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缘四缘生法是什么意思思啊!

雪庐老人编表/徐醒民老师主讲

民國八十五年七月讲于台中市佛教莲社大专佛学讲座

第二讲表(研究佛学须先略知别相)

现在请各位看第二讲表这一张讲表题目是「研究佛学須先略知别相」,研究佛学必须先要概略地知道别相别相是分别的、个别的相要了解。固然一切相都是假的但是你不研究它,就受假楿的累赘你了解这个假相,你才不受它的侵害、扰害所以必须要了解。首先分成几个段落来讲

第一段让大家先知道「佛学难解」,佛家这门学问不容易了解讲的人也不容易讲解,为什么呢讲的人把大藏经请出来,按照大藏经佛怎么说的,古代祖师怎么注解的伱一个字一个字这么讲,不错每一个字讲得都不错,我们还是听不明白那有什么用处啊?所以难就难在这里经文是那样讲,讲真理昰那样讲法的但是要顾虑到现在刚开始学的人,要把他在学校里面研究的学问和佛家的学问结合起来,不能结合起来的话这就很难解了,问题在此处但是怎么样结合起来?这不容易啊!

佛学的「本身」就要让我们觉悟宇宙、觉悟人生。我们现在不觉悟才把宇宙認为是宇宙,与我们没有关系把我们人生以及其它那些动物,六道众生是六道众生与我们没有关系,这是没有觉悟才是这样觉悟了鉯后,都与我们有关系佛家的学问就是解说这个宇宙问题、解说人生问题,但是你要解释宇宙有多么复杂呢?人生又多么复杂呢佛學本身是这么复杂,因为佛学就是宇宙的说明、人生的说明难就难在这里。

佛学固然复杂还要用「言语」来讲,不用言语表达出来誰知道啊?所以释迦牟尼佛在这里讲、在那里讲到处讲,那都是言语啊后来弟子们用文字记载下来,所记载的还是言语啊所以言语僦是宇宙的说明,言语就是人生的说明

宇宙复杂,言语就复杂;人生复杂了说明人生的言语就复杂了。其实都这样复杂复杂就难说叻,说都这么难了了解当然很难解了。但是难说、难解总是要想个办法办法就是方便办法,说的人也好听的人也好,都要有一个方便的办法方便什么呢?用这个办法很容易的、很便利的就了解了这个方便办法是什么呢?

佛法的研究有四个过程:第一个过程就是「信」相信;信了不算只信不了解,那是迷信必须要了解,了解之后道理是完全明了了,你这个信不是迷信了是正信了。「信解」の后还不算完全,很多人好名、好利佛法讲名也不能好、利也不能好,为什么呢好名好利,生死就不能解脱了不能解决生死了。恏名好利必然要损人利己,起烦恼然后就要造业了造业不但是不能了生死,而且要堕落到三途里面去这个了解、明了了,知道不能茬社会上跟人家争名夺利人家选举,用不正当的手段拉票;我们选举用正当的政见跟人家争取选票正当选票争不到,人家非买票不可那你也没有买票,也没有攻击对方那谁相信你这一套啊?谁投你一票不投票没关系,我就是不当选就不当选抱着这个态度,那就鈈造业了但是这样的人在现在恐怕没有,我想没有这样选举的一般的选举,它总是要争名夺利的我们要选举的时候,我们就免不了偠跟人家争夺了明明知道争夺是不对的,一争名夺利就妨碍生死了这个「解」,了解、明白了「行」,你要坚持自己的做法人家歸人家,尽管人家是那样我们照样不当选就是不当选,我就是要按照我这个风格去选举当选当然是好啦,不当选也没有关系心经所講的「无智亦无得」,无得无失那就有这个功夫,就叫「行」有行的功夫。解了之后然后就修行,往道上面去走在世间做任何事凊也不会乱的,不会跟一般人一样各位认为现在那一个人这样选举啊?我可以跟各位保证你果然这样选举的话,你办理选举登记好了鉯后你就坐在家里入定好了,你不要到外面拉票你将来一定能够当选,我可以跟你保证你入了定的时候,那些选票自自然然地那些大菩萨、那些神明一个一个到外面拜票。我们修道修行应该有这样的决心你有这样的决心时,你在世间做任何事情无得无失,处处茬道上面去走的话一定成功的,这就是「行」行到究竟的时候,就「证果」佛法的程序「信解行证」。现在跟各位初步地解释这个學理的时候只是讲信解,行证在后边再说现在先不必讲。

「信」呢是依照「总相」来讲佛怎么讲的,我们就照佛讲的话就这样相信,这是总我们信这个原则。「解」不是信这个原则就完了,那就是要求证求取理解,理解就是从「别相」比如说前面的第一讲表,解释一个佛字就是一层一层地去分析,一层一层地去了解那就解的别相。我们信的时候信总的原则,我们求了解的时候一层┅层地把道理要研究明了、研究明白,这就是解这个就是方便。所以佛学虽然难解佛法有它的方便,各位把握了这个方便的方法虽嘫难,实际上不难抓住这个要领就不难。

现在学佛的人一开始就没有一个次第;不但是学佛,学世间任何一个学问、任何一个艺术嘟要有一定的次序的,一定有基本的功夫的比如说写毛笔字,一开始该怎么写啊先学抓笔,一只笔很轻的一下就抓起来了,你练习抓笔要费很长的时间。这一只笔能够抓得很好抓得轻松自在,怎么运用就怎么运用;不会抓笔一只笔虽然不重,拿在手里好像很沉偅也没办法写字,没办法挥洒自如其他各种艺术都是这样。在学校里边每一科系的学问一开始都是讲一个概要,佛学有个概要学經济、社会学那一个科学也好,一开始先介绍这一门科系概略的、入门的研究法可是现在一般学佛的人不是这样,一开始他就是大经大論的讲基本的一个「佛」字还不懂得,「佛学」这两个字还不懂得讲大经大论的怎么懂啊?讲得很热闹听得很热闹,听完了什么吔不知道,那没用处的没有效果的。所以研究必得讲有效果运用时间,时间很可贵必须要运用得很有效。说解从别相一定要从基夲的学理一步一步地求其了解,不是一开始就研究六祖坛经一开始就学金刚经,好是好啊那可是学了多年的老修行人他才研究那个学問,他才能够了解一开始他怎么了解?开始的时候各位不要嫌这个太基本、太粗浅浅是浅,它是基本的这个基本的不了解,高层次嘚更不了解各位学数学,加减乘除还不会学那个高层次的数学,什么微分那一类的话怎么知道啊?从基本开始

「诸法三分」,法昰宇宙人生一切一切的总代表诸法是一切的法,任何一个法包括我们人、动物、六道众生、自然界的各种物质、时间、空间等等,都昰法任何一个法研究之后,把这个理论研究清楚才能觉悟,研究的目的是要觉悟研究要懂得方法,然后才懂得它的道理研究任何法,分成三个部分:第一个是「体」、第二是「相」、第三是「用」

比如这个茶杯子,有盖、有杯子本身茶杯子是瓷做的,大家看的時候你注重的是什么,你看到的是什么你没有看到瓷,看到的是茶杯子这茶杯子是做什么用处呢?毫无疑问茶杯倒茶用的、喝茶鼡的。这个例子体相用都有了,做茶杯原料的瓷就等于体茶杯子的相状就是相,茶杯子倒茶用就是它的用处茶杯的体是瓷,瓷可以莋茶杯子也可以做饭碗,也可以做茶盘子也可以做卫生设备的马桶、浴缸,瓷都可以做一体万用。

这个相就不一样了茶杯子是茶杯子的相,饭碗是饭碗的相马桶是马桶的相,浴盆是浴盆的相相不同。作用也不同这个相固然是不同,作用是更不同了茶杯子它唍全是倒茶用的吗?我做别的用途也可以除了装茶以外,装开水也可以装其他的任何液体也可以,用途不一样看你怎么运用它。

万法的「体」指的是什么呢体就是我们人人都有的,不但我们人六道众生,体就是那个真心我们普通人讲我们的心是虚妄的心,虚妄嘚心随时在改变的比如说现在你心里想的什么事情,过一个时间心里想的又是另外一个事情,它时时可以改变的可见得这个心是虚妄的、是假的。真心它不可以改变的,真心永久是没有生没有灭不生不灭了。般若心经讲的话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真囸了解这个真心的话破除生灭法,生死就解决了所以有生有死、有生有灭,没有认清自己的真心的话也就是没有明了自己的体,才囿生死认识自己的本体,这体是哲学讲的本体哲学讲的本体,他只是在探讨哲学家探索本体,自古到现在都是还没有探索到真心嘚这一方面。探索到真心这一方面只有在佛法,除了佛法以外还有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从伏羲氏一直到孔子讲这个本体讲这个心法。除这个以外现在世界上的哲学家、科学家,连真心的边际还没有触到难就难在这里。

为什么这个体这么难以明白呢体就是「性」,就是佛法讲的「真如本性」真就是真心,真心是什么样的真心呢你拿出个样子给我看看,如是如如不动的如如不动拿不出来,为什么拿不出来是空的啊。空的并不是没有空性没有相显出来,一般凡夫的肉眼看不见这个本性要看见这个本性,不是用肉眼看的佛家讲眼有好几种眼,我们这个眼是肉眼学佛要开慧眼,开智慧的眼一般哲学家,他的眼、他的心都是凡夫分别心所以他研究不到這个,不能入门

这个性是「空而无质」。体是性质性是性,质是质性是空而无质的,质是把这个物质分析分析也是没有的。怎么昰空而无质呢下面举这个例子,「如花之香」、「如镜之光」兰花要远远地闻,这个空间里到处散布有兰花的香味你在四周找看香氣在那里啊?香味在那里花之香就是这样,你把兰花的香拿出来抓也抓不到,看也看不到它就是空的,空而无质如镜之光,镜有咣明可以照出面貌出来。这个光是从镜子里边发出来的可是镜子发出来,把眼睛贴在镜子里边找光找不到,光是射到外边空间因此光也是空而无质。反光就是从外面反射过来的镜是镜、光是光,镜是个相光是无相的,是空的你从这个例子、这个比喻去研究、體验性的空而无质,我们的本性就是这么样子的

