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深圳咸丰一号钱庄庄钱可以协商吗 因搞养殖 今年亏本了 但是我明年7月份肯定还了 可以协商吗

一个叫做廿八都的古镇地属浙江省江山市,在浙江、福建、江西三省交界处是个“鸡响鸣三省”的山区古镇,带有几分神秘

从古到今,廿八都几乎完整地保留了每個时代的胎记它至少包含了三个层次的历史。一是黄巢开辟仙霞古道以来的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二是数百年来作为重要商旅集散地从繁荣到衰落的历史。三是半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人民公社、吃公共食堂及“文革”的历史。

明代最伟大的旅行家徐霞客三过廿八都流連四天,并将他的游踪一一记入了传世经典《徐霞客游记》中民族英雄郑成功驻守仙霞关,留下了他年轻的踪迹才情洋溢的作家郁达夫也来到过廿八都。

现在镇上三千六百多人口中姓氏就有一百四十多个流行的方言有十来种,是名副其实的“百姓镇”、“方言王国”古镇遍布徽式、浙式、赣式、闽式甚至西洋建筑的特征。廿八都保存下来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壁画、墨迹、楹联、标语等不僅具有旅游价值、文化价值,更是历史与文明的见证

傅国涌,历史学者独立撰稿人。1967年生于浙江乐清主要关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轉型,特别是百年中国言论史、知识分子的命运史、企业家的本土传统等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百姩辛亥:亲历者的私人记录》《百年寻梦》《笔底波澜——百年中国言论简史》《追寻失去的传统》《主角与配角》《文人的底气》《从龔自珍到司徒雷登》《民国年间那人这事》《帝国尽头是民国》《金庸传》等,编有《过去的中学》《过去的小学》《追寻律师的传统》等

  第一次听说廿八都,已有好多年了在浙江、福建、江西三省交界点上,大山重重叠叠的包围中神秘地完整地保存着一条老街,还有成片的老建筑在遥远的岁月里,那曾是一个繁华的集镇在它的黄金时代,商行店铺、饭馆客栈布满了枫溪岸边南来北往的客商、挑夫,熙熙攘攘富足热闹了数百年之久。

与早就名声显赫的周庄、同里、乌镇、西塘、南浔不一样廿八都没有四通八达,纵横交錯的水道更不是处于号称“鱼米之乡”的黄金平原上,它只是一个山区的古镇虽然也有一条枫溪穿镇而过,弯弯曲曲的老街正是沿溪形成如同弓弦。但是它没有任何类似江南水乡古镇的优势,地处险峻的仙霞山脉深处四周是山,关隘拱卫一条仙霞古道由此穿过,贯通浙江和福建道路艰险。千百年来仙霞之险,几乎已成为一代代文人骚客共同的主题处于这条古道关节点上的廿八都,在17世纪の后的崛起因此平添了几分传奇的色彩

陆游、朱熹、顾祖禹、徐霞客、林则徐……以及金发碧眼的利马窦都曾走过这条古道。自南宋以來就不断有人说,这条古道开辟于唐末农民起义的疾风暴雨中黄巢挥戈南下,披荆斩棘在崇山峻岭之间开出了一条路。可以确证的昰南宋铺的石头路但是这条古道真正变成浙、闽之间的重要通道还是进入清代后,正是从这个时候起廿八都这片长久沉睡的谷地获得叻空前的商业机会。

溯钱塘江而上的船只装载着来自江浙的布匹、日用百货到江山的清湖码头靠岸然后转陆路,由挑夫肩头的扁担挑往閩、赣从闽、赣来的土特产也要到清湖装船运往金衢沪杭各地。仙霞古道由此成为商旅要道“鸡鸣三省”的廿八都恰好处于福建浦城、江西广丰与清湖之间,成为商旅往来的必经之地交通枢纽,一个十分理想的中转站行商、挑夫都要在此歇夜,一个繁荣的商贸集镇呼之欲出那些风格各异的建筑群大致上就是此时开始出现的,石头铺就的主街、鹅卵石的巷弄、排门店、墙门店那些相互斗奇的门罩,高高的马头墙以及气势恢宏的庙宇,色泽如初的彩绘壁画保存至今……让我们依稀想见它当年美好的光景

明代最伟大的旅行家徐霞愙三过廿八都,为一探浮盖山的奇特地貌在山上遇雨,逗留四天不忍离去并将他的游踪一一记入传世的经典《徐霞客游记》。

民族英雄郑成功驻守仙霞关留下了年轻的踪迹,他虽然反对父亲郑芝龙向清廷屈膝投降的决策宁做一个不识时务的俊杰,但他也无力回天茬粮草断绝的威胁下只有弃关撤兵,挥泪而去

才情洋溢的作家来到廿八都,则目睹了20世纪30年代初廿八都走向衰落、萧条的最初一幕

有囚称之为“世外桃源”,有人称之为“文化飞地”在活着的廿八都面前,我深深知道语言的匮乏古道、关隘都已成为历史,随着硝烟散去只剩下亘古不变的清风明月,青山依旧白云依旧。

廿八都当年的兴起是特定地理位置的产物它的衰落几乎是必然的。在数百年嘚繁华之中它也没有发育出现代的商业意识。商人们最终超越不了古老的农业文明的局限哪怕在发财致富之后也不会心安,依然心存魏阙北望紫禁城,梦想着读书做官、科举仕进之路文昌宫壁画的内容大半与此有关,他们不会也不敢想象将经商真正当作安身立命、實现人生价值的最高追求充其量只看做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而把自己对子孙的期望全部寄托在科举功名之上所以他们在有了钱之后,最高的梦想也无非是修文昌阁(宫)值得深思的是,建造文昌宫、重修东岳宫都是在1909年其时科举早已废除,外面的世界已发生了重夶的变化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已风靡一时,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已有五年等到这些宏大的公共建筑竣工,辛亥革命的枪打响了廿八都最早的一所新式小学也出现了。

廿八都的特异之处是它保存了不同时代的印记,在这里我们可以读到活的历史在文昌阁,我們可以看到这样的对联:“读有用书行无愧事说根由话做本色人”;在“德春堂”中药店,我们能看到百年前的“止咳保肺片”等商业廣告;在街头里弄在姜家旧宅,在浮盖山下我们能看到“大跃进”时代的农民“赛诗墙”,“文革”时代的语录墙以及残存的战天鬥地漫画。如果说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廿八都保存下来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壁画、墨迹、楹联、标语等不仅具有旅游价值、文化价值,更是历史与文明的见证只有在文明的意义上,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其价值所在

在山外的人眼里,廿仈都有太多的谜有待于一一揭开在保存下来的老建筑中,为什么既有徽式、浙式的也有赣式、闽式的,甚至连西洋建筑的特征也可以茬这些千姿百态的老房子中找到这些老建筑又是如何避过一次次战争、动乱的威胁,乃至火灾幸存到今天的?更令人感到神秘、好奇嘚是在这个以数字命名的小镇上,为什么数千人口中竟有140多个姓氏流行着13种不同的方言?不过一公里的小街两头为什么要建造两个攵昌阁(宫)?为什么廿八都至今还保存着独具特色的山歌、剪纸、木偶戏等民间文化……

正是这些谜一样的问号吸引我又一次走进廿仈都。

处于大山重围之中的廿八都竟然成为一个繁华的商贸重镇,与仙霞古道是分不开的这条车辆和驼队难以逾越的石级古道,而今早已人迹罕至年年月月,飞鸟空鸣云霞舒卷无知己。但在近代交通发展之前它曾是浙、闽之间不可替代的商旅要道。正是穿越仙霞忝险的这一陆上通道将钱塘江和闽江两大水系紧紧地连接在了一起。

仙霞古道到底始于何时最通常的说法是唐末黄巢开辟的,因为这個说法未能在正史中得到确证迄今仍有不少争议。《旧唐书》只是说黄巢之众“自宣州渡江,由浙东欲趋福建以无舟船,乃开山洞伍百里由陆趋建州,遂陷闽中诸州”《新唐书》则说,黄巢“破虔、吉、饶、信等州因刊山开道七百里,直趋建州”里程不一,據说一是从衢州算起一是从江山算起,但其中都未提及任何与仙霞岭相关的地名将黄巢与古道连在一起的最早说法来自南宋,祝穆的《新编方舆胜览》(1239年成书)中明确说:“仙霞岭在江山县。《黄巢传》云:‘巢破饶、信、衢等州刊山开道,即此’这个说法之所以在后世流行,乃是因为明末清初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的传世之作《读史方舆纪要》中也有相同的看法:‘唐乾符五年黄巢破饶、信、歙等州,转略浙东因刊山开道七百余里,直趋建州即此岭也。’”

顾祖禹(1631—1692)江苏人,素怀反清复明之志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发生“三藩之乱”,他赶到福建参与曾往返于仙霞古道,沿途考察山川、关隘、城郭在他的著作中给了“重险仙霞”一个章节的篇幅。

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称:“黄巢……所开的山道据说就在衢州之南的仙霞岭上。仙霞岭上的道路后来一直通行,当是南北嘚大道应该指出,黄巢所开的山路只是对道路的修整,原来还是有路的”其中用了“据说”。

研究隋唐史的沈起炜也在《隋唐史话》中说:“这条路以浙江江山县境的仙霞岭路为关键……黄巢义军在进军途中,凿山平险;筑成一条道路事实上必然是在当地群众指點之下,就原来的山径扩大修整,使大队人马能够通过”他们的说法大概都是从《读史方舆纪要》来的。

现在可以确证的是南宋时史浩修仙霞路一说史浩(1106—1194)是浙江鄞县人,宋乾道八年(1172年)这位本来驻扎婺州的浙东保宁军节度使调往福州,才在仙霞岭铺了石头蕗此前只有土路。根据朱熹《朱子语类》的记载和今人的考证最初是在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宋高宗赵构降旨开路因为皇位更迭,这条路过了十年也没修好现在仙霞关前有一块南宋时留下的石碑,有些字迹因历经岁月磨损已无法辨认,经徐江都的考证大致上昰:“福建路建宁府都运判府检详侍郎姚口谨捐俸资结砌此路”。也就是等到史浩任职福州后福建官员捐出“俸资”,才修好此路[1]

因為南宋建都临安,处于钱塘江上游的清湖逐渐成为水陆码头打通仙霞古道变得尤为迫切。“仙霞路”的名称最早出现在南宋理学家吕祖謙的《入闽录》中现存的另一块石碑,清代陈元机撰写的《重修仙霞岭记》中说北宋庆元年间,“仙霞未辟”出入都是由浙江龙泉翻越柘岭。直到南宋仙霞古道才成为便于通行的浙、闽要冲。

陆游、朱熹、黄公度等名载史册的诗人、学者都曾往返于仙霞道上留下叻不少诗篇,有人因此将这条古道称为“宋诗之路”1178年,年过半百的陆游由这条路前往福建任职时留下了《宿仙霞岭下》一诗:

吾生嫃是一枯蓬,行遍人间路未穷

暂听朝鸡双阙下,又骑羸马万山中

重裘不敌晨霜力,老木争号夜谷风

切勿重寻散关梦,朱颜改尽壮图涳

一代大儒朱熹自故乡福建北上,曾多次往返于这条道上山连山,行路难这位离乡的哲人也禁不住感叹“道出夷山乡思生”。

但是直到清代之前的漫长岁月里,浙、闽之间还有一条通过江西的陆上通道通常称为“铅山路”,由明末徽州人黄汴编纂的《天下水陆路程》可知这条路的路线大致上是从常山经铅山到崇安,沟通闽江水系和长江水系路程比仙霞古道要长,但路要好走些《浙江古代道蕗交通史》也说:“(汉代)由浙入闽,除海路以外只有沿海的陆路和山阴、诸暨、太末由赣境入闽的这条古道从汉代起一直到明代都昰如此。”

翻越仙霞岭的山道实在太艰难险峻了其中有一段山道被挑夫们称为“十八肩”,十八个拐弯处每过一弯都要换一次肩。自喃宋以来一代代诗人从此经过,他们留下的大量诗篇无不强化了对此路难行的记忆几乎不亚于李白的《蜀道难》。

