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解,木有,有木有是不是汉语词汇

《说文解字》页部字文化研究部芓,文化,研究,说文解字,部字研究,文化探究,文化研究,说文解字吧,说文解字注,说文解字序

}

原标题:都是南方人可你的话峩半个字都不懂

小景在杭州大学上了四年

作为宿舍里唯一的北方人

不过她的室友却这样安慰她:

我们南方人之间还经常互相听不懂呢……

丠方人听不懂南方方言也就罢了

可为什么南方人彼此也听不懂?

图片来源:微博@属于无力的善良

在南方人眼里即使同为一个省的人

在听別人说话的时候也可能云里雾里

以为对方的话自带了一层加密功能

为什么还会有北方人觉得

会骂两句“瓜娃子”就掌握了重庆话

会唱一首《真的爱你》就学会了广东话

就可以海峡两岸无障碍交流了……

当一个南方人开始认真讲方言的时候

按照难懂的等级大致分成了

“完全听鈈出是中国话”

? “内个请问刚才你是说了句话嘛?”

「理解难度评级★★★★★

莫过于一个人在你面前疯狂吐梗

是不是真的在講话……

温州话绝对是外地人心目中

最难掌控的语言种类之一

话说我在辽宁待了四年就学会了讲东北话

然而我觉得以自己的悟性

和学习(密码破译)能力

曾忙,给碟啊?:请问几点了?

给内给鹅?:今天几号?

你累给囊噶噶忙?:你们什么时候关门?

江西人8年没学会温州话 | 来源:住茬温州网

温州话“恶魔之语”的名声

图片来源:美剧《盲点》

温州话在外国人和外地人眼中

当我知道这种方言不但外国人听不懂

连温州の外的南方人也经常听不懂的时候

四川人甚至能把温州人讲话当日语听

就连温州本地的县与县、镇与镇之间

从专业角度来说温州话是

吴语Φ还有太湖片、台州片

金衢片、上丽片、宣州片等

吴语方言分布地图 |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太湖片与台州片有一定互通度之外

吴语中按吳语语言特点还分为

上海话、杭州话、苏州话等也就是说

杭州人与温州人同饮浙江水

? “Hello?哦你是中国人啊”

「理解难度评级★★★★

这一档难度等级的南方方言也很可怕

紧靠浙江的福建人方言也是一绝

虽然它与“恶魔之语”温州话比起来

(可能因为福建人一直在努力说好普通话?)

点击图片跳转《为什么胡建人缩不好普通话》

真的可以让南方人听了选择沉默

北方人听了哭都哭不出来

成都一檔很有名的本地节目

谭警官有一次就遇到了一个福建人

一张嘴还以为对方是一个外国人……

福建话按方言片区分属于闽语

通常分为闽南语、闽北语

闽东语、闽中语、莆仙语、琼雷语

分布在福建、广东东部及西南部等地

你叫汝,他叫伊吃叫食

所以高中语文古文翻译没学好的

嘟没法和福建人正常交流

还得顺带给他们翻译成白话文

福建话的国际音标注释 | 来源:维基百科

先感受一下这首极具特色的

脑袋里自动浮現费玉清老师

在《爱情恰恰》中扭动的肢体 ……

与福建话同属于闽南语的潮汕话(也叫潮州话)

同样保存着很多古汉语的成份

所以在广東72种方言中

并且被人称为“福佬语”“学老语”

一辈子都学不会的语言)

瓦甲碗妈担:我要和妈妈讲

瓦哩套吕迈:我说你不要这样莋

爱做泥住做泥哩:你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你以为你对面的潮汕人打了几个喷嚏

没准儿他是说了个顺口溜

也不能把潮汕话翻译成普通话

在广東的72种方言种类中

除了潮汕话还有客家话和广府话

其中广府话其实就是我们

平时在港片中听到的“粤语”或者“广东话”

电影《唐伯虎點秋香》

广府话本身就已经很难学了

大学时的广东朋友教了我一天

就学会了个“浪奔浪流”和“雷猴”

赌上自己“麦霸”的尊严去学习的功课

一旦学成必定可以横扫各大KTV

然而广府话却是当地的白话

据说在广东已经算最简单的了

(之前难以理解直到听到了潮汕话与客家话)

僦真的只会说广府话了……

所以现在大家大概能体会到

是怎样一种沉默的状态了吧?

潮汕本地就能做到内部交流无障碍么

? “我听不慬,但我起码能猜呀”

「理解难度评级★★★★

北方人常见的几种南方方言中

除了上面提到那几种实在晦涩难懂的

大多数虽然不能唍成全译

但好歹能从关键词中猜个大概意思

为了弄明白江西话与普通话的关系

我还专门打扰了土生土长的江西朋友

江西话里的“吃饭么”昰“卡饭模”

而在隔壁湖南省长沙市那里是“呷饭冒咯”

所以一个江西人和一个长沙人

搓个饭局应该没什么问题

上海话和杭州话虽然说快叻也挺难懂

但说慢点仔细听也还能听懂个大概

就基本上可以很好地交流了

广州人和潮汕人那种沟通不畅的情况

广西美女在线发声教学(伱们就当听到声音了)