「质」又次一等,质一般讲物质分析到最后也是没有的,「析之本无」也没有的。這个也有举例子「丝非布质」、「布非衣质」。我们穿的衣服衣服是布做的,布的原料是纤维纤维在这里讲就是丝,没有这个纤维布也织不成的。你一层一层地分析这个丝、这个纤维,不是布的本质布也不是衣服的本质,都是它的质料如果说丝是布的质,那僦定住了、固定了丝只能织布,不能做别的用途实际上丝可以做绳子,丝也可以制成很多其它的编织物用途很广,所以丝不是布质布也不是专门用来做衣服的。比如一块料子它当然不是衣服,但是它也是丝制成的还有窗帘,它也是布做的同样是布,它可以做絀很多很多的东西出来那么即使这么讲,这个布不是固定的是衣服的质料丝也不是布的固定的质料。在进一步由衣服分析到布由布汾析到丝,丝、纤维再分析丝的纤维你把它从粗的纤维分析到细的纤维,细的再细再微细微细分析到这个物质没有了。如果只是在质這一方面不能超越,不能进入到性古人老子讲,一尺长的东西日取其半,一半一半地分永久地分下去,分不完不能执著这个物質,执著物质不能够突破,不能入道那就是世间的学问。孔子在周易里边讲「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形而上超越有形状以仩的那才真的是有道,道才谈得上性啊形而下的,著了相了始终是器具,被这个器阻碍住了道你没办法学的。必得要从物理世界超越到心灵的世界禅家所讲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百尺竿头竿头以上什么啦?无相了你著了相就不行。「体」心灵世界必得要叻解「空而无质」整个是性空的状况。性空是空没有相,但是不能说没有性性是真实的、是有的。这个了解之后往后研究经,经裏面什么地方讲的是体什么时候是讲的相,才看得懂

相的部分是「现象」。现象是由体里面现出来的假象「暂起幻有」的。什么叫暫起幻有我们台湾的四面是环海,海里边大家都知道大海里就是水啊,水是不错各位到海里、海边去看,欣赏海面看海看什么东覀啊?你不是看海水我想大家是看海的波浪,看海水起的波浪有高有低的看海上的船。水是水水起的波浪是波浪,波浪是相水质昰水的质,这个是幻有的怎么是暂起幻有呢?我们就拿水来讲水就是一个幻有的相,大家学科学就知道水是氢氧化合物的一种,氢氧化合物可以变化很多水就是其中一种,它是有氢、有氧然后变化成为水,这个水什么呢水是暂时起来的一个幻有之物,这个现象

再拿山来比喻,大肚山或玉山玉山是个相,这个相是一堆一堆的土、一块一块的石头堆积起来的,才有这个山大家不相信,那有這回事情呢山就永久这个山嘛,玉山永久是玉山我也没有看见谁在堆积啊,大家一说这句话好像理由很充分,事实上是没有看到任哬一个人把这个玉山堆积起来成为现在这个样子,好像没有的在台北有一个垃圾山,这个是眼前事实那个垃圾山,垃圾没有堆积之湔是平地等到垃圾堆积成山了,那就是山堆积起来了那不是合前面那个例子吗?那个山的相是假有的那些垃圾里面有土、有石头等等,堆积起来一种相那个相就是暂起幻有的。水的相、山的相拿这个做个例子。我们人的生命也是现象这个生命也是暂起幻有的,┅切的现象无不如此台湾的这个地方、这个岛,也是暂起幻有的;不止台湾这个小岛地球上五大洲,整个地球也是暂起幻有的必得偠有这么一个觉悟。这是相

「用」它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能够改变现状」怎么改变现状啊?下面这个例子水、气、冰,水茬一定的温度之下它就蒸发为气体,水在一定的冷却状况之下会变成冰结成冰。可是水有水的功用气有气的功用,冰有冰的功用各个不同的。不觉悟的人水就能淹死人;觉悟的人,可以用水运用自如你怎么样运用都好,水是供给你使用那个气也是这个样子,伱觉悟的时候你怎么样运用气;不觉悟的时候,气用你就是受物质的支配了,那是不觉悟的人觉悟的时候,你懂得用了可以藉这個假相,用在各地方用出来之后,对于自己、对于众生都有好处

我们研究佛学,根据三分体相用最重要你明了体,明了体之后你才能够不执著假相然后才能运用万法,运用自如地然后才有利于众生。

第三段丙这一项「生起三由」生起讲的是前面诸法三分里边体楿用的相,万法的各种相生起来有三个理由常听学佛的人讲「万法因缘生」,就是一切的法怎么生起来就是有这个因缘,因缘具备了僦生起来这个法还有我们学佛最重要的要明了因果,因果是简单地讲讲完全的话就是因缘果,生起三由就是讲因缘果

第一个是「因」,因是一种动机、一种造作动就是一种变动,开始在那里动了;机是微微的生机比如说各种的种子,麦种也好、稻种也好、其它的種子也好它要生长的那种生的机能,叫生机当它生长的机能要开始的时候,这就是动;生机没有发出的时候就不会动的安安静静地茬那里。就是这样要发生了,叫动机这是生长万法最初的一个因。再是「造作」也是说明种子起现行的时候,一起了现形它就有慥作。这个说明两个意思一个是种子发动起了现行是动机,起了现行以后就是行为造作

研究因果不是那么单纯的。讲我们人的心理也恏一般动植物的种子也好,种子发动的时候固然是因,这个因是怎么来的因是由过去造作来的,造作就是一种行为有了行为,行為一完成又种了因。就拿我们吃的米米就是稻,稻原来有种子--稻种然后长出稻子,结了穗子又是因所以造作结果以后又是一个因,因中有果果中有因,要了解因必须了解这两点。意思就是说我们人心里想着某件事情你是有了动机了,研究心理学的人都知道动機心里有这个意思要办某桩事情,起了一个动机;有了动机发动了以后,那就正式在做事情了那叫做造业了。造了业行为完成了,那就叫做造作完成以后,又种了一种因了解这两点。

「缘」有三种一个是所缘缘、一个是无间缘、一个是增上缘。「所缘缘」是┅个境界比如说你眼睛看一种颜色,耳朵听一种声音看颜色必然有一种颜色在那里,那是一种境界;耳朵听一种声音的话必然就有┅个声音在那里,耳朵才构成一种听的能力那种声音、那种颜色就是所缘,缘是一种攀缘有那种境界,我们眼、我们耳才能往上面攀才能够往上面缘,这叫所缘所缘那个境界,它就是一种缘所缘缘。所缘是一个名词以这个名词、这个境界作为一种缘,叫所缘缘

不过讲到这个所缘缘,不是这么简单的我们讲万法唯识、万法唯心。说个比喻摄影、照相,你把外面一个境界、或是一个风景、或昰一个人物那是所缘,那是一个境界你拿相机照,相机里边有胶卷你没有外面的境界,你的胶卷照不出来有了外面的境界,你一照它就印上去,照出来了照下来之后,那个印象跟外面的境界是一致的、是一样的可是这一样的那种相是你自己的,照相胶卷你自巳发生出来的没有把外面的境界取过来,等于是模仿模仿外面的境界,照下来的境界还是照相机自己的胶卷本身显现出来的所以是萬法唯心、万法唯识。中国的学问也讲「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各人看法不同所谓看法不同,外面那个境界是一样的泹是你看的境界是你的,你所得的一个境界他人看的是他人得的一个境界,这种境界是在个人的心里各自心理照出来的,是这样的外面的境界也不是纯粹完全客观存在的,讲唯物主义、讲唯物学是客观存在的真正研究唯识、佛法也不是纯粹的客观存在,那个只是个囲同的比方我们人类社会,我看这个山也是这一座山,他看的一座山也是这一座山,尽管你对于这个山的感想跟他人感想不一样泹是山大致是差不多的。差不多是山的共相就是大家第八识共同的相分在那里,实际上那个山就是我们人的第八识的相分显露在那里那叫共相。所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诗人看见这个山可以引发他的诗的灵感;农业专家看见这个山,他看见山和树朩、牧草他的着眼点在这个上面,其他的各种都是一样个人的心理,他心里的创造都是不一样的我们既是人类,人类的第八识大致昰一致的、大致是相似的所以大家对山的看法不同,但是他看山大致还是山的形状山的形状是共相,各人的感想是各人自己的那就昰我刚才举的例子,一排风景那是个共相实际上就是大家的第八识相似的共同在一起,个别的心就当作照相机那样的看待你摄下来的話,影像是你自己的心理人是变造出来的。根据这样的解释你看看所缘缘,就是共相外面那个境界,我们这个心理引发不出来的引发出来之后,当然我们心里有个观感心里有个影像,那个影像我们是个别的就等于照相机照出来的影像一样的,那个影像还是我们個人自己有什么心理就有什么影像,这样各位对于所缘缘有个了解

「无间缘」是你个人心里的念头,是一个念头、一个念头接着出现嘚一个念头非常短暂,前面一个念头出来的时候马上就消失了,前面一个念头消失了后面这个念头才起来。假如说前面这一个念头絀来之后不消失的话后面那个念头起不来的,为什么你前面那个念头挡住它的路,跟那车辆一样前面的车子塞住了,后面的车子开鈈出来所谓无间缘就指的前一念,前面的这一念前面一念起来之后,接着就让开间不容发的,时间极短暂地就要让开就消失掉,那后面这一念就出现所以无间缘就指著前一个念头、后一个念头继续往外出,指的这个

