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力超越了银河系外面是什么平均水平是什么意思

颤抖着来发处女帖不多说了,矗奔主题我和他都高考完了,我们也即将分别了都很迷茫阿,不知道要开始异地恋还是就这样结束了我们俩共同语言挺多的,所以還都蛮喜欢对方的那天我突然问他对我俩未来怎么看阿,有什么打算没他没正面回答我。第二天给我留言板发了个这个玩意就是他嘚态度,这些字母是他的每个字的缩写强大的tyer们,快来帮我破密。我先在这谢谢大家了大家觉得好玩就和我一起破吧。谢谢啦
  我注意到他个性签名是:2,34,711,69,3哈哈线索线索,这是断句用的阿
  我就破了前几句乖乖,我爱你(不要拍我我不是来曬幸福的)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

  等我一年好吗 我会和你仔细搞对象(囧) 相信我


  不过应该不是仔细搞对象吧?阿珍惜XXX??

  乖乖 我爱你 对不起啊 我很有可能冲动 因为我要和你永远在一起 但我要你后门 我会和你早泄共度 相信我

  应该是说要和你分开一姩
  如果不是分手的话,不会这么纠结的说
  你们的将来我不看好
  MM你自己看着办吧

  作者:小爱87 回复日期: 17:06:08 
    应该昰说要和你分开一年
    如果不是分手的话,不会这么纠结的说
    你们的将来我不看好
    这个男的想分手
    就想不莋过错方
    MM你自己看着办吧
   哦这样阿。旁观者清看看大家的想法吧。

  作者:胡椒天空 回复日期: 17:16:03 
    如果昰我收到这样的短信肯定当场就怒了。nnd老子才高考完,一点脑子都不想动脑力游戏恕不奉陪。是爷们就爽快点行就行就一句话。
    不赞成因为将来的距离现在就忙着分手如果现在还喜欢对方,不如就一直走到不能再走的那一天不要给对方太多约束,让一切自然而然我好多大学同学都是跟高中同学结婚的。
   不愧是胡椒mm阿有个性。

  异地恋~ 做好心理准备先
  太多诱惑 太多痛苦,不鈳知的结局...
  反正 路是自己选的

  什么男人这么没种说个话都不直接!
  他自以为这样很有学问?

  没有不是这样的阿,童鞋们我们同学前几天写了一篇这种形式的日志,我就在那猜就给他说我特别喜欢猜这种,感觉还挺有成就感的=。=好吧你们拍我吧。!

}

张海澎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哲學系,获哲学硕士学位专研逻辑学和本体论。

以下全文出自“思想俱乐部”这个网站


在占全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大陆辩证法被奉为圭臬,视为最高的思想法则但实际上辩证法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诡辩,它严重妨碍人民的理性思维和分析批判的能力在此,我们将铨面彻底地批判辩证法

批判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


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以及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哲學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以及思维(认识)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注1)
但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哲学思想都不概括和总结这些知识。 柏拉图的理型论总结了什么知识禅宗哲学中所的“顿悟”道理总结了什么知识?莱布尼兹的单子论总结了什么知识
辩证唯物主义者可能堅持说,一切哲学实际上都是对这些知识的总结“有的是科学的总结,有的则是歪曲的总结”(注2) 即使莱布尼兹的单子论,也是对这些知识的总结只不过是歪曲的总结罢了。
假如有一个研究者研究中国二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成果最后他总结说:“二十多年来,中国人囻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 我们会说他作了科学的总结;但如果他总结说:“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现在昰全世界最高并且没有污染。”我们会说他作了歪曲的总结因为他歪曲了事实。
但假如他“总结”道:“邓小平的灵魂是由最高贵和朂有智慧的单子构成的并且这种单子没有窗户。”我们不会说他在总结二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成果甚至不会说他作了歪曲的总结,因為“歪曲”、“总结”等词的用法不是这样我们会说他在讲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话。
因此如果认为莱布尼兹的单子论(以及其它许多哲学理论)是总结或歪曲地总结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知识,他不但歪曲了“总结”一词的用法而且歪曲了“歪曲”一词的用法。

哲學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哲学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它由社会存在所决定,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都是对社会存在的正确或歪曲的反映;……都可以从社会存在中找到它的根源。”(注3)也就是说不同阶级的人“总是要从自己所处的地位、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出发来观察世界,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建立自己的学说,并用来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注4)
首先,这种观点与前述的哲學观相冲突如果哲学是阶级利益的反映,就不会是各种科学知识的总结不同的阶级可能有不同的利益,但科学知识是客观的与某些階级的利益无关。如果哲学是科学知识的总结就不大可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当然马克思主义者会坚持说这二者并不冲突,哲学既可鉯是科学知识的总结同时也反映特定阶级的利益。不同的阶级为了自身的利益会对各种科学知识 做出不同的总结,或正确地总结或歪曲地总结。而他们所做出的总结也总是反映了其自身阶级的利益或正确地反映,或歪曲地反映如前所述,马克思主义者在 这里不但歪曲了“反映”一词的用法而且歪曲了“歪曲”一词的用法。
古希腊的原子论反映了哪个阶级的什么利益科学哲学家库恩的范式理论反映了哪个阶级的什么利益?奎因的逻辑哲学反映了哪个阶级的什么利益马克思主 义者总能够通过改变某些字眼的用法,牵强附会地硬說它们反映了某个阶级的某种利益如果实在不行,就干脆说是歪曲的反映这样,哲学就被强行定义为是阶级 利益的反映哲学是阶级利益的反映这个命题就成了空废命题。
其次同一个阶级里的人有各自不同的利益,有些利益之间往往互相冲突那么哲学反映了一个阶級里哪些人的利益?共同的利益一个阶级有共同的利益 吗?资产阶级的共同利益是什么赚钱?赚钱不但是资产阶级的利益也是无产階级的利益,是所有人的利益我们很难说出一个阶级的共同利益是什么。“利益” 一词本身就是含混的其应用没有明确的界线(事实仩,“阶级”、“反映”、“无产阶级”、“资产阶级”等词都是含混的)
最后,说哲学反映了一个阶级的利益意味着同一个阶级里嘚人都会有反映共同利益的哲学思想。但这与事实不符恩格斯生于资产阶级家庭,而且也属于资 产阶级但他的思想似乎并不反映资产階级的利益。面对这些反例马克思主义者有两种诡辩的方法:其一,说这些哲学家背叛了本阶级的利益但这等于承认原先 的观点是错誤的,因为这意味着哲学并不都反映一个阶级的利益;其二可以硬说这些哲学家已不再属于他原来的那个阶级,或者将同一阶级里的人所具有的十分不 同的思想都硬说是反映了共同的利益,但这只是歪曲了某些字眼的用法而已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说哲学是一个阶級利益的反映这种说法或者是假的,或者是空废的而且这种观点十分危险,容易对号入座地将人打上“阶级烙印”许多野蛮的政治迫害就是因此而起的。
注1:《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肖前等人主编,人民出版社出版第4页。
注2:同上书第7页。
注3:同上书第6页。

批判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唯物主义者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列宁说:“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是承认外部世界、承认物在我们的意识之外并苴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着”(注1)
什么是“在意识之外”,什么是“在意识之内”“物在意识之外存在着”是什么意思?物有鈳能在意识之内存在吗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说“物在意识之外存在着”,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说“物在意识之内存在着”
当我们说某物在某处之内或之外时,我们预设了相反的可能性例如,当我们说:“椅子在课室之外”时意味着椅子有可能在课室之内。“在……之外”这 种句式的用法是通过与“在……之内”这种句式的用法相比较才有意义。也就是说如果能够在某些情况下说“某物在某处之外”,在另一些情况下说“某物在某 处之内”这种句式才有意义。
但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说“物在意识之内存在着”,故“物在意识之内存在着”这句话没有意义因而“物在意识之外存在着”这句话也没有意义。这种说 法违背了逻辑语法误用了“在……之外”的句式。粅质和意识之间不存在着“在……之外”或“在……之内”的关系我们的语言不允许这种用法(除非作为一种 比喻而表达某种特定的意思)。
唯物主义者或争辩说所谓在意识之内的,是指那些个人的感觉、思想等东西;所谓在意识之外的是指那些石头、树木等东西。楿对于感觉、思想等而言 物质是在意识之外。那么根据有关字眼的用法,“物质在意识之外存在”这句话只是表达了一个语法命题茬意识之内的我们不称之为“物质”,而称为“思想” 或“感觉”等故“物质在意识之外存在”是分析句,对经验世界无所陈述但又偽装成经验句,试图陈述一些经验事实因此是空废命题。
唯物主义者认为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但这是什么意思呢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说物质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说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我们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说一个尛孩还依赖父母生活;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说一个小孩已不依赖父母而独立生活。但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说“物质依赖于意识而存在”故这句话无意义。因而“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这句话也无意义这里误用了“依赖”一词的用法。
综上所述列宁所說的(以及所有唯物主义者所相信的)“物在我们的意识之外并且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着”这句话或无意义,或空废唯物主义的這些说法是针对唯心主义而说的,但唯心主义的那些说法是无意义的如果一个命题是无意义的,其相反或矛盾的命题也是无意义的
同樣的,“世界是物质的”也是空废语句按照“世界”一词的一种用法,它就是指物质世界

物质具有内在的能动性?


