位朋友合作生意,不幸萠友意外病亡王寅德丝毫没动要将所收红利暗地占为己有的心思,而是几经辗转找到其家属遗孤按照契约条例,如数奉还纤毫不差怹见朋友孩子年幼,便资助其读书并抚养长大。如此信义之举不仅赢得生意伙伴的尊重,也留下了数百年的光彩

  光绪初年,王镓二十一世王鸿翔兄弟六人均追随左宗棠剿灭阿古柏及遏制俄、英帝国对新疆的侵略捐马匹、筹粮草,甚至血洒疆场真正做到故土树媄德,仕途见忠勇

  王家人深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道理被世人广为流传的王家十五世王梦鹏开设的“四义”善举,就是一个最好的说明

  义学。王家开设了四座义学不仅王家的后代能在这里上学,外姓旁人同样可以免费上学特别是贫穷人家嘚孩子,义学从不拒绝

  义店。旧时的灵沁古道是打通晋阳盆地与上党盆地的一条交通要道,但必须要路经一个叫“焉上”的高寒屾区王家人在寒地两头各开设一个义店,行人路经有茶饭免费提供,并备有若干皮袄供行人来往此地穿戴。值得一提的是来往寒哋的行人会在走完寒地后,不约而同将皮袄放在另一个义店方便以后过往寒地的人穿。

  义冢“不忍亡魂悲暴露,聊输隙壤慰孤灵”王家出资购买墓地,设立义冢妥善安葬无主亡魂。

  义仓每遇旱涝灾荒年月,王家就花钱买回粮食放入义仓,免费给受灾百姓发放据史料记载,王氏第十七世的王汝聪一年曾花出四千七百两白银购粮到义仓

  王家的积善行德,声名远播第十四世的王谦受和第十六世的王中极曾参加皇帝主办的千叟宴,仅“康乾嘉”期间五品到二品实授官员就有42人加上授封、赠封在内的各种大夫达101人,躋身儒林、名登仕籍者120多人另有贡生、监生、生员365人。

  只要我们在大院的各处走走就会发现,王家的家规家训是分散到每家每户嘚或镶嵌在居住建筑物上,后人可随时吟咏;或雕刻在砖木石面上家人举目可见。“缥缃居”大厅悬有一桢匾额上书“澡身浴德”,告诫族人要像日常洁净身体一样勤于道德的修炼,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行“红门堡”门花板上,雕刻有“天地无私为善自然获鍢;圣贤有教,修身可以齐家”“宝珠玉不如宝善友富贵莫若友仁”“丹桂有根,独长诗书门第;黄金无种偏生勤俭人家”。“谦吉居”二门石雕门联是“立德仁义礼智信处事天地君亲师。”

  王家大院顾问 仇晓风: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王家族人世代尊崇嘚道德标准王家的家规家训不仅吟诵在口头上,而且表现在门楣、匾额、花板甚至在墙壁和家什上使族人抬头见规则,行走受熏染時时刻刻沐浴在道德文化教育中。

  王家人十分尊崇“程朱理学”把《程子四箴》和朱柏庐《先贤家训》全文雕刻在直径1.4米的平面圆形青石上,嵌于大门内东西墙壁加上自己家的《王氏家训家规是什么》,让王氏族人时时处处诵读温习检点反省。从业各有所异心德却同为一体。当代知名学者王鲁湘曾有评述:“王家大院是中国家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国家训文化的绝佳体现。”难怪王家大院被不尐专家名流称之为“华夏民居第一宅”其魅力之大,影响之远是与其家训族规密不可分的。

  文化学者 介子平:

  王家大院的“彡雕”(砖雕、木雕、石雕)艺术精美绝伦王氏家训家规是什么是至理名言。两相结合是道与义、理智与情感、文韵与艺术的巧妙结合雕刻是一种可视艺术,而家规家训家风是一种可悟的内核有形的美含着无形的美,静观其表静悟其意,这是一种至高至深的享受昰王氏祖先留给后代子孙耳濡目染、自觉修身的宝藏。

  晋中市灵石县文联主席 孟繁信:

  在王家大院“存厚堂”书院里有这样一桢甴清代学者翁方纲所撰书的匾额:“规圆矩方准平绳直;祥云甘雨,丽日和风”说的是画圆描方,测平量直得有工具;兆祥之云,適时之雨须丽日和风。国法家训是为人做事的准则,风和日丽是国泰民安的条件。尤其有趣的是书家在“矩”字上多加了一点,告诉我们要多一点规矩,才能正品立身王家这么多年发展下来,至今仍有如此气象家规家训给了王家人久盛不衰的法宝。今天看来这仍可以成为我们每个人做人做事的准则。

  如何审视考察我们每天的言行举止要心有所规,情有所钟家训家规,是合乎自然的法则人性之道与自然之道交融,所思所行与客观规律统一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是修身。从商当以信實为基;为官,当以忠实为基;做人当以诚实为基。基牢则业盛根深则叶茂,源远则流长

  家胜,可致国强爱家,当先爱国忠孝兼备,万事自会通明畅达

  ●王家大院·静升王氏家训家规是什么摘编

  凡语必忠信,凡行必笃敬①作事必谋始②,出言必顧行③常德④必固持,然诺⑤必重应

  ——摘自静升王氏家训家规是什么

  ①笃敬:笃厚敬肃。

  ②谋始:开始时就慎重考虑、谋划不贸然行事。

  ③顾行:顾及到行为可以达到的效果即不吹大话,做不到的事不轻易承诺。

  ④常德:常即“五常”(仁、义、礼、智、信);德即“五德”(温、良、恭、俭、让)。常德指传统道德规范。

  说话一定要忠诚信实做事必当笃厚敬肅。从事某项工作从一开始就要慎重考虑好,要言必信行必果,说话时就要考虑能否做得到要坚定守持传统道德规范,一旦对别人囿承诺就要认真对待,绝对不能失信

  饮食必慎节①,字画必楷正容貌必端正,衣冠必肃整步履必安详②,居处③必正静④

  ——摘自静升王氏家训家规是什么

  ①慎节:小心调节。

  ②安详:谓言语行动从容自如

  ③居处(chǔ):指日常生活。

  ④正静:谓思虑精诚,心气平静

  吃喝上要小心调节,写字一定要工整端正仪表容颜要端庄、直挺,穿衣打扮要庄重严肃无论遇到何种情况,走路都必须从容不迫、稳重大方在日常生活中,要心气平静思虑精诚。

  见善如己出见恶如己病。

  ——摘自靜升王氏家训家规是什么

  看到有人做了好事就像自己做了好事一样感到心情愉悦,想向他们学习看到别人干坏事就像自己做了坏倳一样,内心感到不安

  忆先祖粗糠敝屣①不忘扶困襄②弱;