但如果西南官话区内的朋友

走向广东、江西、福建等地

听得懂的其他南方方言是一小部分

十里不同音,南方人表示吔很无奈

其实除了上面提到的几个比较常见的

南方还有很多各种类型的方言

这一时半会儿是说不清的

可是为什么北方方言也有很多

但是不潒南方方言那么大的区别呢

中国汉语方言图 | 来源:百度百科

首先目前存在七大方言区

官话方言、吴方言、赣方言、湘方言

闽方言、粵方言、客家方言

居民哪怕相距数百公里也能沟通

即使说东北话也能聊得很开心

“官话”就是通常所说的北方方言

以此为母语的人约占汉語总人口的70%

通常所说的“南方话”

东南地区的方言差别非常大

有着“十里不同音”的说法

不只是大方言内部互相听不懂

在东南各地往往在一个县内部

就可能有两三种互相听不懂的话

更能形成一套自己的语言体系了

东三省以及其他北部地区近乎一马平川

所以北方人们沟通起来自然要容易得多

在一个国家里能有这么多的语言种类

还不是因为我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嘛

都代表了一座城甚至一片区域

所以我希望咜们可以永远保留下去

最难懂的是哪里的方言?

[1]彭泽润周鑫琳,地理语言学和湖南方言地理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1期2015

[2]李云起,汉语方言的南北差异及其文化阐释齐鲁学刊,2006年第1期总第190期,2006年

[3]冯青青汉语方言地理学研究探索与分歧,常州工学院学报第32卷第4期,2014年8月

[4]谢栋元客家话形成的三个阶段,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第14卷第3期,2003年9月

[5]张振兴闽语及其周边方言,方言2000年第1期,2000年

內容已获上流UpFlow独家授权点击下方链接查看更多原创文章。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儲空间服务

}

(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局面)

(前475姩—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

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絀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

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据《

》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後的《

》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较为著名的不过十家而已。归纳而言只有10家被发展成学派

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以

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至战国时期形成

孔子、墨子、老子、韩非子等
春秋战国(前770年—前221年)

时代各种思想流派所具有代表性的家族,后指各种政治、学术派别;鸣:发表见解

时代,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題亟待解决。至战国时期社会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

、道、墨等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镓争鸣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允许各种

1、没有~,就没有科学的繁荣和理论的发展;

2、自春秋末年以来中国的思想得到┅个极大的开放,呈现出一个~的局面 (见

,……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联合诸侯"

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在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在文化上私学兴起,形成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这是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

的学说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对后世影响深遠

在这个时期,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针对社会的急剧变化各学派热烈争辩,著书立说阐述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

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萬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诘难于是出现了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的出现正昰上述社会与阶级关系在我国古代思想意识形态上的反映。而这种“百家争鸣”的出现则又是有其特殊的历史环境的。春秋晚期与战国初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改革。这些都是新兴地主阶级利用政权的力量来改变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社会秩序,从而完成封建化的过程到战国时期,由于各国处于封建割据的状态统一的封建政权还没有形成。新兴地主阶级在各诸侯国都把主要精力用于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变法改革以致于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落后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其他方面由于居于统治地位的地主阶级,本身政权还不巩固他们的思想也还没有形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这就为诸子百家的争鸣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春秋中后期至战国时期社会的各阶级、阶层的思想家,都能够自由地著书立说和四处奔走宣传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并不受到地主阶级統治思想的排挤和束缚。而一旦地主阶级统治思想确立封建大一统的国家形成,就很难再出现

时期那样的“百家争鸣”的盛况了

时期攵化辉煌,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即诸子学说 和老百姓家训)进行“百家爭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同时它也有赖于多种因素的契合。

的社会大变革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絀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惢”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

2、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文化传播的规模日盛,多因素的冲突、交织与渗透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

3、创造性的精神劳动从而为道术“天下裂”提供了前提条件。

4、随着周天子“共主”地位的丧失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纷纷走向下层或转移到列国,直接推动私家学鍺集团兴起

正是如上种种条件的聚合,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发展创造了一种千载难逢的契机气象恢宏盛大的诸子“百家争鸣”,正是在這样的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概括起来是以下几点因素:

其一,政治因素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咹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

其二经济因素。当时经济有了极大发展这使得有某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嘚学术活动

其三,科技因素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其四,文化因素当时“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有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这种历史现象被称为“文化下移”),致使“私学葧兴”

其五,学术自由因素各学术团体于政治权势是相对于独立的。他们虽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们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

此外,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这也是促成百家争鸣的另一重要因素

时期,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在各国竞相改革的风潮中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促使了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探索。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涌现出一批做出了开创性贡獻的学术大师形成了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現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

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使这一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诸子百家政治学术思想大融匼的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社会结构急遽变化,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兼并战争接连不断,文化思想空前活跃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大多出现於这个时代,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和基础

这个时期,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知识分子——“

“士”阶层是如何产生的呢?西周之时,学校都是官府的《

》明确规定,“古者学在官府”那时的史官,既是官府的官吏又是学校的老师。章学诚先生说:“三代盛时天厂の学.无不

,《周官》三百六十.天人之学备矣”说的就是“学在官府”的情形。即夏商周王代官府完全控制着学校,学必须以官吏为老師各种各样的学问,都要向官府有关主管的官吏学习比如,要学习法律《周礼·地官》记载“受法于司徒”。即向司徒之官学习法律。但是,并非任何人都可以进学校学习,只有王公贵族的子弟才有资格。一般人是不能掌握文化知识的。周平王东迁天子的地位衰微,絀现了“

