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料对多环芳烃超标有何危害与蛋白结合能力的影响是什么

自来水、瓶装水竟含有微塑料!你我还能置身事外吗?

据台湾行政当局“环保署”首度公布的自来水、海水、沙滩砂砾与贝类中的微型塑料调查,自来水净水厂23件原水样本中有14件含微型塑料、占61%;经处理后,流到家户使用的清水100件中有44件含微型塑料、占44%。

据《中国时报》《联合报》9月26日报道,此次调查所验出的微型塑料呈纤维状,每升清水平均有0.75根,主要成分为聚乙烯、尼龙等,属常见。

除自来水外,每1000升海水有1000至1.85万个微型塑料,每公斤沙砾有26至2400个微型塑料。养殖与野生贝类以每公斤为检验单位,平均含0.2至5.2个微型塑料。

微塑料分为初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两大类。初生微塑料是指经过河流、污水处理厂等而排入海洋环境中的塑料颗粒工业产品,如化妆品等含有的微塑料颗粒或作为工业原料的塑料颗粒和颗粒。每用1次个人护理用品,就会有个微珠进入环境中;次生微塑料是由大型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造成分裂和体积减小而成的塑料颗粒。

微塑料进入海洋的同时,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据《》报道,明尼苏达大学等研究团队日前发现,在全球13个国家的自来水、欧美和亚洲产食盐以及美国产的啤酒中,广泛存在引发全球性污染问题的“微塑料”。

报道称,从美国的样本中,每升检出了约60个微塑料,数量最多。和黎巴嫩也很多。从形状来看,98%为纤维状,平均长度为0.96毫米。有的短至0.10毫米,据分析很难通过滤器完全去除。

目前,微塑料对人类的影响尚不明确。但研究团队警告称,“日常生活中难免要接触的自来水污染正扩散至全球,这是很大的风险因素”。

此外,该研究团队从欧洲、亚洲和美国等标明产地的12种市售食盐以及在美国酿造的12种啤酒中,全部检出微塑料。

如果根据美国人的标准消费量来推算,通过自来水、食盐和啤酒,一个人一年将摄入5800个微塑料。其中来自自来水的微塑料占整体的88%。

不仅自来水中有微塑料,就连名牌的也有微塑料。

据广播公司(BBC)报道,由非盈利新闻机构Orb Media牵头对全世界11种名牌畅销瓶装水所做的检测发现,几乎所有品牌瓶装水都含有塑料微粒。

图片来源:BBC中文网截图

这些品牌包括百事可乐旗下的的Aquafina、可口可乐公司的Dasani、的Nestle Pure Life以及中国的等。

▲Orb在美国国会大厦访客中心的自来水样本里发现了大约16个塑料纤维。实验室使用了特殊材料,使得其变成粉红色方便研究人员辨别。图据Orb

据了解,研究机构发现,每升瓶装水中平均含有10颗塑料微粒,每颗都比头发丝粗。被检测的瓶装水生产商向BBC表示,他们的工厂都遵循最高的生产标准。

负责检测和分析的纽约州立大学Fredonia分校化学教授谢丽·梅森表示:“这不是要指出某个特定的品牌,这是要显示,塑料无处不在,塑料已经是渗透进我们这个社会的物质,渗入了水,渗透到这些我们消费的非常基本的产品中。”

▲这一浮游箭虫吃下了一根3mm的蓝色塑料纤维,浮游生物支撑着整个。图据Orb

众所周知,因为难以降解而成为污染环境的“白色垃圾”,而漂浮在海中的小小塑料碎片又会带来哪些危害?

“除了难降解,微塑料最大的特性就是粒径细小,数量巨大,非常容易被、底栖生物、鱼类、海鸟、海洋哺乳、海龟等一系列所摄入,它的尺寸越小,危害越大!”龙邹霞介绍,一方面,摄入微塑料容易堵塞生物食道,另一方面,塑料在生产过程中添加的化学物质,有50%以上都是有毒物质,生物摄入微塑料后,这些有毒添加物质逐步释放或与周围环境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有毒中间产物,由此对生物产生危害,而尺度的微塑料甚至可以穿过生物细胞膜造成危害。

微塑料另一个特性就是高疏水性,加之具有较大表面积,容易吸附海水中的多氯联苯、多环芳烃等疏水性污染物,并产生富集作用。有研究表明,微塑料吸附有机污染物的浓度较周围沉积物高100倍,较海水高100万倍。而这些疏水性污染物基本都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大都具有较大生物毒性,能在环境中持久存在,并通过生物食物链进行累积。

