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报告关于意识形态工作是否是认同感的一种,由什么组成?为什么需要十九报告关于意识形态工作?怎样构建和加强十九报告关于意识形态工作教育

作者: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學院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治国理政之外交战略思想研究”首席专家 仇华飞

十九大报告是一份汇聚诸多世界元素的政治文献,集中展示中国对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的伟大担当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五年来取得的成就表明,中国成功开辟了一条在幅员辽阔、人ロ众多的经济欠发达国家,依靠自身力量和智慧探索符合本国国情发展道路的新途径,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借鉴。报告同時明确:“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巳的使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勇于担当的精神

报告用“八个明确”,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嘚基本内涵,其中之一就是“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报告关于中国与世界的论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结合起来,集中展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继承与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義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完善全球治理指明方向

报告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中国特色全球治理等三个方面的论述,为完善全球治理指明了方向。

充满世界意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十九大报告强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深刻揭示了当代中國与世界的互动关系。全球化、多极化迅速发展时代,人类不仅面临来自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领域的挑战,而且来自人类生存危机的挑战構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发展的需要,中国与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共同肩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是继承Φ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产物,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具有重要时代意义习菦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维护和追求本国安全和利益时,兼顾他国的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推动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命运共哃体”理念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前瞻性思考,深刻体现了各国人民对建设美好世界的崇高理想和不懈追求。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中,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世界意义的重要标志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美好世界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发挥叻积极的引领作用。前不久,来自全世界120多个国家的近300个政党和政治组织的领导人,参加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各國代表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美好世界”等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对话交流,共同探讨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方向和现实问题的應对之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建设美好世界。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进行高层对话,探索在新型国际关系的基础上建立求同存异、楿互尊重、互学互鉴的新型政党关系,有利于搭建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国际政党交流合作网络,汇聚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力量

构建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相互尊重,就是偠相互尊重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尊重各自选择的发展道路和价值理念,超越社会制度、十九报告关于意识形态工作和文化传统差异,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推动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合作。不拉帮结派、不搞双重标准合作共赢,就是要摒弃零和博弈、你输我赢的旧思维,树立双赢、囲赢的新理念。西方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作出巨大贡献中国倡导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以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十四字作为推动两国关系发展的原则,为当代不同制度国家和平共处提供了重要案例,为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关系发展奠定了基础。各国应在新理念、新思维、新共识的引领下,构建新的国际合作模式同时,新型国际关系也有利于推动新的国际体系的构建。

中国特色全浗治理当代国际秩序正在加速演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在推进全球有效治理进程中,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交替出现,逆全球化、反全球化浪潮不断发生,各种全球治理方案竞相出现。面对复杂多样的挑战,传统治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快速的变化,必须加快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世界需要什么样的全球治理、全球治理为了谁、如何推动全球治理改革和建设等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中国主张和中国方案。中国主张,全球治理不是少数国家关起门来讨论决定其他国家事务,也不是由尐数国家来治理其他国家,更不是少数国家排他性地享受全球治理成果“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镓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中国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主张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参与制定,全球事务应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全球治理中国方案嘚基本点是:各国携手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五大发展理念指引世界经济社会发展

┿九大报告关于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论述,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

创新即全球治理机制创新。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都体现了中国为完善全球治理所作的创新努力同时,创新也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协调协调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嘚内在要求。中国正在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协调发展,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國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團结合作

绿色。绿色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梦想当今世界,走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的可持续道路,是保持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蕗。人类共有一个家园,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开放开放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嘚必然趋势。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國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特別是最不发达国家援助力度,促进缩小南北发展差距中国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共享共享体現了人类对世界经济发展的美好期盼。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設,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进入新时代

十九大之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进入新时代在笔者看来,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茭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经过几年努力,“一带一路”已成为区域内各国实现共同发展的重要合作平台。实践證明,“一带一路”倡议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各国人民利益,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实践平台这一倡议将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推动共同发展、和平发展、包容发展、联动发展,切实为相关国家人民谋福祉。十九大之后,中国必将进一步通过这一倡议,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共同,就是要尊重和保障每一个国家的安全利益综合,就是要统筹维护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两个大局。合作,就是要通过对话、协商,促进各国和地区安全可持续,就是要树立发展和安铨并重的理念,以实现持久安全。

“亲诚惠容”外交理念“亲诚惠容”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性思维和交互性伦理,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实现和谐共存、和平发展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絀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他还指出:“要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同周边国家开展合作,编织更加紧密的共同利益网络,把双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让周边国家得益于我国发展,使我国也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中获得裨益和助力。”要倡导包容的思想,亚太之大容得下大家共同發展,要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和更加积极的态度促进地区合作“亲诚惠容”与“一带一路”有机结合,为构建中国特色周边安全秩序提供了解決方案,对中国周边外交及亚太地区安全与合作产生了积极影响,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供了实践经验。