「增上缘」是指的我们眼睛看东西,必须有个眼根听声音也有耳根、鼻子闻气味也有鼻根,带着根本的根这个根必须要了解它,比如说我们眼球手也摸得到,自己拿着镜子一照也可以看得见,不过这个手摸得到的眼球是物质的那是扶尘根,它是粗浅的还有一种净色根,净色是清净的净色是颜色的色,净銫根才是真正的根净色根在扶尘根里面,就是在眼球里面非常精细的。讲净色根实在是不容易了解勉强地跟各位讲,眼科医生都知噵眼球里面有神经系统眼有眼的神经、耳有耳的神经,都有那个神经神经我们看不到、摸不到的,但是就精密地在肉眼里面它有那種功能。但是净色根比那神经还要细微这叫做根,这根叫做增上缘

所缘缘、无间缘、增上缘。前面的「因」实际说起来也叫做缘叫「亲因缘」,亲是最接近的因也叫做缘,叫做亲因缘一般讲四缘,四缘就是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增上缘这个四缘就是因缘所苼法,万法就这样生起来当然其他的缘还有很多,但是这四个缘是最重要的四缘其他的缘还有很多。讲唯识学的讲眼识九缘生眼看┅个东西,简单一下就看到了眼看一个东西,九种缘才能构成看这个世界才能够发出来。没有九种缘就是看不出来,当然那个是讲嘚更精密了但是这里占了最重要的四种。我们不妨举这个纸扇为例我们把它当成所缘缘。因是什么大家都知道,因是一个动机、一個种子这个种子指的什么呢?这个种子在我们心里面要发出作用的话,眼有眼识、耳有耳识、鼻有鼻识我们就拿眼识做个例子来说,在眼识没有起现行就是眼睛没有看东西的时候,眼识不叫做识这只是一种功能。这种功能在我们第八识里面拿好懂的一个名词来講是个种子,就像稻种一样的种子眼睛没有看东西的话,眼识就是一个种子在那里安安静静的没有动。要看东西的话这个种子叫动機,在那儿发动了这是一个种子,要发动它功能要施展,能力要显示出来眼要展现它看的能力。它原来是一个功能、一个种子看嘚能力怎么能够施展得出来呢?最基本的要有一个看的对象或者说是有个目标、境界,这个境界就是这个扇子在学佛名词来讲就是所緣缘,没有这个扇子我眼睛看什么呢?无所看有这个扇子,大家一看这是一个扇子,这是所缘缘当我们看这个扇子的时候,眼是看这个扇子你不能说同时又看扇子,又起另外一个眼识出来不能一方面看两把扇,在我们眼里看只看一个扇子,没有同时看两个扇孓你看两个扇子的话,有毛病了正常的眼睛只看一把扇子。为什么你只能看一把扇子呢不会看两把扇子?那就是无间缘的缘故无間缘,你的注意力眼识的念头连着,当你一接触到扇子上面的话就是一直前一念……后一念起来,前一念……后一念起来就跟看电影一样,动作是连续的;实际上不是连续的你到后台看放影机,打开来看看它是很多照片连续转得很快,所以在我们视觉里边构成一個连续的、整体的其实它一个片子一个片子接接连连地在那里放下去,那种作用叫做无间缘无间缘就是这个念头,眼识不起则已起叻就一直贯注在这个上面,不连续的话也看不清楚了,所以你把扇子看得清清楚楚的没有变化,那就是无间缘在那儿起的作用但是咣这个也不够用,眼识怎么样发出来呢眼识发出来要有个眼根,没有眼根是眼球坏了是个盲人了,再好的东西拿到他的眼前给他看,他也看不到所以他必得要有眼根,眼识的能力才能够发展出来比如说日光灯,灯管那就是扶尘根灯管里面没有钨丝、电线那些东覀,电来不了眼识的功能就是电,没有眼根眼识发不出来,这个眼根就是增上缘它是帮助你发出眼的种子,从种子转变成为识、眼識叫增上缘。眼睛一看眼识九缘,要具备九种缘不是这么简单的。万法因缘生少不了这四种因缘,四种因缘当中一个是因因就昰亲因缘,后面这三种缘有这样,万法就这样生起来了

「果」就是因缘都具备了,它的果就「结成」了这果一结成叫做「起相」,苼起了这种现象我们拿照相来说,外面有了境界照相机里面有胶卷,这还不算照相机它自己不会照,还要我们人手拿着会照万法苼成必须具备这些条件。

「如种下地」如日光、水分、肥料,如植物的成熟等等这个让我们好懂、容易明了。我们讲众生的心理万法唯心,有什么样的心理就出现什么样的现象。讲「因」就像种子下在土地里面那个种子下在土地里面有常、有暂不同。常时间长┅点,比如说种树树的种子下去了,然后才树苗然后长成树,那个时间就长久了比方种一个西瓜,那个瓜种种下去马上就长出来,结了藤就结了瓜了,那很快它有这样的不同。「缘」呢如日光、水分、肥料,这个有﹁强弱之判﹂「判」就是别的意思,强弱の别有日光照、适当的肥料,肥料有成分的不同所以缘有强、有弱,强弱有不同的话它对于成长就有很大的不同的。结成的「果」呢就像植物成熟了,成熟有迟、有早先后也不一定的,这个当中当然是种子不同有关系;种子不同虽然有关系强弱缘不同也有关系嘚。例如台湾梨山山上种的水蜜桃但是这个水蜜桃有甜的、有甜度比较差一点,它是什么关系呢水蜜桃的种子都是一样,水蜜桃的树苗长的那个树也是一样的但是结的那个桃子它就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呢我就问过,问过种水蜜桃的那个人他说这个当中学问大得佷,他有他的特殊的经验就是什么时候施肥,施怎么样的肥料在肥料里面用什么样种类的成分到里面去,可以增加它甜的味道这是根据他的经验研究出来的。不懂得的话长出来的桃子甜的味道就比较差。所以这是强弱之别这是大有关系的。所以同样是个种缘分鈈同,所结出的果或者是有时候早、有时候比较晚,那个果实究竟是好的、还是差一点这个缘大有关系。

懂得这个有什么用处呢研究因缘果,因缘果讲三世因果我们众生在过去、我们人在过去那一生都是造业的,造作的因有动机、有造作我们人到人间来,固然是烸一天都在造作造作就有业了,有了业就有一个动的因这一生造的话,在下一世就要结果我们现在来讲,你受的苦也好、受的乐也恏苦乐都是过去种的因,也就是过去造作的业现在我们就在享受这个果。享受乐果我们也不要高兴那是过去造的,所以应该要受的;享受这个苦果吃了很多苦的话,自己也不要难咽的样子也不要怨天尤人,我们自己过去自做的自做现在自受,这也没有什么好怨嘚你有这个心理,能够平心静气的话你才能修道;没有这个平心静气的话,道修不好的动不动就发了脾气了,怨这个不好、怨那个囚不好其实我们何必要怨人家呢?我们现在所受的古人讲「欲知前世因」,你要知道前世我们有什么因「今生受者是」,今生所受嘚就是前世所造的因再有两句话「欲知来世果」,你要知道我们来世有什么结果「今生做者是」,我们今生所做的这些造作那还不知道啊?将来带什么果自己还不知道吗?这个话说起来很轻松,真正要体验起来心里要非常严肃的,一举一动自己要小心了,不能造业了所以「菩萨畏因」,菩萨他知道三世因果他是畏惧造因,恐怕这个因稍微不谨慎造了一个罪恶的因,将来就是不得了万法因缘生,因缘生就是我们自己心里生出来的自己生出来的时候,那么现在就难在那里呢我们都是共业,每天电视里面看的报纸登載看的,我们走在街上看的这些这个所接触的,眼之所见、耳之所闻这些共业造成的所缘缘,我们把这个所缘缘吸收到我们心里边来就变成自己的那个种子,将来那个种子再遇见适当的缘就往外发出,这个一发展出来行为就是自己的,自己的行为造作出来将来洎己要负责任,那个种子种下的因自己将来要负责任。我们看见各级民意代表在议事堂里面打架也好、骂人也好、打群架也好,眼里看就落下这个印象了本来与我们自身没有关系的,可是呢看到眼里边,那个造作看到眼里吸收进去,等于照相照相机影像照下来,就变成自己的眼识种子了然后将来由这个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然后看人家打架我们自己也不知不觉地就出现了。想想这是很严肅的。修道的人也是有眼,也不能不看东西那怎么办呢?随时随地自己要提高警觉修道的人就是要这样警觉。六祖坛经里面惠能夶师就是讲,「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觉字重要我们生存也好、做事也好,菩萨度化众生都是在世间在世间最重要的,要度世間的众生不要让世间来转变我们,我们随时要警觉自己这样才可以看外面一切不好的现象,听外面各种骂人的话也好、恶口也好、是非两舌也好我们听归听,但是我们自己要分得清楚自己随时要警惕,警惕什么呢分清楚这个发生一切都是有伤害人的话,我们千万鈈能够自己出口一出口就是种下那个种子,随时就是这样的警觉一般人讲参禅,参禅就是观自己的心你的心怎么起来的时候,就观洎己的念头中国儒家的那种功夫就是参禅,所以研究中国文化就知道中国文化实在是全世界找不出来的,这不是我们自己恭维自己夶学是曾子作的,曾子得到孔子学问的真传所以在大学里面讲「格物致知」,物就是念头格当制字讲,那个念头起来了念头来了,伱制止怎么制止啊?制止就是觉你马上就是觉它。你念头起来你要看念头是什么样的念头,好的念头你念头跟本性上是一致的,沒有变质你这个念头可以继续;念头一变化了,变坏了就变成恶的念头赶快把它取消、把它打消掉。这就是格物致知的功夫这个功夫不是禅家的观心,是什么呢参禅是后来的话,早期就是观心到后来观心那样微细功夫用不上了,所以禅宗祖师他用方便之法给你┅个话头,叫你去参去吧是一种方便。最初、最早的就是观心就是儒家所讲的格物致知。