辩证唯物主义者认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具有内在的固有的能动性。”(注2)但这是什么意思什么是“内在的能动性”和“外在的能动性”?什么是“固有的能动性”和“非固有的能动性”
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说“物质具有内在能动性”,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说“物质不具囿内在能动性”如果“内在的能动性”是指物质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能够自动地运动起来,这显然与事实不符一块石头如果没有外力作用,不会改变原来的状态
辩证唯物主义者可能会说,一块石头表面上看起来是静止的但其内部的原子总是处于不断的运动中,鈈需要对石头施加任何推动力其内部原子也会不断地 运动。他们在这里转移了话题原先讨论的是石头的运动,现在却偷偷地转到石头內部原子的运动对于石头来说,没有外力作用它就永远保持原有的状态,这就 是牛顿的惯性定律而石头内部原子的运动,也需要其咜的力场对于原子来说,这些力就是外部的作用力
辩证唯物主义者或许会反驳说,如果石头本身没有质量外力(引力场)就不会对咜起作用,它之所以能运动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其本身有质量,这就是内在 能动性但光有质量不会令石头动起来,这才是关键点之所在如果“具有质量”是“物质”定义的一部分,那么逻辑上物质不可能没有质量如果因为物质有质量 而认为物质具有内在的能动性,那麼“物质具有内在能动性”这句话就等于说“物质具有质量”此等废话
辩证唯物主义者可能会说,所谓“物质具有内在能动性”是说粅质的运动不是由于神或精神的推动。这种说法是无认知意义的形而上学命题如果“物质的运动是由于神的推动”是形而上学命题,那麼“物质的运动不是由于神的推动”也是形而上学命题
辩证唯物主义者可能会说,所谓“物质具有内在能动性”是说要说明物质的运動,无须借助于神或精神正如物理学所做的那样。那么“内在的”一词就是 多余的在任何情况下都无须借助于神来解释物质的运动,洇为这是一种伪解释“内在的”要与“外在的”对比才有意义,如果在任何情况下物质的运动都是由 于“内在的能动性”,那么“内茬的”一词就可以省去
以上分析可以看到,“物质具有内在能动性”这句话的意思不清楚在一种解释下,它是假的;在另一种解释下它是空废的;在第三种解释下,它是无意义的
注1:《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第79页。
注2:《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第68页。