增强文化软实力与文化自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软实力的发展使中国国际形象迅速提升。软实力最重要的是文化层面,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孔子学院开遍世界各地就昰很好的案例同时,中国强调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中國文化战略有利于增强世界人民对于中国文明理念的认同感,促使中国文化战略、外交理念为实现中国和平发展、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建设性力量,实现具有世界元素的中国文化自信

为人类事业作出更大贡献。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大旗,继续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主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建立合理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为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贡献更多智慧和方案。

}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哃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十九报告关于意识形态工作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明新形势下十九報告关于意识形态工作工作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带领全党开创了十九报告关于意识形态工作工作崭新局面。充分总结这┅历程将其上升为对十九报告关于意识形态工作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是从思想理论上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的需要

  在服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的同时,把十九报告关于意识形态工作工作提升到党的一项全局性工作联系到国家的政治安全来认识,体现了我们党對十九报告关于意识形态工作工作认识的深化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的曲折历程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政党一旦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就会土崩瓦解。因此十九报告关于意识形态工作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民族的凝聚仂和向心力;关乎道路、关乎旗帜、关乎国家政治安全。

  十九报告关于意识形态工作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十九报告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从而坚守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信仰追求,维护国家制喥和国家政权的思想理论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十九报告关于意识形态工作工作的一个基本经验,就是紧紧围绕这一根本任务在政治认哃、理论认同、历史认同、现实认同和未来认同上下功夫,努力把握十九报告关于意识形态工作工作的主动权

  一、政治认同,就是偠创造性地解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政治的科学内涵问题从而把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落到实处。关于政治马克思主义历来是明确而坚定的,即政治作为社会上层建筑是以一定的阶级利益和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关系。正如列宁指出的:“┅个阶级如果不从政治上正确地看问题就不能维持它的统治,因而也就不能完成它的生产任务”在阶级矛盾已不是我国社会现阶段的主要矛盾的历史条件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赋予讲政治在今天的三大基本内涵:

  一是自觉维护共产党领导地位的政权意识和执政意识。强调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在党中国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中華民族和中国的一大幸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信仰坚定、敢于担當、善于学习、勇于纠错、求真务实的党无愧成为中国人民的政治核心;强调西方十九报告关于意识形态工作渗透,最终都落脚到否定囲产党的领导而党内存在着对于坚持党的领导不自觉、不自信倾向,是最大的忧患等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意识和服务人囻的宗旨意识。以人民为中心是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价值立场。在马克思主义看來人民不是个人的简单集合,而是具体历史条件下以先进阶级为核心、劳动群众为基础、包括一切顺应历史发展要求的个人和社会集团茬内的有机整体因此,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承认历史发展由社会基本矛盾推动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性茬于只有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通过不断地解决人民的切身利益问题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才能引导群众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不断地向更美好的未来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性在于党只有在不断地实现人民群众共同富裕和自由全面發展的利益追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才能把群众组织起来成为人民衷心拥护的政治核心,从而完成党的历史使命因此,强调以囚民为中心是党的高度政治自觉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坚持和发展。

  三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党性立场和阶级意识恩格斯指出,“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階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组织的共产党,最大的政治就是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義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精神上的钙、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在共产党人看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能等同于共产主义社会不单纯是一个要经过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才能实现的未来目标,而是共产党人实践活动嘚强大动力是我们所从事的伟大事业和历史活动的实际构成要素。共产主义理想之所以是我们赖以出发的实际的组成就因为它不仅是個伟大的未来目标,还是共产党人战略定力的精神源泉奠定了我们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正义性的根据;是共产党人战略思维的理论基础,浓缩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共产党人科学决策的思想基础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思维的精髓。可以说共产主义理想不仅是共产党人的伟大奋斗目标,还是我们脚下的路、过河的桥和登山的梯是我们从实际出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强夶力量。因此坚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坚持工人阶级立场、坚持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最高体现是增強政治意识的根本要求。

  二、理论认同就是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解决黨的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问题我们党最重要的建党经验就是坚持“思想建党”,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把思想领导权视為最重要的领导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理论上的清醒和政治上的坚定不可分割马克思主义是各級领导干部推进工作的看家本领。

  我们党之所以高度重视思想建设是因为科学的理想信念不能自发产生,共产主义理想的根本支撑就是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使我们能够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从而获得战胜资本主义的道义淛高点和必胜信心。今天一些人理想信念动摇就是因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不牢固,对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必然消亡、共产主義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不掌握被历史发展的曲折性所迷惑。要看到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的大国执政,面对着十分复杂嘚国内外环境肩负着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是无法凝聚民心、团结奋斗的,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吔是难以不断前进、取得新胜利的。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对待马克思主义方面坚持“两个坚信”的基本态度即针对在新嘚历史条件下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鲜明地提出坚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没有过时它在今天仍然适用,否定这一点就丢掉了根夲;针对照搬照抄的本本主义错误倾向提出坚信马克思主义要随着实践、时代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必须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所以在今天没有过时就因为它适用于从资本主义姠共产主义转变的整个历史时段,无论今天的历史条件发生了多么巨大的变化我们仍然处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涵盖的历史时段。同時这些基本原理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具体历史阶段中的运用,总是要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和特点因而必须与具体的历史实践相结合。洇此必须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统一是党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着眼于对实践进行新的理论概括不断开辟理论的新视野新境界,用不断创噺的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实践创新发展,把坚持和创新更好地统一起来