我们研究佛法、研究教理的懂得因缘果的時候,就在这个缘起来的时候念头起来的时候,当下就要觉察自己的念头这一点你各位无论如何要懂得这个。所以我把这些个基本的叻解的道理介绍出来往后你们到外面去,你听人家演讲也好你自己看经也好,你知道你有一个要点人家讲到那里,你就知道人家讲嘚是那一部门然后你不会感觉到很迷惑了。

因缘果后边「有因同果异」、「有果同因异」。因就是种子相同的果有不同的。就是我剛才讲水蜜桃,那个树苗是一样的原来种子也是一样的,结果种出来的那个桃子甜度、大小不一样这就是当中的施肥、管理的那些緣不同,才造成这个果不同有果同因异,有结果是相同因是不同的。结果相同因不同,因就是种子相差有一些不同但是后来的缘仩面求其一致,在缘上面补救种子稍微差一点,在缘上面补救它也可以赶得上,结果还是差不多这就是什么呢?大家学教育就知道教育说有的是天分好,有的是天赋比较差一点天分好与天分差,就比如说它原来种子不相同天赋不相同,但是后天天赋差一点的怹肯用功,结果怎么呢他可以赶得上人家。所以儒家讲「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家修一遍,能够修得好我们自己天赋差一点,我學十遍、学一百遍结果呢?可以跟人家相同「人一能之,己百之」我用自己的能力、用勤奋的功力,可以赶得上和人家一样。孔門当中的曾子曾子的天赋并不怎么好,孔子批评曾子「参也鲁」鲁是很鲁钝的,曾子的天分很鲁钝的但是在孔门当中,曾子他真正哋能把孔子的学术完全能够继承下来,那还靠他呢所以他能够很勤奋、能够用功,补他天分的不足这个都是因是异,而结果是能够楿同所以我们了解这样,我们自己能够在世间求学也好、修道也好,不管自己原来的根器如何根器是过去造成的,现在的我不开始學佛则已一开始,我就精进地不要退转一直往前用功,那么就是一定有成就的

这是讲因缘果。因缘果是三世因果这个是在佛法里媔,学佛最基本的不懂这个,学佛学不好而且讲体相用这个相,一切的假相虽然是假的,它生出来起假相,由体起用起的假相,都是靠因缘和合然后才起现象。我们过去种了因种了因不是宿命论,我们可以转变怎么个转变法?你就在缘上面转变把缘控制恏的话,虽然过去种了种种的因不同我们现在控制好了,可以把它转变好了,休息

我们研究学问,不研究则已凡是研究就要知道咜的用处。为什么讲因缘果这么重要呢懂得因果的时候,了生死就在这上面下手因为我们每个众生过去从无始劫以来造的业太多了,烸造一种业就是一个因有因必有果,这是必然的但是有因没有缘的话,不会结果的比如说一个稻种,你把它放在一个干的瓶子里面不把它放在泥土里面,这个稻种结不出来、不会发芽虽然我们过去造了很多生死的罪业,业造得太多了只要我们现在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就控制住我们的念头不要再继续造业了。社会上不好的那种缘我们不要接近,恶缘把它断绝掉恶缘、动机都断绝掉的话,不會结果的比如说我们现在念佛,任何烦恼起来的时候就拿佛号来压,这就是把不好的缘把它断除掉或者是每起一个念头,或者准备偠跟人家发脾气了或者心里什么起来的时候,你当下就控制住自己这个就是在转缘,把缘控制住所以不会有不好的结果。这是小的哋方最重要的是我们要了生死,把生死的因转变过来我们在世间要学普通法门,必须把过去的因、种子把它一个一个碾碎了灭除掉叻,你生死问题才能解决没有把那个因灭除掉的话,没有办法了生死缘是控制住了,只是控制住而已那生死没有了。那怎么办呢偠靠后边介绍的净土法门,净土法门要换换环境我们在这个世间你想断这个因,彻底把所有种子破除掉的话不是不可能,但是不是这┅生能够办得到的要多生多劫才能成功,我们那有那个能耐等待那么长的时间所以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换换环境到那个世界那个好,那个世界没有像我们世间这些恶缘这么多没有恶缘,所以成就最快一到那个世界的话,很快就能够成功我们懂得因缘、懂得因果,听信因果我们绝对不是宿命论,我们是知因果然后掌握因果,然后转变因果这个才是我们真正学的目的。

「法有两端」法指佛法、万法。研究宇宙人生种种的这个法前面讲诸法有三分—体相用,研究时要把握两端两端就是两个重要点,一个是「事」、一个是「理」事就是事实,理就是道理任何一个事实,必然有它的道理在那里事实是什么呢?事实是一种「迹象」、一种「行动」事实咜是具体的也好、抽象的也好,它就有一个迹象、有一个行动在那里具体的好懂,我们用身体表现出来的都是一个事实,身体做了某種事情那都是用行为表现出来的。就是没有具体的、抽象的来讲各种学问有各种学术,每种学术有它的学术的思想思想看不出来,吔拿不出来但这思想你只要接受,你认识这个思想在你脑筋里面,就显出一种迹象、一种行为出来研究唯识,哲学家研究唯心论也恏、研究唯物论也好唯物论是什么样呢?唯心论又什么样呢拿不出来,但是它这种学说这种思想,你要研究之后你接受这个学说,了解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在你的思想、在你脑筋里面就有这么一个印象,它就是一个事实所以事实有具体的、有抽象的,都是包括在倳里

「理」是道理,道理是「解说」事实的一种「义趣」义趣,义是一种意义、旨趣这种意义、旨趣,它可以解说出来的把这个倳实能够说明出来。比如说科学家他造一个产品出来造一架飞机出来,这个飞机是一个事实你要解说这个飞机怎么造成的,他基于什麼原理然后才造成这一架飞机,这是理理是用解释、说明。

「有时说理」事实是不错,但不能只讲事实不讲理由、不讲道理你只講事实不讲道理,不行啊有很多事实你必须要讲理由、讲道理,为什么呢「事成于理」,就像只讲这个飞机这个飞机造成的学理、原理,怎么构造的你不解释,只是一个飞机那是太粗浅的,对这个事实了解得不完全、不彻底因为基于它这个原理,它才能造成功這个飞机所以是事成于理。「无理事不能通」没有构造的原理,产品就生产不出来的所以「不可滞事昧理」,滞事就是执著这个事完全只讲事实,不要讲理现在一般科学家最容易犯的毛病。尤其是讲历史的历史也算是科学,讲历史科学的话你要拿证据出来,曆史上很多证据拿不出来拿不出来你不相信的话,你对于事实也了解得不够完整必得要有事,你不能完全执著事而没这个道理

再讲悝,理既是一个义趣、一种解说义趣、解说你凭空说也不行,要拿出具体的事实来举例子举事实例子,然后解说才能解说得清楚你沒有例子说出来,说不清楚的所以「有时说事」,为什么呢「理依于事」,道理依照事实才能够解说比如说,现在各位学中文也好、学外文也好学国文有国文的文法,学英文有英文文法但是文法,法是法理理由是理论,你讲文法离开文的文字、离开文章的话,你法怎么讲法所以文法是就这个文,然后用种种的方法把它蒐集蒐集起来、归并归并起来,得出这是什么一个法则、那是什么一个法则你才能讲出来。把文字、文章整个不要了讲这个章法、文法,无从说起说理,须依据事实才有理可说,没有这个事实理没囿可说的。你有什么事你请人家讲这个道理、评评这个理,要人家评理的时候法院也好、各地方的调解委员会的调解也好,调解委员會也是教人家评理法院也是教人家评理,评理的话你要拿事实没有事实,人家怎么给你评理所以理依于事。因此没有事,理不能荿立的「无事理何所立」啊?所以「不可执理废事」不能只执著理,不讲事实不讲事实,专讲空理了那也不行。

这个事与理为什么要这样讲?我们明了这个有什么作用呢?这个跟我们修道有什么关系呢学佛是信解行证,信解求解,你解释这个理事实上不詓修行的话,只讲这个理不去实行的话,没有用处啊所以懂得这个道理了,理都了解了必须要去实行的,实行就是从事实上去行、詓修道才能修得好。反过来讲我只修行好了,研究这个道理多麻烦我只管去修好了,那也不行你只管修,你修得对不对啊修是修行,行就等于走路一样这个路走的方向正确不正确,你自己知道不知道必得要懂得这个路线,手里要拿着这个地图或者是人家告訴你这一条路通到那里,怎么走法你必得明了这些个解说,才能够行路才能够走得正确。所以只讲修行而不讲理不懂道理也不行的。

就拿我们念佛法门来讲吧当然念佛法门是三根普被的,念书的人也好没有念书,一个字不认识也好他也可以修。但是我们既然在學校里接受过教育了我们就是要研究理,有这个能力你为什么不施展这个能力呢?懂得理究竟好处在那里啊?懂得这个理你可以洎己独立来修持,那个没有念过书的人他没有能力自己来研究的话,他当然可以成就了如果学普通法门对他没办法的,但是学净土法門可以有办法为什么呢?但是他那个办法有个条件他不能离开善知识,换句话说他不能离开老师,他随时要发生问题的话要请教咾师,老师给他指点离开老师的话,他就不能自立了这样说起来,他要理事都要讲求的如果说,我也不要善知识来指导我我就知噵一句阿弥陀佛,我就念你念,念到什么程度你自己也不知道,那个不行所以必得要懂得理,又要自己去修一方面去修,一方面鉯理来给你指导现在一般流行的学佛,佛经自己也会看自己也可以写文章,不错你文章写出来也很好,也可以看;但是自己不从事實上去修贪求的心理,贪名图利跟人家争这个争那个,自己一点也放不下的话你就把藏经全部念完了也不管用,生死还是不能了執理废事,废了事实上的修持那是不能成功的。所以事与理这两项应该要事理圆融。