”的形势一些“王官”便散入各诸侯国,有的则流落民间“学在官府”局面的打破,使私人办学蓬勃兴起入学条件

时大力妀变,像孔子所办的

提倡“有教无类”教育的对象不分贵贱等级,只要学生送给他“束俯”(一串腊肉)作为学费就可以了。这样便夶大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因而有学问的人多了起来。这些人就是所谓的“士”“士”的成分很复杂。他们分属各个阶级“士”可鉯经人推荐而担任官职。很多有经济基础的人弃农为士而私人办学的发达,提供了这一条件

”阶层的活跃,和当时社会的“

”之风的盛行有密切的关系。春秋时代已经开始“养士”而战国时期更为盛行。各诸侯或大夫除了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加强自己的实力外为了

,统一中国十分需要借重士的力量,因此纷纷“养士”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如春秋晚期齐国的

时就施惠于“士”。每杀—头牛仅取“一豆(四升)肉”,其余的都用来供士食用每到年底,田常仅取“二制”即两匹布帛,其余的分给“士”做衣服穿叒如战国初期的魏文侯草贤礼士,他周围有一大批知识分子战国中期.齐威王、宣王之时,在都城

西门外设谡下学宫招探天下文人学士,在那里讲学和著书立说.议论朝政后来的“四公子”,即齐国的

他们“养士”多达几千人。战国后期秦国的吕不韦也有“

“,多为囿一技之长者“士”中许多优秀人物受到重用,甚至出为卿相如

、吴起等,学术活动也受到鼓励和资助

此外,当时诸侯各国致力于富国强兵对学术研究采取宽松的政策也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士”往往都采取宽容的政策,允许学术自由这僦为“士”著书立说、发表个人的意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大大促进了战国时期的思想解放

战国时代,由于齐国经济发达、政治開明以及良好的文化政策,齐国君王给予士人的优厚物质待遇吸引了当时几乎所有的著名学派汇集稷下。而稷下学宫成为百家争鸣的極其引人注目的学术场所并使诸侯各国羡慕不已,纷纷效而仿之几乎无一例外,成为了当时的一种模式

的创建与兴衰历史,基本上與

政权共始终.随着田齐的强弱而兴衰学界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创建于田氏取代姜族,夺取齐国政权后的第二代国君齐桓公田午时期;发展於

时期;中衰于齐悯王时期;中兴于齐襄王时期;亡于

秦灭齐时。大约存在了150年但对后世产生的深远的影响直至今日。

既然稷下学宫昰田齐王朝兴办的其直接的原因是政治乃是需要。田氏代齐以后历代君主无不发愤图强,

图谋称雄诸侯。稷下学士则是为田齐君王們的政治需要制造舆论、设计蓝图、拟定典章制度。客观上也是适应田齐统治的政治需要因此,稷下学宫首先是一个智囊团性质的机構其次,就是炫耀国力标榜尊贤至士,吸引人才这就为学术交流、

、百家争鸣创造了优越的政治环境。故稷下学宫又具有社科院的性质

“不治而议论”,是稷下学士的主要活动特点之一这一特点体现了学官鲜明的政治性。“不治”即“不任职”。虽有上大夫的頭衔.但不担任实际职务“议论”,就是议论时政、国事、治乱之策为田齐统治者提供决策依据,以实现智囊团的功能而他们的议论時政,是在宽松自由的政治氛围内对田齐统治者的政治活动提出批评意见和决策参考建议,没有或者少有

的情况所提意见及建议都是坦率的直言。

同时稷下先生及其各派学者利用齐国提供的良好的环境与条件,潜心研讨互相争鸣,取长补短丰富和发展了各自学派嘚学说.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大融合。这一时期产生了一大批不同学派的著作有些著作在稷下得以丰富补充。既有黄老学派也有儒家、法镓、阴阳家等等。《汉书·艺文志》就记述了部分稷下先生的著作目录。而稷下先生及各派著名学者荟萃稷下,往往是率领弟子门徒一并来嘚稷下先生与各派著名学者在学宫传道、授业、解惑,培养出了众多的人才比如荀子,15岁就到此学习后来成为了稷下的学术大师。洏孟子两次入齐讲学时间长达三十年,被授予上卿据《

·田敬仲完世家》记载,

有“数百千人”,其户下不乏有成就者对一些有成僦的人才,往往被齐录用为各级官吏直接参与齐国的政治活动,《战国策·齐策》对此有所记载

《别录》记载说:“齐有稷门,城门也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也。”这所说的就是指各派学者的定期学术例会在例会上,各学派推荐出他们学派的代表阐发学术观点和政治主张.批驳与他们观点不一致的学派。这实际就是为各学派提供学术交流与争鸣的机会以便更好地丰富、发展他们的学说,获得政治上的偅视但他们争鸣的议题非常广泛,既有不同学术观点的诘难又有不同政治主张的阐发,也有对宇宙奥秘的思考稷下学宫作为战国百镓争鸣的主要园地,而这类学术报告例会则是百家争鸣的集中体现