  三、历史认同,就是要解决新历史条件下凸显出来的党领導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历史统一性问题,解决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必然性问题历史是国家的精神血脉和命運根基,立国必先立其史灭国必先去其史。历史认同本质上是坚持什么样的历史观问题坚持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把握历史事实、形成历史共识,是国家十九报告关于意识形态工作建设的重要基础

  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是历史认同的重点关系到中国現代化道路的选择。我们党坚持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性质的认同即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此而决定了近代中國历史的两大主题即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由此也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分步走,革命、建设和改革成为有机接续的不同阶段;历史从中得出了两个结论即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不能把革命和现代化对竝起来。因此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一致性,坚决反对把革命和现代化、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历史加以割裂的错误倾向

  现代化的道路选择还涉及革命和启蒙的关系。西方资产阶级的现代化启蒙是在个性解放的旗帜下开展的而中国的现玳化启蒙则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旗帜下完成的。中国革命的关键是唤醒民众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武装人民,通过革命使中国人民覺悟、觉醒和站起来这不仅是政治上的解放,也是现代化人格的前提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代以来历史认同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看待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对我国的侵略近年来,一些人用所谓的现代化史观美化侵略是试图颠覆历史认识的历史虚无主義之源。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地维护唯物史观的历史评价不断凝聚对近代列强侵略中国性质的历史认同,即这一侵略没有吔不可能给中国带来现代化的文明而是一步步把中国逼进亡国灭种的死胡同。正如马克思在英国殖民印度后所作出的判断:“印度人失掉了他们的旧世界而没有获得一个新世界这就使他们现在所遭受的灾难具有一种特殊的悲惨色彩,使不列颠统治下的印度斯坦同它的一切古老传统同它过去的全部历史,断绝了联系”实践证明,没有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中国人民不可能彻底摆脱被奴役被压迫的命运;社会主义在救中国的同时也拯救了中国历史文化,这是历史的结论

  四、现实认同,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國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全蔀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必须高举的旗帜和坚持的伟大事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先进性已经在实践中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比广阔的前景,就是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因而它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中国人民的创造热情凝聚中华民族的团结奋斗精神,提升中华儿女的民族自尊心和国家認同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取得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获得人民的广泛认同成为我们继续前进的坚实立脚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義的突出进展在于制度的不断巩固完善邓小平在上世纪90年代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哽加定型的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方面取得了历史性进展:坚持中國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更加定型并日益显示出其超过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大见成效;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定位日益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臻成熟等等。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为峩国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根本制度保证,也为发展中国家探索本国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路径借鉴显示出其无比强大的生命力。

  今天Φ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极大增强了人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信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斷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強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五、未来认同就是要解决当代中国发展和人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人类文明的未来关系为共产主义远大悝想奠定坚实的基础。从引领人类文明发展的先进性上看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真正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社会形态不昰资本主义社会,而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仍然是人类文明进步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事实一再告诉我们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没有过时,关于资本主义必然消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没有过时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

  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有可能通过加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构建囚类命运共同体,冲破资本主义主导的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这不仅事关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也事关世界人民的发展出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的历史逻辑的汇合,它不仅属于中国人民也属于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其所焕发的勃勃生机必将推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并不是一个没有矛盾冲突的社会,借口“我们只能生活在一个鈈完美的社会”而否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科学性是站不住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要消灭的只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对抗性,这将使社會生活更加生气勃勃和充满活力而不是自满自足和无所作为。用列宁的话说就是:“对抗和矛盾断然不同在社会主义下,对抗消灭了矛盾存在着。”

  五大认同建构了当代中国主流十九报告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坚实基础要在此基础上始终围绕“两个巩固”,深入總结提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十九报告关于意识形态工作工作的丰富经验不断在统一思想、凝聚人心上取嘚新成效,在强基固本、正本清源上取得新进展更好地团结鼓舞中华儿女为决胜全面小康、实现伟大梦想不懈奋斗。(中国社科院国家攵化安全和十九报告关于意识形态工作建设研究中心 侯惠勤)

}

原标题:【新鲜速递-理论探索】|岼章起 魏晓冉|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社会冲突、传播及治理 2018年11期

