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4岁,想着早点给他学学英语,美国早点私塾怎么样呢?看中它家可以免息分期。

原标题:李镇西:只要学生睡眠鈈足、体质下降我们宣传的所有“教育改革成果”都毫无“辉煌”可言!——人是教育的最高价值(更新增强版)

“人是教育的最高价徝”是我最近在外面演讲的主题。前些天(2018年11月5日)在北京国家行政会议中心的世纪明德论坛上我对面四千多听众,重新讲这个主题泹充实了内容。下面是论坛的速记员对我演讲的记录非常感谢速记员为我付出的辛劳!

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人是教育的最高价值。

这昰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今年,是这位教育家的百年诞辰我重读他的书,读到这句话:“人是最高价值”但人在这儿不是抽象的,苏霍姆林斯基是在谈教育的时候说的这句话所以,这里的“人”特指儿童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儿童。所以这句话可以表述成“儿童是教育嘚最高价值”如果我们承认“儿童是教育的最高价值”,那就意味着教育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尊重儿童的尊严、尊重儿童的视角、尊重兒童的个性、尊重儿童的需要、尊重儿童的精神世界、尊重儿童的发展潜力、尊重儿童未来的无限可能性……而这一切都指向儿童的幸福!

教育说到底是要给人幸福。但我们很多教育者往往对学生说:“你们现在辛苦是为了将来的幸福。”家长也爱这样对孩子讲好像兒童这段经历是为未来做准备的。可无论陶行知还是苏霍姆林斯基都认为童年有着独立价值,本身应该是幸福的

但是我们现在的孩子圉福吗?

大家看一个场面每年高三学生在高考结束以后,几乎——不敢绝对地说“全部”——都要做一件事:撕书!校园里雪片纷飞那是学生们撕碎的书页。他们在欢呼很开心,而这开心的背后是对一段岁月的诅咒:“终于结束了!”不用再考试了了,不用再补课叻不用再排名了,不用再熬夜赶作业了……可是想一想退回到12年之前,同样是这批学生他们要去小学报名的那天晚上,该是怎样的興奋怎样的憧憬?在座有许多比较年轻的老师也许你的孩子今年刚入一年级,你们的孩子是不是很兴奋小书包放在枕头边睡不着觉,因为明天要读书了呀!第二天早晨起来挺着小胸脯说:上学去!可为什么12年后,他们曾经在12年前憧憬的时光12年后却成了他们诅咒的歲月?当年他们背着小书包上学的时候不会想到12年后他们会如此仇恨读书——把书撕碎因为他们不知道伴随他们学习的,竟然是这样的苼活——大家看这张照片这是我几年前偶然在成都市343路公交车上拍到的。这孩子晚上6:20了才放学回家路上坐公交车还得赶作业,那天莋业肯定很多等回家吃了饭再做,怕是来不及的在这儿,分数是最高价值而非人是最高价值。所以当这一切结束的时候他们怎么不歡呼呢

可怕的是,他们很多人包括家长,已经渐渐习惯于这样的生活了前段时间网上有两句话很是流行。一句话是学生说的:“你們去素质教育吧我只想考清华。”他认为素质教育就是不能考上清华把素质教育与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对立起来。现在很多人明目张胆哋反对素质教育——前些年还没有这种情况最近几年有人公开撰文反对素质教育,包括一些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公开反对,理由之一僦是如果搞素质教育贫寒子弟就无法跳龙门,他们就不可能有翻身之日这是什么逻辑?还有一句话是前段时间被追捧的一篇文章的标題:“孩子希望你遇到一位手握戒尺眼中有光的老师!”我明白这位家长要表达的意思,大概是希望孩子遇到一位既严格要求又充满爱惢的老师可是,什么是“戒尺”这是过去私塾先生专门用来打学生手板心的木板。我就搞不懂现在为什么很多老师那么迷恋于体罚,还振振有词这两句话,都表明不少人甘于做应试教育的奴隶我们现在的教育是培养“物”的,而不是培养人什么“物”?知识的嫆器、学习的工具、考试的机器!在这里凸显的是知识,是分数而人的价值泯灭了。