“最让们担心的是,通过食物链,这些被海洋生物摄取的微塑料最终会进入生物链顶端——人类的体内,威胁人体。”林辉说。

这并非耸人听闻。2017年9月,京都大学的科研团队调查显示,将海面漂浮的“微塑料”吸入体内的鱼类在东京湾、大阪湾、琵琶湖等国内几个水域被大量发现,占到调查总量的四成。一项来自纽卡斯尔大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太平洋深处约11公里的地方有甲壳类摄入了微塑料。研究人员说,这可能是发现微塑料的最深记录,意味着几乎没有能不受人类制造的这一垃圾污染。

2016年,国家海洋局在微塑料试点监测工作中发现,在我国海水、海滩和贝类体内均发现有微塑料存在。“但与国际上其他海域微塑料含量相比,我国管辖海域微塑料处于中低水平。”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王菊英说。

尽管当前有关微塑料迁移的影响以及可能在食物链中的富集和毒理作用等问题还在的进一步研究中,但微塑料污染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重要环境问题。

对于海洋垃圾,每个人都有责任。不小心遗落路边的一个塑料瓶,从超市带回来的塑料袋……它们,都可能悄无声息地潜入大海。不管你住在哪儿,都应该承担一份责任。

“人人有责”,用在保护海洋上绝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因为只有“人人负责”,海洋才可能不继续恶化为一个人造的超级大垃圾场。

人人都能参与的方法就是停止向海洋排放新垃圾,改变从“我”做起:

1、不乱扔垃圾:将各类垃圾放至指定回收点;

2、回收利用:将可回收的物品分类处理(塑料、纸质品、硬纸板等);

3、减少包装:选择无包装的产品或商店,自备装东西的袋子或容器,避免购买过度包装的商品,尤其是一次性用品;

4、重复使用:使用可重复使用的产品并循环利用,少用一次性,比如吸管、塑料杯、塑料水瓶和塑料袋等等;

5、参加环保活动:可以参加当地组织的小溪、河流和海滩等的清理活动,甚至可以自己发起这样的环保活动。

}

说起塑料,大家一定不陌生,简言之就是合成树脂的一种,因其可塑性强而被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中,常见的食品袋、塑料饭盒等都是塑料。其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制造了“白色”麻烦。由于塑料自然降解极其困难,以至于埋于地下数千年也不能完全腐烂分解。

目前塑料垃圾已经成为人类的“头号公敌”,“白色杀手”。而在这塑料中还存在一类,它藏在我们身边于无形,却危害巨大,它就是隐形的“杀手”——微塑料!

微塑料是指尺寸小于5毫米的塑料。极小的体积让我们很难注意到它的存在,可它的影响确是不容忽视的,那这样的微塑料究竟来自何方呢?

塑料垃圾是微塑料的重要来源之一。生活中的塑料垃圾或浮渣会在自然或人为的作用下破碎,而这些碎屑中就含有大量的微塑料。

此外,生活中的清洁、洗漱等洗护用品也是微塑料的来源之一。当你听到“深度洁净,深层护理”的清洁产品广告语时,那这产品八成是微塑料捣的鬼。比如常说的添加“柔珠”成分,祛除皮肤角质,深度清洁毛孔,这“柔珠”就是一种典型的微塑料。除此之外,洗衣机产生的超细纤维碎屑也是重要的微塑料来源。研究者通过对家用洗衣机废水的试验发现,一件衣服每洗一次可以产生1900条塑料纤维。

如此庞大的微塑料究竟会造成什么污染呢?首先受害的将是水体中的鱼类等水生动物。近年来对于海洋微塑料的调查研究发现,微塑料对鱼类繁衍造成了严重威胁:误食塑料的鱼类发育不良,或因机械损伤死亡。比如有些幼鱼本以藻类、浮游生物为食,可微塑料的加入使得它们改变原有的习性,过量食用以致发育迟缓,明显小于正常状态下生长的鱼类,行为也变得异常,虽然机理尚不明确,这种危害却是深远的。

另外,由于微塑料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极易吸附环境中的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这些污染物经微塑料吸附后一旦进入食物链循环,则遗毒深远。

相较于海洋环境,内陆淡水环境与人类接触更为频繁。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以王俊研究员为首的团队近年来从事淡水微塑料方面的研究。他们对武汉大小淡水湖泊及三峡库区的微塑料状况进行调查,发现污染程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化,市中心污染浓度普遍偏高,这说明人为因素对于微塑料的产生具有重要作用。

对微塑料吸附研究中,他们比较了有毒环境污染物在三种微塑料(聚苯乙烯、聚氯乙烯、聚乙烯)中的吸附过程,微塑料对芘的吸附过程符合 pseudo-second-order 动力学模型(R2> 0.99),吸附速率主要受粒子内扩散影响。这一研究有助于了解微塑料对水体中污染物运移动态的影响。

一些研究人员对太湖的微塑料研究发现,蛤类中富含的微塑料是底泥中的数百倍,甚至千倍。除了水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也受到了微塑料的侵蚀,2017年研究者对不同果园土壤蚯蚓微塑料检测发现其中含有大量微塑料并且摄入后死亡率大大提升,如果鸡吃了蚯蚓,而人吃了鸡,这又会是怎样的结果?