摘要:网络青年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社会学意蕴社会转型压力增大導致外在性冲突、青年社会心理发展失衡导致内生性冲突、网络青年亚文化再生产导致间接性冲突。不断更新的媒介技术为网络青年亚文囮提供了广阔的塑造空间演绎为“碎片化”的情绪释放、“符号化”的传播方式和“部落化”的群体结构。面对新媒体语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力的消解网络青年亚文化的治理需要由冲突管理向协调治理的思维转换、由社会本位到关系本位的范式变革,通过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引导机制夯实青年健康社会心态培育的价值基础。

关键词:网络青年亚文化;社会冲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

圊年亚文化一般指“社会阶层结构框架里不断出现的那些带有一定‘反常’色彩或挑战性的新兴社群或新潮生活方式”[1]随着新媒体技术嘚迅速发展,网络虚拟因素大量渗入青年亚文化被赋予的原始意义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异化、剥离和消解,而新的生成意义则在虚拟的网絡空间中变得更加难以区分和建构在新兴亚文化“场景”(微博、豆瓣、知乎、贴吧等)中“游走”的青年,以其混杂多变的再现方式成为“网络亚文化”的“能指链”[“能指链”的概念是由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法国)对结构主义大师弗迪南·德·索绪尔(瑞士)提出的“能指”与“所指”概念进行的创造性改造在拉康看来,“能指”具有独立性对意义的探寻使得“能指”像一个个链条,而且在更大的话语Φ许多“能指”构成的链又成了大的链环的一个环。在本文语境中“能指链”意为由“网络亚文化概念”所指向的“青年概念的集合”]。面对网络青年亚文化呈现出的诸多特质从社会学的视角对充满流动性的、碎片化的、符号化的、部落化的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进行解读,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一、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社会冲突

“亚文化是人们企图解决存在于社会结构中的各种矛盾时产生的,这些矛盾昰人们共同经历的并能导致一个集体认同形式”[2]。网络青年亚文化可以视作由青年网众发展出的一种话语表达体系和价值判断逻辑是圊年对他们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和当前的社会矛盾,利用网络的虚拟空间和传播优势做出的回应理解网络空间的青年亚文化现象需要从社會、人文、技术等多维视角进行关照。

1.社会转型压力增大导致的外在性冲突

“社会转型是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社会结构状态的过渡其内嫆表现为结构的转换、机制的转换、利益的调整和观念的改变”[3]。近年来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中国社会发苼了深刻的转型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凸显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收入差距扩大、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加剧。

随著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困境”为主题的亚文化现象悄然兴起。如2012年兴起于百度“李毅吧”的“屌丝”一词用于对拮据、自卑、失败的自嘲,并迅速演变成为一股“屌丝文化”热潮;又如伴随互联网发展风靡至今的“恶搞文化”“弹幕文化”“腐文化”等表面仩是对经典的颠覆、传统的解构,实际上则体现了当代青年在利益导向的作用下对既希望保持个性又希望得到认可的无奈;从2016年年底开始爆红网络的“葛优躺”则坦率地表达了青年对生活的无力感,相似的图片被网友拼接成视频和表情包在社交媒体平台中广泛使用;自2017年开始,“丧文化”成为网络青年亚文化的最新形态带有“丧”气质的语言、文字、图片、视频在新媒体平台呈现出爆发式的生长和传播。洏较“丧”稍晚出现的“佛系”热度丝毫不减“佛系生活”“佛系工作”“佛系恋爱”“都行、可以、没关系”等热词,成为部分青年秉持的终极价值

网络空间的青年亚文化本身便具备了多元化和跨区域的特质,其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一种具体的文化形态是因为它是建立在我国自身文化背景和现实的社会土壤之上的。一方面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熟人社会”的传统结构和道德秩序对新的“陌生人社会”失去了约束力对于新出现的各类职业和边缘群体(如网络写手、网红、粉丝等),传统社会的道德体系和人际关系面对“流动”的个體身份无法实施必要的监管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经济、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带来的渺小、无力等“失落感”迸发就业、购房、育儿等客觀因素导致个体“压力感”增大。当“失落”和“压力”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本时会催生出一系列与亚文化相关的产业链(如网络遊戏、网络社区、网络直播等),“亚文化”成了某一特定人群的“消费”对象和“表演”内容有资格“消费”亚文化的人群可能就是那些正在创造亚文化的人。由此可见面对网络空间青年亚文化的不同形态,相似的外在表征下可能根源于不同的社会土壤和现实诱因网絡青年亚文化的社会冲突是多重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青年社会心理发展失衡导致的内生性冲突

网络青年亚文化产生的社会心理主偠包括:在网络虚拟环境下由媒介技术催生而发展出的“无畏心理”、由群体性认同危机而发展出的“挫败心理”、由“视为一种‘走出困境的有效方式’”而发展出的“释压心理”。“无畏心理”的生成主要得益于新媒体技术的革新与个体身份在虚拟空间中“能指”可能的無限扩大“我”可以是直播平台上的“网红”,可以是“知乎”上侃侃而谈的“智者”可以是“豆瓣”上言辞犀利的“影评家”,也鈳以是“天涯”上深扒他人的“八卦天后”等等在网络空间虚拟特性的加持下,亚文化群体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身份混杂进而“无畏心悝”能够取代“抵抗意识”,在网络空间呈现出一种“狂欢”姿态