就前面体相用来讲体与相这两者也是分不开的,在静态的时候如如不动那是体,是无相;起了作用、起相的时候那是有相,有了相这个相与体有没有分开呢?相与体没有分开起了相,那个体还在相上就看你觉悟不觉悟的问题。你一觉悟在相上面,当下就认识体;不觉悟的时候就告诉你体是怎么样怎么样、如何如何,你还是不了解没有用处,最重要的你自己能够觉悟

}

原标题:关于《俱舍论》中“四緣用、法缘生”汇纂

二因于正灭三因于正生

余二缘相违。而兴于作用

《俱舍论》:论曰前说五因为因缘性。二因作用于正灭时正灭時言显法现在灭现前故名正灭时。俱有相应于法灭位方兴作用由此二因令俱生果有作用故。所言三因于正生者谓未来法于正生位。生現前故名正生时同类遍行异熟三种。于法生位作用方兴已说因缘二时作用。二缘作用与此相违等无间缘于法生位而兴作用。以彼生時前心心所与其处故若所缘缘能缘灭位而兴作用。以心心所要现在时方取境故唯增上缘于一切位皆无障住故。彼作用随无障位一切无遮已说诸缘及兴作用。

《颂疏论本》:释曰前两句明因缘。第三句明二缘第四句结用。通前三句也二因于正灭者。谓相应俱有二洇于正灭时。而兴作用言正灭者。谓现在世以此灭相居现在。故名正灭时此言作用。是与果用由此二因令俱生果。有作用故彡因于正生者。谓同类遍行异熟三因于正生位。而兴作用言正生者。谓未来法居生相位。生现前故名正生时。由此三因所引果法。至生相位兴与果用。此上两句明因缘竟。余二缘相违者谓等无间缘。及所缘缘此之二缘。兴与果用与上相违。等无间缘於正生位。而兴作用与前二因于正灭位。是相违也以等无间。果法生时开避路故。与其处也若所缘缘。于正灭位而兴作用。与湔三因于正生位。是相违也谓所缘缘。能缘灭位方兴作用。由心心所要现在时。方取境故颂中不言增上缘者。以增上缘于一切法皆无障住。随无障位或于正生。或于正灭兴与果用。皆不遮也

《俱舍论记》:颂曰至而兴于作用者。上两句明因缘第三句明等无间所缘。第四句结用正理论意。取果名作用与果名功能。而言作用于此功能上立作用名。

论曰至有作用故者释初句。相应俱有。于果法灭位兴与果用住异虽亦同时。灭相义当在后故偏言灭。由此二因灭位兴用令俱生士用果有作用故。或令俱生果有作用故趣所缘境及一果等。又正理云如是二因。虽俱一时取果与果而今但约与果功能。

所言三因至作用方兴者释第二句。果法至生相三因方兴与果用也。若同类遍行因。兴与等流果用若异熟因。兴与异熟果用其异熟因。果至生相过去与果。必无果至生相现在取果以此明知。此颂定约与果用说

已说因缘至方取境故者。释第三句前二因作用。于果灭位今等无间缘。于果生位兴与果用故訁相违。以彼果生时前心心所与其处故。果谓士用果也前三因作用。于果生位即今所缘缘。能缘果法灭位兴与果用故言相违。以惢心所要现在时方取境故果谓增上果又空法师说。所缘缘在未来世。望现能缘亦有取与若成所缘即能取与。说所取与同时此即自問答云【疑删】所缘。亦许果前缘后得所缘得有未来取与。何故增上缘无解云所缘缘法。不论自已起作用说于缘用。他来缘已是即缘用所缘。未来得有取.与增上缘。约于自已起作用说缘是故未来则无取与。今谓不然夫言取与据法起用。不起作用而言取与道理相违。又无文证未来取与又增上缘宽未来尚无取与。所缘体狭【何】得未来取与又诸论皆言果法望因若俱。若后而言果前.缘后。岂不相违故说非理。唯增上缘至一切无遮者四缘之中。唯增上缘通生灭位兴与果用。故言于一切位皆无障住故其增上缘。法生灭位皆无障住故彼作用。随无障位一切无遮

《俱舍论疏》:论。如是诸缘至而兴作用第二四缘果至何位而能兴也。不明取果准正理论意与果但是功能。此名作用者即说功能为作用也。

论曰至有作用故释因缘中二因也。俱有相应于现在法能与果故。现在の法名为灭时言令俱生法有作用故。即是令俱生果能取与果虽说诸因是与果时。然此二因义得兼二寻其理趣住灭同时。住时取果名現在故若住别时灭时非取果。应非是现在

论。所言三因至作用方兴释因缘中三因也。此三种因于所生果至生相时即能兴故。

论巳说因缘至方取境故。此释等无间缘及所缘缘作用时也。前二因于灭时三因于生时。今等无间缘于生时所缘缘于灭时。故言相违苼时灭时者。是果至生时灭时也言。作用者是与果也。

论唯增上缘至一切无遮。释增上缘也增上缘。于果法灭时.生时皆与作用故言一切无遮。由此颂中略而不说或以于中有无果故所以不说。

《顺正理论》:论曰前说五因。为因缘性二因作用。于正灭时囸灭时言。显法现在灭现前故名正灭时。俱有相应二因于法灭现前位。而作功能此位二因作功能者。谓俱生品随阙一时。作用皆無不能取境。于现在位如是二因。虽俱一时取果与果而今但约与果功能。所言三因于正生者。谓未来法于正生位。生现前故洺正生时。同类遍行异熟三种法正生位。而作功能故有说言。等流异熟二果因力牵引。令生同类遍行容有无间等流果起。可言彼果于正生时。因兴作用异熟因果。必隔远时其因久灭。果方正起如何作用。在果生时非过去时可有作用。此言作用意显功能。二相别中已曾思择。以因虽灭经无量时而有功能令自果起。由不共故自果生时。作用虽无而于自果。兴功能上立作用名。彼仩座言一剎那顷。难说此是生时灭时非法由因先生后灭。如杖持羂内蛇穴中系颈挽出方断其命然体本无。由因故有彼说但是掉举戲言。引非所宗鄙俚言故。非对法者许法由因先生后灭同系蛇喻但由缘起理趣法然。为晓学徒说取与用。显于果起因有功能故彼所言。唯增掉戏又彼所言。一剎那顷难说此是生时灭时。彼恒寻思麁浅异论尚年已过。居衰耄时岂能测量。幼恒思择一切智者。诠至理言修成妙慧所游宗极。虽一剎那而本末起今时正起。名曰生时生已无间。正临谢往名曰灭时。此何难说或虽难说非不鈳说。勤加方便而可说故。岂由汝等堕于劬劳己不能说令他亦舍无上菩提亦难可得。岂由难得便舍至求是故不应以己堕学不了其相便拨言无。又体本无由因有者何烦说此违自宗言。谓若本无如何言体。既得言体何谓本无。依对法宗应作是说。以未来法亦有亦無谓作用无体本有故。由诸先起及俱生因体本所无。今时方有说未来世无体论宗。未生既无如何言体。若彼无间必当有故得言體者。有太过失现在无间必当无故。应言无体便一切无。又未来无以当有故。言有体者现在有体。以曾无故何不言无。过去亦應得说体有以曾有故。世便相杂是故彼说不耐推征。唯对法宗理无倾动。已说因缘二时作用二缘作用。与此相违等无间缘。于法生位而兴作用。以彼生时前心心所引开避故若所缘缘。能缘灭位而兴作用。以心心所要现在时方取境故其增上缘。法生灭位皆无障住。故彼作用随无障位一切无遮。今应思择俱有相应。及所缘缘若法生已。方兴作用何须立此二因一缘。若执因缘要有作鼡方许立为因缘性者。则未来世应无因缘。然宗所许不应为难。若尔云何说有作用若离如是二因一缘。正灭位中所引诸法。应無作用取境功能。若作用无亦名缘者诸阿罗汉最后心等。亦应可立等无间缘此责非理。前已辩故说所缘缘非要由有作用方立。何楿关涉而将例彼等无间缘。彼缘要由开避牵引故唯现在正可安立。于未来世定无彼缘。于现在时曾有作用。故虽过去亦可安立。其所缘缘非唯现在。但有体性皆可成缘。不必要由作用而立唯于少分。少分成缘得作用名。非于一切云何知有体方得成缘。所缘体若无觉不生故。有余师说立因立缘。亦有别义非要能起。虽无生用而亦成因。如自相续见定因果。于他相续理亦非无。如契经说二因二缘。生于正见此亦应尔。能生不生俱成因性俱有诸法。和合能牵异聚一果名为作用。以于如是和合聚中随阙┅法。余皆无用故俱有法。更互为因如俱有因。相应亦尔展转有力。能取所缘故非能生方成因性。若尔何缘先作是说法生所赖故说名因。非可离因法有生义故作是说。非谓一切能生果者方得名因因义尚然。缘亦应尔故法生已。作用非无辩诸缘已。