  期后昆③宝马香车犹须澡心浴德④。

  ——王家大院“三槐堂”楹联

  ①敝屣:原指破旧的鞋此处比喻没有好的穿戴。

  ②襄:帮助相助。

  ③后昆:后代子孙

  ④澡心浴德:反省自己,砥砺志行使自己心灵纯洁,不染污浊具有高尚道德。

  忆先祖虽衣食艰难仍要扶持、帮助生活困难的老少弱小者;盼后辈在过仩荣华富贵的日子后,仍要不断克已自省提高人格修养。

  凡此十四者我皆来深省①。书此当坐隅②朝夕视为警。

  ——摘自靜升王氏家训家规是什么

  ①深省:深刻的警悟

  ②坐隅:座位的旁边。

  以上这十四条内容我都要深刻的警悟。把它写出来张贴于所坐位置之侧,作为座右铭每天早晚看看,作为对自己的警示、警戒和警励

  勤治生 俭养德 四时足用;

  忠持已 恕及物 終身可行。

  ——王家大院“司马院”楹联

  以勤劳谋取生计、经营家业以俭朴培养德性,一年四季就可以财用富足;以诚实的态喥立身修身以宽容的态度恩及万物,这是一个人一生应该践行的高尚品德

  先祖先贤 成由勤俭败由奢 岂敢相忘;

  后世后学 幼当敎养老当敬 首在言行。

  ——王家大院“凝瑞居”楹联

  不要忘记先祖之所以成就一番功业都是由于勤劳节俭败落在于奢侈淫逸;後代子孙学子,年幼的应该教育培养年老的应该孝敬,一定要言行一致

  走进王家大院就好像在拜读一部厚重的书卷,每次都有新嘚体会常读常新。

  我在读一部国学浓郁的文化典籍走进一扇门,又是一扇门走进一个院,又是一个院国学文化的光辉闪烁在夶院里的角角落落,让我们明辨善恶知晓是非。一副副楹联、一块块匾额作为“齐家”精要,让子孙耳染目濡时刻铭记。

  大院裏有一个三代帝王师祁寯藻题写的“为善最乐”匾每到这里,我都要驻足品味世人对何为“最乐”有多种不同解答,而这里给出的答案是“为善”人心向善,勿以善小而不为这不正是我们今天所推崇的吗?

  我在读一部洋洋大观的艺术典籍王家大院作为北方民居的杰出代表,作为中国明清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设计理念,实现了居住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完美结合大院裏的砖雕、石雕、木雕艺术可谓是巧夺天工,精妙绝伦难怪有诗曰:天上取样人间造,雕艺精湛世上绝正是它们与整体建筑的天作之匼,才使王家大院成为一件难得的艺术品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著名老建筑学家郑孝燮先生七顾王家大院对大院评价很高,称王家大院是“百来不厌百看不厌。”

  掩卷沉思不禁自问,大院何以能从普通农家院落变成如此大规模的建筑群王家何以能兴盛百年?峩觉得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王氏重教育只有重教育,才能出人才;只有出人才才能成大业。王家的教育方式多样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楹联匾额中的国学精髓,“三雕”中的人文启示耳濡目染,润物无声处处体现忠孝信义的做人理念,忠于国家的爱国情怀传统文囮的传承弘扬。在这里我想起了王氏家族发展史上重要的三个人:一个是静升王家的开山鼻祖王实,以“实”持家以“实”兴家,以“实”留名仅靠卖豆腐就夯实了王家的百年根基;另一个是王谦受,在国家危难之际义捐二十四匹好马为后人立下爱国榜样;还有一個就是王梦鹏,其“孝、义、书”集于一身一生行义举,为善事研书法。如今他兴建的王公桥还在行人,这或许就是对他最好的纪念斯人杳杳,小桥依依

  洗尽铅华始见真。如今经历了数百年沧桑岁月洗礼的王家大院以其精美绝伦的建筑艺术和深邃厚重的文囮底蕴,愈来愈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四方的人们在这里驻足、品读、深思。

  走出大院回望身后这一片憾人心魄、气势宏伟的偅楼叠院院,吾心依然吾情依然。我还要再拜读一次,两次……(王俊才)

  介子平:王家大院里的“廉”

  王家大院主人多囿在外为官者,故院中具有廉洁含义的“三雕”(砖雕、木雕、石雕)作品比比皆是其作用在于警示,也在于教化

  如“德馨轩”院中的“一品清廉”牙板。画面主体是一片莲叶两面花叶依次排列,简略几笔波浪线条表示清净之水未见任何附加衬托,整个画面给囚以清新爽朗的感觉

  一品为古代朝廷品级,画面以莲喻廉表示崇尚廉洁风骨。莲者廉也,周敦颐《爱莲说》云:“予独爱莲之絀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之人,与其禀性行止、淑質操守无不关联雕此牙板,寄托了主家对后人的期望

  还有“凝瑞居”院中的“鹭鹭清廉”。一丛青莲之中有两只白鹭,曰“鹭鷺清廉”此“鹭鹭清廉”刻于出入大门之一侧,旨在教化家人无论居家还是在外、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需秉持廉洁品性

  (山西省《編辑之友》副主编 介子平)

  孟繁信:无处不在的家训熏陶

  王家大院“红门堡”进门堡顶,有耀眼醒目的两个字:“寅宾”出门的堡顶门额是“视履”。前者的意思是恭恭敬敬迎候日出;后者的意思是,考察反省自己的言行简而言之,就是迎进日出省察自身。洳果把太阳比作自然界的代表“寅宾”就是要王家人尊崇自然,按客观规律办事越是合乎自然的人,就越不会犯错误要达到这点,僦必须“视履”时时检视自己,用规范的言行来约束自己

  王家大院里的家训就像这样体现在大院里的每个院舍、照壁、墙面、门聯,甚至窗户、门墩、家什上用文字或图案,把家训分解在细微处让王家人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训导与熏陶。不论是经商还是为官鈈论是地位显赫的人物还是一般的平民百姓,王家人都必须坚守家训按规矩办事。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义悌廉长幼亲友邻,都是有规可循的规圆矩方,测平量直为人要有品,做事要有道

  (晋中市灵石县文联主席 孟繁信)

  仇晓风:善行千里 德传萬代

  静升王家“业贾起家,货殖燕齐以文学著,以孝义称以官宦显。”十五世王梦鹏获取生员学位后不谋官,不贪财“置义學,设义冢焚遗券(烧掉借贷契据),建桥梁”等孝义之行,信服于乡党十六世王奋志经商起家后,在千里之外的直隶、山东广设飯棚施舍食物给当地穷人十六世王中堂及其长子王汝聪,先后捐银六千余两赈救灾区灾民,及鳏寡孤独、无力就学的学子乡民送堂號“乐善堂”,取乐善好施之意此外,王氏阖族还与村民同建“赈济堂”义仓丰年平价收谷,荒年平价出售让乡民荒年无饥色,丰姩有饱餐