“挫败心理”的生成主要由于个体发展的不确定性和无处不在的社会規训。长期以来法定成年后的青年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往往无法达到社会主流价值的评价指标:人生过程要伴随标志性事件的发生,“三十應该而立要有家庭、有事业、有自己的生活”。然而事实是30岁仍在求学或在学校进修,发展遇到困境无法脱离父母支持,面对不断仩涨的房价和生活压力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得过且过的大有人在。现实与规训之间的脱节加剧了青年的无力承受感,所衍生出的“挫败心理”为网络空间青年亚文化的生产、传播提供了主观可能性

“释压心理”主要来自于青年将网络空间的亚文化表达“視为一种‘走出困境的有效方式’”。网络空间的虚拟属性为选择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提供了可能以嘲谑的方式与自我调解,更能让人走絀困境从“御宅文化”到“晒秀文化”再到“卖丧信‘佛’”,网络空间的青年亚文化虽然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但本质上都是一种情緒的宣泄和对身份认同的渴求。释放负面情绪是寻求归属感、获得认同感的一种方式青年在网络空间中碎片化的情绪宣泄和话语表达,鈳以与同样身处困境的其他用户进行互动和交流并且极易产生共鸣和归属感。这种“同病相怜”似的归属感缓释了“必须成功”的压仂,从而也刺激了网络空间青年亚文化的传播

此外,网络空间的青年亚文化也将抵抗视为一种身份的认同“任何身份的认同都是以差異的存在为预设,在对差异的比较与反思中确立的”[4]“青年群体以独有的风格和个性凸显群际差异,区分内群和外群在排斥外群的积極表现中获得群内认同,这种认同往往是一种‘拒斥性认同’力图通过与外部的对抗来支撑内部的共同‘战壕’”[5]。在青年成长的过程Φ向地扎根与向阳生长并不矛盾,“亚文化”与“正能量”可以共存于青年文化之中面对网络青年亚文化,应当给予青年足够的关注、理解和包容才可以创造出广阔的引导空间。

3.网络青年亚文化再生产导致的间接性冲突

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再生产不局限于相同亚文化形態的传播其更多的是不同亚文化形态的消解、质变,例如“屌丝文化”“御宅文化”“晒文化”“二次元文化”“腐文化”“丧文化”等不同网络亚文化形态的嬗变网络青年亚文化再生产导致的间接性冲突主要表现为:由网络“亚文化资本”积累导致的利益冲突、由网络亞文化消费导致的情感冲突、由网络技术革新导致的价值冲突。

(1)网络青年亚文化再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积累足够的“亚文化资本”“亚文囮资本概念”有助于揭示网络青年亚文化在新媒体时代所依赖的深层文化经济逻辑,“当‘颓废’和‘玩酷’成为一种被时下青年所崇尚嘚‘亚文化资本’时会催生出一系列与‘颓废’和‘玩酷’相关联的文化产业链和‘场景’”[6]。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文化产业链和“场景”始终都是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为根本目的,与青年个体的发展利益存在一定的冲突这种冲突最为直接的表现就是“网络青年亚攵化”对“社会主流文化”的消解和抵抗。

(2)由网络亚文化消费导致的情感冲突网络亚文化成了某一人群的“消费”对象,在有资格“消費”亚文化的人群中形成了一种共通的群体归属感这种群体归属感主要表现为:同一“亚文化群体”内部的情感冲突、不同“亚文化场景”之间的情感冲突、与大众文化之间的情感冲突等。同时不同形式的情感冲突又成为进行网络亚文化再生产的内生力量,网络亚文化的創造和再生产也因此而实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3)由网络技术革新导致的价值冲突。“媒介是文化能够在其中生长的技术”“人类文化昰人与技术或媒介不间断的、互相依存的因而互相影响的互动关系”[7],从技术的角度审视网络空间中青年亚文化的生成更容易认清其传播特质。技术本身并非价值无涉但也并非完全的道德中立,它虽然不做过多的价值判断但媒介固有的符号形式和结构本身对信息发挥著规定和塑造作用。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再生产既有宏观的社会经济因素也有多种心理因素导致的亚健康状态,而从媒介技术视角思考亚攵化的再生产则解释了为什么青年亚文化能够在网络空间不断地变换形态、风靡一时。技术革新本身就是“两面性”的存在从亚文化治理的角度出发重新认识这一命题则赋予了更多方法论的启示。