在我们的身边,微塑料无处不在,曾有报道食盐中竟然检测出微塑料的存在,更有甚者自来水中也有微塑料的影子。这也可以理解,虽说污水排出会有二次处理,可终究无法捕捉如此细小的粒子,微塑料进入自然界又终会回到人类身边!

说了这么多,相信你最关心的还是对于人类的影响。目前,对于其毒理的研究多集中于鱼类及无脊椎动物,而对于人类的研究较少,不过不容忽视的是微塑料与复合污染物的联合毒理效应。微塑料作为其他污染物的载体,容易形成复合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多是对人有害,特别是重金属、多环芳烃和多氯联苯等,会严重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虽说如此,不过微塑料对于人体健康的危害到底有多大,目前还鲜有研究,可以确定的是对身体健康有害无益。

如果有一天,微塑料被证实对人体有害,你还会再用“深度清洁”or塑料袋吗?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

原标题:地球对人类最狠的报复!9个国家259瓶瓶装水里有240多瓶都有微塑料……

微塑料终于成功侵入人体。有研究显示,美国人每人每年会在不知不觉中摄入5800个微塑料。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还研究发现,在富含微塑料的环境中孵育出来的鱼类生长发育速度明显降低,且活跃程度也降低。另外微塑料颗粒对环境中的重金属、有机农药、多环芳烃、二噁英等有毒污染物有吸附作用。其中二噁英是毒性相当于氰化物130倍的剧毒物,多环芳烃是致癌化合物。

台风“山竹”过后,人们看到自己身在的城市“大变样”。

变得一片狼藉。大量的塑料垃圾将楼房包围,甚至涌进了室内,曾经光鲜的城市一下成了塑料垃圾的海洋。

地球就是这么神奇,当初你随手扔掉的塑料垃圾,被“山竹”只用了一会工夫就全送了回来。

然而这还不是最狠的。地球报复人类,竟然能把被随意扔掉的塑料垃圾直接送还到人的口中……

喝的是瓶装水,咽下的是塑料颗粒

随着人们更多地追求“纯净”的生活,碳酸饮料越来越不受欢迎,而瓶装水的销量则在不断增长。国际瓶装水协会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瓶装水已经超过碳酸饮料,成为销量最高的包装饮料种类。

眼下,随着天气越来越热,瓶装水销售旺季也正在来临。就在此时,一项科学研究的结果却给瓶装水行业浇了一盆“冷水”:3月中旬,美国华盛顿的非营利性新闻机构Orb Media和纽约州立大学弗里多尼亚分校的科学家对11个知名品牌的259瓶瓶装水进行了测试,发现几乎所有的瓶装水中都含有塑料微粒。

你以为自己在喝“纯净水”,实际上也咽下了不少塑料微粒。这项研究的结果在国际媒体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也引发了人们对瓶装水是否如看上去那样纯净、健康的担忧。

“如果你想知道我喝什么水,我喝城市自来水。我用不锈钢的咖啡杯和水杯。”负责这项研究的纽约州立大学弗里多尼亚分校教授谢丽·梅森(Sherri Mason)在邮件回复中强调了自己对瓶装水的态度。

梅森长期进行塑料微粒的研究。她和其他实验者在9个国家的19个地点分别购买了259瓶瓶装水进行检测,结果显示,93%的瓶装水含有塑料微粒。每升水中,直径大于100微米(约与头发丝粗细相当)的颗粒数有10.4个,而更小的、可能是塑料成分的颗粒每升含有314个。其中常用于制作瓶盖的聚合物聚丙烯占这些较大颗粒的54%,其次是尼龙,用于瓶身制作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占6%。

实验者认为,以上数据表明,瓶装水中的塑料颗粒至少有一部分来自塑料瓶本身的工业制作过程,塑料可能会从瓶盖上剥离,或者人们在拧开瓶盖时,塑料掉入水中。

这不是梅森教授和Orb Media的第一次合作,去年9月,Orb Media和梅森团队就对自来水进行了相关测试。研究显示,城市自来水中也被检测出有塑料微粒,但每升水只有5.45个颗粒,是瓶装水的一半。自来水中塑料微粒主要是纤维,这说明自来水中和瓶装水中的微粒的来源不同。