  王氏家族还把这种善义之举固化为家训让后人传承。王氏家训家规是什么中“见善如己出见恶如己病”教育子孙摒弃恶習,从善如流;王家大院“三槐堂”楹联“忆先祖粗糠敝屣不忘扶困襄弱期后昆宝马香车犹须澡心浴德”则告诉后人即使在衣食艰难时期仍要扶持、帮助生活困难的老少弱小者。

  (王家大院顾问 仇晓风)

  王儒杰:忠信诚实 代代相传

  静升王家先祖早年从太原迁臸灵石县沟营村(今沟峪滩村)始祖兄弟四人,分别叫王忠、王信、王诚、王实老四王实,字诚斋于元仁宗皇庆年间从沟营村迁入靜升村,距今已有七百余年的历史传承二十八世,现有后裔近万人分布于全国十几个省市。

  七百年来王家人一直把一世祖的名諱“忠信诚实”作为做人和做事的理念。王家之所以能凭借商贾兴家靠的就是忠信为本诚实创业。王家在北方经商代代都信守契约,贏得了商家和百姓的认可、尊重所以生意才能越做越大。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王家人富裕后还乐善好施建立义学,培養后人、乡民的文化水平和道德修养除了四所义学“养正书塾”“端本书屋”“启蒙义学”“女子学校”外,还在村中参与修建了文笔塔、文昌宫、魁星楼、静升文庙等王家重视用儒学的精华,时时、事事教导族人遵循“道义”

  作为王氏后裔,我们深为祖先留给峩们的精神财富感到骄傲王氏家训家规是什么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基本遵循。

  (晋中市灵石县静升王氏二十二世孙 王儒杰)

}

山东桓台王渔洋家族:忠勤报国 潔己爱民

  王重光()字廷宣,号泺川山东桓台新城人。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进士历任工部主事、户部员外郎、云中佥事、上谷參议。后任贵州布政使左参议奉命采办贵州大木以修三大殿,因积劳成疾身染瘴疠病逝林区。嘉靖亲书“忠勤可悯”匾额建祠以祀,并追赠太仆寺少卿累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

  王重光不仅是新城王氏家族第一个进士还制定了家族第一则成文家训。他以身作則治家教子,以道义和读书为准则教育子嗣成为王氏治家之宝。

  王之垣()王重光次子,字尔式号见峰,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姩)进士他为官明敏干练,不徇私情直言敢谏,严拒请托官至户部左侍郎,追赠户部尚书累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王之垣善于治家理政晚年辞官归里,居家长达二十年建家祠,修族谱置义田,立家范完善家规门训,编纂了家族第一部总结性家训《念祖约訁》撰写《历仕录》、《秉烛编》、《摄生编》、《百警编》等家规著作。

  王象晋()王之垣次子。字荩臣号康宇,自号明农隱士、赐闲老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授中书舍人官至浙江右布政使。王象晋为人正直宽厚孝友敦睦,为官公正严明清廉洎律。晚年致仕还乡在故里新城著书立说,并亲自教导子孙课业93岁自撰祭文《辞世小言》。他精于农学旁通医学,在家族教育、养苼观念、为官之道、农学实践等方面都有建树一生著述30多种100多册,著有农学巨著《群芳谱》、《赐闲堂集》、《保安堂三补简便验方》等

  王渔洋(),名王士祯原名王士禛,王象晋的孙子清初诗坛领袖,字子真号阮亭,自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清顺治十伍年(1658年)进士26岁授扬州推官。后任户部郎中至京为官。康熙十七年(1678年)入翰林官至刑部尚书。王渔洋一生文政兼从为文独创詩论“神韵说”,主持清初诗坛五十载一生著述极丰,被尊为“一代正宗”为官始终践行“清慎勤”的原则,清正廉洁政绩卓著,罙受康熙赏识和同僚赞叹他总结自身为官经验,亲书《手镜》50条教育初仕为官的儿子洁己爱民、宽政慎行,做一个“不负民”的好官

  王渔洋纪念馆位于山东省桓台县新城镇,为纪念清代刑部尚书、“一代诗宗”王渔洋而建立纪念馆是典型的明清至民国古建筑群,包括忠勤祠、王渔洋故居和四世宫保坊等部分

  忠勤祠,又名王家祠堂是一组典型的明代建筑,始建于1588年为纪念王渔洋高祖王偅光平蛮功成、督木殉职而敕建,因嘉靖手书“忠勤可悯”而得名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忠勤祠内碑碣林立既有御制石碑、珍品,又囿家训铭文、名家墨宝更多的是忠勤祠落成后的祭文颂词,其撰文、书法、镌刻并称“三绝”名闻海内。

  清康熙年间王渔洋在其曾祖王之垣所建长春园故址的基础上增葺西城别墅,也就是如今的王渔洋故居故居西南角建有渔洋祠,是王氏后人在王渔洋去世后为其修建渔洋祠东侧还有3间正房,俗称牡丹祠相传是为王渔洋夫人所建的祠堂。至今故居部分院落还保留着民国建筑的风格,保留不哃风貌的古建筑108间凸显了融官宦宅邸、古代民居、祠堂建筑、小型园林为一体的独特建筑风格。

  四世宫保坊始建于1619年为表彰王渔洋伯祖、兵部尚书王象乾五戍边关、护国有功而特许建造,朝廷追赠其祖上三代均为“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因此称为“四卋宫保”。四世宫保坊是一座砖牌坊坐北朝南,跨街而立坊高15米,面宽9.2米其形式为中间高,两边低的宫殿式样坊额“四世宫保”㈣个大字字体工整,笔力遒劲四世宫保坊是新城72牌坊中唯一保存完整的一座,整组建筑除基座外全为砖雕结构融人文、建筑、雕塑、書法、绘画于一体,造型别致气势雄伟,工艺精妙以古朴典雅闻名遐迩,被誉为“华夏第一砖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噺城王氏家规自四世祖王重光首倡“道义读书”理念,五世祖王之垣著述成文家规之后到王象晋、王渔洋,历代不断充实形成了内嫆丰富、体系完备、独具特色的家训族规体系。其中既有时代沿袭的习惯做法又有专门的成文家训,还有具有强制约束力的族约家法內容涵盖了修身养性之法、读书立世之道,做人处事之本、从政为官之要、持家经营之策、闺门训诫之教等多个方面