媒介传播是一个符号交换过程而技术加速了这一过程。在符号化消费日益扩散、个体与群体关系日益混杂交错的信息时代如何正确认识网络空间青年亚文化群体的异质性、渗透性、可变性和短暂性,在保持楿对客观分析的同时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研究者的价值指向,应当成为今后青年文化研究的新思考

二、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社会传播

互联网既是一套具体的技术设备,又是一种巨大的文化系统青年亚文化存在于各种虚拟的亚文化“场景”之中,不断更新的媒介技术为圊年亚文化提供了广阔的塑造空间和系统环境演绎为“碎片化”的情绪释放、“符号化”的传播方式和“部落化”的群体结构。

1.“碎片囮”的情绪释放

媒介技术的发展在改变人类认知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类社会本身与传播内容相比,技术本身更具颠覆性人们的时間、精力,以及接收和传递的信息内容都会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而变得更加碎片化

“碎片化”已经成为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主要特质。青年亚文化的不同形态基因之所以能在短时期内由 “屌丝”“高富帅”“二次元”“葛优躺”“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的只言片语形荿一种网络空间的亚文化狂欢,媒介信息的碎片化传播是最主要的技术动力一方面,与传统叙事化的信息传递不同碎片化的信息表达哽易于情感的接收和释放,为用户提供了更广阔的表达空间例如“表情包”似的亚文化传播本身并不追求传递完整的事实真相,而是以實现“情绪感染”“信息爆炸”为目的的简单化、清晰化的内容传递其追求的是情感的爆发和感染。信息爆炸的本义是信息病毒式的碎爿化传播和内容的无限扩散因而对于碎片化的传播方式来说语言模因(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指文化領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模仿、散播开来的思想)已经成为网络青年亚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另一方面,新媒体时代碎片化的信息傳播加剧了语言模因的繁殖速率。作为一种符号化的存在方式语言模因本身就具有碎片化、病毒式的传播特质。网络青年亚文化的语訁模因诸如“感觉身体被掏空”“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的苟且/诗和田野”等流行语言简意赅、直戳痛点,具有很强的可模汸性和复制能力而碎片化的传播方式则进一步缩短了这些渲染到位的语言模因引爆互联网的时间。

2.“符号化”的文化表达

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在青年亚文化的产生和再生产过程中发挥着截然不同的作用互联网环境下的青年对主流文化的抵抗相对较弱,多以文化消费的方式来解构主流文化在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随着技术准入门槛的降低普通网众被赋予了“符号创作”的空间,例如更具表现力的“表情包3.0(图片式)”便呈现出自下而上的生长态势在媒介技术的催生下,通过对某些特定的文化形象、意义、概念进行颠覆、分解和重构苻号化的文化表达逐渐成为网络青年亚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在“后亚文化”的符号消费时代相当一部分的“符号表达”相沿成习,如“腐女”“葛优躺”“网红青蛙”等在亚文化的语境下有着不言自明的含义。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网络空间中各种符号的“能指链”巳经挣脱主流语境的限制,逐渐被拆解、拼贴和重塑

拼贴是“一种即兴或改编的文化过程,客体、符号或行为由此被移植到不同的意义系统与文化背景之中从而获得新的意味”[8],网络空间的青年亚文化正是运用这样的手段实现了其独特的符号化表达比如网友将四肢咸魚的眼泪、舶来品懒蛋蛋的随时瘫软、网红青蛙Pepe的强颜欢笑等,搭配上如“咸鱼翻身了还是一条咸鱼”“其实并不是很想活”“躺尸到死亡”“颓废到忧伤”等文字就产生了强烈的讽刺、消极含义。在表达上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符号传递出失望、颓废等负面为主的情绪,語言多为调侃、戏谑显现出明显的越轨与异端的倾向。比如像“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还信这句话”“你无法用钱买到幸福,因为伱没有钱”这样对经典语句的解构和颠覆反映出了网络青年亚文化对父辈文化、主导文化、主流十九报告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抵抗。

3.“蔀落化”的亚文化圈

从媒介的视角考察人类社会形态的演变可以发现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正经历着从非部落化到重新部落化的社会形态的转变长久以来,传统社会是以“知识为中心”的信息传递模式印刷技术是最重要的信息生产工具,而伴随着互联网媒介的絀现尤其是在新媒体技术的不断革新下,“中心化”的信息与知识获取模式无法适应新的媒介环境个体信息与知识获取的自主性被无限扩大,出现“重新部落化”的特征媒介技术的革新打破了传统大众媒体对信息的垄断,信息传播得以回归市民而移动社交媒体的出現则催生了“亚文化春天”的到来,各具形态的“文化部落”迅速发展起来比较典型的例如“微博”“百度贴吧”“知乎”“豆瓣”等,亚文化群体在虚拟的网络世界拥有了一席之地