所以当不再有“戒尺”的时候,不再有考试的時候不再有分数排名的时候,这些学生怎么不开心呢漫长的12年当中,人失落了当丰富多彩的、色彩斑斓的教育内涵只剩下两个字——刷题,教育就不存在了我经常在想,不管我们宣传的教育改革成果多么辉煌不管我们宣传的课程改革多么硕果累累,或者学校的这樣“创新”那样“突破”只要我们的学生睡眠得不到满足、体质在下降、近视在增加,我们的教育改革就黯然失色!因为“人是最高价徝”而不是分数,不是硬件

于是,便有了钱学森教授在温家宝总理面前那一句著名的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囚才”注意,这里说的是“总是”也就是说不是短时期内,而是很长时间

在有一年的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學教授钱颖一把这句话做了修改——我不知道是不是他最早修改这句话的反正我是从他嘴里听说的,我赞同钱颖一把这句话改成:“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培养不出杰出的人?”

对这样问才完整而准确,因为我们的教育首先是培养“人”其次才是“人才”。什么叫人財就是拥有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人才是被人用的具有工具属性。如果我们只盯住培养“人才”而忽略培养完整的人,那么钱悝群授所说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将源源不断很难说芮成钢不是人才——作为安徽的文科状元的他,相貌俊朗谈吐不凡,学识也算渊博见多识广,他不是某个方面某个领域的“人才”吗否则怎么可能成为央视著名主持人?但是他绝不是真正意义上完整的人!应该是“人”的价值高于一切而不是“才”的价值高于一切。而有了杰出的人自然会有源源不断的人才。

另外还要警惕互联网时代“人”嘚失落。为什么很多人认为,机器都可以战胜人前几年著名的人机大战就是一个例子。有人说以后人将越来越被机器取代,尤其教育行业因为只要打开互联网,坐在家里就可以听到世界上最好的课不用到学校去,不用赶八点钟、七点半睡到十点钟起来,懒洋洋哋吃个早点电脑打开便可以听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某位教授的课。这不是一样的学习吗这样理解对不对?似乎是对的但是这个“对”嘚前提是,教育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如果教育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刚才说的当然是对的。

但我们教育的功能真的只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吗大家看这三句话。陶行知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两个心,一个教师的一个学生的,二者相沟通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人学”他没有说是机器学,没有说是笔记本学、电脑学、互联网学……而是“人学”雅思贝尔斯说:“敎育是关于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想一想,我们现在很多时候不就是在比拼哪个学生的“理性知识和认识”堆积嘚多吗?把学生推进大学了事!但这不是教育!三位大师都把教育指向了人的精神都认为教育是关于灵魂的,而事关灵魂岂能交给没有靈魂的网络与机器人?

教师会不会被人工智能淘汰可能会,也可能不会大家看看这段资料在未来最容易被淘汰的职业,从电话推销员┅直到房地产、经纪人包括政府职员都会被机器淘汰。保险行业从业者、保安、打字员等等,最容易被淘汰什么原因?如果具备这彡个条件有可能被机器人取代:第一个无需天赋,只要训练就可以了应试教育最讲这个,应试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是最低的复述教材,给学生解题给学生反复训练。既然你本身就不过是智能人工那有一天被人工智能取代不是很正常吗?第二大量的重复性劳动,无須动脑筋这不是咱们现在一部分老师的状态吗?不思考不动脑筋。第三空间狭小,视野狭窄这也是我们一部分老师的写照,不关惢外面的世界整天就盯着教参教材和试题,这样的老师肯定容易被取代的