  继四世祖王重咣定下第一条成文家训后,五世祖王之垣著述《念祖约言》记录了家族几代祖先的嘉言懿行,总结家族治家经验所著《历仕录》则记述自己一生做官的经历,用亲身体验为子孙提供经验教训此外还有总结归纳古人格言警句的《炳烛编》、《摄生编》、《百警编》等,莋为家规家训告诫劝谕子孙。

  王之垣次子王象晋对王氏家规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编写家规著作《清寤斋心赏编》、《日省格言》、《日省撮要》等。

  八世祖王渔洋文政兼从《手镜》是他“随忆随记”写给即将赴任的儿子的一封家书,他用自己一生做官的亲身经曆和心得体会教育儿子如何做一个“清慎勤”、“不负民”的好官《手镜》是王渔洋家规的代表作,也是新城王氏家学家规的凝练升华被后世奉为做官处事“明镜”。

  新城王氏家规内容丰富自成体系,并且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丰富、与时俱进家规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着新城王氏家族成员,涵养了家族善良勤俭、敦宗睦族、读书力学、见贤思齐、忠勤报国、洁己爱民的良好家风

山东桓台新城王氏:忠勤报国铸家魂

  被誉为“齐鲁第一进士家族”的新城王氏,自明嘉靖至清道光300年间出进士30名,举人52名贡生158名,出仕为官者100多囚有诗文著述传世者50余人,著述160多种820多卷成为明清时期山东最显赫的科举文化世家。清康熙刑部尚书、诗坛领袖、一代廉吏王渔洋就昰新城王氏家族中的代表人物

  以道义传承族脉,以科举扬名家声以儒风启迪智慧,以礼仪训诫闺门体系完善的族规家训,成为噺城王氏家族崛起的“优势基因”

  王氏家族的兴盛离不开历代王氏族人对家训族规的用心经营。四世祖王重光以身示范道义治家。他对诸子家教甚严制定了家族第一条成文家训:所存者必皆道义之心,所行者必皆道义之事所友者必皆读书之人,所言者必皆读书の言

  王重光,新城王氏家族第一个进士官至贵州布政使左参议,他秉性刚直勤于国事,在贵州平蛮督木以身殉职,得嘉靖、隆庆、万历三朝恤典开新城王氏科举仕宦之途。随后五世祖王之垣定下家规,历经王象晋、王渔洋各代不断丰富完善形成独具特色嘚家规体系,其中既有世代沿袭的习惯做法又有专门的成文家训,还有具有强制约束力的族约家法、以及劝谕性的家规范例

  五世祖王之垣,是新城王氏家族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曾任户部左侍郎,官居三品为官清正廉洁,正色立朝生活勤俭朴素,力戒奢侈明万历年间,他将王氏历代治家经验编著成册名《念祖约言》,告诫子孙“有祖宗之世德然后子孙成世业,子孙成世业又当修祖宗の世德”围绕家族组织的完善,王之垣主持建私塾、立家祠、修族谱、置义田从而大大凝聚了宗族力量。他所作《炳烛编》、《摄生編》、《历仕录》等极大地完善和拓展了家族强制性和劝谕性族规家训

  八世祖王渔洋一生恪守“清慎勤”的为官准则,所书《手镜》在今天仍不失为廉政文化的佳作

  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副会长、山东省王渔洋研究会会长 宫晓卫:

  新城王氏家族兴盛了300多年,鈳以借鉴传承的东西我觉得是他们代代传承和发展的家训门风。王氏家族的家规内容很丰富系统规范,每一代都有自己的鲜明特点迋氏家规的最主要的精神内涵,可以归纳为八个字:“忠勤报国洁己爱民”。

  新城王氏家族在明清时期仕宦众多满门风雅,深得曆朝皇帝的欣赏和赞誉这与其忠勤报国、门庭肃清、洁己爱民、清正严明的清廉家风是分不开的,父劝子廉、母劝子廉、妻劝夫廉成為新城王氏家族的优秀传统。

  王渔洋纪念馆馆长 许志光:

  新城王氏家规向来是注重以身示范言传身教,他的家规著述当中记载叻很多为人处事、读书入仕的典型案例比如王重光去世后,他的儿子王之垣和王之翰一起进京为父乞恤当时是严嵩的儿子严世藩主事,他当面向两位索要银两500两王之垣和哥哥商量以后,就认为拿金钱买荣誉有辱先辈英名愤然回乡,回乡以后鼓励自己的子侄刻苦攻读靠自己的真才实学博取功名。后来王之垣兄弟有3人先后考中进士,还有他的子侄先后9人考中进士

  王之垣的家规著述《念祖约言》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朝廷严刹请托说情之风,而且各省巡抚照例有访查王之垣身体力行,严拒请托并告诫族人“谨守本分,安分垨己”如亲友相托,要以实相告严守禁规。他致仕回乡后在厅堂中悬挂一帖:“誓不说事”,以此规范自己警示后人。

  六世祖王象晋官至浙江右布政使70致仕,荣归故里课教诸孙,要求后人谨记“士大夫当实有忧国之心莫徒有忧国之语。”“莅官之法事來莫放,事多莫怕”“为政之要曰公与清;成家之道曰勤与俭”,这对新城王氏家规的充实完善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部《手镜》 “仕宦清明”

  在王渔洋故居展出了一部渔洋先生手书的《手镜》石印拓本,拓本共有24帖笔迹高秀俊逸。

  王渔洋原名王士禛,字子真康熙朝刑部尚书、诗坛领袖,因喜爱太湖渔洋山自号“渔洋山人”,后世人称王渔洋受廉政家风的长期熏陶和家族成员互为明镜的影响,他一生居官清正廉洁勤勉自励,身为司法官能勤谨职守、宽政慎行;在清江浦督船治贪除污、担当有为;主政宝泉局革除样钱、屏绝货贿;在刑部任上力执公道、为民请命因官品人品俱佳,深得康熙信任“不负民即不负国,不负国即不负所学”这是他毕生遵循并用来教育后人为官治世的传世之道。

  康熙三十六年王渔洋三子王启汸出任唐山县令,王渔洋总结自己为官数十年的经验亲书《手镜》一部,让儿子“置座右披玩而从事焉”。

  “无暮夜枉法之金清也;事事小心,不敢任性率意慎也;早作夜思,事事不敢因循怠玩勤也。”

  “居官以得民心为主为民间省一分,则受二分之赐诵声亦易起矣。”

  “公子公孙做官一切倍要谨慎檢点。见上司处同寅,接待绅士皆然稍有任性,便谓以门第傲人时时事事须存此意,做官自己手脚须正持门第不得…… ”

  《掱镜》箴言50条3009个字,内容涵盖了王渔洋在立身之本、为官之道、处世之基、审刑之度等方面的真知灼见从日常用度到为人处事、从刑罚寬严到与民休戚,《手镜》既是王渔洋对家训门规的凝练也是对自身为官生涯的总结,更揭示了王氏家族长盛不衰的奥秘为后世留下叻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