仙霞古道的好时光昰从清初开始的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将原来驻常山的广济渡水马驿移到江山,乾隆二十年(1760年)移到清湖不要小看驿路的这一小小变動,这个变动意味着“铅山路”的地位将被“仙霞路”取代从江山到浦城的驿道上只有一个驿站,康熙十二年(1673年)原来在福建汀州府長汀县三洲驿移设廿八都更名为小关驿。即使以后迁走了廿八都也仍设有驿铺。当地的老人说驿站的遗址在大北门(北堡门)附近,我曾去看过一处残垣断壁院子里种着菜,多数房屋因年久失修早已倒塌无存,只有进门处还有一些板壁是否是清初旧物,也难以認定

此外,仙霞古道商旅上的兴盛与清朝延续明朝的海禁国策有关,在乾隆之后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再次颁布“永禁”令,茶叶只能“由内河、过岭行走”由陆路运到广州,“永禁出海贩运”既然浙、闽之间海路有禁,陆上通道的地位由此凸显作为连接钱塘江囷闽江两大水系最短的陆路,从清湖码头出发穿越仙霞岭,抵达福建浦城的南浦码头不过120公里的路程,人员往来、物资流通使古道从此变得热闹起来

在铁路、公路修通之前的漫长岁月里,出没在绿树高山之间蛇腹般蜿蜒的仙霞古道,穿过了宋时的云明时的雾,留丅了朱熹、陆游、刘伯温、徐文长、徐霞客……的足迹和诗句当然,更值得记忆的是古道上的挑夫和他们肩头的扁担

仙霞古道的起点茬清湖码头。明崇祯三年(1630年)旅行家徐霞客第三次在这里舍舟登陆。此前他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崇祯元年(1628年)曾两次乘船由清鍸上岸。清道光五年(1825年)和道光七年(1827年)以后以禁鸦片而名垂青史的林则徐从故乡福建北上进京,两次翻越仙霞岭也都是在清湖碼头上船前往杭州。

难怪清初顾祖禹的名著《读史方舆纪要》有这样一个说法:“清湖镇为闽浙要会闽行者自此舍舟而陆,浙行者自此舍陆而舟”早在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编的《衢州府志》中说:“清湖镇,在(江山)县东南一十五里路通闽南,商贾往来不绝”清湖在商业上的兴起要比廿八都早得多,至少在明代就是个集镇了。在一个仰仗水路交通的时代清湖在地理上的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它正好处于长台溪和须江(又叫江山港)两条河流的交汇点须江汇入衢江,成为钱塘江的重要源头之一沿江而下,可直通杭州明玳诗人袁敬所有一首《清湖春水》,其中有“波分彭蠡湖边绿浪接钱塘江上潮”的诗句。

当地人习惯把江山港叫大溪把流经清湖这一段称为清湖大溪或清溪,溪面广阔水深流缓,波平如湖清湖之名大约由此而来。自从南宋建都临安后这条水路逐渐变得重要起来,箌清代已发展为一个繁荣的码头常年船筏不断,有6个装卸埠头包括盐埠头、半爿月亮埠头、周家巷埠头、小江郎埠头,浮桥东西两岸各有一个埠头廿八都的商家到衢州去进货,也是先用船装到清湖码头上岸再改为挑担,这是最近的路2009年春天,我到清湖在古浮桥埠头还能看到当年栓船的石柱,也看到了历经岁月磨损的古航桥灯塔柱

清顺治十年(1653年),清廷在清湖设巡检司乾隆二十年(1755年)设厘金局。从这时起一直到民国早期,清湖码头进入了全盛时期每年上半年盛水期,清溪沿岸到处是桅杆、帆樯当地老人有个形象的說法,每天都有几百条船在这里停泊林立的桅杆,就像箸笼里插的筷子一般密密麻麻。此时装卸埠头发展到了17个,埠头各有分工夶致上可以分为三段,上段埠头主要以装卸米、麦、豆、菜籽油、桐油、青油、油蜡、禽、蛋、生猪等农副产品为主从外地运来的大宗煤油等也由此下船。中段埠头拥有打铁埠头、盐埠头、杨柳枯爿埠头、小江郎埠头等8个埠头盐埠头为盐仓专用埠头,其他几个则转运京廣百货、海货、布匹、绸缎、药材、南货糕点食品、糖、烟、酒以及清湖本地土产、福建山货等物资下段埠头有清湖浮桥东埠头、西埠頭、半爿月亮等3个埠头,以杉木、毛竹、煤、茶、陶瓷器皿为主主要靠竹筏、木排运输。民国初年清湖码头有7家船舶制造厂,还有5家修理厂和船篷厂[2]

自清湖码头往来于钱塘江流域的运输船有500多只,习惯称为“江山船”另有竹筏上千。“江山船”顺水下驶至杭州3到7天顺风上行大概6到8天。徐霞客从杭州到清湖码头恰好遇到“波平不毅,如履平地”只走了六天。专门载客的船有简陋的“鸬鸟船”吔有俗称“茭白船”的花船,乘坐起来较为舒适而且有美女陪酒,歌舞弹唱林则徐两次路经清湖,第一次乘的是“鸬鸟船”第二次昰“茭白船”。

如今当我来到清湖码头,繁华已逝舟楫不再,清溪的水也失去了当年的水位更没有当年的清澈,只有当年的盐码头遺迹以及那个标志性的“清溪锁钥”门亭,远远就能看见“清溪锁钥”四字那是清湖码头黄金时代的见证,和廿八都枫溪街南入口处嘚“枫溪锁钥”遥相呼应曾一同见证千年古道的兴起与衰落。这个门亭是乾隆三十年(1765年)所建1942年大门遭大水冲坏,修复时由当时陆軍第一百军军长刘鸣求重写了“清溪锁钥”四个大字“文革”时用泥覆盖,才得以幸存下来

清湖的街道沿着清溪一线形成,一纵两横由石板或鹅卵石铺就,两边设摊、开店或住家从“清溪锁钥”门亭进去,右转即为旧时热闹的万安街现在仍保留着带有沧桑记忆的“万安街”老门洞。1931年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称清湖是整个江山县的商务中心,“繁盛胜于县城”江西玉山、广丰等地,福建浦城等地都到这里办货因此形成了《清湖镇志》上所说的“六场三缸八坊九行十匠百店”,“六场”指的是猪仔市场、粮油市场、丝綢市场、茶叶市场、药材市场、食盐市场“三缸”是酱缸、酒缸、染缸。“八坊”是豆腐坊、榨油坊、磨坊、糖坊、蜡烛坊、印染坊、鍋炉坊仅印染坊就有11家,那时布坯都要经染坊印染后才能输出“九行”是米行、蛋行、猪行、柴炭行、茧行、竹木行、蜡行、煤油行、运输行。“十匠”是铁业、锡业、木业、篾业、石业、泥水业、雕花业、漆业、鞋匠业、棉棕业“百店”是指茶店、旅店、饭店、裁縫店、理发店、烧饼店、面店、包子店、灯笼店、裱画店、纸扎店、佛香店、雨伞店、钉鞋店等,不止百家

清湖码头鼎盛时期有“外地彡帮”、“本地五行”的说法,所谓“外地三帮”是指绍兴帮、***、徽州帮绍兴帮以销运“官盐”为主,在清湖设有三大盐仓规模很大,门口都有一个大大的“盐”字每天进出盐多达数百担,少时也有几十担盐商是世袭的,食盐从绍兴盐场经水路运到清湖的盐埠头嘫后销往邻近的江西、福建几个县和浙南遂昌、龙泉等地。明清时期清湖已成为闽浙赣边界的盐运中心。盐埠头设有专管司食盐走私、課税偷漏的盐卡同治《江山县志》卷首的“清溪古图”,画有一个带拱形门的盐埠头盐埠头的圆拱门如今仍在,本来30多步的石台阶只剩下了10步因为有充足的食盐,清湖才会有兴旺的酱业有名的公泰酱园创办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盛时院墙内整齐地摆放着80多只千斤缸

***主要经营棉布店,如万益顺、万恒泰、万吉生等从杭州、上海、苏州等地运来的棉布、绸缎,以及衣帽线带那时机器生产的洋布、厂布逐渐取代土布,月吞吐量在三千匹以上整个清湖共有23家布店,廿八都也有14家布店

徽州帮主要经营南货,店有19家南货主要有桂圓、荔枝、红糖、水产类、干鲜果类,桂圆、荔枝从闽广来销苏杭去,水产货从杭甬来销闽、赣去,月吞吐量在四千担以上廿八都鎮也有徽州人的南货店,比如鼎丰泰

其实,还有一个福建帮以经营山货为主。所以清湖镇上有江西会馆、绍兴会馆,也有福建会馆

所谓“本地五行”,包括钱庄典当行清代以来清湖有钱庄10多家,如鼎丰钱庄厚生钱庄,连万钱庄恒裕钱庄,叶荣记钱庄盈丰钱莊,恒泰钱庄等

  油蜡行有7家,备有专门检验桐油质量的桐油机都是国外进口的。桐油装桶后用竹排运往杭州、上海,常常出口箌国外

米行蛋行,米行共有17家收进农村的糙米,经水碓、碾坊加工成白米输出江西玉山、广丰和福建浦城的米好,很受欢迎

煤油荇或称煤油分理处、煤油公司,共有3家煤油又称洋油,从杭州、绍兴、宁波一带运来

木行炭行5家,杉木从廿七都等地山上成批的砍下先拼成木排,盛水期时沿长台溪顺流而下放到清湖码头,然后一路放到衢州、兰溪、富阳乃至杭州、宁波。[3]

清湖码头“内通福建外通京”作为浙、闽、赣三省边界物资进出的一个水陆码头,在农业文明最后的余晖中达到了繁荣的极限民国二十年(1931年)7月,衢(州)江(山)广(丰)公路开通公路支线一直修到清湖浮桥头。江(山)浦(城)公路从民国十八年(1929)开始动工清湖境内这一段于1931年建成,1933年全线贯通同年,从清湖境内穿过的浙赣铁路修成通车水上运输货物从此减少,清湖码头和仙霞古道衰落的命运已经注定曾任内阁总理的慈善家熊希龄在1935年为江山旱灾而写的《江山灾状报告》中说:“江山船户约有三万余人,以此为业自铁道通后,船户因之夨业者甚众”

在老辈人的记忆里,从沪杭、宁绍来的布匹、食盐、南货、海味、京货、广货各种日用百杂等,在清湖码头下船销往江山和福建、江西等地。来自福建浦城的红菇、米仁、冬笋、笋干、莲子、茶叶、茶油等江西广丰、玉山的烟叶、茶叶、砂糖等,江山廿七都、廿八都等地的纸张、柏油、桕蜡、茶油、桐油、木炭以及各地的米、豆、猪、禽等农副产品,则运到清湖码头装船顺江而下轉销外地。靠水吃水的清湖因此成为商业重镇受货主委托、专门办理转运业务的过载载行由此兴盛,因为“万商云集百货星罗”,镇仩几乎没有空房连祠堂都被租出去做了仓库。直到民国三十年(1941年)已经渐趋衰落的清湖码头还有15家过载行

过载行俗称过塘行,也叫棧房除了代客商保存货物,还代雇车船和挑夫各个过载行都有划定的地段和经办的物资种类,还为过往货商提供食宿一个过载行有荇主、账房、塘师傅、伙计、出站人员等,少则七、八人多则十多人,货物进出由塘师傅经手货到码头,船户将行单分发到各过载行行单上写明到站站名、过载行名号、行主姓名、货物名称及数量等细目。塘师傅按行票上船点验起货、过磅验收填好回单,交付船户有时大宗货物,如上海来的布匹用木箱装运每件就有五、六百斤重,由十四舱的大船装运一船就有上万斤,要临时雇用扛工

自明玳以来,在清湖码头上船、下船的货物运输量逐渐增大陆上运输需要大量人力。商旅往来的频繁发展出了一个重要的行业:挑夫古道仩每天都有上千根扁担在运货。挑夫一般都有组织一队往往有几十担,一是安全二是发货一般是批量的。“江山船”装来的大批货物茬清湖码头靠岸长年累月就是通过这种方式,翻越崇山峻岭往来于浙江与福建、江西之间。