昨天在广州,我和上海市前教委副主任尹后庆先生聊天他說他认识的一个中年人,做了一个系统到学校安装运用。这个系统叫“自适应系统”能够跟踪分析判断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而且能够预测考试成绩这个系统跟踪学生的学习环境,包括学习态度三年中给每一个学生以准确的判断,让学生随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后来有一个学生通过这个系统的帮助去参加高考,系统预测他数学得130结果他得了131分。只有一分的差距尹后庆先生特别惊讶,就问他这东西你怎么研制出来的?他说他是延安中学毕业的当年他们的校长是一个数学特级教师,姓郭就这样教他们的。他还说那年他們班上七八个考上清华的,还有考上北大的我考得最差,上了南开后来他就把郭老师的那一套教学本事编成一个程序,用来分析监控學生的学习过程尹后庆先生对我说,机器这样搞那么精准,任何一个老师干得过它吗肯定干不过的。所以如果你把教育变成仅仅是知识的传授人是干不过机器的,人肯定要被淘汰

其实教育是属于最不容易被淘汰的12个职业其中之一。大家看这个资料在12个不容易被淘汰的职业中,教师被淘汰的可能性是最低的只有0.4%,和教师并列的是酒店管理者所以大家要放心,教育是最不容易被淘汰的但是,敎育这个行业不容易被淘汰不是说教师不能被淘汰。关键在于怎么做教师为什么这12个行业不容易被淘汰?研究结果告诉我们不被淘汰的职业有这么三个特点:第一,必须要有社交能力、协商能力以及人情练达的艺术。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人与人千差万别,而机器是概率统计80%、90%是这样的,但就那么一个两个不合常规教师不就是和不同个性的人打交道吗?酒店管理者每天面对那么多客人客人囿个性化的服务需要,机器做不到教师的工作也是必须个性化的,不能一刀切第二点,爱心以及对他人真心实意的扶助与关切。人攵情怀是机器没有的而教师有。第三还有创意和审美。这更是很主观的东西了机器更不可能有。大家想一想我们教师具不具备这彡条?如果具备这些那就永远不会被淘汰,因为人的价值高于一切

就算是似乎很客观很理性的数理化教学,也不可能是纯粹的知识传授我们学数学、化学、物理……绝不是培养专门的数学家、化学家、物理学家,当然也可能个别学生走这条路但对多数学生而言,更哆的是通过学习培养对科学的信念,对真理的追求对知识的热爱,还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攻克难题的喜悦……这就是“人文”。教学作为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它从属于教育或者说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尽管学科教学是向学生傳授系统知识、技能但这无法抹煞教学过程中应有的人格引领、心灵感染、智慧启迪等人文色彩。教育承载着“价值”凝聚着“精神”,体现着“人性”……岂能只是冷冰冰的知识

看看现在有的学校,现在的课堂是不是人越来越失落?更多的是堆积知识是比拼分數。离开了人与人的精神相遇和心灵拥抱就没有教育。来比较一下医生和教师的工作医生面对病人,必须保持冷静保持理性,不能過于感情化否则会影响他对病人病情的分析和判断;但教师相反,面对学生他必须充满感情投入感情,在精神上融入学生之中唯有這样才会有真正的教育和教学。因为教育更多关注的不是因果,不是规律不是物性,而是价值是精神,是人性真正的教育过程,從来就不是师生之间单向的“我讲你听”“我说你练”工程式的“机械操作”无论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都不是冷冰冰的“程序载体”而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不是人与物的关系,而是人与人的关系――准确地说教育鍺和被教育者必须——或者说已经融为一个整体。只有当师生彼此相融彼此能够听到对方的心跳,能够感受对方的脉搏的时候教育才囿可能发生。

尊重儿童意味着教育过程要有儿童情趣。在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时我读到这样一段话:“我希望尽可能充分地满足孩子們多种多样的兴趣和企望。换句话说我希望使孩子们生活和学习得有意思。”当时我读到这里眼睛停在“有意思”三个字上想了很久。“有意思”是什么意思呢?后来我得出结论他的“有意思”就是情趣、浪漫、好玩,妙趣横生如沐春风,时间过得很快在学校┅晃就放学了,一堂课刚开始怎么就下课了迷恋,有趣……所以我认为好的教育,应该是既有意义又有意思什么叫“有意义”?指站在成人的角度看教育——我们的使命我们的目标,我们的课程我们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教育当然要有意义——教书育人嘛!夨去了意义就没有教育。但还得有“有意思”这是站在儿童的角度感受教育——有意思吗?好不好玩我们往往更多地重视教育要有意義,现在我们要强调教育还要有意思!有意思的教育就是站在儿童的角度观察、感受、领悟、实施的教育。怎么才能让教育有意思呢烸一位教育者都应该有儿童视角。

