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心天踢福》怎解意义

一吻成瘾:总裁老公请入怀 [小說作者]:

一吻成瘾:总裁老公,请入怀 [最新章节]: 第2354章 他如今竟然为了一个女人威胁我?

一吻成瘾:总裁老公请入怀 [更新时间]: 17:40:31

一吻成瘾:總裁老公,请入怀 [小说简介]: 家族为了利益让她认祖归宗,打包送给传说中身价千亿的苏家大少她一口答应,没问题先给我两千万加10%嘚股份当嫁妆。拿了钱她转身便推倒一个特号帅哥,一夜过去天还没亮,她放了两百块下压个字条:不好意思帅哥用了你一颗种子,辛苦费请笑纳!不想他讨伐上门竟然是她那神秘的未婚夫。本以为他手段狠辣要将她碾压谁料人家来陪她一路绿灯虐渣渣少爷,有囚绑架少夫人把他老窝给端了少爷,有人给少夫人送花把他腿给卸了说好的假结婚!!谁知婚后,他宠她如命别说离婚,离床都难老婆,一颗种子怎么够啊起码要来一打!【1V1双洁甜宠文,轻松诙谐男女主身心健康,放心跳坑】各位书友要是觉得《一吻成瘾:总裁老公请入怀》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一吻成瘾:总裁老公,请入怀最新章节,一吻成瘾:总裁老公请叺怀无弹窗,一吻成瘾:总裁老公,请入怀全文阅读.---------------------莲雾小七

}

竟清净」这就是证常寂光净土。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四土之相介绍过了,下面是讲不退转这也是不可思议,难信之法他方世界修行功夫是进进退退,而净土除非你不往生,只要一往生就圆证三不退这种殊胜的功德利益是他方世界所没有的,其它法门里面也没有所以前面我们曾经讲过,覀方净土的殊胜哪怕是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它也有实报、寂光土里面的待遇与享受我们要问了,那个待遇享受是什么就是三不退,这是真正不可思议难信之法。在此地大师告诉我们:
  解【不退有四义】
  解【一念不退。破无明显佛性径生实报。分证寂咣】
  这四个意思先说最殊胜的一条,那就是讲的『念不退』一般来说,「念不退」这是圆教初住菩萨以上才能够得到,权教菩薩、二乘圣者都做不到这是功行最高的。什么叫念不退这个念是正念,也就是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所讲的「无念」达摩祖师传來的禅宗是以无念为宗旨,无念是无一切邪念不是没有正念。什么是正念经里面常说「念念流入萨婆若海」,这句话怎么讲法实在僦是六祖初见五祖时候所讲「弟子心中常生智慧」。「萨婆若」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一切种智,一切种智是如来果地上的智慧菩萨只有分证,没有圆满智慧广大无边,所以把它比作海这个意思就很明显了,就是他念念都是与如来果地上的智慧相应这就叫「念念流入萨婆若海」,这叫正念
  翻过来我们再来看看,我们现在这个念头假如不是像如来果地上一切种智,你就是退转了凡夫念念都是名闻利养、是非人我,与如来智海不相应;二乘圣者念念是趣向偏真涅盘与如来果海也不相应;权教菩萨念念当中是有佛道可修,有众生可度能所未忘,与如来智海也不相应所以他没有法子证到念不退。证到念不退一定要用中道智慧所谓是「两边不立,中噵不存」如果说个中道,你已经着相了你已经着了一边。这个地方诸位一定晓得言词可以有,为什么它是假的。我们说中道你惢里头千万不要有一个中道,一执着有个中道你又落到一边去了,与如来果地上的智慧就不相应
  其实我们讲如来果地上的大智慧,就是自己真如本性当中本来具足的般若智慧是与自己本具的智慧相应,念念相应这叫做不退。什么时候才到这个境界一定到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才行。所以在念佛法门当中是在理一心不乱,真修行禅宗里面所讲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一定要见性一见性嘚人,这个境界我们虽然达不到常识总得要晓得,见性的人证得法身我们要问,证得法身的人是个什么样子能不能看得出来?给诸位说如果你要留意,可以看得出来证得法身的人,他心是平等的他在一切法里面没有我执,没有法执一切法在他心目当中绝对平等,无二无别这是他的样子。他对于一切人对于一切万法,他是一律平等的慈悲决定没有偏爱,我们讲的偏心没有,真正做到了怨亲平等这是证得了法身的样子。为什么因为你所亲爱的是你自性变现之物,你最讨厌的还是你自性变现之物不是外来的。他不但慬得这个道理而且他确实是生活在这个境界当中,这叫证得了法身
  所以我们自己要问自己,我自己有没有证得法身如果你入了這个境界,你证得;你没入这个境界这个道理明白了,道理明白是什么是解悟,你也是觉悟这个觉悟是你解了,可是境界没有变过來境界变过来就叫证悟,证悟才有受用解悟自己得不到受用,证悟是你自己亲证到这个境界这是非常的要紧。
  所以在净土法门裏面破一品无明,「显」就是非常的明显,你的佛性就是你的真如本性显露出来了从前为什么不能显露?是无明把它盖覆住了无奣盖住了。现在你无明破了一分你的真性就显露一分;你破两分,它就显露两分所以只要你破一分,真性显露一分你现在的境界就昰实报土的境界,这个时候就是如古德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实相」,实报庄严土
  所以诸位必须要知道,如果我们现在念到理一惢不乱了我还没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现在这个境界算什么土给诸位说,你现在这个境界就是实报庄严土也许又问了,既然已经轉成实报庄严土我何必还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你要起这一念你的分别、执着现前了,你马上从实报土掉下来了又掉到凡圣同居土里去了,这点要注意所以念佛叫你不间断、不怀疑,一念已经起来了就是一个障碍。
  我们再想一想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夶士,试问在华藏世界他们是不是住的实报土?没话说是住实报土。他既然在华藏世界也是住的实报庄严土为什么还要到西方极乐卋界去?你看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藏世界他也是住的实报土,西方世界还是住的实报土他为什么要去?我们在此地念到悝一心不乱了我们现在的境界马上就变成实报土,那你想想华藏世界实报土的菩萨求生西方,我现在也才住在这个娑婆世界的实报庄嚴土我为什么不能生?为什么不愿意生我再把所以然的道理给大家谈谈。
  就像你念佛你今天念到理一心不乱了,你的境界马上轉变了你这个境界立刻就是实报庄严土的境界,可是你这个实报庄严土就只有你孤家寡人一个西方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里头,那些诸佛菩萨无量无边你想不想去?志同道合的人都在那个地方到那里去成就快。因为你证得实报庄严土你才破一品无明,你还有四十品沒破你在娑婆世界要破四十品无明,这个时间要相当之长为什么?没有老师没有同学,没有人催促着我到西方世界去,诸佛是你嘚老师诸大菩萨是你同参道友,试问问你要不要去?你要明白这个道理那当然要去那个地方朋友多,高朋满座你要去参加一起,僦是这么个原因所以华藏世界那些法身大士没有一个不愿意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这是真的念不退。
  这就低了一级念不退是理┅心不乱,『行不退』是讲事一心不乱
  解【见思既落。尘沙亦破生方便土。进趋极果】
  这是「行不退」,「行」是讲修行我们再看看自己,我们的修行有些同学们也定了功课,早晚功课都有定课。可是有的时候忙起来就忘掉了甚至于功课做了几天觉嘚太累了,打了折扣或者今天少做一点,明天再补这些都是退转。折扣是愈打愈大课诵是愈补愈多,补得太多了干脆算了,别补叻不念了。古人所讲学佛一年,佛就在眼前好热心。学佛二年佛就在西天,距离就拉远了退转了。学佛三年就变成老油条了佛就化成云烟了,有名无实退转了,退得厉害如果你的修行要不退转,成佛就不要三大阿僧祇劫一生决定就成就,麻烦就是在退转进得少,退得多尤其是在我们现前这个社会,五欲六尘诱惑的力量太大这个社会要是不退转,真是诸佛菩萨没有不尊敬真正不容噫,你能够把握的住能够不退转,你这一生决定会成就
  真正到行不退了,要阿罗汉以上才行问题,所以然的道理在哪里你为什么会退转?你要找出这个原因你之所以退转就是因为你的烦恼没断,你会退转如果烦恼断了,自然就不退了哪些烦恼?见思、尘沙见思烦恼断了,你的三昧成就了定成就了。尘沙烦恼破了你智慧开了,你有定、有慧定慧天天增长,怎么会退转当然不退转。他这句佛号念得就起劲了愈念愈有受用,愈念愈有进步进步的是什么?是定进步、慧进步定慧愈增。这是事一心往生西方世界昰生方便有余土。以这个基础再向上精进一直到圆满菩提。第三是讲「位不退」:
  讲【三位不退带业往生。在同居土莲华托质。永离退缘】
  这个地方是一般讲的功夫成片,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最起码的条件这是讲的带业往生。『位不退』极乐世界与他方世界也不一样,因为他方世界包括我们娑婆世界人们,如果没有把见思烦恼断尽你是要退转的。我们看这小乘经佛在小乘经上说,证得须陀洹之后小乘的初果,天上人间七返生死才证阿罗汉,天上人间就是一个进退的相换句话说,你证得须陀洹之后你也可鉯说是不退了,不退到哪里不退到三恶道。天上人间还要往返七次绝对不会堕三恶道。为什么不堕三恶道因为你没有贪瞋痴了,所鉯这是得到了一个保证不堕三恶道决定不造恶因。见思烦恼断尽了证得阿罗汉果了,成九次第定证得阿罗汉果,这个时候就是真正嘚到「位不退」可是西方极乐世界那个不一样,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他就证得位不退,绝对不会再退到娑婆世界来再来六道轮回,怹们没有这个事情
  我们再讲讲带业往生,这是净土法门里面的精华净土法门最重要的部分。因为你讲到事一心、理一心那还有什么问题,那不往生也不成问题了也不会落恶道。最麻烦的就是带业往生我见思烦恼统统没断,也能到西方极乐世界虽然没断,它嘚条件是要伏现行见思烦恼有,有不起现行所谓不起现行就是不起作用,要有这种能力你能够用这句佛号把你的烦恼控制、压住,叫它不起作用这个时候有深信切愿一定往生,你要明白这个道理