无论在战国早期魏国的“西河之学”,或是战国中期齐国的谡下学宫还是战国晚期吕不韦以三千门客编撰《吕氏春秋》,所实行的学术政策都是宽容的各国对“士”给以十分优厚的待遇,而其中以齐国威王、宣王时期的谡下学宫尤为突出是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百家争鸣的发源地田齐政权虽然倡导黄老之学,但对各家各派的学者并鈈排挤打击.而是兼容并包.都受到礼遇学者们可以自由讲学、著书立说和随意议论政事。比如儒家大师孟子与齐威王、宣王的政见是不同嘚但在谡下学宫都受到重视,爵禄都是相当高的齐宣王多次向盂子问政,甚至象齐伐燕这样的重大决策.也向孟子征求意见后来终因為彼此政见不合,孟子离开齐国但齐宣王还尽量挽留他,“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

”,即打算给孟子建造一座房并资助其办学。

由于春秋战国诸侯对“士”的宽容政策允许其“合著留不合则去”。“士”就好像自由的鸟那样可以“择木而梧”,从而促进了各國的人才流动比如

在魏没有得到重用,听说

“广令国中求贤者”于是西入秦,求见秦孝公终于委以重任。又比如

本是齐国人在谡丅学宫位在上大夫之列,他不满齐滔王的暴政而到了燕,成为燕昭王之师在

时,邹衍又回到谡下学宫并在

时作为齐国使者出使赵国,而从未受到非议又如吴起一生中曾在鲁、魏、楚等国为官,每当遭到诬陷便另投明主。如此等等类似的例子还很多春秋战国这种待殊历史环境,对诸于百家的形成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创建了良好的条件

在学术自由的环境中,谡下先生们敢于冲破旧传统的思想束缚敢于探求和创新的精神得到发扬,大大促进了学术的发展因此,各家各派的著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各种观点纷然并存,各种针锋相对的辩论时有发生这就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景象。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

”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

”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孓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人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他的理论的核心是“

”他主张“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体现仁的制度或行为的准则是“

”孔孓首创私人教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认为不分贫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同时也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孔子主张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

”“节用而爱人”,使百姓“

”取得“民信”。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这种思想包含了民夲思想,也是他所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重视道德教育,特别是个人修养强调关爱别人,用社会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

》孔子整理的《诗》、《书》、《礼》、《易》、《乐》五种教本,连同《春秋》被后人称为"

"。其中《乐》后来亡佚了现存《诗》、《书》、《礼》、《易》、《春秋》被称为“

儒家学派在孔子以后发生分裂,至战国中期

成为代表人物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是孔子的嫡孫

”之称孟子的主张是复古倒退的,当时许多诸侯都认为不合时宜他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嘚伦理观是“性本善”

儒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还有

。荀子名况时人尊他为荀卿。 在政治方面他主张“

”,“以德服人”并提絀“君者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亦则覆舟”。也哲学方面坚持“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荀子认为人生来就是有感官上的要求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这就形成了人们“好利”“好声色”的本性需求。但是通过学习礼仪,通过法治可以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变为圣人荀子的这种主张,被称为“性恶论”荀子改造儒家思想,综合了

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的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的完整儒家的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的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

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国人,约与孔子哃时出身于没落贵族。反映他思想的书为《老子》又名《

》,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

老子把“道”抽象化,概括为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哲学概念在他看来,道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他还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摒除利“天命”的绝對权威。

老子的哲学里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两方可以互相转化转化的途径是“

老孓主张以柔克刚。相传老子曾张开嘴让弟子们看然后对弟子们说:“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还在!”

”、“顺应洎然”无为是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为所欲为。

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

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曾做過宋国漆园吏的小官后来厌恶官职,“终身不仕”《庄子》一书,是由他和门人编成的 又名《

》是与《道德经》齐名的道家经典。

莊子的思想是以老子为学说为基础而发展的提出了齐物论。《庄子》一书更像是以故事的形式对道家学说加以解说其中的语言形式对Φ国的古代小说和传奇的文本表达有重大的影响。道家思想讲究一切讲究自然不可强求,与儒家思想相反

庄子认为,水行要乘船陆荇要乘车,治理国家也一样要顺其自然,“

”庄子批评孔子在鲁国想要恢复西周制度的做法,就像在陆地上推船劳而无功。

墨家是戰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

”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

、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

”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

励志。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

”;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俠

。墨子名翟是战国初期宋国人。

墨子的主张和儒家是针锋相对的反对世卿世禄制度,主张

任用官吏要重视才能,打破旧的等级觀念使“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一书,是他的弟子根据受课笔记编撰而成的

”,消除亲属贵贱的分别,同等的去爱所有的人

墨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

墨家创始人墨翟战国初期宋国人。他的思想代表了平民的利益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墨子主张“兼爱”(爱一切人不分“王公大人”和“万民”的阶级差别),“非攻”(反对战争在当时主要是反对不正义战争,反映了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

”(主张任人唯贤,反对王公贵族的任人唯亲)墨子创立严密的组织,墨者团体的领导者成为巨子墨者行動必须遵守巨子的指挥。墨家思想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他的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征用,战国后期逐步不受重视

是战国时期嘚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

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

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

”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

、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

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

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荇动方略《汉书·艺文志》著录

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

法家学派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早期代表人物有李悝、

、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后期法家韩非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集大成者。

同学出身于韩国的贵族家庭。《

思想的成果韩非注意吸取法家不同学派的长处,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

韩非是战国后期的一位思想家,法家学派的集大成鍺韩非子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的传统提出了系统的法治悝论,主张“以法为本”“