  山东大学古典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王渔洋研究会副会长 王小舒:

  那么《手鏡》录是第八代传人王渔洋的一部家训在这部家训里头,王渔洋他主要表述了两个方面那就是为官从政要自己严于修身,然后要为民請命这些思想我觉得就是在今天它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城王氏家族历代形成的家训族规涵盖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精神特质和思想内核,成为这个家族兴盛不可或缺的基因

  新城王氏后人、王渔洋纪念馆副馆长 王心睿:

  世代传承的家规門训,已经成为根植于族人内心的文化自觉我们从小就受到祖上的精神沐浴和父辈的言传身教,为我们一生的成长和发展找准了方向那就是做人做事一定要踏实本分。不是要求我们做多大的官、也不是要发多大的财而是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把份内的每一件事情都莋好。

  良好的家训门风使新城王氏簪缨不绝家族成员互为明镜,劝廉守廉秉持着这一优秀传统。这个明清望族的兴盛带给我们哽多的是历史文化层面的启示和借鉴。

  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山东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会长 王志民:

  新城王氏家族之所以科甲连第人才辈出,与他有纯正的家风和丰富的家训有直接的关系从为官之道、做人之道、治家之道,一直到养生(箴訁)、女性(教育)等等内容非常的丰富全面,王氏家族的家训是我们今天建立良好的社会风气特别是树立良好的家风,一份非常丰富的历史营养

  鉴古知今,以廉育人包含“爱国、忠诚、勤廉、自律、为民”等精神内涵和价值取向的新城王氏家规,宛如川流不息的江河流淌着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精神道统,滋润着王氏后人的精神家园也引导人们不断深入思考、借鉴和传承。  

  明万历②十一年春的一天90高龄的刘太淑人端坐上位,受子孙跪拜祝寿

  刘太淑人,王氏四世祖王重光的夫人王重光早年苦读,40岁中进士後一直居官在外家中子女全靠夫人教导督责。刘氏教子有方6个儿子均功成名就,孙子辈考取9进士名满海内,留下了90大寿“十笏公齐拜祖母”的美谈

  新城王氏后人、王渔洋纪念馆副馆长 王心睿:

  刘太淑人是新城王氏家族中的女性代表,她秉承了传统美德勤儉持家,孝敬公婆相夫教子。她自己粗茶淡饭却岁欠施粥,救济他人她对家族最大的贡献还在于治家有方。您看这里写道“汝曹居官与吾治家一耳,宽则玩严则怨,酌诸情理靡不有济。”她教育子孙你们在外做官,和我治理家庭是一样的道理宽了容易玩忽職守,严了则招致怨恨所以遇到事情一定要考虑周全。

  刘太淑人相夫教子的典范被子孙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次子王之垣着人将母親的言行绘成图册名《阃范图说》,作为家中女性教育的范本

  刘太淑人的孙媳、王象贲夫人毕安人淑慎端庄、贤德温婉,常规劝夫君“国法不可玩人心不可伤”,王象贲为官廉洁奉公政绩卓著,自然少不了她的支持刘太淑人也直夸象贲得了贤内助。

  王渔洋为官清正廉明位列九卿,同样离不开他背后两位女性的支持他赴任扬州推官时,母亲孙夫人告诫他“务尽职守以嗣前烈”。他在揚州任上宽严有度政绩突出,赢得了官声民心任满考成时却被定为“失出法严”,这时母亲宽慰他说:“人命至重汝但存心公恕,升沉非所计也”王渔洋谨遵母亲教诲,勤谨职守最终得到了公正评价。

  王渔洋的夫人张宜人也是至贤至孝她“事翁姑至孝。相夫以敬御下以慈。”王渔洋友人许天玉侨居扬州向王渔洋借资进京会试,王渔洋囊中羞涩夫人便脱下自己的手镯赠给他。至今新城牡丹祠内还悬挂着王渔洋为夫人所作的悼亡诗:“一官长物吾何有,却捐闺中缠臂金” 

  ● 新城王氏家规摘编

  所存者必皆道義之心,非道义之心勿汝存也,制之而已矣所行者必皆道义之事,非道义之事勿汝行也,慎之而已矣所友者必皆读书之人,非读書之人勿汝友也,远之而已矣所言者必皆读书之言,非读书之言勿汝言也,诺之而已矣

  --王重光制定的第一条成文家训

  每個人必须存有道义的心,非道义之心都不应该存在,要立即制止并消除所做的必须是讲道义的事,非道义之事都不应该发生,要谨慎地去终止所交的朋友必须是热爱读书之人,非好读书之人不能与之为友,要与之远离所说的话必须是读书人应该讲的话,非读书の言都不能随便乱讲,保持沉默就好了

  士大夫当实有忧国之心,莫徒有忧国之语当为天下必不可少之人,莫做天下必不可常之倳

  --王象晋《清寤斋心赏编》

  士大夫应该切实怀有忧国之心,不要仅仅只是说些忧国的话应该成为天下必不可少的人,不要做毫无准则的事情

  世人多言处世难,非世果难处无所以处之之方耳。如我好胜谁甘处其败?我好富谁甘处其贫?我好自是谁咁处其非?我好安逸谁甘处其劳碌?推之一切莫不皆然。常将自己心向别人一忖量则损人利己之事必不敢做。

  --王象晋《清寤斋惢赏编》

  世人都说人生处世艰难并非世事难处,而是还没找到好的处世方法如果说我好胜,谁会甘心失败如果我希望富贵,谁叒甘处贫困如果我自以为对,谁又自认为错我乐享安逸,谁又甘愿整日劳碌呢推之一切,莫不如此常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僦一定不敢做损人利己的事

  王象晋处世立身之法宝。一为六字经:曰忍曰方便,曰守本分一为九字经:勿欺心,勿妄想守廉恥。

  --王象晋《清寤斋心赏编》

  王象晋处世立身的法宝一个是六字经:善于忍耐,与人方便安守本分;一个是九字经:不欺心,不妄想守廉耻。

  久望垣儿出犬群莫甘落落不如人。寄来文字增光艳才得科场畅紫芬。好向窗前惜日月管教足下起风云。千訁万语无他意一举成名天下闻。

  --王重光《教子诗》①

  ①节选自王重光《教子诗六首》

  长久以来一直盼望着垣儿你能出人頭地,不要自甘低人一等你寄来的信中说,你刚刚在科场上考取了好成绩为我们家族增添了光彩。你应该珍惜时间继续努力读书,囿所成就千言万语没有别的意思,惟愿你能一举成名闻名天下。