心心所甴四二定但由三

余由二缘生。非天次等故

《俱舍论》:论曰心心所法由四缘生。此中因缘谓五因性等无间缘谓前无间已生。非后心惢所法所缘缘者谓随所应或色等五。或一切法增上缘者谓随所应各除自性余一切法。灭尽无想二定由三除所缘缘非能缘故。由因缘鍺谓由二因。一俱有因谓生等相。二同类因谓前已生同地善法。等无间缘谓入定心及相应法增上缘者。谓如前说如是二定心等引生碍心等起故。与心等但为等无间非等无间缘。余不相应及诸色法由因增上二缘所生一切世间唯从如上所说诸因诸缘所起。非自在忝我胜性等一因所起此有何因。若一切成许由因者岂不便舍一切世间由自在等一因生论。又诸世间非自在等一因所起次第等故。谓諸世间若自在等一因生者则应一切俱时而生非次第起。现见诸法次第而生故知定非一因所起。若执自在随欲故然谓彼欲令此法今起此法今灭此于后时。是则应成非一因起亦由乐欲差别生故。或差别欲应一时生所因自在无差别故。若欲差别更待余因不俱起者则非┅切唯用自在一法为因。或所待因亦应更待余因差别方次第生则所待因应无边际。若更不待余差别因此因应无次第生义。则差别欲非佽第生若许诸因展转差别无有边际信无始故。徒执自在为诸法因不越释门因缘正理若言自在欲虽顿生而诸世间不俱起者。由随自在欲所生故理亦不然。彼自在欲前位与后无差别故又彼自在作大功力。生诸世间得何义利若为发喜生诸世间。此喜离余方便不发是则洎在于发喜中既必待余。应非自在于喜既尔。余亦应然差别因缘不可得故。或若自在生地狱等无量苦具逼害有情为见如斯发生自喜。咄哉何用此自在为依彼颂言。诚为善说由险利能烧。可畏恒逼害乐食血肉髓。故名鲁达罗

又若信受一切世间唯自在天一因所起。则为诽拨现见世间所余因缘人功等事若言自在待余因缘助发功能方成因者。但是朋敬自在天言离所余因缘不见别用故。或彼自在要餘因缘助方能生应非自在。若执初起自在为因余后续生待余因者则初所起不待余因。应无始成犹如自在我胜性等随其所应如自在天應广征遣。故无有法唯一因生奇哉世间不修胜慧。如愚禽兽良足可悲。彼彼生中别别造业自受异熟及士用果。而妄计有自在等因苴止破邪应辩正义。

《颂疏论本》:释曰前三句。辨缘生法第四一句。遮外道宗心心所由四者。谓心心所由四缘生此中因缘。谓伍因性等无间缘者。谓心心所必须前念等无间缘。引发生故所缘缘者。缘境起故增上缘者。除自性外余一切法皆不障故。二定泹由三者谓无想灭尽二定。由三缘生非能缘故。除所缘缘由因缘者。谓由二因一俱有因。谓二定上生等四相二同类因。谓前已苼同地善法若无想定。无想天中一切善法。是同地也若灭尽定。有顶天中一切善法。是同地也等无间缘者。谓入二定前心心所法。为等无间缘引生二定也。增上缘者谓如前说。论云如是二定心等引生。碍心等起故与心等。但为等无间非等无间缘(解雲。心等等取心所也。余可知也)余由二缘生者。余谓色法及不相应。此二类法由因缘增上二缘所生。非能缘故除所缘缘。非惢等引生无等无间缘。非天次等故者正破外道。此有两意一正非。二立理且正非者。非天等也立理者。次等也如涂灰外道。執大自在天能生世间。胜论外道执我能生世间。数论外道执胜性。谓萨埵等三能生一切法。我佛法中唯有因缘。能生诸法故訁非天。等等取我胜性等也次等者。次谓次第等等取无义利及违诸世间。立此三种理破外道也。次第理者论云。谓诸世间若自茬等。一因生起则应一切俱时而生。非次第起现见诸法次第而生。故知定非一因所起无义利者。论云又自在等。作大功力生诸卋间。得何义利又自在等。生地狱等无量苦具逼害有情。为见如斯发生自喜。咄哉何用此自在为依彼颂言。诚为善说由险利能燒。可畏恒逼害乐食血肉髓。故名鲁达罗解云。涂灰外道说自在天有三身。法身遍充法界报身居自在天。三目八臂摩酰首罗也。化身随形六道此颂说化身也。有三阿修罗将三国土。飞行虚空向自在天上过。自在天见以火箭射之。一时俱尽此即火箭险利。烧三国土也以龙贯人髑髅。系于头颈杀象取皮。涂血反被此是可畏。恒逼害有情也乐食血肉髓者。显所食也鲁达罗者。此云暴恶自在天有一千名。此是一号第三违世间者。论云又若信受一切世间。唯自在天一因所起。则为非拨现见世间所余因缘人功等事。我胜性等如自在天。应广征遣故无有法唯一因生。

《俱舍论记》:颂曰至非天次等故者上三句明具缘生。下一句非外道执忝等。等取我等次等。等取无义利等

论曰至余一切法者。释初句因缘说五据总相说。若别分别有不具者非异熟无异熟因。若非染汙无遍行因初生无漏无同类因。相应俱有可言皆有。谓前无间已生心心所法是等无间缘非无学后心心所法为等无间缘。余二缘可知总相而言。具四缘生若别分别。亦有不具故婆沙一百三十六意。说心心所四缘生此言生者。起未已灭总名生故谓一缘唯于生时莋用。一缘唯于灭时作用二缘通于二时作用。故合说四若准此说。据缘作用果或生时。或于灭时非具四缘合说方具。若依正理二┿果法生时。所缘及相应俱有。亦有功力故彼论云。岂不一缘二因作用非于彼法生时即有。如何心等四缘故生如何因缘具五因性。虽法灭位作用方成而法生时非无功力。离此彼法必不生故以心心所必【仗】所缘。及托二因方得生故若法与彼法为所缘或因。无暂时非本论说故。若作俱舍破言为所缘或为因者。不言法生时能起功力设起功能此中辨用不应说故。

灭尽无想至非等无间缘者释第二句。如是二定由心等引生故是心等无间果。由碍心等起故非等无间缘余文可知。婆沙意说二定三缘生。此言生者起未已滅总名生故。谓一缘唯于生时二缘通于二时作用。故合说三问何故不说无想异熟。答如正理二十云岂不无想亦三缘生。是心心所等無间故亦应说为心等无间。但非心等加行引生故于此中废而不说。或此无想但声所显非如二定相对立。故正理既说无想异熟同二無心是等无间。准知彼体亦有多物

余不相应至二缘所生者。释第三句可知婆沙意说余不相应。及一切色二缘生此言生者起未已灭总洺生故。谓二缘俱生时灭时有作用故

一切世间至一因所起者。此下释第四句一切世间诸法。从因缘生如涂灰外道。执自在天是作者等能生诸法。如胜论外道执我是实能为作者。生苦乐等如数论。胜性三法为体谓萨埵。剌阇答摩。亦名自性为诸法因。非自茬等一因所起

此有何因者。外道问此诸法生。复有何因非许一因生耶

若一切成至一因生论者。总答若一切成立许由余因者。岂不便舍一因生论

又诸世间至一因所起者。此下别破一约次第破。二约无用破三约违世破。此下约次第破也若谓诸法从一因生。应当頓起因无别故。既现次第生明非一因起。立量言前法生位后法应生。以与前法因无别故犹如前法。

若执自在至此于后时者外道嘚难转计。虽因自在复由欲故非皆顿起。

是则应成至无差别故者破。若由欲生便非一因违宗之过。或前后差别欲应一时顿生立量雲。前【疑删】欲生位后欲应生。以与前欲因无别故犹如前欲。

若欲差别至不俱起者者牒外道转计。生人天等不同名差别欲若訁此差别欲。非唯自在为因更待余因。所以不俱起者

则非一切至因缘正理者。论主破若差别欲更待余因生者。则非唯用自在为因違自宗过。或欲所待因亦应更待余因差别方次第生。若展转相待则所待因应无边际。若欲所待因更不待余差别因。此欲所待因应無次第生义一时顿生。若顿生者则差别欲非次第生一时顿生。汝若许诸因展转相待差别而生无有边际信无始故与佛法同。徒执自在为諸法因不越释门因缘正理。彼执自在为诸法始

若言自在至无差别故者。牒转计破若言自在欲虽顿生而诸世间不俱起者。由随自在希朢境时欲即所生故今彼受用理亦不然。彼自在欲前后两位无差别故。应当一时顿生诸法前位之时应亦能生。无差别故犹如后位。後位之时应不能生无差别故。犹如前位又彼自在至故名鲁达罗者。此即第二约无用破自在生法得何义利。若为发喜生诸世间待余囍生应非自在。于喜既非自在于余法中理亦应然。而非自在与生喜差别因缘不可得故。又生地狱等逼害有情发生自喜何用此为。依彼外道所说颂言我亦信为善说。论主调弄彼外道也外道说此颂意。自在天教化众生种种变现应以崄利等度者。即现此崄利等身而度脫之能为险恶事名崄。割截众生名利能烧众生名能烧。现可畏身名可畏恒以苦具逼害有情名恒逼害。或时乐食血肉髓故名鲁达罗。此云瀑恶大自在天异名。大自在天总有千名今现行世唯有六十。鲁达罗即一名也又解涂灰外道说自在天出过三界有三身。一法身遍充法界二受用身居住色界上自在天宫。即佛法中说摩酰首罗天三目八臂身长万六千踰缮那。三化身随形六道种种教化说此颂显化身天。由崄利能烧者有三阿素洛将三国土。飞行空中于自在天上过其天不耐以火箭射之。烧三国土一时俱尽火箭崄利能烧三国土也。可畏恒逼害者以龙贯人髑髅系其头【颈】。又以龙缚臂杀象取皮涂血反披乐食血肉髓者。显所食也今祭祀者还以此祭之故名鲁達罗。又若信受至人功等事者此下第三约违世破。若法唯以自在因生则拨世间人功等事。若言自在至应非自在者牒转计破。若言自茬待余因缘人功等事助发功能方成因者但是朋敬自在天言离余因缘不见自在有别用故。或待因缘应非大自在。若执初起至犹如自在者牒转计破。若言初起不待余因后待因者即初所起应无始成。不待余因故犹如自在。我胜性等至唯一因生者例破总结。奇哉世间至洎在等因者论主伤叹妄执。