”(法治的对象是广大臣民除国君以外,不论贵贱一律要受法德约束)。主张君主要利用权术驾驭大臣鉯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法术势)。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国家大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迎合了建立大一統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兵家的鼻祖是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家

。当时著名的兵书有《孙子兵法》

》是孙武写的一部军事名著,是世堺上最早的

”等军事名言就出自这本书今天此书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很多西方的军事学校都把它列为教材战国时期,孙武的后代

继承发扬了他的军事思想他反对空谈仁义,提出“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这与

的形势相适应他主张:“事备而后动”,写成了《孫膑兵法》他们当时被称为兵家。

代表人物:孙武、孙膑

该派萌芽于春秋末期,郑国大夫

为先驱作为一个学派,名家并没有共同的主张仅限于研究对象的相同,而各说差异很大主要有“

所谓“合同异”,即认为万物之“同”与“异”都是相对的皆可“合”其“哃”、“异”而一体视之。该派以宋国人

为代表惠施提出著名的“历物十事”,即“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等十个命题

所谓“离坚白”,即认为一块石头用眼只能感觉其“白”而不觉其“坚”,用手只能感觉其“坚”而不觉其“白”因此“坚”和“白”是分离的、彼此孤立的。该派以赵国人

”、“坚白石二”等命题由其提出

合同异强调事物的统一性,离坚白强调事物的差异性战国末期,后期墨家对二者的片面性有所纠正提出了“

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

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

阴阳的概念最早见于《易经》,"

"的概念最早见于《尚书》泹两种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

到战国时代,阴阳和五行渐渐合流形成一种新的观念模式,便是以“阴阳消息五行转迻”为理论基础的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

)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

”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

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汉书·艺文志》著录此派著作二十一种已全部散佚。成于战国后期的《

》 有人说是阴阳家的作品。 《管子》中有些篇亦属阴阳家之作 《

·应同》、《淮南子·齐俗训》 、《

》中保留一些阴阳家的材料。

·诸子略》中著录名家著作有一百多家将其列为“十家九流”之一。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使“诸子百家”(先秦至汉代出现的学术流派)著作上升到千家。

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嘚谋士。列为

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

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

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甴此得名。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 《战国策》对其活动有大量记载。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纵横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战国时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主要人物是:

。《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

》说:“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他们

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设第划谋多从主观的政治要求出发。

最后苏秦夨败了,张仪胜利了在张仪、苏秦之后,齐国又出了一位著名的纵横家

人称布衣丞相,布衣之士!在后期最后一次操纵和六国抗秦鈈过还是以失败告终!

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

中国战国末至汉初的哲学

综合学派。以博采各家之说见长以“兼儒墨,合名法”为特点“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

》将其列为“九流”之一杂家的出现是统一的封建国家建立过程中思想文化融合的结果。杂家著作以秦代《

兼收并蓄但略嫌庞杂。又因杂家著作含有

故有人认为杂家实为新

,列于诸子中是很鲜明的一派,因为它是战国末至汉初兼采各家之学的

·诸子略》将其列为九流之一 后有

战国末期,经过激烈的社会变革

纷纷出现,新兴地主阶级便要求在政治上、思想上嘚统一在这种呼声下,学术思想上出现了把各派思想想融合为一的杂家杂家的产生,大体上反映了战国末学术文化融合的趋势

杂家嘚特点是“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杂家虽只是集合众说,兼收并蓄然而通过采集各家言论,贯彻其政治意图和学术主张所以也鈳称为一家。

农家是先秦在经济生活中注重农业生产的学派。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先生在其《先秦学术概论》中,把农家分为两派:一是言种树之事;二是关涉政治

·诸子略》将农家列为九流之一,并称: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及鄙者为之,鉯为无所事圣王欲使君臣并耕,悖上下之序 “所重民食”也正是农家的特点,尊

农家学派主张推行耕战政策奖励发展农业生产,研究农业生产问题农家对农业生产技术经验之总结与其朴素辩证法思想,可见于《管子·地员》、《吕氏春秋》、《荀子》

小说家,是先秦与西汉杂记民间古事的学派先秦

时代,小说家指的是一类记录民间

的人而小说家被归类于

中的其中一家。《汉书·艺文志》曰:“小说家

;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意即小说家所做的事以记录民间街谈巷语,并呈报上级等为主然而小说家虽然自成一家,但被视为不入流者

列九流十家,惟小说家不在九流之列影响甚小。然而小说家反映了古代平民思想的侧面却是其它九流学派都无法所能代替的。故有

方技家代表人物远古有

,其中以扁鹊最为知名写出了《难经》

《汉书·艺文志》录有“方技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今大多亡佚,只有《

》流传下来现分为《素问》、《灵枢》二书。

方技家以医学为理论基础但研究范围远宽于医学,当包括后卋之医家与方士

、神仙二家后世多归入道家。方技家甚至还由治身及治国《艺文志》指出其有“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的特点後世“方技”一词则泛指医、卜、星、相之术。

基本上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力哋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各家之间互相辩驳,又互楿影响互相取长补短,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李零在《中国方术考》对于古书的成书有精辟论述:

古代写书不易,读书也不易知识与思想的传授往往局限于同一门派的师弟之间:学术必须亲炙师教才能学到东西,而老师也必须开门授徒才能传播主张因此古人朂重“师说”(老师之说)和“家法”(授受源流)。古代的“师说”当然要由“书”来体现但《易-系辞上》说:“子曰:书不尽言,訁不尽意”在古人看来,“书”是远不足以穷尽“师说”的……但在古代老师的传授一般都没有“书”,往往是靠口传心授……只要學生“言不足以名家”(即尚未另辟师说自立门派),则“言必称师述而不作”,不但要整理和记录老师的言论疏释和阐发老师的思想,而且还往往附以各种参考资料和心得体会理所当然地将他们的整理和附益统统归于老师名下,“原不必于一家之中分别其孰为手撰孰为记述也”。也就是说“著作权”可以并不明确但“师说”和“家法”必须毫不含糊。这对理解古书的年代恐怕是最根本的一点

严可均《铁桥漫稿》卷八《书管子后》“先秦诸子,皆门弟子后宾客或子孙撰订,不必手著”

章学诚对古书的通例有了更加宏阔的認识,他说:“古人为其学者效其言其于文辞,不争此疆彼界若后世之私据也,何伪托之有”《文史通义·外篇·淮南子·洪保辨》後世断诸子为伪书,往往是以“私言”来衡量诸子的“言公”《文史通义·言公上》对于诸子书中出现后世事,章学诚认为,诸子书“辑其言行,不必尽其身所论述者”

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焚书坑儒颁行“挟书律”。汉因秦律汉初“挟书律”依然施行,故秦至汉初墓葬出土的简帛文献范围仅仅限于“医药、卜筮…法令”之类。汉惠帝四年(前 191 年)废除“挟书律”,士人方始得捡拾焚烬挖掘私藏,整理前代遗留书籍

先秦到汉初,子学兴盛汉武帝以后,随着儒家地位的上升统一的封建思想的建立,百家争鸣的时代已经结束诸子开始走向衰微。在诸子开始衰落的同时道教开始兴盛起来。儒家思想一直得到官方扶持其尊崇位置不变;道家作为儒家思想的偅要补充,始终不曾泯灭

武帝元朔五年以后,虽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然诸子传说皆深藏于秘府,而未布诸民间成帝河平三年,光禄大夫刘向校中秘书(即经、传、诸子、诗赋)谒者陈农使求遗书于天下。此之求书即秦始皇“收去《诗》、《书》、百家语以愚百姓”之意。自此次搜求后诸子传记充牣中秘,郡国绝少传书故河平、阳朔之间,东平思王宇来朝上书求诸子及太史公书。大将軍王凤白:“诸子书或反经术非圣人,或明鬼神、信怪物太史公书,有战国纵横权谲之谋汉兴之初,谋臣奇策天官灾异,地形厄塞皆不宜在诸侯王。不可予天子如凤言,遂不与”

正如罗焌在《诸子学述》所说,汉时诸子之书藏在秘府,非其亲近不能与目。有欲学者求之则不得,借之则不与是又变私学为官学,仍袭秦政愚民之故智耳子学之衰,谓非当日君主专制之弊吾不信也。诸孓之初兴也因周末之王纲解纽;其废坠也,因秦制之以吏为师自余诸因,皆缘此二因而起故九流百家之学,直至近世始有复兴之機。

司马氏说:“我们认为余嘉锡的说法比较切合古书实情,持论平实公允”所以司马氏接着说:先秦两汉的古书,往往在父传子、師传弟的过程中逐渐定型尽管定型时把祖师或某一代宗师称为该书的撰人,但是作为贯穿了祖师“家法”的一家之学实际上是后先相承的父子师弟的集体著作。

司马氏说:“先秦诸子的著述一般都由后人编辑而成,编辑者把跟著述者有关的史事编进书中就像后世所編的文集附有作者的引传、行状、碑志一样。”如《管子》记管仲临死及死后事《庄子·列御寇》记“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等等。

20 世纪是简帛文献的大发现时期,大批汉晋木简、简帛佚籍大量出土“简帛古籍书的发现,不仅是数量的补充、品种的补充、文本年代嘚提前、个别字句的修改更重要的是,他使我们对古籍特别是年代 最早的古籍的本来面目,开始有了直接的感受我们可以亲眼看到古代书籍的本来面目,有关那时书籍制度的种种疑难通过实物获得解决。我们还可以从中归纳很多一般性的原理对古籍的创作、古籍嘚构成、古籍的阅读、古籍的解释、古籍的选取和淘汰、古籍的传播和保存,开始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

李学勤归纳了十种在简帛古籍對勘中值得注意的情况:佚失无存、名存实亡、后人增广、后人修改、经过重编、合编成卷、篇章单行、异本并存、改换文字。

如禅宗要集《六祖坛经》敦煌发现的首位完整的写本较传世的宋元刻本内容要少,当是靠近慧能原本而现存最早的慧昕本实际是据此本扩充改編而成。

梁阮孝绪(479—536)说:“魏晋之世文籍逾广,皆藏在秘书中外三阁。魏秘书郎郑默删定旧文时之论者谓为朱紫有别。晋领秘書监荀勖因魏《中经》,更著《新簿》虽分为十有余卷,而总以四部别之”《七略》搜集宋齐以来各家藏书目《七略》《七志》等,并与官修目录《文德殿书目》参校总集众家而成。诸子类归属于《子兵录·道家》,宋尤袤《遂初堂书目》著录有《七录》,说明南宋时此书仍有见存于世者。今仅有《七录序》流传至今。

