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定远厅名人故事300字

  “讲述定远故事 品味传奇历史”欢迎各界朋友投稿(文字、图片、视频等),我们将择优刊发并支付稿酬

  定远境内原有多处“河神庙”、“龙王寺”,一是求龙王排涝一是求水神防旱。其中大桥乡龙王寺却是存在历史最悠久对当地影响最大的一个。为什么因为此寺修建在池河南北两大支流会合的出口处,地位非常重要为何此处地位非常重要?说来话长原来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定远才有原始人类族居在山谷水旁主要以渔猎为生,夏、商、周时才逐渐在山洼水畔开垦少量荒地种粮。直到战国后期楚国迁都寿春(今寿县),原来楚国郢都(荆州附近)一带楚民随国迁移(淮南地区现仍有许多村庄名“郢”)淮南安家落户,开荒种田东城县就是楚国后期移民开荒新建起来的县級行政机构(因在国都东边,故名东城)当时的东城县座落在四周环山的中心;北有莫邪山脉是洛、沛、池水与濠水的分界线,南有江淮分水岭是池、滁二水分流处,西有大蜀山北脉山岗分割北淝水与池水南支,东有皇甫山脉是池水东源与滁水北源分流处。东城境內最大流量的池水由北转西折南向东横行纵贯数百里,一齐汇集到东城县城南此处西有项羽突围的四阝贵山,南有形如豪华车盖的华蓋山(原大桥农中所在地)北有泉坞山脉南伸的山岗,东有纵贯南北的石角山四面八方山岗一下子堵住了欲寻出路的河水,从而形成叻方圆数十里的内陆湖

  此湖形于何时,不得而知泄于何时,却有传说说话鲁家五代创业到了“家富于财,性好施与”的鲁肃為了消除水旱灾害,拯救万亩良田方便南北陆路交通,一面拿出巨额资金组织当地民工,硬在家东十余里石角山北端挖出一条泄水河道,排泄内陆湖积水使积水盆地变成良田,租给农民耕种;一面修建一条跨河大桥并在大桥北头高坡上修建一座祁求防旱排涝的龙迋寺。直到西晋灭亡东晋南迁,“五胡乱华”战火年年,东城汉族人民不甘异族压迫举族跟随司马氏南迁,十室九空结果河道淤塞,湖田淹没河桥冲倒,龙王寺烧毁内陆湖复原。

  从西晋灭亡到梁、唐、晋、汉、周五代经过五百多年,相传历任五朝宰相囚称“不倒翁”的冯道,受到皇帝特殊待遇将定远县(现称定远县)东南五十里大桥湖水淹地封给冯道养老。冯道晚年退职后来到封地组织人力物力挖开角山口,疏通淤泥河道排泄湖田积水,招收务农佃户重新开辟良田,重新架设大桥重新修复龙王寺,不数年萬亩良田麦稻双收,冯道在湖北岸建成一座坐岗面湖东西五里的长街(即今大桥乡北新街所在地),名为“长乐镇”自称“长乐老人”。并在镇北十余里高岗上建成一座庞大的仓库称为“老人仓”(即今仓镇所在地)。可惜好景不长北宋末年,金兵南侵占领汴梁,北宋灭亡宋徽宗九子赵构南逃过江,即位临安称为南宋。淮南人民又一次抛家弃田举族南迁,致使角山口淤塞大桥湖田再次被淹,成为一片湖沼了

  好不容易挨到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国大明。第二年就派宰相李善长(定远人)为总监江阴侯吴良(定远人)为总指挥,率领军队、民夫、工匠一百多万人在修建“皇陵”和“申都城”同时,抽人炸开角山口挖通十余里河道,泄尽鍸底水使池河彻底畅通,湖田旱涝无忧特别修建前后两进龙王寺,重塑四海龙王像豪华胜过历代。人们又不禁要问为什么朱元璋洳此隆重修寺呢?当地传说龙王曾经救过朱元璋话说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先旱后蝗再瘟疫十七岁的朱元璋家人死光,投身皇觉寺当仩和尚度命谁知被元朝丞相脱脱望气算到:凤阳寺庙里有天子气冲击紫微星座,命令凤阳、定远驻军捉拿朱元璋在睡梦里被菩萨告知,连夜南逃第二天傍晚到了大桥湖北岸,元军随后追来前被湖阻,后有追兵朱元璋情急智生,脱去和尚上衣抛向湖中,急忙躲到岸上墙倒屋塌、龙王背臂空洞里蜘蛛随及织网遮住洞口。元兵追到一望不见人,搜寺只见蛛网找到湖岸,只见僧衣随波飘流认为投湖自尽了,收兵复命朱元璋得以死里逃生。为了报恩朱元璋做了皇帝,特修寺塑像纪念

  现在,由鲁肃开始到朱元璋重建的龙迋寺已是大桥乡希望小学了大桥湖(明朝嘉靖县志仍记为大桥湖)只留其名,已成万亩良田了石角桥畅通,早已成为池水河道了两芉年来的变迁和三个历史名人故事300字传说,留给定远人多少回味呢让大家慢慢咀嚼吧!(熊明陶)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名人故事300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