这项检测报告的结果很快就被全球各大知名媒体报道,之所以有如此关注度,或许和实验选择的瓶装水品牌有关。被检测的11个瓶装水品牌都有较大的知名度,在世界范围内波及的消费者众多。其中包含5家全球领先品牌——纯水乐(Aquafina)、依云(Evian)、雀巢纯净生活(Nestle Pure Life)、达萨尼(Dasani)、圣佩莱格里诺(San

虽然检测结果令人吃惊,但最关键的问题还是塑料微粒对人体健康是否有危害。然而,由于该领域的研究甚少,目前还没有人能够给出确切的答案。世界卫生组织(WHO)在这项研究结果公布后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采访时表示,他们将对瓶装饮用水中塑料微粒可能造成的健康危害展开评估。

但这个检测报告引发了部分被点名的瓶装水品牌的质疑。雀巢公司应Orb Media的要求重新测试了3个产地的6瓶水,其质检部门负责人表示,检测结果显示每升含有0~5个塑料微粒。该公司发言人认为,梅森的实验没有避免假阳性的关键步骤,他们也在邀请Orb对实验方法进行对比。

依云水背后的达能公司认为该实验测试方法不明确,不愿意对此发表评论。该公司补充说,其依云水的塑料瓶属于食品级包装。

德国品牌Gerolsteiner公司发言人强调,自己的瓶装水制造方法高于行业标准,但他们承认,塑料微粒无处不在,所以“微粒可能在装瓶过程中通过空气或包装材料进入到产品,因此不能完全排除”。

国际瓶装水协会从行业的角度回应说,对于Orb Media的测试方法以及塑料微粒潜在的影响目前还没有科学上的共识,因此这个实验结果是对消费者“没必要的恐吓”。

他们还指出该报告中的措词问题。Orb Media团队把直径在100微米以下的颗粒“合理推测为塑料”,实际上它们无法被识别,所以报告使用的是“可能为塑料的颗粒”。这在国际瓶装水协会看来,是“危言耸听和极不负责任的”。 该协会说,目前瓶装水产品和所有食品和饮料一样,都受到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的严格监管,因此可以安全使用。FDA也从未颁布过关于食品和饮料中塑料微粒的任何规定。

这不是瓶装水第一次受到审视,实际上,在国外它一直在争议中发展。在环保人士眼中,瓶装水就是公敌。

2007年,美国掀起反瓶装水运动,旧金山市市长加文·纽瑟姆(Gavin Newsom)通过立法,禁止用公共资金为办公室购买瓶装水。纽约市花费70万美元发起广告活动,鼓励纽约客们喝自来水而非塑料瓶装水,甚至提出自来水是“饮用水中的香槟”——更好喝、更安全。2007年起,美国多个城市取消瓶装水销售合同,这项活动的参与者从政府扩散到学校、餐厅和企业老板等。

当然,发达国家这样做的底气来自于当地自来水的管理标准。瑞士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的一项报告显示,欧洲和美国的自来水管理标准比瓶装水行业的标准的还要多。比如,自来水必须在严格的制度下每天检查一次,而瓶装制造商只需在源头进行每月检测。对自来水的严格监管还有一个原因:和中国人的饮水方式不同,欧美国家的人们习惯于直接饮用自来水而不是烧开水喝。

反瓶装水运动中出名的还有“Tappening”和“Start A Lie”(开始说谎)这两个网站。前者专门提供说服人们喝自来水的各种道理,提供自来水安全的数据,销售环保水瓶;后者动员人们通过电子邮件向朋友发送“假广告”,内容例如“喝瓶装水是导致不安腿综合征的主要原因”“瓶装水:98%融化了极地冰帽,2%是北极熊的眼泪”等,通过幽默的方式引发人们对瓶装水的思考。

批评人士认为,从经济因素看,瓶装水有极大消耗。其一,制造塑料瓶需要大量石油。有人算了笔账,作为全球最大瓶装水消费国,美国一年制造29亿个塑料瓶,需要超过1700万桶石油,这些石油足以供应100万辆汽车跑一年。其二,瓶装水长途运输意味着消耗大量的燃料。其三,水也是成本之一,据报道,制造瓶装水的用水量实际上是瓶子最终容量的2倍。

2008年《卫报》在一篇名为《这只是水吗?错,瓶装水将成为环保战争的最新战场》的报道中提到,英国每年销售130亿瓶瓶装水,只有30亿瓶的瓶子被回收。没有回收的塑料瓶最终会污染海洋生物,另外,长途运输瓶装水也会产生大量温室效应。