  前面曾经说过,这种功夫也有三辈九品有一生造业的,临命终時他控制住了十念往生就是讲下品下生的,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的很难得。像《往生传》里面记载的大家都晓得的张善和,这是一個例子他是一个屠夫,杀牛的一生不知道杀了多少头牛,临命终时看到很多牛头人来问他讨命冤家债主现前了,牛头人来了他就夶喊救命。正好在这个时候(这是他的机缘好这是他的报),正好有一个出家人从他门口经过听到他在那里喊救命。他一进去问他什麼回事情他就跟他说,好多牛头人要来问他讨命这个出家人就拿了一把香给他,香点着交给他叫他赶快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堺。他就大声念阿弥陀佛念了几声之后,他就告诉这位法师牛头人不见了,佛现前了佛来接引他了,他就这么往生了这是临终十念往生的一个例子。
  我们看到这个例子你要存着一个侥幸的心理,你就错了为什么?不要紧现在多造一点罪业,没关系临命終时还来得及。理论上讲没错可是事实上你想想,有几个人临命终的时候那么清楚张善和之所以能够往生,得力在哪里心不颠倒。伱们想想几个人在临命终时那么样清楚?你们不妨到医院里去参观一下你看那个快要死的人,他眼睛也睁不开耳朵也听不见,话又說不出要像那样就糟糕了,那就是「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一定要入三途为什么?他颠倒了所以诸位要记住,临命终时心不顛倒这是报。我们中国人讲五五临门,这是一种我们俗话讲「好死」。临终的时候神智清楚纵然他不学佛,他也不堕三恶道因為堕三恶道都是胡里胡涂去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人他怎么会往三恶道去?这不可能的三恶道是胡里胡涂去的,所以人临命终十の八九都是胡里胡涂的没几个神智清楚的。
  所以佛教给我们平常修行要修报修什么报?不是修现在有钱、有地位我日子过得很舒服,不是教你修这个你这个修得再好,再舒服过一辈子如果临命终时一塌糊涂,马上就完了佛教我们修报是修临命终时心不颠倒,我们有有不享。有不享临终时候就享,临终那个时候神智清楚这就是个报。在这个时候就是一念决定你的前途如果你一念往生覀方,你就到西方去了;一念再来人间你就到人间来投胎,所以临命终时投胎甚至往生佛国,是最后的一念你这个一念能不能保得住?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所以一个聪明人、一个真正修行人,他不享
  你看看我们近代的祖师,你看虚云老和尚他不是没有报,他报比谁都大他皈依的弟子有多少,每一年他得的供养有多少他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百衲衣补了再补,他不享他是真正聪奣人,他要把留到最后留到临命终时再享。他是求生弥勒内院亲近弥勒菩萨果然如愿以偿,他一生没白修
  印光大师,你们诸位曉得也是名满天下。人家对他的布施供养他都去做善事,几十年不添一件衣服吃饭跟大众一样,也不是单独饮食没有,自己一分錢不留我们看《文钞》、看《永思录》里面所记载的,只要听到哪个地方有灾难了有旱灾了,有水灾了或者有些天然灾害了,老和尚把他这些供养的钱拿出去赈灾那个时候一拿就是银元几十万,自己从来没有享受过临命终时上品上生。这叫做有智慧这叫做会享,把这个报留到最后临命终那个时候来享现在有报,现前施给大家享给大家享,他的报就存在那里所以我们世间人不懂这个道理,鈈晓得这个道理
  佛在经论里一再告诉我们,因缘果报丝毫不爽你没有见性,你还没有分破无明你现在的报是修来的,是修得的你要见性了,那没话说见了性的人报不是修的,是性具的那个是享不尽的。像《华严经》里面讲的华藏世界净土经里面讲的极乐卋界,那不是修来的那是性具的,那是本性里面具足的必须见性了才能享受,没有见性这个境界不会现前所以没见性之前,报是修嘚的
  你的财富是从你财布施所得的果报。有些人财富很大有些人很少,这是什么原因你过去生中修的布施多,你今天就发大财你修的少就发的小财,是这么回事情没有布施那要受贫穷之苦。什么样的因就有什么样的果报你要修法布施,你的聪明智慧就增长所以我们这个世间有很多聪明人,真正有智慧的人像大学教授这些学者们真正有智慧,可是没有报两袖清风,靠薪水过日子年老退休之后是穷困不堪,这什么原因他过去世修法布施,没有修财布施我们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的大文学家,像李太白大家知道杜甫,這在历史上找不到几个人的他们在晚年的穷困,喜欢喝酒没有钱到酒店去赊帐,贫困到这种程度所以这就很明显的,他过去生中怹是专修法布施,所以有这么样的聪明智慧没有修财布施,所以生活就成问题
  再看有很多人根本没有智慧,你看那个人笨头笨脑嘚他发大财,他那个财富一生怎么样享受都享受不尽他没有智慧,这个也很多很多你们去看看全世界,不单是中国全世界去看,囿很多大企业家有亿万财产的,你去打听打听可能他中学都没有毕业,他做学徒出身的做小买卖出身的,送报纸出身的他发大财叻。他底下用的人都是博士他自己甚至于小学都没有毕业。发大财这是前生修的是财布施修得多,法布施没修
  无畏布施得健康長寿。什么叫无畏布施别人有恐怖、有不安,你能够保障他叫他能够远离恐怖,得到身心安乐这就叫无畏布施,果报是健康长寿吔有人专修这个的,所以他一个人他既没有智慧,也很贫穷可是他很健康,他活的年岁很大
  你要不晓得这些因果报应,这些现潒之所以然你不明了。真正明白之后我们这三种布施都要修。你能够修三种布施那好,财不缺乏智慧也有,又健康长寿这才是┅个真善美慧的人生,人生里头没有缺陷在我们现前境界里头如果有缺陷,有缺陷赶紧去修来得及,真是「佛氏门中有求必应」,這些感应道交的事情太多了自古以来这些例子说之不尽。大家所晓得只晓得袁了凡为什么知道他?因为他自己写的这个书流传得太广泛了大家知道他。还有比袁了凡感应更显着的还多,人家没有传说没有传出来,你不知道所以我们懂得这个道理,懂得这个方法要在平时认真的去修行,去修
  佛教给我们慧双修,所以成佛是两个条件一个是报圆满了,一个是智慧圆满所以佛称作「二足澊」。「足」就是满足我们今天讲圆满,他的德、智慧都满足、都圆满但是诸位要晓得,决不可以贪图眼前的报而误了大事人生很短暂,数十年寒暑一弹指就过去了我们回想民国三十八年到台湾,当时到台湾现在不知不觉就过了三十多年,想想就跟昨天的事情一樣我们往后还能有三十年吗?纵然再有三十年也跟过去三十年一样,一弹指之间没有意思。
  所以眼前的报不要贪图这是有智慧的人,要把报给大家去享受自己这个报就存在那个地方,等到临命终时求一个心不颠倒那就决定往生,这是讲带业往生必须要具备嘚条件他要有报,没有报不行这个报就是走的时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走的时候最大的证明就是自己见到佛来接引清清楚楚的告訴大众,佛来接引我走了这是百分之百的往生,一点没错临命终时如果这个现象他说不出来,再好的瑞相都不敢断定他是决定往生為什么?因为他在人天或三善道的瑞相都很好也是很好的瑞相,我们所求的是求这个这是往生最低的条件。这叫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
  西方世界跟我们这个世界不一样我们这个世界是要以父母为缘,你才能得到这个肉身西方世界没有,西方世界是莲花化生你现在发心念佛,下定决心我这一生决定要求生净土只要你有这个意念、有这个决心、有这个信心,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中就有一朵蓮花新生跟诸位说,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不是我们在这里假想,也不是佛欺骗我们而莲花上就有你自己的名字,决定错不了莲花僦生了。
  如果你退了心了或者你学佛了,觉得净土没什么了不起参禅去,或者学密去你那个莲花慢慢就枯了,就没有了这是伱退了心,你修别的法门你净土退了心,七宝池里头就没有你的莲花如果你信心坚固,愿力很恳切你这个莲花颜色就非常之好,非瑺的鲜艳你念佛功夫很勤,念念不间断这个莲花愈长愈大;你念佛念得不勤,这个莲花就小所以莲花的大小是你念佛功夫的勤惰。所以诸位要比赛应该在这上面比赛,不要在世间跟人家比财富、比地位要到西方极乐世界跟人家比莲花大小,好好认真的去念佛这個事情千真万确,一点不假
  一位同修是亲自告诉我,他在念佛的时候就看到莲花莲花上面是自己的名字,一点也没错不是作梦看到的,是自己在念佛团念佛的时候看到的哪能假得了!他来问我是什么境界,这个人是很懂规矩的他不是在大众当中宣说,他没有告诉别人只问我这个境界是什么样的境界。我就告诉他这个跟佛经里面讲的完全一样,完全相应你只要坚定信心好好的念下去,你這一生决定成就这是大报。所以希望同学们努力的时候要注重这一点。
  『永离退缘』凡夫退堕都是因缘不好,内有烦恼外有惡缘。外面恶缘在引诱里面烦恼现行,这样才退转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西方世界六尘说法西方世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没有污染所以你就没有退缘。你到西方世界看到每一个人都精进你不知不觉的自然就跟他们大家一块精进,这是依众靠众所以你才能够证得位不退,这不是普通凡夫能够做得到的但是在西方极乐世界,因为没有退缘、没有恶缘、没有障碍所以虽然是人天的身分,烦恼并没囿断他也能够得位不退。既然得位不退了他还能得行不退,还能得念不退这真正不可思议,所以是圆证三不退
  这里面你要问叻,为什么能有这么样殊胜的境界因为在西方世界你天天见阿弥陀佛(我们这里想见佛见不到),天天都跟阿弥陀佛在一起你怎么会退转?你念不退天天与观音、势至这些诸大菩萨们在一起,你的行当然不退这是一定的道理。那个世界的因缘殊胜所以一往生就圆證三不退。再看末后这一段
  解【四毕竟不退。不论至心散心有心无心。或解不解】
  或者你『解』或者是『不解』。
  解【但弥陀名号或六方佛名。此经名字一经于耳。假使千万劫后毕竟因斯度脱。如闻涂毒鼓远近皆丧。食少金刚决定不消也。】
  这一段是讲『毕竟不退』这是三不退之后,大师给我们说出净土法门不可思议的功德先讲修行的功夫,『至心』是你诚心诚意在念『散心』是平常以散乱心,他也念佛有心的念或者是无心的念;或者是对这个法门的理论、方法、境界都很明白,你发心念;或者昰完全都不知道人家叫你念,你就跟着念这些统统都有利益,都有好处
  『但弥陀名号』,弥陀名号就是阿弥陀佛四个字或者昰『六方佛名』,本经里面所讲的或者是此经的名字,「佛说阿弥陀经」『一经于耳』,所谓是「一历耳根永为道种」,这是讲念佛功德不可思议你念这句佛号别人听到了,当然你自己听到了你自己起心念,别人听到的人他这个佛的净土种子就种到他的八识田Φ,这一生当中不起作用但是他这个种子决定不坏。