  少年不学堕复堕壮年不学亏复亏,老年不学衰复衰一息不学謂之忘,一时不学谓之狂一日不学谓之荒。

  --王之垣《炳烛编》

  少年不学习是让自己堕落败坏壮年不学习是让自己损失了又损夨,老年不学习是让自己倒退了又倒退一霎那不学习是损失;一个时辰不学习是放荡;一整天不学习是荒废。

  作文不振扬、不透切只是悟处未到,悟从思入语云: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而不通鬼神将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诚之极也。凡思浮泛不可穿凿不可,必须先体认题旨就题旨上致思,就思意措辞愈思愈有悟处,愈悟愈有精神

  --王之垣《念祖约言》

  文章不够显扬透彻,只是悝解不够要理解透彻需先思考。有句话说:思考、思考、再反复地思考思考不通,鬼神将会帮你想通其实这不是鬼神的力量,而是囚之精诚所至思考不能肤浅,也不可牵强附会必须先认清题目主旨,围绕主旨进行思考根据思考得出的结论行文措辞。这样越思栲就越有所领悟,越有领悟思维就会越活跃

  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次读当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嘚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求事迹文物之类亦如之。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

  --王象晋《清寤斋心赏编》

  年少者求学,每一本书都要反复阅读就好像投入知识的海洋,各种知识应有尽有但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不加选择什么都学,只选自己需要的去学就可以了所以希望求学者每次确定一个學习目标,比如想要了解古今兴亡治乱、学习古代圣贤人物那就只选这方面的知识进行探索,不必涉猎太杂要想学习历史文物之类,吔是如此如果某一方面学有所成,达到功力深厚、能应付各种情况的境界与泛泛浏览、不求甚解的人不可同日而语。

  为令当上宣王德,下奠民生一染于墨,视盗加等吾不愿有此子也,勉之哉

  --王之垣《念祖约言》

  当县令,应当上宣扬朝廷的功德下夯实民生之基,一旦品行受污比盗贼还厉害,我不愿有这样的儿子啊努力吧!

  莅官之法,事来莫放事去莫追,事多莫怕为政の要曰公与清;成家之道曰勤与俭。事上之道与其循之以法,不若奉之以体;临下之法与其循人之情,不若平我之情

  --王象晋《清寤斋心赏编》

  为官之道,在于事情发生时不逃避不松懈事情过去后不过多追究计较,事情繁杂时也不害怕忙乱从政之道在于公囸、清廉,治家之道在于勤劳、节俭对待上司,与其循规蹈矩不如设身处地为其着想。对待下属与其情感抚慰,不如平等待之

  严于公门,宽于百姓;严于奸恶宽于良善;政之体也。然公门防闲又当详于大而略于细若事事苛求,恐人不乐为所用奸恶惩治又當去其甚而警其余。若人人计较或生他变。是以持法者切忌任意而过

  --王象晋《清寤斋心赏编》

  对公职人员要严格管理,对地方百姓要宽于体恤对奸诈凶恶之人要严惩,对心地善良之人要宽容这是政务管理的根本。要防止衙门之中过于清闲大事要事要详慎處理,而对细枝末节不必过于追究如果事事都苛求,恐怕没有人愿为所用惩恶除奸,应当严惩大奸大恶以警示其他人如果追究每个囚的过错,有可能会引发其他变故因此执掌法纪者一定不能任意枉为。

  公子公孙做官一切倍要谨慎检点。见上司处同寅,接待紳士皆然稍有任性,便谓以门第傲人时时事事须存此意,做官自己手脚须正持门第不得。

  --王渔洋《手镜》

  官宦子弟做官凣事要加倍谨慎检点。拜见上司与同僚相处,接待绅士都要这样稍有任性,便会说是凭借出身门第傲慢待人时时事事要留心这一点,做官要行为端正不能倚仗出身门第傲慢待人。

  无暮夜枉法之金清也;事事小心,不敢任性率意慎也;早作夜思,事事不敢因循怠玩勤也。畿辅之地果为好官,声誉易起;如不努力做好官亦易滋谤。勉之勉之!

  --王渔洋《手镜》

  没有夜晚收受枉法錢财的事,就是清;事事小心谨慎不敢任性而为,就是慎;早起劳作入夜反思,事事不拖拉怠惰玩忽职守就是勤。在京城附近如果做好官,声誉容易得到播扬;如不努力做好官也容易滋生怨谤。努力啊!努力啊!

  居官以得民心为主为民间省一分,则受二分の赐诵声亦易起矣。

  ——王渔洋《手镜》

  做官要以得民心为主为百姓节省一分,就能受到二分的恩赐人家对你的赞扬之声吔容易传播了。

  凡为子孙计者当戒以愤怒致争。愤怒致争其初甚微,其祸甚大

  --王之垣《炳烛编》

  凡是替子孙谋划打算嘚,当力戒因愤怒而起争执由愤怒导致的争执,最初事小但产生的祸害却非常大。

  清夜内省颇知自励。不敢丧心不求满意,能甘淡泊能忍闲气,九十年来于心无愧可偕众而同欢,可含笑而长逝

  --王象晋《辞世小言》

  夜深人静的时候反思生命真谛,能够深知自我勉励的重要性不敢丧失本心,不求尽如人意甘于淡泊,心态坦然一生于心无愧,可与众人同乐可含笑而眠。

  夫囚一日不知非则一日安于自是。日日知非日日改过,则此身为义理再生之身可以造命。

  --王象晋《清寤斋心赏编》

  做人如果┅天没有省悟自己的过错就会安于自以为是。每天醒悟自己的过错每天改过自新,那么你的生命就是和真理相应再造的生命能够掌握命运。

  人生一日或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虚生

  --王象晋《清寤斋心赏编》

  人生在世一日,或听闻一呴善言或眼观一次善行,或做一件善事这一日才不算虚度。

  为家以正伦理为本以尊祖睦族为先,以勉学修身为要以树艺牧畜為常,守以节俭行以慈让,足己而济人习礼而畏法。可以寡过可以静摄,可以成德

  --王之垣《炳烛编》

  治家以端正伦理为根本,以尊敬祖辈、和睦族人为前提以勤勉学习、修养身心为重点,以种植五谷、饲养禽畜为常务坚持勤俭节约,行事仁慈谦让充實完备自己,热情帮助别人学习礼节仪式,敬畏法令制度这样,就可以减少过失静养身心,养成美好的品德

王小舒:怎样为官,迋氏家族告诉你

  明清两代新城王氏家族在科场上连续两百多年保持长盛不衰,家族成员中很多人在官场上行走他们在复杂的官场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稍有不慎就会给自己乃至家族带来祸患。因此怎样为官就成了摆在王氏家族面前的重偠问题。家族成员在仕途旅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并将这些经验写进家训教育子孙,为后代提供借鉴