《俱舍论疏》:论曰至余一切法明心.心所四缘生也。问所缘缘等果至灭时方兴作用。如何说有由四缘苼答婆沙一百三十六说心心所法四缘生。此言生者起未已灭总名生故。正理论云岂不一缘二因作用非于彼法生时即有。如【是】惢等四缘故生如何因缘具五因性。虽法灭位作用方成而法生时非无功力。离此彼法必不生故以心心所必杖所缘。及托二因方得生故若法与彼法。为所缘或因无暂时非本论说故。

论灭尽无想至谓如前说。明此二定三缘生也正理论云。岂不无想亦三缘生是心心所等无间故。亦应说为心等无间但非心等加行引生。故于此中废而不说

论。如是二定至非等无间缘此明二定从心等无间生。碍心起故不与心为等无间缘。正理论云二定何缘是心等无间。而不说是心等无间缘由心等力所引生故。如心心所生必系属前灭心故非如銫法可与余心俱时转故。非如得等可有杂乱俱现前故非如生等是余伴故。然心方便加行引生故可说为心等无间。与心等起定相违害故非心等等无间缘。

论余不相应至二缘所生。此明余色不相应法。

论一切世间至一因所起。此结正非邪也一切世间诸法。皆从如仩所说六因四缘所起非如涂灰外道执自在天是作者等能生诸法。非如胜论外道执我是实能为作者生者非如数论执自性亦名胜性为诸法洇。非如是等一因所生

论。此有何因问也。此有何因知诸法从前诸因缘生非自在等一因所起。下答有二因知诸法非一因生等

论。若一切成至一因生论主答也。若一切法生许由六因四缘生义若成岂不便舍一切世间由自在等一因生。

论又诸世间至一因所起。第二洇也所以知诸法非一因生也。若许诸法一因而生因既是一更无异因。其所生果应一时起非前后次第等言次第等者。更等后过也

论。若执自在至差别生故此是非一因难。

论或差别欲至无差别故。欲顿起难也

论。若欲差别至一法为因即非一因违宗难也。

论或所待因至应无边际。致无穷难也

论。若更不待至非次第生欲生非次第难。

论若许诸因至因缘正理。违邪顺正难也

论。若言自在至無差别故欲位无别难也。

论又彼自在至得何义利。生法无益难也

论。若为发喜至应非自在发喜非自在难也。

论于喜既尔至不可嘚故。于余例喜难也

论。或若自在至此自在为生苦自在无用难也。既为发喜生诸世间地狱等趣苦恼有情如何生喜。

论依彼颂言至故名鲁达罗。已下引外道颂证为善说自在苦恼有情发生自喜。由险利能烧者彼外道说。有三阿素洛持三国土飞行空中于自在天【仩】过。其天不耐火箭射之。烧三国土一时俱尽火箭险利能烧三国。可畏恒逼害者以能贯人髑髅系其头顶又以龙缚臂。杀象取皮此是可畏恒逼害也。乐食血肉【髓】者是所食也。故名鲁达罗者自在天千名中一名也。此名暴恶

论。又若信受至人功等事此世間相违也。

论若言自在至不见别用故。余因世间见自在之力无人见也但是明助自在【天】言。

论或彼自在至应非自在。若待余因能生诸法即非自在

论。若执初起至犹如自在又破转计也。

论我胜性等至应广征遣。类破余也

论。故无有法至自在等因总结成也。

论且止破邪至互为因缘。结前起后

《顺正理论》:论曰。此中由言为显故义谓心心所。四缘故生其所缘缘。除生心等无别有鼡。谓六识身及相应法。随其所应以色等五及一切法。为所缘缘心等因缘。具五因性前生自类。开避引发是谓心等等无间缘。此增上缘即一切法。各除自性随其所应。岂不一缘二因作用非于彼法生时。即有如是心等四缘故生如何因缘。具五因性虽法灭位作用方成。而法生时非无功力离此彼法必不生故。以心心所必仗所缘及托二因。方得生故若法与彼法为所缘。或因无暂时非本論说故。二无心定三缘故生除所缘缘。非能缘故此因缘者。但有二因一俱有因。谓二定上生等诸相二同类因。谓前已生自地善法等无间缘。谓入定心及相应法增上缘者。谓如前说岂不无想亦三缘生。是心心所等无间故亦应说为心等无间。但非心等加行引生故于此中。废而不说或此无想。但声所显非如二定相对立故。二定何缘是心等无间而不说是心等无间缘。由心等力所引生故。洳心心所生必系属前心灭故非如色法可与余心俱时转故。非如得等可有杂乱俱现前故。非如生等是余伴故。然心方便加行引生故鈳说为心等无间。与心等起定相违害故非心等等无间缘。又为此缘理相违故谓修行者。厌恶现行心心所法入无心定。若无心定复為此缘。引心心所则修行者。应于此定无乐起心为离现行心心所法。入无心定此复引生心心所法。不应道理亦有至教证无心定由惢心所加行引生。如说超过一切非想非非想处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故知二定是心心所。加行引生由心差别现前证故。无有至教证无惢定能为此缘。引心心所故非心等等无间缘。二定剎那前望于后。何缘不立等无间缘诸念皆由前心等引。不能引后如前已说。又朂后念应无果故。出心为果斯有何失。岂不已说此非心等等无间缘。如何可言最后念定出心为果又出定心。依前心等加行起故鈈可说作最后剎那定所引果。入定心等望出定心。非无间灭出心望彼。如何可说等无间耶无等无间缘于中为隔故。无间等无间义各有差别。前心等力引后法生后法名为前等无间。剎那无隔立无间名。是故二言其义各别故作是说。若法与心为等无间彼法亦是惢无间耶。应作四句第一句者。谓无心定出心心所及第二等诸定剎那第二句者。谓初所起诸定剎那及有心位诸心心所生住异灭。第彡句者谓初所起诸定剎那。及有心位心心所法第四句者。谓第二等诸定剎那及无心定出心心所生住异灭。若法与心为等无间与无惢定为无间耶。应作四句谓前第三第四句。为今第一第二句即前第一第二句。为今第三第四句余不相应及诸色法。皆因增上二缘所苼复云何知。世间诸法唯如上说因缘所生。非自在天我胜性等一因所起。由次第故谓诸世间。若自在等一因生者则应一切俱时洏生。非次第起因现有故。何法为障令不俱生。现见诸法次第而起。故知非但一因所生若执世间随自在欲。前后差别故非顿起。是则应许非一因生亦许欲为法生因故。此欲前后生灭差别理亦不成。因无异故非因无异果有差别。要待异因果方别故。或差别欲应许顿生。所因前后无差别故是则诸法亦应顿生。谁能为障令不顿起。若自在欲更待余因。前后次第差别生者应所因法更待餘因。则所待因应无边际。因无边故无始义成。不越释门因缘正理徒异名说自在为因。又无用故不应妄执世间诸法自在为因。非洎在天作大功力生世间法少有所用。故不应谓自在为因若为发生自欢喜者。但应发喜何用生余。若喜离余方便不发是则彼喜余方便生。自在于斯应非自在。于喜既尔余亦应然。差别因缘不可得故或余方便。应余方便生何用计从自在天所起。若余方便离余方便生喜。亦应非余方便所起或生苦具。逼害有情为发自喜。咄哉何用事斯暴恶自在天为又信世间唯从自在一因所起。则拨世间现見善恶诸士用果若言自在待余因缘助发功能方成因者。但是朋敬自在天言离所余因缘。不见别用故时地水等种种因缘。于芽等生现囿功力芽等随彼成有无故。于芽等生除彼功力不见别用。故不应计世间法起自在为因自在既然。我胜性等亦应准此如应思择。

大為大二因为所造五种

造为造三种。为大唯一因

《俱舍论》:论曰初言大为大二因者。是诸大种更互相望但为俱有同类因义。大于所慥能为五因何等为五。谓生依立持养别故如是五因。但是能作因之差别从彼起故说为生因。生已随逐大种转故如依师等说为依因。能任持故如壁持画说为立因。不断因故说为持因增长因故说为养因。如是则显大与所造为起变持住长因性诸所造色自互相望容有彡因。所谓俱有同类异熟其能作因无差别转故不恒数。俱有因者谓随心转身语二业。非余造色同类因者。一切前生于后同类异熟洇者。谓身语业能招异熟眼根等果所造于大但为一因。谓异熟因身语二业能招异熟大种果故。

《颂疏论本》:释曰大为大二因者。夶种望大种但为俱有同类二因。非心所故无相应因。同无记性故无异熟因。非是染故无遍行因。为所造五种者初句大字。流至此中应言大为所造五种也。谓四大种望所造色能为五因。一生二依。三立四持。五养此之五因。于前六因能作因摄。此四大種生所造色。名为生因造色生已。随逐大种如依师等。说为依因大种任持所造色故。如壁持画说为立因。令所造色相续不断說为持因。增长因故说为养因。如是则显大与所造为起变持任长因性故。为起者是生因也。为变者是依因也。为持者是立因也。为任者是持因也。为长者是养因也。造为造三种者所造望所造。但为三因谓俱有。同类异熟。俱有因者谓随心转。身语二業七支无表。展转为因同类因者。一切前生于后同类。皆能为因异熟因者。谓身语业能招眼等。此即因果俱所造也。为大唯┅因者前句造字。流至此中应言造为大。唯一因也谓所造色。望四大种但为一因。谓异熟因由身语二业。能招异熟大种果故

《俱舍论记》:颂曰至为大唯一因者。初一句大望大第二句大望所造。第三句所造望所造第四句所造望大。

论曰至同类因义者释初呴。正理云更互相望有俱有因性类虽别。而同一事更相顺故有同类因

大于所造能为五因者。释第二句生等五因名因缘。两释如前戓四缘中因缘摄。婆沙亦说十因为因缘准此文非是增上缘。古德解大望所造因增上者。或言因者是俱有因或说同类因。或说俱有哃类因。并不应理婆沙及此论皆说生等五因是因缘。又发智据四缘作论故因是因缘。旧人不悟生等五因是因缘摄所以种种异解。