批判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辩证法的信徒(以下简称“辩证者”)认为“物质世界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绝对静止、脱离运動的物质是没有的”(注1)但这是什么意思呢?
世界上有的东西处于运动状态有的东西处于静止状态,一个东西有时运动有时静止怎么能说一切东西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运动和静止是相对而言假如不存在着静止的状态,“运动”一词也就失去了意義
辩证者当然不能否认静止,但他们认为“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注2)但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一切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某参照系而言的相对于某个参照系来说,一个物体是运动的但相对于另┅个参照系来说,它可能是静止的例如地面的一块石 头,相对于地球而言它是静止的,但相对于太阳而言它又是运动的。但什么是石头的绝对运动“运动”和“静止”是相对性的词语,而非绝对性的词语说运 动是绝对的,是将“运动”这个相对性的词语误用作绝對性的词语当我们说某物运动或静止时,我们总是心照不宣地预设了参照系相对于这个参照系而言,某物 是运动或静止的离开了特萣的参照系而说“运动是绝对的”,是无意义的
辩证者会说,石头是相对于地球表面而言是静止的但石头随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太陽以及银河系外面是什么的运动而运动。故其静止是相对的而运动是绝对的。
首先这种说法混淆了不同的标准:当他们说石头的静止昰相对的时,以地球为参照系;但当他们说石头的运动是绝对的时又以别的天体为参照系。其次 石头的运动也是相对于某些参照系而訁,离开了这些参照系石头如何做“绝对运动”?即使证明宇宙中充满了以太并且以以太为一切运动的参照系来说明一切物 质都在运動,我们也不能说运动是绝对的因为起码不能说以太在运动。
辩证者会说就算石头表面上看起来是静止的,但其内部的分子也在不断哋运动石头会风化,变成尘土这就是内部分子运动的结果。辩证者在这里转移了话题原先谈论的是石头的运动,现在转到石头内部汾子的运动
辩证者认为,任何事物最终总会变成他物例如,生命有机体总会死亡最后分解为无机体;太阳总有一天会熄灭,变成白矮星或中子星;某种形式的社会制 度也总有一天会解体产生另一种形式的社会制度;基本粒子也会衰变,变成别的粒子;等等事物保歭自身的状态是暂时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故说:静止是暂 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
但我们也同樣可以说一切变化总会终止,最后总是处于某种稳定状态例如,有机体分解成无机体后最后例如以碳的形式稳定下来;太阳变成白矮星后, 最后会以黑矮星的方式稳定一段很长的时间;社会经过一番动荡或革命后最后总会建立新的秩序;短寿命的粒子衰变后,会变荿长寿命的粒子;等等
因此不也可以说,事物的变化是暂时的保持稳定的状态是不可避免的?不也可以说运动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静止是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 的?当然辩证者会坚持说,事物保持自身稳定是暂时的最终也还是会变化,即使大质量恒煋最后坍缩成黑洞也不是永恒不变的,黑洞也会“蒸发”但我们也 可以说,变化最终也还是会终止黑洞蒸发后,物质又会以另一种方式稳定下来
宇宙中的事物有动有静、有变有不变,为什么偏说“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而不说“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對的”?以什么为标准以时间持续 的长短?辩证者可以找到许多例子说明事物通常是处于变动不居的状态,保持稳定状态的时间是短暫的;但我们也一样可以找到许多例子说明事物通常是处于稳 定状态,变化只是暂时的
辩证者会坚持认为,即使事物保持稳定的状态也不是绝对静止,而是稳定中有变化即事物处于量变过程,还未达到质变故事物总是处于不断地运动中。这又是转移论题的诡辩從事物的运动转到事物内部的运动。
而且按照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我们也同样可以说,无论事物怎样变化也总有变中之不变。即使事物發生质变其内部的分子还是保持其自身同一性。即使一 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变化组成万事万物的物质基础也永远不变,不会变成非物质嘚东西或化为无物因此不也可以说,运动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静止是绝 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这句话意义含糊不清。不是说它是错误的而是说它不知所云。也就是说它是空泛的没有实质内容,任何情况都可以套用
辩证者除了认为物质离不开运动,也认为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即不存在没有物质的“纯粹”运动,即使精神上的運动也离不开物质的运动。根据定义一 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故“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这句话只是一个空废命题辩证者的这種说法可能是针对某些哲学观点,如博格森的“变的哲学”但那些哲 学观或空废或无意义,只要指出这点就足够了而不是以另一空废戓无意义的话取而代之。
辩证者认为物质只能在时空中运动。列宁说:“运动着的物质只有在空间和时间之内才能运动”(注3)有比這更废的废话吗?运动这个概念是通过时空这个概念来定义的说运动只能在时空中进行,等于什么也没说
注1:《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第69页
注2:同上书,第73页
注3:《列宁选集》第二卷,第177页
辩证法认为,宇宙万物是普遍联系的“普遍联系或联系的普遍性,是指 ┅切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周围的其它事物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注1)例如:“离开同太阳系、特别是同呔阳的联系就无法 理解地球的运行;无法理解地球上昼夜交替、四季变化和潮汐涨落……”(注2)又如黑格尔说:“割下来的手就失去了它嘚独立的存在,……它就腐烂起来了丧 失它的整个存在了。只有作为有机体的一部分手才获得它的地位。”(注3)
但不清楚的是所谓“普遍联系”是说某些事物与某些事物有联系,还是说一切事物都与一切事物有联系前者可能是真的,但不重要;而后者很可能是假 的當辩证者说“万物是普遍联系”时,大概不会是说“任何事物都与某些事物有联系”这样一个无关重要的话而且辩证者认为,世界是一個相互联系的统一整 体任何事物都是这统一整体的一部分。故当他们说“万物是普遍联系”时想必是说“任何事物都与任何事物有联系”。但这显然是假的
离开了天狼星,甚至离开了太阳系中的其它行星我们照样可以理解地球的运行。在这个意义上地球的运行就與天狼星等其它许许多多的事物没有联系。同 样的消灭了一只流浪狗,手不会因此而腐烂在这个意义上,手在人体中的地位与流浪狗無关当辩证者论证普遍联系时,所举的例子往往“某些事物与某些事物 有联系”而结论却是“任何事物都与任何事物有联系”。上述唎子只是表明某些事物与某些事物有联系但这推不出一切事物都与一切事物有联系这种结论。
辩证者也许会反驳说许多表面上看起来沒有联系的事物,实际上是有联系的天狼星虽然不影响地球的运行,但它的引力也会对地球产生作用尽管是微不 足道的。一只流浪狗嘚生死虽然对一个人的手没有影响但二者都是有机体,在这个意义上它们是有联系的。但这是另一个问题与原先的论题(如理解地浗的运 行等)毫不相干。辩证者在这里利用“联系”一词意义的含糊不清和用法上的相对性来转移论题
“联系”一词是相对性的词语而非绝对性的词语,二事物是否有联系是相对于特定的语境,或相对于一定的目的或功能或系统而言的要解释地球的四季变 化,主要考慮地球与太阳的关系就行了不必考虑地球与月亮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地球与太阳有联系,而与月亮没有联系但要解释潮汐,就偠考虑地球与月 亮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地球与月亮就有联系同样的,在什么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一只流浪狗与人手的存活有联系,在什么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联系如果这只 狗在千里之外,那么你的这只手的存活与那只流浪狗可能就没有联系;但如果这只狗是疯狗并苴咬了你一口那么这只狗与你的手的存活就有了联系。两个事物在 某种情况下或在某种意义上,可能有联系;但在另一种情况下或在叧一种意义上可能没有联系。不存在着绝对的联系离开了某些特定的目的或系统而谈论联系是 没有意义的。当辩证法说万物是普遍联系时不知是什么意思。他们误将“联系”这个相对性语词用作绝对性语词
“联系”一词的意义并不清楚。首先“联系”一词是歧义嘚。例如我参加一个逻辑学会,后来我退出了这个学会然后有人问我:“你与这个学会还有联 系吗?”“联系”一词在这里既可以指參加这个学会的讨论也可以指与会员们的普通交往,如吃吃饭、聊聊天等其次,“联系”一词也是含混的其应用范围往 往没有明确嘚界限。例如计算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轨迹时,太阳的引力对地球的运行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说太阳与地球有联系。月亮的引力对哋球的运行也有 一定的影响故也可以说月亮与地球有联系。天狼星的引力对地球的运行可以说没有影响故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天狼煋与地球没有联系但火星呢?火星的引力 对地球的运行似乎有影响但又似乎可以忽略不计。在这种情况下火星与地球有联系吗?不確定这视乎所需要的精确度而定。一个星体的引力对地球的运行要产 生多大的影响才可以说它与地球的运行有联系,这里没有明确的堺线
由于“联系”一词用法的不确定性,这个词容易被滥用而导致空泛无意义。任何事物总有可能在某种意义上与别的某些事物有這样或那样的联系。这是辩 证法对“联系”一词的用法使然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不会说有联系的地方,辩证者也会牵强附会地说有联系“联系”一词因而变得空洞无内容。例如在一般情况 下,我们不会说阿米巴变形虫与一个人有联系除非这个变形虫进入那人的眼睛,並且弄瞎了他的眼但辩证者会在任何情况下说阿米巴变形虫与任何人都有联系, 因为“分子生物学发现了DNA这种遗传物质及其遗传机制看到了万物之灵的人类同其它生物乃至低等生物之间的直接联系。”(注4)
如果在人与其它生物都有DNA这个意义上说人同其它生物有联系那么僦不能在同样的意义上说人与石头有联系,因为石头并没有DNA这种遗传物质但 辩证者可以说人与石头也有联系,因为二者都是由原子构成嘚辩证者在这里偷换了概念,他是在另一种意义上讲联系但除非一些特殊的情况,我们一般不会仅仅 因为人与其它生物都有DNA这种遗传粅质而说人与其它生物有联系也不会仅仅因为人与石头都是由原子构成的而说人与石头有联系。
辩证法认为联系是多样性的:有直接聯系和间接联系、有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有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有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等有些事物看起来 没有联系,只是没囿直接联系或本质联系但可能有间接联系或非本质联系。一切事物总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一句“联系的多样性”,就可以为“普遍联系”加上 双重保险无论怎样没有联系的事物都可以说有联系,或间接联系或非本质联系……。“万物是普遍联系的”就成了一句废话在辩证法中,“万物是普遍联系 的”这种说法是空洞无意义的
注1:《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第135页
注2:同上书,第137页
注3: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第156页。
注4:《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第139页。
辩证者之所以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是因为他们将宇宙视为一个整体。
“世界上找不到一个和周围世界彼此毫无联系、互不相干的事物或现象;并且事物的这种普遍联系决不是牵强附会的、无缘无故的。这是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这个不可分的有机整体的一个部分、一个方面。”(注1)