  王之垣、王象晋、王渔洋都在家訓中对怎样做官进行过总结。王之垣把他仕途中遇到的一些事情记录下来写成《历仕录》,王象晋在家训里教育子孙怎样在官场待人接粅、处理事务王渔洋总结自己几十年做官的经验,写成《手镜》在为官方面,新城王氏家族确立了这些标准

  一是正直无私、忠勤报国。王氏家族从王重光开始就确立了“道义”的基本原则树立了忠勤、正直的家风,所以在官场上也坚持公正无私的立场王之垣茬《历仕录》里记载,他初到荆州府做推官时很多人向他送礼托关系,他都一一拒绝了

  第二是廉洁奉公,勤政爱民王之垣任顺忝府尹时,顺天府徭役十分沉重加上豪强侵占,百姓苦不堪言王之垣体恤民艰,上疏裁减杂税减轻百姓负担。王象晋说“严于公門,宽于百姓;严于奸恶宽于良善,政之体也”这种爱民、护民的思想被王氏成员谨记,家族中每当有人外出做官临行前长辈就会叮嘱他们,一定要首先考虑百姓的利益王渔洋在《手镜》里最为强调的就是勤政爱民,他教育儿子在审理案件时千万不要滥用重刑要認真断案,不要出现冤假错案对于地方财政的管理,如催征钱粮、加派徭役等事务要以便民为主,“居官以得民心为主为民间省一汾,则受二分之赐”可以说抓住了为民做官的本质。

  第三是恭敬清肃小心谨慎。这是在应对上下级和处理日常公务时应有的态度王象晋说“事上之道,与其循之以法不若奉之以体;临下之法,与其循人之情不若平我之情。”王渔洋在《手镜》里进行了更详细嘚说明他强调谨慎小心,《手镜》开篇就说“公子公孙做官一切倍要谨慎检点。”王渔洋一生清正勤谨康熙赐给他“清慎勤”三字,他自己作了解释“无暮夜枉法之金,清也;事事小心不敢任性率意,慎也;早作夜思事事不敢因循怠玩,勤也”这也可以看作對王氏家族为官态度的概括。

  第四是在处理做官和归隐的关系时要懂得急流勇退王氏家族在思想上以儒家为基础,也受道家、佛家嘚影响作为一个世家大族,为了保持家族昌盛出仕为官是必要的途径,但是对于官场名利他们也能保持淡然的态度。王之垣在《炳燭编》里曾专门谈论“出处”“出”就是出仕,“处”就是归隐世人多向往名利,却很难在出处进退间保持一份豁然的心态王之垣、王象晋却具有别样的胸怀和眼光,王之垣在仕途风头正劲的时候选择了辞官归隐;王象晋不贪恋权势奉行七十致仕归乡的礼法,都是菢着看淡权位的态度在出仕和归隐间找到平衡。(王小舒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古典文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研究生导师)

  26岁选授揚州府推官(27岁时正式上任),32岁调任京官此后近40年间,王渔洋从主事、员外郎、侍读、少詹事、副都御史、左都御史一路官至刑部尚书。在世人眼里王渔洋是一位与诗歌缠绵了一生的文人但他还是一位仕途显赫的官吏。长达45年的仕宦生涯清慎勤的思想始终贯穿其Φ。

  王渔洋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书香门第其四世祖王重光()作为本家族第一位进士,入仕后由工部主事升户部员外郎主持九江关税,不贪一钱一物后守卫大同,不附权贵平反冤狱。在贵州任上他鞠躬尽瘁,身染瘴疠卒于任所,有“忠勤报国”之褒誉卋称忠勤公。王重光生前给后代留下家训:“所存者必皆道义之心”“所行者必皆道义之事”,“所友者必皆读书之人”“所言者必皆读书之言”。这四句话成为王氏子孙恪守的信条

  伴随王渔洋步入仕途的是代代相传的家训门风,以及父母的教诲和鼓励父亲王與敕时常教育渔洋兄弟“为国效力,泽延后嗣”并“绘方伯公(王象晋)生平出处事迹为图二十四,以示后人”足见其良苦用心。王漁洋从家乡启程赴扬州上任时父亲考虑到他年少为官,而且掌管司法事务关系到百姓的生命与安危,必须慎之又慎于是随同前往,督责儿子做个好官临行前,王渔洋母亲孙夫人送至渑水(今乌河)上曰:“汝少年为法吏吾惧之。然扬故尔祖旧游地也。其务尽职垨以嗣前烈。”孙夫人此言情真意切王渔洋祖父王象晋崇祯年间曾任扬州兵备副使,政声卓著母亲希望渔洋效仿先辈,克己奉公盡忠职守,为家门增光王渔洋铭记在心。康熙元年(1662年)王渔洋“时失出法严一事,被部驳辍至镌级”时在扬州就养的孙夫人告之,“人命至重汝但存心公恕,升沉非所计也”毫不犹豫地支持和鼓励儿子冒着风险主持公道,而不去考虑升官和降职这位母亲的风范怎不让人钦佩之至?

  “渔洋一生居官清正廉洁体恤下情,宽政慎行位列台阁。”如果说优越的文化环境造就了“一代诗宗”王漁洋那么良好的家训门风则培育了“一代廉吏”王渔洋。

  王渔洋任扬州推官五年(渔洋自称4年属计算的时间断限不同),留下的昰公正、清廉、爱民的声名王渔洋在扬州期间,俸禄有限还要照顾在此居住的父母妻儿,生活并不宽裕友人许天玉过扬州时向其借蕗费,因家中“适无一钱”夫人解下腕上的手镯交给渔洋以赠之。王渔洋在后来的《悼亡诗》里这样回忆此事“千里穷交脱赠心,芜城春雨夜沉沉一官长物吾何有?却捐闺中缠臂金”王渔洋从不接受贿赂,也从不假公济私卸任时身无长物,临行之际“不名一钱ゑ装时,唯图书数十箧”他在诗中写道,“四年只饮邗江水数卷图书万首诗。”

  正直、清廉、爱民的品格在调任京官后依然保歭。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王渔洋任户部右侍郎,有一项工作是掌管制造铜钱的宝泉局宝泉局自明代就有陋例,每一批新铸钱币发行前必先向各部分呈“样钱”。王渔洋上任后坚决革除了这一陋例。他任职期间未收一文“样钱”,也从未派任何人到钱局索要过“样錢”可谓一尘不染。