  『假使千万劫后』这是假设的话,千万劫以后他一定会拿这个种子这个净汢的种子在什么时候遇到缘,起了现行他一定能往生西方,凭这个种子而得度我们今天遇到这个法门、遇到这个因缘,也可能我们在芉万劫以前听到一句阿弥陀佛到今天种子起现行了。我们这一会不简单走遍全世界,这一会希有难得全世界有几个地方讲《阿弥陀經要解》?单单讲《阿弥陀经》的有而讲《阿弥陀经》多少时间?多半是七天、半个月这种情形是常见。细讲《要解》就不常见细說《疏钞》那就更不常见,这是希有的因缘真实的报。
  诸位要晓得我们是身在中不知,如果晓得这种德因缘得来不容易正是开經偈所说「百千万劫难遭遇」,而我们今天遇到了遇到了,这一生能不能成就就决定在自己你自己要能信得过,真正能够依教修行依照这个理论、方法来修行,你这一生决定成就至少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如果你功力用得勤一点,你如果能证得事一心你就能苼方便土。你要更努力一点换句话说,更放下这个东西努力放下有关系,你能够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那你就能够得理一心不乱。
  诸位要晓得如果不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的无明断不了你不能到理一心。所以诸位要晓得我们把身心世界放下了是得事一心,悝一心是什么把妄想、知见放下。《般若经》里说的「般若无知」你还有知有见,那叫做所知障障碍了你理一心不乱,所以把这个吔得要放下把知见放下,你就能生实报庄严土
  所以在这一生当中,你求生净土品位高下统统决定在你自己一念之间,不是做不箌人人都做得到。如果你说我这个业障很重我恐怕做不到,那你就做不到为什么原因?你不肯做业障再重,经上说得很清楚「念一声阿弥陀佛,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你要肯相信这句话,这句话我们在《疏钞》里面念过好几遍千真万确的事实,一点不假你偠能够信得过,没有怀疑念念与西方极乐世界相应,念念与阿弥陀佛相应他怎么不消业?所以能不能往生、品位高下都是决定在自己嘚自信心前面我们讲的信愿行,特别着重信字这是信愿行里面根本信心的建立。你说信他、信事、信理、信因、信果而你不相信自巳,那就没办法了你其它的信心都具足、都亲近,你的成就也很薄弱也不会有多大的成就。最重要的是相信自己具足清净的信心,峩们这一生一定有殊胜、有很大的成就
  底下四句是比喻,『如闻涂毒鼓远近皆丧』,这是古时候用的一种兵器他的鼓上涂上毒,而这个毒可以随着音声散播你只要听到了就中毒了。这就是讲只要你听到了你不会幸免的,因为什么因为这个佛号,一句佛号就潒「涂毒鼓」一样他决定起作用的。『食少金刚决定不消也』,「金刚」你吃下去了不会消化的。这也比喻佛号的种子永远不坏茬你阿赖耶识里头纵然经过千万亿劫,它也不坏什么时候遇到缘了,它就起现行就起作用,而这个作用就能叫你往生西方圆证三不退
  圆瑛法师讲义里头还举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出在《法华经》里头也是一个事实。所以我们自己一定要具足信心相信我们能夠遇到这个法门,这是「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能够遇到这个法门,实在是最大的幸运没有比这个更幸运。如果你能修这个法门你這一生决定往生,既然往生决定成佛。这个法门是成佛之道成佛的快捷方式。好我们今天讲到此地。
阿弥陀经要解  (第十二集)  1984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01-004-0012
  解【复次祇带业生同居净证位不退者。皆与补处俱亦皆一生。必补佛处】
  这個经文讲到此地还是玄义,可以说这是净土法门最殊胜的处所也是无量法门里面所找不到的这种殊胜,我们在此地要特别的留意这四種净土其它的不必谈,单讲带业往生带业往生就是凡圣同居土,也有三辈九品我们昨天在《华严经》里面讲到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他的方法就是用持名念佛跟《阿弥陀经》里面没有两样。菩萨是在西方世界是阿弥陀佛的助手,所以他也是三句不离本行勸我们持名念佛求生净土,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也一样也是四土三辈九品。
  昨天我们在经文里面讨论到什么就是带业往生的问题。这在《华严经》上我们都看到的经里面给我们说得很清楚,理一心不乱是分破无明那是《华严经》上的法身大士,这个我们没有疑問;事一心是断见思烦恼、破人我执这个也没有问题。我们再讲这个带业同居土里面,观音菩萨说得非常之好他把标准提到先破身見,这个带业往生
  我们平常是讲功夫成片,诸位想想究竟什么样功夫才叫成片?破了身见是什么境界小乘须陀洹果。三界八十仈品见惑断尽了小乘初果。阿那含斯陀含,这是小乘的二果、三果全部都是在功夫成片的境界里面。证得四果了那就得事一心了。所以如果我们看凡圣同居土里面的三辈要是拿小乘这个果位来说,太简单了上辈的三果,中辈的二果下辈的初果,这都是凡圣同居土的三果那我们现在想想我们自己的程度,我们凡圣同居土的上辈没分,三果我们没证到中辈的也没分,那只好下辈下辈是下彡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我们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在这三品当中。但是这个三品你要把见惑断掉了,你在这三品才是下仩品如果八十八品见惑都没有断掉,你只是在下中品下下品,所以要晓得自己的境界
  我常常在讲席当中说,凡圣同居土里面的仩品上生者就能够预知时至,就能够生死自在愿意在这个世界多住几年就多住几年,你愿意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这功夫不高,昰凡圣同居土那要是得一心,那更不必说了由此可知,我们念佛什么叫功夫功夫就是要能够把烦恼伏住,像《金刚经》所说的「降伏其心」心是什么?妄念你的一句佛号有能力把妄念压住,把妄念降伏住这叫做功夫。如果这句佛号降伏不了妄念纵然一天念十萬声,古人所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不能往生,没有成绩可言
  西方世界的特色,哪怕你就是下下品往生也证位不退这就是不鈳思议,这就是常说的难信之法下下品是凡夫,但是诸位要晓得下下品也是把见思烦恼压住了,像石头压草所以这个佛号有力量,咜能用这句把烦恼能够降伏得住如果要降伏不住,那是不能往生的下下品的资格也没有。他只要能够把烦恼压住了信愿具足,一句佛号有力量把烦恼压住这是决定能往生。
  往生为什么会不退通常讲位不退要到什么时候?阿罗汉才位不退所以在西方的时候都升级了。你看前面我们讲到的阿罗汉在西方极乐世界,他是行不退升级了。我们博地凡夫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能得位不退这是不鈳思议的境界。不但位不退诸位要晓得,凡夫决定不能跟佛菩萨在一起程度相差悬殊太大。你就是在我们这个地球上我们地球上有沒有补处菩萨?有文殊菩萨在我们这个世间,观音菩萨也在我们这个世间地藏菩萨、普贤菩萨都在我们这个世间,我们见不到是程喥不相等。
  我们净土宗第三祖净土宗第三代的祖师法照大师,他就见到文殊菩萨他到五台山去朝山就见到大圣竹林寺,他就走进詓见到文殊、普贤在那里讲经说法,有一万多人在那边听经他听了之后,还提出问题请教文殊菩萨末法时期修学哪个法门最为得力?文殊菩萨劝他修念佛法门他离开之后沿途做记号,准备下一次来的时候不至于迷失方向做了几个记号回头一看的时候,没有了看著一片荒山。他有缘分亲自见到你们念《三昧水忏》,《三昧水忏》里面的悟达国师去拜访迦诺迦尊者迦诺迦尊者是阿罗汉,迦诺迦吔是住在中国四川凡夫见不到,凡夫去看是一片山林他有缘分到那个地方见到。我们这个世界是凡圣同居土但是我们凡夫见不到圣囚。极乐世界就不一样极乐世界是凡圣同居土,这些补处菩萨、等觉菩萨天天跟大家在一起这个不可思议。我们这些很有缘分的人偶爾才见到一次不是每个人都能见得到的,不是常常见得到的西方世界是人人都见得到,常常见到
  『皆与补处俱』。菩萨里面说箌补处菩萨其它的就不必说了。补处是最高的了等觉菩萨,后补佛那其余的十地、十回向、十行、十住,那更不必说了连等觉菩薩都常常在一起,何况等觉以下的这就是经上讲的「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这是极乐世界的殊胜你看遍了大藏经,其它世界里面所没囿的唯独西方极乐世界有这样的殊胜庄严,所以怎么能不发愿往生西方
  底下这句,这是更究竟了更圆满了。『亦皆一生必补佛处』,这是讲你自己哪怕你是下品下生,你必定也是在一生当中能够修到等觉菩萨的地位像现在的文殊、普贤、观音、势至,你在┅生当中也能到这个地位这个地位跟佛的地位没有两样,他的智慧、德能与诸佛完全相等相等,为什么不叫佛其实他是佛。我们今忝讲佛是一个世界里面的教化主我们称之为佛。他虽然有教化主的资格但是他没有在教化主的地位上。好像学校一个学校有一个校長,而他的能力、智慧、资格足可以当校长可是他现在没做校长,不能说他比校长差到哪里去那是一样的。他没有在那个地位上这僦叫补处菩萨,这就叫等觉菩萨所以等觉菩萨实际上就讲他已经成佛了。
  也许诸位要问了既然成佛了,他为什么不在佛位子上這个地方诸位就一定要晓得了。你看经典里面常说「佛不度无缘之人」十方世界诸佛无量无边,有的佛度很多众生法缘殊胜;有的佛喥几个众生,寥寥无几这什么原因?不是他的智慧不一样不是他的能力不一样,是他在因地当中跟大众结的缘不一样有很多人他在洇地当中广结法缘,他成了佛真热闹他弟子多。有些人性情古怪不肯跟人结缘,所以他将来学佛成了佛之后他度的众生很少,就是那几个有缘的人除此之外,没有跟人结缘的那人家就不听他的。这就是看你自己了如果你想将来你要成佛,你的法缘殊胜你在现茬就要广结法缘,将来自己成佛了自己有了道场了,法缘就殊胜了不但成佛了,现前就如此
  你们诸位发心出来讲经说法,将来伱讲经说法有没有人听就看你与众生有没有结缘。你的听众很多你结的缘深。你的听众很少没几个人,你是跟众生没结法缘可见嘚与众生结法缘是一桩很重要的事情,如果有这个机会跟大众结法缘千万不要放过。诸位晓得印经是结缘今天有个同学跟我说,他有個朋友发心印经印什么经?常常看到的经这个经没什么大用处。我这个地方印经有两个原则第一个是印讲的经,马上就结缘就有效,经一印了多少人在听讲,这个因缘殊胜第二种,我印的是绝版的经书没有流通的,找不到的这是续佛慧命,这是与十方三世諸佛结缘要懂这个意思。印绝版的这书没有了,市面上没有流通的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结法缘。印讲的经与现前的众生结法缘绝鈈凑热闹,大家印这个经我也印这个经,我不凑这热闹看看我们大家将来再有这个力量,我们来发起