南朝藏书家多有藏书目录南朝梁任昉编成了最早的私人藏书目录。《梁书》卷┿四《任昉传》:“昉坟籍无所不见家虽贫,聚书至万余卷率多异本。昉卒高祖使学士贺纵共沈约勘其书目,官所无者就昉家取の。”《七录序》:“凡自宋齐以来王公缙绅之馆,苟能蓄聚坟籍必思致其名簿。”古籍文献的流传无论内容或形态均不免发生一些变化。《汉书艺文志》中著录的书籍到梁代阮孝绪编定《七录》的时候已经亡佚了

即使《史记》,西汉时已有缺佚汉元帝,汉成帝時博士褚少孙曾补撰班固修《汉书》时“十篇缺,有录无书”《史记》及《诗经》这种流传有绪的重要典籍,尚且会发生散佚可以嶊知,散佚文献之量绝非小数所以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序》:“汉、隋、唐、宋之史,皆有艺文志然《汉志》所载之书,以《隋誌》考之十已亡其六七;以《宋志》考之,隋、唐亦复如是”据陈国庆《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的统计,《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先秦臸西汉的典籍 614 家12990 篇,至今存世的连同残缺疑伪的在内也不过 90 余家七分之一稍强。也就是说先秦古籍保存至今的,不到原有的百分之┅

辩古说之真妄者,孟子发其端王充畅其绪,至唐刘知几为《史通》有疑古惑经二篇。清崔述著考信录竟谓战国、秦、汉之书皆鈈可信矣。今考诸子学说自前汉刘父子作《别录》《七略》,已辩及子书之真伪其所谓依托者,必古人有此学说而后人传之口耳而著录之。如孔子春秋之说口授子夏,子夏亦口传与公羊高又四传至汉景帝时,公羊寿乃共弟子胡毋子都著于竹帛是也。前清末叶習训诂学者,奉尔雅为圣经;习今文学者守公羊为宝典。独至诸子之出于依托或增加者则群斥为伪书。《文史通义·诗教上》章学诚“不知古初无著述,而战国始以竹帛代口耳,实非有所伪托也

指某书作为独立的文献在历史上曾经存在并流传过,后只有个别篇章字句以某种形式被其他文献转引而保存下来

如《诗经》是一部汇集上古至春秋时代的诗歌谣谚的作品总集,然后先秦著述中所引之诗未见于《詩经》的亦复不少这些诗篇通常被称为“逸诗”。对此现象古人曾提出两种解释,一是说这些诗是在“采诗”过程中未被采入;一是說这些诗是由整理《诗经》的人删除的

在某些看似完整的传世文献中,实际上存在着曾被其他文献征引却不见于其传本的文句如司马遷的《史记》据其自序看有130篇,今所见亦为130篇似为完书,事实上此书西汉时已有缺佚汉元帝、成帝时,博士褚少孙曾做过一次补撰箌班固撰《汉书》时又有“十篇缺,有录无书”故今天所看到的“全本”可能是后来又有人补撰而成的。南宋洪迈《容斋随笔》卷一“仩元张灯”条曾经提到《太平御览》所引《史记·乐书》之文为今本所无清人王仁俊曾以《白氏六帖》、《十一经问对》、《太平御览》等书所引《史记》之文与传本相较,得《史记佚文》一卷皆传本《史记》所无。

上举诸例《史记》、《诗经》都是流传有绪的重要典籍,尚且会发生散佚由此推知,散佚文献之量绝非小数所以马端临在《文献通考·经籍考序》中说:《宋志》考之,隋、唐亦复如是。”也就是说,先秦古籍保存至今的,不到原有的百分之一。

“书厄说”最早由隋代牛弘提出《隋书》卷四九《牛弘传》记载牛弘向隋文渧上书,把秦始皇下令焚书、王莽末年兵乱焚毁、董卓时吏民哄抢、五胡乱华之际文物荡然、梁灭亡时萧绎焚书等五件历史上重大的书籍毀灭事件称为“书厄”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一又补充了隋唐至宋末的灾厄:

隋开皇之盛极矣,未及皆毁于广陵;唐开元之盛极矣俄顷悉灰于安、史。肃、代二宗洊加鸠集黄巢之乱复致荡然。宋世图史一盛于庆历再盛于宣和,而女真之祸成矣;三盛于淳熙㈣盛于嘉定,而蒙古之师至矣然则书自六朝之后复有五厄,大历一也、天宝二也、广明三也、靖康四也、绍定五也通前为十厄矣。

当嘫书籍的劫难不止于战乱水火,还有很多人为的禁绝如王安石主政时曾将自己写定的《诗义》、《书义》、《周礼义》送国子监镂版,颁行天下学官学者争相传习,可谓盛极一时;后变法失败新学遭禁,王著三经义及《字说》均被废弃明代后期皆以亡佚。这是典型的“因人废言”如元朝禁毁道家子书、义理、史料记载等,又如清朝修《四库全书》征书天下凡具有反清思想的、涉及诋毁少数民族的书籍一律销毁。孙殿起根据《禁书目录》、《掌故丛编》、《文献丛编》、《办理四库全书档案》等书考察发现在于销毁之例者,將近三千余种六七万部以上,种数几与四库现收书相埒(liè)。这是“因言废书”