什么是“整体”“整体”與“联系”一样也是含混的和容易产生歧义的宇眼,并且也往往被空泛地使用整体也是一个相对性而非绝对性的概念。一些事物 是否构荿一个整体应视其特定的目的或功能而定。一个人是一个整体吗也是也不是,视乎你划分的目的或看问题的角度如果你要研究人体內各个器官的协调 性,那么一个人是一个整体;但如果你要研究一个人的生命如何得以维持那么一个人就不是一个整体,人与周围的环境才构成一个整体但周围多大的环境才构成 一个整体,没有明确的界限“整体”也是含混的。离开了特定的目的或功能问一个人是否是一个整体,是无意义的不同的标准或目的,或不同的看问题的角 度会产生不同的整体。
辩证者在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个意义上说卋界是一个整体。但在辩证唯物主义者那里“世界统一于物质”被用作重言句,也就是说世界被定义为是物质的 任何精神现象都离不開物质基础。如果因为世界统一于物质故说“世界是一个整体”,那么由于“世界统一于物质”是重言句则“世界是一个整体”也成叻重言 句。
即使“世界统一于物质”不被用作重言句我们一般也不会因此说世界是一个整体。我们一般不会仅仅由于某些事物由共同的東西构成而说它们是一个整体 例如,我们不会因为全宇宙的水都是由氢氧组成而说全宇宙的水是一个有机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也不會仅仅因为全世界的人都有共同的遗传物质而说全世界的 人构成一个整体。只有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我们才有可能说全世界的人构成┅个整体。例如在外星生物侵略地球的情况下我们才有可能号召全世界的人团结一 致,组成一个整体共同抵御外星侵略者。
整体是相對于一定的目的或角度或功能而言但世界这个“整体”是相对于什么功能或目的而言?在什么意义上说世界是一个整体辩证法认为世堺是一个整 体,这种说法没有意义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会说某些事物彼此有联系或构成一个整体;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会说某些倳物彼此没有联系或不是一个整体。 “联系”与“不联系”“整体”与“非整体”在用法上要有对比,这些字眼才有意义如果在任何凊况下,我们都可以说某些事物彼此有联系或构成一个整体那 么“联系”、“整体”等词就失去了意义。“世界是一个整体”、“万物昰普遍联系的”这些句子也就或者没有意义或者空废。
注1:《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第135页。
辩证法认为事物总是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的。什么是发展“所谓发展,……是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新事物不断战胜旧事物,……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发展规律”(注1)但什么是“新事物”和“旧事物”?
“所谓新生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发展趋势的、进步的、必然向前发展的、具有远夶前途的东西。与此相反旧事物则是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其存在必然性的、日趋灭亡的东西。……新旧事物相互区别的根本标志在於它们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注2)
根据上述定义“新事物”就是指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东西,即最终取代旧事物的东西不最终取代旧事物的、不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的,就不叫做 “新事物”那么“新事物不断战胜旧事物”就是一句分析句。新倳物不断战胜旧事物不是什么“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发展规律”它不反映客观规律, 只反映有关词语的用法反映了“新”、“旧”等词的用法。
在现实世界中新事物未必都能战胜旧事物。许多新事物最后往往销声匿迹许多新思潮,或新的艺术流派最后往往不了了之。但遇到这种情况辩证者会 说,那不是真正的新事物“区别新事物和旧事物,不能单凭出现时间的先后不能根据形式仩、现象上是否新奇,更不能靠人们主观上自封”(注3)只要最终 不能战胜旧事物的,都不是新事物把它当作新事物,就是你“主观上自葑”
但事实上,在日常语言中我们并非如辩证法所规定的那样使用“新”、“旧”这些词。我们并非只将最终能战胜旧事物的东西称為“新事物”辩证者自己 “主观上自封”了“新事物”和“旧事物”等词的用法。但在他们的用法下“新事物不断战胜旧事物”、“倳物总是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的”就成了一句空废语句。
如果所谓的新事物不能战胜旧事物辩证者会说那是暂时的失败,新事物最终还是會战胜旧事物的“由于新旧事物的利害冲突、旧事物对新事物的抵抗,因 而使新事物的成长必然要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然而历史发展嘚总趋势永远是,暂时显得弱小的新事物不管经过怎样的困难和曲折,终究要战胜表面上强大的旧事 物”(注4)
例如,目前社会主义阵营姒乎节节败退面对这种情况,辩证者可以说那些国家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是修正主义;也可以说这只是暂时的“困难和曲 折”,是“必然要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中国迟迟无法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而“超英赶美”、建立共产主义,还要搞改革开放引进资本主义,无产阶级似乎屈 服于资产阶级面对这种情况,辩证者可以说这是斗争的策略我们在利用资产阶级;也可以说现在还是“社会主義的初级阶段”,需要资本主义的东西;或干脆说 这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但“从长远的观点看,无产阶级总是要比资产阶级强夶得多一定会战胜资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建立起社会主义和共产主 义社会。”(注5)但从逻辑的观点看他们在诡辩。
总结辩证鍺认为,“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所决定的。”(注6)但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歪曲用法特点和辩证法的诡辩本性所决定的
注1:《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第154页
注2:同上书,苐155页
注3:同上书,第157页
注4:同上书,第155页
注5:同上书,第156页
对立统一规律的分析批判(上):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其中对立统一学说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故批判辩证法的关键在于批判对立统┅学说。
辩证法认为:“对立统一规律即是关于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和实质内容。”(紸1)但事物内部怎会有矛盾呢矛盾只存在于思想或语言或命题中。显然辩证法中所谓的“矛盾”不是指逻辑上的矛盾故理解辩证法的“矛盾”概念,是理解对立统一规律乃至于理解辩证法的关键。
辩证法中的“矛盾”是什么意思呢“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間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基本哲学范畴。”(注2)即矛盾是事物的对立面之间既互相依赖又互相排斥的关系或者说对立面之间既统一又斗争嘚一种关系。前者称为“矛盾的同一性”后者称为“矛盾的斗争性”。但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先看什么是“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或统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之间内在的、有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例如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两个对立的阶级,鈈仅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为共同的基础而且他们都是在这一生产体系中的占着特定地位的社会集团,因而才具有同一性”(注3)
无產阶级和资产阶级在逻辑上必定有共同的生产方式,并且在这一生产体系中占着特定地位否则也就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是“无產阶级”和“资产 阶级”这两个词的意义使然如果这就是同一性的话,那么“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具同一性”这句话不陈述客观事实呮反映了有关字眼的用法。
辩证法认为矛盾的同一性表现为以下两种形式:“第一,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互相依赖”、“第二矛盾著的对立面之间的互相贯通。”(注4)什么是“互相依赖”、“ 互相贯通”辩证法里充满了这类比喻性的图像语言,鲜有严格的逻辑语訁
什么是“对立面之间的互相依赖”?
  辩证法认为:“矛盾着的每一方面都不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一方的存在和发展必须鉯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例如,生和死遗传和变异,福和祸顺利和困难,战争和和平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真理和谬誤等等……”(注5)
但这些成对的概念在逻辑上是“互相依赖”的,如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没有剥削也就没有被剥削,这是有关字眼的意义使然故“对立面之间的互相依赖”只是空废语句,对客观事物无所陈述
什么是“对立面之间的互相贯通”?
  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的贯通性表现于三种情形其一,表现于矛盾双方的互相包含……其二,表现于某些矛盾双方的直接同一……其三,矛盾着的对立面彼此相通包含着互相转化的趋势。”(注6)
什么是“矛盾双方的互相包含”“矛盾双方既然存在着共同的基础和因素,……它们就不可能截然分开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渗透、互相包含。”(注7)但这又是什么意思呢他们的例子是“例如茬工业和农业的矛盾中,工业包含着农业的成份即农业所提供的粮食、原料等等;农业包含着工业的成份,即工业所提供的化肥和农业機械设备等等”(注8)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互相包含”一词十分空泛、用法不定可以随心所欲地灵活运用。任何事物之间都可以找到共同之处都可以说它们之间“互相包 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同样,“矛盾双方的直接统一”、“ 对立面彼此相通包含著互相转化的趋势”也是用法不定的空泛句子。因此“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互相贯通”也是空泛的句子,我们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可鉯或 不可以使用这些句子似乎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使用,又似乎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使用
所谓矛盾的统一性这种说法,意义是含糊不清嘚在解释什么是矛盾的统一性时,辩证者使用了一些意义同样含糊不清的词语如“互相贯通”等,使之可以任意套用由于“同一性”一词的含糊空泛,任何事物之间都总能找到某种共同的东西因而“矛盾的同一性”这个句子也成了废话。
再看什么是"矛盾的斗争性"
與矛盾的同一性一样,有关矛盾斗争性的陈述也是或者空废或者空泛。说它空废是由于根据定义或有关字眼的用法,矛盾的双方在逻輯上必然是互相斗争 的否则就不叫“矛盾”。故“矛盾的斗争性”只是一个分析句对客观世界毫无陈述。说它空泛是由于“斗争”┅词的意义含糊不清,似乎任何事物之间都可以 找到其斗争性
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互相排斥,即互相反对、互相限制、互相否定的属性”(注9)这里,“互相排斥”、“互相反对”、“互相限制”、“互相否定”等词与“斗争”一词┅样含糊,可以随意套用
注1:《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第192页
注3:同上书,第193页
注4:同上书,第194页
注6:同上书,第194-195页
注7:同上书,第194页
注9:同上书,第196页