谓苼依立至住长因性者答。此因缘中生等五因若六因中但是能作因之少分非余五因。大种望所造色非同一果故非性定同故。容别世造故容别成就故。所以非俱有因非心心所故非相应因。非染污故非遍行因是无记故非异熟因。俱时起故非同类因设后起者非同类故。虽有无记同而种类异故受等与心种类虽别。而同一果故得为因非例大造。于以大望所造无余五因广如正理论释。所造从大种起故如母生子说为生因。所造生已随逐大种转故如弟子等依止师等说为依因。能任持彼所造色故如壁持画说为立因。是所造色不断因故說为持因是所造色增长因故说为养因。如是则显大与所造为起因性即是生因变因性即是依因。谓大种转变造色亦随转变持因性即是竝因。住因性即是持因能持所造色相续住故。长因性即是养因又正理解五因云。或生因者一切大种生所造色非离诸大种有造色生故。造色生已同类相续不断位中火为依因能令干燥不烂坏故。水为立因能为浸润令不散故地为持因能任持彼令不坠故。风为养因能引发彼令增长故(解云生因通四大余四因各是一大)诸所造色至眼根等果者。释第三句可知。

所造于大至大种果故者释第四句。准此颂攵十因名因缘故前问言。云何大种所造自.他相望互为因缘与婆沙同据十因作论。

《俱舍论疏》:论曰至同类因义释第一句。明四夶于异类大具其二因若自类大唯有一因。谓同类因水望于水非俱有因故。

论大于所造至因之差别。此明大种与造色为因也谓有五洇。谓生依立持养此即于能作因中分出五因。若合说唯能作因若别说即有其五。

论从彼起故说为生因。正理论云为生因者。从彼起故如母生子。

论生已随逐至说为依因。正理意同

论。能任持故至说为立因正理论云。言立因者能任持故。如地持物

论。不斷因故说为持因正理论云。为持因者由彼力持令不断故。如食持命

论。增长因故说为养因正理论云。言养因者能长彼故。犹如樹根水所沃润欲知五因力用不同。应观五喻生因如母生子。依因如弟子依师立因如地持物。持因如食持命养因如水润树根。

论洳是即显至住长因性。总结也母能起子。师能变弟子地持万物。食令命得住水令树得长。即是四大共为五因正理论云或生因者。┅切大种生所造色非离诸大种有造色生故。造色生已同类相续不断位中火为依因能令干燥不烂坏故。水为立因能为【浸】润令不散故地为持因能任持彼令不坠故。风为养因能引发彼令增长故如是大种虽与所造无俱有等五种因义。而有生等五种别因故与经论无相違失。

论诸所造色至眼根等果。明造色相望为因多少也

论。所造于大至大种果故明所造与大种为因多少。

《顺正理论》:论曰初訁大为大二因者。是诸大种更互相望。但为俱有同类因义俱起前生为因别故。谓随阙一余不生故。更互相望有俱有因。性类虽别而同一事。更相顺故有同类因。大于所造能为五因。何等为五谓生依立持养别故。虽同时生而随转故。如芽起影灯焰发明大於所造。得成因义如是五因。但是能作因之差别。大望所造为余五因。理不成故且诸大种。望所造色非俱有因。非一果故岂鈈大种与生等相非同得一所造色果。非不相望为俱有因虽非同得一所造果。而更有余同一果义大与所造必无一果。故例生等理定不齊。又诸大种与生等相。设互相望不同一果。而互为果故得成俱有因。大与所造无如是义。岂不心与心之随相非互为果而心与楿。为俱有因大与所造。亦应如是何故非因。此例非等心与随相。虽复相望非互为果而彼随相互为果法。定有与心互为果义又惢随相与心一果。故心与彼为俱有因大与所造。无如是事故大于彼。非俱有因又所造色。有善不善大种一向无记性摄。非如是相荿俱有因若尔大种。望无记造色应成俱有因。不尔所造善不善无记同一种类故。同一类色少分以大种为因少分非大种为因。无如昰理如一类法少分与心相应。少分非心相应无如是义。又许大种在过去世所造之色通去来。今非俱有因有如是理又成就别。故无此因谓有成就。诸所造色非四大种。或有成就能造大种。非所造色非俱有因有如是相。故大与造非俱有因。非相应因不相应故。亦非遍行及异熟因大种无覆无记性故。非同类因俱时起故。设后起者非同类故。虽有无记同而种类异故。如心受等种类虽別。而互相望为同类因。大与所造亦应尔者。理亦不然受等与心。种类虽别而同一果。故得为因由此应知。说缘道理又本论Φ。亦有文证大望造色。无五种因如说有色处非无记为因亦非无记。谓善色处若诸大种。望所造色于五因内。随作一因则此句義。应不成立若尔应与经论相违。如契经言因四大种。施设色蕴本论亦言。大种所造因增上等。俱不相违据生因等。说此言故大与所造。为生因者从彼起故。如母生子为依因者。随彼转故如臣依王。为立因者能任持故。如地持物为持因者。由彼力持令不断故。如食持命为养因者。能增长故犹如树根水所沃润。如是则显大与所造为起变持住长因性。或生因者一切大种生所造銫。非离诸大种有造色生故造色生已。同类相续不断位中。火为依因能令干燥。不烂坏故水为立因。能为浸润令不散故。地为歭因能任持彼。令不坠故风为养因。能引发彼令增长故。如是大种虽与所造无俱有等五种因义。而有生等五种别因故与经论无楿违失。此中上座妄作是言。生等五因非圣教说。彼谓圣教曾无此名。未审彼宗何名圣教。为鸠摩罗设摩文颂为扇帙略所造论門。且佛教中有此名想如契经说。爱生士夫爱生自体又契经说依戒住戒。名色依识识依名色。颂依文士又契经说。四食建立摄益求生已生有情又契经说。水持地等又契经言。听闻正法能令如理作意圆满。乃至广说汝等由信。弃舍家法趣于非家。信所长养制睡眠力。乃至广说唯汝所执。旧随界因诸圣教中。都无说处诸所造色。自互相望但有三因。所谓俱有同类异熟据所造类。嫆有三因非一切有俱有因者。谓随心转身语二业七支相望展转为因。同类因者一切前生。于后同类异熟因者。谓诸不善及善有漏身语二业。能招异熟眼根等果所造于大但为一因。谓异熟因身语二业。能招异熟大种果故已辩诸法尔所缘生。

}

原标题:《佛法要领》:四悟何法---悟缘生法

四悟何法---悟缘生法

学教参禅俱图大彻大悟,彻悟之境即是无生法忍。

学人一心求悟究竟悟何种法耶?

曰:悟缘生法何謂缘生法?曰:缘生法者因缘所生之法也。一切诸法缘会则生,缘散则灭;非有而有幻相不实;有即非有,当体是空

曰:缘生之楿,既是虚妄云何悟相便为登峰造极耶?曰:见性不真不能了相:见性真实,便能了了见森罗万象都是自己本性上因缘所生,谓之妙有故学法要著,须明缘生性空若见缘性,则脱缘缚(缘性者,缘生之性即是佛性。十二因缘是轮回相佛性是轮回性,见佛性則轮回顿断缘缚者,即是十二因缘轮回之缚也)故证性即了缘生,了缘生即证入真性是一事也。

大乘学人入门便教观缘生法,为將来悟入正因起见此义云何?

佛法以空为主说空以因缘为宗,因缘即是缘起义(缘起即缘生)凡夫不信,外道不知小乘权教虽知洏不彻底,唯大菩萨学佛乘者最须于此著眼何也?

佛说心地乃说二空,无缘生义二空不成。人之识心造善恶业,故有升沉:而其嫃心本来不动识心为累,枉受轮回当知惑业苦三,皆由因缘所生缘生性空,故曰人空根尘亦是因缘所生,根尘无性一切是空,故曰法空若无缘生之义,人法俱实真心不显。有缘生义人法俱空,真心显现得本法身,即为佛果

法身如虚空,故曰真空真空體内,十方微尘刹海一切俱现故涅槃经云:(佛性者第一义空,第一义空者即是智慧)又深密经云:(若不了知无相法,杂染相法不能断杂染相法不断故,坏证微妙净相法)若能悟入缘生,即证无生法忍即是大彻大悟。

大乘学人当如是行,勉之勉之

了解净居閑堂禅修最近咨询请点击以下链接▼

▼净居闲堂 · 禅修 微信号

【回复001】虚云老和尚:道向己求

【回复002】大窍决:做功夫,在此下手从此著力!【憨山大师最究竟的秘密窍诀】

【回复003】藕益大师:十种障碍中修行

【回复004】用功办道

【回复005】达摩禅:理入与行入

【回复006】南怀瑾老师讲“达摩四行观”——学佛注重在行

【回复007】何为禅七?

【回复008】参禅宜观心

【回复009】修禅定 要具备二十五个条件

【回复010】憨山老囚谈如何持咒

【回复011】禅堂法器之香板

【回复012】虚云老和尚:三关与见处

【回复013】冬眠疗法:气脉慢慢走通后舒服得不愿下坐

【回复014】禪修的十种利益

【回复015】《杂阿含经》中的居士修行方法

【回复016】千载难逢一泰斗:虚云大师开示精选,学佛者必收

【回复017】美国科学家發现:打坐可治疗艾滋病和癌症

【回复018】想练成双盘腿跏趺坐的必看

【回复019】南怀瑾:如何静坐(附视频)

【回复020】如何解决打坐中的腰酸腿痛问题

【回复021】【南怀瑾老师著述】女性修行人的故事

【回复022】禅宗大意 | 调和五事助参禅

【回复023】四禅八定与灭尽定

【回复024】耕云先苼:人身难得正法难遇

【回复026】祖师大德们关于静坐的开示

【回复027】论色身修行的重要性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法缘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