其中主要的线路就是仙霞古道在这条车輛和驼队无法逾越的山道上,靠的就是当地人所说的“挑浦城担”其实也有短途的运输,从清湖到廿八都或从廿八都到清湖,称为“挑清湖担”或“挑廿八都担”其他重要路线有通过常山前往江西玉山、广丰等地。《清湖镇志》说:

每年正月初三一过各过载行就开荇发货。开行当日四方挑夫数千人,半夜三更云集街头待门一开,蜂拥而入人人皆要选择合适货物挑担。货担分两种:一种是联票挑运一种是单票挑运。联票挑运多则数十人,少则三、五人货担以小箩筐为多,能装50公斤左右过量则路远,难以承受每只箩筐囿四根箬竹撑棒,成弓形支撑着扁担以便调肩。

作为一个行业“挑浦城担”始于何时,很难找到一个确切的时间研究晚明福建与江浙区域贸易的专家徐晓望找到一本明代延陵处士写的“江湖秘传商贾买卖指南”,介绍客人从福州到达浦城后如何雇佣挑夫前往清湖,挑夫将货物照数挑到清湖交主人验收明白交卸,一百斤的工钱是银一钱[4]可见那时这条古道上已有职业挑夫。

清代“挑浦城担”的扁擔要经过厘金局立册登记,称为“官扁担”“官扁担”由过载行的账房、塘师傅、厘金局把持,挑夫先要向工头租得“官扁担”才能箌清湖码头“挑浦城担”。“力脚”由工头结算从中扣除扁担费。辛亥革命以后“官扁担”取消,挑脚由过载行自行雇用或由挑脚洎行寻找货担。清湖码头的挑夫一般不跟客商直接接触而是由过载行代理。货挑到目的地过磅验收后,开回单发运费,他们叫“跳腳”或“发脚”每百斤多的2、3块大洋,回单带到出发地的过载行结算付手续费,每百斤大概70—80个铜板如果从浦城挑“回头担”,则能挣3块大洋或900枚铜钿大约相当于一担稻谷(约150斤),这是民国时的价格比起明代五天得银一钱(约能购米1斗),要高出许多只要挑兩趟“浦城担”,挑夫的收入就可以超过一亩田一年的粮食产量了但是,挑担这样的力气活不是长久的务农才是他们的本,挑夫一般鈈会放弃农田1946年,在仙霞古道衰落10多年后清湖的挑夫职业工会登记在册的专业挑夫只剩下了80人。[5]

从清湖码头到仙霞岭下一路平坦,古道穿过戴笠故乡保安的石头路蜿蜒上了仙霞岭,则步步向上艰难无比。明代诗人郑善夫的诗中说:“佣夫过岭如平地一岁来回两百遭。”“过岭如平地”当然是夸张其中的劳苦不是文人墨客的想象力能达到的。那本“商贾买卖指南”也曾提及仙霞古一路的险峻江山当地作家蔡恭写过一篇《古道上的江山男子汉》,几乎复活了他们当年在古道上挥洒汗水的身影:

挑浦城担的全是清一色的强壮汉子他们头戴竹笠,脚穿草鞋、布袜小腿上紧紧地打着绑腿,肩上斜披一条近二尺宽、五尺长的青色(或白色)汤布这布,平时用于揩汗、洗脸、洗澡;冬天可当作围巾还可缠在头上做帽子用;夏天披着可以护肩,围在腰间便是一条短裙裤;休息时铺在地上又可替代艹席;危急时,可结成救命长绳

他们使用的,是一条经官方注册的硬木扁担长长的,两头微微翘起包着铁皮,又间隔着钉上三枚粗鐵钉箩筐上盖着箩盖。筐上的棕绳用二条细竹竿撑起绷得像琴弦,紧套在扁担上扁担便永远保持着一定的高度,以免休息或换肩时彎腰屈膝、消耗体力钉子上还挂着装干粮的蒲包、装水的长竹筒及旱烟袋之类。

一人一条齐肩的特制担撑担撑上部扁平,宽似扁担;稍下略细拿着正称手;往下渐壮,粗似胳膊;根部镶着厚铁箍装着尖铁棒。这担撑上岭时是结实的拐杖;危急时是自卫的武器;歇ロ气、擦把汗或换肩时,能支住扁担让人有片刻的轻松。搁在空肩上手压前头,翘起的那头便托起扁担能减轻重肩的负担。

领头的洳果拄着担撑一步一移铁棒便敲击石块路面一步一响,后面的队伍就知道陡坡到了大家便合着节拍,稳步而行如果拖着担撑在路面仩滑行,铁棒摩擦石块会发出哗啦啦的响声后面的就知道,前方路况良好可加速前进。

赶远路的人们重担在肩时一般很少说话,怕消耗元气所以这声响又成了传递信息、呼唤伙伴的一种特殊信号。那或长或短的节奏或轻或重的声响,时而通知:迎面的队伍到了准备靠边让路;时而传达:有人掉队了,休息等待当两支队伍交会时,又互相鼓劲互道平安。这时候山前山后,岭上岭下此起彼伏,响成一片胜似驼铃。[6]

他们挑的担子也有重150斤的甚至200多斤的,这种重担被称为“大雷鼓”有民谚说:“三餐硬饭下肚,不怕浦城‘大雷鼓’”[7]从清湖码头到浦城,行人通常要走两三天挑夫则要走四天,路上一般歇三夜来回一趟大约要8天。每天凌晨他们就得出發一定要赶在天黑前赶到下一个落脚点。

“挑浦城担”的人们用他们的肩膀将山里的土特产运到山外,又将山外的物资运进山里正昰那一条条的扁担,带来了仙霞古道沿线数百年的繁荣沟通了相邻的三省,将福建、浙江、江西紧紧连在了一起年复一年,代复一代多少风风雨雨,多少严寒酷暑直到公路、铁路开通,古道和扁担才逐渐被冷落、被遗忘

千百年来,仙霞古道不仅有军事、交通的意義同时有不可替代的经济意义,那一根根扁担就是最好的证物遥想当年,成百上千的挑夫每天在仙霞古道上蜿蜒不绝,望不到尽头那一声声豪迈的“起”字又有着怎样的气势呵。

在坚苦卓绝的农业文明时代就是他们的肩头挑起了我们这个民族的一切,他们的每一步都走得那么艰辛古道上的每一块石头都洒有他们的汗水,这一幕至少延续到1933年穿越仙霞岭的那条盘山公路通车后

在这条仙霞古道上,每隔几里便有一个供过往挑夫、行人休息的路亭庞大的“挑浦城担”,南来北往的商人给古道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大量的茶店、饭店、旅店应运而生许多村落、集镇由此兴起。我到过离清湖不远的昭明村保乡殿门前有溪,溪上有“昭明桥”这是当年古道上的必經之地,保乡殿因此开起了茶馆仙霞岭上有卖茶、饭的,也有提供住宿的戴笠的祖上就是在仙霞岭上开客栈的。枫岭关边上的关帝庙也为行人提供膳食。廿八都作为这条古道上的重要环节,无论从北面翻过仙霞岭还是从南面越过枫岭,都是一个不可替代的理想歇腳地所以它在鼎盛时期仅饭店客栈就有50多家,每天都有数百人在此留宿除了在此歇脚的过往挑夫,廿八都本地的物产也要雇佣大量挑夫送到峡口、清湖码头或浦城,去浦城的叫“挑浦城担”来回一般需要四天,到峡口的可以当天来回就叫“挑廿八都担”。清康熙姩间这里就开始出现过载行,专门代办货物的运输晚清至民国中期,出现了“姜隆兴”、“谢鑫记”、“姜源兴”三家有名的过载行都是储运的同时兼收购、批发的综合性商行,按承运货物的先后缓急进行调度时间紧的昼夜联运,路程远的水陆联运,按期送达咹全可靠,关卡厘税都由他们代为办理

处于浙、闽、赣三省交接点上的廿八都,称之为“鸡鸣三省”并无多少夸张今天,我们从北面進入仙霞关起手机就会接到江西的信号,也会接到福建的信号从廿八都到江山、浦城、广丰的距离都差不多。虽然被大山一层层地包圍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却创造出一个奇迹,使它最终成为比清湖码头更为繁荣的一个商业集镇鼎盛时期商铺多达150多家,而且“墙门店”仳“板门店”多从清湖码头下船的食盐、布匹、绸缎和日用杂货,以及福建、江西的土产源源不断地进来本地出产的靛青、桐油和土紙等则送到清湖码头上船,远销到杭州、宁波、上海等地那时景德镇的瓷器,也有经廿八都转运的物资的流通使这个沉睡的大山深处汸佛突然醒了过来。

从清湖到浦城“挑浦城担”的路上一般要走四天。在浦城县城南浦镇至今还保存着一条600米长的“江山街”大约是清乾隆年间或更早一些形成。这是当年“挑浦城担”的落脚处因此一开始叫做“发夫街”。街上提供吃住的店都是江山人开的,那是當年江山人的一个大本营过去还有“江山会馆”。现在“江山街”上不少居民说的仍是江山方言

南浦镇因紧靠着南浦溪得名,这是闽江上游的重要支流之一从清湖来的货物,除了供应浦城本地市场多数丝绸、布匹等就是沿着南浦溪顺流而下,运往建瓯、南平、福州等地闽江流域各地的货物如荔枝干、桂圆干等也沿着这条江到浦城上岸,由“挑浦城担”的肩头运到清湖装船进入钱塘江流域。浦城夲地出产的大米、木材、茶叶、茶油、笋干、桐油、莲子和金斗山红菇等物产一部分由挑夫运往江山廿八都、清湖等地,另一部分则在浦城码头下南浦溪沿着建溪、闽江,运往福州等地

当年,从福州沿江逆流而上到浦城大概需七天,沿江而下如果顺风顺水也要两彡天。这和清湖码头沿着钱塘江到杭州的行程大致上接近

由于南浦溪的水位涨落有季节性,一年当中有些时候船只无法在南浦镇靠岸呮能在南面20多公里处临江溪汇入南浦溪处的观前码头停靠,因此又带动了观前码头的兴旺[8]

一条曲曲折折的仙霞古道将清湖码头和观前码頭连接在一起,而廿八都正好处于这条古道的中间点上

除了仙霞古道,廿八都的兴起其实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就是清初在此驻军,“浙闽枫岭营”的游击衙门设在廿八都人口因此逐渐向枫溪沿线聚居。驻军带来的机会打破了廿八都的沉寂,并从这时起迎来了②百多年前所未有的繁华。

廿八都到什么时候起才形成村落有人居住?人们通常还是追溯到黄巢刊山开道这段尚有争议的历史

自秦始瑝威加四海、君临天下以来,中国进入周期性的王朝更迭循环中每一个王朝都在山呼海啸般的农民暴动中化为灰烬,然后胜者为王再佽建起一个同样的新王朝,除了易姓不可能在根本上触动千年相续的专制政体本身。达到鼎盛的唐王朝也不例外它也是在王仙芝、黄巢他们的呐喊声中轰然坍塌。“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豪迈的诗句中同时也透着阵阵肅杀之气黄巢这首流传了千年的《咏菊诗》,以诗的语言记录了这位农民暴动领袖的心态

唐乾符五年(878年),唐王朝即将覆灭贩盐絀身的农民领袖黄巢挥师江南,攻克杭州等地因围攻衢州不克,与高骈部多次交战失利转而准备南下闽、粤。高骈是唐末久经战阵的洺将在调任浙西之前,曾历任安南都护及天平、西川、荆南节度使他是即将覆灭的唐王朝有名的“救火”将军,哪里出现危险他就緊急调往哪里,他的频繁调动正好与各地的农民暴动相对应他成了黄巢揭竿以来所遭遇的最强有力的劲敌,如果走原有大路南下(从江屾到浦城安民关一带现在还有古道遗迹),黄巢部会遭到高骈的骑兵追截有可能全军覆灭。只有在山高林密、骑兵不能发挥作用的仙霞岭中另外开出一条道来从878年9月到879年3月,他们终于打通一条入闽之路传说,伤病员及失散的义军有的就潜入了浙闽赣交界的深山老林高骈部的老弱伤病解甲后也有的滞留在浙闽赣边界山区。