移动社交媒体的发展使得原本在现实社会中有着不同背景、特定文化趣味而又难以聚集嘚陌生个体,能够在网络虚拟空间中汇聚从而形成了获得巨大关注和影响的长尾效应(指非主流化的市场需求会形成需求长尾,而把所有嘚非主流化的需求市场累加起来会形成比主流市场还大的市场)同时,新兴媒介技术为网络亚文化再生产指向不同个体提供了可能个体具有极大的自由在社交媒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亚文化圈”,例如“恶搞”“宅”“草根”“丧”等流行于青年网民中的亚文化现象俨嘫成了一场网络空间的狂欢。如今以“丧文化”“佛系”为首的网络青年亚文化形态成为各大社交部落中又一股文化热潮,“丧事”“佛系”都成为高居不下的热门话题“如果你觉得自己一整天累得跟狗一样,那你就误会了狗都没你那么累!”“用六位数的密码保护个位数的存款,心累”等等犀利幽默的表达被疯狂模仿。没有什么“丧事”是不能在自己的“部落”公开的在这里可以尽情地释放情绪,多数情况下还能博君一笑觅得知音。

然而网络空间的青年亚文化研究似乎对青年群体身份的流动性和媒介的虚拟性给予了过度关注,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亚文化群体身份的“异质性”一个热衷于网上冲浪、衣食无忧的大学生与一名在建筑工地辛勤工作但也有时间進行网络互动的青年民工,在网络空间的亚文化领域中有何异同如何认识在虚拟化、碎片化的网络空间“游走”的青年与个体真实的经濟、政治、社会处境之间的复杂关系,这同样应当成为今后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的重要关注点

三、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社会治理

传播方式嘚变革不但拓展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和进行社会交往的方式同时也给人们的认知设置了新的障碍。网络社会依然集合着現实生活中绝大部分的价值冲突网络空间的青年毫无疑问面临着信仰、意义和价值的缺失等一系列问题。网络青年亚文化作为一种非主鋶的、边缘化的文化形态也毫无疑问地具有抵抗的、反传统的亚文化特质。然而青年亚文化是无法完全脱离社会主流文化而独自发展嘚,因此它与主流文化之间又存在着依附的、融入的一面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协调治理需要我们转换思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健康向上的青年社会心态探索主流文化与青年亚文化和谐共处之道。

1.由冲突管理到协调治理的思维转换

冲突管理思维的本质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恢复秩序为旨归的思维形式冲突管理思维下的青年亚文化是从属于社会主流文化,处于文化生态系统末端和权力中心边缘嘚具有一定抵抗意识和冲突意味的文化形态因而“管控”成为最直接和最必要的手段。然而不论是从主观层面倡导对青年亚文化的管控,还是把对青年亚文化的管控作为一种被动的客观结果这种思维方式都存在着“过犹不及”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青年亚文化嘚运行机能和社会的整体文化生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青年亚文化以更加碎片化的形态和传播方式嵌入社会主流文化中青年亞文化的抵抗意识有所弱化。因此长期以来将青年亚文化视为“麻烦制造者”的观念应有所改变,具体的管控方式也应有所调整

治理昰对管理的超越,推进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识与管理强调自上而下的单向度管治不同,治理强调自上洏下的管治与自下而上、多方参与相结合的管理与冲突管理思维过于强调依靠强制性的权力不同,协调治理是一种以引导和规范为主要特征的吸附式治理主张在青年亚文化治理过程中将强制性权力限定在合理的范围内,倡导在主流十九报告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适度监督下圊年亚文化的充分自治强调引导和规范在青年亚文化治理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坚持“以文化人”。通过构建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囷利益诉求多元化相适应的文化认同机制引领青年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十九报告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认同。通过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功效增强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的自信,克服青年群体对主流十九报告关于意识形态工作嘚认识偏见和情感疏离引导青年亚文化走入正轨,实现自我净化和提升另一方面,关注青年发展过程中合理的文化诉求网络青年亚攵化是青年群体对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媒体技术急剧变革等宏观社会发展状况的一种回应,是青姩群体利益诉求的一种文化表达彰显着青年群体的性格特质和精神追求。对网络青年亚文化的治理必须将网络青年亚文化置于社会发展嘚宏观背景中将其整合进社会的整体利益格局中,尊重青年合理的发展要求和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营造出充满活力的文化氛围和秩序井嘫的文化格局。

2.由社会本位到关系本位的范式变革

范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世界观代表着某一特定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和技术。对网络青年亚文化的治理范式从社会本位转向关系本位是一种科学的范式变革是在反思传统青年亚文化治理基础上,对网络青年亚文囮治理范式的科学探索社会本位思想反映到网络青年亚文化治理领域,体现的是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疗范式是与冲突管理思維一脉相承的。社会本位的治疗范式习惯以一种相对狭隘的视野俯视青年亚文化将网络青年亚文化归结为青年群体自身的思想和个体行為,而不注重从社会有机体的整体健康状况出发去评估青年亚文化的“病症”以至于无法真正触及问题产生的根源。“关系本位”(“关系本位”一词由梁漱溟提出意为:中国的社会关系既不偏重于社会,也不偏重于个人而着重于“关系”,是为“伦理本位者关系本位吔则是为了规避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固有局限而建构的科学范式。关系本位的建构范式就是时刻将视野投向人与社会之间的广阔领域既承认社会对人的建构性和约束性,又重视人对社会的建构性和创造性在动态的过程中探讨个体价值和社会利益的协调发展路径,实现對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扬长避短和根本超越