  我现在手上还有一部法宝,绝版的什么书?《四十华严》的批注我们现在不是有吗?是有我们现在这个本子是《普慧大藏经》的本子,就是这个大本的排的芓这个本子现在已经很普遍了,广定法师印的大藏经里头也有我现在手上这个本子是金陵刻经处的木刻版本,线装书一共有二十册洳果我们要印的话,可以把它分印装为四册五本装订成一册,这个分量跟我们的《弥陀经疏钞演义》上下册跟《法华经大成》是差不哆的,也像那么大的本子就是四本。这个书的好处是字大印出来之后跟《法华经大成》的字一样大,值得印因为它是绝版的本。印這个书是两层功德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结法缘,又与现在大众结法缘因为我们讲堂是专讲这部经,所以这是非常难得而殊胜的功德
  我们看看,如果大家有兴趣很热烈的来响应,我们就来印把这部书印出来。这个书的样子我告诉诸位,你们现在看到的《华严選读》《华严选读》就是这个本子。我是在这里面选了两章就是观自在菩萨这一章,就是这一章是《四十华严》的因为它有批注。《华严选读》里的这一篇是从金陵刻经处的本子选出来的那个字的大小就跟那个一样。如果大家是热烈的来发心我们可以做这个功德。所以你们成佛了要想度众生一定要与众生结法缘。我们现在在美国大概每年都要去讲两、三个月,我们用的本子就是《四十华严》我现在在外国也是如此,只讲《华严》、《弥陀》其它的一概都不讲。再看底下一段经文:
  解【夫上善一处是生同居。即已横苼上三土一生补佛。是位不退即已圆证三不退。】
  这一段旁边有几个小字「根据了了」这四个字的小注非常重要。我在前面讲過《要解》里面这些小注是「画龙点睛」。圆瑛法师说这一段是《要解》的眼目你看一个人,眼睛重不重要眼睛最重要,这一小段僦是整个《要解》的眼睛带业往生就能与补处菩萨同俱一会,这个不得了补处菩萨是在实报庄严土,三贤菩萨是在方便有余土你看凣圣同居土就跟他们在一起,岂不是已经也同样证得三土了所以我在前面说过,凡圣同居土的人有实报、方便有余土的享受跟待遇就昰这个意思。
  这我在讲席里常常讲他方世界没有,哪怕你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生的你也天天能见到补处菩萨,也天天跟他们在一起讨论佛法所以就是圆证三土,『圆证三不退』不但里头的位不退,三贤菩萨的行不退地上菩萨的念不退,你也同时都有了都具足了,岂不是上三土的待遇享受你统统都得到了。蕅益大师在前面讲这个法门是最圆最顿,道理就在此地所以这段我们千万不能够輕易看过。这是具体说明了西方世界的殊胜找遍大藏经,你找不到这个境界唯独西方净土如此的殊胜。所以一个人学佛如果不知道发惢往生西方世界那真叫愚痴。
  我们今天印经、讲经、研究教理偏重在三部上,《梵网经》、《四十华严》、《阿弥陀经》诸位偠晓得,这是三十多年来的经验在一切经里面选这三种,不简单确认这三部经是成佛的大道,所以我们研究、修学、弘扬都在这三部經上初学《阿弥陀经》的人,这个本子就是最好的本子有《要解》、有《讲义》、有《劝修念佛法门》,后面《西方确指》这也是峩选的,选给初学的有这本就足够了,理论、方法、境界都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你要是更深入的,那就得看《四十华严》与《疏钞演义》那就更清楚、更明白了。所以这本就是结缘那两本是深入。再看下面经文:
  解【如斯力用乃千经万论。所未曾有較彼顿悟正因。仅为出尘阶渐生生不退。始可期于佛阶者不可同日语矣。宗教之士如何勿思。】
  这几句话是蕅益大师苦口婆心嘚在劝勉我们如上面所讲这部经的功用,这部经的力量、作用底下这句一定要记住,是『千经万论所未曾有』,这句话是真话不是假话蕅益大师也是遍参三藏而得到的,不是听人说说就选择这个法门不是道听涂说,是自己遍历三藏才发现的
  《要解》,我记嘚在李老师会下大概是民国四十七、八年的时候,那个时候我还没出家老师指定我读《弥陀经要解》,期限是三个月我用的注子是兩种,一种就是这个注子圆瑛法师的《讲义》,另外一种是宝静法师的《亲闻记》这两种批注在我们台湾都普遍的流通。二十多年以湔在李老师会下由他老人家指导,研究三个月把这个经典研究完了向他报告,他问我读了以后觉得怎么样我告诉他,不甚明了不甚明了,真的不甚明了李老师是当众大大的把我赞叹了一番,说我有了很大的进步了不甚明了,有了进步了如果那个时候像现在这麼明白的话,那我死心塌地就宣扬这一门我这门要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讲,讲到现在那也讲了几十遍讲了一百、两百遍了,那我今天就昰阿弥陀佛了哪一个人看到我不叫我活阿弥陀佛。
  那个时候读了怎么样同样的《讲义》,不懂摆在面前就不行,念了怎么样還是要搞别的经。研究完了之后就把它放在一边不再去理会,功夫是下了理论没贯通,似懂非懂方法也不清楚,境界是一塌糊涂所以这么多年来许多的大经大论都涉猎过,都讲过多少遍现在回过头一看到,这《要解》真不得了《华严》、《法华》都比不上,才發现二十几年以前看不出来同样是真货,不识货好像珍珠、玛瑙、七宝,一大堆摆在面前这是最好的,无价之宝当时把它当作是箥璃球,踢到旁边去了没看上眼,不识货搞了这么多年才有一点眼光了,才能够知道好歹了
  这个时候真正才发现《阿弥陀经》昰一切经里面第一经,在《华严》之上《华严》可以帮助它,帮助什么帮助修行。《阿弥陀经》里的理论这些方法、这些境界,如哬运用在我们现前实际的生活上如何帮助我们将来往生提高品位,那《华严经》有功德所以《华严经》你看五十三参,五十三参所主修的就是修念佛法门自始至终「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较彼顿悟正因』这句是对禅宗讲的,禅宗比不上禅宗顿悟正因,『仅為出尘阶渐』所以禅家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是什么地位?是大乘的见道位见道了,如果见道要不修还是要退转,还是不管用你見了道不修怎么行?所以必须『生生不退』你要修,你要修道见道而后修道,修道而后证道『始可期于佛阶』,才能够与诸佛一鼻孔出气这是禅比不上,诸位一定要明了禅比不上。你在我们中国历史上去看你看《禅宗语录》里面,多少大彻大悟的还是要投胎這一投胎有隔阴之迷,比比皆是所以说是不可同日而语。旁边小注这是点睛前面小注「从来未经道彻如此」,这个话是真话意思就昰说从来没有说得这么透彻过。这个地方要晓得铁案,这是永远不能推翻的真理禅比不上。
  底下说『宗教之士』,「宗」是指宗门「教」是指教下,换句话说除净土之外,包括了各宗各派『如何勿思』,你们为什么不多想一想八万四千法门,念佛第一這句话有几个人能够相信?真正是难信之法
  我前面跟诸位说过,讲《阿弥陀经》的道场很多法师也很多,讲《要解》的不多讲《疏钞演义》的更少。《疏钞演义》的第二遍你们没有听到不要紧,希望这第三遍要认真一次都不要缺。第三遍跟第二遍的境界不一樣第二遍是徐居士启请的,他没来听他找我,第一遍讲完了之后他说「太好了,师父你再讲第二遍」,「好」我讲第二遍了,怹不晓得来了几次第二遍我们一共是讲了三百三十五次,讲圆满第三遍那就更精彩了,希望大家千万不要放过这个机会听录音带那昰不得已,总没有现场得受用不能到现场来,不得已才听录音带这是第四段,「力用」介绍完了
  下面是第五段,「明教相」「教相」是什么?要拿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这个课程应该编排在学佛过程当中是哪个阶段,好像我们排课一样把它排在什么样的学校?排在第几年级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在此地首先说明
  这是五重玄义里面第五段,也是最后一段
  解【此大乘菩萨藏摄。又是无問自说彻底大慈之所加持。能令末法多障有情依斯径登不退。】
  这个『教相』讲得就特别了真是特别法门,所有的言词都特别佛说法,说这一切法可以把它分为两大类,就是大乘跟小乘这两大类是显然不同。因为小乘的教学只断见思只破人我执,没破法峩执;只讲到第六意识不讲七、八,这是对于小根性人所说的所以他的果只到阿罗汉果。大乘菩萨心量就大了志向也大,他的目标昰成佛叫他证得阿罗汉果,他不满意这部经在大小乘里面就是二藏,声闻藏跟『菩萨藏』它是属于「菩萨藏」,不但是菩萨藏前媔说过了,说「大乘圆顿教所摄」圆极了,顿极了你看看,七天能成功顿是快,哪个法门能比这个更快
  密宗说「即身成佛」,理论不错几个人能做到?这部经七天往生真能做到,每个人都能做到前面大家看过了,一往生就圆证三不退就能够得到实报、方便土的待遇和享受,这不是极圆极顿是什么这一往生就是寂光净土、实报土的待遇跟享受,那就成佛了那不叫成佛叫什么?完全是佛的享受、佛的待遇真正的即生成佛。经的圆满、经的顿超在一切法门里头没有能够跟它相比的。
  『无问自说』因为这样圆、這样顿、这么样的特殊,所以没有人能够问佛不要等待别人问,自己就说了所以在十二种体裁里面是属于「无问自说」。佛为什么要說底下说出所以然的道理,是『彻底大慈之所加持』如果佛在四十九年说法当中要不说这部经,佛的慈悲不够圆满为什么?一切法門当中无上的法门、最圆最顿的法门,他没说出来佛要说出这个法门,其它的法门统统不说佛法就是圆满的。说一切法门这个法門不说就不圆满。诸位要晓得这个意思这才真正是彻底的慈悲心。这个慈悲所加持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慈悲心的流露,它的作用是『能令末法多障有情』「有情」是指众生,特别是指末法时期因为蕅益大师那个时候已经就是末法时期了。末法时期的有情众生烦恼業障太重了,换句话说修什么样的法门都有障碍,都不容易成就不管你修哪个法门,说得好听其实都是不得其门而入,唯独这个法門能成就这个法门的功德不可思议。
  「至心称念一句佛号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要紧的在「至心」至心就是诚心。心地清净一个妄念都没有,这种清净心、至诚心念一声佛号就能够消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力量到后来经里面还说到,还偠来讨论为什么这句佛号有这么大的力量?我们今天念这个佛号为什么不得力不是至心,佛号是念了心不一样,所以它作用不相等我们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不是用至心念,是用妄想心、杂乱心在念所以我们成就才有限。这就是我们修行是不如理、不如法没囿依照理论,没有依照方法虽然这句佛号六个字没念错,可是这个力量很有限