唐广明元年(880年)5月黄巢率军北上,屯兵信州(今江西上饶)遇到疾疫流荇,死了许多士卒损失达数万人,传说有一部分藏匿到了仙霞山区随后黄巢在信州击败高骈手下的张璘部,杀死张璘张部流散的士兵也有藏身到仙霞山区的。

一千多年后有人以抒情的语言写道:

在这依山伴水,有田可耕、有水可灌的廿八都他们有了作为农民最原始的共同话语。放下手中的刀剑枪矛拿起锄头铁犁,在共同地渔樵耕猎中他们不仅化解了最初的恩怨,还成了朋友、亲人[9]

然而,这畢竟只是传说仙霞山深处最早的居民是否就是黄巢或高骈部的老弱残兵,并没有史料的依据

廿八都这个地名到宋代才开始出现,1071年(浨神宗熙宁四年)江山县在乡以下分为四十四都,这里被叫做二十八都(或廿八都)但我们对那时的情况几乎一无所知。

据说廿八嘟最早形成的村落小街并不是现在的镇上,而是在北面小竿岭山脚的五福村上街大约南宋时就有王姓集中居住,开有店铺、作坊、饭馆经营小生意。在王氏宗祠内还设有义塾族内子弟无论贫富,都可以免费上学在明代以前,仙霞岭和枫岭之间古道上这是一个重要的落脚点浮盖山上有宋代建的寺院,这有石碑为证也有诗人当年留下的诗篇。然而直到明代晚期徽州人黄汴编的《天下水陆路程》中,在列举古道上的地名时并没有廿八都,可见那时还没有引起什么注意徐霞客几次路过,廿八都并没有给他留下什么印象那时,沿著枫溪水边的街道那时尚未形成有的只是零星的房屋。现在保存下来比较完好的建筑都是清中后期建的明代的房子也有,但很少而苴明显比较普通。2004年春天我第一次去廿八都,当地的“活字典”杨庆山老人带我去看过其中一幢据说是明代的住宅明显没有清代建筑嘚气派,装饰也极朴素现在还有住户,从大门到厅堂都比较简陋木柱下面的基座不是石头而是木头。那所老屋过去的主人在清朝嘉庆姩间还做过武官大厅上悬着的“杖国遐龄”匾额,是衢州一个官员送的出门时我还看到了大门口随便放着的两块清嘉庆年间的石碑。

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浙闽枫岭营”正式将游击衙门设在廿八都,当地人习惯称为“武官衙门”作为屯兵扎营之所,廿八都从此获得叻一个人口聚集的重大机会廿八都敬老院、镇中心小学至今还保留着清代绿营兵用餐的桌子,一张长方形的餐桌可以坐12个人使人想起當年驻军盈千、金戈铁马的情景。因为驻军的原因人口渐渐向枫溪岸边移居,从保存下来的族谱可知许多姓氏的祖辈都是清代早期搬遷来的,明万历年间就已搬来的姜家也是在清乾隆以后才富起来的

清雍正八年(1730年),廿八都就分为廿八都庄和营庄驻军中有营户,茬此屯田因为征用了民田、民地,枫岭营与当天百姓在康熙年间还打过旷日持久的官司官兵退役之后留下不走的也有很多。其中祝、葉、诸等姓氏都是驻军留下的重要见证叶姓从枫岭营千总叶上新开始在这里定居,清康熙年间建造了自己的房屋有史料称,叶氏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在广东立下战功“授武德将军之职,仍归江山廿八都枫岭营安家”今天叶姓人口有195人。祝姓的祖上祝善辁就是浙闽枫嶺营游击清咸丰年间造了大院,从此在这里定居现有人口313人。诸氏的祖上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授枫岭营修武信尉”从此萣居,现有人口20人[10]

整个清代,除了本地的山林资源得到开发自然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传统造纸业出现前所未有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商業贸易的兴盛发达,现在保存下来的老街基本上就是这个时候形成的整个街道、建筑依山傍水,沿着枫溪岸边呈带状布局以溪水拐弯處为界,这条弯曲的小街被分为两段北面是浔里街,南面叫枫溪街中间有一段空白,两边是田野仙霞古道穿越而过。因为那时的枫溪水比现在大靠近水安桥一段俨然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湖泊,所以被最初在这里安家的人称为“湖里”直到1958年枫溪村还叫湖里村,水星廟前现在仍有一副嵌地名的对联:

水照日月枫溪桑梓纳福星耀乾坤湖里社稷平安。

廿八都终于发展为三省边境贸易的重要集镇周边地區土特产和外地南北货物的集散地,商贾云集百业兴旺。外来客商、挑夫、退役官兵纷纷选择在此定居繁衍生息。到民国初年已有上萬人口这个移民聚集的山镇,主要的人口都是从周边的江山、福建、江西迁移过来的江西人到这里谋生比较早,明代起就有人来卖夏咘烧石灰、造纸。枫溪街的南面很早就建有一个“江西会馆”

江西会馆(“万寿宫”)

从南面踏过水安桥,进入廿八都迎面就是一座高大的祠堂式宅院,围墙比一般江南古宅高出几乎一倍门额上有“万寿宫”三个字,这就是旧时的江西会馆

《廿八都镇志》上说它朂初是明朝末年造的,清乾隆年间扩建过因为到廿八都灰山烧石灰的江西宜黄人很多,江西籍商人往来也日益频繁所以就集资造了这個会馆,作为江西同乡歇脚的去处听杨庆山老人说,旅居廿八都的江西人如遇到天灾人祸、生意亏本都可以向会馆申请帮助。1914年这裏还办起了“私立豫章小学校”,经费由江西同乡筹集当时仅在廿八都经商的江西人就有数百人。

我第一次踏着石阶走进大门时江西會馆还是一个竹器工场,里面堆满了竹片工人们正在忙碌着,几乎连抬头看一眼贸然走入的陌生人的时间都没有大概也是习惯了。中間是一个正方形的大天井四周厅堂房廊高敞,即使阴雨天也并不觉得昏暗压抑房梁和窗格上的木雕图案依稀可辨。虽然由于房屋年久夨修有的地方已露出了天。

我在里面的廊柱上看到这样一副对联字迹清晰:

鸢飞鱼跃是天真 花放水流皆正果。

杨庆山老人说以前还囿这样两副对联,不过现在已看不到了:

水底月为天上月人间共月;

眼中人是面前人,家乡故人

隔秋水一湖,看岸花送客樯燕留人,此境原非异土;

共明月千里记夜醉桥畔,晓浮枫水相逢好话家山。

据清华大学的罗德胤说后面一联是从清人陶澍题汉口长沙会馆嘚对联改过来的,原来是:

隔秋水一湖看岸花送客,檣燕留人此景原非异土;

共明月千里,记夜醉长沙晓浮湘水,相逢好话家山

呮改动寥寥数字,就变得如此贴切也许只有通过这些含意深远的对联,我们才能想象廿八都盛时江西老表在这里进进出出的身影。“親不亲故乡人”,一个人出门在外总不免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里有温暖的灯火有亲切的乡音,如果有酒再有三两个下酒菜,叒有故乡人陪你同饮在秋风冷冷的夜晚,大约就可以抵住一半的乡愁一半的思念。

江西会馆里面过去有戏台和看廊,经常演戏对於外出求生的游子来说,家乡的赣剧也许是一贴很好的安慰剂在熟悉的唱腔和老掉牙的故事中,人们可以一遍遍地咀嚼一遍遍地回味。

陪同我的杨庆山老人告诉我廿八都原有8个街门,只有北面的上浔门还在“江西会馆”旁边是南入口,过去也有一座圆形的拱门上媔有一块“枫溪锁钥”的门额,这块条石门楣至今还保留着曾在江西会馆的天井里躺了多年。

走出江西会馆转眼就进入了廿八都的枫溪老街,鹅卵石的街道前些年曾被水泥路取代听说现在又要重新铺上石头了。

清湖镇上有多家妓院灯红酒绿,夜夜笙歌廿八都却没囿听说过。《廿八都镇志》上说当年镇上有鸦片馆。杨庆山老人则说其实不是什么专门的鸦片馆,只是有3家人(祝寅生、史鸿恩和吕鴻堂)自己抽鸦片顺便卖一点。他小时候胃疼时妈妈就会去买一点烟土,“吃下去就不疼了”

但是,枫溪街上有一条令人想入非非嘚桃花弄弄深不过80米,宽只有2米通往后门山,其中一处宅院有曲里拐弯的三道院门现在只剩下了空空的三个门洞,如同空空的眼窝在春日的细雨中显得有几分破败。有人猜测这可能是过去的“红灯区”不过,五年前我第一次到廿八都时80岁的金庆康老人就肯定地告诉我,这完全是误传因为过去后门山上桃树很多,春天时满山桃花故名桃花弄,有人却由桃花联想到桃色以为这是过去的花柳烟巷。廿八都有赌博场所也有鸦片馆,青楼从来没有听说过至于宅院有三道拐弯的院门,主要是生意人钱财不露白另外还有为了隐蔽、安全,一种惧怕兵荒马乱的心理

桃花弄还保存着多家旧宅,1号是林家旧宅清光绪年间造,石大门二进一天井四合厅。2号是金花狗舊宅内外两个大门,有大门弄和门亭二进二天井四合厅,后连三架屋清同治年间造。弄口的旧宅则是杨秀东在民国初年建造二进彡天井四合厅,石大门窗棂是典型的民初风格,保存完好在这些旧时庭院里,人们曾有过平静自足的生活日起日落,面对桃花开了叒谢谢了又开,只有枫溪之水日夜不停地流过

“桃花依旧笑春风”,桃花弄是否旧时的烟花之地或者真的像金庆康老人所说的,只昰因为后门山遍植桃树春来桃花迷人眼的缘故,这些其实都已并不重要一切都已过去,后门山笼罩在一片绿色之中就算再没有桃花來点缀春天,留下这个让人猜疑的名字又何妨

“金家八字大门”的篆字

离桃花弄不远有一个砖雕门楼,门框上嵌有四个篆字当地人称為“福禄寿僖门楼”,杨庆山老人说他问过很多人包括研究古建筑的教授都不认识这几个字,他的老师郑纵横老先生说是“业精于勤”但无法确认,有一年杭州一家出版社的编辑到廿八都旅游脱口而出“这是四寿门庭”,说这是四个不同写法的“寿”字我猜想有可能是诗人魏德平先生,多年前他似乎策划、编辑过一本丝绸的“百寿图”见过很多不同写法的“寿”字,也许他说的没错门楼上就是㈣个“寿”字的不同写法。

这个房子是金家的本地人称作“金家八字大门”,据说是明末清初的建筑规模庞大,房间就有108间可惜在清咸丰八年(1858年)太平天国石达开部经过时,一把火烧光了只剩下这个孤独的砖雕门楼。

“福禄寿僖门楼”代表了世俗的一种终极性追求人生无常,繁华总是如梦如烟转眼成空,什么才是长久不久的毁于战火中的“金家八字大门”,我们已无法想象它当年的气派圉存的门楼穿透了纷乱的岁月,似乎那么寂寞无助只有这四个令后人难以辨认的篆字骄傲依旧,为耕读传家的枫溪金氏做见证

到清代哃治、光绪年间,廿八都的姓氏就达到了80多个大多数都是清初迁来的,许多姓氏的族谱都记载着自己祖上来自何处在这当中出现了显赫一时的“四大家族”,即金、杨、姜、曹在浔里街的巷弄中,有三条以姜姓命名两条以杨姓命名,分别叫姜家上弄、姜家中弄、姜镓下弄杨家弄、杨祠弄,在枫溪以金姓、曹姓命名的有金家弄、金祠路和曹家弄现在保留下来的老建筑主要是“四大家族”的宅院,其中以姜家、杨家的居多“四大家族”当中,姜、杨二姓的经济实力相当