美国反瓶装水的声音迄今没有停止,而且加拿大、冰岛、欧洲多国也都关注瓶装水带来的环境影响。但另一方面,瓶装水的销量却一路攀升。统计门户网站“Statista”显示,从2007年到2017年,全球瓶装水的销量由2120亿升增加到3910亿升,几乎翻了1倍。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国瓶装水市场也在扩大,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从2012年至2016年,中国瓶装水零售量从255亿升上升至420亿升。但相比之下,国内对瓶装水问题进行的讨论却要少很多。

2013年4月,《京华时报》连发27天的报道,直指农夫山泉的水源地有问题,引发了舆论对瓶装水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关注。直至2014年年底,《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颁布,国内市场包装饮用水终于有了统一的国家标准。

国内对于瓶装水的另一种担心,是消毒带来的二次产物污染。因为瓶装水特殊的臭氧消毒方式,可将水中的溴化物氧化成溴酸盐,而这个物质被WHO 界定为2B级可疑致癌物。中国石油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万云洋认为,国内的担心仍然是基于水质本身,而很少关注到塑料和水之间的相互作用。

近两年有研究发现,各种包装材料(如塑料、防水涂料等)也会将新污染物质带入水中,例如,重金属锑、邻苯二甲酸酯类、多环芳烃类、苯乙烯等有毒物质就在瓶装水中时常检出,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早在2008年,万云洋就曾对国内瓶装水做过实验,他当时就检测出了塑料微粒。“我以为只有国内会是这样,因为我国大量进口国外的二手塑料。” 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最近他看到Orb Media的报告时,第一反应就是震惊——瓶装水问题那么普遍,又会引起更多的人关注了。

万云洋查看文献资料发现,塑料微粒对人体的危害是显然的,比如经口毒性、皮炎、肢端溶骨症、呼吸道疾病和癌症等。WHO和FDA为何没有确切答案?万云洋解释说,“FDA和WHO的研究大多来自受资助的研究机构,这些机构的独立性和兴趣方向是受控制的。西方学者一直不缺少有关的研究,只不过要下一个严谨的科学结论非常难,而科学家一般不会就不太确定的东西下结论。”

万云洋的实验数据一直未曾公开发表。他考虑到,实验数据会得罪一帮业内老板,其中牵扯的利益方很多,作为研究者很难顶住压力。另一方面,很多人也不以为意。和空气污染、水污染等相比,瓶装水中塑料微粒造成的危害,需要经过长期的潜伏才会显现出来。

万云洋很少购买瓶装水,他能做的就是推动学校购置热水器,给学生提供开水。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田家宇也赞同喝自来水,他认为,人们需要通过饮水摄取一些必须的微量元素,比如矿物盐,但是纯净水使用深度过滤方法,把水中的物质包括盐都去掉了,长期饮用对身体不好。他认为,国内自来水的标准不低于欧美,按照中国人习惯,饮用烧开的热水完全没有问题。

广西师范大学法学系何粟在研究生论文《瓶装水带来的环境问题法律规制探究》中提到,很多人不选择自来水的原因是由于“瓶装水是因为便利而受人们喜爱,但在中国,更真实的一方面则是公共水质危机下的硬性需求,是人们对自来水不信任情况下做出的无奈选择。”广州、武汉、宜州等地都出现过因为当地水源被污染,引发市民抢购瓶装水的情况。

该文章提到,美国FDA要求自来水一个月接受上百次的检测,而我国目前的监测机制相对还有很大差距。《关于加强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工作的指导意见》都是一些大方向的指导,缺乏具体的操作性。

在中国,目前人们进入多样化的饮水时代,在饮水方式和水质上都有多种选择。第三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院环境卫生学教研室主任舒为群长期关注大众饮水安全,她在近期发表的《多元化饮用水时代背景下饮水与健康关系研究的思考》一文中提及,相关标准体系建设仍有很大空白。

据舒为群介绍,国家对于不论何种形式的饮用水,都要求遵循GB《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不论何种形式的包装饮用水,都要求遵循GB《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但问题是,一方面无法满足多样化水质需求,另外,这些卫生标准多以不发生介水传染病和慢性中毒为目标,然而,新的化学污染物、新的病原体出现,也容易使人的健康受到危害。

万云洋总结道,当前人们饮水的一个怪圈是:自然水质变差,于是大家选择喝自来水;出现公共水质事件,自来水不可信任,人们又转向瓶装水;而瓶装水的问题是一个更隐蔽的问题,最后到底谁会在意?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多环芳烃超标有何危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