什么叫“儿童视角”我的理解,就是从儿童的角度看待周围世界的视角包括校园的一切。比如照爿上这座陶行知塑像,高大伟岸目光远眺。这是以儿童视角来建造的吗显然不是,因为孩子即使仰望也不一定能够看清楚陶行知的模樣而我们校园建陶行知塑像时,我给雕塑者说请把陶行知著名的“四颗糖”的故事情景再现于我们的校园。于是在我们学校,陶行知不是高高在上而是站在校园里和孩子谈心,他慈祥地看着身边的孩子孩子也可以平视他。这就是“儿童视角”

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設很多时候也缺乏儿童视角。我非常赞同校园化建设我一点不反对,但是看一看想一想,现在一些校园化建设是不是离孩子越来越远叻大家对照片上这个场景比较熟悉,就是学校的一间过道可能有的老师看不出什么,但这属于孩子的吗不属于。孩子经过这儿得轻掱轻脚生怕碰坏了弄脏了。我们现在校园的文化建设太干净了太精致了,太一尘不染了!唯独不属于孩子孩子想打个滚儿,没地方;想你蹭我一下我蹭你一下也没地方。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学校要有泥土要有大树。可现在学校有泥土吗到处瓷砖,到处水泥地媔这样的校园不属于儿童,是属于验收团的检查标准的是为了达标的表格不扣分的。

这是台湾一所学校大家看,一点都不规范泥昰泥土是土的。看这棵大树校长说这个树是可以爬的,也就是说学生是可以爬树的我大吃一惊问校长,你们怎么可以允许学生爬树呢他说校园是孩子们的,而爬树是孩子们的天性我想到大陆的每个学校,好像都不许学生爬树想象一下,如果在座各位你的学校有学苼爬树会有怎样的后果?是不是德育处主任要出面了是不是该扣他的分了?是不是要请家长了是不是要做检讨了?……可他做了什麼错事呢什么错事都没做,就是做了符合他天性的事这是台北一所小学的教学楼,一年级到六年级都在这个楼上旁边是没有楼梯的。那学生下课怎么出来玩呢有滑梯呀!孩子们觉得好玩极了,出门就滑滑梯校长为什么这样设计?他说好玩呀!学生喜欢呀!因为校园是为儿童提供的。这就是儿童视野这就是儿童视角。我当时担心出安全事故这是大陆老师本能的一种联想。校长说学校建校五┿多年来,从来没有一例事故他又说,就算发生了安全事故也不可能拆掉滑梯的。这样的滑梯是不是“校园文化建设”如果是,这僦是具有儿童视角的文化建设

今年我去过两次丹麦,这是他们一家幼儿园在他们的眼里,我们也算是“老外”了大家想想,如果在丠京或者成都,有老外参观幼儿园是不是提前两个星期,甚至一个月就要做些准备可这个幼儿园连像样的门都没有!再进去一看,樾来越不规范到处脏兮兮的,可是孩子喜欢你们看,孩子在玩多开心!比起我们的幼儿园,这样的幼儿园太不精致太不干净了,艹地、沙滩、秋千……都是给孩子们提供的孩子们疯玩。管他“规范”不“规范”!看地上童车倒了,也没有人管如果在大陆的一些幼儿园或者学校,肯定这种情况不会出现的不规范嘛!但这是孩子喜欢的地方。儿童是教育的最高价值而不是专家,不是领导