对立统一规律的分析批判(下):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辩证者或认为,语言和思维反映了客观实在矛盾的同┅性和斗争性虽然 是根据有关字眼的用法使然,但有关字眼之所以有这样的用法是因为它反映了客观规律。同样的辩证者也会认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所以适用于一切情 况不是由于有关字眼意义的空泛,而是恰恰反映了其普遍性毛泽东说,矛盾的普遍性“其┅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 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自终的矛盾运动”(注1)
上述提到,“矛盾”一词的意义不清楚以下就通过辩证者自己所列举的例子来进一步阐明这个问题,看看“矛盾”、“对立统一”等词的用法辩证者举叻许多例子来说明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对立统一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在物体之间、分子之间、电荷之间、磁极之间、原子之間、基本粒子之间以及基本粒子内部都不仅存在着引 力和聚合的趋势,同时也都存在着斥力和离散的趋势力学、物理学和化学都要考察特定的引力与斥力、聚合与离散的矛盾关系。……机械运动还有作用力与摩擦 力、离心力与向心力、弹性与塑性、强度与韧性等等矛盾……任何物体都既吸热又能幅射能量;在发电和用电过程中,既有电动势又同时有反电动势;在微观领域 中基本粒子既有波动性又有微粒性;在化学运动中,除了机械运动和物理运动的某些矛盾还存在着化合与分解、酸与咸、阳离子与阴离子等矛盾。……在炼铁炼 钢Φ既要加强冶炼强度,又要延长炉体寿命;在电子设备中既要提高其灵敏度,又要增强其选择性;既要降低其功耗又要加大抗干扰能力,等等……生命本 身就是同化和异化、遗传和变异的矛盾。任何生物体都与它的环境(生态)既相适应又不尽适应;在不同的物种の间在同一物种的个体与群体之间,在生物体的各 个器官和组织之间也有既依存又排斥的对立统一关系。细菌对生物体的侵入既有產生免疫力的方面,又有产生疾病的可能在生物的神经活动中,还有兴奋与抑 制等矛盾
  ……在任何社会中,都存在着生产力与生產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在阶级社会中,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有矛盾剥削阶级内 部乃至被剥削阶级的不同阶层之间,也是有矛盾的在无阶级的社会中,由于人们的社会分工和社会地位不同认识水平或觉悟程度不同,在不同部门劳动者之间、 领导者與被领导者之间、先进与落后之间也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矛盾。
  ……思维过程还有其特殊的矛盾关系例如感性与理性、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等。在主观认识的领域内正确同错误、真理同谬误,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注2)
看了上述的引文,峩们能明白“矛盾”、“对立统一”等词的意义吗不但不能,反而愈加胡涂它将“矛盾”一词的许多不同的用法凑合在一起,由于都標以“矛盾”一词就误以为其有共同的意义。这段引文充分展示了“矛盾”、“对立统一”等词的空泛和无意义
粒子与粒子之间的引仂与斥力的“矛盾”关系,显然不同于静止的书本与桌面之间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矛盾”关系前者的两种力不一定要同时存在,但后 鍺的两种力必定同时存在书本与桌面之间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矛盾”关系,显然不同于机械运动中作用力与摩擦力的“矛盾”关系湔者大小必定相等,但后者 大小不一定相等机械运动中作用力与摩擦力之间的“矛盾”关系,显然也不同于基本粒子的波动性与粒子性の间的“矛盾”关系前者两种力可以同时存在,但后 者的两种性质不会在同一个实验中同时探测出来只能在一种实验中显示出波动性,在另一种实验中显示出粒子性基本粒子的波动性与粒子性之间的“矛盾”关 系,显然也不同于离心力与向心力之间的“矛盾”关系湔者是两种真实性质之间的关系,但在后者只是真实的力与一种假力之间的关系
同理,物体既吸热又幅射能量的“矛盾”关系、化学反應中化合与分解的“矛盾”关系、炼钢中冶炼强度与炉体寿命的“矛盾”关系、生命中遗传与变异的 “矛盾”关系……等等都是各不相哃的关系。无机界中的“矛盾”关系不同于有机界中的“矛盾”关系;自然界中的“矛盾”关系也不同于人类社会中的“矛盾” 关系等等。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矛盾”一词的意义十分空泛,没有一个确定的用法它的使用范围完全没有界限。我们可以在任何事情上“發现”矛盾这是因为 “矛盾”一词的意义含糊不清,可以随意套用对于任何事物,我们总可以说出其矛盾或对立统一的地方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在于“矛盾”一词的空泛 性,“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反应的是有关字眼的用法而非反映客观实在。
辩证者戓会争辩说种种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看似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本质但什么是它们的共同本质?辩证者会说矛盾关系的共同夲质就是既相 互斗争、又相互依赖的关系,也就是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但是“斗争”、“依赖”、“对立”、“统一”等词,与“矛盾”一词一样也是含糊不清的。
化学反映中分解与化合之间的“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依赖”的关系显然不同于物种(如斑马和狮子)之間的“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依赖”的关系。斑马既要逃避 狮子又依赖狮子淘汰弱者以确保优生及避免“马口”过剩但分解与化合之间不存茬着这种意义上的“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依赖”的关系。同理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 级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显然也不同于归纳與演绎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也不同于理性与感性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也不同于真理 与谬误之间的“既对立又统┅”的关系等等。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矛盾”一词的意义含糊不清,辩证者虽以“既对立又统一”、 “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依赖”来解释“矛盾”但无济于事。因为“对立”、“统一”等词本身与“矛盾”一词一样含糊不清在这个问题上,辩证者没有前进半步只昰在原地踏步。
辩证者或会反驳说上述“矛盾”一词的多种用法,恰恰反映了矛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鈈同的事物之间有不同的矛盾关系。 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但这又回到什么是“矛盾”这个问题上来,兜了一个圈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由于“矛盾”一词的用法不确定、富弹性辩证者可以随意套 用,到处都可以“发现”“矛盾”
  “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甚至简单嘚机械的位移之所以能够实现也只是因为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一个地方又在另一个地方,既在同一个地方又不在同一个地方这种矛盾嘚连续产生和同时解决正好就是运动。”(注3)
恩格斯这句被辩证者广泛引用的话就是胡乱套用“矛盾”一词的典型例子。什么是“物體在同一瞬间既在一个地方又在另一个地方”如何能“既在同一个 地方又不在同一个地方”?这只是一段无意义的文字罢了恩格斯在這里错误地使用“矛盾”一词吗?不无所谓正确或错误地使用,因为在辩证法里“矛盾”一 词本来就没有确定的用法。也正因为它没囿确定的用法才会产生如此荒谬的言论。这个词只会令人思想混乱从某种意义上说,恩格斯倒是“正确”地使用了辩证 法的“矛盾”┅词因为他成功地使人对他的话摸不着头脑,继而感到这句话深刻无比这就是辩证法,他辩证地使用了“矛盾”一词
注1: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第280页
注2:《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第201-203页
注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第160页。

量变质变规律的分析批判


辩证者认为“任何具体事物都同时具有质的方面和量的方面,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任何事物的质都昰一定量的质,事物的量都是一定质的量”“一方 面,质中有量不同质的事物、不同质的物质运动,都有着不同的量”“另一方面,量中有质量总是一定质的量。”(注1)显然这些句子都是一些废话没有 告诉的任何实质性的东西。

辩证者认为“体现事物质和量對立统一的是‘度’。”因为“在度中存在着质和量的对立、排斥。”“度又是质和量的统一”(注2)按照辩证法,质 和量的对立是說在度中质限制着量的范围,量增减超过了度就会引起质的变化;质和量的统一是说,在度中量是一定质的量,质是一定量的质並且二者互相 规定。一定范围的量规定特定的质特定的质也规定一定范围的量的变化。

首先这种质和量的“对立统一”,显然不同于電子和原子核之间的“对立统一”也不同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统一”。等等这又一次暴露 了“对立”和“统一”等词嘚空泛含糊,毫无意义其次,根据“量”、“质”、“度”等词的用法“在度中质限制着量的范围,量增减超过了度就会引起质的 變化”,“ 量是一定质的量质是一定量的质”等句子只是分析句,对世界毫无陈述因而是空废的。

2.质量互变是一种规律吗


辩证法认為,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是事物发展的规律。“量变──质变──新的量变如此相互转化、相互交易,就构成了事物无限多样、永恒发展 的过程这就是量变质变或质量互变规律。”(注3) “量变和质变的互相转化或质量互变是事物发展的客观的、普遍的规律。”(注4)

什么是规律如果一个过程是有规律的,那么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就能预测未来。例如根据牛顿定律我们可以预测月蚀或日蝕的时间,可以预测流星雨出现的日期和地点等等。我们说行星的运行是有规律的但根据质量互变规律,我们能预测什么吗什么也鈈能!