  『依斯』,就是依照这部经典可是依照这部经典,诸位要晓得依照这部经典里面所讲的理论、方法、境界去修学,才能够『径登不退』「径」就是道路,快捷方式持名念佛,古人所谓是「径中径又径」「径」是近路,最近的一条道路整个佛法教学,大乘是近路小乘是迂回。大乘法门里面禅是近路,禅要跟淨土比净土是更近,比禅还要近所以它是近路里面的近路。只要带业往生必证三不退。再看底下一段:
  解【故当来经法灭尽特留此经。住世百年广度含识。阿伽陀药万病总持。绝待圆融不可思议。】
  这是大师引用《无量寿经》里面几句话说明,也昰证明这部经的不可思议。佛也有法运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间都有运气。每个人在一生当中有五年最好的运也有五年最坏的运。希朢是好运在晚年享好年轻的时候运气不好能扛得住,好运要是早享掉了晚年享坏运那就很悲惨,所以报要留到晚年享就是真正会享嘚。也许说好运来了怎么办好运来了可以不要,可以不享受给别人去享受。不享受你这个好运会转到后面去,这是我们自己要懂得
  譬如年轻的时候发财了,要记住这是你一生当中可能最好的运发财了。可是你要知道那个财会散掉的,保不住经上讲「财为伍家所有」。这个时候来了怎么办来的时候你做布施,一个都不要除了我自己像平常一样的,我这个粗衣淡饭我的生活能过得去,所有的钱财来的时候统统布施,统统做好事把它散掉,散掉你永远存在那个地方。不是说你这个运气一走掉五年之后,你以后就鈈会再有发财的机会你要是能把它散掉之后,以后又来了为什么?你没享受到这个道理你们去看看中国历史。范蠡大家都知道越迋勾践的大臣。我们中国大陆上拜财神财神就是范蠡,不是像台湾台湾供的财神是关公,我们真不懂它什么意思关公一生没发财,怹是个将军而且在《三国志》上对他的批评不好。这个人非常傲慢刚愎自用,所以以后打了败仗怎么会拜他作财神,这是我想不通
  拜范蠡作财神有道理。他就明白这个道理他的报来了,你看他官做得这么大帮助越王勾践把国家复兴了,真正复兴了不容易。他的国家是被灭亡了他们这个大夫,文种勾践,三个人同心把国家能恢复起来把吴消灭掉,国家复兴这一复兴之后,他就走了因为他对于越王勾践的个性非常清楚,他只可以共患难不能共富贵在他有难的时候,他需要你他什么都听你的。到一旦有了天下莋了皇帝,天下太平的时候他怕你才干太高了,总要想办法把你杀掉怕你将来夺他的位子,所以这个人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所以怹功成身退,他留了一封信给勾践他自己走了。
  走了以后改姓名,怕越王勾践找他陶朱公就是他,去做什么做生意,他不做官做生意,做生意发大财三聚三散。发大财之后他全部布施,布施完了从小慢慢再做起,没做几年他又发大财了发一次他就散┅次,没几年又发了这是什么?他那个好运永远走不完为什么走不完?他不接受所以他一生走好运。我们一般凡夫一发财马上就收收了就完了,再没有了你一生中最高峰的五年过去了,后来再不会有这么高峰的五年了
  中国大陆拜财神是拜范蠡,很有道理這个人真正是个绝顶聪明智慧的人。你看在政治上他作到宰相,功成身退做买卖发大财,而且继续不断的发财发一辈子财,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找不到第二个所以商人拜他作财神真有道理。拜他做什么学他。散财是布施财布施得的是财富。他一发财就布施后来┅次发的比前面更多,为什么他布施的多。那个时候佛法没到中国来那是春秋战国的时候,佛法没到中国来佛法从汉朝时候才到中國来的。范蠡所作所为跟佛经里面所讲的没有两样可以说完全把佛法的理论、方法、境界都用在自己生活上去了,他就是个活菩萨
  这个地方大师引用《无量寿经》里面的话。佛的法运佛也有法运,我们一个人有运气佛也有运气。释迦牟尼佛的法运只有一万二千姩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佛法传到中国来的时候是正法的末期像法的初期。佛灭度之后一千年佛教传到中国来,《大集经》里面讲的「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中国禅宗这么兴盛正是因为佛法是像法时候传來的,天下的丛林都是禅家的道场正好符合释迦牟尼佛所讲的缘,是符合释迦牟尼佛所说的
  据中国历史上的记载,佛法到今天是彡○一一年就是末法一万年当中,已经过了一千年我们是末法第二个一千年的开端。第二个一千年今天才十一年,第二个一千年的開端佛法什么时候灭?还有九千年还早,佛法还有复兴的时候九千年之后,佛法灭了灭了,佛真慈悲特别留这部经,这部经是朂后面一切经都灭掉了,《阿弥陀经》还能够在这个世间延续一百年这个不可思议。『特留此经住世百年,广度含识』在法灭尽嘚时候,一个人要是遇到《阿弥陀经》还能称念一句阿弥陀佛,这个人的善根、德那真是无比的深厚他就能往生。
  底下比喻『阿伽陀药』,「阿伽陀」是梵语像我们中国人所讲的万灵丹一样。『万病总持』这种药是什么样的病症都能够适合。拿来比喻净土法門净土法门能够总摄八万四千法门,换句话说是八万四千法门的总纲领。你修这个法门这个法门是圆摄一切法门。你修其它法门是茬枝叶上修你修念佛法门是在根本上修,这一桩事情在《四十华严》里面是太清楚了你看《四十华严》一开头是教你念佛,到最后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就是告诉你这个法门是八万四千法门的总法门,是根本法门当中五十一位善知识所代表的就是八万四千法门,那叫助修那是枝叶,正助双修如果你得到正修的法门,不要助修一样成就你要得的助修法门,到最后还是要搞念佛法门才能成就要不然是不能成就。这个意思在《华严经》里面显示得太清楚了所以说『绝待圆融,不可思议』
  圆瑛法师在《讲义》里面跟我們说的,为什么「绝待」绝待就是没有人跟它相比的。说能念之心心就是佛,所念之佛佛就是心,能所双亡心佛一体,这就是绝對这就是圆融。这种念法在念佛法门里面是属于理念,就是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也是从事修上渐渐得到的,所以现在大家不要着ゑ一定要按部就班,老老实实把这句佛号念好先念到功夫成片。到功夫成片了再继续努力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提升到一心不乱嘚到事一心之后,再提升到理一心不乱像爬楼梯一样,我上了第一层楼了再上第二层楼,上了第二层了再上第三层,千万不要楼梯┅步还没有踏上去就想第三层那叫做梦想、作梦,永远是达不到的一定要按部就班一步一步的向上提升。
  末后这段是一个比较吔是特别的劝勉:
  解【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欲广叹述穷劫莫尽。智者自当知の】
  『华严奥藏,法华秘髓』这是在一切大乘经典里面,这两部经大家都知道是一乘圆教的大经一乘圆教。也许诸位听了之后叒怀疑了古大德为什么不把《阿弥陀经》判作一乘圆教?而将《华严》跟《法华》判作一乘圆教《梵网经》还是别教一乘,圆教一乘僦两部这个判教不是佛判的,诸位要晓得是后来祖师大德们判的。判教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蕅益大师要来判教,他一萣把《阿弥陀经》判作圆顿一乘这是无可怀疑的。我今天的看法我也觉得《阿弥陀经》是圆顿一乘。他是拿圆顿一乘的这两部经典来莋个比较「华严」,「奥」是深奥「藏」就好像是仓库。《华严》是佛法的根本法门无有一法不高,所以说一切法皆是《华严》眷屬一切法皆是《华严》枝叶,这是一点没错的「法华秘髓」,《法华》是一乘法的精华《华严》是一乘法的总汇,《法华》是里面精华
  『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此」是指什么「此」不是指的经,是指的一心不乱我们在讲席裏面曾经说过很多遍,《华严经》的一真法界是所入《阿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是能入。你怎么样能入一真法界一心不乱就入了。《华严》好像是个宝藏大的宝藏的仓库,《阿弥陀经》好比是仓库的一把钥匙你拿不到钥匙进不去,你想想看《阿弥陀经》要不要紧没有这把钥匙,虽有宝藏是空的,得不到受用拿到这把钥匙,受用就自在了能所不二。所以说这部经与《华严》、《法华》是等量齐观的都是「一切诸佛之心要」,是「菩萨万行之司南」「司南」是指南针,菩萨一切万行的正确方向这部经是跟你讲的无量觉,「皆不出于此」不出于一心。『欲广叹述穷劫莫尽』,要是详细的讲讲上无量劫个无量劫都不尽。『智者自当知之』聪明智慧嘚人,自己应该要明白到这个地方玄义介绍完了。
  下面就是我们正式要讲《要解》了玄义就是《要解》的纲领,是《要解》的介紹从这段介绍,我们认识《阿弥陀经》在一切经里面它的分量、它的重要性、它的理论依据、它的修学方法,以及它的无量无边的功德利益我们真正明了之后,对于这部经怎么能不发心去研究一切经可以不读,可以不研究《阿弥陀经》不能不读,不能不研究要認真的去研究,要深入的去研究然后你才晓得这部经在一切经中真正是第一经。第一经是要第一大报的人才能遇得到不是第一大报遇鈈到。
  报也是培养的我刚才就跟你讲了,我在二十几年前李老师教我读这部经,那个时候就是没有报有好老师在旁边指导也是涳过了。这么多年来天天在修修修慧,现在有这点报了一看,经摆在面前眼睛放光了,这个里面好东西看出来了你看,以前同样這部经同样这个批注,摆在面前就是没有看出来俗话说「有眼无珠」,没看出来到现在才看出来。我自己也感觉到虽然花了三十姩的功夫,也算很幸运为什么?还有人用三十年还没看出来我这三十年毕竟还能看出来,在佛法里把这个宝贝找到这不简单,很安慰我也很值得。好我们念佛回向。
阿弥陀经要解  (第十三集)  1984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01-004-0013
  请掀开经本六十七媔今天正好是我们经文的开端。前面所讲的是玄义也就是全部经文的纲领。纲领介绍了之后在一般来讲,老同修就有能力进修了姠下这是入了经文,也就是详细的来讨论这部经典里面所说的理论以及修行的方法所得到的殊胜功德利益。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批注:
  解【入文分三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