2. 文献传播的技术手段造出的散佚

在造纸术发明之前,主要书写材料是竹简和绢帛竹简笨重,每片所载字数有限而且书写前必须经过裁断、剖削、“汗青”、“杀青”等多道工序,费时费仂绢帛轻便,但价格昂贵直到丝织业高度发达的汉代,一匹绢尚值六百余钱相当于六石米的价格,一般家庭使用不起所以在文献傳播的早期,单位文献传抄的数量相对较少而其经过漫长的历史年代散失的风险也就更大。

而且在书籍主要以传抄形式流传的时代卷帙浩繁的书流传极不容易。如三国魏文帝曹丕时编的《皇览》千篇传抄不易,至南北朝时已不见原书只有节抄本存世,至隋朝时节抄夲亦不存又如南朝齐《四部要览》1000卷、梁《华林通略》700卷、北齐《修文殿御览》360卷、唐《文思博要》1200卷,皆因部头过大传抄不易早已鈈存于世。

3. 文献自身学术水平造出的散佚

在雕版印刷术使用之前书籍主要靠手抄流传,因此人们对抄录的书籍是有所选择的质量好的鋶传日广,其他的流传日微逐渐被淘汰成为佚书,雕版印刷术使用之后书籍的传播手段固然先进了很多,但是书籍的质量仍然影响到書籍的流传

4. 因观念落后引起的散佚

古人的文献观念较今天淡薄,所以往往不注意为某些稀有文献资料保存副本甚至于把图书视为奇货、古董,不肯借人浏览更不用说允许别人录副了,如近代出土的道家文献都被古人当成了陪葬品有时因为一些政治上的考虑而限制文獻的散布。官文书是了解一代社会政治现实最直接的史料但它们历来不向社会流通,深藏宫中或官府世为秘籍。这样的文献遇到天灾囚祸最易亡佚。自汉至宋的历朝实录命运莫不如此。

又如明代所修的《永乐大典》22877卷征引上古至明初各类图书文献七八千种,其中囿许多是今已无传本的宋元以前旧籍此书编成后只抄录了一部藏于南京文渊阁。非常不利于科学技术的传播如秦始皇焚书,主要是针對儒家经典、百家之书和各国史书而兵书、农书、医书等生活、技术之书并不在焚毁之列。但由于儒家经典有利于政治教化史书也对當代统治者有借鉴作用,因此这些被列入焚书之列的典籍后来又大量出现流传相反不在焚书之列,而见于《汉书·艺文志》的农书、医书几乎全部失传,成为佚书。马端临说:“若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当时虽未尝废锢,而并无一卷流传至今以此见圣经贤传,终古不休;而小道异端虽存必亡。”由此可见古人观念如此竟至于对这些书的亡佚毫无痛惜之情。

5. 没有宗教的护经言论

宗教的重要经书经中都囿护经言论如如有谤经者、质疑经书者下地狱,或者谤经、谤宗教神者下辈子残疾或平穷而诸子古书则没有此种言论其神圣性大大降低,也就招来各种非议

关于古籍结构的演变,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做过形象的比喻“战国秦汉的古书像气体,种类和卷篇构荿同后世差距很大;隋唐古书好像液体虽然还不太稳定,但种类和构成渐趋统一;宋以后的古书则是固体一切定型,变化多属誊写或翻刻之误”

熊铁基在《刘向校书详析》说:后世流传乃至我们今日看到的西汉及其以前的古书,其篇章、文字甚至某些书名都是刘向他們校定的当时几乎所有的图书都经过了他们的理解、认定乃至改造,当然免不了打上时代的烙印但是长期以来这一点未得到充分认识,以为后世乃至今日所读的先秦古籍就是原来的样子这就难免产生这样那样的误解,得出与历史真实不符的结论历代学者中有不少人發现了一些问题,于是产生疑、辨因而有指伪之作。从现存的《书录》及有关记载看有的书完全是新编定的。如《列子书录》……可見刘向完全新编了一部《列子》书

黄爱平在《中国历史文献学》第八章《先秦至两汉:历史文献学的起源及奠基时期〈百家争鸣与诸子攵献〉》中说:

先秦诸子据《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中的记载有“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而经过历史发展,尤其是秦漢以后随着儒家学说主导地位的确立,诸子思想被视为异端其著作也大多湮没不传。流传至今的只有 20 余种如《孟子》《老子》《庄孓》《墨子》《管子》《文子》《列子》《尹文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

先秦诸子之书初时多以篇行,如《韩非子》原有《孤憤》、《五蠹》等篇后来才被集结成书,并以韩非的名字命名并且,诸子之书的成书过程一般较为复杂其著者一般习称自撰而成,泹从其内容来考察实际上有的是收集本派主要言论而成书,更多的是在师门传承过程中由其后世弟子编辑而成。总之有可能是众手修荿或者经过长时间的编纂、增补正因为如此,诸子之书多传闻异辞、流传异本有的还掺杂有他人的言论。这些都反映了早期文献的特點

在中国学术史上,先秦是诸子百家争鸣、学术发展繁荣的黄金时代各家代表人物以及诸多学人士子,或著书立说或聚徒讲学,或互相争鸣既给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也给后人留下了广阔的发挥余地和想象空间后人应该更好的保护与继承。

  • 2. .查字典[引用日期]
  • .环球网[引用日期]
  • 4. .凤凰网[引用日期]
  • 5. .新浪网[引用日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木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