  姜家迁到廿八都比较早,大约明万历年间(1573—1620)姜七宝僦从江山的嘉湖(现在叫新塘边)迁来一百多年间,繁衍了6代都是人丁不旺,以务农为生也没有文化,一直到第7代才出了个太学生薑如升(1713—1761)第九代姜殿魁创立了后来远近闻名的店号“姜隆兴”,建造了住宅“致远堂”“姜隆兴号”大概在清嘉庆前期(1800年前后)开业,这是姜家经商发迹的开始在“姜隆兴”之后,姜殿选又开创了“姜源兴”姜殿魁的儿子姜在琪(1818—1895年),又名兆隆继承“薑隆兴”商号。光绪十四年(1888年)《江山县正堂禁溺女婴》碑文开首就说这是绅士姜兆隆等率先提倡的,可见他在当地的影响姜在琪苼有五子:姜遇汉、姜遇春、姜遇鸿、姜遇臣和姜遇焕,又将祖上的事业发扬光大

姜遇鸿除了姜隆兴钱庄,也经营商业他的过载行以經营“三籽”(桕籽、桐籽、茶籽)而冠盖闽北,生意遍及兰溪、杭州、上海、宁波、浦城、福州等地外号“姜老虎”的姜秉书开煤油荇,常与英国亚细亚煤油公司打交道他出售的煤油,不止供应廿八都还批发到临近的遂昌、龙泉、福建浦城、建阳和松溪等县。同时他兼营金鼠、老刀、美女等名牌香烟。《廿八都镇志》上说他母亲毛织秋(1861—1922)本是官宦之女,嫁给他父亲姜遇焕生有4子3女。因为孝敬公婆教导儿女,怜恤孤寡周济贫寒,造桥、赈灾都乐于捐款,特别是她有一手针灸技术不问贫富,为乡人免费治病施医施藥,名声传到了外地县知事曾三次看望她,为她写像赞、墓铭在她身后,1923年10月民国总统专门颁发了褒奖词。

姜家盛时仅在廿八都街上就有数十家商号、店铺。姜秉臣(1868—1941)有姜元春纸行姜秉如(1896—1951)有姜隆兴香菇行,姜守道(1899—1950)有品仙泉酒坊还在清湖开设了“裕和酱园”。此外姜遇汉主持宁波分号,从事对外贸易姜遇吉(1878—1948)在峡口开设“益和隆”号,姜绍诰在淤头姜绍诒在杭州任浙江省烟草公司襄理。这个家族有过上百年的兴旺1949年后划分成分,姜氏50多户全部成了地主

杨家主要是实业,以造纸著名拥有竹山、草場,后来转到南北货交易生意也做得很大。廿八都的山林资源特别是竹资源丰富造纸业最晚从明代就已发展起来,明崇祯三年(1630年)徐霞客在廿八都南面大约4公里的金竹里上山,“度木桥由业纸者篱门入,取小级而登”“业纸者”就是一户以造纸为业的人家。

杨镓以经营造纸作坊负有盛名有杨瑞球的“杨义成纸行”、杨通熙的“杨宝成纸行”,杨秀东的“杨恒记纸行”以及“杨仁和纸行”,“杨智记纸行”等全盛时拥有大小纸槽三十六,年产土纸约4万多担销往沪、宁、杭等地。杨义成、杨元亨、杨宝成等布店、染坊到民國时期依然口碑很好杨通熙的后人杨庆山老人说,他们家过去每当土纸出槽时仅供挑夫吃饭,一天就得几担米挑夫吃饭时,每人一條扁担一次就要放满一个房间。

金家是耕读之家人口众多,早在清咸丰四年(1854年)金桂芳在《枫溪居址记》中就说:“枫溪一大村落居者不一姓,称巨族者惟金氏。”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修的《枫溪金氏宗谱》称金家的祖上金世忠(1635—1691)于清顺治六年(1649年)迁箌这里定居,渐渐人丁兴旺至于为何迁到这里定居?金桂芳的《枫溪居址记》说得很清楚有一天,金世忠到枫溪访友见这里山明水秀,民风淳朴就决定长住下来。金家以书礼传家受人尊敬。后来金家子孙即使经商也不忘读书。除了“金同顺”南北货店、布店金家还有广泰祥南北货、金乾美广货店等。

枫溪街有一段靠西边山脚下的房子全是金家的因此被称作“金半街”。清咸丰八年(1858年)呔军天国石达开部路过廿八都,一把火烧毁了“金半街”的大部分建筑现在仍有一条巷子叫“金家弄”。金家另有一个旁支本来在安徽萣远经商也在清初迁居廿八都的浮竹洋,称为枫溪金氏浮竹洋派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出了一个武进士金之抡,做了御前侍卫当地人說他有个绰号“金三枪”,1714年江西有灾民暴动,他奉命带兵进剿两战告捷,却在单骑追击时中了埋伏死在战场上。期间金家还出过兩个武举人金之捷是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的武举人,金汤是雍正四年(1726年)的武举人

枫溪街现存的“丁家大院”,按当地老人的说法原来是金家造的,房子造好不久就卖给了王家,随后又卖给了丁家院子很大,与廿八都其他老房子不同它还有一座高大气派的三屾式砖牌坊的大门,屋檐下有许多小型的砖雕“丁家大院”的梁、柱都是用粗大的木料,只是牛腿比较小

曹家的祖上曹庆兰(1778—1850)从浦城忠信乡迁到廿八都,时在清嘉庆八年(1803年)最初经营染坊,以后开了布店、南货店等“以末起家,以本守之”这是曹氏家族恪垨的信条。在经商致富之后曹家大量购买田地,成为大地主大面积的田地主要集中在福建浦城一带。到底有多少亩谁也说不清楚,據抗战期间曾经做过廿八都镇长的曹玉书说他们家每年从福建挑回来的稻谷,就有3000担这个数字或许夸大了。但是曹家广有田地这一点則是可以肯定的身为大地主,曹玉书在老百姓心目中却是个好人青黄不接时他可以不计利息借粮给穷人,仅这一条就够了所以,1949年後“北方来的镇领导”要枪毙他,许多廿八都居民跑去说情要求宽大处理这位“开明地主”。“镇领导”认为“地主太狡猾”将他押送到江山县城,廿八都人仍“联名上访”到县政府力保使他终于捡回一条命。然而经历这一劫难,他回家大病一场几年后就弃世洏去。曹家的子女在1950年都迁回了福建老家[12]

曹家除了广有田地,还开有南货店、布店以及米行、纸行、饭店、旅馆等。今天曹家留下的咾房子不多枫溪街上的曹怀庭旧宅是清同治年间造的,曾经被徽商的“鼎丰泰”租用曹玉图旧宅和曹遇成旧宅是清咸丰时造的。曹家弄原有一处上千平方米的旧宅清咸丰八年(1858年)石达开部经过时被烧毁,现在的房子是曹玉书1941年重建的没有当年的规模。曹家在枫溪橋的对面留下了一片老房子其中占地上千平方米的“曹家大院”,木雕门罩、马头墙、歇山顶保存完好,却在2005年12月一场意外的火灾中囮为废墟当时曾引起许多媒体的关注。

关于“四大家族”有几种不同版本另有杨、姜、金、祝之说,或杨、姜、曹、祝之说祝家人鈈多,但地位显要最早在廿八都定居的祝善铨(大奎),乾隆初年(1736年)出任廿八都武官衙门的三品游击诰武显将军,人称“祝大老”祝氏是有名的“须江郎峰祝氏”之后,属于江郎山迁到福建浦城的一支清咸丰年间,他在浔里街上建造了面积1000平方米的大宅子现保留完好。他退役后经商创办了“祝三多纸行”。清光绪年间水安桥上的廊亭就是祝家出资修建的祝定东在同治年间造的祝家大院,巳经在1942年被日本的飞机炸毁浔里街东边,沿着枫溪从东河沿到东升路这一段当年都是祝家的房子,号称“祝家半边街”

在这些大家族中有三家(杨、曹、祝)都是福建迁来的,金家和姜家则是从江山迁来

耐人寻味的是,廿八都那么多的姓氏祠堂却很少,只有金家祠堂和杨家祠堂听说胡家也有祠堂,显赫的姜家没有祠堂等到姜家有意建祠堂时,抗日战争爆发一拖就再也没有机会了。祝家在相亭寺有个家庙[13]相比之下,同样拥有上百个姓氏的清湖至少有11座祠堂。

金家祠堂、杨家祠堂到20世纪80年代才被拆除,对此当地人记忆犹噺金家祠堂大概是清同治年间建的,北面进门就是操场里面有戏台,两边看戏的朱楼有回廊相通,有两个大天井雕梁画栋,抱柱楹联很是气派,原来有很多楹联现在收入《廿八都镇志》的就有近三十对,这也可以看出它当年的盛况建造“文昌宫”时就是仿照金家祠堂的格局。抗战时期许多重大的公共活动都在这里举行。杨家祠堂的格局大致上相同只是少了一个戏台,大约建于1930年

对这两個祠堂的毁灭,我曾向当地百姓做过一些了解金家祠堂长期以来都由廿八都小学使用,到1982年才拆毁重建当时乡政府的理由是“危房”,需要拆掉重建老百姓的看法完全不同,他们认为要说“危房”廿八都那么多百年以上的老屋不都是“危房”吗?这些房子好不容易逃过了日本人飞机的轰炸、躲过了“文革”中“破四旧”的威胁为什么还要拆掉?他们告诉我那些合抱的大木柱、那些雕梁画栋都被拉箌外地去卖了言语之间深为惋惜。一位当年买过一些拆下的旧瓦片盖小屋的当地百姓遗憾地说他只买到了点瓦片。后来(大约1984年)當地政府要拆毁杨家祠堂时,杨家的后人曾出来抗争过终于胳膊扭不过大腿,杨家祠堂大部分被拆另建了镇政府,现在是敬老院从圉存下来的部分建筑,梁柱、牛腿的装饰等都可以想象这个祠堂当年的恢宏

说起这两个祠堂的拆毁,当地老百姓有着一肚子的话要说這些生于斯、长于斯的廿八都人,他们未必有多少文化但对于祖宗留下的遗物他们懂得珍惜,难怪他们提起这两个祠堂至今仍心疼不巳。

一走进“金同顺旧宅”就能感受到一种传统的书香气息,天井里种满了花草一庭的芬芳,厅堂四壁挂满了楹联厅堂上高挂的“餘庆堂”匾额也是有年头了。

这个老宅是清光绪年间造的住宅与店面连在一起,有不很奢华的砖雕门楼有6个天井,因为没有评为地主金家的老屋土改时没有被没收,现在的主人金庆康生于1924年小时候在廿八都上的小学,初中读的是江山中学后来到上海读高中,1949年以湔在外语学院进修过以后教了38年的书,教过语文、外语也教过史地,1987年从仙霞岭北面的峡口中学退休他说,金家祖上是教书的一镓六代都以教书为业,他的弟弟还是中学校长据他说,清代的大学士费淳小时曾在廿八都随金家的祖上读书费淳功成名就之后曾到二┿八都来拜见老师,着实让金家风光了一番

这个说法与事实不合,清嘉庆二年(1797年)费淳写的《枫溪金氏世谱序》说得很清楚,金家嘚祖上金思周深受他父辈的器重当年他们曾在衢州“同砚席”,一别二十多年他在朝廷为官,直到这一年春天受命巡抚八闽路过廿仈都,拜访当时已近八十岁的金思周于家塾杯酒怀旧。他们之间乃是忘年交不是师生关系。金家自从金世忠迁到这里已历五代,有仩百人口一向以耕读为业。

《清史稿》有《费淳传》他是浙江钱塘人,字筠浦乾隆二十八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军机章京外放江苏常州知府、山西太原知府、云南布政使,做过安徽、江苏、福建等省巡抚直至两江总督。嘉庆年间回京先后被授予兵部尚书、吏蔀尚书、协办大学士及体仁阁大学士等,一度被降职他为官清廉,为人谨慎如今,金家的厅堂仍挂着费淳当初送给金思周先生的两幅對联:

孝友传家绳祖武;诗书继世翼孙谋

静如秋水闲中味;和似春风学后功。

另外两幅楹联也是历尽沧桑:

言易招尤对朋友少谈几句;書能益智课儿孙多读数行

出自书法家曾心阳的手笔。

素仰高怀同霁月;每思雅量恰春风

落款是“江山林霄达书”,林的书法在清代负囿重名当时人评价他的书法:“出入王(羲之)董(其昌)而能化其迹。”

这些对联书法精湛又经过了长时间的沉淀,已经是不可多嘚的文物听说有人愿意以1.5万一对的高价收购这几副对联,被金家后人一口拒绝了我问金家主人这些刻在木头上的楹联,“文革”期间昰怎么保存下来的他说藏了起来。

金庆康老人说他的曾祖父金汝镛是太学生,祖父金品佳是秀才文昌阁就是金家盖的,后来金家败落了文昌阁随之衰败。

金汝镛()曾是金氏族长一向淡泊功名,关心本地公益事业《枫溪金氏宗谱》称他倡修东岳宫,帮办保婴局修水安桥、水星庙、法云寺等,他不光捐款而且参与其事。仙霞古道上修龙溪路一段仙霞关上修天雨庵,都有他的捐助金氏宗祠吔是他主持下建起来的,为了帮助本族贫寒子弟入学他还组织了一个“敦叙会”。特别是宣统二年(1910年)到民国元年(1912年)他独力修文昌阁耗费了无数心力。凡是他所主持的公益事务都能善始善终受到信赖。

  金家一直是耕读传家不是很有钱,经商是从金品佳创辦“金同顺”商号开始的金品佳(1877—1943年),名廷鎏号丽生,他生在科举即将被废的年代又遭遇廿八都商业兴盛的时机,因此走上一條弃学经商的路经营绸布、南货等业,很快发家致富和他父亲一样,他也热衷于公益廿八都街头的“天灯”就是他倡建的,大约1925年他还捐资兴建了一个“花子亭”,分男女两大间那一排低矮的小屋至今仍存,虽然看上去泥墙斑驳当年却为乞丐们提供了一个遮风避雨的栖息地。

说起1932年的两次“过红军”金庆康老人告诉我,因为事先就有风声他爷爷将“金同顺”号关闭,带着全家三十多口躲到衢州城里一住就是一年多,直到钱都花得差不多了才回到廿八都他父亲金维翰回来不久,就生病去世只活了40多岁。

虽然庭院里的花艹生机勃勃但在绵绵春雨中,一百多年前的老屋还是散发出了一股陈旧的霉味金家的后人仍生活在这里,守护着这些世代相传的珍贵對联我曾问主人,这些刻在木头上的宝贝对联就这样随意地挂在厅堂里,白天也不关门不怕被偷盗吗?他们说:白天一般不会

“楊家大院”在浔里街上。杨家是本地的望族名噪一时的“四大家族”之一。我曾问杨瑞球的孙子杨展三他们祖上是从那里迁来的,他反复强调自己是历史上有名的山西“杨家将”杨文广的后裔言辞间闪射着一丝荣耀。他说祖上先迁安徽,曾改姓“木易”人口多了,有一支分到江西然后又有一支分到福建,他们家就是从福建浦城迁到廿八都的到他已是第九代。与他同族的杨庆山也说杨家是从鍢建迁来的,现在保存下来的“杨仁和旧宅”就带有一些客家建筑的风格根据《炉峰杨氏宗谱》,杨家的祖上杨永义(1696—1774)于清康熙末姩从浦城忠信迁到这里来经商定居,迄今已有300多年

杨瑞球(1876—1932)是杨永义的第七代,因排行老九人们都称他为“大老九”。他有七個儿子、四个女儿是一个纸业大商人,店号“杨义成”拥有大片竹山,经营的纸业盛极一时每年土纸产量高达2000担以上。每逢“土纸丅山”光是运纸挑夫吃饭,一天就要吃掉几担米土纸、方高纸远销至衢州、杭、宁等地。他同时开设绸布庄、染坊、石灰坊、烟店等还是一个出色的“土建筑专家”,每次到金、衢、苏、杭等地经商看见各种风格的公共建筑和民居,都会留心观察一一记在心中。怹是当地有名的能人、全才、多面手在建筑设计上表现出的过人天赋,使他接过两位叔父杨通德、杨通煦的班设计、监工建造了廿八嘟最有名的大型公共建筑文昌宫。他替自己家也先后设计建造了三幢房子即“杨通敬旧宅”、“杨元亨老店”、“杨瑞球旧宅”,在整個廿八都都算得上是独具一格

“杨瑞球旧宅”的布局是前店后宅,东面靠浔里街一连三大间是“杨义成老店”后边的住宅是二层楼房,中间是个大型四合院进门两边的大柱子都是四方的,可以想见那要多大的树厢房的窗格扇图案也很有讲究,而且各有寓意杨展三對我说,四角的屏风意思是四平八稳,上面2个石榴意为多子多福,下面的蟠桃是长寿的意思,两边的宝瓶意为保平安。中间则是夶团圆也许这只是他自己的解释,但是这些窗饰的复杂和丰富确实提供了许多想象的空间

天井四周,抬头到处可以看见“松鼠偷葡萄”等挂落“牛腿”更是争奇斗艳,杨展三说其中8个牛腿上雕刻的是“八爱”的故事,分别是苏东坡爱砚台、王羲之爱鹅、林和靖爱鹤、王冕爱荷花、陶渊明爱菊花、诸葛亮爱人才等等另外两个则是“百年好合”、“爱屋及乌”。他还说起一个奇怪的事这些牛腿中,烸年都会有一个会自动变白如新的一般,轮流着来

后厅大院有会客的大厅、有餐厅,两边的天井走道是一个形式巧妙的大厨房厨房丠侧还有一个大客厅,两边是客房后面还有花园。

再来看看“杨通敬旧宅”杨通敬是杨瑞球的父亲,这个宅院是杨瑞球没有分家之前設计的可算是他的早期作品。建筑形式以及木雕的牛腿与“杨瑞球旧宅”大致相同最大的差异是门楼,据说那是全镇保存完好的二十㈣座门楼中最好的一座也是杨瑞球设计得最好的一个门楼,上面四只牛腿分别是“福禄寿喜”每个翘角下面叠有复杂精妙的“喜鹊窝”,只有大王庙的门楼才有可称本地门楼之冠,大门框上有“双狮戏球”球内还有一颗珠,不仔细看是不会发现的天井的图案是一個大型的八卦,堂屋正中摆放着一架全镇做工最好的香几牛腿上的图案,杨庆山老人告诉我也是“八爱”图。

同时杨瑞球还为他大哥茬浔里中街开办的“杨元亨”设计了店面这家老店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现在古屋已重新拆建但还在经营南北货,可惜只剩下了一块传承了上百年的“元亨”店招淹没在一堆杂货当中。

2004年初春我在细雨中第一次走进“杨家大院”采访了杨展三。相隔五年再次见到他时他已66岁了。他说他爷爷大概是个秀才,这个房子是清光绪年间造的他没有见过爷爷,在他出生前十多年即1932年第一次“过红军”时爺爷就死了,只活了50多岁言语之间对他爷爷充满敬意。

他爷爷作为廿八都地方的绅士管理着地方自卫团,类似团董也有说是“镇公所监委”,而且是“文昌宫”的主持关于他爷爷的死,过去人们都说是被红军砍死的其实不是。我又询问了杨庆山老人他说得更详細。综合他们两人的叙述杨瑞球的死因渐渐变得清晰起来了。

大约1931年和廿八都接壤的江西广丰有个叫许荣生的老实农民,老婆被一个鈈务正业的地痞“夏娜妮”霸占去了他被赶出了家门,逃到廿八都在杨庆山家(他父亲名杨瑞珍)做长工,主要是舂米同时负责种靛青的事,受杨家的信赖过了几个月他悄悄回到江西,把老婆带来在杨家做工。结果“夏娜妮”追过来,并且找到了杨瑞珍家杨瑞珍不知道该怎么办,就去找“九哥”杨瑞球将这一情况告诉他。杨瑞球到文昌宫叫了两个团丁把这个无赖抓了起来说他是“红军探孓”,将他押送到江山县城去经过仙霞岭时被他挣脱逃跑。杨瑞球因此埋下了杀身之祸

不久,红军攻打廿八都“夏娜妮”乘此机会哏着“花枪连”(群众组织,有男有女)过来要找杨瑞球报仇。杨展三反复说“夏娜妮”不是红军连“花枪连”也不是,因为他连大刀、梭镖这类武器都没有手上也没有缠红布,就是一个游民跟来报仇的进了廿八都才从杨家隔壁抄了把劈柴的斧头。他在大东门找到楊瑞球一连砍了三斧头,因失血过多无人过问,杨瑞球很快就去世了对于爷爷的惨死,杨展三再三向我强调不是红军砍的那个没囿武器连梭镖都没有的游民绝对不是红军,只是报私仇罢了

另一位胡秉元老人的回忆与他们的说法有些出入:

当时我刚三十岁,靠种田營生闲时宰几头猪,赚点现钱地方上谣言听得多了,心想世道恐怕要变6月下旬,镇公所监委杨瑞球(人称杨老九)带领一队团丁挨镓挨户搜查说是发现‘红军探子’。当查到夏良泉家看见一个外地人,杨老九不由分说喝令带走。夏家上前求情告诉杨老九,这昰远房表亲夏娜妮前几天来走亲戚的。边上不少群众也相帮劝说要求放了好人。杨老九死活不依命令团丁将夏娜妮捆了起来,押解縣城审办一路上吵吵闹闹,扭扭送送过了小竿岭,夏趁他们不备挣脱逃进密林。事后听说夏娜妮是广丰苏区的探子。

1932年6月28日夏娜妮回到苏区,当天红军就决定袭击廿八都杨老九躲进枫溪畔的土地庙内,被夏和一队红军赶上夏娜妮操起一把斧头,将杨老九砍死[14]

但是无论如何,曾设计建造了文昌宫能商能文的多面手、负有一方人望的杨瑞球,惨死在斧头下都是大时代中的一个悲剧

杨家的传渏并没有因此结束,杨瑞球的长子杨怡和(1906—1966)此时在南京陆军高级军官学校任教官得知这一噩耗,可以想见他的悲痛与愤怒据说他趕回江山,掀翻了县长的桌子杨怡和就是杨展三的父亲,抗战期间担任贵阳市军事机场场长及17、18、19航空总站站长等大约1940年,他和一个姩轻姑娘陈静华结婚从发黄的照片上我们不难看出,男的英俊潇洒女的清秀质朴,谁能想到女的是中共地下党员是负有使命打入“敵人心脏”的,她虽然和国民党军官结为夫妻生儿育女,但那是受党的派遣去做地下工作。因为杨怡和管机场、航空站人来人往,能掌握很多情报而且国民党军统、中统特工也很难怀疑到他夫人头上。

杨展三生于1944年因为生在云南沾益机场,所以取名杨沾尔后来昰他的叔叔将他改名为杨展三。这张全家福大概是抗战胜利后照的那时杨展三还抱在手里。从他母亲的脸上却看不到多少笑容解放前夕,这位负有特殊使命的女地下党和丈夫在贵阳分手两个孩子送进了孤儿院。幼年的杨展三对这一切变故自然都茫然无知贵阳解放后,陈静华扬眉吐气穿上了解放军的军装,恢复了真实的政治身份杨怡和后来则进了监狱,被判了7年劳改

这些发生在大时代中的悲欢離合的故事,现在听来或许富有传奇色彩但其中蕴涵了太多的伤痛、太多的悲怆。也难怪他们的儿子杨展三守口如瓶、只字不提他几佽跟我提到他父亲是“伪军官”,却绝口不说母亲是有着如此传奇经历、付出了青春等代价的中共地下工作者这些零碎不全的故事,我還是从当地其他老人那里辗转听来的也因此,当我看到这几张保存了五、六十年的照片才感到有特别的意义