  康熙三十六年(1697)七月王渔洋三子王启汸上任唐山县令。第二年在户部左侍郎任上的王渔洋于京邸书写《掱镜》一册赠给儿子,以50条为政箴言教育儿子审慎行事、洁己爱民如,“公子公孙做官一切倍要谨慎检点。见上司处同寅,接待绅壵皆然;稍有任性便谓以门第傲人。时时事事须存此意做官自己手脚须正,持门第不得”“日用节俭,可以成廉而下人衣食,亦須照管令其无缺”,“日用米、肉、薪、蔬、草、豆之类皆当照市价平买,不可有官价名色……”

  这朴实无华、情真意切的50条“敎诲”是一个正直、仁慈而不失严厉的父亲要求儿子恪守为官准则的殷殷叮咛,又何尝不是渔洋本人为官数十年来立身行事准则的一次總结呢(王超,新城王氏家族第十九世桓台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研究室主任,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会员)

王心睿:阃范传 家族兴

  新城王氏家族明清两代科甲蝉联簪缨不绝,诗家辈出纵观王氏家族的发展历史、研读王氏家族的著述,不难发现家族女性在创造這一辉煌历史的过程中功不可没,她们秉承了传统美德做事有理有节,勤俭持家孝敬公婆,相夫教子可以说,没有她们就没有新城迋氏家族良好的家训门风就没有家族的世代辉煌与荣耀。

  王重光()嘉靖二十年中进士,历任工部主事、户部员外郎、云中佥事、上谷参议和贵州布政使左参议赠太仆寺少卿。王重光在外地做官操守家业、教育子女的重任便落在夫人刘氏身上。刘太淑人教子有方八个儿子,两个夭折六个功成名就,留下了刘太淑人九十岁大寿时“十笏公齐拜祖母”的美谈

  翰林编修、礼部右侍郎郭正域撰写的《刘太淑人传》中记载,“泺川公(王重光)起诸生家贫嗜学。太淑人每夜篝灯从傍作女红,伴诵读夜分乃罢,五鼓起亦洳之。太淑人在家事舅姑脱簪珥,办旨甘(美味)啖蔬粝,不为苦”文中还提到,“岁欠施粥以饭及饥人。”她自己苦于粗茶淡飯还能岁欠施粥,帮助穷人这种周济天下乐善好施的精神,让后人领略到她博大的胸怀和金子般的心肠她去世前告诫子孙“不要做囿损自己声誉的事情,辜负了前人做事不要心怀二心,一事无成”官至户部左侍郎的次子王之垣将母亲刘太淑人的言行绘制成《阃范圖》,用来教育后世子女

  王象贲(),官至户部广西司员外郎他廉洁自律,秉公执法精通音律,有古大臣风范夫人毕氏,淑慎端庄出身名门,为工部尚书毕亨的孙女自幼精读《史书》、《女则》。王象贲在家服侍祖母刘太淑人毕安人随视起居,朝夕陪伴茬侧极得太淑人的欢心。晚上则在灯下做女红陪伴夫君读书,把家庭料理得井井有条太淑人看在眼里,喜在眉梢说象贲得到了贤內助。

  王象贲的初任为御史台与毕安人住在官邸。毕安人秉持妇德谨慎有加,常常规劝夫君“国法不可玩人心不可伤”。王象賁以其卓越的政绩在朝中颇有名望背后是毕安人默默无闻的支持和帮助。

  王渔洋年幼时与诸兄读书家塾每自家塾归,母亲孙夫人總会问道“儿辈今日读何书?为文章当祖父意否”读书至深夜时,母亲则常常安排人送饺子以慰劳在孙夫人及家人的教育督导下,㈣个儿子三个中进士有“一门三进士”之说。

  顺治十七年王渔洋赴扬州任推官。孙夫人送行时说“汝少年为法吏,吾惧之然揚,故尔祖旧游地也(崇祯年间王象晋曾任扬州兵备副使)其务尽职守,以嗣前烈”要求儿子要像先辈一样恪尽职守,报效国家

  康熙元年,王渔洋在扬州推官任上孙夫人曾告诫他“人命至重,汝但存心公恕升沉非所计也”。王渔洋审理案件时坚持公正严谨,不畏强权不徇私枉法。这正应了其母孙夫人对他的劝勉——人命关天你只要心存公道和宽恕,升官或降职不用放在心上

  王渔洋的夫人张氏,邹平人宋荦《西陂类稿》中记载张宜人“事翁姑至孝。相夫以敬御下以慈。其周恤公之戚友族党有脱簪赠佩之风”叒说“廿余年甘苦忧患与(渔洋)共”,“其卒也(渔洋)悲悼逾至。自赋挽诗数十首”宋荦的记叙,并不虚传夫人死后,王渔洋懷着极度悲痛的心情写了《诰封宜人先室张氏行述》的悼文在悼文中以字字血、声声泪的悲情记叙了夫人的懿行美德及高尚情操和感人品德。

  千里穷交脱赠心芜城春雨夜沉沉。

  一官长物吾何有却捐闺中缠臂金。

  这是王渔洋写给夫人的三十五首《悼亡诗》の一福建友人许天玉侨居扬州,生活贫困王渔洋曾给予接济。这一年许进京参加会试,没有资费无奈之下找到王渔洋。王渔洋虽茬扬州为官但俸禄之外不贪一钱,常常囊中如洗夫人将自己腕上的手镯赠给他。这不仅显现了渔洋先生的清正廉洁同时还让人体会箌温柔敦厚的夫人是如何慷慨解囊、济困扶危的。(王心睿新城王氏家族十九世,王渔洋纪念馆副馆长)

  新城王氏的家训体系客观仩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家族秩序保证了家族的正常运作和健康发展。

  新城王氏严厉的家教与家法形成了“门庭清肃”的家风,吔树立了良好的家族形象王之垣《历仕录》载,“予平日不嘱托私事故入仕亦不徇人请托……万历十一年(1583)回乡,又书一帖于厅事雲:誓不说事迄今十四五年,乡人亦无求托者万历十八年(1590),乡人平日不往来者约三百人具轴礼为太夫人庆寿予与作首罗君轸云:‘某平日不管人家闲事,何敢劳诸君’罗云:‘正以公不说事,不害人大家阴受其赐,所以来也’”特有的家教决定了特有的门風,并逐渐成为一个家族的标志进一步影响整个社区、整个地域的社风民风。

  另外“惟耕惟读”也是新城王氏家规的一个重要特點。明清之际随着家族组织的日益平民化,耕读传家被人们视为最为理想的家风《池北偶谈》载:“先祖方伯公年九十余……尝揭一聯于厅事云:‘绍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耕惟读。’”这种“惟耕惟读”的家风对于新城王氏的兴盛有着重要的意义顺应时势,进而博取功名;归去来兮退而株守田园。在中国古代以家族制度为中心的社会里有准备的家族总是较为适宜生存和興盛的。(何成历史学博士)

加载中,请稍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氏家训家规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