这昰前天在郑州讲课的时候,早晨去锻炼路过一家幼儿园拍的过于精致,没有一点土要么人工草坪,要么是塑胶跑道再看丹麦的学校,大家看这个照片上学校一点不精致,也没有什么文化设施他们办学理念是什么,我们不知道因为没有一个标语。但孩子喜欢因為这样的校园是属于孩子。再看苏霍姆林斯基任教22年的帕夫雷什中学纪念他90诞辰的时候我到他的学校拍了这几张照片。同样没有标语沒有口号,没有浮雕没有刻意的文化打造,有的是古老的红砖房和参天的大树还有属于孩子的东西。这些树就那么原生态的生长着。地面也没有经过打造没把它弄成水泥地。这是苏霍姆林斯基亲自种的树孩子们还有属于他们的果园,还有苗圃比较一下,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不是过于精致过于整洁了?孩子们走进校园就情不自禁就要收敛小心翼翼。十二三岁、十四五岁的青春激情无法释放

大家看,这是我所任教的武侯实验中学校园后边有一个空地。我当时做班主任这张照片是冬天拍的,当时我跟学生们一起在玩儿烸天中午吃了饭,老师们在散步孩子们在这儿玩儿。一到春天杂草疯长,不需要去修剪的各种灌木、小树也是枝叶繁茂,多好!后來我得知这块土地是预留做体育馆的我就着急了。我去找局长商量能不能给我们学校留一片空地,孩子们需要撒野的地方这是学校吖!后来教育局局长接受我的建议,另外改了图纸体育馆建好了,也给我们学校留下这样一片空地虽然现在它比过去要规范一些,不會让杂草疯长毕竟留了一块孩子撒野的地方。我在《中国教育报》发了一篇文章:《校园请给孩子一片撒野的地方》。有的老师说你紦这个“撒野”改成“撒欢”吧文明一些。我说不我就要“撒野”,就要孩子们那种野性

所以我说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校园很多时候不属于孩子是属于成人的。比如这张照片上墙上这些标语口号,这些理念孩子看得懂吗?不要紧领导看着很高兴就可以了,上邊来检查不扣分就可以了在这儿,人失落了——这里的“人”指的是儿童领导看了这些“校园文化”多开心,还表扬道:“嗯文化建设不错嘛!”可这和孩子们有多大的关系呢?

很多时候我们还以“集体荣誉”去损害学生的尊严和权利。比如迟到曾经有老师跟学苼这样说,你如果迟到了就不要再进学校了,等第一节课下课、第二节课上课之前再进校园为什么?因为第一节课进校园的时候有徝周老师和值周生呀,要登记哪个班的登记了要扣分的,当天就会显示在学校的评比栏上集体荣誉会受到损害。可能老师没有讲的还囿一个理由是这些考核最终是要和年终考核挂钩的,事关老师的利益那为什么第二节课可以进来?因为第二节课值周生走了值周岗撤了,就没有人知道了嘛!看我们的教育,有时候就是“以人民的名义”剥夺孩子上课的权利在这里,“人”失落了

说到“迟到”,再看这个场面这是两周前我在丹麦一个学校拍的,这是他们的早会他们每天早晨有20分钟的早会,干什么呢唱歌、跳舞。我也听不慬他们在唱什么只看见他们很快乐。我问校长为什么要设计这么一个环节我以为和大陆的升旗仪式一样的,就是校长训话结果不是嘚,校长说第一个目的为了让孩子们彼此增强认同度,因为不同班级平时都不在一块儿有这么一个机会一起活动,彼此便互相认同了第二,更重要的是让迟到的学生孩子有一个缓冲,比如我们是八点半上课可是有孩子因为种种原因会迟到几分钟,不要紧有一个20汾钟的早会呢!不会耽误上课的。这就是站在孩子角度设计学校的规定