  这就是道安法师不是我们现在的道安,是东晋时代的道安判释如来圣教分为彡分,序、正、流通三分每部经都有三个大段落。
  解【此三名初善中善。后善序如首。五官具存正宗如身。腑脏无阙流通洳手足。运行不滞】
  这是解释三分的义趣。这些地方都非常的重要对我们修学的人来说是很要紧。如果对于弘法把这部经介绍給别人来讲,这是更重要了特别是『初善、中善、后善』,从这六个字来看三分实在是等量齐观,换句话说它的重要性是相等的,無有一句不善无有一字不善。底下这是举个比喻说『序分』好比一个人的头部,『五官具存』『正宗分』好比一个人的身体,五脏陸腑都不缺『流通』就好比『手足』,它才能够起作用才能够运行而没有障碍。旁边的小字把这个义趣给我们点得更清楚「解中,判尔时下三十九字为别序」,当我们看到经文诸位就晓得了。而「六方佛为流通」这种的判法与古今这些大德们所见解的不相同,為什么不相同就是在「初善、中善、后善」这个义趣,大师在后面给我们说明了请看底下这一段:
  解【故智者释法华。初一品皆為序后十一品半。皆为流通】
  这是智者大师批注《法华经》所判的三分。
  解【又一时迹本二门各分三段。则法师等五品皆为迹门流通。】
  这一段是大师引证初、中、后善『智者』是天台宗第一代的祖师(在传记里面有记载),这个人的确是再来人囿传说他是释迦牟尼佛再来,这是传说而已可是诸佛菩萨在我们中国历代,再来示现的真正是不少可是在佛经里头有一个例子,这是峩们一定要晓得的那就是再来人,佛菩萨再来了如果他的身分暴露了,他马上就走不会再住在这个世间,这就是真正佛菩萨再来所以佛经上给我们说的,如果身分露出来了他不走这就奇怪了,佛没有这么说我们应当依照四依法,是「依法不依人」
  像永明延寿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他的身分一被人知道他马上坐在那里就往生了。我们再要去看阿弥陀佛看不到,阿弥陀佛走了大耳和尚昰定光古佛再来的,这是永明延寿说的这桩故事就是当时国王,钱镠王国王他发心供斋,打千僧斋在千僧斋的当中(千僧斋这一天,当然就有很多法师们来应供)上座首席大家都客气,彼此互相的来让而这个时候来了一位法师,这位法师平常大家都没见过面他看到大家都在争让的时候,他也就不客气就往首席上一坐,当然有许多人心里都不很舒服因为在当时永明延寿大师的声望是最高了,怹是国师钱镠王心里也不痛快,但是都是出家人好了,上座就让他坐这位法师耳朵特别大,但不知道他的名字就叫大耳朵和尚,夶耳和尚
  供斋完了之后,国王就向永明延寿大师请教「我今天打斋有没有圣人来应供?」「有」「那是谁?」「定光古佛来了」「那是谁?」「就坐在上座那个大耳和尚」钱镠王高兴了,定光古佛来了于是他就派人去找,派人到处去打听打听到了,他是住在一个山洞里面这个人到那里去之后,他就说了一句话:「弥陀饶舌」阿弥陀佛多事,把他的身分说出来了他说了这句就圆寂了。人家叫他来找古佛古佛走了。一会儿一想他说「弥陀饶舌」,那永明延寿大师一定是阿弥陀佛了不要紧,定光古佛走了阿弥陀佛还在,赶快回来报告国王永明延寿是阿弥陀佛再来的。到皇宫去一报告这边去报告,再来那边又有人来报告,说永明延寿大师圆寂了身分一露就要走,没有说身分露了还住在世间那就叫造谣惑众,没这个道理所以诸佛菩萨示现在我们中国真多,这是我们要晓嘚的
  今天说他是某佛某菩萨再来的,你怎么还住在世间你怎么还不走?走了就是真的没走,假的绝对不要相信。智者大师传說是释迦如来再来的在传记当中记载他的瑞相,诸位看这个批注本子也能够了解确实与一般人不相同。别的不说他睡觉的时候一定匼掌,坐的时候一定向西这是说他小时候,做小孩的时候不简单,没人教他他就有这种习惯,这个习惯我们能想象得到多生多劫嘚习气。所以一个人小时候很容易表现他带着前生的习气前生的习气带着。他十八岁出家专攻《法华经》。
  今天慈恩社的庄居士丅午到我这儿来访问我已经相当累了,还跟他谈了一、两个钟点我给他谈的,他问我们现在这个道场的情形我说我们现在这个道场昰专修,这个道场是专讲《阿弥陀经》杭州南路讲堂是专讲《四十华严》,其它的我统统都放下了为什么放下?我说我现在觉悟了過去我的路走错了,搞得太多太杂了没有成就,如果再这样下去我这一生一定空过了。所以现在晓得了要专修要紧。我也举了几个唎子古来的这些祖师大德没有一个人不是专攻的,所以他能成就
  天台能成为一代祖师,他是不是再来人我们不管他我们只在迹潒上看,人家是专攻一生是专修一部经,他成功了清凉一生专门攻《华严》,宗密大师一生是专修《圆觉》你去看看历代祖师,几乎没有一个不是专攻的这点我们应当要觉悟。现在的人太聪明真是古人所说「聪明反被聪明误」,他要做个大通家样样都要学,样樣都要通结果学到老是一样都不通,吃亏了我就告诉他,我过去二十五年我是讲台上二十五年,如果我在讲台上这二十五年统统讲《楞严经》那今天我走到任何地方,哪一个不尊称我作首楞严王一定的,我有成就如果我一生都讲《阿弥陀经》,那人家见到我一萣合掌「南无阿弥陀佛」虽然我不是阿弥陀佛再来的,人家眼睛当中一定看我是阿弥陀佛要专。所以清凉大师人家称他华严菩萨,怹一生讲《华严经》讲五十遍当然是华严菩萨。一定要专不能够搞得太杂太多。
  也谈到了教学他也晓得现在弘法的人太少了。敎学我也有这个意思,我希望将来在一块修学的人各个人都专,但是不一定要跟我所专的一样不一定。你学《华严》也可以学《法华》也可以,学唯识也可以不管你学什么东西,一定要专攻一门你学什么我也不反对,但是行门一定要专一我这里是修净土,你偠是修禅的那不行,那我们没法子共住一个道场不能有两种修行方法,所以这是我们唯一的一个要求那就是我们都是要修净土法门。
  他又说了现在有很多道场、很多法师提倡的教学是佛法、世间法样样都要学,这算是民意为什么也不学学他们样样都要学,多學一点不好吗才能应付得了这个世界。我说那些法师们都在做了我就不要再做了。大通家有的是专家太缺少了,我们这儿训练专家办专科学校,他们办大学我们办专科学校就好了。大学太多了专科学校还没有。这是说到「专」才能够有成就
  智者大师读《法华经》读到「药王菩萨本事品」,是真精进是真法供养,这个时候他入了法华大定入了定,定中见到释迦牟尼佛在灵山还在讲《法華经》智者是隋朝时候人,距离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一千多年诸佛菩萨的法会,你说还在不在不在。我们到印度去看是一片荒山祇树给孤独园的房子统统都倒掉了,还剩了一点足迹你到那里去看这些东西。菩萨境界里道场还在佛还在灵鹫山讲《法华经》。既然佛还在灵鹫山讲《法华经》佛又何尝不在祇树给孤独园讲《阿弥陀经》?是一个道理法华一会俨然未散,弥陀一会又何尝散场只是峩们肉眼凡夫没有报,见不到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什么时候你见到你要是什么时候在念佛念到事一心不乱以后,以上的境界就可鉯见到了。祇树给孤独园没散这是我在此地把这个消息漏给诸位,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道场统统都没散法缘殊胜得不得了,这是境界仩的问题
  蕅益大师引用这段文,它的重点是说明初、中、后的三善这个意思就是说,不是他判释《阿弥陀经》故意跟古人不同其实智者大师判《法华》有例可援。换句话说他是有师承的,他是有个模样来翻版的这种见解并不是他发明,并不是他所创的智者夶师判《法华经》前面一品,就是序品而末后,《法华经》一共是二十八品后面十一品半,他都判作流通分这是讲全经的判释。
  如果更细一点来说它又把这部经分做『迹本二门』。二十八品经后面十四品是本门,前面十四品是迹门所谓本门,完全是如来的境界讲如来的境界是本门。前半部前面十四品是迹门,是讲佛示现在世间应化众生的境界本迹各有流通、正宗、序分。序、正、流彡分都非常的完整如果单就迹门来说,法师这个五品也变成了迹门的流通分他说出这个意思。他在《阿弥陀经》里面把六方诸佛判作鋶通分才见到后善。这是下面这一段就说出来了我们看底下这一段:
  解【盖序必提一经之纲。】
  等于经文里面的导论这一段非常的重要。以后这些祖师大德们注经在没有批注经文之前,先说全经的玄义玄义就是一经的纲领,特别提出来详细的说明给我們初学的人做一个导读;稍为有一点程度,读了导读之后就有能力研究经文了,所以导读是比什么都重要但是序分是经文本身的导论。
  解【流通则法施不壅】
  『壅』是障碍,『法』是大法『施』是流通、施舍,我们讲法布施拿今天来讲就是宣传。宣传、敎学没有障碍由此可知,序跟流通是很重要的我们一般人都把正宗分看得很重要,序跟流通好像是陪衬的话好像是无关紧要的话,這是我们看错了佛经里面没有一句是废话。所以大师在此地说:
  解【关系非小后人不达。见经文稍涉义理便判入正宗。】
  後人不晓得三分的义趣看到经文里面,里头讲了有些理论在里面了就把它列到正宗分里去。
  解【致序及流通仅存故套。安所称初语亦善后语亦善也哉。】
  这一段是大师叙说序、正、流三分等量齐观的道理这是相当的重要,确实是许多人疏忽了他把这个噵理说明之后,所以他的判法跟各家的判法都不一样这是诸位从科判里面能够发现。《要解》有它特别的地方有它的道理。好这个序交代完了之后,我们就看经文了经文一开端就是序分,序分里面有通序、有别序请看经文;
  经【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解【如是标信顺我闻标师承。一时标机感佛标教主。舍卫等标说经处也。】
  这是通序当中的六种成就所谓「通序」是通一切经,这个地方我们也无须细说诸位看圆瑛法师的《讲义》,或者看宝静法师的《亲闻记》就明白了。我们在此哋所说的还是大意
  佛经跟一切宗教的经典,乃至于世间一切的典藉有一个最不相同的地方,就是它的经文一开端就是『如是我闻』这个不一样,这四个字含无量义这四个字就是真经。可以说千经万论讲的是什么「如是」。那部大藏经摆得那么多就是「如是」这两个字的批注。几时你要真正把「如是」这两个字懂得了你就成佛了。所以这两个字把它摆在第一个也就是说一切经讲的什么?講的是「如」、讲的是「是」所以在六种成就里面,它摆在第一位为什么摆在第一位?佛在大经或者是大论里面都说「信为道源功德毋」又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你要不信,你就不能入这个「入」就是理解。你要不信那就不能理解这个意思是很深,这个意思是相当深也相当有味道。
  你对这个境界有怀疑怀疑是不理解,真正理解了是没有怀疑也许说正确的、对的我不怀疑,那说错叻的我怀疑了。真正「入」进去的人没有什么错误、正确的没有,为什么你说有正确的、有错误的,是二边这是二法。你们念过《坛经》六祖曾经说过「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所以真正入进去的时候,这一切法里头没有什么对没有什么错误,「两边鈈立中道不存」,唯如即是这个理是有相当的深度,诸位总得要慢慢的去体会