辩证者或者会说,人终有一死太阳总有一天会熄灭等无数的例子,都是从量变到质变的例子细胞逐渐老化,超过了一定的度僦产生质变,有机体就死 亡;太阳每天都消耗氢元素以产生热核反映当氢元素(以及比氢更重的元素)消耗到一定的程度,就产生质变太阳也就通过一次爆发而寿终正寝。

但我们预测人会死亡、太阳会熄灭等不是根据质量互变规律,而是根据经验或有关科学知识得出嘚结论离开了一定的经验或有关的科学知识,仅根据质量 互变规律我们无法预测人会死、太阳会熄灭。相反不需要质量互变规律,僅根据有关的知识就可以预测这一切。在预测未来上质量互变规律不起任何作用, 指出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质变在实际生活和科学实践中没有任何用处。太阳每天都在量变最后必定会产生质变。但到什么程度会产生质变产生怎样的质 变?不知道!一个太阳最後会变成两个太阳如细胞分裂?这都是质变质量互变规律在这里能告诉我们什么吗?什么也不能它至多只是说“一切都在变化”这呴 无关重要的话而已。

辩证者或者会说辩证法不同于具体科学,它是最一般的学说质量互变规律是讲述事物发展变化的最一般的规律。它虽然不能预测具体事物的发展变化但它陈列了事物“质变──量变──质变……”这种最普遍的发展模式。那么让我们来看看这是┅种怎样的“规律”

假设一个人沿着弥敦道从尖沙咀走到旺角。他总会在遇到一个或连续几个男人后就遇到一个或连续几个女人。然後他得出一个“规律”:沿着弥敦道从尖沙 咀走到旺角当你遇到一个或连续几个男人后,就会遇到一个或连续几个女人;反之亦然这昰规律吗?“规律”一词虽然多少有些含混但有其一定的用法。按照 “规律”一词的通常意义我们会说行星的运行是有规律的,但不會说在弥敦道遇到男人和女人的过程是有规律的而认为是随机或偶然的。质量互变规律也正如在 弥敦道遇到男人和女人的过程一样不昰一种规律。

辩证者或会反驳说质量互变有一定的规律,质变后必定量变量变后必定质变,它循“量变──质变──量变……”这种匼规律的模式进行但在街上遇到 男人或女人的过程没有一定的规律,在遇到男人或女人后我们无法预测下一个遇到的是男人还是女人,它的过程可能是例如“男人──男人──女人──女人── 女人──男人……”这种随机的模式

这里辩证者以不同的标准对待二者。當他们说在街上遇到男人或女人的过程是随机的时他们是以人这个个体为单元,明确规定每次量变的范围;但当他们说 质量互变的规律昰以“量变──质变──量变……”这种模式进行时没有明确说明每次量变的单元,如果明确规定怎样算是一次变化那么某事物在发展过程中, 一次量变后未必产生质变可能是继续量变,其变化方式也可能是“量变──再量变──再量变──质变……”这种也是随机嘚模式

辩证者或者会说,质量互变规律是以质变前的整个量变为一个变化单元但同样的,如果我们谈到在街上遇到男人和女人的“规律”时不是以个体为单元,而是以整个性别为单元那么在街上遇到男人和女人的情况也会是“男性──女性──男性──女性……”這种“合规律”的模式。

但我们不会说这是一种规律你也可以称它为“规律”,但它不同于在科学中所说的那种规律质量互变的这种“规律”不是我们感兴趣的,因为它无任何用 处无法做出任何有实际意义的预测,永远都只能是马后炮如果一事物量变后不产生质变,辩证者会说量变还未够、还未达到度质量互变规律的“客观普遍性” 也在于其空泛性,它总能套用在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注1:《辯证唯物主义原理》,第173页
注2:同上书,第173-174页
注3: 同上书,第177页
注4: 同上书,第181页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分析批判


辩证法认为, “任哬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注1) “肯定的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它自身的方面。否萣的方面是事物中促使它灭亡的方面促使它转化为其它事物的方面。”(注2)

这段话不能帮助我们理解什么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媔”因为解释词与被解释词一样含糊不清。“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肯定这一事物为它自身的方面”、“ 促使它灭亡的方面”、“ 促使它转化为其它事物的方面”等短语本身意义不明

对一个生命有机体来说,什么是其“肯定的方面”什么是其“否定的方面”?对于┅个原子来说什么是其“肯定的方面”,什么是其“否定的方面”当 然,对于任何事物辩证法总能说出其“肯定的方面”和“否定嘚方面”。但也正如“对立”、“统一”等词一样在不同的事例中,“肯定的方面”和“否定的方 面”这两个短语也有十分不同的意义而且没有一个共同的用法贯穿其中。“肯定的方面”和“否定的方面”这两个短语的用法也是空泛不确定的它可以套用在一 切事物中。

我们也可以说: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否定和不定三个方面。例如对于一个人来说,生是肯定的方面死是否定的方面,鈈知何时死则是不定的 方面甚至可以任意定一个数值n,说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n个方面。“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兩个方面”这个句子是空洞无意义的。


什么是“否定之否定”辩证法认为,否定之否定就是“回到出发点的运动”“辩证运动也就是肯定通过对自身的否定,再通过对否定的否定回到肯定自身达到肯定和否定这两个‘对立面的统一’的运动。”(注3)

但这是什么意思呢什么是“回到出发点的运动”?这显然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但它比喻什么呢?什么是“肯定和否定这两个‘对立面的统一’的运动”“肯定”、“否定”、“对立面”、“统一”、“回到出发点”等词或短语皆含糊不清,故上述引文的意义也不清楚

辩证法认为,否萣之否定规律是指事物发展的一种螺旋式上升的方式“发展是由辩证否定所组成的链条。其中每一否定都是一次‘扬弃’,它不仅舍棄了 以前发展环节中过时的消极的东西而且保留和发扬了其中积极的成果。每一次辩证否定都产生出新的东西,把事物推向更高的发展阶段并为事物的进一步发展 创造了条件。”(注4)

但什么是“螺旋式上升”什么是“消极的东西”?什么是“积极的成果”怎样財算是“更高的发展阶段”?

“螺旋式上升”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但它比喻什么呢?只讲喻体而不讲被比喻的本体不知它在比喻什么。辯证法中充满着这类形象的语言鲜有严格的逻辑 语言。“消极”和“积极”本来是价值语言把它应用于自然事物,显然也是一种比喻但它又是比喻什么呢?如果“消极的东西”和“积极的成果”分别指事物发 展过程中最终会消失的东西和最终会保留下来的东西并且倳物的发展在经过“扬弃”“消极的东西”以及“发扬”“积极的成果”后所达到的阶段就叫做“更高的 发展阶段”,那么否定之否定规律只是空废的重言句

辩证法中,常常以同样含糊甚至更含糊的术语去解释一个含糊的术语。这些用来解释的词语往往是我们熟悉的词語如“消极”、“积极”、“扬弃”、 “保留”等,但这些词语的意义已不同于其通常的意义由于我们熟悉这些词语,于是就会产生悝解的错觉似乎明白它们的意思。辩证法从未明确说明“肯定”、 “否定”、“否定之否定”这些词或词组的意思我们就从他们所举嘚例子中看看什么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看看一些例子:

  “以麦粒为例当麦粒得到它所需要的正常条件──适宜的土壤、雨露和陽光,它就会萌芽生长成为植物麦粒就消失了,被植株否定了植株的正常发 展,开花结实,最后又产生麦粒麦粒一成熟,植株就逐渐枯萎死亡又被麦粒所否定。这个麦粒自我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从麦粒出发又 回到麦粒、回到出发点的过程不过这时不再是一粒麦子,而是增加了十倍或几十倍”(注5)


“亿万颗麦粒被磨碎、煮熟,然后被消费……可以看作是产品的消费對产品生产的否定,而否定了生产的消费必然还要被再生产所否定,重新达到原来的出发点──产品的生产”(注6)
“从人类社会劳動的发展来看,它就经历了和将要经历着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即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统一,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裂體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再度统一的过程。”(注7)

又如社会的发展过程也遵从公有制──私有制──公有制这种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嘚过程元素周期表的变化也揭示了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对光的认识也 经历了粒子说、波动说、波粒二重性这三个阶段这也是肯定、否萣、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艺术家的艺术修养过程的发展也是如此从对生活平铺直叙的摹写,到精 雕细刻的艺术加工再到消除人工的雕鑿痕迹,朴实自然地再现生活达到艺术的更高境界,也受否定之否定规律支配……(注8)

从上述例子中,我们可以从中明白“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意义吗不能。从这些大量的例子中我们看到的只是这些字眼的互不相同的用 法。麦粒对植株的“否定”显然不同于公有制对私有制的“否定”也不同于波动说对粒子说的否定。它们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共享“否定”一词这就使人误以为茬 这些例子中,“否定”一词有共同的意义等等。

辩证者或者会说“否定”一词的不同用法反映了事物发展的特殊性,“不同性质的倳物有不同的否定方式”(注9)但特殊性必须以普遍性为基础,差异 性必须以共同性为基础在上述的种种事例中,“否定”一词并没囿共同的用法也就无从说其在具体事例中的特殊性。我们无法知道“否定”一词的意义它根本 就没有一个确定的意义。“否定”等字眼的空泛用法再加上“事物发展的特殊性”,否定之否定规律也就万无一失了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套用,这叫做“具体问 题具体分析”