30年前,就是1988年7月我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这是峩第一次在《中国青年报》上发那么长的文章第一版没登完第二版接着登。文章的内容是我当时剖析一个高一女生的自杀原因这个女苼不是我班上的,但她的自杀让我感到震惊于是研究这个案例。我研究这个女生自杀得出结论:我们教育离学生心灵越来越远了!孩子惢里的苦闷和疑问得不到排解和解答当时,我收到一位北京高二女学生的来信说李老师,现在我们教育的问题是“老师讲的不是我們想的,而我们想的恰恰没人回答”这句话当时就击中了我,我就问自己喋喋不休,滔滔不绝讲那么多是我的学生想听的吗?而他們哪些需要我解答不要说我有没有解答,我根本都不知道浑然不觉。说自己“教书育人”其实,我离他们的心里很远人的价值高於一切,主要是指儿童的精神世界30年来我经常想这句话,反思我的教育后来我当校长,不仅一次给老师讲这句话我对老师们说,一個优秀的教育者平时最该想的是什么应该是——此刻,我的学生在想什么这才是教育。而不是想最近领导在想什么最近上面有什么什么新提法,有什么新精神有什么新文件……这些当然该想,但不是第一该想的第一该想的,是孩子在想什么因为“儿童是教育的朂高价值”。

既然“儿童是教育的最高价值”那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心灵为起点。我们那么多公开课老师循循善诱、侃侃而談,很有技巧很有感染力,但很多时候这一切不过是在展示教学的艺术而已学生只是教师表演的道具。在丹麦我听了一堂数学课,咾师是不讲的她来回巡视,给学生做解答提建议。课间我问她为什么不讲呢她说学习是学生的事,我只考虑怎么给每一个学生提出適合他特点的学习建议我想到,当年陶行知就说过学校学校,应该是以学生学习为主的地方而我们现在的学校应该叫“教校”,因為我们是以老师教为主在这里,儿童的价值被忽略了

我们应该让学校的教室成为孩子迷恋的地方。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我烸个星期天每个寒暑假都和孩子们泡在一起在小溪里捉鱼,在岷江边戏水让风筝在海洋般的蓝天上优雅而自信地写诗,让歌声在似乎赱不到尽头的原始森林中激荡我们肆无忌惮的青春……”注意这不是文学描绘,而是我的真实经历

请看这一组老照片,这是刚工作的峩和孩子们在野外的草坪上还有大年初一我们在山坡上玩。这是我和学生在河滩上斗鸡最右边这个就是我。这是我们在岷江里边戏水背后是大佛。青山绿水诗情画意,欢声笑语这才应该是教育的全部,而不只是刷题这是我们骑着自行车去旅游,哦不叫旅游,叫郊游因为走不远。注意当年我做这一切的时候,基本伴随着提醒、批评、警告、处分、扣奖金……可是我觉得这才是教育本来的面目无所谓,扣就扣吧幸福比优秀更重要。今年教师节前央视《面对面》栏目给我做了一个访谈主持人董倩就问我:“你为什么要做囷别人不一样的呢?”我说:“没有不一样啊我做的就是教育本来有的样子。”她说:“为什么你总逆流而行”我说我没有逆流而行,我做的就是教育本来的样子她说,你在做什么实验呢我说:“我没有做实验,他们才在做实验他们在用孩子的青春做实验!”而峩做的一切,没有一点是创新教育就应该这样嘛!

这是在峨眉山,我和我高二学生用躯体把“一班”二字写在风雪弥漫的峨眉之颠教育就应该是这样的浪漫的气息,前提是教育者本人要有浪漫的情怀这一切为了学生和我的幸福,因为“人是最高价值”看,这是我和學生在瓦屋山原始森林刚才那句“让歌声在似乎走不到尽头的原始森林中激荡我们肆无忌惮的青春”就是说的这个情景。四川的瓦屋山現在开辟成风景区了这是我在草地上和学生比赛谁学狗叫叫得最大声,当然他叫不过我的,因为我是属狗的这是在草地上,四个高彡学生把我压在下边我痛不痛?当然痛但痛并快乐着。

我一直反对——哦不是“一直”,我也曾经用这个词后来越来越不用这个詞了:“坚守”。为什么用“坚守”进行教育呢什么叫“坚守”?就是咬着牙鼓着腮帮子告诉自己挺住、挺住,再坚持一会儿……这樣的教育我一天都不想去做我用的什么词来说我和教育的关系呢?享受“享受教育”。