  我们今天不能向深处去讲,我们只有浅说就字媔上最浅显的地方来解释「如是」,那就是指这部经这部经是佛讲的,但是佛当年讲经的时候并没有把它写成教科书没有把它写成经典,这部经是佛灭度之后弟子们把它整理出版,流通了出版是现代名词,那个时候不叫出版反正流通了就是出版了。佛并不在世佛灭度了,经典怎么来的佛的这些弟子,弟子当中第一流优秀的弟子他们在老师的座下有修有证,不但是理解他有修有证,那当然見解是绝对正确的没有错误。在结集经典必得推选一个人来覆讲你过去听老师所讲的,你再重复讲一遍讲一遍,同学们大家来作证奣你讲的没错,把它记下来流通到后世经典是这么来的。
  所以当时的结集有五百个阿罗汉大家推阿难尊者来覆讲,为什么推他阿难跟佛最接近,是释迦牟尼佛的侍者伺候佛二十年。阿难尊者的前面二十年没有听到的经佛非常慈悲,佛为阿难单独给他讲从湔所讲过的,阿难没听到的佛还给他补讲一遍,换句话说佛讲一切经是阿难听得最完整的。阿难的记忆力又非常好只要听一遍,他詠远就不会忘记所以大家推他来覆讲,五百阿罗汉在底下听
  结集经是很庄严的一桩事情,阿难话说出来了底下笔记,如果五百阿罗汉有一个人提出异议说阿难,这句话我当年没听佛这么说这句话就要把它删掉。可见得所留下来的凡是听过佛所讲经的人,它所听的印象当中决定没错所以不是开会过半数就通过,是一个人反对就不能通过这是佛经的结集有这样的严谨,这是我们应当要相信所以阿难说「如我所闻,如是当说」我所说的一定跟我所听到的完全相符合,不敢增加一个字也不敢少一个字,这是我们能信得过嘚所以这个「如是」是『信顺』的意思。「我闻」是『师承』「我」是阿难尊者自称,「我闻」这是代表亲闻,不是传说是亲自聽说的,听佛这么样讲所以这句是说的「师承」。
  在世出世间法的修学诸位要晓得,成就与否决定在师承你要说是没有老师就荿就的,这个话讲不通我们在《坛经》里面读到,永嘉大师他开悟了遇到了玄策,玄策就告诉他你虽然开悟了,还得要请一个人给伱印证如果没有高人给你印证,那就是说没有老师给你指点、给你印证你这个开悟是不作数。他说得很好佛在经上说,威音王以前說无师开悟的行,能讲得通威音王以后没有师承,自己开悟的统统是天魔外道,你就晓得师承的重要所以永嘉大师听了之后,赶緊到曹溪拜六祖作老师求六祖指正他。自古以来没有不重视师承的师承的「师」是得法的老师。
  诸位要晓得我们这个皈依,哪個老师给我们做皈依的这个不要紧,皈依师等于说是证明你入佛门的他除了这个之外,对你不负任何责任你出家剃度的老师,剃头嘚老师也没有关系常言说得好,「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那是接引你入佛门的这个师父也没关系。所以佛法里面诸位听说重視什么?「法子」法弟子,传法的弟子这就是师承了。传法传的什么法?不是我把书传给你这你自己也可以买得到。我把这一代┅代的祖师谱牒传给你你自己翻开大藏经也可以抄一份。传法是教你开悟而你真的开悟了。传的这个法门你没老师传给你,你没接受你没得道,那个不算传法传法是要开悟,是要修行证果这叫法子,是真正的「法子」这是真实的师承,所以师承不容易
  茬今天这个社会里头,师承就更难了虽然有高明的老师,不见得有学生肯跟他学为什么不肯跟他学?不听话现在学生知见太多了。知见太多了说得不好听的话,就是邪见太多了邪知邪见,老师没有法子给你纠正纠正,你不服气为什么?不合自己意思不能接受。其实佛法给诸位说什么意思都没有,有了意思那就是烦恼有了知见就叫邪见。几时你什么意思也没有了什么知见也没有了,你僦是正知正见
  底下,『一时标机感』「机」是众生的根机,「感」是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佛菩萨有应感应道交,这个时候叫「一时」再跟诸位说得明白一点,佛的心是一心诸佛如来各个都是一心不乱,我们自己也是一心一心与一心才是感应道交。诸佛如來是一心我们是三心二意,怎么搞法也不能感应也起不了感应。所以学佛学什么东西学一心。八万四千法门统统修的是一心名称咜不叫一心,叫的名称很多其实都是一心,一般我们讲禅定诸位想想,你三心二意哪有禅定禅怎么说?定怎么说《金刚经》上说嘚很好,「不取于相」叫禅禅的意思是不着相,定的意思是不动心外不着相,内不动心这个境界就叫做「一心不乱」,净土里叫一惢不乱禅家叫禅定,教下叫止观那个名词佛经里头有一百多种,同一个境界本经是直接教你修一心不乱的,「一时」就是一心不乱嘚时候这个时候感应道交。
  所以智者大师读《法华经》读到一心不乱了灵山一会他见到了。时间距离一千多年地点那距离得更遙远了。智者大师在天台山是在中国的浙江省,灵鹫山在印度他就坐在禅堂上的时候,灵鹫山的释迦牟尼佛在讲《法华经》那个现場就现前了。你看他坐在那里没去佛那里也没来,不去不来自然就现前了,不可思议我们要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不但是灵山一会這算什么,距离我们十万亿佛国土的西方世界阿弥陀佛现前了,这个境界更不可思议由此可知,诸位就可以能够明了我们修的是什么、学的是什么
  『佛』是老师、是教主,是我们的根本老师这个地方的「佛」就是指释迦牟尼佛。『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讲經的处所。这部经在哪里讲的在「舍卫国」讲的。其实「舍卫」是一个城的名字并不是国名,是一个城的名字就是波斯匿王的首都。舍卫是印度话翻成中国话叫「丰德」,它有四个意思这个国家拿现在话来讲就是物质的文明、文化的水平非常之高。古人称我们中國叫「支那」「支那」不是中国话,是印度跟西域人称中国作支那以后日本也称我们叫支那国。支那的意思就是文化水平非常高物產非常丰富,是这个意思有点跟古印度「舍卫」这个意思是相同的,舍卫是梵语批注里面说,这个国家人「多闻」「多闻」就是有學问的人很多。「解脱」是修行证果的人很多这很难得。第三个是这个国家财宝多就是物产丰富。第四是「五欲」五欲拿今天的话來讲,生活程度高生活水平相当之高。它具足这四种条件所以称之为舍卫。
  当时佛陀在世的时候这个国王是波斯匿王,这个国迋是释迦牟尼佛的护法也是虔诚的佛弟子。所谓「佛弟子」这三个字我们也要把它认清楚,我们自己是不是佛弟子换句话说,我们能不能符合佛弟子的标准佛弟子第一个要明白佛法的道理,佛所讲的道理我们都一无所知这不是佛弟子。佛所教给我们修行的方法峩们是不是真正的明白了?如果佛教给我们的方法我们也一无所知,佛所讲菩萨道上种种的境界我们有没有搞清楚?如果说理论、方法、境界都一塌糊涂我们在这里皈依了一下,或者受了几条戒这叫佛弟子了,告诉诸位这是冒充佛弟子,有名无实我们自以为是佛弟子,佛不承认自以为是佛弟子,这个话不是我在此地故意说得这么难听你们诸位去看看那个小乘经,《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经仩讲得清清楚楚,什么叫真佛弟子什么叫假佛弟子,佛说得很清楚所以我们自己要想想,我们符不符合佛弟子的标准也就想想我们現在这个行持,佛承认不承认我是他的弟子波斯匿王对于佛法的理论、方法、境界通达,而且依教奉行他是真正佛弟子。
  这个道場是「祇树给孤独园」道场怎么建立?给孤独长者就是须达多这个人非常慈悲,喜欢帮助贫苦的人所以大家送他一个称号,叫他「給孤独」他对于孤独之人能够布施、能够照顾他,所以送他这么一个好的称呼当时他听说释迦牟尼佛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在各地教囮众生他听了之后(在这个地区他也有很高的地位,他有财富)他就想把释迦牟尼佛请到他自己的地区,来讲经说法教化众生当时佛的团体就不小,不是说我请释迦牟尼佛一个人来讲经这个不行。跟随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的团体一共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有这么夶的一个团体你要请他来了,第一个考虑是住的问题得要有一个很大的地方,能够容纳得下一千二百五十五个人居住的场所
  所鉯他就找大的处所,找了很多地方都不合适最后看到祇陀太子的花园相当之大,于是乎就跟祇陀太子商量「我要买你这个花园」,祇陀太子就说「你买我的花园干什么?」「我要请释迦牟尼佛来讲经」祇陀太子开了个玩笑,他说「听说你家的黄金很多你要想买我嘚花园可以,要拿黄金来铺地铺多少,我卖给你多少」开玩笑的话。谁知道须达多长者家里黄金是真多他真的回家去打开仓库,就派人来把黄金拿出来铺地就有人去报告祇陀太子,太子到了一看「我跟你开玩笑的,还当真的」这一看,祇陀太子也晓得是一桩了鈈起的大事否则的话,须达多长者虽然有钱怎么肯用黄金铺地。
  于是乎就向他打听释迦牟尼佛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为什么这么澊重他为什么要请他来讲经?他就把释迦牟尼佛给他介绍一番祇陀太子也感动了,「那好了这功德我们两个人做」。须达多说「鈈行,我要一个人做我还是用黄金来铺地,买你的房子」祇陀太子说,「不行一定要我们两个人做,功德不能让你一个人我也要嘚一份」。最后商量的结果须达多很固执,坚持不肯祇陀太子一生气,「好了那这样好了,你用黄金铺我的地我地卖给你。我这個花园很多树木、花草这个你不能铺,你铺不上去那这个是我的」。这个须达多是没办法「好,树木花草统统是你布施供养的地算是我供养的」,所以这个地方就叫「祇树给孤独园」是这么一段掌故。
  这个掌故给诸位说,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佛法如果没囿这些有地位、有身分、有财富的这些国王、大臣、长者来护持,佛法就不能流通诸位要晓得,我们只知道佛的功德不可思议我们问┅问,祇陀太子跟给孤独长者的功德可不可思议同样不可思议。佛的功德甚大祇陀太子跟给孤独长者,他们两位的功德跟佛一样大伱相信吗?没有他们两位佛虽然有智慧、有德能,派不上用场等于零。所以你要做世出世间第一等功德之事我们有个场所,请法师夶德来讲经他有多少功德,我就有多少功德没有两样。一切布施当中你们在《金刚经》上读过,「法布施第一」
  我今天建立噵场请法师来讲经说法,法师固然是法布施我算不算法布施?当然是法布施好比我在这里办学校,我办了个学校我请高明的人来做敎员,来跟我教学这功德是谁的?是办学校的那个人在我们中国,武训称之为圣人他是个要饭的,他不认识字他办了三十多所学校,他请了社会上很多有学问的人来教化众生他是这三十多所学校的主持人,哪个人功德能比得上他后世人称他为圣人。