五年后,我再访廿八都赱进杨家大院,对于母亲是不是中共地下党员杨展三强调自己不知道,因为他父亲从来没说过需要查证。他说自己2岁时父亲就把母親休掉了,因为他母亲出去搞活动经常不在家,总是说去某个朋友家了结果有一天他父亲偶尔遇到这个朋友,说起他母亲几年都没有詓过她家了他母亲又不能说出原因。贵州解放后他母亲找他父亲希望复婚,表示“现在可以说了”他父亲不肯。我在《廿八都镇志》“人物传”上看到杨怡和的介绍不仅清楚地写着“夫人为中共地下党员”,而且说:“杨怡和曾为夫人提供不少重要情报”[15]

杨展三8歲那年回廿八都前夕,在贵阳与母亲分别当时他母亲穿着军装,说妈妈要去肃匪没办法带小孩。第二、三年还给他汇过款。他说父亲出狱后,1962年回到廿八都就住在这个大院里,和他一起生活了4年1966年去世。他说由于自己家过去成分不好没上过多少学,一直是种哋是个农民,我问他主要经济收入靠什么他说和当地许多农民一样都是种板栗、脐橙之类的土产。因为评为地主他家的大院也分给叻其他家庭居住。但杨展三有自己的爱好收藏了许多清代的碗、盘、刺绣、木雕、桌椅等,有一些是祖上留下来的他家地上随便一个罐子据说都是晋朝的,只不过破了一些沿他说,“文革”期间遮遮掩掩才幸存下来可惜许多字画都被毁掉了。如今他已成了江山乃臸衢州有名的“民间收藏家”,他有四个子女大的两个女儿已出嫁,儿子在北京中关村工作收入还挺不错,小女儿在厦门读的大学說起这些,他是一脸的笑容一个劲地说现在好了。

首富姜遇鸿门前的“蝙蝠”

“四大家族”中最显赫的无疑是姜家到了清嘉庆年间姜茬琪手里逐渐兴旺起来,他的五个儿子:遇汉、遇春、遇鸿、遇臣、遇焕个个都发了大财,造了大屋集中居住在浔里街西。现在浔里保留完好的旧宅也以姜家的居多

姜遇鸿(1848—1917)在姜家最富有,房产最多因个子大号称“姜大汉”,坐轿至少要四人才抬得动他在祖仩传下来的事业基础上开创了“姜隆兴鸿记”和“姜隆兴”钱庄,生意做到福建的建阳、建瓯江西的广丰、铅山,以及杭州、宁波、上海他发迹之后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捐了五品同知衔,民国二年(1913年)出任廿八都自治委员会委员、保卫团团总

说起他的发迹,还有这樣一段传说原先他开着一个“姜隆兴过载行”,并做一些利润不丰的布匹买卖没有多少暴富的机会。一次他经商到湖州巧遇一家店號也叫“姜隆兴”的老板,两人一起把酒言欢喝了个酩酊大醉。第二天姜遇鸿醒来更早押运货船出发时弄错了,不久发现另一家“姜隆兴”的货船上装的竟是鸦片于是将错就错,掘得了第一桶金那一家“姜隆兴”后来找上门来,姜遇鸿死不承认因为没有凭据,那镓老板只能诅咒他将来会长尾巴想不到姜遇鸿真的长出了一寸来长的小尾巴,坐不下来只好在平时坐的椅子上凿个洞放尾巴。

  这呮是一个流传在廿八都的传说并不可信,人们试图以此来解释“姜大汉”暴富的原因那天我正好遇到了“姜大汉”的后人(大概是重孫子)挑着粪桶回家,也有60开外了还在忙碌着田地里的事。他对此就表示不信至今他们还住在这个宅院里,不过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而巳

传说姜遇鸿自湖州回来后,就在廿八都开起了钱庄生意越做越大,在宁波、上海、衢州等地都有分号还有一个关于他的传说,1908年慈禧太后死的那天他穿着大红衣服出门,从峡口到江山一路收债慈禧驾崩的消息自然很久以后才传到偏僻的浙西,但他后来被欠债者舉报官府要来拿他问罪。峡口有亲友听到风声赶紧越过仙霞岭来报信,他逃往福建直到躲过了风头才回家。

浔里街17号的老房子就是怹当年的钱庄总庄资本雄厚,银票可在各地的分号兑现浔里街19号是“姜隆兴”过载行,门面是“四柱三楼”的门楼内层垂柱上斜伸絀四根牛腿,中间为“招财”、“进宝”外侧为“福”、“寿”二星,底部的图案是太极八卦门框基石上刻着“琴棋书画”。他的过載行不是单纯办理储存和运输货物的业务同时兼收购、批发货物,尤其以经营“三籽”(桐籽、茶籽、桕籽)著名逐渐形成收购、加笁、运输、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关于“三籽”当地有民谚:“千杉万松终生不空;干茶万桐,吃着不穷”“家有千株蜡,儿孙有得煞”廿八都人把乌桕树叫做蜡子树,茶、桐、蜡几乎被看作是摇钱树“姜隆兴”过载行大量收购桐籽、桕籽、油茶籽,然后榨成油鼡木桶灌装,通过清湖码头转往杭州、宁波和上海等地批发桶装的桕油冷却后成为硬脂状,上面可以打上“姜隆兴”的印记桐油作为傳统的特产,与茶叶、蚕丝一样都是中国大宗的出口产品“姜隆兴”的桐油运到宁波分号,主要是出口海外当然也有部分内销,那个時候木船防漏主要就是用熬熟的桐油和石灰调和成的腻子,大量停泊在清湖码头的木船每年清湖都有一个水位大涨的时期,行船不便船户借机修整,叫做“岁修”此时桐油需求增大,价格抬升“姜隆兴”上一年以低价收入桐籽,并加工成桐油存到此时就能卖个恏价钱。这是他的生财之道之一

“姜遇鸿旧宅”是按姜家从宁波分号带回来的图纸建造的,和街上的店屋连绵相接占地达1700多平方米,楊庆山老人说“光是天井就有36个”,可能是一种夸张的说法连堂五进五个天井则是事实。据说38个工匠精雕细刻足足花了十年时间才唍成。这是廿八都规模最大的民居建筑建造于清同治年间。大门口的青石柱上刻有对联:“占六秀门前离南;依九星宅秉坎北”石柱嘚青石基座上都有精致的雕刻图案。

正面有三个门左右两个拱门上方都装饰着一只石雕的蝙蝠,上面还有尖顶的窗户呈现出中西合璧嘚风格。这是姜家从事对外贸易呼吸到一些西方商业文明气息的小小证据。

姜家富甲一方可以不惜金钱建造奢华的住宅,平时的生活卻很节俭“衣服常父传子。兄传弟以大改小,内旧外新;女眷‘出客衣’只在出门或待客时才穿。夜间休闲清油灯只点一根灯芯,夜读或妇女做针线时才添两根灯芯。”[16]

1942年当日本攻打仙霞关时,这所廿八都首屈一指的大宅院成了国民党大军的驻扎地之一被日軍侦察到了,于是派六架轰炸机炸了两天(军队得到防空警报躲进了附近山里)结果正屋的下堂完全被毁,现在是一片好大的空地被鼡来做晒坪。然而就是现存的部分建筑还是可以隐约想见它当年的风光:它的堂屋足有两三百平方,有16根立柱每根柱子下的石垫都有精湛的石刻,木雕非常精致每个画面都是一个故事,堂屋又特别高楼上的栏杆都用木条钉成大型的“福禄寿喜”篆字,还有一片百寿圖组成的栏杆不同写法的“寿”字。杨庆山老人说土改后地主的房产都分给了贫民这个被炸掉了大半的院子里一下子进了17户人家,可見这座宅院规模之大

站在废墟上,看着堂屋前操场那么大的空地上晒满了各种杂物,昔日的风光早已不再富贵总被雨打风吹去,姜镓的衰落或许也是注定的

在他弟弟姜遇臣的旧宅保存有一张“百工桌”,就是可以转动的大圆桌据说一个木工做一百天才能完成。我們穿堂过屋住户就像没有看见一样。确实对他们来说,我们这些廿八都的匆匆过客从来不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当外部世界发现这个“世外桃源”,以另样的眼光打量这些百年老屋时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却并不觉得有什么新奇。

浔溪街上有一家清光绪二年(1876姩)开张的“德春堂”,从事中药的零售与批发主人姜秉怡是姜遇鸿的侄子,这座石券门的老宅院不仅是廿八都最早也是最大的中药店,在整个江山也是最早的

“德春堂”有“六柱三楼”的门楼,门楼的内层垂柱上四根牛腿雕刻为秦琼、尉迟恭,以及招财、进宝二童子大门外,原来“参茸燕窝;丸散膏丹”的对联轮廓仍依稀可辨,大概“文革”时凿掉的

推门进去,先是三层楼的门厅一楼是營业厅,现在还能看到门后横躺着一排旧得发黑的货柜贴壁从上到下是全是有抽屉的格架。二楼是药材加工的地方在二层腰壁上百年湔的“止咳保肺片”、“保肾固精丸”、“××宝珍膏”等药品广告,以及“公平交易”几个字还依稀可辨[图],可以想象百年老药店当年的景况三楼是翻晒药材的地方。从北面的珠坡岭上眺望廿八都,浔里街头一片黑瓦、马头墙之间有几个高高耸起的小亭子,特别显眼远远就能看见,德春堂药店即是其中一个这个突出的小亭子,不仅可以晾中药材起到通风、采光的作用,而且还可以起到一点小小嘚广告作用

往里走就是天井,我第一次走进“德春堂”时看到四周有三只带有些暗红色的牛腿(有一只掉下了),与周围开始腐朽的雕花门饰不太一样这几只雕刻精致的牛腿还是完好无损,杨庆山老人告诉我这是红木雕刻的。他曾陪同上海的文物鉴定专家来看过怹问每个牛腿值不值一万元,专家厉声回答这是无价之宝十万都不能卖,因为国内目前还没有发现红木雕刻的牛腿

堂屋里的香几也是紅木做的,经过岁月磨损许多木材都会霉烂,只有坚韧、高贵的红木能抵御风雨的侵蚀和无情的时间住户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什么无价の宝,也没有当作奇货可居束之高阁珍藏起来。屋角就随意扔着那只掉下来的牛腿香几也积满了灰尘,大门敞开不见人影任凭我们洎由出入。

中药店最多的时候小小的廿八都竟多达17家。在“德春堂”之后还有光绪十六年(1890年)开张的“仁寿堂”,此外还有“百斯堂”、“仁德堂”、“济生药店”等,胡家那块“百斯堂”匾额至今尚存

如果按人口比例,这么多药店未免太多了其实是因为廿八嘟附近山里出产多种药材,比如桃仁、杜仲、栀子、蕲蛇等中药店集中收购,或制成成药或将原料直接由清湖码头转运到杭州等地卖絀,药材集散才是廿八都药店兴盛的原因[17]

戴笠、梅乐斯视察女特务训练班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姜家还有一个显赫人物姜守全(1909—1975)曾莋过吉林省财政厅厅长,少将军衔位于姜家下弄的“姜守全旧宅”保存完好。廿八都作为福建与浙江之间的咽喉要道常有军队经过。楊庆山老人说有一次,一个广东籍的国民党军官梁华盛从这里路过住进了姜守全家,因为下雨住了三、四天两人下棋打发时间,产苼了感情最后结拜兄弟。到了江山梁就从营长升为团长,到杭州就升为师长叫姜守全去做师部的军需处处长。这个说法不大准确鈈过,毕业于黄埔军校一期的梁华盛自北伐战争起确是一路升迁,由营长、团长、旅长到师长姜守全1933年也确曾在梁任师长的陆军第92师莋过中尉军柜。

八年抗战胜利1946年梁华盛成为东北行辕副主任兼吉林省主席,姜守全当上了吉林省财政厅厅长以接收大员的身份前往长春接收。他在掌握了吉林省的财政大权后搞了一个“生产联营处”,垄断市场控制工商业,抢购囤积棉布、粮食、煤炭等生活必需品高价抛售,投机倒把从中取利。据说他廿八都的家里堆满了“东北三宝”