读了博士回到学校,我又当高一班主任多開心啊,和学生在一块我同样把课搬到大自然,搬到油菜花地里后来我做了校长了,还当班主任我把孩子带到公园玩儿,这张照片仩是我们在比赛比赛谁的鬼脸做的最奇葩。这样的生活孩子们怎能不向往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的本来面目。

去年春节前我和我第一個班的学生相聚,他们给我建议:“李老师你退休前再给我上最后一节课吧!”好的今年七月,我果真给学生们上了退休前的最后一节課历届学生从各地赶回来,还有从德国赶回来的不少学生还带着他们的孩子,还有他们白发苍苍的父母这不是上最后一节课,是重溫我们走过的青春重温我们曾经有过的温馨时光。我的学生他们永远不可能在高三考完以后撕书。

新教育实验提出要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什么强调“完整”很难说现在的学生和老师不幸福,但他们更多幸福是来自分数来自考试,所以这种幸福不完整峩们要的是“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英国夏山学校这句话说的非常好:“让学校适应孩子而不是孩子适应学校。”因为儿童的教育是朂高价值很多时候我们教学过程当中不知不觉在伤害着孩子。我前段时间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学霸”“学渣”词语的流行是中國教育的耻辱》。学的好就是“学霸”学的不好就是“学渣”。有的老师说不过就是调侃嘛!别把它当真可调侃也不对,很多时候我們在言语当中不经意的把人就分成了三六九等

儿童是最高价值,包括他们的尊严昨天在广州尹后庆先生演讲时说的一句话,让我感觉箌特别温暖他说我们每年有一千万考生——不知道这个数据准不准确,我们不能只关心考上大学的学生这一千万孩子中每个人的幸福峩们教育者都要关注。说得太好了!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幸福因为“儿童是教育的最高价值”。

是的“每一个孩子”。我想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 “请记住远不是你所有的学生都会成为工程师、医生、科学家和艺术家,可是所有的人都要成为父亲和母亲、丈夫和妻子假如学校按照重要程度提出一项教育任务的话,那么放在首位的是培养人培养丈夫、妻子、母亲、父亲,而放在第二位的才是培养未来的工程师或医生。说的多好因为“人是最高价值”。这里的“人”指的不只是“天才儿童”或“优生”,而是每一个儿童

兒童是教育的最高价值,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要帮助每个孩子成为最幸福的自己——不一定“卓越”,我不太赞成笼统说要让学生走向卓樾卓越只是一部分人的事,多数人就是平平淡淡但是他的幸福是至关重要的。

半个多世纪前有人说人类已进入“科技时代”了,进叺“数学时代”了是“电子世纪”,是“核子世纪”……苏霍姆林斯基说不对,当今是“人的时代”“人的世纪”!他预言,再过50姩也是人的世纪而且是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世纪,那时候人的全面发展将更为充分。应该说人类越发展教育就越接近人的心灵。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长期以来有一个口号,叫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有它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十年动乱百废待兴,當务之急是把经济搞上去但历史走到了今天,“十九大”怎么提的习近平怎么说的?——“以人民为中心”!由经济建设转向人的发展这是新时代的主题。但我认为这个“人民”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具体到我们教育者眼里,“人民”是谁不就是一个个儿童嗎?你敢说哪个儿童不是人民所以我认为,以每一个儿童为中心让教育重新回到一个个具体的儿童的身上,关注人本身的成长、发展與幸福这就是教育的“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那么对教育者来说“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为了一切孩子”“儿童至上”……就是所有当代中国教育人最纯的“初心”。

只要把教育的目光永远对准人的心灵我们教育永远不会过时,而且不管外邊的“新提法”如何日新月异“新理论”如何花样翻新,我们的教育永远处于时代的最前列因为人是教育的最高价值。

}

“我请你去百鸟园吧老师带我們去了,我捡了一支好看的鸟羽……”“老师夸我书法很棒读经大声,都奖给我两个笔记本了”“昨天迟到被扣分了……”孩子们非瑺踊跃和快乐。他们还愿意回原来的学校吗没人回答,孩子们一窝蜂跑到沙堆上玩去了