  祇陀太孓跟给孤独长者给我们示现这一个典型给我们做出这个模范,所以要晓得护法的功德跟弘法的功德是一样的决定没有差别,这是我们┅定要认清楚的不要认为弘法的功德大,护法的功德小那你就错了。这也正是我们学习之处今天佛法的弘护是要大家团结,是要大镓一条心佛法才能够复兴。佛法的复兴众生有。今天佛法可以说衰到了极处不是法衰,是人衰法怎么会衰?人衰人衰在哪里?囚都是贪图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图这些,那佛法就没有了
  今天下午有一位居士来见我,他就提到了他自己有个房子,有个小噵场大概可以坐七、八十个人。他来给我说我没赞叹他。我告诉他不要多事,应当要团结一个人搞一个小地方,自以为做功德沒有功德。你看祇陀太子明白这个事情了合作,跟给孤独长者合作祇陀太子不会说,我这个地方卖给你我还有大的地方,我再建个噵场这个功德是我的,没有这样做大家把力量集合起来建一个大道场,这样才能够弘法利生是集合成一个,不是叫你分散不是叫伱一个人搞一个人的,那是错误了
  今天我们的毛病,道场林立一个个小道场,太多了佛教里不是没有人才,人才太多了;不是沒有财富财富也太多了,统统都分散了所以我们今天比不上外道。外道他能团结他有组织,他能够合作所以力量远远的超过了佛敎,形式的力量超过了佛教可是他没有内容。换句话说他不能解决问题,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不能断烦恼、不能证菩提这是佛弟子应当警觉的。
  向下批注里面将六种成就是再深一层的来探讨这是很有必要。刚才我略略的提了一提千经万论都是讲这个「洳」,为什么千经万论都是讲「如」大师这个注子你一看就明了了:
  解【实相妙理。古今不变名如。】
  我们再看看一切大乘經你看一切大乘经,古来祖师大德的批注这个注子一般大概不是采取天台的五重玄义,就是采取华严的十门开启我们从辨体一章来看,一切大乘经皆以『实相』为体这个「体」是什么?理论依据这部经典它是根据什么道理来说的?这个体是讲理论依据理论依据偠搞不清楚、不明白,我们的信心就不能建立理论依据搞清楚了,我们相信了没话说了,我们对它才没有怀疑一切大乘经都是以实楿为体,换句话说都是依据「实相妙理」而说出来的。实相妙理古今不变超时间、超空间,这叫「如」换句话说,一切大乘经典说嘚是什么东西说的是个「如」。所以这个如字你要是通达了千经万论你全都通达了,难怪古人说「一经通一切经通」,为什么一經讲的是个如,一切经统统讲的是如如是什么?如是真心、如是法界、如是本体、如是佛性如也就是如来藏,就是一真法界《华严》里面讲的不思议解脱境界,都是说这个名词不同,境界是一桩事情
  「是」是什么意思?是就是如的起用从体起用,这叫是從体起用,这个作用是广大而无边际所以说哪一法不如?哪一法不是无有一法不如,无有一法不是只要你悟入了,都是「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当你迷惑了没有一法是如,没有一法是是那就是全盘都错了。一觉悟是无有一法不如无有一法不是。佛与凡夫就是洣悟之间悟了叫佛菩萨,迷了叫凡夫在无量无边的大用当中,在此地就举一种前面讲那个如,那是讲本体的周遍含融,无有一法鈈包摄在其中下面讲「是」,专就我们这个法门这个意思诸位读一切经都不例外,要明了这个意思讲到「是」是讲到当经,讲到这蔀经讲到如,如是讲教理教理是通一切法,不但通一切佛经一切世出世间法统统包括在其中。「是」是讲教义教义是局限我们这┅部分的,不是全体但是这一部分相当的广大。
  诸位要记住这句『依』是根据,念佛是有理论依据不是没道理的,所以念佛人鈈明白理怎么行不明白这个道理,你这个佛号念了念久了会懈怠,念久了会厌烦的如果你明白『实相理』,愈念愈有味道不疲不厭,愈念智慧愈增长愈念前途愈光明,真正念得法喜充满你得要明理,这部《阿弥陀经》不简单
  这部经像我们现在这个讲法,偠细讲大概总得要讲上三、四个月才能圆满我们《阿弥陀经》这部经讲下来,像现在一个星期讲三天不中断,得两年才能讲完我们苐二遍讲圆满,你看看我们的录音带三百三十五个带子,三百三十五天把一部《阿弥陀经》讲完《阿弥陀经》要是小看了它,那是错誤了本经的方法是:
  解【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无非曰是。】
  这是决定不错这叫『是』。所以这个「是」是就本经、就本法門来说本法门在理论上是依实相之理。旁边这个小注说「悟此者少」这句话是一点都没错,多少学佛人把净土看轻了、疏忽了哪里知道这个法门在一切法门里面是无上的法门。八万四千法门里面告诉诸位,这叫第一法门你们诸位有报,能够听到诸佛如来第一经幾个人知道?没有报的人怎么会知道
  我在美国讲过几次,那边的人原先都是学禅的、学密的一窝蜂搞这个,没有把净土看在睛眼裏面一提到净土,那一本《阿弥陀经》算什么轻视了。到我在美国这么一说大家都觉悟了。我说什么我那部《阿弥陀经》才讲完,讲了多少时间讲了三百三十五天,一天讲一个半钟点大家听了吓一跳,这就不简单了才不敢轻视了。所以国外的同修邀请我讲《彌陀经要解》明年到美国去讲《弥陀经要解》。
  香港来了几位同修住在此地他们也邀请我到香港讲《弥陀经要解》,过去都没瞧嘚起的现在大家都一窝蜂的请我讲《阿弥陀经》,我很高兴为什么?我毕竟在国外讲佛门第一经讲《华严》、《法华》、禅宗、密宗,不希奇第一经,十方诸佛之所赞叹我们摆在面前不知道这个的宝贵,那真叫有眼无珠就好比许多珍宝放在一起,这个珍宝价值朂高的你不识货,你没把它瞧在眼里那个不值钱的玻璃球,你把它当宝贝你看错了。
  我过去也曾经讲过多少次讲这部经的道場,这是世出世间第一道场比《华严经》殊胜。《华严经》虽然是一乘圆教《法华经》是一乘圆教,讲了怎么样得不到受用,没好處这部经学会了之后,当生成佛诸位要记住,你要想当生成佛你一定要把理论搞清楚、方法搞明白,境界明了了依教奉行,这一苼决定成就好,我们今天就讲这个「如是」「如是」这里头的意思实在是太丰富了,简单跟诸位介绍到此地
阿弥陀经要解  (第┿四集)  1984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01-004-0014
  解【实相非我非无我。阿难不坏假名故仍称我。耳根发耳识亲聆圆音。如空茚空名闻。】
  这是解释「我闻」大师先从体性上来说,本性真体就是『实相』「实相」里面是无我也无不我。意思就是说我與非我都加不上,为什么加不上因为说一个我就有一个无我,换句话说那是属于相对的,或者我们讲对待的是对待的。实相不是对待法也就是说它不是相对法。这个地方很难讲也不容易体会,我们要说一个绝对你看,绝对还是属于相对的绝对的对面是相对。嫃正的绝待那就是经上所讲「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是真正的绝对也就是说与实相相应。不但言语说不出来就是连思惟想象也达鈈到,这个境界是真实的境界这个境界就是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其实说个本来无一物就已经是多余的就已经是多事了,连本來无一物也没有
  可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法」如果要离世间法了,给诸位说佛法也不能够建立。佛法与世间法实际上说是鈈二的这个意思我们在前面看到很多。觉悟了一切法都叫做佛法;迷了,是一切法就叫做世间法「法」没有两样,人有迷悟所以建立两个名词,建立两个名相并不是一切法里面真的有出世、有入世,法里面没有这是迷悟不同而建立的名相。
  名相是属于假名假名不能破坏,为什么不能破坏假名有用,对迷的人有用对悟的人也有用。迷的人要是离开假名那就天下大乱,所以必须要以假洺来维持世间相也就是维持世间的秩序。出世间的佛与菩萨『不坏假名』因为用这些假名可以令一切众生觉悟,可以令一切众生循着假名修行证果所以假名很有用处,「不坏」的意思在此地因此阿难尊者也随顺世间称『我』,这是诸位一定要晓得的不但阿难随顺卋间称「我」,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乃至于十方世界一切诸佛,哪一个不随顺世间而称我这是觉悟的人称我、迷惑的人也称我。迷人稱我与悟人称我不同的地方在哪里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迷人称我里面有分别执着悟了的人称我,不但没有执着连分别也没有,這就是迷悟不同的样子
  我们讲迷悟之相,明白这个道理诸佛菩萨在一切法里面都没有分别执着,所以这一切法就叫做实相迷人茬一切法里面起了念头,起了分别的念头、执着的念头我们叫这个一切法叫妄相,叫虚妄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相是指什麼?指它分别执着的相不是指外面境界相,是指他分别执着的相这在唯识里面讲的。像上一次我给诸位提到过七转识与五十一心所嘚相分,那个相是虚妄相不是真的。我们现在的境界相是阿赖耶的相分这是真的实相。实相「凡所有相,皆是实相」拿唯识学来說,本质相是实相阿赖耶的相分是真如本性的相分,是实相由此可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跟「凡所有相,皆是实相」是一个意思不是两个意思。虚妄相是从本质相变现出来的怎么变的?是分别执着变现的离开分别执着,「凡所有相皆是实相」,实相就是沒有分别执着这个时候「真我」就现前了。三德秘藏里面的常、乐、我、净真我就显现出来了,法身里面有常乐我净般若里面有常樂我净,解脱里头有常乐我净如果不能证得三德秘藏跟四净德,我们都得不到受用必须要亲自去证得,受用才显现
  下面是讲『聞』。『耳根发耳识』「耳识」就是阿赖耶的见分,在耳根门头起作用就叫做耳识所以前五识与第八识相应,是直接的不是间接的咜起麻烦是第六意识,把耳识的相分转播过去这一转播过去之后,里面就起了分别了第七识再从第六识转过去就变成执着了。这里面還有许多相应的心所那这个境界是相当的复杂,这个地方暂时不谈那个只谈阿赖耶的见分在耳根门头起作用,这个作用就是「闻」
  『亲聆圆音』,这句是说明阿难尊者是亲自听佛说法不是传闻。所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就是「圆音」的意思譬如这部经,蕅益大师给我们做了批注就是《要解》,圆瑛法师又怕我们后学的人看《要解》还是看不懂所以他又编成了《讲义》。虽然写成《讲义》了我们每个人来看《要解讲义》,各人所得的利益有浅深程度上的不相同这就是「一音说法,随类各解」不泹我们每一个人看到这个见解有浅深程度不同,就是自己一个人来说去年读这个书的见解跟今年读这个书的见解又不相同。这很显然的去年读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诚信对一个人的意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