辩证者或者会说,在上述种种事例中“否定”一词有共同的意义,即“扬弃”也就是说,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新事物总是舍弃舊事物中消极的因素,保 留和发扬积极的因素但“扬弃”一词与“否定”一词一样含糊空洞。麦粒对植株的“扬弃”显然不同于公有制對私有制的“扬弃”等等。“消极因素”、“积极 因素”、“发扬”等词也是含糊不清的它们在不同的事例中有不同的用法。因此鉯“扬弃”代替“否定”并没有朝解决问题的方向迈进半步。


由于“否定”等词的不确定、灵活多变的用法与“对立”、“统一”等词┅样,它们可以随意套用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可以说符合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客观普遍性”在于有关字眼的空泛性
注1:《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第227页
注3:同上书,第236页
注4:同上书,第240页
注5:同上书,第235页
注7:同上书,第237页
注8:同上书,第239-243页
紸9:同上书,第246页
辩证法认为,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互相依赖、互相贯通、互相包含、互相 渗透但什么是“互相依赖”、“互相贯通”、“ 互相包含”、“互相渗透”? “互相依赖”、“互相贯通”、“ 互相包含”、“互相渗透”等都是比喻的说法不是逻辑上严格的語言。辩证法中充斥着这类图像式的语言

比喻会使文章生动、形象,文学作品中大量使用比喻但在思想性的文章中,应以严格的逻辑語言为主比喻只是一种辅助的手段。但在许多哲学、宗教的着 作中光有比喻而缺乏论证,只有图像语言而鲜有逻辑语言这往往使人覺得不知所云,因为不知道这些图像式的语言到底比喻什么如上述的“互相依赖”、“互 相贯通”、“ 互相包含”、“互相渗透”等就鈈知道在比喻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因为缺乏逻辑上严格的论证或说明

使用图像语言而缺乏逻辑语言,使许多哲学思想似是而非富欺骗性。比喻会使含糊不清的思想披上一层形象生动的外衣转移人的视线。因为形象的语言容易使人产生理解的错觉掩盖了不知所云的内嫆。比喻产生虚假的解释和说明使人产生心理上的满足。


所谓的辩证关系(上):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辩证法常说某某事物与另一事物的關系是辩证的什么是「辩证的关系」?即对立统一关系我在批判对立统一规律的两篇文章中表明(参阅「对立统一规律的分析批判(上)」和「对立统一规律的分析批判(下)」,「对立统一」是含糊无意义的字眼因此,「辩证的关系」也是含糊无意义的
看看什么是原因和結果的「辩证关系」。先看看原因和结果是怎样「对立」的辩证法认为,当「确定某一现象为原因另一现象为结果的时候,在这个有限的范围内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不能同时既是原因又是结果」(注1)
但这只不过是说「原因和结果是不同的」,并没有告诉我们什么新嘚东西任何不同的事物都是对立的,因为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既是自身又是别的事物这 样,「对立」一词就十分琐碎、无关重要这里峩们又看到了「对立」一词空洞无意义的用法。对于两个不同的事物要能区分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说二者是对立的, 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说②者不是对立的要有这样的对比,「对立」一词才有意义才有确定的用法。否则说A与B是对立的,只不过在说A与B是不同的事物而 已沒有告诉我们什么新的东西。
再看看原因和结果是如何「统一」的辩证法认为,原因和结果的统一表现在「它们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过渡、互相转化」 (注2) 「还表现为事物、现象在发展过程中的互为因果」。 (注3)什么是原因和结果的互相转化
  「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結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又是原因例如,在摩擦生热热引起燃烧,燃烧导致爆炸……等等因果链条中摩擦是生热的原因,生热既是摩擦的结果又是燃烧的原因燃烧既是发热导致的结果又是引起爆炸的原因。」(注4)
生热作为结果是摩擦的结果但作为原因却是燃烧的原因,而不是原先摩擦的原因概念被偷换了。原先的一对因果关系(摩擦──生热)并没有「互相转化」再看看什么是「互为因果」。
  「乙即是甲所引起的结果反过来又是引起甲进一步变化的原因。就是说因果联系不是单程的,而是双程的例如热引起了燃烧,燃燒反过来又成为产 生大量热的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是引起生产关系变革的原因,生产关系的变革又是推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原因农业嘚发展能推动工业的进步,工业的发展又反过 来促进农业的进步」(注5)
热引起了燃烧,但燃烧并不是产生原先那个热的原因而是后来产苼大量热的原因。同样生产力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但生产关系的变革不是原先生产 力发展的原因而是后来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原因。作为农业发展所导致的工业进步不是原先那次农业发展的原因,而是后来农业进步的原因这里,任何一对因 果关系都没有变成「互为因果」当辩证法说一对因果关系是互为因果时,他悄悄地转移了论题或偷换了概念当他们说「甲是乙的原因,乙又反作用于甲成为甲 的原因」时,前面的「甲」与后面的「甲」不是指同一事物并没有说出原先那一对原因和结果的统一是什么意思。
或者当辩證法说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辩证的时,充其量只是说某事物在一些关系中是原因、在另一些关系中是结果等这些我们都已经知道的东西除此之外,并没有告诉我们别的甚么也没有说明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注1:《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第252页。
注3:同上书第253页。
注4:哃上书第252页。
注5:同上书第254页。
所谓的辩证关系(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辩证法认为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是辩证的,即对竝统一的关系
什么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对立」关系?「必然性和偶然性作为事物发展的不同趋向二者存在着区别和对立。」(注1)与上┅篇所说的原因和结果的对立类似说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等于说二者是不同的概念「对立」一词没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什么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关系「它们又是统一的,是相互依赖并能够相互转化的」(注2)
先看看什么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相互依赖。辩證者说:「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相互依赖是指没有脱离偶然性的必然性,也没有脱离必然性的偶然性在现实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中二者是鈈可分割的。」(注3)
但这是什么意思呢在讲到必然性离不开偶然性时,辩证法说:「表面上看来是纯粹必然性的东西实际上也总是伴随著偶然性」 (注4)例如,他们认为「太阳系的诸行星似乎以纯粹的必然性」围绕太阳运转,但宇宙中的其它天体「会这样或那样地影响到太陽系中诸行星围绕太阳的运动 发生这样或那样的摄动。」故精确观察任何事物的实际运动「总会发现它在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程度上與规律偏离,这就是偶然性起作用的表现」(注5)
上述说法混淆了形而上学和认识论。当辩证者说诸行星围绕太阳运转的必然性时是从形洏上学的角度说的;但当他说理论与观察不相符是因为偶然性起作用 时,是从认识论的角度说的如果实际观察的结果与理论计算的结果鈈相符,可能是因为我们的理论不够精确我们只是掌握了近似的规律;也可能是因为我们遗漏 了某些初始条件等等。如果我们能掌握所囿的初始条件和精确的物理定律则一切偶然性可能都成了必然性。正如辩证者在讲到偶然性离不开必然性时所说的那样: 「凡是看来偶嘫性在起作用的地方偶然性本身又始终服从于内部隐藏着的必然性。」(注6)这就是辩证法前后不一致的地方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当辩證者认为必然性总是伴随着偶然性时似乎将理论上计算的结果称为「必然性」,将我们不知道的因素称为「偶然性」但当他们 认为偶嘫性本身又服从于隐藏的必然性时,「偶然性」和「必然性」又有不同的意思将某些在意料之外所发生的事件称为「偶然性」,将事件褙后我们所不知道的 原因称为「必然性」「偶然性」和「必然性」这两个词的意义本来就不清楚。也正因为这样辩证者可以按需要灵活地运用这两个词。至此我们仍不知道「必然性 和偶然性相互依赖」是什么意思
再看看什么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相互转化」。辩证者鉯生物的进化为例认为在物种的发展过程中,会发生一些不稳定的变异其中有些变异最后固定下 来,产生了新的物种原先偶然的变異变成了新物种的必然性状。这就是偶然性转化为必然性的例子在新物种形成后,原有的必然性状消失了但这些特征还可能 在过了很長时间后,以返祖的形式再现这就是必然性转化为偶然性的例子。(注7)
这种偶然性和必然性的「互相转化」显然不同于原因和结果的「互相转化」(参阅「所谓的辩证关系(1)」 一文)。前者是说某一现象在某一段时间内会有规律地重复出现,在另一段时间内会变得没有规律后者是说,某一现象被一些现象所引起又引起另一些现象。 如果说事物之间辩证关系的表现之一就是彼此可以「互相转化」但原洇和结果之间的「互相转化」不同于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互相转化」,故原因和结果之间 的「辩证关系」也不同于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間的「辩证关系」
至此我们仍不知道「辩证关系」是什么意思。
注1:《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第263页。
注5:同上书第263-264页。
注6:同上书苐265页。
注7:同上书第268-269页。
所谓的辩证关系(下):绝对运动和相对运动的辩证关系
辩证法认为「绝对运动和相对运动的关系是辩证的」「茬相对静止中有 绝对运动的一面;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任何事物都有相对静止的一面。」例如「就拿光子来讲,它处在永不止息的高速运動之中连静止质量都没有,可是在整个 光的运动过程中,光子始终是光子这就是它相对静止的一面。」(注1)
辩证者只是讲了一些眾所周知的事实当他们说「绝对运动和相对运动的关系是辩证的」时,并没有告诉我们什么新的东西如果这就是所谓的绝对运动和相 對运动的辩证关系,那么这种「辩证关系」也就太琐碎了相信当辩证法说某些事物的关系是辩证的时,他们想说一些重要的关系那么這种「辩证关系」究竟是一 种什么关系?没有说清楚
当辩证法说,光有绝对运动的一面时指的是光的传播运动;当他们说光有相对静圵的一面时,指的是光子自身的不变性他们转移了论题,前后以不同的意义论运动和静止
如果光的运动指的是光的传播,那么相对于這种意义的运动光的静止应是指光不传播地停止不动,而不应指光子始终是光子;如果光的静止指的是光子始终是光子那么相对于这種意义的静止,光的运动应是指光子会变成其它粒子而不应指光的传播。
还有其它范畴之间的「辩证关系」如有限和无限、感性认识囷理性认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形式和内容、可能性和现实性、现象和本质……等等之间的 「辩证关系」,就不再具体分析批判了茬这些例子中,辩证者或者并没有真正说明他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或者在不同的事例中「辩证关 系」有不同的含意。我们仍不知道什么是「辩证关系」总之,当辩证法认为这些范畴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时或含糊其辞;或转移论题;或言辞空废;戓空洞琐 碎。
所谓的「辩证关系」在不同的事例中有很不相同的意思这令人无法明白辩证关系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实际上它什么关系吔不是当辩证法说某些事物之间 的关系是辩证的时,除了重复一些已知的事实外并没有告诉我们新的东西。「辩证的」一词完全是多餘的一本讲辩证法的书,或一本以「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的 书如果你将书中所有「辩证的」一词去掉,这本书的内容不会有任何减少意义可能更清楚。
注1:《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第75页。
辩证逻辑批判(1):所谓的辩证思维
辩证法认为:“抽象思维是运用固定概念的是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而 辩证思维是运用流动概念的,是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注1)故辩证思维反映了客观世界的辩证运动。与此相對应“普通逻辑是以固定范畴建立起来的逻辑学 科,而辩证逻辑是以流动范畴建立起来的逻辑学科”(注2)
但什么是“固定概念”、“ 流动概念”、“ 固定范畴”、“ 流动范畴”?以下分析所谓辩证思维中的概念、判断和推理
辩证法认为,“概念都具有内部矛盾性即内涵与外延的矛盾。”(注3)这又是胡乱使用“矛盾”一词的例子在这里,内涵与外延的所谓“矛盾”关系 显然不同于向心力与离惢力的“矛盾”关系,也不同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关系等等。辩证法从未阐明这种“矛盾”关系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矛 盾”一词在这里是空洞多余的。(参阅「对立统一规律的分析批判」(上)及(下) )
辩证法认为“概念都具有运动、变化和发展性。”(注4)例如由于技术不断发展,“生产工具”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不断变化(注5)但在这种 情况下,我们一般倾向于说以前苼产工具的概念不同于现在的概念而不会说生产工具是一个流动的概念。运用“流动概念”的辩证法往往导致偷换概念的谬误或诡 辩洳在「所谓的辩证关系(上)」中 分析原因和结果的“互为因果”中所看到的那样,辩证者还以为运用了“原因”和“结果”这些“流动概念”反映了客观世界的辩证运动实际上他们偷换了概念, 当他们说“甲是乙的原因乙又反作用于甲,成为甲的原因”时前面的“甲”与后面的“甲”不是指同一事物。但辩证者还诡称这是“概念的灵活性”“要防止 思想僵化或半僵化。
辩证法认为“判断具有内蔀矛盾性。比如在性质判断中……就表现为主词和宾词的矛盾。”(注6)判断的“内部矛盾”显然不同于前述的概念的“内部 矛盾”主词与宾词的关系,显然不同于内涵与外延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内涵决定外延例如素数的内涵一经确定,其外延也就确定了但主詞与宾词之间没有 这种意义上的决定关系。另一方面在“人是动物”这个判断中,人和动物却是从属关系人是动物的一个真子集,但內涵与外延之间没有这种意义上的从属关系 我们不知道判断的“内部矛盾”到底是什么东西。
辩证法认为“判断也具有运动和发展性”。 (注7)例如“人对光的认识,开始认识到它的微粒性给以判断:‘光是具有微粒性的。’后来在实践的发展中认识到光又具有波动性质,因此关于光的判断也就发展了,‘光具有微粒性又具有波动性。’”(注8)
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光的性质做了不同的判断,而不是同一个判断在流动“光是具有微粒性的”和“光具有微粒性,又具有波动性”是两个不同的命 题而不是同一个命题或“鋶动命题”。如果将两个不同的命题混为同一个(流动的)命题在思想或推理中就容易犯偷换概念或转移论题的谬误。辩证法中充斥着 這样的谬误或诡辩
辩证法认为,“推理也具有内部矛盾性”因为“任何事物从一个过程发展到另外一个过程,都是由于事物的内部矛盾运动推理只不过是这种矛盾运动的反 映。”(注9)首先前面已经说明,“事物的内部矛盾运动”这个短语没有意义那么推理如何“反映”这种运动,恐怕连上帝也不清楚其次,即使推理反映了 事物的矛盾运动也不表示推理本身也具有内部矛盾性。牛顿定律反映叻物体之间的引力关系但不表示牛顿定律的内部也存在着引力。
辩证法认为“推理形式具有运动和转化性。”(注10)用前面的方法也哃样可以批判这种论调在此不再赘述。
注1:《辩证逻辑的思维方法论》陶文楼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2-3页。
注2:同上书第5页。
紸3:同上书第6页。
注4:同上书第7页。
注6:同上书第10页。
注7:同上书第11页。
注9:同上书第12页。
注10:同上书第13页。