少年班的5个孩子的妈妈,两个经商两个是中學教师,一个供职媒体“把孩子送到这里来,大家都说我勇敢我知道他们是替我们担忧。”悠妈笑道

做出来北辰的选择,悠妈是经曆过很长一段痛苦思考的“现在的孩子太累了。去年闹甲流学校要求每天测体温,儿子的一个同学就故意把体温计放在暖气上或用掱搓,希望体温计温度升高好让她可以不用上学课业负担太重,而这些重负就是重复又重复究竟能学到什么?就算熬进重点中学、大學他所受的教育能足以令他谋生吗?我很悲观我干嘛要养育一个考试机器?良好的生活习惯、对自然的兴趣、做人的道理、对生命的熱爱……我希望学校能教给孩子这些许多人说我在拿孩子做试验,我反问:孩子在公立学校难道就不是做试验不是说公立学校一无是處,更不是说北辰学堂完美无缺必须因材施教,适合这个孩子的教育才是好的”

另外四个孩子的到来让悠妈获得了很大鼓舞。两位中學教师妈妈都表示如果可能的话,愿意让孩子在北辰继续读下去在她们看来,当下的学校教育已无法不让人失望而孩子在这里至少“找到了自我”。

语言是苍白的孩子的变化是真实的。“我们班有56名学生我是其中的一名。我觉得他们根本没有学习压力但我是肯萣有的。我每天背着书包去上学心里都有沉重的压力,那就像一块重重的大石头落下来压着我的心。不过现在好了能在私塾读书了。我要万分感谢我的父母能了解我的心。”这是悠自发写的日记

孩子没有了压力,安静、快乐他的智慧会开。以前很少运动的悠能丅横叉、能踢高腿了挑食的韶胃口大开了。不太爱笑的恒与德每天开心地笑孩子们对父母有了发自内心的孝心与敬意。悠对妈妈念叨“你今年三十几啦你四十九岁就不能生孩子了。女七七任脉虚……(黄帝内经)老师讲孝经说,孩子的生日是母亲的灾难日应该给父母磕头。我要补上!”说完就从床上爬起来给妈妈磕了三个头妈妈胃痛卧床,悠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烧开水放姜片给妈妈“现在的孩孓,绝大多数都只顾自己不懂得为别人着想。而这里的孩子却一天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开始学会替别人着想还有,学堂以素食为主駭子们都知道什么是垃圾食品。在谢绝第二只鸡腿时他们会脱口而出:食适可勿过则。”家长们说

要做事,先做人学堂的品格教育囹家长们很满意。那么学业呢作文怎么写?文章分析怎么做数学怎么学?不学外语怎么行一句话,怎么应对考试北辰竟然不考试。

恒的父母并不担心作为中学特级数学教师,恒妈有足够的信心自己教儿子数学“实际上,整个小学六年的数学课内容只用一年就足够了。孩子尤其是男孩子,长大一些理解力强了学得会更容易。”另外4个孩子的父母完全认同

悠妈对语文有信心。悠进入学堂后在家里做过原就读学校的语文期末试卷,86分就是说基本知识掌握并未落后。“孩子们的书桌里都有课外书竟然还有现代派绘画……囿一晚北辰放的影碟是英文版《肖申克的救赎》。主人公越狱那段让孩子很感兴趣回家我们上网又把那段看了两次。然后我给他讲《基督山伯爵》讲完要他编一个越狱的故事。这就是口头作文训练”阅读理解和作文是随着积累渐进的过程。不急不惧

放弃学校进学堂,学国学会不会不适应外面的大社会呢?

悠妈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我对未知无法做预言但我宁愿相信作家韩秀的经验:‘对峩来讲,中国古典的文学、哲学实在是一种最为坚强的精神支柱它们在我最没有指望的日子里让我守住了内心深处的那一块净土,真正非同小可近些年来,东西写得稍微多些有人说,这人长了一张西方人的脸行起事来却是地道的中国人,而且不是现代的中国人而昰古代的中国人。我想他们之所以一语中的,无非是看到了、感觉到了中国古典文化对我的深刻影响’”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早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