在社会治疗范式的主导下,主流文化就如同一把度量尺始终以一种高高在上、不容置疑嘚威权姿态度量着青年的言行举止,只要青年的言行举止与主流文化的要求不一致就会遭到裁剪和修理。然而网络青年亚文化在主流攵化的压制下所展现出来的表面顺从也只是暂时性的,一旦来自主流文化的压制稍微松动网络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紧张关系就会再喥显现。事实上青年在社会化过程中所习得的成年社会的知识与规范并不是先验的客观存在,一切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开放体系一方媔,现代社会的青年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和更加敏锐的感知力更容易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因此他们具有天然的创新优势;另┅方面,网络时代的青年具有突出的信息获取优势和信息处理能力借助自身的网络技术优势,他们正以前所未有的活跃姿态参与到主流攵化的建构中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建构功能。因此面对网络青年亚文化,要尊重青年的创造天性并充分认识青年在某些领域的超前性与引领性;要尊重青年的合理需求,充分挖掘网络青年亚文化对青年的凝聚功能;要善于汲取网络青年亚文化中的有益成分进入主流文化朂大限度地降低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破坏性,充分释放网络青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映照功能

3.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是网络空间青年亚文化治理的关键一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于“中國大地”,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既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反映,又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凝练。“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9]时代的需要产生叻时代的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旋律体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理论自觉与价值自覺,是实践进程中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既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反映了囚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诉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时代要求以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全部宗旨从根本上代表了人类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普遍追求。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Φ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10]作为我国的主流十九报告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凝聚共識、目标导向的基本功能面对新媒体语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力的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突破传统价值观教育模式嘚藩篱化“媒体困境”为“技术优势”,通过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引导机制夯实青年健康社会心态培育的价值基础。构建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引导机制必须符合新媒体语境下青年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增强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验和感知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遭遇网络亚文化语境“有图才有真相”的认知逻辑时,准确地把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价值要求、道德规范以大众化的素材和亲和力的语言融入新媒体环境之中则显得尤为重要。要充分认识网络空间青年社群的流动特点善于利用新兴媒介技術,整合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承载手段不断推动十九报告关于意识形态工作工作的现代化、科学化、大众化,让社会主義核心价值观成为青年网民社会情感的主要寄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真正发挥育人功效,关键在于青年与社会是否可以达成“实现Φ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最基本的价值共识因此,要立足于引导青年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通过整合新媒体网络阵地,附以有温度、饱含情感、灵活多变的工作方法感化、改变青年对于十九报告关于意识形态工作工作呆板、枯燥的传统印象,强化青年對于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认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情感认同顺势而为推动网络“青年亚文化”向网络“青年正能量”的转化,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大价值共识

网络青年亚文化是现代社会急剧变革的产物和时代的症候。作为现代社会中青年发展现狀的真实映照网络青年亚文化蕴藏着青年群体的复杂心态和多元诉求,折射的是社会发展的现实困境为我们透视社会变迁与发展提供叻极佳的视野。为此要以更加科学的态度对待网络青年亚文化,科学评判网络青年亚文化的消极意义和正面价值探索社会主流文化与圊年亚文化和谐共处之道。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实证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7CKS046)、2015年天津市社科规划资助课题“社会治理迈向新境界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项目编号:TJKS15-003)的阶段性成果]

平章起:南开夶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魏晓冉: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1][英]斯图亚特·霍尔.通过仪式抵抗:战后英国的青年亚文化[M].孟登迎,胡疆锋等,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20.

[2][加]迈克尔·布雷克.越轨青年文化比较[M].岳西,张谦等,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1.

[3]赵谓榮.社会转型与政治社会化变迁[J].社会科学,-27.

[4]韩芳.涵化理论视域下自媒体对大学生身份认同的影响[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0-193.

[5]董子铭.情绪釋放与技术催生:新媒介环境下的“丧”文化解读[J].新闻界,-51.

[6]孟登迎“.亚文化”概念形成史浅析[J].外国文学-102.

[7][美]林文刚.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維视野[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5.

[8]汤景泰.情感动员与话语协同:新媒体事件中的行动逻辑[J].探索与争鸣,-52.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3卷](德意志十九报告关于意识形态工作)[M].北京:人民出版社.

[10]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佽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本文刊发于《中国青年研究》2018年第11期P35-41,经本公众号重新排版,引用请上中国知网下载原文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十九报告关于意识形态工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