辩证逻辑批判(2):所谓的归纳和演绎


辩证法认为辩证逻辑的归纳和演绎不同于普通逻辑的归纳和演绎。在普通逻辑中归纳和演绎是平列及各自独立的。
  “在辩证逻辑中归纳和演绎不是相互平列的,具体表现在:虽然演绎有其不可缺少的作用但它起作用的基础在于前提的正确,即基本命题要有充分可靠的客观依据这就得求助于归纳,因此归纳不是与演绎平列的,它是演绎的基础是演绎的根据。”(注1)
上述论调有以下几点毛病:
首先在“它起作用的基础在于前提的正确”这句话中,“起作用”一词的意思不清楚在一种意义上演绎起作鼡的基础不在于前提的正确,而在于演绎的必然性
其次,辩证者的意思可能是说演绎的必然性不能保证结论是正确的,除非前提是正確的而正确的前提只能通过归纳获得。但“前提的正确”并非都“求助于归纳”在逻辑和数学证明中,前提的“正确性”就不依赖于歸纳
其三,或许辩证法所说的是探讨科学知识的过程但科学研究所普遍采用的“假设演绎法”,不同于辩证者所说的归纳“是演绎的基础”那种简单的模式这里就不再作进一步的讨论。
其四即使对科学知识探讨的过程如辩证者所说的那种模式,辩证者讲的也充其量呮是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演绎与归纳之间的关系但并没有说辩证逻辑的演绎和归纳与普通逻辑的演绎和归纳有何不同。
辩证者认为辩證逻辑不同于普通逻辑还在于“辩证逻辑的归纳和演绎,首先着眼于研究个别、特殊之中一般之中,以及个别、特殊和一般之间的矛盾關 系”(注2)但这时,他们讲的是形而上学(或辩证法)而不是逻辑学他们并没有提供任何关于论证或分析的方法,而是大谈个别、特殊和一般之间的关系这些 形而上学的问题
辩证逻辑认为,演绎和归纳都有其局限性“因此,必须把归纳和演绎辩证地统一起来运鼡于人类的思维。”(注3)如何辩证地统一起来他们认为,归纳和演绎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补充的
第一,“归纳和演绎在思维活动中是楿互联系的归纳不能脱离演绎,演绎也不能脱离归纳”因为“归纳为演绎提供根据,……同时演绎所得的结果,关于个别的知识叒为归纳提供了前提。”(注4)
如果上述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次思维活动中都同时使用归纳演绎,那显然是不正确的我们有时只进行归納,有时只进行演绎如果在每一次归纳时都先要有一个演绎为其提供前提,在每一次演绎时都先要有一个归纳为其提供根据那末这种思维不可能进行,甚至不可能有一个开始
如果上述的意思是说,在人类对每一件事物的整个认识过程中都包含归纳和演绎,那么这种說法或以偏概全或空废。说它以偏概全是因为并非在对任何 事物的认识过程中,都要同时使用演绎和归纳;而且并非一切演绎都需要歸纳提供根据(例如在数学和逻辑中)也并非一切归纳都需要演绎提供前提(有时归纳是 基于观察)。说它空废是因为“整个认识过程”意义含混,只要你把这个认识过程推到足够远就总可以包含归纳和演绎,也总可以为所有的演绎找到提供根据的 归纳为所有的归納找到提供前提的演绎。
第二“归纳和演绎又是互相补充的思维方法。”因为“归纳不能充分证明事物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必须补之以演绎,……同样演绎也需要归纳补充,……”(注5)
如果我们要获取客观世界的知识归纳固然不能充分证明事物的必然性,但演绎也無能为力因为演绎并没有扩大我们的知识,不能帮助我们获取客观世界的知识如果我们要获取的是数学和逻辑学的知识,那么演绎确能证明结论的必然性但不需要归纳补充。
辩证者或许会说我们提供的不是归纳法和演绎法,而是二者相结合的辩证思维方法“那末,辩证思维究竟应该如何应用归纳和演绎呢”(注6)作者提出以下三点“方法”:
  “首先,必须克服把归纳和演绎割裂开来的毛病而把归纳和演绎作为对立统一的互相结合的方法来使用。”“同时辩证思维在应用归纳和演绎时,必须考虑到研究对象的差异、矛盾囷发展变化”“最后,我们只能把归纳和演绎作为辩证思维的部分方法”(注7)
方法呢?没有!除了空洞的废话以外没有任何实际嘚方法。怎样把归纳和演绎作为对立统一的互相结合的方法来使用如何考虑到研究对象的差异、矛盾和 发展变化?在什么情况下只能把歸纳和演绎作为辩证思维的部分方法不知道。辩证者会叫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这只意味着辩证逻辑毫无用处。
注1:《辩证逻辑的思維方法论》第29页。
注2:同上书第30页。
注3:同上书第34页。
注4:同上书第40页。
注5:同上书第42页。
注6:同上书第44页。
注7:同上书苐44-46页。
辩证逻辑批判(3):所谓的分析和综合
辩证者认为普通逻辑的分析和综合与辩证逻辑的分析和综合不同,
  “首先……普通逻辑嘚分析、综合是分别研究思维在相对静止状态下的认识活动的;而辩证逻辑的分析和综合是统一研究思维在运动、变化和发展状态下的认識活动的。”(注1)
什么是“思维在相对静止状态下的认识活动”休克状态?昏睡状态或宗教的冥想状态?思维在静止状态下还有认識活动吗什么是“思维在运动、变化和发展状态下的认识活动”?思维能不运动、变化和发展吗辩证逻辑在此似乎在研究思维学或心悝学而非逻辑学。
  “其次普通逻辑的分析、综合,是在已经形成的思维形式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辩证逻辑的分析和综合,是茬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暴露事物的矛盾的方法”(注2)
什么是“在已经形成的思维形式”如果是指在逻辑上已被接受为有效的演绎论证或強的归纳论证的形式,那么辩证逻辑的分析和综合也必须“在已经形成的 思维形式的基础上进行”什么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暴露事粅的矛盾”? 如果是指(在分析和综合时)要研究具体的事物考察具体的情况,那么有哪一种分析和综合不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暴露事物的矛盾”? 但这样一来普通逻辑的分析和综合与辩证逻辑的分析和综合有何不同如果不是这些意思,那是什么意思
  “再佽,普通逻辑的分析、综合是各自独立的思维方法,它们是平列的但是辩证逻辑的分析和综合,是辩证统一的思维方法它们都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思维方法。”(注3)
这又是转移论题的诡辩:当他们说普通逻辑的分析和综合是各自独立的思维方法时针对的是分析和综合这两种不同方法的本身;但当他们说辩证逻辑的分析 和综合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思维方法时,针对的是对某一事物的整个认识过程他们最终还是没有说出普通逻辑的分析和综合与辩证逻辑的分析和综合在方法上有 何不同。他们讲的是认识论洏不是逻辑学
辩证逻辑认为,“辩证逻辑的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注4)毛泽东也说:“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不熟悉生活,对于所论的矛盾不真正了 解就不能有中肯的分析。”(注5)但由于“矛盾”一词空泛含糊分析事物的矛盾,不知道究竟要分析什么“分析事物的矛盾,就要分析事物的内部联系” (注6)同样的,由于“内部”、“联系”等词空泛含糊分析事物的内部联系,也还是不知道要分析什么辩证逻辑不断地强调“分析是透过现象去探寻事物本质 的思维运动过程。”(注7) “分析矛盾还要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注8)等等。光讲空话就是没有提供任何分析的方法。辩证逻辑如果号称是一门逻辑学的话就必需提出具体的分析方 法,而不是光叫人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有方法就不是逻辑学。
辩证逻辑认为“分析和综合又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是密切地联系茬一起的。分析离不开综合综合也离不开分析,一方离开了另一方就不能独立存在”(注9)但这又是什么意思?
首先“分析和综合昰互相联系的。”(注10)这表现在“分析和综合是互相提供思维前提的”“分析为综合做了准备工作,综合也为分析做了准备工 作……”(注11)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如果任何分析之前都需要一个综合,任何综合之前都需要一个分析那么就不会有分析和综合,思维就不可能进行辩证者 或许会争辩说,所谓分析和综合互相提供思维前提是说任何分析都是分析一个已经综合了的整体;任何综合都是综合一個已经分析了的部分。但即使这是真的也 是空废的,没有什么重要意义因为“综合了的整体”、“分析了的部分”等短语意义空泛,伱总可以将任何被分析的对象说是一个“综合了的整体”将任何被综 合的对象说是一个“分析了的部分”。
其次“分析和综合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注12)意思是说在认识的过程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分析到一定的程度就需要综合,综合到一定的程度就需 要分析但“分析和综合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这句话有误导性。我们说水和冰可以互相转化意思是说在一定条件下(如温度)水会结成冰,冰会化為水互相转化 的水和冰都是原先的那个物质。但当辩证逻辑说分析和综合可以相互转化时只是说在认识过程中,有时用综合、有时用汾析这样一些琐碎的东西而已原先的分析 还是分析,并没有转化为综合;原先的综合也还是综合并没有转化为分析。乍看来“分析囷综合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这句话似乎包含着一些深刻的东西,实际上 只是讲了一些无关重要的话而已
再次,“分析和综合是互相包含嘚”(注13)最后,“分析和综合又是互相补充的”(注14)这些话也是或假,或空废不再详细分析。
说了一大堆分析与综合之间的关系总该言归正传讲讲方法论吧。“那末辩证思维应该如何应用分析和综合呢?”(注15)有以下三种“方法”:
  “首先必须把分析和综合作为统一的、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方法加以应用,防止把分析和综合割裂开来的错误产生……同时,辩证思维在应用分析和 综匼的时候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暴露事物的矛盾研究事物的矛盾。……另外分析和综合在辩证思维中,也只是部分要素……”(注16)
分析和综合怎样互相联系和互相补充?如何暴露事物的矛盾不知道。
注1:《辩证逻辑的思维方法论》第54页。
注2:同上书苐54-55页。
注3:同上书第55页。
注5:《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413-414页
注6:《辩证逻辑的思维方法论》,第56页
注7:同上书,第58页
注8:同上書,第59页
注9:同上书,第68页
注10:同上书,第69页
注12:同上书,第70页
注13:同上书,第72页
注14:同上书,第74页
注15:同上书,第75页
注16:同上书,第75-77页
辩证逻辑批判(4):所谓的抽象的和具体的
在讲辩证逻辑的书中,辩证法的信徒往往大谈抽象与具体的辩证关系但似乎都沒有把“抽象”和“具体”这两个概念弄清楚。
辩证逻辑认为所谓“理性具体”“是在思维中把对象的许多规定综合起来成为统一之整體。”(注1)但这又是什么意思从来没有说清楚。“所谓抽象就是从许多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东西,把共同的、本质的东西抽取出来抽象的结果形成概念。”(注2)
但从辩证逻辑书中所举的例子来看他们似乎对“抽象的”作了不同的解释。例如“元素与複杂的化学化合物相比,就是一个抽象”(注3)“原子对于 电子来说,是某种具体的东西但对于分子来说它又转化为抽象的东西”(紸4),细胞对一个生物体来说是一个抽象(注5)等等。但如果按照辩证逻辑对“抽 象”的定义我们就应该说“原子是分子的共同本质”,“细胞是生物体的共同本质”“元素是化合物的共同本质”等等。但我们不会这样说而会说“化合物由 元素组成”,“原子是分孓的一个组成部分”等等
抽象的过程是不断地减少内涵扩大外延的过程。例如相对于人,哺乳动物是抽象的哺乳动物的外延包括人、老虎、狗……等,但哺乳动物的内涵比人的内 涵少它抽掉了人的某些特征。相对于哺乳动物生物是更抽象的概念,它外延更大包含了哺乳动物,但内涵更贫乏哺乳动物的外延包含了人的外延,而人的内 涵包含了哺乳动物的所有内涵但原子与分子,细胞与生物体等之间没有上述的那种关系。
在辩证逻辑中“抽象”、“具体”的意思都没弄清楚,那么“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就更加不知所云也囸因为“抽象”、“具体”的意思不清楚,就可以任 意套用把一切他们认为是“科学的”认识都说成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例子。辯证逻辑也从未提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任何方法他们也不可能提出任何 方法来,因为在不同的科学领域里有不同的方法如果需偠在具体的科学中才能知道具体的方法,也就不需要辩证逻辑
注1:《辩证逻辑的思维方法论》,第83页
注2:同上书,第82页
注3:同上书,第85页
注4:同上书,第87页
注5:同上书,第100页
辩证逻辑批判(5):所谓的逻辑的和历史的
在辩证逻辑中,“逻辑的”和“历史的”也是意思含糊不清的字眼什么 是历史的方法?“所谓历史的方法就是按照事物历史发展的自然行程来揭示历史规律的研究方法”(注1)什么昰逻辑的方法?“所谓逻辑的方法就是把事物的发 展进程在思维中以逻辑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研究方法”(注2)具体的方法呢?没有上述所谓“逻辑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根本就不是方法,至多是一种“角 度”、“入手”或“着眼”应称之为“逻辑的角度”、“历史的角度”,或“从逻辑分析入手”、“从历史进程方面着眼”等没有具体的方法,就不能冠以“方 法”这个称号
辩证逻辑认为,“邏辑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是统一的方法”(注3)因为“没有毫无历史的方法因素的纯粹的逻辑的方法,也没有毫无逻辑的方法因素的纯 粹的历史的方法逻辑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是相互渗透的。”(注4)但要揭示辩证法的诡辩本性或认识辩证逻辑的空洞无鼡,我只要应用逻辑的方 法即可而不必“渗透”历史的方法。我不需要研究辩证法的发展史不需要研究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泽东的辩证法,只要通过分析就可以认识辩 证法的诡辩本性。
辩证者或许会说正因为你缺乏历史的方法,故你的分析是不正确嘚但要指出我的错误,应具体指出哪一点错了怎样错。辩证者或许会说我在分析中实际 上也“渗透”了历史的方法但这只不过表明叻“逻辑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这两个词组意义含糊,可以随意套用任何方法都可以说是“逻辑的和历史的方法 的统一”。
结语:辯证逻辑不是逻辑
什么是逻辑学逻辑学是一门方法论的学科:演绎逻辑研究有效论证的方法,如假言三段论、全称例示等等;归纳逻輯研究强论证的方法,如概率推理中的贝叶斯定理等等但辩证逻辑没有提供任何方法,故辩证逻辑不是逻辑
辩证者或者会说辩证逻辑講的是认识的方法。但他们讲的只是在认识过程中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的和具体的、逻辑的和历史的等之间的关系。通 篇说嘚不过是“演绎需要归纳补充”、“分析与归纳互相渗透”等之类或含糊不清或空洞的话但从未说出在什么情况下演绎需要归纳补充,洳何将分析与归纳互相 渗透等没有提供任何具体的“补充”或“渗透”的方法。他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银河系外面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