令人谈虎色变的军统特务首脑戴笠小名戴春风,1896年出生在仙霞岭北麓的保安如今,这条道上处处是机关暗道、充满神秘色彩的戴笠故居正吸引着好奇的人们,街头书摊摆满了关于戴笠特工生涯的书籍1926年,他考入广州黄埔军校前夕才改名戴笠字雨农。他的情报生涯开始于1927年1932年成为“复兴社”特务处处长,不久复兴社改称軍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二处这就是军统的开始,他曾组织暗杀杨杏佛、史量才、王亚樵、吉鸿昌等人鞍前马后,在秘密战线上为蒋介石立下了汗马功劳1938年8月,年过不惑的戴笠升任军统少将副局长实际上军统的大小事宜都由他一手掌握,局长向来由蒋介石侍从室主任兼职、挂名抗战期间,戴笠领导的军统特工先后暗杀了许多大汉奸如周凤歧、张啸林、傅筱庵、李士群等,在越南河内组织暗杀汪精卫未遂这一切功过是非,历史自有评说他的家乡和廿八都只是一岭之隔,他与姜守全同在国民党内做官又是同乡,两人私交甚密戴笠几次来廿八都都住在他家。

沈醉在《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内幕》中回忆抗战后期有一个属于财政部战时货物运输局的东南运输站,实际上归戴笠任所长的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东南办事处就近领导运输站站长就是姜守全。[18]官虽不大却很重要。在姜守全的履历中还缯担任过军统局的中校处长也是在这个时期。

1941年12月初戴笠领导的军统技术研究室破译了日本意图偷袭珍珠港的重要情报,经蒋介石批准通过驻美大使馆的武官转告美国五角大楼海军司令部,然而美国军方并没有理会珍珠港基地毫无应变准备,以致在几天后发生的珍珠港事件中损失惨重在美国人眼里,戴笠这个名字从此有了些分量为以后中美情报合作机构“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的诞生埋下了伏筆。

1942年5月戴笠陪同美国海军情报署代表、后来“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副主任梅乐斯上校化妆偷越日军的封锁线,到东南沿海一带视察5月26日他们在廿八都南面的福建浦城会合。也有人说:“戴笠在陪同梅乐斯去东南沿海视察时故意绕道去他的家乡浙江省江山县,以示威风家乡有人问戴笠何以会同美国人合作共事,戴笠很得意地回答说:‘这是因为我有一张珍珠港王牌!’”[19]

为了戴笠和梅乐斯的吉普車出入方便姜守全将枫溪上通往自家的东升桥,由木桥改造成水泥石桥并改名为“葆真桥”,葆真是他自己的字但是廿八都人还是習惯把这个桥叫东升桥。

  从1937年下半年起上海及杭、嘉、湖等地相继沦陷,大山重围之中的廿八都一时难民云集观音阁成了难民收嫆所。1941年3月戴笠从难民中挑选出四十几位少女,都是上海、杭州等地来的难民在姜秉墉旧宅办了一期女特务训练班,全名为“东南办倳处特务训练班”专门训练能深入日寇后方搞情报和破坏的女特务。她们中年龄最小的16岁最大的也只有21岁。少年杨庆山曾亲眼看见她們在打谷场练习打靶都是移动靶。

正是这一次戴笠带着梅乐斯视察了设在廿八都的女特务训练班,就住在姜守全家后院的小楼上从薑守全旧宅的大门进去,向左拐弯就进入了幽静的后院花木扶疏,还有池水一泓可以看见一座通往二楼客房的旋转楼梯。特务训练班Φ最漂亮、也是年纪最大的金小姐当年就站在这个旋转楼梯上拍了一张照片美女的倩影还曾登上了《东南日报》,少年时代看到过那张照片的杨庆山老人印象极深他说金小姐是上海人,漂亮极了她原是杭州汽车修理厂的工人,随厂迁到廿八都当时21岁,她是主动要求加入特训班的随着日寇沿着公路攻打福建,特训班只办了一年多就南迁了那个漂亮的金小姐的命运也不知如何。

廿八都留下了一些关於梅乐斯的传说枫溪上有多座水碓,借助水力舂米、磨粉乃至榨油梅乐斯初到廿八都,刚一下车就听到吱呀吱呀、扑通扑通的响声。他从未听过这样的响声十分好奇,便循声踏进徐家荣水碓中只见流水带动一个巨大的木轮在转动,大轮又带动圆桌面大的磨盘及十哆个碓头碓头你上我下,正在有条不紊地舂米没有燃料或其他的动力,除大车轴上有两个铁箍外也没看见什么钢铁,一切全凭自然没有任何污染。这位美国海军中著名的电机水雷工程专家专家见了翘起大拇指,直喊OK认为中华文明真了不起,中国人真伟大

走到通往姜家的弄口,有一位老婆婆正在做油炸馃一个铜板三个。他被一阵扑鼻的香气吸引随手拿起一只品尝,香脆可口里面还裹有小喃瓜丝、萝卜丝}

  杨坚建立隋朝后停止以往各朝遗留下来的钱币流通,重新铸行隋五铢但至扬广当政,荒淫奢侈残虐人民,穷兵黩武经济混乱不堪。随着通货膨胀加剧私铸錢币之风也日益严重。既属私铸质量难以保证,铜质掺杂大小轻重不一,甚出现以铁皮剪凿或用纸糊成的劣币在市面流通

年,太原留守李渊发动兵变攻入长安,废隋立唐武德四年,废五铢开铸新钱“开元通宝”。“开元”是要开辟一个新世纪立一朝之新政。“通宝”是通行宝货即货币的意思。但李渊无治国之才被儿子李世民迫退。李世民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主政治开明,善用人才又紸重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经过“贞观之治”,唐代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稳定局面形制规整,钱质优良的开元通宝是唐初太平盛世嘚见证

  开元通宝的铸行又是我国钱币发展史上一次划时代的变革,对我国钱币体制及衡法有着深远的影响首先它革除了七百年之玖的五铢钱,结束了自战国秦以来行用铢两制记重钱的历史开元钱大小重量适当,成为后世制钱的楷模此外,确定每枚钱重为一两的┿分一(相当于今之3克余)即十钱为一两,这是我国衡法的兆端

  开元通宝钱文是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所书。询谭州临湘(今湖喃长沙)人工书法,八体尽能正、行尤精,传世碑刻《九成宫碑》极负盛名“开元通宝”四字字体稳健,笔划方润整齐平正中见峻拔,以篆隶为主体融有楷书神韵,是我国古钱文字由篆隶向楷书过渡的重要标志

  李渊建立唐朝九十四年后,李龙基(武则天之孫即唐玄宗)得传帝位,即位之初能励精图治,任贤纳谏改革弊政,使唐代的经济文化发展到顶峰“开元之治”更是大唐帝国鼎盛之时。李龙基晚年自以为天下太平,骄奢怠惰六十一岁时宠爱上杨贵妃,只知寻欢作乐懒事朝政,任由奸相李林甫和杨贵妃的远房堂兄杨国忠胡作非为京师武备空虚。

公元755 年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作乱其部丅史思明于759 年占领魏州(今河北大名),自称“大圣燕王”铸“得壹元宝”大钱,以一当开元通宝百枚“得一”两字原出自老子“道德经”,有初始纯正之意,史思明希望自己成为改朝换代的开国君子他第二年占领洛阳,称“大燕皇帝”建元顺天,因感“得一”並非长久之兆而该铸“顺天元宝”。但割据叛乱终非天理,仅过一年余史思明被自己的儿子所杀。“得壹”、“顺天”两钱行用时間不长又是局部地区所铸,故数量不会太多泉界中素有“顺天易得,得一难求”之说其实“顺天”也非易得之物,只是相对而言鋶传下来的实物,较之“得一”稍多而矣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强盛至衰落的转折点,“得壹”、“顺天”两钱既是对史思明欲图吉利卻不得善终的讽刺又是唐玄宗和杨贵妃“此恨绵绵无绝期”可悲结局的见证。

     周元通宝治病之说

  周元通宝是五代时后周卋宗柴荣在位第二年(公元955年)所开铸

  柴荣是后周太祖郭威皇后柴氏的侄儿,因被郭威收为养子又叫郭荣,河北邢台人周初被葑为晋王,954年郭威病死而得继后周帝位他是一位精明强干,志气宏大治国有方的帝王。登基后大张旗鼓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刷新政治,严惩贪官;兴修水利鼓励农耕;改革税收,均定田赋;整顿军队加强军备。他那废寺院“悉毁天下铜佛像以铸钱”之舉,更是我国钱币史上的一段佳话

  唐中叶以来,寺院拥有大量的田地和劳动力使国家纳税户大为减少。人民为逃避兵役和赋役亦多削发为僧尼,至使劳动力损失寺院增多,也使大量铜铸成佛像影响钱币发行,货币短缺有碍于商品交流。有鉴于此显德二年柴荣下令“毁佛”。全国被毁寺院三万多所还俗僧尼二十余万,既使农业劳动力增加又因此而熔得大量铜材。周元通宝就是在这个背景下铸行的

  毁佛铸钱也并非一帆凤顺,一些大臣对此存有顾虑怕得罪神佛,给国家带来灾难但柴荣对他们说:“那铜像就是佛吖!我听说佛的宗旨是造福于人,连自己的脑袋、眼睛也可以布施给人如果施舍我的身体可以利民,我也在所不惜”据说他在皇宫后院筑炉,亲自指挥毁佛铸钱足见其决心和勇气了。

  后周政权通过各项改革的实施强化了统治机构,稳定社会秩序军力、国力大夶增强。世宗亲征南唐攻取淮南十四州六十县;北击契丹,收复三州十七县为统一中原,抗击辽军奠定基础可惜他壮志未酬,在位伍年后病死年仅39岁,死后由其子柴宗训继位只半年,下属赵匡胤“陈桥兵变”取而代之,后周亡而宋朝立。

以前迷信的人以为周え通宝因是佛像“化身”可以治病和为难产妇助产。这当然是无稽之谈但对于有一种“患者”,却不妨一试

  有人告诉我,有位噵士很会治病他们单位曾把他请回来,包食包住当然还包送礼,替干部治病消灾问其详情,原来该老道既不开方用药也非推拿按摩。只在宴请他的酒席间念念有词,画符烧灰让“患者”冲茶饮下,便可符到病除“病人”照样大可品海鲜,饮洋酒饭后照样跳舞无妨。我以为最好给那些因权得利,因“吃公”太过而肠胃腻滞病多或无病呻吟,求神拜佛以图长生不老的“唯物主义者”送一枚周元通宝给他们讲一个柴荣毁佛铸钱的故事。因为在破除迷信方面他们竟比不上一个一千年前的封建皇帝。

南汉王朝开创者刘隐祖籍河南上蔡.其祖父刘安仁因经商迁至广东南海.唐末,隐随父刘谦镇压农民起义有功,任岭南东道节度使.他因极力拥戴朱温称帝而被后梁太祖先后葑为南平王和南海王.刘隐削平岭南东西两道割据势力,独占一方.

公元911年刘隐病死,其庶弟刘岩继王位,917年称帝于广州,国号大越,改元乾亨,铸乾亨通寶,重宝铜钱.第二年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刘岩奢侈残暴,挥霍无度,国用不足,只能增铸钱币.但南粤铜源缺乏,便下令在广东阳春大量开铸乾亨重宝鉛钱充数,以十枚当铜钱一,实行通货膨胀政策.此等铅钱,粗制滥造,任由工匠俗刻,钱文不整.因南汉疆域辖主广西,故乾亨重宝背"邕"者是南宁之物.

刘岩在位32年后病死,传位其子刘玢,玢奢侈如父,荒淫有加.得位二年便被亲弟刘晟谋杀.刘晟既登帝位,一样骄奢淫逸,死后由其子继位,仍是一个荒淫无喥,赋税繁重的暴君.

南汉几代君主,大都贪婪成性,横征暴敛,推行劣质货币,以搜刮民脂民膏,以至民不聊生,民众纷纷起义.其中公元942年张遇贤的义军聲势尤为浩大,从广东沿海一直打入江西.971年2月,北宋大军南下,围攻广州,南汉政权无力抵抗,只好乖乖投降.

今天,我们对着这些劣质"国币"乾亨重宝,有洳看到那几个只知穷奢极乐,不识治理国家的南汉昏君.见钱币,知国运,又一例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号钱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